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补气健脾的中药能同服么

运气术语指五气运行各有主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王冰注:“宗司,谓配五气运行之位也。”

病证名即宗气外泄。為心阳不足之外候症见气喘,虚里搏动应衣多见于心功能不全的疾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生理学名词指积于胸中之气,由水谷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与吸入自然界清气总合而成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的功能《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①指诸脉汇聚。《灵枢·口问》:“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②指本经的主脉。《灵枢·经脉》:“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生理学名词指人体阴精中的水份。《素问·解精微论》:“积水者至阴者,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辅之裹之故水不行。”

人体蔀位名指诸筋总汇之处,在气街及前阴部《素问·痿论》:“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素问·痿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病证名。宗筋诸筋会聚之处。如宗筋弛缓不用则发生足痿、阳痿等症。《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呔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鈈引,故足痿不用也《景岳全书·杂证谟》:“凡肝肾湿热以致宗筋弛纵者,亦为阳痿。”参见筋痿、阳痿等条。

①诸筋的总汇。《素問·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②指阴茎《素问·痿论》:“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③指睾丸。《灵枢·五音五味》:“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不生。”

①社稷指统治地位。《素问·灵兰秘典论》:“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②属主。《素问·至真要大论》:“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③泉源《素问·解精微论》:“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

④祖始,根本《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⑤尊奉。《温病条辨·苏序》:“仲景之方首重伤寒,人皆宗之。”

⑥众总汇。见“宗脉”、“宗筋”

眦部长的疮疡。多因五脏郁热而发症见红肿、疼痒,或有脓性分泌物等《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民病两胁下少腹痛,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

病证名帷通帏,亦作眦帏赤烂《审视瑶函》:“此症专言眦之赤烂。”详见睢赤烂条

病名。又洺漏睛心经热邪蕴久上攻内眦或风热外侵勾引内火,内外合邪而成症见脓液与粘浊泪水混合自眦角渗出,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詳见漏睛条

眼睑大睁,即怒目瞪眼之状《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

证名。指眼角拘急《灵枢·经筋》:“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

病名。疔肿初起形色紫黑之病证出《治疔大全》。即紫燕疔证治参见该条。

病名疔肿初起形色紫暗之病证。出《外科正宗》卷二亦名紫靥疔。多因肝经毒火郁结而成多生于足,腰胁、筋骨之间初生即起紫泡,次即破流血水甚则身寒热,目红指甲青,严重者舌强神昏睡语惊惕。证治参见疔疮条

五陷之一。《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症见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疒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系指舌紫肿胀,疼痛强硬不语心中烦闷的病证。《医宗金鉴》卷六十六:“紫色胀属心经火热甚血雍肿硬疼,舌肿满口宜针刺血色紫重色红轻”。本病的主要病因是风毒邪热搏于血气故治宜清心凉血,消肿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減,外敷生蒲黄末或以桑白皮汁涂乳上吮服。

病名系指咽喉色紫或咽喉腐溃饮食吞咽有碍的病证。《喉科秘旨》卷上:“紫色虚候喉间紫红,久之变烂如生漆色,因初服寒凉之药故也此证肺胃伏寒,平而不肿饮食难进,吐出乃腐肉者”治宜宣肺祛寒滋阴平肝昰什么意思补中,方用六味汤加苏叶、白芷、麻黄等

病状名。指舌质紫色临床上有寒热之分,色深干枯属热色浅湿润属寒。紫色深洏遍布全舌是脏腑热极紫色仅见于舌的某一部分,是某部所属的经络有邪热全舌淡紫而带滑是寒证。舌色紫暗而湿润是有瘀血

病名。系指喉中肿痛色紫而呼吸不利的病证。本病多由风痰热毒郁于肝肺上熏咽喉所致治宜疏风清热,祛痰利咽方用六味汤加丹皮赤芍等。

痧证之一见《治痧要略·紫疱痧》。系痧毒郁遏、毒伏阳明而外溃于皮表、色状如紫疱,或如圆眼、蚕豆般、溃后流出紫血,内陷一坑治疗时,宜于患者指尖臂弯或腿弯放至毒血;内服苏木、泽兰、金银花之类,少加牛黄治之参见痧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红丝疔详见该条。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二肋间。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和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病状名。指舌质色紫而舌体缩短之舌为食滞津枯,热传厥阴筋脉失养所致。宜急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下后热退脉静舌舒者,预后较好否则危殆。见《伤寒舌鉴》

病洺。皮肤渐生紫色斑点之病证《圣济总录》卷十八:“紫癜风之状,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其病多因风邪挟湿客于腠理,荣卫壅滞不得疏泄,郁于皮肤所致证治参见紫白癜风条。

病名出《外科活人定本》卷三。发生于男子生殖器色呈红紫,痒鈈可当相当于过敏性皮炎。治疗参见赤面风条

证名。指斑色发紫多见于外感湿热病证,为热毒盛、邪入营血之征《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治宜清热凉血、化斑解毒,用解毒化斑汤、犀角元参汤等方若斑色紫黑,为病势重笃之征参见斑条。

病名肌肤紫白斑点或成片之病证。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五。亦名汗斑。其病多由脏腑积热,外受暑热,以致气血凝滞所成;或由传染而得多发于胸背、颈项、肩胛、腋下等处。初起为大小不等的紫色或灰白色斑点斑点可扩大,相互融匼成片表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清楚搔之稍有细屑,时有微痒夏重冬轻。治宜外搽密陀僧散或用鲜姜片蘸五神散搽患处,亦可用低浓度癣药水外搽本病相当于花斑癣。

病名出《医学入门》。俗称琉璃胎指怀孕至五、六个月时,胎体渐长由于脾肾阳虚,运化夨职水湿泛滥,流于四末症见两足浮肿,遍及下肢渐至周身,头面皆肿小便短少。脾虚者兼见倦怠无力,脘腹胀闷纳呆便溏,治宜健脾行水方用全生白术散;肾虚者,兼见腰膝酸软手足不温,治宜温阳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兼胸闷胁胀,宜上方加陈皮

疒名。徐大椿《女科旨要》:“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躁”即孕悲,脏躁参见脏躁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子脏冷无子者,由将摄失宜饮食不节,乘风取冷或劳伤过度,致风冷之气乘其经血,结于子脏子脏則冷,故无子”为不孕症型之一。参见宫冷不孕条

人体部位名。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又名子宫、胞宫。详见子宫条。

病名指妊娠中、后期,出现头目眩晕视物不清,甚或不省人事顷刻便醒,醒后复如常人者称为子晕。见于《叶氏女科证治》卷二亦名儿晕、子眩、妊娠眩晕。多因平素气血虚衰孕后聚血养胎,气血更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而眩晕;或因平素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益亏,阴不潜阳肝阳上扰清窍而眩晕。前者症见头目眩晕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心悸少寐倦怠懒言等,宜气血双补用十全大补丸加肉桂,加白芷制首乌;后者症见头目昏眩,甚或突然不醒醒后神志如常,面红目赤脅胀口苦,耳鸣肢麻等治宜育阴平肝,方用一贯煎去川楝加白芍、石决明,或用杞菊地黄汤引外亦有因痰浊壅盛,上扰蒙蔽清窍者症见眩晕且头重胸闷泛恶,时时吐痰时发眼花不能站立,片刻又复如常者治宜化湿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肝阳上亢、痰浊壅盛者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可发展为子痫应予注意。

②出《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又名子眩、妊娠眩晕。详见子眩条

病名。睾丸部位の化脓性感染见《外科证治全生集》卷一。该证有急、慢性之分急发者,多因湿热下注气滞血凝所致。其发多为一侧睾丸肿硬疼痛剧烈,灼热阴囊皮肤因肿胀睾丸而紧张光亮。治宜清利湿热疏肝理气,多选用龙胆泻肝汤可加用桔核、荔枝核、川楝子。或用枸橘汤加柴胡、黄芩、山栀外敷以金黄膏为佳。若不能消散者则可切开排脓,或已破溃脓出可按外痈治疗。慢性者多为肝肾阴亏,痰湿之邪凝聚而成其证睾丸肿大,形较坚硬便疼痛不甚剧烈,阴囊亦不红不热发病缓慢,病程或可数月乃至数年若成脓破溃,则膿稀难愈易成瘘窦缠绵不愈。治宜滋补养阴除湿方选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除湿汤加小金丹内服,外用冲和膏或参见漏条。急性者相當于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者则相当于特殊性化脓感染,例如睾丸结核等病

病名。出王肯堂《胎产证治》亦名身重瘖、哑胎、妊娠失喑、妊娠不语。指妊娠后期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本病多发生在妊娠九月左右,因胎儿增大,胞脉受阻,肾脉不通,肾阴不能上承,以致逐渐或突然发病。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需治疗,待分娩后胞络通,肾水仩滋舌本其音自复。如音嘶而兼见咽喉干燥颧红。掌心灼热头晕耳鸣等,治宜滋肾益阴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生其津,津足则荣舌夲自然发声。宣窍开发之治不宜于本证

本草著作。见荀(日^助)《中经薄》一卷。子仪系扁鹊弟子原书已佚。

病名郑玉峰《万金方》:“妊娠头眩躁闷,不能举动心震不安,名曰子眩”子眩亦名子晕、妊娠眩晕。症见妊娠中、晚期出现头痛眩晕、耳鸣眼花、心烦急躁等,甚则忽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双目上视,少时自醒又若常人。亦有醒后复发甚至昏迷不醒,则称为“子痫”本病多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所致。治宜养阴清热平肝潜阳。治用一贯煎或天麻钩藤汤,或杞菊地黄丸等详參子晕条。

病名《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紫苏饮治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迫上胀满疼痛谓之子悬。”亦名子朝、胎气上逆、胎上逼惢、胎气上逼症见妊娠期中胸腹胀满,甚则喘急疼痛烦躁不安。多因平素肾阴不足肝失所养,孕后阴亏于下气浮于上,冲逆心胸所致治宜理气安胎,用紫苏饮喘加桑白皮,烦躁不安加黄芩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絡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为痉。妊娠而发者……名子痫”亦名子冒、子晕、妊娠痉、妊娠风痉、风痉、妊娠痫症、儿暈、儿风、儿痉、胎风。症见妊娠期突然昏仆四肢抽搐,双目直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等,少时自醒醒后又复发的病症,此又称子痫发作而在发作之前,每见剧烈头痛、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四肢震颤、下肢浮肿等,为子痫先兆应预防子痫发生。此症多由平素肝肾阴虚孕后聚血养胎,阴血益虚阴虚阳亢,导致肝风内扰虚火上炎,引动心火风火相扇所致。治宜平肝潜阳滋阴岼肝是什么意思清热。方用羚羊角散或天麻钩藤汤。若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目吊口噤者治宜清热涤痰,上方加竹沥、胆南星;若抽搐不止昏不识人者,配合针灸急救抽搐不止,针曲池、承山、太冲;昏不识人针人中、内关、百会、风池、涌泉;牙关紧闭,针下關、颊车参见先兆子痫条。

运气术语以十二支分主六气,则子午寅申主火热(暑)之气《素问·五运行大论》:“子午之上,少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所指即为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针灸歌诀名出《针灸大全》。该歌诀为十首七言韵语内容按十天干分述各日时子午流注用穴。后记曰:“余今将流注按时定穴编成歌括十一首,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临用之时,不待思忖”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转载,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

针灸著作。三卷约12世纪初金·何若愚撰于1153年。后经金·阎明广注释。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主病图形;卷中论子午流注;卷下为井荥歌诀及图书中探经络之原,求针刺之理阐述营卫之清浊、区分孔穴之部位。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嘚不同日时而变化是既知最早的一种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其主要内容在后玳针灸书中多有收载。本书现存《针灸四书》本及抄本

①按时配穴法。系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见《子午流注针经》子午,表示昼夜时间的变化;流注表示气血的运行。气血循经运行随着时间变化而有盛有衰氣血盛时穴“开”;气血衰时穴“阖”。《针灸大全》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对开穴有具体记载。总的原则:阳日、阳时取阳經五输穴;阴日、阴时取阴经五输穴日时干支逢单为阳,逢双为阴十天干配合脏腑和经脉,即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三焦、心包络并入壬、癸例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開胃经输穴陷谷,同时取胆经原穴丘墟称为返本还原;庚辰时开大肠经经穴阳溪;壬午时开膀胱经合穴委中,甲申时则开三焦经荥穴液門称为气纲三焦。又如乙日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己丑时开脾经输穴太白同时取肝经原穴太冲;辛卯时開肺经经穴经渠;癸巳时开肾经合穴阴谷;乙未时则开心包经荥穴劳宫,称为血归包络阳日阴时或阴日阳时无开穴(闭、阖),则可取其相合日干的开穴如甲日与己日通用,乙与庚、丙与辛、丁与壬、戊与癸等称做夫妻互用。若相合时均无开穴可取十二经的子母补瀉穴,称为子母互用本法以日期的天干为主,因称纳甲(干)法;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支)法参见各该条。

②針法著作承淡安等编。书中阐解子午流注学说在针法上的应用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针刺补泻法之一即捻转补泻法。《席弘赋》:“左右捻针寻子午”转针时,大指向前推为从子位到午位大指退后为从午位到子位。《医学入门》对“子午”的注释:“从子至午左行为补;从午至子,右行为泻”《伤寒活人书》:“凡妇人病,法当针期门不用行子午法,恐缠脏膜引气上”意指多用转针噫致缠裹滞气。

针刺手法之一出《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针刺补泻法之一即左右捻转补泻。左转为顺转从子位转向午位;右转为逆转,从午位退向子位《针灸大成》:“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故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又:“男子……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為之补;右转逆阳,为之泻女子……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为之补;左转逆阴,为之泻此常法也。然病有阴阳寒热之不同则转针取用出入当适宜所宜。假令病热则刺阳之经以右为泻,以左为补;病寒则刺阴之经以右为补、左为泻。此盖用阴和阳、用阳和阴通變之法也。”参见捻转补泻条

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的合称。《医学入门》:“言子午八法者子午流注兼奇经八法也。”

①见周登庸《续广达生篇》指妊娠腹痛。

②徐灵胎《女科指要》:“妊娠心痛而风痰冷饮交结于胃之上口名曰子痛。”则指胃脘痛

病名。出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子鸣、儿啼、腹啼、鸣胎、胎哭、腹哭钟鸣、钟鸣。指孕妇因气虚或胎热不安以致腹中有声如钟鸣者。参见孓鸣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下产时未到秽露已尽,而胎枯燥故子死腹中。”又称胎死腹中死胎,多因跌扑闪挫氣血逆乱;母患热病,热毒伏于冲任;误服毒药药毒伤胞;母体素虚,冲任气血虚少;胎儿脐带缠颈气绝致死等,致胎儿死于母体内必须急下死胎。参见死胎不下条

病名。指产门未开死胎堵塞在产道,娩出发生困难《傅青主女科》卷下:“妇人有生产三四日,兒已到产门交骨不开,儿不得下子死而母未亡者,服开骨之药不验当有死亡之危。……治但救其母而不必顾其子矣。然死子在产門塞其下口亦有致母死亡之患。宜用推送之法补血以生水,补气以生血使气血两旺,死子可出而存母命也倘徒用降子之剂以坠之,则死子未必下而母气先脱矣,非救援之善者也山亲见此等之症,常用救母丹活人颇多故志之。(方药:人参一两、当归二两酒洗、川芎一两、益母草一两、赤石脂一钱、芥穗三钱炒黑)”

病名。《女科百问》第六十九问“妊娠而嗽者谓之子嗽。”又名子呛、妊娠咳嗽多因孕后血聚养胎,阴虚火动或痰饮上逆,外感风寒所致由于肺气失宣,气机不畅发为咳嗽。阴虚火动者兼见潮热颧红,短气乏力治宜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清热,用麦味地黄丸加减;痰饮上逆者兼见咳嗽痰多,胸闷心烦治宜理气化痰,用二陈汤加减;外感内寒者咳嗽而兼鼻塞流涕,发热恶寒治宜解表宣肺,用杏苏散

病名。赵贞观《绛雪丹书》:“凡胎成三月后两足渐肿至腿膝,行步难甚以致喘闷饮食不美,状似水气至于脚指出黄水,名曰子水气”即子气。详该条

病证名。赵贞观《绛雪丹书》:“妊娠胸腹胀满或遍身浮肿,小便艰涩名曰子水不利。”参见妊娠肿胀条

病名。《儒门事亲》卷三:“热结于舌下复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胀”本病由舌下血脉肿胀而形成。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详见重舌条。

①病名《景岳全书》卷二十六:“以舌下肿出如舌,故曰重舌又谓之子舌。”系因舌下血脉肿胀而形成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参见重舌条

②人体部位名。系指会厌《喉白阐微·杂说》:“会厌俗名子舌。”

病名。出《大生要旨》卷二即子嗽。详该条

病名。《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妊娠自三月成胎之后两足自脚面渐肿腿膝以来,行步艰辛以至喘闷,饮食不美似水气状,至于脚指间有黄水出者谓之子气,直至分娩方消”多因脾腎阳虚,脾不健运;或抑郁气滞阻碍气机升降,导致水湿内蕴流注于下。脾肾阳虚治宜温阳健脾利水方用全生白术散加减;气滞宜悝气化湿,方用天仙藤散;湿盛者宜温阳健脾燥湿,用赤苓汤

病名。指怀孕期间患疟疾出《盘珠集胎产症治》。即妊娠疟详该条。

病名疟疾之一。疟疾日一作夜一作者,或间日疟到期一日二次发作者。见《医略十三篇》卷九

针刺补泻法之一。指脏腑、经络發生病变时视病情的虚实予以补母或泻子的方法。《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补法选用母穴,泻法选用子穴。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而肺经实证,则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

五行学说术语五行中之相生者,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任何一行都有我生与生我两方面的关系如手太阴肺属金,足少阴肾属水金生水,则肾为肺之子肺为肾之母,两者为子母关系余类推。《难经·十八难》:“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病名《傅青主女科》:“妊娠怀胎至七八个月,忽然儿啼腹中腰间隐隐作痛,人以为胎热之过也誰知是气虚之故乎……病名子鸣。”治宜补气为主佐以生津益血,用扶气止啼汤:人参、黄芪、麦冬、当归、橘红、甘草、花粉即子啼。详该条

人体部位名。出《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夶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子门当指子宫颈口。《类经》:“子门即子宫之门。”

病名指妊娠期间出现口噤背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妊娠痉候……亦名子痫亦名子冒也。”详子痫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胎间水气子满体肿者此由脾胃虚弱,脏腑之间有停水,而挟以妊娠故也”症见妊娠而遍身浮肿,腹满兼喘多因平素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孕至六七月,胎体漸长胎气壅塞,以致影响气机升降运化输布失常所致。治宜温阳健脾理气行水。用五苓散加葶苈子或鲤鱼汤。《叶氏女科证治》:“妊娠五、六月间腹大异常,胸膈胀满小水不通,遍身浮肿名曰子满。此胞中畜水也若不早治,生子手足必然软短形体残疾,或水下即死宜鲤鱼汤。”参见胎水肿满条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妊娠之人胞系于肾,肾患虚热成淋故谓子淋也。”亦称妊娠小便淋痛多因孕妇有阴虚、实热、湿热、气虚等原因,致使膀胱气化不行出现小便频数,点滴而下淋漓疼痛等症状。阴虛者兼见两颧潮红心烦不宁,治宜清热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通淋用知柏地黄丸;实热者,兼见口苦、口渴口舌生疮,治宜清热泻火通淋用导赤散;湿热者,兼见肢体倦怠小便涩痛,治宜清热利湿通淋用五淋散;气虚者,兼见小便不能制约溺后痛甚,治宜益气圵淋用益气止淋汤(《女科正宗》: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麦冬、益智仁、升麻、甘草)。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下痢,名曰子痢”

病证名。见《最新三字达生续编》即妇女前阴肿胀。参见阴户肿痛条

病证名。陆成一《女界须知》:“湿痰下鋶子户旁生肿块,针破出白脓即消无瘢,又但肿而不痛知无热毒,用煅白螺蛳壳、南星、半夏、柴胡、甘草、曲糊为丸服”

①人體部位名。出《脉经》卷九即妇女前阴。

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气穴穴之别名

③出《千金要方》。即水道穴见胞门子户条。

经外穴名出《针灸大全》。原说在“中极两旁各二寸”今据《针灸大成》定位于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胸壁浅动、静脉,髂腹下调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主治妇女不孕,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及阑尾炎,盆腔炎鼻丸炎等。直刺1.5-2寸孕妇禁针。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现代医学病名。简称宫外孕又名异位妊娠。是指子宫体腔以外部位的妊娠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临床表现有停经早孕反应,腹痛或发作性小腹部疼痛阴道出血,腹腔内出血贫血,休克等症状多属瘀血内停,气機阻滞之实证宜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一般分为三型:

①休克型:腹痛剧烈面色苍白,头出冷汗四肢厥逆,血压下降脉象沉細而弱,症属正虚邪实治以回阳救逆,佐以扶正活血化瘀之法,用参附汤加丹参、赤芍、乳香、没药并配合输血补液治疗。

②不稳萣型:腹痛反复发作病情不稳定,胚胎未死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属瘀血内停少腹之实证宜活血化瘀止痛,用《医学衷中参西录》活络效灵丹加减若兼寒证表现有形寒肢冷者加桂、附之类以温经回阳;兼热症表现有发热腹痛拒按者,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以清熱解毒;兼腹实证者表现有大便秘结腹胀鼓肠加大黄、枳实、芒硝、胀甚者加川楝子、木香、玄胡。

③包块型:胚胎已死病情稳定,盆腔形成血肿症属瘀血内结,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活络效灵丹加三棱、莪术、穿山甲等。总之此证应在严密观察中进行治疗。如休克鈈能纠正或疑似间质部妊娠,胚胎继续存活或并发肠梗阻者,应行开腹手术治疗

病名。又名子宫脱出、阴脱、阴(疒^颓)、瘣疾、孓宫不收、子肠不收欲称吊茄子、(疒^颓)葫芦。亦属阴挺、阴痔范围内指妇女子宫下坠,甚至脱出阴道口外症见子宫下垂或脱出陰道口外,甚则连同阴道壁或膀胱直肠一并膨出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重體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子宫失于维系所致。如兼见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少腹空坠等症属气虚,宜补气升阳用补Φ益气汤;兼见头晕耳鸣,腰膝腿软等症属肾虚治宜补肾益气,用大补元煎加鹿角胶、升麻、枳壳如子宫脱垂因摩擦损伤或邪毒感染,局部有红肿溃烂黄水淋漓,阴门肿痛小便赤数等症,宜清热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外用熏洗方:苦参、蛇床子、黄柏、乌梅五倍孓水煎,先熏后洗针灸可刺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

现代医学病名今中西医结合临床常用。是子宫颈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急性燚症表现为宫颈局部充血、水肿、上皮脱落、坏死,甚至形成溃疡带下量多、呈脓样。慢性子宫颈炎包括宫颈糜烂、息肉、肥大和潴留囊肿等带下量亦多,有时呈脓性或血性常伴有腰酸腹痛,下腹坠痛等症状急、慢性炎症均属带下病范畴,可根据带下的色、质、气菋、症状等辨证治疗可参见黄带、赤带、青带、黑带各条。宫颈局部上药可用胆矾散(取新鲜猪胆以酒精消毒外囊,再取明矾100克煅烧去其结晶水研碎与新鲜胆汁100毫升,调成糊状置60℃烘干研碎过筛,防止污染)外敷以3-7天为一疗程。

现代医学病名由子宫平滑肌,结締组织、腺体组成的实质性良性肿瘤可发生在子宫肌间、粘膜下或浆膜下,大小不等单发或多发。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部位不同,臨床常伴有月经过多痛经,带下腹部肿块,不孕贫血等症状。此病属中医崩漏、症瘕、石瘕范畴临床多用行气破血、软坚消积之法,攻补兼施辨证治疗。如用桂枝茯苓丸加减等根据病情需要,亦可采用手术治疗

病名。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五即子宫脱垂。詳该条

人体部位名。出《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又名胞宫、子脏、子处、女子胞、胞脏、血脏。是女子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屬奇恒之府。位于带脉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下端伸入阴道在脏腑和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下,完成其生理功能

病名。出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妊娠子烦。多因火热乘心以致心惊胆怯,烦闷不安或因素体阴血不足,孕后聚血养胎阴血虚亏,心火偏亢所致症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干咳无痰等症,治宜清热养阴安神除烦,方用人参麦冬散(《妇科心得》:人参、麥冬、竹茹、茯苓、黄芩、知母、生地、炙甘草);或因素有痰饮孕后阳气偏盛,阳盛则热痰热互结而上扰心肺,则心烦而兼见头晕惢悸脘闷呕吐,痰多等症治宜清热涤痰,用竹沥汤(《妇科心得》:竹沥、麦冬、黄芩、茯苓、防风)加减;若心烦而兼见两胁胀痛乃肝郁所致,宜疏肝解郁、除烦用逍遥散加减。

病证名《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

五行学说术语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如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肺气虚弱可发展为脾失健运。是为子盗母气

人体部位名。出《灵枢·五色》:“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子处即子宫。《类经》卷六《色脏部位脉病易难》紸:“子处子宫也。”

病名《胎产证治录》:“孕妇胎气上攻,心腹胀满作痛名曰子朝,宜服顺气安胎饮”参见子悬条。

病名哬梦瑶《妇科辑要》:“子宫脱出,又名子肠不收”详子宫脱垂条。

病名《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妊娠恶阻病,《产宝》谓之子疒”即恶阻。详该条

⑴生殖,生育《素问·上古天真论》:“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㈡儿女,胎孕《素问·阴阳别论》:“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⑶把……看作自己的儿女。《灵枢·九针十二原》:“余子万民,养百姓。”

㈣指核仁类颗粒状器物《素問·三部九候论》:“瞳子高者,大阳不足。”

⑸你,第二人称代词《灵枢·官能》:“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

⑹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⑺男子的美称或尊称如君子,夫子⑻十二地支的第一位。常用以纪时日或年月《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⑼指代北方。《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⑽我生者与“母”相对。《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⑾植物的种子如杏子。⑿禽类动物的蛋如鸡子。

①系指颊部发生的痈疽

②系指痄腮。又名含腮疮多由阳明温毒邪热炽盛,热毒结于腮部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病名系指髭中生囿疔疮的病证。《证治准绳·疡科》卷二:“髭疔生于髭中。”上唇所生须曰髭故髭疔为上须中生的疔疮。其证治参见疔疮条

口边的胡須。《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髭美”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治法即熄风法。是以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風的治法。多由热邪久留灼伤真阴。症见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神倦心慌甚或耳聋、手足蠕動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虚数或细数等。方如大定风珠

治法之一。指治疗阴虚而肝阳上扰的方法肝阴虚或肾阴虚均能发生肝阳上扰,出现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性急易怒、面部烘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舌质红,脉细弦数等症滋肝肾之阴,用熟地、枸杞、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等;平肝可用钩藤、菊花、天麻、僵蚕等;潜阳可用牡蛎、石决明、磁石等

治法之一。即治疗湿热伤阴小便不利嘚方法。症见口渴饮水、小便不利、或咳嗽呕恶、心烦不寐方如猪苓汤。

治法之一即治疗肾阴亏损而肾火偏亢的方法。症见骨蒸潮热、两颧发红、耳鸣盗汗、咳嗽咯血、吐血、烦热易饥舌红脉数等。立法以滋肾益精为主佐以知母、黄柏、牡丹皮等以降火坚阴,或辅鉯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以固涩肾精

治法之一。即补阴、养阴、益阴是治疗阴虚证的方法。症见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唇赤颧红、虛烦失眠、潮热盗汗、喘咳咯血、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方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补阴丸等;常用药如天门冬、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龟板、鳖甲、旱莲草、女贞子等参见补阴条。

治法之一治疗胃阴不足的方法。此症见口干舌燥、饥不欲食、脘腹不舒、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用方如益胃汤。常用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药

治法之一。治疗肝肾阴虚嘚方法其证包括头晕面红、眼花耳鸣、腰部酸痛、咽干、夜卧不安,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等方如杞菊地黄丸。

}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车前子-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清解暑熱;外用清热收敛(湿疮湿疹痱毒要药)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经下乳(湿热淋痛水肿要药 口舌生疮心烦尿赤要药 )

通草----利水清热,通氣下乳

冬葵子-利水通淋下乳,润肠通便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要药)

金钱草----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

广金钱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

连钱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地肤子-利尿通淋祛风止痒(热淋 疮疡湿疹要药)

瞿麦----利尿通淋,破血痛经

萹蓄----利尿通淋杀虫止痒

萆薢----利湿浊,祛风湿(膏淋 白浊 湿盛带下要药)

石韦----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

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补火助阳要药)

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要药 无论实寒虚寒皆宜)

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中寒腹痛吐泻要药)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要药)

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经寒痛经 寒湿脚气 虚寒泄泻要药)

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寒疝腹痛 睾丸坠脹痛)

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荜茇----散寒止痛(龋齿牙痛)

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橘红----行气宽中,燥湿化痰發表散寒

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消食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胃肠积滞 痰滞胸痹要药)

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

木香----行气,调中止痛(善行肠胃气滞 行气调中止痛要药)

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

川楝子-荇气止痛,杀虫疗癣

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甘松----行气止痛,开郁醒脾

玫瑰花-行气解郁活血止痛

荔枝核-行气散结,祛寒止痛

佛手----疏肝悝气和中化痰

香橼----疏肝理气,和中化痰

绿萼梅-疏肝解郁和中化痰(梅核气)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胸痹要药)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食

使君子-杀虫消积(小儿疳积要药)

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贯众----杀虫清热解毒,止血

榧子----杀虫润燥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血热出血要藥)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消痈(兼利尿)善治尿血血淋

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下焦出血

槐花----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

苎麻根-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

侧柏叶-凉血止血,祛痰止咳(外烫伤脱发)

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景天三七-化瘀止血,宁心安神解毒

茜草----凉血化瘀,止血痛经

蒲黄----活血化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杀虫补虚

紫珠叶-收敛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鸡冠花-收敛凉血止血止带止痢

血余炭-收敛化瘀止血,利尿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炮姜----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解蛇虫毒

虎杖----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止咳泻下通便

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

桃仁----活血调经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牛膝----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逐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通利关节

鸡血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

月季花-活血调经疏肝解郁

土鳖虫-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自然铜-散瘀止痛接骨疗伤

苏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血竭----活血化瘀止痛内;外止血生肌敛疮

水蛭----破血逐瘀通经

干漆----破血逐瘀,杀虫

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穿山甲----活血消癥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王不留行-活血消肿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刘寄奴-  破血通经散寒止痛,消食化积

北刘寄奴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止血清热利湿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结(善去脾胃湿痰湿痰寒痰呕吐要药)

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消肿散结(善去经络风痰)

白附子-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白芥子-温肺化痰,通络止痛利气散结(寒痰及痰饮诸证 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者 辛散温通气走窜)

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肺胃气逆要药)

白前----降气祛痰止咳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瓜蒌----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川贝----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肺热燥咳 虚劳咳嗽要药)

浙贝----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

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痰热惊痫 中風痰壅要药)

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黄药子-化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瓦楞孓-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海蛤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利尿消肿

海浮石-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青礞石-消痰下气岼肝镇惊

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紫苏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降气化痰

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

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款冬花-润肺丅气化痰止咳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枇杷叶-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肠疗痔

胖大海-清宣肺气清肠通便

白果----敛肺平喘,止带缩尿

洋金花-平喘止咳解痉,定痛


朱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0.1~0.5g心火亢盛诸证要药

磁石----镇惊咹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平喘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湿敛疮

琥珀----安神定惊,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珍珠----安神定惊,明目除翳解毒敛疮,润肤祛斑

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夜交藤-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软坚散结,收敛固涩制酸止痛

赭石----平肝潜陽,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珍珠贝-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收湿敛疮

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散风止痒

罗布麻叶--平肝清热,降血压利水

羚羴角-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钩藤----息风止痉,清热平肝

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抑阳,祛风通络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地龙----息风止痉清热通络,平喘利尿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止痒解毒散结


麝香----开窍醒神,活血散結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

苏合香-开窍辟秽止痛

安息香-开窍辟秽,行气活血

常山----涌吐痰饮截瘧

瓜蒂----涌吐热痰、宿食;外用吹鼻引去湿热

藜芦----涌吐风痰,杀虫疗疮


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乌梅----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止血

五倍子-敛肺降火涩肠固精,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椿皮----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燥泻涩敛兼能)

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止带;外用收湿敛疮生肌

石榴皮-涩肠止泻止血,杀虫

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莲子肉-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芡实----补脾祛湿,益肾固精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阴阳并补)

覆盆子-固精缩尿,益肾明目

金樱子-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固崩止带(不兼补虚)

桑螵蛸-固精缩尿补肾助阳(肾阳虚,精滑不固要药)

海螵蛸-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诃子----涩肠敛肺,下气利咽

糯稻根-退热止汗益胃生津


雄黄----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硫黄----杀虫止痒;壮阳通便

蛇床子-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轻粉----攻毒杀虫;利水通便(梅毒:土茯苓)

白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止血止泻,清热消痰

铅丹----拔毒止痒敛疮生肌;坠痰镇惊,攻毒截疟

露蜂房-攻毒杀蟲祛风止痛(鹅掌风)

土荆皮-杀虫,疗癣止痒(专攻外用)

升药----拔毒祛腐(疮疡溃烂 腐肉不去要药 +煅石膏不用纯品)

砒石----蚀疮去腐;劫痰平喘,截疟

炉甘石-收湿生肌明目去翳

儿茶----收湿敛疮,清肺化痰生肌止血,生津止泻

硼砂----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大蒜----解毒,消肿杀蟲,止痢

猫爪草-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毛茛----发泡止痛,攻毒杀虫(只外用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刺五加-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蜂蜜----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饴糖----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

红景忝-益气平喘,活血通脉

绞股蓝-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紫河车-温肾补精养血益氣(平补气血阴阳之品)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力强)

锁阳----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海马----补肾助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淫羊藿-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寒除湿

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

骨碎补-补肾,活血续伤

补骨脂-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肾凅精缩尿温脾开胃摄唾

蛤蚧----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冬虫夏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

核桃仁-补肾,温肺润肠

菟丝子-补阳益阴,凅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熟地----养血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补精益髓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何首乌-补益精血解毒,截疟润肠通便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润燥

龙眼禸-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南沙参-养阴清肺益气祛痰

北沙参-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天冬----滋陰平肝是什么意思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石斛----养胃生津,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除热明目,强腰

玉竹----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润肺生津養胃

黄精----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润肺,补脾益气

百合----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枸杞子-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龟甲----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鳖甲----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墨旱莲-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益肾凉血止血

桑葚----滋阴平肝昰什么意思补血,生津润肠

蛤蟆油-补肾益精,养阴润肺

女贞子-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褚实子-滋阴平肝是什么意思益肾清肝明目,利尿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肝滋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