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此龙钦巴祖师讲解的四种持明果位意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圆悟克勤对“祖师西来意”的阐释
  [摘 要] “祖师西来意”是禅宗一个重要的话头。关于其意义众说纷纭,禅宗大师圆悟克勤的《碧岩录》也反复讨论过这个话题。本文所要作的就是从百则公案解读中寻找并显现出这套思想脉络,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圆悟克勤对“祖师西来意”公案的阐释以及其意旨所在。 中国论文网 /6/view-5154434.htm  [关键词] 碧岩录;圆悟克勤;祖师西来意;语言观;顿悟   【中图分类号】 B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如同佛教对第一义的追问,禅宗修习中念念不忘“祖师西来意”。《碧岩录》中相当多的公案都含有这个问题。圆悟克勤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在第四十则里,陆亘请教南泉,请为讲解肇论中“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一句。圆悟克勤下面评议话倒是说的极好,很奇特,但“不出教意”,“若道教意是极致,世尊何故更拈花,祖师更西来作么?”祖师西来意,是禅宗修习的一个首要参头。自从马祖的“即心即佛”解答后,经过其他禅师的解读,渐渐演化为“西来无意”,在此基础上分化为各种理解。但圆悟在这里的话表明他看法是相反的,祖师西来大有意在。在第九则里,借批评前人对“赵州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公案的错误解读,批评那种错误的假装无事境界,直言一些人走向反面,见不得人说玄说妙,反诬为狂言。并分析这些人不过是跟风,跟风达摩祖师而已。“殊不知,祖师未来时,那里唤天作地,唤山作水来。”尽管是在批评错误的理解,但却趁机说明了圆悟对达摩祖师西来的意思的肯定。   那么,圆悟的祖师西来意是如何解。圆悟并没有解答,或者说他的解答是祖师西来自是有意,只是这意思却说不得,不能于言语上证求。这个直接体现在七十三则的公案解读上,有僧人向马祖请教“祖师西来意”,并且是“指陈”,得到的结论是马祖推说自己有劳倦不能言,智藏推说头疼不能言,海兄则直言自己不会。但马祖,智藏,海兄都是有智慧的禅宗高僧,尚且不会(“明眼衲僧会不得”)。自然不是本人的问题,只因为问题本是无解。雪窦说:天上人间唯我知。圆悟注解到:“既然是独自个知,诸人更上来求个什么?”第十五则,说:“若论此事,不在言句上。若在言句上,三成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更何须祖师西来?”六十五则说“这事不在言句上,又不离言句中。”这两句便可归结为圆悟的看法,有两重意思:一者祖师西来意本身不可言说的,“不在言句上”,二者西来意又全部包含言句中。所以但凡直问何谓佛,何谓祖师西来意,圆悟看来都是得不到解答的。但是可以“绕路说禅”。如何编码,则如何解码。所以,在反过来解读禅的时候,就绝不能只是拘泥文字,不但解读不了,还会走火入魔。所以在多则公案里反复申言那些于文字上解读公案的弊端和荒谬。最显著的是第十二则关于“麻三斤”这个禅宗公案的解读。雪窦开篇即言这个公案的典型性,关于佛是什么,古来已经有多个解答,比如“殿里底”,“三十二相”,“杖林山下竹筋鞭”,在这个公案中被答作“麻三斤”。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答偏偏最难解读,而历来又多都作错误解。比如有人猜测当时僧人问时洞山和尚刚好在库下秤麻,随口回答而已。有的从逻辑上解读洞山是在问东答西。或者绕路答禅。还有一种认为麻三斤便是佛。圆悟认为以上这些错误都只因为是在言语上求证,“殊不知古人意,只管去句中求”,而“言语只是载道之器”罢了。读解公案需要晓其意,揣其情,不在言语上琢磨。言语上疑窦重重,关隘层层,只会迷惘失措。如果不幸堕入言语里,东听一句,西添一句,只能是“一重,添一重,辗转生疑,且道何时得不疑去。如野狐多疑,冰凌上行,以听水声,若不鸣方可过河。”“而若能言中透得意,机中透得机,方令闲闲地,方见智门答话处。”总之,“此事若向言语上觅,一如掉棒打月,且得没交涉。”   解读公案的方法一来不能被文字拘了手脚,仅仅知道这个不过是不容易堕入魔障里罢了,并无助于公案的本义,需要体会公案的的情景,理解禅师的回答与机心所在,一问一答,一言一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接人”。所以同一问对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法,不同的问题可能有同一答法。或者正答,或者反答。有时候作山是山,有时候将山作水。究竟如何,要看具体的机境。在机境中显现各自的面目,显示出真理,也即“因言显道”。   总结:   圆悟克勤在《碧岩录》中反复提撕“祖师西来意”的诸多公案,但真义如何,却没有作直下判断或者直接阐发,只是借此绕路说禅,借此明显出圆悟克勤“道本无言,因言显道”的禅宗语言观,以及通过“无修而修”的禅修观达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第三重禅悟境界。   参考文献:   [1]小川隆《西来无意――禅宗的佛教本土化》   [2]《碧岩录》二十一则.   [3]《碧岩录》八十二则.   [4]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P151.   作者简介:宋喜顺(1981-),男,满族,河南南阳人,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禅宗美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十天内免登录
说不尽的“祖师西来意”
“祖师西来意”是禅林常用语,含义与“佛法大意”同,又称西来祖师意、西来意、祖意。表示佛法之奥义,禅理之真髓。 “祖师西来意”是禅林非常流行的公案,灯录中有很多记载。学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马祖: “我今天太累了,不能回答你,你去问智藏禅师吧!”学僧乃去问智藏,智藏:“为什么不向马祖请教?”学僧: “马祖让来问你。”智藏:“我今天头晕,不能回答你,去问怀海禅师吧!”学僧问怀海,怀海说:“我也不会。”水潦禅师参礼马祖,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马祖当胸把水潦踢倒在地。水潦忽然契悟,爬起来拍掌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一时识得根源去。”乃作礼而退。学僧问灵树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灵树默然不语。龙牙居遁禅师初参翠微禅师,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翠微说:“把禅板递过来。”龙牙将禅板递给翠微,翠微拿起禅板便打龙牙。龙牙说:“打则任你打,要切无祖师意。”又参临济,如前问,临济说:“把蒲团递过来。”龙牙把蒲团递给临济,临济拿着蒲团便打龙牙,龙牙说:“打则任打,可并没有祖师意。”龙牙住山后,有学僧问龙牙: “和尚当年问二尊宿祖师明白了没有?”龙牙说:“明白是明白,可并没有祖师意。”龙牙参见洞山良价时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洞山:“等洞水倒流时再向你说。”龙牙从此悟旨。学僧问龙牙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龙牙:“等石乌龟能听懂你话时再向你说。”学僧:“石乌龟能听懂了。”龙牙:“告诉你什么?”学僧无言。学僧问三圣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圣:“臭肉招苍蝇。”学僧告诉兴化,兴化说:“我不这样答。”学僧:“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兴化:“破驴背上苍蝇多。”投子大同和尚在路上遇到翠微禅师,便问:“如何是西来意旨?和尚怎样接引学人?”翠微回头看看他,没有作声。投子又道:“请和尚赐教。”翠微: “还要第二杓脏水吗?”投子便礼拜。学僧问荷玉慧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的大意?”荷玉答:“现在不礼拜更待何时!”学僧问谷山像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谷山答:“半夜鸟儿头戴雪,天明哑子抱头归。”学僧问云门文偃:“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云门答:“日里看山。”学僧问洛浦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洛浦答:“青岚覆处,出岫藏峰,白月辉时,碧潭无影。”学僧问梁山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梁山说:“不要乱说。”学僧问香林远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香林说:“坐的时间长了,觉得疲劳。”学僧问南台勤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南台答:“一寸龟毛重七斤。”学僧问钟山章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钟山答:“不东不西。”学僧问大梅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大梅说:“西来无意。”自马祖以后,学徒,都是以参究祖师西来意为时尚。从字面看“祖师西来意”即是达摩大师到中国来的意旨,实际上是指达摩所传的心法。历代祖师对此问题或避而不答,或答一些毫不相关的具体事物,其间没有任何逻辑联系,或如大梅禅师所回答的“西来无意”,都是以一句没有意味的语句让学徒自己参悟。由于禅不可像知识那样通过师生传授或书本而获得,所谓“拟议即差,动念即乖,才涉言路,便失真常”。历代祖师的种种回答均是直下截断问话者的言语思路,使其直探心源,学者一旦豁然觅得,方知宝藏是“自家故物”。若非历尽干辛万苦,纵饶辩若悬河,义穷渊海,仍是承虚接响,终至流为口头禅。所以,古德说:“莫将闲学解,埋没祖师心。”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佛教网
关键词阅读: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念兹在兹)
第三方登录:由于您的浏览器禁用了javascript,无法正常使用本网站功能,
其它关键字
魔道祖师同人,CP蓝思追×蓝曦臣一切权利属于原作者墨香铜臭大大。OOC属于我。开始写澄曦澄,对江澄和蓝曦臣的故事有兴趣的妹子请进专栏点《阑珊处》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蓝思追,蓝曦臣 ┃ 配角:蓝景仪,莫怀桑,莫乘鸾,白钨玛 ┃ 其它:魔道祖师,同人
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类型:
衍生-纯爱-架空历史-东方衍生
作品视角:主受
作品风格:正剧
所属系列:
同人 •
文章进度:已完成
全文字数:15026字
是否出版:
尚未出版()
签约状态:
作品简评: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爱她就炸她霸王票]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读点击:
晋江APP→右上角人头→右上角小框
[魔道祖师]相思意(蓝思追×蓝曦臣)
[收藏此文章]&[下载]&
[推荐给朋友]
[灌溉营养液]
地雷(100点)
手榴弹(地雷×5)
火箭炮(地雷×10)
浅水炸弹(地雷×50)
深水鱼雷(地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思追,又去宗主那里议事么?”蓝景仪单手持剑,站在演武场一侧。
蓝思追抱着厚厚一摞书简信札,脚步不停的微笑道:“是啊,……
皓华君见到聂三小姐时,她正穿着一身绣着兽头纹样的箭袖劲装,坐在独院门口的台阶上,和她身边的侍女相互执手,高声谈笑,另一手里还……
树影婆娑,弯月如钩,蓝思追站在寒室门外踌躇不安,口中呵出的白气融在清冷的雾中。晚宴上没出什么纰漏,然而宴后的事情让他……
蓝曦臣再次醒来时,身上是从未有过的酥软,□□隐隐约约在胀痛。
这是蓝家的宗主第一次没有听见卯时的晨钟。馥郁的茶香飘入鼻……
若不是那一封渔阳来的书信。蓝家宗主这种纠结辗转的日子不知道还要过多久。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整个姑苏都染上了深深浅浅的……
蓝思追回云深不知处之前,先去聂家客房收拾行装,也要依礼和聂怀桑告辞。蓝曦臣知道他是去缓和方才的紧张态势,他也不想真的……
总下载数:7
非V章节总点击数:  
总书评数:64
当前被收藏数:2398
营养液数:3
文章积分:17,273,504
本文相关话题禅宗祖师的教化方式多样
文:常进法师
禅宗作为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佛教派别,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宗派的教化弟子的方法。
从达摩禅师来到东土开始,以至到六祖慧能,这几代禅师在教化弟子时,通常是采用带领众人发心、忏悔,传授佛法等普通的传法方式。这种传法方式被禅林称之为“开法”、“普说”。
除了普通的教化方式之外,这些禅师还会根据每个学徒的不同根基,采用不同的教化方法。
就像《六祖坛经》中六祖慧能在教化志诚、法达、智常、神会等人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化方式一样,这就是禅宗史上所说的“机缘之语”。
展开剩余95%
在慧能南宗禅创立之后,特别是禅宗到了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等两派之后,禅宗祖师所采用的教化方法翻新出奇,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教化方法有暗示、隐喻、反诘语句、动作以及棒喝等方式传授禅法和接引弟子。目的是让对方脱离语言名相束缚与表象迷惑,而达到彻悟。
由于这些不同的教化方法是针对弟子各自不同根机而采用,因而在修行实践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不同的教化弟子的方法。
所谓暗示就是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
在禅宗史上,有许多祖师面对修学有所成就却又没有见自本性的弟子所经常采用的教化方法。
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弟子能够放弃对教理名相的执着,从而能够从观照自心中触缘开悟。
禅宗史上有许多公案都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打破弟子对语言名相的执著,使他们能够改正悟道过程中的偏差,从而能够明心见性。
在众多禅宗公案中经常有关于“祖师西来意”的问对。“祖师西来意”是禅林中的常用语,又称“西来祖师意”、“西来意”、“祖意”,表示佛法之奥义、禅理之精髓。
在禅林之中,有许多记载“祖师西来意”的公案。如:
学僧问马祖:“离四句,绝百非,请师直指西来意。”马祖:“我今天太累了,不能回答你,去问智藏禅师吧!”学僧乃去问智藏,智藏:“为什么不向马祖请教?”学僧:“马祖让来问你。”智藏:“我今天头晕,不能回答你,去问百丈怀海吧!”学僧问怀海,怀海说:“我也不会。”
面对学僧对“祖师西来意”的提问,不管是马祖还是智藏,抑或是百丈禅师,都没有给予直接回答,他们是通过暗示的方式来告诉他,“西来意”只能依靠你自己去体会,而不能直说的,如果说出来就不是“西来意”了。
龙牙参洞山良价时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洞山:“等洞水倒流时再向你说。”龙牙从此悟旨。
学僧问三圣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圣:“肉臭招苍蝇。”学僧告诉兴化,兴化说:“我不这样答。”学僧:“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兴化:“破驴背上苍蝇多。”
以上两则公案中禅师对“祖师西来意”的回答内容虽然不同,但都和学僧问马祖时一样,没有给予明确的回答,而是暗示他们禅的至深境界需要自己去认真参究。
在禅宗史上,自马祖之后,禅宗学徒,都以参究“祖师西来意”为时尚,从字面上看,“祖师西来意”就是“达摩祖师到中国究竟有何意。”这里所问的“西来意”就是指达摩祖师所传的心法。
历代祖师对此问题或避而不答,或回答一些毫不相干的具体事物,而且这些事物与学徒所问的问题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禅师之所以这样回答,就是暗示弟子,“祖师西来意”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而是需要禅者自参,所谓“拟议己差,动念即乖”,才涉言路,便失真常。
所以历代祖师种种答非所问的回答,均是通过暗示的方式直下截断问话者的言语思路,使其直探心源。
学者一旦豁然觅得,方知宝藏是自家故物。
类似以暗示方式接引学人的公案,在《景德传灯录·庞居士传》中也有记载:
庞蕴居士“参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
马祖就是通过答非所问的方式来暗示“佛”是不能用语言正面表述的。
“佛”是不能用语言正面表述的
隐喻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不用“如”“像”“似”“好像”等比喻词,把某事物比喻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通常也叫暗喻。
在禅宗公案中,隐喻通常是用看来平时习见的话语或事物表示另外一种佛法深意。如《景德传灯录·马祖传》中云:
“百丈问:如何是佛法旨趣?师云:正是汝放生命处。”这里马祖道一禅师借用安身立命之处比喻佛法深旨。
台州涌泉景欣禅师曾有一则名为“涌泉骑牛”的公案,其公案曰:
有强、德二禅客到,于路次见师骑牛,不识禅师,乃曰:“蹄角甚分明,争奈骑者不识(未见自性)。”禅师骤牛(急速骑牛)而去。二禅客憩于树下煎茶,师回下牛,近前不审,与坐吃茶。师问曰:“禅客近离什么处?”曰:“离那边!”师曰:“那边事作么生?”彼提起茶盏。师曰:“此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二人无对。师曰:“莫道骑者不识好。”这是有名的景欣骑牛公案。
在本公案中,二位禅客自认为从蹄角来说,此明明是一头牛(这里牛隐喻自性),奈骑的人不识,显然没骑的人定能识得此是牛(能够认识本性)。
既然此二人自喻能见牛,景欣禅师就以“禅客近离什么处”的提问来测试一下禅客的悟境。
然后景欣禅师以这边事与那边事让二人起分别心,虽同是在那边喝茶,在这边也喝茶,两人的认知是同样在喝茶,但当此两人提起茶盏说在那边也喝茶,禅师却故意以“那边事做么生”提问,弄得两位禅客不知莫名其妙。
通过这样一番问对,禅师知道两位禅客不过是门外汉而已,然后给他们丢下一句“莫道骑者不识好”,景欣禅师的话意在隐喻禅客本身就没有见自本性,应当观照自心,从而见性成佛,切不可以不悟者的眼光来看待悟道之人。
不可以不悟者的眼光来看待悟道之人
三、反诘语
反诘也就是反问,即当事人反过来对提问人发问。在禅宗史上,有许多禅宗祖师通过反问的方式来截断禅子的妄见情思,从而使他们在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中开悟。
马祖道一禅师在开法传禅的过程中,有僧问他:如何是西来意?师云:即今是什么意?(见《景德传灯录·马祖传》)
“西来意”即达摩来华的用意。这是禅僧参问常用的话题。马祖用反诘语表示对此无法用语言答,让他自己省悟。
《语录》中记载,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答:“来求佛法。”马祖当即斥责:“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慧海又问:“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马祖便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觅求?”于是,慧海顿然觉悟。
这里的“自家宝藏”,不仅有佛性清净心的意思,还包括众生日常的起心动念,表示一般的日常行事本身就是“一切具足”。
世俗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平常的生活蕴涵着佛法大意,人在举首投足、扬眉瞬目、自然而然之间能够显示出生命的真谛,一念回转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
所以,马祖在回答百丈怀海所问“如何是佛旨趣”时,直截了当地说:“正是汝安身立命处!”这些,都是否定那些只是纠缠在经典词句与祖师言论、妄想藉此证悟解脱的浮华作风,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修行方式。
有则著名“磨砖作镜”的禅宗公案,通过反诘的方式说明了马祖是如何在怀让门下受法的。
《祖堂集》卷三记载有这一有趣故事:
说马祖在般若寺传法院经常坐禅,怀让为了启示他懂得觉悟不一定要坐禅,关键是能否体悟自性的道理,便在他面前天天磨砖。
马祖觉得怀让这样做很奇怪,就问怀让磨砖头作什么用,怀让告诉他说是为了“磨砖成镜”。
在马祖提出“磨砖岂得成镜”的疑问时,怀让便对他说:“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马祖由此大悟,专心修持“心地法门”。
怀让就是通过磨砖的这一行为,并以反诘之语,打破马祖对坐禅的执著,从而促使马祖在反观自心中悟道。
反观自心以悟道
禅宗祖师接引弟子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暗示、隐喻等方式之外,还常常会通过动作、眼神或手势来教化和引导弟子。在禅宗史上有许多禅师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开示学人的。
曾有尼问师(赵州禅师):“如何是密密意?”师以手掐之。尼曰“和尚犹有这个在。”师曰:“却是你有这个在。”
赵州禅师在面对尼师的提问时,用手掐的动作告诉她佛法的深意不是以语言文字来表述的,只能靠一个人自证自悟方能体会其中的滋味。
谁知女尼并没理解禅师的深意,反而对赵州的这一行为感到吃惊,就说:“和尚犹有这个在。”
女尼心中所说的“这个”是指世俗的男女之情,在女尼看来,你赵州禅师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开悟祖师,竟然还没有破除男女之间的色情之心,这是与戒律相违背的。
赵州知道女尼没有破除对男女的情见,所以,接着他就对女尼说,不是我有这个在,而是你有这个在。因为对一个开悟的祖师而言,他的心中是没有性别色相方面的分别执著的。
庞居士问祖(马祖)曰:“不昧本来人,请师高着眼。”祖直下觑。士曰:“一等没琴弦,唯师弹得妙。”祖直上觑。士礼拜,祖归方丈。士随后曰:“适来弄巧成拙。”
马祖对庞居士自认为已悟本来面目没表认可,未高着眼;而对于说自己善弹无弦之琴表示默许,故将眼上视。马祖通过这样一个眼神,使庞蕴居士知道了其中的深意。
马祖不仅使用眼神这样的动作,而且还以脚踢方式启悟学徒。
水老和尚初参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的的意?”被马祖一脚当胸踏倒。当下大悟,起来扶掌,呵呵大笑。云:“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毛头上,便识得根源去。”(《景德传灯录·水老和尚传》)
还有的禅宗祖师常以拂子示人。马祖门下,百丈怀海、南泉普愿、西堂智藏是其得意弟子。
有一天傍晚,师徒四人在一起看月。师问:“正这样的光景怎么?”西堂答:“正好供养。”百丈答:“正好修行。”南泉则拂袖而去。
马祖说:“智藏是参读经的主儿,怀海是位禅家,只有普愿,超然物外。”
马祖曾问百丈怀海:“你用什么方法开示人?”怀海举起手中的拂子。“就这个吗?”禅师问。百丈又把拂子扔掉,算是回答。
面对马祖的提问,百丈禅师认为“法”是 “说是一物即不中”,所以就举拂,举拂子是一种动作,是有所为,故可表示有为法。意思是说:总要教些什么。
马祖再问,抛下拂子,这是无为法。有教是一法,不教亦是一法。但不论有、无,对象都是一杆拂子。
不论有为、无为,拂子还是拂子,它都是不变的,是超出有无的,也就是那个不可言说的“一”。可以教什么呢?就是这个一。百丈不落言荃理路地回答了师父的提问。
在《景德传灯录》中,有一则有名的“一指禅”公案:
有个尼姑到俱胝和尚那里去,她头戴竹笠,手执柱杖,绕着俱胝转了三圈,然后对俱胝说:“你如果能说得出这是什么意思,我就取下竹笠来。”
尼姑连续问了三次,俱胝都说不上来,于是尼姑便转身离去。这时天色已晚,俱胝留她明天再走,她还是因为俱胝说不出绕他三圈是什么意思而没有留下。
尼姑走后,俱胝很惭愧,打算到外地去寻访高僧,进修禅法,但当夜有山神来劝他不要离开,因为不久就有高僧来到。
果然,十天以后,天龙和尚到访。俱胝把事情经过告诉他,天龙听了,什么也没说,只向他举起一根手指。俱胝见了,立刻大悟。
从此以后,凡是有禅师来切磋的,他都不说什么,只举一指以应。
有一小沙弥,每次见到有人来学法,也学俱胝和尚那样举起一个手指回应。
后来有人对俱胝说:“小沙弥也会佛法了,凡是有人问询,他都像您一样举起了一个手指。”
于是,有一天,俱胝在袖子里暗藏一把刀子,找小沙弥来问:“听说你会讲佛法,是吗?”小沙弥说是,俱胝便问:“那么什么是佛法呢?”小沙弥就举起一根手指。
这时俱胝就拿出刀把那根手指砍断。小沙弥痛得大叫,急忙转身而走。
俱胝在后喊他回来,他一回头,俱胝再问他:“什么是佛法?”小沙弥又举起手来,但是已经没有了那根手指。他顿时豁然大悟。
德山到了沩山,挟复子于法堂上。复子是僧人行脚用的包裹,挟复子就是拿着包裹。他连包裹也不解开,背着包裹就上法堂了。从东过西,从西过东。而后顾视云:“无!无!”说完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出法堂而去。
德山的这一举动,表示彻底悟道了。雪窦禅师看到德山的举动说道:“勘破了也!”表明雪窦从德山的动作中看透了他的悟境。
禅宗祖师在接引学人时,为了杜绝其虚妄思维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用口喝,在机锋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棒喝”的新方式,来暗示和启发对方。
据佛教史载,马祖道一已运用过棒喝的手段。当有学人向他提问“如何是西来意”时,他便打,还说:“我若不打汝,诸方笑我也。”
他的“喝”也是气状山河,曾使门人百丈怀海禅师“三日耳聋眼黑”,怀海的门人希运听说后不觉吐舌。
相传棒的广泛施用,始于青原系德山宣鉴与南岳系黄檗希运;喝的使用则始于黄檗门下的临济义玄。禅林中盛传德山善用棒,临济善用喝,故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
《五灯会元》中记载了宣鉴禅师在上堂说法时常用的棒打方式:
(宣鉴)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甚么打某甲?”师曰:“汝是甚么处人?”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
又有一次,雪峰问:“从上宗乘,学人还有分也无?”师打一棒曰:“道甚么!”曰:“不会。”宣鉴一次小参示众曰:“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德山宣鉴禅师从来不以言句教化弟子,每当有人来问,他都会以棒打的方式来对待。以帮助学徒扫除情见,断绝妄念,使他们能在如雨点般的棒打之下证道成佛。
在他门下,有很多禅宗学徒就是在棒打之下豁然悟道。禅师棒打学人,主要有三个目的:
一是截断学人的妄想执着,让他们在棒打的瞬间言语道断,心思路绝,从而当下见性。
二是不许学人直接说出悟境,以免触犯自性不可说之忌讳。
三是通过棒打的方式来测试学徒的悟性如何。
棒喝这两种教化方式,在很多时候是同时采用的。义玄禅师在教化弟子实践中,认识到喝对启发禅子根性的作用,便经常用喝之法。
义玄禅师一次升堂,有僧出门,义玄禅师便大声喝,那位僧人也跟着喝,然后礼拜,义玄禅师接过来便打。
禅师的喝是为了启发这位学人,而这位学人却不明白师意,也跟着喝,所以,义玄禅师又通过棒打的方式来进一步引导他。
义玄禅师之所以用“棒喝”的方式来教化弟子,是因为他认为,禅宗教外别传的心法,只能够通过反观自心的方式去体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的。
一次上堂,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子,僧人便喝,义玄禅师便用拂子打他。
又有僧人问:“如何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子,僧人便大声喝,义玄禅师也一起喝。
前一个僧人问佛法大意,义玄禅师竖起拂子,意在告诉他佛法大意需要自己亲自证悟,而不能用言语说出,僧人不明禅师之意,便以喝来对待,所以,义玄禅师就用拂子击打,再次启发他。
而后一位弟子明了禅师之意,所以也发出喝,义玄认为第二为学人的喝是明白佛法的深意,所以便与他一起喝,表示认同。
禅宗祖师采用以上几种不同的教化弟子方式,用来传授禅法,传递某种信息,交流彼此的参禅心得和悟境,打破了传统的以正面言教为主的传授禅法的方式,从而使禅宗的传法方式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增加了对禅宗学人的吸引力。
—— 国学著作在线选购——
张其成教授新书出版
欢迎广大国学爱好者在线购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冲祖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