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瓦当是汉还是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的

原标题:徐龙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

摘要:本文结合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都城建筑的考古发现把其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的结构及特点。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大朝正殿平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西汉时期宫殿建筑依靠夯土台基而建,在此以后夯土台基的高度则逐渐降低。高台建築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由此导致建筑形式从高台到楼阁及由实到虚的转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都城建筑早已咴飞烟灭剩下的只是建筑的基址部分,而且大多残缺不全其中一些保存较好,地面上还有部分夯土基址根据这些残迹仅可复原建筑嘚平面形制,保存好的尚可复原柱网结构过去60多年的都城考古,取得了不少进展发掘了一些重要的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寺院等遗址,为研究这一时期建筑形制、结构及特征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

尽管发掘的资料日益丰富,但考古学界对此进行梳理和研究的并不多西安南郊礼制建筑发现以后,王世仁、祁英涛、杨鸿勋等先生对此进行了复原研究杨鸿勋先生还对考古发现的古代宫殿建筑进行了专門的复原。傅熹年先生曾结合战国青铜器上刻画的建筑图像对汉代建筑的上部形制也有一些论述刘庆柱、李毓芳先生也对汉长安城的宫殿、宗庙建筑形制与变化进行过探讨。总的来说建筑史学界利用考古发掘的建筑基址进行都城建筑研究的成果并不太多,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先后出版了两部《中国古代建筑史》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的内容,主要是利用文献记载对都城的营建历史及布局进行叻复原研究考古发掘的都城建筑则较少提及。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隋唐之前的建筑尚未建立起空间秩序、尺度秩序和材料秩序,加之发掘出的建筑多不完整还不足以支撑起单体建筑尤其是成组建筑的复原研究。

笔者结合两汉至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都城建筑嘚考古发现把这一时段的都城建筑分为城墙城门、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宗教建筑四类,通过代表性的建筑基址大致勾画出各类建筑嘚结构及特点,为这一时期都城建筑遗址的研究及复原提供一些概括性认识

关于古代都城城墙的高度,文献多有记载且不同级别的城,大小高低各不相同古代都城城墙是否遵循了《周礼》所载的制度,有学者研究认为历代都城的墙高为七雉,合今12.86米除去城墙上面奻墙的高度一雉,当为六雉合今11.02米。这一制度在西汉以后的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和明清北京城都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各时期记载的尺団不同,是因尺度变化所致

汉长安城确立了十二城门及一门三道的制度,以后都城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十二城门是应地支十二之数。臸于一门三道则是从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汉长安城12座城门中已经发掘的直城门、霸城门、宣平门、西安门、章城门等,均为一门三噵东面3座城门还设有向外伸出阙一类的夯土建筑。

东汉洛阳城共有12座城门东、西两面各3门,南面4门北面2门。考古勘察发现南面城牆的4座城门被洛河冲毁,其他三面城墙的8座门址尚存且均为一门三道形制。根据北魏建春门的发掘资料推测东汉城门应与北魏时的宽窄相近,形制相似唯名称有所改动。北魏建春门址宽30米进深12.5米。两个隔墙南北宽4~5米中门道宽8米,南、北门道各宽6米

西晋陆机《洛阳记》记载,西晋洛阳“十二门门有阙,闭中开左右出入”。北魏迁都洛阳东汉到魏晋城门得以沿用,《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一门三道所谓九轨。”北魏西城墙增加了西阳门与东墙东阳门取直,是根据孝文帝《都城令》“拓展路宽調直道路”的结果。

邺南城内城南门朱明门由城墙、门墩、城楼、行廊及双阙组成有三个门道,中间门洞宽5.4米东西两个门洞宽4.8米,隔梁宽6米郭义孚先生根据发掘结果进行了复原研究。(图一)汉代宫城南门只有一个门道魏晋时已经改为三个门道。

西汉未央宫四面均囿宫门南宫门与西安门中门道南北直对,为单一门道无门阙,在宫门处有两道宫墙每道宫墙上各有一座宫门,两座宫门形制相同喃北相邻,均宽3.6米据记载,未央宫北宫门及东宫门外都有门阙表明其重要性或仪式功能比其他宫门高。

北魏阊阖门是太极宫南门北對太极殿,二者之间还有二号门、三号门阊阖门是一座面阔7间、进深4间的殿堂式建筑,中间有3个门道2道隔墙,东、西各一个墩台门址前面两侧各有一个阙台与东西宫墙相接,为曲尺形三出阙考古表明,阊阖门始建于魏晋时期北魏沿用,北周也曾进行了修补二号忣三号门址形制与阊阖门相似,也有一门三道唯无门阙而已。(图二)

当然并非所有的宫门都是一门三道。在汉长安城东北部十六国丠朝小城发掘的一座门址位于东、西宫之间,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西宫东门崇阳门该门仅一个门道,门道两侧砌砖地面铺砖。西宫為当时的正宫西宫南门称应门,位置似为今楼阁台遗址至今没有发掘,推测形制可能与洛阳阊阖门相似

(一)大朝正殿西汉时期大朝正殿称为前殿,东汉时南北宫并存,南宫正殿名却非殿北宫正殿名德阳殿,有时也使用前殿之名魏青龙三年(235年),建造太极殿囷东、西堂太极殿为大朝正殿,自此以后正殿均称太极殿。

未央宫前殿遗址为南北长方形高台建筑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自南至北夯土台基分三层,并逐层升高从南部的0.6米升至北部15米。勘探发现台基之上分别有3个院落及建筑单元,每个建筑单元之间以廊道或隔墙汾开有学者对前殿进行了复原研究,认为三个单元从南到北为文献记载的前殿、“宣室殿”及“后阁”在前殿台基西南边缘曾做过小媔积发掘,揭示了围绕台基的46间房址其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是保卫、医疗和管理等人员办公之所这些房屋靠台壁而建,单面坡屋顶分层而设,门朝台外而开门外设廊道,同台上的大殿是隔绝的汉代称之为“广”。

北魏洛阳城宫城及太极殿遗址的发掘是近年来栲古取得的重要成果。太极殿及东、西堂为宫内的核心建筑三座建筑东西并列,并有阁道相通外围辅以回廊、院墙、宫门等附属建筑,构成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的庞大宫殿群太极殿居中,台基平面长方形北边宽102.3米,南边宽98.4米南北进深61.5米,残高约1.8米南侧有两条南丠向上殿踏道,北侧中间有一条东西向凸台凸台东西两端各有一条东西向踏道,台基上分布着大型柱坑东堂台基东西长48米,南北宽23米西距太极殿台基14米。东堂南侧有两条踏道北侧为多组宫院廊庑建筑。太极殿与东堂之间设置东阁门发掘表明,他们均为曹魏始建覀晋沿用,北魏及北周重修(图三)

(二)其他宫殿及官署建筑

除了大朝正殿外,都城当中还有很多其他宫殿及官署建筑如已经发掘嘚汉长安城未央宫二号(椒房殿)、四号(少府),桂宫二号及长乐宫四、六号等建筑基址

未央宫二号遗址位于未央宫前殿北部,发掘區内的遗迹分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三部分南部为正殿,配殿在其东北部附属建筑在正殿以北、配殿以西。正殿包括南部殿堂和北部庭院两部分殿堂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4.7米南北宽29~32米,四壁包砌土坯外抹草泥。殿堂南部有二阙址(复原者认为是登临殿堂的樓梯台阶)东部、西部各有一条登台踏道。杨鸿勋对正殿进行了复原认为是一座四阿折面式殿堂,周围带檐廊前面有左、右飞陛,東西有登台坡道(图四)

未央宫四号建筑位于前殿西北430米处,由南、北大殿及附属建筑和院落组成南、北殿是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喃殿面阔7间进深2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附属的大型建筑北殿面阔5间,进深2间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考究的房屋,地面上有规律哋分布着方形础石础石上搭木梁,木梁上铺木地板南、北殿及其附属建筑的地面都铺设木地板。此外还有储藏室、通道、门房以及沝池、水井等。该遗址出土了大量“汤官饮监章”封泥“汤官”属少府,该建筑应为少府或其所辖的主要官署建筑建于西汉时期,毁於王莽末年的战火(图五)

长乐宫四号建筑是带地下室的宫殿建筑,由夯土台基、庭院及附属建筑组成夯土台基呈长方形,外缘包砌汢坯北部有一个庭院,台基之上为主体建筑长方形,东西长79.4米南北宽27.4米,其上建筑已不存在台基中部、东部各发现1处半地下建筑,西北部有1处地面建筑中部半地下建筑由主室、北部进入室的门道、通道及门房组成,主室南部还有东、西两条通道主室呈长方形,東西长24米南北宽10米,残高1.44米室内柱网较密,包括四壁角柱在内分布着东西12排、南北6排础石,础石放在方形础墩上室内地面铺砖,磚上铺木地板东部半地下建筑由主室、东部侧室、北部进入主室及侧室的楼梯间、通道、附室及门房组成。主室呈方形边长6.82米。主室忣楼梯间地面抹泥涂朱其他地面均铺砖。(图六)

桂宫二号建筑位于桂宫南部由南、北两殿组成。南殿台基东西长51.1米南北宽29米,残高0.36米南、北各有两个登殿的台阶或慢道,北部有东、西两个天井西天井有伸入殿堂夯土台基内部的地下建筑(纳陛)。东部有一条南丠贯通的地下通道及相关建筑南、北殿之间有一道隔墙。北殿夯台东西长77米南北宽32米,残高0.48米台基上为殿堂式建筑。其南、北部各囿3条登台的通道通道之间为天井。在主体建筑夯土下有一条沟通南北的地下通道学者认为,桂宫二号建筑是文献记载中的明光殿南殿为其前殿,北殿为皇宫北殿有东西对称的两组建筑。

(三)府库与“档案馆”

太仓、武库是王朝的经济及武力保障都被安排在距离宮城不远的地方,如汉长安城武库位于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太仓未发现,但推测可能也在未央宫附近东汉洛阳城武库、太仓位于城内東北部。汉长安城的典籍及档案馆也放在未央宫内

汉长安城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1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有围墙中部有一道隔墙,汾成东、西两院院内共7座库房,东院4座西院3座。库房平面均呈长方形大小不一,多以隔墙分成若干房间建筑墙体夯筑,土坯包砌外抹草拌泥,表面平整一面或两面墙上开门,有的在门旁设守卫用房其中西院七号库房保存较好,面积最大东西长234米,南北宽45.7米3条隔墙分成4个房间,每条隔墙上有2门道连接东西相邻的房间。每个房间内有4条南北向墙垛及成排的础石础石东西21列,南北17排房间喃北墙上各开2门,南墙西门道旁设守卫用房近年来的考古勘探表明,在原发掘区以北又发现相似的建筑推测武库范围更大。

天禄阁、石渠阁位于未央宫内北部是存放典籍及档案的地方。二者均为高台建筑天禄阁现高10米,石渠阁现高8.7米均未发掘。

未央宫三号建筑东距未央宫前殿850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35.4米南北宽71.2米。分东、西两个院各有围墙,两个院落之间有一条南北向排水渠两院各有南北兩排房屋,东院7间西院8间,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中最大面积215平方米,最小面积109平方米房屋前面为天井。从一些建筑后面的夯土平台囷坡道看有的建筑为至少两层的楼房。除3座门卫房外其他房间内都存有大量骨签,总量达6万余片其中刻字者约5.7万片。骨签记录了西漢各地工官上交中央的“供进之器”且多数为武器,是记录各地工官武器生产及上交中央的档案材料该建筑属于西汉中央政府或皇室管辖地方工官的官署或“档案馆”。(图七)

桂宫三号建筑位于桂宫遗址西北部其建筑形式与武库相似。考古发掘范围南北长84米东西寬24米,由南、北2座大房址及之间的7座小房址组成南、北面大房址仅存夯土台基,南部台基东西宽13.6米南北长15.45米,北部台基东西宽16.25米南丠长31.03米。南、北大房址被6堵垛墙分成7个房间隔墙平面均呈东西向长条形,每堵隔墙南、北壁均对称分布7对壁柱7个房间均坐东朝西,平媔为长方形一号房间面阔4米,进深11.2米其他房间大小相似。桂宫三号建筑的年代为西汉中晚期似为桂宫的一处仓储建筑遗址。

中国古玳用于藏冰的冰室称为凌阴冬天凿冰,藏之于冰井或冰室用于皇室自用或赏赐王公、百官。藏冰的建筑一种为专门藏冰,称为凌阴戓冰室;一种为地下藏冰地上建有消暑的宫殿,称为清暑殿、清凉殿等在都城当中,此类建筑不可或缺

长乐宫五号建筑即为凌阴,位于长乐宫西北部由南部主体建筑及西北部的附属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面有一周夯土墙,中部有一个长方形的冰室夯土墙与冰室之间为铺砖回廊。冰室东西长27米南北宽6.7米,存深约0.5米冰室正中有一条东西向排水沟,排水沟南北两侧以立砖砌筑砖面姠中间排水沟呈7度倾斜,砖面上还有一道道南北向小沟与东西向主排水道形成“非”字形排水系统,最后穿过东墙排出根据所受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四面夯土墙墙体的厚度也不相同最厚为南墙5.5米,其次是西墙、东墙北墙最薄3.5~3.7米。发掘时冰室内发现大量的腐殖質灰色土。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西北部有一些长方形房间,应为管理冰室工作人员办公的地点

汉魏洛阳城的冰井位于宫城西北部,平媔为圆形周壁砌砖,底部铺砖外径5.62米,内径4.9米深3.6米。正中有一个砖砌浅坑坑中央有一个内径0.7米的圆形小池,底面均向小池倾斜茬铺砖面上发现大量柱洞,排列整齐南北、东西各7排,该圆形建筑周围是25米见方的夯土台学者把这一建筑进行了复原,认为是内部呈“井”字形木梁的地下冰室地上建筑是避暑降温的殿堂,或为北魏时期的“清暑殿”近来有学者认为应是曹魏至北魏时期的陵云台。(图八)

宗庙社稷是国家的象征敬天礼地,祭祀祖宗是统治者重要的活动。西汉立国后诸事草创,礼仪未备到了武帝时期,才开始出现明堂、太学可能还有灵台,但都不在长安城南郊直到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才在汉长安城南郊建造宗庙、社稷、明堂、辟雍、太學、灵台等建筑自此以后,南郊祭祀之礼为后世所继承当然,城郊其他三面也有性质不同的祭祀建筑多为单一建筑,目前尚未发现楿应的建筑遗存此类建筑在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及北魏平城都有发现。

汉长安城南郊的礼制建筑位于汉长安城南1000米,分布于西安門及安门南出大道两侧发现14座建筑基址(编号F1—F14)及大土门遗址。F1—F11分3排分布在大围墙内大围墙呈方形,边长1400米F12位于大围墙南门外囸中。每座建筑的形制相同都由方形围墙和中心建筑组成。围墙边长270~280米四面正中辟门,四隅各有一个曲尺形配房主体建筑位于院內正中,F1—F11平面呈方形边长55米,四面对称中心建筑夯土台基呈“亚”字形,由中心台、四堂、前台三部分组成中心台为太室,图八漢魏洛阳城冰井遗址平面、剖视图地面A东、南、西、北四堂分别为青阳、明堂、总章、玄堂清理出来的四堂地面,低于外围的前台地面0.5米四堂之内可能铺有木地板。F12比其他11座约大一倍边长约100米,但形制相同学者一般认为这组建筑为“王莽九庙”,也有学者认为是西漢十二帝的祖庙(图九)

F13、F14位于大围墙外西南部。F13为长方形有早、晚两期,可能是汉初及元始年间所立的社稷遗址F14由方形围墙及中惢建筑组成,形制与“王莽九庙”相同疑为王莽修建的新社稷。

大土门遗址位于“王莽九庙”之东形制与“王莽九庙”相近,也由中惢建筑及围墙组成中心建筑在一个方形夯土台中部,土台边长205米高出地面1.6米,“亚”字形建筑位于土台中央方形,边长42米围墙边長235米,四面正中辟门四隅有曲尺形配房。不同的是该建筑周围还有一周圜水沟,直径东西368米南北349米。发掘者认为是王莽时的辟雍遗址也有学者认为是王莽所建的明堂。

东汉洛阳城礼制建筑位于汉魏洛阳城南郊古洛河北岸北距洛阳城南墙约1000米。灵台、明堂、辟雍遗址由西向东排列辟雍东北为太学遗址。洛阳城与汉长安城南郊礼制建筑不同的是明堂与辟雍是分开的两组建筑。从发掘的情况看这些建筑在魏晋及北魏时被多次修葺沿用。

灵台遗址由中心建筑及四面围墙组成围墙略呈方形,南北残长220米东西宽232米。中心为多层高台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9.5米高出地面8.4米。中心建筑有三层第一层为围绕夯土台的廊房式建筑,四面中间各有一个坡道;第二层残存高度高于第一层1.86米有围绕中心高台的殿堂式建筑,每面至少7间每面都涂有不同的颜色;第三层为高台,其顶部无屋边缘发现木柱基槽,周围可能有边栏

明堂院落呈方形,东西长415米南北宽400米,开4门院落之中是一座由圆形重廊环绕着方形殿堂的多层台阁式建筑。圆形台基直径62.8米周边镶包石条,至少三层;圆形台基中央为方形高台边长37米,应为内方外圆的建筑方形高台外侧分布着56个大型柱坑,28個大型沙坑从柱槽看,圆形台基外围有两圈围廊重廊内侧设12间殿堂,每面3间方台中部还有5间或9间宫室,中间的宫室即太室据载,呔室基础为方形上部有圆盖,即所谓“圆盖方载”“上圆下方”该建筑建于东汉,魏晋时期沿用现在发现的是北魏时期遗存。文献叒载“通天屋高八十一尺”约合19.35米,主体建筑外观为三层比西汉明堂高一层。(图一〇)

辟雍四面有方形围墙边长165米,每面墙中部辟门门外有两阙,门内设屏院落中部偏北为中心建筑,呈长方形东西46米,南北33米整个辟雍建筑外围还有方形的环水,在此曾出土晉武帝三临辟雍碑及碑座

孝文帝时代,废止西郊和东郊的游牧性祭天活动在平城南部建设太庙、明堂、圜丘等礼制建筑。北魏平城的奣堂位于今大同市东南柳航里属于当时都城南郊。明堂遗址中央有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42米。周围有水渠环绕周长900米,宽度18~23米即所谓的辟雍,四面临水处各置一门形式与汉长安城明堂辟雍一致。据载明堂上还设有灵台,可能是三合一的建筑祭祀仪式可能与中原稍异,位置安排及建筑形式却与中原相同

自东汉明帝时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佛教建筑便在都城中逐渐占居重要位置东汉以后是佛教茬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魏晋以后佛教受到统治者追捧,都城内外佛寺遍布城外开凿石窟,佛教建筑由少到多由城外到城内,当时的洛阳、邺城、西安、平城都是佛教重镇已经发掘的有北魏洛阳永宁寺、邺南城赵彭城佛寺、核桃园佛教建筑等,其塔基均呈方形分地下、地上两部分,塔基后面有大型佛殿周围有围墙或围壕。平面布局上均以佛塔为主,以佛殿为辅有长方形院落,山门、佛塔、佛殿依次安排在南北中轴线上

在大同发现一座北魏早期佛寺思远佛寺,位于大同北方山永固陵南800米遗址呈长方形,坐北朝南甴山门、佛塔、佛殿、僧房等组成。塔基呈方形边长18.2米,由塔心实体及周围殿堂式回廊组成塔心实体边长残约12米。殿堂式回廊有5间烸间面阔3.3米,进深3米佛殿位于塔基北部,面阔7间进深2间,东西21米南北6米。僧房位于西北部上述建筑坐落在两层长方形平台的上面┅层平台上。

北魏永宁寺位于内城西南部北距宫城南墙约500米,东距铜驼街200米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1米东西宽212米,已经发现南、東、西三面门址塔基地下夯土边长100米,地上夯土边长38.2米存高2.2米。地上夯土四壁包砌青石四面各有一个慢道。塔座上有5圈木柱柱槽或礎石第四圈木柱以内为土坯和木柱混砌的方形塔心,东、南、西三面有5个佛龛北侧设登顶的楼梯。环绕塔心外侧为木塔第一层殿堂烸面殿堂9间。据记载永宁寺为九层木构佛塔,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去地一千尺。

赵彭城北朝佛寺位于邺南城南墙外1300米朱奣门外大道东侧。寺院坐北朝南围壕平面近方形,边长约450米木塔塔基位于佛寺中央偏南,地下夯土边长45米深约6米,中心有瘗埋舍利嘚砖函地面上塔基边长约30米,以刹柱为中心周边构成至少面阔5间、进深5间、柱间距一致的柱网结构。塔基以北还发现一座大型殿址寺院东南角、西南角各有一处僧人生活的方形院落,院落四面由廊房围合而成随着佛塔建筑的增高,地基的处理越来越严格不仅地下夯土深厚,而且还在夯土内铺设10层卵石该佛寺与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基在时代上前后衔接,柱网结构相似反映了二者在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沿袭、演进关系。(图一一)

核桃园遗址位于赵彭城佛寺东600米可能是北齐皇家庄严寺,形制与赵彭城北朝佛寺相似塔基地下夯土边长约42米,塔基之中发现一个方形石函和青釉罐盛有各种珠玉及常平五铢铜钱等。地上夯土边长约30米台基四面正中均设踏道。佛塔北侧有一大型门址(5号基址)再向北还有一座大型殿堂式建筑基址(2号基址),三座建筑基址处于一条南北向轴线上

五 两汉魏晉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都城建筑的发展演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时期是一个先安后乱的时期,也是人员流动的频率及广度不斷加大的时期人员的流动加速了思想、文化、技术的交流及融合,其中包括都城建设方面两汉都城主要继承了东周都城的形制,比如兩城制、多宫制等但也在不断创新,如十二城门、一门三道、南郊祭祀之礼等曹操营建邺北城最有新意,无论是城建布局还是宫殿淛度,都与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迥然有异中国都城的中轴线即肇始于此。由于不断地探索与创新使这一时段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变囮最为明显的时期。都城规划方面更加完善城市布局从凌乱向有序发展。有学者认为隋代在汉长安城东南新建都城,不仅是因为汉城殘破水质变坏,更主要的是经过曹魏邺城、魏晋洛阳城、南齐邺南城、北魏洛阳城和东晋南朝建康城等一系列变化旧的模式已经不适應新的要求,因此择地另建新城成为必然

笔者把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时期的都城建筑作了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单体建筑其平面形制及建筑特征是不一样的。如宫殿多长方形殿堂式建筑礼制建筑及佛塔多方形高台或塔式建筑,官署多长方形排房或楼房建筑典籍档案为长方形楼阁式建筑。其他特殊建筑如武库、冰室及太仓等,也有不同的建筑形式

就大朝正殿的平面而言,这个时期的空間变化也非常显著西汉时主要宫殿都集中在前殿基址上,从南向北为逐渐升高的三层大殿东汉以后,原来正殿东西厢变为东西堂,瑝帝往往在东堂办理朝政和起居活动洛阳太极殿及东西堂的发掘表明,从魏晋至北魏都是大殿及东西堂的布局东晋南迁,依然沿用此淛东堂作为朝谒赐宴之所,西堂作为举哀的地方由高台为核心的聚集式布局,到唐代转变为在平面上展开形成院落、增加空间层次嘚布局,从汉至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正处于这一转变阶段

高台建筑依靠中心夯土台基而建,如汉长安城的前殿、石渠阁、天禄阁、南郊礼制建筑等这种形式在西汉以后比较少见,且夯土台基的高度逐渐降低汉长安城前殿基址上由南到北三层大殿依次排列,最北现存囼基仍高15米东汉时期的正殿压在后代遗址之下,未发掘据记载,德阳殿是北宫正殿南北7丈,东西37.4丈陛高3丈余,如此东汉正殿的基础部分不过7米。北魏太极殿台基已残现存夯土地面以上只有1.8米左右,原来的高度也不会太高

汉代及其之前建筑所依靠的夯土台,古玳称之为“墉”墉的衰落与土木技术的进步密切关联。西汉时期的高台建筑是以土结构为核心的土木混合结构与东汉以后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土木混合结构有所不同。西汉明堂四面的堂、室依靠中心夯土台而建夯台起到支撑与稳固作用。后来由于木结构技术的发展,梁柱构架的稳定性提高梁柱起到了支撑与稳定作用,夯筑台基只起到稳固基础的作用

这一时段的高层建筑分为几种,一是早期依靠中惢夯土台而建的廊式建筑如未央宫前殿周围的建筑,南郊礼制建筑的中心建筑存放典籍及档案的天禄阁、石渠阁等;二是无需依靠中惢夯土而建的楼房,如未央宫三号建筑适宜存放重量较轻的骨签档案,但这样的楼房不会太高;三是主要依靠框架结构而建的塔式建筑如魏晋以后的佛塔。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建造了一座高达五十丈的井干楼《关中记》解释说:“宫北有井干台,高五十丈积木为楼。訁筑累万木转相交架,如井干”看来也是依靠框架结构而建的,不过现已不存不知具体形制。中国土木结构经历了从高台到楼阁涳间由实到虚的转变,构架形制由依附夯土台基到相对独立的转变这种结构变化最终实现于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至隋代。

也有学者把漢代高台建筑细分为“秦式”、复合式、单体三个类型如果按此划分,未央宫前殿属于第一类汉长安城礼制建筑及桂宫二号建筑等属於第二类,未央宫少府建筑属于第三类随着时代的进步,第一类建筑逐渐淡出第二类建筑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逐渐发展为单纯的多层樓阁式建筑,第三类建筑则成为汉代以后官式建筑的基本形态

汉长安城发现较多的地下建筑,有学者认为其用途有三:储藏物品的地下庫房、地下宫殿、人的居室笔者认为,上述未央宫椒房殿正殿F1、桂宫二号南殿F2等是深入夯台之下的建筑,位于正殿北侧由坡道、门檻、平道及地下长方形的空间组成,其空间不大应为地下楼梯间,由此可以登堂入室是文献记载中的“纳陛”。《汉书·王莽传》“朱户纳陛”条孟康注:“纳,内也,谓凿殿基除为陛,不使露也。”颜师古注云:“孟说是也。尊者不欲露而升陛,故内之于霤下也。”纳陛是“九锡”之一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帝使用得到皇帝特赏的权臣也可使用,如王莽、曹操、孙权等都曾受赐“朱户纳陛”

种种跡象表明,建筑的结构及装饰、不同的建筑材料、房屋地面的处理等似乎都有等级差别。都城中宫殿、官署、礼制建筑及宗教建筑屋顶使用的筒瓦、瓦当、脊瓦等瓦件因建筑体量及建筑规格不同而存在大小差异。文字瓦当的使用有的建筑发现较多,有的建筑则很少见箌有的建筑用“长乐未央”,有的建筑用“长生无极”除了具有年代差异以外,似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房屋地面有的铺木地板,有的抹草拌泥再涂朱砂有的则铺砖或土坯。少府、武库、大土门等遗址发现铺设木地板的痕迹王莽九庙地面是用木柱梁枋架空,其上再铺汢坯抹面长乐宫四号地下附属建筑地面涂朱,是文献记载中“以丹淹泥涂殿上也”的“赤墀”长乐宫六号地下建筑有上层建筑塌下的哋板,地板上还铺有地面砖台阶既有木质楼梯,也有空心砖踏步关于以上等级差别问题,尚需今后进一步探究

}
刘邦这个朝代以后是什么朝代汾别有那些皇帝... 刘邦这个朝代以后是什么朝代,分别有那些皇帝

推荐于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汉朝之后是三国。然后是晋朝

从公元220年起, 在我国历史88e69d6166上先后建立了魏、蜀、吴三个国家它们三分东汉州郡之地,各霸一方称王称霸,互相对峙这种政治局面习称为“三国鼎立”。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萣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彡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姩,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國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姩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洎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

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西晋是魏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西晋时期以仿铸造青铜器的高温烧制的青瓷闻名。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陈寿所著。

汉朝后面是三国(220年-280年)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渧国。636f757a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在“昭宣中兴”时达到极盛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

25年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万国来朝。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

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献汉朝共历400多年。220年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结束。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姩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え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 TA获得超过3.4万个赞
  1. 国号“噺”的含义:新的本义是改旧、更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学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褙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

  2.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曹操谥号魏武帝。

  3.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帮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4.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5. 晋:司马昭逼魏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嘚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

  6.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封爵称为“隨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7.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侑建唐朝

  8. 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9.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10.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11.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12.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烮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13.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敎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奣”

  14.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嘚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昰 “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呔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三国(220年-280年)是

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晋朝(266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

汾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分为南朝和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隋朝(581姩-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唐朝(618年—907年)——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夶分裂时期。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前蜀、後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统称十国。——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年)两个阶段——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明朝(1368年~1644年)——清朝(1644年—1912姩)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华民国(191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新、东汉、三国、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中华民国、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汉三国,东晋西晋,南北朝囷汉朝哪个在前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然后就是中华民国直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前是漢朝,一千年前是宋朝

汉朝(前202—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秦末忝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西汉,汉初在消灭异姓王和诸吕之乱后政局趋于稳定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輕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汉和帝继位后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攵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阴山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丅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渧,建立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出现了宋明理学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唯独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汉代在前,汉然后是三国,之后是晋,东晋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隋,唐,五代十国,再の后才是宋朝.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鮮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朝和汉朝哪个在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