怎么看待80后致我们逝去的青春句子文

告别青春文学:“80后作家”群像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年少成名,几乎成为了“80 后作家”共同的命运。然而随着当年的读者告别青春期,成长小说连同这些少年作家的名字被一同扫进了记忆的角落,成为了青春回忆的一部分。
受访的七位&80 后&代表作家。
&我怀念过去的你,怀念我留在单车上的十七岁,怀念曾经因你的一阵微笑而激荡起来的风,夹着悲欢和一去不再回来的昨天,浩浩荡荡地穿越我单薄的青春。明亮。感伤。无穷尽。&
这是2003 年郭敬明散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的题记。此类如今看来可称作&小清新&的文章曾在十余年前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依照《萌芽》现任执行主编、&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干事李其纲的说法,&大量的青春期被锁在抽屉里的东西,以前没有被很好地表现,那时却像集束式手榴弹一样成批量地出现了。&
时势造英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周嘉宁、颜歌、张怡微等一批作家借着&青春文学&的热潮成为了文坛新宠。年少成名,几乎成为了&80 后作家&共同的命运。然而随着当年的读者告别青春期,成长小说连同这些少年作家的名字被一同扫进了记忆的角落,成为了青春回忆的一部分。正如采访中周嘉宁所说,&外界看待我们,仍然始终是十几岁时候的样子。现在人们会觉得&80 后&已经不行了,没有耐心看了。&
出生于八零年代的作家们如今在做什么?他们的文学创作处于怎样的状态?带着这样的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如下七位作家。
自2008 年起,张悦然与周嘉宁共同创办了主题书系《鲤》,且与从前相比对出版更加谨慎,少有新作问世。周嘉宁专事写作,潜心翻译、研究英美文学。张悦然把自己的精力投注在新的长篇小说上,走访上一辈人的故事,竭力突破从前的文学风格,也参加一些文学活动,可能不久后会去大学教授文学。
郭敬明集商人、导演、作家的身份于一身,是同龄作家中最忙碌的一个。最近更是忙于电影《小时代》的制作与宣传,在北京、上海、台北与法国之间做&空中飞人&,与他面谈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对邮件采访的问题,他的回答礼貌而简短,巧妙地躲避了所有可能产生的尴尬。
郝景芳和张怡微则代表了另一类取向,她们没有专事小说写作。郝景芳在清华大学物理学本硕、经济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调研机构工作;张怡微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硕毕业后,选择去台湾政治大学继续深造,通过在媒体上的书评与专栏&养活小说&。
颜歌去年获得了第11 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年度潜力新人奖。她在国外,且希望读者&与作者越远越好&,本刊同样进行了邮件采访,她的回答认真而精彩。
甫跃辉不像前六位都是通过在&新概念&中获得名次而开始写作的道路,他生于云南小镇,大学时尝试写诗和小说,而后投稿至文学期刊,逐渐获得肯定。他如今在《上海文学》从事编辑工作,并继续自己的写作。
在广泛的阅读和采访后,似乎可以发现八零年代作家群的三个特点:一是由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他们的写作告别了早期的想象色彩,做着贴近地面的努力;二是脱离了&我&的藩篱,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父祖辈和陌生群体的生活;三是个性化,李其纲在采访中说,&作家成熟的特点是拥有自己的风格,文学圈应该像一个生态林&,他们正走在这条路上,构成一个多元化的文学景观。
周嘉宁:之前的小说不该被出版
摄影/李威娜。
周嘉宁是我访问的第一个作家。采访安排在上海安福路的一家咖啡馆,这是周嘉宁选的地方,从前很长一段时间,她也喜欢在咖啡馆写作。因为很少出现在媒体上,记者对周嘉宁的样子并不熟悉,仅有的几张小说扉页照片,都是鬼灵精怪的青春期女孩模样。
眼前的周嘉宁穿着一身黑衣,瘦且高,话不多,一开始有些拘谨,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摸过耳边的一绺头发,口罩一样横遮在脸上,露出一双乌黑的眼睛。她不喜欢交际,也讨厌娱乐,现在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里写作,回忆起大学时光的那几年恋爱,她说两个人在一起最好的一点就是不用&亲自&跟别人打交道。
15 年前,作为连续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周嘉宁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熟悉。但与其他声名渐起的同龄作家相比,她始终显得比较低调。她的硕士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张新颖教授说她是&同批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最有文字质感,但却不是最受关注的&。
她高产。自2001 年起,当时19 岁的周嘉宁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杜撰记》以及长篇小说《夏天在倒塌》、《往南方岁月去》、《天空晴朗晴朗》等9 本书。2008 年后,周嘉宁和张悦然一同打造主题书《鲤》,自那时起没有新书问世。
现在周嘉宁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翻译、写作,抽空去练练瑜伽,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拍照另约在她家里拍,刚搬入的屋子稍显凌乱,桌子上有一两个空酒瓶,沙发扶手上放着耶茨的《十一种孤独》和蓝色封面的《海子的诗》,窗下养着几盆嫩绿的植物,下面铺着报纸,接掉下的叶片。
周嘉宁回忆起在2012 年的上海书展上与同岁的英国作家乔&邓索恩有过一次交流。后者在28 岁时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潜水艇》,眼下在写第二本书。他问周嘉宁出过几本书,她支吾着,没好意思说出口。
作为最早的一批&新概念&作家,周嘉宁认为这个作文比赛让大家出来得太早了。&很多不成熟的东西在不该拿出来的时候,被拿出来了。要不是很多媒体的炒作和无良书商的介入,之前很多书都是不应该被出版的。可以写,但那些东西不应该被发表。&二十岁出头,周嘉宁接到书商电话时仍旧懵懵懂懂。&看到大家都出书了,那就出咯,没有多想。&跟今天的写作相比,当时的出版状况其实是非常粗糙的,&没有人会来跟你讨论这个长篇要不要改,或者说这本书什么地方是有问题的,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这些。然后他们就把书出了,自己很莫名其妙的,出了以后自己也不会去看。&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杨海亮]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42198
播放数:86526
播放数:132668
播放数:47332
48小时点击排行青春文学:成也80后,败也80后
青春文学:成也80后,败也80后…… [转贴
21:50:13] &&
应该说,青春文学并不是80后的专利,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邓皓、赵冬、周德东、西龄雪、汪国真等人为代表一批青年作家,就已开始了青春文学的嘹亮之旅。而且,诸多文学界人士,把他们看成是琼瑶的衣体传人,如此观瞧,青春文学的诞生是应有很长的历史。当然,那时的青年写的东西,还不叫青春文学,确切地讲应该是青春美文。
7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70后”,正是当时青春美文的阅读者与受益者。我想,后来校园文坛的风云人物陈渡风、梁宇清、崔浩、李东、王改昌、孙禾诸君,只所以钟情美文写作,就是受了邓皓、汪国真等作家的影响。在那个时期,打开各地的青妇刊物,有关青春美文的作家比比皆是,这也推动了文学刊物的销售与增长。或许《文友》、《美文》、《文苑》、《青少年》等刊物的出现与昌盛,就是与青春美文的流行分不开吧。
应该说,这时期的文学是深入人心的,多以哲思、感悟、清心、励志为主,对读者有着教育和引导意义,起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文学期刊发行量超过万份的遍地都是,达到十来万、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据说温州文联办的一个地方刊物《文学青年》,就曾有过近十万份的发行量。正因为如此,全国各地的校园内外,纷纷兴起了办刊热,什么《校园文学报》、《青少年作家》、《作家诗人报》、《新生代作家》等等,燃烧了各地校园。在众多自办刊物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湖南的《新太阳》、《寻梦船》、湖北的《青春校园》、《校园文化报》、山东的《校园作家》、《校园文坛》、河南的《青少年大参考》、《作家新一代》等。在这些报刊中,青春美文和青春诗歌占据着绝大的版面。那时候,提起叶倾城、莫红颜、罗西、水果、乔叶等青年作家的名字,学生中几乎没有人说不知道的。甚至现今正火的80后,大多数也都受过他们的影响。
继而进入21世纪后,青春美文渐渐演变成了青春文学,这时流行的不仅仅是美文一种了,占主导地位的成了青春小说。上海《萌芽》杂志社推出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不仅成全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批少年作家,也成全了自己。韩寒的出现确实是校园文学的幸运和时代的幸运,他为80后的后来者们,建造了一无与伦比的文学城堡,也建造一个七彩斑阑的少年神话,当然,他的继承者郭敬明使这个神话达到了少年创作的高峰!更为惊人的是,这批80后写手们,还拯救一个个即将濒临倒闭的纯文学期刊,甚至其它期刊。不信,去报刊亭瞧瞧,数十种不景气的老牌刊物都出现了下半月,甚至有的连自己的正名都隐起来不见了。当然,他们还造就了一大批腰缠万贯的书商,也造就了不少本来默默无名甚至江河日下的出版社。这样看来,青春文学的兴起与昌盛同80后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但是,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内心深处的荒芜与贫乏、堕落与无知。自韩寒的《三重门》问世后,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了出小说热,走进书店,花花绿绿的图书几乎都是青春文学作品,几乎都是80后人的东西。可翻开他们写的作品,扑鼻而来的不是清香,而是奶油味、酸麻味、残酷味、颓废味。什么《正在发育》、《北京娃娃》、《草样年华》等小说,不是讲性,就是讲爱,不是讲青春的堕落,就是讲青春的萎靡。更让人悲哀的是,青春文学兴起了跟风与模仿,这也滋生了不少的抄袭事件与文学丑闻。郭敬明的《幻城》火爆之后,出版商纷纷包装新人,使魔幻、奇幻、玄幻小说达到了未有过的高度;尽管媒体已证实郭的小说是抄袭的,但狂热的读者已不管什么是非对错,他的粉丝还是遍布各地。明媚与忧伤,是郭敬明的风格,这也几乎成了现在众多青少年及在校学生写作乃至作文的主题与笔风。青春创作的同化,风格的尽失,让文学走进了一个死胡同。80后的写作也越来越举步维艰;据某书店的一个老板说,现在除了郭敬明好卖,其他作者的东西都卖不动!
看来,任何事物的兴衰都是有定数的,青春文学的流行仅靠炒作是行不通的,无怪乎有家报纸上大声叱责80后的作品为“垃圾畅销书”!确实这样,80后所写的东西,几乎是千篇一律,几乎个个都相似,根本没有什么独特与吸引人的地方。他们所推崇的青春文学,其实在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教育方面,尚不如邓皓、汪国真那一代的青春美文有积极意义,甚至还不如70后的抽屉写作有价值。起码,在70后中,至少还有一个余杰值得我们去仰视。可80后呢?除了半个韩寒写的几篇杂文曾带来过几阵赞喝外,其他的人都成了侏儒与病猫,连叫唤几声的功能也消失了。尤其当许多媒体把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封面人物的消息当成一种荣耀时,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已堕落到靠下半身写作者去维护的尴尬境况了!而今这世道,甭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了,甚至连余杰那样“铁屋中的呐喊”之愤青都已很少见到。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80后的过度泛滥与炒作,只能说明他们已到了山穷水尽写不出什么好东西的田地;而青春文学的过度膨胀与娇情,只能注定他们成为文坛上的流行品,风光一时转眼成过眼云烟!历史最终是公正的,时间是真理的试金石,文学的真假好坏、流传与否、有价值与无价值,多年之后自有公论。当然,青春文学的兴衰,也会随着80后的无知与冷场走向败落;而且,丧钟已经敲响,他们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啦!
(转自《中国品牌网》)
附注:无心写博客,史无前例转贴一篇吧。虽然曾经浪得虚名的过去不愿回首,但依然有人记得我曾经的的位置和声音,也或者是让人感到安慰的吧。书柜里有那时出版的书,如果耐心,从积压的报刊里依然找得到以前开的专栏和几乎是全国报刊通吃的文章,但就像不愿再恢复到记忆里,就只当没发生过,我孩子周末现在就沉浸在韩寒、郭敬明的文字里,我看了,不置可否的摇头,十多年前的曾经,我也如此让一些家长为他们的孩子迷恋我的文章摇头过,叹息过,这就是轮回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80后青春短语
关于80后青春短语
学习啦【短语】 沙娣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钞票。关于80后青春短语大家清楚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80后青春短语,供大家阅读!
  关于80后青春短语
  1.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讲故事。
  2.百度搜不到你搜狗里面绝对有你。
  3.耗子去你家都含眼泪走的,真的!
  4.我愿赌上所有时光只爱你一个人。
  5.你的存活完全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6.心脏,我跟他表白你激动个毛啊!
  7.份感情九分性,没有性爱不成情。
  8.我又不是康师傅,你想泡就泡啊!
  9.当想死的时候,连车不愿意来撞。
  10.金钱造就了女人、而你造就了我。
  最新关于80后青春短语
  1.混好了,别忘了当年的兄弟姐妹。
  2.没女朋友的吱个声,让我来追你。
  3.听说你过得很好,床上人来人往。
  4.安徒生、格林,童话都是骗人滴。
  5.多少颗大白菜才肯和俺睡一觉啊?
  6.少年别对我放电,我不是绝缘体。
  7.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魔主。
  8.最美的情话都出自恋爱前三个月。
  9.美貌就像是宝石,不用装饰更好。
  10.拚得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11.整天忧国忧民,无心工作怎么办。
  12.不吃得饱饱的、哪有力气减肥埃。
  13.你乖我就抱抱你,全世界都给你。
  14.最低奋斗目标:农妇山泉有点田。
  15.找个合适的头像比找个对象还难。
  16.吃青菜身体好,少管闲事威信高。
  17.三月请你好好的,别再和我们闹。
  18.不要考验人,人是经不起考验的。
  19.打败你的不是天真,而是天真热。
  20.感觉要飞上了天,和太阳肩并肩。
  精选关于80后青春短语
  1.爱情是围城,总会有人红杏出墙。
  2.不是哥迷恋传说,只是传说太美。
  3.是说良药苦口,怎么没见有效过?
  4.这位帅哥,你好像我下一任男友。
  5.毕业了,也就少了份快乐的日子。
  6.网恋疼到人心。使我不安分守己。
  7.哎呦喂,这狗还会说话,奇迹啊!
  8.给你脸是客气,不给你脸是道理。
  9.微笑,只是为了警备泪水的滑落。
  10.宁愿胖的精致,也不要瘦的雷同。
  11.有一种骨气叫无聊到死都不复习。
  12.我喜欢上学,我只是不喜欢上课。
  13.回忆,是延伸的永远,无需缅怀。
  14.谁要不认识他,谁就没吃过猪肉。
  15.再见或者不见,留下旳只有想念。
  16.哥吸烟,是因为它伤肺,不伤心。
  17.让我死一段时间,春天再活过来。
  18.日本别怕,你们不是有奥特曼吗。
  19.有时候,除了说再见,无路可走。
  20.时间在走,朋友变狗,爱人远走。
关于80后青春短语相关文章:
[关于80后青春短语]相关的文章
【短语】图文推荐以青春的当代性凝聚文化的正能量――关于 “青春片热”的冷思考_中国作家网
以青春的当代性凝聚文化的正能量――关于 “青春片热”的冷思考
来源:中国作家网
电影《青春派》剧照
   回眸2013年,作为中国银幕上令人耳目 为之一新的现象,竟被媒体称作:挡不住的“青春热”。自早春到盛夏,骤然兴起了一股青春书写的新风尚,激浪排空地涌来了一脉青春电影的小潮汐,标示了一些 初执导筒的年轻人在艺术上可贵的探索与突破。人们注意到,或许是出于某种历史的巧合,中国大片在这期间正陷于无所作为的沉落期,市场似乎为青春片预留了可 以施展身手的空间,让青春片赢得了一次“以小博大”的可观票房业绩。作为去岁备受瞩目的一种文化热点现象,青春片创作的得与失,就在媒体和学界引出了种种 争议性的话题。
  以青春为主题的书写,在文学艺术里,历来是一个具有永恒魅力的话题。无论不同时代的文化语境如何变迁,也无论中外文化环境如何不同,青春片所描 述的生命现象无不涉及鲜明的当代性,涉及人的生命历程中多梦而多彩的乐章,它在银幕上总是与众多青年观众群体最有缘分、也是最受他们追捧的一个题材类型。 那么,究竟怎样来理解青春的当代性及其内涵,这正是我们展开论述的立足点。
  作为青春叙事的主体,正是作品所描述的主人公个体生命的现在进行式,它需要在时代光泽的濡染下获得自身的生命力和尊严。说透了,青春个体的生命轨迹,需要在与时代的对话和交融中,重启心灵之窗,凝聚文化的正能量,从而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
  说到这一次青春片小潮汐的兴起,追寻其来路,不妨归结到由新人滕华涛执导的《失恋33天》(2011年),它的类型意识十分接地气,其叙事将年 轻人失恋的困境转化为喜剧式的自嘲和挣扎,形成一种自我“疗伤”的精神格局和趋向,可谓形象鲜活、笑点层出。由此而引发了一种在文化与市场上的双向轰动效 应,该片以890万元的中低成本,竟赢得了3.5亿元的高额票房,成了当时市场上罕见的一匹“黑马”。与此遥相呼应,由中国台湾新人九把刀执导的《那些 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于2012年进入内地市场,它以“小清新”的喜剧样式而标新立异,着笔于校园里初恋的生涩,在从高中到大学毕业的岁月跨度上揭示 出青春成长的诸多不同路径,让青春焕发出励志又带点儿感伤的气息,票房与评价俱好,堪称脍炙人口的不二之选。
  而由徐峥执导的《人再逋局濉罚显2012年的贺岁档推出,该片采用青春、喜剧与公路片杂糅的模式,将故事背景挪移到泰国,以其异域风情 而吸引眼球,尽管对青春的意义仅止于蜻蜓点水,却由于将两位都市白领职场男士“为利所惑”的勾心斗角,给出了生动而出彩的调侃,加以王宝强草根角色的插科 打诨,出人意料地创造了12.6亿的票房奇迹,成为有史以来中国电影票房之最。
  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进入2013年,一种青春书写的新趋势便不期而至,并以群体性的阵容闪亮登场。在这一波青春电影小潮汐里,先后出现了一连串 新人的名字,如薛晓路(《北京遇上西雅图》)、赵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台湾的张荣吉(《逆光飞翔》),还有人届中年而自成一家的刘杰(《青春 派》),以及在网络上红透半边天的郭敬明(《小时代1》与《小时代2:青木时代》),连在香港素负盛名的导演陈可辛也赶来搭上了这次青春片的“顺风车” (《中国合伙人》)。青春片作为当下中国电影新的推动力,在市场上颇受青睐,接连刷新了市场纪录,甚至盖过了同期上档的几部好莱坞大片,为中国电影市场的 兴旺增添了一把火,促成国产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毋庸讳言,这一拨青春片创作在市场上的节节攀高,和全国电影产业新一轮井喷式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一波青春片小潮汐的来 头,也居然是大出人们意料而令人惊喜连连的。一些年轻导演的亮相,尽管对青春类型片给出了有效而创新的开拓,在艺术上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探索意味,但在青 春的当代性及其内涵的开掘上以及在思想、文化正能量的凝聚上,则显然尚存在着若干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其中有的片子甚至带有若干先天性的弱点,也并未能摆脱 来自于西方“娱乐至死”风气的裹卷。
  《北京遇上西雅图》以中等成本而出乎制片方所料地赢得了破5亿的骄人票房。作为青春个体的女主角,由汤唯饰演的文佳佳,其社会角色无疑是一个非 常另类的“拜金女”,她单身越洋而到西雅图的“月子中心”待孕产子,只为婴儿落地即可获得一个美利坚公民的身份。文佳佳初入这样一个隐匿的社会圈子,摆阔 炫富而趾高气扬,与他人格格不入。其后出现跌宕,是由于她那位富豪男人在国内犯事入狱,她的金卡被停而断了财源,甚至只得站街练摊去卖包。命运的沉浮使她 沉静下来,恰好她又遇到了“胡子大叔”弗兰克这样的好人,促成了她人性和尊严的觉醒,对未来则萌生了新的选择。她断然拒绝了那位富豪男人出狱后向她求婚, 独立谋生,抚养幼子。数年后,她带着孩子,终于在纽约帝国大厦与弗兰克实现了一次浪漫的重聚。该片所演绎的这则“青春奇谭”,其意涵偏于通俗而肤浅,特别 是大团圆式的结局,主要倚托于美利坚的异域风情,并与《西雅图夜未眠》的叙事模式相暗合,显示出某种人工斧凿的痕迹,与其说它是一个“中国梦”,勿宁说它 更像一个中国小妞的“美国梦”而较贴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落笔于大学校园,带着小资式的感伤情调,在轻喜剧里融入了某种悲调的叙事,呈现出一种“初老症”式的青春怀旧气息。郑 微们的青春曾生涩过、放纵过、也浪漫过、欢乐过,却又曾失落过,转瞬间到了影片叙事的后五分之一,竟匆匆落幅于公墓里早殇的阮莞的坟头,郑微来此献花并把 酒祭奠阮莞而浇着自己心头的伤痛,她耿耿于心的所谓“怀旧”,无非就是林静和陈孝正这两个她曾先后爱恋过却又都失之交臂的情人,她凄凄惶惶地道出了这样一 段独白:“我们一起度过了青春,谁也不亏欠谁,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是的,在郑微们这一代人的心里可能会有此类郑微式的苦苦的人生况味,但该片的主创者 却将青春在大千世界里的意义和境界狭隘化、灰调化、微缩化。不妨问一问:我们的青春片在坚守当代文化主体性以及对于美学境界的探求上,是不是徘徊不前或者 竟还有所倒退。在郑微们的青春里竟然只剩下对个人爱情的“怀旧”,除了自我还是自我,却独独看不见他们对社会的责任、青春的情怀以及他们对明天的憧憬,他 们的青春难道真的是“老”得比时代的演进还要加速度而竟然未老先“衰”。该片的一个经典短语便是:青春只是用来“祭奠”的。这种顾影自怜式的伤感,显然与 “80后”新一代主体性的精神世界和对美的追求是存在隔膜和距离的。
  《青春派》以其炽热的主体情怀和贴近现实的当代性书写而略略胜出一筹。影片描写了“90后”一个高三“留级”复读班里少男少女们的平凡生活。面 对高考,他们要拼搏;同时,还交织着他们青涩的初恋。处于叙事轴心的男生名叫居然,初恋受挫、高考落榜,也被编入了这个“复读班”。他曾宣泄过内心的积 郁,在高中毕业仪式上曾当众以泰戈尔的诗句向暗恋了3年的女生黄晶晶表达了羞涩的初恋,也曾经疯狂地喊出:“去他妈的高考!”而被称作麻辣班主任的撒老 师,尽管并未逾越“应试教育”的历史局限性,但她刀子嘴菩萨心,竟将这个复读班命名为“火箭班”,她的口头禅是:“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 活。”正是在她严酷到“生猛”地补习与培训下,居然和他的同学们经历了刚性的磨练,坚持再坚持,终于熬过这185天,从逆境中站立起来。面对高考、复读、 爱情、升学等重重成长的压力,他们有过伤痛也曾享受了青春的快乐,他们既恨着也更爱着陪伴他们一起走过这段难忘岁月的撒老师,呈现出一幅幅励志奋进的青春 画卷,焕发出生命如晨曦般的诗意与精彩。
  作为“青春偶像片”类型,郭敬明的《小时代1》和《小时代2:青木时代》所呈现于银幕的,显然是特别为“90后”一代年轻人度身勾勒出的一幅幅 当下浮华都市的浪漫素描或臆想式的生活碎片。两片尽管在暑期档以接近8亿的高票房而赢得冠、亚军的殊荣,其为电影产业作出的贡献诚然是值得给予肯定的。但 是,其叙述内涵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抵触以及它们渗透进骨子里的那种炫富拜金的迷狂,竟酿成该片的高端票房却与我们时代主体性文化的生长相撕裂。由此在媒 体、学界和社会舆情上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议,使“小时代”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话题作品。
  在笔者看来,两部《小时代》,其叙事的吊诡性,端在将青春与爱情紧紧跟财富和物欲捆绑在一起,完全剥离了我们时代青春的理想和情操。物欲或欲 望,含有人处于原初状态里与生俱来的、自在的某种动物式的恋物癖,而这类恋物癖,与人在文明进化后所升华的理想和情操,是完全不搭界的。在两部作品的情节 轴线上,一不当心,竟沦入了“自恋狂”式的狭隘与苍白,可谓集“富二代”时尚与炫富之大成。影片里有这样一个特写长镜头:富二代顾里小姐款款走过她那挂满 名牌时装的衣柜长廊,那些世界鼎级的名牌衣裙,即使在欧美富豪之家似也难有如此气派。如此这般,竟将影片做成了一个拜金主义的荒诞童话。在《小时代
1》里,似乎还将薄薄的一层温馨,笼罩于剧中美女帅哥成双作对的爱恋缠结之上,其时尚、浪漫而颇富戏剧性的高潮,即令风雪交加,四个美女光着脚丫狂奔猛 跑,所演绎的无非是一场思想空洞而贫瘠的“时装秀”;而到了《小时代2:青木时代》里,瞬间就把前作里那一层笼罩于青春之上的轻纱撕裂成一地的碎片,让青 春顿时变得晦暗而丑陋。特别在富二代顾里小姐的生日聚会上,她因对南湘横刀夺爱而致使闺蜜间反目成仇,接踵而至,竟将情场变战场的丑剧在四位闺蜜的多边纠 结中连环而交错地上演;其后,顾里之父顾延盛因车祸死去,他留下的盛古公司随即陷于被并购的危机。而这位少女不但以新任CEO的身份出阵,她镇定自若,并 操弄起种种资本诡诈的伎俩而在并购危机中赢得主动;与此同时,她还以在并购中所占优势,抢先赶到顾源与袁艺之订婚庆典上来“抢亲”,
只见她端出一副公主般不可一世的傲气,身着欧式迤地长裙,主动邀请顾源共跳一曲探戈,顿时就毁掉了这场原本喜气洋洋的订婚盛宴,重新将昔日恋人顾源揽入自 己的怀抱。这里,人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爱情的真挚与温馨,顾里所张扬和炫耀的竟是一种令资本征服一切的手段和心计。该片以拜金为底色,将全剧推向了以财富绑 架婚姻、撕裂人性的高潮。而这个“高潮”,在剥离现实、臆造现实上所呈现的东西,恰恰是郭敬明炫富心态的大暴露。
  而倘若从我们改革开放大时代的文化走势来看,所谓“郭敬明现象”其实远没有那么神秘和伟岸,就其叙事所触及的社会层面而言委实甚“小”、甚 “碎”、甚“俗”,它只不过是一种耽于物欲的碎片化、低俗化的书写,虽刻意地作了一层层唯美的包装,也都掩盖不住它那拜金主义的丑陋和张狂。明明是 “小”、是“碎”、是“俗”,有人偏偏要打出一面“汹涌的小时代来了”的旗号。如此这般的捧抬,为的就是要从我们改革开放的大时代里撕裂出一个被赋予所谓 “小我化”之“合法性”的缝隙。有论者甚至还要给它套上一件“市场新伦理”的外衣,说什么“影像制造背后的价值观暧昧和由此惹来的争议和冲突,是商业电影 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的本分在于提供欲望的通道,来取悦为之掏钱的观众”云云。说穿了,将“欲望”拉高而取悦观众,以“欲望”为诱饵而制造高端票房神话, 必然导致以现实的真实为支点、为第一性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退场,更将以“物欲”逼走“精神”,由是乃导致架空并抽掉以当代性为焦点的文化思考,从而放弃了 以先进文化来引领观众的审美情趣并提升市场健康发展的自觉,由此所催生的岂止是“价值观的暧昧”,更是“价值观的沦丧”。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是,以郭敬明 为代表的一些年轻人,在他们所谓“小我化”、“个体性”的世界里,精神与物质早已水乳交融于一体,并以物质为定力、为主导,将物质推向毫无遮拦的“裸 奔”,而其价值观、情操与理想则早就被抛诸九霄云外了。这恰恰应了“存在决定意识”那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并不是郭敬明们病了,而恰恰是我们 时代的主流文化非但不能引领电影产业的发展,反倒暴露出我们的电影产业及其市场出现了裂隙和病兆。
  香港导演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以改革开放年代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为原型,他们因应“出国潮”,乃冒险创立了在大学 校园之外的一所“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在当年也属于另类的半地下状态),一时间竟掀起了声势颇为可观的“英语热”,这就是现实生活里故事的本末。然而, 该片的叙事着意于写青春的奋发与创业,显得相当的高调,但其艺术虚构却对此原型素材作了过于矫情的戏剧性改写,并任意地加以夸大,成为一种主观臆想式的编 织,由是而展现出由成冬青、孟晓骏、王阳三位年轻人创立“新梦想公司”,进而汇入了全球化潮流。特别在全剧高潮段落里,三人竟越洋到美国纽约打赢了一场所 谓的知识侵权官司,分明使用了美国人的英语教材而构成盗版与侵权,此刻被美国公司告上了美国法庭,转瞬间却如同变魔术一般,作为被告的中国人一方,怎么就 做到将官司打赢,居然以30亿美金在华尔街上市,成为中国的第一支教育产业股;与此同时,居然还以“土豪”掷金的气势为一个哥们儿孟晓骏在哥伦比亚大学 “买”下了以他个人的姓名挂牌的所谓生物科学实验室。如此这般,竟做成了一桩桩“攻陷美国”的盛举,就此乃在凯歌高奏中举杯同庆。所谓“攻陷美国”,好大 的气派!这不是玩扑克牌,竟然如此地易如反掌,俨然神乎其神的美利坚奇谈。说穿了,这显然属于伪浪漫主义的臆造而把真实的历史矛盾掩盖起来。由此乃招致媒 体和评家的纷纷质疑和诟病,就连原“新东方”英语培训机构的创始人俞敏洪也不得不公开声称:“现在和未来这部电影和我都没有关系,影片中无论是人物性格还 是事件发展都和现实有很大出入。”此种虚拟现实或伪浪漫主义的青春书写,在今天很可能导致有志于创业的青年人,把创业之路看得如梦如幻式的平坦而轻巧,对 人无益而有害,除了矫揉造作,毫无诗意可言,更妄谈如何激发出文化的正能量。&&&&&&&&&&
  综而论之,这一波青春电影小潮汐,显然与我们类型片创作意识的苏醒有密切的关系,尊重市场,遵循类型片的创作规律,注重观众的心理期待而将题材 细分,以中低成本的格局而在市场上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值得给予称道。但是,在当今以GDP论英雄而偏于浮躁的市场空间里,在创造高端GDP的同时,我们 的青春片在锤炼当代性的思想能量以及在美学境界的提升上,则显然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有的作品仅仅满足于青春故事的时尚性编织,而对于精神层面亮点的 开掘与提升则所涉有限。或者因过分自恋而流于灰暗、扭曲,缺少对未来的憧憬;或过度拔高而沦为浮夸和臆造现实,暴露出伪浪漫主义的病相。
  客观地说,这几部青春片在市场上的“黑马式”火爆,显然是难以复制的个案,又还存在着某些过度营销的问题,或以资本之手和明星的光环来操控市场 (包括垄断排片场次),或借重非正当手段在网络上鼓动起粉丝群的热捧旺销,在票房节节攀升的同时,却并不能与影片的艺术水准、文化品位保持一致。问题的症 结在哪里?窃以为,其一,在沿用青春片类型模式时,其出发点大都受到资本的制约而惟GDP至上,而独独缺乏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气度和胸襟,有的影片仅仅 满足于青春故事如何出噱头、出彩头,而对于青春在融入社会时所遭遇的矛盾大抵浅尝辄止,甚至单一地徘徊在个体角色单恋与失恋的灰色地带;其二,有的影片则 耽于物欲、剥离精神,或者浮光掠影地将生活的碎片予以拼贴,或者陷于拜金炫富的泥淖里,又谈何诗意的提升,更谈何时代精神对于主人公个体命运轨迹的濡染或 引领;其三,主创者缺乏文化的自觉,并无视改革开放年代历史的真实境遇,竟然将青春奋斗与创业的个体经历,加以脱离生活的信手拔高,将臆造代替了活生生的 现实,由此而沦为臆造与矫情,又怎能让青春回应时代而呈现出其独特的精神华采。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逝去的青春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