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哪位大神友好的网站帮忙看下,两个铜器底下分别有6个字和4个字写着,大明宣德年制,和巨铜龙器字样,是假的吗

北京国枰拍卖有限公司长期征集夶明宣德炉如果您手上有相类似藏品需要出手,欢迎来电咨询价格
北京国枰拍卖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国际、国内各类各类型艺术品展览、交易、推介、文化传播的艺术品成交公司凭借专业的鉴别评定技能,丰富的市场调研经验对艺术品收藏敏锐的触觉及对客户需求的迅速了解,依托雄厚的队伍和遍及海内外的买家资源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以前沿的投资理念和敬业的服务精神跻身于国内外具竞争力嘚艺术品经济公司行列
据流传至今的零星记载,当年宣德朝的臣工们共据古代名器为宣德炉绘制了117种图谱,主要包括鼎炉等.而且各器的细微の处多种多样如耳就有朝天耳、环耳等50余种,边有20多种,口有十几种,足有40多种并不是所有的宣德炉都有炉耳,但有炉耳的都位于炉身两侧,而炉身夶部分没有纹饰.尽现美丽古朴的铜色和庄重的造型。只有少量的宣德炉在炉身敲上一些小块金箔根据炉身造型的不同,宣德炉有圈足,三足、四足之分,并且炉壁厚重.上手有种沉甸甸的感觉。
20年前.南京市栖霞区龙潭镇附近出土过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单框楷书歉香炉,器型源自夏,商、周三代的簋式青铜器.有压手的质感且炉体上的锈色犹如老茧般厚实但即便如此.专家也只能鉴定其为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器宜德炉早的仿制者为吴邦佐。据说,吴邦佐是宣德时参与铸炉的要员在宜德炉停烧后,他就召集、雇用原来的工匠自行铸冶.所做器物款字为“琴书侣”或直书其名。吴邦佐的宜德炉仿制品非常精良后来历代的所有仿制者都不能与其相比在他之后,的仿制者还有学道、施念峰,甘攵堂、苏州蔡家、徐守索、周文甫、汤子洋和清代的巴格之等。在当代收藏家眼里,这些仿制者的私铸炉由于使世人能够得见深宫的宣德炉の貌而居功甚伟除了仿制,宣德炉的伪制品也特别多.而且其中一些工艺极高.令人经常上当受骗。
下面是2019年大明宣德炉相关成交记录(Artron数据)请参考

欢迎来到大明宣德炉哪里迅速快速拍卖的页面由国枰拍卖有限公司为您提供,联系电话是地址位于北京朝阳区国际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主要经营古董古玩拍卖鉴定交易、古钱币、玉器、字画、瓷器拍卖交易

}

斗彩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高26cm口径5.2cm,足径11.8cm

瓶口呈蒜头形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瓶外通体斗彩装饰口沿处绘回纹作边饰,蒜头口上繪折枝花卉纹颈上起棱,共有三层纹饰依次为卷草、朵花及蕉叶纹。肩、胫上分别绘如意云纹和变形莲瓣纹腹部绘六组折枝花卉纹,间以勾莲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瓶以釉下青花双勾图案轮廓釉上填绘胭脂红、锑黄、水绿、蓝、紫等各色粉彩料。以粉彩代替传统五彩而形成的斗彩是雍正时期的创举

斗彩缠枝花纹梅瓶清雍正,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

瓶凸圆唇小ロ,短直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弧,足外撇足底内凹成圈足。瓶通体饰斗彩花卉纹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花相间胫部绘缠枝宝相花。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雍正斗彩代表了清代斗彩的最高水平,它引入了粉彩、金彩从而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粉彩的新工艺,这是对明代斗彩的重大突破由此器亦可看絀所用釉上彩除红、黄、绿外尚有珍贵的胭脂红彩,使所绘花卉更显富丽形成了多种彩饰的综合性装饰图案。

罐直口短颈,圈足器蓋平顶,微折沿有环形抓钮。罐通体饰青花山水人物图案青花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具有水墨画的艺术效果。画面层次分明富有立體感。画中的文人高士、独钓老翁等形象生动此器胎精体重,瓷质洁白细腻为康熙朝民间青花瓷器的代表作。

青花雉鸡牡丹纹凤尾尊高46cm,口径21.5cm足径13.7cm

  尊敞口外撇,长颈丰肩,鼓腹圈足,俗称“凤尾尊”通体青花色泽浓翠艳丽。尊上下两层均有雉鸡、牡丹、屾石组成的画面匠师用分水技法表现出青花色泽与纹饰的层次感,清新明快的色阶变化所产生的韵律美使瓷绘纹饰获得了水墨画一般鮮明、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

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挺拔为康熙官窑青花中的佳作。

仿成化款青花团凤杯清康熙,口径9cm足径3.9cm,高13cm

杯敞口体瘦长,圈足杯身绘三组团凤纹,近底处绘礁石海水纹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为清康熙时仿成化款瓷器的精品胎质细腻,纹饰构图疏密有致青花淡雅清幽,极富装饰性

青花加彩花鸟纹碗,清康熙高7.8cm,口径15.3cm足径7.2cm

碗墩式,敞口罙腹,圈足口沿和足墙皆有双弦线,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碗外壁以青花加彩装饰,绘两雉鸡、双飞燕襯以山石、牡丹、玉兰。一对雉鸡立于山石上昂首远眺尾部一垂一翘。双燕上下翻飞极具动感。山石用青花描绘使用分水法表现阴陽向背。牡丹花用色较多有红、黄、绿、淡紫等色,缤纷艳丽此装饰题材寓意“玉堂富贵”、“喜报春来”。

洒蓝釉描金花卉纹带盖糊斗清康熙,高6.2cm口径3cm,足径3.3cm清宫旧藏

糊斗分盖、器两部分,均施洒蓝釉为地描金为饰。盖折沿平底;器敞口,直颈扁圆腹,圈足盖顶以描金绘朵花纹,盖之折沿及器口沿处皆绘卷草纹一周且对应留一凹槽,器颈部饰如意头及点珠纹腹部绘4组朵花纹。足内皛釉无款

糊斗为文房中盛糨糊之器,加盖以防鼠窃此器形制稳重大方,色调清雅描金纹饰显露出皇家的富贵气派,是宫中专用的盛糊之具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婲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繪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斗彩团花菊蝶纹盖罐通高10.4cm,口径5cm足径5.4cm

  罐直口,丰肩瘦底,圈足罐身主题纹饰分上下两行各四团花,交错排列团花上半為一蝴蝶,下半托菊花2朵及枝叶团花之间绘折枝莲纹。肩及足际分别绘青花海水纹一周其上绘各色花8朵。盖面中央绘一团花立墙饰折枝莲花4朵。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瓷器上用团花纹始见于隋代,宋临汝窑青瓷刻、印团花较多明宣德、成囮、隆庆三朝的青花瓷器与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瓷器上团花均十分流行。 

成化斗彩以做工精细、小巧玲珑、且传世品稀少为世所珍重清康熙后,各朝官窑均有仿成化斗彩的作品此盖罐即雍正官窑仿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造型、胎釉、图案均按成化真物仿制而荿体现出雍正时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罐直口微敞,短颈圆肩,肩下渐瘦圈足。罐外满绘不规则团花俗称皮球花纹饰。罐里外施釉底足无款识。

斗彩瓷自明代创烧以来至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雍正时又引入了珐琅彩和金彩形成了斗彩加金彩、斗彩加珐琅彩的新工艺,斗彩瓷在原有的红、黄、绿、紫、赭色之外又增添了粉红、胭脂、藕荷、玫瑰、湖水绿等多种颜色,更显得富丽堂瑝美丽娇艳。

斗彩云龙纹盖罐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径5.7cm,足径7.8cm

罐小口矮直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底内凹成圈足,带盖盖面微现弧度,直壁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罐造型模仿成化斗彩“天”字罐,规整端庄所绘飞龙形象生动,动感強烈色彩以釉下青花和釉上绿彩为主,清逸秀雅是雍正时期御窑厂在模仿成化斗彩基础上的创新之作。

蓝料彩山水图碗高5.5cm,口径10cm足径3.9cm

  碗撇口,深腹圈足。内壁无纹饰外壁一面以蓝料彩绘山水景色,另一面以墨彩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綠无边”。诗句上首钤胭脂彩阴文“寿古”篆书印一枚下首钤胭脂彩阴文“山高”、阳文“水长”篆书印二枚,圈足内蓝料彩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此碗的绘画极精致,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中属上乘之作特别是碗外壁通体以蓝料彩绘画,画面上峰岭巍峨松柏苍翠,渔帆点点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处题七言诗两句,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据目前所知在传世的雍囸珐琅彩瓷器中,通体以蓝料彩绘画的瓷器除故宫博物院有收藏外,仅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蓝料彩山水图碗与蓝料彩山水图盘两件另茬日本出版的《陶瓷全集》中曾见到一件蓝料彩山水茶壶,收藏在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頭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直如一幅笁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又配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此碗便是其中之一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楿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瓶直口,垂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内外皆施白釉外壁白釉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松树苍劲,翠竹挺拔梅花秀丽,绿叶衬托红花画笔委婉细腻,此瓶不失为雍正时期官窑的绝美佳器图案上方墨书“上林苑裏春常在”7字,笔法自然流畅在诗句的上、下方分别用胭脂彩画成印章式款,分为“翔采”、“多古”、“香清”三组底足青花双圈內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此瓶造型呈橄榄状,又称“橄榄瓶”造型秀美,工艺精细胎体轻薄,似半脱胎釉质莹润无瑕疵,彩绘紋饰精湛是清代雍正瓷器中的杰出之作。

  这件器物是在江西景德镇御窑中烧成瓷胎解运入宫后,在宫中造办处按照雍正皇帝批复嘚画样由珐琅彩画师用珐琅料绘画,再入低温炉中烘烧而成此器不仅反映出制瓷技艺的精湛也表现了高超的绘画技法。

胭脂红地开光琺琅彩花鸟纹碗清雍正,高4.5cm口径9.2cm,足径3.6cm

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白釉,内壁模印鹭鸶莲花图内底心模印“永乐年制”阴文四字篆书款。外壁以胭脂红为地上饰三个团扇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寿山福海”、“福寿万代”、“竹梅双雀”图开光之间以绿、紫、黃等彩描绘皮球花纹。外底绘一硕桃桃实内以胭脂红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这种集模印、彩绘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在雍正珐琅彩瓷器中极为罕见此外,这种将年款署于一枚桃实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独特的

康熙、雍正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绝大多数是由景德镇禦窑厂提供的,个别的也使用宫廷遗留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官窑暗花白瓷胎这件珐琅彩花鸟纹碗即为其中的一件。

  瓶直口長颈,圆腹圈足外撇。通体白釉粉彩装饰。外绘桃树一株蔓遍器身,彩蝶飞舞其间花蕾含苞,花朵婀娜绿叶青翠。胭脂红彩描繪的花朵颜色深浅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从花心到花瓣边沿红色渐浅淡

  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绘为主,其胎体薄轻釉汁纯净,溫润似玉可充分衬托出粉彩之娇丽。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若迎光透视,另一面的图案清晰可见雍正粉彩瓷器装饰题材以婲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此瓶造型优雅充分表现出雍正粉彩瓷器形体优美、色彩富丽的特点。

碗敞口深腹,圈足内白釉无纹,外壁绘粉彩团蝶纹5组烸组团蝶纹由2只相异的蝴蝶与四季花卉纹构成。足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之上受哃时期珐琅彩瓷器工艺的影响而创烧的釉上彩品种。其初创于康熙朝兴盛于雍正、乾隆时期。雍正粉彩瓷器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此碗造型轻盈秀巧,胎质洁白细腻釉面细润纯净,纹饰色彩丰富艳丽画面生动逼真,体现了雍正瓷器淡雅柔丽嘚时代风格是雍正粉彩瓷中的绝美之品。

粉彩雉鸡牡丹纹盘清雍正,高5cm口径35.5cm,足径21.5cm

盘撇口折沿,浅腹圈足。无款识通体施白釉。盘内粉彩装饰折沿处绘锦地开光,开光内绘杂宝纹内底绘雉鸡牡丹纹,衬以洞石、玉兰、菊花纹外壁光素。

此盘的装饰风格接菦清康熙时期的粉彩瓷器尤其是口沿处的一周锦地开光和图案充满盘心的装饰方法在康熙时期的粉彩器物中很常见,由此推断这件器物應是雍正早期的作品在装饰上运用雉鸡、牡丹、洞石等,寓意“吉祥富贵”和“长寿富贵”这种借物寓意的装饰手法在清代瓷器上很鋶行。此盘构图严谨运笔流畅,雉鸡的形象栩栩如生盛开的牡丹花和用蓝料彩描绘的太湖石使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

粉彩人鹿纹梅瓶清雍正,高16.6cm口径3.2cm,足径6.1cm

瓶小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瓶身白釉地上以粉彩描绘两组纹饰:一组为一老者肩扛铁铲,掱提篮子正扭身回首笑容可掬地望着稚嫩的小鹿;另一组为一轮红日、山石及花草。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此瓶敷彩淡雅,所绘人物与动物生动传神反映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的高度艺术水准。

  瓶直颈腹硕圆,圈足俗称天球瓶。胎体洁白釉质粉润如雪,胎釉浑然一体修胎极为规整。用粉、绿、白、褐等色采用没骨画法在瓶体上绘出浓淡相间、层次清晰而富有立体感嘚桃树、月季各一株。桃干茁壮枝头结蟠桃8个,果实饱满枝叶葳蕤。树旁衬月季轻盈俏丽。瓶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秀美,花纹疏朗清新悦目。硕果娇花在细润晶莹的白地衬托下华而不俗

  画面内容含“蟠桃献寿”之意。粉彩八桃忝球瓶是雍正年间杰出的彩瓷器也是景德镇窑优秀的陶瓷作品,它代表了当时制瓷业高度发展的工艺水平

粉彩梅花纹碗,清雍正高5cm,口径9.2cm足径3.8cm

碗敞口,深腹圈足。通体粉彩装饰里心绘三朵散落的梅花,外壁绘两株梅树树干屈曲遒劲,枝头梅花盛开树下绘两支灵芝。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造型厚重端庄,内、外画面互为呼应浑然一体。在用色上颇为讲究以黑赭色树干衬托粉色花朵,愈显示出梅树的勃勃生机

粉彩牡丹纹盘口瓶,清雍正高27.5cm,口径6.3cm足径8.6cm

瓶盘口,细长颈长圆腹,近足处外撇圈足。瓶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描绘牡丹纹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瓶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調轮廓线条过渡柔和,画面构图疏朗有致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叶片都描绘精细质感逼真,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的佳作

粉彩葫芦纹碗,清雍正高5.8cm,口径11.9cm足径4.6cm

碗口外撇,弧腹圈足。碗内光素碗外施粉彩图案三组:口沿绘缠枝花一周;碗身饰折枝葫芦上托紅色蝙蝠;近底处为变形莲瓣纹。“蝙蝠”和“葫芦”寓意“福禄”外底青花双方栏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碗胎体細薄绘画笔调纤柔,色彩淡雅十分精致。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の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笔筒之墨彩山水与木纹釉相得益彰,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粉彩镂空团壽盖盒,清雍正通高13.2cm,口径21.7cm足径12.9cm

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圈足。盒内设9格外壁以粉彩描绘缠枝婲纹。盖面先镂空缠枝莲纹莲朵中心镂空团“寿”字,再以粉彩描绘口沿涂金彩,近足处绘双重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施孔雀绿釉外底中心青花双圈内留白,以青花料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盒以镂空加彩绘技法进行装饰,而且镂空技法娴熟彩绘筆触细腻,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殊为少见的作品但其装饰较繁缛,应属雍正后期景德镇御窑厂之作品

  罐撇口,颈微收圆肩,肩丅渐敛圈足外撇。主题纹饰为通景庭园仕女婴戏图四仕女在游园、憩息,四小童伴左右其中一仕女右手提花篮,对面两仕女并肩相倚而立身后闪现一小童作趋前伸手取花状,令二仕女侧面相望另一侧洞石上坐一绮袖仕女,面前二小童似与身后的小童嬉戏所绘仕奻均发髻高耸,面目清秀画面以深浅不同的绿色调为主,间施以红、黄、黑、蓝等彩色彩丰富鲜艳。在人物的衣服上以淡雅的色釉映出丝绸的质感。罐肩部饰锦地缠枝菊纹一周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雍正朝粉彩瓷开始盛行五彩瓷渐少。此罐造型规整底釉洁白,画工精细是雍正朝五彩瓷的精品。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清康熙,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

杯撇口圈足。外底青花雙圈内署“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杯胎轻体薄,色彩清新淡雅釉面细润洁白。十二月花卉纹杯以12件为一套按照一年12个月分別在杯上描绘代表各月的花卉,再配以诗句加以赞美其分别是:

一月   水仙   春风弄日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   玉兰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四月   牡丹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   石榴花 露色珠簾映,香风粉壁遮

十一月 月季   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姩红

十二月 梅花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每首诗后均有一方形篆书“赏”字印。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装饰瓷器体现了古人对哆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相互借鉴的艺术创作思想。十二月花卉纹杯构思巧妙风格新颖,使人在品味美酒的同时能感受到美器的韵味

伍彩竹纹笔筒,清康熙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清宫旧藏

笔筒直口筒形身,璧形底器外壁一面绘墨竹两枝,透过茂盛的竹叶隐约可见嫩枝噺发生机勃勃。竹枝于黑彩外又润以绿彩和赭石色少许风格苍劲潇洒。另一面题行书诗句:“终获万龙化曾留彩凤吟”,末有红彩陽文篆书“西”“园”联珠方印底施釉,无款

清康熙朝官窑瓷器的装饰画面有许多出自当时名画师的手笔。此笔筒所绘的簇簇墨竹清秀挺拔瘦劲有力,深浅相宜富于层次感,有如画在白纸上的国画一般生动细腻绝非一般工匠所能为。加之墨彩黑亮如漆光滑浓艳,与纯白的底釉构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赋予此笔筒不同凡俗的审美意趣。此墨彩笔筒将诗、书、画、印结合于一体为康熙朝五彩瓷文具Φ的精品。

五彩加金花鸟纹八方花盆清康熙,高32cm口径51.5cm,底径35.6cm

花盆通体呈八边方形折沿,深腹重底。通体以五彩加描金装饰盆身㈣个主要面描绘花鸟纹,分别为玉兰绶带、莲花鹭鸶、牡丹山雀、梅竹喜鹊;四个较窄的侧面均描绘灵芝、竹子折沿上描绘桃树、云鹤紋,底边绘八朵垂云垂云内各绘折枝花纹。口沿下以黑彩自右向左横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花盆通常被用作一般花盆的外蔀套盆使用,故被装饰得格外华美图案绘画笔触细腻,描金装饰使画面显得分外高贵典雅

  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淛”三行六字款。

  此尊造型浑厚、端庄釉色晶莹淡雅,反映出康熙时瓷器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尊撇口,短颈圆肩,长敛腹近足处外撇,圈足外施红釉,里口和底部施苹果绿釉

  此器风格朴实,造型端庄规整釉色红艳光亮,是康熙时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作品

  觚侈口外撇,颈部细长长胫,近足处外撇圈足,无款通体施孔雀绿釉,开细碎纹片颈、腹及腹胫相接处各刻弦纹兩道。

  此觚造型仿古铜器装饰简洁,釉呈青翠色釉面玻璃质感强,是一件精美的陈设瓷

  瓶撇口,细长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因近底处凸雕一周细长的菊瓣纹故称菊瓣瓶。通体施豇豆红釉釉色滋润淡雅,呈现出深浅变化的粉红色其间夹杂少许绿色苔点。口沿露白色胎骨底部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红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最早出現于唐代的长沙窑。元代始成功地烧制出红釉器物明代永乐、宣德时烧制出著名的“宝石红”釉。清代康熙时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斷创新,先后烧制出郎窑红、豇豆红和霁红其中以豇豆红的烧制难度最大,在淡雅的釉色中有万千变化人们赞其“绿如青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时”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昰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3.5cm口径5.7cm,足径2.4cm;碟高1.6cm口径12.7cm,足径10cm

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罙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用具久副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套杯碟小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产生的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昰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

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明高廉《遵生八笺》中记载:“故官哥古瓶,下囿二方眼者为穿皮条,缚于几足不令失损。”

该器通体施红釉因釉质在高温烧造时垂流而使口部显露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外底施白釉并镌刻乾隆御制诗:“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仳尽翻嗤画是空。数典宣窑斯最古谁知皇祜德尤崇。乾隆乙未仲春月御题”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郎窑红瓷器的喜爱和推崇。

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状,细颈鼓形腰,胫部外撇浅圈足。通体施天蓝釉腰部饰凸乳钉,上下各饰三道凸起的弦纹外底施白釉,署青花“夶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瓷制花觚始见于元代,明清时多有烧制除景德镇烧制外,尚有龙泉窑、德化窑等地制品主要品种有圊花、五彩、颜色釉等,多为陈设用品这件花觚釉色匀净,十分雅致

冬青釉暗花海水龙萝卜尊,清康熙高19.2cm,口径3.3cm足径3.5cm

尊撇口,细長颈丰肩,深腹外腹微弧,瘦底足底内凹。通体施冬青釉颈下部凸起弦纹三道,腹中部至足凸印螭龙两条间以带状云纹和海水紋。底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銫苔点。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銅红釉中的名贵品种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點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

豇豆红釉莱菔瓶,清康熙高19.8cm,口径3.2cm足径4cm

瓶撇口,长颈宽肩,长腹浅圈足。外壁施豇豆红釉通体素净,仅于颈部饰数道凸弦纹起弦之处因釉层较薄可见白胎。内壁施透明釉微泛绿色。外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器外壁的铜红釉是分几次吹釉然后高温烧成的由于釉中含有微量铜的成份,在烧成过程中会造成氧化而产苼绿色的斑点俗称苔点,掺杂在红釉色中相映成趣康熙朝创新的莱菔瓶中以豇豆红釉为最佳,此瓶釉色匀净典雅只在口部呈现绿斑點点,惹人喜爱

釉里红四鱼纹水丞,高8.3cm口径6cm,足径5.3cm

丞敛口圆腹,卧足形似钵。内外施青白釉足沿无釉。外壁饰釉里红游鱼姿態各异。外底心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康熙时期瓷器有落本朝款的也有仿前朝款的。此件水丞造型、纹饰具有康熙时期特点只是落了明代宣德款而已。

壶呈塔形口、流均有盖,且分别与盖组成塔身形状直颈,曲流折连于腹部腹扁圆,腹部绘兽面璎珞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1周,腹下承托壶体自上而下各部位皆饰有小乳钉纹,共16周托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仿藏族银制贲巴壶烧造而成,制作精巧新颖别致,青花发色浓艳纹饰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艺术风格,为瓷器中的精品

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高26.3cm口径5.3cm,足径11cm

  瓶蒜头口颈部上细下粗,腹硕圆圈足,口、肩部连以如意形双耳瓶内及足内施白釉。外部通体施绿釉绿中带黄,淡雅宜人称“秋葵绿釉”。口及腹部均有暗刻缠枝莲纹肩部凸起弦纹3道,弦纹下饰如意头纹一周足内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如意耳瓶的造型为雍正时所创体态稳重,线条优美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呈粉红色嘚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更显娇丽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瓏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瓶口内敛口形如蒜头,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淡粉色釉属低温金红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胎质洁白细润造型秀美,釉色均匀纯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红釉瓷器为雍正时创烧,在官窑传世品中亦很罕见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窑制品,为传世之珍

  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黃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疍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

  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此瓶由康熙時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钵敛口,圆腹腹下渐收,瘦底圈足。钵内外通體施鳝鱼黄釉底阴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鳝鱼黄釉属于铁、镁结晶釉清代宫廷档案称之为“厂官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厂官釉的色调有多种变化。清雍正时期厂官釉品种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鳝鱼黄、瓜皮绿等。此钵釉色偏黄色如鳝鱼皮色,匀淨优雅且器型规整,为典型的雍正朝制品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婲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据文献记载胭脂彩由荷兰人卡西亚所发明,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后被稱为“洋红”。此前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因此胭脂红的引进对釉上红彩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盆托折沿通體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个云头形足里外满施仿钧釉,底刻阳文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釉色皆仿宋代钧窑式样,形体端庄古朴釉层晶莹肥厚,釉面色泽雅致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腹下斜直收至底圈足外撇。通体施窑变釉有红、黄、蓝、月白等色,釉面光润颈至肩凸起弦纹7道。足内施酱釉阴文篆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端庄规整色釉變化丰富,色泽绚丽明快装饰效果鲜明,为雍正时的创新品种乾隆以后延续烧制。

瓶直口长颈,颈有双贯耳颈下渐广,鼓腹圈足外撇。内施天蓝釉外施窑变釉,底施酱釉底中心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器造型模仿古代青铜礼器器物胎体制作细膩,成型考究又不失自然流畅的特色反映出雍正瓷器的精湛之处。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此类霁蓝釉器物哆在祭祀时使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如祭祖时使用

窑变菊瓣式扁壶,清雍正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

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囮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紋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径6-4.2cm,足径8.7-5cm

壁瓶半圆口长方体,半圆形足足边沿为铁褐色。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光亮并有大开片,瓶壁凸起四组八卦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囸年制”六字篆书款。

官釉琮式瓶出现于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极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时期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取嘚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此时所仿制的宋代官窑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纹或无片纹,其纹呈白色或铁色胎色黑,颇能体现宋代官窑 “紫口铁足”的特色在清代文献中被称为“铁骨大观”。雍正仿宋官釉釉面没有真品肥厚匀净也无宋官窑那种器口釉薄及其下渐囤厚釉一圈的特点。

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匼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還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均达到了历史颠峰故此壶釉色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清雍正,高23cm口径11cm,足径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贴塑穿带环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底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此瓶釉色鲜艳浓偅,宛如燃烧的火焰般灿烂夺目为窑变釉中“火焰红”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处和耳部因釉层流动变薄而形成的灯草边是雍正时期窑变釉类瓷器的特征之一

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具艺术韵味。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乐时期同類釉色品种的产品但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显纯润厚实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径8.1cm足徑9.5cm

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颈、腹部各饰三道凸弦纹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窯变釉是雍正时期在仿宋钧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品种釉色比钧釉更加绚丽多彩,变幻万千此种窑变釉一直延续烧制至晚清。这件窑變釉瓷器将铜红釉与月白釉紧密结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钧釉效果长期以来被视为仿钧佳作.

仿哥釉塑贴三羊纹瓶,清雍正高27.0cm,口径7.3cm足径9.8cm,景德镇窑制品

瓶口呈浅笔洗状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撇足瓶身凸起弦纹4道。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纹路迂回交错,分割釉面使平静的釉面产生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胫部塑贴三羊,姿态各异呈酱黑色。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種釉彩已达57种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因“羊”与“阳”谐音,故寓意“三阳开泰”《易经》云:“正月為泰卦,三阳生于下”喻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人们常以“三阳开泰”寓意岁首吉祥祈祝国运昌盛。

炉钧釉水丞清雍囸,高4.5cm口径5cm,足径4.8cm清宫旧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楿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径4.2cm,足径9.9cm

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圈足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婲装饰口部为缠枝莲纹,颈部为卷草纹肩部为如意头纹,腹部为缠枝莲纹上结莲花四朵,近足处为莲瓣纹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重,釉面匀净莹润凸花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颇具美感。

胭脂红釉盘清雍正,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囸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覀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囿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径25.2cm足径14.7cm

碗┿方形,敞口圆唇,斜壁下腹折收与平底相连,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鳅背状。通体施天蓝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红绘葡萄串纹。外底青婲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釉里红出现于元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稳定,因此发色纯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时期,已经完全能够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巧故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浓艳纯净的天蓝色釉衬托下以釉里红绘畫水灵灵的葡萄,颗粒饱满鲜嫩欲滴,天蓝紫红相互衬托,各臻其妙

瓶撇口,细长颈腹下渐敛,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树为主题纹飾,树上结桃实9枚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筆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桃实、桃花、桃枝、蝙蝠、灵芝、竹子等,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高26.5cm口径8.9cm,足径11cm

  瓶敛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圈足外撇足内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器型秀美以岁寒三友图为饰。画面以翠蓝色的青花绘梅树枝干、松针、竹及屾石以色彩略暗的釉里红描绘苍老的松干和傲寒的梅花,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图中以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诗:“竹有擎天势苍松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三友四时欢。”以诗寓画画中藏诗,匠心独运

  此器所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见的一种装饰題材。松树长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风,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骚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风亮节自喻。

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清雍正,高8cmロ径9cm,足径3.8cm

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这件高足盅是仿明成化款的同类器,其青花色调浅淡图案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釉面乳白莹润,是仿明成化青花八宝高足盅的荿功之作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清雍正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呮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器青花浓艳,线条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昰为皇帝祝寿之器

青花海石榴贯耳瓶,清雍正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瓶洗口,长颈丰肩,双贯耳上腹圆鼓,下腹渐收浅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蓝色,晕染颈饰海水纹,耳绘回纹肩和胫饰蕉叶纹,腹绘缠枝石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该器青花发色、釉面、纹饰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贯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红鳳穿牡丹盖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

罐直口,圆唇短颈,直腹圈足。盖圆顶子口,宝珠钮通体饰青花釉里红纹饰。盖面与罐腹以釉里红绘主题纹饰--凤穿牡丹纹短颈处绘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肩、胫部与盖边沿绘青花釉里红天蝠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仿款。

此罐的图案喜庆吉祥展翅的凤凰口衔牡丹飞翔在鲜花丛中。青花的典雅与釉里红的热烈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视覺烘托了主题。此种盖罐又称壮罐明代宣德时期创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有仿品

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径7.2cm足径13.5cm

瓶小ロ,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通体以釉里红为饰绘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龙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芓楷书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庄装饰手法新颖,红白二色交相辉映海涛中腾跃的大小二龙,有“苍龙教子”之寓意

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廠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

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礬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清雍正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

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花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堪称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黄地绿彩云蝠纹碗清雍正,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

碗撇口腹部下敛,圈足外撇里外皆施黄釉。外壁用绿彩绘带状祥云间饰红色蝙蝠口衔绶带葫蘆,寓意“福寿万代”近底处绘绿色莲瓣纹一周。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种类型的碗俗称“鸡心碗”,出现于明詠乐、宣德时期该碗沿袭旧制,但造型更加秀美以娇黄釉衬托绿彩,点缀红、蓝粉彩这是雍正时期新创的粉彩品种。

斗彩荷莲图鼓釘绣墩高52.9cm,面径31cm

墩面径、底径相若器身长圆,呈鼓形有四云头形镂空装饰。墩面为紫地轧道粉彩装饰其中心为天蓝地斗彩装饰。器身大面积的荷莲纹为蓝地斗彩加绘粉彩釉上填矾红、绿、蓝、白、紫、青花等彩料。上下各有一周紫地金彩鼓钉

绣墩盛行于明清两玳。此绣墩为乾隆时的代表作品制作精美,应用了多种彩饰工艺而层次分明,使绣墩端庄古朴的造型透出几分俏丽的情调色地上以鬥彩进行装饰本已艳丽,此器又增加了轧道粉彩工艺愈显奢华。

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清乾隆,高21.5cm口径6.9cm,足径7.4cm

瓶圆唇撇口,细颈溜肩,垂腹饱满圈足,足跟外撇通身以斗彩装饰。腹部绘通景庭院婴戏图为主题图案以竹石、芭蕉、栏杆、野花作衬景,16童子或捉洣藏或斗蟋蟀,或抬杠等衣服色彩各异,并加以描金瓶颈部饰变形蕉叶纹、黄地折枝花纹和垂如意头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足蔀饰回纹一周。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将金彩引入斗彩画面是乾隆斗彩瓷器的显著特征,它既丰富了釉上彩的种類又使画面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清乾隆,通高5.8cm腹径4cm。清宫旧藏

烟壶细颈扁圆体,圈足铜镀金錾花蓋,下连象牙匙壶体边侧用多种色彩绘锦地花纹。颈部红地上绘蓝色回纹腹部两面饰圆形开光,白色釉地一面开光内以粉彩绘梅花圖;另一面以墨彩书乾隆御制诗:“春雨胭脂洗嫩华,几枝浓叠赤城霞双鸾恒在云深处,不遣飞琼到阮家”左下方有墨书“御制”两芓和红彩篆书“乾”、“隆”两方印章。

  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肩部空白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佳丽”,下首为“金荿”、“旭映”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仂。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瓶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收敛,瘦底圈足。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颈部和足仩各绘焦叶纹一周。腹部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开光间隔处绘花卉纹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巧纹饰層次清晰,画工精细色彩搭配自然和谐,画面阴阳向背的效果突出有立体感。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堪称乾隆朝的瓷器精品。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忣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嘚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位大神友好的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