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历陵陵为什么这么荒凉??

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清代刘献庭《广阳杂记》
云南昆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月底的一天清晨,清平西王吴三桂没有穿着大清官服,反而一身汉式缟素、头戴方巾来到了城郊永历皇帝的墓前,身后三军诸将皆是如此打扮。吴三桂在永历陵前亲自酌酒,三呼再拜,趴倒在地、恸哭不止,身后三军同悲、声震如雷。大放悲声的吴三桂几乎不能起身,而墓中之人、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十年前正是被他擒获绞死的,现在他却拜倒在永历墓前痛哭流涕,这是为何?与其说吴氏是在哭故主,不如说他是在哭自己,他曾抛弃名节、卖力为清朝攻城略地、奋斗半生,换取了一顶王冠、一方属地,正希望在此永享富贵,却接到了朝廷的撤藩令。根据清廷的旨令,他将要回到荒凉的关外,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连自身安危、子孙性命也不知能否保全,这一切怎能不让他悲从中来呢?吴三桂是明朝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崇祯皇帝登基后开武科取士,不满二十岁的吴三桂一举夺得武科举人,后来被任命为明朝总兵官,在明末崇祯年间驻守辽东山海关等地,防备在满洲崛起的后金。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已经席卷北方的李自成的农民军(大顺军)逼近北京,惊慌失措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忙下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要他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火速前来救驾。但吴三桂“不为君亲来故国”,他对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心存畏惧,想保存自身实力,于是故意拖延,以致进军缓慢。从宁远到山海关总共两百余里路程,昼夜兼程疾驰一日可达,但吴三桂三月四日接到入援京师的圣旨,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与山海关总兵高第会师。入关后的吴三桂又花了五天时间安置随军的家眷与迁来的民众,之后才率主力向北京进发。当他还在勤王的路上时,传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消息,于是他立即调转马头,返回了山海关。北京失守后,身在北京的吴三桂之父吴襄也投降了大顺军,被李自成封为侯爵的他还写信劝告儿子吴三桂也尽快归附大顺政权。除了动之以父子之情外,李自成还诱之以利,特意派遣降将唐通携带白银四万两前去犒劳吴三桂等人,并答应投降后给以“封侯之赏”。返回山海关的吴三桂已是腹背受敌、独木难支,他效忠的朱明王朝已经覆灭,现在西有气势如虎、如日中天的大顺军,东有仇杀数十年、虎视眈眈的清朝——权衡利弊后,他认为“吾与北兵(指清军)结仇深,势难归北”,最后决定投降同为汉人的大顺政权。于是他写信回复父亲:本来“国破君亡,儿当以死相报”,可如今父亲谆谆教导,儿子应当遵从父命,做个“孝子”。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后,吴三桂将山海关的防务移交给了前来接洽的唐通,率军再次向北京进发,准备朝见新主。
谁料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行至玉田县时,得知吴家在北京的家产被大顺军抄掠、父亲吴襄被拘捕并被严刑拷问追饷二十万,家属被虐待,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强占后,立马改变了主意。他怒火中烧地对部下说道:“我不忠不孝,尚有何颜面立于天地间!”“此仇不可忘,此恨亦不可释!”并发誓与大顺农民军誓不两立。怀着满腔怒火的吴三桂杀了个回马枪,驱逐了唐通所部八千人,于四月初四重占山海关。“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形势突变使大批明朝乡绅大为惊骇,一时搞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重返山海关的吴三桂在回复父亲的信中怒道:“父即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并宣布:“桂与父绝,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于鼎俎旁,桂不顾也。”但他手中仅有五万兵力,根本不足以与大顺军抗衡,现在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关外的清朝,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他决定引清兵入关,效法唐朝向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向清军“借兵”复君父之仇。掌握清朝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来投的消息后大喜,立即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清朝两代君主虽多次深入明朝腹地劫掠,但都被山海关所阻。此前清朝曾三番五次诱劝吴三桂投降,甚至动员降将、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进行规劝,但吴三桂不为所动。现在吴三桂主动献关来归,清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入关,夺取中原的夙愿即将实现,多尔衮不由得惊喜交加。在信中,吴三桂称自己兵少力微,无法与大顺军抗衡,故而以“亡国故臣”的名义向清朝“借兵复仇”,并许诺“攻灭流寇”后清军可以得到大量金帛子女,明朝还会“裂土以酬”。多尔衮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假惺惺地声称,听到“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的消息后“不胜发指”,正要率“正义之师”前去讨伐,“救民于水火”。对于吴三桂以明朝遗臣“借兵”的请求,多尔衮根本不予理睬,而是直截了当要他降清,并对他做出了“裂土封王”、“世世子孙永享富贵,如山河之永”的承诺。吴三桂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顺军已经兵临城下,自己先后八次派遣使者前往清军营中请援,但抵达关外的多尔衮的清军还在游移观望,不肯马上参战。四月十二日清晨,已无退路的吴三桂亲自奔赴多尔衮帐中求援,并与多尔衮达成了协议,双方斩黑牛白马、折箭歃血,向天盟誓:吴三桂遵从满人风俗剃发易服,以示顺从,并承诺以黄河以北之地作为酬谢;多尔衮则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关,“帮助”明朝讨平“流寇”、收复北京。
清军入关后与吴军在山海关外的石河内外夹击,很快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并乘胜追击夺取了北京城。山海关之战结束那天,吴三桂就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但清方未允许吴三桂部进入北京城,而是命他绕城而过,领军继续西征,追击大顺军。之后,清军又分兵南下,席卷中原江南,降清的吴三桂见清兵势大,李自成败死九宫山,弘光、隆武等短命政权相继覆灭,南明永历帝四处逃窜,清朝入主中原之势已成定局,便知趣地不再提复明之事,彻底投降了清朝。被封为清朝的平西王后,吴三桂开始率兵协助清攻打农民军及南明军,由陕甘入川滇,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逃至缅甸,也于康熙元年(1662年)被吴三桂擒获处死。吴三桂因此被破例晋升为亲王,成为汉臣中的第一人。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45》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重大事件及时推送 阅读更流畅
http://dingyue.nosdn.127.net/il4lLFi8Eu9PX=o9wexGS3kr7mMVcOzCAOgJOeMRMlFGG1.jpg1.3K9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467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关心世界 更关心你
两朝天子一朝臣,吴三桂为何降清
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清代刘献庭《广阳杂记》云南昆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月底的一天清晨,清平西王吴三桂没有穿着大清官服,反而一身汉式缟素、头戴方巾来到了城郊永历皇帝的墓前,身后三军诸将皆是如此打扮。吴三桂在永历陵前亲自酌酒,三呼再拜,趴倒在地、恸哭不止,身后三军同悲、声震如雷。大放悲声的吴三桂几乎不能起身,而墓中之人、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十年前正是被他擒获绞死的,现在他却拜倒在永历墓前痛哭流涕,这是为何?与其说吴氏是在哭故主,不如说他是在哭自己,他曾抛弃名节、卖力为清朝攻城略地、奋斗半生,换取了一顶王冠、一方属地,正希望在此永享富贵,却接到了朝廷的撤藩令。根据清廷的旨令,他将要回到荒凉的关外,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连自身安危、子孙性命也不知能否保全,这一切怎能不让他悲从中来呢?吴三桂是明朝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崇祯皇帝登基后开武科取士,不满二十岁的吴三桂一举夺得武科举人,后来被任命为明朝总兵官,在明末崇祯年间驻守辽东山海关等地,防备在满洲崛起的后金。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已经席卷北方的李自成的农民军(大顺军)逼近北京,惊慌失措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忙下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要他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火速前来救驾。但吴三桂“不为君亲来故国”,他对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心存畏惧,想保存自身实力,于是故意拖延,以致进军缓慢。从宁远到山海关总共两百余里路程,昼夜兼程疾驰一日可达,但吴三桂三月四日接到入援京师的圣旨,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与山海关总兵高第会师。入关后的吴三桂又花了五天时间安置随军的家眷与迁来的民众,之后才率主力向北京进发。当他还在勤王的路上时,传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消息,于是他立即调转马头,返回了山海关。北京失守后,身在北京的吴三桂之父吴襄也投降了大顺军,被李自成封为侯爵的他还写信劝告儿子吴三桂也尽快归附大顺政权。除了动之以父子之情外,李自成还诱之以利,特意派遣降将唐通携带白银四万两前去犒劳吴三桂等人,并答应投降后给以“封侯之赏”。返回山海关的吴三桂已是腹背受敌、独木难支,他效忠的朱明王朝已经覆灭,现在西有气势如虎、如日中天的大顺军,东有仇杀数十年、虎视眈眈的清朝——权衡利弊后,他认为“吾与北兵(指清军)结仇深,势难归北”,最后决定投降同为汉人的大顺政权。于是他写信回复父亲:本来“国破君亡,儿当以死相报”,可如今父亲谆谆教导,儿子应当遵从父命,做个“孝子”。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后,吴三桂将山海关的防务移交给了前来接洽的唐通,率军再次向北京进发,准备朝见新主。谁料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行至玉田县时,得知吴家在北京的家产被大顺军抄掠、父亲吴襄被拘捕并被严刑拷问追饷二十万,家属被虐待,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强占后,立马改变了主意。他怒火中烧地对部下说道:“我不忠不孝,尚有何颜面立于天地间!”“此仇不可忘,此恨亦不可释!”并发誓与大顺农民军誓不两立。怀着满腔怒火的吴三桂杀了个回马枪,驱逐了唐通所部八千人,于四月初四重占山海关。“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形势突变使大批明朝乡绅大为惊骇,一时搞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重返山海关的吴三桂在回复父亲的信中怒道:“父即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并宣布:“桂与父绝,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于鼎俎旁,桂不顾也。”但他手中仅有五万兵力,根本不足以与大顺军抗衡,现在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关外的清朝,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他决定引清兵入关,效法唐朝向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向清军“借兵”复君父之仇。掌握清朝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来投的消息后大喜,立即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清朝两代君主虽多次深入明朝腹地劫掠,但都被山海关所阻。此前清朝曾三番五次诱劝吴三桂投降,甚至动员降将、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进行规劝,但吴三桂不为所动。现在吴三桂主动献关来归,清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入关,夺取中原的夙愿即将实现,多尔衮不由得惊喜交加。在信中,吴三桂称自己兵少力微,无法与大顺军抗衡,故而以“亡国故臣”的名义向清朝“借兵复仇”,并许诺“攻灭流寇”后清军可以得到大量金帛子女,明朝还会“裂土以酬”。多尔衮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假惺惺地声称,听到“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的消息后“不胜发指”,正要率“正义之师”前去讨伐,“救民于水火”。对于吴三桂以明朝遗臣“借兵”的请求,多尔衮根本不予理睬,而是直截了当要他降清,并对他做出了“裂土封王”、“世世子孙永享富贵,如山河之永”的承诺。吴三桂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顺军已经兵临城下,自己先后八次派遣使者前往清军营中请援,但抵达关外的多尔衮的清军还在游移观望,不肯马上参战。四月十二日清晨,已无退路的吴三桂亲自奔赴多尔衮帐中求援,并与多尔衮达成了协议,双方斩黑牛白马、折箭歃血,向天盟誓:吴三桂遵从满人风俗剃发易服,以示顺从,并承诺以黄河以北之地作为酬谢;多尔衮则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关,“帮助”明朝讨平“流寇”、收复北京。清军入关后与吴军在山海关外的石河内外夹击,很快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并乘胜追击夺取了北京城。山海关之战结束那天,吴三桂就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但清方未允许吴三桂部进入北京城,而是命他绕城而过,领军继续西征,追击大顺军。之后,清军又分兵南下,席卷中原江南,降清的吴三桂见清兵势大,李自成败死九宫山,弘光、隆武等短命政权相继覆灭,南明永历帝四处逃窜,清朝入主中原之势已成定局,便知趣地不再提复明之事,彻底投降了清朝。被封为清朝的平西王后,吴三桂开始率兵协助清攻打农民军及南明军,由陕甘入川滇,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逃至缅甸,也于康熙元年(1662年)被吴三桂擒获处死。吴三桂因此被破例晋升为亲王,成为汉臣中的第一人。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45》
点赞为你推荐更多
关心本文,获得更多类似内容
正在加载...
点击查看更多
正在加载...
将推荐更多(绿皮柚子)
(绿皮柚子)
(绿皮柚子)
第三方登录:两朝天子一朝臣,吴三桂为何降清两朝天子一朝臣,吴三桂为何降清战争事典百家号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清代刘献庭《广阳杂记》云南昆明,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月底的一天清晨,清平西王吴三桂没有穿着大清官服,反而一身汉式缟素、头戴方巾来到了城郊永历皇帝的墓前,身后三军诸将皆是如此打扮。吴三桂在永历陵前亲自酌酒,三呼再拜,趴倒在地、恸哭不止,身后三军同悲、声震如雷。大放悲声的吴三桂几乎不能起身,而墓中之人、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十年前正是被他擒获绞死的,现在他却拜倒在永历墓前痛哭流涕,这是为何?与其说吴氏是在哭故主,不如说他是在哭自己,他曾抛弃名节、卖力为清朝攻城略地、奋斗半生,换取了一顶王冠、一方属地,正希望在此永享富贵,却接到了朝廷的撤藩令。根据清廷的旨令,他将要回到荒凉的关外,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连自身安危、子孙性命也不知能否保全,这一切怎能不让他悲从中来呢?吴三桂是明朝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崇祯皇帝登基后开武科取士,不满二十岁的吴三桂一举夺得武科举人,后来被任命为明朝总兵官,在明末崇祯年间驻守辽东山海关等地,防备在满洲崛起的后金。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已经席卷北方的李自成的农民军(大顺军)逼近北京,惊慌失措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急忙下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要他放弃山海关外的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火速前来救驾。但吴三桂“不为君亲来故国”,他对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心存畏惧,想保存自身实力,于是故意拖延,以致进军缓慢。从宁远到山海关总共两百余里路程,昼夜兼程疾驰一日可达,但吴三桂三月四日接到入援京师的圣旨,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与山海关总兵高第会师。入关后的吴三桂又花了五天时间安置随军的家眷与迁来的民众,之后才率主力向北京进发。当他还在勤王的路上时,传来了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消息,于是他立即调转马头,返回了山海关。北京失守后,身在北京的吴三桂之父吴襄也投降了大顺军,被李自成封为侯爵的他还写信劝告儿子吴三桂也尽快归附大顺政权。除了动之以父子之情外,李自成还诱之以利,特意派遣降将唐通携带白银四万两前去犒劳吴三桂等人,并答应投降后给以“封侯之赏”。返回山海关的吴三桂已是腹背受敌、独木难支,他效忠的朱明王朝已经覆灭,现在西有气势如虎、如日中天的大顺军,东有仇杀数十年、虎视眈眈的清朝——权衡利弊后,他认为“吾与北兵(指清军)结仇深,势难归北”,最后决定投降同为汉人的大顺政权。于是他写信回复父亲:本来“国破君亡,儿当以死相报”,可如今父亲谆谆教导,儿子应当遵从父命,做个“孝子”。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后,吴三桂将山海关的防务移交给了前来接洽的唐通,率军再次向北京进发,准备朝见新主。谁料三月二十四日吴三桂行至玉田县时,得知吴家在北京的家产被大顺军抄掠、父亲吴襄被拘捕并被严刑拷问追饷二十万,家属被虐待,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强占后,立马改变了主意。他怒火中烧地对部下说道:“我不忠不孝,尚有何颜面立于天地间!”“此仇不可忘,此恨亦不可释!”并发誓与大顺农民军誓不两立。怀着满腔怒火的吴三桂杀了个回马枪,驱逐了唐通所部八千人,于四月初四重占山海关。“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窜,农商互震惊。”形势突变使大批明朝乡绅大为惊骇,一时搞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重返山海关的吴三桂在回复父亲的信中怒道:“父即不能为忠臣,儿安能为孝子!”并宣布:“桂与父绝,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于鼎俎旁,桂不顾也。”但他手中仅有五万兵力,根本不足以与大顺军抗衡,现在他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靠关外的清朝,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他决定引清兵入关,效法唐朝向回纥借兵平定安史之乱,向清军“借兵”复君父之仇。掌握清朝大权的摄政王多尔衮得知吴三桂来投的消息后大喜,立即率领十万大军南下,清朝两代君主虽多次深入明朝腹地劫掠,但都被山海关所阻。此前清朝曾三番五次诱劝吴三桂投降,甚至动员降将、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进行规劝,但吴三桂不为所动。现在吴三桂主动献关来归,清军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入关,夺取中原的夙愿即将实现,多尔衮不由得惊喜交加。在信中,吴三桂称自己兵少力微,无法与大顺军抗衡,故而以“亡国故臣”的名义向清朝“借兵复仇”,并许诺“攻灭流寇”后清军可以得到大量金帛子女,明朝还会“裂土以酬”。多尔衮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假惺惺地声称,听到“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的消息后“不胜发指”,正要率“正义之师”前去讨伐,“救民于水火”。对于吴三桂以明朝遗臣“借兵”的请求,多尔衮根本不予理睬,而是直截了当要他降清,并对他做出了“裂土封王”、“世世子孙永享富贵,如山河之永”的承诺。吴三桂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大顺军已经兵临城下,自己先后八次派遣使者前往清军营中请援,但抵达关外的多尔衮的清军还在游移观望,不肯马上参战。四月十二日清晨,已无退路的吴三桂亲自奔赴多尔衮帐中求援,并与多尔衮达成了协议,双方斩黑牛白马、折箭歃血,向天盟誓:吴三桂遵从满人风俗剃发易服,以示顺从,并承诺以黄河以北之地作为酬谢;多尔衮则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山海关,“帮助”明朝讨平“流寇”、收复北京。清军入关后与吴军在山海关外的石河内外夹击,很快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并乘胜追击夺取了北京城。山海关之战结束那天,吴三桂就被多尔衮封为平西王,但清方未允许吴三桂部进入北京城,而是命他绕城而过,领军继续西征,追击大顺军。之后,清军又分兵南下,席卷中原江南,降清的吴三桂见清兵势大,李自成败死九宫山,弘光、隆武等短命政权相继覆灭,南明永历帝四处逃窜,清朝入主中原之势已成定局,便知趣地不再提复明之事,彻底投降了清朝。被封为清朝的平西王后,吴三桂开始率兵协助清攻打农民军及南明军,由陕甘入川滇,立下了汗马功劳。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逃至缅甸,也于康熙元年(1662年)被吴三桂擒获处死。吴三桂因此被破例晋升为亲王,成为汉臣中的第一人。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45》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战争事典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民意推动战争,战争推动历史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明永历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