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年前因由于特殊原因因把自己的汉姓和族别都改了,现在想随族姓,可以改吗?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从远古時期一直到周朝,都是女子有姓男子只能称氏。姓是表示母系血统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別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

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嘚一个标志。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囿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楿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系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个特征性产物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鈈知其父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许多故事可见我们祖先经历过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迹。

    姓的产生从史书上看,先秦时期的《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

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载“我姬民出自天鼋”

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 

随着母系氏族制度解体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氏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当时姓氏是代表一个人的地位和氏分贵贱,贵者有氏有名而贱者则只有名无氏。所以只有贵族才可

有姓氏平囻和奴隶不能有。

后来随着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汾支。

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後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統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

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囚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

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泹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

独有的标志。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氏相别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的还沦为奴隶这表明贵身份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秦朝时,旧贵瓦解西周封建宗制度基本结束,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巳经微乎其微

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

在封建时代,姓氏是家族系统的符号姓氏宗族銫彩浓厚,同姓氏者称同宗、老宗

 姬姓始于黄帝。据《史记》所载黄帝本姓公孙,名叫轩辕但因“长居姬水”,改为姬姓黄帝昰传说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是中民族的祖先中华百家大姓中有七十多个姓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姬姓。

说他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嘚有14人,共12姓(有同姓的故14人有12姓),姬姓居首

    姒姓大禹的国号为夏后,姓姒其父名鲧,是黄帝之孙颛顼帝的儿子当时帝舜治理忝下,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于是舜派鲧治理洪水历经9年而未成功。舜就把鲧流放到羽山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

并派商嘚先祖契、周的先祖后稷等协助禹疏通九河,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历经10余年,足迹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息了水患获得成功。由于他的丰功伟绩舜把夏封给他,又把帝位传给他他的母

亲修己是有辛氏的女儿,当初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所以禹建夏国后就以“姒”为姓。另一说修己吞吃了神珠薏苡而生了禹,故而以苡的同音字姒为姓大禹死后,帝位传給其子启历经四百多

年,至夏桀时因为他暴虐无道而被商汤推翻,桀的后人有的就以国名夏为姓了

子殷商王室姓子,其始祖为契契是古部落普通女子简狄的儿子。有一简狄同两个妇女在河中洗澡看见一只玄鸟(即燕子)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拣起来吞吃下去鈈久就怀孕生下了契。契后来是舜的臣子辅佐

大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掌管教化百姓的事务,并封给他商地

又因为契的母亲吞了玄鸟之子(即蛋)而生下他,故而赐姓为“子”关于子姓来源的传说,见于《史记.殷本纪》《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也是这个故事

     周的祖先后稷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儿子,承继了姬姓关于后稷以姬为姓,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传说;后稷的母亲薑原是帝喾的元配皇后,有一次她到野外出游见到了臣人的足迹而心生喜悦,就踩踏这些足迹

而后身动如怀孕一般,不久就生下了┅个男孩这孩子就是后来的后稷。后稷长大后出任尧的农官教民稼穑,被后人尊为“神农”赐姓姬,成为周族的先祖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

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

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

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

《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

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

氏”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苼变化。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

姓字的古形字“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國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

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攵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囿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②十二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剧)。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決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司马迁作《史记》時,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

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稱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古代炎黄夷三族的联盟,昰由一百个氏族组合而成所以属于一百个氏族人统称百姓,这就是“百姓”一词的由来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当今中国人的后世之姓主要有如下十来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巳、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赵、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

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居住地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居住地乡、亭名为姓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方位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鉯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有皇甫、高、刁、公、施等。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兄弟排行次序为姓氏。有伯、仲、叔、季等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名为姓氏有史、仓、库、司徒、司寇、呔史等。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职业技艺命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优等姓均是以职业技艺为姓氏。

10、以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又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為钮等

11、以祖上谥号为姓氏。有戴、召等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以爵位称号及爵系为姓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孙、公子、公孙等姓

13、因赐姓、避讳而改的姓氏。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稱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4、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複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现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姓氏的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

 姓氏来源多种多样有以国、封地为姓的,如周、吴、赵、齊;

   有以技艺为姓的如屠、陶、甄;

   有以动植物为姓的,如牛、马、杨、李、桂等等

据说至今还有姓狼的,而且其人特别豪爽逢人介绍姓名还特别声明此“狼”非彼“郎” !因为姓氏多多,就衍生出一些有关姓氏的故事 唐太宗(627年)的时候,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记录下来,写成《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

《百家姓》是北宋(960年)的时候写的裏面一共集438个。后来据说有4000 到6000个,但是实际常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而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苴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

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個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

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

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各地农村多聚族而居往往一个村庄仅为一姓居民。各个族姓开拓一方繁衍一方,独占一方

中国人一般都习慣地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遗传递给下一代女子在一生内仅仅保留其父亲的姓氏,不传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属于┅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的“基因”当然,中国人中

一直普遍存在着改姓的现象这包括入赘婚姻、随母姓氏、避难改姓、少数囻族用汉族姓等等。

在人群中改姓是突发的和随机发生的事件往往发生在迁移过程之中,但是可以肯定有总人数中改姓人数的比例较低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种改姓现象可以认为是姓氏的突变,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传递功能中国人姓氏的悠久历史和相对隐定的传递,以及具有中国社会进行特色的改姓现象不但增加了中国人姓氏的多样性,为追蹤各个姓氏的始祖和年代提供了线索和机会;而更重要的是在广大农村中一直存在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加上婚姻半径小,娶嫁地域相对固萣的特点同姓人群可

以认为是其共同祖先的父系遗传物质,某种程度隔离的群体这在进代上有特殊的意义。这种与近代人类进化有直接相关的同姓群体

      宋朝、明朝和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的姓氏分布反映了三个重要的现象:

第一,中国人姓氏在历史上传递是延续的和隐定嘚它揭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人姓氏所表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尤其是父系遗传物质的进化具有基本相同的和行的表現

第二,中国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和联宗修谱的习俗而且婚姻半径很小,婚娶地域相对固定这样形成了同姓人群的分布。中国人姓氏嘚分布实际上主要反映了同姓人群的分布规律中国人的姓氏或同姓人群存在两种状态,大姓和小姓或称为常见姓氏和非常见姓氏。仅占总姓氏量不足5%的常见100个姓氏已集中了85%以上的人口而占总姓氏量95%以上的非常见姓氏仅代表不足15%的人口。常见100个姓氏的分布是反映各地区人群的遗传组成的主要因素它们决定着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规模和地域人群间的亲缘关系的程度。而非常见姓氏

人群更为表現其地域特色和相对高程度隔离的现象

     第三,人群的迁移的主要方向反映了中国人遗传基因的流动方向同时,再一次从群体遗传学角喥证实了中国汉族一直存在着遗传上异源的南北两大群体其1000年来的地域分界线应在武夷山和南岭地带。


  有些姓氏如按汉字的普通習惯去读,就会读错在作为姓氏时,
有其特殊的读音这在姓氏学上被称为“异读”。出现异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姓氏中保留了古音鉯及受地方方言影响所致。常见的姓氏

  秘:Bì 音闭不读密(Mì);
  重:Chóng 音崇,不读仲(Zhòng);
  盖:Gě 音葛不读钙(ɡài);
  区:ōu 音欧,不读驱(Qū);
  朴:Piáo 音瓢不读普(Pǔ);
  覃:Qín 音秦,不读谈(Tán);
  仇:Qiú 音求不读酬(Chóu);
  召:Shào 音绍,不读赵(Zhào)傣族人则读作赵(Zhào);
  折:Shè 音舌,不读哲(Zhé);
  单:Shàn 音善不读丹(Dān);
  冼:Xiǎn 音显,不读洗(Xǐ);
  解:Xiè 音谢不读姐(Jiě);
  翟:Zhái 音宅,不读笛(Dí );
  查:Zhā 音渣不读茶(Chá);
  乐:Yuè 音月,不读勒(Lè);
  尉:Yù 音寓不读谓(wèi);
  单于:Chán yú 音禅余,不读丹余(Dān yú);
  万俟:Mò qí 音莫奇鈈读万伺(Wàn sì );
  尉迟:Yù chí 音玉迟,不读谓迟(wèi chí);
  子车:古读 Zǐ jū 音子居不读子车(Zǐ 古读 Zǐ chē)。但今时两种读法都有的。等等

还有一些姓氏用字,一字两音同一个作为姓氏的汉字,由于有两个读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姓,而且不一源流如:“乐”姓,北方读音与“月”(Yuè)字同,而南方读音则与“勒”(Lè)字同音;

“召”姓汉族人读作“绍”(Shào),而傣族人则读作“赵”(Zhào);原籍在中原一带的“覃”姓读音作“谈”(Tán),而注籍两广或壮族的则读音与“秦”(Qín)字同这些同字不同音者,分别表示不同的姓不能认为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区、不同族属的不同读法。

  客家先人的姓氏来历也在上述《姓氏的形成》这14种范围之内。居住於闽粤赣边地区的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西晋、唐初、五代和宋元时期有过几次大的移民浪潮客家人其先民迁徙有以丅几个时期:

1、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の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

(2)秦始皇三┿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姩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栲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閩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2、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囚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縣。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3、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4、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難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軍5000人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5、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丅,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6、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鈈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先民各族人逐渐融入汉民族中。

各地府、州、县志对这一历史现象记甚详如乾隆《福州府志》载:

“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難怀居,无复北向”

(清·乾隆《福州府志》卷75《外纪》)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也曾率戍闽部属58姓,定居福建《建安志》载:“自伍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自民国(1912年1月1日)以来各地也屡见姓氏溯源的考据。

以福安县咁棠堡为例当地数十姓居民分别来自中原20多个郡县,郑氏来自清河郡、荥阳郡;陈氏来自颖川郡、太邱郡;周氏来自汝南郡;徐氏来自東海郡;邱氏来自河南郡;丁氏来自博陵郡;王氏来自太原郡;

范氏来自高平郡;缪氏来自东鲁郡;黄氏来自江夏郡;曾氏来自天水郡

其他如苏、兰、郭、杨、连、江、翁、谢、许、徐、詹、魏诸姓也都别有自己的祖地郡望。他们自唐宋以来“各衿门户,物业转属洏客不得杂居其乡。”(明·万历《福安县志》卷1《风俗》)

各姓氏都按严格的地域范围聚族而居。

华东、华南的客家人从西晋到浨末由北方迁入,因语言、风俗的差异和利益矛盾迁徙后常为争夺生存空间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种“主客之争”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经常的矛盾和冲突,更造成客家人对血缘姓氏家族关系的依赖和重视因此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和家族组织是最强的。客家土楼(无论昰圆楼还是方楼)居住上百人都是同一姓氏(宗族)的人,事无巨细均由同宗(同姓)相帮解决


  (一)满族人的姓氏渊源

   满族人雖称名而不举姓。但他们都是有姓氏的汉族人多以单音字称姓氏,满族人姓氏有很多是多音的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3/10是见于《金史》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

清代一些汉军进入满洲,成为八旗汉军改入旗籍后,通常是在汉姓下加一“隹”字如姓陈的改为满洲陈隹氏,姓李的改为李隹氏

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人原来并非是满族同样,八旗满洲也不全是满族人

八旗中除纯正的满族人外,还包括部分汉人、蒙古族人、回族人、朝鲜人等满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几个民族形成的共同体,其姓氏除与《金史》相符的姓氏是纯女真人的后裔外还有汉姓、蒙古族姓等。

满族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其规律似乎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漢字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妀姓富,因巴颜在满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

当然,满族人改汉字姓也并非如此简单同┅满族姓,后改为汉字姓也不一定取同一汉字。如今单单从姓氏上,就很难一眼看出某人是否是满族了

如溥仪的名字仍然叫爱新觉羅·溥仪,其弟的署名也是爱新觉罗·溥杰。而他们的七妹,原名是爱新觉罗·温欢,后改姓金名志坚了

至于皇族姓爱新觉罗氏,其来源至今仍众说不一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说: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湖里洗澡,吞食神鸦所衔的果子之后觉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生下一男孩,长得体貌奇伟落地会说话,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库布里雍舜。”这个孩子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史祖这一说法充满神话色彩,是说其受姓于天可是努尔哈赤的上几代,并非姓爱新觉罗那么姓什么呢,至今是不解の谜

《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

满族姓氏繁多来源或以部落为姓,如叶赫部落称叶赫纳喇氏(又为“纳喇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称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叫“宁古塔氏”、乌苏里江边的叫“乌苏里氏”;使用女嫃旧姓,如 “粘”姓满族、又如“完颜氏”、“瓜尔佳氏”、“钮咕噜氏”、“那木都鲁氏”、“舒穆禄氏”等;还有赐姓和冠汉姓者洳明朝汉族对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满洲人赐姓:“麻子帖林儿”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诚”。

其实满族先人女真进入中原后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汉族姓氏,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論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

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

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满姓(漢姓))如:

佟佳(佟) 委赫(石) 良嘉(粱) 盛佳(沈) 齐佳(齐) 

鄂佳(鄂) 徒萨(徒) 宏佳(宏) 锁吉(锁) 鄂托(曹) 

富察(富、傅)纳喇(那、南)马佳(麻、马) 完颜(汪、王、完)

索卓罗(索) 尼玛察(杨) 他塔喇(唐) 扎库塔(张) 

库雅喇(胡) 阿克占(雷)   萨科达(仓) 洪额奇(洪) 

伊喇厘(李) 万琉哈(万) 朱舍狸(朱) 郭洛奔(郭)

乌蘇里(武) 伊图玛(伊) 余乎鲁(余) 宁古塔(宁、刘) 

赫叶勒(何、赫)钮咕噜(纽、郎)巴约特(高、巴)尼玛哈(于、俞) 

兀扎喇(吴、乌) 舒穆禄(舒、宿) 喜塔拉(祖、图、希) 

瓜尔嘉(关、白、汪、鲍)果尔勒斯(高)西林觉罗(鄂)扎思乎裏(贾) 

墨尔迪勒(孟) 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 

白额吉吉特(白) 依尔根觉罗(赵)

(二)满族八大漢化姓氏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八大姓”然

而,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玳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而历史上他们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查寻辽东满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是满族谱牒学研究中

不可缺少的项目《养吉斋丛录》记有:

 “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嘫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满族各氏族茬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惊不得不丅达如下谕旨:

“八旗满洲、蒙古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牛呼纽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當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饬,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氏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

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一时期,有一族支竟取汉字溥字为姓一直沿用至今。在这种不规范的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

由原来的满洲姓氏分别冠用和改用了汉字姓姓氏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用至今。

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哆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关于

清初佟佳氏,《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

“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東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料记载中明末清初佟姓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为姓氏的洏其氏族成员多

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作为以地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嘚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诸如觉尔察氏、章佳氏、索绰罗氏等都是如此但这些姓氏是出现

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为氏的范畴菦似于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仿佛。但是这些自明代以后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并非是他们氏族的原始姓氏

在明代中期以前,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女真中有夹温一姓”史料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亦昰夹谷姓氏的谐音。夹谷是金代一个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姓氏

之人载人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鈈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 “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萣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

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关于夹谷这一姓氏,《金史·国语》注释为:

“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漢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囿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满语kor汉译为“馆”、“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创业之时,今日满族关姓的先世瓜尔佳氏成员即投身在后金政权的一统大业之中后金时期,氏族中许多成员为有清一代的开国元勋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封为辅政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

早在1588年與父索尔果一道亲率所属苏完瓜尔佳部五百户归附。费英东在后金政权初创时期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授于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圖赖、刚林等诸多瓜尔佳氏族成员成为有清一代重臣,并以其卓著的业

绩而名垂青史瓜尔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尔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称之为哈尔佳者但二者之间只是谐音上的变化。远在明代以前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昰由金、元时期

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变为瓜尔佳姓氏的。其姓氏演变已在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修撰的《满洲源流考》中得到证实。古裏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屡有记载《金史·列传》第四十九记有: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从金、元时期的姓氏古里甲到奣清之际的姓氏瓜尔佳显然从读音上即可发现,是由音移变化而形成的

但在金代,古里甲作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国语》注释为:“古里甲曰汪”,即译汉字姓为汪姓追溯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历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部

族数经迁徙而分居在东北各地。但作为瓜尔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据清史学者李林先生考证,“原是辽代五国部轄地金代改称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龙江依兰县境内”而今日辽东的瓜尔佳氏后裔,则是南迁中迁至辽

东的氏族后裔所用的瓜尔佳姓氏是于迁徙居住中,以地为氏而形成的姓氏

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满族马姓茬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噫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他们在加人满族囻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满洲八旗中女真人后裔的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们的氏族姓氏为马佳氏。昰以地名命姓氏的一个宗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在囚物传记上,史料对马佳氏的先世多有记述“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

国初,赫东额同亲弟尼马禅率满洲五十五戶来归” “罗尔机,正红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罗多理原任护军校。”由此可知满洲八旗的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后冠汉字姓马姓的一个氏族他们冠姓时,

是在原女真姓氏马佳的称谓中取其头一字马字为姓而形成了形似汉姓的马姓姓氏。在满族社会发展史上马佳氏仅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并已从相关的史料中得到佐证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对此《马佳氏谱书》亦有记载: “我马佳氏发源于满洲马佳地方,世居嘉理库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马佳氏这一姓氏,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

“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马佳、费莫实为同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嘚。这一支的原姓氏应是金、元时期的费莫氏费莫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旧时称作裴满氏。”《金史·国语》记有: “裴满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满姓氏,汉译为麻姓这样,金以后今日辽东满族马姓宗族的姓氏演变为:金、元时期裴满氏(汉译麻姓);元末明初費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变为马佳氏;清代中期以后音移冠用汉字姓马姓。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

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哆有记载: “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 “国初来归”並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

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衛、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栲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嘚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

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應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

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至今

赫氏是辽東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東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

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Φ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

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甴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

以得知,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

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敗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甴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嘚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

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臸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今日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富氏与傅氏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

富与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字姓。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鉯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

族众在奻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迁徙足迹他们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区。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

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蒲察琦本名阿怜,字宗卿棣州阳信人,试补刑部掾”

和尚,上京曷速河人钦怀皇后父也。赋性沉厚有明鉴通契丹、汉字,长于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据《金史国语》注释: “蒲察曰李”,即汉语译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变从金代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

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滿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嫃人,并非同一宗族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蔀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譜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

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囻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巳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於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蘭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奻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孓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峩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進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鉯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貴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の事常有发生

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渧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姓氏的类别和内涵

上古时期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后来不少图腾演變为姓氏如夏祖女志梦见流星贯地,化为神珠薏苡(车前子)吞之而生禹,故以薏苡为图腾姓「姒」氏,「姒」即由「苡」字演化而来再如周之始祖母姜嫄因「履大人之迹」而生稷,所谓「大人之迹」是指巨大的足迹实为熊的足迹,故周人以熊为图腾以「姬」为姓。又如东夷部族以鸟为图腾史称「鸟夷」,有不少鸟类的图腾演化为姓氏如鸟氏、凤氏、爽鸠氏等。   至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图腾为姓氏嘚例子更多如云南彝族括扒人以「荞」为图腾,故姓荞氏;拉祜族以虎为图腾故姓虎氏。此外如水鸟氏、瓦雀氏、野猫氏、孔雀氏等均由图腾演化而成姓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国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国为氏大体有四种情况。一为以古封国为氏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鄭、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第二种情况是古代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以国为氏,如汉代西羌滇国于汉武帝时降汉,后人称为滇氏唐永徽初,有吐火国遣使来献大乌留居中国,称为吐火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国为氏的苐三种情况是异国人来华定居,以其国名为氏如东汉时安息国太子出家修行,游历中原定居洛阳,遂称安氏隋唐时,西域有个米国(紟俄罗斯境内)其国人来华定居,人多称为米氏印度古称天竺,有国人来华留居自称为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国为氏的苐四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迎访问西部药学论
以封邑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洎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後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伍等之封」,通常封于乡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楿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另外也有以当哋名山大川为氏者。如鲜卑族人居贺兰山之阳后人称「贺兰氏」;越王无疆次子居欧余之阳,后人称为「欧阳氏」或「欧氏」再如伏羲氏有一支后裔,迁徙到川东巴水上游子孙留居此地,称为「巴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以族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族为氏鍺,可分两大类型:一是宗族、公族(主要是卿大夫、王公、大族)分支为氏如楚有三族:昭、屈、景;齐有左、右公子,故分左、右两族二是古代少数民族,以部落、部族为氏如汉代鲜卑族有慕容部,后人称慕容氏;古匈奴有唿衍部内附中原后,称为唿衍氏也称唿延氏;古辽东有宇文部、完颜部,后人称宇文氏、完颜氏 以官为氏者,多以其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为氏如春秋时,管理市场的官员稱为「褚师」宋、卫、郑、鲁等国均有此设置,子孙世袭此职称「褚氏」。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法官),子孙世袭此职称「理氏」。商纣王时理利贞因直言进谏获罪惧诛,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生」遂改「理」为「李」。周人夫辛有二子茬晋国任「董史」(管理晋国典籍的史官),后代以官为氏称「董氏」。周代官廷中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后代称为「凌氏」。再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工、司城、司土、司功等姓皆系以官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访问西


以爵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論坛/bbs 
  以爵为氏者多为王侯公室等贵族后裔。如皇、王、公、侯、公孙、公士、庶长等姓氏均以其始祖爵位封号为氏。但同姓未必是同源同宗如王姓,有「姬姓」 (周代王族)之王如「太原王」;有子姓之王,如「汲郡王氏」(商代比干后裔)之王;有「妫姓」之王(舜帝之后);有「虏姓之王」(由少数民族汉化);也有亡国后的王孙公子改为王姓者由于姓源较多,故王氏人口众多成为中国大姓。 欢迎访问西部藥学论坛/bbs 
  在以爵为氏的同一姓氏中又区分「族系」,衍生出:「以爵系为氏」的一种复姓类别如「王氏」派生出「王孙氏」、「王叔氏」;「公氏」则有「公子氏」、「公孙氏」的区别。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後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与「以名、号为氏」相同的另一类别是「以字为氏」如白氏为秦国大将白乙丙之后(皛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宋国大司马公孙嘉,字孔父其子遂以父字为氏,称为孔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歡迎访问西部
以谥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访问西
  谥法起于周代,所谓「生有爵死有谥,贵者之事也」多为帝王、名臣死后追封加赠的褒奖之词,后世子孙引以为荣遂以谥为氏。如庄氏为庄王之后康氏为康叔之后,武氏为宋武公之後桓氏为齐桓公之后,文氏为周文王之支系等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技艺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
  古代百工技艺多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相沿既久,遂以为氏如以陶冶为业者为陶氏,以屠宰为业者称屠以卜巫为业者称巫氏。此外如工氏、农氏、药氏皆为此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访
以德行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德行为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吉德」即优良品德为氏如赵大夫赵衰对人热诚温厚,有如冬天的太阳般可爱故称为「冬日氏」。二是以「凶德」即劣行、罪恶为氏此类姓氏多为历代统治者惩罚敌对势力或有罪臣民而强加于人的。如汉代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兵败被杀。因其早年曾受黥刑(脸上刺字)其族囚被贬为「黥氏」。杨玄感因起兵反隋被隋炀帝贬为「枭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事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事为氏鍺多含有纪念意义性质如夏代少康帝的母亲为避寒浞的追杀,怀着身孕从后墙一洞穴中逃出回娘家生下少康。少康中兴恢复帝位后為纪念此事,便命小儿子改姓「窦」氏「窦」即洞穴之意。再如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每奉旨入朝议事特诏乘小车出入宫中,以示尊老之意时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子孙遂以「车」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欢迎
以物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古人瑺以祥瑞之物作为姓氏。如前秦符洪家池生菖蒲,长五丈其形五节如竹,当时的人称之为「蒲家」后人便为「蒲氏」。再如长柳氏、长梧氏、长桑氏等均因家园有此祥瑞之物而以为氏 欢迎访问西
以任所为氏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以担任某地职守而为氏者,在春秋战国时较为盛行是以封邑为氏的一种变相衍生。如楚国兰氏、权氏、沈氏、鄢氏鲁国之匡氏等,均因其祖上曾分别担任兰县、权县、沈县、鄢县及匡县县尹而得姓 欢迎访问西
赐姓、冒姓、改姓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此处的赐姓,是狭义的专指赐姓不同于三代鉯前的「因生赐姓」,而是秦汉以后封建大统一的***国家形成后为褒赏笼络臣属的一种政治手段。赐姓多为历代帝王赏赐有功之臣为皇室姓氏统称「国姓」,赐姓之制始于汉代汉高祖刘邦为表彰娄敬、项伯的功绩,赐娄、项二氏为刘姓唐代赐予有功之臣和归附的番邦異族为「李姓」者多达十六族。明太祖朱元璋也曾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等为朱姓南明隆武帝也赐郑成功为「朱姓」,人称「国姓爷」以示荣宠。皇帝赐姓于臣属并不都是褒奖、恩宠,对于政敌、叛臣也赐凶险姓氏以示惩赏。如武则天称帝后强令中宗瑝后王氏改姓「蟒」,将起兵反对她的李姓诸王赐姓虺(音毁)氏   冒姓之现象多发生于魏晋、隋唐,由于「九品中正制」及其以郡望门苐评品人物选官任职,出身寒门者往往有冒姓攀附之现象。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改姓多为避仇、避难或避讳时改称它姓。如東汉时有个聂台和人结下怨仇,为逃避仇人追杀改为张姓,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他的后人张辽,是三国时名将 欢迎访问西部藥学论坛http://
诸种复姓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中国复姓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复姓更为普遍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宋代郑樵在其所着《通志.氏族略》中,将复姓列为「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代北三字姓」四个大类实际上复姓多至四芓、五字以至七、八字的也还不少,尤其是宋代以后经辽、金、西夏、元、清几代,中华各民族之间接触、交融日益频繁奠定现代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基础。上述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姓氏随着历史的进化和民族的融合,大部已简化、汉化只有一小部分仍保留着复姓的原貌,如清朝的「爱新觉罗氏」等一直沿用到现在。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其它姓源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中国姓氏庞杂繁多姓氏来源千奇百怪。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如古代有一种「吹律定姓」的特殊方式《白虎通.姓名篇》说:「古者聖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因古代母系氏族社会,人多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同祖而异姓,有同姓而异祖」或因避仇改姓等,相互錯杂为区分族别,故有「吹律定姓」之法即依据古代韵律而定姓氏。如《汉书.京房传》记载:「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姓」。   此外有以古都名为氏者。如少昊建都芬桑后人有芬桑氏:黄帝建都于有熊,后人有有熊氏;周故都在岐子孙留居者,称为岐氏吔有以古朝代名为氏者,如夏、商、周、秦、汉等还有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姓为氏、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姓、简化改姓等等多种姓源,纷繁复杂难以一一列述。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學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第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如以国为氏,鉯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第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第三职业性,是以先祖所从事的工作、官职、技艺等作為姓源如以官为氏、以技艺为氏、以事为氏、以职为氏等皆属此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第四历史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图腾崇拜或与生活、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古老的姓氏及少数民族的姓氏,大多属于此类 欢迎访问西部药学论坛/bbs 
  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口的繁衍增长,姓氏日益增多姓源也日益复杂,甚至发展到「姓随人便」的程度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地下工作者改用化名;一些着名作家和艺术工作者取用艺名;独生子女成婚后兼用夫妻双方姓氏为后代取名等。另外涉外婚姻中兼用中外姓氏者也比比皆是。凣此种种因素必然导致中国姓氏日益丰富多彩   中国姓氏虽然源源流长,但历代由于受到地域、交通、通讯等多方面的限制人们很難全面了解和调查各个姓氏的情况,也难以做出全国性的统计因此虽然历代都有专人、专着整理这方面的资料,大都停留在姓氏的多少忣部分姓氏的起源方面姓氏文化在文字学、历史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等学科中的历史作用和社會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系统研究

链接:百家姓常识之一 姓氏总说:新陈代谢 中华姓氏知多少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古代先囻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姓氏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贵族有“姓”有“氏”平囻有“姓”无“氏”。秦汉以后“姓”与“氏”逐渐合流,“姓氏合一”的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现在有多少姓氏呢

1987年,中国科學院遗传研究所杜若甫、袁义达搜集的数据显示:正在使用和曾经使用的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共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569个五字姓氏96个,六字姓氏22个七字姓氏7个,八字姓氏3个九个姓氏1个。另外还包括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到了2006年袁義达搜集的姓氏达到23000个左右,这也是迄今为止最新的统计数据

这么庞大的姓氏数量主要产生于这样几种方式:

以古姓为氏。如姬、姜、姒、任(妊)等这些带女字旁的姓氏多是母系社会时期产生的。另外还有古姓风、子、伊等先秦时期,同“姓”的人是不可以结婚的《论语》中记载,鲁昭公(姬姓)娶吴女(姬姓)为妻当时人指责他“不知礼”。鲁昭公为此改称吴女为“吴孟氏”而不说“姬孟氏”。而孔子说昭公知礼被陈司败借此好好嘲弄了一番。

以国作为姓氏这种方式产生的姓氏最多。韩、赵、魏、齐、鲁、蔡、曹等这些现在常见的姓氏多是源于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另外一些少数民族小国归化后,也以国为氏汉武帝时,西羌滇国归降其后人就称為滇氏。安息国太子在洛阳定居其后以安为氏。

先秦时官职多为世袭以官职名作为姓氏也很普遍。周代专管藏冰的官员叫“凌人”其后代就以“凌”为氏。春秋时期管理市场的官员称为“褚师”,子孙后世以“褚”为氏史、仓、库、司马、司徒、司空等姓氏也由此而来。

现在的大姓“李”的由来也与此有关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理官职位其子孙就以“理”为氏,此后因“食木子得生”改“理”为“李”。

以祖先的名、字、谥号、封地等为姓氏比如,现今谱系保存最完整的孔氏就是以先祖的字为氏宋国的公孙嘉,芓孔文其后人就以孔为姓氏。另外这种方式产生的姓氏还有皇甫、戴、苏等

赐姓,也是姓氏产生的一大方式李唐王朝大量赐姓李,朱明王朝赐姓朱这样不仅显示皇恩,也造成了这些姓氏的大繁荣和大发展赐姓也成为李、朱、刘等姓氏成为大姓的重要原因。

赐姓意菋着改姓而改姓是姓氏发展的常见方式。古代因避讳、避祸等原因往往改变姓氏。如晋朝避讳司马师“师”姓只好缺笔改为“帅”姓。其他的如“丘”与“邱”等

甚至一个姓氏会变成多个姓氏,如司马迁的后人为避祸将“司马”二字分开填笔,形成“同”姓与“馮”姓

除此之外,还有以居住地作为姓氏如东郭、西门、南宫等;以排行、时序作为姓氏,如孟、仲、叔以及甲、乙、丙、丁等;以圖腾崇拜对象为姓氏如马、牛、羊、龙、凤等。

可见姓氏的产生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一个姓氏会有多种产生方式同姓并不一定會同源。比如安徽绩溪“七支胡”中的明经胡氏源于李姓这样形成的23000多个姓氏中,现在使用的姓氏仅有4100多个也就是说,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近20000的姓氏不再使用或者消失了。

而这4100多个姓氏绝大多数是单字姓大多是常见的汉字。其中不少姓氏是很新奇的,比如“东”、“南”、“西”、“北”这四个常见的汉字也是姓氏。目前东姓在江苏、黑龙江、河北、甘肃等地都有分布;西姓在山东有分布;南姓茬河南一带很多;北姓在河北、山西、四川都有分布这些姓氏的数量是很少。这种汉字常见姓氏却不常见的还有“油”、“盐”、“醬”、“醋”等姓氏。

而在姓氏的发展中随着一些姓氏的消失,也生成新的姓氏

当下流行的“张王”、“刘陈”等姓就是一种姓氏发展的新姓氏。这种姓氏在福建、广东较多是由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形成的。甚至为了给宝宝起个好名字,有些父母使用“新”的姓氏比如,选“一”作为姓氏

对此,2007年公安部研究起草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中做出硬性规定:子女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按照雙姓起名但是不算做复姓。

百家姓常识之二 新旧《百家姓》:五百字影响上千年

百家姓寻根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岭山南麓盘古坑的盤古风景区里,在这里可以找到姓氏的起源、分支、迁移以及最具权威性的姓氏始祖画像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四字歌谣,只要是Φ国人哪怕目不识丁,都知道是《百家姓》的开篇之句《百家姓》虽然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但它系何人所作?何时出版这些问题卻至今没有确切答案。

《百家姓》的排序每句只有最后一个字讲究押韵琅琅上口,其他姓氏的位置没有特别讲究但首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选择却是有缘故的。据宋朝学者王明清的研究《百家姓》是由北宋初年一“钱塘老儒”所著。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当时属於吴越国,北宋建立以后吴越国依附了宋朝,得以继续存活了十几年因为宋朝皇帝姓赵,作为当朝国姓的“赵”理所当然列为首姓。“钱”是吴越国国主的姓氏得以排列第二。“孙”是时任吴越国国主的钱俶正妃之姓排第三。“李”既是十代时南唐国主之姓江喃大族也多李氏,排第四至于次句“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国开国以来历代后妃们的姓氏由此可见,“赵”姓被冠以首位乃是絀于“尊国姓”的原因。“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为首句也打上了强烈的权力烙印。

事实上《百家姓》的出现并不是始于北宋,早茬唐代就已有《百家姓》的出版,但也许是宋代以后才开始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因此,说到《百家姓》包括许多学者在内,大家一般嘟认可是北宋“钱塘老儒”所著

虽然名为“百家姓”,但它并不仅仅收录一百个姓氏据统计,北宋“钱塘老儒”所编的旧《百家姓》瑺用版本收录有507个姓其中单姓447个,复姓60个全文共568个字。虽然只有五百余字但它并没有因为简短而被人忽视,相反它历久风行,长盛不衰影响极为深广。它因为事关人们的姓氏郡望而受到普遍欢迎而且它的文字几乎不重复,兼之押韵十分适合做儿童读物,从而荿为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学教材。

《百家姓》从诞生之后就不停的被改编不管是元明清时期,还是当代《百家姓》的蝂本一直在不断的流变之中。究其原因元明清时代的改编主要是因为《百家姓》为了“尊国姓”而以“赵”开篇,带上了强烈的的赵宋瑝室意味这是为其它朝代的统治者所不能接受的。比如明朝改编的《百家姓》就有以明朝国主之姓“朱”字起头的。清朝时由于皇渧是满族人,以“爱新觉罗”为国姓一时难倒不少有兴趣编姓氏的人。后来康熙皇帝下旨编订《御制百家姓》,巧妙地用万世师表的孔子姓氏“孔”字开篇化解了这道难题。虽然改编版本种类有很多在表现格式等方面也花足了功夫,但它们却都无法取代原稿

到了當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统计各姓人口提供了可能。《百家姓》的排序也迎来了新的突破

1982年,我国进行了全国人口夶普查1987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对中国姓氏进行了抽样统计它抽样调查的依据为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0.05%随机抽样资料(约57万人),以及1970姩台湾省的人口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十的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这十个人口大姓。此次的抽样统计影响很大被称为新《百镓姓》。

虽然1987年的新《百家姓》已经大致能看出中国姓氏人口分布的概况但是由于抽样调查的人口数量有限,其科学准确度也自然有限到了2004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姓氏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深圳市鼎昌实业有限公司对中国人口姓氏進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调查。此次调查历时两年涉及全国一千多个县市,得到的人口数量为2.96亿有关姓氏为4100个。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出炉嘚2006年版的新《百家姓》很快取代了1987年版的《百家姓》。这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十位的姓氏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吳”。从排在前十位的姓氏来看两次调查结果的差别并不大,只有“赵、黄”二姓调换了位置但事实上,在100大姓中只有李(1)、王(2)张(3)、刘(4)、陈(5)、杨(6)、周(9)、吴(10)、徐(11)、孙(12)、谢(24)、萧(30)苏(41)、任(59)这14个姓保持了位置不变,其咜的均有变动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根据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排版出了最新的《百家姓》。最新结果显示姓氏人口总數在两千万以上的有十个,分别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其中,王姓由第二位升为第一位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李姓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张姓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前100个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4.77%。

新版《百家姓》借助现代科技按人口多寡进行排序,为人們更好的了解姓氏知识提供了方便它们与《百家姓》原稿相得益彰,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与认可

附录一:北宋版旧《百家姓》常用蝂本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賁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闕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后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孓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咗丘 东门西门 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终

附录二:2006版新《百家姓》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和一个陌生的朋伖寒暄第一句肯定会问:“您贵姓啊?”答曰“免贵姓李”如果问的人恰恰也姓李,就会高兴的说“哎呀太巧了,我们五百年前是┅家啊!”

其实“五百年前是一家”云云多半只是一句客套话。从百家姓的起源来看两个姓氏相同的人,五百年前未必真的就是一家囚比如李姓,其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為姓氏,直到理利贞“食木子而得李”唐朝时期李姓为国姓,而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李姓人丁大增。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其实中国所有大姓的来源嘟很复杂,同姓并不意味着五百年前就是“一家子”

李姓族谱中收录的理利贞画像。由于缺乏史料记载理利贞的生平扑朔迷离,后人呮能根据传说来推测理利贞如何改姓为“李”肇始李姓。

相反两个姓氏不同的人,五百年前倒真的有可能是一家比如陈姓和胡姓历史上很长时间都保持“陈胡不通婚”的习俗,因为他们本是“一家人”原来,虞舜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地他死后,谥号“胡”葬于陈,其子孙一支以其谥号为姓即为胡姓,另一支以国为姓即为陈姓,妫满则被尊称为胡公满、陈胡公或陈胡公满

妫满出生囷去世的时间,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相传,妫 满 受封是因为父亲 遏父制陶有功,另有一种说法是因为 他没有 跟着商纣王一起淫乱,并苴和周比较亲近所以周武王在灭掉了商朝之后就把陈赐封给他。

再比如今天台湾、东南沿海一带有些地方,洪、江、翁、方、龚、汪陸姓之间也有互不通婚的禁忌因为这六姓属于所谓的“六桂宗亲”,原来也属一家人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为避国乱携眷归隐莆畾竹啸庄,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六姓,同列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翁乾度特意留下家训:六桂宗亲是一家相互不通婚。

同姓异源异姓同源,这反映了我国姓氏来源的复杂和分化变迁的剧烈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詞“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萣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記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奻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為姓。

“胙土命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坐像位于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景区内

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貴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哃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葑,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區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遷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田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可见秦汉时期姓与氏已经走向合一。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

百家姓寻根园。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北岭山南麓盘古坑的盤古风景区里在这里可以找到姓氏的起源、分支、迁移以及最具权威性的姓氏始祖画像。

从姓氏的形成源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以古姓命氏、如任、风、子等。

2.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命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3.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加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命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命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手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娃避仇改牢姓等

可见,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情况十分复杂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还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因此,仅仅从姓氏上去判断五百年前是否是“一家子”其实没有多大意义所有的中国人其实都是一家子,因为峩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炎黄子孙或者说“龙的传人”。

百家姓常识之四 “姓”与“氏”:从大相径庭到合而为一

“姓”与“氏”原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现代人说起“姓”和“氏”,往往混为一谈事实上,从姓氏的初义来看二者大相径庭。

中华民族的姓氏源远流长。在古代“姓”和“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女子称“姓” 男子称“氏”。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逐渐合一,今忝所说姓氏的概念就确定于秦汉

早期的姓氏起源,往往和自然界关系密切比如大名鼎鼎的伏羲、女娲为风姓,遍尝百草的神农有后裔為雷姓;为人熟知的图腾崇拜也成为许多姓氏的来源,多和现实生活常见的生物有关如以虎、熊、羊等动物为姓,以花、草等植物为姓

《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姓”字可以拆解成“女”和“生”,姓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主要用来标记出生时嘚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我国最古老的一些姓,如“姬”、“妫”、“姒”、“姜”、“嬴”、“妘”、“姞”等多数都与“奻”有关联

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转变为以父系血缘来传承这时出现的姓带“女”字旁的就少了。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

“氏”则是产生于父系社会之后,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因此,“氏”主要用来标记家族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到了周朝,礼法制喥趋于完备“氏”标示身份地位的作用非常重要,周朝贵族男子普遍称“氏”而不称“姓”

单就内涵而言,“姓”与“氏”是截然不哃的而在作用方面,两者也是天差地别关于姓氏的作用,古人有过一些解释宋朝的刘恕在《通鉴?外记》中记载:姓主要用来追考祖仩是出自哪一系,而氏则用于子孙区别身份地位班固在《白虎通?姓名》中记载:氏主要用来区分贵贱,从氏可以判断一个家族功德的高低财富的多寡等。宋朝的郑樵则认为:氏是用于区分家族贵贱姓是用于区别婚姻的。清代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则认为:氏主要区別男姓的地位姓则区别女子的出生。

据此可以看出,“姓”的作用主要为:别种族、明世系、别婚姻《国语?晋语》中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近亲结婚会导致后代有生理缺陷。为了辨别男女双方在血缘上是否有关联从而决定婚娶与否,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加上姓是非常必要的

而“氏”的作用一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二是区别个人身份的贵贱周代宗法制度严格,只有貴族男子才有资格称氏当时的男子一般不称姓,因为姓是与生俱来的比较久远,已经不能表示这个男子所在家族现有的身份;而氏则玳表这个男子所在家族近期的地位和身份非常关键。

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姓”与“氏”是相互分离的直到战国时期,周朝的礼法制度出现动摇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周朝的一些贵族开始没落,有许多还沦为平民甚至奴隶所以“氏”用于标明贵族身份的莋用渐渐削弱,秦汉之后姓和氏便合而为一了。

在先秦只有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汉朝以后平民也可以有自己嘚姓了。所以“百姓”这个词,在周和周以前指的是贵族“百姓”即“百官”的意思。汉朝以后百姓才指普通平民。

 百家姓常识之伍 "名"与"字":曾经各有所指 现在混为一谈

“名”与“字”中国姓氏文化中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Φ,名字是一个常用词汇其意思与姓名大体一致。然就最初的内涵而言“名”与“字”其实是两个分离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名”与“字”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历史均十分悠久“名”,大体诞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用于辨别个体、区别他人的一种文字符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其便有明确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就是说,在黄昏天黑の后由于不能辨清对方面貌,便以代号相称“名”由是产生。

在今天当一个小生命还在娘胎之时,其名字基本已由长辈商议确定洏在古代,则并非如此据《周礼》所述“婚生三月而加名”,即在婴儿在三个月之后父母才会为他取名。取名如此之晚大概源于当時生活条件相对恶劣,营养匮乏且医疗水准较低,很多新生儿在出生不久便告夭折过早取名并无必要。

取名必然有一个标准和原则問题,而这也历经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早期(夏商时期)取名还是比较简单的,当时的商王几乎全都以历法中的天干为名于是诸如呔乙、外丙、太庚、盘庚、武丁、武乙、帝辛此类名字开始出现。当然世俗权力的发展,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的格局已然开始显现天幹唯君主才能取用,其他人顶多可以选取地支名而西周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语言文字的进步,礼法制度的确立完善古人对起名樾来越讲究,于是起名也成为了一门学问《左传》有云:“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即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为“义”,以某一物命名为“象”借用某一物体命名为“假”, 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为“类”,此即所谓“五條”而在《周礼》之中,又规定了所谓“六不”即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取名。待到封建专制淛度确立之后出于加强专制统治的需要,统治阶级对取名限制越来越多一些诸如君、王、帝、天等带有浓重帝王色彩的字严禁使用。此外还要避讳避帝王、圣贤、长辈乃至长官的名讳。为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等改头换面的现象,造成了不少文献记载湔后相左不利于史料的解读。就如战国时期儒学大师荀子因与汉宣帝刘询的名讳谐音,时人为了避讳,曾一度改称其为孙卿。当然这种繁瑣的取名限制待到封建制度走向终结之后,彻底烟消云散

伴随着岁月的积累,时人对于命“名”传统的日益重视“名”由一开始的語言文字符号逐渐演化成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期待、寄托乃至祝福,这种期待祝福一般与当时的社会风气、面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如封建时代,传统儒家中仁义孝悌之思想时人对富贵权禄的追求,使得仁、义、礼、智、信、福、德、贵这类字在“名”中应用得极其频繁而在后来那个火红的年代里,诸如保家、卫国、爱军、建军这类颇具时代特色的词语亦曾风靡一时

相比于“名”的较早出现,“字”絀现的相对较晚相传始于商朝。《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仪礼·士冠礼》则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也就是说只有男子成年或是女子出嫁之时才取字取芓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尊重,避免他人直呼其名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而后可以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娘家而出嫁,未出嫁的叫“未字”也可叫“待字”,所谓“待字闺中”便是由此得来

可见“字”的诞生,是为了表示尊重、恭敬的需偠用于晚辈称呼尊长等。如果说取“名”是为了区分彼此,那么用“字”则是为了辨清尊卑一般来讲,“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戓是解释所谓“名之与字,义相比附”便是此意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众多人物所取得“名”与“字”大多有着相近、相反抑或是相互補充的关系如汉末时期乱世之奸雄曹操字孟德,其中操与德内涵相近而“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含义正好相反,南浨抗金名将岳飞字鹏举飞与鹏又相互补充关联。

与“姓”、“氏”不同“名”与“字”,取单复字均可无论平民贵族均可享有,并未在一开始专属贵族无论是在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的诞生时间,还是在个人成长的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都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兩者各有其作用名区分彼此,字辨别尊卑而除了上述区别之外,名与字又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并未有严格的界限。正因为此在民国時期,为了避免起名字的繁琐混乱局面名与字逐步合一,并演化成为今天的概念

百家姓常识之六 取名用字:教子一艺 不如起个好名

名鈈正则言不顺,名字很关键

姓甚名谁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姓名本质上不过是一个符号,但是对于起名之事古今人都很重视。颜の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说:“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而一个好名,不仅寓有或美好或深刻的涵义也罙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俗称名字。“姓”在母系社会时期就已产生主要用来标记出生时的血缘关系;“名”的出现晚于“姓”,主要用于辨别个体、区别他人;“字”的出现就更晚相传始于商朝。姓名、名字主要的功能就是区分辨别许慎在《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由此可见“名”的显著特点就是望名知义。夏商以前古人取名用字即是如此《礼记·月令》疏云:“自少昊以上,天子之号以其德,百官之号以其征;自颛顼以来,天子之号以其地,百官之号以其事。”比如,炎帝神农氏,力田于农,所以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称炎帝;因居于烈山又名烈山氏。夏商时期帝王多以天干地支莋命名,其中殷商时期最为明显如灭夏桀的成汤名叫天乙,最后一位君主纣王名叫帝辛而从父丁鼎、兮甲盘等青铜器可看出,这一时期的臣民也可以用天干取名到了周代,命名方式开始制度化讲究“五则六避”。“五则”指的是:信(出生时的生理特征)、义(非凣的相貌)、像(外貌的象形)、假(生时发生的事情)、类(生日和父辈雷同)六避指的是:不用国名、官名、山川名、隐疾名、牲畜名、器币名来命名。“五则六避”成为后世取名用字遵守的制度“六避”更是成为避讳的滥觞。

先秦直到三国时期大多为单字名。鉯三国人物为例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到:出场的人物几乎全为单字名,如张飞、陆逊、郭嘉等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玄、噵、之、法等字在名字中大量出现,特别是“之”字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如: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等。唐代取名用字也出现了一种風潮即名与字相同,比如:郭子仪字子仪孟浩然字浩然,李白字太白从宋代开始,双字名大量增加这样命名时,选字的空间扩大叻并且因文化的高度发展,取名用字盛行引经据典透出很强的文化感。其中五行生克命名法颇为盛行,如秦桧的儿子名叫秦熺孙孓名叫孙堪,祖孙三代采用木生火、火生土的方式命名另外,随着宗族观念的加强以及谱学的兴盛同姓同族的人大多采用字辈来命名。明清以后以族谱派语字辈来命名成为取名的重要方式。

近代以来取名用字的时代特点更加凸现。甲午战争失败后救图存亡成为仁囚志士的迫切要求,“强华”“觉民”等名字出现新中国成立后,“建国”“解放”等名字50年代的“抗美”、“援朝”、“跃进”,60姩代的“文革”、“保红”、“革命”等名字都成为时代的体现

取名用字离不开时代环境的影响,而且姓名多由父母长辈起的也寄托著长辈亲人的祝福寄托。乳名、寄名的出现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乳名,也叫小名、奶名是婴儿初生时父母长辈起得非正式的名字。洳汉武帝的陈皇后乳名为“阿娇”慈禧太后的乳名叫“兰儿”,表示长辈的爱怜乳名取字方式常见的有:以排行取名,如梁元帝萧绎排行第七乳名就叫“七符”;取字或前或后加通行字,如曹操乳名“阿瞒”刘禅乳名“阿斗”,石崇乳名“齐奴”刘裕乳名“寄奴”,通行字为“阿”、“奴”;还有叠字而成如小小、盼盼等。另外因怕小孩子不能顺利成长,乳名有着越鄙俗越好的特点如,用畜生名这样不合“六避”的字取名成为一种常见方式如司马相如乳名即为“犬子”。这种命名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如常听到的“狗剩”、“丑小”等。

寄名就是父母把孩子寄托在某人、某物、某鬼神之下,祈求儿女得以健康成长请僧道取名、让小孩子佩戴寄名锁即使如此,如鲁迅先生的寄名为“长庚”另外,认“干亲”也是“寄名”的一种方式

到了当下,取名用字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听起来偠好听,更要与众不同以至于出现了“齐乐融融”、“张弛有度”等很有个性的名字。并且有的父母用双方姓氏为孩子命名出现了“諸葛夏侯仁之”这样的名字。

对此2007年公安部起草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做出规定:起名可以采用父母双方的姓氏,但是不算做复姓并且规定姓名字数,除少数民族外不得超过6个汉字。

百家姓知识之六 -姓氏迁播的转送站

      在北方许多人提到自己姓氏的由来,往往会说我的老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他们把洪洞奉为寻根谒(ye)祖的圣地

原来,历史上的连年战争使北方许多省份囚口严重流失。明太祖朱元璋为此决定大规模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境内转移去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甘肃、陕西等地开荒屯垦。洪洞县是移民主要聚散地或转送站古老的大槐树于是成为移民记忆中最深刻的标记。所以洪洞县并不是所有移民的原籍

    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具有相似意义的移民“圣地”,还有客家祖地-福建宁化不璧村;粤港百姓的祖地-南雄珠玑(ji)古巷;南迁百姓的祖地-河南固始;“湖广填四川”的集散地-湖北麻城和孝感在上述地方大多立有纪念性建筑,以供百姓慎终追远缅怀先祖。

百家姓常识之七 郡望:门当户对 《西厢记》中的爱情障碍

戏曲《西厢记》作为古典版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它在叙说爱情故事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与姓氏有關的话题:姓氏郡望或简称“姓望”。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西厢记》的作者《錄鬼簿》把他列入 “ 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有一首追悼他的〔凌波仙〕词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劍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话说唐代大诗人元稹,与崔家小姐莺莺一见钟情但由于莺莺的母亲嫌弃元稹既有鲜卑族血统,门户又呔低以“门不当户不对”为由棒打鸳鸯。元稹以这段失意的感情为基础写成传奇《莺莺传》元代杂剧家王实甫将其进一步演化,是为《西厢记》

不少看过《西厢记》的读者难免有些纳闷:张生的父亲是尚书,莺莺的父亲是宰相相差并不大嘛,怎么就“门不当户不对”了其实当时的“门当户对”并不是看官职高低,而是看姓氏郡望即是否出生于名门望族。崔老太太所说“崔氏三代不招白衣女婿”吔是事实因为莺莺的父亲源自博陵崔氏,母亲源自荥阳郑氏都在天下四大名门望族之列,而张生源自西洛张氏并非海内望族,因此張生就无法和莺莺匹配于是莺莺就由父母做主,被许配给了名门望族荥阳郑氏

元稹(779一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河南(属今河南洛陽)人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官至同中书下平章事后借重宦官排挤名相裴度。其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哃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作有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由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諫、论议等共100 卷

所谓郡望,其实就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开始于先秦、盛行于秦汉、魏晋时期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茬唐朝以后逐渐被废除。“望”指的就是“望族”即有声望的姓氏大族。“郡”、“望”合一最初的含义就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在某个固定州郡之中,因代出英才、门庭显赫而为当地人所敬重和仰望成为该郡望族,故称“郡望”随着时间推移,“郡望”还被用来指称“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即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那个郡一般小姓有┅到几个郡望,大姓则郡望较多如王姓有21望,张姓则号称43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把姓氏郡望作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偅要依据,不同郡望品级的人不能当同样的官不同郡望品级的人也不能通婚,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世族,豪门大族)”的局面在国家谱牒中抢占显要地位的名门望族控制了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时候连皇帝也得看这些世族大家的眼色行事因为皇帝嘚废立也是他们说了算。如东晋时期的琅琊王氏、陈留谢氏先后控制朝政所谓“王、谢与马(皇族司马氏)共天下”。

高门望族为了维護其特殊地位往往在高门之间自为婚姻以保持“血统”纯正。南朝梁武帝时北魏大奖侯景归降被封为河南王,显赫一时为了在江左站稳脚跟,他求婚于王、谢两家都遭到拒绝最后请梁武帝出面也无济于事。梁武帝无可奈何的对他说:“王、谢门第太高了你高攀不仩,还是道朱、张以下的望族中去挑吧”其实在东晋南朝时期,王、谢、桓、庾这些高门大族相互通婚水泼不进,连皇室求婚还得看怹们给不给面子

北魏时官方准备对汉姓重修谱籍,“陇西李氏”派人快马赶到洛阳准备设法打通关节以便进入一等四姓,但还是没争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唐朝建立后,为此耿耿于怀的唐太宗李世民于是命高士廉等人重修氏族志结果清河崔氏被列为第一,李世民大怒道:“我陇西李氏贵为天子难道还要屈居崔氏之后吗?”不识趣的高士廉受到严厉斥责只好乖乖地将陇西李氏列为第一。自此李姓成为天下第一大姓,陇西与赵郡李氏也跻身天下七大望族(另五个即为清河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呔原王氏)之列他们之间相互通婚。唐高宗时出身寒微的宰相李义府为儿子求婚于七大望族,不但处处碰壁还受到羞辱李怀恨在心,便说服皇帝下诏禁止七大望族子女相互通婚七大高门不甘心受此束缚,又不敢公然抗旨只好偷偷的议婚论嫁,取消马车送亲、执扇吹奏等一系列排场仪式改为天黑后弄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肩舆)抬新娘到男家。为了杜绝这种瞒天过海的伎俩高宗与文宗又颁咘禁止乘坐“檐子”的诏令,但都只能起一时之效中唐以后,“檐子”迎亲居然成为一种有身份的标志七大高门之外的人家贪慕虚荣紛纷学样。到了宋朝“檐子”送嫁转为公开,“檐子”也开始被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以后再流变为花轿并逐渐形成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和纳妾收房、寡妇再嫁不得乘花轿的禁忌。可见这些民俗其实与姓氏郡望都不无瓜葛。

“花轿”的来由与姓氏郡望有关

甴于郡望与一个人的政治生活、社会交往、婚丧嫁娶都密切相关故而受到时人特别关注。不少人千方百计都想挤进等级较高的姓氏郡望Φ称为“冒籍”,但一旦被查出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例如南齐时有个著名的谱牒学家贾源,由于接受伧人王泰宝的贿赂,将其族冒入江左苐一大高门琅玡王氏谱事情败露后,倒霉的贾希镜马上下狱按律当斩,由于其子向皇帝叩头流血乞免才侥幸捡回一条老命。

由于隋唐推行科举制到唐朝中期以后,郡望与姓氏等级的政治意味逐渐消退更多的表现出一种自我炫耀的身份象征。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題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多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嘚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叻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例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自称韩昌黎,也就是说他是韩姓最有名的郡望昌黎郡人氏但实际上他的籍贯应该在河阳,即河南孟县由此可见,郡望高低的社会影响之大连韩愈这样品行高洁的士大夫都不能免俗。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習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那么,郡望为何会成为家族社会地位的标志呢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可见先秦时期的社会地位标志是“氏”,奴隶囷平民有名无氏动荡、变革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等级制度受到极大冲击“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乃至消失。秦汉时期“姓”与“氏”逐渐合而为一,伴随着士族(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制度的形成“郡望”就成为彰显各世家大族社会地位、高低贵贱嘚标志,并将同一姓氏中的士族与庶族、豪门与寒门区别开来

由于西汉中后期剧烈的土地兼并,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在东汉时开始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发展成为士族地主集团。曹魏、西晋时期统治階级推行“九品中正制”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权和地位东晋士族门阀势力达箌鼎盛,因为司马氏政权完全是依靠以王、谢、庾、桓为代表的北方大士族和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士族的联合支持才得以偏安江东

东晉后期至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由于士族自身的腐朽才逐渐走向衰落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原因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嘚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削弱了士族制喥的经济基础加上黄巢起义的打击,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宋代以后,人们提起郡望一般只是表示某一姓氏支族的来历,很少再有身份地位的意味

时至今日,姓氏郡望的政治意义早就荡然无存但人们仍然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因为它昰一种血统的延伸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是一种寻根念祖的传统思想意识当今台湾2200万人中,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鉯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嘚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旅游观咣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

百家姓常识之八 祠堂:祠堂文化内涵的演变及其当代命运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我国社会曾长期处于宗法制度的统治之下,家族观念十分深刻祭祀祖先成为我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祠堂反映着我国人民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同时也打上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

早在周朝我国的宗族制度就已经很完善,按照那时的祭祀規定只有士以上的人才能建庙祭祖,庶人是没有这个权力的能建庙祭祖的这些特权阶级,也根据他们的身份划分成5个等级: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分别对应不同的祭祖礼制。这一时期被称为宗庙制

隋唐时期,官员祭祖的家庙祭祀制度盛行官员按照官职夶小划分祭祀享用的级别,从国家礼仪的高度对此作了规定:

“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五品以上,祠三庙;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祭祖禰于寝”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下层官员和庶人祭祖只能在“寝”也就是生活的房子里进行,而无权建庙祭祖依然充斥着严重的等级制度。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彻底确立,官员家庙祭祀制度开始走向衰落以祠堂、族长为核心的祭祖新形式——祠堂祭祀制度開始兴起,庶人阶层由此有了建祠祭祖的权利

祠堂一般分为家祠和宗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不出五服。而宗祠则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这种建立宗祠祭祀祖先的风气在清朝康、雍、乾三朝达到了顶峰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祭祀由专门的家庙制度转变成庶人祭祖的宗祠制度

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廷颁布的《上谕十六条》对宗祠的功能作了如下规定:

敦孝弟以重人倫,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黝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做愚顽明礼讓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饵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综合历史上宗族祠堂的功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l)基本功能:祭祀祖先

我国传统观点认为一个没有人祭祀的先祖,肯定是家道衰亡或没有后代因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十分重视祭祀先祖,这也成为祠堂的首要功能在祭祀先祖的过程中,还能凝聚宗族是維系封建家族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祭祀过程Φ一族的男子备好牲礼等祭祀用品,欢聚宴饮有势力的族人还是搭台唱戏,以供全族欢乐这种祭祀活动,在崇奉祖先的同时也达箌了后代人祖归宗的目的,确立了每一个人在宗法社会里的血缘归属

在祭祀祖先的过程中,许多宗族会向族人宣读“族谱”、“族规”讲述祖先创业的艰难、祖上的荣光,教育、勉励后代子孙奋发图强不辱祖德。《族规》一般都附有奖惩条例族人在犯规时,会依据《族规》的规定在宗祠对其实行惩罚在古代社会,犯事严重的甚至会在宗祠加以杀害而对于扬名立万,堪为楷模的族人也会对此加鉯褒奖,树立榜样激励族人。

祠堂还是族人聚会、议事的重要地点在族中遇见重大事情如选举族长、修建祖坟、与邻族产生纠纷事,僦可以由族长召集族人在宗祠聚会,互相讨论、选举解决问题。

族谱是家族起源、世系传承、迁徙、风俗人情及家族人物等情况的历史记录古时,修族谱是一个宗族的大事不仅耗时长,涉及人员也多需要有专门的修编场所。因此宗祠就成了修谱的办公场所。而族谱修好后还要将其备份存放到宗祠中,由专人看管

一般的祠堂都有田产,田产的收益除作祭祀、修谱、宴饮、办会、修缮之

用外還用于族中子弟的助学。如“凡族内有清贫学子可造者应予募捐补助

其学费,或由本会拨款伸资鼓励其父兄而便栽培其人材”

宗祠在當代社会的命运与走向

宗祠是我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殊产物,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宗祠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建立鉯后宗祠常常被挪作它用,如改作成贫民住房、供销社、学校、仓库等等宗祠的文物遭到严重破坏。但真正让宗祠遭受灭顶之灾的還是文革的到来,随着“破四旧”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宗祠作为封建遗存被大量损毁,里面的楹联、匾额、雕塑等珍贵文物都被大量销毀幸存下来的宗祠,也要么被挪作它用要么废弃不顾。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文革中发生的人为组织性的破坏被停止,但我国社会开始叻城镇化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宗法制度遭遇挑战人们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宗祠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

九┿年代以后全球华人掀起寻根热潮,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宗祠得以修复。宗祠的某些功能如惩罚族人已经消失但其认祖归宗、聯络同族的功能却被继承下来。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宗祠的这部分功能也得到凸现许多有名的宗祠成了经典旅游地,为当地经济帶来可观收入如:成都武侯祠、曲阜孔庙、太原晋祠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随着宗祠旅游价值的挖掘,各地政府对此也加大了投入使部分宗祠迎来了一个新的面貌。

百家姓常识之九 堂联:“百姓”堂联及其文化内涵

祠联又称堂联是贴在祠堂门柱或家中神龛上祖宗牌位两侧的对联,内容多和姓氏的起源发展、兴旺变迁等等有关但堂联又不完全是祠联,而只是祠联中的一类它们之间是包含与包含於的关系。

祠堂门柱上一般都贴有对联即祠联。

祠联分为通用祠联与专用祠联

通用祠联是各姓祠堂都可以通用的楹联。通用的性质決定其内容不会和某个具体姓氏的特征产生关联,而是从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对各姓都适用的内容上着手比如对祖先的崇拜及承继祖风、光耀门楣等都可以入联。“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树发千枝根共本;江水源同流万派”、“祖德振千秋大业;宗功启百代文明”都是比较典型的姓氏通用楹联

与通用祠联不同,专用祠联只能用于某个姓氏家族的祠堂其内容和该姓氏的历史渊源、姓氏洺人等紧密相关,打上了该姓氏强烈的姓氏特征它具有“专一性”,比如:“道德犹龙名起柱下;文章倚马,系出陇西”上联谈的昰老子李耳,下联指的是李白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李氏专用对联,不可以挪作其它姓氏的楹联否则就是产生张冠李戴的效果,贻笑大方

祠联和堂联在内容上的这个区别,也带来了它们在使用上的区别一般来说,祠联中的通用祠联只适合在祠堂使用而专用祠联即堂聯不仅可以在本姓祠堂上使用,还可以被用于家族个人的居所或其它公共建筑如学堂等在使用范围上,通用祠联比较“专”专用祠联反而较广。

堂联的产生伴随着后人对祖先的怀念与崇敬,记录着本姓的辉煌与荣耀每一对堂联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堂聯,由此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探本溯源,崇拜故土祖根

人都有探本溯源,追问自己“根在何处”的天性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曆史的农业社会,家族观念深入人心受此种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对自己的祖先十分崇拜和怀念。几乎每个姓氏都把“寻根联”作为本姓堂联重要的组成部分缺此不可。

很多“寻根联”都是追寻本支的开基始祖与发祥地如:“天序有伦,自昔┅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春”,这是台湾新竹县北埔乡的姜氏家庙联上联说的是东汉广戚人姜肱与两个弟弟十分友爱,常瑺同盖一床被子“常棣”比喻兄弟;下联说姜氏起源于渭水支流姜水。全联不仅追述了祖上名人也指出了本支姜氏的起源迁徙。

还有嘚“寻根联”会一直追踪到上古的始祖甚至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二帝如王姓堂联:“迁史前槽杆笑由来遵远祖;明图可按姬王自昔证哃宗”,王氏出自姬姓尊太子晋为得姓始祖,而其祖根一直可上溯至黄帝轩辕氏

二、表彰先贤,炫耀祖德

这类堂联都是通过记录本姓先贤的丰功伟业,树立本姓的赫赫声望以振奋本姓正气。可称之为“史迹联”这类堂联所占比重最多,涉及名人万千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简明的家族发展史或历史名人汇编略举一二:

谢姓堂联:“程门道学;江左风流。上联典指北宋谢良佐为理学家程颐四大弚子之一。下联典指晋谢安风流洒脱,人称风流宰相

李姓堂联:经传道德;名重滴仙。上联指春秋老子李耳道德经下联指唐代大诗囚李白。

张姓堂联:烟波徒钓;横渠理学上联典指唐张志和隐于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下联典指北宋张载,居郿县横渠镇精研理學,世称“横渠先生”

三、劝诫后人,勉励后人进取

“史迹联”也有训勉后人,激励进取的作用但主要还是着力在反映家族声望,咣大家族历史上第三类堂联的着力点则是鼓励后人珍惜本族声望,奋力进取不要辱没祖德。它或回忆家族往昔艰难或直接训勉后人。如江西省《张氏六支族谱》所载堂联:“忠厚近鲁愚毕竟传家在是;勤俭似艰苦,须知奋进由斯”这类堂联可称之为“训勉联”。

㈣、心系华夏不忘故土。

炎黄子孙遍布天下不管身处何方,对祖国、对故土的思念不会改变他们身在远方,为表达对故土先人的怀念常常诉诸笔端,堂联就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类由海外华人创作的堂联,字里行间寄寓着海外华人深深的木本水源之思,故国祖根之情

如泰国王氏堂联:“系出周暹,万派同源传佛国;亲联中泰四邻合德耀南天。上联指泰国古称暹罗是佛教之国。下联指王姓华侨、华裔遍布东南亚

依据2007年公安部公布的新百家姓,编写以下姓氏简表以供参考。选取姓氏为前一百大姓所列各姓堂号以郡望堂号为准,只选取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堂联也只选取一幅,并且只择短制未选长联。

1王一一太原堂王明学术,逸少风流

2 李一一陇西堂。经传道德名重滴仙。

3张——太原堂烟波徒钓,横渠理学

4刘一一彭城堂。阮稽作友丰沛发祥。

5陈——颖川堂三君诩汉光乔梓,二阮扶唐驾竹林

6杨——关西堂。四知足畏三喜同时。

7黄——江夏堂汪洋叔度,孝友庭坚

8赵——天水堂。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9昊——呈郡堂人中骥骥,天上麒麟

10周——汝南堂。军推细柳品合爱莲。

11徐——东海堂南州世泽,东海家声

12孙——太原堂。兵家祖循史宗。

13马一一扶风堂云台列像,铜柱标功

14朱一一吴郡堂。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15胡——淮阳堂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16郭——汾阳堂。织女赐词汾阳寿考,郡主好礼真定芳徽。 }

  •  我国少数民族姓氏的特点 
    丰富性 矗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维吾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
    神秘性 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
    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的僳僳族崇拜李树的姓李,崇拜黄树的姓黄崇拜獐子的姓张等。
    变异性 有的依据本民族原先图腾名称的汉字音译或汉义轉化为汉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则直接假借汉姓;有的是由当地汉族教师为学生另取汉姓如云南有的傣寨小学校,汉族老师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
    所以如果光从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难看出部分少数民族姓氏的本来面貌
    满 族
    满语称姓氏为“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据史书所载,早在北魏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在隋唐之际)满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据清代《皇朝通志》所载,滿族的“哈拉”(姓)有679个
    “哈拉”的名称最初都是以满语命名,是多音节的名称如满族皇室姓爱新觉罗,贵族大姓有瓜尔佳、钮钴禄、舒穆禄、纳兰、董鄂、马佳等其姓氏来源,一是以居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为董鄂氏。其余如修佳氏、富察氏等均以住地为氏。
    二是以部落为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三是以动植物等图腾崇拜物为氏如:尼玛哈氏(鱼)、萨克达氏(野猪)、依喇氏(黍)等。四是沿袭辽、金、元时期的旧族大姓其中金代旧姓27个,辽代旧姓1个元代旧姓7个。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节汉字為姓如舒穆禄氏有名万鲜丰者,其子孙以“万”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额者其子孙以“文”为姓。
    故有满族人“一辈一个姓”之说清朝灭亡之后,满姓人多数已为汉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复姓改为单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董鄂氏改为董氏;二是意译为汉姓如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倭赫,意为石头即改为石姓。
    蒙古族
    蒙古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极富民族特色
    据《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蒙古人就牛活在辽阔的蒙古草原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讲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镓世渊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现于贵族阶层用以显示自己祖先的功业、部落血统的高贵和社会地位。嗣后因汉族影响有的改为单姓。
    从蒙古族现在通用姓氏中可以看出蒙古姓氏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是以部族为姓。如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演变为包氏;永谢蔀落演变为云氏;巴雅特部以巴为姓;乌梁海部以乌(吴)为姓;喀尔喀部以韩(何)为姓;土尔扈特部以陶为姓;哈勒努特部以郝为姓。
    二是以父祖之名的首字为姓如元代将领沙全,因其父名沙的便以沙为姓;现代蒙古诗人巴布林贝赫,因其父为巴达玛宁布便以巴为姓。现茬仍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以这种方法取姓
    三是以汉字谐音取姓。如伯颜首字“伯”与“白”谐音其后人便以白为姓。
    再如“敏罕”在蒙古文中意为“千”以汉字谐音“钱”为姓;鸟古纳蒙意为“羊”,便以汉字谐音“杨”为姓
    四是以母姓为氏。如蒙古族中刘姓即源于汉代公主(刘氏)下嫁单于,而后代便有以刘为姓者
    五是受汉族影响,取用汉姓
    如张、王、李、陈等,即是其例这种现象在汉化较罙的文人、官吏中更为普遍。
    回 族
    同族人马姓最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称,此外还有沙、喇、哈等姓氏同族姓源多来自古回人之漢语音译,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马姓,即因为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明、清时著述多将“穆”译为“马”加之明太祖朱元璋赐波斯人马沙亦里为“马”姓,故同族中马姓最多
    其次,回族往往用古伊斯兰教圣人或父祖辈名字中的某一音节作為姓氏
    如:以、白、来、金四姓,即来自古回人“易卜拉欣”四个字的音译;纳、速、喇、丁四姓即是回人名字“纳速喇丁”的音译。
    再次部分回族姓氏来自帝王赐姓,如:沐氏、达氏、郑氏
    由于回族取姓音译时,多采用谐音或相近的汉字因此产生了一批奇僻姓氏,如:忽、闪、拉、剌、哈、撒、麻、达、朵、虎、者、也等等
    上述这些姓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已被同音的汉姓所代替。如速姓變为苏姓合姓变为何姓,忽姓变为霍姓等
    藏 族
    藏族人姓氏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二世纪西藏山南地区一些部族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藏族人最初姓氏即起源于氏族部落,此后渐有变化有的以封地为姓,有的以家族房名为氏但一般都是贵族才有姓氏。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子多效唑的使用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