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威尼斯乐派名词解释释


2012 年 MTI 考研 百科知识与中文写作 备考资料(二) 参考书整理汇总

第一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考点整理


绪论 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一、 文化的含义 ?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 ? “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 ? “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 ? 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 1. 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 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 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 马克思认为: 1. 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 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 二、 分类与结构 (一) 物质生产文化 (二) 制度行为文化 (三) 精神心理文化 三、 功能 (一) (二) (三) (四) (五) 义。 (六)

记录功能 认知功能 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 教化功能 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 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一、 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 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

?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 ? 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在 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 ?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 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 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 (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 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 ? 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耕织结合构成了以家庭为主的 经济单位的主要的经济活动内容。 ?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1. 重农抑商政策 2. 由中国传统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造成 3. 由孔孟儒学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一致的重农抑商思想所 致 ?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独立自由”的手工业者与商人 ? 历代官府手工业也属于自然经济的性质范畴。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二:血缘宗法制度 一、 含义: ? 宗”:与祭祀之庙宇有关,有宗社之义,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代 码 ? “族”:在血统上相联系的人 ? 祖先崇拜与血缘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核心,形成血缘宗法 制 二、 形成 ? 宗法制度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或家庭公社时期-----“家 天下”(形成于商,完善于周) ? 在国家最初形成过程中,血缘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形成宗法世袭制。 ? 商朝仍是“家天下”,国家形式仍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 ? 西周完善和实行了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土封侯制度。土地分封制和血 缘宗法制构成周朝的社会制度和政权机构。 ? 春秋末期,孔孟要恢复周礼。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 汉代独尊儒术,神化王权,把封建政权与族权、神权、夫权紧密结合起

来,代表了全部的宗法思想制度。 ? 魏晋隋唐时期是宗族、宗法制度盛行的时期 ? 隋唐五代之后,门阀大族逐渐解体 ? 与血缘宗法制度紧密结合的官职世袭制,在隋唐以后发展演变为任子制 和恩荫制(清代以后演变成恩生制) 三、 中国传统社会是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社会,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 成的 四、 类型: ? 周代的“宗子法”,即嫡长子继承法 ? 东汉后兴起的门阀氏族制度 ? 宋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 五、 血缘宗法制度的三大特点: ? 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是宗法社会的基础 ? 夫权 ? 军权 六、 血缘宗法制度始终延续不衰,孔儒学说起了重要作用 七、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以家庭为本位 八、 中国社会最重要、最基本、最普遍的社会组织制度:血缘宗法制度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一、 雅俗之分 (一) 雅文化(士大夫文化或精英文化) ? “雅”,是“正”的意思,从《诗经》的“雅诗”中套用过来 ? 《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雅诗分为大雅(31 篇)与小雅 (74 篇),大部分主要描写的是祭祀祖宗、社稷、土地,记叙历史、 征战等内容。 (二) 俗文化(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 ? 包括农民文化和市井文化,可追溯到《诗经》中的“风诗” ? “风”是“声调”的意思,大都是民歌,产生于黄河中、下游及汉 水流域一带,共有十五国风(国风就是地方声调)。 代表作《七月》(豳风)、《硕鼠》(魏风) ? 中国传统俗文化以“富贵利达”为最高价值 ? 唐代传奇的出现使小说形成独立的文学形式。 代表作《昆仑奴》、《霍小玉传》、《李娃传》、《郭元振》(牛 僧儒)、《聂隐娘》(裴硎) ? 唐代变文是“俗讲”的底本,分为三种形式(1-3): 1. 用一段散文、一段韵文相间写成。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2. 全部用韵文写成,如《舜子至孝变文》 3. 全部用散文写成,如《刘家太子变文》 4. 另外,文图相配的变文有《看蜀女转昭君变文》(吉师老)、

王昭君故事卷子 (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雅文化。 唐代文化以唐诗为主,唐诗中又以律诗为宗 二、 显隐之分 (一)中国传统儒家显文化 ? 五个方面 1. “义以为上”的价值观 2. 重视现世 3. 天人合一 4. 刚健自强的人生思想 5. 修身为本、以德为政 ? 儒家显学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就是“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如 《孟子—--滕文公下》 (二)法家隐文化 ? 在价值观上,法家重利轻义、尚力黜德 ? 法家是战国末期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学派 战国初,魏国李悝著《法经》 ? 法家集大成者是韩非。汲取了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和李 悝的“法” ? 法家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 法家隐文化认为:“法、术、势”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 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为推动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提 供了理论基础。 ? 法家又称“刑名家”,注重“参验”的认识理论,宣扬进化的历史 观。 三、 山林庙宇之分 (一)山林文化 ? 称为隐逸文化,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主张无为 ? 道家舍弃“从政”,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释私论》有所 体现 ? 山林文化代表人物-----陶渊明,作品现存 120 多首 代表作《归园田居》 (二)庙堂文化 ?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倾心于庙堂之内 ?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 ? 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入世的 代表人物:王勃、宋代理学家张载、文天祥、范仲淹、苏轼、岳 飞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同时又具有儒道互补特色的文化体 系。

第一节先秦:中国文化的萌芽与争鸣 ? 中华民族三个大的文化区 1. 黄河中下游的河洛文化区(中华文化主要起源),代表:龙山文 化、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 2. 长江中下游的江汉文化区,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 3. 黄河下游和黄淮之间的河岱文化区,始祖为伏羲氏,以大汶口文 化为代表 ? 氏族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生活群体,分为母系氏族 和父系氏族两个连续的阶段。 ? 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夏商周时期,即青铜文化时期 本时期最重要文化事件:文字的产生(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 志) (a)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六种形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转注、假借。 (b)世界上最早的三种文字符号:埃及的圣书体、苏美尔人和古巴 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的汉文字。 本时期形成两个重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 相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族权和政权合一的家国同构的特点。 ? 《周易》,成书于殷周之际,我国早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文化元典, 周文王作 由卦象、卦辞、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阐释 卦象顺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运用阳爻和阴爻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 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文化标志,尤其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划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西汉刘歆总结出十大流派: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 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和小说家 诸子之中,儒墨两家是显学,其次是道家、法家和阴阳家 ? 春秋战国杰出人物: 1. 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 2. 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 3. 诗人屈原《离骚》、《九歌》、《九章》 4. 政治家管仲、商鞅、晏婴 5. 外交家苏秦、张仪 6. 医学家扁鹊 7. 水利家李冰 ?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中国文化两个重要思想: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和命题) 2. 民本思想(有重大实践意义) ? 春秋战国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 越文化、巴蜀文化

第二节汉魏六朝: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 ? 文化统一的基本政治条件: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 ?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 “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今文经”:田何传的《易》、伏生传的《书》、申培传的《诗》、 高堂生传的《礼》、公羊和穀梁传的《春秋》 “古文经”:《尚书》、《礼》、《孝经》、《论语》、《春秋左 氏传》、《周官》 ?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经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谶”是“诡为隐语, 预决吉凶” ? 秦汉大一统的文化格局到了魏晋时期,演变成儒、道、佛、玄思想 多元互动、并立丛生的局面 ?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 是三教相互排斥、相互融合的结果 “文学的自觉”、“人性的自觉”体现在魏晋玄学中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 玄学从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 官吏选拔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正式产生比较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第三节唐宋:成熟与辉煌 ? 儒学的最高形式:宋代理学 ?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的原因: 1. 它采取海纳百川式的开放政策 2. 完善的科举制 ? 唐代三教并行:儒佛道三教并举 衍生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宗教派别: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禅宗, 其中禅宗流行最广 ? 唐代文化、中国文化最优秀的代表:唐诗 《全唐诗》(清),收录 2000 多位诗人的 48000 首作品 ? 宋代文学最大成就:词 ? 唐宋散文达到先秦之后又一个高峰。唐代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以 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奠定了散文中古文的正宗地位。 ? 书法绘画 1. 唐代草书: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张旭 2. 唐代楷书:颜真卿、柳公权(使楷书真正成熟),颜筋柳骨 3. 唐代绘画: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誉为“吴带当 风”) 4. 宋代书法:赵孟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5. 宋代绘画:开创了诗、书、画一体的格式 ? 科技发展

1. 唐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平稳而全面 2. 天文学:僧一行“恒星自动”现象、测量子午线、《开元历》 3. 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30 卷、《千金翼方》30 卷 4. 建筑史:都城长安 5. 四大发明:三个在宋代(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 6.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百科全书式的科技作品) ? 宋代建立的理学(中国古代最完整最严密的哲学理论系统) 1. 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2. 又被称作宋学、道学或新儒学 3. 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朱熹、陆九 渊 4. 三个阶段:开创期------发展期------集大成期 第四节明清:继往与开来(P71) ? “继往”: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总结运动 1. 考据学的兴起 创始者:顾炎武、阎若璩 形成潮流:“乾嘉学派”,该学派的两大支脉:以惠栋为代表的 吴学、以戴震为代表的皖学 2. 编纂类书 1) 《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明成祖),22877 卷,是大型 类书编纂的开始 2) 《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年间陈梦雷),1 万卷,目录 40 卷,记 6117 部 3) 《四库全书》(永瑢、纪昀),收书 3503 种,记 79337 卷 3. 编纂字书与辞书 1)《康熙字典》(封建社会字书顶峰) 2)《佩文韵府》(以字韵为纲目的文学词典) 4. 明代王守仁的“心学” 1)王守仁,自称“阳明子”,世人称为阳明先生 2)心学体系是对宋代理学的纠正补充,也是对禅宗心论的哲学 定位和提升,倡导知行合一。 ? “开来”之一:反传统倾向 代表人物:李贽(启蒙思想家),主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中已经包含 民主意识、主体精神和平等观念。 ? “开来”之二明清小说创作 1、代表作: 1)《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2)明末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全景写实) 3)清初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国文言短篇小说最高成就) ? 圣方济各由印度到达广东,是西方传教士第一次进入中国 ? 明代科学发展: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 明代耶稣教士来华前,中华农耕文明两次与外部文明交汇:

1. 中原农耕文化 VS 西亚和中亚的游牧文化 2. 东汉、魏晋和隋唐时期的中国儒道文化 VS 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 可追溯到中国文化最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 与之相对的是主静尚柔、涵虚无为,即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 ? 两宋时期,中国儒学最高形态――理学形成,“主静”因素加强 ? 该精神体现在两方面: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 生价值的实现 二. 人本主义精神 (一)以民为本 (二)重人伦远鬼神 (三)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 三. 天人合一精神 ? 一方面,强调天是万物的起源,另一方面,强调人事的作用 ? 天人合一思想有劝谏作用:劝谏皇帝、考核官员 ? 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根源(P91) ? 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性与消极意义(P91) 四. 礼治精神 ? 礼中最重要的是孝,其次是男女之别,最后是自觉精神。 ? 礼治精神对社会生产的作用(P93)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P94) 一. 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二. 中和谐与融合 三. 重实际、追求稳定 四. 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人文教养的核心是礼乐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

第一节思维方式 一、 辩证思维 (一)对事物生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探究 ? 古代思想家认为“气”是事物本原 ? 构成万物的基因:五行(水、火、木、金、土) (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立统一(P119) 老子——对立统一,班固——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穷则思 变 (三)对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P120) (四)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P122) 二、 直觉思维(P123) 三、

用中和思维来指导人生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把中庸看成是最高的 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第二节 价值取向(P129) 一、积极进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 三、重义轻利 四、尚古倾向与平均主义

儒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伦 一、 孔子与先秦儒家学派的初创 ?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其学术代表 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 《孟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删修《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教育家 ?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派别,称为儒家八派 二、 孔子的天命观和仁、礼思想 ? 礼首先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 ?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 早期儒学被称为“人学” 三、 孟子的仁政说和性善论 ? 继承孔子儒学的两大派别:孟子之儒、荀子之儒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人,被尊为封建社会的“亚圣”, 主张性善 ? 孟子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 ? 孟子的道德政治思想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的主要贡献是把伦理范畴和性善说联系起来, 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 ? “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四端”:仁、义、礼、智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 孟子提倡“尽心”“知性” 四、 荀子的隆礼重法和性恶论 ? 荀子主张“隆礼”,要求“重法”,主张“性恶”论 ? “性恶”“性善”区别: 1. “性恶”论强调“性伪之分”,以“天人相分”为基础; 2. “性善”论强调天赋“四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 ? 在社会思想方面,荀子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 提出“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汉代儒家观念 一、 汉代儒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 中华名族思想文化的统一是在:秦汉时期 ? 董仲舒在政治上主张德刑并用、礼乐教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 ? 董仲舒(西汉)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举贤良对策》 《春秋决事》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学说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 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和韩非思想。 二、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和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 “天人感应”这一命题由董仲舒推导出 ?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是: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 ? “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使阴阳五行伦理化 ? 董仲舒的“性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 性” 第三节 一、 ? ? ? ?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 宋明理学的起源 理学在两宋兴起,主要讨论“性与天道” 宋明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佛学 与道教思想 宋明理学的口号:“穷理尽性” 周敦颐 1.理学开山师祖、濂溪学派奠基者 2.著作:《太极图说》《易通》(又名《通书》)《爱莲说》 《拙赋》 关中学派 1. 创始人:张载 著作:《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 2. 关学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 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 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二程”:程颢、程颐,开创洛阳学派(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 别) 1. 洛学主张:“存天理,去人欲”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 洛学代表作:《伊川易传》 南宋福建学派(朱熹为代表) 朱熹著作:《四书集注》 在庐山建白鹿洞书院 提出穷理灭欲,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

由南宋陆九渊、明代王守仁提出,主张“心外无物” 陆九渊,著《象山先生全集》,创立“心本论”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著《王文成公全集》 朱学三部大书:《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

第四节 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一、 儒家文化基本特征(P168) 中国文化系统的共同特征:以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为核心,将天人 相应的世界观、君民相维的政治观、上下相依的伦理观融为一体。 二、 儒家的理想人格 ? 理想人格:圣贤 ? 理想世界:天下大同 ? 三纲:“明明德”(根本)、“亲民”(手段)、“止于至善” (界限)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 儒家文化的地位作用(P169)

道家文化精神与理想人格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文化精神 一、 老子 ? 道家学派创始人 ? 著作:《道德经》 ?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和最高范畴:道 ? 老子社会观的目标:入世进而治世;根本途径:法自然,以道立 天下。 二、 庄子 ? 《庄子》33 篇,内篇 7 篇 ? 庄子在道之下提出了“理”的范畴。 ? 庄子的社会观:治国以道 第二节 道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演变 ? 老子的道学同原始宗教有渊源关系 ? 有道家思想的著作:《尚书》《易经》《道德经》《庄子》《列 子》《老莱子》 ? 稷下黄老学派 1. 稷下先生包括:杨朱、田骈、慎到、彭蒙、宋钘、尹文、关 尹、列子 2. 黄老之学是汉初政治的主导思想 3. 《淮南子》(黄老之学的集大成之作,代表了汉代道学最高 成就) 4. 《老子指归》:后期黄老中严遵其逻辑形上推理,是魏晋玄 学的先河 ? 魏晋玄学

1. 由三国曹魏何晏、王弼开创 2. 经典理论支柱: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3. 前期:以道统儒 前期著作:何晏著《道论》,集解《论语》;王弼注《老子》, 解说《周易》 4. 中期人物:阮籍(《大人先生传》《释私论》),嵇康 5. 后期:向秀、郭象注《庄子》,把玄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 道教 1. 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形成于东汉 2. 早期道教代表人物:张陵、张角、张鲁 3. 魏晋代表人物:葛洪、葛玄 4. 南北朝(成熟时期)人物:寇谦之(北魏)、陆修静(南朝)、 陶弘景(南朝) 5. 唐宋(更大发展)代表人物: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马承 祯、吴筠、钟离权、陈抟、张君房、张伯端 6. 金元(道教活跃):太一教(肖抱珍)、大道教(刘德仁)、 全真教(王重阳、马钰、刘处玄、丘处机)-----势力最大,成 为官方宗教、净明道(周真公) 7. 明清(停止发展)代表人物:张正常、张三丰、王常月 第三节 道家的理想人格 ? 道家理想人格总倾向: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 ? 实现方法:自足的生活态度;学会守气;注重内修 ? 庄子人生观的最高目标:“死而不亡”

第四节 道家与儒家的互补 一、 理论发展 ? 董仲舒“天人合一”,开始了儒道互补的尝试 ? 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扬道抑儒 ? 阮籍、嵇康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道非儒 ? 郭象提出:“名教即自然”,以儒解道,引道归儒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确立了理学行上思维的基本框架 二、 历史实践 ? 汉初,刘邦“文武并用” 人物:陆贾著《新语》 ?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唐,把道教提升到首位 人物:魏征著《十思疏》、唐玄宗撰《御注道德真经》和《御制 道德真经疏》 ? 宋代:《混元圣纪》 净明派:儒道互补的代表,周真公、刘玉为代表 三、 人格精神的熔铸 ? 积极进取 VS 自然无为 ? 道德践履 VS 精神超越

? 尚刚主动 VS 贵柔主静

墨、法、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第一节 墨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 墨家风靡于战国时期的原因是:殚心当务之急,守城救弱,兼爱非 攻。 ? 墨子鼓动诸侯变革政治最为引人瞩望的内容:“尚贤之为政之本也” (即打破贵贱的界限,从各个阶层中选拔德才兼备的贤人) ? 墨家的十项命题: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 名鬼、非乐、非命。 ? 墨家认为,天下大患有三:“饥者不择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 息” ? 墨子提出检验言论需靠“三表”法则的逻辑思想:有本之者,有原 之者,有用之者。 ? 墨子死后,其派分三:“有相里氏之墨,有相父氏之墨,有邓凌氏 之墨” ? 墨家最著名的书:《墨子闲诂》(清孙) 第二节 法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 起源: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发展:战国时的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 集大成:战国末期的韩非 ? 《法经》(李悝):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 ? 商鞅最大的贡献:将《法经》传至秦国 商鞅著《商君书》 ? 申不害以“术”而闻达于诸侯,即为君主之权术。 ? 韩非提出了以法为主、法术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标志者法家的 文化内涵与人格理想的成熟。 ? 慎到提出“势”,即权势,从而构成了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相结合的 思想体系。 第三节 兵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是孙武 ? 其他兵书:《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齐名)、《司马法》、 《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唐李对问》《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概括(P220-224) 1. 智慧人生 “智慧”是兵家理想文化的核心内容 2. 道德人生 3. 求之于己的生活理念 求之于己就是把成功奠基于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是兵家 理想人格的灵魂。 4. 积极进取的心态

第一节 佛教文化的基本概念 (佛教起源于:南亚次大陆北部的古迦毗罗卫国) 一、 佛 ?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 佛:“佛陀”的简称,意为“觉者”、“智者” ? 原始佛教两派:小乘、大乘 1、大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 2、小乘佛教:傣族的佛教(“泼水节”:清明后第十天) 二、 法 ? “三藏”:经、律、论 ? “三藏”汇编成为“大藏经” 对佛教影响最大的“大藏经”:汉文大藏经,代表有“乾隆版大 藏经”、《中华大藏经》 ? 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四圣谛:苦、因(或集)、灭(或尽)、道 1.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2. “三业”: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 (二)“缘起论”与“四法印” 1.“缘起论”主要内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 相续 2.“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 槃寂静” 3.“三毒”:贪、嗔、痴 4.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所求 不得、五取蕴 5.修行方法:“戒、定、慧”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一、 佛教在南亚次大陆的发展、衰亡与重建(P239) 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 ? 传入时间:汉初(汉明帝) 中土第一座寺院:洛阳白马寺 中国佛教史第一批佛经:《四十二章经》 (二)佛教的发展概况 ? 西晋之前佛教的主要成就:佛经的翻译 ? 南北朝佛教的发展: 1. 译经事业(P241) 2. 皇帝笃信佛教 佛教徒禁食酒肉的戒条:梁武帝制定 3. 建佛寺佛窟

代表: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山 东泰山经石峪石经、四川成都万佛寺石雕造像、南京栖 霞山窟 4. 佛教向民间普及 1)最有名的四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2)中国佛教史上最严重的“灭佛”运动发生在:唐朝 (唐武宗) 3)主要派别:天台宗、三论宗、慈恩宗、律宗、密宗、 净土宗、禅宗等 4)宋代,禅宗分裂为两支:北宗神秀、南宗慧能 5)净土宗因修行简易又称简易成佛法门。 6)历史上第一次刊印藏文《大藏经》发生在:元代初年 7)对《大藏经》编刻:辽代《契丹藏》、金代《赵城藏》 8)佛教三藏宝典:《龙藏》(清雍正、乾隆年间) 第三节 中国的佛教------禅宗 一、 禅宗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 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显著标志:禅宗的 形成 ? 禅宗形成的分界是:“六祖”慧能的成名 ? 禅宗的精髓:《六祖坛经》(《坛经》) 二、 禅宗形成的原因(P246) 三、 禅宗的基本观点(P247) ? 见自性 ? 顿悟 ? 无念 ? 证实相 ? 自由 第四节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P248) 一、 面对大千世界,心如枯井 “苦”和“空”是佛教的两个基本核心 二、 面对生活挫折,处逆如顺

第一节中国诗文化(以意境为核心) 一、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1. 先秦时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2. 春秋《诗经》:分为风、雅、颂;善用赋比兴;句式以四言为主 3. 战国产生新诗体:楚辞,以六、七言为主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 《离骚》:长篇抒情诗 中国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 4. 汉末魏晋进入“诗的自觉”

1)抒情短诗成熟的标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誉为“五 言之冠冕”) 2)邺下文人集团的组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 3)第一部个人抒情五言组诗:阮籍的五言“咏怀诗”82 首 4)嵇康开拓了四言诗新境界 5. 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1)“三张”:张华、张载、张协 2)“二陆”:陆机、陆云 3)“两潘”:潘岳、潘尼 4)“一左”:左思 6. 晋宋:陶渊明,开创“田园诗” 7. 南北朝 南方代表诗人:鲍照(创制七言歌行、开边塞诗歌)、谢灵运、 谢朓 8.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9. 盛唐 1) 两大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 (高适、岑参、王昌龄) 2) 李白(“诗仙”)、杜甫(杜诗被称为“诗史”) 10.中唐 1) 中唐后期崛起两大诗派: “韩孟诗派”:韩愈(代表),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孟 郊、贾岛、姚合、卢仝(辅翼) “元白诗派”:白居易(代表),元稹、张籍、王建、李申 (辅翼) 2) 韩愈:宋词的鼻祖之一 “诗鬼”:李贺 11.晚唐 “小李杜”:杜牧、李商隐 12.北宋 “苏黄”:苏轼、黄庭坚(“江西诗派”宗主) 王安石 13.南宋 1)代表:陆游、杨万里、范成大 南宋后期,诗坛上有“永嘉四灵”、“江湖诗派” 2)宋词 代表: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 宋代诗词:中国诗歌史上第二座高峰 14.清代 近代诗歌史的第一位大诗人:清代龚自珍 二、 东方意境 深邃高远 P258-265

第二节 中国古代散文(以泛文学为特征) 一.中国古代散文史迹回眸 ? 散文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 1. 《易经》和《尚书》可以看作中国散文的开端 2. 优秀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3. 中国散文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诸子散文《论语》《墨子》 《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 两汉 司马迁、班固——史传散文 《史记》:“史家之绝唱” 贾谊、晁错——政论散文 ? 两汉之后 1. 骈体文成为官方文章正体 2. 文坛两次革新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北 宋欧阳修主盟的古文运动 3. 古文运动代表作: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 苏洵的《六国论》 苏轼的《教战守策》《石钟山记》 4. 唐宋八大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韩愈、柳 宗元 ? 唐末作家: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 ? 元明清代表作 刘基的《卖柑者说》、归有光《项脊轩志》、黄宗羲《原君》、 方苞《狱中杂记》、龚自珍《病梅馆记》、梁启超《中国少年说》 二.忧国思患的济世精神 ? 标志着散文形成初始的是:《尚书》 三、 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 ? 批判社会弊端的作品:《礼记》中的《苛政猛于虎》、柳宗元的 《捕蛇者说》、韩愈的《原毁》、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朋 党论》、苏舜钦的《答韩持国书》、方苞的《狱中杂记》 ? 讽刺庸俗世态的作品:张岱《西湖七月半》、柳宗元《蝜蝂传》 《三戒》 ? 其他作品:韩愈《进学解》、明代高启《游灵岩台》、清代铁保 《徕宁果木记》 四、 形象鲜明、委婉曲折的艺术特色 ? 叙事抒情类——写景状物、塑造人物形象 ? 议论说理类——托物言志、借古喻今、借预言故事说明深刻道理 第三节 俗文化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 一、 宋元以降俗文化与俗文学的特点 ? 宋元以来市井文化组成部分:小说、戏曲 ? 宋元以降至鸦片战争之前我国古典文学传统后期演变一个显著特 征是: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与诗文雅文学的分流与对峙

二、 话本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 话本:“说话”艺人依据的底本 ? “说话”的场所:瓦市 ? 北宋:三分、五代史、孟子书、讲史、小说 ? 南宋:小说(“银字儿”)、铁骑儿、说经、讲史 八类“小说话本”: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 迹、踪参 ? “说话”团体:“雄辩社”、“书会” ? 话本小说的最早写定者:书会先生 ? 宋元小说话本:罗烨《醉翁谈录》、《清平山堂话本》《喻世明 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 中国第一部话本小说总集: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 高峰时期的话本小说:冯梦龙《古今小说》;凌濛初《初刻拍案 惊奇》《二刻拍案惊奇》;陆人龙、陆云龙《型世言》;《西湖二 集》《欢喜冤家》《鼓掌绝尘》《石点头》《鸳鸯针》 ? 为通俗文学的话本小说奠定文学史地位的是:冯梦龙“三言” ? 清后代表作:李渔《无声戏》《十二楼》;杜纲《娱目醒心编》 三、 宋元话本、明人拟话本中所见市井心态 ? 以描写男女爱情的“传奇”居多,其次是“公案” ? 代表作:《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崔待诏生死冤家》、《戒指 儿记》、《简帖和尚》、《红蜘蛛》、《赵伯升茶肆遇仁宗》、 《全相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三国志平话》等(P275) ? 变泰发迹是市民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明代城市经济的 繁荣,市民阶层务实功利的价值取向更多地表现为对财富的追逐。 四、 古代戏曲 ? 我国戏曲史上最早的戏曲形式 ? 标志我国戏曲正式形成的是:南戏 ? 标志戏曲真正成熟:元杂剧 1. 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杨显之、康进 之、高文秀、纪君祥 2. 代表作品:《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汉 宫秋》等(P276-277) ? “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杀狗记》《拜月 亭记》 ? 第一个昆曲剧本:;梁辰鱼《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 ? 明代后期传奇分为两派:“吴江派”(沈碌为代表)、“临川派” (汤显祖为代表) ? 明末清初,苏州派李玉《清忠谱》将市民阶层的抗暴斗争写入剧 本;李渔《笠翁十种曲》,丰富了喜剧艺术的表现手法。 ? 清代传奇的最后高峰:《长生殿》《桃花扇》 ?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戏曲的代表剧种:京剧 五、 长篇章回体小说

? 第一部成熟的章回体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 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划分: 1. 广义六类: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人情、讽刺、公案 2. 狭义三类:讲史、世情、神魔 ?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 ? 《红楼梦》宣告了中国古典小说高峰的到来。

第一节 文化背景与思想蕴涵 一、 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沿革 ? 新石器时代,原始绘画、原始雕塑、原始歌舞齐头并进 ? 商周——青铜器、甲骨文、金文、篆刻、“四阿重屋”的中国建筑 的基本造型已经形成、以木建筑为特色。 ? 以编钟和建鼓为主的大型钟鼓乐队兴起于西周,大盛于春秋战国。 ?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是:兵马俑 ? 汉武帝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 ? 唐代音乐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大曲的演奏 大曲代表作:《霓裳羽衣舞》 ? 五代至宋元,山水画一枝独秀。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 景、笔、墨 宋代名家:范宽、米芾、马远、夏圭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 花鸟画:黄筌、黄居 文人画:赵孟頫 ? 戏曲到明清的两次高潮:昆曲大繁荣(明中叶至清初)、京戏兴起 (清末明初) 二、 文化背景 ? 空灵与充实 ? 支撑中国文化的两大思想体质:儒与道 三、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P294) ? 美与善的统一 ? 情与理的统一 ? 认识与直觉的统一 ? 人与自然的统一

第二节 中国古代艺术的巨大成就与东方形态 一、 古代绘画与书法 ? 绘画按描绘内容分为:宗教画、风俗画、历史画 ? 汉隶碑刻代表:《礼器碑》、《曹全碑》、《华山碑》、《史晨 碑》、《兰亭序》

? 周代中期铭文:《毛公鼎》、《散氏碑》 ? 颠张醉素:张旭、怀素 ? 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二、 建筑、园林与雕塑(P298) ? 以木结构为主、建筑与自然环境统一、整体外形、群体布局、炫 彩装饰 ? 世界三大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西亚园林、欧洲园林 ? 佛像雕塑起自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三山五园:北京西郊的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圆明 园、畅春园、清漪园 ? 世界三大戏剧文化:中华戏曲、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 ? 构成中国戏曲基本特征的三大要素: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 ? “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 “正音”:宫、商、角、徵、羽 ? 三种七声音阶:古音阶(雅乐音阶)、新音阶(清乐音阶)、清 商音阶(燕乐音阶)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


第一节 ? ? ? ? 史学与典籍 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史记》 班固首创断代体史书:《汉书》 私修史书:谈迁的《国榷》 清代:浙东史学派《明史》

第二节 先秦-魏晋南北朝史学文化 一、 先秦史学文化概述 ? 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夏、商、周 ? 使史学成为“经世之学”的作品是:《春秋》 ? 学术史代表作: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 《显学篇》 ? 韩非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并详细写出了各段特点 ? 西周、春秋时期主要史籍:《尚书》《春秋》 ?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后来解释春秋的有《左传》《公羊传》 《毂梁传》 ? 战国时期主要史籍:《左传》、《国语》(国别体) ? 重人事、轻鬼神已成了先秦时的社会思潮,体现了民本思想。 二、 秦汉史学文化 1、司马迁与《史记》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包括本纪 12 篇、世家 30 篇、列传 70 篇、表 10 篇、书 8 篇 2、班固和《汉书》 ?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 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 三、 魏晋南北朝史学文化

? 主要著作:晋代陈寿《三国志》 ? “前四史”:《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 ? 范晔《列女传》《文苑传》 第三节 唐宋史学文化 一、 唐代史学文化 ? 唐朝编修的八部正史(都是纪传体):《晋书》《梁书》《陈书》 《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 本时期主要史学巨著:刘知几的《史通》、杜佑的《通典》(我 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典章制度的史学专著) ? 《隋书》正式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二、 宋代史学文化 ? 本时期“纪传体”正史:薛居正《五代史》、欧阳修《新五代史》 与《新唐书》 ? “编年体”史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 朱熹《通鉴纲目》 ? 郑樵《通志》,新创了“年谱”这一史书体例,书中的“略”集 中了全书的精华。 ? “纪事本末体”:袁枢立《通鉴纪事本末》 第四节 元明清史学文化 一、 元代史学文化 ? 代表作: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胡三省《读通鉴注》 二、 明代史学文化 ? 代表作:王世贞《弁州山人四部稿》《弁山堂别集》 何乔远《名山藏》 李贽《藏书》《续藏书》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 私修明史的代表:谈迁的《国榷》 三、 清代史学文化 ? 清代对史学的贡献:《明史》的修撰 ? 清代史学家对史书的考证、注释及对史学理论的贡献(P320-321) ?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经世致用,其《明儒学案》 是我国最早的学术史专著 ? 马肃《绎史》,对历史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十二章 中国古代审美教育


第一节 ? ? ? ? 第二节 人文美育与社会传播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采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制度 汉武帝——诏举贤良 董仲舒推崇上古教育,大力倡导以社会为场所的乐教 学校人文美育的实施

学校在夏商周三代的称谓:校、序、庠 中国古代最早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周代的学校来施行的 汉代设太学,主要实行政教 东汉鸿都门学中国古代具有艺术教育专科性质 唐代中央官学分为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 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 宋代在官学中开设了画学,学生的来源分士流、杂流两种。 第三节家庭人文美育的实施(P335)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科技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一、 天文、数学、中医 (一)天文 1.殷商时代,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出现了阴阳 历。 2.春秋战国:二十八宿体系已经建立;石式星表;二十四节 气;使用的历法:古四分历 3.秦汉时期记录了太阳黑子 4.汉代“论天三家”:盖天说(代表为《周髀算经》) 浑天说(代表是张衡) 宣夜说(代表是郄萌) 5.我国第一部完整历法:汉代三统历;东汉刘洪完成乾象历, 标志着古代立法体系趋于成熟;孙吴葛衡制成了圆形浑天 仪。 6.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的测定:隋唐僧一行;他 还制成了水运浑天仪 7.宋元时代古天文学代表者:郭守敬——授时历 (二)数学 理论发展 1. 殷商时代已有四则运算 2. 三国时期,刘徽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祖冲之进一步精确。 计算工具 3. 殷商时代,算筹 4. 算盘产生的年代:唐宋时期 数学著作 5. 我国最早的一部算学天文著作:《周髀算经》 6. 全面反映秦汉数学成就的作品是:《九章算术》 7. 《算经十书》的十部算学教科书(P348) (三)中医 1. 春秋战国扁鹊“望闻问切”,形成了中医的传统方法;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3. 东汉末年华佗首创麻沸散和五禽戏

4. 魏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著作。 5.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隋唐时期的《新修本 草》 6. 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千金方》(孙思邈:被称为“药 王”) 7. 其他著作:明清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末吴有性《温疫 论》、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二、 农学及陶瓷、造船、纺织、冶炼等 (一)农学 1. 五谷:稷、稻、麦、豆、黍 2. 工具:原始社会耒和锄,春秋辘轳,战国铁犁牛耕,东汉 龙骨水车 3. 水利工程:芍陂(最早)、都江堰 4. 农学著作: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北魏贾思勰《齐民 要术》 (二)陶瓷、造船、纺织、冶炼(P350) 1. 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彩陶、黑陶 2. 商代烧以高岭土制成青瓷 3. 唐代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唐三彩多色釉陶器 4. 清代“江南三制造”:南京、苏州、杭州 三、 四大发明对世界及西方的影响 ? 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 ?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科技的整体观和方法论 缺乏思辨——重实用和经验、轻理论和创新——重技术而轻科学

第十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论争 1.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 冯桂芬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 3.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以考据学为依据,试图寻 求维新变法的依据——托古改制 4. 章太炎提出在糅合中西的前提下,重新构建中国文化新体系 5.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6. “打倒孔家店”,第一个点名批孔的是易白沙 7. 胡适和陈序经主张全盘西化 8. 新儒学开创者梁漱溟,第一阶段的领袖是熊十力,构建了心物、体 用、性量哲学体系、著有《新唯识论》。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变革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 文化 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 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 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 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 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有卦象、卦辞和爻 辞三部分组成。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 水火山泽。)《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 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 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 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 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 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 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 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玄学因研究阐发 《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玄学 提倡尚自然,笃名教。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从“无”与 “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 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 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 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

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各有 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10.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 相通、相类和统一,其实质是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在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中实现了有机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它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 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兼具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11. 天人感应 由董仲舒直接提出这一命题,他认为,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 为也能感应上天。 12. 礼、礼治 礼起源于宗教仪式,用以表示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原本指人与人或国与国之 间交往的一种意识。所谓礼治,则是将此予以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 然后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礼制精神。其实质是强调社会有序,坚持社会的 秩序。礼治精神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标,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特征。因此, 礼首先是指社会制度,其次才是伦理道德规范。 13. 仁 仁是春秋时期的新观念,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孔子的仁 是包括从德的 最高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仁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品质,全部 美德的总和构成仁。仁是礼的精神支柱;恭、宽、信、敏、惠是实行仁 的具体要求;孝悌是为仁之本;忠恕是为仁之道。 14. 内圣外王 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把修养所得,推 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 行王道和仁政。最早出自《庄子》,后成为儒家重要的治世修身原则。 15.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是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指:“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即明德、亲民、知止。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 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大学》) 16. 中庸 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不偏不易,谓之中庸。中庸,即中道、中行, 意为无“过”与“不及”,注重适度、恰当、不偏不倚,以此实现中和, 达到和谐的境界。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也是汉民族 的一种思维方式。 17. 三不朽

《左传》中记载叔孙豹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三不朽。 18. 四心、四端 孟子认为,人们生来具有四心:恻隐、羞恶、恭敬、是非。 四端指:仁、义、礼、智。又叫四德,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是 处理五伦关系的典范。 19. 性三品 董仲舒在参考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后提出的,把人性分为天生能 善的“圣人之性”、贪欲难改的“斗筲之性”和可善可恶的“中民之 性”。 20. 濂溪学派 由理学开山之祖被称作濂溪先生的周敦颐开创的学派。其著作有《太极 图说》,描绘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宇宙生成模式。世界根源于无极,无 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 21. 关中学派 由横渠先生张载创立的理学开创阶段的重要派别。作为理学中涌现出的 独立派别,主张学以致用,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 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 (理学诸学派中,还有二程的洛阳学派、朱熹的福建学派等,其学派思 想与代表人物几近相同,不再赘述。) 22. 致良知 是王守仁对朱熹“致知”命题的修正。他认为,良知就在人们心中,且 人人皆有、圣愚皆同,必须“求理于吾心”,心外无物,并把这种统一 叫做知行合一。 23. 王道、王道政治 王道政治,指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的代称。在王道时期,天理流行于社 会之中,人心至善至美,社会充满光明,呈现昌盛的局面。孟子“仁政” 学说在政治上就提倡王道之治。 (与此相对的是霸道政治,即三代以后以功利为目的的暴力政治,这一 时期人心不古,充满黑暗和混乱。) 24. 稷下学派 战国齐国陈氏在临淄稷下开创了一个高等学府,集中儒墨名法等众人。 研究学术、互相争鸣,有七十六人位列上大夫,史称稷下先生,居于主 导地位的是道家思想。 25. 智慧 “智慧”是兵家文化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人们对问题能够迅速 地、灵活地、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

26. 佛教相关 1)佛教三宝:佛、法、僧。 2)大乘小乘。小乘佛教认为只有一人可以成佛,其它诸人只能成为超 生天界的阿罗汉。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 可成佛。 3)四圣谛:苦、集、灭、道 4)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5)三业: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 6)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 7)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 8)五蕴:色、爱、想、行、识。 9)三学:戒、定、慧。P237 10)妙悟 佛教把妙悟看作是对真理的透彻理解,是对事物本质的最真实的认识, 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用于审美和艺术创造中,妙悟是指主体对客体审 美观照后所产生的感悟。 11)顿悟 顿悟本是佛教用语,是指顿了,与渐悟相对。从佛教含义来看,顿悟是 指无须经过繁琐仪式和长期修行,即可豁然觉悟,把握佛教真理。(渐 悟亦称渐了,是指必须经过长期修习,才能达到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悟”既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 27. 诗的自觉 魏晋时诗歌发展进入了自觉时代。所谓自觉,即诗人认识到诗歌具有自 身之价值,不必依附政治与伦理说教,是对儒家正统“诗言志”的突破。 28. 邺下文人 由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领导,聚集了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 瑀、应楊、刘桢建安七子的文人集团。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及民间疾苦, 悲天悯人,表现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使命感。 29. 竹林七贤 指魏晋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共同的特点是任 情放达、发言玄远、藐视礼法、一腔孤愤,用曲折的方式表示对现实的 不满。 30. 意境 通常认为“情与景统一,意与象统一,形成意境”,即情景交融、形神 结合。或者将其概括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化和典型化的社会环境或自然 环境和深情或深意的完美统一。 31. 佳人胆 随着时代发展,市井细民的婚姻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不再 是绝对恪守的。那些私定终身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了女子的大胆、主 动,即所谓佳人胆。 32. 四大南戏

由元末明初南方书会才人编撰成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杀狗 记》《拜月亭记》等所谓四大南戏。 33. 临川派 明代中后期戏剧发展后期的一个重要派别。以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其 代表作是以海盐腔写就的《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唐四梦》),包括 《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34.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并称四大奇书,题材内 容上分属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35. 戏曲中的“虚拟” 中国戏曲以虚拟作为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所谓虚拟,即利用舞台的假 定性,通过夸张的变形来保证生活,在舞台表演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以对生活作出广泛而形象的概括。 36. 程式 程式是一种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独特表演艺术格式,是中国戏曲的 一个突出特点。各种程式动作,实际上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在生 活形态基础上又经过一番选择、加工和美化功夫所形成的舞台动作。 37. 八音 指八种制作乐器的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8. 七声音阶 指由“宫商角徴羽”五个正音加上随形式而变化位置的“二变”构成额 音阶系统。所用“二变”不同,形成三种七声音阶:古音阶、新音阶、 清商音阶。 39. 洋务运动 19 世纪下半叶由清政府发起的一场发展近代工业的社会改革,目的是维 护其封建统治。主要内容包括在沿海城市扩充和发展近代工业,尤其是 军事工业。 40. 新儒学 产生在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日甚一日的抨击背景下。博大精神的孔孟董朱 体系,根深蒂固的文化集体意识,借以安身立命的中华道德伦理,使一 群知识分子采取了与激进主义者完全不同的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 他们坚信儒学不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应当也必须重新评价儒家思 想,发掘其中固有的积极精神,以促进儒学的新发展,再次复兴和光大 儒家文化。主要代表人物有:梁漱溟、熊十力等。 41. 摹古派 同指 16 世纪前后七子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复古理论主要有:1)在 文学发展观上,主张“文比秦汉,诗必盛唐”,以后的诗文一代不如一 代;2)在创作观上,主张一切为古人是尚,文学愈古愈好。他们的创 造就是把古诗文当作范本临摹。因此得名。 42. 公安派 晚明反复古运动的文学革新派,以三袁为代表,主张:1)在发展观上, 文学是随时代而发展的,不应厚古薄今;2)创作观上,反对摹古抄袭, 文学应充分表现个性;3)进一步认识到人的个性的多样性。 43. 西体中用

由学者李泽厚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要进行现代化,首先要改变社会本 体,即小生产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地说,要用现代 化的西体—从科技、生产力、经营管理制度到本体意识来努力改造中学, 转换中国传统的文化心里结构。“中用”既包括西体运用于中国,又包 括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学应作为实现西体(现代化)的方式。 44. 主流意识形态文化 是与国家性质相联系的处于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之上的文化,它为 特定社会的特点政治、经济服务。 45. 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 是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既有 历史上所继承的精英文化,也有当代知识分子精心创造的精英文化。 46.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指被一个社会或一定地区内大多数人所欣赏、接受的文化。 相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国家特性而言,它是平民文化,相对于知识 分子阶层而言,它是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的建设成为经济 生活中心的背景下,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高科技条件下兴起的一种新 的文化形态。 47. 国学 广义上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即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 成的学问。狭义上指儒学,或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48.“反身而诚”(P18) 指人通过对道德意识的自我认体,以及对实践经验的内心体验,以完成 从心理学到哲学、美学境界的超越;体验自我,发现本心把握本心,来 达到天人合一的极致人生理想境界,从而悟解宇宙万物生命的奥秘。 49.自然经济(P32) 是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 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结构。 50.血缘宗法制度(P40) 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会 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51.征辟制(P66) 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那些志行高洁、博学多才的杰出人士出任官职, 一般无需考核即可直接就职。 52.察举制(P66) 考察荐举,常常由皇帝亲自下令给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让他们按照 政府制定的选拔标准,把那些德才皆备的平民和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 由朝廷直接任命,或经过一定形式的考核再择优录用。

53.“成钧之学”(P329) 其教育内容就是以乐教为主的学校教育。“钧字即韵字之古文。古代教 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54.禅宗基本观点之“见自性”(P247) 禅宗讲究“禅悟”,所求由远而近,由外而内,“即心是佛,见性成 佛”。本心或叫自性,在佛家的心目中,清净无污,超离生灭,能认识 清净的自性,自然脱离了苦海,这种识自本心即可成佛的理论,把成佛 定位到主体对自我的认识上。 55.禅宗基本观点之“无念”(P248) 无念即排除自己心中的欲念,它是明白心性和顿悟的必然延伸。“无念” 是禅宗的最高法旨,与老子的“不争故天下不能与之争”有相同意思。 由“无念”出发,禅宗提出“无相”“无住”。 56.禅宗基本观点之“证实相”(P248) 禅宗的实相指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实在的本体,那个没有污染的清净的 东西,但它隐于现象之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 西是禅宗的真正的真实,但一般愚钝者却不可见,要用般若的慧目,瞬 间的灵动方能洞见,这就是顿悟。 57.山林文化(P53) 山林文化亦可成为隐逸文化,它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先秦道家反对有为, 主张无为,他们不仅攻击现实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观念,攻击儒、法、 墨、名诸家的思想学说和主张,而且从根本上否定整个文明,包括物质、 制度、精神的价值。道家舍弃“从政”。山林文化的代表是陶渊明。 58.庙堂文化(P54)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多用以指代朝 廷。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孔子“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士仁人,就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59.谶纬学(P94) 经学与董仲舒的新儒学结合演变为谶纬学,以不断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凶兆”的宗教预言,也叫“符”,意思是事后有 “徵信”,符合神意。纬是用宗教迷信思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谶和纬 的基本内容都是讲宗教迷信,宣扬神秘荒诞观点,为帝王服务。 60.鸿都门学(P333) 这是中国古代官学中具有艺术教育专科性质的学校。鸿都门学因设于东 汉首都洛阳而得名。鸿都门学不重经学,而是专门教授学习词赋与书法, 类似于今天的艺术专门院校。鸿都门学吸收有写作尺牍。辞赋能力以及 善于书写鸟篆文字的学生,学生都由州郡、三公举荐而来,共约一千人。

鸿都门学受宦官的操纵,在政治上为人所不齿,但是中国远在东汉末年 就有专门的艺术学校,这对中国的人文美育事业来说,产生的积极作用 也是不容忽视的。 61.名实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名指名称、概念、形式,实指实际存在的事物即内 容,名实关系即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成于先秦时代的名实之辩,对 后世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先秦百家当中的名家就是以研究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 62.泰州学派 明中叶以后兴起的带有早期启蒙特征的学术派别,代表人物有王艮、李 贽等。主张人间之道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真正的学问是为了解决人民 生活问题,明确肯定饮食男女之性是天生的自然权利,强调独立人格。 贬损了程朱理学的社会价值,提高了实践活动的价值。 63.燕京八景 太液秋风(中南海)、琼岛春阴(北海)、金台夕照 、蓟门烟树 、西 山晴雪 、玉泉趵突 、卢沟晓月 、居庸叠翠(八达岭) 64.三山五园 北京西郊著名的的皇家园林: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圆明 园,畅春园,清漪园

第三部分 《西方文化史》1-4 章考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 西方文化的起源
? 最初的奴隶制文明、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爱琴文化 ? 现代西方文化的“基石”: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 西方文化的精神祖先:古代希伯来人、古代希腊人 一. 欧洲史前文化 (一)旧石器文化 1. 早期文化有三个:阿布维利文化、阿舍利文化、克拉克文化 2. 阿布维利—阿舍利文化代表工具:手斧 3. 克拉克文化代表工具:石片 4. 欧洲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尼安德特人化石 5. 尼安德特人创造的文化:莫斯特文化 6. 欧洲晚期智人:克罗马农人(现代欧洲白种人的祖先) 7. 晚期智人阶段主要文化: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马德林文化 8. 克罗马农人最突出的文化成就:岩画艺术(多以动物为题材) 代表作: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西班牙) 拉斯科洞穴岩画(法) 最早的雕刻:“持角杯的少女”(也称“洛塞尔的维纳斯”) (二)新石器文化 1. 欧洲中石器文化的代表:阿齐尔文化(法)、马格尔莫斯文化 (北欧) 2. 阿齐尔文化主要工具:石镞、骨镞、骨质鱼叉 3. 马格尔莫斯文化:鱼叉、鱼钩------渔猎生活 4. 新石器文化主要特征:磨制石器和陶器的使用 家畜驯养和定居农业的出现 5. 欧洲最早的农业居民遗址在:南欧 6. 欧洲最早的奴隶制文明: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 二. 爱琴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一)爱琴文化的发现 ? 发现者:亨利?谢里曼(德) 阿瑟?伊文斯(英):发现米诺斯王宫 (二)克里特文化(前 2600---前 1250) 1. 早期爱琴海非希腊语居民(创造早期爱琴文化):皮拉斯吉人、 卡里亚人或勒列吉人 2. 克里特岛最为强大的奴隶制小国:米诺斯王朝 3. 克里特重要雕刻品:石雕(“斗士杯”和“军官杯”);克里特 人有斗牛的习俗 4. 米诺斯王朝书写形式:从图形符号发展为线形音节文字(线形文

字 A) 5. 克里特人是海上民族,航海业发达;克里特文化兼具海洋性和开 放性 (三)迈锡尼文化 1. 迈锡尼文化的创造者:阿该亚人 2. 阿该亚人创造了另一种泥板文书:线形文字 B 3. 表明迈锡尼社会进入奴隶制阶段的是:线形文字 B 里有关奴隶的 字样 4. 特洛伊战争时间:前 12 世纪初 5. 以爱琴社会为题材的著作:《荷马史诗》,对于希腊精神的塑造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 古代近东文化 ? 古代近东居民:美索不达米亚各族、埃及人、腓尼基人、希伯来 人 (一)自然环境与古代近东文化 1. 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造就美索不达米亚 尼罗河孕育埃及 2. “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肥沃的新月地带”:两河流域包括巴勒斯坦 3. 古代埃及与美索布达米亚地区都经历了由城邦走向统一的过程, 形成了奴隶制神权统治,王权与法律均来自神授 4. 埃及文化:单一发展进程 5. 两河流域最早奴隶制文明创造者:苏美尔人 6. 古代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 (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以苏美尔文化为基础,由阿卡德人、巴比 伦人、亚述人等发展而来) 1. 阿摩利人的古巴比伦王国,亚述人的亚述帝国以及迦勒底人的新 巴比伦王国先后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 前 3000 年: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 3. 最初的学校出现在:苏美尔 4. 亚述学:通过楔形文字来研究两河流域历史文化 5. 美索不达米亚最著名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 6. 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宗教观:多神信仰、神的人格化、灵魂不死观 7. 古巴比伦珍贵遗产:《汉谟拉比法典》(共 282 条),保留了原 始的“同态复仇”习惯法 8. 《汉谟拉比法典》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 其进步意义:1)以成文法的形式使古巴比伦社会人人有法可依 2)规定了明确的诉讼程序 9. 美索不达米亚建筑杰出代表:“空中花园”(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七级大庙塔” 10.几何学:巴比伦人运用勾股定理 11.代数学:巴比伦人使用十进位与六十进位制 12.古巴比伦人制定太阴历

13.今天历法中星期制度的来历:每周七天,即日、月、水、火、木、 金、土 (三)古代埃及文化 1. 象形文字的发明者:古代埃及人 2. 使文字开始具有抽象含义的是:表意符号的出现 3. 埃及的象形文字由三个部分构成:表形、表意、表音 4. 字母文字的创造者:腓尼基人 5. 埃及学诞生的标志:1882 年商博良(法)释读象形文字 6. 古代埃及人最初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7. 埃及法老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又被称为太阳神之子,其权力来 自神授 8. 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创作:《阿顿颂诗》 9. 古代埃及著名诗歌:《打谷歌》《阿顿颂诗》 10.古代埃及最著名的箴言《伊浦味箴言》 11.古代埃及著名建筑:金字塔、“迷宫”、底比斯的阿蒙神庙 12.古代埃及雕塑代表:狮身人面像、涅菲尔提提王后像(阿玛尔纳 艺术) 13.数学成就:埃及人应用十进位法、求出圆周率 3.16 14.天文成就: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四)古代近东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 古代近东文化包括: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 2. 西方文化的两大精神祖先:希腊人、希伯来人 3. 《旧约圣经》中“通天塔”的原型:巴比伦城的七级大庙塔 4. 古代希腊字母:由腓尼基字母发展而来,腓尼基字母(22 个)是 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希腊字母后来发展成拉丁字母和斯拉夫 字母 5. 希腊雕像考罗斯:具有埃及人的气质 6. 埃及的《阿顿颂诗》影响了《旧约圣经》的《诗篇》 7. 前 45 年,朱里亚.凯撒在埃及立法的基础上制定“朱里亚历” (“儒略历”),在罗马推行 8. 16C 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制定“格里高利历”(今天通行世 界的“公历”) 9. 数学方面,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继承古代埃及几何学 四. 希伯来文化 希伯来宗教伦理思想成为现代西方宗教和伦理思想的主要源泉,希伯 来人是西方文化的精神始祖之一 (一)希伯来人与犹太教 1. 希伯来人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摩西十诫” 2. 所罗门死后,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以撒玛利亚为都城的以色列 (北部) 以耶路撒冷为都城的犹太 (南部)

著名先知以西结极大发展了犹太教,增加了救世主(弥赛亚) 犹太人宗教与社会生活的中心:犹太会堂 犹太教分裂出的教派:法利赛派、撒都该派、艾塞尼派 研究古代希伯来人宗教与历史的珍贵资料:《死海古卷》 犹太教思想成为基督教主体思想,其经典构成了基督教的《旧约 圣经》 8. 以色列及散居各地的犹太人的名族语言:希伯来语 (二)《旧约圣经》(犹太教的经典) 1. 《旧约圣经》共 39 卷,由法律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组成 2. 旧约的主题和核心:“法律书”,在旧约中地位最高,包括《创 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名数记》《申命记》(为摩西 所传,又称《摩西五经》) 3. “先知书”地位次于“法律书”,从希伯来人建国至新巴比伦征 服犹太王国这段时间的历史记载和先知言行录 4. “圣录”的地位次于“先知书”,内容包括“巴比伦囚徒”至波 斯统治时期的犹太历史和诗篇 5. 《七十子希腊译本》:被翻译成希腊文的旧约,比希伯来文经典 多出一部分经卷,人们把没有争议的经卷称为“正典”,有争议 的称为“后典” (三)希伯来人的宗教---伦理思想 1. 犹太教宗教思想的特点:1)坚持一神论,只有雅赫维才是唯一 真神 2)契约观念 3)注重戒律,如摩西十戒 4)弥赛亚和天国观念

第二章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希腊古典文化的精髓,造就了西 方文化中的古典传统。古代罗马文化把法制精神灌注到古典传统之中,使古典 传统得到发扬光大。 一. 早期希腊文化 ? 希腊半岛上讲希腊语的名族创造的最早的文明:迈锡尼文明 ? “黑暗时代”与“古风时代”(见名词解释)的发展,为古典文 化时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荷马史诗 1. 包括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 研究“黑暗时代”希腊社会的唯一文字史料:“荷马史诗” (“黑暗时代”又称为“荷马时代”) 3. “荷马史诗”的题材:迈锡尼时代晚期的特洛伊战争 4. 《伊利亚特》:原意为“伊利翁之歌”,全诗共 15693 行,描写 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最后 51 天的故事 5. 《奥德赛》:全诗共 12110 行,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之后,希 腊联军一位足智多谋的将领奥德修斯历尽艰辛返回故里的故事 6. 欧洲最早的文学巨著、欧洲文学的渊源:“荷马史诗”

7. “荷马史诗”用何种语言写成:古希腊语的爱奥尼亚方言 8. 被但丁称为“诗人之王”的是:荷马 9. 明显受到“荷马史诗”影响的作品: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特》 10.“荷马史诗”的重要题材是:神话传说 11.“荷马史诗”的作用:为奥林帕斯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2.“荷马史诗”反映了:希腊宗教处于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氏 族崇拜向人格神崇拜的过渡阶段 13.被尊为“希腊的名族诗人”的是:荷马 (二)赫西俄德(黑暗时代晚期的另一位伟大诗人) 1. 代表作:长诗《工作与时日》(又译《田功农时》)、《神谱》 2. 《工作与时日》:共 828 行,主要内容是生产技术的指导和伦理 道德的训诫,规劝人们公正、勤劳和谨慎。 反映了古希腊黑暗时代晚期氏族社会解体和奴隶制逐渐形成过程 中的农村经济生活 3. 《神谱》:是一部描述当时希腊人想象开天辟地以来的诸神世系 的系谱;分为序曲、主题和尾声三部分。 它是以后哲学的、思辨的宇宙生成论的范本 (三)抒情诗 1. 古风时代抒情诗颇为繁荣,因此古风时代又被称为“抒情时代” 2. 抒情诗源于:配乐吟唱的民歌 3. 分为三类:哀歌、琴歌、讽刺诗 4. 抒情时代著名诗人:阿喀罗科斯、梭伦、萨福 5. 阿喀罗科斯:希腊第一个抒情诗人 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个人主义开创了希腊文学中的 一种新格调 6. 梭伦:希腊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卓越的哀歌诗人 7. 萨福:抒情时代著名女诗人,以独唱琴歌著称。共写了九卷诗, 大部分为恋爱情歌,如《相思》 8. 品达:古典时代早期著名诗人,以合唱琴歌著称。作品共 317 卷。 品达的诗成为罗马时代抒情诗的典范 9. 古风时代民间流传最著名的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反映了下 层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宗教与神话 1. “荷马史诗”和《神谱》是对希腊神话的系统化整理,最终形成 了希腊大多数城邦信奉的奥林帕斯教,信奉居住在奥林帕斯山的 12 位主神 2. 奥林帕斯教在希腊古典时代成为大多数城邦官方信奉的宗教,一 直居于正统地位 3. 奥林帕斯教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荷马史诗”(奥林 帕斯教又称为荷马宗教) 4. 最终完成对奥林帕斯教诸神谱系的整理,为该教提供系统教义的 是:《神谱》 5. 除奥林帕斯教,希腊民间还流行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崇拜,特点: 无节制狂欢

6. 公元前 6 世纪希腊宗教出现新变化的表现是:俄耳甫斯教的形成 7. 希腊宗教礼仪的核心是:用动物献祭 8. 第一次载入史册的奥运会:公元前 776 年(第一次宙斯大祭) 9. 为祭献阿波罗神而举行的是:比提亚赛会 (五)早期自然哲学 1. 希腊最早的哲学:早期自然哲学 2. 希腊早期自然哲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希腊神话和古代近东文化的 影响 3. 希腊最早的一个哲学流派: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泰勒斯、阿 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三者都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4.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其哲学的基本命题:水是万物的本原 5.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者” 6. 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本原是“气” 7. 爱菲索学派(提倡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 8.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性的“火” 提出“一切皆流”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名言“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9. 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爱利亚学派 10.毕达哥拉斯学派:创始人为毕达哥拉斯 哲学思想是把抽象的“数”作为万物的本原,相信灵魂转世说 11.爱利亚学派代表人物:赛诺芬尼(其哲学的中心是关于神的思想) 巴门尼德(著《自然论》,提出“存在” 是宇宙的本源) 二. 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一)城邦民主政治(西方民主政治的渊源) 1. 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是希腊奴隶制文化的一大政 治特色 2. 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演进阶段: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僭主政治、 民主政治 3. 雅典民主政治的起点:梭伦改革 最终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这次改革使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4. 雅典民主政治空前繁荣的时代:“伯里克利时代” 本时期雅典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五百人会议(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最高司法、监察机关:陪审法庭 最高军事机关:十将军委员会 5. 少数贵族共和制城邦的典型代表:斯巴达 6. 希腊城邦的本质:公民的自治团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 (二)雅典的日常生活与习俗 1. 雅典习俗中的特殊现象:对同性恋的认可 男子在宗教仪式、体育竞技、格斗中要 赤身裸体

2. 雅典群众性文艺生活的重要形式:戏剧 (三)古典时代的哲学 1. 总特征:1)对爱奥尼亚的唯物主义传统的继承,创立原子论唯 物主义,把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更高形式,代表人物为留 基波和德谟克里特 2)探讨的重心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与社会,即从自 然哲学转向人本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智者派、苏格拉底、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 2. 原子论学派创始人:留基波 3. 德谟克里特:“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原子论的 主要贡献者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他的认识论是:影响说 早期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成果是: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4. 智者学派(诡辩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 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出现的意义:1)标志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终结 2) 为苏格拉底哲学铺平道路 3)为希腊哲学的发展开辟新方向 4) 促进个人主义的发展 5. 苏格拉底:雅典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批判以往的神学目的论、提出“善“的原则,“美德即知识” 6. 柏拉图:古希腊这哲学家中留下著作最多的人,代表作主要为对 话,如《辩诉篇》《裴多篇》《理想国》《巴门尼德篇》《智者 篇》 7. 柏拉图建立起了以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为核心的庞大的唯心主义 体系;柏拉图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理念;他的认识论是唯心主 义的先验论 8. 亚里士多德:名言“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主要哲学著作:《形而上学》 提出了实体论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大量著作如《工具篇》《物理学》《论灵魂》 《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诗学》《修辞学》 他是逻辑学的创始人 他是古典时代哲学的集大成者,对古希腊哲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 批判性总结 (四)政治学说 1.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 柏拉图主要著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在《理想 国》中提出了“正义“的国家观和贤人政治的主张,把全体自由民 分为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三个等级;贤人政治(哲学为王)是 柏拉图理想国的支柱 3. 亚里士多德(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政治学》《雅典 政制》;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被誉为政治学的创始人。 (五)戏剧

1. 古希腊戏剧起源:酒神崇拜中的民间歌舞 2. 从文学上来说,戏剧的产生是抒情诗发展的结果 3. 戏剧中歌队的合唱来自于合唱琴歌,对话的短长格节奏来自于讽刺 诗 4. 古希腊悲剧主要由酒神颂发展而来,“悲剧”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 “山羊之歌”,悲剧的含义不在“悲”,而在“严肃,情节严肃并 非结局悲惨的戏剧也属于悲剧 5.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6. 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代表作:《乞援人》《波斯人》《七 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斯三部曲》等七部 7. 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8. 欧里庇得斯代表作:《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 《腓尼基少女》《伊菲革涅亚在俄利斯》 9. 古希腊喜剧主要渊源于酒神祭典中的“狂欢舞” 10.希腊喜剧三个时期:旧喜剧(古典时代前期)、中期喜剧(古典时 代后期)、新喜剧(希腊化时代) 11.阿里斯托芬(最著名的旧喜剧作家、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 代表作:《阿卡奈人》 其他作品:《和平》《鸟》(现存的惟一以神话幻想为题材的喜剧) 《吕西斯特刺忒》《骑士》《女公民大会》《财神》 (六)历史学 1. 西方史学源于古希腊 2. 希腊古典时代的三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3. 希罗多德:欧洲第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被西方学者誉为“历史之 父” 代表作《历史》(即《希腊波斯战争史》):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具 有世界性的通史著作,创立了历史叙述体,发展成为西方史学编纂 中的正宗体裁 4. 修昔底德: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态度的历史 学家” 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5. 色诺芬代表作:《希腊史》《远征记》《拉西第梦人的政制》《经 济论》《雅典的收入》 (七)建筑与雕刻 1. 古代希腊的建筑艺术表现在:庙宇和公共建筑物上 2. 建筑物的特点:大量采用柱廊 3. 根据柱子不同,古希腊建筑分为三种形式: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 科林斯式 4. 多利亚式特点:形态厚重朴实,石柱无柱基,柱头无装饰。 最高成就:帕特浓神庙 5. 爱奥尼亚式特点:典雅秀逸,石柱有柱基,柱头刻有涡卷形装饰; 代表建筑:伊累克西阿姆 6. 科林斯式盛行于希腊化时代,风格趋于华丽,柱头刻有精美的叶状 装饰

7. 公元前 5 世纪雕塑的主要题材:竞技中的优胜者 8. 著名雕刻家:1)米隆,代表作:“掷铁饼者” 2)菲狄亚斯,代表作:雅典娜雕像、宙斯神像 3)波里克里特斯,代表作“持矛运动员” (八)自然科学 1. 著名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泰勒斯、毕达哥拉斯 2. 泰勒斯:提出“直径平分圆周”、“直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及圆锥 体。球体等体积的计算方法 3. 毕达哥拉斯:西方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人 4. 欧多克斯:提出两个量之比等于另两个量之比的比例关系,完成计 算曲变形面积和曲面体体积的方法 5. 天文方面: 1)泰勒斯预言了前 585 年 5 月 28 日的全日食 2)毕达哥拉斯提出宇宙是球形的,其中心是“中心火” 3)欧多克斯提出地球中心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宇宙几何模型 6.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代表作:《动物的生殖》《动物的构成》《动物志》《植物学》 西方“物理学”一词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7. 医学方面贡献最大的是:希波克拉底(被尊为“医学之父”) 作品:《希波克拉底文集》(他人所编) 提出“四体液说”,重视医德 影响今天国际医学组织医德规范的是:希波克拉底誓词 (九)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繁荣的条件 1. 希腊古典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2. 希腊城邦制度及其民主政治与公共生活,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 文化发展提供宽松政治环境 3. 上古希腊的文化成就,为文化繁荣铺垫了浓厚的文化背景 希腊文学的渊源:“荷马史诗” 希腊自然哲学的思想渊源:《神谱》 4. 古代近东的文化遗产,被希腊人借鉴和吸取 三. 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一)希腊化时代与东西文化融合 1. 三个希腊化国家:1)以马其顿本土为中心的马其顿王国 2)以叙利亚为中心的塞琉古王国 3)以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 2. 希腊化时代(名词解释)在文化方面的最大特点:出现了东西方 文化之间的融合 3. 希腊化时代东方文化渗透到西方最突出的方面:宗教 4. 希腊化城市的典型: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东西方文化交汇的 中心,取代雅典成为当时的学术研究中心) 5. 希腊化时代出现了近东地区市场一体化的趋势 (二)自然科学成就 1. 古希腊科学成就的最高峰发生在:希腊化时代

2. 数学方面,欧几里得著《几何原本》13 卷,使几何学成为一门具 有完整体系的学科 阿基米德: 1)数学方面,用“穷竭法”推算出了计算球体、圆柱体的体积、 表面积和周长公式,奠定了现代微积分的基础 2)流体力学的奠基人 3)发现比重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4)论证了杠杆原理,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 3. 希腊化时代的著名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希帕卡斯 4. 阿里斯塔克:提出太阳中心论 5. 希帕卡斯:主张地球中心说 6. 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著《地理学概论》 (三)希腊化时代的哲学 1. 希腊化时代四大哲学派别: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怀疑主 义学派和犬儒学派 2. 三大学园:柏拉图学园、吕克昂学园,伊壁鸠鲁学园 3. 伊壁鸠鲁哲学的中心:快乐主义伦理学 伊壁鸠鲁快乐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唯物主义原子论 4. 斯多葛学派创始人为芝诺,认为理性支配着宇宙万物,倡导自然 法思想和人类同一思想,主张苦行和禁欲,对罗马法学和基督教 思想都产生了影响 5. 怀疑主义学派创始人是皮浪,认为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6. 犬儒学派是一些极端个人主义者,提倡“返归自然”,过着禁欲 和行乞的简朴生活。代表人物是狄奥根尼 (四)文学与雕刻艺术 1. 被称为“牧歌之父”的是西西里诗人提奥克里图斯 2. 新喜剧的代表人物:雅典的米南德,代表作《恨世者》《萨摩斯 女子》 3. 希腊化时代雕刻主题:搏斗和挣扎中的悲壮人物,如“拉奥孔群 像”、罗德斯岛的太阳神(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四. 罗马古典文化 (一)罗马政体与政治思想 1. 罗马政体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 2. 王政时代(前 753-前 509):罗马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政权过渡 3. 罗马共和国的一切官吏都由大会选举产生;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 利益;国家政权实际落入元老院之手 4. 波里比阿撰写巨著 40 卷《通史》;认为罗马称霸地中海的原因 是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会三权制衡的结果;其混合政体论已 经包含了分权学说的萌芽,对西塞罗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分权 学说都有影响 5. 维护共和制的杰出代表:西塞罗,主要政治学和法学著作是《论 共和国》《论法律》,其分权思想和法制原则对西方近现代政治

思想影响很大 6. 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共和国为帝国取代 7. 公元 3 世纪,戴克里先将元首称号正式改为君主,实现了元首制 到君主制的转变 (二)罗马社会生活与习俗(P66) 鹅拯救了罗马 流血决斗、洗澡 (三)早期宗教与深化 1. 被尊为众神之首的是:朱彼特即宙斯 2. 祭司集团具有很大的宗教影响 3. 罗马帝国后期,多神教被基督教取代 (四)罗马法与法学 1.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表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罗马私法中的两个体系:市民法、万民法 3. 西塞罗发展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理论,将哲学的自然法发展为法 学的自然法 4. 罗马“法学五杰”:盖约、巴比尼安、包鲁斯、乌尔比安、莫迪 斯蒂努斯 5. 盖约编写《法学阶梯》 (五)文学 1. 古代罗马人在借鉴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拼音字母:拉丁 字母 2. 罗马第一位诗人和剧作家:李维?安德罗尼库,首次把《奥德赛》 译成拉丁文,为罗马是个和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罗马共和国时代最著名的戏剧家:普劳图斯,主要作品为喜剧。 代表作《商人》《一坛金子》《孪生兄弟》《吹牛的军官》等 20 部 4. 另一喜剧作家泰伦斯,代表作《婆母》《两兄弟》等 6 部 5. 散文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西塞罗,57 篇演说辞和 800 多篇书信 6. 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屋大维统治时期 7. 黄金时代三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 8. 维吉尔主要作品:《牧歌》《农事诗》《伊尼特》(又译为《埃 涅阿斯记》,是“文人史诗”的开端) 9. 贺拉斯代表作《颂歌》 10.奥维德代表作《变形记》 (六)哲学 1. 卢克莱修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其著作《物性论》是流传至 今的惟一一部比较系统阐明古代原子论的著作 2. 新斯多噶派代表人物是辛尼加,宣扬宿命论思想 3. 西塞罗是罗马折衷主义哲学的代表,其主要哲学著作有《论善于 恶之定义》《论神之本性》 4. 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是普罗提诺 (七)历史学 1. 罗马共和国时期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希腊籍的波里比阿,其巨著

《通史》有 40 卷 2. 第一位用拉丁文}

一.古代希腊与罗马音乐

比较重要的乐谱残篇:《俄瑞斯忒斯》、德尔斐赞美诗、塞基洛斯歌

乐器:里拉,阿夫洛斯,基萨拉琴

日神赞美诗:多用里拉琴或基萨拉琴伴奏,多利亚调式,风格典雅均衡,具有理性的光辉。

酒神赞美诗:多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弗里几亚调式,音色尖利洪亮,具有狂放理性的力量。

抒情诗:源于民歌,后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常用里拉伴奏。诗人有:特尔潘德、提尔泰俄斯(战歌)、萨福(第十位缪斯)

合唱诗歌的著名代表:品达罗斯(崇高颂歌的典范)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悲剧: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公元前5世纪,悲剧得到很大发展,被视为一种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效方式。

喜剧:以轻松揶揄的手法描写和表现现实生活。

古希腊戏剧的意义:对后来的西方音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17世纪西方歌剧的诞生,以及19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理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通过弦长比发现八、五、四度是协和音程。

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它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接受了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概念,但不只注重抽象的数量关系,而是注重从实际听觉经验中去认识音乐,深入到音乐构成的具体要素,在音程、调式、旋律中讨论音乐的理论问题。他的音乐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

古希腊调式: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

古希腊记谱法:字母谱、符号谱

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调式质朴,具有男子气,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弗里几亚调式狂放,具有酒神精神,可以激发热情。副弗里几亚调式容易使人陷于享乐,丧失意志。

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品行不端,并认为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而不是享乐或娱乐。

古罗马音乐特点:实用性和娱乐性增强,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与古希腊音乐的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古罗马在音乐的繁荣方面不亚于古希腊,但却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和纯真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

特色乐器:大号、水压管风琴、大型基萨拉琴

中世纪:15、16世纪一些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认为他们正处在古典文化“复兴”的时期,因而将古罗马消亡到古代文化的复兴这中间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称为“中间的世纪”,17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凯列尔在《通史》中第一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三个时期。音乐史研究一般倾向把公元5世纪西罗马灭亡到14、15世纪之交看成西方音乐的中世纪时期。

七艺:语言艺术的“三艺”:语法、修辞、逻辑。数学艺术的“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观念:音乐不是供人欣赏聆听的对象,不是用来享受或娱乐,它被赋予教化人,使人弃恶向善的道德理性功能。

加洛林文艺复兴:公元751-987年,加洛林王朝提倡学术,鼓励教育,带来文化复苏的迹象。

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约8、9世纪,无伴奏、无固定节拍的单声部素歌,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由于其宗教的性质,因此旋律音调一般比较平缓,内容取自《圣经》,用拉丁语演唱。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歌唱方式主要有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和应答歌唱。它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西欧其他地区的圣咏,成为罗马天主教圣咏礼仪的统一规范和最高权威。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派人收集整理罗马各地圣咏,选编成两本圣咏集,统一了罗马天主教会的仪式和圣咏,并建立了罗马教会歌唱学校。法兰克国王丕平和查理大帝都废除地方圣咏,全盘接受罗马圣咏,在很大程度上推广了格里高利圣咏。后来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丰富了教会音乐,通过附加段、继叙咏、宗教剧,教会音乐开始从封闭状态伸向外部世界,越来越艺术化并具有审美价值,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础。

附加段:附加段兴起于9-10世纪,11世纪达到兴盛,12世纪逐渐衰落。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德扩展,常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歌和应答圣歌部分以及弥撒礼仪中的讲台经、奉献经、圣餐经和除信经外的常规弥撒部分。附加段有引入式的,即在原圣咏前附加新的段落,也有中间插入式的,在圣咏中间插入新的内容,附加和插入的目的在于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附加的手段有附加新的歌词,附加新的旋律材料,也可以二者同时附加。附加段现象集中产生在北方地区,圣加尔修道院是创作附加段的重要中心,院内修士图奥蒂洛以创作附加段而闻名。

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修士诺特克是继叙咏的重要创造者。继叙咏是圣咏中哈利路亚的扩展段落,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是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从手法上继叙咏可以认为是附加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继叙咏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变化是歌词结构的规整化,各段歌词的长度逐渐变得相同。在中世纪后期,随着继叙咏数量不断增多,影响增大,脱离了特定的礼拜形式,与同时期其它一些半圣半俗的音乐或世俗音乐相互影响和渗透,慢慢显示出对礼拜音乐权威的危害,16世纪特兰托宗教会议下令取缔圣咏中使用附加方式,除少数几首被保留外大部分继叙咏被禁止用于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

平行奥尔加农:它是奥尔加农的最初阶段,它的上方主声部是圣咏旋律,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一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就是平行奥尔加农。除了这种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外,还有一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一圣咏为基础,但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约公元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并提到平行奥尔加农的两个声部各自可以分成八度重叠而成为四声部,这是二声部奥尔加农的复合形式,规多在它的著述《辨及微茫》专用一章讨论了复调。

华丽奥尔加农:产生于12世纪左右,奥尔加农声部在11世纪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复调风格,也就是华丽奥尔加农。在华丽奥尔加农中,复调得两个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在法国利摩日的圣马夏尔修道院和西班牙圣地亚哥的孔波斯泰拉修道院的手稿中都能见到这种复调。

有量奥尔加农: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这些节奏模式的节奏类型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有长和短两种类型,有这两种基本类型可以变化出六种节奏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选用的某一节奏模式通常需要至少重复一次,构成更大的组合节奏型,而运用这些节奏模式的奥尔加农就是有量奥尔加农。

第斯康特:它是奥尔加农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风格迥然相异、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12世纪以后,随着华丽奥尔加农的发展,低声部的素歌主声部被无限拖长,原有圣咏歌词的韵律感就不复存在,这导致了把节奏模式运用在华丽奥尔加农的两个声部中,低声部的定旋律带有节奏模式,高声部与定旋律声部形成一音对一音的风格,两个声部旋律主要是反向进行,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12-13世纪时,两个声部以相似的有量节奏进行的复调形式称为第斯康特。

克劳苏拉:最初克劳苏拉是宗教诗篇结束之前的多声部的结尾或收束,只有曲调,没有歌词,克劳苏拉作为独立的结构出现在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复调音乐中,它在风格上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各个声部都被纳入节奏模式,有较清楚的节拍节奏特征。克劳苏拉的写作目的主要是为了在特定的情况下用来替换礼拜仪式中的其他段落,因此它们被单独创作,并且被集中保存以便可选择地进行替换,也称之为“替换克劳苏拉”,它是经文歌的直接起源。

经文歌:在二声部的克劳苏拉上方声部加上歌词,这种上方声部有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与宗教有关,往往是解释圣咏旋律声部歌词的意义,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这就形成了经文歌特有的“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的内容渐渐世俗化,与宗教礼仪非常不协调,这些经文歌从礼拜活动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流传开来。早期经文歌大多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形势很不固定,在经文歌中,无论音乐还是歌词中心都在上声部,低声部旋律声部只是起到基础作用,在非礼拜活动中歌唱时,拉丁文的歌词失去意义,低音常常改用乐器演奏。13世纪下半叶又发展出了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

弥撒:产生于6世纪左右,又叫“圣餐仪式”,罗马教会最重要的礼拜仪式,用于星期日及特定宗教节日,以纪念“最后的晚餐”。弥撒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波埃修斯:中世纪最权威的音乐理论家,著有《音乐的体制》一书,他把音乐分成宇宙音乐,人的音乐和乐器的音乐三类,认为最好的音乐是宇宙音乐,这是一种“天乐”,它包含着数字和秩序,体现出最高的宇宙的和谐。人的音乐产生于人的灵魂深处,它既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的和谐,也包括歌唱的和谐。乐器的音乐是处在最低等级的,。

中世纪记谱法:简明记谱法(用希腊字母代表音高),字母记谱法(935年,法国修道院),纽姆记谱法(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被广泛使用),四线谱(规多)

规多:中世纪最重要的音乐理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其音乐理论著作《辨及微茫》中,肯定了用横线来标明音高的优越性,并扩展了这一原则,建议用三或四线组成的线谱来记谱。他还发明了“规多手”的帮助记忆方法,作为学唱的辅助手段。

八个教会调式:四个正调式: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四个副调式:(前面都加上“副”)

宗教剧: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奇迹剧表演基督教重要圣人的事迹,神秘剧涉及圣经故事中耶稣的诞生、复活、末日审判等传说,道德剧主要以说教和道德故事为基础。宗教剧的作用是能比较通俗地传播和普及宗教知识。后来,宗教剧开始世俗化,地方语逐渐取代拉丁语,表演过程加入过多对白,戏剧的表演者也常常有民间艺人担任,宗教剧的过渡扩张导致有损教会权威,1210年,被教皇明令禁止神父在公开场合演戏。

希德嘉:中世纪女性作曲家,1098年生,创作了至少72首歌曲,她的《美德的戏剧》是现存最早的道德剧,描绘了魔鬼于16种美德之间为占有一个灵魂而进行的斗争,具有丰富的想象性和戏剧性。

圣母院乐派:随着1163年,新的圣母院大教堂奠基,巴黎成为12、13世纪欧洲最具活力的学术中心。此时,复调音乐的中心也从法国南部转向北部的巴黎,巴黎圣母院成为晚期中世纪最具创造性的中心,也产生了圣母院乐派。重要贡献: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进行了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广泛和更加丰富的运用。主要的两种风格特征:华丽装饰的奥尔加农和节奏规整的第斯康特。圣母院复调常常把华丽奥尔加农和第斯康特混合使用,即在华丽奥尔加农之后接上第斯康特,形成了两种音乐风格的对比。圣母院乐派中最重要人物是莱奥南和佩罗坦。

莱奥南:诗人和作曲家,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里被发展到顶峰,他著有《奥尔加农大全》,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

佩罗坦:擅长写第斯康特,在发展有节奏的音对音作曲技术方面具有贡献,创造了一批三个乃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导致了和声关系的复杂化。他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进行润色和修订。

孔杜克图斯:流行于12、13世纪,是拉丁歌曲的一种。它既可以是复调,也可以是单声形态,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它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采用拉丁歌词,它的歌词属于比较规整的格律诗体,是押韵的,出现有规律的节奏重音变化,由于它不是正式的礼拜音乐,内容一般限于严肃诗歌,可能具有宗教性质,也可能涉及政治、道德、历史等世俗事物,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到了13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

戈利亚德歌曲:现存最古老的在中世纪流行的一种拉丁歌曲,是12世纪以来云游诗人创作的诗歌。保存最著名的手稿《卡尔米拉·布拉纳》

云游诗人(游荡诗人):当时在法国、英国和德国,主要是由一群不规矩的学生,或想逃避枯燥的修道院生活,到处游荡的云游僧侣构成。

流浪艺人(杂耍艺人):是靠献艺供人娱乐而谋生的职业乐师。在法国被称为“戎格勒”,德国“高克勒”,英国“贾格勒”和“格里曼”。

英雄业绩歌:最早的方言歌曲之一,是史诗性的长篇叙事诗,歌颂忠诚、勇敢的骑士英雄。常由流浪艺人演唱。以民间说唱形式诵唱,音乐简单缺乏变化,以口传形式而没有得到保留。流传下来最著名英雄业绩歌是产生于11、12世纪的大型史诗《罗兰之歌》

法国游吟诗人: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在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多,他们以奥克语或普罗旺斯语写作,在北部的称为特罗维尔,以奥依语(古法语)写作。他们的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弹唱。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北方歌曲喜加上叠歌。优秀游吟诗人有贝纳特,代表作《我看见云雀扑打着翅膀》。

宫廷之恋:这是游吟诗人歌曲题材中爱情题材的一种,它的感情表达受宗教文学追求幻境表现手法的影响,常常把宗教般的纯真和圣洁感情与凡俗的人间男女之爱混合在一起,诗人在苦恋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异性偶像过程中实现自身典雅品性的完善。

爱情题材的歌曲还有:康佐、晨歌、田园歌

涉及政治的歌曲有:歌曲、悲歌、辩论歌

叙事体方言诗歌有:传奇、叙事歌曲、莱歌

恋诗歌手:是在德国歌唱被称为“恋歌”的方言抒情歌曲的歌手。特色歌曲形式“巴体歌曲”。

意大利方言歌曲:13世纪流行的舞蹈歌曲“巴拉塔”,内容涉及宗教题材的歌曲“劳达赞歌”。

西班牙方言歌曲:坎蒂加,分为爱情歌曲的坎蒂加和宗教歌曲的坎蒂加。

中世纪器乐:拨弦乐器有竖琴、琉特琴、索尔特里琴,拉弦乐器有维埃尔,键盘类是管风琴,中世纪器乐大多即兴演奏,基本没有乐谱流传下来,现在所知比较著名的中世纪器乐是“埃斯坦比耶”。

“新艺术”:14世纪初,法国音乐理论、作曲技巧和音乐风格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标志着音乐革新的开端,新艺术音乐盛行于14世纪上半叶法国,一般以“新艺术”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人物有维特里和穆里斯(著有《新音乐艺术》)。与新艺术有关的最早乐谱是《福维尔传奇》。

等节奏经文歌:14至15世纪中叶,作曲家用等节奏型创作经文歌,利用音高型和节奏型两个要素的反复,即“克勒”和“塔里”的周期反复,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形成等节奏经文歌。

分解旋律:13 -14 世纪与经文歌关系密切的音乐形式,盛行于14世纪,特点是把旋律线截断为个别音或一组音,将它们分别使用在各个声部,演唱效果像打嗝一样。叙述分解旋律规则最完整的论述是理论家格罗凯奥的论文集《论音乐》。

马肖:他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在诗歌和音乐创作情况的资料保存得十分完备,在西方音乐史上他是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涉及到14世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有经文歌、弥撒、分解旋律以及大量世俗歌曲,他总结了法国晚期中世纪音乐的一系列成果,称为一个时代的音乐家典范。马肖对弥撒曲的贡献是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各个段落视为一个整体来统一构思。他只写过一部弥撒曲《圣母弥撒》。唯一一首分解旋律时《大卫分解旋律》。

14世纪意大利音乐:注重旋律的流畅和歌唱技术,内容上更多于城市市民的现实生活有关,重要体裁有猎歌、牧歌和巴拉塔。音乐家有兰迪尼,出现“兰迪尼终止”这种独特风格的变化处理。14世纪意大利音乐文献是《斯夸恰卢皮抄本》。

三.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欧洲音乐风格向着一体化发展,音乐中心向北转移)

英国音乐:特点是少受抽象理论约束,与民间音乐保持着自然的联系,倾向大调性、主调风格,习惯自由运用三、六度音程,产生和谐丰满的音响。一般使用不省略三音的三和弦,多使用和省式织体,强拍避免不谐和音程。乐谱有《奥尔德霍尔藏稿》,重要作曲家有鲍尔、邓斯泰布尔。

英国音乐的风格特征:朴素、清新、和谐、悦耳。

邓斯泰布尔: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涉及当时各种体裁和风格,包括常规弥撒个部分的谱曲,经文歌,世俗歌曲和一些其他宗教歌曲,多为三声部,上声部较为突出,但与同时期作曲家相比,他对三个声部的处理更为平等,各声部常是一致的节奏声部间一三、六度构成丰满的三和弦。他的作品中定旋律一般在较低的声部,有的在高声部,也有的没有定旋律,代表作经文歌《你多么美丽》。

圣诞颂歌:15世纪英国的一种很受欢迎的复调音乐体裁,原是一种单声部舞蹈歌曲,15世纪已不再作为舞蹈伴唱,题材有道德、政治和宗教的,歌词是英文或拉丁文或两者混用的押韵诗节,它由既个诗节和叠歌组成。

法伯顿:从英国的第斯康特演化而来,带有即兴性质的复调音乐手法。它是在一个写出的素歌声部基础上,与演唱时即兴附加上两个声部的复调音乐手法。

福布尔东:15世纪上半叶的30年,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种与英国法伯顿相似的谱写复调音乐技巧。高声部是加以装饰的素歌,低声部与高声部构成以平行六度为主的进行,间或出现八度,每一个乐句总是结束在八度上。演唱时在这事先写出的声部中间即兴加入第三声部,在高声部下方四度进行。福尔布东创作手法主要用在日课圣咏以及圣母颂歌、感恩赞等谱曲上。采用这种手法的作品有迪费的《耶稣,众人的就主》。

尼德兰乐派:西方音乐史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把15、16世纪一大批出自低地国家的音乐家称为“尼德兰乐派”,并区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尼德兰乐派,分别以迪费、奥克冈和若斯坎为首。

勃艮第乐派:勃艮第乐派形成、发展在1400—1450年间,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勃艮第乐派的风格特点是:(1)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四声部自下而上为:低音对应声部、固定声部、高音对应声部和旋律声部。(2)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3)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4)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

定旋律弥撒曲:15世纪勃艮第作曲家的常用体裁。弥撒的各个乐章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圣咏或世俗歌曲),以此作为音乐统一的轴心,四声部织体。作曲家迪费是其主要创造者。

迪费:是勃艮第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涉猎当时各种世俗和宗教音乐体裁。在世俗方面涉及一些歌谣曲;在宗教方面有大量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他的经文歌大部分是等节奏经文歌,被人称为“来自天堂的乐声”。他倾向于更清晰的调性与功能和声的音乐语言,通过自己的创作真正确立起了定旋律弥撒曲的体裁风格,并使其成为法-佛兰德复调音乐最重要的体裁之一。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低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代表作有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弥撒曲《武装的人》。

班舒瓦:天主教神父,与迪费同为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年轻时从军,后致力于勃艮第王朝。在他简朴的音乐中,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尚松最为特色,他的大多数尚松都是回旋曲,这也成为15世纪以后尚松的习惯形式,人声旋律简洁,没有复杂的节奏,还时常出现三和弦轮廓,优美典雅富有感染力。他的许多经文歌、赞美诗和圣母颂歌都是为特定的宗教仪式创作的,音乐很少装饰,在一些作品中采用福布尔东的手法。他留下的作品没有弥撒套曲,而是一些单乐章的弥撒曲,风格类似于他的尚松。代表作有尚松《越来越》。

尚松(勃艮第乐派主要体裁):是指14至16世纪用法语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从勃艮第乐派开始起,它成为代表法国世俗音乐的重要体裁。它产生于14世纪马肖等作曲家的创作,一般采用诗歌和音乐的三种“固定形式”,14世纪后期,发展成为一种有复杂节奏和对位的歌曲,勃艮第时期的尚松基本上继承了14世纪的这种歌曲传统,但与14世纪后期的风格相反,勃艮第时期的尚松以清晰和幽雅为特点。

法-佛兰德乐派:佛兰德斯乐派是指15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大陆北部的作曲家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据史书记载,这一地区在当时又被称为尼德兰区域。20世纪初,史学家们为了使历史上政治、文化、地理的名称更加吻合,常把尼德兰第一乐派称为勃艮第乐派,把尼德兰第二乐派、第三乐派称为法-佛兰德乐派,即狭义上的尼德兰乐派。法-佛兰德乐派使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他们把世俗曲调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而且常采用尚松、牧歌、维勒莱等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写作。法-佛兰德乐派的贡献是进一步发展了复调音乐,表现在:(1)强调复调中各声部地位平等,都具有呈现主题的功能。(2)喜好较为丰满的音响,出现简单的和声结构(三和弦形式完整出现),假低音技巧和兰迪尼终止式被正格终止和变格终止取代。(3)弥撒曲以四个声部为主,有时甚至采用五、六个声部,作曲家也常把四声部拆为二重声部,形成一种对比强烈的二重风格。代表人物有1、奥克冈、比斯努瓦,2、若斯坎、奥布雷赫特、伊萨克,3、拉絮斯、蒙特。

奥克冈:是法-佛兰德乐派第一代作曲家,他的音乐深受勃艮第乐派的影响,创作的弥撒曲庄严宏伟,旋律宽广,音响丰富;在模仿复调上有较高的造诣,创有一种“迷你卡农”形式。现存的宗教作品有13部弥撒曲,1首安魂曲,1首信经和10首经文歌等;世俗音乐主要有26首尚松。常被人提及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经文歌《感谢上主》。

比斯努瓦:是与奥克冈齐名的同时代作曲家,主要写世俗音乐。他的主要艺术生涯是在勃艮第宫廷度过的,他的作品风格与奥克冈不同而更接近迪费。他对诗歌有独特的鉴赏能力,她的一些尚松曲调被认为是15世纪下半叶最优秀的旋律,他的旋律既有迪费的清晰,又有奥克冈的曲折灵活。

若斯坎:法-佛兰德乐派第二代作曲家,奥克冈的学生。他致力于复调技术的革新,其中最典型、突出的成就反映在经文歌的创作方面,强调各声部旋律的同等作用;同时音乐不再像数学模式那样进行,而在描绘歌词的意境、表情达意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弥撒曲的创作中,若斯坎促进了一些新的弥撒曲类型的发展。如释义弥撒曲、模仿弥撒曲。经文歌是若斯坎的代表性体裁,是他创作数量最多的体裁。他的经文歌创作除了复调技法十分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注重以音乐来表现歌词。如他从意大利音乐中借鉴而来的法索伯顿的技法也是为了音乐的表现。若斯坎的尚松创作更为灵活,他抛弃了传统的‘固定形式’,选用更多别的诗词,并使织体复杂化,技法上从宗教音乐中借鉴,如卡农或自由模仿等。代表作有经文歌《耶和华作王》。

模仿弥撒曲: 以已经存在的复调作品为基础,引用多个声部的材料,或吸取其动机、复调陈述方式和结构特征而创作的弥撒曲。

16世纪音乐新趋势:民族化、世俗化、器乐开始走向独立。

弗罗托拉:牧歌的前身,15世纪末在意大利北部形成,是分节歌曲,按音节谱曲,有明显的节奏和简单的和声,主调的织体,四个声部中高声部通常由人声演唱,其他声部由乐器演奏,风格与法-佛兰德的复调对位有很大不同。它的歌词多是爱情和讽刺的内容,表达无拘无束,使一种源自即兴传统的较简单的音乐形式。16世纪意大利牧歌正是在弗罗托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劳达赞歌:13世纪在意大利出现,它是一种通俗的非教仪的奉献歌曲,歌词多是意大利文,也有拉丁文,四个声部,统一的节奏,主调音乐风格,采用无伴奏合唱或高声部人声演唱,下面三声部由乐器演奏的形式。劳达赞歌有时由半专业的“劳达赞歌会”的成员演唱,有时由教堂专业歌手演唱。

意大利牧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是通谱体歌曲,歌词多为著名诗人的诗作作,诗词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准,主调与复调相结合,注重对情感、内容的细致表达。早期的牧歌一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为中心发展,作曲家有维拉尔特,中期是以威尼斯为中心发展,作曲家有罗勒,晚期发展中心转入罗马、曼图亚和费拉拉,作曲家有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弟,其中马伦齐奥被称为“牧歌的舒伯特”。代表作有马伦齐奥的《独自沉思》,杰苏阿尔多的《我将悲惨地在痛苦中死去》,蒙特威尔弟的《残酷的阿马里利》。

法国尚松:16世纪20年代后期,法国作曲家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从词到曲都是典型的法国风格的尚松被称为“法国尚松”。题材广泛,有戏剧性的或严肃的爱情内容,也有社会的和日常生活的内容。法国尚松一般按音节谱曲,强调规则的重音,音乐根植于诗歌的韵律,节奏鲜明轻快,多为四个声部的织体,各声部基本上是以同步的节奏陈述歌词,但也不乏模仿的运用,音乐来时的段落一般要重复或在作品的结尾再现。重要作曲家有塞米西和雅内坎。作品有雅内坎的《鸟之歌》。

英国:英国牧歌 琉特琴歌曲

琉特琴是当时最流行的乐器。

坎佐纳: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是为键盘乐器或琉特琴创作的,它是比利切卡尔和幻想曲稍晚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器乐体裁,是奏鸣曲的源头。它的产生明显地受到法国尚松的影响。16世纪70年代,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器乐重奏的坎佐纳逐渐成型。坎佐纳开始的节奏依然保留着法国尚松常用的长短短格的节奏特点。坎佐纳从利切卡尔中吸取了模仿的手法,但是它在结构安排上比利切卡尔更为生动而且富于对比性。16世纪末的威尼斯作曲家无疑是创作这一类坎佐纳的出色代表,他们辉煌的坎佐纳中已融入了复合唱的风格。这种自由的多段型的坎佐纳17世纪逐渐发展成教堂奏鸣曲。

众赞歌:它是德国宗教改革在音乐上最重要的成果,起初众赞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后来采用四部和声,它是分节歌形式的,虽然采用有量记谱,但音符时值基本一致,偶尔随歌词有所变化,句尾音的停顿长短不一。众赞歌有的是以新创作的德文诗谱曲的,有的是以德文的旧诗或拉丁诗德译后谱曲的,有的是以改革前的德国圣歌填词的,还有的是以世俗歌曲填入宗教的歌词。路德写了许多众赞歌的歌词,代表作有《坚固的堡垒》。

换词歌:是众赞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中世纪后期以来,一首声乐作品保留原有的曲调而填入新词,一般是以世俗的歌词取代宗教歌词或反之,称为换词歌。

罗马乐派:16世纪中叶,宗教音乐日益世俗化,天主教认为过于华丽繁复的音响破坏了人们虔诚的信仰,因此,规定举行弥撒时必须忠实地配以清晰的音乐,禁用一切世俗曲调。当时以罗马圣彼得教堂为中心,聚集了一批从事声乐复调创作的作曲家,他们形成了一个乐派,创作出一种受佛兰德斯乐派影响同时又具有安详性格的声乐复调音乐。这个乐派被称为“罗马乐派”,其代表人物是帕勒斯特里那。

帕莱斯特里那:是一位宗教音乐天才,他把法-佛兰德乐派的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并以他的去世结束了这个辉煌的时代。他的作品包括宗教音乐方面的弥撒曲、经文歌、圣母颂歌曲以及其他的宗教性歌曲;世俗音乐方面的牧歌。帕莱斯特里那一生最钟爱弥撒曲,他的弥撒曲既有四声部形式,也有六、八、九声部形式;经文歌也是他喜爱的一种音乐体裁,作有四、六、八、九和十二声部的经文歌,其中以五声部的居多;其贡献主要在合唱领域。他的音乐特点有(1)各声部清晰。(2)较少使用半音,音乐具有清澈宁静的特质。(3)从整体而言,他的音乐虽较保守,但是它的冷静、清新与朴素,避免不谐和音的戏剧性碰撞和追求理性崇高境界的特点却成为罗马乐派的典范风格,他所创作的弥撒曲《玛尔切里教皇弥撒曲》有力地证明了复调音乐能清楚唱出人们对上帝虔诚的爱,也因此奠定了他的大师地位。

拉絮斯:佛兰德斯乐派第三代作曲家,是继若斯坎之后佛兰德斯乐派的又一个重要作曲家。他精通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作品涉猎弥撒曲、经文歌、意大利“牧歌”、法国“尚松”和德国“利德”,重要的代表作为无伴奏合唱《回声》等。如果我们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看成是中世纪以来声乐复调艺术发展的顶点,那么拉索就是这个领域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特点是① 初步建立了T-D D-T的和声功能圈。② 在弥撒曲的写作中,定旋律tenor声部的圣咏旋律被世俗曲调取代。③ 奠定了复调艺术的两种写作类型:一是对位化写作,二是对位和声化写作。④ 创作风格:明净、质朴而又含有一种动态的情感美。

威尼斯乐派:威尼斯乐派在15世纪后半叶,由法-佛兰德乐派音乐家维拉尔特创立,16世纪下半叶,代表作曲家加布里埃利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乐派以圣马可大教堂为中心,创作双重合唱的复调音乐。圣马可大教堂空间庞大,有对应的两架管风琴,两侧各有一支合唱队,常以八至十二或更多声部的形式随两架管风琴齐鸣,形成了气势宏伟、呼应交替的双重合唱的复调圣歌。它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复调音乐,其辉煌的效果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复调发展的又一范例,这种风格最终传入德国,成为巴罗克时期大协奏曲的先声。

维拉尔特的贡献:首创复合唱形式,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G.加布里埃利的贡献:大量运用器乐组合作为合唱伴奏,并对各种乐器组合进行实验,加强器乐与合唱队之间的音色对比,开巴罗克协奏风格之先声;他推动了器乐曲体裁的独立发展,被称为“近代配器法之父”。

A.加布里埃利的贡献:按声区对合唱队进行分组,求得音色变化;推动管风琴技巧的发展,形成托卡塔、坎佐纳、前奏曲等纯器乐体裁。

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国家或地区的音乐家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作出贡献?怎样的贡献?

英国作曲家为欧洲音乐注入了和谐、悦耳、清新的风格,并使三、六度成为协和音程。北部低地国家的法-佛兰德作曲家将中世纪的复调对位技术发展到了极端,并推动了一种泛欧性风格的产生。西欧各国出现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的世俗音乐体裁,尤以意大利牧歌和法国歌谣曲最著名。德国的宗教改革将深刻的民族意识和新教精神带入众赞歌,使其成为德国数代音乐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在意大利,以帕莱斯特里那为代表的罗马乐派将复调音乐风格发展至完美,威尼斯乐派则以其宏伟的主调合唱风格眺望新的时代。

弥撒曲的发展:1、最早的弥撒曲是天主教的圣餐仪式曲,8世纪时罗马天主教把弥撒曲定为礼拜、祭祀时使用的一种基本音乐形式。11-13世纪,教会音乐家开始在专用的弥撒圣咏(定旋律)上写复调弥撒曲,代表人物是马肖。

2、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大约1450年左右,复调的常规弥撒曲成为欧洲最大、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从杜费到若斯坎,我们看到了弥撒曲的一些变化,出现了最常用的两种作曲技法,一是“定旋律”方式,二是“模仿”方式。

(1)定旋律弥撒曲:它的定旋律几乎都来自素歌,这是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弥撒曲作品的典型手法,其中最有名的一条弥撒定旋律是杜费的“武士歌”一曲,当时几乎所有的音乐家都曾用此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

(2)模仿的弥撒曲:这种方式是在若斯坎手中兴起的,16世纪中叶左右,音乐家们不再只用定旋律来处理音乐,而是更大规模地使用“借用”方式,即模仿手法。模仿手法千变万化,有的是在原先声部的对位线条上加入另一个模仿的声部,而使原有的主题更鲜明;有的则扩大原有的乐曲结构,重新组织、整合其中的音乐素材。后来,这种模仿复调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定旋律技法,成为16世纪弥撒曲创作的主体风格。

3、若斯坎去世后,弥撒曲体裁的形式基本形成,即五个乐章的形式,帕勒斯特里那赋予了这种复调音乐形式和技巧高度的稳定性和完美性。威尼斯乐派的兴盛,使弥撒曲向双重复调的形式发展,其中器乐伴奏的加入也为以后弥撒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四.巴洛克时期音乐(通奏低音时期)

巴洛克音乐的主要成就:1.体裁方面:歌剧、清唱剧、舞剧、序曲、奏鸣曲、协奏曲、早期交响曲、赋格、托卡塔、变奏曲、古典组曲等产生和发展2.音乐实践方面:提琴族乐器和古钢琴的制造达到高水平,乐器演奏技术高度发展,乐队开始形成,作曲家开始用强弱记号指示怎样演奏音乐,演奏家开始运用颤音。

通奏低音: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一个重要的技术特征,起源于16世纪末的教堂管风琴音乐中应用的“管风琴低音”声部,也叫“跟随低音”。17世纪后,作曲家开始写更加独立的低音线条,不再追求声乐的音高,逐渐形成了运用数字标记,并为即兴演奏的和声提供基础的通奏低音。由它构成的织体较强调两端的声部,作曲家写出低音部和高音部后,中间声部不写,需要由演奏者用键盘乐器或其他可以演奏和弦的乐器即席演奏,也叫通奏低音的“实现”。为了提醒演奏者,作曲家通常在低音的上方、下方或旁边标记相应的阿拉伯数字来对需要演奏的每个和弦加以指示,所以通奏低音也叫数字低音。要实现通奏低音至少需要两种乐器:一种是演奏和弦的羽管键琴、管风琴和琉特琴,另一种是演奏低音部的大提琴或大管等低音乐器。第一个提出通奏低音这个名词的是维亚达纳,1600年最早运用通奏低音的乐谱出现,如卡瓦里埃利的《灵魂与肉体的戏剧》

返始咏叹调:返始咏叹调也称“再现咏叹调”,是巴洛克时期歌剧的一种写法由A·斯卡拉蒂始创。这种咏叹调是ABA三段体形式,作曲家通常不再把再现的A段写出,而只在B段的结尾处标记da capo,意为从头反复,故作“返始”之意,并在结尾处标记Fine(意为结束)。再现时可以随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意大利歌剧序曲:是由A.斯卡拉蒂创作,通常与歌剧本身没有音乐材料上的联系,包括三个不同的部分,速度的顺序是“快-慢-快”,开始的快板是两拍子的,有很多琶音和音级转换。中间是对比性的柔板,最后的快板是三拍子的,带有基格舞曲式的节奏,这种序曲被认为是后来交响乐的一个主要的前身。

法国序曲:指吕利的歌剧序曲,他在他的宫廷芭蕾中就已经开始运用这种形式了。这种序曲包括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反复,第一部分是慢板,以主调风格和附点节奏为特征。第二部分是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并以开头的慢板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法国序曲在结构上是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它的音乐充满庄严、尊贵和节庆的气氛。

激动风格:在作品中运用弦乐的震音和拨弦这两种演奏手法来使音乐能更好地打动人的情感。

  《达夫妮》:1597年由佩里完成,是西方第一步歌剧,乐谱失传。

《尤丽迪茜》: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由佩里和卡契尼作曲,利努切尼作脚本。

《奥菲欧》:蒙特威尔弟的第一部歌剧,也是早期歌剧艺术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

《波佩亚封后记》:蒙特威尔弟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第一部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歌剧。

《奥菲欧之死》:兰迪的第一部歌剧,被认为是罗马的第一部世俗歌剧。

卡瓦里埃利:最早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他的《关于灵魂和肉体的戏剧》是在教堂中首次演出运用单声歌曲风格的戏剧音乐作品。

蒙特威尔第:巴洛克时期的一位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可以被看作是从文艺复兴晚期通往巴洛克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他写过不少宗教作品,但他最有名的还是那些世俗作品。1607年2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在曼图亚上演,是早期歌剧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他的音乐风格的根源来自他对柏拉图音乐思想的理解,他追求在自己的作品中清晰而准确地表达歌词和歌词中的情感,并在写作上寻求用传统手法达到新的目的,首次在作品中运用了弦乐的震音和拨弦这两种演奏手法,这种风格被称为“激动风格”。他也认为音乐具有打动情感和陶冶人格的特性。

罗马歌剧在17世纪40年代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歌剧的音乐,而不再是戏剧,同时也更加注重壮观场面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以神化故事为主的歌剧题材也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改变。

威尼斯-17世纪欧洲音乐发展中心

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

卡瓦利(继承了蒙特威尔弟):威尼斯重要作曲家,在他的歌剧中,宣叙调一般采用通奏低音伴奏,在偶尔使用弦乐时,他用维奥尔琴而不用小提琴。他的咏叹调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常用三拍子,旋律很少加花。悲剧在他的歌剧中很常见,大多是以蒙特威尔弟的《阿利亚娜的悲歌》作为范本,并常用四音下行的帕萨卡利亚固定低音。在器乐的前奏曲或间奏曲中,他有时也运用震音。

切斯蒂(走向另一条路):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歌剧《金苹果》是他最有名的一部作品。他的咏叹调也是采取分节歌形式的,在间奏时才加上两把小提琴。他的音乐风格与卡瓦利不同,在他的一些喜剧场景咏叹调和二重唱中可以找到他所写的最好的音乐。

17世纪后半叶歌剧的变化:音乐成为歌剧的首要因素,戏剧则成为音乐的附属。在音乐方面注重于独唱,宣叙调与咏叹调成为明确分开的两种形式,介于两者之间还有咏叙调。合唱用得较少,器乐部分包括序曲、前奏和间奏。这种歌剧形式的框架在随后近两百年间被作曲家们不断地加以发展和运用。威尼斯成为意大利歌剧的一个主要中心。

18世纪意大利歌剧:出现了干唱宣叙调和带伴奏的宣叙调,返始咏叹调得到了很大发展。

A·斯卡拉蒂:那不勒斯歌剧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在他的格局中神话题材较少,更喜欢情节严肃的历史题材或虚构的人物。歌剧的主人公大多是历经爱情风波的贵族,结局通常是大团圆。咏叹调用得很多,返始咏叹调已经很普遍。短的咏叹调一般只用通奏低音伴奏,只有较长的咏叹调才使用乐队。在每一幕的结尾,通常在主角下场之前,总要安排这个角色的一首重要咏叹调。他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意大利序曲”。

吕利:法国歌剧作曲家和舞蹈家,他喜用二重唱和合唱,特别是在一些壮观的场景中。豪华的机关布景和芭蕾舞场面更是吕利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吕利作于17世纪的抒情悲剧为18世纪的法国歌剧奠定了一个标准的模式,对法国歌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最初的贡献。

普塞尔:英国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也是优秀的管风琴家和歌唱家。他在多种音乐体裁上都有重大贡献。写了大量的器乐作品,宗教和世俗的声乐作品,在舞台方面也创作了很多戏剧配乐。他写的《为圣塞西莉亚日的颂歌》是亨德尔英语清唱剧的一个重要前身。固定低音咏叹调是他爱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代表作《迪多与伊尼》,是一部真正的歌剧。

许茨:德国宗教音乐的重要作者,1627年他用经过改编的利努切尼的脚本《达夫妮》写作了一部歌剧,这是第一部在德国创作的歌剧,后来这部歌剧遗失了。

1678年德国汉堡建立了一座公众歌剧院

凯泽:汉堡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是第一个写作德国喜歌剧的人。他的歌剧体裁广泛,音乐手法也很多样,此外,他的配器也很有想象力,纯音色或对比音色的乐器组合都运用得很有效果。代表作《威尼斯狂欢节》。

曾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的汉堡歌剧舞台上活跃的是:凯泽、马泰松、泰勒曼和亨德尔。

清唱剧:一种类似歌剧的大型声乐体裁,17世纪初在意大利诞生。它有一个叙事故事的人,更强调合唱,并且没有舞台动作和服装背景。合唱在清唱剧中既可用于叙述故事,也可用来总结或评论情节,大部分清唱剧是宗教内容的。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清唱剧开始从罗马流传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其他意大利城市,乃至德国与英国的很多地方,它开始有世俗化倾向。在巴洛克晚期,清唱剧在亨德尔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的一种重要声乐体裁,17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罗马式早期康塔塔创作的主要中心。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既可以采用宗教题材,也可以采用世俗题材。既可以是抒情性的,也可以是近似戏剧性的。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型的、独唱的康塔塔,也叫室内康塔塔,多在私人社交场合演出,另一类是大型的,除了各种独唱者,还带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这种康塔塔通常是为某一特定的重要场合而作。英、法和德国的作曲家在意大利作曲家的影响下,也开始用本国语言的歌词创作康塔塔,不过数量不多。1700年以后,宗教康塔塔在德国取得了巨大发展,这就是路德派教会的仪式所使用的康塔塔,这种康塔塔在巴赫的创作中达到了一个完美的顶峰。

受难乐:是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有关耶稣受难故事的一种古老的体裁。它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4世纪后半叶,这时的受难乐叫做“素歌受难乐”,以群众用单声部齐唱为特点。#第二阶段在15世纪,这时的受难乐叫做“应答受难乐”,经文歌风格的复调手法起初只被用于那些代表群众的歌词部分,三位演唱的牧师在其中把三种不同的吟诵音结合成一种表达群众情绪的复调织体,随后又出现两类“应答受难乐”,一类只在谱写群众和基督的话时运用复调,而其他部分仍然是单音,另一类则是全部歌词都用复调处理。#第三阶段在1650年以后,随着歌剧和清唱剧的发展,在德国出现了一种清唱剧是的新型受难乐,叫做“受难清唱剧”,特点是用通奏低音伴奏的宣叙调为福音书叙述者谱曲,常用咏叹调或宣叙调与咏叹调结合来表达富于诗意的沉思段落,开始用乐队伴奏咏叹调与合唱,并演奏序曲和间奏,还运用了众赞歌的音调。后来巴赫把受难乐的创作推向了一个顶点。

教堂奏鸣曲:在教堂演奏,在弥撒仪式的各段之间穿插演奏,一般有四个乐章,速度按“慢-快-慢-快”的顺序排列。前面的慢乐章常有即兴演奏的性质,随后的快乐章则经常运用赋格的模仿手法。有时它也可能包括一个有舞曲性质的乐章。

室内奏鸣曲:在宫廷娱乐的场合或私人的音乐会上演奏,它包括一些风格化的舞曲,实际上它已是一种组曲,它有时也可能以一段非舞曲性质的前奏曲开始。

三重奏鸣曲:17世纪后半叶,记谱上是三行乐谱,且是为两个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奏鸣曲被称为三重奏鸣曲。实际上要求四位演奏者,因为除了演奏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三位演奏者外,低音线条还需要有一个低音乐器加以重叠,以便加强低音的持续性和浓度。

科雷利:巴洛克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小提琴家,他几乎只为弓弦乐器创作。他的音乐以清晰的调性为特征,调式的痕迹已经没有了。他是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大部分是自然音,并系统地运用模进,其中和声模进用来有效地转调,旋律模进用来扩展旋律线条。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主调与复调的风格,至少有一个快乐章是用赋格手法创作的。他的对位是一和声为基础的,并被调性所控制。慢乐章留给演奏者很大的即兴装饰的自由,因此它在有些乐章中的记谱往往和实际音响有较大出入。

古组曲:17世纪最后25年定型,来自意大利的室内奏鸣曲,由四种风格化的舞曲为核心组成,这些舞曲是:阿拉曼德舞曲、库朗特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基格舞曲。这四种舞曲在节拍和速度上形成对比,但是它们都在同一个调上,且大部分都是采用二部曲式,即乐曲由两个部分组成,没个部分各自反复。在这四种舞曲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首前奏曲,也可插入一些其它舞曲。

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7世纪末的法国,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它的艺术风格与宏伟壮观的巴洛克风格既有对比又有联系,比较轻松、优雅、明快。它富于精美的装饰和雕琢,代表了法国宫廷的艺术趣味。大库普兰的作品属于这种风格。

大协奏曲:是器乐协奏曲的一种最早形式。其中一个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较大乐队之间互相抗衡。独奏组经常是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的,被称为“小合奏组”或“主奏部”。乐队经常是由一个弦乐队加通奏低音,被称为“大合奏组”或“合奏部”,有时也叫“全奏”或“协奏部”。最早写作大协奏曲的是意大利作曲家斯特拉代拉,在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最伟大的作曲家施巴赫,作品是《勃兰登堡协奏曲》。

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也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所以托卡塔也叫“带赋格的前奏曲”。后来这个赋格式部分的重要性逐渐增强,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曲子-赋格曲。

赋格曲:是一种严格运用卡农模仿手法的复调体裁。经文歌式的里切卡和单主题不分段的坎佐纳是赋格曲的重要前身。赋格曲有两种组成部分,一种是呈示段,另一种是插段。在呈示段中,主题相继在主调和属调上被陈述和模仿。在插段中,通常要转调,主题不再完整出现。音乐材料的充分使用使音乐有力地推向一个高潮,最后的解决是回到主调。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和在键盘乐器上实行平均律的调音,促使赋格曲得到了最完美的发展。这个发展过程的顶峰就是巴赫与1722年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帕萨卡里亚:帕萨卡里亚起源于西班牙的 3拍子慢板舞曲,16、17世纪时传至欧洲各国,成为一种键盘乐曲。大多用小调写成,以4~8小节的固定低音为基础,进行连续变奏。

17世纪初键盘作曲家:斯威林克(荷兰) 、沙伊特(德国)、弗雷斯科巴尔第(意大利)

17世纪末键盘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德国)、大库普兰(法国)

维瓦尔第:威尼斯小提琴家,他在托雷利的基础上对协奏曲进行了发展,对巴洛克协奏曲的风格与形式结构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强化、完善和扩展。他的主题比托雷利的更简洁,节奏更富于动力。他的大部分协奏曲也是三个乐章,速度按“快-慢-快”顺序排列,中间的慢乐章常在对比性的近关系调上。维瓦尔第德协奏曲成为巴赫和其他一些作曲家创作的范本,他所奠定的巴洛克协奏曲的整体结构和独立与全奏相对比的原则,不仅对后来的协奏曲创作影响巨大,而且还对其他器乐体裁产生了影响。

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主要见书本)

拉莫:是法国18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理论家和键盘乐器演奏家。他的歌剧从吕利的传统中继承了很多东西,而且为了加强戏剧效果而走得更远。他的合唱与每幕中娱乐性的歌舞场面篇幅更大。拉莫的主要贡献在于和声学上,1722年发表了拉莫最终要的著作《和声学》,它的理论著作是与他的作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音乐看作一种科学,试图在自然法则的基础上解释和声的原理。拉莫认为和声是所有音乐的基础,旋律是从和声中派生出来的,他从声音的物理性质出发来研究和声,得到的结论是大三和弦是从泛音列中产生出来的,一个和弦的确定决定于他的根音,转位并不影响和弦的性质。

D.斯卡拉蒂:是造诣很深的古钢琴家,发展了古钢琴的技巧和表现手段,他也是位多产作曲家,但最有价值的是那500多首单乐章的键盘奏鸣曲。这些奏鸣曲带有典型的巴洛克时代特征:细腻、典雅,与巴赫的键盘音乐相比同样具有声部明晰、交响和谐的特点。结构上虽不如巴赫的音乐那么紧密、精巧,但旋律性强、富于歌唱性,在抒情上略胜一筹,听觉上更接近现代欣赏习惯。

亨德尔:英籍德国作曲家,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他也是举世公认的管风琴大师。他的音乐风格基本上是意大利式的,但也增加了法、英和德国的因素。他具有驾驭庞大音乐结构的气魄,但他的音乐线条却是简洁而宽放的,以主调和声风格为主,善于用很经济的手法创造恢宏壮阔的效果。亨德尔的清唱剧质朴感人,把高度的艺术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个个音符之中。《弥赛亚》是亨德尔最著名的清唱剧,特别是其中的合唱《哈利路亚》,具有史诗般风格,达到了巴洛克音乐宏伟壮丽风格的顶点。

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鸣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严肃乐曲。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绩:第一,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音乐不总是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复调音乐发展成主调音乐,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他确立了键盘乐器十二平均律原则。 第四,除了声乐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现代西洋音乐几乎所有作品样式的体例基础。因此巴赫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黎圣母院乐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