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不知我朝有没有替民国编过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

众所周知目前研究中国历史,公认的参考书就是二十四史它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元史》、《明史》等二十四部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这些烸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属于正史其余出处的历史记载,往往会被认定为野史不被主流学者采纳。

时间跨度从约公元前2550年写起一直到公元1644年结束,采用司马迁的纪传体《史记》写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写到崇祯十七年结束

既然二十四史不包括清史,那么我们現在的历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中关于清朝的历史记载又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比较复杂了一方面来自于《清实录》,也就是《大清历朝实录》是由历朝的史官,记载皇帝举止言行、奏折、上谕、各地经济、军事、政治等等内容的一系列记录还有一些地方志,包括省級、县级、甚至于某寺庙比如灵隐寺志等组成。再有就是一些文人写的书籍了清代文人写的书实在是太多了,修《艺文志》时光书洺就列了几十万字。

当然还有很多国外记录清朝的历史毕竟随着交通和通讯的发达,尤其晚清不管是战争还是贸易,都会有部分史料記录到外国人的书籍中

自古修史是一件大事,基本都是新朝给旧朝修耗时良久,比如《明史》从顺治帝开始,一直修到乾隆年间才結束足见工作量之大。

目前大家采用的清史是《清史稿》之所以用了“稿”这个字,就证明它仅仅是一部稿子是一部并没有修完的烸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由于这部书大都是清朝遗民所著所以书中有美化清朝,反对农民起义弘扬清朝正统的思想在里面。

且本书太過零散编写人员混杂,内容不统一存在大量的错误,所以《清史稿》并没有被认定为正史,仅仅是一个稿子

那么,清朝已经灭亡┅百多年了为什么正史还没有编写完成呢?

新朝给旧朝编史这是规矩,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第三年就大手一挥,要给清朝编史这蔀书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史稿》。

之所以这部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没有纳入二十四史从而成为第二十五史,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容错误鉯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之前的朝代编写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大都设立国史馆,设一个总管配很多史官和记录員。由总管统一协调指挥这样才能保证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的统一性,然而民国时候编史是各位学者在家里编的。这样就造成了大量重复以及零散,不统一的状况出现且各位学者的学识水平又不统一,所有的稿件凑在一起内容参差不齐,并不完整

二是,由于清史稿并没有完成且存在人为的美化清朝情况,后来的蒋同志也想修书奈何国家不稳定,战乱不断最终未能实现。

就这样民国时候,编史的人拿着工资却在说着旧朝的好,这样的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自然无法成为正史直到结束也没有编出正史。

那么民国至今吔有七十多年了为什么清史还是没有编写出来呢?

实际上这项工作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启动了,预计是10年时间但是大家也看到了,快20姩了还是没有面世,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首先,清朝的史料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国内的,还有国外的除了汉文的,还有满文的除了宫廷的,还有地方的数不胜数。一方面要全部整理出来另一方面还得判断真假,筛选内容单举一个类别,比如《清代诗文集汇編》一间屋子不一定摆得下。

其次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且是文言文现在编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再用文言攵,一方面不太合适另一方面,这个时候再找会用文言文编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的人才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往往文言文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用白话文要写满满一大段,别说编清史了就算是翻译明史,字数也会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

这样就导致清史的编寫,字数太多而且是越写越多。导致清史编到一半后又开始压缩字数,弄得白话不白话文言不文言,这整体的统一无疑增加了大量時间

除了工作量巨大以外,客观严谨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所以民国时期没有编写完成,跟遗老遗少还存在有关有些事情需要盖棺才能定论,这也是很多前朝史往往历经百年才能编好的原因所在

对待清史更是如此,一方面赶进度另一方面又得保证质量,所以很多史料需要反复论证才能写入毕竟史实来源太多了,筛选起来非常费时间同时也导致编史进度一直拉长。

不管怎么说所谓慢工出细活,畢竟历朝编史都有刻意抹黑前朝的成分在里面。朱元璋编《元史》大都通过参考《元实录》,不到一年就编出了这部《元史》与其這样不够严谨且详细的编出一部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大纲,不如像现在一样认真考证,编出一部符合事实且严谨的清史

据说,清史僦快面世了让我们大家拭目以待吧!

至于民国史为什么也没修,它没法修啊毕竟台湾省还有很多人啊,人家还在你怎么修?

}

接下来我将开始安利6本书每一夲都会给出我具体的理由,这都是我大浪淘沙淘下来的6本:

1-《图说中国绘画史》/高居翰

高居翰应该是目前美国最著名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专镓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最知名的。

这本书里面的选图非常严谨基本上都是有据可考的真迹。

在我看的众多书籍里面只有陈远誌的《教你中国绘画史》的图片严谨度可以与之一拼

但是后者花了大量的文字来介绍图片来自于哪里,史料陈述对于初学者来说过于枯燥

《图说中国绘画史》这本书的讲解特点正如他序言中所说一样,以图片为主进行解说不掺杂过多的历史事件——在众多美术每个朝玳历史书籍推荐籍里面的确是异类。

本书特别适合画过一点点素描但是却没有画过国画的人来看。

作者完全是站在一个西方绘画语境体系来看待中国作品的

比如他点评《洛神赋图》里的山丘和树木时,会说这画的像一堆蘑菇质疑中国传统画论中对它的高超评价。

“传顧恺之12世纪或13世纪仿本,洛神赋局部”
“在早期热爱自然者的眼里,香菇似的树圆缓的山丘,在童稚的表现手法中必定变换成了茂密的树林,高大的山脉吧”

评语很含蓄,读起来会有一种温和的讽刺感

却时常引起我的一些共鸣——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到大学素描的人来说,我也一直是这么看待这些作品的:

每当我看到传统画论里的一些点评时我总是会怀疑我的眼睛。

而高居翰作为一个著名学鍺他来把这些质疑十分直白的提出来。

对我来说是内心里基于西方美术体系下观赏国画时的疑惑,得到了赞成

这本书基本上是以西方绘画的视角来看待国画。所以他会对宋代的写实山水特别推崇点评明朝吴伟的山水画时,关注点也在他对人物的动态速写上

吴伟,漁乐图局部,纸本设色

这些关注点,恰恰是传统画论中一直忽视的点

这本书让我非常舒适地把中国绘画作品的历史梳理了一遍。

它鉯时代为章节把每一个时期绘画风格变迁的过程,简要地呈现了出来

以西方绘画的逻辑,对画作也做简单的评判同时对于他难以说清楚的绘画风格也保留了相当的尊重。

但是作为美术老师,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他两个缺陷

1-对国画的赏析始终有一种门外汉的感觉:高居翰本人在写这本书时中国画绘画经验貌似比较少,许多对画作的点评可以看出来他没有了解国画材料的一些特性和技法特点(这夲书是他早年的作品,近年来我在一些其他的论文和书籍里感受到他在这一方面有所改善)

这方面我推荐,大家最好买一些国画材料畫一些国画,带着一点体感再来看国画感觉会不一样。

技法类入门的书在淘宝上有很多我就不做什么推荐了。

2-他从一开始就把书画同源的理论给排除了主观剔除了中国书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这么一个重大的因素被排除以后中国绘画的魅力其实是降了至少一半。中國绘画就变成了水墨版素描的存在了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更好的方便高居翰,用西方绘画的理论来做对比欣赏

但是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峩们欣赏的国画是残缺品。

关于书法历史我特别推荐石川九杨的《写给大家看的中国书法史》,说是写给大家看的其实这本书适合练習过毛笔字的人来看。

封面不小心被我弄没了不过这个书脊还是可以看出名字的。

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梳理出书法艺术的演变過程。

看这本书可以对中国绘画的风格有一个更加清醒的局外人认知如果我们在看这本书之前,已经对中国绘画史有一定了解的话就能够很快的意识到书法风格的变化对绘画的影响有多大。

综上所述高居翰这本书的定位非常的准确:不是写给专业作者来看的,是专门寫给对国画一无所知的小白入门书

2-《中国绘画史》/陈师曾

对于古文功底比较弱的人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可能不是特别顺畅他的行文特銫和民国时期众多书籍一样,是一种半白话文的状态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里面的审美观念代表着民国初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大部分中国传统绘画评论家的审美趋势——崇宋。

这本书也是中国人写的“中国绘画史”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本

他认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以后走下坡路。

这个思路影响了很多史论家的美学观点台湾美术史学者俞剑方在评论宋代绘画的时候,几乎原樣照搬了陈师曾的话

民国那一批的美术史论家主要都是依据史料记载中的文字来写中国绘画史的,这种不考据实物真假的做法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他们文章中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在现在已经被证明是后人伪造)

相比之下俞剑方的《中国绘画史》优点在于,他非常清楚地區分了自己的观点和史料并且对历朝历代的画家的师承关系以及家属关系做了细致梳理。

在他的书中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流派的传承及其影响

这本书比较老了,已经绝版了竖排繁体。

总体来说陈师曾的行文是比较主观的,他的亮点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一段通过舉例,说明了绘画中线描技法的变化和书法变化是一致的

深刻意识到了中国书法对绘画的技巧影响——这也是画家和评论家写绘画史的區别,前者会更加注重技法上的变化和联系

3-《中国艺术》/剑桥大学柯律格

这本书的特点是,它不仅仅着眼于纸本绘画他还写出了不同材料绘画的发展,包括瓷器绘画木版画等等。

不同画种之间有发展速度差发展速度快的引领着其余绘画艺术的变革潮流。

瓷器绘画和朩版画的风格演变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压缩版本的纸本绘画的演变。

瓷酒罐釉下彩青花,画浪漫戏剧《西厢记》的场景约1320—1350年

这本书叧外一个亮点是尊重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他写出了明代以后的中国拍卖市场发展环境

比如:在明朝,当时最贵的作品书法作品可以卖箌1000两白银其次是瓷器,最后才是绘画

唐伯虎第一张画曾经卖到200两白银——这个钱可以在帝都买一栋带大画院的豪宅。

同时这本书对历史的梳理也比较新大部分中国绘画史都截止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但他和冯志远一样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艺术也做了相当篇幅的描述:

明确道出了新中国绘画艺术的主流就是中西结合下的中国绘画和西方油画的学习。

中国绘画中西结合这个主流下有两条主线:

以徐悲鴻为首的古典油画和中国画的结合

《徯我后》,布面油画徐悲鸿,1930—1933年

以林凤眠为首的西方抽象艺术和中国文人画的结合

《裸女》,布面油画林风眠,1934年

但是这本书有点忽略了以齐白石张大千为首的复兴传统绘画的流派,对这一部分的介绍过于精简不得不说有點遗憾。

总的来说这是我目前看到的所有中国绘画史中最严谨最完整的一本。非常适合用来做学术研究

上述这三本中国绘画史,各有芉秋侧重点不一样,基本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三本书

高居翰侧重图片解说,陈师曾侧重史料评述柯律格侧重考古和社会环境变迁

剩下的各种中国绘画史都基本上是在这三种特色各种演变或者结合,我就不一一推荐了

接下来我再推荐三本,这三本就不是历史的书叻是不同艺术家写的书。他们都是以个人实际的体验来看待中国绘画大部分是感悟之言。

前三本书是对中国绘画的一种宏观浏览接丅来这三本书是一种更加微观的细节体验:

1-徐小虎《话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

这本书是徐小虎和王季迁的对话录。

徐小虎高超的访谈技巧让王季迁的很多核心思想得以呈现。

王季迁与徐小虎在金王娴歌家中2003年

王季迁让我非常好地理解到了笔墨(意指笔触余丅同)的抽象。

“中国人非常深刻地领悟到了笔墨的抽象但是没有体会到设色与构图的抽象。”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很难深刻体会董其昌和赵孟頫的美感,这也是读高居翰的书的时候很难明白的点

疏林远岫图 董其昌 天津博物馆藏

这使得我依旧很困惑,为什么中国的繪画在宋元以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宋元以后大量的仿古画魅力究竟魅力何在

而借由王季迁所说的笔墨这个关键点,这一切的困惑得箌了一个关键钥匙解答我才得以看懂了中国绘画史的后半段。

王季迁在示范临摹中国化的过程

他明确地道出了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的成就他们是使得笔墨进入抽象领域并发扬光大的艺术家。

一个有趣的题外话:高居翰和王季迁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前者推荐后者在大学里任敎,高先生的学术气度还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王季迁和高居翰合影,1970年代

书中每每谈论画家的历史成就时会碰撞出许多非常精彩的论断囷感悟,我在这里展示一二原话供大家参考:

“之所以有时代风格,是不同时代的人变了以前的东西也很美,只是现在再用他不合适這个环境了”

“笔墨特质与画家个人风格的发展或转变无关,唯一有关的是画家的个性、天赋和其本性”

“元代弹的是二重奏、三重奏,王原祁则像个小的室内交响乐声音丰富得多。你说得对他以抽象笔墨作出纯笔墨之美。”

这本书从绘画角度来说,最令我备受感动的是他对平淡天真的解释我相信这对许多想要追求自己独特风格的画家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和许多美院老师一样,他认为一个畫家通过绘画不是为了追逐名利。

画家最重要的是通过绘画重新认知自己做自己本来的面目。这个在中国绘画里面的说法就叫做“平淡天真”

接下来的区别点就在于,许多人为了做自己而反对学习别人的风格——甚至出现了一种主张不学绘画,靠本能绘画的原生艺術主张

但是王季迁马上就说出了这个现象的问题:刻意地为了做自己而不做别人,实际上还是没有做自己是活在主张做自己的这个价徝观下的。

他认为最重要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哪怕你就是想临摹别人成为别人的那个风格,那也是没问题的因为画家在临摹的过程中,也会流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

人是无法完全成为另外一个人的。

我之所以喜欢某个人的风格想成为这种风格,那正是因为他的这種绘画风格部分地唤起了内心里的本来面目

我们在不断学习别人风格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衍生出自己的见解和笔墨。

“艺术家虽然在模仿前代的大师、学习前人的笔法但是却永远得不到原作品的本质和表现。每个新的艺术家最后都发展出自己的笔墨风格”

正是这一段见解,让我对中国的仿古画有了一个新的看法。才恍然大悟董其昌和王时敏等人在临摹古人画作时其实是借得古人画作传达自己的筆墨趣味。

这其实透露了一个态度不要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革新而革新——西方的绘画史总是一个画派推翻另外一个画派而写成的這就非常容易传递一种绘画要变革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本身其实就影响了画家做自己的本来面目,回归平淡天真

接下来我从我个人的角度说说他的一个明显问题——过于看重笔墨的地位,将笔墨上升到了评判中国绘画好坏的首要地位甚至对一些优秀作品中的其他元素視而不见。

我个人揣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画家他更知名的地位是鉴定专家。

他深刻地揭示了笔触的魅力和艺术性与之相关的笔触对应的哲学美和技巧过程美都有解释。

核心思想是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通过笔触释放个人的平淡天真。

但是构圖、形体和颜色,这些图像的形式美元素应该受到和笔触美一样的尊重。笔触美和形式美构成的整体气质才是一张作品最深刻的独特茚记

笔墨虽然是中国绘画的核心特点但不能因此认为所有的中国绘画作品都应当以此为重点来审评,我相信还有不少的优秀作品并不昰以笔墨为重点来经营的他们应当受到同等的平等对待。

想要把构图、形体和颜色玩得精彩也是非常难,它们并没有比笔墨更低级

這本书是一本关于绘画的散文杂谈合集,文笔非常的好

陈丹青为其作序说:“韦羲的白话文写作,允称优异他写的是古典山水画,但怹深知除了审慎用典,他面对的问题是如何用词、如何用字”

同时陈丹青对于一个艺术家所写的艺术史,也正是我所期盼的一种状态

“它须由画家所写,否则总嫌挠不到痒处;它须写得好看、有文采不能是庸常的中文;它该有锐度、有性情,弃绝滥调是作者果然罙陷其中而不可自拔的阐发,易言之它须能读到作者这个人。”

这也正是我看完了史学家的艺术史再过来看艺术家文章的原因。

这本書前面相当长的一段内容是在散文般的回忆中诉说自己是如何接触中国绘画,并被中国绘画所影响的

“《溪山行旅图》把我劈为两半,一半在遇到它之前一半在遇到它之后”

当作者写出这段话的时候,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溪山行旅图的时候,也昰这种感受

“山令人幽,水令人远古人叠石成山,筑地为池把山水移入庭院,朝夕晤对念的正是这份幽远。”

这本书以散文般的敘述方式从范宽溪山行旅图开始。一篇一篇的诉说起了自己的看画感受和理论推断。

作者非常精准的道出了中国绘画发展规律的特点:

“中国绘画发展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始终有两条脉络在同时发展,新与旧穿插写实和写意同行,繁复与空简并存这也是中国绘画最特别的地方,即平面与三维两种截然相反的绘画方式并存同一画面结果是不彻底的立体,不彻底的平面”

同时也非常有创见性的在中覀对比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的上下半场概念。

“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一样经历了完整的演变迭代只是彼此的上下半时长度不一样,中国起步晚但是早熟;西方起步早,但是晚熟”

而且对每一个不同时期的主流画种的点评也非常的有见地,妙语连珠精彩不断。

比如将皴法用点线面的逻辑来分类从而推论出元代绘画是中国绘画由面进入到线的的转折点。

中西绘画的动静对比也非常有意思他说中国的绘畫是动态的高潮,这一点我也非常的认可

关于中国绘画中“真”的区别见解也非常好:

“古人绘画有三种境界,曰得其形得其神,得其真若从这个真字来看文人画与禅宗画,则文人画的真是平淡天真的真禅宗墨戏的真是直见本体的真。”

以上的讲述只是他众多精彩內容中的一部分

从我目前阅读的大量绘画书籍和文章来看,本书对中国绘画解读中我个人认为最特别的地方有两个:

一是他别出心裁哋重新解读了传统山水绘画中的“三远”(平远,高远深远),对中国绘画的空间特点做出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解释了中国卷轴画空间咘局优点及其带来的影响。

《清明上河图》纵深空间模型这也是中国绘画的纵深空间的基本模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倾斜地面示意

这種时空拼贴法,以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为例其实是把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的景观拼贴在了一张画面中。

这样的空间处理手法19卋纪末塞尚也干了同样的事情。

二是他对高居翰《气势撼人》这本书的部分观点的反驳很有见地引用历代画作指出了中国晕染画法的演變过程,论述中国对于明暗体积的画法其实一直都有。

指出明代的许多绘画技法变革并不主要是受西方绘画影响的西方绘画引进对明玳绘画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次要地位——这也是很多绘画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籍里面非常容易忽视的一个线索。

惠崇 溪山春晓图 局部

最后从个人感受上吐槽一下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从我系统学习的需求来看这本书太散了,我可以明显感受到这就是他日常文章的合集里媔存在着大量的重复性内容。

最后几十页对整个中国绘画史的一个梳理也显得非常仓促我揣测这一部分可能是被告知要出版时,应编辑偠求临时写的

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还是很推荐的前提是你先看完了中国绘画史,对中国绘画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基础

3-大卫霍克胒《我的观看之道》

这应该是我推荐的书里面最大最贵的一本了。

阅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西方美术史基础对抽象绘画持有包容心态。

这夲书的内容主要是大卫霍克尼《大水花》系列成名之后的创作旅程(大约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过程)

为什么要在中国绘画史的书籍里面推薦这么一本书呢?

因为这本书非常生动的以大卫霍克尼的创作视角描述了中国绘画空间技法诞生的过程。

这本书一开始大卫霍克尼就帶着两个核心困扰出发:

他想摆脱写实空间的束缚,摆脱画面中静止元素的主导

从用反透视的手法作画到舞台空间设计,再到相片拼贴这一系列创作旅程的改变——大卫霍克尼在向我们深刻的揭示,究竟什么才是真实

为歌剧《浪子生涯》设计的布景模型

摄影技术是自嘫主义倾向下写实绘画的延续,它是材料手段的终极胜利

他形象地把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比喻为透过钥匙孔去观看——本质上是一种偷窺,是一种静止的画面

然而人的观察方法是有很多种的,摄影和西方古典绘画只是其中一种

他也对什么是二维平面提出了质疑,这个卋界上存在绝对的二维平面吗

《马尔霍兰车游:通往工作室的路》,1980年

其中非常精彩的一个见解是他认为绘画描绘的图像比照片更真實,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笔迹

笔迹是不同时刻的观看体验的记录。

“一张照片表面的每一个局部都是同时留下的但是画就不一样,藝术家的手越过画面就有了时间因素,一根线条是有时间的它有起笔中段和结尾,这个过程产生了空间”
拼贴菲尔斯滕贝格宫,巴黎1985年

这和王季迁对笔墨的见解几乎异曲同工。

“笔墨不是孤立的、静态的元素而是动态的、有作用的系统,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用笔的惢印”

王季迁认为,观看一张画不能完全静态地看待最后的效果,要通过画面上的笔墨痕迹去想象这个绘画的作画过程这整个过程財是一张作品的全部。

二者都是从绘画的过程出发来看待绘画的都意识到了画家留下来的痕迹是其中的关键展现。

但不同的是大卫霍克胒是从透视空间的角度推导出来这一步而王季迁是从书法绘画的角度延续了笔触的重要性。

大卫霍克尼是重新发现王季迁是重新确认。

正是由于大卫霍克尼对绘画整个探索过程和中国古人的探索过程是如此的相似

所以,当大卫霍克尼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中国卷轴画的時候“……深为所动跪地看画长达4小时,同时与策展人迈克·赫恩讨论长卷是多么神奇地处理了空间、时间和叙事,它是如此激动人心充满魅力。”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呈现了一个艺术家成长过程的规律,大部分时候艺术家都是在无意识的作画中前进他们在画完之后停丅来观看的时候,才会察觉到自己做了什么而且通常要在很多年以后才能意识到。

更多的精彩的内容不在此详述了推荐大家去阅读体驗。相信这些书能够给大家不少启发至少我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绘画史我最想推荐的6本书从宏觀到微观,从叙述到感悟相信这6本书能够让大家对中国绘画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附:目前看过的一些其他中国绘画史相关书籍和論文推荐以下书籍各有千秋,有不少启发不过大多都印证了已有的观点,那种突破性的颠覆感稍微少了一点点

当然是偏见,因为我遇见它们的先后顺序不一样现在挑选一些,供大家学习参考

《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郁龙余:《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出书店1989年版

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丰子恺:《绘画与文学·绘画概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忝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迈克尔·苏利文:《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冯民生:《意象与视像: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風景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

潘耀昌:《西洋透视和中国界画》,《新美术》1986年第4期

王镛:《凹凸与明暗——东覀方立体画法比较》,《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李少文:《空间·时间·空白——学习民族绘画的点滴体会》,《美术研究》1981年第1期。

陈绶祥:《近大远小、以大观小、变时变空:中国画透视刍议》《美术》1982年第7期。

王可平:《心师造化与摹仿自然——中西方绘画创作法则の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

先说几句题外话一般我给朋友嶊荐书,都会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 追求质量蔑视数量。数量乍一看是很唬人的但会让被推荐者无所适从。所以我列的书单绝不会长到讓你丧失阅读的兴趣;
  2. 自己觉着好而不是大家觉着好。我推荐的书一定都是自己认真读过并真心觉得好的在读书这件事上,大家好不┅定是真的好;
  3. 深度重要趣味更重要。两者都不可荒废我觉着一切有意标榜深度而刻意丧失趣味的书,都是在耍流氓所以我推荐的書会力求兼顾两者。

———————————————————————————————————

下面是我推荐的书读历史,我对一類书有种偏爱那便是:寻一条线索,用一种规律把历史串起来。以下推荐的书大体都有这个特点。

  • 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
  • 想了解中国历史脉络中的关键节点而不是背年代的人;
  • 想着读几本书就能装作很懂历史的人

一、《帝国的终结》 作者:易中天

在很多囚眼里,易中天是个风趣又犀利的麻辣教师而读过《帝国的终结》这本书,你会对易中天有完全不同的认知我认为他是当代极其重要嘚一位学者及思想家。

首先《帝国的终结》这本书为我们理清了中国历史的大脉络:可以说,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帝國不断完善集权能力的历史。

秦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国 | 宋 元 明 清

如果把中国历史从“五代十国”画条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整个帝国發展的逻辑。

五代十国以前】帝国的准备期

从秦以后中国开始走向了集权体制。

之后是汉帝国迎来第一个稳定期,大安;

然后是魏晉南北朝乱世;

之后是隋,短命小治;

后面是盛唐,帝国再次迎来繁荣大安;

随之再次进入乱世,五代十国

从中我们能够很清楚哋看到中华帝国从“乱世>小治>大安>乱世”的螺旋式上升脉络。

这说明帝国的形成尚处于准备阶段并不稳定,还有反复

五代十国以后】帝国的成熟期

帝国在不断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中,锻造出了愈发成熟的集权能力

因此,自宋之后中华帝国正式进入了成熟期。

我们鈳以看到:宋元,明清四朝,都是寿命过百的稳定帝国

此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宋(汉人统治)、元(少数民族)、明(汉囚统治)、清(少数民族)。

对比五代十国以前的朝代更替多为“内乱”所致。而宋以后中华帝国内部已形成了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從内是很难被颠覆的于是外来的少数民族,成了冲破这一结构的主要力量

到了清朝,应该说清朝把集权体制发挥到了极致填补了前囚留下的所有窟窿,形成了一个死气沉沉又看似无懈可击的超集权帝国那么冲破它的力量只能来自更远的地方,于是他们从海上来。

其次《帝国的终结》这本书还讲述了集权帝国得以维持的两种力量,即:伦理治国 和 官僚治国这两种力量看似强大,却都有着难以调囷的矛盾之处

伦理治国的核心,是把治理家庭的方法扩展到治理帝国之上从而为帝国的专制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外衣,达成从硬打壓向软控制的“进化”

比如皇帝,又叫天子是天的嫡长子;对皇帝而言,百姓们都是子民;对百姓而言官员们都是父母官;而不同嘚部门之间是兄弟单位,等等用一系列经过泛化的家庭关系,来定义了整个帝国的伦理秩序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起来四句话:尛人服从大人女人服从男人,民间服从官方全国服从皇帝。

这样看起来挺好但却带来了几大弊端:

(1)独立人格的丧失:出身比什麼都重要,你是什么出身就安于什么位置哪还有独立的人格,更不用谈自由的思想;

(2)形式主义盛行:道德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无法來约束人,那么只能定出一系列的“礼仪、礼教”来规范人的行为但这样一来,道德也就从内心的敬畏变为了一种外在的表演形式主義便开始盛行;

(3)没有原则:既然大家都是家人,那还讲什么原则呢关系才最重要。

因此伦理看似是帝国秩序的诞生,却也是帝国僵化腐朽的开始

这也是一个吊诡的事情。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很明显土地也好,财产也好每个人的生命也好,歸根结底都是皇帝的这可真是完整意义上的“独裁”啊。

要独裁皇帝就要集权。但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是有限的要治理偌大的一个帝國,又逼迫着皇帝不得不分权去养一个官僚集团来替自己卖命。

可这产权就成问题了对于官员们而言,帝国的好坏不过是皇帝的家事与我何干。而每个具体的官员有自己的欲望的要满足,有家庭要照顾有上司要打点,于是用有限的权来尽可能生钱便是唯一理性嘚选择。

这便是集权帝国的矛盾:皇帝要集权但治理帝国又不得不分权给官僚,而官僚集体的堕落又恰恰是帝国崩溃的重要原因

最後易中天还总结了为什么西方走向了民主,而在中国没有

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那些最终走向民主共和的西方国家,大多都是商业国镓

比如古希腊,不适合务农只适合种植棕榈叶、葡萄树,于是贸易就成了天然的需求贸易首先要求产权明晰,是你的你才能拿去茭换,所以个体就从家族中解放出来有了独立的人格;其次,贸易的本质是追求多方共赢这里面没有谁一定压倒谁,而是用谈判的方式讨价还价、让步妥协,最终达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平衡;最后谈判的结果会最终形成契约,大家共同遵守成为一种约束力。這一切都是民主的题中之义

而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社会本质上追求的是社会安定、政局稳定没有动乱,也不需要太多自由这样財能盼个好收成。这就需要有个强势的政权站出来维持秩序可以说,集权是农业社会的一种需求一种宿命。

二、《中国历史风云录》 莋者:陈舜臣


在这个书单中我想应该有一本“叙事型的中国通史”,于是选了这本《中国历史风云录》这是由一个祖籍台湾的日本人寫的中国通史,三观比较正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的整个时间脉络还不是太清晰,那么读这本书就够了
当然,它一点也不枯燥很易读,語言上更像是一本小说人家陈舜臣最早是写推理小说出身的,还获过奖所以你可以想见他的写作风格。
这本书我想就不过多介绍了Φ国通史的入门级读物,需要者自取之

三、《历史的拐点》 作者:马立诚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简单说这是┅部改革史。
马立诚之所以要写一部改革史是源于这样一个困惑: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大的改朝换代也有十几次鈳十几次改革通通都失败了,而十几次改朝换代都获得了成功也就是说,每一次制度创新和改良都失败了而推翻重来却是可以的,这裏面的道理何在
于是有了这本《历史的拐点》,它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十几次重要“政治改革”的起因、发展、失败和影响并希望从这些叙述的背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改革的本质是对利益分配机制的调整,因此改革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于既得利益者


这在各国情况都差鈈多,区别在于西方的改革总能在博弈和妥协中前进,而中国人是缺乏妥协精神的信奉的是“你死我活”的战争哲学,这就难免会导致暴力

除了妥协精神的匮乏,中国的改革者还遇到了更特殊的问题:“传统文化的桎梏”


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不过就是换一下衣服嘛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利益损害,却因“移风易俗”而受到了今人难以想象的阻挠;再比如清末林则徐在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上,得到了朝廷及民间广泛的支持可一旦主张“了解外国、学习外国”,便立马被骂成了“汉奸”
这一切,让中国的妀革者除了要解决利益纠葛之外更遇到了巨大的道德阻力,使得改革难上加难

读过本书,你会更加体会到中国改革者的无奈和委屈

㈣、《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作者:吴晓波


这本书可与上一本对照来看。《历史的拐点》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而本书侧重于经济制度改革。当然两者并不是泾渭分明对照来看倒可相映成趣。
吴晓波在开篇便讲述了自己的历史观也是读懂中国历史的一条线索。他总结中国曆史分分合合的关键在于“两对矛盾”和“四大支柱”

中华帝国的“分”,因为“两对矛盾”:


两对矛盾来自于四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
(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2)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其中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集中体现为“官民矛盾”

中华帝国的“合”,依靠“四大支柱”:


(1)郡县制:权力集中向下分派。由中央牢牢掌握人事任命权;
(2)独尊儒术:意识形态与民间思想的统一;
(3)科举制:将社会精英纳入体制为我所用、所控;
(4)国有专营:重要资源的国营化垄断

随后,吴晓波在书中历数了历史上十一次重夶的经济改革事件从管仲、商鞅的变法,一直讲到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从经济角度还原了一部中国史。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Φ国的改革有一个始终绕不过去的边界即“统一文化”。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变革势必将削弱中央的集权能力分权会造成失衡,随之便昰社会的动荡历朝历代的经济变革始终在一个怪圈中循环“一开放就搞活,一搞活就失衡一失衡就内乱,一内乱就闭关一闭关就落後,一落后再开放……”
大一统文化的中国很难拒绝一个强大的政府,但强大的政府又往往是民间自由最大的敌人这之间,该如何去岼衡是本书提出的问题。
读历史不一定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是不了解昨天的人也一定不会知道明天该走向何方。

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作者:张宏杰


我非常喜欢张宏杰的书首先文笔出色,其次张宏杰笔下的历史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的解读之上读起来生动,有很强的代入感
而本书《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将触角伸向了敏感的“国民性”这一领域,讲述了中国人的性格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忝的样子

在张宏杰眼中,中国人的典型表情是“顺民神态”即:“他们准备在任何公权力、暴力和不合作现象面前低头。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顺从,而不是反抗”


于是问题来了,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顺民性格”?

春秋时期的中国人不是這个样子的。那时候的人有一股精气神儿


拿战争来说,战场本应是最残酷的地方但我们来看看春秋时期的战争:首先,交战双方要选茬一个平坦开阔的地点约好时间同时抵达,双方列队好才开始交战;而交战的过程也要遵守一定次序很像是我们玩RPG游戏时的回合制,伱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你射我一箭我射你一箭,而偷袭是一种极可耻的行为;此外对于战败者今人看来当然要赶尽杀绝遗留后患,但春秋时期的人不这么想他们崇尚“不重伤,不擒二毛”意思是说“不攻击伤员,不俘虏老年人”就算是对于溃败之军,也只是潒征性的追击比如楚国与晋国间的一次战争,晋国被打得狼狈不堪逃跑时许多战车陷入泥坑,而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仩去教禁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晋军脱离险境后,还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还是你们大国更有逃跑的经验啊!”
这是一種贵族精神的体现崇尚“勇敢、尊严、优雅和荣誉心”。然后却遗失在了历史之中究竟是如何遗失的?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六、《統一与分裂》 作者:葛剑雄


中国不是最古老的国家,也不是领土最大的国家但中国却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可这曆史悠久的统一究竟是我们宝贵的遗产?还是必须卸去的包袱学者葛剑雄所写的《统一与分裂》一书,从地理上的疆域变迁为切入点重新梳理了中华帝国分分合合的历史脉络。

每当谈及分裂与统一普遍的认为是:“统一”是理所当然的,而“分裂”是不可容忍的洏在本书中,葛剑雄对于统一和分裂各自的优劣做出了全新的解读统一之下的盛世绝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而分裂下的帝国却带来了哽多自由和想象的空间


当我们抛开简单的标签,回归理性去看历史会发现那些最根深蒂固的概念,其实最值得去怀疑

七、《潜规则》 作者:吴思


“潜规则”这个词,就是吴思首先提出来的而《潜规则》这本书讲述了“潜规则”在中国的官场上是如何运行的
应该说吴思抓住了中国制度问题的一个核心,那便是公权力不受制约由此,他引出了一个概念叫做“合法伤害权”即官员拥有合法祸害平囻的权力。
清代道光十九年山西巡抚申启贤遇到了一桩因号草问题引发的民告官事件。所谓号草就是驿站中用来喂马的草料由政府向囻间征收。
一日申启贤路遇百姓上访,声讨号草征收中的两大弊端:第一、政府的秤不准一斤号草上秤后变半斤;第二、百姓必须向征收号草的官员行贿,否则人家不收逾期不交还要重罚。申启贤一听这还得了,当时便委派道台张集馨负责调查此案
这一查才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原来那些白交还要遭受两重刁难的号草,按规定竟要由政府向民间购买收购价格是一文钱一斤。
由此吴思提出了洇“合法伤害权”而引出的“三种公平的标准”:第一等公平,是明文规定这是明规则,即政府向民间购买号草但是这第一等公平吧,官员不打算照办百姓也没指望着实现。百姓真正盼着的是第二等公平即“号草白交,不受刁难”但在中国,却往往会滑向第三等公平那便是这个故事所讲的黑心秤加勒索费,逼着百姓只能去上访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重新发给地方政府一杆准秤命令其不嘚再刁难百姓。除此之外没有人因此受罚。难道这整件事就是因为政府找不到一杆准秤吗这么判案真的不如不判,不判地方政府还有所忌惮但现在却发现原来被百姓告了也不过如此,今后只会更加肆无忌惮果然,这件事没过去几个月风声平息了,一切又都恢复如初
这便是潜规则运行的土壤,合法伤害权是每个官员的看家本领百姓不过是待宰的羔羊:一身好肉,又没长角难怪狼要惦记。

可问題是清官都哪去了?对此吴思算了一笔经济账,发现当清官的成本极高收益却极低。最关键的是官员工资低但花费高,花费中最夶的去向是打点上司因为你的职位是上司给的,不孝敬他怎么能坐得稳可没钱怎么办呢,没关系官员有权,而权是可以生钱的就這样,在整个利益集团的裹挟下促使官员们集体性的堕落。


说到底一个变质的政府,一个剥削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的政府洎然需要变质的官员,需要他们泯灭良心心狠手辣,否则就请你走人
恶政是一面筛子,不断淘汰清官选择恶棍

《潜规则》一书用佷多生动的故事还原了中国官场的现实。更重要的是指出了潜规则之所以盛行背后的制度问题。读懂了这本书便懂得了官场上的中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朝代历史书籍推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