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文人空间杂志是怎么样的

【毛毛夜话】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人生有情,所以有挂碍,有烦恼。然一切有情,皆为过往。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一点一点扔,过往情事如花雨,聚散总随缘。过去的繁华,只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冷清。与其因失去而惊慌失措,不如回首看看过往,看清来时路。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瞑目皆归泥。人人皆在尘世之中徘徊,又怎能不沾染凡尘,历经浮沉。我们注定要经历许多的苦难,太多的挫折,太多的不舍,方能变得心如止水,恬淡致远。喧嚣过后,终究要学会沉淀,沉淀过往,心静如禅。
尘缘如故,一颗释然的心,走过岁月的沉淀,将过往的时光折叠成一朵盛放的清莲,守住内心波澜,将岁月修炼成一颗梵净的禅!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人心本无累
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人生苦短,
所以每天不要带着遗憾醒来。
生活本来很不易,
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
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一梦,白云苍狗。
错错对对,恩恩怨怨。
终是不过日月无声,
水过无痕。
多少时候,
因为得不到,
所以假装不想要。
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
也让你认清自己。
你要明白,
没有人可以宠你一辈子,
要想走得精彩又坦荡,
唯有独立坚强。
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
想隐藏,却欲盖弥彰。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其实生活本不苦,
苦的是我们欲望过多。
人心本无累,
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
时间能抚平任何伤痕,
多给自己一些时间。
迷宫般的城市,
让人习惯看相同的景物,
走相同的路线,
到同样的目的地。
习惯让人的生活不再变。
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
却又有种莫名的寂寞。
而你,永远不知道,
你的习惯会让你错过什么。
我也曾在藏北雪原仰望浩渺星空而泪流满面,一种博大的感动类似天毯,自九天而下裹挟全身。
银河如此浩瀚,在我浅淡生命之前无数年代,它们就已存在,在我生命之后无数年代,它们也依然存在。
那么,我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在这个惶然的瞬间,我被存在而感动,决心要对得起这稍纵即逝的生命。
我喜欢常常感动的女人,不论那感动我们的起因,是一瓣花还是一滴水,是一个旋动的笑颜还是一缕苍老的白发,是一本举足轻重的证书还是片言只语的旧笺……
引发感动的导火索,也许举不胜举,可以有形,也可以是无所不在的氛围和若隐若现的天籁。感动可以骑着任何颜色的羽毛,在清晨或是深夜,不打招呼地就进入了心灵的客厅,在那里和我们的灵魂倾谈。
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公众号)
内容来源于德森克,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德森克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毛毛书院】大师笔下的巴山蜀水,解读中国山水的无限可能
张大千 《横贯公路》
巴山蜀水的
雄伟峻险和钟灵毓秀,
为大师们解读中国山水提供了无限可能。
他们得山川之助,
在传统的基础上独出新意,
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傅抱石得巴山烟雨之淋漓;
张大千得峨眉青城之幽深;
黄宾虹得蜀山之苍莽厚重;
李可染得山川草木之浑厚;
陆俨少得三峡险变之奇幻。
可谓家家有得,人人见殊,
中国的山水画也因此增加了新的高度。
傅抱石的巴山蜀水
傅抱石满怀激情地扑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汲取山水之气,饱餐灵秀之色,捕捉并将那一幅幅瞬息万变而稍纵即逝的景色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他认为,“动人的作品,往往成功就在须臾。”
傅抱石曾深有感触地说:“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
傅抱石 《万竿烟雨》 133.5×40cm 1944年作
《万竿烟雨》作于1944年的金刚坡下,是傅抱石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美学原则指导下,深入观察川东的自然景象,加以提炼升华,使理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抒发相结合创作出来的典型艺术作品。这幅《万竿烟雨》正可谓傅抱石得山水性情的绝妙佳作。
傅抱石 《万竿烟雨》 立轴 1947年作
傅抱石先生居蜀八年,居住在“金刚坡下山斋”,是一幢极简陋、凋零朽败的农舍。就是在这里,孕育并诞生了其“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抱石皴”和其绝作“雨景”山水画。
傅抱石 《万竿烟雨》 1955年作
他画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筹,有“傅氏风雨下钟山”“一半山川带雨痕”的美称。傅抱石的雨景,魅力无穷,风格独特。他用大笔破锋,快速运笔,扫出的雨丝,苍苍茫茫,恢恢蒙蒙,飘洒逸宕,氤氲和融。他的雨景画大气磅礴,气势过人,有一套他自创的独特技法。可以说,雨景是傅抱石山水画的“绝招”,他是写雨景的大师。
傅抱石 《潇潇暮雨》
傅抱石特别喜欢在群山云雾缠绕、大雨滂沱的时候,戴着斗笠或撑着雨伞冲入云雾或雨幕中,到山涧流泉峰恋之间去观察、去体验、去欣赏那烟笼雾绕、凝视那滚滚翻腾的乌云,时隐时现的山峰和在狂风中乱舞的树丛。雾气沾湿了他的头发,细雨淋湿了他的衣衫,他丝毫不觉,反而感到惬意和欢乐。
傅抱石 《巴山夜雨》
在山间徜佯,领略这蜀中的山水,傅抱石越来越发现,这眼前雄奇而美丽的景色,那千变万化、苍茫深幽的山川形胜,那烟笼雾锁、飘渺秀润的自然景观,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张大千的巴山蜀水
张大千在晚年赠给老友的一幅画作上题诗道:“峨剑夔巫,孕四天下。出云导风,谁欤匹者?”巴山蜀水不仅是张大千一生都痴爱不已的绘画题材,也是他抒写情感、寄托乡思的重要载体。
张大千 《峨嵋金顶》
《峨眉金顶图》作于1948年,此时张大千寓居成都昭觉寺,体力、精力、目力俱佳,作此峨眉金顶,兴到笔至,将云烟杳霭中的峨眉山“屹然霄汉”之雄奇描绘得淋漓尽致。而大千对此亦是颇为自得,不但隔日再题诗一首,更是自夸“固当以北苑南宫法求之,庶几传其天机离合之趣也”。
三十年代的张大千临摹遍古代大师名迹,自我艺术逐步趋于成熟,工笔写意,俱臻妙境,从中也不难发现其实巴山蜀水才是他最重要的艺术源流。
张大千 《云峡远帆》 1947年作
《云峡远帆》题识:妾住长干住凤台,君行滟滪浪成堆。愁风愁水日千回。断雁不传云路信,寒雅自引客舟回。襄王神女费疑猜。浣溪沙。丁亥嘉平月,张大千爰。此时的张大千从“师古”到了“师自然”的阶段,故乡山水对他烙印非常之深。
张大千 《爱痕湖》 1968年作
《爱痕湖》又名《爱痕湖一曲》,为巨幅绢本泼彩,宽76.2cm,长264.2cm,落款的年代为戊申(1968年),与张大千的巨构《长江万里图》创作于同年。
1965年秋,张大千与友人张目寒等游瑞士、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停留数日。关于此行的细节,张大千在翌年创作的另一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士入奥国,宿爱痕湖二日,曾作此诗以戏之。”艺奴听名字似是一女子,但究竟是何人并未清楚。这一乐事,必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游欧归来的几年内,他以“爱痕湖”为题,创作了多幅山水。
黄宾虹的巴山蜀水
黄宾虹 《青城山中坐雨》 纸本设色
黄宾虹精通中国美术史,但曾一度为不能突破前人的窠臼而苦恼。及至入蜀讲学,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他登峨眉,游青城,涉夹江,抵万县,然后泛舟东下,探险巫山十二峰,遍观奇山异水,茅塞顿开。归来后,他“蒙被假寐打腹稿”,把雨中所见,细细体会,一气作成《青城烟雨图》十多幅。
黄宾虹 《蜀游山水图》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千条飞泉令我恍悟,若雨淋墙头,干而润,润而见骨,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也。”在嘉陵江边写生,他悟出了“以点作皴”的笔法。在白帝城,他静观夜山阴暗明晦的变化,发现其基调虽是黑色,但月光照射之处又呈银白,凸凹分明,虚实相生,变化微妙,渐渐悟得了当年老师所授“实处易,虚处难”的秘诀。
黄宾虹 《蜀山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933年作
黄宾虹在蜀游途中写过两首诗:“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沿皴作点三千点,点到山头气韵来。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东下不虚回。”他眼中的山水,心里的快乐,此刻已经幻化纸上,那种对真山真水的真切感受,籍助丹青水墨的表现更令人心向往之!
黄宾虹 《陆游渭南词意图》 设色纸本 1933年作
陆游,南宋著名文学家,西南川蜀当年也曾是陆游的宦游之地,那是一片踏上一脚就永远忘不了的山水。黄宾虹借陆游词意抒发对那片山水的眷恋,这也是黄宾虹蜀游之后经常的绘画主题。
黄宾虹 《纪游册》
黄宾虹这次蜀游,得画稿近千幅,诗作也颇丰,深感不虚此行。他由蜀中的草木繁荣、月夜的林岚氤氲、雨后山峦的苍郁浑厚,体察到奇山秀水的美,真正悟到了知白守黑,从实务虚,在浓烈的笔墨意韵中表现出清淡与超逸。黄宾虹将摹古与师法造化熔为一炉,用积墨、渍墨、破墨、泼墨、宿墨等画出了有自己独特感受的山水,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阶段。
李可染的巴山蜀水
李可染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深为自己没有尽情领略蜀中山水的奇妙而惋惜,为了补上这一课,他再次深入四川写生。雾气沉沉的山城、暮色苍茫的万县、神秘的乐山大佛、秀丽的峨眉秋色、变幻的巫峡烟云一一尽情收入他的画稿。
李可染 《成都望江楼》 (300万元,2012年)
1956年从峡江入川写生,对李可染山水画的创作是至关重要的经历。自古文人多入蜀。入蜀文人,得江山之助,往往风格大变,变得宏博瑰丽,气高力雄,平添一股浩荡奇崛之气。尽管后来李可染真正画峡江和巴蜀山水的作品并不很多,也远没有其江南系列、漓江系列和黄山系列乃至井冈山系列出名,但在所有这些系列中,都附上了巴山蜀水的山骨与水魂。
李可染 《 蜀山春雨》 设色纸本
此幅《蜀山春雨图》,画面饱满,巨峰高耸,气势博大,墨色淋漓,有高山仰止之感。全图以积墨层层积染,用笔老辣厚重,蜀山的湿润与桃花的红艳相得益彰,同时又吸收西洋绘画对光影描绘的优长,形成迥异时流的自家气派。可作白居易《忆江南》中的“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绝妙注解。
陆俨少的巴山蜀水
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入蜀方知画意浓”,黄宾虹“青城坐雨”“瞿塘夜游”,皆是巴山蜀水成就艺术家变法的契机。
陆俨少 《巴船出峡》
陆俨少的山水画,其传统笔墨功力自不用说,其形式、构图更有独到之处。尤其是那巴山蜀水、峡江巫云的奇绮变化,通过他的多种笔墨技法的探索,终于使他的创作突破性地进入一个新的表现层次。
陆俨少 《峡江图》 手卷 1973年作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陆俨少举家避乱入蜀。几年间,他饱游蜀中名山大川。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东归,他买不起船票,只得乘木筏顺江而下,在一个多月的行程里,险象迭出,九死一生,留在脑中的印象丰富深刻。
陆俨少 《峡江行舟》 立轴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陆俨少以三峡之水为描绘对象,经过高度提炼和概括,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现激流和旋涡的方法,“陆家山水”初见端倪。
陆俨少 《巫峡清秋》 设色纸本 1982年作(1980万元,2004年北京)
70岁左右,陆俨少的山水画创作出现了传统表现技法上少有的勾云、留白、墨块等画法。这些新的表现手法,不但是他山水画变法的标志,更是形成他独特风格的重要转折点。
《孔子圣迹图》 焦秉贞
-- 国画艺术 --
在我国,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持续至今,是我国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淘洗和不断创新,国画俨然成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怎样去赏析一幅绘画作品?
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否欣赏一幅绘画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们的欣赏步骤是:
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
《消夏图》 刘贯道
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
观《消夏图》,第一时间问大家,这幅作品如何?
许多人回答的肯定是对画面的描述:画中有个男子躺在椅几上,他正在......周围的环境是......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
那么,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看得懂。写意的作品,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
曹知白:《疏松幽岫亭》
那么,如何正确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坏?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
观《疏松幽岫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画中有几株松树,画中没有人物,描述的是大自然的一角,风格明显是静谧苍凉的。
现实中的松树林,是不是这样呢?当然画面是经过画家的主观构图处理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寒山拾得图》 蒋贵
对于审美感知,我们该如何理解?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
观《寒山拾得图》,画中两位人物性格非常鲜明,无论是衣纹的对比处理,还是神态的处理,使得画面非常形象生动。
所以,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仙山图》 陈汝言
其二,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
《仙山图》,青山墨树,给人宁静的画面,表现画家心境寂静,一种淡然人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所以我们观其画,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
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横竿晴翠图》 柯九思
积累经验,深入体会作品的意义
其实,欣赏一幅国画作品,关键要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再观《横竿晴翠图》,折竹弯曲蔓延向上,表现的是该竹子清高、节节上升的艺术精神,正如做人该是正气凌冽,不畏强权。
欣赏作品,必须是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深入每一幅作品,感受画家所表达的思想,真正剖析其作品背后的意义。
这样,你便能读懂与辨别它,才能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
我们在一起。
(我们的公众号)
内容来源于德森克,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德森克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我有一院,足纳清凉我有一院,足纳清凉私享艺术百家号来源:文人空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万事无关我,乘风自纳凉。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汪曾祺静院深深,怀幽纳凉,传统的居住方式,蕴藏着多少天然机趣:荷风逐炎,梧荫洗地,时时爽籁沁心;鸣虫赠曲,方池浸月,处处清幽涤神……古人语「竹风满院凉无价,最好移床就月明」足解此情。我有一院,无需繁华,何惧炎扰,称心最乐。庭院纳凉,身体之适虽不及空调制冷,然而情趣盎然,心浸与此,自可忘却炎扰。乘凉曰「纳」,意在空其尘虑,而后对天地自然引入怀抱,受松竹之凉风、得蕉梧之幽影、收鸟虫之清音……纳万物之萧萧也。天趣,只给有准备的灵魂。某日,朱光潜学生到其家中,刚想打扫满院落叶,先生连忙阻拦到:「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诗更生动、深刻」。欲纳天趣,先具幽怀。园林专家陈从周回忆童年庭院纳凉时,母亲总教背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诗句。寻常的庭院纳凉生活,成了滋润一代名师的点滴泽露。而古往今来,这方庭院又成为了多少人的诗情沃土。宗白华先生曾论:「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吐纳世界景物,人们把大自然吸收到庭户内,庭院艺术发达极高。深广无穷的宇宙来亲近我、扶持我,无庸我去争取那无穷的空间,像浮士德那样野心勃勃,彷徨不安」。庭院深深深几许,那里藏着中国人的旧时风景。愿你我心中,各安一方小院,眼底有诗,心头无事,清凉如许。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私享艺术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以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为核心,倡导艺术美学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古代著名的文人雅集,心向往之!
清代张潮在《幽梦影》中写道: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
闲则能抚琴,闲则能游名山,
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茶,
闲则能著书,
天下之乐,莫大于是。”
古代文人墨客们一有空闲,就会约三五知已,到绿郊山野,松风竹月,烹泉煮茗,吟诗作对。这种以文会友的聚会在古代称之为“雅集”。
何谓雅集?
雅集指的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
聚在一起,
通过焚香、挂画、瓶供、
吟咏诗文、抚琴、礼茶等
艺术形式陶冶情操的小型聚会,
内容和形式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沙龙。
“雅集”既然是“集”,
必须有雅人,有雅事,
还要有雅兴,
这就是所谓的“雅集”。
宋徽宗 文会图(唐十八学士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雅集上,文人墨客吟风弄月,诗文相合,琴、棋、书、画、茶、酒、香、花也来凑凑热闹、敲敲边鼓。
那些历史上著名的雅集,随便翻开一页,都流光溢彩,令人神往。
领袖:梁孝王刘武
名士: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公孙诡、羊胜等
时间:西汉,距今约2200年
现址:河南省商丘市梁园
西汉很多王侯热衷于延揽文士,犹以梁孝王刘武最为著名,他是汉景帝胞弟,最为窦太后疼爱。
梁苑,也叫“梁园”,又名“兔园”,是刘武所建的一处私家园林,他雅好文翰,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皆为其座上宾客,许多人长期居住园内,乐而忘返,“梁园”因此而闻名。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云:“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用的就是这个典故。这在史上称之为“梁苑之游”。
清 袁江《梁园飞雪图》故宫博物院藏
画上题款:“梁园飞雪,庚子徂暑,邗上袁江画”。袁江将梁园安排在冬天的雪景中:豪华的宴筵,殿堂中灯火通明,人来人往,杯觥交错,在雪片纷纷扬扬中,别有一番风味。而且,由于大雪的覆盖,屋顶的瓦楞模糊地与细密的格窗、文饰等形成强烈的对比。色彩的敷着利用屋顶的白色,衬托出建筑物的绚丽斑斓的彩画,同样也别具风味。
西汉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如枚乘的《柳赋》、路乔如的《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邹阳《几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都是在梁园完成的。
孟浩然的一句诗可以概括出梁苑之游的规模:“冠盖趋梁苑,江湘失楚材”。不过梁苑之游还只能算文人聚集,不算真正的雅集活动。
领袖:曹丕、曹植
名士:“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和孔融)、蔡文姬(蔡琰)等
时间:三国时期,距今约1800年
现址:河北省临漳县
三国时期,曹操定都邺城,他与儿子曹丕曹植都喜欢交游名士,因此文士云集邺下,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
明 王问《建安七子图》绢本
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金谷园雅集
领袖:石崇
名士:“金谷二十四友”(潘岳、左思、陆机、陆云等)
时间:西晋,距今约1750年
现址:无迹可寻,位置据考证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石崇,西晋时期有名的权臣,《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在历史上他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实,当时他也是颇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
明代画家仇英绘《金谷园图》,画中园林奇花异木皆备,珍禽悠然自得。园主石崇与众人娱乐,神态悠然。
金谷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是当时最美的花园。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
王诜款 《金谷园图》
元康六年,征西大将军王翊从洛阳还长安,石崇在金谷园中为王翊设宴饯行。王翊一行及石崇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所有宾客赋诗述怀,宴后把所赋诗篇录为一集,命名为《金谷集》,石崇亲作《金谷诗序》(今已亡佚)以记其事,金谷园雅集也被世人传为佳话。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清 华喦 金谷园图轴 纸本设色 178.7x94.4cm 上海博物馆藏
领袖:王羲之
名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
时间:晋穆帝永和九年,距今约1660年
现址:浙江省绍兴城西南兰渚山下
仇英(款) 兰亭雅集图
金谷园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完全照这个样板来进行。据《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东晋王羲之曾与二十多个文人聚会,这便是有名的兰亭之会。
(传)唐寅 兰亭雅集图 手卷
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稽内史王羲之召集著名文士谢安、孙绰、王凝之、王徽之等四十一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诗文吟咏,成诗数十首,王羲之把大家所作的诗集在一起,乘兴挥毫,写下文辞与书法并绝千古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会也因此成为雅集史上的传奇。
唐 冯承素摹《冯摹兰亭序》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滕王阁雅集
领袖:阎伯屿(时任洪州牧)
名士:王勃等
时间:唐高宗上元二年,距今约1300年
现址: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
滕王阁是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很有艺术才情。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洪州牧阎伯屿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在场文人很多,都假意谦让,王勃却提笔就作。
元 唐棣《滕王阁图》卷,纸本水墨 27.5 x 84.5 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阎伯屿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后来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来站在王勃身边观看他写完此序,并请上席,极欢而罢。据《唐摭言》说,王勃做此文时才14岁。
元 夏永 《滕王阁图》24.7x24.7cm 波士顿美术馆藏
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香山九老会
领袖:白居易
名士: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
时间:唐代,距今约1200年
现址:河南省洛阳市
白居易在晚年期间,对仕途是心灰意冷,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八位长者,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
宋 马兴祖 《香山九老图卷》绢本水墨设色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在居住香山寺期间,写下了《香山九老会诗序》。白居易《香山雅集》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深。如今的香山寺内,还保存着九老堂建筑。
宋人画 《香山九老图》
据说白居易曾经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诗稿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供今人缅怀。白居易在《香山寺》诗里这样写道:
“空门寂静老夫闲,
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
半移生计入香山。”
这首诗写出了白居易等九位长者在居住香山寺期间的闲适生活。
明 周臣 《香山九老图》
领袖:驸马都尉王诜
名士: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等
时间:北宋元丰年间,距今约1000年
现址:无迹可寻,位置据考证在河南省开封市解放大道北段河大附中大门附近
西园是宋初“功臣”王全彬的后裔、“将门之子”王诜的宅第。王诜(公元年),北宋贵族、文人中的卓越画家,字晋卿,太原人。
王诜《西园雅集图》
王诜自幼天资聪颖,过目不忘,诸子百家无所不知,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整日与文人雅士吟诗作画。
传赵孟頫《西园雅集图》
元丰年间,苏轼、苏辙、黄庭坚、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嘉会、张耒、王钦臣、刘泾、晁补之以及僧人圆通、道士陈碧虚等人雅集于王诜府邸西园,故称“西园雅集”。
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当时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以记其盛,“西园雅集”于是成为令后世文人墨客钦羡追慕不已的文坛佳话。
刘松年 《西园雅集图》
领袖:顾瑛、杨维桢
名士:黄公望、倪瓒、王蒙、张渥、王冕、赵元等
时间:元末,距今约600年
现址: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正仪街道区
顾瑛(公元年)是元后期江南名士,名瑛、一名仲瑛,字德辉,号金粟道人。顾瑛与倪云林、曹梦炎并称为江南三大巨富。
元末,顾瑛在自家玉山草堂召集时人雅集,由杨维桢主盟,前后持续二十年,参与其中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多达三百余人,一时名流如云。
元四家黄公望、倪瓒、王蒙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张渥、王冕、赵元都留下过诗书画作合壁。元诗中,颇有一些写于“玉山佳处”。
后世记载:“元季知名之士,列其间者十之八九……其宾客之佳,文词之富,则未有过于是集者……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数百年后,犹想见之”。
《玉山雅集图》
此次雅集,大画家张渥用李公麟法作《玉山雅集图》,杨维桢为之记,文中赞雅集:“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耳,金谷龙山而次弗论也。然而兰亭过于清则隘,西园过于华而靡也,若今玉山之集非欤。”
以之与王羲之的“兰亭雅集”、王诜的“西园雅集”相提并论,可谓推崇至极,这也就确立了顾瑛“玉山雅集”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地位。
纵观古今,
历代文人雅士迭出,
文人雅集之所以能够把文人凝结在一起,
便是因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文人在其中所追寻的,
正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感。
相比起现代人早已被所谓的饮食文化,
熏得乌烟瘴气的饭局聚会,
古人的依山傍水,
清脍疏笋是何其诗意畅快啊!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新文人空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