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西替利嗪片升温能达到138度吗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比较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接受西替利嗪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氯雷他定治疗,两组均连续服用14天。分析探讨两组病例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9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少数患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荨麻疹均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可推广运用。
  关键词:荨麻疹;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疗效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多种病因引起皮肤黏膜小血管渗透性增加、血管扩张,出现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瘙痒,大小和形态不一的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少数可表现为水肿性红斑、大疱等。少数患者可有食欲减退、头晕不适、发热等全身症状。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病,虽不至威胁患者生命,但反复发作,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治疗慢性荨麻疹主要运用抗组胺药物。本文笔者选用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比观察两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月于我院皮肤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60例慢性荨麻疹治疗患者。
  1.2 纳入标准 (1)参照《皮肤性病学》[1],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2)年龄在18~70岁之间。(3)临床症状主要为局部皮肤表现,无明显胸闷、头晕、发热等全身症状。(4)治疗前1月未服用长效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前3天内未服用抗过敏药等。(5)自愿参与试验,依从性好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者。(4)对抗组胺类药物过敏,或多种药物过敏者。(5)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6)各种原因未按照方案用药,未完成疗程者。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38.58±9.44岁,平均病程3.5±2.0个月;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5岁,平均年龄39.32±8.77岁,平均病程3.6±2.2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病程,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例,±s)
  注:两组基线情况比较,经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及观察方法  治疗组予以盐酸西替利嗪10mg qd(盐酸西替利嗪片 规格10mg/片 生产厂家: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 ),对照组予以氯雷他定片10mg qd 治疗(氯雷他定片 规格10mg/片 生产厂家: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 )。两组均连续用药14天,用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且在第7天,第14天检验血常规、肝肾功。分别观察记录两组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
   参照慢性荨麻疹治疗标准进行评定。治愈:各种症状消失;有效:瘙痒很轻、风团<10个、风团持续时间<6小时、平均直径<1cm、外观以红斑为主、每日发作?Q1次;无效:瘙痒难以仍受、风团>10个、风团持续时间>6小时、平均直径>1cm、外观可见红斑、风团界限不清、每日发作>1次。
  2.2 不良反应观察:根据患者口述及医生综合判断分析,经不良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轻度:有不适感觉,不影响正常生活;中度:有不适症状,能忍受;重度:有客观表现且难以忍受。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30例患者中治愈1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有效率93%;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90%;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的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经检验P>0.05。
  4.2 安全性分析
   治疗组中出现嗜睡1例,头晕1例,均为轻度,未予以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对照组中出现腹泻1例,乏力1例,为轻度未予以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血常规、肝肾功方面均无明显异常。
荨麻疹,俗称“风团块”,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病程在2个月内为急性荨麻疹,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荨麻疹。麻疹反复发作,常常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痛苦和烦恼。而荨麻疹病因复杂,除了与食物药物刺激、环境污染、精神因素、感染因素有关外,多数荨麻疹病因不明,尤其是慢性荨麻疹。目前研究认为变态反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主要由IgE介导的1型变态反应引起,IgE抗体吸附于肥大细胞,当接触抗原后便在肥大细胞上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组胺以及其他活性物质从细胞大量释出,也可以因某些物质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导致炎性介质等释放引起[3]。多种原因引起皮肤黏膜的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出现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时隐时现的风团,大小不等,伴有局部皮肤瘙痒不适[4]。
临床上治疗荨麻疹无特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为主。由于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物质,临床主要使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治疗。抗组胺药是一种竞争性阻断胺与受体结合的药物,包括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类。西替利嗪是一种H1受体拮抗剂,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是一种高选择性、高效抗组胺药。本研究中治疗组30例接受盐酸西替利嗪治疗,2周后治愈10例,有效18例,有效率为93%,说明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有较好疗效。氯雷他定是也是第二代抗H1受体拮抗剂的抗组胺药。氯雷他定口服后迅速吸收,有效阻断组胺H1受体,并且还具有抑制免疫,减少炎症反应介质释放,稳定肥大细胞等,同时还可以在外周竞争性结合效应细胞的H1受体,从而达到减轻水肿,减轻和消除荨麻疹症状[5]。本研究中对照组30例患者接受氯雷他定治疗,2周后治愈11例,有效16例,有效率90%。氯雷他定不通过血脑屏障,故临床使用一般无头痛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其出现的口干,腹泻等胃肠不适均较轻,不影响正常治疗,一般无需停药。本研究中两组患者仅少数出现轻度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说明两药不良反应均轻,安全有效。本研究结果表明: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作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荨麻疹取得良好疗效,两药不良反应均轻,临床可推广运用。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8
  [2]单旭明,曹凤美,戴元坦.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09,7(24):56-57
  [3]郑曙光.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2-55
  [4]黄慧芹.自拟清血祛风饮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9):109-110
  [5]郑福池.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6):1235
  注: 与治疗前比较,* P #P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血管紧张素Ⅱ等均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及间质纤维化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肾小球纤维化导致肾功能衰竭,脑血管缺血变形容易形成微动脉瘤从而发生脑出血[1]。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1 型( AT1) 受体拮抗剂,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与AT1 受体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降低血压,改善动脉硬化,心肌肥厚,改善心肌重构以及对保护肾脏均有益处,已被认定为理想的降压药物,其降压作用持久而平稳,一般在6 ~ 8 周达最大作用[2]。缬沙坦降低升高的血压,同时不影响心律。 对大多数患者,单剂口服2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维持至服药后24小时以上,治疗2-4周后达最大降压疗效,并在长期治疗期间保持疗效。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可进一步增强降压效果。 突然终止缬沙坦治疗,不引起高血压“反跳”或其他副作用。 缬沙坦不影响高血压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和尿酸水平。
  缬沙坦适用于各类轻至中度高血压,尤其适用于对ACE抑制剂不耐受的患者。AT1 受体拮抗剂的出现代表高血压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使在受体水平拮抗循环和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成为当前降压治疗的新观念和新方法[3]。本院治疗效果表明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其降压作用平稳持久,且用药依从性好,是理想的降压治疗方法。
  2  刘瑞丽. 联用缬沙坦及其它抗高血压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J]. 医药产业资讯.2006(17)
  3  周萍,盛素芳. 缬沙坦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社区轻中度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24)
  作者简介:屈宏梅,出生年月1971.8,女,民族汉,籍贯河南南阳(省市县),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军事心理学、呼吸内科,从事的工作内科医生。

}

内容提示:消癣止痒汤治疗神经性皮炎风湿热蕴证的临床疗效视察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1:58:25| 文档星级:?????

}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希替宁):

药理作用本品为口服选择性组胺H1受体拮抗剂。无明显抗胆碱和抗5-羟色胺作用,中枢抑制作用较小。毒理研究遗传毒性:本品Ames试验、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淋巴瘤试验和大鼠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殖毒性:小鼠生育力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结果提示,西替利嗪经口给药剂量达64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口服剂量的25倍)时,对生育力无损伤。小鼠、大鼠和兔经口给药剂量分别达96、225和135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分别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口服剂量的40、180和220倍)时,均未见致畸作用。但目前尚无充分和严格控制的孕妇临床研究资料。由于动物生殖研究并不总能预测药物对人的影响,所以只有当确实需要时,才可以在怀孕期间服用本品。哺乳期小鼠(母鼠)经口给药剂量达96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推荐剂量大日口服剂量的40倍)时,可引起仔鼠体重增长延迟。Beagie犬的研究表明,给药量的大约3%经乳汁排泄。致癌性:大鼠连续2年经口给药的致癌性试验中,剂量达20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口服剂量的15倍,或儿童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的10倍)时,未见致癌性。小鼠连续2年经口给药的致癌性试验中,剂量达16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口服剂量的6倍,或儿童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的4倍)时,可引起雄性动物良性肝肿瘤的发生率增加;剂量为4mg/kg(按体表面积折算,约相当于成人临床推荐最大日口服剂量的2倍,或儿童临床推荐最大日剂量)时,未见肝肿瘤发生率的增加。上述发现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药代动力学:左西替利嗪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是血浆浓度水平和给药剂量呈线性关系,个体间差异小。左西替利嗪在人体内的吸收迅速且完全, 进食可能导致左西替利嗪的吸收速度下降,但是总的吸收度不会降低,左西替利嗪的吸收程度与给药剂量无关。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5mg左西替利嗪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近100%,成人给药后约0.9小时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左西替利嗪和血浆蛋白结合牢固,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0%,表观分布容积为0.4L/kg;血浆消除半衰期为7.9±1.9小时,每日一次给药5mg,连续2天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单剂量给药5mg后血药浓度峰值为270ng/ml,再次给药5mg后血药浓度稳态峰值为308ng/ml。左西替利嗪的代谢没有首过效应,其在人体内的代谢率小于给药剂量的14%,因此推测肝酶的个体差异性或合并服用肝酶抑制剂对其影响甚微,与其它物质产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小。左西替利嗪平均85.4%以原型由尿液排出,12.9%由粪便排出。在吸收和清除的过程中左西替利嗪不会转换为右西替利嗪。

药物过量:症状:成人为嗜睡,儿童为起初兴奋,随后嗜睡。处理:尚无特效的解毒剂。过量服用本品后,建议采取对症治疗及支持性治疗;如刚服用可考虑洗胃;血液透析对去除本品无效。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说明书

  • 【产品名称】盐酸左西替利嗪片
  • 【商品名/商标】希替宁
  • 【主要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盐酸左西替利嗪。
  •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 【适应症】用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 【用法用量】成人、6岁及以上儿童 :每日口服1片(5mg),空腹或餐中或餐后均可服用。肝功能损害患者 :仅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给药剂量。
  • 【不良反应】本品可使个别患者产生头痛、嗜睡、口干、疲倦、衰弱、腹痛等不良反应。
  • 【禁忌】禁用于对本品任何成分过敏者或者对哌嗪类衍生物过敏者。禁用于肌酐清除率[10ml/分钟的肾病晚期患者。禁用于伴有特殊遗传性疾病(包括患有罕见的半乳糖不耐受症、原发性乳糖酶缺乏(lapplactase)或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的患者。
  • 【注意事项】1.不建议6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由于目前可使用的该产品的薄膜衣片仍无法允许调整剂量。2.虽然目前暂无研究资料,但当某些敏感的病人同时服用盐酸左旋西替利嗪和酒精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时可能会对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3.对驾驶和操作机械能力的影响: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左西替利嗪在推荐剂量下不会削弱人的警戒性、反应和驾驶的能力。如果患者需要驾驶、从事有潜在危险性的活动或操作机械时,切勿过量服用并考虑其对本品的反应;合并服用酒精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可能导致其警戒性降低和操作能力削弱。
  • 【药物相互作用】尚无盐酸左旋西替利嗪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资料。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左西替利嗪在动物生殖毒性研究中未见不良反应,尚无其应用于孕妇的临床资料,不推荐孕妇使用本品。左西替利嗪会从乳汁中分泌,不建议哺乳妇女使用本品。
  • 【老年患者用药】尚不明确。
  • 【贮藏】遮光、密闭保存。
  • 【生产厂家】浙江永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
  • 【生产地址】浙江省台州市黄岩梅花井路4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盐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