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平仄就不能写诗的技巧平仄了吗

(曾以为已注销)
(大隐隐于市)
第三方登录: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此文一出,估计又有许多“诗山词林的高手”又要把我拖进黑名单了,曾经就有过,我只说了几句平仄的“坏话”,立刻就把我拖黑名单了,人家都不削与我讨论。所以一直在犹豫,此文要不要发。不过还是不吐不快,还是发吧。
写诗要不要讲平仄?
近段时间来,总有朋友(有现实中的朋友,也有网络上的网友)与我一起讨论诗词的平仄问题,要说这个问题,首先先要知道何为平仄?写诗填词为什么要讲平仄?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平仄?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平水韵》、《十九部韵》、《词林正韵》等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shǎng)、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平和阴平,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那么,写诗填词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呢?
其实,这和我们汉语的发音有直接关系,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现在流行的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shǎng)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也就是说,平仄理论是古人在长期写诗填词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韵律的格调,这样写出来的诗、填出来的词才具有非常美妙的韵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极能体现中国诗歌所特有的韵律,也才能体现出中国古诗词特有的美感,特别是宋词,本来就是作为歌词填写出来之后让人唱的。这就使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世界上最独特、最精美、最有魅力的文学体裁之一。它的凝练、它的雅致、它的古典,会让任何一个有点墨水的人都心旌神摇。
但是,写诗填词就一定要讲究平仄吗?我的理解是:不尽然!为什么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巨大,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普通话,是成型于明清之时的一种语言,是以明清以来的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目前的北京话是满蒙入关以后学习汉语不标准而形成的现今的读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河北承德滦平县是普通话标准采集地。看出来没,其实目前的普通话其实就是一种方言,只不过后来在清王朝的统治过程上逐渐流行开来,并形成了目前在全国流行区域最广的一种语言。
据说目前潮汕话中保留大量的唐宋时期的语言因子(我不是搞语言学的,所以没有专门研究,没有证据,只能是“道听途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唐宋时期的汉语就不是四个调了,因为潮汕话有八个调,所以满蒙入关要想学会八个调的汉语,难度确实非常之大(你现在要想让外国人学会四个调的普通话难度都很大,大家都知道英语只有升降两个调),只能是减化成四个调的“北京话”了。其中的入声字,就在这个过程逐渐分化,一部分分化到了平声字里面,有些分化到了上声和去声字里面了。例如其中一个非常常用的字:“白”,它是一个入声字,现在就成了阳平调,许多人的诗写出来以后用检测表一测,麻烦了,它是仄声!非常不符合平仄格律,又得换。类似这样的分化到平声字的入声字非常多(如果它分化到上声、去声也就罢了,反正是仄声字),这给现代人的平仄格律增添了不少麻烦,也使得现代人写出来的诗词韵律上出现了许多不符合语调的美感。
甚至当时的一些千古名句读音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在读起来,平仄押韵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问题。例如:唐朝杜牧的这首《山行》,这是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一首“名诗”了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这里,“斜”和“家”、“花”不是同韵字,现在读起来就很别扭。但是,唐代这个“斜”字并不读xi&,当时的读音在现代拼音中都拼不出来,有点像
xia,或者sia音更接近。所以,杜牧写的当时是同韵的,现在不同韵了。这就是读音发生了变化的典型例子。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存在了巨大的差异,如果我们还用古代汉语的韵律去写诗填词,有些诗词写出来之后让人读起来一定非常拗口,那这样的诗词还不如不用格律。
介于此,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于2010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
当然,这里面也有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用《中华新韵》“填”出来的诗词,意境和感觉上确实差了好多。毕竟,汉字不仅表“音”,还表“形”、表“意”,我们用现代的读音去写古体诗词,意境上面肯定差了好大一截。毕竟一个“形”的汉字表某个“意”,和他当然的读音也有着相当的关联,已经不是现在汉字读音所能表达的了。
例如,刘禹锡的“咏史诗”,窃以为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但,这首诗既不符合平仄规律,也不押韵,再用《中华新韵》来检测一下,更不得了,这还能算诗吗?没一个韵是押上的,平仄还存在着五个问题。如果按当然的要求来看,这诗不仅仅是该给差评的,甚至连诗都算不上了!可是,谁敢说,“我”的诗写得比刘禹锡的还好?至少,在他面前,我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算不上。
2、平仄是古人在长期写诗填词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总结,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有关诗词格律的规律,注意,是总结出来的规律,不是写诗的“法则”,更不是写诗词的“法律”,也就是说,你按这个格律去写,写出来的诗其韵律就很美,其语调就很协调,让人读起来就非常的朗朗上口,声调就很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读起来就具有独特的声韵美!
但是不这样写可不可以呢,答案是:太可以了!你本身已经达到了非常优美的韵律,本身让人读起来就已经朗朗上口了,本身让人读起来就已经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本身让人读起来声调上就已是高低有味了,还非要去硬套平仄格律,这不是画蛇添足了吗?平仄格律本身就是为韵律服务的,而不是韵律为平仄服务。诗词需要平仄,就是因为诗词所需要的韵律而确定的,而如果诗词本身如果已经具备了韵律的需要,再去讲究平仄,难道不是多余的吗?
例如:这首李白的千古“名诗”:《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用《平水韵》一检测,这首诗就有三处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地方(如果是《中华新韵》表,那就有五处不符合平仄的地方),是李白不懂平仄吗?
也就是说,讲究平仄,肯定符合韵律,但符合韵律,不一定要讲究平仄,这诗,这词,只要能达到韵律的要求,哪怕不需要平仄有何不可?如果为了讲究平仄把韵律给破坏了,这样的平仄有何意义?
还是那句话:平仄是为韵律服务!
平仄是为了写诗词的人有一个更快的捷径达到诗词的韵律之美,而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就象数学公式一样,能套当然很好,用数学公式一套,这问题就简单了不是?但是事事都套公式,是不是就有呆板、八股之嫌?就象武术,按套路表演当然很美,但是实际运用中,你也按套路打?能把对手打倒就是好武术。在实战中也非得要按套路打,不被人打死算你命大!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写诗填词就不要平仄,我上面已经说过了,平仄是为韵律服务的,能够按照平仄格律去写,这诗这词当然就非常符合韵律美的诗词要求,让人读起来就很是抑扬顿挫、跌宕起伏,这就使得中国的古典诗词,成为世界上最独特、最精美、最有魅力的文学体裁之一。但是,如果已经达到的这种韵律要求了,也就没必要为平仄而平仄了。
我的意思是:只要为韵律服务,这平仄就是应该的;如果是为平仄而平仄,这平仄就是多余的。如果因为平仄格律反而破坏了诗词的韵律,那这平仄格律不要也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不知平仄,妨碍写诗吗_百度知道
不知平仄,妨碍写诗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356
获赞数:1313
擅长:暂未定制
如果写格律诗,粗通平仄是最起码的要求,不懂平仄,便无从下笔。因为诗词都有一定的平仄规律,不然,读起来就有可能不那么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比如七言诗的基本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举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你想学写诗词,可找一本王力作的《诗词格律》一书看一下,便能够初步明白诗词是怎么一回事了。
来自知道合伙人认证行家
物理类行家
采纳数:323
获赞数:383
安防系统设计者 热成像技术应用开发者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设计者
写古风必须平仄,现代诗歌最好不讲求,但尾字押韵读起来更上口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80后网红诗人沈舒畅,浅谈诗词平仄其妙!
近日,一首原创情诗《布达拉宫》在网络上爆红,得到了现代诗坛极大的关注与认可。据悉,本诗的作者沈舒畅一度被网友称为“当代最具仙气的才子”。记者本人也是诗词爱好者,有幸面对面采访沈舒畅,就诗词的平仄格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记者:在您看来何为平仄?
舒畅: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记者:那么我们在创作诗词时,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呢?
舒畅:平仄理论是写诗填词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一种韵律格调,遵循其规律写出来的诗词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同时也才能体现出中国古诗词特有的美感。其中以宋词来说,更多被作为歌词供后人吟唱呢~
记者: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写诗填词就一定要讲究平仄?
舒畅:我的理解当然是不尽然!
唐朝年,“四声”正式二元化为“平仄”,真正意义的律诗得以产生。平仄声二元化后,缺点甚多,因此,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几乎延续了1500多年。清末民初,陈独秀,胡适等人批判了平仄声的片面性。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您看,这首诗既不符合平仄规律,也不押韵。再用《中华新韵》来检测一下,更不得了,这还能算诗吗?可是您敢说,“您”的诗写得比刘禹锡更好?所以说,平仄只是写诗填词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整套有关诗词格律的规律。这里需要注意哦!是总结出来的规律,不是写诗的“法则”,更不是写诗词的“法律”。
如果原创诗词本身已经达到了非常优美的韵律,为何非要去硬套平仄格律,这不是画蛇添足了吗?平仄格律本身就是为韵律服务的,而不是韵律为平仄服务。所以写诗填词当然也是可以不这样写哒!例如:这首李白的千古“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平水韵》一检测,这首诗就有三处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地方,如果是《中华新韵》表,那就有五处不符合平仄的地方,但谁敢说李白不懂平仄?
也就是说,讲究平仄,肯定符合韵律,但符合韵律,不一定要讲究平仄。这诗、这词,只要能达到韵律的要求,即使不需要平仄又有何不可?但是为了讲究平仄而破坏诗词的韵律,那这样的平仄您觉得还有意义吗?所以说,还是那句话,平仄是为韵律服务!平仄就象数学公式一样,能套当然很好。但是事事都套公式,是不是就有呆板、八股之嫌?就象武术,按套路表演当然很美,但是实际运用中,能把对手打倒就是好武术。您在实战中也非得要按套路打,不被人打死算您命大哦!
关于平仄的运用真是“能浮舟,亦能覆舟。”调配平仄,虽然可以增强诗词的节奏和语言的表现力,展现声乐之美。但也不能视其为一条准绳,将自己捆绑住,束缚自己的思想。故,您可以找一堆证据证明平仄论合理,我也可以找一堆证据证明平仄论不合理。
记者:那写诗填词需不需要遵照平仄标准?
舒畅:平仄和背诵先贤的诗词其实只是写诗的初级阶段,就像武术中的扎马步,就像书法的正楷。每个写诗的人都经过,但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和应用?应不同情境而采不同的平仄形式。所以,科学的理念并不是要不要讲究平仄的问题,而是如何使平仄更符合不同诗作内在气韵律动的问题。业经限定的律诗的平仄组合形式,只是运用平仄技巧的基础形式。所以,正如气功中意守丹田,妙在似守非守,而反对死守一样。对于律诗平仄的基础形式,其高妙境界亦在于似守非守。
记者:那么在您看来,平仄到底该怎么样呢?
舒畅:随着平仄之说的刻意发展,到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诗词气势和意境的发挥和拓展,成了诗人的蹩脚鞋或包袱,大大地误入歧途、有违初衷。我认为这是对诗词文学的自我封闭,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极其不利。
诗词的最终目的是走进大众、服务大众,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的不完善的平仄之说而固步自封。诗词只是文体的一种,应该让社会民众都喜闻乐见、共同参与。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所以现代人无论是创作或评判诗词的好坏,都不应过于拘泥于诗词格律、平仄之说,当以诗词的意境为重、气势为重。至于诗词的音调只要读起来顺口,有韵律即可。只要为韵律服务,这平仄就是应该的,如果是为了平仄而平仄,这平仄就是多余的。如果因为平仄格律反而破坏了诗词的韵律,那这平仄格律不要也罢。
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古典诗词能够屹立在无情的历史长河当中,已经证实了这是一种美好的事物。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人与沈舒畅一同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将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_百度知道
诗词中的平仄要求很严吗?必须得讲究平仄吗?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443
获赞数:2547
参与团队:
& 诗词的种类不同,对平仄的要求也不同。古风相对自由,近体诗相对要求严格。不以词害意,是诗词创作的共识。什么叫做以词害意,就是发明一些大家不懂的词语,表达不出相应的意思。& 一。沈宋使格律诗的定型。先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热衷于诗艺的研练,文辞华美,五言律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随后的沈佺期、宋之问日臻完善,最终推动了五言、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诗歌艺术逐渐成熟,格律诗体正式形成。& &沈宋在诗歌上的主要贡献是促成了格律诗的定型。沈宋在以沈约、谢朓为代表的永明体基础上,从原来的讲求四声发展到只辨平仄,总结出诗歌高低抑扬的平仄变化规律,由原来只讲求一句一联的音节协调发展到全篇平仄的粘对以及中间二联必须上下句属对,从而形成完整的律诗。===~引自《光明日报》二。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如果按照今天对格律的认识,崔颢的《黄鹤楼》是不符合平仄格律的,可宋朝的严羽却说:“崔颢的《登黄鹤楼》为唐人律诗第一。‘,可见古今对平仄的认识略有差异。今人有意引进西洋语法,把诗词对平仄的要求限制得过严,这一点和古人在认识上有差距。===~引自《古今格律的不同与认识》三,结合我的创作来说吧要严格符合平仄格律不难,只要使用变格语法,适当地压缩词语就行。其实,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不符合平仄规律的佳作。如果词语不能压缩,不合平仄也无妨。除了平仄合律的近体诗词外,还有相对自由的古风体诗词。刘树勇在《画出心中的向往》黄华华在《生活颂》中都说,格律诗词表现今天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是相当乏味的。合律也好,出律无碍。平仄格律是人为发明,创作中可以调整对平仄格律的要求。平仄就是把四声分成两类,优势是增加作品的曲折感,缺点是表现范围比较少。诗词创作可以走格律派路线,也可以直抒性灵。
采纳数:200
获赞数:2422
这不一定,主要还是看什么类型的诗。古风诗对于平仄的要求每那么严格,押韵就差不多了。词,是一定要符合格律平仄的。当然,近代有所谓的散词一派,我个人表示无法接受。散词给我的感觉,与现代诗无异,是硬要扯上古词的大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采纳数:52
获赞数:2295
诗词一般没有这么要求的。仄平一般是规定对联末尾的那个字的。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这是对联的严格要求!而不是诗词!
采纳数:215
获赞数:2604
律诗、词要求很严格,五古、七古、骈体、六言等不太严格。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采纳数:284
获赞数:1810
参与团队:
律诗、词要求很严格,五古、七古、骈体、六言等不太严格。
采纳数:106
获赞数:1915
如果你要写格律诗,那肯定要讲究平仄在内的格律规则。不过,写诗未必非得依格律规则来,毕竟格律诗只是古诗的一个分支。像李白谁能超过,可他对格律就不以为然,而像王文郁等格律研究专家未必写得出好诗来。个人看法:其实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本身也不是很合理的。格律开始时是没有平仄一说的,就是依四声定规则,后来发现难度太大,这个游戏规则很难遵守,便将它分成了平仄两类。其实,平仄感本是虚无的,只是通过学习后强加给自身的一种条件反射。押韵和对仗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能叫人明显感觉到,而平仄是什么,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归纳定义。适当的音调搭配(而非平仄)的确读来好听(其道理类似作曲),但平仄搭配基本固化,就诗的表现力来说,本身就是不合美学的,其表现力类似于给任何诗都套上《跑四川》的调子。
1条折叠回答
其他3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诗平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