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蒹葭中台湾诗人写的《蒹葭》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

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小题。(4分)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小题1】诗人为什么要极力地渲染道路的艰难阻塞?(2分)【小题2】诗歌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小题1】诗人极力渲染道路的状况,目的是以道路的艰难曲折遥远,从侧面来衬托青年男子对他思念的姑娘的执着追求,突出男子痛苦而无奈的爱情。【小题2】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道路的艰难衬托男子的坚定地信念,突出美好的姑娘或事物不易追求到。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中可以得出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让学习驱动您的世界
查字典教育系列APP
语文、作文、板报等APP
客户端二维码
手机浏览器打开查字典
1、直接输入 m.chazidian.com
2、扫描二维码,用手机
访问查字典手机版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释①蒹葭(jian 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个人。 ③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 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 (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译文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 就在河水那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赏析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这让人想起一篇叫做《海鸥乔纳森》的小说。海鸥乔纳森从不愿像自己的同类那样一心盯住眼前的臭鱼烂虾,总想飞得更高,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为了练习飞翔,他的翅膀被折断受伤,依然不改初衷。同伴们引诱他,讥笑他,他照样坚持自己的追求,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去追逐眼前的吃食。 乔纳森想达到的,是对凡夫俗子的超越,是向尽善尽美的境界靠近,是努力向理想冲刺。《蒹葭》的主人公所追求的,也是自已心月中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自己魂牵梦绕的意中人,因此不惜一切代价去上下求索,不断追求。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上一篇: 下一篇:
蒹葭作者:诗经
旅怀_蒹葭月冷时作者:杜荀鹤
池边_玉管葭灰细作者:李商隐
清商怨(葭萌驿作)作者:陆游
鹧鸪天(葭萌驿作&七之二)作者
水龙吟_露寒烟冷兼葭作者:苏轼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送友人_水国蒹葭夜作者:薛涛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
蒹葭边,谁惹一身云水的闲愁 作
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
蒹葭 作者:最后一缕醉风
你是我穿越蒹葭,最美的守望 作
【昭君怨】枕畔蒹葭阙韵书,婉彩
蒹葭原文及翻译作者:诗经
《蒹葭》作者:
诗经·蒹葭作者:佚名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
蒹葭 作者:安迪天空之城 上传我的文档
 上传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5
资深财务会计专员,十年工作经验。本人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作者权利,请作者联系本人删除。
 下载此文档
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3|
上传日期: 20:20:07|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八下古诗赏析选择题复习训练
关注微信公众号→→→→这里是所有关于芦苇的古诗!←←←←←←【芦苇时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60贴子:
→→→→这里是所有关于芦苇的古诗!←←←←←←
庆祝目录申请下来了。白居易 【风雨晚泊】 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
刘禹锡 【晚泊牛渚】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贾岛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贯休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郑谷 【江际】 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
芦苇&& 诗人:王贞白&&&& 朝代:唐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朗吟应有趣,潇洒十余株。(本内容查字典原文地址:)
【蒹葭】摘自:《诗经·国风·秦风》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年代】:唐【作者】:贾岛【题目】:送耿处士【内容】:一瓶离别酒,未尽即言行。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川原秋色静,芦苇晚风鸣。迢递不归客,人传虚隐名。
蒹葭苍々白露霜ト为ル所谓伊ノ人水ノ一方ニ在リ2. 古文译法すだれあし青々としてゐるに白露早くも霜となるああ、会ふことつひにかなはぬのかあの人は早い流れの向う岸3. 白话文译法蒹葭の叶は苍々として白露は霜となりぬ思う子は水の彼方に日文的= =
好像只读过一篇。。。。。。。。。。。
李群玉 【青鹢】 独立蒹葭雨,低飞浦屿风。须知毛色下,莫入鹭鸶丛。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八首】 欲摘不得摘,如看波上花。若教亲玉树,情愿作蒹葭。 陆龟蒙 【和袭美钓侣二章】 一艇轻撶看晓涛,接抛下漉春醪。相逢便倚蒹葭泊,更唱菱歌擘蟹螯。 王昌龄 【巴陵送李十二】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嘉佑 【过乌公山寄钱起员外】 雨过青山猿叫时,愁人泪点石榴枝。无端王事还相系,肠断蒹葭君不知。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张乔 【春日游曲江】 日暖鸳鸯拍浪春,蒹葭浦际聚青苹。若论来往乡心切,须是烟波岛上人。 杜荀鹤 【旅怀】 蒹葭月冷时闻雁,杨柳风和日听莺。水涉山行二年客,就中偏怕雨船声。 李中 【放鹭鸶】 池塘多谢久淹留,长得霜翎放自由。好去蒹葭深处宿,月明应认旧江秋。 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韩愈 【自袁州还京行次安陆,先寄随州周员外(周君巢也)】 行行指汉东,暂喜笑言同。雨雪离江上,蒹葭出梦中。面犹含瘴色,眼已见华风。岁暮难相值,酣歌未可终。 薛能 【夏雨】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齐己 【湖西逸人】 老隐洞庭西,渔樵共一溪。琴前孤鹤影,石上远僧题。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迷。君能许邻并,分药劚春畦。 颜真卿 【登平望桥下作】 登桥试长望,望极与天平。际海蒹葭色,终朝凫雁声。近山犹仿佛,远水忽微明。更览诸公作,知高题柱名。 李嘉佑 【送李中丞、杨判官】 射策名先著,论兵气自雄。能全季布诺,不道鲁连功。流水蒹葭外,诸山睥睨中。别君秋日晚,回首夕阳空。
天猫狂暑季-夏日大放价,幸运&券&顾,奶粉满800减120,纸尿裤满500减100,美容满1000减50!天猫狂暑季-夏日大放价,这个暑假邀您冰爽一&夏&
李嘉佑 【九日】 惆怅重阳日,空山野菊新。蒹葭百战地,江海十年人。叹老堪衰柳,伤秋对白苹。孤楼闻夕磬,塘路向城闉。 杜甫 【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 南国调寒杵,西江浸日车。客愁连蟋蟀,亭古带蒹葭。不返青丝鞚,虚烧夜烛花。老翁须地主,细细酌流霞。 钱起 【送唐别驾赴郢州】 少年从事好,此去别愁轻。满座诗人兴,随君郢路行。蒹葭侵驿树,云水抱山城。遥爱下车日,江皋春草生。 卢纶 【送朝长史赴荆南旧幕】 元瑜思旧幕,几夜梦旌旃。暑退蒹葭雨,秋生鼓角天。月明三峡路,浪里九江船。□□□□□,□□□□□。 卢纶 【送永阳崔明府】 鹤唳蒹葭晓,中流见楚城。浪清风乍息,山白月犹明。废路开荒木,归人种古营。悬闻正讹俗,邴曼更知名。 李端 【山中期吉中孚】 行人路不同,花落到山中。水暗蒹葭雾,月明杨柳风。年华惊已掷,志业飒然空。何必龙钟后,方期事远公。
李端 【送友人宰湘阴】 从宦舟行远,浮湘又入闽。蒹葭无朔雁,柽栝有蛮神。传吏闲调象,山精暗讼人。唯须千树橘,暂救李衡贫。 李端 【送赵给事侄尉丹阳】 太傅怜群从,门人亦贱回。入官先爱子,赐酒许同杯。淮海春多雨,蒹葭夜有雷。遥知拜庆后,梅尉称仙才。 司空曙 【送卢使君赴夔州】 铙管随旌旆,高秋远上巴。白波连雾雨,青壁断蒹葭。凭几双童静,登楼万井斜。政成知变俗,当应画轮车。 司空曙 【送史申之峡州】 峡口巴江外,无风浪亦翻。蒹葭新有雁,云雨不离猿。行客思乡远,愁人赖酒昏。檀郎好联句,共滞谢家门。 武元衡 【江上寄隐者】 归舟不计程,江月屡亏盈。霭霭沧波路,悠悠离别情。蒹葭连水国,鼙鼓近梁城。却忆沿江叟,汀洲春草生。 周贺 【城中秋作】 已落关东叶,空悬浙右心。寒灯随故病,伏雨接秋霖。客话曾谁和,虫声少我吟。蒹葭半波水,夜夜宿边禽。 章孝标 【归海上旧居】 乡路绕蒹葭,萦纡出海涯。人衣披蜃气,马迹印盐花。草没题诗石,潮摧坐钓槎。还归旧窗里,凝思向馀霞。
许浑 【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一作晓发鄞江寄崔寿韩)】 南北信多岐,生涯半别离。地穷山尽处,江泛水寒时。露晓蒹葭重,霜晴橘柚垂。无劳促回楫,千里有心期。 许浑 【泊松江渡(一作南游泊船江驿)】 漠漠故宫地,月凉风露幽。鸡鸣荒戍晓,雁过古城秋。杨柳北归路,蒹葭南渡舟。去乡今已远,更上望京楼。
蒹葭就是芦苇麽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蒹葭一定是爱情诗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2 中国论文网 /9/view-5165830.htm  “清晨大片大片的芦苇密密苍苍的拥在一起,晨曦里晶莹的露珠凝成晰白的霜,我心中的那个女孩,俏立在河水的另一侧,令我心驰神往,逆着水流前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险阻和狭长,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仿佛又到了水的中央;阳光初升,芦苇苍青,叶子上的露水还未消散,我心中女孩,伫立在河水边,令我魂飞梦绕,逆着水流前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艰涩和难攀,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梦幻般的又在水里的小渚之上。   映着朝阳的芦苇形态各异,极具美感,露珠也已消散,留下了如泪滴般的印痕,我心中那喜欢的女孩,还是远远伫立在河的岸边,令我惆怅哀怨,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是那么的崎岖和蜿蜒,顺着水流去找她,而她却仿佛又在水里的沙洲之上。   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为物,瞬息消亡。所以这是一首描写追求爱情的诗,通过距离上的可望而不可即表现感情上的不即不离。写的情景交融,委婉曲折,气氛迷蒙,富有意境。”面对懵懂之中的中学生,我可谓是讲的艰涩而生硬,古诗词之中的那种朦胧和典雅是很难用语言这个物质的东西来描绘,在课堂上我感觉到语言的苍白和无力。我当时改变了本已预设好的流程,就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品味,也许理解的效果比我讲解的要好得多,因为我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表情在自我阅读时显得生动丰富,却以我的讲解而转为木然,在等待学生一阵阅读之后,我组织开展了课堂讨论。在和一组学生讨论中,一名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蒹葭》一定是爱情诗吗?”(当时我有些愕然,但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虽然我的课堂预设中没有这一幕。)的确,十多篇秦风中这是唯一写的缠绵悱恻的篇章,这与好斗的秦的风格迥然有异,我就和学生相约,下课后共同寻找相关资料,共同解读。我主要从以下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师生共同做了探究。   一、意象探究   诗言志,古典诗词多用绵密的意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的解读首先从蒹葭这个意象上着手作分析,从《诗经?蒹葭》到达摩一苇渡江的传说,芦苇是最早出现在古诗词中的植物之一。古诗词中借芦苇抒怀,比较典型的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悲秋伤怀。“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琵琶行》白居易)“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减字木兰花》欧阳修)“荻”在古诗文中就是芦苇的别名,枫叶荻花俨然就是秋的代言。在白诗中,迎风而散的荻花正是飘零无依琵琶女的凄怨的物化,在欧词里,苍黄不堪的苇叶,风中摇曳的芦花,带来的则是时光流逝,生命凋零的感慨。二是漂泊无依。如刘禹锡诗中“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三是闲情隐逸。唐诗人王贞白《芦苇》“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芦苇俨然成了江湖(退隐山林)的标志。《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特别是秦汉后期古诗词多一般从更久远的诗词中加以引用或化用来表情达意,以上的三种情怀完全可以在《诗经?蒹葭》中找到影子,所以古人通过芦苇这个意象主要来抒发春去秋来的时序之感、江湖流转迁徙的漂泊之感,还通过芦苇来寄托江湖逍遥的隐逸情趣和蓬户苇壁、清贫自守的志节,因而芦苇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二、意境求证   从诗的意境作分析,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是女也难判定。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或事。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从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未已”的变换,描绘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方”、“湄”、“?”三字以地点变换把伊人和诗人渴望相会的心理活动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拓宽了诗的意境。“长”、“跻”、“右”和“央”、“坻”、“?”的变换,更是加倍渲染寻求之难和寻觅不到的失落惆怅和不甘。全诗只换了几组词,内容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正如《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后,在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兮收潦而水清;?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通过对秋天的气象和草木摇落的情状的描写,制造一种肃杀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悲凉凄苦的心情,明显是受了《蒹葭》诗的影响,由此可以窥见《楚辞》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线索。《古诗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楼》的发端,赋中见兴、以景托情的写法,也沿用了《蒹葭》诗的笔法。还有曹丕的《燕歌行》也从本诗中化出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营造一种离别不得见的悲戚氛围。   三、背景分析   从社会环境分析,《论语?侍坐》篇代表了当时士人的思想倾向,侍坐所有的学生都是紧紧贯彻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核心,这也是中国文人一脉相称的忠君报国的情结,把自身的才华抱负充分展示在忠君报国、建功立业是所有有志之士的价值观核心。但士如何才能进入统治阶层施展出自身的才华和抱负,秦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卿、士分级负责,而各阶层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庶民是很难进入统治阶层的。直到东周,因为诸侯争霸、弱肉强食的政治形势要求下,稳定的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才为各国的国君服务。到了汉代,虽然有了举孝廉,选拔制,察举制,提拔选用民间人才,但因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大量存在徇私现象,一般人还是很难进入政界。苫蔽于民间的有志之士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终南捷径。所谓的终南捷径就是通过隐居的方式引起朝廷的注意,从而快速升官。《新唐书?卢藏用传》卢藏用想入朝做官,就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达到做官目的,别的人则须科考才行。唐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正反映士子在科场失意,极度绝望中转向终南捷径的心里轨迹。   奴隶主、封建领主把持政治,垄断朝纲,使得空有抱负、身份低微的士人很难进入统治阶层的核心。如孔子的颠沛流离,诸子百家的各立门派,目的就是扩大影响,吸引朝廷注意,进而入士。这样的典故太多,飞熊入梦,直挂鱼钩,长沮桀溺耦而耕,商山四皓,三顾茅庐等。其中,三顾茅庐是这种制度下的底层人士追求名利的极致,位极人臣,千古留名。我们可从诸葛亮《出师表》体会到这份执着追求的沉重而艰辛。“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又一年矣。”普通平民无论你有多高的本事,没有贵族大姓(刘备为帝室之胄)的提携,你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你只能在芦苇荡里惯看春花秋月,看着芦花白了又落,落了又白,希望永远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在日升日落,潮涨潮平,芦荣芦枯的蹉跎等待中,把那份哀怨和惆怅反复的咏唱,那份寂寞,那味孤独,只有那一片郁郁苍苍的芦苇可以寄托,可以倾诉,因为究竟是哪位“伊人”(大种姓贵族、诸侯)的垂青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刻幸临,是一个永远不可捉摸的等待,这恍若就是一剧古典版的《等待戈多》和卡夫卡笔下那永远也走不到的“城堡”。(我曾在《喂,出来》的讲解中给学生提到过这些作品。)   后录:“《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1988年8月第一版,师专《中国古代文学史纲》编写组。   [2]《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应》《阅江学刊》2013年第一期,程杰。   [3]《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七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蒹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