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吴越王在哪里写下和齐赵漫游途中写下的诗歌可分为几类?分别有什么特点?

原标题:赵万宏【文学鉴赏】信手拈来皆为诗,高歌低唱总关情——梁文源诗歌再赏

梁文源先生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数月来他总是伴着朝霞晨曦,在新天到来之际为文友日奉一诗,恰似打鸣报晓的雄鸡一般勤恳而守时。每日晨间欣赏玩味文源之诗,犹如享用一道美味的早餐,此等美事乐事,于我何其幸也!于众文友何其幸也!

我曾于前些时候不揣浅陋,旬日之内连发两文赏评梁诗,今第三回就梁文源先生最新创作的十首作品撰文评析,尚祈梁先生本人及诸位方家大雅们指正!

这是一首描写作者秋日登山途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色的绝句。其实诗人生活在遙远的边城乌鲁木齐市,身边就是一望无际的天山大草原,我们从诗中的“一径斜”和“金帐”得知,诗人此行所“入”之山原本只是天山余脉的一处隆起罢了,因为只有低浅且绵长的山势才会“斜”向延伸的小径。而既然有游牧的“金帐”,便定会有羊群和牧草,故诗人所入之山便不会是深山密林。

此诗短短四句成功营造了一种安谧明净的自然环境和清秋气氛。首句的“秋晴”二字,告诉读者季节和天气的信息,晴朗的秋日,天高云淡,阳光明丽。“草静云和”,进一步告诉读者天晴得没有一丝风,于是说草不摇云不动,这就更显安谧宁静了。偏偏偶遇到的牧民也骑着马儿离家放牧去了,眼前只剩下空空如也的金色帐蓬静静地立在那里。至此,全诗对安静的氛围已铺垫和营构到了极致,然而收尾突然一句“篱边开遍格桑花”,却蓦然打破了这种单调而使人不无窒息的寂静。此处倒不是所谓花开有声的牵强与矫情,而是说盛开的格桑花那一片耀眼的鲜艳和明媚,收到了以视觉换听觉的强烈的美学效果。

此外,格桑花的意象还有进一步交待本次旅行的具体时间是发生在浅秋而非深秋的作用,因为格桑花的花期将会在霜降之前结束,而农历八月正是格桑花的盛花期。

实际上,梁文源先生的这首《途中见格桑花》与杜牧那首著名的《山行》在有意无意间形成了穿越千年的隔世之和。《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中,杜牧的韵字及韵次分别为“斜”“家”“花”,系平水韵下平声六麻韵,其中“斜”古音读xia。而梁文源《途中见格桑花》的韵字也用“家”“斜”“花”,只不过韵次有了变化,这种以“用韵”来唱和的方式,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梁文源与杜紫薇在各自的七绝中都写秋景,都写山里人家。不同的是,前者是浅秋,后者为深秋;都写到红花,前者写真花实景,后者则以红花衬霜叶,借霜叶而言志。中国诗歌史把杜牧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就艺术审美而言,今人今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跟他们相提并论的!

总想找到正确的绘画方法,终于在边城一条朝北的小巷里寻找到知音。从笔下的线条便知道绘画水平的高下,从墨色的层次就了解绘画造诣的深浅。先生的批评建议使我羞愧于画技的平庸,先生的耿直真诚让我内心十分地感动。人常说自古知音难寻觅,我只想搬家去与你作邻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胸怀和气度。

在先生(指“沈春林”)的“草堂”里听您谈论绘画的道理,才知道我的作画功夫实在不敢夸口。元人吴镇擅画墨竹,飘逸傲岸,不入流俗,宋人夏圭擅画山水,烟雾云霞,淋漓滋润。郑板桥兰草画得好,陈洪绶梅花画得妙。前代画家的优秀传统要继承效法,切莫使风流儒雅的绘画艺术变得庸俗虚浮。

“沈春林”当是诗人朋友,既能与作者论画,应属懂画之人。“草堂”,文人用来谦指自己的居所或书屋,此处推知应是沈春林的书屋之名。“吴镇”与“夏圭”分别为元代和南宋的著名画家。“郑家”指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陈氏”指明代画家陈洪绶。尾联二句总结全篇,告诫当今画者要学习和继承中国优秀的绘画传统,不要使绘画艺术变得虚弱轻浮和庸俗。

此诗一如既往属梁诗中之佳品,如能在诗前加一小序,大致说明一下“沈春林”的情况,不仅方便读者阅读理解,还可记述诗人当时之心境因由,如此甚好。古人于诗前作序者不乏其例,好诗好序相辅相成,水乳交溶,俱可垂世,如耳熟能祥的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便是如此。

入夜的草原是一段最美的时光,狂欢的舞步围绕着熊熊的篝火。双手卡腰互相牵手的舞姿多么潇洒浪漫,裙裾飘飘玉指翻飞的动作如此激情张扬。英俊的牧民小伙歌声高亢激越,漂亮的维族姑娘情挂眼角眉梢。欢快热闹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天将放亮,已能看到远山的轮廓和双双对对飞过的大雁。

江布拉克是位于新疆昌吉州奇台县的一个5A红多旅游景区,诗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景区里一场热烈欢快的篝火晚会场面。“牵手卡腰”“翻裙甩指”两组动宾结构的联合词组既形成自然工整的对仗关系,又准确生动地刻画了新疆舞上下肢动作的突出特点,强烈的画面感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宴中赠孙小军余照宗上校胡辉华中校】

在同一面军旗的召唤下团结战斗20年,共同谋划和指挥军务的岁月已然逝去。我们驾驶战车驰骋在无边的大漠,滚滚黄沙淹没了行军的队列,我们跃上战马飞奔在茫茫的昆仑,漫天大雪模糊了天地的界限。身经塞外的风霜炼就一付钢筋铁骨,心系边防安危常怀一片赤胆忠心。漫长的往事不必去回忆啦,今晚的相聚就让我们尽情欢乐吧!

该诗昂扬慷慨,壮怀激烈,洋溢着一种大气磅礴的战斗豪情;艺术上对仗严整,声韵谐和,铿锵有力,浑然一体。如此金戈铁马、力拔千钧的军旅诗,非有大胸襟、大气概者断难为之!

读梁文源先生这首诗,能够明显感受到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对于他的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以数量最多、成就最高成为盛唐时代最具代表的边塞诗人。他曾于30多岁的壮年时期两度远赴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幕府担任文官,西部大漠的荒凉苦寒和守边将士鞍马风尘的豪壮生活形成了岑嘉州热情奔放、慷慨激昂、雄奇瑰丽、乐观豪迈的诗风。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近的生活经历,促使梁文源自觉学习和继承岑参边塞诗的艺朮传统便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义山,李商隐也,有“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作者自注)

秋雨在黄昏时分不期而至,敲打着我的窗户一直持续到天露微曦。这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夹带着丝丝寒气传得很远,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还能听出隐隐约约的节奏感。秋雨从门缝中挤进了屋里,好让我的古琴和书籍不再干燥,也使我的毛笔变得湿润写起字来将会更加流利。这场雨让我猛然想起李商隐的诗句,心中不免生出许多对故乡的情思。

边地黄昏,连夜秋雨,敲窗侵户,声声在耳……类似情语景语,本是古典文人诗司空见惯的传统意象,无不掀动旅人游子无边的乡愁。李清照笔下的秋雨黄昏是梧桐冷雨,点点滴滴,满地残花败叶。秋雨黄昏愁煞人,凄凄惨惨戚戚;而梁文源却以“韵”“润”“轻”三字告诉我们,秋雨可以润燥,可以濡笔,甚至还从秋雨敲窗的声音里听出了节奏,品出了韵律。人生的遭际和心境不同,同样的黄昏,同样的秋雨,在李清照那里是愁云惨雾,愁肠百结,而到了梁文源的笔下,却让我们读出了秋雨的可爱以及诗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然而连夜的秋雨毕竟还是触发了诗人的乡思,他不禁想起李义山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时此刻诗人那深沉的故园之情,乡关之思,倒也正是情理之中。这正是:敲窗入户到天明,边城秋雨晚来急。君问归期未有期,天山夜雨涨满池!

沿着镇子西边的小路,我来到了一派丰收景象的偏僻农庄。成熟的葡萄挂满了一片片藤架,累累的沙枣压弯了一棵棵树梢。金色的菊花在秋风中盛开,青青的果蔬带着露水的甘甜。我陶醉于情不自禁地采摘中,竟然忘记了自已曾经的官员身份。

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硕果累累的丰收田园由衷地热爱和兴奋之情。“秋次”,秋到的意思;“胜事”,指秋到农庄,农事丰收;“偏”,偏僻,偏远。此诗风格通俗明快,写景状物生动逼真。一个“连”字写出了葡萄种植的规模之大,一个“坠”字,道出了沙枣果实个大而繁。晗颈二联,两两工对,既照应和说明了首联的丰收“胜事”,又为尾联主人公的忘情采撷作了充分的铺垫。

今天是九九重阳的日子,我约朋友们一起来到野外采摘菊花。我们停下车来寻找高处的山路,渡过河水途径山里的人家。老远就嗅到来自金色花蕊的清香,秋阳为美丽的花枝映照出横斜的影子。在那些采菊归来的轻松休闲的日子里,就让我舒舒服服地喝上一杯彩霞般鲜艳的菊花茶吧!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日登高采菊的快乐情景。全诗虽然对仗工整,但颈联韵字“斜”(xia)与尾联韵字“霞”同音,故而构成律诗写作中比较忌讳的连韵关系,因为连韵对诗的声韵是有伤害的。

虽说同一首诗中应尽量规避相邻两联出现连韵,但古人律诗中倒也不乏类似的例子,比如诗圣杜甫就有一首七律叫做《堂成》:

其中“巢”和“嘲”就是连韵。可见梁文源的《重阳采菊》竟与老杜一样,都在颈联和尾联间犯了连韵之忌。巧合耶?效法耶?我不得而知。

别看此诗明白如话,而且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诗中气势绝非一般!尤其值得仔细玩味的只在这“几点雨”三字上——这首小诗写于今年九月,其时诗人从陕西洋县老家长途自驾返回新疆乌鲁木齐,刚刚抵家却遇上了一场不期而至的降雨。晓行夜宿數千里,风尘仆仆夜归人。长路漫漫,日夜兼程,想必此时的诗人一定是人困马乏了。然而恰在这时,却逢天山夜雨,偏偏这雨不是大雨也不是小雨,不是一夜雨,也不是一阵雨,而是诗人笔下莽莽天山里寥寥可数的“几点雨”。开篇是“车走五千里”,此处却“天山几点雨”,大与小,刚与柔,壮美与优美,强烈的对比写法产生了奇妙的美学效应。其中洋溢的豪迈和大气,不禁使人联想起“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句的豪情和气概。

这首诗写于2018年9月8日,白露。白露至,乾阳式微,阴气渐盛。寒气凝结为露,漶漫而白。白露时节,风过西北边地,枫叶飘零,一片萧瑟。雁字行空,振翅南飞。这天山莽原,风声、雁声、落叶声,处处都是秋声,真可谓秋声浩荡。那么为何诗人在末尾偏偏却说“秋声不可闻”,听不到秋声呢?其实“不可”二字有不能够、不可以的意思,故此处应以“不可以”亦即“不忍心”来理解。而为什么又不忍心去聆听那飒飒而起、滚滚而来的浩荡秋声呢?是因为担心扰动诗人内心那绵绵不绝、欲说还休的思乡之愁啊!秋声乍起便知寒冬的脚步不远,大雁尚且知道回归温暖的南方越冬,更何况人呢!这是一首感时悲秋的文人诗,无边的秋声不是听不见,实乃不忍听也!

【作者简介】赵万宏,陕西洋县人,供职于陕西理工大学。汉中市作协会员,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副主席。曾为本校历史系学生讲授专业辅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先秦-唐宋)》,主讲《陆游与汉中》专题讲座,应聘为汉中老年大学学员讲授《宋词赏析与柳永专题》,先后有70多篇学术论文和散文、小说等发表于《汉中日报》《齐鲁人物》《陕西理工学院学报》《陕西教育学院学报》《电化教育研究》《教育探索》《参花》《衮雪》《汉风》《南郑文艺 》《民间》《天汉》等专业期刊、纸媒或网络。

审核:田也;作者:赵万宏;责编:红枫;序号:967

}
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首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判断、评价和鉴赏.语言分析一般侧重从遣词造句、语句含义理解等方面进行.
遣词造句,一般要涉及到词义、典故、以及用词、用句的精妙所在等.考查重点是那些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着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鉴赏分析;对“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破”“弄”两字的品味等.
语句含义理解,一般考查某一语句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或言外之情,而所选语句往往是那些言简意丰的“立片言以居要”的关键语句.例如,对“前度刘郎今又来”语句含义的理解、对“落花时节又逢君”语句含义的咀嚼等.再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中在描写大自然的凋敝之外所包蕴的对国恨家仇的悲愤和人生无常的喟叹,“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在写燕子之外所包蕴的天涯游子的惆怅心态和羁旅情怀,往往是考查的重点所在.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
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
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
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6)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
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分析诗歌的风格应结合时代特征和作者的生平尤其是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进行.例如,李清照南渡前后诗歌风格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体现.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2题)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浙江卷第16题)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重庆三检)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7.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8.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刚好在复习,所以整理了.
关于论文还是要自己再加入一些想法,以上只能作为资料,不过其中的例题可以作为论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越王在哪里写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