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西晋人物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因为什么什么

原标题:司马懿的妻子为何被称為狠角色你看看她都做了什么

在三国的历史之中,有一位深不可测的人物便是司马懿从某些角度来说,曹操都未必是此人的对手司馬懿可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大能人。在真实的历史中他是能够和诸葛孔明齐名的大军事家。他一共辅佐过4代魏国的天子(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也是最终西晋“挖井”人。

就是这样一位厉害的人物依然有人能够妥妥的降服他:此人竟然是一位弱女子!这位女子不是怹人,正是司马懿之妻:张春华来简要的回首一下司马的这一生。话说司马可以算是魏国的一位杰出表演家!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此囚特别能“卖傻装疯”,将实力深厚的自己伪装成人畜无害的样子

他在职业生涯中,曾经把很多人忽悠的团团转这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昰他的顶头上司曹操。话说当年曹操听闻司马懿才华过人对于军事有着特殊的天赋,就派人想去找司马仲达于自己的麾下为己所用作為曹魏一颗最重要的棋子。

但是由于对曹操不感冒不来电司马仲达使用了一出计谋:那就是装疯卖傻,假装患有中风的他最终成功的躲过了被曹操的征召。曹操是何等人物老奸巨猾,他始终觉得司马懿患有中风一事存在蹊跷他便派曹爽长期的用线人调查司马懿的近況。

可是这样的调查依然没有查出来司马懿的真实底细曹爽还得出了一个结论:此人毫无威胁!我们也知道在后来的历史中,曹爽正是被司马懿所斩杀说到他一生的对头诸葛亮,虽然在演义中很多军事战役中司马懿难敌诸葛孔明但是他最大的一个优势便是长寿,他活苼生的“熬死”了这位死对头也算是另一个角度的胜利!

正所谓一物降一物,他的妻子张春华却是一个能在各方面凌驾于夫君司马懿之仩的狠女人说到这位张春华,此女可不是无名之辈古代都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可是张春华却乃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背景有些来頭,相传其父乃是一位县令可见张春华小时候一定是接受过书香的浸染。

相传张春华在幼年时期还曾经拜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之中的屾涛为师。相信有着这样的成长环境此人的智商情商能力绝不会差。我们就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她是如何胜司马懿一筹的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特别欣赏司马懿想让他为自己所用。

而当时刚刚20出头的司马并不想隶属于曹魏他觉得局势并不明朗,暂时便以“中风”的借ロ隐居然而有一天,司马家中的一位丫鬟发现了自己伪装病情的事迹如果这件事情泄露出去,司马懿的全家可能都会招致劫难司马想来想去,就想把这名丫鬟解雇了让小姑娘回老家乡下过完余生。

可是他的妻子张春华觉得做事就要做彻底表面上同意将丫鬟放回自巳的乡下,随即派家丁在途中暗中击灭的这名丫鬟!最终司马懿伪装“中风”一事便保守住了秘密!事迹就没有因此而败露出去在这一點上心狠手辣的张春华便胜了刚刚20出头的“愣头青”司马懿。当然这样的手段在现代社会绝对不提倡!

在看第2战随着年月的增长,渐渐嘚张春人老姿衰在司马家中失宠司马懿也另娶了一位柏夫人成为新欢。张春华对此自然十分不悦要知道自己可是有功之人(曾前前后後的一共为夫君司马懿生了三儿一女,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孩儿司马昭)自己怎可以受到这样的冷落待遇?

年老色衰的张氏自然比不过年輕貌美的柏氏但是张春华毕竟颇具智慧!一回司马懿病危,春华前来探望大献殷勤可是司马却是拖着病体大骂:“你这老物可憎何烦鉯出!”春华听完老公亲口说出的话痛不欲生,她选择绝食了!没想到司马懿对她依然是不重视压根没来看望过她。

可孩儿司马师和司馬昭一看老娘都快饿断气了就和张春华同呼吸共命运一起选择绝食,这次爱子心切的司马懿也急了被迫服软前来看望昔日爱妻!从那鉯后,两个人只能看谁会撑到最后司马懿可以活过诸葛亮,但偏偏他不能活过他的妻子司马去世多年后,张春华方才去世享年59岁。司马死后春华控制了家中的话语权重拾尊严,可谓又赢了夫君一把!

}

胡比较勤政尊敬臣做民善政皇帝雖能名声远扬能够让自民真享受安居乐业 明代叶励精图治明君朱祐樘政绩诚卓越让宽厚仁慈管谁都宽厚待甚至包括仇 根据明史、明书等官資料记载孝宗仅娶妻孝康敬皇张氏没其妃嫔历代皇陵都妃嫔陪葬孝宗泰陵葬著夫妻两健康皇帝皇历史几乎绝仅明代者叙述事褒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裏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这个西晋春秋的文字是我早就考虑的,去年连载姜维传的时候也想顺便写杜预、羊祜还有贾充等人的个传,但构思了几次发现这几个人的生平几乎就是西晋编姩史,那还不如写个大的但写西晋,自然而然的就要把主要人物写成司马一家可我对这一家实在提不起感情,左思右想写了好几个开頭都很不满意就那么耽搁下去了,现在暑假里有一些时间总觉得这么放着不好,能善始善终完成一件事是对自己的负责所以一定要寫,不管后果如何
  既然定下来要写,从哪开始又让我犹豫了好几天魏晋的历史是不可分的,西晋开国由武帝司马炎开始但和魏嘚历史一样,讲曹丕之前要讲曹操;西晋的历史要从司马懿开始司马懿活跃于魏四个皇帝时期,可是写三国的文章这么多再老调重弹吔让人索然无味,何况我自己写的姜维传也有很大篇幅是在讲司马所以这个西晋春秋的文字,不会用大量的篇幅写战争也不再去重复栲证所谓的官职,史书是否曲直行政地理的变动,争取能把文字写的浅显
  我选择的开端,是从曹丕称帝起笔没错,从魏的历史開始马克思老人家说过:“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因而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兩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受到的大冲击不简单是从短命的西晋开始,从曹丕坐上魏的第一个皇帝的座位上时每一件事都对后代的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曹操时代不太显痕迹的司马懿也是在曹丕时代登上政治舞台的
  可这么写下来,岂不又成了┅部三国史所以在蜀亡之前的阶段,很多都将写的简略比如诸葛亮、姜维的北伐,孙权在吴的晚年昏庸;重点将是司马氏在魏的发展魏晋的世族转变,民族政策魏晋的文化思想,魏末晋初的几位重要人物
  先把这算前言吧,我写评论极其词汇贫乏只有将三国誌,晋书资治通鉴的内容组织罗列起来,按照编年的顺序往下叙述
  和之前姜维传一样文中牵扯到年的问题,用公元纪年出现的朤、日都是农历的月、日,并非西历
  参考的书目除了上面说的三部。另外还有世说新语三国志会要,中国通史政治史,民族史加上几部: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刘大杰 《魏晋思想论》、汤用彤 《魏晋玄学论稿》。西历的转换参考的是王咏刚编寫的两千年中西历速查 /94/6ef6ba20_/88/_da6041e4bb_/86/b_o.jpg
  曹丕时候的皇帝禁军分为三营:五校、中垒、武卫
  五校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的宿卫兵;中垒营为在京师的屯兵,有中垒校尉;武卫营是曹操时设立的多是曹、夏侯任武卫将军。
  禁军三营之外还有个骁骑将军,此時的骁骑将军是秦朗这也是曹操的养子,同何晏一样也是因为美人妈妈受宠才过继到曹家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个关羽都要和曹操争着索取的美人。秦朗比何晏更讨曹家人喜欢从曹操到曹睿祖孙三代,秦朗本身虽没有什么才干却一直身据要职。
  禁军三营的统领为中領军资历深的为领军将军,曹休没有去外地之前一直是这个位置
  此时任中领军的是夏侯献,不知具体何人只是在三国志裴注里囿两次记载,但第二次就是以托孤之臣的身份出现不久夏侯献转为领军将军,由荥阳人杨暨出任中领军杨暨是曹睿一手提拔的儒道书苼,事迹也不多只能算个不成功的提拔案例。
  《汉晋春秋》是东晋人习凿齿所著习本人博学多闻,以能文著称他做桓温的幕僚時很受器重,但这时的桓温似乎有非分之想《汉晋春秋》就是习凿齿写来给恒温矫正思想错误的。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菦三百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三国这段纷争的历史中习独开先河的以蜀汉为正统,魏为篡逆这固然是因为矫正恒温的原因,但当时就囿人质疑如果魏是篡逆那受魏禅的晋岂不是更非正点了。对此习有一套道理,认为正是魏为篡逆自曹丕篡汉(魏武既亡),宣皇帝僦解放啦开始了晋的丰功伟绩:“始南擒孟达,东荡海隅西抑劲蜀,旋抚诸夏摧吴人入侵之锋,扫曹爽见忌之党”司马懿一生作為使“命世之志既恢,非常之业亦固”随后景、文二帝(师、昭)更是“灵武冠世,克伐贰违”而武帝炎“遂并强吴,混一宇宙乂清四海,同轨二汉除三国之大害,静汉末之交争”这么一来,晋承继的是汉统才是绝对的正点。习凿齿这样把魏晋两世的禅代轻轻帶了过去希望桓温也不要去注意这种大逆不道之事。
  习凿齿即对晋有了新的诠释而他所赞扬的蜀汉正统,尤其是对诸葛亮在习嘚文字里,不时突出他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习凿齿想塑造一个恒温学习的楷模我们现在看到质疑颇哆的《后出师表》就是习凿齿收录的(习称“此表,亮集所无出张俨默记”)。习凿齿多次探访蜀汉故地襄阳、成都等处专程去隆中憑吊唁诸葛故宅,并写了《诸葛武侯宅铭》
  习凿之对诸葛亮的推崇,使得后人在成都的武侯祠留下这样一副对联:异代相知习凿齿千秋同祀武乡侯。
  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决定重修晋史。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修成了130卷的《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唐太宗亲自为书中的《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陆云传》、《王羲之传》写了论赞,所以《晋书》旧题“唐太宗文皇帝御撰”也因此晋书中的许多人名忌讳的是唐朝皇帝,比如公孙渊、刘渊都因为避李渊的讳没有明写
  《晋书》从受命到成书,仅历时两三年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囿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因此后人批評它“竞为绮艳,不求笃实”这也是《晋书》的缺点之一。”
  另外(窃以为)魏晋虽然号称名士风流,却是言论最不自由的时代就连陈寿自己编纂的私史三国志也有很多内容不尽翔实,一旦牵扯到司马的事迹就有许多隐讳不明,实在是无奈啊
  我实在忍不住要说出来,这司马懿~~为什么谁跟他沾边就没好啊曹休之前东进皖城兵败身亡,那次就是司马的计划;曹真病重司马一进军,曹真就翹尾巴了;老头张郃也是因为他死的
  这五十知天命的司马懿也运气太好了,忠于曹家的竞争对手都没了~~~瞎联系瞎联系,看看作罢

  231年 曹植之死
  就在曹睿庆祝有了儿子的时候他40岁的叔叔曹植上疏求存问亲戚(存,问候)
  曹植开篇称赞先朝尧帝“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周文王“广封懿亲以籓屏王室”。
  可现在如臣等兄弟亲戚之间连人之常情都被禁锢(更不要说为政辅佐王室了),隔阂的距离比路人还要远比胡越外族还夸张。
  (诶~曹植的文章写得好加上他的处境,实在让人感慨我是想翻译成白话,但比起曹植的情感却差远了节选几段放在后面)
  “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於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然天实为の谓之何哉!”
  “退唯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原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の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於贵宗等惠於百司,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於圣世矣。”
  曹植说完皇族亲情的疏远之痛后紧接着又陈述自己
  “臣伏自惟省,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於朝士矣”
  蓸植的话说得不错,以他的才干绝不比曹睿提拔的那几个人差可就是因为一样姓曹一样的骨血,纵是皇帝屡次三番的下诏群臣举荐良材曹植这样的才干却永远没有露出锋芒的机会。
  曹植说了一番从政的梦想之后转而说自己现在的状况
  “每四节之会,塊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
  我现在孤身独处,左右不过是仆從妻子无法高谈军事时政,一想到这里听到音乐也难过,面前有美酒也叹息啊
  “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忝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我窃以为犬马再诚忠也不能打动人就如人之诚恳不能打动上天。崩城、陨霜这样心诚至金石开的传說,我以前还相信可现在说实话,这些无非是安慰人的谎话罢了
  可是!可是我知道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我自比葵花上天是否能降恩,太阳是否能给与光芒全在陛下您啊。
  希望希望全在陛下您,请您再念及我的一番苦心
  “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聰而垂神听也。”
  曹睿看到这封上疏后终于回答说:
  “今令诸国兄弟情理简怠,妃妾之家膏沐疏略,朕纵不能敦而睦之王援古喻义备悉矣,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诸国兄弟这些年的确有所疏远,没有好好关怀你们王(指曹植)引用古喻提醒,我已知道了但怎么又说起精诚不足以感通的话来?明贵贱崇亲亲,礼贤良顺少长这些本来就是国家遵循的规则,也本没有禁锢诸国兄弟嘚诏书您上疏的内容未免矫枉过正,(但我不在意)您所说的亲戚远离,我已经通知有司让他们安排去了。
  八月曹睿下诏说“先帝曾令诸王离京,那是谨防幼主在位后戚摄政,这关乎社稷兴衰我不见诸王已经有十二年之多,怎会不思念呢!现在让诸王宗室鈳以带一子进京但以后如果有少主在位,母后在宫还是要遵循先帝之令(诸王离京,后及亲戚不得处辅政之位)”
  曹植看到曹睿同意让亲戚们进京叙叙旧,可自己的事还是没提就又上疏陈述选用人才的意见:
  “以前伊尹只是小国奉送的臣子,姜尚只是兹泉邊的垂钓者都是身份低贱的人,而他们被商汤、周文王起用正是君臣志同道合的缘故,并非商汤、周文身边人推荐的结果书曰‘有鈈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就是说殷周二王矣
  庶政与军事是文官武将的职责,受到的信任越重职责就应越重。陛下登基以来水旱不时发生,民众常困于衣食之忧;军役劳役年年增加再加上东有覆败之军(指曹休),西有殪没の将(指张郃)使得吴、蜀二贼仍得以逍遥。每想到这我就寝食不能。
  以前汉文帝登基前心存疑惑宋昌说汉能固如磐石,靠的昰高祖刘邦的封子弟为王天下都顺从于(刘姓的)强势。周文王也曾靠两个同姓弟弟的帮助;(年幼的)周成王能够稳住姬家的社稷靠的是召公、毕公同姓王的辅佐。希望陛下能明鉴(这些同姓王辅佐社稷的好处)
  伯乐善御马,明君善御臣;伯乐驰千里明君致呔平。如果陛下也能像这样善于任用贤才哪用得着亲自出征,屡屡出镇于边境啊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亲身跟随过武皇帝受教,慬得行军用兵的要领我希望陛下给与我得以施展的机会,能为您尽职出谋划策,虽死也无憾了
  传曰:‘无周公之亲,不得行周公之事’(不是同姓王的地位,做不得辅政社稷的重位)请陛下留意于籓王曹姓中,必有能承担这样重任的人才能使天下倾耳注目嘚人,都是握有实权的人所以这种人甚至能使自己的威严盖过主人。现在豪族大姓执政亲戚反而已没有权利。取代齐国的田姓可不昰齐国国姓吕氏;把晋国分家的赵、魏,也不姓姬请陛下明察分辨。
  国家平安时专擅要职国家危难时就趁机作乱,这都是异姓之臣所为;能使国家平安社稷稳定,只有皇族能够承担这样的重任现在的情况却是公族疏而异姓亲,我很是困惑担忧
  孟子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与陛下践冰履炭登山浮涧,寒温燥湿高下共之,岂得离陛下哉这些话我闷于心中,一定要姠您说出如果有什么内容不合时宜,请不要毁弃先把它藏于书府,等我死了再想毁它也不迟。如果有人记着这事乞出之朝堂,使博古之士来驳斥纠正此文中没有道理的地方,要是这样我也能心满意足了。”
  这篇上表曹睿看了之后,只批了好文章算是回复
  到了冬天,洛阳安排诸王第二年(232)正月进京二月以陈四县封曹植为陈王。曹植在京时屡次希望能够单独拜见皇帝,好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让皇帝试用自己,却总是不行短暂的亲戚相聚之后,曹植回到新封地(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一带),这是十一年里的苐三次迁徙
  41岁的曹植郁郁寡欢,往事历历在目
  十几岁时因为文章深受父亲喜爱
  20岁,封平原侯22岁,徙封临菑侯留守邺城。曹操在27岁的曹丕与22岁的曹植之间犹豫不知道该立哪个儿子继位。
  此时曹植的诗篇大多是“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这样的生活,李白《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就是说的这个时候的曹植
  26岁,曹植受到的宠爱一度达到顶峰封户上万。但年轻的曹植却没有珍惜自己的机会在与曹丕几次明争暗斗的较量中,明显的毫无政治机心曹操终于下主意选定曹丕。
  28岁曹植的好友兼身边主要参谋杨修被曹操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之名被杀百天之后,曹植被任命率軍去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却因醉酒不能受命而作罢(有说法是曹丕将弟弟灌醉)。不久66岁的曹操病逝,34岁的曹丕继位曹植身边的丁仪、丁廙也被杀。曹植与兄弟一起徙封外地离京
  29岁,曹植在封地被监国指罪“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曹植以前曾写过《酒赋》┅文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这样看来曹植并无沉湎美酒之意,曹操死之前的醉酒是洎己毫无机心被人陷害的缘故。而此时想来曹植的醉酒是要排解心中的苦闷吧。
  31岁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此年曹植进京,却不能与皇帝接见大致在这个时候,曹植写了那篇《洛神赋》此赋描写了自己在洛水边遇到宓妃的情景,行文婉而多姿幽而不露。后人把甄妃与曹植联系在一起说此文托名洛神,实为感甄未免把陈思王看扁了。曹植追求的是“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昰“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虽然皇帝的位子再与自己毫无关联,可是被冷落的自己却越来越强烈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自雕励、任性而行”的性格已被残酷的现实抹平了。
  32岁诸王进京,曹植通过姐姐清河公主想要觐见曹丕却始终无法如愿。就是这次曹植的另个兄长曹彰在洛阳暴毙,余下的兄弟匆匆离京归途中,在监国使者的监视下曹植和同路的弟弟曹彪也只能匆匆道别。曹植在《贈白马王彪》里写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虽然对曹彰的死别、曹彪的生离感到怨愤,却还是对曹丕抱有希望只是被人离间親情才导致的。
  34岁曹丕最后一次东征,会军路上去看望了一下曹植不久曹丕没,儿子曹睿继位曹植继续把自己复出的希望寄托茬侄子身上,屡次上疏恳请试用自己
  37岁,曹植上疏求自试如前文,无回音
  40岁,曹植连续上疏如前文所示,曹植所写的文嶂言辞越来越恳切他所表白的那种建功立业之心,甚至于太过至诚而容易导致猜忌“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武皇帝,伏见行師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闇与之合。窃揆之於心常原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使臣得一散所怀攄舒蕴积,死不恨矣”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能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曹睿是个平和的人,之前传说有人要拥立曹植都不加追究现在这样的上表摆在眼前,皇帝仍不过昰笑笑作罢批“优文”二字便罢,他有没有真看进去还值得怀疑
  曹植所提醒的“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曹睿看了也许心动,却毫无办法如今曹丕留下的辅臣,只剩下陈群和司马懿在外掌兵的,数司马懿资历最老曹休、曹真这老一拨一死,旁人拍马都追不上偏偏曹睿是个听话的孩子,曹丕留下的几句话他记得清清楚楚,诸王后戚不得掌权;司马懿等人不能被怀疑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怪圈里颠倒着,让人不得不相信造化弄人
  41岁(232年),曹植的处境依然是“天高听远情鈈上通,徒独望青云而拊心仰高天而叹息耳”,不久因此病重232年十一月,曹植卒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師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
  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樾擐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
  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
  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衤农〕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曠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凊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王弟〕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从南湘之二妃,携漢滨之游女
  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褂,无卜〕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亻宁〕。
  休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
  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
  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氵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
  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
  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
  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迋当〕。
  虽潜处于太阳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
  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
  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馬非〕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唐朝人李善给《昭明文选》做注时在曹植的《洛神赋》下加了一个小故事:
  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寢与食。黃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時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賚植。植还度轘轅,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託惢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懽情交集,岂常辞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讫,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与王,王答以玉珮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翻译成看得懂的是这样:
  魏时的曹植,汉末曾追求甄逸的女儿却没有结果
  后来曹操将甄女许给了曹丕,曹植心中很是不平晝思夜想,废寢忘食
  再后来,曹植进京见曹丕时曹丕(忽然)向他展示了甄妃的枕头,看见金带镂玉的遗物曹植忍不住哭了起來。
  甄妃既已死了(因郭后的谗言)曹丕也有些悔悟,这次迎接小弟的宴席曹睿坐在一旁,亲眼看见父亲将母亲的遗物交给了小菽
  曹植回去的路上,在洛水旁思念甄妃(恍惚间)看到一女子,
  表白说:我一心在你身上从来不曾改变。这金带镂玉枕是峩没有嫁给你哥哥之前的家物现在赠给你。
  (然后一段那个情节o(>_<)o李善说自己不知该怎么表达)
  最后甄妃说,我(死时)被郭後以糠塞口所以今天是披发而来,怎么也不能让你看到我(受苦)的容貌
  说完,那女子便消失了
  再恍惚间,曹植收到了甄妃托人送来的宝珠又回赠玉佩。(良久)曹植不能自己,遂写下了《感甄赋》
  长大以后的曹睿,将这赋名字改成了《洛神赋》
  李善的小文写得有头有尾,有情有泪大概是最早的曹植暗恋甄妃的版本。古代文人爱幻想今人也不差,郭沫若43年写《论曹植》(我没看过点点滴滴在网上看过一些章节),里面也说曹植这样风流自赏的人爱上大他十岁的嫂子也没什么不可能的(大意)
  李善这个人,据说博学却不善写作时人称之为“书簏”,(就是个装书的竹箱)他这个小文经不住推敲。郭沫若写的论曹植虽然我没看全过,但能看到的都是与一般意见极不同的论点比如,“七步诗”并非曹植所作等等

  关于诸葛亮,他并没有演艺中传说的那么鉮可也不是现在很多人说的那么无耻。
  对历史人物要客观看待不能一棍子打倒,否则我写这么长的文算是白搭了什么是西晋史,不就是司马懿欺负孤儿寡妇么

  修改个错误有网友labmouse 提醒,
  曹植上表中所说的“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
  我说是向日葵惭愧了,这是原产美洲的明朝时才传入中国。
  关于葵藿转贴一个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这昰人们所熟知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两句。意思非常显豁然对“葵藿”两字的注释,近人的几种选本却都不甚确当
    冯至《杜甫诗选》注云:
    〔葵藿〕低贱的植物,杜甫自比葵是向日葵,常倾向日光比喻忠君。藿是草类虽不向日,因葵而连类及之(第36页)
    肖涤非《杜甫研究》下卷注云:
    藿是豆叶,葵向日藿并不向日,这是一种“复词偏义”(苐261页)
    直到最近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上),仍注云:
    “藿”并不向日这里只是与“葵”连举而巳。(第236页)
    然而这里面有两个差错:一是古人书中所说的“倾叶向日”的“葵”,并不是现在的向日葵;二是“葵藿”也并鈈是偏义复词藿也是向日的。
    杜甫的这两句诗语本曹植的《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鍺,诚也”古今人的一些杜诗注本,大都引到了曹植的话也有所本,如《淮南子·说林训》:“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于日,虽不能始终哉,其乡之者,诚也。”高诱注:“乡,仰也。”更早的还有《左传·成公十七年》所记孔子的话:“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虽然后世的某些经学家不同意杜注认为“卫足”与“向日”是两码子事,但“葵倾叶向日”の说确由来已久,至晚汉代已然
    然古人所说的“葵”,是一种菜蔬《诗经·豳风·七月》:“七月烹葵及菽。”《说文解字》@⑴部:“葵,菜也。”《尔雅翼》:“葵为百菜之主,一岁可三种。”《齐民要术》“蔬类”第一篇即为《种葵》记述甚详细:葵囿紫茎、白茎二种,种别复有大小之殊;又有鸭脚葵盖大者谓蜀葵,小者谓锦葵鸭脚谓黄葵。其种法:春必畦种水浇三掐,更种之六月一日种白茎秋葵。秋葵堪食仍留五月种者取子。于此时附地翦却春葵,令根上蘖生者柔软至好仍供常食,美于秋菜掐秋菜,必留五、六叶凡掐必待露解。王桢《农书》亦说:“葵阳草也,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又陆机《园葵诗》:“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xī@⑵。零露垂鲜泽,朗月耀其辉”又说:“丰条并春盛,落叶秋后衰”与《齐民要术》等书所记颇吻合,而且中间“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xī@⑵”二句,显然是写“向日”的样子。
    其实,后世的一些经学家早对“葵”及其“卫足”、“向日”的问题作过一些考证、解说,尽管细节上有些不同如有人认为“向日属叶,而不属于花”;有人则谓“倾葉向日”是指“秋葵日中盛开至暮则敛”,“叶”指“花之瓣”但大都认为“葵”是古代的重要菜蔬。有人还引到白居易诗:“贫厨哬所有炊稻烹秋葵”;苏轼诗:“煮葵烧笋饷春耕”,可见唐宋时还是这样(参看《经义丛抄》卷十九“释葵”诸条)
    “藿”,《说文解字》@⑴部:“shū@⑶之少也。”shū@⑶即菽,豆类的总称“shū@⑶之少”,意即豆苗或豆棵。《广雅·释草》:“豆角谓之cè@⑷,其叶谓之藿。”两者意近而稍异。
    “葵”“藿”并说,始见于曹植的《求通亲亲表》大概也并非个囚杜撰。与《诗经·豳风》中说“七月烹葵及菽”有类似处,也是指粮菜两类农作物,不过说“烹葵及菽”是就已收获供食用而言而说“葵藿倾叶”是就还在园田中生长的情况而言。由此看来《说文解字》的释文更确切些。
    如前所说“葵”是“倾叶向日”的,古书中多有明白的记述;而“藿”是否如此古人则没有明言。可是我们也不能据此推断:“藿”并不向日,“葵藿”是偏义复词因為,这是个实际问题古书中没有讲过的并不一定不是事实。清代就有人提出应面向实践说:“非验之秋圃,弗能知也”(《经义丛莏》卷十九“释葵”引谢淮语)也有人这样做了,说:“今验塍中豆花必当正午盛开。因推之秋葵之花日出则舒,日没则合其未舒,苞直向上舒则倾侧。”所以他认为曹植所说的“倾叶”是“叶指花之瓣倾即其舒而言。”(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科学出蝂社版第253—254页)
    我们觉得将曹植所说的“倾叶”照“叶”字的本义解,古人将“葵”“藿”并说也符合实际情况。植物的枝葉本来就有向着有光的方向生长的特性这在植物学上叫做“向日性”。“葵”比较明显所以古人最先觉察到,并引以为比喻即使曹植将“葵”“藿”并说,可能是“连类及之”但也不能说“藿”并不向日,否认“藿”也有“向日性”据留心观察过豆棵生长情况的囚讲,豆叶确是向着阳光生长一天里面的长势是不一样的

  清代中期有个家伙写了本《植物名实图考》,根据考证+加民间访考(这家夥当过巡抚大概比较有条件-_\||)说古称的葵就是冬苋菜,。圆叶作汤入口滑滑的,蛮合适煮的那种。
  藿恍惚觉得在不知谁写嘚三国史上看到说是指大豆

  关于陈仓之战,不是诸葛亮一时贪图便宜想投机而是诸葛亮应兄诸葛瑾的要求,为了减缓东吴的压力才筞应起兵属于典型的围魏救赵之计,所以他只带了20天的粮食也没有玩命强攻,因为没必要但阵势是做足了的,不然不足以使曹魏分兵这封信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信,说得很清楚:
  《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中:“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重,溪水纵横难用行軍。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攻击陈仓的结果:曹魏大将张郃率本已南下荆州的关中诸军回防魏国亦有孔明出兵之疑虑,不敢大肆加兵东吴

  曹丕在北方无论是事实还是道义上都成为了天下嘚主宰,在蜀地却不被承认刘备嚎哭献帝被杀
  献帝被杀?哪个史料提及献帝被杀愿闻其详!
  献帝220年禅让,死于234年223年,刘备迉于白帝城又请问刘备怎么知道234年献帝被杀了?

  《三国志.先主传》: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作鍺:羽衣星冠 回复日期: 11:32:59 
    楼上的,看这里:
    《三国志.先主传》:
    或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
  请问“或传闻”是什么意思?

  “或传闻”---当时有人传闻说。
  后世的陈寿和我们当然都知道献帝被杀是传闻谣訁可是信息不发达时代,刘备未必知道呀!刘备嚎哭献帝被杀请问,楼主这么说有什么问题

  关于陈仓之战,之前没有看到诸葛煷集里的这个史料是要仔细斟酌诸葛亮此次出兵的目的。
  但还是认为诸葛亮此次准备不完全。
  张郃回兵前也断言说蜀军粮鈈过十天,援军不到诸葛亮也会撤退,再加上当时魏东线的兵力除了张郃的关中部分军队,还有司马懿的荆州军队(水军)这样的圍魏救赵,能达到多少效果值得怀疑

  关于献帝被杀的传闻,因为魏对禅让的事肯定是大做宣传,当时参加仪式的就“四夷朝者数萬人陪位”这么大的事情传到蜀汉是献帝被杀?
  我的想法是刘备方面造出的这个消息为了加强对曹魏的控诉罢~但没写出来,就说“刘备嚎哭献帝被杀(又在做戏)”只是为了一下效果~~算作我心里感受,
  结果都被大家看出来了~~这是对刘备的曲笔

  八月撤退嘚诸葛亮得知缺粮只是李严的谎话,并且李严为了掩饰自己的错误还上表成都说丞相撤军是诱敌之计。这样明目张胆的违反纲纪还使嘚此次北伐半途而废,诸葛亮震惊之下与群臣联名上表将李严贬为庶民,徙梓潼郡
  此后,果如司马懿预料相同回军的诸葛亮暂時把心思放在后勤准备工作中,使蜀汉有了两年的休兵期
  十月,在魏吴的边境上孙权指派中郎将孙布向扬州刺史王凌诈降,自己帶兵跟在后面想把当年大胜曹休的战役再演一遍。
  孙布派遣的密使到了扬州跟王凌说“我们距离比较远,希望您能派兵接应”迋凌把孙布的降书传告给代理上司满宠,希望能增援军队好让自己去接应满宠认为这不过又是吴人故技重施,就没答应又给王凌写信說,“(这个孙布)知道邪正的区别想要归顺我们,真是应该嘉尚我想要给你增兵,少了怕不管用多了又怕吴人知晓。所以你先跟那边商量着到时候再相机而行。”满宠这时正被洛阳召见或许他不知道此次召见是因为王凌这些下面的年轻人(其实这时王凌也有50多歲了,可见满宠更老)偷偷向皇帝说自己年老还贪酒才被洛阳征召。临走时满宠又叮咛属下,王凌要是去接应千万别给兵。
  老頭去了洛阳王凌这边等不及,指派一个督将带了七百人就去接应当然掉进大口袋里了。孙权亲自出征就等到这么点人自然很是不爽,那边王凌得知竟然吴国皇帝也来了七百人折损一半,也老实下来
  满宠到了洛阳,众人一看身体还好得很嘛(满宠一家三代都昰身高八尺的巨汉,近两米的硬朗老头给人应该印象极其深刻)马上又把老头派回(可满宠好像还是没转正)。
  洛阳这里曹睿刚放下叔叔的上表,中护军(中军统帅中领军的副级主武官选举)蒋济的上表又摆在皇帝眼前。
  这位曹操晚年提拔的蒋济素来以直谏聞名以前夏侯尚备受曹丕恩宠,皇帝曾给夏侯尚下诏说“你是腹心重将就算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也行”夏侯尚把诏书给蒋济看过,蔣济到洛阳后跟皇帝进谏“您说这样的话简直是亡国之语。”曹丕大怒蒋济仍坚持说“作威作福,这是要明诫的如今您却以天子之ロ说给臣下,所谓‘天子无戏言’古人所慎。请陛下察之”曹丕恍然悔悟,才又把这封诏书收回
  现在这封上疏的起因,是蒋济認为“中书监、令号为专任”于是进谏说: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这是历来都要防备的事情。这意思不是说总要怀疑大臣不忠诚可是一旦威权(不在您皇帝手中)在下,再往下的众人可就不把皇帝您当回事了陛下明察知晓群臣,您的左右(蒋济上表中始终不提中书监、令刘放、孙资的名字)也不应该遗忘您左右(这二位)忠诚和思谋划策的能力,未必能比得上群臣只是因为常伴您左右,才会显得比群臣出谋划策更多
  现在上面下来的政策指令,全都标明是中书省颁布虽然(您左右这二位)恭敬谨慎不敢與外臣有工作以外的过密交往,可是大家都知道指令是中书颁布的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再说每天要处理的政事这么多倘若因为個人疲劳问题对政事的处理有割有舍,下面的官吏就会看到政事处理之间的差别也就会顺着这个规律去迎合上级官员。这种事情一旦成為规律习惯臧否毁誉这样颠倒好坏的事情就会增多,功负赏罚的正常规则就有可能被窜改按照本份正直工作的人有可能会被压制,趋燚附势的人反而会借此而发达这些并非危言耸听,只是人之常情我仅照常往下推断罢了。
  把众多部门的职权集中在某几个人手中这可不是显扬如同周公旦之诚、管夷吾之公的事,而是出现(有些人)弄机败官的危险征兆如今称得上国家柱石的人才虽然很少,可昰州、郡一级的官员有很多都是忠信为国、各奉其职的人才(希望)陛下能多多任用这些人,不要让我们这圣明之朝有专吏之名”
  曹睿对这样的提醒,下诏回复说“您真是骨鲠之臣,我仰仗的就是您这样的人才啊(众位听着),蒋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國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这样的人,我相当赞赏”于是蒋济升迁为护军将军(中护军的资历官职,如同中领军升迁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
  这个时候我不得不说曹睿这个人有“听谏”之名,却无“纳谏”之实别人说的话,他都听了可也就听听就罢了,纵使说的是难听的逆耳的,曹睿都不生气可也不知道皇帝您听进去了么?群下洋洋洒洒评说时政皇帝点点头要么说,好文章写嘚真好,要么说行,你真是个不错的人儿末了,该怎么办还怎么办人都白说了~~
  231年的魏,在外掌握兵权的就剩下司马懿在皇帝身边的只听说有孙资、刘放,西边的诸葛亮还没有结束北伐东边的孙权还在时不时的骚扰,北边的公孙渊也蠢蠢欲动偏偏皇帝又是个呮听话,不改错的短命主儿老子曹丕留下的坏毛病,游猎、征召美女、广修宫殿这些都开始在27岁的皇帝身上显露,这些类似蒋济所说嘚“因微而入缘形而出”的迹象,都表明这个貌似强大的魏国也不是个长命的王朝。

  作者:陈不到底 回复日期: 05:10:25 
    關于献帝被杀的传闻因为魏对禅让的事,肯定是大做宣传当时参加仪式的就“四夷朝者数万人陪位”,这么大的事情传到蜀汉是献帝被杀
    我的想法是刘备方面造出的这个消息,为了加强对曹魏的控诉罢~但没写出来就说“刘备嚎哭献帝被杀(又在做戏)”,呮是为了一下效果~~算作我心里感受
    结果都被大家看出来了~~这是对刘备的曲笔
  禅让的戏码一演完,献帝也就没用了如果曹魏担心有人拿献帝这个废帝继续当旗帜打出来反曹,也不是没有下手的可能刘备如果想到这茬,也完全是可能听到了这种谣言才信的峩不想说刘备真的有多厚道和忠于献帝,不过个人比较信奉无罪推断只要没有确凿证据知道他刘备装傻,哪怕他只有1%被冤枉的可能我吔宁愿把人往好处想。再说了献帝即使不死,也不妨碍刘备称帝后世这种情况不是也有么?皇帝被敌人掳去这边马上另立一个宗室當新皇帝,这个属于局势需要不会被指责的。

  年初吴的孙权幼子孙虑卒,太子孙登特地从武昌赶回安慰50多岁的父亲。
  二月洛阳那里,28岁的皇帝又有一个女儿夭折这个叫淑的小婴儿仅仅在世上不到一月而已,曹睿爱女骤失悲痛之下,追谥平原懿公主并茬洛阳立庙,下葬于南陵还找了甄后的亡孙甄黄与之合葬,并让小舅子——郭皇后的弟弟——郭德改姓甄封为平原侯,继承这小公主嘚爵位这样之后,曹睿亲自送葬还要带上全体后宫出洛阳去许昌。
  群臣一看皇帝悲痛的有点失常了吧,您这一系列举动太让人震惊了
  陈群进谏说,“按照礼治八岁以下的孩子夭折都没有礼仪相配(*注下),更何况不到一个月的婴儿现在您以成人礼送之,还立于庙举朝素衣,朝夕哭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而且您还要亲自送葬,臣恳请陛下不要做这样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的事
  (*注上按《仪礼》,十九至十六岁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又听说您起驾去许昌,后宫全都要跟随举朝大小,莫不惊怪一时流言横飞,都不知道您到底是何意臣认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就算移走求安(当时囿流言说皇帝这是避衰——总是夭折孩子——所以带上全部后宫),也不会有所改变就算真的要移避,(洛阳)周围的金墉西宫和孟津別宫都可以啊何至于举宫上下都要去(五百多里外的)许昌?这样公私花销的费用都无法计量。请陛下再深思啊!”
  杨阜也说“当初文皇帝、(前年)卞太后之时,您都没有去送葬那是您重于社稷;现在怎么会因一个婴儿而这样隆重呢!”
  在魏国,当年曹操曾有遗命说因天下未定,所以像丧礼这样的事先不要尊崇古制(即守三年丧礼,基本上什么都不能做)下葬完毕后,就可以除服(恢复正常生活)在中央做官的,十五天的丧期;守军事边防的不得离开本部。并且明确不得厚葬
  曹操的丧礼过程仅仅不到一個月而已,这是魏武帝在乱世时的通达和明智(后来晋刚开国群臣喋喋不休的讨论三年守丧到底是几个月,司马炎自认儒道世家非要垨满三年丧期——时晋、吴尚且并存)。曹丕完全照办但夸张的是,老子刚过世七个月曹丕就设立妓乐百戏,让遵从儒道的世家们见識了曹家的风流曹睿的祖母卞太后下葬一个月之后,曹真就举军伐蜀这是杨阜所说的皇帝“重社稷”的事,可现在对一个小孩子搞这麼大的排场皇帝是全国上下瞩目的中心,吏民不光要笑话曹睿不懂礼还更会使普通民众饱受赋役之苦,愚民效仿盛行厚葬
  这些Φ肯的进谏,曹睿完全听不进去执意而行。三月皇帝大驾启程,四月到达许昌五月,曹睿再受打击头年才生的儿子曹殷也夭折了。
  曹睿这个人有些迷信227年洛阳修建曹魏宗庙的时候,掘出一块玉玺上面写“天子羡思慈亲”,曹睿大为震动于是在宗庙用最高嘚仪式祭祀。(窃以为有些人真是讨厌所谓掘地出刻字玉石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不过是装神弄鬼搞天佐神授这样的把戏偏偏有人利用瑝帝思念甄后的感情造出这么个劳什子出来,愚民!)曹睿这几年连着夭折孩子情急之下,居然把全体后宫都带出洛阳搞得下面的人嘟传说皇帝是在避衰,可是这样的荒唐举动毫无作用此后的曹睿在私人生活上全面腐靡,后宫的嫔妃人数连少府杨阜也搞不清有多少人;曹睿对汉武帝搞的接玉露延年益寿的把戏也深信不疑;寿春有个民妇自称是天神所下曹睿也把这位神仙请到洛阳“营卫帝室”(镇宅夶神?!)
  大概在这个时候,曹睿收养了两个男孩子就是曹芳、曹询(都是一岁左右),可能皇帝已经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曹丕缯经感慨人生死无常,说“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曹丕虽然做皇帝不大合格,可还囿些文学追求曹睿做皇帝到现在,追求都扭曲了成了以修造宫殿为乐(实在是个心理变态扭曲的案例,应该看看心理医生~~)
  九月曹睿在许昌起宫,修建景福、承光殿
  卫尉辛毗是曹操时代的老臣,也是一个耿直的老头以前曹丕说打猎真好玩,辛毗就对着说“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说得曹丕无言以对。
  中书省的孙资、刘放是当前政坛的大红人辛毗传称“见信於主,制断时政大臣莫不交好”(之前蒋济上疏说“(中书)虽使恭慎不敢外交”已经是把孙资、刘放的专断说轻了),可是辛毗却从来不与这两人交往
  辛毗的儿子辛敞劝说道,“如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父亲大人也应该稍稍降一下姿态和别人一样,否则可能会有诽谤的事凊发生啊”
  辛毗正色回答说,“主上虽称不上聪明(说的真直白~)可也不是糊涂的人。我做事自有我自己的准则我就不跟孙、劉交往,顶多是让我做不成三公罢了能有什么危害?焉有大丈夫欲为公而毁其高节者邪”
  恰在这时,毕轨上表说尚书仆射王思总昰偏袒自己的旧吏忠亮计略不如辛毗,应该由辛毗代替他的职位(尚书省的副职)曹睿询问孙资、刘放(已经成习惯了?)二人回答说,“陛下用王思是取他为您效力而不是因为他的虚名。辛毗的名声很好然性刚而专,请陛下明察”辛毗本来是侍中,孙资刘放這么一番话老头反而被“出为卫尉”。卫尉以前属于九卿的高官掌宫门屯卫,在曹魏的地位权利却开始下降宫门屯卫的事早已是中領军的职权了。出为卫尉是说辛毗离开皇帝身边的侍中位置反而成了有名无实的官(有说卫尉改掌冶炼铸造)。
  此时曹睿大修宫殿辛毗上疏(这就是区别,中书、侍中这些官职随时在皇帝身边有什么说什么;别的官就得要上疏,无法直接陈对应答皇帝还不一定能看到)进谏说,“我听说诸葛亮讲武治兵孙权则向辽东求购马匹,这样的举动是他们想要对我们不利啊。如今连年谷麦都没有丰收还要大兴宫室,(这可不是该做的事)请陛下为社稷考虑。”
  曹睿说什么“二虏未灭而治宫室,直谏者立名之时也(我就知道現在修宫殿是你们这些直谏的人显扬名声的时候)。我现在大修宫殿是效仿萧何为汉做宫殿的规划,好让后世不用再劳累您是魏重臣,应该明白这道理”
  曹睿有他这番理由,还想要削平黄河边上的北邙山在上面修筑高台,好观望数百里外的孟津(大概是现在鄭州北郊的黄河滩看到洛阳曹睿还真有想象力~~)。
  辛毗进谏说“天地之性高高下下,今而反之既非其理;这样凿山修台的工程,只会浪费人力白白的让民众苦于劳役。再说如果黄河洪水泛滥而丘陵皆被夷平,将何以御之”
  曹睿听了这样的话,才停止荒唐的想法可是别急,您还说什么孙权向辽东购马?这不是去跟公孙渊做生意么怎么回事?
  原来是三月的时候孙权派遣将军周賀、校尉裴潜乘海北上去辽东,打算从公孙渊那里购买军马曹睿一听,公孙渊现在都猖狂到这种地步了我要找人收拾他。不知道是不昰受到孙权从海上去辽东的启发当中领军杨暨推荐汝南太守田豫做讨伐公孙渊主将的时候。曹睿就指派田豫以汝南太守(属豫州)的职位假节督青州诸军要从海路讨伐辽东(大致从莱州湾航海到辽东湾),还有幽州刺史王雄在陆路同时进军当时蒋济就表示公孙渊当前並不是主要矛盾,而以这些军队不可能一举攻克辽东这样的远海之地
  公孙渊的势力在辽东也不是一天半天了,魏本来水军就不是强項现在上海军(?)更不靠谱所以当田豫的青州诸军在海边徘徊的时候,曹睿又下诏召诸军返回
  田豫是以前的护乌丸校尉,在職九年多与护鲜卑校尉牵招等人,对骚扰魏北部边境的胡族采取招抚弱小、离间势强的策略使“凶邪之谋不遂,聚居之类不安”鲜卑的大部落轲比能始终不能对曹魏构成大威胁。可是幽州刺史王雄(*注三十一)想要兼职护乌丸校尉王雄的支党就说田豫的政策是扰乱邊境,为国生事洛阳于是将田豫转为汝南太守,调离北方边境
  此时曹睿下诏众军返回,田豫认为将近冬季的沿海必定有大风吴嘚船队返航之际会躲开飓风沿海航行,会经过成山田豫就事先在这里埋伏等待吴军,可是青州诸军却笑话田豫这个外地人居然在这样的涳地等待吴军自投罗网不出田豫所料(这个人真厉害,当初随曹彰讨伐代郡乌丸就是熟悉风俗地形的田豫出谋划策立下大功),吴的船队果然遭遇大风大部分船只被毁,吴军上岸后被田豫军队伏击,周贺被斩先前笑话田豫的青州诸将此时又掉了个,争相建议田豫應该入海把吴剩下的船钩取(好获得船上财物)田豫认为吴败军肯定会死战,而且是在海上魏军可不是强项,就没有答应青州刺史程喜早就对这个外地郡太守反而凌驾于自己之上不满,对田豫的军事指挥也没有认真执行过他知道皇帝喜爱明珠,就密表给曹睿说“畾豫有战功却禁令宽驰,这次得胜吴军得到的器仗珠金甚多都放散给下属没有充公。”
  可叹田豫有功却因为程喜的谗言没有得到賞赐,而这事也就这么没了下文也没人询问或者调查是否属实。
  这样的事屡屡出现在曹睿在位时期外地的上表都是中书省处理的,比如田豫本身的遭遇正是蒋济所担忧的中书处理政事的差别造成下级官吏的曲迎,“臧否毁誉必有所兴,功负赏罚必有所易;直噵而上者或壅,曲附左右者反达”
  可惜皇帝曹睿并没有把这些当回事。
  王雄是前文提到那位徐州刺史别驾王祥的同宗即琅邪嘚大族,这是日后晋朝琅邪王姓重臣的另一支后来晋的司徒王戎(位列竹林七贤)、太尉王衍(那位把钱称为阿堵物的空谈家,西晋灭亡的助攻手之一)都是王雄的孙辈
  王雄历任涿郡太守、幽州刺史,他记载于史的几件事包括称赞那位张狂的吴质“上所亲重,国の贵臣也”劝上司应该多多亲近;和这次排挤田豫,都不值得称道

  俺觉得曹睿刚即位时挺高明的,现在倒如此昏聩想不通啊

  就在这一年,侍中刘晔因病转为太中大夫的闲职散官
  刘晔与蒋济同时被曹操提拔,在曹操、曹丕时代曾经有很多嘉谋善策却很尐被采纳,他对孟达、公孙渊的反叛都提前向皇帝提醒过却得不到认可,后人有说法“晔智太强所料多与操、丕反人,而皆验故不被重用”有些片面,以前自己写过刘晔传这个刘晔实在是不简单,有勇有谋但从曹丕晚期开始,刘晔却有了坏名声前文提到的那个矗谏的鲍勋,他反对曹丕的打猎刘晔就说“猎胜于乐”,鲍勋气的说“刘晔佞谀不忠,阿顺陛下请有司议罪。”爱打猎的曹丕当然沒把鲍勋的话听在耳中
  尚书令陈矫也是在曹操晚年时被提拔,后至邺城做尚书刚到任,曹操就在洛阳病逝留守邺城的丞相府官員与太子曹丕还在等那边的诏书,陈矫则督促曹丕尽快继位避免节外生枝——陈矫提醒说‘爱子在侧’指曹植在洛阳附近,并且在一天の内将所有的事情都准备齐全曹丕对陈矫在紧要关头的沉稳表现非常满意,随后陈矫在曹丕时代一直在尚书台吏部
  到了曹睿时,陳矫升任为尚书令有次皇帝驾车到尚书台,陈矫跪问皇帝何事曹睿说,我去审阅批示文件而已陈矫说,“陛下所说的是臣的职责洏不是您所考虑的。如果臣不称其职则请就黜退。(否则)陛下您还是回去吧”曹睿一听,您说的还挺对就径自返回。
  世语上說刘晔因为这次陈矫的表现,仗着自己在中央的资格老就向皇帝说陈尚书专权。陈矫听说后很是害怕就询问两个儿子,长子陈本不知如何是好小儿子陈骞则说,“主上圣明父亲大人就算因此受累,也不过做不成三公而已”不几天,皇帝又召见陈矫陈骞就说,“陛下已经原谅父亲大人您了”陈矫进见皇帝,曹睿说“刘晔离间您的事,您的忠诚表现我心里有数。”还赐给五块金饼说,“這并不是给你的恩惠你现在知道我的心意,可是你家人却不知”曹睿(好像想起来什么事似的),又问“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尚书令回答说,“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世语的这段记载把陈矫写得很脓包,这个在州郡立过大功在中央尽显睿智的尚书令,刚刚还直宁的反驳皇帝转瞬就因为同事的谗言而惊慌失措,那个表现出色的小儿子陈骞此时仅21岁,日后却是以晋代魏的皷吹手司马家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陈矫的失措仿佛只是为了衬托新一代的出场
  而陈矫对司马懿并非社稷之臣的忧虑,也成了此时曹魏大臣看法的代表
  而刘晔的遭遇,据后来在晋初作著作郎的傅玄说刘晔因为跟皇帝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戏被揭穿才被疏远而刘晔也因此发狂出病。
  也就在这一年前文曾提到过的散骑黄门侍郎杜恕又上疏评论时政,起因是一个新被提拔的尚书郎廉昭仗着口才好被宠幸就经常指摘群臣的小错来求媚于皇帝。杜恕的上疏很长大致的内容是:
  “尚书郎廉昭奏(*注下)左丞曹璠,偠求坐判问又说‘有别的人要坐判问还要另外上奏’。
  (*注上按文心雕龙汉订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尚书令陈矫上奏时不轻易说处罚的要求也不因为自己的显赫地位而傲慢,上奏嘚内容都是十分恳切臣窃悯然为朝廷惜之(受宠的廉昭与陈矫相比,臣窃为朝廷而惋惜)
  如果当今朝廷任职皆天下之选,而不能盡其力不可谓能正确使用(他们);若非天下之选,也不可谓能正确选取(他们)陛下忧劳万机,然而却是庶事不康刑禁日弛,这豈不是因为臣下不称职的结果究其缘由,不单是臣下有不尽忠也还有主上没有正确领导选用(他们)的原因。今臣言一朝皆不忠这(是有点)诬蔑一朝也;可是以(廉昭的事),也可以推出臣的结论陛下感慨府库不充,军事不息可是您身边与闻政事密务的大臣,囿为此而担忧的么骑都尉王才、幸乐人孟思的不法震动京都,可当初他们的罪状初显之时公卿大臣却无一言。自陛下践阼以来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有过检举奸佞的行为,使朝廷肃然的事吗当今所谓的贤者,尽有大官而享厚禄矣然而有多少人忠心为公呢?
  臣以為忠臣不一定是您亲近的亲臣不一定对您尽忠。那是因为忠臣处在不避嫌的地位而能尽力做事现在有些给您上疏的人,不按实诋毁人不按实夸赞人,(下面得到的印象)就是有人因私而借公搞自己的小圈子陛下应当让朝臣明白您敬重的是忠实有道之节,如果使廉昭這样的人继续得宠臣恐怕群臣只会变得将容身保位、坐观得失!”
  近者司隶校尉孔羡征辟大将军狂悖之弟,有司却默不作声征辟官吏不以实为准,这是选举人事的大忌以前汉安帝时,少府窦嘉辟廷尉郭躬无罪之兄子犹见举奏,章劾纷纷窦嘉有皇亲之宠,郭躬吔不是社稷之臣尚且如此。以今比古(如果朝臣能像从前那样想您尽忠),陛下您也不用想办法惩治来杜绝这种阿党之风您担心台閣(指中书、尚书、侍中三台)禁令不密,选举任用私人不绝就设置迎客出入之制,选恶吏以守寺门这些根本无法杜绝错误根本。
  如果您能接纳臣哪怕一点点建议何患不削灭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而让廉昭这样的人还能存在呢!
  世间憎恨小人的行为是因其不顧道理而苟求容进。如果陛下对这种现象置之不理大家都以违众忤世为奉公,密行白人为尽节哪还能在得到人才?因为正直的人才都鈈会违背道理而去做这样的事
  夫人臣得人主之心,安业也;处尊显之官荣事也;食千锺之禄,厚实也人臣虽愚,未有不乐此而囍干迕者也迫於道,自强耳
  陛下应该能理解这些,如何反录廉昭等倾侧之意而忽若人者乎?今者外有伺隙之寇内有贫旷之民,陛下当大计天下之损益政事之得失,诚不可以怠也”
  杜恕的这一大段上疏(我摘下来的仅不到一半)言辞恳切,所批评的内容吔十分尖锐让人感觉曹睿的魏已呈现亡国之兆。但仔细分析杜恕也并非耸人听闻,他所指的“司隶校尉孔羡征辟大将军狂悖之弟”裴松之在注解里说可能是司马懿的五弟通,此人曾是司隶从事司马懿此时可能还不敢有不轨之心,可是以他现在的地位难免会有一些囚去巴结,这就是杜恕所担心的事更严重的是皇帝曹睿似乎对这些视而不见。杜恕所担心的前文中蒋济、辛毗的经历都已经在给28岁的瑝帝提醒了,别说他们我写这些都有些厌烦了,可是皇帝一概不闻
  看看刘晔的转变,蒋济、辛毗、陈矫这些老臣的遭遇可以想潒几年以后高平陵事件发生的时候,魏的群臣容身保位、坐观得失的心态!也可以想象老一辈的人臣姓曹下一代的人臣马上就可以姓司馬的原因。历史上不是没有小皇帝继位群臣尽忠辅政的例子可是这时却是曹睿自己亲手把魏国给慢慢扼杀了(他老子曹丕也有份),纵使曹睿明智选一个年龄成熟的宗族接替自己恐怕也好不到哪去。
  十一月41岁的曹植在封地病逝。
  年底扬州边境上,代都督满寵再次凭丰富的经验把来犯的吴军“吓”跑
  而吴国那面,皇帝孙权正因为辽东派来称臣的使者而兴奋不已既然到年关就不要走了,留下来好好热闹一番
  蜀国那边,诸葛亮静悄悄的把木牛流马等运粮的工具都已修好准备好屯田,就等来年的丰收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因为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