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觉英,觉人,淑英觉新的性格特点点?

巴金《秋》②
第二天下午琴果然来了。淑华便借用继母周氏的名义差人抬着空轿子到周家去“接芸小姐来耍”。
芸坐着周氏的轿子来了。轿子一到堂屋门口,琴和淑华姊妹,还有绮霞、翠环都站在那里迎接,芸走出轿子,她们马上把她拥进堂屋去。芸和琴、淑华、淑贞见了礼。绮霞、翠环都给芸请了安,芸也一一答礼。芸的少女的圆脸上依旧带着天真的表情,脸上脂粉均匀,脑后垂着一根松松的大辫子,
“你们都好,”芸欣喜地笑道。她又对那个修眉大眼、女学生装束的琴说:“琴姐,好久没有见到你了。你怎么不到我家里来看我?”
“我家里有许多事情,妈都要我做。我又要读点书,又跟着二表哥读英文。所以连大舅母这儿也不常来,”琴抱歉似地解释道,她的鹅蛋脸上现出了愉快的微笑。
众人又把芸拥进周氏的房里。周氏正在房里等候她们。芸向周氏请了安,周氏让芸坐下。起初全是周氏跟芸谈话,她向芸问起一些周家的事情。她一面说话,一面摇摆着她的丰满的大脸。
周氏谈起枚少爷的亲事,淑华忽然忍不住插嘴说:“芸表姐,听说你的弟媳妇年纪比你还要大。”
“比我大三岁,二十一岁了,不过是下半年生的,”芸埋下头低声答道。
周氏瞪了淑华一眼,有点怪淑华多嘴。淑华却一点也不在乎。她还说:“我始终不明白大舅为什么这样顽固”
周氏把眉头一皱,责备地打断淑华的话道:“三女,你说话小心点。你怎么骂起大舅来了?幸好都是自家人,芸姑娘听见不会见怪的。”
“大姑妈,不要紧,三表妹是无意中说出来的,”芸抬起头客气地陪笑道。
淑华微微一笑,她不大在意地说:“人家是无心说出来的,妈倒认真了。不过我总有点替枚表弟不甘心。”
“枚弟自己倒好象不在乎。大伯伯说什么好,就什么好。他本来就是那种脾气,”芸接下去说:“他每天愁眉苦脸的,没有看见他笑过。他不是躲在屋里看书,便是一个人在窗下走来走去,口里念着什么,好象一个人在说话。”
“枚表弟真没有出息!假若是我,我一定不答应这门亲事!”淑华气愤地说。
“三表妹,你倒比枚表弟还着急,”琴噗嗤笑道,连芸也开颜笑了。
“大伯伯说冯家世代书香,又说冯小姐的叔祖还是当代大儒……”芸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被琴打断了,琴插嘴问道:
“是不是冯乐山?”
芸想了想,回答道:“好象是这个名字,我不大记得,听说冯小姐的名字是文英。”
“一定是他!什么事总离不了冯乐山!”淑华愤恨地说。
芸惊讶地望着淑华和琴,莫名其妙地问道:“怎么你们都晓得?冯乐山是怎样的人?”
琴要开口,又止住了。淑华连忙抢着说:“怎么你就忘记了?这位冯小姐本来应该做我们的二嫂的。二哥不愿意。后来亲事便没有成功。想不到还没有嫁出去,现在又送到你们府上了。”淑华的话里带着讥讽的调子,她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并不管会不会使听话的人难堪。
芸略略皱起眉头。周氏一个人躺在沙发上微微地摇着头,她不满意淑华对芸说这种话,但是淑华的话把她带进回忆的境域里去了,这是一个使人醒后常常会记起的不愉快的梦。于是一阵莫名的忧郁飘上了她的脑际。她不作声了,她想排除这忧郁。
琴也想起一些已经被忘记了的事情。不过她的思想敏捷,她比较容易压下不愉快的念头,她看见沉闷的空气开始在这个房间里升起来,她想打破它正预备将话题引到另一方面去。
门外响起了脚步声,门帘一揭起,觉民进来了。
“二哥,我们正讲到你,”淑华欣喜地说。
芸看见觉民进来,连忙站起,拢手对他拜了拜,唤一声:“二表哥。”觉民含笑地还了礼。两人都坐下了。觉民便问道:
“三妹,你们讲我做什么?”
“我们讲起冯小姐的事情,”淑华说,她望着觉民微笑。
觉民立刻收起脸上的笑容,声音低沉地说:“我晓得了。枚表弟替我背了十字架。”
“什么十字架?哪儿来的外国名词?我不懂!”淑华故意大声笑道,把众人也引笑了。
觉民刚刚露出笑容,便又止住。他不理淑华,却轻声自语道:“房里闷得很。”他看看窗外。天井里,阳光涂在石板过道上,两旁几盆应时的花在暮春的暖风里满足似地微微摆动,鲜明的红绿色映着日光更加炫目。屋脊上有不少的麻雀。它们吱吱喳喳的叫声中间夹杂着清脆悦耳的八哥的鸣声。
“我们还是出去走走,”觉民向琴提议道。
琴点个头,便站起来,客气地对周氏说:“大舅母,我们想陪芸表妹出去走走。”
“琴姑娘,你不要这样客气。你们就陪芸表妹到花园里去耍罢。天气这样好,把你们年纪轻的人关在屋里头也太不忍心了!”周氏面带笑容好心地说。
“我们到花园里头去,”淑华兴高采烈地说。
“到花园里头去,”从淑贞不常发言的嘴里吐出了这一句话。她这一次是没有顾虑地微笑了。不过人若仔细看她的面貌,还可以看出眼角眉尖隐藏着一个寂寞少女的哀愁。
“大姑妈也去罢,我们愿意陪大姑妈耍,”芸站起来有礼貌地邀请周氏同去。
“是的,大舅母带我们去,我们耍得更热闹些。我们今晚上‘劈兰’,请大舅母也加入,”琴凑趣地说。
“我赞成,我们还要吃酒行令,”淑华快乐地大声说。
“不要劈兰,我不要吃你们的‘白食’,今晚上我请客,”周氏感到兴趣地说。“妈,你请客,我们今晚上就在听雨轩里吃,”淑华高兴地说。
“好,就依你们,”周氏一口答应道,“你们现在先去,我等一会来。”她最后开玩笑道:“可是你们不要打架啊!”
琴故意噘起嘴不依道:“大舅母又在笑我们。人家又不是三五岁的小孩子,怎么在一起就会打架!等一会儿一定要罚大舅母吃酒。”
“琴姑娘,你罚我吃酒,我一定吃。不过等一会儿你三表妹、四表妹还要向你敬酒,你也要吃啊!”周氏取笑道。
琴会意地微微一笑,搭讪地说了一句:“我说不过大舅母,”便住了口,陪着芸走出房去。
周氏含笑望着琴的背影,等她们姊妹的影子消失了,她侧头看见绮霞站在旁边,脸上略带焦急不安的神气。她便吩咐绮霞道:“绮霞,现在不要你装烟。你到花园里头服待小姐们去。你顺便把张嫂给我喊来。”
绮霞巴不得太太有这样的吩咐。她快活地应了一声“是”,便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到外面去了。
淑华走在前面领头,其次是觉民;芸和琴一边谈话,一边跟随着他们。淑贞老是挨着琴走,不肯离开,有时还让琴牵着她的手。这个孤寂的女孩子永远把琴当做她的依靠,只有在琴的身边听见琴的清脆、活泼、有力的声音,她才感到快乐。翠环走在最后,她可以听见琴和芸的谈话。进入她的眼帘的全是悦目的景物:花,草,树,水,山石,小鸟,蝴蝶……。她觉得浑身非常轻快。她的脸上现出了笑容。近几个月来压在她心上的无名的忧郁似乎被一阵轻风吹散了。
这一行人走出松林,到了湖滨。淑华第一个走上圆拱桥,看见对岸天井里有几个小孩蹲在一处。她怀着好奇心,一个人急急地走下桥,经过草地逼近石阶,她才看清楚那是觉英、觉群、觉世、觉人、觉先、淑芬六个人,他们围着一个
绿色瓷凳,不知在那里做什么。
“一天不读书,教书先生请来做什么?现在又不晓得在做什么好事。连我都看不惯,那真可以了。如果二姐在这儿,她一定会气坏的,”淑华一个人自言自语道。她忍不住走上石阶大声叫道:
“四弟,你不读书,带着五弟他们在这儿做什么?”
觉世、觉人、觉先和淑芬听见淑华的声音连忙吃惊地站起来。淑芬唤一声:“三姐,”接着带笑地望着淑华说:“他们在捉雀子!”觉英和觉群只抬头朝这面望了一下。觉英不客气地说:“你管不到!”
淑华走下天井,向着他们走过去。她看见觉群的一只手还伸在瓷凳的雕空的大花瓣里面。
“不要做声,”觉世、觉人两个齐声警告淑华道,他们还做了手势。
淑华走到他们的面前。觉群忽然高兴地叫起来:“捉到了!捉到了!”
“快拿出来,”觉英催促道。他的手轻轻地敲着瓷凳。
“快点,快点,捉到几只?”觉世、觉人和觉先齐声说,他们非常兴奋。淑芬也在旁边高兴地跳着,两边脸颊红红的,脑后一根小辫子甩来甩去。
“小心点,不要捏死了,”觉英嘱咐道。
觉群慢慢地把手伸出来,在他的手里动着一个黄毛阔嘴的小鸟的头。觉世马上跑到哥哥跟前去看小鸟。他不住地拉觉群的手。
“给我!给我!”觉英着急地说,他看见觉群站起来,便也站起。觉人和觉先一边嚷着,一边拍掌欢呼。
“五哥,给我看!”淑芬跑到觉群面前,伸手去接小鸟。
“雀笼子在哪儿?先放到笼子里头,”觉群不把小鸟交给觉英,也不给觉世和淑芬看,却只顾说话。
“你交给我再说!”觉英不同意,他伸出手去抢。
“我自己拿,是我捉到的!”觉群把身子闪开,不肯把他捉到的小鸟交给他的堂兄。
“你究竟给不给?”觉英生起气来大声问道。
“我不给!不给!”觉群倔强地答道。他看见觉英又动手来抢,便拔步往石阶上跑。
“看你跑得了跑不了!”觉英狞笑道。他将身一纵,放开大步跑去追赶觉群。觉世在后面大声说:“五哥,快跑!”觉人和觉先两个却躲在一株玉兰树下不敢响。
觉群一面跑一面回头看。他跑到草地上就被觉英追到了。觉英用力一扑,把觉群摔倒在地上。他的身子压在觉群的身上,他用两只手去扳开觉群的手,把小鸟抢到自己的手里。觉群在草地上张开大嘴放声痛哭。觉英却拿着小鸟跑上圆拱桥场扬得意地走了。
觉群从草上爬起来,一面揩眼睛,一面带着哭声骂着:“我×你妈!×你先人!”
“五弟!你骂哪个?”坐在瓷凳上看完这场争夺的淑华忍不住大声喝道。
“他做什么抢我的东西?他龟儿子!”觉群大声辩道。
“他抢你的东西,你去告他就是了。他的先人也是你的先人,他的妈也是你的长辈。真没出息,给人抢去了东西,还好意思哭!”淑华教训道。
觉世和觉人便走到觉群的身边,讨好地拉着他的手,对他说:“五哥,你不要哭。我们去告他。”觉先也跑过来了。
淑芬也走到觉群面前,噘起嘴说:“五哥,四哥不讲理,抢东西,我们都不理他!”
“我们去告他,等一会儿我看他挨打,我才高兴!”觉群完全不哭了,他叽哩咕噜地骂着。四个男孩挤在一起走上了圆拱桥。淑芬跟在他们的后面。
琴和芸站在草地上望着湖水在讲话,淑贞自然同琴在一起。翠环也立在她们的旁边听她们谈话。她们两三次回过头看觉英和觉群争吵。
“你看,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琴感慨地说。
“怎么我们看见的全是这种样子?难道就没有好一点的办法?”芸疑惑地说。
“但是他们不相信,他们定要走那条死路,没有人能够阻挡他们,”琴略带气愤地说。“死路?我倒有点不明白,”芸惊疑地说。“说不定只有我们几家是这样也未可知。”
“几家?你将来就会看见的,”琴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自然也有些例外,可是并不多。随便举出几个例子,冯乐山,陈克家,下而至于郑国光的父亲,这班人都是他们所说的什么‘当代大儒’,当世奇和‘。这班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除了害人以外这班人还能够做什么?”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大伯伯一定要把他的亲生儿女一个一个送到死路上去。想起姐姐的事情。我心里真难受。现在又轮着枚弟,”芸苦痛地、疑惑地说。她忽然掉过脸求助似地望着琴,声音略带颤抖地问道:“琴姐,你读书多,见识广,你知道多。你告诉我。旧书本、旧礼教是不是害人的东西?就象《新人物》那样说的。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大伯伯一定要断送姐姐的性命才甘心。”
琴感动地轻轻捏着芸的手,她悲愤地说:“我也不大明白。大概是旧礼教使人变得毫无心肝了。你没有读过一篇叫做《吃人的礼教》的文章?你高兴,我可以给你送几本书去。看看那些书,也可以知道我们生在世上是为了什么,总比糊里糊涂做人好些。那些书有时好象在替我们自己说话一样,你想多痛快。”
“从前二表姐也劝我看新书,我只怕我看不懂,没有敢看,只在她那儿借过几本外国小说,虽然不能全懂,倒觉得很有意思。外国女子比我们幸福多了。我常常听见大伯伯骂外国人不懂礼教。不过从那些小说看来,外国人过得比我们幸福,”芸老实地说。
“在外国,女子也是一个人。在我们中国,女子便只是一个玩物,”琴气愤地接口说。芸的话使她感到一点满意。她觉得芸和她渐渐地接近了。
觉民坐在淑华旁边一个瓷凳上,他安静地看着觉英和觉群争夺那只小鸟。他看见他的两个堂兄弟倒在草地上,又看见觉英站起来跑开了,还听见觉群的哭骂声,他仍旧安坐不动。他的眼光不时射到立在湖滨的琴和芸两人的身上。他看见她们亲密地在谈话,他很满意,并不想打岔她们。后来觉群弟兄走了圆拱桥,他听见淑华在旁边抱怨他说:“二哥,你坐在这儿一声也不响,你也不来管一下,你要做佛爷了。”他把淑华看了一眼,见她满面怒容,便答道:
“三妹,你管这种闲事做什么?你以为他们在这种环境里头还有希望吗?我有工夫倒不如做点正经事情。”
“看你这个样子,倒好象很高兴他们不学好,”淑华不服地说。
觉民停顿一下,然后答道:“不错,这也可以给我们的长辈一个教训:害别人也会害到自己。我一定会看到那班人的结果。”
“你这是什么意思?”淑华诧异地说。她留心看觉民的面容,忽然惊恐地问了一句:“你这样恨他们?”
觉民站起来,走到淑华的面前,把手搭在她的肩上,痛苦地说:“你忘记了我们还在他们的掌握里面?”过了半晌他又解释地说:“我恨的还不是他们,是他们做的事情。”
“不,我不怕他们,”淑华挣扎似地说,她还只听见他的前一句话。
“我们也不应该怕他们,”觉民鼓舞地接下去说:“我们走过去罢,琴姐她们谈得久了。”
淑华顺从地站起来。他们兄妹经过石阶走下草地,听见圆拱桥那面有人在叫:“翠环!”
那是绮霞,她跑得气咻咻的,手里还提着一只篮子,她一面在桥上走,一面大声向翠环讲话:“翠环,你们都在这儿,把我找死了!”
“你自己没有弄清楚,还要大惊小怪的,”翠环走去迎她,一面含笑地抱怨道。
“你不要埋怨我,连大少爷、枚少爷也白跑了好多路,”绮霞说着走下了桥。在她后面,桥头上现出了两个人来。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话。一个穿着灰爱国布袍子,那是觉新;一个穿着蓝湖绉夹衫,再罩上青马褂,那是枚少爷。
“大少爷!枚少爷!”翠环惊喜地叫起来。她的叫声惊动了琴和芸,她们看见觉民和淑华正向着觉新走去,她们也就中止了谈话,到桥头去迎接觉新。
两只船从柳树下划出去,象一把利剪剪开了水中的天幕。桨打下去,水面立刻现出波纹,水在流动,同时发出单调的、低微的笑声。桨不住地在水面划纹路,笑声一个一个地浮起来,又接连地落下去碎了。岸边树上送出清脆的鸟声,几种不同的鸟竞赛似地唱着它们的最美丽的歌曲。两只翠鸟忽地从柳树间飞出,掠过水面往另一个树丛中去了。它们的美丽的羽毛带走了众人的眼光。
船篷遮住了头上的阳光,但是并没有遮住众人的视线。温暖的春风吹散了他们心上的暗影。眼前是光明,是自由的空气,是充满丰富生命的草木。还有那悦耳的鸟声,水声,风声,树声。
两只船先后从圆拱桥下面流出去。后面的一只(觉新划的那只)不久就追上了前面的,然后两只船并排地缓缓前进。在觉新的船上的人还有觉民和枚少爷,绮霞坐在船尾。另一只船上坐的是芸、琴、淑贞、淑华和翠环;淑华坐在船头,翠环在船尾摇桨。
“你们这儿真好,我真羡慕你们,”枚少爷的苍白脸上忽然露出苦笑来,他带着渴慕地叹息道。
“这有什么值得羡慕,我们也看厌了,”觉民顺口答道,他并不了解枚少爷的心情。
“枚表弟,你高兴,随时可以来耍。你天天来,我们都欢迎,”觉新同情地说,他觉得自己更了解这个不幸的年轻人。
枚少爷摇摇头,神情沮丧地说:“爹不见得会答应。今天要不是大表哥带我来,爹也不会放我出门。”
“为什么不许你出门呢?我们倒以为你自己爱关在家里,”觉民诧异地说。
“爹也是为着我好。他说我身体弱,最好在家里多多将息。去年爹本来说过要我到你们这儿搭馆读书,后来他看见我身体不好,也不提了,”枚少爷没精打采地解释道。
觉民听见这几句,觉得这不应该是十七岁的青年说的话,因此他不大满意。但是他也并不辩驳,却再问道:
“大舅为什么不请个医生给你看看病?”
枚少爷一时答不出来,他的脸上起泛红色,过了片刻,他才嗫嚅地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病。爹说静养一两年便可以养好。”
“你已经静养了一年多了,现在应该好一点罢,”觉民故意讽刺地说。他暗中责备这个年轻人执迷不悟。
枚停了一下,才搭讪地说:“我觉得已经好了一点。”
觉新害怕觉民还要用话来窘枚少爷,连忙打岔道:“枚表弟,你来划,好不好?”
“我不会,大表哥,你划好了,”枚少爷摇摇头答道。
“那么,二弟,你来划罢,我不划了,”觉新对觉民说,他慢地站起来。
在另一只船上,那些少女看见觉民跟觉新交换座位,淑华嘴快,便笑道:“大哥,你怎么就不划了?我正要同你比赛哪个划得快啊!”
“那很容易,你同我比赛好了,”觉民刚刚坐下来,拿起桨挑战地说。
“我不同你比,你划得跟四弟一样,就好象在充军!”淑华逃避地带笑说。众人都笑了。
“你明明比不过我,你同我比,你只有输!”觉民故意激励淑华道。
“我不信!我就同你比比看,你不要以为我是好欺负的,一吓就可以吓倒!”淑华不服气,昂着头答道。她马上用力动起桨来,把船划到前面去了。
“好,这才象我的妹妹,”觉民拍掌称赞道。他并不想追赶她的船,慢慢地动着桨。
“二少爷,你不去追赶三小姐?”绮霞在船尾问道。
“二弟,不要追,还是慢慢地划有意思,”觉新对觉民说。
淑华划了好一阵,看见觉民没有追上来,觉得有点吃力,汗珠已从额上沁出,两只手上都起了小泡,她便停下桨,大声朝后面那只船说:“二哥,你输了!你不敢追上来!”
后面船上响起了觉民的应声,但是淑华听不清楚。前面,一边是水阁,一边是峻峭的石壁,再过去便是湖心亭和曲桥的影子。“三小姐,我们把船靠在水阁那面罢,”翠环说。淑华没有答话,她在注意觉民的船。正在跟芸谈话的琴忽然顺口答应出一个“好”字。翠环把船拨到水阁跟前,靠在水阁的窗下。那一带是种荷花的地方,到夏天荷花开放的时候,从水阁里望出去,水面全是粉红色的花和绿色的荷叶。
觉民听见淑华的得意的叫唤,他忽然起了兴,向绮霞吩咐一句:“绮霞,你也用点力,我们现在追上去。”他自己也起劲地划起桨来。
两支桨配合得很好,两个人都高兴地划着。觉民也不注意觉新和枚少爷在讲些什么话(他们的声音很低),他满意地仰起头随意看眼前的景物。他的船很快地就流到了水阁旁边。
“二哥,你才来,我已经等了好久了,”淑华得意地嘲笑道。
“这不算,我们现在才开始比赛,”觉民带笑地摇头说。他还催促她:“你快划啊!停在这儿做什么?等一会儿输了不要怪我。”
“不行,你在赖,”淑华笑着不依道。“你停下来,我不同你比了。”
“你不比,我要同你比,我在钓台那边等你,”觉民忍住笑故意激她道。他立刻划起船走了。
“琴姐,你看二哥在欺负我!他说话不算数,你应该教训他一顿,”淑华看见觉民把船划走,没有办法,便向琴报复道。
琴红了脸,含笑分辨道:“三表妹,这跟我有什么相干?你怎么又扯到我身上来?”
“因为二哥只听你的话,你不教训他,哪个教训他?”淑华辩道。
“呸,”琴红着脸啐道,“你越扯越远了。等一会儿看我撕你的嘴!”
“琴姐,你真的要撕我的嘴?”淑华故意戏谑地问道。
“芸妹,你看,她年纪这样大了,还是嬉皮笑脸的。对她骂也不是,打也不是,我真不知道要怎样教训她才好,”琴故意不理淑华,却含笑对芸说。
芸忍不住抿着嘴笑起来。翠环和淑贞也都笑了。
“芸表姐,你不要听她的话,你要上当的,”淑华自己也笑了,她抢先分辨道,“你看她口气好大,二哥还不敢对我说这种话。”她看见琴装做没有听见的样子,只把眼光掉向石壁那面望去,更加得意地对着琴说:“琴姐,我真的要请你教训教训我。我知道我太不懂规矩了。”
“我不配教训你,”琴故意做出气恼的样子答道。
淑华知道琴不会对她生气,便做也乞怜的样子唤琴道:“琴姐,我的亲姐姐,好姐姐,顶好顶好的姐姐……”
琴噗嗤地笑了,回过头来说一句:“喊得好亲热。”
众人也都笑了。淑华却忍住笑继续说道:“妹子不会说话,得罪了姐姐,请姐姐不要见怪,轻轻打几下。我下回再也不敢了。”
“琴小姐,你看我们三小姐说得多可怜,你饶她这回罢,”翠环在船尾带笑地替淑华求情道。
“好,这回饶了,下回定要重重处罚,”琴故意这样吩咐道。
“是,”淑华恭恭敬敬地答应着,过后却低声自语道:“这回饶了,下回当然不会罚的。”她又把众人惹笑了。
“三丫头,亏你一天到晚这样高兴,怪不得你长得胖胖的,你看四表妹倒瘦了,”琴一面责备淑华,一面想起旁边那个说话很少的淑贞,她关心地看了淑贞一眼:脸色的苍白被脂粉掩盖了,但是眼眶、脸颊和嘴唇都显得很憔悴。
芸没有注意到淑贞,她的思想集中在淑华的身上,她附和着琴说:“是呀,三表妹一天到晚这样高兴,真难得。我们有时候想多笑几声也打不起精神。不晓得三表妹有什么好办法?我真想学学。
“有人恭维我是个乐天派,有人批评我没有一点小姐规矩,有人骂我是个冒失鬼。我自己觉得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气也气我不死,吓也吓我不倒!”淑华自负地答道。她接着便吩咐翠环:“翠环,你快划,我们要走了。”她把船往湖心拨去。翠环答应一声,也划起桨来。
“真能做到这样,倒值得人佩服。不要全是吹牛,那就糟了,”琴激励地说。
“琴姐,你不相信,你等着看罢,”淑华一面摇桨一面答道。
“三表妹,不是我当面恭维人,我觉得你这性情真值得人钦佩,我们都不及你,”芸羡慕地说,她忽然想起:要是她的蕙姐也有这种性情,一定不会得到那样悲惨的结局。于是惆怅浮上了她的心头。
“三表妹的性情的确不错,所以二表哥近来很喜欢她。不过三表妹,你为什么不好好地读点书?这真可惜。其实你应该学学二表妹,那才有出息,”琴正色地说道。
“琴姐,告诉你,我就有点懒脾气,而且害怕拘束。我又没有‘长性’。说读书,读来读去总不见读好,又不晓得要读到何年何月才有用处,自己没有耐性才又丢掉了,”淑华坦白地解释道。
“这种脾气应该改掉。象你这样的人更应该为将来着想。没有知识,单有勇气,是不好的,”琴关心地劝告道。
“可是有了知识没有勇气更不行,”淑华反驳地说。
“三表妹,人家给你说正经话,哪个在跟你开玩笑?”琴皱起眉头抱怨道。
淑华收敛了笑容,诚恳地对琴解释道:“琴姐,我知道这是你的好意,我也知道自己的坏脾气。读书是应该的,不过没有人指教我,而且我们家里又不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所以我总提不起兴致来。譬如说读英文,剑云一走,我也就忘记大半了。提起剑云,我也很难过,想不到我再也见不到他了。”她连忙埋下头去。
琴叹了一口气,心里也有点难过,她仿佛又看见了那张瘦脸。过了一会儿,她的脸上又现出了微笑,她亲切地问淑华:“是不是没有人教你?”她接着说:“这是不用愁的,有二表哥在,而且我也可以帮一点忙。你为什么不早对我们说起?我们还以为你自己不爱读书,错怪着你。”
淑华抬起头,红了脸,不好意思地笑道:“说真话,我实在有点懒,我自己不大爱读书。能够免掉更是求之不得,哪儿还会请教人呢?”她停了一下又说:“不过这样混下去,也不好。以后真要读点书才象话。琴姐,你如果肯给我帮忙,那是再好没有的了。”
“这才是我的好妹妹,这才是个明白事理的人,”琴满意地称赞道。她没有注意到偎在她身边的淑贞用了怎样的羡忌、畏怯和孤寂的眼光偷偷地望着她和淑华。
“以后你就是我的先生了。你记住:”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要反悔啊!“淑华高兴地说,虽然她没有用力划桨,但这时船已靠近了钓台。觉民的船靠在钓台下面等候她们。觉民在船上唤着:”三妹,快来!“
“你在哪儿学来的这种话?不要看旧小说入迷了。我倒不会反悔,只怕你会反悔罗!”琴笑答道。
淑华没有理睬觉民的呼唤,却对琴说:“我说不定过几天就会懒下来,不过你可以提醒我。你现在是我的先生了。”
船靠近石级。觉民听见淑华的话,好奇地问道:“三妹,那个是你的先生?”
“二表哥,我新收了一个学生,你看好不好?”琴抢着回答道。
“那么我做太老师了,”觉民高兴地说。
“呸!哪个要你来占这个便宜!”淑华对着他啐道。她又问:“二哥,你们为什么不上去?我要上去了,”她突然站起来,要跳上石级去。船向着左右两边摇晃。
“三妹,慢点,”觉新在另一只船上阻止道。
“三小姐,当心点!”翠环叫道。
“三表妹,你坐下来罢,”芸和琴齐声说道。
“不要忙,等我们先上去,”觉民说着马上站起来,一步踏上了石级。他抓着船舷,让觉新也上去,枚少爷现出站立不稳的样子,还是觉新在岸上牵着他的手让他慢慢地上岸。绮霞上来后他们便把船拴在木桩上。然后他们过去帮忙另一只船上的人上岸。淑华已经跳上了石级。觉民仍旧抓住船边,淑华牵着芸的手,扶着芸上来。琴自己走上岸,她拉着淑贞的手把淑贞引过来,淑贞的小脚走路最不方便。翠环最后提着藤篮上岸,这时觉新和枚少爷已走了好几级石级了。
“我们也上去罢,”琴对芸说,她让芸先走,芸又在谦让。淑华忍不住在后面说道:“你们客气,让我先走罢。”她便挤到她们前面,一个人先走上去。琴和芸相对一笑,也就不再相让了,芸先走一步,琴拉着淑贞的手跟在后面。
她们走上钓台,看见觉新和枚少爷正倚着临湖的亚字栏杆谈话。她们也走过去,就站在栏杆前面,眺望景物。
顶上是槐树的枝叶投过来的阴影。阳光被枝叶遮去了。明镜似的湖水横在台下。水底现出一个静穆的天,天边装饰着浓密的树影。对岸仿佛全是繁茂的绿树,房屋和假山都隐藏在树叶丛中。
六代豪华春去也
更无消息……
从台下飘上来这熟悉的歌声。众人的眼光连忙跟随歌声追下去。
空怅望山川形胜
他们看见觉民一个人站在湖边石级上昂头高歌。
已非畴昔……
这是淑华的声音,她跟着觉民唱起《金陵怀古》来。觉新也接着唱下去。
于是琴也和着唱起来。芸、淑贞和枚少爷三人静静地听着。翠环和绮霞立在槐树下面低声讲话。
淑华唱完歌,大声向下面唤道:
“二哥,快上来,你一个人站在下面做什么?”
觉民掉转身子仰起头看上面。那些亲切的脸全露在亚字栏杆上,他们带着微笑在唤他,他放下他的未解决的问题(他常常沉溺在思索里,想在那里找到解决别人的问题的办法),极力保持着平静的心境,吹着口哨,沿着石级急急地走了钓台。
“二哥,你一个人在下面做什么?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上来?”淑华看见觉民走到她身边,便逼着问道。
“做什么?我在唱歌,你不是也跟着我在唱吗?”觉民支吾地答道。
“唱歌为什么要一个人在下面唱?”淑华不肯放松在追问着。
“三妹,你又不是法官,这样不嫌麻烦。我在下面多站一会儿看看景致,”觉民笑起来辩道。
“我看你今天好象有心事,”淑华道。
“三表妹,我们还是唱歌罢,”琴插嘴道。
淑华掉头看了琴一眼,对她笑了笑。
“有心事?”觉民诧异地说,他失声笑了。他暗示地说:“我不会藏着什么心事,我的事情总是有办法的。”
“你说难道我就没有办法?我不相信!”淑华自负地答道。
这样的话倒使觉民高兴,他满意地说:“就是要这样才有办法。一个人应该相信自己。不过太自负了也不行。”
“你看,二表哥跟三妹斗嘴真有趣,”芸抿嘴笑道,她用羡慕的眼光望着他们。
槐树上响起了悦耳的鸟声。一股风吹过,树枝把日影搅乱了,几只美丽的鸟飞起来,飞了两三匝,又飞入繁密的枝叶间歇了。
“三表妹,你听鸟都在唱歌了。我们也来唱罢,”琴再一次对淑华说。
“琴姐,你听二哥的大道理!我今天运气真好,又多一个先生了,”淑华起劲地笑起来,拉着琴的手说。
“蠢丫头,这有什么好笑!”觉民看见淑华弯着腰在笑,便伸手在她的头上轻轻地敲了一下,责备道。他又说:“现在我不再跟你说闲话,我要唱歌了。”
“琴姐,好,我们唱什么歌?唱岳武穆的《满江红》好不好?”淑华说。她又望着芸说:“芸表姐,你也来唱,我们还没有听过你唱歌。”
“我实在不会唱,我没有学过;你们唱罢,”芸微微红了脸谦虚地说,她在家里从来就没有机会学习唱歌,并且连别人唱歌也听不到。只有在她跟着家里的人回到省城以后,她的祖母把游行度曲的瞎子唤进公馆里来唱过几次小曲。
“那么你跟着我们唱罢,你慢慢儿就会学会的,”淑华鼓励地说。她正要开口,忽然转身对觉新说:“大哥,你不唱歌?你同枚表弟讲了这么久,有多少话还讲不完?”
觉新和枚少爷两人正靠着栏杆,低声在讲话,他们就讲了这许久。觉新听见淑华唤他,连忙回过头答道:“枚表弟难得来,我陪他多讲几句话。三妹,你们唱罢,我们听就是了。”
“三表妹,让大表哥他们讲话也好,”琴接嘴说,“等我先来唱‘怒发冲冠’……”
于是觉民和淑华齐声唱起来。后来淑贞也低声和着。充满生命的年轻的歌声在空中激荡。它不可抗拒地冲进每个人的心中,它鼓舞着他们的热诚,它煽旺了他们的渴望。它把他们(连唱歌的人都在内!)的心带着升起来,从钓台升起来,飞得高高的,飞到远的地方,梦境般的地方去。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满江红》唱好以后,他们又唱起大家熟悉的快乐的《乐效》来。
觉新和枚少爷不知不觉间停止了谈话,两人痴痴地望着下面清澄的湖水,好象在那里就有一个他们所渴望了许久的渺茫的境界。他们的心正被歌声载到那里去。
但是歌声停止了。淑华第一个拍手笑起来,觉民、琴、芸都欢欣地笑着。翠环和绮霞两人早被歌声引到他们的身边,这时也带笑地说话了。
还是这一个现实的世界。觉新和枚少爷的梦破碎了。觉新望了望淑华的铺满了欢笑的圆圆脸,他又把眼光掉回来注视枚的没有血色的面容。他悲愤地低声说:“枚表弟,你看他们多快乐。我和你却落在同样的恶运里面。我还可以说值得。你太年轻了。你为什么也该这样任人摆弄?”
“我看这多半是命。什么都有定数。爹未尝没有他的苦衷。爹虽然固执,他总是为我做儿子的着想。只怪我自己福薄。如果我不常生病,爹多半会叫我到你们府上来搭馆的,”从十七岁青年的口里吐出来这些软弱的话。他顺从地忍受着一个顽固的人的任性,把一切全推给命运,不负一点责任地轻轻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从这个被蹂躏了多年的年轻的心灵中生不出一点反抗的思想,这使得自称为无抵抗主义者的觉新也略微感到不满了。本来已经谈过了的冯家的亲事,这时又来刺觉新的心。并不是这个没有前途的年轻人的幸福或者恶运引起他的过分的关心,是对另一个人的怀念萦绕着他的心灵。他忽然记起一个人的话:“他一个人很可怜,请你照料照料他。”这已是一年前声音了。说话的人的灵柩还放在那个破旧的古庙里,棺盖上堆起了厚厚的尘土。但是那温柔的,比任何琴弦所能发出的还更温柔的声音至今还在他的耳边飘荡。现在事实证明他连她的这个小小的请求也无法满足了。他眼睁睁地把她送进了棺材,现在却又被逼着看见她的弟弟去走她走过的路。“蕙,你原谅我,”他在心里默祷。眼里包了一眼眶的泪水。枚少爷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为着什么事情掉泪。
“枚表弟,你是真心愿意吗?下星期就要下定了,”觉新忽然痛苦地问道。
枚少爷痴呆地望了望觉新,他的脸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他似乎没有痛苦。他埋下头轻轻地答道:“既然爹要我这样,我也不想违拗他的意思。他年纪大,学问深,也许不会错。我想我的身体以后会好一点,”这些话夹杂在淑华们的歌声中显得何等无力。
觉新的勇气立刻消失了。这答话似乎是他不愿意听的,又似乎是他愿意听的。他不希望枚说这样的话,他的心在反抗。他还觉得他对不起亡故的蕙。但是听见枚的答话,他又觉得这是枚自己情愿的,他不负任何的责任,而且现在也没有援助枚的必要了。这些时候他们两人间的商谈都成了废话。他已经知道了这个年轻人的本心。枚在畏惧中还怀着希望,甚至愿意接受那个顽固的父亲给他安排下的命运。
“那也好,只要你满意,我们也放心了,”觉新放弃了希望似地低声叹道。
“也说不上满意,这不过是听天安命罢了,”枚少爷摇摇头小声答道。这并不是谦虚的口气,他的脸上也没有笑容。他对这门亲事的确没有表示过满意。不过他还信任他的父亲。他平日偷看的闲书又给他唤起了一个神秘的渴望,这个强烈的渴望不断地引诱他。
觉新看见枚少爷的表情,他觉得他有点不了解他的这个表弟,他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观念和感情支配着这个年轻人。但是看见一个年轻人孤零零地走着他过去走的那条路,似乎没有料想到将来会有比他有的更悲惨的结局,这唤起了他的同情(或者更可以说是怜悯),他鼓起勇也最后一次努力劝阻枚少爷道:
“但是你太年轻,你不应该”
然而他的话被打断了,又是淑华在大声说:
“大哥,你们有多少话说不完?你不唱个歌?枚表弟,你也唱一个好不好?”
“我不会,三表姐,我真不会,”枚少爷红着脸,不好意思地答道。他向着她走过去。
觉新断念似地嘘了一口气。他惆怅地仰起头望天。天是那么高,那么高。他呆了一下,忽然听见觉民在他的耳边温和地唤他:“大哥。”觉民低声问道:“你在想什么?”
“没有,我没有想,”他摇摇头,掩饰地说。
“刚才我在下面想。现在你在这儿想。我们想的不知道是不是同样的事情。不过这样想下去是没有用的。现在既然是到花园里来耍,大家就应该高兴。你看她们不是都高兴吗?”觉民不相信觉新的话,他只顾自己说下去,他的声音低,除了觉新外别人都听不清楚,他的脸上现出关心的表情,这使觉新十分感动。
“但是枚表弟……”觉新痛苦地说,他的意思是:枚表弟并不高兴。
“你们一直在谈那些事情,他自然不会高兴。你等一会儿再看罢。其实他这个人有点特别,高兴不高兴都是一样,他在这儿我们就不觉得有他存在一样。譬如他的亲事,我们倒替他干着急,他自己却好象无所谓,”觉民说道。
觉新无话可说了,他皱了皱眉头,说:“我的心空虚得很。”
觉民诧异地望着他的哥哥,好象在研究觉新似的,他还未答话,淑华却过来挽住他的手含笑说:“二哥,她们喊你踢毽子去。”
“踢毽子?我不来。我口渴,我要下去吃茶,”觉民推辞道。
“又不是在这儿踢!我们也要下去,”淑华答道。她又对觉新说:“大哥,你也下去踢毽子。”
“我没有工夫踢毽子。今天请佃客,三爸、四爸两个人忙不过来,我也要出去陪一下。你们好好地陪枚表弟耍。晚上妈请消夜我一定来吃酒,”觉新匆忙地说,就先走下去了。
“二表哥,快来,”琴靠在栏杆上,左手捏住自己的辫子,扬着头微笑地在唤觉民,右手向他招着。她又侧过头去跟芸和枚讲话。
“好,我也去,”觉民对淑华说。
觉民走到琴的面前。琴正在讲话,便停止了,对他说:“二表哥,我们刚刚讲好:凡是两个人单独谈话,不管是谁,都不可以。
天空中响起嘹亮的哨子声,几只鸽子飞过他们的头上。树叶遮住了他们的视线。但是淑华还把头抬起去望天空,她自语似地说:“飞,飞,……”这是无意间说出来的,她瞥见了鸽子的白翅膀。
“飞,三妹,你想飞到天空去吗?”觉民故意地问道。
“岂但天空,如果我有翅膀,我连天边也要飞去,”淑华冲口答道。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觉新与觉慧的性格差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