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风景区来客擂山茶,前后要一样

宜昌茶文化|茶起源、茶加工、茶品质、茶故事、茶民俗、茶文艺宜昌茶文化|茶起源、茶加工、茶品质、茶故事、茶民俗、茶文艺茶帮百家号为宣传宜昌茶文化、提高茶产业影响力,宜昌市农业局组织专班在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我市茶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众多茶叶企业、茶叶工作者、爱茶人士的基础上,拟定了宜昌茶文化宣传提纲,大致分为茶起源、茶加工、茶品质、茶故事、茶民俗、茶文艺等六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供宣传参考。神农氏与峡州地带、神农架的渊源关系唐代茶圣陆羽的茶学巨著《茶经》里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本草经》里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关于茶的最早文字记载。神农氏也是与三峡茶结缘最早的名人,神农氏居住地就在峡州境内神农架。神农,也就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生活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一种传说,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去采集草药,他不仅要走很多路,而且还要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因为神农身体是琉璃玉体水晶心,他能看到自己的心肝五脏。神农尝无毒的草时,通体晶莹透亮;尝到有毒的草时,体内就趵出乌黑的黑水来,毒性越大,肚里的黑水就越多。一天,神农中了七十几种毒,他看到自己体内先是五脏发黑,不久,蔓延全身,头脑发昏。就在他快要倒下去时,无意中他看到一丛灌木,顺手扯了两片嫩叶,放到口中,不料一进口,一股清香直透心肺。他接着又采吃了几片,随着叶片由喉咙、食道、到胃肠,叶片流淌到那里,黑水就消除到那里,一会功夫,神农通体又透明闪亮了。这树叶就是茶叶,后来神农就用它来解毒。这个神农发现茶的民间故事,也是先从药用开始,然后转为饮用,是合乎实际的。二种说法,天神所赐,神农发现。当时神农氏给人治病,不但需要亲自爬山越岭采集草药,而且还要对这些草药进行熬煎试服,以亲身体会、鉴别草药的性能。有一天,神农氏采来了一大包草药,把它们按已知的性能分成几堆,就在大树底下架起铁锅,放入溪水,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转身去取草药时,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神农好奇地走近细看,只见有几片叶子飘浮水面,水中汤色渐呈黄绿,并有清香随着蒸汽上升而缓缓散发。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不觉大喜。于是从锅中捞起叶子细加观察,似乎锅边没有此树,心想:“一定是天神念我年迈心善,采药治病之苦,赐我玉叶以济众生”。自此,一边继续研究这种叶子的药效,一边涉足群山寻找此种树叶。一天,神农终于在不远的山坳里发现了几棵野生大茶树,其叶子和落入锅中的叶片一模一样,熬煮汁水黄绿,饮之其味也同,神农大喜,遂定名为“茶”,并取其叶熬煎试服,发现确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利尿解毒等作用。因此在百草之外,被认为是一种养生之妙药。据说,当年神农发现的这种“茶”,就是今天被人们称作茶的树叶。陆羽《茶经》中关于峡州茶的记载陆羽《茶经》开篇之语“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说明了茶最早是孕育、发生和发展于南方的。陆羽在《茶经》中把三峡地区的茶叶列为山南茶之首。“一之源”记载: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七之事” 《夷陵图经》记载: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八之出”记载: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按照唐代的地理概念,“巴山峡川”包括从万县到宜宾,沿长江南岸山区十几个大小河谷地带,以及大娄山的川、黔、滇的交界山区。这是个较大范围的地域,在唐代时是重要产茶区,其中尤以“峡州”为主。而根据 “当代茶圣”吴觉农教授的解释,唐代山南道的峡州包括远安、宜都、夷陵三县,作为唐代著名的产茶地带,山南道生产的茶不仅有名,品目也很多。如峡州小江园、夷陵茶、明月、碧涧、茱萸、方蕊,归州茶等,名气都很大。加工贸易茶叶加工三峡自古产茶,在此产生的茗饮文化与生产加工技术相对较早,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三国魏张揖《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用葱、姜、橘子芼之。”说明了三峡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加工技术发源地之一。东晋十六国北魏拓珪时期史料显示“蜀鄂间居民制茶成饼烘干,然后捣成碎末,和以水。”到唐代以前,三峡便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的记载。唐代时,三峡区域制作的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等都是蒸青团饼茶,仙人掌茶则属于蒸青散叶茶。宋代时,三峡地区的团茶工艺更加完善,碧涧等名茶选料更加精细,形制也改为小团茶。明代以后,随着整个国家经济重心的转移,三峡地区的茶叶生产与加工基本停滞不前,直到清代末期,有所复苏,宜昌出现了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花茶等茶类齐全,促进了名优茶的丰富与发展。宜红茶是我国工夫红茶主要品种之一,曾在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五峰县采花乡发掘的英商长茂司“宝顺和”茶庄招牌已有100多年历史,其字号匾牌至今还保存在湖北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确凿证明那时五峰各地已大量制作红茶,并有外商驻地开设茶庄。至今,贯穿五峰县境内的茶马古道遗迹仍然还在诉说着彼时彼地茶叶贸易的发达。据《五峰县志》记载:清道光四年(1824年)前后,广东钧大福、林子臣等茶商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渔洋关、水尽司、采花等地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并精制后经宜都、宜昌运至武汉转广州出口。1876年9月,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迅速增长,至1886年前后“宜红茶”出口年输出量达15万担左右,畅销英国、俄国及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声誉极高。渔洋关一度成为与湖北省内两大茶叶市场——羊楼洞、汉口齐名的鄂西南最为著名的红茶市场,每年季节茶工达到5000余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广东商人郑继庭在渔洋关开设“泰和合”茶社;1913年,广东卢淑良、卢旭明在渔洋关堂上办“太和洋”茶号。年,宜红茶生产堪称鼎盛时期,最高峰年产红茶万余箱(每箱25公斤),其中源泰、恒信、民生、民孚、同顺昌等7家并驾齐驱。据《湖北省茶叶产销状况及改进计划》记载:1937年前后,全省收购、精制、运销茶叶较大的厂商有24家,其中五峰就有源泰、恒信、民生、华民、同福、民孚、恒慎、合兴等8家,渔洋关成了鄂西南的茶叶集散中心,年产量达50.5万公斤,渔洋关在当时有“小汉口”之美称。抗日战争爆发后,出口受阻,渔洋关源泰7家茶号相继倒闭,1943年,日军进犯渔洋关,将所有茶号烧毁。建国后,三峡茶叶得到恢复性发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三峡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峡地区五峰、夷陵、巴东、长阳、鹤峰、涪陵、永川、荣昌、万州等十多个县市区都将茶叶作为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重点企业、著名品牌,雨后春笋一般,茶文化及茶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的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丰厚的经济回报。名茶品历史名茶三峡地区峡州至夔州段是历史名优茶产区,是早期茶叶工艺技术的发祥地,因而名优茶多,贡茶多。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把峡州茶列为上品。“峡州上,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明代陈耀文《天中记》“茶生其间为绝品。”清《东湖县志》记载:峡州茶生宜都,夷陵山谷,即黄牛(岩)、荆门(山)、望洲(坪)等地茶叶尤佳。“《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1.历史名茶:碧涧、明月、芳蕊、小江园等。唐代时,峡州境内出产众多名茶,部分列为贡品。据《新唐书 地理志》所载,唐后期三峡峡州夷陵郡、归州巴东郡、夔州云安郡均属贡茶郡,全国十几个贡茶,就有峡州明月、碧涧、茱萸、芳蕊,夔州香山等。唐代李肇《国史补》卷下:“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夔州有香山。”“夷陵又近有小江源(即小江园),虽所出至少,又胜于茱萸簝矣。”唐代诗人郑谷曾经写过《峡中尝茶》赞誉“小江园”茶品质绝佳:“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北宋乐史撰《太平环宇记》载:“峡州土产贡茶。”《致富奇书广集》中记载:“茶之品最多,今考其最胜者附后……峡州碧茶、明月、茱萸蓼……以上诸茶皆自古入贡。”明代王象晋《广群芳谱·茶谱》都把峡州产的小江园茶、朱萸茶、碧涧茶、明月茶列为极品。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茶类今茶名……崇阳茶、蒲圻茶、圻茶、荆州茶、施州茶、南木茶(出江陵)。”其中“施州茶”就是指产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基本与陆羽茶经记载一致。2.当阳仙人掌茶。当阳玉泉寺“仙人掌茶”因李白诗篇《答族侄僧中孚赠仙人掌茶并序》闻名遐迩,这首最早写名茶的诗让我们知道,早在唐代,宜昌就已经有了“晒青”工艺。仙人掌茶“其状如手,拳然重叠”,内质“清香滑熟”,饮之能“还童振枯扶人寿”,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白毫披露;冲泡之后,芽叶舒展,嫩绿纯净,似朵朵莲花挺立水中,汤色嫩绿,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鲜醇爽口。仙人掌茶作为玉泉寺之珍品,制作绵绵不绝。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楚之茶,则有荆州之仙人掌”的记载;黄一正辑的《事物绀珠》,全国名茶中有“仙人掌茶”的记载;清代李调元撰写《井蛙杂记》中亦有“品高李白仙人掌”的赞誉。3.远安鹿苑茶。鹿苑寺“鹿苑茶”是黄茶中的佳品,早在宋代就有生产,此茶外形色泽金黄,白毫显露;条索呈环状,俗称“环子脚”;内质清香持久,叶底嫩黄匀称,冲泡后汤色绿黄明亮,滋味醇厚甘凉。清乾隆时列为贡品,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赖所产,不足一斤。”鹿苑,乃远安县西鹿溪山寺因名。“鹿苑茶不及凤山茶著名,然凤山亦无茶,外间所卖者,皆出董家坂、马家坂等处。以地近凤山故名。”凤山即鸣凤山。陆羽茶经云“茶出山,以峡州为上,生远安山谷。”盖指此茶而言之。清咸丰《远安县志》载:“远安茶,以鹿苑为绝品,每年所采不足一斤。”光绪年间,高僧金田到鹿苑寺讲法时,品尝鹿苑茶之后赞不绝口,欣然题诗:“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薰,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形象地描写了鹿苑茶生长的绝佳环境、超群品质、显著功效。4.宜红茶。“宜红茶”为我国主要工夫红茶品种之一,外形条索紧细有金毫,色泽乌润,香甜纯高长,味醇厚鲜爽,汤色红亮,叶底红亮柔软,且茶汤稍冷即有“冷后浑”现象产生,历史上曾因此茶叶常由宜昌集散、加工、出口而得名为“宜昌工夫茶”,简称“宜红茶”。据《湖北供销合作社行业志(茶叶卷)》、《宜都县志》等史料记载,宜红茶问世于19世纪中叶,至今有150余年历史。《湖北茶业贸易志》记:“19世纪以后,大批广东商人到鄂南采制出口红茶,进一步促进了鄂南茶叶生产的发展。在鄂南茶叶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广东茶商到鹤峰、五峰一带改制红茶,也促进了鄂西茶叶生产的发展,五峰、鹤峰、长阳生产的宜红茶,很受英商欢迎,成为国内著名出口红茶产品”。清代道光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汉转广州出口。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又有高炳三及尔后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随后,渔洋关周围地区湖南石门、桑植,鄂西鹤峰、来凤、五峰等地,均有广东茶商、江西茶商、汉阳茶商等来此开设茶号,传授红茶采制技术,收购红茶,制茶厂曾先后达到20多家。当时渔洋关以西的粗制红茶,都要集中到渔洋关精制后,再通过渔洋河水运至长江、清江交汇口的宜都,然后才转运汉口外销英、俄、美、德诸国。其展品多次在万国博览会获奖,一时曾被称之为“贡熙”。历代文人与三峡茶的不解之缘历代唐宋文人,如李白、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苏轼、苏辙、陆游等著名文人,都因为茶与三峡结下不解之缘,不仅使三峡茶声名遐迩,流芳百世,也留下不少茶事佳话。1.李白与“仙人掌”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用雄奇豪放的笔墨写下了我国第一首吟咏名茶的诗。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李白的族侄中孚禅师在湖北当阳玉泉寺为僧,他云游金陵栖霞寺遇李白,赠给他亲手制作的仙人掌茶,李白饮后大加赞赏,挥毫成诗作了《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答谢:“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在品尝了他的侄子(当阳玉泉寺中孚禅师)送给他的玉泉寺茶以后,大加赞赏,挥毫成诗作谢,李白用雄奇豪放的诗句,对产于当阳境内仙人掌茶的出处、外形、品质、功效等,作了详细的描述。这首茶诗面世后,各代都有传唱,为此甚至有人称“一杯唯李白兴”,因此这首诗成为重要的茶叶历史资料和咏茶名篇,也成为一代诗仙与三峡结下茶缘的见证。2.郑谷与“小江园”茶。唐末著名诗人郑谷游览三峡风光时,曾品尝峡州好茶,即兴写下《峡州尝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文火煎。吴僧谩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诗人不仅叙述了自己在峡江茶园里的火塘边品尝春茶的情景,更通过将小江园茶同当时的中国名茶,即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进行比较,赞美三峡小江园茶的品质特点以及功能。3.欧阳修与峡州茶。宋景佑三年,文学大家欧阳修被贬作夷陵(今宜昌)县令。欧阳修驰哀思入烟云,融愁情于山水,“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被峡口名城夷陵和西陵峡的风光所吸引,遂将新居取名为“至喜堂”。欧阳修对三峡山水情有独钟,任夷陵县令期间,常与同道好友浪迹山水,探幽揽胜,对夷陵茶事也有很深入的了解,衷爱峡州甘泉和峡州绿茶。在《夷陵县至喜堂记》一文里,他写道:“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今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桔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秀美,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雪消深林自剐笋,人响空山随摘茶。春秋楚国西偏境,陆羽茶经第一州。”是最为有名的诗句了。诗句不仅明确交代峡州的地理位置,更更主要的是充分肯定了三峡茶的历史地位,对自己生活在陆羽《茶经》里提到的第一产茶地区感到骄傲。4.陆游与三峡茶。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一生嗜茶如命,他的足迹踏遍了三峡,也结下了美好茶缘。他专门写有《入蜀记》,对峡中山水胜迹、民俗风情、草木物产等都作了生动真实的描述,是继《水经注》后反映三峡的名著。“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叶者甚众。”“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在《三峡歌》里他又写道:“锦绣楼前看卖花,麝香山下摘新茶。长安卿相多忧畏,老向夔州不用嗟。”充分寄托了他对峡山、峡水、峡茶的深情眷恋。5.范成大与三峡茶。他在《入秭归界》里写道“蚯蚓祟人能作瘴,茱萸隨俗强煎茶”,地处三峡地区的秭归属于湿热地带,易生瘴疠,当地人以茶来解。另有一首《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鲜活地描画了当时夔州妇女簪花负儿上山采茶的劳动场景。6.乾隆皇帝对三峡地区的茶叶也是情有独钟。他不仅为三峡龙珠茶、鹿苑寺茶、玉露茶以及伍家台贡茶赐名,还对秭归县周坪乡的乡绅李高永贡献的香茶倍加赞赏,赐名“丝绵茶”,从次,屈子之乡“九畹丝绵茶”名扬天下。7.其他文人。唐代文学家韦处厚曾被贬为三峡开州刺史,写过一首《盛山十二景诗·茶岭》:“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身居偏僻的开州,吃不到当时名优顾渚茶和蒙顶茶,但是能品尝到芽头肥壮品质优良的盛山龙珠茶,也心满意足了。北宋冯山仿韦处厚也写了《开州盛山十二题·茶岭》“新萌雨露浓,岭头春味足。缘云采撷人,争收火前绿。”言说三峡茶叶采摘早、质量高。明代嘉靖年间的容美土司田九龄是个大才子,著有《紫芝亭诗集》,里面有《茶墅》一诗:“年时落拓苦飘零,瀹茗闲翻陆羽经。霞处独尝忘世味,丛中深构避喧亭。旗枪布处枝枝翠,雀舌含时叶叶青。万事逡巡谁难料,但逢侑酒莫言醒。”是研究土家茶文化的珍贵的资料。作者出身豪门,却同情黎民百姓,主张清正廉明,晚年却遇土司内讧,朝野矛盾,无奈迁徙至湖南澧浦。身在异乡为异客,只能邀羽论经,啜茗咀茶,想像自己远离世俗,静享家乡茶山风光、茶香悠悠,沉醉其中。清咸丰年间长乐县令李焕春写过一首著名的竹枝词:“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试采茶。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日落共还家。”描绘了春意盎然的茶山采茶景象。清代著名戏剧家、汉族诗人顾彩曾经游历容美长达五月之久。期间亲眼目睹土家茶农的艰辛劳累、贫穷困苦,引发恻隐之心,在他的《容美游记》里写下著名的《采茶歌》。土家诗人田卓然(田飞鹭)古风体叙事长诗《售红茶》全面介绍了土家红茶品质、红茶制作、筛选、品评、拼配、包装等环节,深刻抨击了官商勾结榨取茶农的丑恶行径,表达了对茶农的深深同情。还有一类土家诗人的茶诗,看起来是娱乐消遣,实际上蕴含哲理,发人深省。如田泰斗《茶烟》“烟自喉而出,茶至喉而入。相交口舌间,未可共心腹。”名人与烹茶之水宜昌自古就有适宜于烹茶煮茗的名泉佳水。长江三峡之西陵峡畔,有被《水品》列为“天下第四泉”的“蝦蟆碚”。陆羽在考察巴山峡州的茶叶种植情况时发现了西陵峡的蛤蟆泉,《茶经》中说:“峡州扇子山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蛤蟆口水第四”。引得无数文人茶客慕名而来品尝清香甘甜的蛤蟆泉。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云:李季卿品水“口授而次第之: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欧阳修《大明水记》载“季卿所説二十水:「廬山康王谷水第一;無錫惠山石泉第二;蘭溪石下水第三;扇子峽蛤蟆口水第四;虎丘寺井水第五;……”。苏轼曾与其弟苏辙、其子苏洵一起畅游三游洞,留下《蛤蟆背》一诗:“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入口江水浊,犹作深碧色。禀受苦洁清,独与凡水隔。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后来,陆游也慕苏轼之名专访风光秀丽的三游洞,在品尝了神奇的蛤蟆泉后,挥笔题诗《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于岩壁之上,极力夸赞蛤蟆泉煎煮日铸茶,乃天下美味,后来,还即兴作《蛤蟆碚》诗一首:“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齿雪饮冰疑换骨,掬珠弄玉可忘年。清游自笑何曾足,迭鼓咚咚又解船。”后来人们便把蛤蟆泉称为陆游泉,或称陆游井、陆游潭。03现代茶故事茶山七仙女。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五峰镇水浕司村开展采茶竞赛,七位少女组成的能手小组脱颖而出,人称“茶山七仙女”。“七仙女”将精心制成的采花茶寄给了毛主席,五妹子谢承珍从土家山寨飞到北京,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的接见,贺龙元帅还曾与她拉家常。1959年,宜昌京剧团据此编排了现代京剧《茶山七仙女》,公演后引起轰动,并多次赴京演出,演出240多场次,盛极一时。1.土家茶礼。茶在土家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女婿上门,稀客来访,走亲访友,相互赠送的礼品,称之为“茶礼”或“带茶”。客人来后,主人给客人端的茶,称之为“塞茶”;春节拜访亲友送“茶食”;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要奉上“定心茶”。素有“客来敬茶”、“好茶敬上宾、次茶待常客”的礼节,对远方来客、亲戚朋友、特殊嘉宾都是以好茶相待;“长辈优先,男女有别”,好茶优先家里的长辈老者、出劳力的男人;婚丧嫁娶、祭祀追宗都要备茶、敬茶。“家有红白事,更需多备茶”,“三杯酒三杯茶,初一十五敬菩萨”。逢年过节,土家族人将鸡蛋茶、葛粉茶、面食茶、米子茶、还有绿豆皮子茶、爪籽果碟茶等等丰富茶食,以莲花碗侍奉上供。土家族人还有三伏盛夏设路边茶的习俗, 大路边、店门前、凉桥头、树阴下,一张方桌,一个大陶钵装着熬好的茶水,一面竹筛扣上,一把竹制浇筒,配上两三个瓷碗,就这样让过往的行人自由取用。设路边茶,正是土家族人质朴为怀的信念使然,也是茶成为礼仪用物、施惠之物的明证。2.茶饮和茶食。三峡区域内的土家人对茶的功效有着清楚的认识,他们创造了许多原始的茶饮和茶食,根据不同节令和场合,或食用,或待客,颇有情趣。据清同治《咸丰县志》记载:“擂茶,取吴萸、胡桃、生姜、胡麻共捣碎,煮沸作茶。此唯黔咸接壤处有之。”在宜昌境内的土家人,更有凉水甜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油茶等丰富多彩的茶饮品种。盛夏之际,他们泡“糊米凉茶”解暑。还有一种“凉水甜酒茶”,汲取清凉山泉,冲兑自家酿制的糯米杂粮甜酒;或者在茶中加入蜂蜜,制成蜂蜜茶待客。罐罐茶,是在土家族人生活区域内流传最久的一种遗风。土家罐罐茶的饮用有两种方法,一是熬罐罐茶,一是烤罐罐茶。由于罐罐茶的用茶量大,又是经熬煮而成的,所以茶汁甚浓,极苦涩,饮用罐罐茶有利于驱风祛湿,解乏提神,强身健体。土家“四道茶”。一是盖碗茶(又称清热茶、白茶),意为亲亲热热。尤其是清明前后采的茶,冲泡出来清香四溢、营养丰富”;二是米子茶(又叫“泡儿茶”),意为甜甜蜜蜜,碗上只放一只竹筷,供客人搅拌糖和泡米,既解渴又充饥;三是油茶汤,筛工更为复杂,土家有民谣“不来贵客,不筛油茶”以示尊贵;四是“鸡蛋茶”,以待亲家和远客。土家茶歌《四道茶歌》就是根据四道茶的茶饮民俗传唱而来的一首经典民歌。四道茶,既以事像来筛,也以时令而定。夏天多筛“白茶”、“梨儿茶”(梨树叶子泡的),清热解渴;冬天多选热腾腾的油茶汤,“油茶汤,喷喷香;外面冷,里面烫;趁热喝,精神爽”、“油茶汤,喷喷香,支人待客好家当;一日三餐三大碗,清心养颜精神爽。”最有土家特色和风味、最为讲究、最受欢迎的,当属油茶汤了。同治《咸丰县志》载:“油茶,腐干切颗,细茗,阴米各用膏煎、水煮,燥湿得宜,人或以之享客,或以自奉,间有日不再食,则昏愦者。”同治《来凤县志》载:“土人以油炸黄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绿焦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作汤泡之,向客致敬,名曰油茶。”清道光年间,文人蒋士魏曾即兴吟诗:“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不大差,唯有客来沿旧习,常须咂酒油汤茶。”长阳、五峰许多地方现在还有“一日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菜都不香”之说。油茶汤是最古老的一种茶汤,做法十分讲究,唐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茶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清同治《来凤县志》记载:“土人以油炸黄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绿焦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作汤泡之,向客致敬,名曰油茶。” 可见土家油茶汤的制作十分讲究,喝油茶汤的习俗也十分悠久。土家族独特的饮茶习俗以及茶礼在生活中的表现,蕴含着土家人求真、向善、达美的特质。三峡地茶歌流传至今的众多传统茶艺、茶歌、茶舞、茶戏曲、茶传说、茶地名、茶机械、茶技师等方面,表现出独特而非凡的文化魅力。1.茶谚语、茶谜语。茶谚语涵盖的内容丰富,有关于茶树栽培管理的,如“若要茶树好,铺草不可少”;“春采夏剪结合好,深挖肥培要做到”。关于茶叶采摘的,如“惊蛰出芽,清明摘茶;清明发芽,谷雨摘茶”,“茶叶本是时辰草,早三日是宝,迟三日是草”。关于茶叶品饮的,诸如 “三皮叶子泡一碗,一喝就醉”、“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不好摘”。关于茶叶制作的,如“炒青味浓用锅炒,先大后小火温好,多抖少闷揉紧条,将干磨炒生白毫”。关于茶叶审评的,“紧细匀直条索紧,乌黑油润色泽明,汤色红亮叶底匀,滋味浓烈香气醇。”关于茶与生活的,“千茶万桐,一世不穷”。有反应茶叶功效的,“姜茶表寒,糖茶和味,早茶提神,午茶易醉,清茶好解渴,晚茶难入睡,浓茶解油腻,隔夜剩茶伤脾胃。” 等。茶谜语,如生在青山一蓬松,死在河下水又红。接客先接我,我又不在酒席中(谜底:茶叶)。黄泥筑墙,清水满荡,井水开花,叶落池塘(谜底:煨茶)。一个老儿真古怪,天天摸到灰里歪(谜底:茶罐)。颈短大肚皮,像鸡不是鸡,吃的是干菜,喝的是开水,吐的是黄汤,都爱喝一杯(谜底:茶壶)。言在青山不见青,二人土上说原因,三人骑牛少只角,草木中间有一人(谜底:茶礼仪请坐奉茶)。2.茶传说。在茶乡,与茶相关的故事俯拾即是,故事的主角可能是皇帝与百姓,土司与土民,商贾与茶农,学士与茶人,官吏与村妇,丰富多彩,不一而足,这些茶故事带着土家文化的深深烙印,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除了一些关于茶的生产、名称、来历的传说故事,如“五峰水,仙茶”、“水仙香茗”、“伍家台贡茶”、“茶店女巧对知县”,还有“唐老茶技不献洋人”、“田氏敬茶智降劫匪”、“贺龙与泗洋绿的传说”等现代故事,反映了土家人与茶息息相关的情结,折射出土家人的聪明才智和美好愿望。3.茶民歌。在地域性特点明显的土家茶文化中,茶民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基本流传在现今五峰、鹤峰、长阳、恩施境内。劳动过程中,土家人即兴创造了千百首“茶歌”涵盖种茶、制茶、饮茶、礼茶甚至与茶无直接关系的一些情感、生活内容。能歌善舞的土家茶农与茶工们在天长日久、朴实无华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这些生命力旺盛的艺术精品,又经口耳相传,逐渐流传下来。茶民歌来源,总体来说,大约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由诗为歌,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比如清代土家诗人田泰斗《回门》“茶礼安排笑语温,三朝梳洗共回门。新郎影落新娘后,阿母遥看拭泪痕。” 还有“江陵市上卖珠花,妾爱珠花插鬓斜。郎若去时千万买,摈与三斤麦颗茶。”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如咸丰年间长乐县县长李焕春《竹枝词》“深山春暖吐萌芽,姊妹雨前试采茶。细叶莫争多与少,筐携日落共还家。” 《竹枝词》这种诗歌体裁是古代巴人留给中国文化史的重要遗产。第三个也是最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这种口头文艺形式在民间流传,所以茶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大量的《采茶调》,《采茶歌》、《请茶歌》、《茶山小调》等。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土家茶民歌的内容,包括:种茶、采茶的劳动场景;客来敬茶、结婚送茶礼的礼仪礼俗;劝请喝茶的盛情;借茶言情的郎情妾意……茶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土家茶农生活、情操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农人随口唱山歌,北陌南阡应鼓锣。”茶农们在辛勤的劳作中获得了乐,获得了趣,获得了爱,也获得了美。他们借茶歌歌颂自己的爱情、感叹生活的艰辛,借茶歌表达对人生的认知,借茶歌展示土家族人豪爽、淳朴、诚实、坚韧的品格。《采茶十二月》这首歌谣道出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贩卖等过程,揭示了种茶的时令,是一年到头都在进行的工作,贯穿了土家族生活的全部,充分反映出土家人民对茶的重视程度及茶在土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十杯茶》则通过茶歌劝诫情郎要多读书、勤劳动、不贪色、不动武、莫借钱、不打官司、不嫌妻丑、莫多言、莫痴笑、出门早回还,表达了土家族人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强调的是正直善良朴实勤劳等主流思想。在土家人生活中,茶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爱情信物,土家人很早就将茶视为坚贞不移、纯洁忠诚的象征的,茶礼也成为确定男女爱情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用来表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又象征子孙绵延繁盛;又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树四季常青,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一个男人对心仪的女子的表白,往往是从一斤茶开始的。而一个女子,若果接受了男子的茶礼,就算是默认了这桩情事。因而土家世代流传民间男女提亲、订婚、结婚,均要以茶为礼,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则称“受茶”、“吃茶”。在众多茶歌中,爱情绝对是永恒的主题。如《四道茶》这首情歌,从“苞谷林里耍,青冈树下坐”、“院坝里面耍,堂屋里面坐”、“锅台旁边耍,灶门前面坐”到最后“洞房里面耍,鸳鸯床上坐”,层层递进,叙述的就是青年男女在采茶过程中相认、相识、相知、相伴由恋爱到结婚的过程。(男)喝你一口茶,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舍)在家不在家?(女)喝茶就喝茶,你哪来咧多话!我的那个爹妈(舍)今天不在家!这首广为流传的《六口茶歌》,曲调悠扬、旋律欢快、歌词幽默、浅显如话。年轻的男子以喝茶为名,向他爱慕的女孩子询问打探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爱情,女子则俏皮嗔怪地应答,六问六答,鲜活地再现了土家青年男女恋爱中“茶为媒”的事实。一般来说,土家茶歌并不是只与茶有关。有很多茶歌本身就与茶无关,只是借茶歌的形式予以表达,有唱盘古开天地的,有唱古人功绩的,均以“××采茶”为名。如《采茶》与《倒采茶歌》等,均是借茶歌或歌咏、或批判历史、戏剧里的人物。表达土家人的爱憎与是非观念。土家茶歌的特点:一是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土家茶歌由朴实的土家族人创造出来,大多数几乎就是浅显的方言对白,沁透着原滋原味的土家风情,语言通俗,形象生动。如由《筛茶歌》演变而成的《茶号子》这首茶歌就是用清江纤夫船调唱出来,方言色彩浓厚,音韵柔和、绵长,节奏明快,感染力特别强。二是以茶叙事,以茶言情。诸如《采茶歌》、《六口茶》、《蜜蜂采茶》、《荷包采茶》等,所言非关茶事,只是以茶编词,以茶叙事,借茶谈情。三是触景生情,善用起兴。 “借物言情,以此引彼”,托物言志,咏唱自由,旋律轻快、活泼。许多古老的歌谣都是以一年四季的农时节气起兴,从正月的元宵唱到十二月腊月。最为典型的是《采茶十二月》,还有《倒采茶》。四是沿袭土家民歌韵律,依曲成词。土家族人“能歌善舞,极其乐观”,“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土家民间歌手集创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欣赏者、批评者于一体,他们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与民风民俗中,将土家音乐艺术风格得以形成和传承。他们能够根据现有的曲牌,看什么唱什么,即兴而作,张口就唱。目前搜集整理的茶歌,体制纷繁复杂,涉及到击鼓溜子、揉茶调、“地花鼓”调、南腔等四十余种曲牌形式。五是修辞手法运用巧妙生动。土家茶歌善于巧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押韵、白描、摹状、双关、谐音、拈连;比喻、对偶、比拟(拟人、拟物)、夸张、重叠、引用、顶针、问答、反衬等多种表现手法。土家山歌常常“引用”一些谚语、惯用语、地方掌故,以及在本地通行的一些格言、警句、成语、古诗文、民间戏文唱词等,种类繁杂。因而使得土家山歌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现在,土家诗人和词作家们从传统茶民歌中汲取营养,继承、弘扬、发展,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旋律优美的新民歌,广为传唱。比如由土家词作家方一方先生创作的《茶山小幺妹》、《打我土家茶山过》、《醉了茶乡》,都是新时代的茶歌精品。总之,善于以茶入饮、以茶入礼、以茶入歌的土家人创造的土家茶歌,古朴而纯洁,形式丰富多彩,内容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好似香高味醇的“宜红”茶,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土家儿女,是历代茶农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也是研究土家地区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茶帮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于茶行业领域的新闻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度茶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