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男幽邃主教群官女主新兵,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因误会打了起来。

求一部小说,男主是教官,女主是大学生,在军训期间两人擦出了爱的火花……【言情小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004,571贴子:
求一部小说,男主是教官,女主是
求一部小说,男主是教官,女主是大学生,在军训期间两人擦出了爱的火花……
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了
求各位大神告诉
突然想看了
没有人……
是幸福不脱靶么
应该不是,不过还是谢谢你
宇宙第一初恋
好像是水阡墨的 ?
教官你好教官再见
腹黑教官是大神,很好看哦
百度小说人气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求小说 男主和女主在一起之后女主军训男主是教官 这种类型就行_百度知道
求小说 男主和女主在一起之后女主军训男主是教官 这种类型就行
一定是先在一起,后来女主军训,男主是女主教官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一剑震天 作者:圣地 简介: 中原武林,被誉为武术之乡,是武术的发源地!千年来,中原人才辈出,武术名家涌现,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必有武林中人。朝代更换,武林地位不变,时局不定,现北有大辽,西有西夏、吐蕃,西南有大理,东有高丽、东赢,中原被包围其中。但中原武林强者力压众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历史真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
我的图书馆
历史真相:中国远征军第一次缅甸战役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缅甸,结果是惨败。但这次的惨败,并不同于抗战期间国内任意一场失败。国内的失败,大体上是中国军队战斗力远不如日军,在硬碰硬的战斗中战败,可以说是力不能及的失败。而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远征缅甸之所以惨败,完全是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因素。中国远征军被所谓的“盟友”利用,作为英国人开溜以后的殿后倒霉蛋,被人陷害到惨败。其实单纯英国人的陷害,也不至于败到如此地步。惨败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顾及所谓中美合作,让一个狗屁不通的美国史迪威将军来乱指挥,被无耻的英国佬牵着鼻子走,导致后路被切断的惨败。国军战斗伤亡其实并不非常惨重,甚至很多战斗伤亡还少与日寇。而撤退中被迫穿越高山原始森林这些死亡地带的非战斗伤亡,竟然不亚于战斗伤亡。总之,这一个会战是要好好说一说的,因为它很好的展示了抗战中的中华民国,在国际上被动的地位。
老萨多说一句,目前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多如牛毛。原因很多,一则当年远征军颇多知识分子,所以留下的回忆录较多。二则出国作战,扬国威,情况特殊,值得大书特书。类似的著作多是好几本书,老萨只能简单写一些了。
缅甸的历史
老萨先简单的说一说缅甸的地理,教科书里写道: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东北与中国相邻,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西北同印度接壤,西南濒临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南北最长距离为192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960公里,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比中国云南省和广西省总面积还大,大体相当于东北三省面积。
缅甸的地形复杂,全国既有大片的高原山脉原始森林沼泽,又有广漠平原,河谷甚至戈壁,是一个几乎包含所有地理形态的国家。除南部濒临印度洋的部分地带外,东部、北部及西部国境都是山岳、高原地带。地势北高南低,中央部分为平原。缅甸有三条大山脉,均为南北走向。西部为阿拉干山脉,中部为高黎贡山脉,东部为怒山余脉。三条山脉之间,有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两江均发源于中国云南省,两江之间还有一条锡当河。
说起远征缅甸,自然要简单谈一谈缅甸的历史。
今天的缅甸联邦共和国,中国史书汉称掸国,唐称骠国,宋称蒲甘,元称缅国,明才称为缅甸。缅甸一名,来自梵文“Brahma”。在中文中,“缅”字表示遥远的,而“甸”在古代指郊外的地方,所以“缅甸”的意思是“遥远之郊外”。
自古以来,中国对缅甸的领土无什么兴趣,也没办法有兴趣,属于化外之地。自然,原因有很多,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无法顺利通过缅甸北部可怕的高山和原始森林,到达缅甸中部的核心地区。
即使今天,徒步去缅甸旅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古代调动大部队的占领。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缅甸就像冰雪覆盖的西伯利亚一样,是所谓毫无意义的遥远之地。
缅甸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南亚大国,早在5000年前这个地方就有人类活动的记录,土著居民尼格黎多人使用石器,过着游猎生活。约在二、三千年前,又有马来民族系统的原始人进入缅甸,从事原始农业。
缅甸面积辽阔,是目前东南亚第二大国(第一是印尼)。该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民族国家,较大的民族就有三十几个。
民族很多,但粗略上还是可以划分的。缅甸大致可分为三大语族,最早进入缅甸的,为孟-高棉语族的孟、崩龙、佤、克伦等族;之后,是藏缅语族的帖(今钦人)、干漾(今阿拉干人)、骠(今缅人)、克钦(景颇人)等族;再次是壮侗语族的掸人、克耶人等族。
汉人与缅甸的帖(今钦人)、干漾(今阿拉干人)、骠(今缅人)、克钦(景颇人)等族,在语源分类学上来看,都属于相同的汉藏缅语系,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已经证明,汉人和他们有共同的人类学起源。他们大约从公元前 9世纪开始,就先后从中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陆续迁入缅甸,最初过着原始社会生活,大约到青铜时代(公元前2000年~前2世纪)的末期原始社会崩溃, 开始过渡到阶级社会。
传统上,缅甸分为上下缅甸,上缅甸以曼德勒为核心,一般指缅甸距沿海较远的北部广大内地,包括马格威、曼德勒、实皆等省和钦、克耶、掸、克钦等邦。下缅甸与上缅甸相对而言,以仰光为中心,指缅甸南部靠近孟加拉湾,安达曼海沿海的各省、邦,包括仰光、勃固、伊洛瓦底和德林达依(丹那沙林)等省和克伦、克耶、若开和孟等邦。
缅甸是一个佛教之国。
公元前3世纪,印度教和佛教自印度传入下缅甸,对缅甸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直到二战期间,虽然在英国人的影响下有少部分缅甸人信仰基督教,但佛教仍然是缅甸的国教(今天仍然有百分之九十的缅甸人信仰佛教),支配了整个国家的精神生活。有人把缅甸叫做佛教之国,这也并不为过。
和中国不同,缅人崇信佛教,其虔诚度让你难以想象。在缅甸,成为僧侣是极其荣誉的,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缅甸男子一生至少要削发为僧一次,这被认为是修行积德,时间短则数日,长则数年,自然也有由此成为僧侣终生修行的。老萨的同事常驻老挝,有次去缅甸旅行看到一个少年盛大离家的场面,误以为是结婚。路人告诉他,不是结婚,是这个孩子去出家做僧侣。在缅甸,这是同结婚,死亡同样重要的人生三大事。
时至今日,缅甸僧侣也占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左右,相当惊人。自古以来,缅甸任何阶层,包括国王在内不得怠慢僧侣,必须优待他们。僧侣享受种种特权,拥有自己的土地,拥有特殊的教育权,在司法上几乎是豁免的(当然僧侣必须自律),任何地方官员甚至国王也不敢肉罚僧侣,他们的地位可以和贵族相提并论。缅甸统治阶级就把国王的世系说成同佛祖释迦牟尼的世系一脉相承,以提高其在人民中的神权地位。
后来日本人就培养了一批缅甸僧侣协同作战,由于他们地位特殊,国军拿他们没有办法,多只能放掉。在缅甸,如果一个缅甸人殴打僧侣哪怕一拳,就会认为一定要下地狱,是非常严重的事件,更别说刑讯和坐牢了。
第5军96师288团营长陈启銮回忆:我们在入缅以前,就有明令规定,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特别禁止官兵进入寺院。如必须进去,入寺院大殿前,一定要脱鞋,还要合掌祈祷,目的在搞好我们与缅甸人民的团结友好关系。这一点我们执行得是比较彻底的。但是,我们却发现许多寺院就是缅奸活动的据点和指挥所。我们在平满纳构筑工事时,常常发现一些人窥探阵地。在发现这种情况的当天或第二天,我们就会受到敌机的轰炸。这就使我们警惕起来。在那里本来是看不见人影的。忽然发现一个人,就可能是缅奸在活动。以后凡发现窥探或形迹可疑的人,就进行跟踪,他们总是进入寺院。我们对那些有确实证据的便予以扣留。经过审问,证实了寺院是他们的据点。我在战场上,还曾捉到一个带有手枪的和尚,他绘了我阵地的地形图。这个人当日军向我阵地猛攻时,他却大声吼叫,我就把他一枪打死了。以后我们向北部总撤退时,还遇到缅奸破坏铁轨,使我们的列车出轨,造成六十多人的伤亡事故。
由于存在缅北可怕的地理障碍,缅甸和中国的交流开始是比较有限的。
而中国和缅甸最早的联系,是在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中国秦朝时期。从中国南方出发,到东南亚和印度经商的商船,曾经辗转在缅甸的港口停泊。这是有历史记载,最早的记录了!
公元 1世纪时,上缅甸的一个国家敦忍乙和掸国,通过陆地交通同中国的东汉有友好往来,中国人才第一次知道缅甸的准确位置。
从唐朝开始,中国才和缅甸有相对频繁的贸易往来。
缅甸历史上有多个朝代,因为本文不是普及缅甸历史就不多说了。大体上,缅甸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少数缅族建立的骠国,缅族人建立的蒲甘王朝,东吁王朝和贡榜王朝,以及最后的英国殖民地时代。
第一个朝代是少数民族骠人建立的骠国,奴隶制国家,后来在公元700多年被中国唐代的南诏国白族人和彝族人打垮,国家灭亡。
骠国灭亡以后,此处人数最多的缅族人于1044年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蒲甘王朝。这个王朝不再是奴隶制,而是封建制度。
蒲甘王朝持续了200多年,最后被灭掉南宋的元朝蒙古人所消灭。1278年,元朝政府设置缅中行省,管理缅甸东北部地区,后并入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由于缅北高原是古代无法通过的死亡地区,蒙古人无法解决军队给养和大量死于疾病的问题,不久就撤军回到中国,放弃对缅甸控制。
1531年占全国人口一半的缅族人再次统一缅甸,建立了东吁王朝,这是缅甸历史上第三个时期,也是最强大的一个王朝。
正是因为强大,东吁王朝自不量力和中国敌对。在经过明末多年拉锯战争后,明军以区区1万多人固守边境对付缅甸10多万大军。此次战争是双输,两国都没有占到便宜。明丢了一些原来臣服自己的缅甸土司,明军也有一定伤亡,好在毕竟是大国,国力雄厚。缅甸伤亡更大,小国经不起这种消耗,国力急速衰弱,被暹罗老挝等国以及内部的少数民族乘机起事击垮,国王被杀,东吁王朝覆灭。
东吁王朝灭亡以后,经过多年混战厮杀,缅人又统一全国,在1752年建立了贡榜王朝。这是缅甸最后一个王朝!
贡榜王朝也曾经和清朝敌对,但因为双方实际上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经过多次战役后,两败俱伤的停战。缅甸自称为臣,每隔10年进贡一次。当时是乾隆时期,清军最远杀至缅北,也没有进入缅甸南部。
随后缅甸和中国没有军事对抗,直到西部的英国人从印度杀了过来。
中国人对缅甸没有兴趣,不代表别人也没有。
1824年,英国人开始了和缅甸的第一次战争,经过多年苦战和相当于现代400亿美元的巨额军费,才击溃东吁王朝。又经过两次战争,英国人于1885年吞并了缅甸,前后花费了61年时间,是一个漫长的侵略历史。缅甸成为印度的一个省,开始了缅甸的殖民地时代。
自古以来,中国和缅甸关系很微妙。中国古代的邻国主要是蒙古,朝鲜,越南,缅甸和印度。
其中因为无法翻越的喜马拉雅山阻隔,印度和中国严格来说不算邻国。朝鲜和越南都曾经长时间是中国领土,其中越南直到唐末才逐步脱离中国控制。而朝鲜全部或者一部在汉朝,唐朝都曾经被中国长期控制,但宋朝以后基本保持独立地位。而蒙古在清朝之前,基本就是独立的。
那么为什么朝鲜可以保持半独立,蒙古基本可以保持独立呢,越南在随后几百年也基本独立呢?说到底还是地理问题。
国家之间的战争,至少有三分之二是粮食等后勤补给的战争。在古代,如果不能保证通畅的后勤补给运输线,战争就无法继续。
中国和朝鲜之间,在古代存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辽东。这个区域在当年几乎属于无人区,而中国要想入侵朝鲜,就必须经过这个区域,然后杀入朝鲜北部的山区。山区适合防御,入侵朝鲜的中国人必须速战速决。如果短期不能胜利,那么经过辽东,长达数百公里的可怕补给线就会出现问题。
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溃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并不是打不过朝鲜,实际上隋军一度包围平壤,而是自己补给问题解决不了,最终自己打垮了自己。
蒙古也是这样,从先秦时代,蒙古高原的各票游牧民族就不断骚扰中原,比如匈奴,突厥,回鹘,契丹,女真等等,一直到清朝才大体搞定。
为什么中国在3000年都不占领蒙古高原呢?而宁可花费巨大财力物力修建万里长城?关键还是一个补给问题。这里都是戈壁丘陵,自然条件又极为恶劣(冬季可零下40度,降水很少),无法耕种,粮食全部必须从长城以内运输到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之外,根本无法长时间支持一支部队的占领。所以中国无法有效占领蒙古,只能修筑一道长城保护自己,然后坐视长城外的游牧民族逐步壮大。
如果说朝鲜,蒙古都是难以占领的地方,缅甸就更胜过十倍。
---------------------------------- 缅甸的位置很有意思,他是沟通东南亚和南亚的门户,又有着印度洋出海口,军事上还是比较重要的。古代缅北都是这种大片的原始森林,人很难通过。当时的人回忆,在这种森林中根本看不到太阳,往往连走好几天,走到森林树木比较稀疏的地方,才能看到天空。这里面除了可怕的瘴气以外,还有各种猛兽。其实不要说当年,就算民国时期,中缅边境森林中也有很多猛兽,老虎,豹子之内。
中国自唐代开始多次和缅甸开战,缅甸曾经被唐代南诏国,元代的蒙古人灭国。也曾在宋朝,明朝,清朝被中国大军多次重创,被迫向中国称臣。
双方的战争很多,中国几乎每次都是占一定上风,但却最终都放弃了控制缅甸。
明朝末期,缅军多次入侵中国云南地区,明军伤亡不轻,但缅军伤亡更为惨重,超过10万人,当时缅甸全国人口才300万,其中还有大量少数民族。由此东吁王朝灭亡!
清朝,缅军又多次挑衅中国,被乾隆下令多次讨伐,最终双方在缅北杀的精疲力尽,以缅甸屈服投降结束,清没有能够真正占领缅甸。
而真正占领缅甸的元朝,前后也不过统治了一二十年,就基本放弃了武力占领,撤军回国。
为什么所有的朝代,中国都无法有效控制缅甸呢?主要在于当时他们无法解决缅北的粮食运输问题和可怕的疾病。
缅北是高原和原始森林地带,直到1930年民国时期,有了比较先进的公路和大量汽车运输,滇缅公路的运输量仍然不算大!连路没有都只靠马匹的古代的缅北运输,就更不敢想象了。
老萨写长征的川北封锁战。国军在川北松潘等地封锁红军,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只能从成都运输过去。四川的道路,很多地方连马匹都通行不了,只能依靠 民夫。结果民夫挑一担米到川北,路上自己就吃了半担,返回的时候还要带一部分,真正到川北国军手中的一担米只剩下三分之一。搞得川北国军一天就吃一顿饭,困苦不堪,几乎无法作战。
缅甸的交通情况,只有比川北更为恶劣。
缅甸北部长期与世隔绝,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割据的武装力量,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不便,政府军很难去进攻。而缅北当年很多地区种植鸦片,扫毒扫了上百年才扫干净,究其根本原因,也是因为交通不便。而缅北很多少数民族以鸦片为生,也是没有办法的,还是因为交通不便。他们虽然可以种植甘蔗,山芋等农作物,但是没有路来运输出去,这些东西最终都烂在地里。只有鸦片易于储藏和携带,才是山民最乐于种植的作物。
除了运输问题难以解决,缅甸还有可怕至极的瘴气!
缅北的各种恶性疾病,也就是所谓的瘴气,在古代杀死至少一大半左右来缅甸的异族人。所谓的瘴气,并不是真的有这种气,而是热带亚热带的各种可怕传染病,包括恶性疟疾,恶性痢疾,回归热,霍乱,登革热等等。直到今天,这几种疾病也造成大量人类死亡,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根本就是听天由命。
古代的缅甸人的祖先,经过长达数千年甚至数万年的自然选择才适应了这些疾病。不能适应疾病的缅甸人就此死去,适应疾病的人活下来,并且繁衍后代。所以现存的缅甸人,他们的基因中是可以对抗这些疾病的。
可是中国人不同,他们祖祖辈辈没有得过这种疾病,所以一旦感染就凶多吉少。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洲和非洲,有人说白人屠杀了几百万印第安人。实际上,印第安人大部分死于疾病。
随着白人来到美洲,也带来了美洲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天花,霍乱,黄热病,麻疹,甚至普通的流感。印第安人没有对这些疾病的免疫力,所以甚至出现整个村子死于流感的可怕场面。
一般认为,天花病毒杀死了约二分之一的印第安人,而白人死于天花的只是少数。
当然,这并不是针对印第安人,白人也是一样。
最初到非洲内地的白人探险家,大部分也都死于非洲的各种热带疾病,很少有活着回来的。最初在非洲殖民的白人,死亡率也是非常高的。
中国人也是这样,实际上所有非缅甸的异族都是这样。拿蒙古人来说,他们有绝对的军事优势,仍然在第一次远征缅甸时惨败,主要都是病死的,第二次远征才成功。明清也都是类似,清军甚至连主帅傅恒都病死了,非战斗死亡战六成以上。
甚至不要说攻打缅甸,就算中国唐代的大唐军,它们去攻打云南的南诏国,虽然军事上大胜,但仍然也病死了无数的人,绝对超过战死的人数。
所以可以这么说,中国之所以不能长时间控制缅甸,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和疾病原因,并不是中国人对付不了缅甸。如果缅北不是高原森林地形,恐怕今天缅甸就是云南省的一部分了。
缅甸由于历史上常年被中国人重创,攻击,对中国人有一种类似于越南朝鲜人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是根深蒂固的,根植于文化中。
东吁王朝的缅甸王莽应里因为强行和明朝敌对,最后国力衰弱,被内部敌人杀死。在他死前曾对自己的儿子良渊说:缅甸本来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因为我的不智去和强大的明朝对抗,所以沦落到了败亡的下场。你们以后要记住,缅甸要复兴只能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向他们称臣,中国的皇帝都是好大喜功的主子,只要把他们伺候好,不去触动他们,那么他们也不会干涉缅甸的自由,甚至还能帮我们一把,你们要牢记啊!
所以后来的缅甸人,多不敢直接和中国作对,就算是清朝,他们也是只敢攻击归属大清的土司而已。
不过缅甸人不像儒家文化圈的朝鲜人那样,只认汉人的士大夫朝廷。
缅甸人,只认中国力量最强的统治者。
明末南明皇帝永历曾经逃入缅甸避难,被缅甸国王莽达收留。但缅甸王族恐惧强大的清军入侵缅甸,由莽达弟弟莽白篡位,杀死哥哥后,将永历皇帝身边官员侍卫全部杀死,然后送给吴三桂以请求不要入侵缅甸,并且向中国称臣。
在永历帝逃往缅甸的时候,大批汉族老百姓也跟随退入缅甸。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在镇康州停留下来,就此定居,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果敢。
--------------------------佛教之国缅甸,到处都是佛塔。中国远征军来到缅甸的时候,发现当地老百姓大多逃走,但寺庙里面价值连城的珠宝,金佛像等都留在当地。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国家没人会盗窃寺庙。下图是缅族人,他们的男人不穿裤子,穿一种裙子,也许是因为天气炎热吧。
英国人对缅甸的掠夺
在和中国为邻的时代,缅甸日子是比较好过的。就算向中国称臣,但中国一般不干涉缅甸事物,缅甸国王只需要定期进贡就可以了。而中原王朝也不占缅甸便宜,反而会赏赐更多的物品作为回赠。而且和中国的贸易,一直是缅甸主要的商贸之一。
不过,自从被英国人殖民以后,就完全不同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说的也没错:英国人对内是慈善家,对外都是强盗。他们在殖民地到处抢劫,抢的多的就成了绅士,抢的最多的,就成为爵士。
殖民政策的本质就是掠夺和压榨,所以无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在殖民地都是受到普遍的痛恨。
英国人在缅甸统治的60多年,完全害苦了缅甸。本来缅甸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体,老百姓也算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英国人来了以后,将其变为大英联邦的一部分,大肆压榨缅甸人,将它变为一个只有单一作物的农业国。
缅甸全国被强制以稻米种植为唯一的农业,可是缅甸人辛苦种植的优质稻米,必须卖给英国人,自然价格是非常低廉的。英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就掠夺了缅甸人的劳动成果。
而缅甸另一种支柱木材业,也就是柚木的采伐来说,也是这样。缅甸的柚木质量世界第一,今天也通过柚木出口赚了大钱。在英国殖民时期,缅甸人却只能开采原木,将它以几乎不值几文的价格卖给英国人,由英国人在雇佣缅甸工人造成船只,家具等,在世界上高价销售。
换句话说,缅甸完全成为原料的产地,而英国人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合法获得大量的财富。
除了农业以外,缅甸几乎没有任何工业,这不是缅甸人不能搞,是英国人限制他,不让他们搞。英国人对缅甸工业投资,仅仅限于建造碾米厂,增加大米出口,严格限制缅甸人介入。1880到1881年,下缅甸共有41家机器碾米厂,其中有33家是欧洲人开设的,印度人和华人开设的各3家,缅甸人开设的只有2家,仅占全部厂家的5%,而且都是小厂。
不但工业如此,农业也是这样。英国人拒绝向缅甸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害怕缅甸农业发展起来,形成控制不了的小地主和富农阶层。
殖民地政府不向缅甸农民提供信贷,英国人开设的银行也不愿在农村发放小额贷款。农民就只得向缅甸人高利贷者和来自印度南部的齐智人高利贷者借贷。由于利率奇高,农民无力偿还本利,被迫把土地抵押给高利贷商,自己成为一无所有的流民。农民除了缴纳地租,借贷度日以外,还要负担英国殖民政府的人头税、户口税、土地税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谷价猛跌,缅甸农民抵押给印度高利贷及本国买办大地主的土地被没收,负债累累,纷纷破产,活不下去。
在严格控制缅甸经济的同时,英国还将自己的大量工业化产品在缅甸销售。这些产品摧毁了缅甸自给自足的经济,缅甸人由于被英国人的控制,实际上创造财富的绝大部分被英国人抢走,却又必须大量购买英国产品,接受另一种形式的剥削。时间一长,缅甸经济自然破产,缅甸普通人也就非常贫困了。
英国唯一对缅甸有些帮助的是交通和教育!但教育不是普及教育,仅仅服务缅甸少量精英阶层,以培养能够为英国人服务的傀儡。而发展交通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掠夺缅甸人,所以虽然英国人有极大的财富,而缅甸的公路和铁路都很不像样,尤其铁路居然是窄轨,这是连中国都不用的技术。
而对于民族问题,英国人煽风点火,故意陷害。他们将缅甸各民族分开统治,实际上让他们处于准独立的地位,利用少数民族来牵制缅族人。对于缅甸人数占优百分之六十的缅族人,英国人很不信任。所以缅甸殖民地军队中缅族人不多,多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克伦、克钦等士兵。这些北方民族虽小,却因为早就军事化,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这也为后来缅甸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内战埋下了伏笔。
而行政上,英国在缅甸的官员只有几百人,却控制着所有实权机构,剩下的职务大部分则交给印度人。为什么呢?因为英国人不信任缅甸人,这导致了缅甸人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总之,在英国统治下的缅甸是相当不好的。
殖民地缅甸的统治集团,是英国殖民主义者。他们主要代表英国垄断资本家、印度高利贷者和为数不多的缅甸买办的利益,依靠军队、警察、监狱等组成的国家机器,维护殖民统治秩序,保护外国资本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在广大农村地区,村长成为殖民统治的工具,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殖民主义者利用当地民族上层贵族土司进行统治。在殖民地行政机构中,县以上的官员仍然以英国人为主,但缅甸人在最底层的小官员中,仍然占了绝大多数。并不是英国人放权,而是实在这些小职员需要的数量太多,无法通过英国人和印度人来弥补缺口。
由于英国人的高压统治,以及对缅甸的剥削,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缅甸人就开始涌起独立运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到顶峰。缅甸国内学运,工运,农运此起彼伏,甚至僧侣都参与其中。
1939年2月,缅甸故都曼德勒数千人举行反英示威游行,军警开枪镇压,打死17人,其中有7名僧侣。殖民当局的血腥屠杀,尤其杀害宣扬和平斗争的僧侣,在缅甸激起了抗议的风暴, 示威游行遍及各地。工人开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次总罢工,仰光成为死城,基本瘫痪。在群众斗争的沉重打击下,缅甸的巴莫傀儡内阁于1939年2月垮台。
自然,斗争并不只是和平的。
由于英国殖民者动辄武力镇压缅甸和平斗争,一部分缅甸人开始走暴力对抗的路线。
1930年到1932年,缅甸爱国僧人萨耶山领导了农民暴动,活不下去的缅甸农民纷纷参加,人数高达近10万人,席卷了下缅甸大部分农村地区,影响到上缅甸,直接危及殖民统治。英国人连续镇压,但顾得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缅族人的民族性很有意思,他们总体是比较单纯的民族,没有中国人那么多鬼点子和坏心眼。缅族人虽然说话做事比较粗鲁,但直来直去,一根筋。缅甸人笃行佛教,本来并不是善于暴力的民族,不过如果别人用暴力欺负到他头上,他们是绝不会任人宰割,不惜一战。缅族属于比较能够打仗的民族,如果不是这样也不可能压服其余的三十多个民族,成为缅甸的统治者。
在决定民族存亡的战争中,缅族人比较凶悍,多不怕死,这让英国人很难对付。以萨耶山起义为例,虽然英军最终以现代化武器的优势,击溃手持大刀长矛的缅甸农民军,并且于1932年绞死了萨耶山,但萨耶山的残部居然又继续战斗了3年多时间。
鉴于缅甸的现状,英国人被迫让步,他们同意由缅甸人作为缅甸的行政主管,并且同意缅甸出台符合该国国情的宪法。
这一切不过是殖民者,换一套嘴脸的殖民而而已。那些打着缅甸民族主义者旗号上台的缅甸高层,不过是英国人的黄皮肤代言人。上台前,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宣布要维护缅甸人的利益,但上台以后无一不是大肆镇压自己民族,全力维护英国人的利益,一个比一个狠!
所以,英国在缅甸殖民统治早已引起天怒人怨,缅甸各阶层人民对英国人极为反感,试图尽一切力量赶走英国人。
甚至在1941年这个时期,英国士兵和官员如果落单在缅甸农村单独行走,经常被愤怒的缅甸人打死,弃尸荒野。尤其是作为二鬼子的印度人,在缅甸更是如过街老鼠,人人得而诛之,稍有不慎就会被干掉。
殖民能够搞成这样,英国也真的太无能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缅甸人民的要求是有道理的,没有人愿意天生成为别的民族的奴隶。对于缅甸人强烈要求独立的心情,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仰光的英国缅甸总督府,是殖民时期的见证。下图是英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殖民地军队,大部分不是白人,白人一般只是军官。缅甸的防御,主要是由缅甸第一师负责,士兵基本都是缅甸人,但大部分不是缅族人,多是北方克钦等少数民族。
缅奸组织德钦党
缅甸国内反抗政党,以德钦党最为有名。
日本为了攻占缅甸,进行了长期的准备。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军事顾问就深入缅甸,调查缅甸的情况,很快了解缅甸老百姓对英国殖民者的普遍愤怒心理。
日本军部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利用这种反英的情绪帮助日军作战。所以,日本人在很早就宣布“支持”缅甸独立,并且物色缅奸以协助未来的作战。
很快,有一个强大的缅奸出现,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缅甸共产党的核心人物德钦昂山。
不错,德钦昂山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昂山素季的父亲。他是缅甸大学生出生的民族主义者,也是一个共产主义者,曾经的学运领袖,是缅甸最有名的人物之一。
我党的历史中,一般刻意回避德钦昂山这个名字。不是因为要回避提到著名的民主斗士昂山素季,而是因为德钦昂山本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缅奸,是那时候中国人的死敌,最可恶的人。
让人意外的是,德钦昂山却是一个知名共产党领袖,而且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很多密切的联系。
所以说,篡改历史真的是很累的,真的要从头到尾全部改一遍,一点一滴也不能放过。
1930年,一批民族主义者在缅甸组建了德钦党,也就叫做“我缅人党”,而德钦的意思也就是主人,缅甸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德钦党的领袖们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全部将名字改为德钦,于是缅甸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些人物的名字就出现了:包括德钦努(后来的缅甸总理吴努),德钦奈温(缅甸总统),德钦巴欣,德钦梭,德钦巴丁,德钦巴登(都是缅甸共产党领袖)等等。德钦党顶峰时期,有7万多党员。
德钦昂山于1938年加入德钦党,1939年至1940年任该党总书记,成为党的唯一领袖。同时1939年8月15日,德钦昂山和一群德钦党内部亲共人士组成缅甸共产党,昂山任第一任总书记。在这个时候,德钦昂山既是缅甸第一大反对党德钦党的领袖,又是炙手可热的缅甸共产党的领袖,可谓是缅甸政坛最强有力的人物之一。
由于英国人对缅甸独立运动强行打压,缅甸人自己有没有武力。德钦昂山认为目前共产党的宗旨,对缅甸没有实际意义,还是必须借助日本人的军事力量,推翻英国人在缅甸的殖民统治。
与此同时,日本军部也派特工头子铃木敬司大佐于1940年7月赶赴仰光,联络德钦党人。德钦党内部虽然有一定分歧,但绝大部分人是支持连日的。同时德钦昂山已经离开缅甸,去中国试图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到了厦门以后,他就被日本人发现,铃木敬司立即赶到厦门,对德钦昂山进行游说,许诺日本会允许缅甸独立,前提是德钦党和缅共必须帮助日本人。
德钦昂山知道中共实力较弱,又在中国北部,不和缅甸接壤,难以对他有实质性帮助,最终同意了日本人的要求。
德钦昂山很快返回缅甸,率领大批党员乘坐日本货轮赶赴泰国和日本受训。日本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也1941年的2月1日,下令抽调人员成立“南机关”,并由铃木敬司大佐担任“南机关长”以加强对缅甸的谋略工作,负责训练德钦党人。
日本仅仅在1941年2月就提供给德钦党人枪械3000多支,德钦昂山等人全部赶赴日本接受军事和间谍训练。
珍珠港打响以后,德钦昂山、奈温等人立即从越南西贡赶到曼谷,并在泰国的北部组建了一支有200多人的德钦党武装,这就是缅奸组织“缅甸独立义勇军”。
很有意思的是,这只缅甸独立义勇军的最高指挥官居然就是日本人铃木敬司大将(实际军衔为大佐),参谋长也是日本人,只有高级参谋是德钦昂山。
人数虽然不多,但随后日军杀入缅甸,德钦党人以他们在缅甸多年的威望,以及日军提供的大量武器弹药,迅速扩大了这支缅甸独立义勇军的规模,达到近万人。
不要小瞧这支缅甸独立义勇军,他们虽然没有在正规战中,对中国远征军造成太大麻烦,却通过特种作战和间谍行为,帮助日本人增加了数倍的战斗力。
缅奸的作战方式主要有几种:
第一,破坏运输线路。
第二,窃取军事情报。
第三,暗算偷袭我方军人。
第四,直接协同部队作战。
96师师长余韶回忆:&&4月10日,第九十六师政治部上校副主任曹世清,在卡纳西边乡村破获一个德钦党组织,为首的是平满纳某喇嘛庙我的长老。他的手下人已供称:日军曾对我们说,英国是灭亡你们国家的,日军是来打英国人的,中国人是来帮助英国打日军你们的。你们看谁是你们的仇敌?谁是你们的朋友?你们应该反对谁帮助谁?我们就从事刺探中英军队情形,报告日军。在中英军的侧后方扰乱或破坏交通,放火,并替日军带路。我们还战有日军给的步枪和炸药。我军听了供词后,乃命其缴出枪弹,竟答称:“已到你们军队侧后游击,扰乱去了,但只是放放冷枪,或捉你们单独行动的人。”再问其组织如何,他们说:“这要问我们的头人才清楚。”曹世清又一再审问那个长老,他却矢口不说,用尽方法,也无可奈何。后来此事竟无结果,而缅奸在我军侧后放枪、放火、破坏交通等扰乱活动,曾发生多起,足见他们的口供属实。
战斗爆发之后,缅奸干脆直接参战,余韶写道:4月16日10时许,我到威支队阵地前发现缅甸男女五六百人,扶老携幼伪装难民而来。支队长夏鼎(第二八七团中校副团长),明知敌人在同古用过这种卑鄙手段(指缅奸和日寇伪装成难民,甚至携带孩子和老人一同前进,然后攻击),仍优柔寡断,不忍开枪向老人孩子射击,被伪装为难民的敌军乘机冲人,敌步骑兵复由两侧抄袭而至,一阵混战,阵地也失掉了,我军伤亡不轻。
&杜聿明闻报,嘉奖陈成堂,斥责夏鼎。夏鼎畏罪,只身潜逃回国去了。
18日,此时,第九十六师不独失去左右友军,而且要面对强敌变远更既定部署,处境极为困难。入夜后,德钦党十余人偷至第二征八六团阵地,破坏铁丝网,被我预设警铃察觉,立被击退。旋又化装难民,乘牛车四辆,企图混入我阵地,亦被悉数擒获。又有一部爬至第二八七团第一营阵地边缘,装鬼叫,声如哑獐。适该营营长林狮巡查至此,大声喊道:“那是日本鬼子,快打、快打!”守兵一开枪,即闻一阵沙沙之声,滚向乱草坡下去了。遗尸三具,均为缅人。
新 22师参谋朱锡纯回忆就更具体了:天刚亮,我和前面三个人行军。突然从树上跳下一个老缅(缅甸人),朝前面走着的第一个国军士兵一刀劈去。因为前面这个士兵走得很快,没有防备有人会偷袭,这一刀正好劈在他的脚上,当时他就到在了地上。接着,树上又跳下来一个老缅,用同样的刀法向第二个士兵劈去。好在第一个人倒地的时候,第二个士兵脚步慢了一下,这一刀劈来他就闪开了,大喊:缅奸杀人了!第三个士兵立即掏出枪来,对天开了一枪。这两个老缅扔下刀就往树林里面跑。我们举起枪就要打,但一个军官大喊:不要开枪,抓活的。我们只得放下枪,四面包抄过去!
在缅奸的帮助下,日本成功打垮英国,美国和中国在缅甸的武装,控制了整个国家。
1943年3月,德钦昂山被日本人晋升少将,并到东京觐见天皇,被授予旭日勋章。
1943年8月1日,所谓的缅甸国成立,巴莫出任总理,德钦昂山出任国防部长。缅甸独立义勇军改称改组为“缅甸国民军”。
有趣的是,共产党员德钦昂山这个傻蛋,自认为在利用日本人实现缅甸独立!没想到,奸猾的日本不过再利用德钦党而已。
占领缅甸以后,日本立即翻脸不认人,却以缅甸人无力治国,局势混乱为由,断然违背之前允许缅甸独立的许诺,还在全国实行军事管制。
所谓的缅甸国和缅甸国民军都是虚有其表,任何行为都必须听从日本人的命令。在日本控制缅甸时期,各种剥削和掠夺比英国人还要凶狠的多,无所不用其极。农业工业掠夺也就算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人甚至把缅甸国内的金佛像都抢走,前后夺走了8吨的纯金佛像。要知道,在缅甸,就算是国王也绝不敢破坏任何一尊佛像。除此以外,居然把大量的佛教金器也被抢走,铸成金砖运到国内。
德钦昂山等弱智狼狈不堪。
随后中英美军队开始在缅甸发动反攻,在中国人的缅北战役和英国人英帕尔战役大获全胜之际,狡猾的德钦昂山不愿意跟随日本一起沉船,又暗中和英国人联系。
1944年8月底,德钦昂山联合缅甸共产党、人民革命党等建立了“反法西斯组织”,昂山出任其军事指挥。1944年月英国达成协议:缅甸军队参与盟军的对日作战;在结束战斗的地方,缅甸军队解散。
到了1945年3月,日军已经日落西山的时候,德钦昂山率领缅甸军队开始协助英军作战。5月英国攻占缅甸仰光以后,德钦昂山居然于6月15日发表了抗日胜利的宣言,搞得好像他一直就是一个抗日斗士一样。
1947年7月19日,德钦昂山因为独立问题,同保守派领袖前总理吴素闹翻,吴暗中派遣杀手,将昂山与6名阁僚刺杀于仰光,时年32岁。
我们可以这么说,就缅甸的民族利益来说,德钦昂山也许没有做出错,他的所作所为都自认为是为了缅甸独立。但就中国远征军来说,德钦昂山的缅奸组织,对日本人帮助极大,给中国人带来极大的麻烦,是绝对不亚于日本人的可恨敌人。德钦昂山作为缅奸头子,也是中国远征军的死敌。
在这种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英国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2月底珍珠港事变爆发的同时,日本南方军在寺内寿一大将指挥下,杀向英国人的传统殖民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在马来亚,仅用55天时间就占领了整个半岛,1942年2月15日攻占了新加坡,比原计划提前30天结束战斗。
英军溃不成军,几乎无力招架,缅甸也危在旦夕!
------------------------上图就是大名鼎鼎的德钦昂山,他在缅甸名气极大,堪称缅甸的圣雄甘地。不过他利用日本人,反被日本人利用,却给中国远征军带来很多的麻烦。当时由于英国人在缅甸的殖民统治非常恶劣,几乎所有缅甸人都厌恶英国人。下面是缅甸人在仰光,热烈欢迎日本军队的场面!
中国为什么要出兵缅甸?
再回来说说中国!其实缅甸是否独立,是否保住,本来和中国没有任何关系。如果缅甸为了独立和英国人为敌,中国倒是乐于隔岸观火,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缅甸是英国人的殖民地,又不是中国的殖民地。自从英国人入侵缅甸,并且强制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控制了缅甸。其实除了缅甸以外,英国人还强占了还原属于中国领土(至少也是争议地区)的江心坡(7万多平方公里),更强行租借了南坎(200多平方公里,英国承认该地主权属于中国),还把历史上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包括果敢,都划归缅甸了。中国在缅甸损失的领土,是仅次于被沙俄抢走的第二块大领土。英国人如果在缅甸垮了,对中国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还能借机收回失地。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满清和民国均不承认江心坡,南坎的实际归属问题,而我党由周恩来大总理出面,于1960年同缅甸签订《中缅边界条约》,以收复片马等几个小村子的微小收获,完全放弃了高达7万多平方公里的江心坡地区,连英国人都承认中国享有主权的南坎也放弃了。当年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撤退国内的时候,江心坡中缅边界的界碑都写着:中缅未定国界,现在就彻底成为中缅边界了。一次送出这么多土地,还正式签字承认,说句丧权辱国,真的不算有什么过分!
第二,缅甸不独立,中国南部就有强大的英国力量,时刻威胁到云南和西藏。一旦缅甸独立了,区区一个小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威胁有限。所以缅甸独立了,对中国是有好处的。
第三,英国人向来卑鄙龌龊,落井下石,中国人没有必要帮助他。最初入侵中国的,就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人。远的不说,从抗战开始,英国人为了拉拢日本人,做了很多下三滥的坏事。
&&&&&& 其中最不要脸的就是1940年6月强行关闭了滇缅公路三个月之久,这让本来就极其缺乏物资的中国几乎陷入绝境。没想到日本人就这样还不鸟英国人,于1940年9月挥兵杀入越南,。英国人害怕中国垮台,日军腾出100多万兵力来对付它,只能赶快打开滇缅公路再牵制日本人。至于英国公然卖给日本的各种物资包括武器弹药,也是数不胜数了。而本来是英国人控制的中国海关税收,最终也完全交给日本人,不给国民政府。从1939年开始,英国通过和日本签订《战时中国关税抵付外债办法协定》,将中国海关几乎全部的税收都交给了日本政府。而众所周知,中国海关收入是中国最主要的财政收入,由此中国财政几乎崩溃。
第四,而整个抗战期间,英国人基本没有给予中国什么援助。直到日军攻陷广州,并且封锁英国租界,威胁香港,英国人才贷款给中国50万英镑,用于在滇缅公路购买汽车,随后又提供250万英镑帮助中国支持军费赤字。直到日军入侵越南,并且军队进入泰国,明确马上就要进攻英国人控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英国人这才急了。在1940年底,英国向中国提供1000万英镑贷款(合4600万美元),希望依靠中国军队拖住日本人。但直到珍珠港事变打响,英国人先后一共只提供给中国贷款总共只有1550万英镑(合7200万美元)。
搞笑的是,英国官方援助力度甚至还不如英国民间!1937年10月底的一周内,英国民间就捐助1800码消毒纱布,1224磅棉毛织品和大批绷带。伦敦市长领导的对华救济基金委员会,仅在1938年就募得捐款15.3万英镑,衣物数十万件交给中国。1938年6月13日至19日,英国各援华组织发起 “反日援华周”,英国民众踊跃捐钱捐物支援中国抗战。从抗战开始到1938年年底,英国各援华组织共向中国捐款达200万英镑,比英国政府贷款的那50万英镑要高4倍。
所以说,中国人本不应该支持英国控制缅甸,更重要的是,此时介入缅甸作战,又是非常的不利。
人家说打仗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英国人在当时一点也不具备。
天时上,日本南方军已经横扫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盟军。别的不谈,就是英军自己也溃不成军,根本不是对手。日军用了33师团,55师团各一部,不费吹灰之力就在缅甸重创了日军。
缅甸如此,傍边的马来西亚更是一塌糊涂。3万5000日军仅仅花费2个月的时间,在1月31日就击溃了该地14万英军,仅仅被俘的就有4万多人,日军损失不到5000人。
而号称远东第一要塞的新加坡,仅仅防御了7天,到2月15日,8万英军宣布投降,而日军仅仅伤亡3000多人。
事实证明,英国人在东南亚的军队不堪一击,毫无战斗力。英国人不行了,要求中国出兵的美国人呢?
美国人也在太平洋和菲律宾焦头难额!相比没用的英军,美军在菲律宾和日军苦战了近半年时间,直到1942年5月才崩溃。不过,守军15万美军也彻底垮了,被俘的就有11万人,还被日本折磨死了好几万人。
显然,美国人自顾不暇,也不可能抽调一兵一卒支援缅甸。
地利来说,缅甸防御应该尽量依靠东南部& 泰缅边境的有利地形,集中兵力将日军堵在国境,避免日军靠近仰光,更不能接近缅甸中部。
因为缅甸中部和北部地域辽阔,地形又极为复杂,到处都是日军可以突破的点,防御一方根本无法依靠地形有效防守。四处都是破绽,作战是非常困难的。
本来就应该在日军没有进攻缅甸之前,击中5万英军和8万国军主力防御仰光,这样面对初期日军2个师团4万人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没想到英国人狂妄自大,心怀鬼胎,直到2月仰光就要失陷,英国人才紧急向中国人求援。
但中国人大举开入缅甸的时候,战机已经失去,整个缅甸局势已经不可收拾。
显然,看了之前的文章,大家就知道缅甸人对于英国殖民者是什么态度,不可能有人真心支持它。
缅甸农民,工人,都被英国人剥削的一塌糊涂,本来就在武装起义反抗殖民统治,英国佬靠武力镇压才勉强维持住局面。
而缅甸上层人士,因为没有掌握实权,也对英国人不满。
少数如德钦昂山之内的傻鸟知识分子,还妄图利用日本解放缅甸。只有极少数的缅甸知识分子才认为日本人也是殖民者,绝对不会比英国人要好。他们才主张联合英国人击败日本,然后再讨论缅甸独立的事情。他们认为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必遭惨重打击,缅甸独立是很有希望的。
但这种有政治远见的知识分子,实在是太少,所以起不到什么作用。尤其缅甸民众没什么文化,也看不了这么远,都期望日本是救世主,赐予缅甸独立。不过换句话说,当时中国老百姓何尝不是这样。
所以实则大部分缅甸人都在支持日本,中国军队到了缅甸,会被当做英国人一样被仇恨,这仗还怎么打?后来作战中,中国人在缅甸几乎没有得到当地人任何支持,不但没有任何补给,没有人指路,甚至连缅甸人都看不到几个。单独去筹集粮食的国军后勤官兵,经常被当地人干掉,甚至还有摸进军营暗杀国军哨兵的缅奸。好在当时缅甸还有几十万华侨,他们大大的帮助了国军。如果没有这批华侨,国军恐怕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从各方面来说,中国在这个时候介入缅甸是不明智的。
--------------------------日军在东南亚飞速前进,几乎没有遭遇什么顽强抵抗。除了美军在菲律宾比较激烈抵抗以外,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基本都是一触即溃。在马来半岛,日本人甚至靠骑没有轮胎的自行车,就吓垮了英军。日本在东南亚具有完全的优势,无论海军,空军,还是陆军。下图是仰光被轰炸的场面,当时英国空军已经被打的惨不忍睹。
&不能不管缅甸
不过,如果缅甸沦陷,中国也会有现实的麻烦。缅甸是目前中国对外唯一一条输血管道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在抗战期间国力是非常弱的,别的不谈,就 工业上来说,我们只制造了约100门长身管火炮。为什么造的这么少,在于一来没有高质量的自产钢材,二来没有高精度的加工技术和工具,无法自产炮管。如果 说大炮技术要求比较高,就最基本的子弹来说,中国方面每年仅仅能自产1亿多发,存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也就是1亿发)的缺口,主要靠进口弥补。
而外援对于中国是非常重要的,用杜聿明的话来说就是:抗战依靠的是中国民众不可战胜的力量,可是也不能全无外援!
如果没有了外援,就连最基本的子弹都无法保证供应,那抗战自然就会变的非常艰难。
对于这点,日本也心知肚明。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有着四条主要的对外输血管道,分别是香港-广州,越南-云南广西,苏联-新疆,缅甸-云南;
抗战开始以后,日本联合舰队立即封锁了中国沿海,单纯的中国货船如果装载军火,很难逃过日本军舰的猎杀。而中国海军实力尚且不到日本联合舰队百分之一,根本 无力对抗。不过,中日没有宣战,所以根据国际法,如果第三国运输武器弹药给中日两国,都是不违法的。
所以,中国在抗战初期,主要通过香港作为中转,用大量 英国船只将物资运输到中国第三大港口广州。广州和香港距离很近,港口吞吐量又很大,可以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物资。而通过从广州到武昌的粤汉铁路,又可以轻松 将大量物资运输到内地。
由于大英帝国的船只日军不敢拦截,也没有道理拦截,所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量军火物资在广州港卸货,再运输到各条战线。
后来干脆直接将物资运到九龙,然后通过铁路运到广州,再进行转运,连航运都省了。从九龙到武汉虽然距离长达1200多公里,好在全部铁路运输,运输量非常大,而且相当稳定。从1938年1月到10月,西南运输处主持粤汉铁路国际运输期间,共计运入物资约13万多吨,其中军用品占1/4,其余是五金、汽车、机械设备、油类等,加上其他物资,总共输入约30多万吨。
到了1938年英国迫于日本压力宣布禁止从香港运输武器到广州,但实际暗中仍然大量运输,日本人也不敢拦截。
日本人对此恨之入骨,于是在抗战开始一年多后,在1938年下旬,武汉会战爆发的同时,出动三个师团10万重兵攻陷了广州,切断了这条通道。
另 外一条,则是从越南的海防港,经过铁路运送到云南,或者通过公路运输到广西。这条路线是法国人控制,和英国的香港路线一样,日本很难对 付。
在武汉会战以后,这条运输路线就成为中国抗战的主要输血线,滇越铁路虽然运输量不大,终究是铁路,不是公路可以相比的,每月超过1万吨的物资运输到云南的昆明。到了越南被日军占领之前,海防港还有中国高达8万吨的物资,可见运输量是很大的。
对于这条运输线,日军也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39年,日军出动主力突然在广西钦州湾登陆,占领了南宁,切断了一部分运输。
而1940年9月,日军占领了越南,由此滇越铁路彻底中断,这条运输线路也没了!
那么,当时唯一还能保证较大运输量的,就是从苏联的哈萨克斯坦到新疆的运输线路。各国,包括苏联援助的物资,先进入苏联的港口,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运输到中苏边境,再用卡车运输到新疆,甘肃,最后到达兰州。
这个线路的运输量也不算小,不过这条就是所谓的古丝绸之路,道路状况恶劣。沿途都是荒漠隔壁或者险峻的山区,都是不毛之地;再加上从中苏边境到兰州的公路距离长达3200公里,所以运输量有限,赶不上铁路运输。
从1937年11月首批苏联物资到达兰州,至1938年夏从陕甘新线运到中国的战略物资达6000多吨,显然运输量不太大。所以苏联还从水路通过越南海防等港口,给中国运送了多种军用物资14000多吨,以弥补陆地运输量的不足。
对于这条路线,日本人也用尽了手段。通过武力进攻难以奏效,因为甘肃新疆都距离日本控制的省份太远,空军战术轰炸不可能有大的战果,步兵也赶不到这里,只能通过外交方法解决。
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互相承认对方在中国的利益,达成了谅解。由此,苏联停止对中国所有军事援助,关闭了中苏的这条运输线路,将中国陷入绝境。
可怜,在1941年4月以后,中国仅剩下一条,也就是从缅甸到云南的运输路线。
这条路线先是将各国物资,从英国人控制的缅甸仰光港口卸货,通过缅甸铁路运输到缅北的交通枢纽腊戌,然后换成汽车,经过著名的滇缅公路运输到中国的云南省会昆明。
这条线路非常重要,根据统计从美国和苏联进口武器的百分之四十,都通过这条线路运输到国内。其他线路断掉以后,滇缅公路就负担了百分之百的武器运输。
对于前三条路线的沦陷,蒋介石还是早有预计的。所以早在抗战爆发不过1,2个月,蒋介石就和云南王龙云达成了立即修建滇缅公路和铁路的协议。
这种地形修建铁路谈何容易,倒是公路的相对比较容易一些。1937年底,就开始向国际招标和准备,于1938年初期开始修建,征集了20万民工,到1938年底滇缅公路全部通车,全长为1200公里。
由于缅甸公路的重要性,国民政府一再加码,严令限时完成。而这一线,可谓是全世界最恐怖的修路路线之一。地形极其复杂,仅仅穿越过的主要河流有:螳螂川、绿汁江、龙川江、漾濞江、澜沧江、怒江等,穿越的山脉有:点苍山、怒山山脉、高黎贡山山脉等。而且还有重重可怕的危险,包括落石,泥石流,洪水,还有各种恶性传染病,民工们在短短几个月内,就付出了至少3000条生命的代价,大量技术人员也长眠于此。当时中国是很落后的,民工们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工具,紧靠一双手和简易工具,用了9个月时间完成了滇缅公路的修筑。
西方记者一致惊叹,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中国人的努力是惊人的,他们在短短9个月内,就完成了共计土方为2000万立方米,石方近200万立方米,永久式桥206座,半永久式桥271座,孔径总长2700多米,石涵洞2196个,水涵洞1114个,铺碎石100多万立方米。
不过,牺牲3000人的代价看来还是值得的。在1939年广州-香港,越南-广西云南的路线逐步完蛋以后,滇缅公路顶起了大部分对外运输任务,当年大约有一万多辆汽车在滇缅公路上运输,占中国全国汽车数量一半以上。
中国对这条公路也是极为重视的,1938年12月,蒋介石大舅子宋子文,亲自出马从仰光押运第一批军用物质经过腊戍从滇缅公路回到昆明. 同时国民政府成立管理滇缅公路的西南运输处,由宋子文的弟弟宋子良亲自负责。该机构庞大,职工约2万人,汽车3000多辆。从1939年初至1941年底,西南运输处的主要任务是从仰光运军用物资经滇缅公路至昆明,再由重庆和贵阳运钨砂和猎棕到仰光出口。 从1940年开始,滇缅公路几乎成为唯一的输血线路,每月运输量达到惊人的1万吨。而1942年全年,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只有4732吨,还不到滇缅公路半个月的运输量。
到 1942年春滇缅公路被切断为止,通过滇缅公路共输入战时各种急需物资达40万2千多吨,其中油类约15万吨,枪械弹药约7万吨,其余为五金、交通器材、医药、机床、发动机等维持国计民生和战时经济的重要物资。在此期间,通过滇缅路输出物资约10万吨,换取了中国急需的大量外汇。
日本人对缅甸公路是最为痛恨的。1940年,日军占领越南以后,便开始轰炸滇缅公路全线,日军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
不 过陆地距离太远,步兵打不到。轰炸的话,这条长达1200公里的公路,大部分穿行于丛山峻岭和原始森林里,非常不适合轰炸。当年没有精确制导的炸弹,导弹更不存在,日本轰炸机用尽全力也难以取 得很大成绩。1940年10月起。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四百多架次,没有取得什么效果。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并把大桥彻底炸断。为此东京的电台洋洋得意地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但第二天,国民政府就通过早就准备好的一个简易桥梁恢复通车。
那么唯一可行的就是通过外交了!
日本通过一切手段恐吓英国人,并且于1940年7月成功强迫英国鬼佬 将滇缅公路关闭了3个月之久。只是,在1940年下半年,所有人都已经明显知道,日本人染指东南亚只是时间问题。英国人虽然屈服于日本强权,但他认为如果 中国保持和日军作战,日本就不敢随意进攻东南亚的英国殖民地,所以3个月后又开放了缅甸公路。
好在当年中苏运输线还在运输,中国尚且没有陷入绝境。
到了1941年中旬,中苏运输线关闭以后,路况极其恐怖的滇缅公路,就成为中国对外唯一一条输血线路了,日本自然要不惜一切代价将其封锁。
日本人认为,只要切断中国所有外援管道,蒋介石就很有可能支持不住而投降,就算不投降,中国境内的国军无法得到列强的大规模军事援助,战斗力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幅度下降,这对中国是致命的。
而 中国为了缅甸公路,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保护。这条运输线路路况极差,堪称可怕的送死公路,没有足够经验的司机随时可能送命。抗战期间,曾经有3000多南 洋华侨司机在缅甸公路上服务,由于车祸,轰炸和疾病,到抗战后仅剩1000多人幸存。即使这样,滇缅公路还是保持了一定运输量。在1940年冬季,滇缅公路运输量达到2万多吨。
所以1941年12月,日本鬼子在夏威夷的美国佬头上扔下炸弹以后,蒋介石就认为抗战必胜了,就看下面要怎么收场。
之 前中国求爷爷告奶奶,也没有得到美国和英国几个小钱的军事援助,甚至美国人还大量出售武器弹药给日本人。现在既然日本向美国宣战,稍后肯定会出兵横扫列强 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列强在东南亚没什么实力,日军不会遭遇很大麻烦,显然列强只能依靠中国协同作战,中国就成为他们的盟友了。
作为盟友,肯定要得到大量物资援助,那么保持滇缅公路就极为重要。
蒋介石后来提出由美国提供100个师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他就可以指挥国军大反攻,消灭中国境内的日军,还可以支援东南亚作战。
当年的国军有400万规模,100个师的装备也就是150万大军,这150万大军肯定是不亚于日军的战斗力。而省下来的150万大军的装备,则可以全部补充到另外250万军队中,也会让他们武器装备有很大提高。
而在华日军不过100多万,基本和150万美械军差不多,而国军还有250万增强的国械军,自然可以对日军发动大反攻了,甚至可以收复绝大部分国土了
经 过讨价还价,罗斯福许诺提供60个师的装备。不管这是不是画饼充饥,至少也是有些希望了(实际上仅仅提供了39个师)!显然,哪怕最终就这39个师的装备 送到中国,也会让国军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要知道,美军一个师,仅仅每个团归属的105毫米榴弹炮,就有6门。而同时期的中条山战役中,国军在山上10多万 大军,每个师仅有一门长身管火炮,还不到美军一个团的六分之一。
所以,从现实考虑,我们也希望保住从缅甸到中国的运输线路。
---------------------------上图是滇缅公路的惠通桥,是怒江上的重要桥梁。由于桥的修筑难度很大,所以运输量有限,这是滇缅公路的一个瓶颈。下图则是可怕的滇缅公路。在这种公路上,一般只有城市驾驶经验的司机是不能开的,稍有不慎就会出事!
缅甸应该怎么打?&
不过,此时局势倒是很紧张。缅甸看来是非常难以保住的!这个国家同泰国接壤,而泰国在之前已经和日本签订条约,允许日本军队开入该国。到了珍珠港事变以后,泰国干脆加入轴心国。
1941年12月21日泰国和日本正式签定了《日泰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向英国和美国宣战,正式参加到轴心国一方,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负责攻打缅甸的是饭田祥二郎的15军,而负责攻打马来西亚的则是山下奉文的25军。
15军本来有近卫师团,33师团和55师团。
后来因为马来西亚作战的需要,将近卫师团调走,只剩下两个师团,总兵力约四五万人。而缅甸的英军预计可能有5万左右,国军预计也可以有8万大军进入。那么依靠着两个师团显然不足以占领整个缅甸,只能先占领缅甸一部。
南方军的作战计划中决定:在第一期及第二期作战期间,相机夺取缅甸南部之航空基地。第三期作战,确保占领地域,在情况许可范围内,实施处理缅甸之作战。
可见,日本人一开始对缅甸英军的战斗力也不摸底,所以计划是相当保守的。
不过南方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许诺,一旦马来西亚战役结束,就立即将25军的主力支援15军,这样缅甸的日军就会增加一倍兵力,战斗力会远超过国军和英军。
客观来说,33师团和55师团并不属于日军一流部队,不过他们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很强大。每个师团下属3个步兵联队,1个炮兵联队(装备山炮27门),1个辎重兵联队,1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每个师团加上额外的配属部队,兵力2万人。
其中33师团是所谓治安师团,曾经参加过在中国南方的11军麾下参加了3年战斗,有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
而55师团却没有作战经验,它是在1940年由强悍的11师团军官和预备役人员编组的,到1942年进入缅甸之前,没有参加过实战。
所以33师团的战斗力,要明显强于55师团。
而泰国和缅甸的边境极为漫长,而且地形情况复杂,比较理智的做法主要是两个:
第一,在日军尚且没有出兵之前,立即集中在缅甸和印度的所有英军,开赴缅甸边境一线,再由国军出动大军紧急赶赴这一线增援。以兵力的优势,在仰光一线和日军做持久战,争取先发制人,守住仰光港口。自然,首先要在仰光一线修筑几条坚固的防御工事。
这种做法,强调中英两国比较抢在日军行动之前集中大量兵力,赶快部署仰光防御。如果迟了一步,被日军先突破边境占领毛淡棉等地,那么离边境不远的仰光就很难守住。还会造成守军的极大被动,甚至会被日军包围在仰光歼灭,那还不如干脆放弃好了。
对于这种战法,中国人早在一年前也就是1941年初就已经提出了。由于在几个月前,也就是1940年9月日军已经进入越南,就算瞎子也看得出日本对东南亚和南亚的野心。
所以1941年2月,英方邀请中、缅、印、马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三国作了为期三月的考察,编成30万言的《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其 中最主要的是根据缅甸、马来亚地理条件、交通情况及日本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而拟订的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它包括敌情判断和中、英共同防御意见两部 分。
杜聿明就是其中一个成员,这个主要是中国人的调查团,很快得出结论,就是这个方案。
杜聿明认为日军进攻缅甸无非三条路线,一是北面从中国老挝泰国三国的边境地区(今天的金三角一部)杀过来,但这里地形过于复杂,很多地方连马帮都难以通行,军队大兵团很难行动,所以只要 放置一二个师就可以守住,问题不大。
二是从南面的毛淡棉一线,直接攻过来,杀入近在咫尺的仰光。这一线虽然也有很多山地,但通往泰国和缅甸的公路大体已经修筑成功,大 部队是可以行军的,所以最危险。
三是日本通过海运,直接从仰光,毛淡棉这些港口两栖登陆。不过,英国舰队和空军还是有一定实力,尤其缅甸的英国空军作战飞机一百多架,不可小视。日军强行两栖登陆有一定的危险,可 能性也不太大。
所以,杜聿明他们判断从毛淡棉一线直接杀入仰光是日军最有可能的。这个调查团早在1941年除就向英国人提出,务必在不太适合防御的仰光一线,立即修筑大量半永久性和永久性工事,而且务必调集英军至少2到3个军精锐部队驻守这一线,并且留至少2个军的预备队放在距离仰光不远的平满纳一线,随时准备增援。
遗憾的是,英国人根本就不听。
不但没有修建几乎任何防御工事,甚至在缅甸只部署了一个英军缅甸第1师。直到珍珠港打响的前后,才将印度,澳大利亚的印度第17师,澳大利亚第63旅和装甲第17旅仓促调到缅甸。
其中澳大利亚第63旅赶到缅甸的时候,仰光已经非常危险,失陷已经成为定局。
英国缅甸总督韦维尔在一战丢了一只眼睛,号称独眼将军,二战期间他在北非惨败后,调到缅甸担任总督。隆美尔的痛击,居然也没有打醒他。韦维尔固执的认为,日本军队是 世界上第三流的军队,战斗力差劲,不懂战术,空地协同很差,炮兵打不准,后勤补给混乱,给他十个胆子也不敢向大英帝国宣战。
到了日军入侵缅甸的时候,英军这一线居然仅仅只有一个师,1万多人,而几乎没有任何防御工事,几乎等于不设防。
英国人的傲慢愚蠢可见一斑!
第二,如果兵力无法及时集结,那么比较理智的做法,就是放弃实际上很难守住的仰光,退守地形复杂的缅甸中部地区。
如果中英军实力比较强大,可以在缅甸中 部平满纳等地和日军决战。如果中英军实力大大不如日军,就应该有计划的步步后撤,通过防御逐步消耗日军的战斗力,然后分别退往缅西的印度和缅北的中国边境。
一来保存有生力量,二来通过一系列防御战歼灭日军一部,让他没有力量继续推进,三来可以保住缅西和缅北一部,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而且也可以保证印度到中国的运输线路,至少是空中运输线路畅通。
就英军来说,缅甸失陷其实并不是致命的,只因为缅甸在当时不过是印度的一个省,在英国看来意义不大,顶多丢了一个稻米产地而已。英国人要能够守住印度,就可以有效保证空虚的中东石油资源。而在当时来看,日军现有兵力太少,后勤也艰难,恐怕很难攻击人口高达三亿多,又极为辽阔的印度,恐怕最多占领缅甸就会停步。
中国则因为逐步退守适合防御的缅北高原地带,放弃原先的缅甸运输线,改为修建一条从缅北到印度的陆路运输线。因为仰光丢失以后,物资就无法利用缅甸的铁路运输,实际上滇缅公路就已经被切断。你只要不夺回仰光,就只能另外修路。
在中印公路没有修通的时候,可以利用缅北的密支那机场,搞出一条从印度到缅北密支那,再到云南的空中路线。这条路线海拔不高,飞机行驶不太危险,可以保证较大的运输量。
而如果缅北丢失,不但中印公路不存在,空中只能使用飞跃喜马拉雅山的运输线,也就是驼峰航线了。后来美国人摔在驼峰上的飞机高达650架之多,可见这条线运输之艰难,显然根本比不了缅北的线路的。
相比起来,显然第二个做法更为实际,因为日本的国力和军力都有限,而美国还需要1到2年时间完成工业的军事化转变。只要等转变完成,区区日军肯定不是工业实力强大十倍的美军对手。
那么到那个时候,中英军可以分别从缅北,缅西发动反攻,再夺回缅甸就是了。而且占领缅北,保证运输线通畅,就可以有限保证美国许诺的60个美械师(后来罗斯福许诺提供90个)的武器装备和大量其他急需物资进入中国,大大提高国军战斗力,让我们可以独立对付日军。
可以说,如果中英美齐心协力,指挥官又能冷静分析,显然应该选择第二种战法,以最小的损失,实现最大的胜利。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却因为英国和美国出了问题,导致中国人吃了大亏。
----------------日军是一支能吃苦的军队,缅甸复杂的地形只能难倒英国人,难不倒日本人。此次作战中,日军多次在复杂地形急行军,从英军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区域突破。
&英国佬的弱智导致局势不可收拾
下面分别来说:
蒋介石曾经对妻子宋美龄说过:国际外交尔虞我诈,所谓的盟友也无非是互相利用,只是我没想到,英国人美国人居然做得如此过分。
老蒋一点没有说错,远征军第一次远征的惨败,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站在中国的角度考虑,国军根本没有必要帮助英国人守住缅甸,也没有义务守住缅甸,更没有能力。
日本进攻东南亚的所谓南方军全盛时期仅有75万人,由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一同对付。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日军高达120万以上,完全靠中国一个国家死撑。中国自顾不暇,担了如此重担,还有什么能力去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老牌列强?
蒋介石被任命为中国战区司令官,而中国战区仅仅包括中国,以及沦陷的越南和已经投靠日本的泰国,根本就不包括缅甸。
就国际政治上来说,缅甸如果独立,成为一个普通的弱国,对中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英国人殖民缅甸,就等于我们傍边睡着一只猛虎,反而是对中国的大威胁。
而且看起来,以英军的荒唐,仰光是肯定难保的,滇缅公路实际早就完了,我们根本无从保护。中国人只需要守住缅北即可,然后修建到印度的公路,就可以保证中国自己的最大利益。
蒋介石许诺提供远征军8万人到缅甸,以这8万人,想要防御缅北,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不过,如果让我们区区8万人,去守住面积相当于东三省的缅甸,又是如此复杂地形,和如此可怕的民众反对,则根本就不可能胜利。
可怜的是,由于我们刚刚加入盟国,又是一个没有什么实力的小兄弟,显然为了获得列强的认可和大量的援助,还是必须尽一下所谓盟友的义务。
也就是我们愿意将部队拉到缅甸中部,南部,主动和英军保卫仰光。从这点来说,我们真是仁至义尽了。
蒋介石于12月23日召开联合会议,向英美代表表示可以联合英美保护缅甸。这个会议上,英国代表亚历山大将军传达首相丘吉尔的命令,请求中国军队尽快进入缅甸。&
而此时局势对盟国也相当有利!日本15军的兵力尚且不能快速集结!由于日本陆军主要兵力都在中国大陆,12月底仅仅有55师团在泰国,而且还有3个大队驻守泰国和马来西亚边境,可以使用的仅有6个大队(团),显然对付不了目前缅甸的英军缅甸第1师和印度第17师。
为此,33师团紧急开赴到缅甸,但该师团还在中国湖北省,到了1月中旬,该师团才在南京上船,预计1月下旬才能到达缅甸。
这样一来,从珍珠港打响到日军正式可以发动进攻,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这绝对够英军和国军完成军事上的部署了。
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么有利的时机,却完全被英国佬破坏了。
就在中国军队大举集结,如第6军93师一部已经进入缅甸边境的时候,突然被英国人阻止,不允许继续前进。
缅甸总督韦维尔以运输不便为借口予以拒绝。中国军事委员只得下达了暂时不入缅的命令,正准备进入缅境的远征军停留在滇缅路附近。
英国首相丘吉尔希望中国进入缅甸防御,这只是一个姿态。
实际上,英国人对中国人进入缅甸,是极为反感和惊恐的。在英国人看来,中国人和日本人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历史上有过长期将缅甸作为藩属的经历,对缅甸颇有影响力。如果借助中国人打败了日本人,随后中国人借机不走,赖在缅甸,或者将军队开赴有领土争议的9万平方公里的江心坡,所谓永久租借的南坎等地,造成所谓的事实占领,英国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明明知道日军马上就要进攻,英国缅甸总督韦维尔和驻军司令胡敦在12月23日和26日两次坚决阻止国军进入缅甸境内。
期间,英国佬态度极为恶劣。
资料中写道:据蒋介石的提议,征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同意,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联合军事会议,史称“东亚军事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马格鲁德两位将军,英国代表是印度全军总司令兼东南亚战区最高司令官韦维尔爵士;中国代表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宋美龄(主要是担任现场翻译).整个会议由蒋介石主持.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1)、同盟国利用中国之人力问题,(2)、同盟国之对华供应问题(即援华物质);(3)、保卫缅甸及滇缅路问题 .这次会议一开始,中国和英国就有关问题发生争执.英国态度十分明确,他们认为在东南亚打日本,为的是保护自己的殖民地,至于中国抗战的成败,看不出与英国有何干系.因此,除缅甸问题之外,韦维尔不愿涉及其他任何问题.
&蒋介石在缅甸问题上的考虑是极为慎重的.在韦维尔的强硬态度下,蒋介石极其克制地表示:“中、英两国不可有一国失败,如果一国失败,如中国失败,则英国之印度必危而不保”,“如果英国需要,我国可派8万人入缅作战& .”遗憾的是,蒋介石如此“诚意”,得到的却是韦维尔傲慢的鄙视,他根本瞧不起国民党军队,说:“如由贵国军队解放缅甸,实在是英国人的耻辱.”明确表示:我们只要请贵国能惠允拨借美援物资就可以了 [ 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二分册第749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 .”
韦维尔拒绝国军进入,主要从政治角度考虑。在韦维尔看来,如果日军占领缅甸,将来反击时击溃日军,即可收复这个殖民地。
不过如果中国军队进入了缅甸,随后无论打赢或者打输,却赖在缅甸一部分地区不走,英军至少在二战没有结束之前,不敢怎么样。甚至二战之后,也不便于向曾经的盟友直接发动武力进攻,就算迫使中国撤军,恐怕中国还要借机捞走很多好处。
鉴于这个观点,韦维尔坚决不允许国军入境。
缅甸英军总司令胡敦则是狂妄自大,他认为自己的军队足以对付这只侏儒军团(指的是日军),因为他目前的部队也还可以,包括:缅甸第1师(一万五千多人)、印度第17师(一万八千多人)及参加过北非战役的精锐装甲第7旅,还有从澳大利亚赶来的澳大利亚第63步兵旅,总兵力高达5万多人,还有200辆坦克,作战飞机也有一百多架,还有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
在他看来,日军就是垃圾,英军完全可以以一当十,这5万人已经绰绰有余了!
那么,从12月26日开始的长达近2个月中,国军8万远征军,就是第5军,第6军只能呆呆的停在中缅边界,等待英国人放行。
期间蒋介石和杜聿明等人看到形势严峻,三次动员全军,并且前后6次要求立即让国军进入缅甸,都被拒绝。
而这2个月时间,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地军队,被所谓的日本侏儒杀的全线溃败,根本不是对手。
12月28日,日军55师团在缅奸缅甸义勇军配合下,经过半个多月的丛林行军,突然杀到缅东重镇,孟邦首府毛淡棉。
守卫毛淡棉的英军缅甸第1师第2旅、印度第17师约为3000人,被毫无战斗经验的日军55师团2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打的惨败。英军一触即溃,200多人战死,被俘800多人,余者逃窜。日军轻松攻占了缅甸第三大城市!
缅甸老百姓对英军相当反感和仇恨,反而支持日军。日军和昂山的缅甸独立义勇军进入毛淡棉,受到缅甸市民的夹道欢迎,简直就像迎接他们的解放者一样。
而后来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仅仅在腊戌受到英国组织的一部分群众欢迎,其他地方缅甸人民对中国人不说仇视,只是也是极不欢迎的,态度异常冷淡。
缅奸缅甸义勇军进入缅甸之前仅有几百人,到了毛淡棉已经扩大到5000人。
由于英军一触即溃,日军在毛淡棉港口缴获包括7辆坦克,250辆汽车在内的大量物资,光是牛肉,黄油,香肠,水果,奶酪等军粮就堆积如山,连销毁的时间也没有。
与此同时,第33师团也长驱直入,轻松占领萨尔温江东岸的重镇巴安!
毛淡棉和巴安都是仰光门户,这两个地方一旦失守,仰光就基本保不住啦。
就像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面的裘千丈一样,还是通过一些鬼把戏吓住了郭靖黄蓉。结果和郭靖单挑时,一拳打在郭靖身上,没有伤到郭一点皮毛,反而漏了怯,随后被郭靖一顿暴打。
英军就像虚张声势的裘千丈一样,开始确实唬住了日本人一段时间。
但通过毛淡棉战役,日本人惊喜的发现英军没有什么战斗力。日本军部认为缅甸战役比预想的要简单的多,立即更改了作战计划,变占领缅甸南部,固守待援,变为占领缅甸南部和中部。
日军大本营于1月22日命令南方军司令官:应与海军协同,攻略缅甸要域。
同时指出:缅甸作战之目的,在击破驻缅甸之英军,占领并确保缅甸要地,并加强对华封锁。因此,应速以第15军向毛淡棉附近之萨尔温江之线出击,于整饬作战准备后,迅以主力沿毛淡棉—勃固道路前进,占领缅甸中部之要地。
南方军司令寺内寿一大将于 2月9日命令第15军:应努力继续作战,以击灭敌军,向仰光方面进出,且应尽量在北方获得立足点,以准备向曼德勒(缅北重镇)附近之作战。
虽然英国人还拒绝国军进入缅甸,不过蒋介石认为英军在仰光防御肯定是 完蛋了,很快要穷途末路,会允许国军进入。于是,2月1日,国军在第5军第6军已经赶赴中缅边境的基础上,又将刚刚编组的第66军从贵州向云南边境运输。
这是国军第三次动员,准备开入缅甸。
眼见毛淡棉失陷,缅甸的英国佬居然还不知死活,再次拒绝国军进入,这是英国人第6次拒绝国军入境。
他们仅仅允许国军第6军93师开,入中缅泰三角区的景栋对抗日泰军,接替了缅甸第2旅 的而防线,将第2旅紧急调往空虚的仰光。
而日本人却毫不留情,2月1日,日军33师团强渡萨尔温江成功,将守军印度46旅和刚刚赶到的缅甸第2旅打得一塌糊涂。
英国人靠丢弃所有装备,才摆脱了日军追击。日军33师团和55师团丝毫不停步,立即转为攻击仰光。
2月13日,日本军部正式下达攻占缅甸南部的仰光,然后占领缅甸北部曼德勒和仁安羌的命令,并且调动马来战役已经尾声中的另外两个师团支援。
16日,新加坡的英军不光彩的全部投降,日军缴获大量物资,其中光是汽车就有数万辆,超过全中国汽车总数一倍有余。由于自知马来战役失败以后,日军主力会立即增援缅甸,走投无路的缅甸总督这才紧急向中国求援,要求国军立即赶赴仰光。
------------------------上图就是英国亚历山大将军,这家伙很卑鄙,但他是在维护英国的利益,也可以理解。下图是日军占领仰光英国总督府以后的欢呼。他们欢呼的是轻松打垮了大英帝国,更彻底切断了缅甸公路,把中国陷入绝境。需要说明的是,英国人放弃仰光根本没有通知蒋介石。蒋介石居然是收听日本报捷的广播,才知道了这件事,自然大怒了。
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10日,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请求中国派军入缅布防。军事委员会于11日向第5军、第6军先下达了动员令。
1941年12月11日,珍珠港事变的第三天,国民政府就下令组建了远征军,初步定为第5军和第6军合编为中国远征军。蒋介石调动中央军第6军开赴缅甸边境,17日国军最为精锐的中央军第5军也随即开拔。
16日,第5军将防务交第71军后开赴祥云、大理、保山地区集结;第6军向保山、芒市(潞西)集结,编组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卫立煌任司令长官,杜聿明任副长官(由于卫立煌并未到职,由杜聿明代理),准备入缅援英。与此同时,令第6军的第93师开赶车里(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令刘观隆支队准备首先进入缅甸景栋(缅北掸邦的首府,是金三角的核心,也是缅甸最靠北的城镇)、孟洋地区。
后来蒋介石下令第66军也加入远征军序列,将部队总数增加到10万人。
其中,第5军的战斗力最强,只是中国曾经唯一一个机械化师200师所在的攻击军,下辖的200师,新22师,96师都是颇有战斗经验,配备当时中国最好的装备的强悍部队,可以打任何硬仗。
当时第5军的参谋朱锡纯回忆新22师:马上就要上火线了。德国式的奔驰汽车,意大利的菲亚特坦克,德国装甲车,还有哈雷摩托车都排好队,在滇缅公路上集结,准备出发。
甘丽初第6军相比第5军就差了很多。第49师,暂55师和第93师显然不如200师这些部队,但也算是中央军中上流的部队,可以和日军正面对抗的。其中参加过多年实战的93师战斗力最强,第49师稍弱,而暂55师是之前一年刚刚编组的新编部队,战斗力最弱。
差的就是后来编组的第66军,它的新28师和新29师都是刚刚编组不足一年的部队,新兵占大多数,战斗力很弱。本来66军是作为预备队增援使用,所以这样的素质也可以理解。不过蒋介石对第66军现状不满意,将新38师加入第66军。由此,新38师成为全军核心,前身是大名鼎鼎的 税警总团,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大体上来说,第5军最强,第6军居中,第66军就差了。正常来说,第5军无论防御还是进攻,都可以 有效对付日军。而第6军则最好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助,他们在攻坚战中明显占下风。至于第66军除了新38师以外,另外两个师多用于后方的防御和临时增援一线,很难独当一面。
不过就算是这样,这10万中央军组成的集团军,在整个中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下辖的200师,新22师,新38师全部是中国最顶尖的部队。
除了补兵部队以外,还有装甲骑兵团,工兵团,辎重兵团,更厉害的是还有一个重炮兵团和一个装甲兵团。
重炮兵团里面装备了大量德制105毫米榴弹炮,这是战前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进口的武器,花费了大量外汇,不过它的性能极为优秀,而且全部机械化,是中国最强大的榴弹炮。日本同类火炮,性能是远远不及的。
装甲兵团则是中国仅有的一点坦克力量,到缅甸的为2个营,装备当时很先进的苏制T-26坦克和还算凑合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意大利CV-33超轻型坦克。
总体来说,中国远征军有一定炮兵和装甲兵力量,比国内任何一支同样数量的部队,都要厉害的多。
正常来说,这10万大军,至少可以正面和日军2个野战师团对抗,无论防御还是进攻,都完全没有问题。
不过,这个强,只是针对中国军队的强,相比日军,远征军还是有一定差距。
我们可以这么说,就算装备所谓最好的第5军,和日军相比也是天差地远。号称5万之众的第5军才有一个炮兵团,而2万多人的日军师团则有山炮兵联队,是旅一级的编制,另外还有额外的重炮联队支援,双方炮兵装备相差很大。
众所周知,炮兵是作战主要的火力来源,基本决定了战斗的胜负。
所以实战中,就算是最厉害的200师,新38师,新22师,96师也最多保证一对一兵力下,能够防御住敌人的进攻,如果进攻围歼至少需要2到3倍兵力。而第6军的部队,防御最少要2倍兵力才可以,进攻需要3倍以上。至于第66军,除了新38师以外,新28师,新 29师根本不能有效进攻日军,能够以2,3倍兵力防御住日军就算很了不起了。
这就是当时中日两军战斗力的客观差距。
这就是中国远征军的具体情况。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部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由杜聿明代职,继任罗卓英。&       副司令长官 杜聿明&     第5军军长 杜聿明(兼)&       第200师师长 戴安澜&       新编第22师师长 廖耀湘&       第96师师长 余韶&       游击司令 黄翔&     第6军军长 甘丽初&       第49师师长 彭壁生&       第93师师长 吕国铨&       暂编第55师师长 陈勉吾&     第66军军长 张轸&       新编第38师师长 孙立人&       新编第28师师长 刘伯龙&       新编第29师师长 马维骥&
---------------------中国远征军和他们的领袖杜聿明!虽然表面上罗卓英是总指挥,但实际上杜聿明才是第5军和第6军的实际指挥者。杜聿明头脑冷静,聪明绝顶,通宵军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人,也有过辉煌的战绩。他最大的问题在于,做不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能像林彪一样无视上级错误的指挥,坚持自己正确的做法。
英国人利用中国人为他们殿后
得到允许以后,本来就心急如焚的国军立即向缅甸运输。
不过,此时英国人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就是他们在交通运输上丝毫不予配合。
本来珍珠港之后,中英就达成协议,由于国军极度缺乏运输工具,所以进入缅甸以后所有交通运输由英国人负责。
而且因为缅甸是英国殖民地,中国人显然无法就地筹措粮食,所以后勤物资供应也自然 由英国负责。
英国人当时满口答应,这也是国际惯例!
没想到,英国人随后就耍花腔,借口没有汽油,不提供汽车,国军无奈,只能用自己少数汽车运输一部分先头部队,抢先赶到缅甸。
众所周知,国军运输能力弱,主要是汽车太少,不能运输步兵,只能运输最重要的辎重。而且中国不能自产汽油,所有汽油都依靠进口供应,数量是奇缺的。
光靠中国人自己运输,这怎么行呢?这样一来,以国军最精锐的第5军为例,先头部队第200师一部紧急赶到缅北重镇腊戌,而后续的辎重部队,居然还在云南昆明,大部队都只能依靠步行在缅甸高原山路上艰难行军。
大家也许不知道缅北高原的道路情况,可以说和以前的青藏公路有的一拼,到处都是奇烂无比的公路。在这种地形行军,没有一二个月,根本就不可能赶到缅甸中部。其实就算汽车运输,也是够呛,更别提步行了。
第5军军长杜聿明在缅甸乘车期间,司机稍微不慎就翻了车。杜聿明头部受伤,躺了好几天。当时别的军官回忆:杜聿明头上缠满了绷带,就留两个眼睛和嘴巴,伤势很重。
所以,即便是全中国机械化摩托化程度最高的200师,从边境的保山运输到腊戌,也花费了长达11天时间,其他步行前进的队伍自然更慢数倍。
所谓兵贵神速,这样还打什么仗呢?
英国人是真的没有汽油吗?根本不是。
杜聿明回忆,一个负责后勤的英国苏格兰军官曾经对杜的部下说:不要相信英格兰人的鬼话(苏格兰人普遍厌恶英格兰人),怎么没有汽油?我每个月提供给你们一万加仑也没有问题。这里这么多仓库,汽油可以给中国远征军用好几年。
这时候的中国人对此还不太明白,误以为是英国人真的补给不足或者运输控制不好,真正的原因是后来才知道的。
实际上,英国人把全部的车辆,工兵,民工和各种器材,全部拿到西部,紧急抢修逃往印度的道路。
早在1941年12月底,韦维尔将自己的参谋长胡敦中将派为驻缅部队司令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胡敦上任后,按其上司的旨意。“一方面把军辎供应送至仰光以北 400英里的曼德勒山区,一方面从印度的曼尼普尔赶修一条山路,同曼德勒和通往重庆的滇缅公路建立了陆上联系 [ 注: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325~3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 。”
那么英国人光为自己逃命,还会管你国军死活吗?又怎么可能提供给你什么物资?人家还要利用这些物资逃跑呢。
至于铁路运输上,也故意拖延。
第5军96师288团营长陈启銮回忆:&第五军第九十六师向平满纳集中时,第五军第二00师正在同古附近与敌人激战,新编第二十二师已南进增援,情况十分紧急,争取时间第一重要。但是,英方对此漠不关心。从当时他们的动作和态度判断,这不是调度失当,能力不足,而是有意贻误。我们从腊戍到缅甸南方,因为车厢吨位小(缅甸是类似山西的窄轨铁路),只能以营为单位运输。因此第九十六师的先头部队已到达平满纳,而后续部队还在腊戍;相去七八百公里。我营原担任腊戍的警备,是师的后卫部队。由于英军不重视军运和调度混乱,第九十六师部队都走了,我们还不能走。几经交涉,才上了车。可是列车前进的速度很慢,走走停停,不是让车,就是在小站等,实在令人着急。腊戍距曼德勒仅二百九十公里左右,我们整整走了五十多小时。不仅如此,过了梅苗到达山麓的一个小车站时,大约是上午八时,车停下来了。前面联络军官报告:“火车头开走了。"几次派人询问,都无消息。这时敌机不断空袭,我们的处境十分危险。十时许来了二辆机车,它却拉着我们旁边的一列货车走了。下午二时许,又来一辆机车,也不是拉我们的。官兵闻知哗然。我即询问车站,回答是这辆机车暂时不能离站。经请示以后,才允准拉我们前进。这样电话往返就搞了一个多小时,到曼德勒已是下午五时。车刚停,一个英军上校来责备我说:“在车站的不愉快的事情,你应承担全部责任。"我亦不示弱地说:“上校先生,你当然懂得军队行动贵在神速。你更知道我们应该很快到达前线。如果影响战局,或在前面车站受到空袭的损失,应由谁负责?"这时又有空袭,他溜走了。按上校意见,要我们冒着空袭前进。从此事看来,英方根本无视同中国军队的协作。杜聿明说英方另有阴谋,故意耽误运输,事实正是这样。
其实不要说运输车辆,就连最基本的粮食补给,英国人都没有提供,全部靠中国人自己从后方运来。
还是陈启銮愤怒的回忆:中国远征军的伙食,原约定由英方补给。在腊戍(腊戌有大量中国的物资等待运往国内)时还能吃饱,到了平满纳,头两天供应还算准时,以后就不行了。同时,副食品质量极差,半数是发臭的,腐烂变质的。在战争打响以后,居然绝粮了。他们根本没有给我们补给过罐头食品,不是没有,而是不给。当我们到了缅北人烟稀少的孟缓时,就发现过一个很大的仓库,存放许多罐头。这说明英国人有着充足的罐头补给。只能说明英方看不起中国军队,认为我们这些穿草鞋的士兵,不配吃他们的罐头食品。我们由平满纳向曼德勒逐次抵抗撤退时,头两天没有饭吃,靠我们缴获敌人的军用饼干来维持。以后每天能吃到一餐就算不错了。当我们撤到曼德勒以后,奉命守备曼德勒以南的一条小河。这时没有战事,每天构筑工事。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得到一些大米,连烂蔬菜也没有了。从曼德勒向北总撤退以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幽邃主教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