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经典名句赏析的对偶妙句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孔子的论语中,写待人接物的句子是什么啊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论语中消极的句子,或者是与现代社会不太符合的句子
问题描述:
论语中消极的句子,或者是与现代社会不太符合的句子
问题解答: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7.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论语》名句辑录山东阳谷实验中学 何传跃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巧言令色,鲜矣仁.4.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6.不患人之不己知
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0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0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0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0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0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0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0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0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10/岁
三人行,必有吾师矣.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再问: 是吗 要是错误了,你罪该万死呀 再答: 为什么?太严重了吧再问: 老师会检查作业的 再答: 呵呵
整本都是 就是记录他的言行的书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
‘耕也,馁在其只亦’.耕种而挨饿,其原因是:要么是自己浪费了,要么是别人给浪费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全句,也可以选择后半句】
论语》之论仁、论修身 论仁 7.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8.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9.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0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这类的句子比较多,常见的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余还有“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三变”之类的,论语中的仁德修养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百读不厌,值得多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忽?2.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3.小人之心,岂能度君子之腹.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6.子曰:君子不
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再问: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意思是对于别人的优缺点,好的要跟随,要培养,不好的如果自己也有,要改掉你们老师说的那个,是说看到贤人要想着看齐,不贤的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像不贤的一样说点我的体会,有时候老师也会讲错的但是那个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是一个纲领性文件,你想这么多人都得听这个的,必然是严谨的,就算不对,你
先德后文 :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有教无类 ; 子曰:‘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湘ICP备号-1 CopyRight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05-15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02-16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