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圻县有么家地方可以学舞蹈的

优秀作文《写王安石的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写王安石的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写王安石的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王安石写春天的诗句》9200字王安石写春天的诗句
篇一:王安石写春天的诗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
染云为柳叶,剪水作梨花.
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篇二:王安石写春天的
回复8楼:
哦,哪个版本滴,
他不是曾用这句写过好几首诗么,嘿嘿…不过话说很久没
关注我也不敢肯定~
可我还是比较喜欢“又”的说…比“自”更能表现他当时滴心情吧~
小学学的是“又”,印象太深刻咧…
收起回复|9楼2010-03-21 23:46篇三:王安石写春天的诗句
作者:【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瓜洲:镇名,在长岸,南郊,即今南部长江边,分支入江处。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
4.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6.绿:吹绿。
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
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乘着一艘小船行在京口瓜洲的长江水上,回望过去,他的家乡就在几重山以外。诗人看着这杂花生树的江南,突然对大好的前程,人还未离去,他就开始想回家了,明月啊,你何时照我回乡,
作者生平:
王(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抚州人(今江西省邓家巷人),中国[2]历史上杰出的、、学者、诗人、文学家、,之一。北宋丞相、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等。
17岁的时候,随父亲定居江宁,从此就把江宁当作故乡
赏析一:泊船里的“绿”字被推敲出来的。觉得“”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
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为了突出他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后来许多谈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
它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的想法。诗人,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吗,但是官场是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上的锤炼。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开创变法的新局面。‘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在着无法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上述两论,是历来解读《泊船瓜洲》诗的论点中最具代表性的,但把该诗作为来解读,是既不符合诗人作诗时特定的
际遇和心境,也不切合诗作自身建构的艺术形象的内蕴的。《泊船瓜洲》应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它的感情基调应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
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无休止地争论和,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因而本来就有些消极思想的王安石,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罢官期间,他曾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闲情逸趣的诗作。对于这次的朝廷以“同平章事”的重任重新起用,王安石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这次的上任,从心情上说,是十分勉强的。而在他上任以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重又回到家乡江宁,过起了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从这次短暂的复出过程可以看出,重新还朝施政并非王安石所期盼的,所热衷的,相反地他还把复出而屡拒屡辞。显而易见,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也就难免不在字里行间注满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了,也就难免不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了,他又怎么可能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喻皇恩浩荡,抒发什么如愿以偿的为复出而欣喜的感情呢, 再从诗作本身看。诗的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以直抒胸臆的形式为全诗定下了忧郁、伤感的感情基调,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诗人对复出还政并无如愿
以偿的喜悦,更无的热切。相反,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从结句定下的乡愁沉重忧切的感情基调反观,“京口瓜洲一水间”也不可能是在时间上强调船行之快来写诗人心情的轻松愉快了,它与“钟山只隔万重山”一样,都是从空间上强调家乡的离此时旅次江北瓜洲的诗人距离之近。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万重山,真是近在咫尺。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上的远。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的,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惋深切、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其实,一水长江,万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
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
正因为这首诗的主旨是浓浓的乡愁的抒发,所以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重心,也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说的落在了对天美景的描绘上,它的语言重心不是“绿”字而是“又”字。而人们之所以特别欣赏“绿”的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春天美景的生动形象、富有色彩感和感染力的描绘,原因就在洪迈的所记载的那一段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上。其实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
正是有了前三句寓情于景的层层铺垫作势,结句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抒写乡愁的淋漓之笔,才水到渠成地直泻出来,把乡愁的抒写发挥到了极致。由此看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并不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而是一首纯粹的乡愁诗。
这首诗作于1075年(熙宁八年)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进京,舟次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
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次句“钟山只隔万重山沙,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1037年(景佑四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古人云:“望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洪迈《多斋续笔》卷八云:“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作者认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一、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这就写出了春风的精神,诗思也深沉得多了。二、本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春风”实指
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三、‘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鉴于第一次罢相前夕朝廷上政治斗争的尖锐复杂,对于这次重新入相,他不能不产生重里的顾虑。变法图强,遐希翟契是他的政治理想;退居林下,吟咏情性,是他的生活理想。由于变法遇到强大阻力,他本人也受到反对派的猛烈攻击,秀丽的钟山、恬静的山林,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楚辞?招隐士》:“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王维:“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都是把草绿与思归联系在一起的。本句暗暗融入了前人的诗意,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春风已绿瀛洲草,紫段红楼觉春好。”:“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敬答李先生》:“绿昏晴气春风岸,红漾轻轮野水天”,的《闲斋卧雨行药至山管稍次湖庭》:“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等,都为王安石提供了借鉴,但从表现思想感情的深度来说,上述数例,而“山门”“山”“草”皆可绿,而江南岸的绿却是颇有动感,。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从时间上说,已是夜晚。诗人回望既久,不觉,皓月初上。隔岸的景物虽然消失在朦胧的月
色之中,而对钟山的依恋却愈益加深。他相信自己投老山林,终将有日,故结尾以设问句式表达了这一想法。
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本诗曾获得“,能追逐李杜陶谢“()的赞誉。这正是“频改”所致。但这首诗的佳处,并不限于一字之工,当玩赏其全篇的精神所在,方能得其体要。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
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
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
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王(1021---1086)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抚川(今)人。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今浙江鄞县,鄞音yì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那里灾情严重,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
1069年(熙宁二年)积极推行变法,以舒民困,1085年(元丰八年),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次年病卒。
王安石的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由于他持有”适用”的文学创作观念,他的诗文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是直接为他的服务的。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论性的为多。这些作品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量。如,分析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他坚持原则的。王安石的散文比较重视理论的说服力,较少注意酝酿气氛,描摹物象,从感情上来打动读者,因此他的散文一般立意超卓,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概括力,语言简练朴素。这也是他文学主张的结果。
王安石的诗和散文一样,具有充实的政治内容,倾向性十分明显,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忧郁,以及对传统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的不少咏物怀古的诗篇,也大都寄托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批判精神
晚年罢相隐居以后,生活和心情的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教多的描写的小诗,也更多地注意对诗歌艺术的锤炼。名作很多,如”京口一水间,钟山只隔万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小诗,新颖别致,炼字炼句妥贴自然,艺术上确实比早年成熟了,但往年诗中洋溢的那种政治热情,这时是大大减退了。篇四:王安石写春天的诗句
描写春天的相关信息句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 小雅 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 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 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 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 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 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 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 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 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 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 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 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 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 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 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 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 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 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 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 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 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 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 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 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 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 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
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 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 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 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 杜牧《怅诗》: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够不够啊 我这里还有呢篇五:王安石写春天的诗句
(三)解说诗句。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
“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作文二:《王安石写梅花的诗作》400字只能这样爱你
(伊然 编译)
我能够给你生命,却无法代你生活;
我能够告诉你知识,却无法保证你学业优秀;
我能够给你指明方向,却无法领你到达那里;
我允许你有自由,却无法为你的自由负责;
我可以教你分辨是与非,却无法为你做出决定;
我可以给你买漂亮衣服,却无法保证你有一颗爱美的心;
我可以给你提出建议,却无法保证你能接受它;
我可以给你爱,却无法保证你能够感受它;
我可以教你如何分享,却无法保证你不自私;
我可以教你如何尊重他人,却无法保证你能对任何人以礼相待;
我 可以教你性的知识,却无法保证你情感的纯洁;
我可以教你如何交友,却无法为你选择朋友;
我可以教你方方面面的生活常识,却无法为你营造好的名声; 我可以告诉你酒的危害,却无法让你在它面前说“不”;
我可以告诉你烟的危害,却无法确定你能远离它;
我 可以教你树立远大的目标,却无法帮你实现它;
我可以教你善良和关爱,却无法保证你宽容仁善;
我可以告诉你何谓美与丑,却无法保证你道德高尚;
我希望你开心、幸福,却无法保证你能时时快乐;
······
也许你觉得我给你的还不够多,我的孩子,但我只能这样爱你,
然后看着你,一步一步走属于你自己的路!
作文三:《我心中的王安石作文》19900字我心中的王安石作文
篇一:优秀作文《苦趣》
爱上了苦,也便成了趣。  ——题记 望着漫天的狂沙肆意席卷,喉中有着千万不愿想要倾泻,却都被干燥的沙尘堵在嘴边。想着父亲要让我到他远在河南的工地当几日造桥工人,仿佛成了被流放至穷山恶水的囚犯,心里涌动着的只有苦闷,恐怕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其与乐趣挂钩。
干了半天的活儿,肚子早已饿瘪,再不进食,恐怕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急急冲入食堂,却被桌上的饭菜吓了一跳。红烧肉、可乐鸡翅都化为了泡影,有的只是一盘白菜、一碗汤和一碗干巴巴被沙尘染得微黄的米饭,似乎连看着那饭菜的力气都被用来生气了。整个人如石化般坐在位上数着一粒粒米饭艰难地下咽,不知何时才能离开。人渐渐多了起来,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鸡蛋”,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跃入了桌上的汤碗里——那唯一的鸡蛋正孤零零地左右漂浮着,于是有人顾不上打饭,如饿了多日的野狼扑来。鸡蛋有那么好吃,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毫不客气地让那块鸡蛋落入了碗中。望着他们羡慕的眼神,缓缓送入口中,竟滋生出说不出的美味,立即明白过来,是得意作祟呢~一股趣意油然而
生,于是再瞄准上掩藏在白菜中的炒肉??喧闹争抢中,又听着工友们谈天说地,从周公到奥巴马,从女排到国足。米饭渐渐化为暖流,伴着趣意充斥全身,让疲惫了一天的四肢得以再次充满力量。饭菜苦涩,却成了精神的珍馐,洋溢着无尽的乐趣。
饭后的工地又陷入了寂静,身处深山,信号全无。有的只是噪噪蝉鸣中茫茫月夜的空洞,以及漫漫深夜无法入眠的苦闷。独坐山头,仰望星空,思念家乡。忽然眼前展开一幅深邃的星图,渐渐的,一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豪情涌入心头,又伴着“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念,在这“月黑雁飞高”的天幕下,思绪在星辰中遨游,仿佛成了李白的挚友,觥筹交错,言万丈豪情;又似做了王安石的游伴,与他分享了对家的眷恋。夜晚苦闷,却有星空万里,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只觉整个身心为之陶醉,而生出万般情趣。
河南的中午,太阳低得吓人。在“手握日月”的同时,却徒增了“背灼炎天光”的痛苦,汗水形成涓涓细流,从脖颈流到脚心,暑气汇成阵阵热浪,从脸吹进心头。巨大的泵车喷吐着混凝土,桥面就要完成了,提水,修补。痛苦在全身激荡,仿佛一只只刺猬在体内横冲直撞,随时都要扎出一根根刺来,暴露在空气中。我像散架了的机器麻木地工作,似乎听见体内零部件那“嘎吱”“嘎吱”的响声。度秒如年,仿佛过了亘古万年,当我再也无力
抬手时,桥面铺完了。瞬间成就感奔涌,冲垮了劳累的堤坝,身心都被乐趣驱动着,雀跃着,再次充满了活力。工作痛苦,却总有完成的时刻,可将一切痛苦化为乐趣。
当要离开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乐趣不在于苦闷与否,而在于爱,爱方可生趣。中考即将来临,若我以学习为爱,那么即使道阻且长,也一定不会少了乐趣洋溢,也一定不会少了苦尽而后的甘来。
再品一口,风卷残云中简朴的饭菜;再念一回,黄土高原上璀璨的星空;再望一眼,尘土飞扬里渐成的桥面。心中涌动着的,只有苦尽后的乐趣与不舍。
一个衣着简朴的小孩蹲在田边。她专注地摆弄着毛茸茸的狗尾草,脏兮兮的小手时而挥舞到空中,黄瘦的小脸上绽放着无邪的笑。远处,她苍老的奶奶正辛苦劳作,萧瑟的秋风穿过广阔的田野,沙沙。
那便是我。童年时,我在这片土地上成长。
那时的生活远不算富裕。每逢夏季,匆匆换上的纱门上总有小小的破洞,为猖狂的蚊子敞开大门。它们侵袭我稚嫩的皮肤,留下一个个小包。我无法忍受那份奇痒,一遍又一遍地抓,最后破了皮,疼得哇哇叫。当然没有如今高级的止痒水,妈妈只能心疼得皱眉,轻轻抚过伤口,一遍又一遍。渐渐地,伤口结疤,成为
痛苦的回忆,随着四季轮回,消散,来年继续。
那时,没有高档玩具、零食。从小就瘦骨嶙峋的我,让人看着心怜。时常跟着奶奶到田里去,只有花草树木作我的玩伴。一个人孤单地对着野花说话,盯着地上的蚂蚁搬家。辽阔的田野对着深邃的天空,其中只有一个小小的我。
是的,那样的日子是清苦的,孤单的。可是,也许你并不知道——
夜幕降临时,家人把桌子搬到院里,一切都静下来,静下来。白日里忙碌的人们归来,村庄变成了一个个组合,充溢着欢笑和温馨。妈妈闲下来,她搂着我,轻柔地抚摸我手臂上的伤口。清凉的感觉漫过全身,让人陶醉。我沉浸在这无言的疼爱里,满足地将疼痛忘却。桌上摆的是极简单的饭菜,一家人静坐在一起,没有高谈阔论,只时时听见一阵轻快的笑声。彼此相望着,眼晶晶亮。此时,我可以依在父母略显疲惫的怀抱里,听那虫儿唧唧地叫,树叶儿沙沙地唱。
每每回味,总感觉一切是那么富于浪漫气息,有难以言明的诗情笼罩。虽然没有玩具,我也自得其乐。大自然是我的玩伴,那些艳丽的花,青葱的树,飒飒的风,都被我揽入怀抱。我自由地奔跑在广阔的天地间,追风逐影,让心灵沉醉于天地精华中。故乡的景,缓缓浸润我的心灵,使我快乐地摘几朵小花,用狗尾巴编一个花环。每天,我都可以玩出新的花样。依傍着土地,我是大自然的孩子,拥有最纯粹的快乐。
当然,不只有这些,还有亲人浅浅的笑,与那天地相融,与那草木为伍,用芬芳的气息将我包围、拥抱、融化。它们都化作月夜里丝丝缕缕的芳香,如月色那般纯净,使我即使在梦中也能展开如此清晰的画面来:蓝天下,那个衣着简朴的小孩奔走于无尽的田野里,她挥舞着双手,笑,跳,喊~她的身后是父母、奶奶温情的目光??
金色的暖阳倾洒在麦田,漾起一抹摄人心魄的微光,大片大片的金黄跃入我的双眼,像团团簇簇燃烧着的火焰。
我惊喜而又期待地握着镰刀,步入田中,就像走近了无边的金色的海。长长的麦穗上挺着浓密的麦芒,成熟的麦粒颗粒饱满,胀鼓鼓的,像要爆裂开来。我右手使镰,左手压麦,笨拙地割下去。齐人高的麦秆晃悠悠地倒下,匍匐在我脚边低头认罪。收获了第一份成果,我越干越起劲儿,手中的镰刀只飞快地拨拉一下,麦秆便纷纷倒下。  到了正午,太阳愈发毒辣,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让我透不过气来,我汗如雨下,已然力不从心。大片的麦子笔挺地立着,挡住了全部视线,空气中连一丝风也没有,我口干舌燥,腰微微挺直就刺骨地疼。我体力不支,累得跪倒在地上,汗水滑入双眼,眼前模糊一片,眨了眨眼,一阵酸疼让我皱起了眉。
我快要坚持不下去了,朦胧中,那片金黄的麦子好似嘲讽地看着我,发出咯咯的嗤笑声,讥笑着我的无能。我咬紧牙关,重新拿起镰刀,一只手努力地撑着地,让自己站起来。眼前一片晕眩,
膝盖软了下去,我强行直起腰杆,挥动酸麻到没有知觉的手臂,手中的镰刀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银光,那道道光,于金色的麦田,舞动、跳跃,一片片麦子相继倒下。天空澄碧,纤云不姿,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那么纯粹的蓝,让我烦躁不安的心逐渐归于平静。
我操纵镰刀的动作又变得敏捷、娴熟,满手心的汗反而让它在我手中更牢固而有力,一股力量注入身体,慢慢凝结、绽放。我尽情地挥洒着汗水,疲累一扫而光,感觉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脚下,是踏踏实实的深沉的土地。这一刻,我与泥土是如此的近,我像这些麦子一样,让自己的根深深嵌入大地,吸吮着它甘甜的乳汁,内心是满满的幸福与欣喜。
一阵清风忽然吹来,清凉、怡人,阳光透过衣服,沿着皮肤,顺着血脉,流淌,膨胀,生长。我靠着那堆砌成山的麦穗,闭上眼,轻嗅麦香,甜甜的,醇厚如山的甜。我感到胸腔在扩大,满足与喜悦升腾、蔓延,整个世界充溢着美好与静谧。  空旷的土地上只剩下满地夺目的金黄,指尖还残留着麦粒的清香,是那样素淡、纯净。原来,以苦为趣,苦中得趣,才能其乐无穷。
磨砺虽苦,却像一杯浓茶,入口苦涩,但细细品味后,却是满腔醇香,自有其趣。 依稀记得那次老师叫我们自主组织班会,他只给出了班会主题,最后设计班会内容的重任便落在了我和班长的身上。第一次设计班会,我的内心除了荣幸外,还有几丝胆怯、几丝迷茫,同学们质疑的目光幽幽地梗在我的心中,平添了一丝
回到家中,我便着手上网搜集着有关班会的资料,我一定要证明自己~心中默念着,将资料认真整理、汇总。晚上作业本就不少,再加上又要设计班会方案,身上的负担无形之中加重了。而每每深夜,我亦或挑灯夜战,忙着设计方案;亦或枯坐窗前,想方设法地去寻求灵感,但搜索枯肠亦不可得。这时候眼皮似有千斤重,仿若一阖眼,就会睡去。甩甩有些酸痛的手,我的心中满是惆怅,什么时候才能把方案设计完啊,咀嚼着心中的苦涩,眼前浮现出老师任命负责设计方案人选时那期许的目光,我心中便涌起一丝被认可的喜悦。就把这当成一次磨砺,无论如何都要咬牙坚持到最后。
时间越来越紧迫,同学们议论纷纷,话语中的质疑让我倍感压力。我马不停蹄地去布置班会,与班长讨论,撰写发言稿,选定主持人,排练节目??课余时间都被班会的事占据了。看着其他同学尽情地玩耍,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我内心甚是羡慕,不免有一丝小情绪。但眼看着方案一天天完善,节目越来越精彩,苦闷之余,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兴奋和自豪。
转眼间就到了举行班会的日子,紧张在我心头滋长。从班会主题名称出现在大屏幕上,到同学们认真观看节目;从老师那充满欣赏和惊奇的目光,到同学们啧啧称赞,一种从所未有的喜悦在我心中升腾,这不仅仅是精彩的节目带来的欢乐,更多的是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别人认可的那份自豪。这也是敢于去超越、
大胆尝试得到的自信与乐趣~是的,磨砺充满了苦涩,需要历尽千辛万苦去拼搏,去完善,但苦涩过后终有破茧成蝶,展翅翱翔的那一刻,这便是最大的乐趣和享受~聆听着同学们肯定和鼓励的掌声,我瞬间感到先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想,有些事表面苦涩,却内蕴乐趣,让人乐在其中。
苦趣,苦涩中也有乐趣,只有去细细品味,去付出,去超越,才能咀嚼出最甘甜的乐趣~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小竹筏轻快地漂流在漓江的碧波之上,老艄公蹲坐在船尾抽烟,仿佛一只巨大的鱼鹰。
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几天的游览也渐渐让我对这满眼的绿生了厌。手机里存满了奇异的山光水色,曾经尖叫欢呼着按下快门,到现在的呆滞望天,也不过短短几天。而??
我转头看向那始终一声不吭的老艄公,发现他还保持着蹲坐的姿势,凝望着生活过几十年的大山。再好的景色天天看,时间久了不也会觉得无味吗,我疑惑着。
“爷爷,你在看什么,”
老人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我是在问他。缓缓吐出一个烟圈,略带沙哑的声音叹息般地回答:“看山,桂林的山。”
桂林的山??我在心里重复着这句话,觉得里面似乎包含了什么特殊的情感。 又一个浅滩,小筏子速度变慢。老人扶着膝盖站起,竹竿轻点沙地,竹筏缓缓地调头,我终于看清这位老艄公。他大
概已年过花甲,两鬓已经斑白。古铜色的皮肤皱成干巴巴的树皮,骨瘦如柴。身上的外套似是穿了很多年,虽老旧,却一尘不染。那双浑浊的眼睛里此刻竟有小小的光点在跳动。他深情地凝望着自己“走”过无数次的漓江,眼中透出孩子般的欣喜。
可我知道,这两岸的人家生活并不富裕。粗茶淡饭清贫度日,为何还是如此??我的视线落在了那双紧握着竹竿的手上。枯枝一样,干瘦的手被厚厚的茧子包着。许多地方緾着胶布。生活贫苦,本该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他却日复一日地撑着船,循着永不变更的路线前进着??而这片并不广阔的水域上,又有多少像他一样的人呢,
突然,远处传来了歌声。虽听不懂歌词,但却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从心底淌出来的幸福。老艄公轻轻地应和着,嘴角的弧度加深,他仿佛年轻了许多,撑竿的动作也变得灵动而优美,他的视线,一刻也不曾离开过这片他深爱的大山。
飘缈的歌声在山谷中回响,我的心中仿佛有一束光轻轻柔柔地透了进来。歌声激扬,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对生活的热爱。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爱,给贫苦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秋风送爽,金果迎秋。回到外公家,清新的空气令人心醉,整块整块的稻田在秋风的吹拂下,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硕果挂满了枝头,远处高大的栗子树上结满了退去青绿色外衣的果实,如一只只贪玩的刺猬爬上了树梢,在清风中跳着俏皮的舞蹈。俨然一片丰收的景象,令人喜悦。
看着看着,心生馋意,想起外公曾是干炒栗子这一行的,每到秋冬季节就在大街小巷叫卖香甜的栗子,我便缠着外公给我炒栗子吃。外公乐呵呵地答应了,只见他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出来了,竹竿粗壮结实,上面布满了灰色的疤痕。我们一起来到了栗子树下,外公戴上有帽檐的草帽,举起竹竿在树枝间来回敲打着,手臂上青筋暴突,眯着的双眼仔细地瞧着枝丫间,果实纷纷落了下来。每每趁着外公喘口气的空隙,我连忙捡拾着地上的“小刺猬”,哪些小刺扎得我手心生疼生疼的,我全然不顾,不一会就装满了一筐。
回到家,外公带上厚厚的手套,快速地抓起一个穿着盔甲的毛栗子,将手中的螺丝刀熟练地插进去,奋力地向上一挑,里面一个个棕色的硬质的栗子就跳出来了,想到“褐色衣服”里面就是黄灿灿的美味,我也迫不及待地戴上手套,抓起一个栗子,依然感觉到毛栗子的刺刺痛了我的手心,我忍着痛,拿着螺丝刀笨拙地插进去,费力地向外撬着,但还是无济于事。看着外公那形如流水般的动作,虽然我的手心被刺痛,虽然我的动作很缓慢,但我依然坚持着。
外公很快就剥完了毛栗子,,他搬来来一口大锅,架起了炉子,生起火来,并小心翼翼地向锅中加入了沙子,“想吃栗子,还得你自己去炒”,外公一脸严肃地说道。我接过粗重的铁铲,不知所措地杵着,努力回想着平时外公炒栗子的场景,开始依葫芦画瓢地在锅里不停地铲动着,刚开始我还觉得轻松异常,不一会儿,双
臂就开始酸疼起来,仿佛炒的不是沙子,而是一锅极粘的胶水,正死死地沾着锅铲,让我使不上劲来。我咬着牙,奋力挥动着铲子,沙子在锅里有节奏地起伏着,热浪翻滚起来,直扑向我的脸颊,豆大的汗珠也滚落下来,衣服湿湿地贴在背上。突然,我一个不留神动作过大,滚烫的沙子飞溅出来,落到了我的手上,顿时一个红通通的水泡冒了出来,疼得眼泪充满眼眶。外公淡然地看了一眼,默默地向炉灶中添柴火,浓烟冒出,呛得我快要窒息,我极力稳住呼吸,闭了闭被烟雾刺痛的双眼,努力地翻炒着。
“快了”。外公将手边剥好后划开口子的栗子倒入锅中,随着栗子的加入,我也使出更大的力气,我双手使劲地攥着铲柄,用早已发酸的手臂吃力地翻搅着,只觉得腿有些发软,仿佛就要瘫倒下去,太痛苦了~我看了看锅中,褐色的栗子在沙子的磨砺之下色泽逐渐加深,阵阵香味传入鼻腔中,越来越浓厚,看着锅里那些渐渐裂开嘴的栗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力量和快乐~我开始觉得炒栗子的整个过程是那么的有趣。
在漫长的奋斗之后,我终于完成了炒栗子的工作,看着喷喷香的栗子,赶紧剥了一个放进嘴里,品味着这香甜的栗子,我感慨良多,不经历一番疼痛和努力,不经过一番坚持和奋斗,怎能获得这丰厚的果实,只有苦中作乐,坚持不懈,才能品尝到甜蜜的果实。人生也如同这炒栗子,只有在不停地翻炒和磨砺中才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
在艰苦中奋斗,成功后必有轻易尝不到的乐趣,让我们在苦中
品味奋斗的乐趣,勇攀成功的峰顶。
屏息宁神,笔尖轻勾,顿笔收锋,“苦”与“趣”二字跃然纸上。眉角上扬,笔尖下是我的世界。
曾几何时,当我毅然选择书法时,我便心知肚明学习之路定然崎岖坎坷,生性倔强的我最后还是下决心去尝试一番。
迈入书法老师的家,一阵浓浓的墨香迎面扑来给人一种舒适之感。满怀信心地提笔准备书写,可老师却凶巴巴地说我姿势不对,握笔角度偏低。连续好几次,我不是收锋时手抖,就是手麻得连字都写不出。书法老师怒了,眼睛鼻子嘴巴仿佛被挤压在一块儿,处处溅着火星。于是我被罚一上午都练习握笔的姿势。
一秒、一分钟、一小时??每一秒都是煎熬与身处地狱般的酸痛,初夏的阳光毒辣辣的,穿透阳台玻璃如针一般刺着我的背,它似乎要将整个世界燃烧让我臣服于它的淫威之下。汗珠从皮肤滑下,黏乎乎的打湿了衣衫,渗得难受,真苦啊,我在心里抱怨~酸、痛、麻、热就像打翻了油漆似的直朝心头涌来。
后来我开始练习笔画,一笔一画,横撇竖捺,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个笔画,连续站了三个小时,腿与手腕逐渐失去了知觉??十天过去了,我欣喜地发现我竟能将所有笔画一丝不苟地写下,而刚练时却是躁动不已,握笔两分钟就坚持不住,思想早已飘到九霄云外。随着笔画越练越成熟,我内心的烦躁也被书法的宁静悄然抹去,只留一汪被荡涤得如镜的清水,温润如玉,躁动的内心
渐渐平息下来,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自此,我对书法产生了浓厚而永不磨灭的兴趣。
再往后我逐渐接触到各种难写的字,常常一写就是一下午,腿、手依然像打了麻醉剂一般毫无知觉,它们好像已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可是每当我看到自己临摹得与字帖上极其相像的字,心中就会像吃了蜜一般的甜。于是家中常出现这样的一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静静地练着书法:笔走龙蛇,狼毫在纸上奔腾,仿佛自己也融入了书法之中。纸上的字有的飘逸灵动,又不失整齐活泼;有的活灵活现,又不失一种刚毅的风骨。墨汁如游龙般在笔尖飞舞,旋转跳跃直至美到极致,最后完美升华。我在书法的路上跋涉着,坚持着,痛苦并快乐着,从不敢停歇。
生活不是梦,也不是剧本,而人生的真谛贵在坚持,只有在苦中寻乐并永不放弃,才可将生活演绎出不同凡响的风采,挖掘出苦趣的宝藏,获得心灵的沉淀。 点评:练习的过程是艰苦的,而收获的乐趣却是令人回味的,苦中作乐,乐在其中,这便是生活的真谛。
一花一世界,一生嗅一春。古巷内飘来一阵似有似无的声音。凝神,不觉莞尔??  漫步在被细雨淋湿的石板桥上,青苔爬上桥头墙角。耳边传来咿咿呀呀的声音,便循着那声音走去。恍惚间,竟与我儿时的记忆片刻重合。
“你声音穿透力不够,再来一遍~”外婆面有愠色地命令我。“婆
婆,练好久了,我们歇会儿吧。”我轻扯了外婆的衣袖,小心翼翼地问道,生怕惹怒了她。“把这首昆曲儿唱完,不唱好不准休息。”希望的泡沫瞬间迸裂,行尸走肉般的飘着。此刻,我的喉咙似被火着了般,肆虐地燎烧着。内心的委屈藏也藏不住,全都化作溢满眼眶的泪水。“喝口水,继续练。”外婆将一杯白水递到眼前,面上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我扑闪着眼睛,心中漾满暖意,竟也破涕为笑了。好吧,继续练,就凭这杯白水,我调皮地吐了吐舌头,在心中暗语。
“良辰美景奈何天??”我唱着婆婆最爱的那首曲儿,手舞足蹈的。不料,却被外婆一声喝断:“你这跳的是什么,啊,赶鸭子上架吗,”我被吓了一跳,低下头来紧张地摆弄着纽扣,活像被欺负的小媳妇模样。外婆见状,放柔了语调,蹲下身来,“你转身的时候,就像一根呆木头一样——没有生机,没有感情,你说这样有美感可言,配得上这首曲儿吗,”我抬头,被外婆眼中折闪的光芒闪了一下,摇了摇头。“好,那我们再来一遍。”外婆拍了拍我的头。我扭动着酸痛的胳膊,似无数的双手在撕扯着,只觉痛苦。我咬了咬唇,“嗯,好,再来一遍。”抬头、收脚、旋转...落地。一曲终了,我忐忑不安地望向外婆。倏然,外婆笑了,明媚得似外面灿烂的阳光,“好,跳得不错。”我的心似一块石头落地,吁出了一口气,先前的痛苦也随着笑声飘出了老远。
回神,那穿越时光却又真实存在的声音、片段的重现,一下子就扰乱了我的心神。眼前童稚的女孩仍在不懈地练习着,发出咿
咿呀呀的声音。我莞尔,应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细腻的声音在巷间回荡,女孩扑闪扑闪地看着我,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一花一世界,一曲一场叹,一生嗅一春。有谁能清楚那些如泣如诉的歌谣背后,有着多少的努力,多少的不言弃,恐怕只有自己吧。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有多少汗水与辛苦,当然也有着只属于自己的乐趣与自在。
浅吟低唱犹在,暖风吹走了时光,却吹不走只属于你的苦与趣......
篇二:作文佳作赏析
现代文课内语段阅
一、《藤野先生》?中国是弱国,,,,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如何理解本段的第一句话。
2、?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中?这一声?指什么,?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代什么,
4、文中两个冒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请概括选文的内容,并说说给鲁迅带来了什么影响,表明了鲁迅什么精神,
6、?呜呼,无法可想?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7、品读句子,回答问题:?但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那时那地?具体指的是  (2)?我的意见?具体指的是  (3)?却变化了?具体指的是  (4)变化的原因是  8、简要说说?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这句话的含义。
二、《藤野先生》?但不知怎地,,,,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摘找文段中最能表现?我?对藤野先生怀念的词语。2、概括文段大意:  3、用?/?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4、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味。
(1)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2)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5、?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或遇其叱咄,,,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
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请补全选文中空缺的句子,将所填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走送之  (2)穷冬烈风(3)腰白玉之环(4)缊袍敝衣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作者从哪些方面叙述了自己求师的艰苦经历,
5.概括本文段中心的一句话是  。 6.选文中哪个情节最让你感动,请联系自身实际说出自己的感受,
7、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8、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求学之?专?包含哪些内容,
,,,,,,,,,,,,,,,,,,,,,,,,,,,,,,,,,,,,,,,, 二、《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四、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大自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臵酒而招之;造饮辄
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节选自《五柳先生传》)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醉翁亭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于:(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因以为号焉。  (2)故自号曰醉翁也。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五柳先生传》中能概括介绍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话是: (2)《醉翁亭记》中总领山水自然环境描写的一句是: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1)五柳先生:(2)醉翁:5、上述两个语段中均有两个成语一直沿用至今,《五柳先生》中表明学习方法的词语是,《醉翁亭记》的成语是。 三、《与朱元思书》《三峡》对比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甲文选自 写的《  》,乙文选自  写的《 》
二、甲文写?水势之急?的句子是  ,?乙文暗示?水势之急?的句子是?  ,  。?两文都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但因人因景不同,两人所发的感慨不同。甲文作者见到高峰和深谷,感到?  ?乙文作者因三峡见闻,联想到 三、为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 )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A、虽然乘风飞奔,也没有这样快。B、即使驾着快马,乘风飞奔,也没有这样快。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A、急流甚至像箭,狂浪像在飞奔。B、湍急的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势像奔马。 古诗词曲赏析:
1、王安石《登飞来峰》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飞来山上千寻塔?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2、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
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3、对《相见欢》(李煜)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B.?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
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名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
D.下面四句,点破题首,直抒离愁,饱含辛酸。所以这词表达作者的亡国哀思。
E.?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有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参考答案〗
1、(1)造:往,到。 (2)于:从。 (3)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2、(1)因而用它作为自己的号。(或?就用它做了自己的
号。?)(2)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醉翁。
3、(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答?不慕荣利?就可得分) (2)环滁皆山也。第3题是分别找出两段文言文中的总括句。阅读时一定要仔细,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找中心句。
4、(1)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答?忘怀得失?也可得分)
(2)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或?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也可得分)第4题是比较两个语段的?同中之异?,由于作者的思想、心境和处境的不同,同是?饮酒?用意却不一样。五柳先生在饮酒中?忘怀得失?;醉翁则是?借酒
5、不求甚解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一)1.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色愈恭  礼愈至  点拨:?援??愈?不要写错。 2.(1)跑。 (2)隆冬,深冬。(3)腰上系着。 (4)乱麻。  点拨:据上下文推断,如?腰?在这里是动词。
3.(1)因此人家都愿望借书给我。 (2)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条件不如他人。  点拨:注意古今语句的不同,如?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4.(1)幼时借书抄书之难。(2)成年后叩问之难。(3)从师求教的道路艰难和生活艰难。  点拨:从?艰苦?考虑。
5.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点拨:从本文叙述的事件考虑。
6.符合题意即可。  点拨:自身感受可从作者求师的艰难与我们
的优越条件对比来谈。 (二)?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臵身。?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对比。
?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
深锁二乔。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B?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
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文天祥《过零丁洋》分析不当的一项(  )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B颔联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浮沉紧系着祖国的安危。C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D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已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4(.对《水调歌头》(苏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诗人酒酣
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B(“我欲乘风归云,又恐琼楼玉宇”,这两句设想,暗示了中秋之夜月色的明丽,夜气的清寒,又透露了作者对人间终不忍弃绝的复杂心情。C(“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月光的移运,都是“无眠”者眼里看到的,可见“无眠”者久久不能入睡。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禅娟”此句称得上是水到渠成。若是能够健康长久地生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也正是作者的进一步处我解脱。 ?对《相见欢》(李煜)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对“离愁”做了真切、深刻的描写,如“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比喻,如“别是一番滋味”等,情深切自然,语言朴实,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B.“无言独上西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条,为整首词渲染了凄凉暗淡的感情。C.“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点名季节是秋天,“寂寞”者是“梧桐深院”,被“锁”者是“清秋”,使人愁而更愁。D.下面四句,点破题首,直抒离愁,饱含辛酸。所以这词表达作者的亡国哀思。E.“剪不断、理还乱”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别有滋味”等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王安石《登飞来峰》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飞来山上千寻塔”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B、“闻说鸡鸣见日升”通过听说鸡鸣时,
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
“千寻塔”之高。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8(对《无题》(李商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答案 一:
1.C  2.D  3.C  4.D  5.B  6.C  7.D9.BD  10.B  11.A  12.C 二:
1.B  2.B  3.A  4.B  5.C  6.A  7.B  8.C三:
1.D  2.B  3.C  4.B  5.C  6.D  7.D  8.D  9.C  10.C  11.B
12.C  13.C四:
1.A  2.D  3.A  4. 全对  5.A  6.D  7.D  8.B  9.A  10. 全对 五:
1.A  2.A  3.D  4.B  5.D  6.A  7.A  8.A  9.A  10.C  六:
1.B  2.A  3.D  4.5.C  6.A  7.B  8.D  9.C  10.D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做题。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1)嗜学( ) (2)叱咄( ) ?容臭( ) ?曳屣( ) ?皲裂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4)皆被绮绣( ) ?主人日再食( ) ?卒获有所闻( ) ?持汤沃灌(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负者歌于途 B(当余之从师也 髻鬟之始掠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佳木秀而繁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找出文中通假字,并解释。
5(本文选自《 》,作者是 , (朝代)文学家,他与 、 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写此文的目的是
6(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7(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
8(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答:
(三)阅读《与朱元思书》,做题。
1(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 介绍的是 的景色。 2(对这一处的景色,作者主要抓住了 的特点来写。
3(句子“泉水激石,,,,百叫无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可否不写,
4(句子“鸢飞戾天者,,,,忘反”从表达上看属于 ,表达了作者  。
5(本文的作者是 ,是 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 ”。 6(本文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的特征。7(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2
(1)嗜(学( ) (2)叱咄(( )?容臭(()?曳(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4)皆被(绮绣( )?主人日再(食() ?卒(获有所闻(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负者歌于(途 B(当余之(从师也  髻鬟之(始掠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佳木秀而(繁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 。
11(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答:。1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样的启发,(4分)
篇三:王安石散文研究
浅论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
【内容摘要】 本文拟从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进行探讨,着重从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三个方面加以论说。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传统心理的积淀,身处世俗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的仕子而言,这些新意不仅对他个人来说难能可贵的,即使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王安石;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
王安石主张文须 “以适用为本”,要求文章直接为社会和政治宣传服务,因此,他的散文重视说理,即便是记叙文中,也含有较多的议论成分,具有立意超卓、结构严谨、说理透辟、语言峭拔、简洁峻切的特点,上面是对王安石散文最普遍的认识。本文拟从王安石散文中的新意进行探讨,从王安石散文之拗折劲健、直抒胸臆、独到见地三个方面加以论说。笔者认为对于一个有着传统心理的积淀,身处世俗人情浓厚的社会氛围的仕子而言,这些新意不仅对他个人来说难能可贵的,即使对整个封建社会来说,它的存在也是弥足珍贵的。
一、王文之拗折劲健。
王文之“拗”,源于王学之拗,宋人笔记小说一般把王安石形容为“拗相公”的形象,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惊世骇俗,令当时儒者目瞪口呆。《宋史》王安石本传也极写他“拗”的思想与个性:“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概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安石必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而当时的“荆公新学”在时人眼中,实是一门“拗学”。“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关于王安石性格的记载有很多,如吴闿生说他“傲岸倔强”[1];茅坤说他“偏拗自用[2];王文濡说他“其性本愎执拗自用”[3];高步瀛说他“兀傲”。[4]尽管这些评论难免有主观成分,但有一点是
无疑的,那就是王安石的性格比较独立。性格的独立从很大一方面来说,也是促成王文拗折劲健德一个原因。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个人认为它的斗争性质不在于忠奸好坏,却在于和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这些品质上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却又极力反对新法的士人斗争,即是一种思想、政见上的斗争。
至于司马光形容他是一个“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的拗者,刘挚则说他把“守道优国者谓之流俗”。其实,王安石内心是痛苦委屈而又无奈的,对于这帮守道优国的老前辈老上司,他无法说服他们,在政治上又必须战胜他们,才能完成富国强兵的大业,所以只得以“流俗之言不足恤”作为旗帜,孤军作战,
我行我素,当他的学生陆佃说外人说您“拒谏”时,他回答说:“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 政治斗争是残酷激烈的,为了新法大业,许多不愿打倒的人也不得不打倒,富弼、曾巩、司马光等等都以政敌被清除。在这一点上,王安石是坚毅的,却又是固执的,政治斗争又让他具有一定的冷酷性,这是王文拗折风格的内在依据。正如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所言:“人习言苟且昨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虽是“拗人”,作的“拗学”,但他始终将真理紧握手中,而不是无理取闹,故为文虽“拗”却有理、有据、有力,如《答曾公立书》、《答司马谏议书》,可谓拗折刚健。《答曾公立书》精深透彻,把为什么要收二分利讲得极为圆彻,令人不得不服。《答司马谏议书》则三言两语,把保守派对变法派的攻击: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驳得体无完肤,且有破有立,令攻击者哑口住舌,于执着中透出几分倔强、劲健。
王安石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喜欢面对现实进行认真的思 考,不论是处理政务或是撰写文章都持这种态度。我们只要仔细读一读他的《答段缝书》就会对他这种思想性格有更为深切的了解。《答段缝书》提出贤者应该向孔子、孟子学习,独立自守,“不惑于众人”。文中说“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这虽然是孔子、孟子的话,也是王安石不苟同流俗,独
立特行的思想性格的具体体现,表现了他性格中所具有的创新品质---拗折劲健。与此同时,也隐约显示出他为文的另一特点即直抒胸臆。
二、王文之直抒胸臆。
王安石向来爱直抒胸中之臆,他蔑视权威、离经叛道、不苟流俗,为那些被诬陷,被不公正对待的人鸣不平。这一点在他的《读江南录》中有充分的体现,他通过“国之将亡,必有大恶”、“上谏李氏表”、“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和? 《宋史》卷三四三《陆佃传》
“佑能切谏,铉独无说”四个方面推测二者可能不和,徐铉遂生嫉心。据此四点,王安石断定潘佑必死于直谏,并批判徐氏《江南录》的“厚诬忠臣”。王安石此论虽有的有点欠缺说服力,然从中我们可看出王安石的不平之气,看出他的爱憎分明和勇于伸张正义,直抒胸中之想法。
在为受屈者正名的同时,他也敢于批驳那些徒有虚名的士人,毫不保留地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喜好。如在《读孟尝君传》一文旨在击破“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说法,指出孟尝君能养士,实际上只养了一群鸡鸣狗盗的乌合之众,算不上真正能得士。全文仅四句九十个字,而字字矫健有力。所谓“凿凿只是四笔,笔笔如一寸之铁,不可得而屈也”?。文章开头用“世皆称”引出“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脱于虎豹之秦” 的观点,已含大不以为然之意。第三句从反面论证孟氏没有得到真正
的士,言之有据,行文有转,气势直逼当前,力透笔尖,体现了王安石跨越古今、高视一时的思想力度。第四句回答了士之所以不至孟尝君之门的原因,出语峭拔,笔力千钧,聚而全歼论敌观点,文章戛然而止,言己尽而意无穷。总的看来文章最后用三句话对上述反面观点中的三层意思分别进行了斩钉截铁的驳斥,逐层转折,步步紧逼,文笔峭厉,气势磅礴,无怪乎清代学者沈德潜誉之曰:“语语转,笔笔紧,千秋绝调。”
如果说对人物的见解王安石主观性显露无遗,那么对于日常道德概念
他亦是如此。王安石在作文立论时,从不墨守前人观点,拘泥于旧说,而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地提出新的观点,酣畅地表达自我的见地。这是王安石作文的一贯风格。他每每能从古人古事中,发奇思,翻新意,提出迥异于前人的看法和思想见解。如《勇惠》一文,起首就对“惠”和“勇”即仁爱和勇敢这两个道德概念提出与世俗不同的论点:“世之论者曰:‘惠者轻与,勇者轻死,临财而不警,临难而不避者,圣人之所取,而君子之行也。’吾曰不然。惠者重与,勇者重死,临财而不管,临难而不避者,圣人之所疾,而小人之行也。”传统认为仁爱之人慷慨施恩,勇敢之人轻视死亡,但作者却提出异议,“吾曰不然”,主张完全相异,说仁爱的人不应该随便施舍恩惠,勇敢的人应该慎重对待死亡。这种标新立异的说法看似不合情理,而王安石在下文中引经据典,指出“惟义之是”(即合乎道义)才是大惠大勇,在更高层
次上得出了颇具见地的观点,显示了王安石创新思?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
维的求异性,而这一离经叛道的异质思想的提出明显是需要勇气的,从很大程度上将,王安石的文章在直抒胸臆的同时也在表达一种自己的独到见地。
三、王文之独到见地。
《孔子世家议》是王安石读《史记》后的感想整合之作。孔子不是公侯,按例不应列入世家,司马迁因为尊崇孔子,特意将孔子列入世家。文章先叙述《史记》的编撰体例,然后从《孔子世家》的违例展开议论:“夫仲尼之才,帝王可也,何公侯哉,仲尼之道,世天下可也,何特世其家哉,处之世家,仲尼之道,不从而大;置之列传,仲尼之道,不从而小。”在王安石看来,孔子是万世师表,有经邦治国之才,非一般的王侯将相可比;孔子的思想并不因为列入世家而伟大,孔子的思想也并不因为置于列传而渺小。这一见解是非常独特的而且言之凿凿,富有创新精神,表现了其反传统、反权威的胆识和气魄。读来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亦有折服之心。
王安石为文的一大特色还在于,他敢于破除书本定势思维,发离经叛道之论。在《答曾巩书》中云:“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故某自百家
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然后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王安石
以高见博识,答质疑,辩“乱俗”,提出“世之不见全经久矣”这一惊世之见。王安石勇于钻出故纸堆,面向社会,求教于农夫和女工,借以正“经”之误,以达到知圣的目的。文中还指出圣人所建之法会随着社会发展、历史进步而趋于陈旧,我们不可一味盲从“经典”,这里面蕴含着离经叛道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勇于破除书本定势的创新精神。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安石勇于破除书本定势,及时发现书中的疑问,真正达到“读书不为书所累”的境界实属不易。
四、结语。
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5] 王安石作为文学家,他不仅有精深的学识和非凡的禀赋,而且对社会、对人生也有深刻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孤高超绝的思想感情浸透了王安石的思想品质,使他的思维轨迹显示出陡峻突兀的形态,因而从笔端流泻出的是一种锋利峭拔的文字。在那个积贫积弱社会,固于园囿的时代,王安石的散文犹如一股清泉,直灌读者的心底,清凉之意悠悠袭来,却令人醍醐灌
【参考文献】
[1] 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家文钞校注集评》之《答司马谏议书》,三
作文四:《王安石写的《感事》的全文》4200字王安石写的《感事》的全文
2007-2-25 21:09
提问者:江中亮嗓浏览次数:次  |1628
!!!!!!!!!!!!!!!!!!!!!!!!!!!!!!!!!!! 快快快急需
2007-2-25 21:11
贱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
丰年不饱食,水旱尚何有。
虽无剽盗起,万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为,十室灾八九。
原田败粟麦,欲诉嗟无赇。
间关幸见省,笞扑随其后。
况是交冬春,老弱就僵仆。
州家闭仓庾,县吏鞭租负。
乡邻铢两徵,坐逮空南亩。
取赀官一毫,奸桀已云富。
彼昏方怡然,自谓民父母。
朅来佐荒郡,檩檩常惭疚。
昔之心所哀,今也执其咎。
乘田圣所勉,况乃余之陋。
内讼敢不勤,同忧在僚友。
《儒商及文化与文学》试读:王安石《兼并》与苏辙“诗祸”说再辨
王安石在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写了一首题为《兼并》的诗,诗云: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咍。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王安石著,李壁笺注,《王荆文公诗笺注》卷6,第438—441页,上海古
籍出版社影印,1993年。
这首诗的艺术性并不算高,但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例如苏辙在晚年所写的《诗病五事》中将王安石《兼并》视为“诗祸”,大加指责:“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即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其诗曰……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至于今日,民遂大病,源其祸出于此诗。盖昔之诗病,未有若此酷者也。”《诗病五事》,苏辙撰《栾城集》,第15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宋代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六引苏辙“诗祸”说以注王安石《兼并》诗,将正反两面的观点更为清楚地展现出来。对此评论者多以为苏辙“诗祸”之说是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例证之一,如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中引王安石《兼并》与苏辙“诗祸”说时指出:“王安石是想通过新法的推行,把收夺豪强兼并之家的部分既得权益,作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北宋政权的统治,并使地主经济得到正常发展的方术之一,是为整个地主阶级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着想的;而保守派人物则是那样顽固地维护豪强兼并之家的特权和利益,甚至是不许去牵动他们的一根毫毛。”邓广铭著,《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80—8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
以上所云,还应该再加以辨析。
其实,王安石《兼并》诗的思想内涵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揭露兼并的祸害,提出反对兼并的主张,这在当时“富者兼并百姓,乃至过于王公,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0,第5830页,中华书局,1995年。的情况下,具有扶贫济困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对待富民的态度值得分析。“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据司马迁《史记o货殖列传》中说:“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司马迁撰,《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60页,中华书局,1975年。秦始皇筑怀清台,是优礼那生产致富、坚贞守业的“富民”,是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并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体现了人们希望富民强国的历史趋势。显然,苏辙指责王安石的《兼并》诗,一方面有对王安石反对兼并、抑制豪强愿望的误解,另一方面说明苏辙主张重商富民,与王安石以“抑兼并来,,富国"”蔡美彪等编著《中国通史》第五册(第152、153页):“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抑兼并来,,富国"。”人民出版社,1978年。的变法思路相异。
苏辙与王安石的变法思路不同,并不意味着苏辙就是保守派,就是“顽固地维护豪强兼并之家的特权和利益”邓广铭著,《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第80—8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这可以进一步分析苏辙的言行。早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为大名府推官的苏辙就上书指责朝廷害财之事在于冗官、冗兵、冗费。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苏辙上书神宗,即日召对,以他为制置三司条理司检详文字,参预革新变法。之后,他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部分有怀疑,也有反对,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与王安石以“抑兼并来,,富国"”的变法思路不同,主张士、农、工、商各得其业,不与商贾争利。例如苏辙在熙宁二年(1069)八月所上《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中指出:
方今聚敛之臣,才智方略未见桑羊之比,而朝廷破坏规矩,解纵绳墨,使得驰骋自由,惟利是嗜。以辙观之,其害必有不可胜言者矣。今立法之初,其说甚美,徒言徙贵就贱,用近易远,苟诚止于此,则似亦可为。然而假以财货,许置官吏,事体既大,人皆疑之。以为虽不明言贩卖,然既许之以变易矣;变易既行,而不与商贾争利者,未之闻也。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然至往往败折,亦不可期。今官买是物,必先设官置吏,簿书禄廪,为费已厚。然后使民各输其所有,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以官买之价,比
民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然则商贾之利,何缘可得,徒使谤议腾沸,商贾不行。苏辙撰,《栾城集》卷35,第7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元佑元年(1086),苏辙又在《论蜀茶五害状》中说:
右臣伏见朝廷近罢市易事,不与商贾争利,四民各得其业,欣戴圣德,无有穷已……自后朝廷始因民间贩卖量行收税,所取虽不甚多,而商贾流行,为利自广……及近岁立都茶场,缘折博之法,拘拦百货,出卖收息,其间纱罗皆贩入陕西,夺商贾之利。苏辙撰,《栾城集》卷36,第785—787页。
显然,苏辙变法思路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不与商贾争利,四民各得其业”。这种思路与北宋政治改革家(其中大多为文学改革家)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一脉相承。参预“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曾说:
臣请诏天下茶盐之法,尽使行商,以去苛刻之刑,以息运置之劳,以取长久之利。《范文正公集o政府奏议上》,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有《汴之水三章送淮南提刑李舍人》其二云:
汴之水,入于泗,黄流清淮为一致。上牵下橹日夜来,千人同济兮万人利。利何谓,国之漕,商之货,实所寄。《奏灾异后合行四事》,梅尧臣著,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279页,上海古藉出版社,1980年。
参预“庆历新政”而又是北宋诗文革新主将的欧阳修,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士农工商四民皆利,富民富国。他在《送朱职方表臣提举运盐》诗中写道:
英英职方郎,文行粹而美。连年宿与泗,有政皆可纪。忽来从辟书,感激赴知己。闵然哀远人,吐策献天子:治国如治身,四民就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釱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臣请通其流,为国扫泥滓;金钱归府藏,滋味饱闾里,利害难先言,岁月可较比。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7,第113页,中华书局,2001年。
苏轼也在《乞免五谷力胜税钱札子》中指出:
臣闻谷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末。是以法不税五谷,使丰熟之乡,商贾争籴,以起太贱之价;灾伤之地,舟车辐辏,以压太贵之直。自先王以来,未之有改也。而近岁法令,始有五谷力胜税钱,使商贾不行,农末皆病……与其官私费耗,为害如此,何似削去近日所立五谷力胜税钱一条,只行《天圣附令》免税指挥,则丰凶相济,农末皆利,纵有水旱,无大饥荒。《苏轼文集》卷35,第990、991页,中华书局,1986年。
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中云:
庶将通有无,农末不相戾。《苏轼诗集》卷21,第1119页,中华书局,1982年。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从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到苏轼、苏辙等人,其政治变革的思路之一是农末(商)皆利,重商富民,这在当时有其积极意义,也有“从长改革,使天下之财通济无滞”《答手诏五事》,《范
文正公集o政府奏议上》,第20页,四部丛刊本。的长远意义。而王安石变法思路之一抑兼并,这一方面在当时具有扶贫济困的积极意义,另一方他在主张抑兼并中往往以重农为先,而且在变法的实践中往往偏离到抑商聚敛的方向上,在“轻变其法”之中显示出某些局限性乃至弊端。其弊端之一,就是上文所引苏轼、苏辙等所说的“商贾不行”;其局限性则从王安石自己的言说中就可以看出:
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李焘编,《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第5351页,中华书局,1995年。
工商逐末者,重租税以困辱之。民见末业之无用,而又为纠罚困辱,不得不趋田亩,田亩辟则民无饥矣。《风俗》,王安石著 ,《王安石全集》,第2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综上所述,苏辙指责王安石《兼并》有“诗病”乃至“诗祸”,既是文学批评,又大大超出了文学批评的范围,反映北宋政治改革及文学革新家之间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以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为代表,主张农商皆利;一是以王安石为代表,强调重农抑商(抑商是其抑兼并的重要方面)。苏辙以文学批评形式出现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蒲圻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