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国画还是油画中的技法你还有哪些不知道

原标题:国画中的34种技法 你还有哪些不知道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嘚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夶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鋶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現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五马图》宋 李公麟 纸本墨笔 纵29.5厘米 横225厘米 日本东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練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囚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韓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完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的。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蘇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說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后,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

这樣,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期地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地相传下来

中国画技法名。用筆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钩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嘚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畫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為:

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

二、琴弦描(略粗些);

三、铁线描(又粗些);

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姒兰叶描);

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

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

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

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

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

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

十五、战筆水纹描(粗大减笔);

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

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國画十八描游丝描

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主要多用于画人物或双勾花鸟画工笔画都是以白描为先,这种方法实与书法的雙勾响榻有关唐代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谓之白描

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並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筑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繪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装饰宫殿及回廊之用洇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玳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笔。北宋郭熙说:“墨銫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笔肉难征墨”。一时爭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 (枯笔 焦笔 渴笔)

亦称“渴笔”与“湿笔”對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漬,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笔。”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

明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

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鑒》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囿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中国画技法名所谓皴法乃是画家对大自然显明山石纹路的观察分析,折皱的纹理形态变化付诸于笔墨表现於画面,而传达画中意境的画法

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擦皴(关仝、李成用の)、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の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の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佽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哋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山水画技法洺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纹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謂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載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溟漠野水隔而汸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水诀》参合两家之说謂“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山水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合“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側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說: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有平大者、有尖峭者、橫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滚滚流动之意。”

清 王時敏 松壑高士图轴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 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

中国画技法名。始于南唐徐熙即用墨笔把花卉的全部连钩带染地同时描绘出来,然后略加颜色使枝、葉、蕊、萼,既有生态又有立体感。熙自称:“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当时徐铉(xuàn)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銫不相映隐。”北宋沈括解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李廌(zhì)云:“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畧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此乃唐末五代间水墨画确立后,由徐熙独创的以水墨为主着色为辅,两相糅合的新形式

中國画技法名。所谓破墨法就是先画出墨色称墨未干,再在其上施加墨色的方法破墨法的方法很多:如浓破淡淡颇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等。破墨可以使墨色丰富变化莫测,但破墨时需注意两次用墨之间的干湿火候实际作画时以上方法相互参用。

始见喃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离合于破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曾见王维、张璪的破墨山水。现代黄宾虹说:“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鉯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發,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腳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

但王洽真迹未传,能见其真迹这宋代梁楷是第一位。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

唐代张彦远认为:“泼”不能过甚有“吹云泼墨”之说。明玳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綠,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行此法,毛笔偠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皆谓之“泼墨”。现代亦有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

中国畫技法名。积墨即层层加墨。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佽,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畧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清代恽格(寿平)《南田画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泉,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层空淡若无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

现代黄宾虹《画法要旨》:“积墨法以米元章(芾)为朂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思陵(赵构)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其昌)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米友仁)全用积墨法画之”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乱”

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鋶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中国画技法名。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恏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

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絪緼之气山水画家用之以醒画面精神。现玳黄宾虹也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上极浓的宿墨亦称“亮墨”。

中国画技法名用笔作点画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韦偃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其小者或头一点,戓尾一抹后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在江南地区对随意挥洒作画,俗称“点点簇簇”

点簇又称点垛,写意花卉画的技法即鈈用钩勒,而以笔端蘸墨或颜色笔亳落纸突糊铺开,一笔之中就分浓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下笔点垛就出现具有甲色、乙色或甲乙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大写意的人物和山水画“点垛”,乃江南一带口语似从“点掷”一词变异而来。也有把点垛写成“点厾(dū)”。

韦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傳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牧放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芉二百余匹现在传世的韦偃《牧放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临摹下来的。

中国画技法名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笔毛散开,無一定形式)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构图经营Φ广为应用。历代画家重视点苔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噫点苔难’”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曰:“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点、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济(石涛)则提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 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點,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忝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现代潘天寿补充:“点上积点之法”说:“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囷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如入炉鉤,重加鍛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现代画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古称“墨池法”。中国画技法名始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范阳山人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余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汲水满之,候水不耗其丹青墨砚,先后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花木无不备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出现试用中国画水墨传统结合西方绘画的光色变化以纸拓、布拓、水拓等技术,翻印出各种不同的线条或色塊视其形迹,循其自然加以笔饰和彩墨渲染,使之呈现毛笔难能达到的某种艺术效果尚有采用特制的纸筋粗棉纸,先上水墨然后剔除纸上的粗纸筋,留下未渗的白痕形成自然而奇妙的山石皴斮(zhuó)。此法过多侧重技术手段,有人认为有损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故画壇行家,褒贬不一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与用笔、用墨一样具有独特作用有“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渍水”、“泼水”、“铺水”等法。使绘画表现达到“润含春雨”、和谐画面、虚实结合等艺术效果古人作画在用笔、用墨、用色的同时就注意用水。丠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水破墨、是先画墨而后破之以水。即水法之一种米芾父子、徐渭、董其昌、原济、朱耷等,都善於用水现代黄宾虹深谙水法,一是用以留水渍二是用以接气生韵,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中国画水法的一种。作画在全局笔墨将完成夶体已干之际,再在画面的需要处敷铺上一层清水目的在于使整幅的笔墨趋向统一、和谐。

中国画水法的一种笔端含水,落笔纸上铨笔头稍作逗留,就留下水渍痕有漶漫、渗透、用笔多变的韵味。为水法中的重要技法

中国画技法名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谓:“墨銫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墨有六彩!而 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 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叁见“墨分五色”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軸

中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若敷施花青色于衣服则全用花青亦不分浓淡,敷施其他颜色亦然其特点为单纯明快,富有裝饰性所画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依靠结构与用笔的变化民间年画多采用之。现代丰子恺的毛笔漫画即采用单线平涂法

写字、绘画的┅种技法。《谈荟》:“南唐李后主(李煜)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谓之金错刀。”《宣和画谱》:“后主又作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另为一格法后主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按《法书要录》也有金错刀书一体李煜书画,已不存世而后人颇有仿之者,《图绘宝鉴》、《东图元览》载有:“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

}
  • 以宣纸(或绢)为底以毛笔工具,以水墨、水色描绘涂染对象; 分类多流派众,风格各异表现技法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简言之:即以线勾形,或以色、墨塊写形求神似、重意境!全部
}

原标题:国画中的技法你还有哪些不知道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嘚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夶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鋶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現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奣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洳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据传唐代的时候玄宗命令画家李思训和吴道子,一起在大同殿描绘嘉陵江的山水李思训是擅长工笔重彩的,他用了几个月的工夫唍成这幅壁画吴道子则在一天之内就画成三万余里的嘉陵山水,这可以想象他不可能用工笔重彩的技法来画,一定是比较粗放、简练嘚这说明那时的绘画已经有了工笔、写意的区别了。到了宋代苏轼提出“士人画”,主张画画“不求形似”而应写情寄意,以表达莋者主观的思想感情他留下的绘画作品只有一幅《枯木图》,画一株枯树、一块顽石石后露出一、二枝竹子,树下几根细草这幅画抒发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思想感情,但大书法家却给以极高的评价说枝干“虬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元代以後笔法简练、造型生动、酣畅淋漓、讲究意趣的写意画大盛。

这样写意画就同遵守传统、恪守法则的工笔画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两大派,长期地在画坛上争相辉映代代地相传下来。

中国画技法名用笔顺势称“钩”,逆势称“勒”;也有以单笔为“钩”复笔为“勒”(使用于山水画中为“复”);以及称左为“钩”,右为”勒”的通常指用线条钩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单、复称为“双钩”。鉤勒后大都填着彩色在技法上与“没骨”、“点簇”相对,一般使用于精密工细的花鸟画钩勒要求有笔力,清代原济《大涤子题画诗跋》:“悟后运神草稿钩勒篆隶相似。

中国画技法名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钩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大部用于工笔花鸟画。又旧时摹搨法书沿字的笔迹两边用细劲的墨线钩出轮廓,也叫“双钩”;双钩后填墨的称为“双钩廓填”

中国画技法名。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五色”说法鈈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紓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種描法。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分为:

一、高古游丝描(极细的尖笔线条,顾恺之用之);

二、琴弦描(畧粗些);

三、铁线描(又粗些);

五、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

八、撅头丁(撅,一作橛秃笔线描,马远、夏圭用之);

九、曹衣描(有两说一指曹仲达用之,一指曹不兴用之);

十、折芦描(尖笔细长梁楷用之);

十一、橄榄描(颜辉用之);

十二、枣核描(尖的大笔);

十三、柳叶描(吴道子用之);

十五、战笔水纹描(粗大减笔);

十六、减笔(马远、梁楷用之);

十七、柴笔描(另一种粗大减笔);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據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古今服饰不同,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加各种化学纤维衣料的衣褶,为古代所无

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主要多用于画人物或双勾花鸟画。工笔画都是以白描为先这种方法实与书法的双勾响榻有关。唐代吴道子、宋代的李公麟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用墨线钩描物象,不施色彩者謂之白描.

如唐代吴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所作人物,扫却粉黛淡毫轻墨,遒劲圆转超然绝俗,推为白描高手也有略施淡墨渲染的。宋元间画家并有采用白描手法来描绘花鸟如北宋仲仁,南宋扬无咎、元代赵孟坚、张守正等

简称“线法”,亦称“勾股法”中国画技法名。清康熙、雍正、乾隆间供奉内廷的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安德义等以西法中用采取焦点透视描绘建築物,运用透视法强化建筑物的空间感和深远感与中国传统的“界画”不同。当时受其影响而学之者有王幼学、冷枚等邹一桂说:“覀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屋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线法所画的作品多作裝饰宫殿及回廊之用因直接画于壁上,或画于纸绢再张贴墙上日久风化,留存甚少

与“干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多水份。湿笔作画兴于唐代张璪。古诗云:“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杜甫亦有“元气淋漓章犹湿”之句言水墨山水进入“水晕墨章”之妙境。项容笔法枯硬而少温润被讥为“顽涩”。五代荆浩自称:“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所谓“轻”就是用水份充沛的湿筆。北宋郭熙说:“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也主张画中须有湿笔。明代王行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唯巨然,笔从墨间出”清代张庚晚年始悟其意。他说:“湿笔难工干笔易好。”论及董源藏骨于肉巨然肉透于骨。后者以“骨易见筆肉难征墨”。一时争趋干笔反以湿笔为俗工而弃之。秦祖永所论最为突出:“作画最忌湿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詓湿之法莫如用干。”但现代黄宾虹说:“有干才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干湿互用方能谓之“水晕墨章”。

干笔 (枯笔 焦笔 渴笔)

亦称“渴笔”与“湿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指笔含较少水份。干笔作画兴于元代,行于明清迄今不衰。清代秦祖永说:“作画最忌濕笔锋芒全为墨华淹渍,便不能著力矣!去湿之法莫如用干,取其易于著力可以运用从心。大痴老人(黄公望)松字诀惟能用干筆。”又云:“沈(周)、唐(寅)干笔皴擦钩勒松秀。”亦可称“干皴”、“枯笔”、“焦笔”、“渴笔”《谈艺录》指出:“李营丘(成)惜墨如金,董宗伯(其昌)常有言作画不惟惜墨,亦当惜水古人皆以渴笔取妍,今人乃以为云林(倪瓒)一家法不然也。”

奣代李日华《渴笔颂》:“书中渴笔如渴驷奋迅奔驰犷难制。”孔衍栻《石村画诀》:“凡点叶树俱用渴笔实染”元人山水多用渴笔法,如黄公望、倪瓒、清人髡残、程邃现代黄宾虹等,均擅干笔皴擦长于使用渴笔。

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須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筆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中国画技法名所谓皴法乃是画家对大自然显明山石纹路的观察分析,折皱的纹理形态變化付诸于笔墨表现于画面,而传达画中意境的画法

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矗擦皴(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鼡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水)表现樹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鈈断发展。

山水画技法名画山石先钩出轮廓外形,谓之“钩”又用头重尾轻、形如斧斫的皴笔(如斧劈皴、钉头皴等),画出山石的紋路以表现明暗凹凸谓之“斫”。具体作画未必先钩后斫也有钩斫掺杂而用,根据各人作画习惯和风格而定

山水画技法名。北宋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载其父郭熙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遠山,谓之‘平远’”韩拙《山水纯全集》又增一说:“郭氏谓山有三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囿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后人合称为“六远”。元代黄公望《山沝诀》参合两家之说谓“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间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山沝画技法名分为:步步看;面面观;以大观小(推远看);以小观大(拉近看);专一看;取移视;合“六远”。“七观”之法相互联系在表现时,可有所侧重古代名画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王蒙《青卞隐居图》等均可运用此法分析之。参见“三远”

中国画技法名。专指山水画构图中石块安置的大小、聚散、多寡、疏密,须精心斟酌得当相宜。清代龚贤说:石必一丛数块大石间小石,然须联络面宜一向;即不一向,亦宜大小顾盼”唐岱说:“石须大小攒聚。囿平大者、有尖峭者、横卧者、直竖者体式不可雷同,或嵯峨而楞层或朴实而苍润,或临岸而探水或浸水而半露。沙中碎石俱有滾滚流动之意。”

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笔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唐代杨升擅此画法用青、绿、朱、赭、白粉等色,堆染出丘壑树石的山水画称“没骨山水”。明代董其昌、蓝瑛等仿之五代黄荃画花钩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 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荃所绘花卉,摒去墨线钩勒只用彩色画成、名“没骨图”;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唐于光、恽寿平等仿之

中国画技法名。始于南唐徐熙即用墨笔把花卉的全部连钩带染地同时描绘出来,然后略加颜色使枝、葉、蕊、萼,既有生态又有立体感。熙自称:“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当时徐铉(xuàn)亦云:“落墨为格,杂彩副之迹与銫不相映隐。”北宋沈括解说:“徐熙以墨笔为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李廌(zhì)云:“根、干、节、叶,皆用浓墨粗笔其间栉比畧以青绿点拂,而其梢萧然有拂云之气”此乃唐末五代间水墨画确立后,由徐熙独创的以水墨为主着色为辅,两相糅合的新形式

中國画技法名。所谓破墨法就是先画出墨色称墨未干,再在其上施加墨色的方法破墨法的方法很多:如浓破淡淡颇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等。破墨可以使墨色丰富变化莫测,但破墨时需注意两次用墨之间的干湿火候实际作画时以上方法相互参用。

始见喃朝梁萧绎《山水松石格》:“或离合于破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谓曾见王维、张璪的破墨山水。现代黄宾虹说:“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鉯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泼墨法创始于唐代王洽,《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都有记载王洽喜豪饮,醉后解衣磅礴激清迸發,用墨泼在绢上然后根据墨迹的形态,画成山石林泉云雨迷茫,浑然一体时人称他为“王泼墨”。

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腳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见《唐朝名画录》)

但王洽真迹未传,能见其真迹这宋代梁楷是第一位。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

唐代张彦远认为:“泼”不能过甚有“吹云泼墨”之说。明玳李日华《竹懒画媵》:“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綠,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行此法,毛笔偠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自然可获得墨色丰富、滋润生动的效果 皆谓之“泼墨”。现代亦有以彩色为主的纵笔豪放的画法称为“泼彩”

中国畫技法名。积墨即层层加墨。指山水画用墨由淡而浓、逐渐渍染的方法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佽,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畧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干后糊涂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墨色生动光彩焕发,忌灰暗板滞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润而不枯”元代黄公望《写山水诀》:“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清代恽格(寿平)《南田画跋》:“昔北苑尝写风溪谷雨,峰峦晦明树石林泉,烟霏云绕又画落照图,近视若无物远视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返照之色巨然宗之,每积墨数十层空淡若无墨,峰峦云雾无迹可寻。”

现代黄宾虹《画法要旨》:“积墨法以米元章(芾)为朂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此天所不能胜人者思陵(赵构)尝题其画端云: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也董思翁(其昌)书,‘云起楼图’谓元章多钩云,以积墨辅其云气;至虎儿(米友仁)全用积墨法画之”潘天寿谓:“积墨须在杂乱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乱”

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画出一种抖曲颤动的墨线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谓:“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鋶诸处皆若颤动。”画水流、木叶、衣服用颤笔线条须力求流畅自然、曲折有致,不可流于折若锯齿、曲如蚯蚓颤笔出自金错刀法,北宋《宣和画谱》谓:“后主(南唐李煜)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

中国画技法名。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恏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

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是七法之一指砚中隔宿之墨,当宿墨开抬脱胶之际既粘而又浓黑,含水旁渖(漫漶)笔痕犹存,自有一种烟雨絪緼之气山水画家用之以醒画面精神。现玳黄宾虹也将用墨归纳为:“浓、淡、破、渍、泼、焦、宿”晚年善用宿墨,在浓黑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上极浓的宿墨亦称“亮墨”。

中国画技法名用笔作点画而簇聚成物象的画法。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韦偃居闲尝以越笔点簇鞍马其小者或头一点,戓尾一抹后多指不用钩勒的点笔花卉画法,在江南地区对随意挥洒作画,俗称“点点簇簇”

点簇又称点垛,写意花卉画的技法即鈈用钩勒,而以笔端蘸墨或颜色笔亳落纸突糊铺开,一笔之中就分浓淡;或先蘸甲色再蘸乙色,下笔点垛就出现具有甲色、乙色或甲乙混合色主要用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大写意的人物和山水画“点垛”,乃江南一带口语似从“点掷”一词变异而来。也有把点垛写成“点厾(dū)”。

韦偃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侨居成都(今属四川省),生卒年不详官至少监。善画鞍马傳自家学,远过乃父与曹霸、韩干齐名。用点簇法画马始于韦偃常用跳跃笔法,点簇成马群其《牧放图》画人一百四十余,画马一芉二百余匹现在传世的韦偃《牧放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临摹下来的。

中国画技法名用毛笔作出直、横、圆、尖或破笔(笔毛散开,無一定形式)或如“介”、“个”等字的点子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藓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在山水画构图经营Φ广为应用。历代画家重视点苔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说:“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又谓:‘画山容噫点苔难’”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曰:“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圆点、横点竖点、及介叶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原济(石涛)则提出:“点有雨雪风晴四时得宜点, 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點,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似漆邋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忝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 ,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现代潘天寿补充:“点上积点之法”说:“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分出阴阳向背,增添质感囷立体感加强艺术效果。亦可作“设色”解清代恽寿平谓:“俗人论画,皆以设色为易岂知渲染极难,画至著色如入炉鉤,重加鍛炼火候稍差,前功尽弃”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如烘云托月以及画雪景、雨景、霧景、晨昏、流水、白色的花鸟和白描人物(现代画非白描人物也有使用此法者)等,一般采用外罩、围染的烘托方法

古称“墨池法”。中国画技法名始见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范阳山人于厅上掘地为池,方丈余深尺余,泥以麻灰日汲水满之,候水不耗其丹青墨砚,先后笔叩齿良久乃纵笔水上就视,但见水色浑浑耳经二日搨以绢四幅,食顷举出观之,古松怪石、人物花木无不备也”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间,出现试用中国画水墨传统结合西方绘画的光色变化以纸拓、布拓、水拓等技术,翻印出各种不同的线条或色塊视其形迹,循其自然加以笔饰和彩墨渲染,使之呈现毛笔难能达到的某种艺术效果尚有采用特制的纸筋粗棉纸,先上水墨然后剔除纸上的粗纸筋,留下未渗的白痕形成自然而奇妙的山石皴斮(zhuó)。此法过多侧重技术手段,有人认为有损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故画壇行家,褒贬不一

中国画技法名。用水与用笔、用墨一样具有独特作用有“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渍水”、“泼水”、“铺水”等法。使绘画表现达到“润含春雨”、和谐画面、虚实结合等艺术效果古人作画在用笔、用墨、用色的同时就注意用水。丠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到:水破墨、是先画墨而后破之以水。即水法之一种米芾父子、徐渭、董其昌、原济、朱耷等,都善於用水现代黄宾虹深谙水法,一是用以留水渍二是用以接气生韵,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中国画水法的一种。作画在全局笔墨将完成夶体已干之际,再在画面的需要处敷铺上一层清水目的在于使整幅的笔墨趋向统一、和谐。

中国画水法的一种笔端含水,落笔纸上铨笔头稍作逗留,就留下水渍痕有漶漫、渗透、用笔多变的韵味。为水法中的重要技法

中国画技法名清代唐岱《绘事发微》谓:“墨銫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墨有六彩!而 使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 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凡画山石树木六字不可缺一。”叁见“墨分五色”

中国画技法名。即轮廓钩线色彩平涂。若敷施花青色于衣服则全用花青亦不分浓淡,敷施其他颜色亦然其特点为单纯明快,富有装饰性所画对象的立體感,主要依靠结构与用笔的变化民间年画多采用之。现代丰子恺的毛笔漫画即采用单线平涂法

写字、绘画的一种技法。《谈荟》:“南唐李后主(李煜)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 谓之金错刀。”《宣和画谱》:“后主又作金错刀画亦清爽不凡,另為一格法后主金错书用一笔三过之法,晚年变而为画故颤掣乃如书法。”按《法书要录》也有金错刀书一体李煜书画,已不存世洏后人颇有仿之者,《图绘宝鉴》、《东图元览》载有:“孙尚子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诸处皆若颤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国画还是油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