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结局是死,为何而活?为何存在?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来源:百度百科词条)&&&我为什么而活着?&[英]伯特仑&罗素&&&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像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痈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感到痛苦。&&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再重活&次。&&&&(摘自《罗素自传》)&&【英文版】&What I have lived for?&Bertrand Russell&&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阅读罗素&&几本书?罗素传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好读的罗素传记。&&&&&&&罗素文集?[英]罗素 / 段德智 / 商务印书馆 / 2012&&&&&&&?罗素S.杰克&奥德尔 / 陈启伟 / 中华书局 / 2014&&&&&&&罗素自选文集?(英)罗素 / 戴玉庆 / 商务印书馆 / 2006&&&&&(&文字之美,精神之渊&&阅读更多好书、好文章,请关注凤凰读书微信公众号&&凤凰读书&&)
[责任编辑:严彬 ]
责任编辑:严彬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80578
播放数:27233
播放数:15974
播放数:164365每个人都会死,你是否对此产生过焦虑?人们...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每个人都会死,你是否对此产生过焦虑?人们要如何化解对死亡的焦虑?
在《》一书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幻想出的神会给人们提供永生的机会,从而减轻对死亡的焦虑。叔本华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忧虑死亡,因为死亡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目的。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应该直面死亡以真实地活着。荣格认为,我们的潜意识心灵不仅本能地意识到我们会死这一事实,而且会接受这一现实。在书中大师们从哲学、神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死亡和永生,你是否对死亡产生过焦虑?又是如何化解对死亡的焦虑呢?
古生物学博士生,科学松鼠会成员
历代宗教提供了很多“正统”或者“主流”的面对死亡的方式——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来生或者永生。不过也有不少不正统的方式……随便说说后者的一个例子:生物学视角。(其实照理说,死亡首先是一个生物学现象……但可能是因为二元论的缘故吧,传统上我们想得更多的都是心智或者“灵魂”、而非肉体上的消失。)所有的动物都有“生之意愿”——趋向生存和繁殖的本能。倒也不是因为这个本能有多好,只不过缺乏这个本能的生物无法被人类看到而已。一般来说动物生存本能和死亡回避是一体两面。但不尽然如此。毕竟传播基因才是终极目的,如果在某个特定场合下,死能比生更好地传递基因,结局就是死。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道菜做出来之后无论如何精心保存也是不可能永生的,但是它的菜谱却可以代代相传。把菜做得很好吃当然会缩减这道菜的物理实体本身的寿命,但是却大大有助于菜谱的流传。现实中最好的例子就是繁殖后便死去的个体,比如大马哈鱼。对于它的生活方式来说,一口气把全部能量储备变成后代,自己油尽灯枯,比起细水长流要更有利于基因传承。所以它这么做了。如果大马哈鱼有意识,那么也许它临死的时候是毫无恐惧、心满意足吧。不然的话为什么文学作品里爱情和死亡这两个主题总是相遇?所谓“不朽的爱情战胜死亡”这个主题虽然滥套,某种意义上的确是事实。到了人类又有不同了。人类发明了一种新的不朽方式:文化。虽然伍迪艾伦说“我不希望靠文字来不朽,我希望靠不死来不朽”,但前者终究是一种方式。文化——或者说meme——是一种新的、几乎独立于基因的可以流传的东西。那么它就和基因一样也是(部分)战胜死亡的一种方式。所以初步的结论是:个体——我——是一个物理实体,它不可能永远存在。只有信息能长存。记录完整的躯体信息不太可能,哪怕只记录心智相关的信息也离我们很远,我们最多只能记录下一个提纲并设法让它流传开来。躯体信息的提纲是基因,心智信息的提纲是文化/meme,一个人如果在死之前能做到这两件事,就已经是所有可能的永生方式中最好的一个了。但是有一种反对意见:虽然基因和谜因可以长存,但我能感受到的这个“我”却是必朽的,这难道不才是最重要的吗?是“我”在出生和死去啊,别的那些东西明明都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吗?丹内特讲过一个科幻比喻。假设你想永生。现在人体冷冻技术成熟了,你可以依靠它把自己冰冻到遥远的未来,等到真的奇迹出现。但是,你怎么保证这段时间里没有人打搅你的躯体呢?有两种策略。第一种是造堡垒,配备全套自动化防御系统、维护系统和能源系统。相对来说这个办法比较简单,缺点是,有些麻烦你的堡垒再坚固也无法抵御,比如小行星撞击……第二种是造高达,难度更大,但效果也更好。无论是堡垒还是高达,你都需要给它们编程以应付各种不同环境。因为很多环境其实是你自己无法预料到的,你还需要给它们提供你能搞到手的最好的人工智能系统——堡垒要求可以低一些,高达的AI就得非常复杂了。有这个想法的肯定不止你一个人。还会有很多别人的堡垒和高达分布在地球上。你的堡垒或高达会时不时和它们互动,所以你还要考虑到外交能力——战争、联盟、背叛和信任都是需要你的代理者进行实时判断的,你除了提供一套好程序底子之外帮不上它的忙。你甚至还可以考虑一些极端的手段,比如指示你的代理者,一旦发现物质复制技术成熟,就把你的躯体和代理者复制很多份,这样一份毁灭也不至于影响大局。或者指示代理者,一旦有新的自适应进化AI技术,就升级成它,然后依靠进化算法保证AI的水平与时俱进。还可以指示代理者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良代理者自身的机械和武器设计……好吧,你肯定已经看穿了。这特么根本不是科幻,这就是现实。只不过现实中,堡垒是植物,高达是动物,而那个“你”,其实是你的基因。那么,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我”呢?如果说现在这个肉身的我才是真我,假如有一天我真的造了一个高达然后在里面沉睡,那这个高达又是谁呢?生物学上,一般把个体的界限划定在你的细胞和细胞的直接衍生物上。我的皮肤是我的,因为它由我的细胞组成;我的头发也是我的,虽然头发不是细胞但它的颜色和粗细确实很大程度上受到我的细胞控制。换句话说,它是我的表现型。一个个体,就是一套基因组的所有表现型的汇聚。但是表现型的定义必须这么窄吗?道金斯举石蝇为例。它的幼虫会用小石子盖房子。我们假设它会盖两种房子,一深一浅,并且发现这个深浅满足孟德尔定律。那么,房子的深浅就是某个基因的表现型。虽然从机制上讲,房子的颜色取决于小溪里石子的颜色,而不取决于生物自己分泌的黑色素,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进一步说,虽然石头房子不是生物体的一部分,但是它的确包裹在外面、给予生物体以保护,只不过它是由石头而不是几丁质做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蜘蛛网甚至不是包裹在蜘蛛外面,不能随着蜘蛛的运动而翻转——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延伸的表现型”——表型扩展到了生物个体之外的领域。的确,我的高达并不是我的细胞分泌出来的,也不是由有机物质构成的,但它还是“我”的产物,正如我的血肉之躯一样。它们都是表现型,都是基因(和谜因)影响世界的方式。所以,个体是一个(很有用的)幻觉,个体和个体之外环境的区分也是一个幻觉。哪怕个体本身消失了,只要它延伸出去的表现型还在,我就还在对世界施加影响,某种意义上就没有真的死去……只是fade away而已。罗素晚年的时候说,个人的生命应该像一条河,开始很小,到最后没有任何可见的变化就与大海融为一体,毫无痛苦地失去个体生命。这是真的。我们死去的时候确实抛弃了一个表现型汇聚成的躯壳代理人,但是底层的基因和谜因依然存在于新的载体里,而顶层的延伸表现型也依然存在于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一则漫画。
心理学硕士
咦我突然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看起来好有趣首先在我的意识层面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对于死亡的恐惧我有过很多其他的恐惧比如小时候怕黑青春期怕矮成年后怕胖熬夜时怕病但好像确实没怕过死就连有次游泳差点淹死骑车差点撞死好像事后也没有对死亡本身有过什么恐惧我反思了一下原因发现似乎并不像我反思之前以为的那么简单想回答为什么不怕死不如先问问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先声明一下我对哲学几乎一无所知像什么苏格拉底柏拉图第欧根尼伊壁鸠鲁康德萨特缪勒罗素我除了人名别的什么也不清楚上面好像押韵了欧耶零星能憋出来的几句名人名言都是青春期中二病时为了装逼而背会的一直想要看看哲学巨著但总有各种借口去做其他更紧急的事唯一值得一提的可能是考研时政治发挥得不错得了79分还是76分吧但现在也忘光了所以以下描述均是我自己的一些模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如果硬要套可能勉强算做一种民间朴素的所谓人生哲学吧另外身在天朝还是要明确一下我不是党员因为我觉得哪怕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其信仰也不应该随意出卖好了扯回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先哲们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是怎么看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对于主观唯心主义来说这就是全部了客观唯心主义会认为认识完你自己之后你必须得跟独立于你的某个神或上帝之间建立起联系唯物主义一般会在这个的基础之上强调向外的认知比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好了说下我的看法其实我个人觉得在人类存在意义这一点上唯物主义是逻辑最不自洽的一种理论啊哈哈哈把这么政治不正确的话讲出来好开心好了为什么唯物主义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是自相矛盾的呢我是这么编的在宏观层面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凡是存在的必将消亡永远存在的只有过程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念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人类是现在存在的所以人类必将灭亡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与否与晚于世界的出现而出现且必将早于世界的毁灭而毁灭的人类毫无任何必然关系因此人类必将毁灭且人类的存在对于世界没什么太大意义人类毁灭之后世界将继续存在下去其实把人类替换成任何一种存在过或存在着的物种都是说得通的而所有相信演化论而非神创论的唯物主义者都会认同人类本身也只是一种物种没什么特别的所以我们陷入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作为一个人类我们深知自己种群的存在对于世界没什么意义在微观层面上你上了大学读了博士发现了新元素发明了新机械so what整个人类都会灭亡的呀你费这劲干嘛原本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为全人类做贡献努力让整个世界变好但现在看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了因为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结果的话干嘛要为一个注定灭亡的种群乃至一个很可能也注定灭亡的世界做出任何一丁点贡献呢作为一个人类个体我们在深知自己的种群没什么存在意义之后发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似乎也失去了意义很好如果我们只能想到这里那么我们可以一起拉手去自杀了就像前不久那个清华还是北大博士一样唯物主义其实是个好东西但你要是读得太死了把辩证这个东西丢掉了一样是毒害精神的垃圾其实上面的逻辑都有一个很明显的漏洞即误认为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于物质世界也就是机械地去理解唯物主义时就会出现的错误信念我的看法是物质必然决定意识意识必然反过来影响物质唯物主义目前来看是没有错的但人活着不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是的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借用杰克伦敦的一句话是生活而不是生存通过认识世界来改造世界通过改造世界让物质世界更适合人类生存从而让人类能更好地生活去体验生命这一奇迹的伟大和美好去感受不管是演化出的还是神创出的这个小小的天地人为什么活着一言以蔽之为了体验生活一切的体验都会有终点正如终将失去的事物才有其暂存而脆弱的美死亡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别人的死亡自己的死亡甜蜜而美好的终点就像读完一本书你终于可以心满意足地合上书页让这个体验变得完整有人说怕死是因为对死的未知不想死是因为别人都还活着其实怕死怕的可能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对失去的恐惧吧
我个人有过关于死亡的焦虑,并且非常严重,导致失眠几夜主要的思考是关于死后的去向和人间的未完事务无论如何无解的情况下,我决定不再做丁克生个孩子在我的逻辑中,孩子从生物学上看是我的延续,在心理上他也一定会受到我的思维的影响所以,虽然我的大脑不能继续参与人间的事务,我的精神(或曰灵魂)可能会去到一个我不可知的境界,但只要孩子和孩子的后代还活着,我就不算彻底结束没有彻底结束的话,就不算死亡了,就像头发被剪掉了,烧毁了,但另外一部分的身体还在存活着,一样的我的死亡成为一部分的死亡这是我让自己摆脱 焦虑的逻辑只为分享,不求评判
焦虑是肯定会的,不过也还好吧,每次一思考这个问题,我就不会对其他所有事情感到焦虑了= =
我不怕死,只是很怕很怕老。
对于死亡的恐惧,我简直可以说是被它纠结了半辈子!我从8岁开始意识到人会死,时常会发生焦虑,恐慌到半夜突然被一种特别现实的“濒死感”惊吓得弹坐起来(不是做梦,人是清醒的),为了缓解那种恐惧感,我会掐自己的腿,用疼痛转移注意力。我从小到大和别人说过这种感觉,没有人懂。后来,上大学,我遇到了我的死党——她从小患有慢性肾炎,经常要遭受非常可怕的医疗(抽脊髓什么的),所以她也有一些不同于一般人的成长经历,她懂得,并且和我一样恐惧。毕业以后,自己追求的事业开始有进展,有了一些成就,慢慢地就不再那么病态地焦虑和恐慌了。或者说,我是把对死亡的极度恐惧转化为一种动力,促成自己更珍惜生命吧?
曾经因游泳而差点挂了的人只想说:有过焦虑,但很短暂。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你脑里的画面只有家人,其他的都是浮云,活下来之后,发现死亡很近。如今,已经坦然接受死亡这个问题,与其费时间焦虑不安,倒不如用这些时间和家人好好相处,活得自在一点,我很喜欢南丁格尔说过的一句话:“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补充一下:大学的时候,好庆幸老师放了庄子的短片给我们看,其中就提到庄子的“鼓盆而歌”,看了之后,对死亡释然了,坦然了。楼主有空看看吧。 附上视频:
只担心死去那一刻心中有遗憾。
医学在读生
大概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突然对死亡有了恐惧感,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一些话题,譬如【如果死了之后还有感觉嘛?】、【死了之后会去哪?】等等之类的。 但是我觉得在这些想法之中,我最恐惧的其实是离开亲人。 当时我是跟着爸爸外调去了广州,离开了湖南,我的表哥还有姨妈伯伯都在湖南。我时常会想,如果我或者他们二者之一死了,我们的交集也就到此为止,然后就觉得非常恐惧。 后来进而想到,如果父母死了,那我就成为了孤独地在这世界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人。【小时候想的真多。。。。】 自从那之后我时常半夜从梦里惊醒,就是因为那种濒死的感觉。 后来应该是初三的时候,和朋友还有表哥聊到了曾经的感受,发现其实大家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才稍微释怀一点。 现在的想法是,要来的总要来,所以我们要珍惜,在那天还没来之前,让大家都不留遗憾。
闭关中的恶意卖萌阿姨
焦虑多少都会有的,但大多数人不会上升到心理学上的那种焦虑的水平。可能很多人会劝怕死的人放下或者化解焦虑,但我觉得这种焦虑没有必要化解也无法化解。为了摆脱它,就不得不信一些很不理智的东西,作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这比焦虑本身可怕多了,并且也改变不了结果。我认为怕死是人生正常的一部分(非主流看法啦),而死不是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接受这种恐惧,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是选择长寿还是提高生活质量都随你。所谓的负面情感并不一定是不好的,正如美好的信仰和激情不一定是好的。修改:PS:反正结果都一样,不管有没有焦虑,该死还是得死,所以焦虑不比不焦虑好,也不比它差。
好奇症患者
生命生存着,是为了不断的活下去。繁衍后代被视为生命的延续,所以也不必担心自己死后会怎样,就像睡觉一样,你如果已经生了孩子,就会觉得人生轻松了一半,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已经是成功的了。或者,如果你害怕死亡,那就果断的投入医学吧,研究生命的本质,洞彻所有的虚幻,令基因获得永恒的活力,或许就能够令人类永生。虽然知道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无知,但总算有了一个心理安慰。努力不想让自己死亡,是生物的本能啊。
死本身没什么好怕的,我比较担心我是怎么死的。比如因病痛苦而死,被人杀死……就很让我害怕,但是如果是意外事故(比如动车出轨),我就不怕。讨厌那个无能为力,只能“等死”的过程!
从某一天(我爷爷生日),意识到人会死的,导致睡不着。到某一天,发现自己的好奇心不是一般重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生,有生的精彩;死,有死的期待。作为一个好奇心极重的人,一直很好奇,死去的世界是怎样的,甚至,有些期待。那会是怎样一个世界?我认为,那是一个超越现有所有科幻作品,所有动漫小说,难以想象的世界。无论它长得怎样,都很期待在那走一回。当然,有人问过我:你那么好奇,不如死一个?我曰:嗯,还没去死,乃是因为我也很好奇,活着,能走多远。不是指路程,是指思想,辩证的思想。一个观点,从不同角度切入,可以切出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行为。切的角度越多,此生,便越精彩。爱情和面包,应该选哪样?自由和约束,应该选哪样?青春要遗憾,还是完美?道德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应该放下,还是应该执着?没有答案的世界,有太多的角度,等着你发现,等着你思考。每每想到一个新角度,便开心得睡不着觉。此种快乐,不足为外人道也。妈的,答着答着,离题了←。←
我今年高二,记得很小的时候,大概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思虑起了死亡,当时,半夜的时候一个人害怕到了极点,一个半大男孩,就哭了。愤怒与无奈到了极点,就喊着。我喊着,人为什么要死啊?后来,也许是因为思考了太多了,我发觉自己有点抑郁,但是那时候跟父母说,父母都不在意,也是不清楚这方面的情况。这种抑郁一直到了我初中了,到了这个时候,父母似乎发觉了这的确影响到了我正常的学习生活,于是先是带着我在县城的一个心理学硕士哪里进行辅导,进行了一俩次之后,觉得烦恼依旧,就去温州的一个私人的心理诊所,也有吃药,也有心理辅导。(现在看来都是不需要的)也有去上海的医院,但是哪里的药吃了之后人都变痴傻了,只会呆呆的坐着,什么也不做。最后还是去了温州的一个正规的心理医院,然后吃点类似乌灵胶囊的药,做了一次心理辅导,就差不多了,至今还记得那次心理辅导的作用,用不断的反问,问出我对死亡的恐惧,然后建立了一个回路,让我不再纠结于死,而纠结于生……以上的事情,花了我三年的时间,消耗了我的初中生涯,也让我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我曾不止一次的去问四周的人,是否有过惧怕死亡的想法?每个人都告诉我,为什么要害怕?没有想过啊!死有什么好怕的?死就死了嘛!我在想着,他们没有想过这问题,或者说没有纠结于此。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没有深究下去,但是我很羡慕他们没有深究下去。不过,我现在即使觉得思考死亡是一个比较坑自己的事情,也无法否认他对于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建立起了我对哲学与心理学的兴趣,看事情比其他人更加的成熟与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别人看我都以为我是26的人)无数的人说,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没有死亡的生命是不完整的…………我很赞成这些说法,但是我觉得吧……对于一个身陷魔怔一般的人来说,好像说服不了啊,在午夜,他依然会哭泣……依然会为此伤心不已……我的经验就是,成长的一个过程,可能就是思考死亡。度过了这个时期,你将获得不一样的你,不过在度过这个时期的时候,一定要学习好该学的知识。也可以借着这个过程,多看看一些哲学、心理学的书籍。
有时候入夜一个人躺在床上时候回想想死亡。觉得很焦虑。因为,死亡之后就是永恒的无意识。永恒……想想都可怕。后来一想都无意识了也就没有可怕这种感觉了,也感觉不到时间了,也就无所谓了。后来觉得死亡不可怕,如果生命有循环之类的存在,而却无法携带储存在大脑里的记忆,完全不知道我就是我,才最可怕……想想如果你就是一只草履虫……
其实人们惧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有些时候死亡之前带来的疼痛,或者是某些病态的焦虑吧,例如拿着一把刀就害怕自己杀死自己,或者是站在楼顶就害怕自己跳下去,其实死亡只是一个结果,真正人们惧怕和焦虑的是一个过程。
只是一枚文艺男
也不知道哪一天开始,突然意识到自己是怎么也逃不过死的。于是乎想象到死了之后,这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与我无关,我死之后的事情我都不会知道时,我就非常的焦虑,甚至头疼。我一直在想是否有什么方法让我逃过一死,我于是乎就想了以下两个方案:1.保存大脑,等科学足够发达时,把我的大脑里面的所有记忆,移植到一个新的生命上去,然后那生命就带着我的记忆,活着去,这就相当于是我的重生。我就可以继续看这个世界。2.也是类似的,不过是寄望于人工智能,当科技发达到那个阶段,有了非常成熟的,接近于人类的人工智能,就把我的大脑里面所有的信息存储在这上面去,就是让我有过去的记忆,和认知的能力,让我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但是这些,现在都还没看到点希望啊。。。。于是乎我又继续焦虑,头疼。只有停止思考死亡这东西,我才能不头疼。我甚至开始幻想,我死后,我能以鬼的形态继续存在着在这世界。这样子虽然不是一个人了,但是我还能继续去得知这个世界。不过想到这些,我有时我也会迷惑了。我为何如此执着我要能继续知道这个世界的事情?以此获得存在感?但是对这种存在感的认知又是从何而来?我很难用“对人类作贡献留给后人财富”这种方式来获得我想要的存在感?那么我想要的这种存在感又是从何而来?只是一想下,闭上眼睛,就再也撑不开的那种感觉,我就莫名的焦虑。这种是永久的无意识状态。实在是难以接受。那种焦虑真的很难形容啊,平时心情不好就想睡过去无意识就好了。现在这种焦虑感却又是对于无意识这种恐惧而产生的。那种感觉:“对死亡的害怕,害怕到想死”的这种矛盾。
唉 不怕死 只怕死在父母前边 到时候他俩没人照顾
在美国高中交流的时候压力大,睡眠紊乱,入睡时经常鬼压床,经常明明困了但是因为鬼压床又不敢睡下去。每次鬼压床的时候都感觉自己要死了,偶尔还听到脑袋里”嘟嘟嘟“的声音。。我都怀疑我的灵魂是不是真的要离开我自己了= =每天困死,入睡时又不敢睡觉的感觉真是崩溃。因为这个原因我最后一学期的成绩,两个A- 一个B ,6月的SAT也放弃了,都愧对我的亚裔身份了。。。。。那算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死亡吧。(我所在的学校是特别好的学区,周围全是学霸,特别是亚洲孩子,那时候一心想着一定要上一个好大学,一定要比过别人,最后把自己打败了。到头来我也没给美国学生带来新的视角和思想,我给别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亚洲女孩,除了口音之外和其他“香蕉人”没什么区别)我回国了,然后爸爸一点征兆都没有就查出来癌症四期。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好可怕,为什么我最爱的人会突然这样,突然被医生宣布”死缓“。爸爸的生命,我的前途,和我们家的未来都好像没有的希望。我的高中同学们对我的印象也还只是那个完美的我,他们只关注我英语和英语怎么怎么好之类的,我完全没有机会诉说我的恐惧。我真的很害怕,但是别人都认为我是外向乐观的人。别人多夸我乐观一次,多”膜拜“我一次,我倾述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我总觉得我应该是别人说的那样,而不是那个害怕和敏感的我。后来我一直陪着爸爸,在肿瘤病房里目睹了不少人的逝去,倒是越来越不怕了。大多数人走的时候,家人好朋友都陪在身边,反而感觉这种去天堂的路很温暖。每次来给我爸爸查房的是一个25岁的住院医生(长得超帅!!!!!)护士基本上是比我大不了几岁的女孩,甚至还有比我小的。时间长了爸爸都把他们当孩子,小护士没有找到我爸爸的血管时,我爸爸向来就对他们说‘年轻人犯错误正常,多练习以后就熟练了,继续在我身上练习吧‘;最后有的女孩都说不好意思给我爸打针了。现在爸爸已经快术后一年了,中间化疗过10次,放疗25次,都用的是很猛的药,他居然连吐都没吐过!传说中的化疗反应,除了轻度骨髓抑制之外,什么都没有。最后一次化疗的时候还买了一堆二手路由器,在病床上改装升级,然后再以成本价卖出去 (感觉爸爸越来越像小孩了,好像什么都不懂,连趁机赚点钱都不想赚,也不知道死亡是什么,只想着天天玩)。爸爸现在在恢复期,所以我还陪在他身边,准备过一段时间再去上学,反正我有的是时间,在家里学习的机会也很多。以前总觉得上个好学校,以后有个好工作,然后让爸妈过上更好的日子是幸福。后来发现,现在不就是幸福吗?妈妈从抑郁症里走出来了,爸爸暂时康复。我们一家在一起,经常出去旅游,在家的时候就一起上mooc,我教爸爸英语,爸爸教我数学物理计算机和一点点法语(他大学时学过,现在只记得最基础的,和他的英语水平差不多= =但教我玩玩还是不错的:D。统计学上来讲,爸爸只有4%的可能性可以活过5年,但是谁知道这5年会发生什么呢。只要他能开心地继续玩就行了,不管是在哪里。从出国开始,直到今年暑假,我经历了差不多两年的自我认知危机。我想让别人认识我,而不是那个“中国来的女孩”。然而同时,我又喜欢被别人当成标准的亚洲女孩,一个令人羡慕的成功者。我被限制在了别人的评价与标签之中,我想当我自己,却从来不知道怎么当我自己。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好像慢慢发现了我是谁:我的经历和那些“亚洲女孩”们很不一样,其实我很想与他们分享我的人生,我却不知道如何开口。甚至我回国之后,我不知道如果面对我曾经的朋友,我想和他们谈论死亡和贫穷,却不知道如何开始这些话题。但我想通了而且接受我自己之后,我开始对一些美国朋友说从我外公开始的家族故事。他们和我的交流让我渐渐的发现,我并不是那么特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自己,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他们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好。(我也试着和中国同学讨论类似话题。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世界关得太紧了,但是我真的感觉我周围中国同学都和外表上的我一样,每天嘻嘻哈哈,很少有能让我感到思想上兴奋的人。)死亡是必然的,但生命并不因为死亡的必然性而无意义,我觉得我还活着是因为我还没玩够!回得有点胡言乱语,语文本来就是最烂的一门还在继续退化中(国内高中时其他科目都还好,语文一般刚及格或不及格= =)大家可以看看love life的纪录片里3个骨肉瘤晚期的小女孩是如何面对死亡的(毕竟跟一般人解释这个问题不用上升到哲学高度吧。。。3个女孩已经是榜样)
一个起点,一个神秘莫测的终点,年纪越大,就越能接受死亡乃生命的一部分,它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
我不怎么害怕“死亡”本身,因为毕竟生老病死是循环之理。我唯一害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死”是意外的车祸?还是比彩票中奖几率都小的雷击?高空坠物?或者是日渐频发的癌症?我可能是在瞬间死去,甚至没来得及感到惊讶也可能是经过漫长的痛苦折磨终于迎来解脱我的这副皮囊,可能永远定格在年轻鲜活的一刻也可能是布满老年斑、鹤发鸡皮是清洁而安稳地在熟悉的地方呼出最后一口气?还是面容尽毁滚在污泥与尘土中?所以我支持自主的安乐死行为,因为可以自己决定人生最后的最大的悬念。如果某一天我活得不再像我,应该会选择自我了结吧。唯一担心的是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伤心。
不务正业的矛盾体
死有什么可焦虑的,活着才令人焦虑
我不知道死亡本身是个什么滋味,但是我很害怕死亡会把我和我爱的人们分开。
差不多也是7岁左右吧,突然受什么影响意识到自己会死。然后那天晚上就怎么也睡不着了,想着: 天呐~自己死了如何是好? 这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失眠吧。。。嘿嘿
那晚爷爷看我不对劲,问我怎么回事,我问人死了会怎么办? 爷爷大笑,说毛主席都会死啊。 我一想,连毛主席这种伟人也会死啊,看来所有人都避免不了一死的。 于是就妥妥的睡了。。。。 后来读到《世界如此残酷,你要内心强大》里面也有探讨死亡。 包括《阿甘正传》里边经典台词,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介于动物和神之间,人一生都朝着心中的“神”的方向前进,但至今任然无人到达彼岸。 这里的“神”的其中一个特质即是 不死,永生。
倔强的小红军
虽然我们永远不会察觉到自己死了,然而等待和想象死亡,依然是可怕的。尤其是意识到一生已经结束,正在走向死亡的那一刻。在《百年孤独》里 阿玛兰妲编织自己的寿衣,奥雷利亚诺上校 打造小金鱼,以此消磨生命和焦虑。科学、艺术、宗教 都可以缓解焦虑。有人走向了存在主义,有人走向宗教。至于哪一个更好,只有鬼知道
小学五年,每天晚上都是在恐惧中度过。。。死亡和黑暗。。没有希望。。长大了接触多了麻木了一些,喜欢了一些,看淡了一些,慢慢就好了
妹控爱好协会
宇宙大爆炸到你出生之前,你这个个体一直都是死的,死亡不过是回到你原来的状态而已,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而且活久了就会越来越觉得这个世界很无趣,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如早死早清净。
二流子摄影师+中西医结合博士
这是我刚写的一篇关于恶性肿瘤的小文章,跟死亡和长生不老息息相关,欢迎参观!
死亡是最大的公平 淡定
计算机系一学男
这个对死亡焦虑的问题,其实可以上升到哲学上思维与纯在的问题上。如果一个生物体,他拥有意识,他在思考过后发现自己的思维不能长久的纯在,他会对思维本生的流失感到恐慌嘛。唯心的说,其实过去的你早就死了,你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在代谢过程中,现在的你早已不是过去的你了啊,你会为此感到担心嘛。我忘记在哪里看过这样一个理论"弦论",我们对宇宙爆炸的认识,可能过于客观了,宇宙的爆炸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个奇点开始一场震动,宇宙中的一切质量都是这个奇点在某一特定的空间维度上投影,也就是说其实所有的物质(包括波,暗物质)就是宇宙本身,我们宇宙中的的一切都是震动演化出来的,我们本身也都是一种震动或者一种波。每一个意识都是一个特定的波形。根据能量守恒,如果是守恒的话,那么波的能量应该不会消失,波总会在某个地方显现它自己的存在。换成人类的思维就是,这个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世界应该与这个世界不在同一维度(时间上或者空间上)上。其实通过“弦论”可以简单的理解一下意识的连续性,我们感觉不到过去的失去,我们感觉自己还是自己,就好像波的震动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发生变化后的波就不是之前的波了嘛。如果这个理论是成立的,一个永生的办法就是把所有与你不同的波,都变成与你相同的波,大家应该都明白共振吧,一直变下去直到宇宙只为你而震动,你的意识既是宇宙的意识。这个是我自己想的。忽然觉得说这么多一点用也没有,无非是想说,不用感到害怕,也不用感到焦虑,死亡无非就是换一种方式存在,所有的波都想极力的保持原有的特性不改变,直到遇到其它震动与它发生作用,或加强或减弱,最后所有的波应该会同一成一个波形吧,这个波形就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意识。我们都只是它的一小部分,没有从没有消失过。如果宇宙真的在震动,又是谁让她开始震动的呢?
三年级,印象还很深呢(笑)。不知道当时看了什么听了什么,反正一扎进这个问题就出不来了,想人死的一瞬间是什么感觉?下一秒呢?一年以后,一百年以后,从侏罗纪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以后呢?这一入土世界上的一切你都无从知晓了,变为灰烬的你去了哪里?从你死后到无限漫长的时间里你都不能再回去了,所以那时我就想人生大概就像老妈带我去防疫站排队打疫苗,人再多也总会轮到你然后挨那一针。。。诸多问题就这么反复想啊想啊,感觉那时候自己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却固执的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人能给我一个解释,而如今想想其实没有什么是不能释怀的,成长的这二十几年就是最好的解释。
想了想,永生比死亡更恐怖。就觉得释然了。我也被这种焦虑纠缠好久,严重的时候浑身发抖,心跳加速。。。长大后好了很多,另外发现只要拿起手机,看到信号就会立马放松了。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中国的一部分先哲认为,其实生死就是循环。
怕死了爸妈没人照顾。。。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换我身上也合适。
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一定有原因,比如亲近的人或者自己饲养的宠物死了,对孩子而言,第一感触就是:孤独!我对死亡恐惧的理解就是害怕孤独。和很多人一样,我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小学?甚至可能更早就开始对死亡感到恐惧,也记不得是什么原因让自己开始恐惧死亡,但那个时候,我对死亡并没有直接的概念,很单纯的恐惧,连自己为什么恐惧不明白。初中的时候,开始对躺在棺材里被埋进土里的感觉感到恐惧:狭隘、黑暗……也可能是对现实升学考试的辛苦感到厌恶,无意识的折射到对死亡的恐惧吧。高中的时候,接触了三毛,被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感动的一塌糊涂,也迷恋上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开始思考如果自己或者喜欢的人死之后,另外一个人怎么办。大学时,曾和关系非常亲密的同学说,希望自己能够在体验过世界上所有的死亡方式之后再死去——有点恶趣味吧。直到有一天,我发生一起车祸事故,当时我是直接昏死过去的——有传闻说在人死前会有走马灯,看到自己的一生,但很遗憾的是,我没看到!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突然就醒了过来,看见同学一头血坐在不远的地方,当时是冬天,我第一反应就是脱下自己衣服盖住同学的头,害怕他伤风……最后医院检查,我的脊柱和膝盖骨骨折,而肇事车辆的保险杠、车头都严重变形,医生和警察都说我命大,把车都撞坏了,人只是骨折……有过一次类似死亡的经验之后,我又开始思考,在死之前,我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养育了我这么多年,如果我就在这次车祸中死去的话,他们该是多么“亏本”……是的,我第一想法是为父母不值,而不是他们会多么伤心。我就想,我应该尽量在我们都活着的时候,劲量回报他们、孝顺他们,然后在他们死后再考虑自己的死亡问题。这并不是我对死亡的全部想法,只是一部分心路历程。因为从小就开始思考死亡的问题,不可避免的涉及各种神话、宗教、哲学书籍,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都接触过一些,但却没有建立起信仰,反而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贤者、圣人,至少得是一个君子,平时处事也要求自己无愧天地,端正己身。很多具有科学观念的死理性派都认为生物活着就是为传播基因,也有些研究表明,人的性格受基因遗传影响。而我却认为自己的基因不够优秀,神所唾弃的七原罪在自己身上都有影子,虽然他人看不到,但自己心中却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是多么丑陋和恶劣。所以我不希望自己不够完美的基因被遗传下去!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自己将来领养几个被遗弃的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基因遗传。在未来的某一天,当父母都离去,子女都立业之后,我依然精力充沛,我会带上最简单的行囊,去西藏、去撒哈拉,然后在一个无人的角落,静静死去,不被任何人记住,不必任何悲伤。
科普爱好者,科学松鼠会成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随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机械设计为什么还要有自动化
看来大家都思考了很多。死亡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带来的无限的空虚与不安。有些人说你出生以前是死的,死了以后是死的,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但我想说是不一样的,你出生以前还有出生的时候,那你死了以后还有出生的机会吗?死亡让人很不爽,因为在这物质永恒的世界里面,人类的自我却不能永恒。其可怕之处在于,物质千千万万来回转化无穷无尽,你却是永远不在了。所谓永生很可怕,那么永死呢?其实都是一样的。真希望人类的自我意识也是可以循环无限转化,不求长生不灭,只求让我再次出现。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因果轮回,业力不止?不说了,还是那句话吧。人活着的时候不知道死亡,等你死了以后你也不知道死亡。所以争取活到解开死亡秘密的一天吧。(此话来源于某死亡哲学家伊壁鸠鲁,他说:“最可怕的恶是死,但死却与我们毫无关系,因为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还不存在;当死亡来到的时候,我们又已经不存在了。”)再PS:我觉得死亡对每个人不是公平的。谁说是公平的。世界上这么多英年早逝,这么多夭折的宝宝,死神不公平。
心理学专业
死亡焦虑是很常见的,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名的效应叫“死亡凸显效应” (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就是当人们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预料且会突然发生时,自身会产生相应的缓解机制。这一效应对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们会更在意决策的短期收益而放弃“放长线钓大鱼”的想法。以及,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比如:买买买。这样焦虑被新的情绪代替了,可不就缓解(掩盖)了嘛。
会的。这个问题和“我为什么是我”曾经一度困扰过我现在已经坦然,因为无论怎么去思考研究,这都是必须面对的最终结果
该生就生,该死就死。。。
Marketing Engineer
小的时候意识到人最多能活100岁,而我已经活了10几岁,我会算算术的时候,猛地焦虑了-我最多再活80多岁就要死了。恐惧充满了梦境-被死亡射线照射,一下子老了几十岁是最常见的梦境了。而自身又无能为力,没有丝毫的办法可以逃避。慢慢大了,要读书,再毕业挣钱,对于死亡的恐惧倒降低了。被俗事缠身的时候,没有时间去想和焦虑看似还很遥远的死亡了
硬件工程师
想过这个问题啊,确实很烦恼,晚上想的时候会睡不着。如果没有灵魂或者精神的存在,那死掉以后就是无尽的黑暗与空虚啊,没有任何人陪着你,听不见,看不见,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有时候就会去幻想什么永生,什么不死之身,但是这样想又会很矛盾,如果我可以一直活着,刀枪不入,百病不侵,永远在一个最为强健的年龄(比如25岁),但是这个幻想是不是要考虑那些陪着你的亲人朋友爱人,如果仅仅只有你一个人可以永生,那在那些看着你成长的人死后,你又会感觉孤独,也许有的人会说大不了抛弃过去,去认识新的朋友, 去体验新的人生,但是再往后考虑,如果地球毁灭了呢?!你不会死亡,飘荡在宇宙中,又将迎来无尽的黑暗与空虚。所以感觉怎么想都没有一个答案,最终还是要面对双眼闭下时的黑暗,还有心灵的空虚。在很多夜晚我都会进入这个该死的循环,最后只能去回忆那些美好的往事,温暖的往事,内心才会平静,才会入睡。就像《见龙卸甲》中诸葛亮在暮年说的那句台词“我们都是靠回忆活着的人了”。
从很小的时候知道人总有一天会死的时候就对死亡充满了无限的恐惧。 只要想起自己会死,没有呼吸,不能再思考,彻底的消失,就会心慌害怕。 如果世界上有鬼,有另一个世界,死后还可以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只要还有思想,还可以再思考就不那么怕了。
Phoenix Searcher
个人对死亡的认识总是阶段性的。焦虑阶段总是会经历的,当一个孩子逐步意识到死亡这件事情的时候,TA会将黑暗、乏力、孤独等等负面体验加诸于这事件上。记得小时候,我还跟父亲说过,长大了发明什么人造的手脚躯干什么的,给老爷子装上,他就不会死了。 年龄大了看得多了,就体会了更多的人的苦难;个人的事业挫折,失恋,病痛,失亲等等,还有在媒体上了解的灾难、战争等等。当美好的事情一件一件逝去,我们会需要更好的,来刺激我们的神经,以体会到快乐;而这无法回溯的幸福时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感觉。嗯,沧桑感的由来。这看起来,更像个死循环了,不是么? 死亡,是一瞬间的事情。 死亡对于苦难来说,是解脱。这是近距离体会死亡的时候可以领悟到的。有时候,只是你自己愿不愿意放手。设想未来的某天,同龄的朋友和亲人们相继离去唯剩自己,而自己手足无力衣食难以自给,言语混沌无法有效地跟旁人交流;意识会告诉你,“是时候了,我也该走了。”~~~~~你还惧怕死亡吗?为什么有些老人鹤发童颜,返璞归真,大抵就是这些看明白了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神论,不敢苟同。我更倾向于,这种永生的假想,在缓解和减轻人们内心的对逝去亲情、友谊和爱情等的苦痛,更具成效。本人无信仰,但父母百年之后不排除信仰个啥的。 末了,推荐个片,《返老还童》。
不会……反倒是活着面对着身边的这些烂事让我很焦虑= =
比较怕到时候没死透 然后被活活烧掉
以前个的一个同事,最近死了。生小孩时伴随心脏病。感觉什么脆弱,很怕怕的。
不看了不看了,看了晚上又要开始焦虑了
对“死亡”一直很好奇……
蹲厕所的程序猿
不关心如何死去,只关心死时有谁在陪伴The Smiths那首很经典的歌里有句歌词Oh if a double-decker bus crashes into us, to die by your side is such a heavenly way to die.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间万物存在的方式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