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文学翻译常用指导理论是一个什么机构?

网络文学现状:“此间已别年少”
新华书店的网络文学专区
“点一杯大可乐与两份薯条,在麦当劳约会。” 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约会方式一度受到当时情侣的模仿。
20世纪90年代,一位名叫蔡智恒的台湾青年在网络上写了一部记录网恋的小说,主人公名字叫“轻舞飞扬”和“痞子蔡”。一时间,“轻舞飞扬”近乎成了网络的代名词,而主人公的这些习惯也逐渐从文本载体上走进了每个读者的生活。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一代人。当然,如你所想,这种文本形式也逐渐开启了一个时代,虽然大部分的人看到这部小说都是出版成书之后的事了。
从1998年蔡智恒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已走过16年。据中国作家协会的数据统计,全国网络签约作者突破250万,文学网站日更新突破1.5亿字。近10年,发表在网上的“原创文学”作品,已超过近60年所印刷的当代文学总和。
一直以来,网络文学中有很多作品处于边缘、难登文学大雅之堂,但其中也不乏有思想深度和文学意义的佳作,甚至超越了主流文学作品。有人把它比作又一次“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有些夸大其词;网络文学一骑绝尘,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文学阅读。这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基础上的书写形式,从思想和阅读习惯上影响着整个受众群体。
2014年7月,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崎嵘透露,中国作协已启动成立中国网络作家协会的相关筹备工作,将向有关部门报批,“这个时间应该不会让大家等太久。”陈崎嵘是在11日至12日首届全国网络文学研讨会上接受采访时作此番表态的。“一个全国性的首次专为网络文学设立的评奖活动也将启动。”
与此同时,“鲁迅文学奖”则因为梁衡的落选、“阿来0票被淘汰”,以及周啸天的诗而备受争议。关于评奖争议在网络上蔓延成事件,广大文学爱好者表现出不屑,但这并没有阻挠网络作家向主流靠拢,虽然他们还继续用网络的形式写作。早前,很多网络作家已经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例如《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知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等。也有些网络作家开始从网络里跳出来,安妮宝贝用“庆山”来代替过去的笔名,用形式隐藏其“出身草莽”的现实。作为第一代网络作家的“三驾马车”,宁财神、邢育森转身做了编剧,李寻欢则回归本名路金波,并开始在出版行业风生水起。
其实,在阅读载体日益发展的情况之下,网络文学和所谓的“严肃文学”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小。
“以‘起点中文网’为代表获得网络出版权为标志,网络文学获得了创作、电子出版、收费阅读全产业链条的支撑。”作家葛红兵表示。
起点中文网的作家签约模式保证了网络签约作家的基本薪资收入,虽然少得可怜,但这使得部分网络写手有了一定能够维持生计的收入。当然,其中不乏因为文章的点击购买量,累计成巨富的作家。葛红兵指出,网络文学因为摆脱了纸面文学而独立,靠点击付费阅读模式,制造了不少百万富翁级的作家。
在创造了网络文学点击神话的同时,网络文学内容多是灌水堆砌,毫无思想逻辑。读者群也多是喜好刺激的青少年,甚至是小学生。但是网络给了这些写手自由生长的空间和市场的自我淘汰机制。这些作家有意无意地拓宽了文学体裁类型,玄幻、架空、灵异、仙侠等小说脱颖而出。只是这些都还没有得到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不过他们已经不像“上网”文学阶段的作家那样重视主流文学界的看法,他们甚至有点儿不屑与主流文学界对话。
2008年左右,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批准网络出版权,一批传统出版企业转战网络出版市场,获得网络出版资质,成为网络文学出版的生力军,而之后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则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一些出版商开始瞄准网络上那些文学爱好者。
天涯论坛是各类人才的汇聚地。宁财神便是萌芽于此,后转战榕树下成名的;草根诗人孟依依依然隐姓埋名,只用网络代号洋洋洒洒地写着古诗,写成了天涯第一,也写成了让诗人都围观的“菊斋”网站。
作家六六长期泡在湾区华人论坛。在这个网站上,六六蛰居了十年,用BBS一样的连载方式,积累出多部优秀作品。《王贵与安娜》《蜗居》等让她一举成名,多部作品因电视剧而妇孺皆知。与天涯社区类似,“湾区华人”是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华裔群体中相当有影响力的华文资讯网站。
这种没有签约,只靠人气影响力得到出版商青睐的作者们,把网络文学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博客写作中,网络运营商采取了自己的措施,比如名人驻站和草根群体推荐。“锐博客”是新浪博客推出的为草根服务的项目,有效地推荐了大量草根的很多优秀文章。“当年明月”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得益于“锐博客”。
《明朝那些事》在新浪博客引起了网络文学读者群体的变化,出版商出版后,这部书一度成为政府和学校机构订制的购买作品。名人驻站写作最典型的是徐静蕾的“老徐的blog”和韩寒后来称为“键盘侠”一样的博客文章。他们的博客文集出版后,让出版商“获利匪浅。”
与安妮宝贝等签约作家不同。韩寒是一批真正的网居作家的代表。葛红兵认为:“我觉得网络文学的历史应该从他们才正式开始,他们的出现让此前的网络文学历史成了史前史。”大批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作家也开始受到邀请去网络驻站签约。与此同时,网络作家加入作协则成为潮流。
当然也不乏独辟蹊径的人。
作为投资人之一的路金波投资的《后会无期》影毕,一串鸣谢的人名在朴树《平凡之路》的音乐中拉出。“宁财神”成了作家韩寒转型导演之后第一个被鸣谢的人。
韩寒说,宁财神是第一个鼓励他拍电影的人。按照韩寒的意思,拍电影其实是有宁财神思维上的“引路”,所以表示感谢;如此理解,倒不如说是一代作家向另一代作家转达的敬意。
宁财神在《武林外传》之后,名声大震; 而入驻《非诚勿扰》嘉宾宝座之后,开始家喻户晓。这个长相像极了史玉柱兄的人,开始在娱乐圈混得有模有样。不过,宁财神因为近期众所周知的事件,通过助手婉拒了《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他签约的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制片人李立功通过短信对《中国周刊》记者表示抱歉。这位兢兢业业的制片人“收纳”了多位网络作家转型的编剧,其中就包括宁财神和孔二狗。影视制作公司已经感受到网络作家的魅力。
宁财神在接受《小凤直播室》采访的时候说: “为了不使自己在上海变成傻子,所以就从上海直上北京,做起北漂。不变成傻子的方式就是与邢育森、俞白眉关在屋子里喝酒聊天。”
邢育森和俞白眉都不聊文学,“从心底怕对不起文学”。
这当然这是笑谈。他们也因为这种喝酒聊天,集体走出网络文学开始了自己的编剧生涯。宁财神搞出了《武林外传》,邢育森、俞白眉则写出了《东北一家人》、《闲人马大姐》……他们已经习惯了不拘于形式的创作,集体躲进了影视圈捞钱去了。
提到十年来网络文学最值得推荐的作品,在路金波在还是“李寻欢”的时候就一直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一个历史的开始”,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用两千字就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悟空传》和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绝对是“古代精品”。
当年互联网世界熠熠生辉的名字,新一代网民已经对他们有些陌生。葛红兵说,他们找到了更加富裕的生活方式,成为今天有房有车的“成功中年”。而这些人的“少年”, 会让人不约而同地想起“榕树下”这么一个网站。
这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机会,也是网络文学称之为网络文学的地方。
与大部分的80后文学作家大多出身于新概念作文大赛不同,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并没有在正统的文学杂志上窸窸窣窣地写字,却在“榕树下”一发不可收拾。
“榕树下”的那一丝清爽的风
“榕树下”曾一度远离商业,保持文学最清爽的本初,成为最繁华的,没有门槛的文学爱好者集聚地。这是宁财神谢幕的地方,也是李寻欢开始回归到路金波的地方。
“榕树下产出的那些华美的文章和思想见地,让网络文学在这里成为一个美谈。在这里,网络文学已经堆积成一部厚重的书。”一位在“红袖添香”网站上写字,网名叫雨虹的写手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巴蜀鬼才魏明伦在“榕树下”为潘金莲正名,文辞优美又不缺“文以载道”的思想。若干年之后,那些词句仍然在记者的心中久久不去。正因为如此,对很多网络写手和文学爱好者而言,“榕树下”还是一个美丽的文学梦想。这里没有付费点击的浮躁和功利,作者们字斟句酌,细细推敲。
在更多层面上说,“榕树下”其实已经超越了网络文学这个形式上的称呼,成为一种文学载体的推动者。
十几年来,虽然已经几易其手。“但‘榕树’下还为太多人保留着一份美好回忆,也为中国网络文学保存下最后一片净土。”一位来自“榕树下”的写手如此概括,“十五年前,‘榕树下’担当起探索中国网络文学的先行者,而十五年后,‘榕树下’再次担当起中国网络文学转型的先锋角色。”
被盛大文学收购的“榕树下”正在网络出版和影视上寻求一种商业产品的模式,无疑是中国网络文学最大胆的一次探索,这种探索如果得以成功,将完全改变中国网络文学的面貌。或许,在这一模式下,网络文学能再次回归。
这是时代交给“榕树下”文学的历史使命,也可以称之为网络文学的最终归途,
“当网络点击阅读付费模式走向终结,我们的网络文学还剩下什么?”那位“榕树下”的写手对《中国周刊》记者说。
如今网络文学协会要成立,评奖也要设立。这是一种认可,当然,在这种认可里,还是期盼能够再给网络文学带来曾经的那一丝爽意。
那其实是“榕树下”的绝代芳华,也是文学的秉性。★叶檀新浪博客_叶檀新浪_叶檀
叶檀新浪博客文章总数:211372篇 网友分享总数: 10206次 经典文章:60837篇 推荐文章28639篇
导读:叶檀新浪博客频道整理了与叶檀新浪有关的资料311405篇,和关于叶檀的相关视频1025457集以及牛刀相关图片687570张.
■包光潜要想富,先修路 这个口号喊了多少年,效果也不错 曾因行路难,难于上青天,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困扰与制约 口号一经喊出,全国各地积极行动起来,短短30年时间,中国道路四通八达,总里程不知道翻了多。
作者:btxqn浏览: 28126 评论: 471 赞同: 2157
愚七十五岁和九十七岁几乎是人生的夕阳红阶段了,但这却是两位文化人杨沫和季羡林回归人伦常理的年龄 前者在这一年,因为第三个伴侣的扶持,从纠缠不休的男秘书怀抱里脱身而出,步人生命的觉醒期,一被扭曲。
作者:uaflx浏览: 15658 评论: 378 赞同: 4968
城市,从外表上看,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但是有种说法,说是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笨蛋时代,傻人特多 还别说,这话有点道理 一个张悟本刚刚歇手,又冒出一个神医,无需问诊号脉,看上一眼就可以给你开方子,甚至对照片。
作者:wqxlm浏览: 22358 评论: 195 赞同: 3593
■刘剑霞2月14号,是情人节 在中国时,每到这时候都能感觉到节日的气氛,很多相恋的人互送鲜花和巧克力,不管这种情是婚外情还是婚内情,这天收到礼物的人还是很幸福的 那时候感觉情人节好像大都是婚外情的地下。
作者:yzasj浏览: 73868 评论: 651 赞同: 5924
鹰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聊天,说除夕一家老小坐在一起看央视春晚,看到赵本山的小品同桌的你,听到像什么走进一个苞米地,省略多少个字,大家都在笑,他10岁的女儿也坐在一边跟着笑,他就觉得特尴尬 无独有。
作者:ykoxj浏览: 55740 评论: 552 赞同: 1285
■盛大林前不久,江苏省丹阳市700多亩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里,许多西瓜未成熟就竞相炸裂,瓜裂裂令当地瓜农伤透脑筋,更让公众心惊加纠结,因为人们又听说了一个迹近瘦肉精的东西,而且它已经渗入了夏季最受欢。
作者:waead浏览: 41774 评论: 413 赞同: 4839
■闾丘露薇在距离班加西一百多公里的迈尔季,去了一个市中心的住宅区,这个地方建筑高低大小参差不齐,有的是三层楼的深宅大院,有的则是用货柜车车身,加上一些泥土以及石块,搭建起来的住宅 这些房子,当然是利比。
作者:ywwgd浏览: 13623 评论: 799 赞同: 5349
■一娴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也是一个同化的国家,即移民到了美国,就必须美国化,接受美国社会的文化和价值,即盎克鲁一新教文化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美国对移民的同化是成功的,其中重要一点。
作者:vynuh浏览: 39769 评论: 924 赞同: 2323
■高远欧洲呆久了,你会发现一个规律无论哪儿国家出现食品问题,调查来调查去,最终的结果极相似问题全都源自中国 欧洲人自认为是地球上最优秀的民族,既然是优秀民族食品怎么会有问题呢?久而久之,亚洲人特别是中。
作者:srawl浏览: 59838 评论: 798 赞同: 2930
一切已死先辈们的传统,会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卡尔·马克思刚刚学会与各国平……交往的天朝国民,却在屈辱中开始了中国梦 有个问题想先问一下世界上,真有中国梦吗?如果有,什么时候开始的?恐怕得在。
作者:wmcoa浏览: 62761 评论: 753 赞同: 5429
陈晓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数码产品明星,随着消费者不断追求便捷、快速的生活方式,烙印着独特数码标签的生活替代品和衍生品不断的出现,业内人士将这些产品称为新数码产品 尚未进入我们生活但广为所知的。
作者:phnyf浏览: 14429 评论: 754 赞同: 4681
南希是李宇春的铁杆粉丝,自2006年在百度泡贴吧以来,在玉米中的社交圈在快速扩大 2008年底,南希和几个朋友自发创办了关于李宇春新闻的LEE周刊,以博客的形式在新浪、搜狐、凤凰……网站发布,其中新浪。
作者:xqbka浏览: 43786 评论: 522 赞同: 5189
文 鲁先圣一个中学时代的同学,在我的故乡鲁西南一所中学里教书 周末的时候,他打来电话告诉我,自己的女儿在省内一所大学的中文系读书,开学以后就要读大四了 他说,假期里他告诉女儿,现在大学毕业找工作也不好。
作者:mxcja浏览: 33259 评论: 164 赞同: 6443
时间总会无意中划一条界线,然后密集播下种子 未来的中型公司,乃至巨型公司,已经在这两年中刻下了名字何伊凡
Emailheyifanvip 126 com3年,或者5年之后,商业舞台上最活跃的主角将是。
作者:ngjwj浏览: 31213 评论: 558 赞同: 5020
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说的就是一个人经历丰富,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凭自己的经验办事不会错,事实果真如此吗?1804年12月,拿破仑加冕为法兰西皇帝,史称拿破仑一世,。
作者:yudsz浏览: 73113 评论: 474 赞同: 1798
谢谢你赠我空欢喜文/李静媛最近听说北京有一个特别好的同城活动,叫一起哭一哭,组织者就是很有名的CryClub 每个周末,都会聚集一批人,来到这里,先作自我介绍,然后,大家按顺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经历 这。
作者:ldosm浏览: 60152 评论: 467 赞同: 5641
小时候每次拍照片,都很喜欢摆V的手势,会傻傻地喊yeah,或者故意捣乱给别人做个兔子耳朵 上了大学,就再也不好意思摆V的手势了,觉得好傻,却又不知道把手放到哪里才好 于是懂了,为了成长,我们要戒掉很多。
作者:arvjn浏览: 29587 评论: 658 赞同: 4225
文/吴淡如不是日子平淡,而是你自己无趣——他一直很怕父亲,长大以后依然 那凌厉的眼光扫过来,他马上变成一个瑟缩的小孩 回忆起来,其实父亲从未真正责骂他 他怕的是父亲冷淡、鄙视的表情 自从他小学低年级就。
作者:mdqhw浏览: 67513 评论: 607 赞同: 5454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摘
要仙侠小说诛仙是玄幻文学的一部重要的作品 文章以侠、情、传统作为阅读小说的关键词,探讨了作品对于中国传统侠之内涵的新阐释,以情结构小说的方式,对生命境。
作者:cclht浏览: 58473 评论: 102 赞同: 2129
7月9日,是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日,我被邀请参加了全天的文化活动 一大早,已经在新西兰馆前雕刻了两个月、远渡重洋的毛利独木舟——蒂卡卡诺,经过毛利艺术家的精心雕刻,在当天,由新西兰总理约翰·基亲自赠送给。
作者:xrclm浏览: 60504 评论: 984 赞同: 4630
有关人类未来最重要的一部经济著作!林毅夫、享利基辛格诚挚推荐!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影响经济学家预测,影响政治家决策,影响每个人选择的优秀作品!目录第一章 未来的蓝图第二章 全球化,是历史的偶然吗?第。
作者:otqnu浏览: 32105 评论: 704 赞同: 6068
日本人怎么看抗日神剧日本人对抗日神剧的态度,已经从感觉怪异顺利进入到了享受乐趣 看到神剧中那些乘坐80年代产大众车的日本兵、手持80年代中期研制出品的AWP狙击步枪的八路军时,日本网民们也兴奋得直想猛。
作者:yhssy浏览: 49168 评论: 258 赞同: 6972
文赵鱼林人不同的基因段分别处理不同的对象,没有任何实验证据能直接清晰地表明或找到与皮纹或智能相对应的基因段 皮纹测试的这一核心逻辑都是错的,它的前提是否是对的就不重要了据媒体报道,皮纹测试在一些地方的。
作者:mibdd浏览: 18024 评论: 983 赞同: 5261
采访、撰文/ Becho 视觉顾问/苏璘 视觉统筹/时燕每次回家,不光是回到亲人身边,更像是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在那里做一个短暂的休息和调整,然后再次出发 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心理意义 有人说。
作者:mtusy浏览: 22629 评论: 259 赞同: 1871
郭成2015 年的艺术界掀起一个电商的浪潮,一年间,艺术消费品和艺术衍生品借着移动互联网的形式凑到风口,吹出了几个融资的神话 艺术衍生品,在这时以比杯子盘子印上艺术家作品更丰富的形式和更多途径的。
作者:lymso浏览: 32414 评论: 205 赞同: 4488
能让一个男人满足女人的身体,那么做菜便能让一个男人满足女人的心理 女人总是不愿意光明正大地承认,爱是“做”出来的 跟一个把爱做到炉火纯青地步的男人过招,只会给女人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猜疑:。
作者:vfatn浏览: 38941 评论: 716 赞同: 3049
当我不顾一切地爱上他时,我就想让他明白,了解一个女人的惟一途径,就是走进她的心灵里,她全部的世界就会向你绽放 一随着门铃声,门轻轻开了,穿着米老鼠图案四角裤的陆家明愣愣地望着我,忽然大叫一声,又把门狠。
作者:vqhfm浏览: 46924 评论: 819 赞同: 5676
李秀云打开书柜,一排整齐的《散文世界》《千高原》杂志如同列队的战士让我检阅 有的已见老旧的痕迹 是啊,岁月不饶人,最早的几本已经悄悄走过十一个年头 五十余册杂志,是我的珍藏 于我,它们是有温度,有情感。
作者:narmm浏览: 9092 评论: 403 赞同: 2486
医院、卫生部门要做好引导,规范医务人员的网上言行;各类媒体平台也要把好关,为患者留住好医生,去除坏信息!这是个网红当道的时代 假如有这样一位网红,他已年过八旬,还是从业超六十年的医生,您会信吗?难!医。
作者:hfsaw浏览: 39187 评论: 204 赞同: 4967
艾小羊昵称在爱情中究竟有多重要?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87 51%的女性渴望给对方取绰号或希望他以昵称称呼自己,可见在大多数女性心里,没有昵称的爱情是不科学的 汪峰发表新歌时,章子怡称他为“My 。
作者:bnvbb浏览: 14009 评论: 190 赞同: 4737
●阿纳托利·特鲁什金◎李冬梅译涛涛图昨天晚上我下了地铁,一个人沿着一个小街心公园往家走 当时天已经很晚了,周围漆黑一片,一个人也没有 突然,我身后传来了嚓嚓的脚步声 我回头一看,一个长得人高马大的家伙。
作者:bsgva浏览: 17117 评论: 533 赞同: 5287
●兰心“……5、4、3、2、1,点火!”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发出指令,发控台主操作手果断地按下红色按钮——载着“嫦娥二号”的火箭喷出巨大的金
火焰,直刺苍穹……电视画面中,当火箭发射时间越来越近的时候。
作者:mpwmm浏览: 36170 评论: 815 赞同: 5938
  吴王僚被专诸刺杀了,死的不明不白。  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们剁成了一堆肉泥。  公子光假称去换药,他躲在内室,暗暗的窥视着酒席上的一切,知道专诸已经得了手,便一声令下,早埋伏在家中的甲士们一跃而起。
作者:mhzrs浏览: 17000 评论: 747 赞同: 3087
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出来以后,大家需要讨论的问题是:经济是基本回升还是开始探底?从需求侧看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我们在过去6年的时间经济就是处在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中 底在何方?其实就是在寻找中速增长的一个新。
作者:xnzer浏览: 14472 评论: 760 赞同: 5995
乔凯凯萨拉是泰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的一名工作人员 和所有爱美的女生一样,萨拉也很注重身材的保持,每天都喊着要减肥 可尽管她吃得并不太多,体重却还是时有上升 一次,萨拉和朋友们去餐馆吃饭,一道道色泽诱人的菜。
作者:uvlse浏览: 75365 评论: 337 赞同: 2381
文/陆生作阳光灿烂,蜗牛爬在树干上,伸着两只触角,一动不动,像个雕像 蚂蚁问蜗牛:“嘿,牛哥,你怎么不动啊?”蜗牛说:“唉!小老弟,我听说,我的触角上有两个小人国,住着好多人呢!我不敢动啊,怕伤害到他。
作者:qvgkb浏览: 12705 评论: 545 赞同: 6768
叶檀新浪博客相关图文
叶檀新浪相关视频
推荐叶檀相关阅读
热门牛刀相关阅读IB课程对高中生的文学素养要求竟然是这样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看点:IB课程以理念先进、能与大学有效衔接著称。在世界外国语中学教授“IBDP中文A”的李博老师,从学生疑问出发,深入探究IB文学课程的意义。他认为,IBDP文学教育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普适性的写作逻辑、培养沟通交际能力外,也有责任让学生建立“知识意识”、看到更多思考路径、学会审美。
文 | 李博&
近年来IB课程迅猛发展,中国大陆地区IB学校已达到106所。对于广大中国学生来说,必修的母语课程可供选择的有三类:
(1)语言A:文学
(2)语言A:语言与文学
(3)文学与表演艺术
其中,语言A:文学课程应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它在众多学校开设,并且渗透进入其他两类课程,可谓“覆盖率”最高的课程。然而,在我过往的教学中,却常听闻到学生这两类的负面反馈:
(1)“这门课中我感觉把握不了什么实在的东西。学了很多,但为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学?”
(2)“我学这门课除了考试,还有什么别的用处吗?”
以上两个具备代表性的问题,我相信它们不仅出现在IB中文教学中,在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上也会被频繁提及。
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动力,正源于对这两个问题的困惑和无解。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将其思考清楚。我们不妨从文学课程的历史讲起。
1.文学如何成为一门学科
在一般的理解中,文学天然地与“古典”、“史诗”等名词相联,感觉上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但它进入学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相当晚近且艰难的事情。
香港教育学院陈国球教授做过考证:
19世纪末时,大学里还没有专门的文学教授职位和独立的文学课程。牛津大学经典学(Classics,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学问)毕业生John Churton Collins的理想是改变当时的状况,他在1887年发表了文章《文学可以教授吗》(Can Literature be Taught),宣传自己的理念。
后来他的母校牛津大学真的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文学教授席位“Merton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并由诗人Walter Alexander Raleigh担任,但这时已经是1904年了。此后牛津的文学课程才慢慢壮大起来。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欧洲另一所顶级学府剑桥大学:1911年,剑桥方有了第一位专任文学教授Arthur Woollgar Verrall,直至1917年才开设了纯粹的文学课程,后渐渐发展完善。
为什么文学进入学校课程体系、成为独立学科如此之晚?缘由在于彼时人们对于文学的意义存在激烈的争论。巧合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争论的方向与我们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两个问题完全一致,正关乎知识和功用:
(1) 文学是不是一种知识结构?具不具备知识体系(a body of knowledge)?
(2) 在现实生活中,文学有用吗?有什么用?
可以这样判断:如果文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文”要成为“学”,则必须完美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否则它便只是一项供人消遣娱乐的文字游戏而已,也就不存在进入学校的必要。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文学是否具备知识体系。
通俗地说,文学到底有没有干货?事实上,多年前这个问题浮现后,学问家们便开始进行文学知识的整理和再创造,体系至今已日臻完善。
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假设:今天的IB学生面对文学学习会感到“虚”,是因为他们并未接触到完整的文学知识体系,仅仅停留在了某些细枝末节之上,而这些细枝末节并不能切实帮助研究和解释文学现象。
为了让问题明显化,我们看一个百年前的中国例子,为IB中文文学课程做参照。
1910年3月,京师大学堂成立分科大学。其下的“中国文学门”的课程设置展现了相对完备的知识体系,已然很有现代中文系的感觉。
下表左侧一栏是中国文学门中有代表性的几门必修课,而右侧一列中的则是现代文学学科的知识概念。我们看到其大致可以对应:
表中可见:右侧的知识类别加上“文本选读”这一知识实践,也构成了我们今天大学文学课程的主干。虽然表中呈现的并非今日文学知识体系的庞杂全貌,但这套体系涵盖了文学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要素,清晰且实用。
具体来看:
方法论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之学,它提供考察文学现象的角度,介绍考察文学现象的特定手段,阐明分析理解的程序、步骤。这三块内容是文学研究中的核心成分,可以看作学习的基础知识。
其次,文字学和音韵学。客观来说,这两项知识在西方属于语文学(Philology),在中国也自然对应到“语言学”范畴中。
虽然并非与文学产生必然联系,但是它们会有效地补充文学知识体系,帮助文学研究的推进。举例而言,古典文学研究中,对文字的考辨关系到文学作品的宏旨方向,对音韵的解析也有助于还原诗歌的审美类型。
再次,文学史、文学批评史都是从历史角度对文学进行的考察,帮助我们了解文学本身和文学批评演变发展的过程。
总体而言,这些知识以及其他知识的加入打破了文学的“玄虚”之感,让这门学科更加“硬实”。
因此,文学学习并非只是观照文本本身,我们从前人的课程中挖掘出的不同角度的知识,共同支撑起了个体对文学的理解。
反观今天的IB文学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的直观感觉是:学生在不断重复文学批评意识指导下的文本选读和论文写作——但这种批评意识太过简单和机械,上文中所提到的知识体系有所缺损。这也许和IB文学的评估标准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然,以上只是印象。我们自然而然地需要证据辨明事实:IB文学课程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知识体系呢?如果有缺损,到底少了些什么?
2.IBDP文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问题
我们先简略梳理IBDP文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估方向:
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考试评估的内容决定了授课方向和路径。我们浏览表中第三项测评名称一栏,可发现WA的世界文学论文、PAPER 2比较性质的论文写作、PAPER 1的陌生文本评论写作,都是对文学评论写作能力的考核。甚至于IOC,从名称上便可看出它是一篇口头的文学评论。
既然文学评论贯穿IBDP两年的学习,我们是否可以据此做如下的理解:教师上课帮助学生完成的,应该是两项任务,(1)学习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2)找寻和积累文学评论写作的素材(例如收集批评工具以及可供分析的文本等)。但是遗憾的是,这两方面在现今的教学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问题总结如下:
1. 学生缺少完整的论文写作方法指导。我在批阅试卷时常有感受,相当数量的各地12年级学生不会写作评论。他们的文章中有理解,有技巧,有表面上的层次感,但少了一种论文的感觉——具体来说,缺乏行文的逻辑和学术规范。
正如之前所强调,方法学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之学,它决定了学生学习是否规范和有效;如果基础不牢,再多的训练也是无用之功。
我随机访问过7位DP文学课程同行,他们在IB文学的教学中都会介绍写作方法。但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些介绍大多“零碎且避重就轻”,5名大致停留在“文章需要分层,且层层递进”,“其中必须有艺术手法分析”这个层面之上,“如何递进”、“如何分析”并不细谈。
一斑知全豹,这就解释了学生口中“不知道怎么写文章,常常半年甚至更久都摸不到写作窍门”的缘由。
没有方向,学生何来动力?就此看来,教师提供专门的论文写作方法论课程十分必要。它不必占用太多时间(五、六个课时足够),但它必须完整和具体。观点如何划分、如何证明观点、怎么使用材料、什么情况下应该做注释、注释如何做,甚至如何在电脑上进行论文的编辑等问题都必须涉及。
除却方法论的讲解外,在新接手11年级班级后,我在每次考试后会再带领学生进行答题提纲的详细推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方法知识如何转化成文章。知识到成果,这其中的障碍远比想象的多。但无论如何教师不能只做一个讲述者,一定要参与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克服写作上的难关。
2. 学生建立的评论概念总体较浅。较多学生将“文学评论”概念简化为初中时的一套修辞语汇,例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而这些概念无法支撑起深度的文本解读。
学生的难处在于:教师对于相对有深度的文学概念,例如“叙事视角”、“诗歌的张力”、“小说的结构”等可能只根据特定作品的分析需要简单提及,并不做应用层面的介绍。
学生离开特定文本后,一方面很难使用这些概念分析问题,一方面容易混淆及滥用概念。从实用的角度看,DP阶段多数学生习得的新知识十分有限——故而只能转向并重复高中之前的鉴赏“套路”。这样他们自然无法获得新的刺激,产生学习的动力。
可尝试的做法是在介绍到某些概念时,建立所谓“完备意识”。例如谈叙事视角,不妨将它介绍清楚,切忌艰深,也不必让学生阅读理论书籍;教师向学生提供概念意义、表达效果以及分析的方法即可,只需保证学生在练习后能够应用。
除此以外,也可大致介绍叙事学常用的一套概念,如叙事时间、节奏、叙事者等。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可供资鉴的是李萍老师选编的《文学理论基本常识小辞典》和董宁老师撰写的《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中文A文学课程指导》,这两本书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评论知识系统,教学中当可以此为参照。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简单的修辞手法,这些具备相对深度的文学概念可以将文本分析引入更加精深的层面,有效地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孔乙己》时,会仿照钱理群先生,从“叙事视角”的路径观察小伙计的变化,看到“吃人者”强大的同化能力,这样一来,主角便落在小伙计(叙事者)身上。
如此的分析结论,可以和用简单修辞手法分析下的《孔乙己》区别开来:后者常常将孔乙己作为主角,讨论其悲剧性,讽刺旧时科举制度弊端。方法之差,结论相异。学生若能体会到这一层的微妙,对学科的感觉应不至于无趣。
3. 对技巧之外的文学要素关注过少。我们观察上表,几乎每一类的评估标准都会涉及“艺术鉴赏”这条细则。这从外部向我们做出了一种暗示:“艺术鉴赏”一定是IB教学中文本解读的最重要口径。
从实际操作来看,IB文学所采取的批评方法是类似英美新批评的“本体论批评” 或“文本批评”(我们猜测这可能来源于IB母语课程设计者的西方学术背景):只关注文学文本本身,按照文本细读的路径,梳理并鉴赏文本,达成对作品的解读。
按照华东师大倪文尖老师的说法,这样的文学学习存在“天花板”,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自己很容易被“艺术技巧”绑架,看不到更广阔的文学风景。所以,当我们介绍评论方法时,不妨捎带一种“批评史意识”(这里区别于批评史课程),让学生从外部意识到方法或工具的作用和局限。
文学的妙处往往在于技巧外“不可言说的部分”。兰色姆有著名的“构架-肌质”论。他认为,“诗由构架和肌质两部分组成。所谓诗的构架,就是指诗歌中可以用散文语言转述的部分,而肌质则是指无法用散文转述的部分……在诗歌中, 肌质才是本质和精华,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
若将这番话迁移到IB学习上,绝大部分艺术技巧实质是服务于构架的;如果只是注重文本表面形式化的技巧,并聚力于对它们的分析,实际是对文学鉴赏活动的简化。对于细节性的技巧过分关注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IB文学批评应当多关注文本外部的其它因素:作者、读者、社会等,以避免新批评的理论困境。
例如我们向外观照王维思想和生活状况可发现:“诗佛”只是王维在政治中不得志而表现的姿态,“佛”之下隐藏的恰是一颗士人之心。这层意味,单读文本如何读出?
IB也确实感受到了这种焦虑并做出努力:表中PART 1课程的评估细则中便出现了“文化背景”一项。当然这可能是在阅读翻译作品的前提下,提醒我们关注文本之外的因素,帮助文本理解。
但在我看来,无论面对何种文学文本,文学史的知识、作家个人的心理构成以及文学模式或母题、民族文化知识等都应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为学生建立认知文本的多种途径。
向外观照之时,我们要极力避免一种简单化倾向:只将文本主题和社会、历史背景做直接对应。这么做实际把所有的作品都预设成了某种“肤浅的现实主义”作品,缺少了对作品或作家个体性的关注,文本直接成为反映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工具。
然而这种做法现今恰恰是书面作业的主流,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简单且无意义的工作兴趣不高,非常敷衍。
上述讨论之后,我们将IB文学课程从知识的角度重新做整理,再加上一定的补充,形成下表:
上表中的“显性知识”是我们根据IB大纲中的评估细则直接得出的知识类型,也是我们教学中最常关注的知识;右侧则是我们考量文学学习规律之后,提出的应当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它们未必出现在评估细则中,但实际是良好的文学学习中的必备养料。
“显性知识”中的批评知识只关注文本“艺术技巧”的鉴赏,对于作品外部世界的关注也只停留在文化背景概念之上,都非常之不全面;如果只按照这些知识进行教学操作,学生的文学知识将是破碎和浅薄的,无法接近真正的文学。这样来看,学生觉得文学“没有意义”再正常不过。
需要辨明的是,这里并非提倡要在DP教育阶段让学生建立类似大学中文系的“完备知识体系”,深度掌握这些知识,这样负担太重也无必要;我只是认为,作为大学预科的DP文学教育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到足够多类型的知识和方法,建立一种“知识意识”并看到更多的思考路径,至少让他们明白文学研究并不单调。我们从“显性知识”向“隐形知识”深入一步,学生距离文学的真实面貌便可能近一些。
上面所谈到的内容只是我简单的思考。想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进入DP两年的学习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我也正在教学中不断求索完善,希望得到更多老师的指点。
我一直认为DP的文学课程非常先进,这种先进在于它所包含的理念可以很好地衔接大学课程,例如文学批评的概念,例如文学比较的意识,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但另一方面,它也有缺陷——课程太过强调能力,却忽略掉了能力组成的要素:知识系统的建立。
我们翻阅IB中文:A文学大纲会发现,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四块能力,每个PART之下,也清楚地标明要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但是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却多被隐藏起来,探索与构建的任务便被抛给了教师。如果没有意识,非常容易掉入“显性知识”的陷阱。
回到上面的例子,文学批评不能只是简单的修辞分析,文学比较也不能只是单纯的差异提炼,这些问题最终都必须通过教师回归到文学的“知识”上来:如何进行准确的批评,如何比较才能有意义?所以这门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发挥设计者的角色,还必须保持“知识”的积累。这必然督促一线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3.“语文之争”和文学学习的现实功用
完成了“知识”的讨论,下面我们要关注的是文学“意义”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功用。我们的讨论透过文学学科曾经面临的窘境切入。
这个窘境被称作“语文之争”,“语”和“文”分指语言学(语文学)和文学。非常尴尬的事实是:无论中西,文学学科早期的发展都存在着一种和“语言学”的对抗。这种对抗有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
外部层面是学科之间话语权的对抗。非常有趣,英国19世纪时很多高校的文学教授职位都是由语文学家(Philologist)担任。以牛津大学为例,我们前面谈到的“Merton Professor”首任文学教授便是一位语文学家Authur Napier,这种情况在牛津持续了近二十年。
中国也有相近情况,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建立之后,“章门子弟”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等逐渐取代了桐城派马其昶、姚永概等人的地位,北大的学风开始转向了“小学”(Philology)。
这种对抗表象之下实际上是两种学科的边界之争。语言学在漫长的斗争过程中常常占有优势,就是因为它有所谓的“硬体知识”,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完备的知识体系导致它显得非常的“实在”;早期文学相较之下就显得比较零散和“游戏化”,自然比较“虚”。
后来的情况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文学家开始进行文学知识的梳理和再创造,宣誓“文学”的主权。这提示我们:文学具备“知识”的自觉意识。
但是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这样概括:文学和语言学实在是“相爱相杀”的一对。文学的书写依靠语言,所以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可避免会落在语言之上。我们在第二部分出现的表格中,最核心的文学鉴赏就是对文学语言的分析。文学研究似乎无法完全独立,它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
朱自清曾经谈到,“中国文学除了‘纯文学’之外,还牵涉到哲学、史学和考古学等”。虽然如杨振声所说,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文学的方法,不是研究文学的宗旨”,但我们其实也可以拓宽思路做一种假定:既然文学的方法可以落在别处,那么文学的功能也未必一定停留在文学本身。
我们看到第二部分中的图表中,隐形知识一栏有一项知识贯穿第四部分之外的所有学习环节(在第四部分以显性知识出现),这就是修辞。
PAPER 1、PAPER 2、WA、IOC、IOP每一项的评估中都有“语言”一项。如何遣词造句,利用语言的力量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也应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看似只是一项分数,但实则足以影响文章面貌,左右其他的评分项的分数。
我们应在文学学习中积累并融会“修辞知识”,它直接联系语言A教学的四大技能之一“表达能力”。对于大部分将来不以文科为专业方向的IB学生而言,这将是文学课程带给他们的重要能力,切实帮助学生在社会中的沟通和交际。
在官方《语言A学习指导》中,IB将此概括为“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中,以及为了各种不同的目的,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交流和理解,或使其他人理解各种信息的能力。”无论何种职业,这种能力都是重要的。相较于“语言与文学”课程,文学课程论文训练相对集中,这种能力更能得到锻炼。
论文写作和口头评论的训练,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理据关系,甄别材料,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相当数量的学生毕业进入大学后,才意识到文学课程的好处。
从最现实的角度来看,所有专业都会面临严苛的论文撰写任务,而我们DP两年的文学论文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了普适性的写作逻辑,这方面,我们的学生是领先于其他课程的学生的,这也是IB学生能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的表现之一。
此外,文学比较的训练和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学生懂得尊重异文化,将会最快速地融入国际化环境,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跳脱这些现实的层面,“纯文学”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长远而深刻的。学会审美,锤炼价值观,洞察世事人情,甚至获得灵魂的慰藉,虽然这些高中阶段的学生听起来空洞,但它们却真的是文学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坚信,学生终有一天会对文学的意义感同身受。
正如我案头的一张明信片,它从遥远的史密斯学院寄来,我毕业两年的学生在最后一行写道:“李博老师,我改学文学了,因为想来想去还是喜欢……”
(本文材料多引自陈国球老师所著《文学如何成为知识》)
本文转载自,点击。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博客,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实习编辑:fne 责任编辑:Sunday
Sina.cn(京ICP00000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翻译常用指导理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