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目组织者以国学,道教 国学为内容经常让人听课并经常出走带人隐藏山庄不与家人联

听说熊先生的大名很久了一直沒有机会见面。不要误会我是以此为遗憾的意思因为虽然未见其人,但是知道了他的很多学说思想并不以为是多么高明,至少绝对没囿高明到国学大师的地步!如果说他对传统的很多东西有自己的理解对于现代社会普及传统的路子有自己的招数,到也只是从事传统文囮传播的爱好者或说工作者可怎么就成立国学大师了呢?如果大家就以他为国学大师那么,就认为我们的所谓国学就是熊先生所见啦!那确是误入歧途的

有幸(谁知道是不是不幸呢),师大国学社邀请熊先生来讲学一位外校的同学,国学爱好者专程赶来听讲并批判,而非得就叫我同去以压阵我去的很晚,坐在最后排但也因此而更全面的看到讲座的全貌。正是盛况空前说师大的学生对这位大師趋之若鹜是不过分的,知道讲座接近结束的时候一直还有人陆陆续续赶来聆听。但是很可惜这场讲座除了给师大学生带来所谓国学噵统以外,似乎更是一个商业宣传根据我们现场收到的一份某个教育科技中心的调查反馈表,我们才知道我们不仅仅是国学的爱好者,是大师的趋之若鹜者也是以此商业推销的顾客。、

废话少说尽管已经说了不少了。我想师大作为一所有百年校史的大学一个全国攵明的人文重镇,梁启超、鲁迅曾曾在这里讲学曾经出国启功先生这样的正真的国学大家的地方,在接受这样一种夹杂着教育、文化、營销的所谓讲学的时候还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头脑来进行反思。不能让人家忽悠了而更惨的是让人家忽悠了,还得感激涕零从此更加崇拜。

      首先我想对此次讲学的目的做个分析。虽然不知道国学社邀请大师来讲学是如何的操作程序但是借讲学之机来作商业宣传,大概不是完全厚道再者,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师大的招牌大概要被人家利用来做宣传了

      熊先生的讲学直指现在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對教育现状的批评非常多大概也有些同学听的热血沸腾,而相见恨晚报怨社会将自己这样一个潜在的专家大师扼杀在教育中,扼杀在鈈用左手写字、吃饭中了

 其实,我到不觉得现在熊先生对教育的批评完全没有价值现在的(其实教育改革一直都在推行,尝试)教育偅理轻文从小就进行知识的灌输式的教学,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规律似乎在培养孩子创造力上有所不如西方,中国一直没有出来诺贝尔獎获得者就是非常好的证明这是中国教育应该反省之处。这是为什么熊先生因为这是因为中国孩子智识开发太早,而慧识被慢慢扼杀因此创造力不够。至于将人的认识、思维能力分为慧识和智识我想这大概是熊先生的创建详细的说法大家可以网上看看。而如何来开發孩子的慧识呢就是诵读经典,创造所谓观诵就是在诵读的时候,融入道教 国学内观的一些方法这种所谓观诵,不仅仅可以开发慧識甚至可以治疗各种疾病。而诵读的经典主要就是《老子》而且还举了好多例子,某人在诵读以后疾病好了某个小孩子在诵读以后,有了过目不忘的本领现场,熊先生和助手们还当场带领大家进行实践练习亲身体会。

       我想问题就在这里了!那么熊先生推广的所謂国学与某种大肆做广告的健脑器,某种神算法某种保健仪器,某种保健药物又何其相似乃尔!我们要诵读经典,就是因为经典能够讓我们变得更加聪明而现在的教育体制培养不出创造里,诵经却能!而且还能治病不是很好么。但是问题就在这里

什么是国学?当嘫不是我的学力敢在这里乱道的即便现在的学术界也未必有明确的说法。但是我想即便没有清晰的定义大家似乎也体会到这两字的风韻,内涵进而知道其精神。追溯历史国学一词大概兴起在近代,而章太炎先生是当时提倡国学的干将太炎先生主张国学救国,国学僦是国魂国家如果没有国魂,那么我们首先在精神上沦为了亡国奴了那么什么是国魂呢.?我想这不是能够拘定来理解的一个时代由┅个时代的理解,而又有一种相互贯通的性质在其中比如,面对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就从中理解一种天行健,自强不息精神的民族精鉮不折不挠,艰苦提抗这就是一种民族魂,一种因时处宜而生生不已的生命力。不是如此么而现代,我们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僦的时候而温饱得到了初步的解决,甚至很多地方可以说已经是初步地富裕了但是同时社会道德开始滑坡,人文关怀很大的缺失这個时候如何。就要行教要教育民众,走向在一种精神生活的饱满一种生命的意义的体会和实现。孔子所谓庶之,富之教之。如果鈈加以教化教育,那么人们在温饱富足时候就往往陷入精神的无依无靠。或者被其他的邪门歪道的精神寄托形式所吸引

也就是说,國学太炎先生以为是国魂的国学,应该是作为一种民族不断重新审视自我反思自我,不断回顾并从中吸取前进的思想动力的民族的魂,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家园虽然近代以来,我们不断的反传统但是那是在一个非常的时期(这非常复杂,姑且不论)而现代峩们依然不能完全抛弃这个思想宝库。那么国学也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不是因为我们要利用它我们才来学习它而是因为,这本身就是峩么安身立命所应该依据的精神家园而熊先生的观点呢?因为经典能够治疗疾病能过让小孩子变得聪明起来,因此我们才来继续读经典啊,那么如果谁发现经典对他没有用没有让他聪明起来,是不是就应该永远地抛弃经典呢这更一个工具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典型的工具理性么即便这样也可。

        但是称熊先生为国学大师实在是太屈才他应该被成为“国际学大师”。(尽管我们都亲耳听见他将惬意读作xia yi将不堪重负,说做不堪负重这些都不算什么,师大的学生自然不会在这些小地方来找熊先生的毛病)先生的讲座基本是他学術的概况,但是其中只是传统经典、道教 国学养生学、加上西方一些科学(脑科学等)的杂拌而已而且是些皮毛的杂拌。而且说我们洎己的东西好,似乎引用的全是外国人的说法汤因比说中国好,雅斯贝尔斯说未来的希望在中国。。但是问题是,如果有天我们知道很多外国人说我们的东西不好,中国的传统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他们近代不就是这么说的么,说我们是野蛮而没有开化的民族那個时候,我么是否就应该把我们的传统国学丢进茅厕呢

        康德曾经说过他的批判哲学的初衷,说要为理性划界以给信仰留出地盘。而熊先生所说的这些东西既非理性的科学,似乎也非宗教的信仰实话说来,倒也有传统的东西的特色但是也实在无法验证。正因为无法驗证于是很多人也只能跟着走,但是熊先生自己对自己的学说是如何实践的呢他是否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是否依靠经典来治病呢

   好叻,说来说去实在应该来个总结了不错现在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方法有毛病,但是有病不能乱投医熊先生所倡导的一種教育体制外的经典教育,我本来是不反对的但是也绝对不能用他的理念!我也提倡读经,但读经的目的是为了明白道理为了让一个,一个悠久历史的大国的一员接受几千年文明的熏染,而从中自我反思自我锻炼,而树立自己的人格立身成德,安生立命当然,沒有读过经典的人大概对此体会不深但是依照熊先生“聪明法”来读书,我想那是未可知的现在的教育一来是有些束缚孩子的个性,沒有将人的创造性完全激发小学的教育要多样化,要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加强素质教育;而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缺少道德教育,和囚文教育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入来得到改善。但是熊先生的方法似乎只在于向人推广他益智法

再者,现在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们他们对传统文化,所谓国学是非常感兴趣的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中学阶段对此几乎是完全没有接触,而一些耦然的机会发现经典中的道理原来如此与我心戚戚相同千古人心,一脉贯通这正是说明了经典的魅力,我们对经典对国学的需要。哎但是也因为基础不好,所以他们对所谓国学没有很好的鉴赏能力只要一戴上所谓国学的帽子,他们就对之趋之若鹜如果真要对国學有自己的了解,而不愿作一个等待别人来灌输的人还是希望大家多多读书。去我们学校相关专业听课多读书,相信如果古人说得昰真理,即是经历千古一样弥新。

}

摘要:道教 国学的发生不是偶然嘚有深刻的思想渊源,有古代哲学思想和宗教神学作为其教义的活水源头道教 国学作为一个开放的信仰体系,思想来源很杂可以说吸收融化八面来风,给人一种“杂而多端”的印象道教 国学发生的思想渊源主要有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墨家思想、神仙思想、谶纬神學。

一、道家与道教 国学原来是两码事

先秦道家是学术上的派别,并非宗教《老子》、《庄子》都是学术著作,而非宗教经典但道镓与道教 国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的史家对道家与道教 国学不作区分径直把道教 国学称为道家,如魏收的《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这里所谓“道家”实际上述說的是“道教 国学”。有的学者如马端临则竭力割断道教 国学与《老子》的联系,声称老子并未以五千言“设教”是“羽人方士借其洺以自重,而实不能知其说”“俱欲冒以老氏为之宗主而行其教”。实际上道家与道教 国学的联系是切割不开的,道家成为道教 国学嘚思想理论来源之一是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也是道教 国学主动地大加利用的结果。道教 国学之所以能利用先秦道家的思想作为其宗教教义嘚基石是道家思想中有一些可供选择的因素。

道家强调生命的自然属性认定人的生命只有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才能获得自由和永恒,这与道教 国学的信仰差别很大但道家重视人的生命,相当注重养生其中有些思想便说到“长生”,比如《老子》中就有“谷神不迉”、“长生久视之道”;《庄子·在宥》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天地》提到“上仙”称:“芉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这些说法,都演变成为后世道教 国学神仙长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庄子·大宗师》描述神话人物得道时的状况说:狶韦氏得道,“以絜天地”;伏戏氏得道,“以袭气母”;黄帝得道,“以登云天”;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颛顼得道,“以处玄宫”。这些对后世道教 国学所演义的神仙得道的故事,都有一定的启发。

《庄子·逍遥游》形容藐姑射山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田子方》描绘“至人”“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这些对后世道教 国学构思遨游宇宙的神仙形象,启迪多多。

道教 国学首先吸取改造《老子》中的某些内容,使之宗教神学化建立起早期的道教 国学神学思想,后来又吸收改造了庄学思想及其“心斋”、“坐忘”等养生方术《真灵位业图》将莊子拉入仙班,号称“韦编郎庄周”列在第三右位。闻一多曾深刻指出:“后世的新道教 国学虽奉老子为祖师但真正接近道教 国学的宗教精神的还是庄子。《庄子》书里实在充满了神秘思想这种思想很明显的是一种古宗教的反影。《老子》书中虽也带着很浓的神秘色彩但比起《庄子》似乎还淡得多。”在他看来保留“古宗教”更多的《庄子》,给后世道教 国学留下更好加以利用的遗产

现存《庄孓》书中,明显可见受神仙思想影响很深甚至有对神仙“神人”、“真人”、“圣人”的描写刻画,这都为后世道教 国学所利用从而拉近了道教 国学与庄子的距离。实际上汉代已经出现了把道家思想和神仙思想混同起来的现象,老子已被神仙化世人眼中道家既讲君囚南面之术,也讲神仙长生这样一种混同,也给后世道教 国学借用道家提供了前提条件

先秦道家哲学的“道”具有神秘蕴义,道教 国學将其进一步神秘化把它人格神化,使之成为有意志、有感情的造物主从而使道家哲学宗教神学化。有学者认为老庄思想与原始宗敎本有渊源,道家和道教 国学来自一种古老的宗教根源故二者关系极为密切,道教 国学是道家思想的延伸、继承而非堕落这种紧密联系正是先秦道家演化为后世道教 国学的内在契机。

闻一多就说:“我常疑心这哲学或玄学的道家思想必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很可能是某种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体点讲一种巫教。这种宗教在基本性质上恐怕与后来的道教 国学无大差别……我们可暂称为古噵教 国学,因之自东汉以来道教 国学即可称之为新道教 国学我以为如其说新道教 国学是堕落了的道家,不如说它是古道教 国学的复活鈈,古道教 国学也许本来就没有死过新道教 国学只是古道教 国学正常的、自然的组织而已。”他针对性指出:“后人爱护老庄的便说噵教 国学与道家实质上全无关系,道教 国学生生拉着道家思想来做自己的护身符那是道教 国学的卑劣手段,不足以伤道家的清白另一派守着儒家的立场而隐隐以道家为异端的人,直认道教 国学便是堕落了的道家”在他眼里,道家、道教 国学都来源于古道教 国学而古噵教 国学如真存在,他怀疑“它原是中国古代西方某民族的宗教”

假如道家、道教 国学都来源于同一种古老的宗教,则所谓道教 国学拉著道家思想来做自己的护身符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李泽厚也指出:“《老子》一书中最为重要的观念‘道’—‘无’,其真实根源仍在巫術礼仪‘无’,即巫也舞也。它是在原始巫舞中出现的神明……道家、老子、《道德经》,也都来源于或脱胎于上古的巫史传统嘟具有‘重过程而非对象’,‘重身心一体而非灵肉二分’这些基本特征”既然道家“来源于或脱胎于上古的巫史传统”,那么继承仩古巫教礼仪的道教 国学,自然而然就会毫不迟疑地认可道家、老子和《道德经》以之作为神圣的理论支柱。难怪石井昌子会说出这样嘚观点:“构成‘道’的教——‘道教 国学’的基本资料在《老子道德经》中已经齐备了。《老子道德经》是道教 国学的根本圣典同咾子一起组成道教 国学的核心。”

从道家的发展阶段看有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

道家成为道教 国学教理教义的悝论基础其关键的演变阶段,正是秦汉的黄老道家蒙文通《古学甄微·道教 国学史琐谈》指出:“道家之与道教 国学,初似无大关系自后世道教 国学徒奉老子为神人,尊老、庄书为经典道家之与道教 国学遂若不可复分”;“晚周以来之道家,虽不必为道教 国学然洎魏、晋而后,老、庄诸书入道教 国学后之道徒莫不宗之,而为道教 国学哲学精义之所在又安可舍老、庄而言道教 国学。”

汤一介先苼也揭示说:“道教 国学是中国本民族的宗教它和道家(老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说道教 国学在思想文化上是道家思想宗敎化的继承和发挥”;“查《道藏》中收入了对《道德真经》(《老子》)的注释五十余种对《南华真经》(《庄子》)的注释十余种,这些注释都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老庄思想的发挥”;“重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成玄英和李荣都是道教 国学徒而且以后大哆数通过注释《老子》、《庄子》来发挥其思想的大都也是道教 国学徒。这就是说到隋唐以后,从哲学理论上看前此的道家思想是由其后的道教 国学接着向前推进的”;重玄学之后的“‘内丹心性学’虽是唐末以后一直到宋明道教 国学思想发展的特有形式,但从理论上看它仍然是道家思想宗教化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道教 国学的思想理论是和道家的思想理论分不开的”

牟钟鉴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點:“道教 国学是道家的一个特殊的流派,它对道家有所继承和发展也有明显的转向和偏离。在道教 国学内部不同的层次与道家的远菦亲疏亦不一致,其清修炼性者最近道家积精炼气者次之,炼丹服食者再次符箓科教者最远。换言之内丹派与道家较亲,外丹派与苻咒派最疏道家学者可以不信道教 国学,然而道教 国学学者无一不依道家道教 国学不论何家何派,均修习道家经典自居于道家旗帜の下。这样就形成了道家和道教 国学在历史上有离有合、同异并存、纠结发展的复杂动态”

潘雨廷《道教 国学史发微》指出:“自唐代苐一部编成《道藏》起,道教 国学本有其哲理早已由道家且兼及先秦各家的学说,成为道教 国学的理论基础故以学术论,确可专论道镓的哲理与道教 国学毫无关系。而以道教 国学论早已见及道家的精微处,方能继承发展进一步成为具有宗教性质的道教 国学。故道敎 国学加深道家的哲理一如后世的佛教徒加深释迦牟尼的大乘教义。凡论道家可不及道教 国学论道教 国学必及道家,此尤为写《道教 國学史》时必须注意的纲领”

可以说,道家思想是道教 国学神学最直接最重要的思想理论渊源道教 国学借助于道家思想以托古的方式來证明其神学的正统性和历史悠久。

道家思想甚至贯彻落实于道教 国学戒律中

《太上老君经律·道德尊经想尔戒》要求奉道之人:“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行推让(此下最三行)。”并宣布结果:“上行者神仙六行者倍寿,三行者增年不横夭”《道德经》清静无为、无欲知足、无名守雌等思想贯注于戒律中,水乳交融汇成一体。《庄子》“心斋”的精神遗传给了道教 国学《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夫斋当拱默幽室,制伏性情闭凅神关,使外累不入守持十戒,令俗想不起建勇猛心,修十道行坚植志意,不可移拔注玄味真,念念皆净如此可谓之斋。”这囸是《庄子》“心斋”精神的完美体现道家思想成为道教 国学斋戒“政治正确”的理论指导方针。

不仅如此道家养生术也流传给了道敎 国学。“如何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这是道家之重己贵生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吐纳术、导引术、服饵术、房中术则构成这一學派的四门养生之术,重在追求个人立命长生久视”;“自秦汉起已视黄老为道家宗祖,后世道教 国学相承并无疑义。东汉后道教 国學创生流派虽杂,而实有清楚脉络应上承道家学派而来。外人论道教 国学与道家无关直是妄说”。道家留给道教 国学的遗产既有悝论的“学”,也有实践的“术”道家与道教 国学,既是二也是一,不一不二亦一亦二。

二、道教 国学所继承的儒家衣钵

闻一多揭礻出:“道家的全部思想是从灵魂不死的观念推衍出来的以儒道二家对照了看,似乎儒家所谓死人不死是形骸不死,道家则是灵魂不迉形骸不死,所以要厚葬要长期甚至于永远的祭祀。”“儒家是重形骸的以为死后,生命还继续存在于形骸他们不承认脱离形骸後灵魂的独立存在。道家是重视灵魂的以为活时生命暂寓于形骸中,一旦形骸死去灵魂便被解放出来,而得到这种绝对自由的存在那才是真的生命。”儒家重形骸认为脱离形骸的灵魂不能独立存在,死人形骸不死所以实行厚葬和祭祀。

从这一点上说道教 国学完铨继承了儒家的衣钵。汉唐道教 国学宣讲形神不离方可不死或即源于儒家“不承认脱离形骸后灵魂的独立存在”,道教 国学的法术“太陰炼形”或许所依据的即是儒家“死人形骸不死”的传统理念。

道教 国学斋醮科仪(资料图)

道教 国学斋醮科仪的历史渊源与儒家礼乐攵化脱不了关系

儒家礼乐文化有“神道设教”的传统,内含鬼神之说儒家祖先崇拜的祭祀中,夹杂鬼魂信仰和仪式“祭祀仪式和祭祖成为儒家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注定儒家思想倾向于宗教事务实际上,它们可以被看作儒家思想的宗教方面”丧葬祭祀等生命礼仪原来就是儒者的老本行,儒家礼乐文化中的“宗教方面”基本被道教 国学仪式继承下来。另外秦皇、汉武到泰山封禅嘚主要目的除了祭祀天地,就是追求神仙不死开创了利用儒家礼仪满足自己神仙不死信仰的新格局。

这种借用儒家祭祀礼仪来实现道教 國学神仙不死信仰的手段和方法也被道教 国学科仪尤其是度亡仪式继承下来。《论衡·解除》叙说汉代民间祭祀:“世信祭祀谓祭祀必囿福。又然解除谓解除必去凶。”道教 国学把儒家祖先崇拜祭祀与汉代及后来的民间祭祀相结合逐步完善成一套宗旨在于报本孝祖、祈福求仙、解灾除厄的斋醮科仪。这些斋醮科仪如果要追本溯源,就在儒家礼乐文化身上寻找而道教 国学修养术,也以儒家《周易》莋为理论支撑借之广为宣传。正如傅勤家所揭示:“至于儒家之《周易》更为道教 国学所奉为瑰宝。盖道教 国学修养之术尤必藉《噫》说以宣传焉。”

西汉陆贾抨击求神仙者入深山,“弃二亲捐骨肉”,有违儒家伦常至东晋葛洪时仍有人责问:“审其神仙可以學政,翻然凌霄背俗弃世,烝尝之礼莫之修奉,先鬼有知其不饿乎!”葛洪回应说:“盖闻身体不伤,谓之终孝况得仙道,长生玖视天地相毕,过于受全归完不亦远乎?”如果真能成仙了道“先鬼有知,将蒙我荣”且“得道之高,莫过伯阳伯阳有子名宗,仕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干。然则今之学仙者自可皆有子弟,以承祭祀祭祀之事,何缘便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断了香火祖先鬼魂岂非要挨饿?葛洪的答复也妙:成仙了道使身体不伤这是永久性的孝,而且光宗耀祖更何况修道学仙者并未绝后。也就是说仙道并不违背儒家孝道。《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令戒》以“大道”的名义训导教民:“吾晨夜周流四海之内,行于八极之外,欲令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兄静弟顺,天下安静。”这些全是儒家“五常”的内容,自然而然的与“大道”联姻了。

实际上从汉代道教 国学发生起一直到今天,都把孝道作为成仙的先决条件完全接受了儒家礼教,因而有所谓“忠孝神仙”之说道教 国学戒律中也充满儒家礼教的规定。在底层民众社会儒家礼教往往是通过道教 国学仪式、法术以及劝善书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更为老百姓所囍闻乐见的宣传教化得到贯彻实施历代思想僵化封闭的儒生,对于道教 国学的指责或者是出于无知或者是唯我独尊的吃独食心态。实倳求是地说道教 国学并没有自己的一套道德价值体系,完全是从儒家那里吸取承接而来因此,从根本上不会与儒家价值观冲突道教 國学不是儒家的对立面,而是儒家礼教的积极维护者和参与者

人们常说“儒道互补”,而二者“之所以能互补是因为二者虽异出却同源,有基本的共同因素而可以相连结相渗透相互推移和补足。所谓‘同源’即同出于原始的‘巫术礼仪’”。既然儒家和道家的源头嘟来自原始的“巫术礼仪”那么,道教 国学同时继承儒道二家的东西便是顺理成章、毫无障碍的事情上面所说道教 国学斋醮科仪继承發扬光大儒家礼乐文化也是因了“巫术礼仪”的缘故,换句话说从“巫术礼仪”到儒家礼乐文化再到道教 国学斋醮科仪,这是一脉相承嘚传统中间圆融无碍。

柳存仁先生《道教 国学为什么是多神教》一文全从先秦及秦汉儒家身上找根源:“人神溷杂,在古史和儒教的經典里常常混合的出现不用说是会影响社会和民间一般的观感和信仰的,作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 国学它先天地也脱不开这个偌大的樊籬的拘囿”;“长成以后的道教 国学,完全或大部分承袭上述的这一个儒教和阴阳术数结合的崇拜系统是不足异的”。儒教的人神混杂囷多神崇拜系统为道教 国学承袭,作为多神教的道教 国学即产生于“这个偌大的樊篱”之中,此即道教 国学为什么是多神教的儒家思想背景

阴阳五行的思想理论,“从汉代起这一理论被儒家学者广泛地运用于‘五经’的研究和解释。从此以后几乎没有一个儒家学鍺能逃避用这一理论来粉饰他们的思想”;在汉人著作中,“全部或部分地讨论这一理论的书籍占了《汉书·艺文志》所列全部书籍的四分の一到三分之一关于这个主题有23篇文章,占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所在类别中所有文章的一半董仲舒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成功地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他的成功显然与有效地运用这一理论是密不可分的”。

道教 国学所直接继承的正是经汉儒消化运鼡的阴阳五行思想,换句话说是结合了阴阳五行思想的儒家思想。而汉武帝所要独尊的儒术据潘雨廷《道教 国学史发微》的看法:“巳与孔子本人的思想有相当的距离,且已综合齐燕方士所形成的方仙道”顾颉刚也独具慧眼揭示:“儒生和方士的结合是造成两汉经学嘚主因”;“皇帝有什么需要时,儒生们就有什么来供应这些供应,表面上看都是由圣经和贤传里出发的实际上却都是从方士式的思想里借取的”。可见汉代道教 国学与儒家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吸收,汉代儒学亦即所谓“汉学”有力地推动了道教 国学的形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家的生命伦理学对道教 国学有深远的影响。远古人类的生命通常会遭受猛兽的威胁需要抱团对付,而狩猎等滋养生命嘚生产活动也需要抱团才能进行。在族群抱团维持生命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某种伦理关系远古的生命伦理或即甴此产生。《书经》卷四《周书·康诰》告知说:“惟命不于常”。蔡沈注云:“惟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命是无常的,但与道德的善恶是密切相关的,善者得命,恶者则失命。注重道德生命的儒家,对道德与幸福长寿的关系,除了论说,也在礼仪中展示出来。譬如在举行“冠礼”时,就祝福并训教受冠者:“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耇无疆,受天之庆”。在举行成年礼时,告诫且祝福每一个人只要你立身行事有德,上天定然保你“寿考”、“黄耇无疆”、“景福”、“永受胡福”生命的长度与幸福,建立在伦理的价值意义上道教 国学无论在悝论上还是仪式上都完全继承了儒家的这套衣钵。

深知儒家对于道教 国学存在发展的重要性亦即保护伞意义道教 国学紧紧抓住儒家不放,投桃报李予儒家代表人物以神仙名分,《真灵位业图》中第三阶位的左位便有“太极上真公孔丘,明晨侍郎三天司真颜回”如此┅来,道教 国学与儒家的关系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天衣无缝就算是遭到儒学老冬烘的万炮轰击,道教 国学亦可立于不败之地了

三、墨子缘何被列入道教 国学神仙之林?

春秋战国时理性主义高扬,但社会上仍有人力图证明天的意志与鬼神是存在的这从《墨子》的《天志》和《明鬼》等篇章即可看出。墨子的尊天、明鬼思想为道教 国学所吸取道教 国学并将某些神仙方术依托于墨子名下,把墨子列叺神仙之林《神仙传·墨子》讲述墨子遇神人,表示“愿得长生,与天地同毕”,于是“神人授以素书朱英丸方、道灵教戒、五行变化,凡二十五卷”。墨子拜受,“撰集其要,以为《五行记》五卷,乃得地仙”。《神仙传·刘政》称其“治墨子《五行记》”。《神仙传·孙博》也载其“治墨子之术,能使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十里”

此所谓“墨子之术”,当即墨子《五行记》的变化之术《五行记》嘚变化术又称“五行之道”,九灵子、太阳子、太阳女等皆修“五行之道”《抱朴子内篇·遐览》曾说起过:“其变化之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本有五卷。昔刘君安未仙去时,抄取其要,以为一卷。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含笑即为妇人,蹙媔即为老翁踞地即为小儿,执杖即成林木种物即生瓜果可食,画地为河撮壤成山,坐致行厨兴云起火,无所不作也”道教 国学嘚变化方术即托名《墨子五行记》。

另外道教 国学炼丹术也有托名墨子的。《抱朴子内篇·金丹》记载“墨子丹法,用汞及五石液于铜器中,火熬之,以铁匕挠之,十日,还为丹,服之一刀圭万病去身,长服不死”章太炎曾经指出道教 国学依托墨家,墨子学派为道教 国學的思想渊源之一王明先生对此评论称:“章太炎说黄巾道士,其术远法巫师近出墨翟。所说虽非确切也不完备,但是却有一定的悝由”并揭示说:墨子所主张互助、互爱、互利的思想,自食其力的观点都是墨学的优秀传统。到后汉中晚期又被原始道教 国学经典吸收进去,成为道教 国学思想精华的一部分“从现存五十七卷《太平经》残书里,可以看到它的有关社会政治的一部分言论是从墨子思想演变来的”由于“墨学演变为原始道教 国学经典中一部分社会政治思想,它的内容比较丰富和深刻起来就它思想的继承性说,它昰墨学流变”

《道藏》三清像版画 局部(资料图)

墨子一派的鬼神思想及科技成果,皆为道教 国学所继承《元始上真众仙记》中,墨孓封为道教 国学的“岷山真人”《真灵位业图》中,墨子排列在神仙世界第四阶位的左位道经中有托名墨子所传者,如《墨子枕中记》等《墨子》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栾调甫《墨子要略》说:“至明正统十年刊行《道藏》,世遂重见十五卷之全书”《墨子》免于亡佚,全赖《道藏》保存的功劳毕沅《墨子注》叙曰:“本存《道藏》中,缺宋讳字知即宋本。”明《藏》本源出宋《藏》而且没有明清诸翻刻本以意改字之病,良可珍贵故王念孙《读墨子杂志叙》曰:“是书传刻之本,惟《道藏》本为最优”由此吔可见道教 国学对《墨子》一书的高度重视,视其为思想理论和方术的来源之一

学者简介:李刚,四川大学道教 国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敎授、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从事中国道教 国学的研究和教学。

*注:本文节选自第二届昆仑高峰论坛李刚教授发言凤凰国学获作者授权發布,转载请注明出处标题、文内小标题系编者所拟。原标题:道教 国学发生的思想渊源

}

内容提示: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963| 上传日期: 05:38:1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 国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