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最值得看的书作品

  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至于哪几部书对我影响最大,几十年来我一贯认为是两位大师的著作:在德国是亨利希·吕德斯(HeinrichLüders),我老师的老师;在中国是陈寅恪先生。两个人都是考据大师,方法缜密到神奇的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个人兴趣之所在。我禀性板滞,不喜欢玄之又玄的哲学。我喜欢能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而考据正合吾意。

  我在下面介绍的只限于中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不在其中。我的专业书籍也不包括在里面,因为太冷僻。

  《史记》这一部书,很多人都认为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史籍,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我个人同意这个看法。平常所称的《二十四史》中,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哪一部也不能望《史记》之项背。

  《史记》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司马迁的天才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他的遭遇起的作用似乎更大。他无端受了宫刑,以致郁闷激愤之情溢满胸中,发而为文,句句皆带悲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已有充分的表露。

  这不是一部史书,也不是某一个文学家和诗人的总集,而只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有些篇只有短短几句话,连小故事也算不上。每一篇几乎都有几句或一句隽语,表面简单淳朴,内容却深奥异常,令人回味无穷。六朝和稍前的一个时期内,社会动乱,出了许多看来脾气相当古怪的人物,外似放诞,内实怀忧。他们的举动与常人不同。此书记录了他们的言行,短短几句话,而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有人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笼统言之,这个称号是恰当的。他的诗确实与田园有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名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从思想内容上来看,陶渊明颇近道家,中心是纯任自然。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因此,在当时以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他的诗的评价并不高,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杜甫对他的诗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的诗风飘逸豪放。根据我个人的感受,读他的诗,只要一开始,你就很难停住,必须读下去。原因我认为是,李白的诗一气流转,这一股“气”不可抗御,让你非把诗读完不行。这在别的诗人作品中,是很难遇到的现象。在唐代,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中,对李白的诗几乎只有赞誉,而无批评。

  杜甫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千余年来,李杜并称。但是二人的创作风格却迥乎不同:李是飘逸豪放,而杜则是沉郁顿挫。从使用的格律上,也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七律在李白集中比较少见,而在杜甫集中则颇多。摆脱七律的束缚,李白是没有枷锁跳舞;杜甫善于使用七律,则是带着枷锁跳舞,二人的舞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文学批评史上,杜甫颇受到一些人的指摘,而对李白则绝无仅有。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传留下来的仅有三十多首,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仍在江南当小皇帝,后期则已降宋。后期词不多,但是篇篇都是杰作,纯用白描,不作雕饰,一个典故也不用,话几乎都是平常的白话,老妪能解;然而意境却哀婉凄凉,千百年来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在词史上巍然成一大家,受到了文艺批评家的赞赏。但是,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美后主有佛祖的胸怀,我却至今尚不能解。

  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三绝之说。三绝者,诗、书、画三个方画皆能达到极高水平之谓也,苏轼至少可以说已达到了五绝:诗、书、画、文、词。因此,我们可以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论诗,他为宋代一大家。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笔墨凝重,大气磅礴。论书,他是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词,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

  宋代以后,中国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名家辈出,风格不同,又都能各极其妙,实属难能可贵。在这群灿若列星的词家中,我独独喜爱纳兰性德。他是大学士明珠的儿子,生长于荣华富贵中,然而却胸怀愁思,流溢于楮墨之间。这一点我至今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释。从艺术性方面来看,他的词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胡适之先生给予《儒林外史》极高的评价。诗人冯至也酷爱此书。我自己也是极为喜爱《儒林外史》的。

  此书的思想内容是反科举制度,昭然可见,用不着细说,它的特点在艺术性上。吴敬梓惜墨如金,从不作冗长的描述。书中人物众多,各有特性,作者只讲一个小故事,或用短短几句话,活脱脱一个人就仿佛站在我们眼前,栩栩如生。这种特技极为罕见。

  曹雪芹的《红楼梦》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长篇小说中,《红楼梦》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状元。中国其他长篇小说都没能成为“学”,而“红学”则是显学。《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衰微的过程。本书特异之处也在它的艺术性上。书中人物众多,男女老幼,主子奴才,五行八作,应有尽有。作者有时只用寥寥数语而人物就活灵活现,让读者永远难忘。读这样一部书,主要是欣赏它的高超的艺术手法。那些把它政治化的无稽之谈,都是不可取的。

  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

相关:钱穆推荐的“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钱穆,男,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三十七章在前,后四十四为《德经》,共分为八十一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庄子》又名《南华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

《近思录》是依朱熹、吕祖谦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传习录》,儒家的重要著作之一,为明代大儒王守仁的讲学语录,由王守仁的学生徐爱、薛侃和钱德洪等收录编辑而成。《传习录》被认为是王守仁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传习录》共有三卷分(上、中、下)。上卷收录王守仁讲学的语录,中卷收录王守仁的七封信件,下卷收录王的部分语录和《朱子晚年定论》。

}

80多年前的清华校园是什么样的?当年的大学生活和今天的大学生有什么不同?这些答案可以在当年的清华学子、日后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日记里管窥。经过全新校注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在上海书展首发。首发式上,该书校注者叶新、季羡林弟子梁志刚、季羡林读书会发起人王佩芬与读者共话85年前清华大学的师生趣事。

《清华园日记(全本·校注版)》由季羡林版权代理机构国华羡林(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授权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通过全面梳理日记所载内容的相关资料,为读者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清华大学在读生”形象,勾勒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大学时代的思想发展脉络。校注者叶新教授花费5年时间,依照85年前季羡林所记清华大学上学日记原稿(全三册,季羡林手写日记原始簿册),对日记中记载的人物、地点、事物、活动等,包括文字错漏,一一进行细致考证,最后完成注释485条,索引相关人物224位。叶新还整理出了季羡林大学四年的成绩单,同系同级同学的名录及毕业去向,大学期间创作、翻译和发表的文章清单。为了便于读者更全面理解日记,书中辑录了季羡林在此期间创作发表的散文,编选了部分有关清华园师友回忆文字。

活动现场,梁志刚和叶新回忆了自己与季羡林先生交往的往事,以亲历者身份为读者描绘了季羡林“率真、本真、求真”的日常待人接物形象和品格塑造。往前追溯,嘉宾们都指向了季先生的清华大学生活时代。作为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意义,想要知道国学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大学时期的日记是重要参考。

梁志刚是北京大学东语系学生,师从季羡林,在他看来,季羡林日记体现出来的“率真”以及在日记第一次出版时季羡林先生要求一仍其旧、一句话也不删的“本真、求真”态度,正是季羡林日记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本书校注者叶新因工作与季羡林接触,被季羡林亲切称为“小友”。叶新为现场读者分享了他重新校注日记的缘起和经过。市面上现有的几种版本均以由敬忠和高鸿两位先生16年前的转写手稿和简要注释为蓝本,其中难免有些错漏之处,尤其是日记中提到的一些人物、地点、事物、活动缺少必要注解,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疑惑和遗憾。叶新找来季羡林日记的手写原稿重新精校,修正了先前各排印版本的文字识别上的错误,同时根据现在的阅读要求,通过特定符号标记的方法,在保持原文一字不动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补字、改正误写字、外语词句后加译文等完善工作。在校对过程中,他发现原先的注解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存在一些错误,先前版本均没有改正。特别是日记中还有很多现在读者不太理解的内容并没有做出注解,于是下定决心对日记内容予以解读。经过大量查阅考证,叶新逐一推敲,查证资料的记录文字达上千页,最终精简选用了485条注解。他还对日记中的200多位人物进行索引,附录于书后便于读者检索查阅。为让读者更全面了解季羡林大学生活,叶新整理了季羡林同班同学名录、大学四年的成绩单、大学期间编译、创作和发表的文章目录,通过阅读日记、注解和相关资料,为读者树立立体的“清华大学生”季羡林形象,就如同大家身边的一位相交甚深的学生朋友,毫无历史距离。

那个年代清华大学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其实,和今天的大学生并没有什么两样。比如,外文学习总感悲观但还是下决心要学好,受不了规定的功课喜欢图书馆的自由阅读,想看书不能沉下心想不看又丢不开,作文时忽而才思枯竭忽而思如泉涌,为生活费发愁为毕业去向发愁,考前临时抱佛脚考后大骂教授,对应制式毕业论文感到无聊又不得不为,与朋友交谈后对“戴着面具”感到压抑和无奈,为时政时而失望时而激动时而镇定,时常心烦意乱莫名惆怅,经常东晃西晃啥都不愿做,不断寻找意义却又常常否定……在分享回忆中,大家都仿佛回到了各自的大学时光。

今年是东方出版中心成立40周年,书展期间,东方出版中心还举办了余秋雨文化访谈(《北大授课》《台湾论学》《境外演讲》系列图书)、刘心武最新作品集《恕》新书发布会、李骥《认错》新书发布会等系列活动。

}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读《季羡林谈读书治学》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
      季老说:“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
      季老的研究方向确实冷门,而又梵学、佛学、吐火罗文并举,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佛学家等。而他所喜爱的中国文学很多都是经典,现世的人估计也很少有人愿意去看,因为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哪一部也不能望其之向背;比如《世说新语》,是一部由许多颇短的小故事编纂而成的奇书;比如陶渊明、李白、杜甫、南唐后主李煜他们的诗;比如苏轼的诗文词以及纳兰性德的词;比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所有的这些,除了《红楼梦》懵懵懂懂的看完、一些诗词上学时课本上学过,其它的就真没看过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文化更是璀璨,能有时间的话,最好还是去欣赏一下,有机会再看看《史记》。
      季老藏书数万册,自己也说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但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我每走进我的书斋,书籍们立即活跃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向我问好的声音,我仿佛看到它们向我招手的情景,倘若有人问我,书籍的嘴在什么地方?而手又在什么地方呢?我只能说:“你的根器太浅,努力修持吧。有朝一日,你会明白的。” 这是爱书之人,在豆瓣上也看到藏书万册的,蔚为壮观。对于我适当藏纸质书即可,因为现在电子书籍确实也不少,得来方便,省钱。但一些比较好的我还是愿买纸质书籍,因为孩子还小,他主要是看纸质书籍,大人在看纸质书籍也是一种表率作用,再说手中能摸得着的书,会让你更踏实。手中有书,会让你不觉寂寞!
      读这本书,发现一些词用的比较好,摘录一下:“奔波数万里、扰攘十几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要有竭泽而渔的精神“、”态度欠端,话风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是对开一些无聊会议而言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简直如沙漠得水,酷暑饮冰,凉沁心肺,毛发直竖,不由得你不五体投地。“、”博古通今、熔铸今古“当时体会很深,描述的很形象。是读了很多书的人!
      他在谈到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提到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说了一段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一描述好像在哪看到过,但以此比喻,也挺贴切的。
      季老在谈到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时说:”我喜欢实打实,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这是我的禀赋所决定的,难以改变。“实在是非常同意之,我也只喜欢实打实的东西。也正是因为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考据,原来古人对之前时代的文献或历史问题,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就是考据,只是没有想到那时也是这样的细致去做。
      在谈到苏联专家来讲学,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连腹诽都不敢,一个”腹诽“体现出季老也是个幽默的人。在谈到一些政治性的著作时说有时难免”牵强附会,削足适履“,这些词我还是真的第一次听说,现代的文章里很少有,一些老人与老话也挺有意思的。
     中国历史有一些大学者、大书法家、大画家等等,在学问和艺术造诣方面无疑都是第一流的,但是,只因在气节有亏,连他们的学问和艺术也不值钱了,宋朝的蔡京和赵孟,明朝的董其昌和阮大铖等等是典型的例子。在外国,评价人物,气节几乎一点自由都不起,审美观念中戏也有差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的伦理境界,西方人是难以理解的。这一点想到过,但是没深入想,在我们国家确实是这样的,近代也有,也不是褒贬谁,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走向。
      读过这本书,觉得是听了一位老人讲了些老话,用词、造句有些不同,其精神是值得嘉赞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季羡林最值得看的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