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祖国统一,反对台湾独立好还是统一好

马英九:台湾没有“台独”问题 只有要不要统一问题
马英九演讲后和学生自拍。(中评社)据香港中评社报道,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4日傍晚到台湾铭传大学专题演讲,开放现场提问时,有陆生询及,两岸应如何进一步对话来加深政治互信?马英九表示,他上任时,对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的重要原则是建立高层互信,因国际关系很多是人际关系。他8年任内和中国大陆交流旺盛,是建立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不承认的话很难走下去。马英九说,新当局当时说要维持现状,他就想问“是维持什么时候现状?是之前那不交流的现状吗?”他认为,“九二共识”也是现状的一部分。马强调,他30年来都认为,“台独”不是选项,不会成功也没必要,台湾面对的不是“独立”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统一的问题。另一台生提问马英九,对“中国”这个词有何看法?马英九说,我们跟中国大陆血缘、历史和文化都相同,连小吃很多都是大陆来的,两岸分隔六十多年来,有不和谐部分最好办法就是交流,他一再强调,两岸间要促进和平不要用战争,和平没有输家,战争没有赢家,透过协商解决问题,虽不满意但比战争好,大家要有更宽广心胸,不必“逢中必反”,和大陆享有共同历史是资产,不是负债。马英九强调,要完全“去中国化”是不可能的,如果真要“去中国化”,那是不是都不要讲中文了,这不可能的事,所以透过协商、教育,慢慢处理掉争议,大家用包容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就可以化解掉两岸分歧。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fisheeliu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王晓笛:“台独”眼中的金门——据守还是放弃?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
关键字: 两岸统一统一台湾台湾金门金门马祖台独小三通张志军访台
5月23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参访金门,并与台湾方面陆委会新主委夏立言会面。这次“夏张会”,让世人的目光重新聚焦这个毗邻厦门的小岛上。自两岸分治以来,金门一直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从古宁头战役到八二三炮战,从“小三通”到陆客“落地签”,如今的金门人,采购、搭乘飞机都会选择前往厦门;而厦门的私家车也可以领取临时驾照和牌照登入金门。就连曾经残留的弹壳也正被打造成两岸闻名的金门菜刀。
可以说,金门从一个近距离的维度,见证了两岸关系的变迁。正如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所说:“曾几何时,‘两门’尖锐军事对峙,金门和厦门‘门对门’,那个时候是大炮小炮‘炮打炮’”,现在则是“手牵手、心连心”。
“中华民国”真正之领土?
金门地位特殊,不仅指其在地理位置上紧邻中国大陆,在政治上,这个远离台湾本岛的弹丸之地,却是国民党历次选举中的铁票仓。金门县群众在政治立场上偏蓝,历届选举中泛蓝候选人均囊括九成以上选票。自1993年以来,除了第六届县长是无党籍的陈福海(曾加入亲民党),其他五届县长都具有国亲两党党籍。新一届县议会的十九名组成成员中,民进党人陈沧江仅为绿营拿到了一席,国民党拿走十席。而其他当选的七位无党籍县“议员”中,又有五位是中国国民党推荐,不难看出,蓝营势力在金门几乎无可撼动的地位。
但在“台独”人士眼中,金门则是另一个世界。在台独话语下,金门与马祖是可以与台湾澎湖作区分的独立存在,对于“中华民国”这样的外来政权,只有金门和马祖才是“中华民国”实际应有的领土。
游客从厦门出发,坐船游金门,肉眼就可看到岛上的标语
“台独”人士的观点,来自他们所理解的国际法内容。台湾和澎湖自1895年就被转移给了日本。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依据“一般第一号命令”(General Order NO.1),是“代管”台湾与澎湖,中日之间并没有进行过主权移交的合法手续,《旧金山和约》中日本也只是放弃了对台湾的主权,并没有明文规定转交给了“中华民国”,因此台澎地区的主权是未定状态,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台湾人享有“主权自决权”。
和台澎不同,金门和马祖明白无误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因为这两块土地的主权从未被转移给任何国家,因此对于来自大陆的政府“中华民国”而言,这两块地区并没有主权争议,“台独”也不会去染指。那么按照台独“法观”,倘若真的有一天岛内变天,无论从民意基础,还是国际法理来看,这里或许也是“中华民国”仅有的栖息之地。
建功屿上的郑成功像
左右为难的绿营
我们延续“台独”法理观,提出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台湾“独立”,新的台湾是否要放弃对金门和马祖的实际控制权?
民进党及绿营对“中华民国福建省二县”的态度暧昧和消极,民进党对于金门与马祖,多年下来除了已经过时的“金马撤军论”外,并未根据金马的特殊地位提过完整的经营论述。不仅如此,对于长期流传的“金马放弃论”,民进党也没有正式的声明或文献来驳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陈佳静台湾宣布独立之日就是两岸统一之时
台监察院前院长王建煊:
台湾宣布独立之日就是两岸统一之时
2015年10月23日&
中国台湾网
作者:王思羽
台湾“监察院”前任“院长”王建煊。(网络图)
王建煊的“脸书”截图
中国台湾网月日讯台湾“监察院”前“院长”王建煊日称,有人说大陆根本不怕“台独”,甚至还希望台湾快点宣布“独立”,这样他们可有理由一次解决台湾问题。所以有人说:“如果台湾宣布‘独立’,那就是两岸完成统一之时。”
据台湾媒体报道,王建煊在脸谱网()发文指出,世界上由龙变虫的国家、地区,多数都是自作孽不可活。王说,台湾原是亚洲四小龙之首,现在连龙尾也当不成,因为已经不是龙;大陆的快速崛起,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事,“无论你喜不喜欢,都是如此。”
王建煊说,搞好两岸关系,借大陆的崛起,让我们有机会再成为亚洲小龙,“这是很显然的事”,也是岛内外专家一致的看法。王说,但是台湾有一批人,虽然明知如此,为了选票私利,不惜颠倒是非黑白,昧着良心闹得很厉害,“反服贸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已”。
王建煊说,“逢中必反,反掉的是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大陆,人家根本不在乎你反不反。他质疑:“难道台湾真敢宣布‘独立’吗?”如果敢,那么“台独之父”李登辉掌权年;“台湾独立万万岁”的陈水扁执政年,有种就宣布“独立”呀,为什么不宣布呢?
王提到,“陈水扁说:‘台独只可以说,不可以做’倒是挺诚实的话。
台湾民众反对岛内台独分子
从《台湾为什么不敢宣布独立》一文中.
两岸终极统一方案之解析
作者:秋风扫落叶
在之前的《台湾为什么不敢宣布独立》一文中,我们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中国统一台湾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再回过头来看岛内政治,便犹如一幕绝妙的荒诞剧——深陷群氓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民众和政客,为了“独立”这个根本不由他们决定的政治目标,彼此间歇斯底里的叫嚣和争斗。而最为可笑的是,这种纷争的最终目的本应该是对抗中国大陆,但在现实操作层面,却从来都没有对大陆产生任何实际影响,反而是加剧台湾人自身的内耗。
  螺蛳壳里做道场般的政治虽则可笑,但台湾人既然能乐此不疲的将它演下去,那至少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不妨从俯视的角度,看看台湾政治乱象背后的行为逻辑:
  自打《马关条约》签订以来,除了抗战胜利后的短短数年,台湾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与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彼此对抗的政治实体,立场迥异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以及台海海峡的天然阻隔作用,为台湾的独立思潮的滋生提供了天然的生存土壤。而西式民主成为国际主流政治制度、并掌握充分话语权的现实,也在政治层面进一步加深了台湾抗拒统一的决心。
  经济因素更加剧了独立思潮的泛滥。在几乎整个世纪中,由于大陆现代化转型过程不断被内外因素打断,导致两岸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悬殊状态。率先迈入发达经济体的台湾,难免对大陆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更耻于与穷的叮当响的大陆人为伍。
中国的崛起让台湾对大陆的态度大变
  而到世纪,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大陆经济快速发展,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大陆的这种进步,在经济层面对台湾造成双重影响:首先,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两岸经济差距的不断缩小,导致台湾人的优越感大幅缩水而大陆工业经济启动后的规模效应,更是对台湾产生巨大的吸附作用,导致台湾在经济上逐渐去实体化,沦为大陆附庸——台湾对大陆的巨额贸易顺差,已成为维持其经济、社会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失去,台湾将在一夜之间崩溃。
  由瞧不起大陆,到需仰赖大陆过活。短短十余年间,台湾人经历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基于这种转变,再加上政治上的长期敌视,导致台湾人对大陆的恨意和恐惧感持续增加。最终形成台独思潮的社会心理基础。
资本与政治的双重投机
  台湾引入西式民主已有二十多年。这种以选票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在极大的增加每个公民的个体政治权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台湾整体政治水平的大幅下降。
  这是民主政治与生俱来的弱点。政治毕竟是一项极其复杂而专业的学问和技能。虽然集权制度下,存在政治被主政者个人利益左右的问题,但民主制度下,也同样存在政治被庸众绑架的弊端。
  毕竟普通人的政治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作为选民而非政治人物,普通人的政治诉求,通常仅仅只基于自身的愿景,至于有没有能力将其变现,则往往不在其考虑范围内。
  具体到台湾,当它面对中国大陆这样一个所谓“对手”时,普通民众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和视野,很难对“两岸关系”这种与日常生活并无直接关联、却与台湾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有深入了解和理性分析。但民主政治的存在,又给了他们决定台湾重大政策走向的权力——至少表面上如此。
两岸关系已开始影响台湾岛内选举
  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情绪不可避免的成为左右台湾政治的重要砝码。而体现在两岸关系上,期望独立、反对统一这一民众普遍情绪,便借此发酵,由一股社会思潮进而走上台面,成为台湾的主流政治倾向。
  当然,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些高估民众意识的作用。因为但凡对政治稍有了解便知,民意向来都是可以操纵的。无论是集权政治还是民主政治,只要未到乱世,社会秩序未被彻底破坏,掌握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的精英阶层,都可以通过控制舆论的手段,使民意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转化。
  具体到台湾而言,就算从感情上倾向台独,但精英阶层不可能不明白:在无力抵抗大陆的情况下,“台独”思潮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台湾的生存。因此,作为台湾的实际掌控者和最大利益拥有者,精英阶层从理智出发,不应该放任台独思潮的泛滥——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台湾民众反对岛内台独分子
  首先是资本权力。在民主制度框架下,资本权力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在政治权力之上这也就是所谓的”金钱决定政治。对资本权力而言,一旦大陆武统,台湾资本将被大陆消灭和接管至少也是严重削弱。因此,对挑战大陆底线的台独,资本权力当然是决不允许的。
  只不过,资本权力禁止的是台湾独立成为现实,而若“台独”仅作为一种思潮和主张存在,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台独的政治立场和两岸分裂的现状,可以紧密其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进而保证台湾资本在国际主流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陆强势崛起,台湾资本必须依靠大陆来生存和发展的背景下,台独分裂主张的存在,会提高台湾资本在大陆开展商业行为时的叫价筹码。出于笼络,大陆政府有必要赋予台湾资本更多特殊待遇,在让其得利的同时进行经济捆绑,以换取其阻止“台独”的真实发生。
  一手拴住大陆政府,一手把控台湾民意。台湾资本权力大可以利用这种中间人的特殊身份,攫取最大利益。
  当然,偶尔也会出现玩砸了的情况,比如台湾的反服贸运动,就对台湾资本权力造成巨大伤害。但总体而言,台湾资本的这种两头通吃,是颇为成功的。
  其次政治权力。在全民选举制度的框架下,来自民众的选票是政治权力的唯一合法来源。在这种情况下,政党和政治人物不可避免的被选票所绑架。在台独已成为岛内主流民意的前提下,哪怕政治精英明知这种民意盲目、短视的、有损台湾利益,为了获取选票,也必须竭尽所能的迎合。
  当然,与资本精英一样,政治精英也不可能不知道台独的后果。但他们也同样清楚,只要不真正实现台独,仅仅是口头强硬,或者意识形态上的去中国化,便不会触动大陆的底线。而此举不仅迎合岛内大众,也配合了资本权力的两头通吃,同时,本身也是对政治权力的巩固在“光复大陆”成为泡影的现实环境下,独立意识和分裂格局,是台湾政治权力的保障一旦统一,台湾政治权力不可避免的将融入到中国这个整体当中。在由北京主导的统一进程中,台湾政治权力不可能分到满意的份额。有了这个计较,政治权力对台独思潮的倾力鼓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大陆并台战略台湾的统一方式:
  对于台湾民众和掌权阶层的心态,大陆自然洞若观火。台湾各界虽抗拒统一,但也出于对武统的畏惧不敢独立而从大陆角度出发,在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前,暂时也无意引爆台湾这个火药桶。于是,“拖”便成为两岸在各自“统独”强硬表述背后,心照不宣的默契。
  当然,“拖”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颓势已显的台湾而言,拖不过是有心无力之下的得过且过而对正蓬勃发展的大陆来说,拖不过是为了更好解决问题的一种战略——毕竟时间是站在大陆这边的。
  当然,这段时间中国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至少,对台湾资本引入,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愈加猛烈。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发展经济,壮大自身实力另一方面,也对台湾的资本权力形成深度绑架。
  台湾资本权力并非不知大陆的居心。只是全球化的背景、台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和资本的逐利本质,决定了台湾资本要想生存壮大,便只能一头闯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基地和最大新兴市场。
  一旦以“做蛋糕”为手段的现代化进程结束,大陆的“韬光养晦”也就走到了尽头。届时,中国必须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从西方口中“抢蛋糕”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扩大的胃口——而那时的中国也具备了这样的实力。作为预设的破局之处,台湾自然逃无可逃。
  以中国的实力,复台当然没有任何悬念,也没必要在此处浪费笔墨。不过,关于大陆复台的方式,倒是值得一书。
  一直以来,关于统一方式的争论,无非是“文”、“武”两途。由于台湾人的不配合,“文统”似乎已不可能,那么“武统”是否就只能是唯一选项呢  倒也未必。
  尽管台湾并不想统一,但大陆的强大实力决定了了,其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旦大陆正式开动统一战车,台湾从上到下,都会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首先是资本权力。由于长期被大陆深度捆绑,台湾资本权力根本无力挣脱大陆的控制。
大陆对台方案
  在大陆大兵压境,逼迫其做选择题的情况下,台湾资本权力若敢抗拒统一,那其在大陆的资本必将不复存在留于台湾本土的部分,也将在战争中摧毁,或在战后被清算没收。
  另一方面,资本无国界的特征,决定了台湾资本权力并非只能依附于台湾这个独立政治实体而存在。只要大陆给出足够的承诺,那么台湾资本权力可以通过与大陆政治权力的合作,继续获得生存壮大的空间,完全没有与岛共存亡的必要。
  因此,不管在感情上,台湾资本家心做何想,但从理智角度出发,他们必然会选择与大陆合作。
  其次是政治权力。与资本权力不同,政治权力本身就构建于政治实体之上,一旦政治实体灭亡,寄附于其上的政治权力也必将灰飞烟灭。因此,任何台湾政治权力的掌控者,都绝不会赞同统一。
  只不过,大陆强大的军事压力,使台湾在军事上没有任何胜算而在反抗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资本权力也必将背叛。在保存政治实体已不可能、政治权力丧失已成定局情况下,无论是政党还是政治人物,甚至台湾军方,他们能做的,就只剩下权衡利弊,为自己留条最好的退路了。
  而这种权衡并不困难。坚持抵抗,或许会让大陆多受些损失,但台湾的结局不会有任何改变。而主张抵抗的政治人物,却会因此成为战犯,受到大陆的清算而若顺应大势,主动归顺,则必然会得到大陆的犒赏。在政协主席台和战犯管理所之间,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做出理智的选择。
  当然,政治权力这么做,是对台湾民意的背叛。不过,政客们之所以叫嚣台独,不过是因为可以讨好选民,进而攫取政治权力。可是统一之后,台湾政治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台湾民众的选票,而是北京的任命书。在台独已不再是赚取政治权力的筹码,而成为毁灭自己的催命符的情况下,他们也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
所以,除非北京傻到对他们不加区别的赶尽杀绝,那么台湾政党和政客也没有必要为尊重民众的意愿、搭上自己的性命身家。
  最后是台湾民众。民众的主流意愿当然是抗拒统一。只不过,北京的政治家可不是由台湾的选票选出来的,在中国整体利益面前,台湾的民意无关紧要。而面对大陆的武装力量,台湾民众的意愿更是不堪一击甚至,由于资本和政治两大权力的投降,仅凭一盘散沙的民众,连稍微阻挡一下的能力都不具备。
  此时台湾民众能做的,就是像香港那样,为台湾多争取些特权了。
  不过就连这点要求都很难得到满足。在上世纪年代,香港的拥有者英国余威犹在,中国则是一个经济刚刚起步的贫弱大国。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有能力为香港争取诸多特权,中国出于发展经济的考虑也愿意保留香港的特殊地位。这才有了香港特区的存在。
  但轮到台湾时就不同了。现在的中国,已是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而将台湾作为东亚破局突破口的战略规划,更意味着中国主动出手复台之时,已具备了把控东亚乃至西太平洋局势的能力——至少也具备了抵御美系势力干涉的能力。这意味着台湾将无法获得任何外部实质支持。
  由于台湾拒绝在两岸实力差距相对较小时统一,这意味着他放弃了通过谈判为自己争取最大权益的历史机遇随着两岸实力差距的越来越大,台湾的筹码也越来越小。等到大陆万事俱备,主动破局时,台湾已沦为砧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在这种情况下,大陆也就没有了赋予台湾政治经济特权的必要。两岸一制,会成为统一后,大陆治理台湾的基本思路。
  对于这样的结果,台湾民众肯定是心有不甘的,出现抗争也是大概率事件。不过,解放军的强势入驻和台军的被收编遣散,使这种抗争不可能升级到战争的地步。而一般规模的示威、游行乃至骚乱,根本不足以触动北京,反而会使自己遭受损失,最后只能像香港的占中一样草草收场。
  说到最后,台湾民众唯一能给大陆造成阻碍的,也就只有心理上的不归附而已。
  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题。两岸同文同种的特点,决定了双方不存在任何先天性的人种、宗教、文化障碍在两岸一制的框架下,用不了多少年就可以消除政治隔阂至于经济的差距,即便是现在,台湾较大陆东南沿海都已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将来更是自不待言。所以,两岸融合不存在根本性阻碍。
  在这种情况下,大陆只需要施展一些技术性手段:比如通过温和版的征诛之术,给予亲陆者良好前程,打压台独派的生存空间,用经济手段将融合确立为台湾主流意识文化上,则确立语文、政治、中国历史等课程在教育和考试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意识。如此坚持下去,短则十余年,多则不过二三十年,台湾民意融合自然水到渠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
openresty/1.9.15.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独立是既成事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