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七岁入宫剃发,十五岁离世

关于这位十五岁考进北大的天才诗人,你要知道的不只是面朝大海
  一年一度的高考开始了,第一门就是语文,E姐在此祝各位考生考出好成绩。  说起语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高中语文课本里,总有那么几个“灵魂人物”;比如,“全文要求背诵”的朱自清、情诗写进课本的舒婷……  还记得这篇课文吗?  当然,还有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北京的中学语文教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语文》  海子虽然逝世多年,但他无处不在。  他和他那优美与苦难并存的诗歌,一直受到高考生的青睐,是高考作文常用的素材。  2006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守望遥远 我们的天堂》  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  甚至在娱乐圈,各种“喜爱文学”的艺人,也言必称海子。  nili庞龙老师还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谱了曲子  那么,,他一生的故事你知道吗?  -  —---我是前方高能的分割线----  2008年北大开学典礼,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代表优秀校友发言,提到诗人海子,他回忆——  “我们跟当时还不太出名的诗人海子在一起写过诗。后来他写过一首优美的诗歌,叫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每一个同学大概都能背。后来当我听说他卧轨自杀的时候,嚎啕大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我放下笔,再也不写诗了。”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由黄晓明饰演的成东青,其原型就是俞敏洪。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向来也是各种诗朗诵活动的必备法宝。在2005年央视新年新诗会上,周涛、撒贝宁、白岩松等主持人集体朗诵了这首诗。  在娄烨电影《推拿》中,沙复明相亲失败之后,吟诵的是海子的另一首作品:《黑夜的献诗》。  歌手周云蓬则将海子的《九月》谱成曲,创作了一首沧桑激越的歌谣: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大大小小的海子诗歌朗诵会也不胜枚举……  他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着,然而直到现在,关于他的离世都是个谜。  他在经历了某种奇诡的精神涡流之后,于日在山海关和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留下五封前后矛盾的遗书。由此引发的各种猜测持续至今,尚无定论。  ----我是北大神童的分割线----  海子原名査海生,于日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  父亲查振全是乡村的一位裁缝,母亲操凤琴是一位普通农妇,他排行老大,还有三个弟弟。  海子故居,内藏有海子的遗物。  年少时候的海子爱干净,跟上过学的母亲学习识字,看《西游记》、《三国演义》的连环画。 他记忆力超群、学习能力极强。  5岁那年,他在参加村里的活动,便会登台背诵毛主席语录48条。海子的弟弟查曙明说,“当时有民办学校的老师,看到这个小孩这么聪明,就说让他读书吧,就上学去了。”  海子童年时代留影  10岁那年,早慧的海子便跳级到了高河中学。他的学业特别顺利,唯一一个小插曲就是高一下学期文理分科。  那时,海子的班主任看到班上学文科学生太少,于是让他选文科。而海子的父亲知道儿子学文科之后,破天荒地发了火,将海子臭骂一顿。在父亲眼里,学理科以后能当工程师,前途比文科好。后来,班主任说服了海子的父亲,海子于是学了文科。  少年时代的海子  海子过世以后,他的父亲再提起这件事,无奈地说道:“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的命运吧,要是儿子学理,可能事情就不会这样了。”  15岁,海子便以安庆地区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  据海子的三弟查舜君回忆,海子出发去北京上大学的前天晚上,查湾村播放《铁道游击队》。海子在看到银幕上的火车之后,兴奋地对旁人说,“我明天也要坐大火车喽!”  火车,象征着一个乡村少年探索世界的开始,它令乡村少年兴奋。而那时,他应该没料到,带走他生命的也正是一辆火车。  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也令人万分唏嘘。  提起火车,不得不说起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段落: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安娜初次邂逅渥伦斯基,是在去往莫斯科的一辆火车上。在车站,他们共同目睹了一位卧轨的护路工“被轧碎了的尸体”。  1997年电影《安娜·卡列尼娜》  而被渥伦斯基抛弃之后,安娜也选择了卧轨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犹如他们初遇时目睹的护路工。海子跟安娜,有某种神秘的相似之处。  苏菲·玛索扮演的安娜卧轨瞬间  ----我是事事不如意的分割线-----  进入北大后,海子在他们班里年纪最小,好友赵利国比他大了11岁。在赵利国看来,海子就是一个小孩。  其实,海子一开始最想去的是中文系。可惜高考语文分数没有过线,只能去学法律。  海子的老家在安徽农村,家境不算太好,他所得的助学金也不是很高。  海子经常寄钱回家。当他手里钱不够时,就去跟赵利国借钱,每次还钱的时间都很准时。  海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却又带着一份天生的干净柔软。在那个弥漫着理想主义气息的80年代,北大校园里有很多诗人,海子就是其中一员。他大四开始写诗。毕业之季,他把自己的诗歌送给大学同学。  海子喜欢写诗,却没有加入过北大五四文学社。他和好友西川的相识,还是因别人的介绍。  海子第一首诗歌《亚洲铜》刊登在《启明星》上。  海子的母亲操采菊用乡音朗诵海子的《亚洲铜》  渐渐地,海子和同校的西川、骆一禾成为好友,建立一个诗歌小圈子,一起朗诵和油印诗歌,讨论哲学和美学。  海子好友骆一禾,死于脑溢血,年仅28岁。  1982年,海子被分配到石家庄桥西区(也有一说新华区)检察院实习,结果年纪小、阅历少又不善言辞的他,每次调解,都被当事人轰出来。  1983年,海子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地处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教美学,职称是助教。他曾报考北大法理学研究生,不过没考上。  而海子笔耕不辍地进行诗歌创作,并且结交了一大堆文艺青年朋友。两年后,他的诗被收入了《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同年还获得《十月》荣誉文学奖。他的诗还入选了《中国当代实验诗选》。这说明,他的诗歌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海子在昌平的住所与好友留影  貌似在此时,海子的诗歌创作已走上一条希望之路。然而,海子受邀参加北京诗人们组织成立的“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当他满怀期待地在会上朗诵完自己的诗后,却被诗人多多批评,认为海子的长诗“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这种指责让单纯又敏感的海子痛哭许久。  而不光是那次聚会,实际上,北京的诗歌圈子举办的很多聚会,以海子的老实寡言根本挤不进去。可以说,他在北京诗坛无法立足。  雪上加霜的是,海子的个人感情一路来也是跌跌撞撞。用好友西川的话说:“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  ----我是感情不顺的分割线-----  1983年,海子在课堂上认识了哲学系的大二女生波婉。她热爱海子的诗歌,并且向海子大胆地表露爱慕之情。接着,他们很快就恋爱了。  女友的青春、美丽和活力,为海子带来了温暖、慰藉和甜蜜。沐浴在美好初恋中的海子,是被缪斯女神青睐的宠儿。他教女友写诗,也为女友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  你是我的  半截的诗  半截用心爱着  半截用肉体埋着  你是我的  半截的诗  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半截的诗》  然而,甜蜜之中暗藏矛盾。波婉和海子的出身差距很大:前者是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小孩,后者是农民的儿子。两人的相处,遭到波婉父母的反对。可以说,写诗不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而波婉像所有小女生一样,憧憬着美好的物质生活。这个梦想,海子无法成全她。  日,波婉不堪重压,与海子分手了。结束了初恋的海子痛苦不已。  他甚至和父亲撒谎,想以和朋友一起去南方办报纸为由,到深圳去追寻波婉,但遭到了爸爸的反对,终究是没去成。  就在海子初恋时,学校里有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孩暗恋他。安妮非常崇拜海子,常常找海子探讨诗歌,但一直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慕,海子也未能觉察。  后来,当海子从好友骆一禾口中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安妮已经结婚生子。这让海子追悔莫及。海子与她相见,被她的丈夫知道,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谈到但丁 和他永恒的贝亚丽丝  以及天国、通往永恒的天路历程  四川,我诗歌中的玫瑰花园  那儿诞生了你——像一颗早晨的星那样美丽  ---《十四行:玫瑰花园》  失恋以后,一个叫诗芬的女人走进海子的生活,两人相识于昌平县文化馆。她为人成熟稳重,待海子很好,只是不太懂诗歌,大约是不能引起海子共鸣的缘故,海子没有答应她结婚的请求,她也毅然离开海子。海子曾为她写下《献诗——给S》。  谁身体黑如夜晚
两翼雪白  在思念
在鸣叫  谁在美丽的早晨  谁在这一首诗中  ---《献诗——给S》  海子还喜欢过年龄比他大的已婚同事白佩佩。同为知识分子,两人很聊得来。海子把她看做是精神寄托和生活导师。然而,在家庭和海子之间,白佩佩最终选择了家庭,与海子断绝来往。  我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遭受生活不如意的海子想过自杀,只是那次并没有实行。  能支撑着海子的,就是他所说的“圣洁”。但是,诗人的圣洁之感,也许难以抵挡现实的无情。1989年,海子获悉前女友即将移民美国,挥笔为她写下了最后的祝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他的诗歌温暖了别人,但显然没有温暖自己。关于他的寂寞,流传着一个段子,据说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要朗诵诗歌,被饭馆老板阻拦了,因为老板不需要诗。  职称不能上一个台阶、诗歌进入不了主流圈子、爱情翻来覆去没有结果,年轻的海子在世俗生活中想必十分郁闷。  大约是找不到发泄口的缘故,他沉迷气功,期待以此方式强身健体、改变精神状态。  ----我是气功迷团的分割线----  1985年某一天,21岁的他在中国政法大学观看了一场气功表演,当场被那神奇的“特异功能”折服了,从此投身其中。  海子真的了解气功吗?未必。撇开气功引起的争议不谈,任何种类的修行和功夫,如果没有师父的指点,一个人盲修瞎练,很容易走偏出状况。这种领域内自学成才概率很小。  (海子死后,有传言说海子的朋友常远是海子的气功师父,被他否认)  正是气功,为21岁的他开启了潘多拉盒子。他从此沉迷于神秘体验。1986年,海子穿着鲜艳的红毛衣,去往西藏朝圣。回来之后,他到处跟人讲,自己亲眼看见一位喇嘛用刀剖腹,把肠子掏出来摆弄一番又塞回去,把肚子合好,整个过程没有出血。  这件事情的真假无法验证。它也许是诗人的幻觉,值得警惕。  在1988年,海子抱着潜心修行的目的,第二次进入西藏。据他的朋友常远说,海子曾在这次旅行中进行了一次密宗“闭关”修行。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实际上又暴露了一个问题:海子又一次地在没有师父指导的情况下,一个人盲修瞎练。这为他日后精神状态的异常埋下伏笔。  海子曾告诉弟弟,自己练气功开了“小周天”。而西川认为,海子“可能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出了问题。他开始出现幻听,总觉得有人在他耳边说话,搞得他无法写作……也是在那时,海子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某种幻觉,他觉得自己的肺已经全部烂掉了。”  海子在打坐  而海子的朋友常远曾讲述过海子遭遇的一则灵异事件:  “有一次他大叫屋子里闹鬼了,我和马琛过去一看,一面墙上的唐卡突然飞到了另一面墙上,地上的椅子咔咔抖动。不是幻象,是我们亲眼看见的。”  种种迹象表明,在练气功这条路上,海子遇上了麻烦事。他低估了超过经验范围的事物的威力。而他身边没有高人指点,不能度过难关。  80年代气功热  ----我是在黑暗中沦陷的分割线 ----  日,大约凌晨3点多,单元楼里几位同事听到海子在宿舍里大叫“我不行了!”震惊的同事闻讯赶来。而敷衍走了同事,海子写下了“不是遗书的5封遗书”,痛斥自己走上绝路是常远和孙舸所致。  他的言辞激烈,而旁人无法验证事件真假。不过,可以推测的是,此时海子因练气功,精神状态出了严重的问题,不堪幻觉的折磨。他卧轨后,常远在向有关部门提交的书面材料里,这样写道:  “这些年来,我在与海子的整个交往过程中,从未与他闹过任何别扭,没吵过一次嘴,关系一直很好.这一点,中国政法大学的孙理波、姚新华、陈之恺、胡希平、熊继宁、冯章等以及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罗振洲、韩荣贵等都可以证明;他们也是海子的好友.而海子,却突然间视友为敌了!真令人无法相信!”  离开前,海子将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像一座坟墓。  大约是3月25号中午,海子抵达山海关。3月26日,他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自尽。据说,他死前大约两天没吃饭,胃里只有几瓣橘子。  有人发现他身上的一张纸条上写着: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这张纸条没有标注日期。  可以看出,前五封遗书和最后的遗言明显互相矛盾,好友赵利国就觉得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海子的精神出了问题。而有人认为,海子患有精神分裂症。  海子的前五封遗书写给校领导,却署上自己的笔名“海子”;遗言纸条上则是“查海生”。照理说,在写给校领导的材料当中,署名应当是自己的真名。遗书和遗言纸条署名不同,加之内容前后不一致,也可以看出海子的确有点分裂。至于是不是精神分裂症,这不好判断。  据他的好友孙理波回忆海子:  最后见的一面,是在他死前的一个星期,应该是星期5……那天下午,我从大门进,海子正好从教学楼里迎面出来,我们最起码有10多天没见面了。我说:“你干嘛呢?”他手上拿着一张表格,有点儿不高兴地说:“他们评职称也不通知我一下!”他那时尚未评上讲师……他发牢骚后接着问我:“怎么样?一块回去吧?”我说:“不好意思,今天不行啊,我还要回城里照顾小孩,这样吧,我下个礼拜去昌平。”他就上班车回昌平了。他留给我的最后印象,就是上班车的背影。  孙理波说:“由此可知,他当时还是比较正常的,还打算评职称嘛。如果他对自己已经绝望的话,也不会想着评什么讲师、教授了。”  图为孙理波  很明显,海子死前一个星期状态还很正常。即便是期间突然间得了精神分裂症,这种病一般还不至于发展到一周不到就自杀的地步。况且,他周围的朋友也并未发现有进一步表明精神分裂的迹象。精神分裂说,基本可以被否定。  关于他因为诗歌、爱情、荣誉、贫穷自杀的诸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并不是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在他遗书上的种种古怪幻觉,其实就是元凶。  ----我是结语的分割线----  E姐结语  作家福克纳在评价海明威时说道:“我不喜欢一个走捷径回家的人。”  是的,自杀便是死亡的捷径。然而,这捷径的代价是什么呢?  他的逝去,怎能不让年迈的父亲和母亲肝肠寸断?况且,如果他能挺过这一劫,以他的天才和勤奋,会不会可以达到荷马、但丁、歌德等大师的诗歌造诣?我们无法揣测。  他的诗歌《以梦为马》这样写道:  “此火为大,祖国的语言和乱石投筑的梁山城寨  以梦为土的敦煌——那七月也会寒冷的骨骼  如雪白的柴和坚硬的条条白雪,横放在众神之山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投入此火,这三者是囚禁我的灯盏吐出光辉  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他是一团被囚禁的火,一生渴望光明和自由。不过直到人生尽头,都挣扎在人世的一场悲伤大梦中。  好在他曾用尽全力吟诵着自己不灭的灵魂,所以我们得以在寒夜中聆听到他那野蛮悲伤的声音,借此向春暖花开的地方走去。  拓展阅读:  1、除了任航、乔任梁,她也死在“贵圈第一杀手”的爪牙之下  2、这个节目朗读了一封30年前的情书,背后是顾城和谢烨供养式的孽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林黛玉几岁进的荣国府  现在的红学界一般都认为林黛玉是六岁进的荣国府,我不太清楚这么说的根据何在,大概是因为他们觉得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时候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二年,既然第一年林黛玉五岁,那么第二年当然是六岁。其实这个感觉是错误的,按照书中的交代,林黛玉去荣国府的时候,已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三个年头了,所以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准确年龄是七岁而非六岁。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说清楚林黛玉进府时的年龄并不困难,只需要搞清楚两个前提就可以了,一个是贾雨村在扬州前后一共呆了多长时间,一个是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具体月份。  按照书中的介绍贾雨村是在林如海刚刚到任一个月的时候来到扬州的,那时是书中的第六年,书中明确交代这时林黛玉五岁。贾雨村到了扬州之后先病了一个月,然后相托友人之力进入林府作了林黛玉的老师,【堪堪一载的光阴】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一疾而终】,这里所说的一年并不是大约的时间,而是【堪堪一载】,恰好、整整一年的意思。贾敏去世后的第二个月贾雨村在郊外巧遇了冷子兴,书中有贾雨村对冷子兴说的【可惜上月贾敏亡故了】。两个人谈论了一番荣宁两府的事情之后贾雨村又得到了朝廷起复旧员的消息,于是回到林家央求林如海帮忙,林如海答应让他下个月初二随林黛玉一同进京,托贾政帮助贾雨村跟有关部门勾通此事。由此可以算出贾雨村前后一共在扬州呆了十四个月多一点。  至于林黛玉到达荣国府的具体月份可以综合两个已知条件,第一是林如海对贾雨村说:【“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因为此时距贾敏去世方才一个月,在这个时间内贾母接到了林如海的报丧并已经派船到达了扬州,说明从扬州乘船沿大运河至北京单程所用的时间也就是十天左右,所以在初二登船出发的林黛玉应是当月中旬到达的京城。第二个条件是贾母在给林黛玉安排住处的时候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贾母的话说明此时正是北京的残冬季节。按照我的理解北京地区的阴历正月还是寒冬气候,三月已进入春天,可以称作残冬的季节应是二月的中上旬。关于这个问题有一次在北京大观园我曾和一位红学家探讨过,他认为我的理解有误,他说过去四季的划分是一、二、三月为春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所以书中的残冬应该是十二月的月末。当时周围还有不少人,我鉴于他的身份没好意思当面驳斥他,可是心中却很不以为然。任何一个读者都能理解贾母说的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是指天气暖和以后的意思,绝不是按照月份,也不是按照节气的规定说这些话的,再怎么说贾母也不会在大正月天气正冷的时候就把贾宝玉和林黛玉搬出暖房去,直到现在北京地区停止冬季供暖也不可能截止于阴历十二月或者是阴历正月。关于北京季节的划分方法书中第二十七回有一段描写可供大家参考:【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芒种距离立夏已经一个月了,然而书中却说芒种一过才是夏日,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并不是按照日历上的节气或者月份来划分季节的,而是根据各地的气候,比如第一回写金陵的时候四月份已经进入炎炎的夏日了。再者北京的气候特点并不是四季分明,四季的时间也不是各占三个月,而是冬夏两季时间较长,春秋两季时间较短,尤其是春季,一般只能维持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贾母所说的残冬指的并不是节气,而是气候。另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周汝昌老先生为他自己校订的《红楼梦》二十七回所作的一段注释:“北京之地春迟,立春、雨水犹在冬季。春季后推一月,惊蛰、春分为孟春,清明谷雨为仲春,立夏小满为季春。时当公历三四五月,至芒种入六月,方是夏日也。”  如果我们上面所作的分析不错,林黛玉从扬州出发的时间是书中第八年的二月初二,那么再往前推十四个月就是贾雨村到扬州的时间,那时应是书中第六年的十一月,当年林黛玉五岁,所以林黛玉进荣国府的时候已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三个年头了,由于林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所以她很可能是在船上度过的七岁生日,进荣国府的时候已经满七岁了。  关于林黛玉进府的时候已经七岁了还有两个可供参考的例子,一是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宝玉的时候说他七八岁了,按照本书的书写习惯,一般情况下两个数字连起来说大都以后面那个数字为准,因为林黛玉比贾宝玉小一岁,所以也可证明林黛玉这年七岁。另一个例子是林黛玉进府的第二天书中介绍贾珠的儿子贾兰时年五岁,据七十八回贾宝玉、贾环和贾兰一同作诗词的时候交代,贾环比贾兰大两三岁,其实大两三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贾环比贾兰大却是一定的,贾探春是贾环同父同母的亲姐弟,贾探春又生于三月份,所以贾探春至少也要比贾环大一个年头,也可推算出贾环应比贾兰至少大一个年头,由于贾探春和林黛玉同岁,所以贾兰五岁也可以证明林黛玉此时已经七岁了。如果林黛玉只有六岁,那么贾环的年龄岂非比贾兰还要小了。  结论:林黛玉进荣国府的具体时间是书中第八年的二月中旬,也就是林如海到任扬州的第三个年头,林黛玉已满七岁。六岁的说法之所以站不住脚,因为和贾母所说的残冬季节相悖,也和贾宝玉与贾兰的年龄相矛盾。  我知道想要纠正一些传统的观点很难,别说像作者和脂砚斋究竟是谁那样的大问题,就连人物年龄这样的小问题也不容易,但是既然是研究学问,我们就应该尊重事实,尊重书中的描写,而不应该在意这些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即便他是位尊名重的大人物。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  呵呵,按照第5回,贾府所在,分明又是在南京
  此说确实有理,我们看得不细。黛玉进府,应为七岁。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  -----------------------------  诚心请教:林黛玉妙玉香菱的原籍都在苏州,秦可卿是个孤儿,晴雯和花袭人更和金陵不沾边,她们为什么都在金陵的册子上。贾府的人都管金陵老家叫南边老家,如果贾府在金陵,那么南边老家又在哪里?
2:47:00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  不敢当,  关于“金陵12钗”,似乎不难理解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吧,比如现在的各国都有的“足球联赛”吧,假设“中超”的“江苏舜天队”(其主场就在南京),这支足球队里的队员呢,也不全是南京人的,甚至不全是江苏人!也有外省人,此外还有3杆“洋枪”,但是,这些人组成的队伍,还是号称“江苏舜天队”!  《红楼梦》第18回:  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  这儿意思也狠清爽的,不管妙黛菱晴袭等人跟金陵沾不沾边,但是她们都跟贾府沾边了就行,呵呵。  还有,同样是18回:  (妙玉)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己卯(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暂时先不说“长安都中”,且看脂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也就是说,“妙卿入都”之后最终客居贾府了,她才有可能成为“12钗”中的一员了!  问题又出现了,“长安都中”,跟金陵相距10800里啊!  我觉得,“长安都中”云云,不过是作者的狡猾之处吧,脂批所谓“借省亲写‘南巡’”,而“金陵十二钗”之金陵2字,正是写当年曹家“江宁织造”之富贵风流!
2:47:00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林黛玉妙玉香菱的原籍都在苏州,秦可卿是个孤儿,晴雯和花袭人更和金陵不沾边,她们为什么都在金陵的册子上。贾府的人都管金陵老家叫南边老家,如果贾府在金陵,那么南边老家又在哪里?   ----------------------------  魔兄说得大体对。我补两句吧。以书中说,是贾家老宅在南京,现有八房在京(长安),其余十二房在老家南京。但他们都是南京人。至于金陵,之前有帖子详论过。是指“省”而非“城市”。所谓“金陵省”应指清初之“江南省”。辖境包括现江苏南部、浙江、及安徽东南部。
  @冒魔仙6猫摸先
9:01:00  基本上同意LZ的思路,即林MM进贾府时,才能6、7岁!  不过,LZ为了论证7岁的结论,把贾府坐实了在北京,值得商榷~~~~~  《红楼梦》的笔法,就是“甄世隐、贾雨村”,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看《红楼梦》第5回之“太虚幻境”:  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来,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条上...........  -----------------------------  书中的贾府在京城,而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京城并不在南京,而是在南京之北的某个地方。  第一,书中多次提到“南边儿”,这里的南边儿指的就是南京。而当时贾家时由于在京城坐官才举家迁入京城的。他们的祖籍应该是在南京,也就是书中的“金陵”、“南边儿”。  第二,太虚幻境里把贾家的薄命女儿规入“金陵”十二钗,是根据其祖籍来归类的。辟如我们今天的流动人口,虽然你生在外地,但户籍依然归老家当地管的。
  @冒魔仙6猫摸先 4楼   不敢当,  关于“金陵12钗”,似乎不难理解的  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吧,比如现在的各国都有的“足球联赛”吧,假设“中超”的“江苏舜天队”(其主场就在南京),这支足球队里的队员呢,也不全是南京人的,甚至不全是江苏人!也有外省人,此外还有3杆“洋枪”,但是,这些人组成的队伍,还是号称“江苏舜天队”!  《红楼梦》第18回:  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  -----------------------------  贾府的所在历来有南北两种说法,自己按照自己的路子探讨吧。我也认为《红楼梦》写的很多事都是作者家在南方的事情,但是毕竟他把这些事情都虚构在了北京,如是长安则应称金陵为东边老家了。所谓虚实真假也不太好说,如果说《红楼梦》写的人都从反面看,活人都是死人,死人都是活人,北面是南面,南面是背面就没有意义了,《红楼梦》毕竟讲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一个故事。如果理解实际上贾(假)府在金陵,而甄(真)府在北京,贾雨村和林黛玉是从北京去的南京大概也可以。感谢先生不厌其烦,我非常喜欢探讨《红楼梦》,也是刚刚来到这个论坛,能够听到一些真知灼见我还是很高兴的。
  楼主客气!呵呵  其实说到北京、南京,我也并没有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呢,因为《红楼梦》的笔法(甄世隐、贾雨村),书中的“京都贾府”确实有时候给一种忽南忽北的感觉的  第3回————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里,“辣子”一词,跟辣椒的意思风马牛不相及!为扬州地区的方言(也确如贾母所说,是泼皮无赖的同义词),江苏中部、北部的人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  …………  我的理解,曹雪芹这样写,除了有脂批所谓的“狡猾”之外,主要的还是为了“避祸”吧,毕竟当时的“文字狱”是实实在在的,所以曹把历史上真实的曹家当“江宁织造”的那些事,被逼着设计成“京都贾府”之后,似乎难免的要出现一些矛盾的
  @冒魔仙6猫摸先
9:59:00  楼主客气!呵呵  其实说到北京、南京,我也并没有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  但是呢,因为《红楼梦》的笔法(甄世隐、贾雨村),书中的“京都贾府”确实有时候给一种忽南忽北的感觉的  第3回————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红楼梦》一书毕竟有对朝廷不满的意思,尤其是贾家前辈为朝廷立下那么大的功劳,以至至今黎庶念宁荣,可是两府却因为不大的罪过被抄没了。如果罪大贾兰则不可能再当大官了。这个怨气很明显,很可能会让朝廷生气,如果是为了避难,似乎不应该把曹雪芹的名字赫然写在书里,作书和修改书的罪名不会相差很大。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是红楼八年,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真的没有思考过年纪这个问题,看了这个帖恍然大悟,电视剧真是误导太深了,总以为黛玉进贾府时已经十几岁了,所以常常疑惑为什么总是说黛玉宝玉打小就在一处,宝玉成婚时也没多大,为什么说打小呢,俩人在一起也没几年啊,这下总算清楚了
  我是先看书,再看电视剧的。读书时的印象,就是认为黛玉时贾府的时候六、七岁,和宝玉两个无猜。  不过,原先看的时候,那个宝钗在薛蟠抢完人后也进京了,和黛玉的年龄相比的话,在路上走了“五年”才到贾府,这个BUG我没读出来。
  @好了和尚 11楼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是红楼八年,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  和尚你好,在书话红楼,不和你说话,我都不习惯了。  “虚假年龄七岁”。既然是虚假,何必七岁?七十、七百、七千,都可以指为虚假。  在虚假的基础上,我完全可以说王母娘娘是我岳母。天狼星是我的家,你们爱信不信----假的。
  @好了和尚
11楼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是红楼八年,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  @偶像的清晨 13楼   我是先看书,再看电视剧的。读书时的印象,就是认为黛玉时贾府的时候六、七岁,和宝玉两个无猜。  不过,原先看的时候,那个宝钗在薛蟠抢完人后也进京了,和黛玉的年龄相比的话,在路上走了“五年”才到贾府,这个BUG我没读出来。  -----------------------------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这个问题不可简单地做这样的陈述。  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是在1726年,这一年林应为10岁,小说却将她写作7岁,因此,10岁应是真实年龄,7岁应是虚假年龄。从这样的角度看,好了和尚是说对了的。  但林的原型应是1723年进的贾府(该年李煦获罪被抄家,家人及与案件相关人员被逮捕),该年林黛玉7岁,故林进贾府的真实年龄又可以说是7岁。  偶像说薛宝钗“在路上走了‘五年’才到贾府”,不知怎么会有‘五年’的印象?我觉得,书上交代的是,第一年(1726)薛蟠出人命案,但薛一家继续上路,第二年(1727)薛蟠、薛宝钗到京进贾府。
  @蒲正兴 15楼   “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这个问题不可简单地做这样的陈述。  小说中,林黛玉进贾府是在1726年,这一年林应为10岁,小说却将她写作7岁,因此,10岁应是真实年龄,7岁应是虚假年龄。从这样的角度看,好了和尚是说对了的。  但林的原型应是1723年进的贾府(该年李煦获罪被抄家,家人及与案件相关人员被逮捕),该年林黛玉7岁,故林进贾府的真实年龄又可以说是7岁。  ......  -----------------------------  因为我是这样理解的:  黛玉6岁进贾府的话,那么她遇到来待选的宝钗的时候,宝钗是在贾府的第二年,过第一个生日,就是15岁的生日。那么,黛钗第一次相见,应该是黛玉11岁左右,宝钗14岁左右,而宝玉12岁左右。  可是,宝钗和黛玉,一个是由贾雨村把黛玉送到贾府后,马上去判葫芦案了,而葫芦案在到贾雨村手里以前,薛蟠就和母亲妹妹上京了。  黛玉6岁,宝钗启程进京。到了黛玉11岁,宝钗才在贾府遇见黛玉,宝钗不是在路上走了“5年”吗?
  @偶像的清晨 16楼   因为我是这样理解的:  黛玉6岁进贾府的话,那么她遇到来待选的宝钗的时候,宝钗是在贾府的第二年,过第一个生日,就是15岁的生日。那么,黛钗第一次相见,应该是黛玉11岁左右,宝钗14岁左右,而宝玉12岁左右。  可是,宝钗和黛玉,一个是由贾雨村把黛玉送到贾府后,马上去判葫芦案了,而葫芦案在到贾雨村手里以前,薛蟠就和母亲妹妹上京了。  黛玉6岁,宝钗启程进京。到了黛玉11岁,宝钗才在贾府遇见黛玉,宝......  -----------------------------  依我看,这段时间林、薛的年龄是这样的:  1726年——黛玉10岁(写小3岁为7岁)进贾府;宝钗13岁(薛蟠15岁,宝钗小2岁)在进京途中(薛蟠打死冯渊)。  1727年——贾雨村审案,薛蟠并未留下来,与母、妹继续前行并到京进贾府,薛宝钗14岁,林黛玉11岁。  1731年——薛宝钗18岁(写小3岁为15岁,本年第22回交代宝钗乃“将笄之年”),林黛玉15岁,与写小了3岁的薛宝钗同岁(也是将笄之年)。【二人原型为同一人,故写第45回时作者将二人年龄、思想都“合而为一”了】。
  @蒲正兴 17楼   依我看,这段时间林、薛的年龄是这样的:  1726年——黛玉10岁(写小3岁为7岁)进贾府;宝钗13岁(薛蟠15岁,宝钗小2岁)在进京途中(薛蟠打死冯渊)。  1727年——贾雨村审案,薛蟠并未留下来,与母、妹继续前行并到京进贾府,薛宝钗14岁,林黛玉11岁。  1731年——薛宝钗18岁(写小3岁为15岁,本年第22回交代宝钗乃“将笄之年”),林黛玉15岁,与写小了3岁的薛宝钗同岁(也是将笄之年)。【二......  -----------------------------  那就是其实观点差不太多。只是我认为是一个“进京路上走了5年”的BUG,你认为是“黛玉写小了3岁”,差不了太多。我也可以认可黛玉进贾府是7岁,那就“在路上走了4年”。观点就更差不了太多了。
  提起红楼梦,不得不用《阿Q正传》做一个类比。  《阿Q正传》不确指某个时代,不确指某个人。阿Q代表的是民族的灵魂,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让人们知道了阿Q是现代人,枪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如果变换枪毙、革命党之类的一些词汇,就可以看出《阿Q正传》反映的是整个封建社会。革命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唐朝人把八百诸侯会孟津称为武王革命。阿Q“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  对《阿Q正传》人们有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对红楼梦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偏偏把红楼梦说成是康雍乾时事,依据在哪儿?  红楼梦全书在隐,可是隐着隐着却扔出了曹雪芹这个真名,这可能吗?  两点间的距离,直线最近。狗都知道,可就是有人不知道。
  首先,《红楼梦》里的关于年龄的一些问题,应该承认!  象什么宝钗的“15岁生日”了,应该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个的谎~~~~~  按照张爱玲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呢,作者不是在存心说谎!  张爱玲的说法,原因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红楼梦》原著前80回里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存在着初稿和修改稿并存的现象,  说明一下,首先这些稿子都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不存在曹雪芹的初稿又被他人修改了  按照张爱玲的说法,来解释宝钗生日的话,也是说的过去的,  即:  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的开头的一些贾琏俩口子商量宝钗生日的文字,狠有可能是初稿的内容,又因为其他的上下文都已经被曹雪芹修改了,但是这个生日的问题还没修改(来照应上、下文),于是流传到现在,读者一读就发现这个问题了  总之,这应该是一个问题!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个的谎~~~~~  我可以相信作者可能不是想存心说谎的,因为《红楼梦》的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问题的,  但是!  有些红迷朋友总是想替作者来“圆谎”了,他们总是说,象《红楼梦》里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还大篇大论的说这是作者什么“精心的设计”之类,甚至还认为指出这些问题的读者没有读懂《红楼梦》!  这个,就有些搞了!!  所以,  我还是愿意相信,  首先在一些人的年龄上,红楼梦是有问题的;其次,还是张爱玲的一些说法合理一点,因为她的说法简单明了;三,有些红迷的观点太复杂了,有点搞~~~~~  呵呵。
  @嘻嘻红门 19楼   提起红楼梦,不得不用《阿Q正传》做一个类比。  《阿Q正传》不确指某个时代,不确指某个人。阿Q代表的是民族的灵魂,应该不会有人提出异议。“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让人们知道了阿Q是现代人,枪毙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如果变换枪毙、革命党之类的一些词汇,就可以看出《阿Q正传》反映的是整个封建社会。革命一词很早就出现了,唐朝人把八百诸侯会孟津称为武王革命。阿Q“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  对《阿Q正传......  -----------------------------  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走到河边,要过河,可河水太深,水流太急,又没有船。他上下一望,发现上游离他一两里处有座桥。他该怎么办?  “两点间的距离,直线最近。狗都知道”,可这个要过河的人却没有走直线过河,而是枉道过了桥,他知道自己是人,不是狗。
  @嘻嘻红门  《红楼梦》是写的康雍乾时事,这才是正确的认识,说是写道明末清初时事就错了,说是写的整个封建社会就更错了。  《红楼梦》还真就是曹雪芹写的,不管这个“曹雪芹”是字、是号、是别署,还是别的什么。
  《红楼梦》里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甄英莲存在虚假年龄和真实年龄。作者编造虚假年龄是为了使读者对于故事的年代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也就是说作者的虚假年龄是用来纪年的。主要人物虚假年龄的关系是:薛宝钗和甄英莲同岁,都比贾宝玉大一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  主要人物虚假年龄在判定红楼纪年里的作用:  贾宝玉诞生是一岁,定为红楼元年。  贾宝玉七岁,定为红楼七年。  贾宝玉十三年岁,定为红楼十三年。  贾宝玉出家十九岁,定为红楼元十九年。  林黛玉五岁,定为红楼六年(黛玉比宝玉小一岁)。  林黛玉十七岁病逝,定为红楼十八年。  薛宝钗十五岁,证明是红楼十三年(宝钗比宝玉大两岁)。  甄英莲十二岁,证明为红楼八年(英莲比宝玉大两岁)。
  蒲正兴说的绝对正确,没有缪误。《红楼梦》就是写清朝的事,不是明朝的事,更不是元朝的事,遑论宋朝、唐朝、隋朝、汉朝、秦朝、周朝。
  红楼元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宝玉诞生。  4月19日(“炎夏永昼”“烈日炎炎,芭蕉苒苒”)。  甄士隐梦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顽石下凡历劫,暗示荣国府贾宝玉衔玉诞生。  (二)贾雨村赴京。  8月15日(“中秋佳节”)。  甄士隐资助雨村。  8月16日(“十六日”)。  贾雨村进京会试。  二、人物真假年龄:  小说描述贾宝玉诞生(即虚一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四岁。描述甄英莲“年方三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五岁。  红楼二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丢失甄英莲。  正月15日(“元宵佳节”)。  霍启看灯丢失甄英莲。  (二)葫芦庙失火。  3月15日(“这日三月十五”)。  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焚毁。  春天(3月)。  甄士隐夫妇在田庄无法安身,贱卖田产投奔岳丈而去。  二、人物真假年龄:  贾雨村说甄英莲“五岁被拐”是错误年龄,真实年龄六岁。  红楼三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甄士隐出家。  秋天(9月)(“一二年”)。  甄士隐投奔岳丈封肃一年六个月以后,贫病交攻,随跛足道人出家而去。  红楼四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封氏度日艰。  封氏主仆三人依靠父母艰难度日。  红楼五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雨村升任。  春天(3月)(“一二年”)。  甄士隐出家一年六个月以后,贾雨村升任大如知府。  (二)娇杏命运济。  红楼五年春天(3月),娇杏嫁雨村。  红楼六年春天(3月)(“只一年”),娇杏生儿子。  红楼六年秋天(9月)(“又半载”),娇杏扶正室。  三、读者注意事项。  此处娇杏生子扶正都不是在贾雨村革职以前,而是在贾雨村革职以后。作者写作手法都是先将一段故事叙述完结,再来叙述另一段故事。后文贾天祥亡故和林如海病重也是如此写法。  红楼六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雨村革职。  春天(2月)(“不上一年”)。  贾雨村升任知府十一个月被参革职,送家眷回原籍以后,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二)雨村入林府。  冬天(9月)(“偶感风寒”)。  贾雨村游历到扬州。  冬天(10月)(“一月光景”)。  贾雨村病愈以后入林府教书。  二、人物真假年龄:  小说叙述林黛玉“年方五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八岁。  红楼七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贾夫人病逝。  冬天(10月)(“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  贾雨村进林府一年以后,贾夫人病逝。  (二)演说荣国府。  冬天(11月13日)(“其母上月竟亡故了”)。  贾雨村遇冷子兴演说宁荣府。  (三)林黛玉进京。  冬天(12月)2日(“出月初二”)。  贾雨村随林黛玉进京投奔荣国府。  二、人物真假年龄:  冷子兴说贾宝玉七岁(“七八岁”)是虚假年龄,真实年龄十岁。贾蓉年龄十六岁(“十六岁”)。贾琏年龄二十岁(“二十来往”)。  红楼八年  一、红楼重要事件:  (一)黛玉进荣府。  正月(“残冬”)。  林黛玉进荣国府。  (二)贾雨村判案。  正月(“残冬”)。  贾雨村进荣国府,在贾政帮助下复职候缺。  3月(“不上二月”)。  贾雨村选任应天府。  4月。  贾雨村判断葫芦案。  二、人物真假年龄:  小说叙述甄英莲十二岁(“十二三岁”),这是真实年龄。贾宝玉虚假年龄八岁,真实年龄十一岁。林黛玉虚假年龄七岁,真实年龄十岁。  三、读者注意事项。  许多读者质疑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时候,从文章语言对二人形容和神态的描述来看,都不像七岁和八岁的年龄。这个怀疑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的真实年龄都已经十来岁了。  附录:人物真假年龄表:  红楼元年,贾宝玉年龄(小说)一岁(真实)四岁。甄英莲年龄(小说)三岁(真实)五岁。  红楼二年,贾宝玉真实年龄五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六岁。  红楼三年,贾宝玉真实年龄六岁。甄英莲真实年龄七岁。  红楼四年,贾宝玉真实年龄七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八岁。  红楼五年,贾宝玉真实年龄八岁。甄英莲真实年龄九岁。  红楼六年,贾宝玉真实年龄九岁。林黛玉年龄(小说)五岁(真实)八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十岁。  红楼七年,贾宝玉年龄(小说)七岁(真实)十岁。林黛玉真实年龄九岁。甄英莲真实年龄十一岁。  红楼八年,贾宝玉真实年龄十一岁。林黛玉真实年龄十岁。甄英莲年龄(小说)十二岁(真实)十二岁。  注释1:主要人物年龄和红楼纪年的关系:  贾宝玉真实年龄在红楼纪年基础上加三岁。  林黛玉真实年龄在红楼纪年基础上加二岁。  甄英莲真实年龄在红楼纪年基础上加四岁。  注释2:主要人物年龄之间的比较关系:  虚假年龄是甄英莲比贾宝玉大两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真实年龄是甄英莲比贾宝玉大一岁,贾宝玉比林黛玉大一岁。  日于长沙市
  真正是搞笑!  本来楼主的帖子是说的林MM几岁进贾府的,而且他的分析也是完全按照事实来的!  注意!这个事实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活动的事实!这些事实是符合现实的事实!至于红楼梦里的神话部分,应该与现实分开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混为一谈故弄玄虚!  有些问题,比如一些年龄问题,人家张爱玲简单的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楚了,有些人长篇大论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冒魔仙6猫摸先 26楼   真正是搞笑!  本来楼主的帖子是说的林MM几岁进贾府的,而且他的分析也是完全按照事实来的!  注意!这个事实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活动的事实!这些事实是符合现实的事实!至于红楼梦里的神话部分,应该与现实分开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混为一谈故弄玄虚!  有些问题,比如一些年龄问题,人家张爱玲简单的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楚了,有些人长篇大论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  支持冒魔兄!虽爱扯,横竖自己已然发主贴了,何苦再糟蹋别人的帖子。
  冒魔仙拿我和张爱玲比较,岂非令人惭愧?然而张爱玲的说法你全部赞同吗?
  @好了和尚 28楼   冒魔仙拿我和张爱玲比较,岂非令人惭愧?然而张爱玲的说法你全部赞同吗?  -----------------------------  ???  我为什么要全部赞同呢?!  或者,我要全部赞同她才能引用她的说法?
  既然你不是全部赞同张爱玲的说法,为什么别人就一定要和张爱萍一致呢?
  曹雪芹用贾宝玉等人的(虚假)年龄来叙述红楼梦故事的年代,是一个千奇百怪的伟大发明创造,消耗了毕生的血泪精神。要真正理解也绝非易事,“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所以,对于人物真假年龄的说法,看不懂很正常,不服气也正常,不想懂就异常。
  上面的河流归汉网友也说了,何苦来人家的帖子里歪楼呢?!  莫名其妙!  楼主的说法是林MM进贾府时才7岁,  对这个说法我基本同意,但是呢,关于南京、北京之说,我认为不必那么当真的,因为在历史上的所谓“江宁织造府”应该在南京的,而书里的京都(与东瀛倭国的某地,无关!)也是写的狠虚的,所以不要过分的坐实北京南京的距离之类,所以说林MM当时为6岁的话也说的过去!  谁有不同意思,是应该根据《红楼梦》里原文作依据,来一起商榷的,  弄了一大堆虚头8脑的东东来显摆,算怎么回事?!
  挺好的红楼梦。唉……,让我心里着实忧郁。  红楼梦的金陵,在内涵上指的不是南京,金陵和石头城都是恐怖语,金陵指的是黄土馒头。证据一,妙玉说,自六朝以来就没有好诗,好诗就一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通过妙玉的话,对金陵进行了解释。证据二,王熙凤的判词:“哭向金陵事更哀”,说的是哭向坟墓死更哀。如果把金陵确指为地名,那么王熙凤住在金陵,还往那个金陵去哭。  张爱玲是现代大作家,受到了文学爱好者的爱戴。但20楼介绍的张爱玲对红楼年龄的解释,读后令人遗憾。张爱玲的解释,实质上还是说红楼的年龄有瑕疵,她只是错误地分析了瑕疵的来源。我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看过她的书。好像百里挑一的谢梦对张爱玲佩服得五体投地,张爱玲说过,莎士比亚说过,是她的口头语。  红楼梦的年龄没有瑕疵。我把作者自己对年龄的解释拷贝在下。  【此时大观园中比先更热闹了多少。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个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或有这两个同月同日,那两个同刻同时,所差者大半是时刻月分而已。连他们自己也不能细细分晰,不过是“弟”“兄”“姊”“妹”四个字随便乱叫。】  早晚都是一个土馒头,考证年岁没有意义,年岁服从于故事情节。红楼梦不让人过问年岁,让人研究生日。人的命运的是由生日决定的,这是红楼梦的理论之一。探讨黛玉为什么生于二月十二,比讨论她几岁更有用途。  红楼年岁只记住一个就行了。青埂峰一别已十三载,贾兰十三岁。这里面的含义以后再说。  就拿我们书话红楼来说,猜测好了和尚和世外仙姝谁大,没法猜测。只需知道人家是版主、官大,是书话的贾元春,别的不要多问。女子的芳龄是保密的,但你问她的生日是哪天,她会告诉你。  讨论是次要的,祝大家圣诞快乐是主要的。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庄子因进行了注释。它把庄子因注释成清代康熙时林云铭著的《庄子因》。这个人民出版社认可的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对庄子因的解释,很值得商榷。  1,凭什么证据说红楼梦的成书比《庄子因》晚?  2,凭什么证据说红的作者欣赏林云铭著的《庄子因》?  3,红楼梦的作者对《庄子》的认知要比林云铭高。红的作者是否有兴趣看林云铭的书?
  为了确定红楼梦的最早成书年代,有人审查了清朝海外商船对华商品进口的海关记录。得到了海外机械钟表商品流入中华的最早时期,由此武断地认为红楼梦的成书比这个时期晚。这个武断的结论,没有寸土站脚之地。事实上,海外传教士把非商品的钟表带到大明皇宫紫禁城的时间,都不能作为红楼梦的成书时间的上限。  正确的说法是传教士把海外有了钟表这个信息传到中华的最早时期,是红楼梦成书的最高上限时代。
  @冒魔仙6猫摸先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些年龄上出现的问题,就象是一个个的谎~~~~~  按照张爱玲的比较合理的说法呢,作者不是在存心说谎!  张爱玲的说法,原因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红楼梦》原著前80回里的有些章节的内容,存在着初稿和修改稿并存的现象,  说明一下,首先这些稿子都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不存在曹雪芹的初稿又被他人修改了  所以,  我还是愿意相信,  首先在一些人的年龄上,红楼梦是有问题的;其次,还是张爱玲的一些说法合理一点,因为她的说法简单明了;三,有些红迷的观点太复杂了,有点搞~~~~~  呵呵。  本来楼主的帖子是说的林MM几岁进贾府的,而且他的分析也是完全按照事实来的!  注意!这个事实是红楼梦里的人物活动的事实!这些事实是符合现实的事实!至于红楼梦里的神话部分,应该与现实分开的!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混为一谈故弄玄虚!  有些问题,比如一些年龄问题,人家张爱玲简单的几句话就解释的清楚了,有些人长篇大论了半天都不知所云!  -----------------------  支持冒先生!  只是南京、北京不同意见!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睡炕的说法,我们从小以来从来没有睡过炕,我们家在南京隔壁,绝对属于金陵地区。有炕必为北方,既睡炕又是帝都,必为北京无疑。
  为了确定红楼梦的最早成书年代,有人审查了清朝海外商船对华商品进口的海关记录。得到了海外机械钟表商品流入中华的最早时期,由此武断地认为红楼梦的成书时代比这个时期晚。这个武断的结论,没有寸土站脚之地。事实上,海外传教士把非商品的钟表带到大明皇宫紫禁城的时间,都不能作为红楼梦成书时间的上限。  正确的说法是传教士把海外有了钟表这个信息传到中华的最早时期,是红楼梦成书的最高上限时代。类似于我可以绘声绘色的描述AK47半自动步枪,但我对AK47半自动步枪开花子弹的威力是听来的。
  《红楼梦》人物及人物的年龄、《红楼梦》故事展演的舞台,的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不认真地去探究,就“简单明了”地断定为“初稿和修改稿并存”所致,这不是求真的态度。
  据有关资料介绍,红楼梦80回以后的续书多达几十种。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然,高鹗后续的40回,是不是高鹗作的,还有疑问,尚待研究。  关键的问题是以续书的内容,作为探讨脂批本《石头记》的证据,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吗?  这样的笑话,只可能在百度贴吧和书话红楼出现,因为这里是自由发言的闲聊场所,不是专业的研究基地。  至于我到书话红楼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探讨红楼梦,我是到天涯论坛寻找某个东西。
  @嘻嘻红门 39楼   据有关资料介绍,红楼梦80回以后的续书多达几十种。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当然,高鹗后续的40回,是不是高鹗作的,还有疑问,尚待研究。  关键的问题是以续书的内容,作为探讨脂批本《石头记》的证据,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吗?  这样的笑话,只可能在百度贴吧和书话红楼出现,因为这里是自由发言的闲聊场所,不......  -----------------------------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还是以宝钗的“15生日”为例吧,  这个描写之所以是一大问题,是因为22回贾琏俩口子商量中提到的所谓这是宝钗在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  但是现在的文本里说明的一个事实是,黛、钗俩进贾府的时间的几乎是一前一后的,那么林MM进贾府的年龄差不多是7岁不到,又怎么可能宝JJ进贾府的年龄是14岁呢?!  这里,按照书里的原文看,安排第3回林MM的年龄7岁不到,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精妙的安排”!  因为狠简单的原因嘛,  看看第5回的描写吧~~~~~  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  这里,你可以说“孩提之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甚至7、8岁或者11、12岁都可以谓之“孩提之间”,  但是!到了第7回,又有一段文字————  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甲戌侧批(戚序、蒙府夹批):妙极!又一花样。此时二玉已隔房矣。】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带。”  这一段的信息,首先是二玉隔房了,当然之前俩人是所谓的“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了;其次,这里的隔房的原因,貌似还不是年龄上的问题!  因为同样是第7回的另外一段文字————  一时间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头来。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所以第7回的二玉隔房,似乎应该可能差不多肯定是因为贾母那里的空间不“挤”了,所以二玉才隔了房,这个关键的意思是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会太“挤”!  第21回;  那天早又掌灯时分,王夫人、李纨、凤姐、迎、探、惜等都往贾母这边来,大家闲话了一回,各自归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庚辰(戚序、蒙府)夹批: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按照21回的脂批提示,宝黛“年岁渐成”后才算是分房了!注!这时候,他们还没住进大观园呢  这里,我基本赞同楼主的分析,即当时宝黛俩跟贾母同住一起是时候,他们才是7、8岁的光景,而到了10几岁的时候,就算是“年岁渐成”而要“各自有房”了!!!  还什么小说年龄实际年龄?!宝黛7、8岁的时候才能“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过了这个年龄就必需“各自有房”,难道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吗??!!  在第3和第5回,最多只是发现与宝黛关系密切的同辈人物的年龄,比如凤姐的芳龄吧,凤姐比宝黛应该大7、8岁吧,最多大7、8岁了,但是!如果以宝黛当时7、8岁计算的话,凤姐应该才15、16岁,这个,与她的少妇形象就不符合了,所以,第3回出场的凤姐的形象(已经当荣府管家多年)应该是18、19岁的少妇形象的!  所以,非要说什么小说年龄真实年龄的话,也应该是凤姐的年龄,出现了偏差!!因为以宝黛的在第3回的年龄(7、8岁)为准的话,按照小说中人物的年龄关系分析,凤姐才应该15、16岁,但是从小说实际描写来看她应该是一18、19岁的少妇了,如此而已!!  怎么可能宝黛什么10-3为7岁呢?!宝黛初见的时候就是10岁左右的话,他俩能够“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吗?!简直是荒唐!!!  我以为,就《红楼梦》的第3、第5、21、22回而言,首先是宝黛俩人的年龄脉络是真实合理的!从俩小无猜到青梅竹马!!只是在描写宝黛俩的年龄脉络的时候,作者没有完全把他俩周围的其他人的年龄安排对应好了  所以,讨论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年龄上的矛盾问题,当然应该以宝黛的这个年龄脉络为准备了!!因为这个年龄脉络,从俩的无猜到青梅竹马,都是基本上真实合理的!其他人的年龄与之相悖的话,首先说明作者的写作设计上出现了问题
  我所记得基督教的前身早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并已经在广州建立教堂了。  我奇怪的是有些人为什么要读《红楼梦》?难道就是为了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吗?说你走火入魔你还不信,你还会说我走火入魔。这都两三百年了,还纠结于这个问题,唉!悲哀,悲哀啊!  这是一本中国式的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你不去关心这些实际内容,你总是要关心作者是谁?你不是走火入魔那是什么呢?西瓜你不要,你偏偏要去捡芝麻;好好的一桌大菜你不吃,偏偏要问厨师是谁,你到底怎么想的呀?
  @蒲正兴 40楼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鹗的续书,附在脂批本《石头记》之后,成为了红楼梦120回通行本”,这已经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  红楼梦的续书,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  按照鲁迅的研究,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红楼梦》————  续《红楼梦》八十回本者,尚不止一高鹗。俞平伯从戚蓼生所序之八十回本旧评中抉剔,知先有续书三十回,似叙贾氏子孙流散,宝玉贫寒不堪,“悬崖撒手”,终于为僧;然其详不可考(《红楼梦辨》下有专论)。或渭“戴君诚夫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与今本不同,荣宁籍没后,皆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于击柝者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闻吴润生中丞家尚藏有其本。”(蒋瑞藻《小说考证》七引《续阅微草堂笔记》)此又一本,盖亦续书。二书所补,或俱未契于作者本怀,然长夜无晨,则与前书之伏线亦不背。   其他续作,纷纭尚多,如《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鬼红楼》,《红楼梦影》等。大率承高鹗续书而更补其缺陷,结以“团圆”;甚或谓作者本以为书中无一好人,因而钻刺吹求,大加笔伐。但据本书自说,则仅乃如实抒写,绝不无讥弹,独于自身,深所忏悔。此故常情所嘉,故《红楼梦》至今为人爱重,然亦常情所怪,故复有人不满,奋起而补订圆满之。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  注:  1.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写作于西夷历史20世纪20年代之前,鲁迅写作《小说史略·红楼梦》的时候,引用前80回文字,均使用“戚序本”而弃用“程高本”的!  2.上文所谓“(戚序本)八十回本旧评中抉剔,知先有续书三十回”云云,即是脂批的提示的后30回的内容,之所以鲁迅这样说,还是因为该书写作于西夷历史20世纪20年代之前,当时还没有“曹著脂批”这个概念!  好!  按照鲁迅的研究,所谓《红楼梦》的续书,应该分为两种性质的:  1.续《红楼梦》八十回本,即是从80回之后开始续  2.“大率承高鹗续书而”续  现在的现实是,除了“脂批”流传下来了外,那个传说中的“旧时真本红楼梦”也已经“迷失无稿”了!!所以可以说是,除了“脂批”,“第一类续书”也就是高续流传下来了!!!至于“第二类续书”,不过是续高续的续书罢了,简单的说,它们是续书的续书了!!!  所谓“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续”,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谁谓尔无羊 42楼   我奇怪的是有些人为什么要读《红楼梦》?难道就是为了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谁吗?说你走火入魔你还不信,你还会说我走火入魔。这都两三百年了,还纠结于这个问题,唉!悲哀,悲哀啊!  -----------------------------  这两问让你问的多么悲哀,悲哀啊!最起码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的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冒魔仙6猫摸先 41楼   还是以宝钗的“15生日”为例吧,  这个描写之所以是一大问题,是因为22回贾琏俩口子商量中提到的所谓这是宝钗在贾府过的第一个生日!  但是现在的文本里说明的一个事实是,黛、钗俩进贾府的时间的几乎是一前一后的,那么林MM进贾府的年龄差不多是7岁不到,又怎么可能宝JJ进贾府的年龄是14岁呢?!  这里,按照书里的原文看,安排第3回林MM的年龄7岁不到,并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什么“精妙的安排”!  因为狠简......  -----------------------------  一、宝钗的“15生日”是这样来的:  薛蟠打死冯渊时15岁,宝钗小两岁,为13岁。  第二年进贾府,宝钗14岁。  再后一年,为宝钗办第一个生日,宝钗15岁。  二、凤姐与宝玉的年龄之差不下8岁。第5回,宝玉12岁(写小3岁为9岁),凤姐应不小于20岁。  知道曹雪芹有意写小了元春(曹佳)、探春(曹寅次女)、李纨(马氏),贾琏、凤姐(曹頫夫妇),就不会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处理有那么多问题了。
  @蒲正兴 45楼   一、宝钗的“15生日”是这样来的:  薛蟠打死冯渊时15岁,宝钗小两岁,为13岁。  第二年进贾府,宝钗14岁。  再后一年,为宝钗办第一个生日,宝钗15岁。  二、凤姐与宝玉的年龄之差不下8岁。第5回,宝玉12岁(写小3岁为9岁),凤姐应不小于20岁。  知道曹雪芹有意写小了元春(曹佳)、探春(曹寅次女)、李纨(马氏),贾琏、凤姐(曹頫夫妇),就不会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处理有那......  -----------------------------  我不想去讨论那些虚头8脑!  我只想研究宝黛从俩小无猜到青梅竹马的年龄脉络!合理而真实的年龄脉络!!  任何的其他的人的年龄,与宝黛的这个年龄脉络相矛盾了,这首先是作者写作上的一个失误!!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今日胖蟹剩世的现状,是十大阶层、俩极分花~~~~~  这,首先也是一个缺失!  如果连这个也不愿意承认,而长篇大论的鼓吹什么“前进中的必然”之类,按照“大忽悠”里的范伟的说法,这就是“师徒配合砸车记”、“稀里糊涂突然落锤记”…………  呵呵
  说明别人虚头八脑的人,其实是掩盖自己的虚头八脑,试问这些人说过的话,那里有一丝一毫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东西。
  @蒲正兴 45楼   一、宝钗的“15生日”是这样来的:  薛蟠打死冯渊时15岁,宝钗小两岁,为13岁。  第二年进贾府,宝钗14岁。  再后一年,为宝钗办第一个生日,宝钗15岁。  二、凤姐与宝玉的年龄之差不下8岁。第5回,宝玉12岁(写小3岁为9岁),凤姐应不小于20岁。  知道曹雪芹有意写小了元春(曹佳)、探春(曹寅次女)、李纨(马氏),贾琏、凤姐(曹頫夫妇),就不会认为《红楼梦》的时间处理有那......  -----------------------------  是的,蒲先生。还另外的佐证证明黛、钗其实不是“一前一后”到贾府的:  第20回,宝玉对黛玉说“……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是宝黛先有几年两小无猜的生活后,宝钗“才来”了。  再有另一点佐证是:在清朝,“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才送去待选,出符合宝钗的年龄。没有说个,为了让宝钗长到13岁去待选,就把8岁的宝钗先住到亲戚家等着的道理。  所以,我认为这是书中的BUG,黛、钗没有差太多时间同时启程上京,但是,黛玉离开苏州的时候6、7岁,而宝钗到达贾府的时候是13、4岁,而且在宝钗到达以前,宝黛已经“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
  所谓“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续”,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  ----------------------------------------------  下面这一段话,可以证明上面这一句不是自欺欺人。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前言》(节选):  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印行世的,其所据底本旧说是高鹗的续作。续书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作,已大相悬殊,然与同时或后起的续书相比,则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一小段节选,是1981年说的,自然要比几十年前的鲁迅的话更贴近事实。“同时或后起的续书”,表明了高续不是金鸡独立,存在与高续同时或并行的续书。
  说程伟元高鹗“续写”《红楼梦》是“狗尾续貂”,是我特别不赞成的说法。我认为:曹雪芹是前八十回的作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后四十回也是程高根据曹雪芹草稿“细加厘定,截长补短,抄成全部”。细细推想:“截长”,应该是是删去原告的文字,“补短”则应该是增加编者的文字,所以程高肯定是对曹雪芹原稿进行了修改加工,而且还涉及到前八十回的文字修改,如贾政回京在夏末秋初的这段文字。  程伟元序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原文“翻”为绞丝旁),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示自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小泉程伟元识。
  @谁谓尔无羊 36楼   支持冒先生!  只是南京、北京不同意见!  南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睡炕的说法,我们从小以来从来没有睡过炕,我们家在南京隔壁,绝对属于金陵地区。有炕必为北方,既睡炕又是帝都,必为北京无疑。  -----------------------------  这个说的对。
  虚头8脑,……  判断这个狠简单!  把一件事情,比如林MM进贾府的确切合理的时间,把这个事情简单明了的说清爽了,象楼主的顶帖那样,这,就不是虚头8脑!  有些事情,  再争论下去,  没有意思了,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嘻嘻红门 49楼   下面这一段话,可以证明上面这一句不是自欺欺人。  中国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前言》(节选):  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程伟元和高鹗以木活字排印行世的,其所据底本旧说是高鹗的续作。续书无论思想或艺术较之原作,已大相悬殊,然与同时或后起的续书相比,则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一小段节选,是1981年说的,自然要比几十年前的鲁迅的话更贴近事实。“同时或后起的续书”,表明了高续不......  -----------------------------  你不觉得这是说的两码事吗?!  原来你所引用的所谓中国红楼梦研究所的《红楼梦前言》,就是“人文版”的普及本《红楼梦》的出版前言!  其实“人文版”的普及本《红楼梦》的最大特色是以“庚辰本”为前80回的“底本”!这项工作从70年代开始历时近10年,80年代初,由“中国红楼梦研究所”注释编辑的《红楼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发行,这个“人文版”是普及本!所以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因为着就打破了从西夷历1791年之后以“活字排印”印刷出售120回《红楼梦》进而使“程高本”一统天下近200年的格局!!  注!这里所以说“人文版”普及本《红楼梦》的“打破格局”,是因为“中国红楼梦研究所”选用了“脂本系”的“庚辰本”为前80回的“底本”!换一个说法就是当年“中国红楼梦研究所”摈弃了“程高本”的前80回!因为研究者认为“程高本”的前80回内容对曹雪芹原稿(原稿云云,好象是一个不严谨的说法,具体的应该说是对“脂本系”的本子的篡改)的篡改的地方太多,使用“程高本”的前80回内容,不能反应曹雪芹的原意!  这是“人文版”普及本《红楼梦》的情况~~~~~  至于说到,“120回红楼梦”流传200年的情况,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现在来看不排除当年有这样的一个状况吧,即西夷历1791年之前,因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以“手抄本”的方式流行之后,狠长的一段时间似乎都只是截止于80回,不见后文!于是不排除有其他也续过红楼梦(注意!这个续是从80回末尾往后续!)的,这样的状况是可能发生的!  但是!这不等于说120回“程高本”《红楼梦》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是它这个本子跟其他那些传说中的续书相互PK之后由读者选择了“程高本”的!!因为从上面的那位所ZT的“程序”中就可以得知,一开始程高之流就在忽悠的,他们忽悠读者相信后40回续貂也是曹雪芹写的(注!现在公认的说法是,前80回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好象直到西夷历20世纪20年代,在胡适俞平伯之流考证红楼梦,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 研究红楼梦之前,一般主流的观点都是受了程高之流的忽悠而认为整个120“程高本”的《红楼梦》都是出之一人之手,即曹雪芹!!  所以,可以这样讲,虽然120回“程高本”《红楼梦》流传了近200年,直到现在它的后40回还依附原著流传,但是!这首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原因,一言难尽!不过,这整个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在这些续书中选择了高续”的事情!  再说明一下,现在流传下来的众多的所谓红楼梦续书,基本上是续补的120回“程高本”《红楼梦》!!简单的来说,这些书,是续书的续书!!
  ZT一个,  这个帖子,比较详实的记载了70年代“人文社”对《红楼梦》注释编辑的历史~~~~~  ZT自梁归智著《红学泰斗周汝昌传》  倡导《红楼梦》新版本  周汝昌1970年9月回京之后,还真有点像进了“红色保险箱”,逍遥自在。不仅接踵而至的各项政治运动和变化如“一打三反”、“九·一三”‖事‖件‖等与自己无关,儿女也都工作的工作,插队的插队,虽然难免牵肠挂肚,但既然全国人民都一样,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  ……此刻自由无事,自然又可以私底下重理旧业了。首先将一些资料整理归纳,准备对1953年出版的《〈 红楼梦 〉新证 》加以补充修订,将一些新发现的有关曹雪芹和《 红楼梦 》的材料予以增补,加深加细。另一方面,这一段的精神也比较愉快,对那两句硕果仅存的曹雪芹佚诗,兴之所致,拟补成三首完整的诗…………  一
  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
  红粉真堪传栩栩,渌尊那勒感茫茫。
  西轩鼓板心悲壮,北浦琵琶韵未荒。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二………………  ……在周汝昌打报告给军宣队请求搞出一个新的《 红楼梦 》文本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的戴鸿森也由干校回京了。有一天,戴鸿森对周汝昌说,他偶然看了庚辰本《 脂砚斋重评〈 石头记 〉 》影印本,改变了原来的观念。他本来也溺于一般的流行观念,《 红楼梦 》就是《 红楼梦 》么,读通行的文本就行了,还搞什么版本?看了脂批抄本,才知道原来与通行的程乙本《 红楼梦 》差别这么大!“原来俗本这么坏,和真本有这么大的不同,竟一直被它骗了!”  这当然与周汝昌治红学最基本的学术立场一脉相通,彼此有了“共同语言”。周汝昌乘机和戴鸿森商量:我们应该出一个好本子。戴鸿森立即表示赞成,并且开始十分积极地联系活动。首先和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系,因为这是当时最有权威的科学研究机关。周汝昌本来是想以自己和四哥周祜昌搞了多年的《 石头记 》各脂本的“大汇校”为工作基础的( 周祜昌虽然在1966年被抄家后成果尽失,片纸无存,但后来又顽强地重起炉灶,从头做起,而且毕竟是做过的工作,再捡起来虽然费事,却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既然戴鸿森已经联系了文学研究所,自然也不便再提起自己的汇校本。重要的是先出一个脂批本为底本的通行本《 红楼梦 》,周汝昌仍然是积极支持的。
  在当时极“左”的时代氛围里,能干一点真正学术性的工作,是每一个热爱专业的知识分子都求之不得的。文学研究所的态度也很积极,当时的临时负责人是王致远,表示支持后,很快就派邓绍基 和刘世德两人持公函,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办理手续,准备接受校一个新《 红楼梦 》文本的任务。
  谁知好事多磨。由于江青在与维特克谈话中大谈《 红楼梦 》,稍后掀起了全国“评红热”,又有毛 . 泽 东“《 红楼梦 》至少要读五遍”的“最高指示”流传,在那样一个一切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成了“封资修”“毒草”的背景下,搞《 红楼梦 》研究不仅是一件很难得的学术上的事,也是相当有政治荣誉的事,还潜伏着不可预知的功利。谁来搞这部《 红楼梦 》的新校本,实际上成了一个许多人都想吃的“大蛋糕”,也成了一种政治行为…………  …………  1974年重阳节那天,周汝昌忽然接到张伯驹的来信,通报了一个让人颇为震动的消息:有一个退休教师张琦翔,访问张伯驹谈到《 红楼梦 》,说他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曾于北大听一个名叫儿玉达童的教授讲课,儿玉达童说他见过一个《 红楼梦 》抄本,乃蒙古族旗人名三多字六桥者所收藏,其中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与通行本的后四十回完全不同,如贾探春的远嫁是“杏元和番”(《 二度梅 》戏里陈杏元嫁到异民族 ),黛玉早夭后宝钗才嫁宝玉,宝钗“早卒”,贾宝玉穷到去当更夫等情节。
  这个消息对于周汝昌来说,实在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因为周汝昌研究红学以来,最根本的学术立场和最核心的学术观点就是认定后四十回是“伪续”,由于它的出现,淆乱了曹雪芹原著的真意。而后来各种各样的“续书”,却都是从后四十回的“狗尾”开始接续的…………  ……凑巧,周汝昌听说这时正有一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来华访问,名叫鸟居。在当时闭关锁国的情况下,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周汝昌对这个文本的关注实在太心切了,就提笔向当时主管文化宣传部门的中央领 . 导人姚文元(
)写信,报告这一重要的发现线索,建议他请鸟居回国后打听儿玉达童的下落,因为既然儿玉达童讲到这个文本,…………过了一段时间,姚文元又来信,说鸟居已经找到儿玉达童,但已经是个年纪很老的人,完全失去了记忆力,对这个本子无法继续探寻其下落了…………  ……这时已经是1975年。
  此后的事,还是引录周汝昌本人回忆文章中的原文吧:
  忽一日,收到北京市市长吴德同志召见的通知,我即按时而往,在市府的接待室会了面,在座的还有袁水拍(原在《 人民日报 》)。此次即是上书的回音,说中央重视,将有安排。(谈话中,万里同志进来了,他们二人说了几句,见我在,知必是有事会谈,他就不坐下而出去了。)
  又是忽一日(凡此,我都有日记可查,但此刻执笔时无法寻检堆积如山的旧箧;若日后有必要时,再为补记确切月日),接到通知,要开校理《 红楼梦 》版本的会议。
  回忆其时约已入秋季,地点是北京市委第三招待所,到会后,见所与会者人数不少,计有:
  袁水拍:主持会议者
  李希凡:副主持者
  冯其庸:被指定的校勘小组组长
  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杜维沫 为“顾问”
  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将来出版新校本的古典部人员
  王思宇
  孙逊:研《 红 》人员(今任上海师大教授)
  (另一位不记其姓名了)
  周丽苓:我带他助我记录(因我耳、目早已损坏)。
  会议内容主要如下——
  (一)袁讲话,宣布此会的目的,说“上边十分重视”成立校勘小组,冯为组长,周、吴等三人为顾问。将来由冯组织人力为小组成员。
  (二)听顾问意见。我等三人一致认为,流行“程乙本”很糟,亟应出好本新本。三人也一致认为,此次彻底排斥“程乙本”,而在古抄本中应推“庚辰本”为校勘底本,因它现存回数最多,较为完整。
  (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废弃旧本,改出新校本,保证质量。
  周丽苓为我做了记录(此记录保存无恙)。
  冯组长当时与我邻坐,曾问我“甲辰本”是何种本子。我答:它接近程本,在诸抄本中是较晚出的。
  我问冯:此会为何未邀文学研究所的人参加?他答,这次来不及,容以后再请他们。
  该小组组构伊始,友人刘瑞莲女士一日来访(我们是四川大学的旧谊,她彼时已调至人民大学,与冯其庸同为该校中文系讲师,冯系借调至小组的,那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尚无编制关系)。她对红学有兴趣,人也热情,就对我说:你们兄弟多年研究版本,目下有此校印佳本的盛举,你们怎么不去参加?
  我聆其言,内心感动,就推诚披胆地回答说:这事我的处境很特别,也十分为难——我呼吁中央应创此举,当然愿为贡献微力;但目下我仅被安排为顾问,没有让我们参加实际工作的指示。所以为难的是:愿贡微力,尚无机会;而若不去贡力,又怕落一个“知识私有”,不肯把心得经验拿出来的批评。所以我正不知如何为是,也不知如何“表态”才好。
  刘女士听了,毫不犹豫地说:“这事好办——你勿过谦,由我去找老冯,我一力推荐!”她兴冲冲地作辞而去。
  隔了不久,她写来了信函,内言:我去对冯先生说了此事,他答云,小组成员名单已定,是由姚文元批准了的,没法再更动了,云云。
  此后的事,我能得知的就太有限了,只记得当时校勘成员骨干有胡文彬、周雷二位,他们来问过几个定字待决的难题。其后,周雷一次专来诉说,他与冯组长为校勘取舍争论激烈,且表示要我秉公向有关方面反映此一事态。我未敢如彼其冒昧,因第一我并不了解争论细情实况,第二我已是“局外人”,讲话要特别慎重的,不然必会发生误会或纠纷,背上嫌疑。
  后来听说校勘成员之外,为了作注释,又特邀来了杭州的蔡义江、安徽的朱彤、黑龙江的张锦池三位。住于“恭王府”,专职工作。他们之中,后来朱、张两位来访过,谈到作注中的个别问题及研考的收获。
  1982年,这部新校本印成即将问世了,我接到通知去开祝贺会。
  这真是红学上一件大事,应当载入史册,因为首次〖屏蔽***〗了胡适的“程乙本”(原注:说“程乙本”,其实也不算真对,只是个“杂校本”而已),使广大读者得见接近雪芹原笔的较为可信的本子…………
  @好了和尚 50楼   说程伟元高鹗“续写”《红楼梦》是“狗尾续貂”,是我特别不赞成的说法。我认为:曹雪芹是前八十回的作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后四十回也是程高根据曹雪芹草稿“细加厘定,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  你特别不赞成,是你个人的事情。不能否定续书是鸡肋,鸡肋贴不到凤凰身上。滥竽充数被揭穿,归结在吹出来的调不一样。红楼梦80回前后的调是一样吗?文笔的艺术水平反差到了180度,何况续书的内容谬之千里。莫非你和刘心武一样,文学造诣止步在初中?新青年帖子里的联诗,写的真好,但你要把它说成是红楼梦原作的丢失部分,恐怕还有少数人不认同。
  不用说与高鹗同时或并行的续书,在高续之前的续书,也会有书在。  脂批提到的仗义探庵、卫兰射圃等等内容,很可能就是从某个续书上听到的。这个续书脂砚斋没看过,通过同仁的道听途说传到脂砚斋某人的耳朵里。只不过这个奇怪的续书现在失传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要服从舆论导向,要普及大众文化,故此校订了各种脂批本并附加了高续。从严格的学术意义上说,这两者就不能往一起并,程甲本、程乙本就让它们单独流行。这一并不知把多少人整阳沟里去了,误以为续书是原作。
  @嘻嘻红门 57楼   不用说与高鹗同时或并行的续书,在高续之前的续书,也会有书在。  脂批提到的仗义探庵、卫兰射圃等等内容,很可能就是从某个续书上听到的。这个续书脂砚斋没看过,通过同仁的道听途说传到脂砚斋某人的耳朵里。只不过这个奇怪的续书现在失传了。  -----------------------------  你真的相信脂砚斋没有看过完整的《红楼梦》全书?说说你的理由,请尽量说完整一些。我愿意和你讨论一下,我认为脂砚斋肯定读过全书。  刘心武先生的文学造诣止步于初中?
  作者:嘻嘻红门 时间: 12:11:00     不能否定续书是鸡肋,鸡肋贴不到凤凰身上。滥竽充数被揭穿,归结在吹出来的调不一样。红楼梦80回前后的调是一样吗?文笔的艺术水平反差到了180度,何况续书的内容谬之千里。莫非你和刘心武一样,文学造诣止步在初中?新青年帖子里的联诗,写的真好,但你要把它说成是红楼梦原作的丢失部分,恐怕还有少数人不认同。  ===============================================================================你的观点也没有人能证明是真理,我保留我的观点。附带说一句:我真的只有初小文化水平。
  @好了和尚 60楼   我与你开玩笑,你不应该认真。“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只要你承认80回以后的续书不是原作,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心诚则灵,终于让你金石为开。
  脂砚斋肯定是读过曹雪芹全部书稿的,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曹雪芹始终不肯推出后四十回书稿,所以脂砚斋也无法评论后四十回。  附带说一句:脂砚斋本是曹雪芹“阅评”《红楼梦》的书房雅号,以后就变成以曹雪芹为首的文艺沙龙的团体代号。
  @谁谓尔无羊 59楼   你真的相信脂砚斋没有看过完整的《红楼梦》全书?说说你的理由,请尽量说完整一些。我愿意和你讨论一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薇星入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