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酒家酒上楼, 门后烧火烧后门。求横批

【酒 学】之二:饮酒趣话
我的图书馆
【酒 学】之二:饮酒趣话
【酒& 学】之二:饮酒趣话
&&& 一、醉翁之意不在酒
&&& 自古而今还没有任何一种饮料似酒这般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经历千百年而魅力不减。自古而今也没有任何一种饮料,似它这般深受不同人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习俗的人们的普遍喜爱,饮之,歌之,友之,恋之,拥有无数信徒而代代相继。自古而今也没有任何一种饮料,如它这种有无数神奇的传说故事,赞美它的诗词歌赋,赋予这般广泛的文化意义。
&&& 酒既是娱乐欢宴的兴奋剂,又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正因为如此,古代统治者中不少人或以酒施恩,笼络人心,或巧妙用酒,以谋它图,使这种政治饮料屡奏奇效。当然,那些沉湎酒色,整日花天酒地而荒淫丧国的王公贵族,以及以酒作为玩弄阴谋的野心家不属此列。
&&& 酒在历代具有审美眼光和生活情趣的文人士子的笔下,更是添上了一圈圈耀眼的光环,使得贪此“杯中之物”的人更是升华为“风雅之举”。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北宋文坛宗师欧阳修的这句名言脍炙人口,道出了文士雅饮的基本特征,也揭示出其迥别于凡夫俗子之饮的风雅意趣。
&&& 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供人瓷游饱览,心旷神怡,乐趣无限。故自古即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当人们的心灵为自然山水之秀丽景色所陶醉之时,以酒达情,乘兴酣饮,觥筹交错,倍增其乐。酒在此不过作为一种传达情感的道具罢了。所以欧阳公接下来说道:“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欢乐时饮酒是如此,忧伤时饮酒亦是如此。同一个李白,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浩叹:“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而在饱尝行路难之后,却又低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此时酒的效力完全受人的主观情感的控制,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变化。
&&& 南宋大诗人陆游诗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在民风淳厚的村社环境中写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深含哲理的妙句,酒酣耳热尽兴而歌:“雕胡幸可炊,亦有社酒浑。耳热我欲歌,四座且勿喧。”有此率真情性,谁会嫌其粗俗不雅呢?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迁谪半生,倍历坎坷的明代著名才士杨升庵晚年所写的这首《临江仙》词(为其《廿一史弹词》之一),以极其清空的意境概括出世事沧桑,而那畅饮浊酒,笑谈古今的白发渔樵,何等潇洒旷达,超然物外,不正是令历代文士倾慕不已的高人隐士的化身么?参透时事,无怨无忧,粗疏浊酒,风雅之极也。它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故而清初毛宗岗父子取之置于《三国演义》卷首。“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清词丽景而凝炼形象,不仅三国风烟尽寓其中,而且更让人纵横古今,回味无穷,感慨之余,恍然妙悟。试想江渚之上,高谈阔论,若无一壶浊酒任其驱遣,怎能如此神思敏捷,谈锋甚健?纵有千般高论,不能借酒发挥,总会有难以尽兴之憾。
&&& 酒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 这是因为文人士子,以自己的情趣附着丁洒,使酒不仅成为口舌之享受,而且成为精神之寄托。正是在酒中注入了深情,所以无论是饮玉液琼浆,还是喝浊酒村醪,其酒格就升高了。酒格既高,嗜酒者的品位自然也随之升高,于是醉者亦不再只是酒徒酒鬼而是有了酒圣酒仙,酒后失态也不再只是丑态百出,而具备一种绰约临风若仙的飘逸之美了。
&&& 文人士子受过教育,或道或儒,都有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所谓“胸有大志”,“抱负甚高”云云。这使他们不满足于一般百姓那种主要为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忙碌劳作的生活,总希望有一些精神的乐趣。所以他们喜爱结交朋友,而朋友难免有聚有散,聚散常常要在一起吃一顿,述述怀,酒自然不可少。久而久之即使无鱼无肉,一杯酒也能待客送客,于是酒成为寄托友情的象征。再进一步,即使思念朋友,纪念朋友,亦可用酒寄情,酒又成为怀念、伤悼的通情表情之物。酒使气氛热烈,心理放松,人与人的距离缩短,酒多话多,增进了彼此的理解,所以南朝刘宋时代,荆州刺史王忱说:“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可见酒在人际沟通中作用还不小。
&&& 正因为酒中注人了情,酒便变得十分可爱。有诗云,豪情美酒自古长相随。文人们一方面有很高的人生价值追求,一方面又受着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要扮演守法循礼的臣吏角色,喜怒不形于色,往往要把真性情自我掩饰、束缚起来,习惯成自然,做了“套中人”。这种自我压抑是自觉的,因而也是强大的。唯有酒才能使人稍稍轻松自在片刻,世人也不太会追究酒后的失态和一般过失。虽不得志但也做着官的苏轼,无论如何性情狂旷,当太守理政时毕竟总还要认真一些的,就像他写奏疏不能恣意纵横文才,显示“豪放狂浪”一样。所以他“左牵黄,右擎苍”,“老夫聊发少年狂”时,也仍要借酒壮情,所谓“酒酣胆肝尚开放”也。荆轲纵是一壮士,深仇似海,但当他要以生命去冒险时,也须借酒壮行色,酒后豪情满怀,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酒使人的理性束缚减弱,感情的流露无障碍,使人显得直率、单纯,因而也令人感到安全。《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以酒试刘备,未想到自己酒后倒吐露了藐视群雄,要收天下归己的真言,也就是他平日深藏心底的大志或野心。刘备毕竟戒备很深,不敢稍有懈怠,所以不露真心。杜甫穷困潦倒,在成都充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僚。平日作为食客想必杜甫对严武也是按礼行事的,虽然心中瞧不起他。但一天杜甫大醉后,走错房间误上了严武之床,严武回房要他起来,他出言不逊,说你严武是什么东西!酒后露真言,把严武气得要死,要杀杜甫,幸亏严母说情,才得幸免。《水浒》中宋江酒后在浔阳楼题诗,自称要盖过黄巢,并毫不忌讳签上自己大名,结果“反诗”事发,险些遭杀身之祸,最后被逼上梁山。上述这些酒后真言真情虽常常致祸,但这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并非酒之过。更多的时候知心好友一起饮酒,酒酣而吐真言,彼此得到情感宣泄,朋友间芥蒂消除,增进了至诚的友谊,这种境界给人的欢愉和满足是难以形容的。
&&& 在众多的食物饮料之中,酒何以独得器重?这固然是酒的独特个性所致。酒尽管不能使人填饱肚子,但却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快感,使人陶陶然忘却许多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不少深谙酒道之人都不约而同地说过,喝酒的最佳境界是将醉未醉之时,醉与不醉之间。这时头或许有点晕乎乎的,但思维还算清楚,脚或许有点发软,但脚步轻盈得发飘,有点管不住舌头,但说话还挺风趣?于是情悠悠,思绵绵,似半离人境,平添了许多真情稚心和雅兴。
&&& 在饮料中也并非只有酒有雅名,茶比酒更为高雅,但茶却不能取代酒在文人情趣中的地位,这不仅因为酒飘逸,茶清爽,还因为酒热闹,茶孤高。有人认为花和酒的区别在于,茶和隐逸,酒和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相比之下饮酒气氛更为热烈,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边喝酒,边品尝美味佳肴,边说些趣事,为让人多喝或自己多喝,找些游戏来斗智取乐,显示才情志向,联句、待诗令、直到单独作诗,比试才华,这般乐趣是品味清茶所得不到的。
&&& 所以文人之爱酒,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饮酒的境界,饮酒的趣味。林语堂在谈到中国的酒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饮之人所重者不过情趣而已”,真乃一语中的。陶渊明在为自己外祖父孟嘉所作的传说《晋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记录了这样一段故事:征西大将军桓温同幕僚宴游龙山,孟嘉爱酒,畅饮之时,风吹落其帽,竟浑然不知。桓温问他:“酒有什么好,你竞如此厚爱它?”孟嘉笑答:“明公但不知酒中乐趣。”陶渊明白是深谙酒之情趣的,他现存 142篇诗文中,竟有56篇带有酒味酒香,占将近40%。萧统编《陶渊明集》,所撰序中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恐非夸大。陶渊明爱酒,专以饮酒为诗题的诗就有20首,他在诗中写道:“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昧。”这昧可以是“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的田耕之乐;可以是“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的天伦之乐;可以是“有酒有油,闲饮东窗”)《停云》),“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时运》)的闲适;可以是“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归田园居》)的超脱;可以是“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心……而酒仙李白,对酒中之趣就说得更明白些:
&&&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 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 李白的“酒中趣”或许不及陶渊明那般深沉,但他那洒脱豪放的个性,无羁无绊的处世态度,无疑与酒趣对他的抚慰解顾有关。“欢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显得是那么恬远而淡泊。
&&& 欧阳修也是爱酒之人,号称“醉翁”,其传世名作《醉翁亭记》,倒说出其爱酒之心实在酒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有人可能会说文人士子之所以如此赞美酒,大概他们个个是饮中豪杰,酒有海量,为满足嗜酒之欲而借才华找的“托词”。非也!切莫以为道赞酒趣、知酒乐的人都是善饮者,尽管能解酒趣者中,有“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赢得“酒仙”雅号的李太白,有“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的陆放翁,但也有“少饮即醉”的人,然而他们对酒趣、酒乐、酒妙的理解,不但不亚于这些饮中豪杰,而且更有胜人之处。那位“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苏东坡就是典型代表。
&&& 苏东坡一生对酒也是格外钟情。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绘苏东坡多姿多彩的人生: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散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先生所赠与他的一系列头衔中,就有两个与酒有关,即“酿酒的实验者”,“饮酒成癖者”。在他那多才多艺、大起大落的传奇性人生历程中,如果没有酒,苏东坡留给我们的决不会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会如此可亲可敬。
&&& 历史上的苏东坡不但好酒,而且亲自酿酒,在谪居黄州时,苏东坡酿有蜜酒,以此招待客人,此后一发不可收,先后酿成了松酒、桂酒等。苏东坡对他在惠州酿的桂酒特别得意,认为常服可以养生延寿,是“天神的甘露”。苏东坡酿酒不是凭一时兴致闹着好玩,而是作为一桩事业一丝不苟。他根据自己的酿酒实践,写出了一篇很有学术分量的《酒经》,这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苏东坡可称得上是“酿酒专家”。苏东坡写有许多有关酒的诗词,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 拨雷披云得乳弘,蜜蜂又欲醉先生。
&&& 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清表里清。
&&& 晓日着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
&&& 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者州从事名。
&&& 在这首诗中他把自己用米麦水三者酿成的酒,取名为真一酒,赞美酒阴阳调和,澄清如拨雷披云,白色如乳;饮用了醇香的真一酒后,脸上如红日映照精神焕发,浑身有春风吹人骨髓之快意,酒后的神情可以说描绘得惟妙惟肖。
&&& 然而,对酒如此投入又深谙饮酒之乐的人,是否有日饮三百杯的海量呢?不,苏东坡好酒却又是一个少饮即醉的人。他自述道:“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见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意思是说,我喝一整天的酒也不超过五合,天下最不能饮酒的人,恐怕也比我能喝。然而我很喜欢与人饮酒,看见客人举杯徐饮,我胸中为之浩浩落落,酣适之味超过了饮酒的客人,闲居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有客人;客人来了没有不置酒的。如此说来天下最喜欢饮酒的人,其程度恐怕又不在我之上了。
&&& 自己喝一整天才喝五合那一点酒,见客人举杯徐饮,他又是未饮陶陶心先醉,若不是深谙酒道、深解酒趣的人,能体味得到吗?正因为苏老先生深解酒之趣,懂得酒之乐,所以才有他多姿多彩的人生。简直可以说是酒伴随他度过坎坷的旅途,也是酒浇注出一代伟大的文人。我们只要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经历就能深刻明白这一点。
&&& 东坡一生有过坦途顺境、荣耀和显赫,有过短暂的辉煌;但纵观他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却是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荆棘远多于鲜花,磨难远超过安适。
&&& 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得第时,东坡才22岁,可说是少年得志十分幸运的了。苏东坡一生在官场宦海中沉浮。他当过太守、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之类的官,这些官阶还都不低。宋朝没有一品官,宰相才是二品,而东坡当到了三品。
&&& 然而正像东坡自己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的仕途上总是悲多欢少,阴多阳少。
&&& 东坡一生三次遭贬。
&&& 第一次是发落在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州市。
&&& 第二次贬到了岭南广东惠州。
&&& 最后一次是他62岁时,由惠州贬所再远贬到海南岛的儋州。海南那时远不是今天的黄金宝地,当时被看作是蛮荒瘴炎之地,死囚流放之所。东坡说这里的生活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与程秀才书》)。
&&& 国家不幸诗家幸,生活不幸文章幸。这大概是人世间的一种独特的二律背反: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政坛生涯的暗淡又常常伴随艺术生涯的辉煌。
&&& 苏东坡正是如此。
&&&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王国中,苏东坡是一位非常少见的、杰出的全能文艺家。他多才多艺,在文学艺术的好几个领域都有很高的建树。
&&& 作为大诗人的苏东坡今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大学、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都收有他的诗词名篇。人们随时随地都会想起他的一些诗句。
&&& 到杭州西湖游玩,我们会记起东坡把美丽的西湖比作西子姑娘的绝妙比喻。在湖中划划小船儿,细细品味一下“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也是一种享受。
&&& 上过庐山的人或没有上过庐山的人,差不多都记得东坡先生的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这样,大自然是这样,人世、世事何尝不是难识“真面目”么?从这些淡而有味的诗句中,我们总可以品出一些生活的哲理。
&&& 月圆月缺,年年中秋。每逢这个佳节,总有人吟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东坡的这首中秋词中,包含着多么深的人生感慨和企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东坡的诗有感而发,常有奇妙的比喻和对人生、对宇宙的真知灼见,理趣横生。
&&& 在词方面东坡是一个开拓者、改革家。在他之前,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固定地被人们用来吟诵风花雪月男欢女怨,词的范围局限在深闺和词人内心的狭小天地。
&&& 东坡大大扩展了词的表现疆域,在他笔下没有什么思想不可以入词,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人词。他也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而且写得真切动人。他更写社会、人世,历史沧桑和现实感受都展现在笔下,和那些像十七八岁女郎的婉约词相比,他的这些豪放作品则像一个关西大汉。
&&& 东坡豪放词的代表要数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气势豪迈的高歌中,包含了诗人无限兴亡之感和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 在散文创作方面他的成就和影响很大。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文风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就像行云流水。政论、史论、传记、游记、随笔,杂记他都写,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影响大。尤其是一些小品、书信、随感,篇幅短小,挥洒自如,袒露真情,体悟生活的哲理,对人很有启发。
&&& 不仅如此,东坡还是一位大画家、大书法家。他尤其喜欢画古木丝竹,是我国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可惜今天已很难见到东坡画的真迹了。在书法上东坡自成一家。他的特点是能多方面吸取前代书家的长处,又能自出新意有所创造。他的字被人称为“苏体”。
&&& 苏东坡在艺术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天赋有关,但他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没有酒就没有苏东坡!
&&& 正因为酒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为他带来灵感,为他增加胆量,为他提供诗材。迎来送往,文友雅聚,良辰节庆,山水游宴,随处可饮。在欢饮达旦的中秋之夜写下《水调歌头·中秋》这情挚意远的旷达之作,因“酒酣胸胆尚开张”而作成《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平生第一首豪放词,举酒属客,更赋前后《赤壁》,一盏酹月,高歌“大江东去”,许多名篇皆赖酒而生。可见酒之于东坡真是须臾难离。也说明苏东坡深得其师欧阳修饮酒的真谛: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将真情寓之于酒!
&&& 不同身世,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志向者,其对酒中趣的感受和理解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又是相通的,即饮酒能免“俗病”,正如元好问的《后饮酒》诗中说的:
&&& 酒中有胜地,名流所月归。
&&& 人若不解饮,俗病从何臣。
&&& 这就明白地指出,借酒之力可以不被世俗所淹没,可以暂时摆脱一下现实的束缚返朴归真,求得身心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酒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精神的无拘无柬。
&&& 二、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 古人认为酒能使人的大脑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对于文人来说,酒后能产生异常的创作冲动和丰富的联想,使灵感如泉奔涌,一发而不可收。这是古代许多文人的共同体验。苏东坡在《和陶渊明饮酒》中曾生动地指出“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意思是说外在的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采、千姿百态的,到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只要喝上点酒,诗便自然而来。因此他称酒为“钓诗钩”;唐庚在《与舍弟饮》中说:“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这句话更生动形象,意思就是说,酒温下肚,诗便会像鱼虫一样自己慢慢往一起聚集;范成大在《分弓亭按阅》中也说:“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意思是说由于年事已高,记忆力不行了,读书时常随读随忘,但若在醉意之中,许多篇章、语句又会自然而来。
&&& 借酒助兴,因酒得诗,而且“醉中得句若飞来”的,李白应是典型代表。
&&&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是:
&&&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于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从此“太白酒谪仙,斗酒诗百篇”的美名,盛传于世。
&&& 李白出生于西域的碎叶(现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附近)大概是他的祖先曾被流放到那里。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年),李白的父亲携带家属重返内地,定居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就家族渊源而论,他与李唐是同族同宗,所以李白常与皇家宗室子孙称兄道弟,当然这一点并没有得到朝廷正式承认。李白在锦州时就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是有名的儒士,同时他又受蜀中浓厚的道教风气的影响。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使他心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而道教思想的熏陶,又使他向往着“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生活,因而形成了他“仕”与“隐”同时并存的性格。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他既志存高远而又放荡不羁,嗜好自由,具备一身傲骨。从20岁起他开始漫游蜀地,然后出三峡,游江湘,到安陆(今属湖北)寓居了约10年。但无论是漫游还是隐居,生活中却都少不了“酒”!
&&&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李白真可以说是生于酒而死于酒。”这话确实不假。他是隐居时饮酒,求仕时饮酒;得意时饮酒,失意时饮酒;宾朋相聚饮酒,独自一人饮酒;有钱时饮酒,无钱时典当什物不要饮酒;暮年甚至将悬在腰间多年的心爱的宝剑摘下来换酒喝。在给妻子的《赠内》诗中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作客他乡时《寄东鲁二稚子》诗中有“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仍忘不了酒。人们称他“醉圣”,他自称“酒中仙”他的死据郭沫若先生考证,系患急性脓胸症,酒精中毒是病源之一。由于嗜酒,至死不休,更使这样的病没有治愈的可能。但后人却传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歹E'’(王定保:《唐摭言》),仍与酒有关。后人写李白的志、传、诗文等作品中也都说到他与酒的关系,如说他“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则”,“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生是酒星魂,“醉魄归八极”,“至今尚疑其醉在千日,宁审乎寿终百年”等等,不一而足。
&&& 李白好饮酒,但绝不是一饮就醉一醉就倒的酒徒,酒鬼,而是一位“醉中得句若飞来”的酒仙、诗圣。在他的生涯中、诗篇中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轶闻趣事。下面略举两则:
&&& 唐玄宗天宝年之初,李白被召人京城长安城,他甚为高兴,自以为“扬眉吐气,激昂青云”的一天终于到来了,于是作诗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见《南陵别儿童人京》)在长安他的诗名动京师,又得了个“谪仙人”的美称。更有甚者,玄宗皇帝竟慕名亲自接见,并用七宝床赐食,这是其他被召的人享受不到的待遇。玄宗对他说:“卿是布衣(平民),名声为朕所知,要不是向来积蓄道义,怎么能到这个程度呢!”随后他被安置在翰林院,并给了个“翰林院供奉”的职务。
&&& 李白到长安不久就受到如此厚遇,似乎真可以大有作为,他也满以为能实现自己“功成身退”的志向了,因此曾作《驾去温泉宫后赐扬山人》,诗道:
&&& 少年落魄楚汉间,风尘萧瑟多苦颜。
&&&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双莫错还闭关。
&&&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胆雪胸臆。
&&&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天生羽翼……
&&& 当时结交何纷纷,片言道合唯有君。
&&& 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 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他也认认真真地做起翰林院士来,不过没有什么实权,因此饮酒赋诗仍是他日常的主要内容。
&&& 有一天,宫中初种的牡丹各种颜色的都有,玄宗命令移种到兴庆宫东沉香亭。夜里,玄宗与杨贵妃一起来赏牡丹,宫中最善唱歌的李龟年又带来梨园弟子16部乐在旁边唱歌助兴,谁知刚唱了几句,玄宗便挥手制止说:“今日赏名花,对贵妃怎么还唱旧乐?速召李学士(指李白)进宫填写新词再唱!”于是命令高力士带着金花笺去请翰林学士李白,要他写作乐府新词。可是李白当时却不在住处,偌大的长安到哪里去找?高力士令宦官们费了很大力气,总算找到了。原来他在酒店里已醉得不省人事。虽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奉旨立宣李学士至兴庆宫沉香亭见驾!”他仍昏醉不醒,几个人只好把他抬上马,驮进兴庆宫。人宫后李白仍是伏案而卧,玄宗见他烂醉如泥,忙命人铺毛毯于亭畔;让李白休息,还亲自用袍袖擦去他嘴角上的流涎,亲自喂他醒酒汤。过了一会李白醒来,睁眼一看是玄宗站在面前,慌忙下跪给皇上请安。玄宗并未怪罪他失礼,而且和蔼地对他说:“今日牡丹盛开,朕与爱妃在此赏玩,不想听旧乐,故唤你前来作新词。”李白一边叩首称是,一边又要求玄宗必须赐酒于他。玄宗不解地问:“你刚醒酒,怎么还要喝,再喝醉了如何填出新词?”李白答道:“臣是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兴如泉。”玄宗将信将疑,只好命人取酒赐与他,李白连饮数杯微微人醉,遂即兴挥笔,三首著名的《清平调》竞一挥而就:
&&&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佛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 玄宗读后,嘉叹不已,立即令梨园弟子配乐演唱,玄宗还亲自吹笛伴奏,极为高兴。
&&& 李白乘兴饮酒,因酒得诗的故事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场面,还要算《将进酒》这一名篇的诞生过程。
&&& 唐开元二十三年的秋天,李白到太原去游访,回来路过洛阳,遇上了过去的朋友元丹丘。元丹丘住在洛南的颍阳山居,他想请李白去住几日,李白离开家乡已经有一年多了,很想念自己的妻子儿女,准备早些回安陆去,就谢绝了元丹丘的邀请。
&&& 就在李白起身准备离开洛阳的时候,元丹丘让家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上说:
&&& 清莲兄:
&&& 吾回到颍阳山居,恰逢酒师杜康的后代杜岑送来一坛百年陈酿杜康 酒,是世间稀有珍品,特请李兄过府同饮。
&&& 李白斗酒诗百篇,他很有狂饮的名气。一听说有百年老杜康,那高兴劲就甭提了。于是当即改变行程,直奔元丹丘的住处。
&&& 李白踏着晨雾过洛桥,出伊阙到了颍阳,沿彭婆、曹刘庄古道到颍阳山居去。洛阳到颍阳不过百十里路,朝发夕至,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李白就赶到了颍阳山居。
&&& 趁天没黑,李白和元丹丘、杜岑登上颍阳山居后的高山观赏暮色。南望鹿台,景致优美。看见颍水、汝水自西而东,再折向东南,流到千里之外,真像大姑娘肩膀上披着两条长长的白纱。白纱中间,就是酒师的故里,汝阳杜康村。当年,杜康就在那里酿造出人间最好的酒,被周天子封为酒仙。李白望着南天思绪万千,充满了对杜康的敬意。回转过头来对杜岑说:“神士宝泉育杜康,助我诗家胆无量,杜康真神人也。”杜岑说:“先祖造酒,是为了调五味,助万家百姓快乐,怎敢妄想为诗圣壮胆。”元丹丘说:“杜康酒与我们文人素有良缘,魏武帝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植也是'一杯杜康酒,吟成七步诗。’”李白、杜岑与元丹丘三位朋友就这样站在高山高谈阔论,一直到暮色笼罩了千山万水,明月给大地撒上一层白霜,才踏着夜色回到山居之中。
&&& 在家一坐下杜岑就搬出了那坛百年陈酿杜康酒,酒坛一开封满院都弥漫着扑鼻的酒香。李白连叫道:“好酒!好酒!难怪汝阳王在《饮中八仙歌》写道:'道逢曲东上流诞,恨不移封向酒泉’。”元丹丘急斟一杯递给李白,李白一饮而尽,抹了一下嘴称道:“真乃人间神品,杜康酒醉了刘伶三载,我李白能一饮这样的好酒,死也无憾了。
&&& 李白边说边饮,三杯酒下肚,他的话也多起来。一会儿说这次云游的塞外风光,一会儿又愤愤不平地骂长安城中的遗老遗少,接着他又对杜康酒大发感慨说:“杜康酒仙才是真正的圣人,最知道诗人的心事,他创造这万世珍品给人趣味无穷,得意时饮一杯借酒助兴,痛苦时饮一杯借酒浇愁……”李白说着,就想起了自己的苦衷,不由落下两行泪来,顿时大家都沉默了。
&&& 月亮升高了,也更明了,在山上洒下一片银辉,一坛杜康老酒也喝去了大半。这时李白忘记了痛苦,只觉得这酒越喝越甜越喝越香。于是他拿起酒壶自己斟起来。元丹丘知道这百年老杜康酒的厉害,怕他喝醉了,故意说:& “这酒千金难买,你还是少喝点吧!”
&&& 李白说:“这等好酒,我定要喝个痛快,金钱难买,就拿我的马和皮袍去换。”
&&& 李白已有了几分醉意,但他偏不承认自己醉,仍一个劲地喊:“天下珍品,岂可不饮干。”
&&& 元丹丘最了解李白的脾气,李白饮酒,劝他是决不会停杯的,一定要激他吟诗,才会使他停止饮酒。于是说:“李兄,你既没醉,就乘这老杜康的酒兴写首诗来!”
&&& 李白道:“好酒催好诗,丹丘子,快拿笔来,诗有也!”于是便冲口而出: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杜岑等人一齐叫好,元丹丘赶快抓起笔来代为书写,李白一把摔掉帽子,接着又两句: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元丹丘等人一听,李白酒人愁肠恐怕要化出悲愁调了。谁知李白一把抓起酒壶满斟一杯,一饮而尽,接着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这时元丹丘笑了笑说:“山居寒舍,哪有如此阔绰的宴席,我这里杜康酒不过百杯,300杯从何而来?”
&&& 杜岑笑着说:“写诗不妨气派点。”
&&& 这时只听李白又叫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元丹丘说:“听着哩。”杜岑又说:“贤弟有何见教?”李白又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头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为何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元丹丘见这首借酒浇愁的诗写得如此旷达、豪迈,令人心胸开阔,不由手下的笔写字也灵活起来,李白接着吟道:“喝尽杜康万壶酒,刘伶比我也自羞。神曲美酒甲天下,偏我饮酒恨悠悠。”
&&& 元丹丘见李白的思路一跃而不能收,更加高兴。正提笔凝神等待李白的下文,只听李白大喊一声:“拿酒来!”元丹丘正要往纸上写,忽见李白踉跄几步,倒在地上。这时元丹丘才意识到,李白诗没吟完,真被杜康酒醉倒了。
&&& 李白的这首诗一直珍藏在颍阳山居,后来元丹丘离开了人世,李白也不在人间了,他的诗稿由他的叔父李阳冰收录。李阳冰在收录《将进酒》这篇诗稿时想:李白本应该是个很有作为的人,但人不逢时,屈辱终生,才使他对酒当歌。若让李白就这样与酒仙结下良缘,不知要误后代多少子孙,何况李白饮酒大醉,一首诗并没有写完,不如干脆把最后一段删去。于是,他在把李白这首诗编人集子的时候,就有意把最后4句删掉了。
&&& 这首饮酒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莫使金樽空对月”止,用黄河之水的奔流到海比喻人生的寿命也是去而不返,对此应该及时行乐,莫负年华付东流;这看来是消极的,但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第二层是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他叙述了富贵不长保,就是圣贤也身后寂寞,只有饮者才能留名千古。像陈王曹植、杜岑、丹丘这些嗜酒者。第三层意思:从“陈王昔时宴平乐……”到结尾,以陈王作证,其中旬句饮酒,而且句句都有酒仙所在,写出了酒仙们的旷达适意。
&&& 《将进酒》一诗虽然写了人生几何,及时行乐,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消极内容,但其旷达不羁,视富贵为浮云的胸襟已跃然纸上,其积极上进的深刻含义也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篇千古绝唱没有酒则是很难“生”出来的。
&&& 三、酒里生灵感,诗成完有神
&&& 能享受“醉中得句若飞来”之妙的,是否为李白这样的“诗仙”、大手笔们独有呢?非也!可以说“酒里生灵感,诗成完有神”是诗人的共同体验。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抒情言志的诗歌实际深人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用途之广泛是任何国家不能比的。而在中国诗歌史上,酒对于诗歌发展的巨大影响则又是无法估量的。诗一开始就被酒缠住了。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和《楚辞》都歌咏了酒,《诗经》里约有30篇提到了酒,恰占全部诗歌的1/10。这个比数看来不大,但有一点须特别注意。《国风》中提到酒的只有《周南》、《郑风》、《豳风》,而且都仅仅有一篇而已。《王风'黍离》中有“中心为醉”一句以酒形容心情,咏酒的篇数很少。大量关于酒的诗篇见于大、小《雅》,尤以《小雅》为多。
&&& 诗人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诗歌是一种表现强烈感情的文学体裁。酒是一种美好的兴奋剂。正是酒使诗人与诗歌实现完美的结合,融为一体,因为酒能使大脑皮质兴奋,使人的情绪和思维进入高度活跃的状态,调动起经验的记忆和平时积在头脑中而不能意识到的大量信息,催化出灵感。
&&& 这是凡喝酒的人或多或少能体味到的共同经验,“温酒浇枯肠”就是诗人与诗歌融为一体的生动写照。诗的特性是什么?《诗序》里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文心雕龙》也认为:“神居胸臆,志气流其关促。”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则说:&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里所说的“志”、“志气”、“根情”都是说诗歌创作的思想性和诗歌表达的感情。正如康德说:“酒会使嘴轻快,但酒更会打开心灵的天窗,因此酒是一种道德性的,即表达心中的坦率的物质。”是三者内在的关联性使得诗人、饮酒、赋诗三者巧妙地结合、契合的。
&&& 酒给诗人以灵感,以采取诗材之激情与活动,李太白的诗篇自不待言,就拿中唐时期颇有影响和代表性的诗人姚合的诗来说,在那藩镇割据、宦官干政、党争频仍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姚合胸怀壮志而久沉下僚,他既不愿依附权贵,又不愿就此沉沦,于是在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常以诗酒自娱。他自谓“诗情生酒里,心事在山边”(《秋日有怀》)。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诗思因酒而生,灵感因酒而发。他不仅如是说,而且实际生活中也如是行,在他的组诗《闲居遣怀》中,几乎首首写到酒字:“闲诗随思缉,小酒恣情斟。”“朗吟销白日,沉醉度青春。”“好酒盈杯酌,闲诗任笔酬。”“被酒长酣思,无愁可上颜。”酒之豪力令其脱去束缚还归本性。其诗呈现出一种清新平淡之“天格”,倍受时人推崇,也正因为它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普遍心理状态。
&&& 诗人们借酒生情,而酒本身也是常咏之题材,“一箸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中国诗中咏酒之作何止千万,仅举其影响较大者,如陶渊明组诗《饮酒》20首,苏东坡曾和作全部陶诗,自然也包括此题。金诗人元好问亦有《饮酒》 5首。而生活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诗人纵酒尚侠,开一代豪风,自然对酒也赞不绝口,对饮独酌,赠酒劝酒,相聚送别,出征凯旋,喜怒哀乐,皆须饮酒。李白、杜甫的《将进酒》、《月下独酌》(组诗)、《金陵酒肆留别》、《饮中八仙歌》、《醉时歌》等名篇是万古不朽。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同样嗜酒终身,尤其是晚年退居洛下,与友人诗酒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风雅佳话,也留下《醉吟先生传》这写实的自白。仅如《对酒》、《劝酒》、《赋得何处难忘酒》之类的组诗就为数不少。唐末皮日休、陆龟蒙在其闲居生活中也有不少直接以酒为题的作品。皮日休自称醉民、醉士。其诗集中现存两组有名的咏酒诗,一为《酒中十咏》,分别咏《酒星》、& 《酒泉》、《酒乡》。诗成后寄与陆龟蒙,陆遂和作十咏。又感未尽其意再作《添酒中六咏》而赠皮日休,包括《酒池》、《酒龙》、《酒瓮》、《酒船》、《酒枪》、《酒杯》,皮日休再依题奉和之,此录《酒杯》一首以见其概貌:昔有嵇氏子,龙章而风姿。手挥五弦罢,聊复一樽持。
&&& 咏物而同样寓以寄托,足见其深于酒道。此外皮日休还有《酒具诗》30首,《续酒具诗》12首,但现已不存,仅据《续酒具诗序》而略知其题目及大致内容,如《酒后》咏杜康,《酒仙》咏李白,《酒徒》咏郦食其,《酒保》咏杜根,《酒债》咏杜甫,以及《酒正》、《酒材》、《酒盆》、《酒壶》、《酒觥》等,以诗的形式反映饮酒各个方面的实情,亦为酒文化之一大盛举。
&&&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中国诗歌史与“酒”这两支文化大潮的“血缘”关系,我们再以唐诗与酒之密切联系略加论说。
&&& 古代文人经常集在一起喝酒,亦称酒会。实际酒会就是诗会,借酒助诗兴,又借诗助酒兴。唐代的酿酒业和诗歌的高度繁荣为两者紧密结合提供了条件,故而唐代诗人聚宴谈诗吟诗的风习盛行,可谓无宴不诗。有名的如《摭言》所记,唐敬宗宝历年间,宰相杨嗣复大宴文士于新昌里宅,元、白均在座,座中杨汝士赋诗最佳,元、白叹服,汝士醉归告人:“我今日压倒元白”,终生以为夸耀,这就是酒会赛诗的记录。还有大诗人白居易,他的诗中据说有关酒的有 800首(见方勺《泊宅编》),他晚年在洛阳退休,集年高70岁以上者 9人会饮于履道坊宅中,号“九老会”,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相酬,成了有组织的诗酒之会。以后北宋文彦博、富弼退休在洛阳,摹仿白居易的香山九老舍,号称:“耆英会”;第一号酒仙诗人李白的诗集中,酒宴上赋诗之多更是难以计数。唐代诗人饮酒赋诗,诗中论酒,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遍布于政治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等多种题材之中,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 四、政治诗中的酒
&&& 唐代诗人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热衷于人世,追求功名,具有“兼天下”的思想。李白《侠客剑》中“闲过涪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灸啖朱亥,持觞劝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诗借侠客的豪饮,表现作者凭个人才智和勇气,“济苍生”、“安社稷”的豪情。杜甫出身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抱负。他在《夜宴左氏庄》中有“检书烧烛短,看饮剑杯长”句,更体现了诗人政治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了希望。虽然这些诗的数量不多,但表现出诗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追求政治前进的理想同唐代盛世的诗歌主流是相互一致的。
&&& 诚然,诗人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但是因封建官僚把持朝政,诗人的美好理想难以实现。所以诗的内容更多的是反权贵、要求人才解放。杜甫对封建社会发生怀疑,这在他的《醉时歌》中得到了好的证明:
&&&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我师。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苔。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具尖埃!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 这首诗是赠给好友广文馆博士郑虔的。诗不仅不是酒后狂言,恰恰是他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酒排遣苦衷,倾泻了满腔的不平,对压制人才的权贵予以愤怒抨击。李白也有此类诗,他在《答元十二独酌有怀》中写道:“人生飘浮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就表现自己失志的苦闷,但他并不自艾自怨,悲天悯人,而是笔锋一转,对那些煊赫一时的权贵们予以尖锐的抨击,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给那些达官贵人以极大的蔑视。
&&& 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唐代诗人们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真是一针见血地揭露了现实。正如白居易的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重得天子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酒在诗歌中的表现更深刻反映了尖锐的社会问题。如: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自京奉县咏怀》
&&&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 ——杜甫《岁妄行》
&&&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白居易《轻肥》
&&& 苦辞酒昧薄,黍地无人耕。
&&& ——杜甫《羌村》其三
&&& 这些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生活,人民衣食无着,哪里有酒可饮,而达官贵人却过着酒池肉林的荒淫无耻的生活。还有杜甫诗“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这些诗句表面上是写君王生活豪华,实际上酒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生活。它又包含着诗人对社会的评价和讽刺。
&&& 五、边塞诗中的酒
&&& 入酒的边塞诗数量不多却有特色,为饮酒诗中的杰作。如王翰的《凉州词》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从酒史上说这是我国葡萄酒酿造的最初记载,并且有了十分珍贵的饮酒器具夜光杯。这首诗是千古绝唱的好诗,前两句表现的是“丽”字;后两句表现一个“壮”字。“丽”是优美,“壮”是崇高的美,前者是美的形式,后者是美的内容。正是通过“酒”和作者构思的痛饮的场面使这种优美与崇高美、内容与形式实现了和谐的统一,从而表现出边塞诗人和战士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 还有以酒饯行的诗,鼓励战士英勇杀敌:&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类诗充满了异域的情调,时时流露出一种豪迈的气概。总的说来边塞诗中的酒,表现一种积极奋发的精神和炽烈的感情。这种思想和诗人的投军报目理想是一致的。
&&& 六、山水田园诗中的酒
&&& 山水田园诗在初唐和盛唐时的创作居多,它也显示了一定时期的特色。
&&& 初唐诗人陈子昂以复古为革新,主张继承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因而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很受魏晋影响。此外,儒家对于出仕或归隐的态度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当时统治者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从总的说思想比较解放,能采纳外来思想。由于唐代诗人多出身于中下层知识分子,正统的儒家教育,使他们人生态度上有一种积极人世的追求,在政治上也有一种积极进取精神,但现实的社会生活又是大地主、大贵族把持着朝政,不给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施展自己的聪明才干。身处这种尴尬地位,由于知识分子本身的懦弱性,既无力也没有勇气反抗,而且在道家、佛家思想影响下,为解除思想上的羁绊,心灵上的创伤,于是许多人则只有洁身自好,退隐田园,寄情山水,借酒赋诗以抒发心中的愤怒,以此来达成心理的平衡。
&&& 初唐诗人王绩,因仕途失意而弃官归隐,他就以道家的思想对抗封建礼教,鄙弃功名富贵,借酒浇愁,如《过酒家》:
&&&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 又如《赠程处士》:
&&& 百年长忧忧,万呈悉悠悠。
&&& 日光随意落。江河任水流。
&&&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 不如高枕卧。时取醉消愁。
&&& 诗人在这里以道家玄学观点看待社会,看待人生,认为礼乐诗书是无用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应顺其自然,这正是道家“无为”的思想。正像鲁迅先生评阮籍说:“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
&&& 另一位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写了自己幽栖的生活和洁身自好的情趣,更是值得一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现了诗人超然于世的精神。当然,实际上是超脱不了的,不过诗人凭借这种生活方式逃避现实进而寻找到心灵上的一种平静,这诗中却是展现无遗的。
&&& 王维又是一个类型,把他政治上的失意和苦闷寄托于山水,又采取了相对主义的态度,把万事万物都放在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上;在诗里出现较多的亦虚亦实、似空非空、动静兼遣、明幻并存的虚幻。如《江汉临眺》诗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就突出表现了这种思想,前句是“实”是“明”,酒醉形成了“虚幻”的意境,唐代诗人中不少人正是人世不得进,出世又欲罢不能的坎坷人生,使他们走上田园、山水的道路,在一种矛盾、苦闷的心境下,以酒寄情,借酒赋诗,以诗述怀,这种矛盾冲突,朦胧之态,则使诗展现出一种矛盾、深邃的意境,形成了意蕴含蓄的“诗美”,使得诗歌展现出另一副清新的景象。
&&& 七、赠别诗中的酒
&&& 赠别诗是唐诗中涉及较多的一种题材,深刻地表现诗人的感情,内容丰富。在不同条件下,赠别诗表现出来的情调是不同的。如:
&&&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此一句是与诗人遭贬的心情是一致的。
&&& 二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诗句在豪爽之中流露出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 “何当重见日,樽酒慰离情。”——(温庭筠《送人东游》)
&&& “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别》)这两句诗表达了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心情。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诗中虽没有直接表示离别之苦,相思之愁,但正如诗人说的“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只要心有灵犀,无须多言,此时一切内心感情的交流均融入酒中了。
&&& 在赠别诗中,还有用酒表现朋友性格特点的作品,如李颀的《送陈章甫》:“东乃沽酒饮我曹,万事心轻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此诗就表现了陈章甫豪爽坦荡的个性和对仕途失意的愤怒。
&&& 总的说来在赠别诗中,酒是诗人真挚的感情流露,正是在赠别诗中,融入了酒的魔力,使得离别之情更深、更悲、更加动人至深。
& 总之,唐朝的诗歌是诗人“蓄极积见,势无不迂”的心灵智慧的体现,而这些灵感、情感,又正是凭借着酒触动诗人旷世才情,致使其情景交融,醉意朦胧,华思进发。……或浓纤绵密,妩媚多姿,随意所适,皆见其性情、学问与襟抱,格调高雅,叹为绝唱,以其不朽的艺术实践,展示了歌舞侑觞的价值与魅力,展示了真正风雅文化之精华。
&&& 八、“流觞曲水"助艺胆,书画有酒更神奇
&&& 诗歌能在酒中获千古绝唱之句,书法美术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岂只是有缘份而已,而且是“书画得酒更神奇。”中国书法中的国宝王羲之作的《兰亭序帖》,就是在聚宴之时作的。被誉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生来很喜欢饮酒,常与人聚宴。古时候人们迷信三月上巳日,到水滨去洗濯欢聚,可以消除不祥,叫“修禊”。那是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 253年)的3月3日,这天天气晴朗,和风吹拂,担任会稽太守的书圣王羲之与谢安、谢万、孙绰等名流41人同到兰渚山下,曲水河畔,开始了庆贺上修禊节的盛会,文人雅集,景色秀美。他们兴致勃勃地围坐在一段弯曲的流水旁,用漆制的酒杯盛酒,再将杯放在水流水面上,任杯随水漂浮,止于何处,就由坐在何处的人取杯饮酒。叫“流觞曲水”。
&&& 意趣无穷的曲水流觞正进入高峰,不期日色过午,文人们兴犹未尽,有人提议撰文记下这空前盛况,在大家的推荐下,醉态朦胧的王羲之取出鼠须笔,饱蘸浓墨,激情洋溢在蚕茧纸上奋笔疾书。真正是思如涌泉一挥而就。这便是那流传千古的书法艺术瑰宝《兰亭集序》。刚一停笔,观者赞叹不绝。王羲之自己也十分满意,料到醉中竞写出如此神品绝笔。据说他回家后又曾提笔写过几遍,但始终再无最初所作之神韵,可见酒精与身临其境后萌生情感结合到最佳状态,使其全部潜在才气融于笔端,美妙的暂时化为难以为继的永恒。王羲之借流水传杯,作“法贴第一”,真可谓是酒助艺胆、歌舞侑觞了。
&&& 有人曾这样来形容酒的特点:“水的外形,火的性格”,可以说是深得其神韵。酒那柔弱的外表下翻腾着火一样的热情。酒精的蒸发令人血脉畅通,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头脑反应灵敏,周身蓄积巨大的能量,随时可以爆发,不由自主,不吐不快。人所谓酒醉心明白,就是指这种酒精作用下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
&&& 对于艺术家来说,酒的这种特点正可以启人智慧,激发灵感,调动全部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集于一点,如火山喷发,文思如潮,奔腾汹涌,不可遏止。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奇想不断.新意迭出.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粜,许多不朽之作亦由此诞生。,
&&& 唐代的“草圣”张旭,他的草书被唐文宗李昂赞为“三绝”之一。张旭狂草如飞,书法神奇就与酒有着密切的关联。他有一个绰号叫“张颠”,其所以“颠”,是说他不但嗜酒,而且往往酒后泼墨,如有神助,草书如飞龙走凤,叫人拍案叫绝。
&&& 杜甫曾这样描述张旭草书时的神态:“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另一位诗人李颀《赠张旭》的诗,描写更为具体:
&&&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 诸宾且方坐,旭日临东城。
&&& 荷叶裹江鱼,白瓯贮香粳。
&&& 微禄心不屑,放神于八纮。
&&& 时人不识者,即是安期生。
&&& 诗中展现的张旭泼墨时的情景,真是无拘无束,兴会淋漓。这与史传所载也是一致的:张旭“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
&&& 而杜甫、李颀的诗都写到他脱帽露顶,这显然是酒酣耳热的实况写照。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次醉书也是在露项后才出现,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说得非常神奇:“旭饮酒辄草书,挥笔而大叫……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
&&& 以头蘸墨而醉书,何等狂放,真是绝无仅有。韩愈算是深知物不平则鸣之理,他揭示出其潜在心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伎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这种块垒不平之气借着酒的引导而物化,才能够凝成其狂放不羁、飘然不群、变幻无端的书法风格。
&&& 与草圣比美的唐代另一书法大家怀素本来是一个僧人,也有“草狂”之称。他的书法成就同样与酒有关。据说李白都称之为师,传有《草书歌行》云:
&&&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这与张旭的神态是何其相似:笔走龙蛇飘如风雨。后来,文人多将书法与酒相连,描写美酒助书的神奇情景,使人觉得不如此似不足以刻画书家之狂。戴叔伦赞诗题作《醉怀素草书歌》是如此,僧贯休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中也称其“半欹半倾山衲温,醉来把笔猛如虎。”任华的同题诗写怀素泼墨挥洒时更是显得酒气扑鼻:
&&& 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癫狂。
&&& 一癫一狂多意气。大叫数声起攘臂。
&&& 如此豪放浪漫,无怪乎大诗人李白都尊其为师了。正如当代学者所言:“所有这些诗,与其说是在赞美某个具体的书法家,不如说是赞美一种弥足珍贵的气质,那就是浪漫的抒情的诗人气质。”(刘石《书法与中国文化》);书法家、诗人这种弥足珍贵、浪漫豪放的气质,也正是一种任情率直的酒的精神气质。
&&& 书圣如此,也有人虽不以书法闻名,同样可乘醉狂草,龙飞凤舞而酣畅淋漓,或从中产生无限满足和愉悦之感,或借以忘忧去烦,通过乘酒狂书狂草而展示其豪放不羁之个性。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就多次自述他醉酒后乘兴而书的情形,其诗中有不少是《醉书》、《醉歌》、《楼上醉书》一类题目,其中有一首《草书歌》描写得十分直截了当:
&&& 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解酒不敌。
&&& 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
&&& 忽然挥归不自如,风云入怀天借力。
&&&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大阴黑。
&&& 此时驱尽胸中愁,捶床大叫狂堕帻。
&&& 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尺壁。
&&& 诗中充分展现了陆游酒助其豪兴的情景,“放翁”之号也因蜀中幕府酣饮狂放而来。他是将酒与书法、诗歌都当成寄情遣兴之物,故特喜触类生变、随变生奇的草书,供其随心所欲,纵情挥洒。正因为历史上有许多乘酒狂草如飞龙走凤,留下许多名篇传下诸多轶事,所以古人便得出结论:“篆书朴,隶书俗,草书贵在无羁束。”(唐吴融《赠誓光上人草书》)为什么会有书法如此之律、之理?细想起来,“草书贵在无羁束”并不是书法使然,而是乘酒兴书之,更显其笔力雄豪,飘逸无拘,宣泄释放出生命的激情,内心的忧愤。如此说来,“草书贵在无羁束”只是对书法者心灵的一种理性认识而已。
&&& 书法艺术借酒生色,绘画也莫过于如此。中国传统画可以说是书画同源的,据《宣和画谱》载,唐代画圣吴道子曾从学于张旭,作画时也“海欲挥毫,必先酣饮。”更怪的画家是宋代的包鼎,他和父亲包贵都以画虎闻名。据陈师道《后山谈丛》记载,他画虎以前,先洒扫画室,塞门塞窗,.仅留一户穴透光,一饮斗酒。然后脱衣踞地,卧起行顾,恍觉自己真像是一只老虎。于是再饮斗酒,取笔挥洒,尽意而罢。元人《画鉴》中记载一当时的画家陈容,专以画墨龙著称,能泼墨成云,同样也是喝醉了酒,“醉余大叫,脱巾濡墨,信手涂抹,然后以笔成之。”那气派竞和张旭写字酷似。这两位一虎一龙的画家,作画能人木三分,都全仗酒力。
&&& 明代唐寅也就是巧点秋香的唐伯虎,他画名满天下,当时有“欲得伯虎画一幅,须费兰陵酒千钟”之谚,可见他的嗜酒成癖。史中记载,唐寅筑室苏州桃花坞,终日与人欢欣,酒兴大发,就欣然作画。于是求画者纷纷载酒而来,与他酣饮终日,才能求到一幅画。
&&& 明末宗室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作画同样离不了酒,求画的人也常以酒招之,将纸墨置圩席旁,醉后攘笔搦管狂呼大叫,洋洋洒洒,数十幅画竟是立等可取。相反,要是在清醒之时,片纸只字都不可得,送他多少金银他也不屑一顾。
&&& 清代扬州八怪之首的书画家郑燮也是画画离不开酒的人,他在《自遣》一诗的后半首写道:“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不少求他作画的人,求不到时便以酒为饵。相传扬州有一盐商托人求郑燮作画,郑燮素来厌恶市侩,硬是不答应为他作画。这位商人又是求画心切,便乘郑燮出游之日,在郑燮必经之地的一个竹林小斋中先置酒烹狗肉相候。郑燮一见此处有酒,甚是高兴,一头扎进小斋,独斟独饮起来,郑燮狂饮饱嚼之后,问他壁上怎么不挂字画,盐商道:“此地无人作好书画,听说郑板桥很有名气,但我没见过,不敢相信。”郑燮被这激将法一激,乘醉把盐商备下的纸又书又画,顷刻涂尽。这盐商原先准备用千金谋求的字画,一顿酒就骗到了手。看来酒不仅如苏东坡所说的是“钓诗钩”,同时也是“钓画钩”。
&&&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能作画,他写小说要赊酒,作画时也需饮酒,喝酒要有酒资,便用卖画的钱偿还酒债,酒债还清后还得喝酒,如果再赊再饮,再饮再画,再卖画再还钱,这种穷困潦倒却不戒酒,不辍画的事是人们所熟知的。诗歌、书法、绘画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岂只如此,酒与整个文学艺术密切关联,其古今的轶闻趣事,真可谓不可胜数,清人唐晏诗道:“酒为翰墨胆”,我看实在说得不够,应该说是“酒为翰墨魂”才对。
&&& 九、悠然畅饮“东篱下",酒中自有羲皇淳
&&& 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好酒,好多也是一种不得已。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士”成为社会中的一个阶层,在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是在春秋战国之时。
&&& 百家争鸣,合纵连横,游说君王,“士”们的人生理想就是能让君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即所谓建功立业,所谓生前身后名。到了汉以后,积极人世的儒家被视为正统,“士”们更把谋得一官半职作为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正路,因此尽管以个体而言,不少知识分子仍有“怀才不遇”之感,但从整个“士”阶层来说,和帝王、和封建统治阶级还是密切合作的。
&&& 这种情况自东汉末年起开始有所变化。从汉末直到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政治黑暗,“明主”少见,政局多变。许多“忠臣”朝不保夕,许多人想施展抱负却很快丢了脑袋。“士”们从惶然不知所措到退避遁世,不与统治者合作,许多人便以酒为伴,以酒寄情。因为酒能使人心地单纯,使人披肝沥胆,使人赤诚,使人返真。文人、土族与酒的结合便有了一种酒精神。简单地说,酒精神仅是一种自由精神。顺天行道,适应天时,千秋之行,遵守自然规律。具体地说,中国文人的那种酒精神,就是在儒家的礼义纲常、伦理秩序在其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迫于森严的封建伦理,迫于强大的政治压力,在酒中、在醉中寻得一席喘息之地,展现那渴望自由的心田,在人的痛苦中得到一点诗情。也就是说,饮酒不仅是寻点感官刺激,享受一下暂时忘却的陶陶之乐,更是营造一个幻境,曲折地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的途径。陶渊明就是一个典型。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酒,他是否能安然乐贫,怡然田园乃至终生,活得如此潇洒、雅致。
&&&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那是一个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门阀世族统治,等级制度森严。出身于没落官僚地主家庭的陶渊明虽然做过祭酒、县令等小官。但若想在仕途上求得更大发展是很难的。而且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卑污险恶也令他深恶痛绝。他的诗文中就有多处曲折地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深刻不满。于是,“像许多有酒癖者一样,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朱光潜《诗论·陶渊明》)想在酒中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化人生境界。同时又在似醉非醉之中,寻找那世外桃源之乐,寻找“羲皇淳风”。
&&& 陶渊明年轻为官时,曾乘酒兴唱出“刑天舞干戚,猛志逸四海”的豪言,颇有“济世”的志向,可是世态炎凉,官场黑暗,而他又为人高洁,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做了80多天彭泽县令便辞官不做,过着躬耕的生活,按他自己说的“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在这闲居之际。每以酒自娱,倘佯自适。正是在这“醉乡”之中,实现了“物我两忘”的艺术化人生境界,寻找到心中的“羲皇淳风”这一点,这在他的诗文中得到充分反映。
&&& 十、乘兴饮酒,因酒得诗
&&& 他写诗意在天然,饮酒润笔再是天然成趣。他的《时运诗》共 4章,有两章都写到酒。诗前有小序云:“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由此看来此时诗人的心情是较为舒畅的,大自然的景物也是美好的,在美好春日的衬托下,为诗人游赏提供了条件。但在这美好的时光,宜人景色,却又是孤身一人,唯影为偶,不免又产生孤独,孤独感油然而生,而诗人又追求的是情高超俗,于是以酒为伴,独饮独赏,边饮边赏,不觉借酒助兴,诗兴勃发,从而在“春服既成,景物斯和”聊以自慰的同时,有了《时运诗》这样的妙笔,我们不妨取诗的第二章来剖析一下诗的意境,窥视一下诗人的心灵。
&&& 第二章云:
&&& “洋洋平津,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捧兹一觞,陶然自乐。”
&&& 这是一幅天然、生动的游春图。诗人面对一泓清水,既可洗涤凡心,又可驻足赏观;远眺四周景物,皆可注目,令人欣慰,真使人心旷神怡。这就是诗人所追求的“称之而言,人亦易足”。独立水边,他可以畅怀放言。这也是他的希望,能有此境也就满足了。试想陶渊明面临这慰心之景,应该说是无所遗憾了:可是如果他没有酒作伴,其能“捧兹一觞”,也就不可能引出“陶然自乐”。读完这一章诗,方知杯中之物是画龙点睛的精品,也即是“捧兹一觞,陶然自乐” 8个字,是陶渊明心情舒畅的表证,也就是说酒是他生活中不可代替的必需品。
&&& 再看第四章:
&&&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建,慨独在余。”
&&& 这是一幅为“竹林七贤”写照的图景。不同之处仅是他一贤而已。诗人朝朝夕夕面对各色分列的时花草药,繁花苍翠的竹林,外加有榻有琴,诚可谓优哉优哉,神仙般的逍遥。这须有个前提,就是诗人在这里有“半壶浊酒”,如无酒作伴则是另一番情趣。在诗人看来酒不必多,也不追求好,只要“浊酒半壶”即可怡然自得,那才是黄帝尧帝都比不上的!而如此美景只有诗人一人才能享受。是酒使陶渊明忘却了尘世间的污浊,而欣赏到这自然美景,同样又是酒,又使陶渊明融于自然美景之中,或者说忘却了自己,或者说忘却美景,或者说物我两忘,只剩一腔热情,此时的诗人只觉得其它竹也好,花也好,床也好,琴也好,都只是陪衬,关键只有一样东西,即是酒!酒!非酒莫属。诗人此时想的只是“酒”,作为诗的鉴赏者,我们也认为,若无酒,无法激发诗人之性情,无酒,则无如此美妙之诗文。
&&& 十一、何以解忧,“闲饮东窗”
&&& 陶渊明虽闲居田舍,面对着混乱政局、沧桑人世,却又总是思潮起伏遐想联翩。为寄托情思,为平伏心绪,不时地欣然命笔赋诗。而他欣然命笔时又总是以酒拓思路,自然为景物,发挥自己人生的感慨。
&&& 在陶诗的集子里《饮酒诗》20首,外加《止酒诗》与《述酒诗》各一首,我们称之为咏酒诗22首。这些作品不但咏的是酒,而且首首都是醉后所作,其与酒的关系之密切是不言而喻的。而其中许多诗句所描写的那景色之美,所展现的意境之深,所描述作者心绪之静,着实令人陶醉、向往,也着实让人感受到作者在那混乱政局的重压下,在那沧桑人世的摧残下,不仅寻得一席喘息之地,而且创设了一个“世外桃源”,寻得了“羲皇淳风”。我们以其《饮酒诗》第五首为例,就可以鲜明地看出这一点: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这是被历代传诵的佳作,堪称传世之作。诗中许多警句被后世作为成语典故应用,摘其诗意来命名,命书斋名、寓所名的也不乏其人。“采菊”二句则有诸多诗话论及,乃至后人咏菊总要有陶渊明,“东篱”成了菊的代名词等等。诗的开句“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可以看到诗人至此环境更为恬淡了,也完全适应了安静的生活。心地之坦然可谓无以复加了,似乎是心满意足。接着两句矛盾又产生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远离亲友,偏居东窗,有心相见阻且长,不免又产生了思念故人的感念。诗人知道现实黑暗,人不由己,要自得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他的处境、他的生活现状还是随遇而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正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结句可谓奇妙“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百感交集,终归淡泊,车马喧同后边的“心远地自偏”相呼应。地偏是客观事实,这是诗人自己选择的,所以对此他有了更高境界的感受。“地偏”非远,而是因为“心”灰意冷,使得“地”自然而然地远了。诗人从为官到隐居,没有决心和毅力是难以承受的,而今他适应了,并静下心来去理解社会了。诗人到此已达到日臻炉火纯青之境,为自己、为别人,更是为后世找到了一个“桃花源”。
&&&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酒在陶渊明一生中是件不可缺少的东西。反映在他诗作中也是如此,他的集子中涉及酒的方方面面太多了。简直可以说如果离开了酒也就没有陶渊明的诗,而没有这些诗文以明其志,陶渊明的一生也难以如此逍遥清高,更谈不上成为中国文人清高为尊的典范了。
&&& 当然,在醉乡里寻找“羲皇淳风”的不只陶渊明一人。晚于陶渊明 200年的唐朝文人王绩有一篇《醉乡记》,可称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姊妹篇。
&&& 《醉乡记》中也有个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醉之乡,那里与中国相距数千里。土地平坦广袤,没有高山峻岭,也没有白天黑夜寒冬酷暑之分。那里民俗相同,那里的人们不受爱、憎、喜、怒等七情六欲的情绪缠绕,饮风餐露不食人间五谷,他们生活闲适,与自然界的各种动物和平相处,也不知有舟可渡有车可乘,有各种器具可以享用,用各种武器可以攻伐。传说当年黄帝曾来这里。其后数代,凡盛世便与醉乡通;乱世则与醉乡绝。秦汉以后,只有阮籍、陶渊明等10来个人游于醉乡,来后再也不回,死后就葬在这里,被人视为酒仙……
&&& 南北朝时著名的诗人庾信,就曾借饮酒之境的幻想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仙人下赤城,仙酒问王平。野人相就饮,山鸟一群惊。……”那么逍遥清高的山野隐士生活啊。这种饮中情趣深味积淀下来,便使酒具有了淳朴、闲适、平和、自然的社会生活象征意义。对所处环境的不满,对人生境遇的不满,以及无力反抗,无法施展政治抱负,只好到“醉乡”去逡巡一番,借“醉乡”来抒发自己的社会理想了。
&&& “去古日已远,百伪无一真。独余醉乡地,中有羲皇淳。圣教难为功,乃见酒力神。谁能酿沧海,尽醉区中民。”(元好问《饮酒》)桃花源是乌托邦,醉乡更是子虚乌有:文人们也明白这种“羲皇淳风”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所以,在醉时“一游”尽兴,不失为一种饮酒乐趣。
&&& 十二、借杯中之物, 浇心中块垒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是一代豪杰、人称“奸雄”的曹操留给人间的名句。曾经叱咤风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金戈铁马,转战南北,争雄诸侯,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但是,当他面对流逝的时光和壮志未酬的现实也无可奈何,只能用酒来排解心中的忧伤。既有雄才大略又有辉煌业绩,充分展现过人生价值的曹操尚且胸有块垒难消,忧愁难抹,借酒浇之;更何况芸芸众生中,那些胸怀大志,自感怀才不遇,而又回天无力的文人雅士呢!他们往往是面对宦海沉浮、渺茫人生,既不愿折腰事权贵,阿谀逢迎以求升迁;又无力改变不平的社会现实。于是借酒浇愁,花钱买醉,以求解脱,便成为许多文人度过坎坷人生旅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内容。著名诗人李白就是一个典型。
&&& 李白才华横溢,志存高远,且诗负盛名,初到长安时又极受贺知章等人的推崇,在其推荐下,被唐玄宗诏为供奉翰林,一时受到特殊的礼遇。但玄宗只视之为宠物,并不想重用。岂但得不到重用,还遭到权贵们的暗陷。
&&& 任翰林学士后,自以为喜遇明主。在朝廷李白时常代拟诏书,也时常发表自己对政治的见解。他在诗歌中希望君主节俭爱民,选贤任能。殊不知唐玄宗让李白供奉翰林,只是需要他写一些优秀的诗歌为自己的宴饮添光彩,用优美的辞令写诏书,以显示唐玄宗自己的文采。李白的政治见解不仅令唐玄宗反感,而且触动了当时上层集团享乐生活的痛处,于是唐玄宗找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说是李白性格有如仙人,无拘无束,在朝廷上不自由,所以“赐金放还”,显示帝王对人才的爱惜和对李白人格的尊重。有人说李白在宫廷失意是由于他有意侮慢了杨贵妃和高力士,所以被赶出宫中。也是事出有因,话要说到前次醉酒为玄宗填新词的事,玄宗有新曲,催人找李白为之填新词。而此时的李白正在曲江边上与一群相好诗人饮酒,已经有了几分醉意。忽然高力士传圣旨要他进宫。李白为人本来就十分高傲,他写诗是高兴写就写,不高兴写就决不写,但此刻是皇帝圣谕又怎敢违抗。所以,心中老大不快。李白心里正犯嘀咕,高力士却怕玄宗久等,只是一味催促李白上马,于是李白装出一脸醉相,连声说:“我是仙,正与各位仙人会饮,不得抽身,请回复皇上。”高力士听了心下惊慌,只好命手下连哄带拉地把李白扶到马上进宫复命去了。
&&& 这一下可真的让李白生气了,一路上想着怎样报复。进了宫中李白做出站立不起来的大醉样,高力士只好命手下将李白架进花园。玄宗见李白来了,心中大喜。但仔细一看李白醉成那副模样,虽不怪罪,但也觉得十分扫兴。李白却大声说:“不要紧,我李白斗酒诗百篇,越是醉越能写出好诗!”玄宗半信半疑,一边亲手为李白调醒酒羹,一边吩咐备墨砚。李白大声说:“对名花赋新词,需贵妃娘娘亲自磨墨才行。”杨贵妃一听怒火中烧,心想你李白不过是一个伺候皇上笔墨的“弄臣”,怎敢叫我研墨!但又一想何不屈尊就驾一次,让皇上欢心,以后再找李白算帐。于是前去研墨。李白歪坐在御榻上向高力士勾一勾手指,示意他向前。高力士一看火冒三丈。心想平日里除皇帝外,朝廷百官谁不敬我三分,你李白是什么东西,敢用唤狗一般的手势叫我前去,但又不敢惹玄宗生气,只好上前。李白说:“我酒醉无力,还望公公代为脱靴,以免弄脏了御榻。”一听这话高力士的脸直恨得红涨到了耳根,回头一看玄宗,只好躬下身去为李白脱下靴子。
&&& 李白把这一伙帝姬宠臣捉弄一番之后,挥笔写下了十几首新词,玄宗十分高兴,就连屈尊为李白研墨的杨贵妃也因这诗写得太美,自己仿佛就是牡丹仙子一样。
&&& 独有高力士觉得受了一肚子窝囊气,整天想着怎样报复李白。有一天杨贵妃正在回味上次沉香亭赏花的欢乐,又吟起了李白的《清平调》,很是得意。高力士因对前次脱靴的事怀恨在心,见机会到了,便开玩笑似的对贵妃说:“开初我还以为妃子对李白的词一定恨入骨髓,怎么还这样念念不忘?”杨贵妃很吃惊地问:“翰林学士的词怎样了?”高力士说:“用赵飞燕比妃子,不是太把妃子看低贱了么?”杨贵妃再读词,觉得高力士的话果然有理,于是转喜为怒。于是她不断地在玄宗那里吹“枕边风”,说李白的坏话,后来玄宗想给李白授官,高力士和杨贵妃联络其他人极力阻止,结果李白始终得不到重用。
&&& 李白在长安感到仕途无望,宏远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济世之才无法施展,怀着一种积郁、悲愤的心情离开了京城,又开始了四海漫游的生活。在那长期的漂泊流浪生活中,在其坎坷的人生旅途上,酒却一直陪伴着他。借酒浇去他胸中的积郁,借酒助兴即兴赋诗,以宣泄他心中的悲愤。现存李白1050首诗文中,谈及饮酒者有 170首。其中有不少诗文就是直截了当“借怀中之物,浇心中块垒”的。如《行路难》中写道:
&&&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 诗的前 4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人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90岁时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给诗人颇多启发,由此信心大增。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那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有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人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 这首诗一共14句,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十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荑酉”,“玉盘珍馐”,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 4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4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自,毕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 2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力量。
&&& 单纯就此一首诗而言,表现的还只是诗人李白内心的一种苦楚的感叹、忧郁,一句话,还不是一个真正丰富、深邃的李白。随着漫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李白对社会、对权贵们的认识也逐渐深刻,终于看清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黑暗,于是在酒醪的刺激下,他盼眭格更加放荡不羁,“傲骨”也愈加毕现,乘着酒兴把犀利的诗笔直接指向长安内外的权贵们,痛快淋漓地讽刺鞭挞他们,以消除积压在胸中的“块垒”。在他的《古风》之二十四中就这样写道:
&&&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 诗文描绘并鲜明地指出了有钱有势的“中贵”多是穷极无聊的斗鸡小儿,诗人在已经看穿了他们的五脏六腑之后,表示了坚决羞与他们为伍的决心,诗中的“洗耳翁”指许由。传说尧(上古的帝王)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于是逃到颍水边,箕山下耕种;尧又想召他为九州长,许由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于是到颍水去洗耳,跖,传说是古代的大盗。李白用这个典故,提醒世人分清是非,表明自己宁肯像许由那样野处躬耕,也不愿与他们合作。
&&& 李白借酒写下的大量诗篇,有的是感叹自己怀才不遇的郁伤心情,有的是讽刺、鞭挞权贵们鸡肠狗肚的肮脏心灵和卑鄙行径,有的却又是在一种沉重的叹息之中,喷发出一种愤怒的抗议,展现出诗人心中的一腔怒火,如《行路难》中的第二首就是明证,诗中写道:
&&& 大道如青天,
&&& 我独不得出。
&&& 羞逐长安社中儿,
&&& 赤鸡白雉赌梨栗。
&&& 弹剑作歌奏苦声,
&&& 曳裾王门不称情。
&&& 淮阴市井笑韩信,
&&& 汉朝公卿忌贾生。
&&&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 拥旄折节无嫌猜。
&&& 剧辛乐毅感恩分,
&&& 输肝剖胆效英才。
&&& 昭王白骨萦蔓草,
&&& 谁人更扫黄金台?
&&& 行路难。归去来!
&&& 这首诗固然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但诗中旁征博引把当时社会的黑暗、权贵们的昏庸低能致使社会混乱、政治短视、为英才济世设下种种障碍的情景刻画得人木三分,深刻展现了诗人的一种抗议,一腔愤怒。
&&& 诗一开头就陡然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感受因人生、仕途布满山川艰险、荆棘丛生,虽“大道如青天,”却是“我独不得出”的沉痛情感一下子喷发出来。诗中“羞逐”以下 6句,把自己不愿意事身权贵的心情以及理由表现得明明白白,为什么不愿意?只因唐代上层社会拿斗鸡进行游戏或赌博。唐玄宗曾在宫内造鸡坊,斗鸡的小儿因而得宠。当时有“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狗胜读书”的民谣。如果去学斗鸡是可以结交一些纨绔子弟,在仕途上打开一点后门的。但李白对此嗤之以鼻,所以声明自己羞于去追随长安里社中的小儿。这两句和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所说的“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术鸡,坐令鼻息干虹霓”是一个意思。都是说他不屑与“长安社中儿”为伍。那么,去和那些达官贵人交往呢?“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弹剑作歌”用的是冯谖的典故。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够礼遇,开始时经常弹剑而歌表示要回去。“曳裾王门”即拉起衣服前襟出人权贵之门。李白是希望“平交王侯”的,而现在长安权贵们并不把他当一回事,因而使他像冯谖一样感到不能忍受。这两句是写他的不称意。“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韩信未得志时在淮阴曾受到一些市井无赖们的嘲笑和侮辱。贾谊年轻有才,汉文帝本打算重用,但由于受到大臣灌婴、冯敬等的嫉妒、反对,后来竟遭贬逐。李白借用韩信、贾谊的典故,写出在长安时一般社会上的人对他嘲笑、轻视,以及当权者对他的嫉妒和打击。这两句是写他的不得志。
&&& “君不见”以下 6句,深情歌唱当初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的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隗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所用。燕昭王对于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世,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时,昭王亲自打扫道路迎接,恐怕灰尘飞扬,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主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但这种关系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唐玄宗这时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只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诗人的感慨是很深的,也是很沉痛的,既然朝廷上下都不看重他,而是排斥他,那么就只有拂袖而去了。
&&& “借杯中之物,浇心中块垒”的还大有人在。
&&& 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如日过中天、每况愈下的动荡之际,而他又是一个爱国忧民之人,无论是艰险的途中,或是最后他无处投奔,飘泊孤舟之上,他的悲哀都不曾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扩展到比他更痛苦的人民身上。所以他手持的酒杯比别人的更沉重。他把浩浩的春愁、沉沉的秋思,把国破家亡的忧患,生灵涂炭的哀怨一起掬起,化人了浓浓的酒醪之中。不仅放出了“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的悲声,而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宋代的儒将辛弃疾一生忧国忧民,转战南北而报国无门,他在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朝廷采纳时,也只好“总把平生入醉乡,大都三万六千场,今古悠悠多少事,莫思量。”
&&& 凡此等等,都是借杯中之物,浇心中块垒的典型代表!
&&& 十三、酒与情志
&&& 魏晋以来士族文人特别重视情。“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世说新语》)他所说的情主要指伤感与痛苦;这与社会混乱和士人的觉醒有关,而酒便成为纾解愁肠的最佳良药。人们曾企图从药石中寻找长寿不死的秘方,可是得到的却是中毒和早天,于是从服药转向饮酒,在美酒中寻求麻醉。
&&& 当然士大夫所具备不仅是卑琐的个人的痛苦,更多的还是富于社会内容的苦痛。这种痛苦是高尚的。士大夫用酒缓解这种痛苦,自然也提高了酒的品格。
&&& 南朝宋鲍照《行路难》写道:
&&&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 出身寒门的诗人心怀壮志,但“才秀人微”,被世人所轻,因此他的痛苦、愤懑和借以麻醉自己的酒,都是针对黑暗现实的。
&&& 唐代杜甫的痛苦则更深沉一些:
&&&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 ……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诗人最大的愿望是使自己成为济世治国的贤臣,把黎民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成年累月使他痛苦、叹息的就是这一点。社会的冷落、同学的哂笑都不能改变他的初衷,他的愤懑、忧郁只能寄托于诗歌与美酒。
&&& 对于壮士,酒更刺激了他们的豪情。北宋苏洵有“壮心时傍醉中来”的名句,南宋爱国志士辛弃疾醉后写道: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 沙场秋点兵。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醉酒激发了诗人昂扬的斗志,激励着他和友人奔向沙场。南宋孝宗时志士王质写的《何处难忘酒》四首,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自己如何把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深情托付于酒:
&&& 何处难忘酒?蛮夷大不庭。有心扶白日,无力洗沧溟。豪杰将斑白,功名未汗青。此时无一盏。壮气激雷霆。
&&& 何处难忘酒,奸邪太陆梁。腐儒空有郦,好汉总无张。曹赵扶开宝,王徐卖靖康。此时无一盏,泪与海茫茫。
&&& 何处难忘酒,英雄太屈蟠。时违聊置畚,运至即登坛。梁甫吟声苦,干宝将苦寒。此时无一盏,拍碎石栏干。
&&& 何处难忘酒,生民太困穷。百无一人饱,十有九家空。人说天方解,时和岁自丰。此时无一盏,入地诉英雄。
&&& 这些慷慨淋漓的抒情文字把酒抬到了极高的地位。
&&& 十四、酒与名理
&&& 魏晋时,酒为一些文人士大夫所特别嗜好,也与借此全身远害有关,特别是竹林七贤,他们肆放情志,借酒自秽,以种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不同程度地破坏名教。刘伶“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恽衣,诸君何为人我恽(同,内衣)中。”以此表示自己不同于礼法之士。他们常说:“礼岂为我辈设耶?”向往的是放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他们的主张既不见容于世,并为维护纲常名教者所嫉恨,于是便常常借酒以免祸。几次面对棘手的政治问题的阮籍都是靠喝得烂醉才避开。竹林七贤旷达、放任的人生态度为后世热爱自由、具有叛逆性格的士人所羡慕,因而,把他们的放诞纵酒也全面接受下来,作为破坏名教礼法的手段。
&&& 晋末陶潜也以嗜酒著称,不过他是有意识地通过饮酒以追求人的自然本性。陶潜诗中几乎篇篇有酒,他首次把诗、酒和自然结合在一起,并从诗与酒中寻求人的本真,即人的自然本性。《饮酒》诗中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所谓“真意”、“深味”即指在痛饮时体会到的人生真谛与人的自然本性。这些都是当时士人所努力求知的,因之在陶潜的饮酒生活中,酒又被赋予了玄学意义,这一点也被后世的文人墨客继承下来。唐代李白诗云:“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月下独酌》)所谓“醉中趣”,就是在醉乡中摆脱了日常礼法的束缚,于冥冥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
&&& 北宋苏轼对酒与理的关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他在《浊酒有妙理赋》中说“浊酒”(未经漉过的酒)中亦有“妙理”存在:酒勿嫌浊,人当取醇。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于凝神。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杳冥冥其似道,经得天真。”意为有醇厚之味的浊酒,亦可以使人忘忧,从而使人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使人“达道”和恢复自己天真的本性。“天真”指人的纯洁的本真,这正是艺术家所刻意追求的。因此,酒和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 十五、酒与艺术家
&&& 酒对艺术的催化作用自唐以来就被艺术家意识到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己也在《江上吟》中写道:“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傲啸凌沧州。”在酒的刺激下,李白写出了许多很好的诗篇,所以又有李白醉写《清平调》词三章的风流传说。《饮中八仙歌》还写到书法大家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代笔记记载张旭“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称狂徒,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三杯酒下肚,他便无视贵族的尊严,在王公面前脱帽露顶,奋笔疾书,字若云烟,舒卷自如,酒使他的书法艺术出神人化。苏轼夫子自道:“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材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吐向君家雪色壁。《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说明酒能激发创作的冲动,使之不可压抑,必一吐为快。
&&& 为什么酒能刺激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呢?这与中国的艺术特质有关。中国艺术的抒情很强,不仅诗歌、音乐如此,即便空间艺术如绘画、书法,也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而酒作为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可加速人的血液流动,使人的精神亢奋起来,因而使充溢于胸中的激情无法压抑。
&&& 酒又有提高艺术家创作品质的作用。艺术家也是人,日常生活中尘世间的各种俗套常情束缚着他,封建时代提倡的道德规范、政治哲理作为“理性的魔障”蒙蔽着他,若要产生上乘之作,就必须对这些“魔障”、规范有所突破。于是,酒便常常扮演这种突破的催化剂。艺术家半酣之后,似乎只受潜意识和直觉意识的支配,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心理能量中潜藏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酒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