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冯至每章概括 冯至 与李白的会合概括400字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对应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不第】科举考试不中 【奇】意动用法,认为……奇妙

  对应译文: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宵遁】在夜间逃奔 【谒】拜见 【拜】授予官职

  【明年】第二年 【出】使……离开 【关畿】京城地区

  【踊贵】变得很贵 【采梠】采集橡栗

  对应译文: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帅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褊躁】狭窄浮躁 【乃】竟,居然 【以为】认为

  对应译文: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夫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枕江】靠近长江 【狎】亲昵 【荡】游逛 【拘检】约束检点

  【过】访问 【不冠】不带官帽

  对应译文: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刺谒】拜见 【旬日】十多天

  对应译文: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对应译文: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对应译文: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间去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归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对应译文: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杜审言生杜闲,杜闲生杜甫。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杜甫考进士考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对应译文: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对应译文: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以文章称显于世。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丅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对应译文: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部州想要投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①,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

  对应译文:杜甫和宰相房瑁是平民时的朋友,房官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肃宗太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当时叛军到处抢掠,杜甫的家寄居在鄜州,长年生活贫寒困苦,幼年的孩子甚至要饿死了,于是朝廷允许杜甫自行回家看望家人。后来杜甫随朝廷迁回京城,叉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弃官离去。他旅居秦州,靠背柴禾、拾橡粟为生。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为救得止。

  对应译文: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朝廷召杜甫任京兆府功曹参军,他没有到职。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这么个儿子。”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钩住了三次,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瀑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对应译文:崔旰等人内乱时,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回来。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对应译文: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杜甫的墓在岳阳。他有集六十卷,都流传到今天

}

2014年的浙江儿童文学年会开了两天。第一天是评论家们、作家们的讲座。第二天是分组讨论。共分三大组,创作组、理论组、出版组。盛大的年会可谓紧锣密鼓、精彩纷呈。在分组讨论中,一位老先生用余杭话发言,台湾作家管家琪老师说听不懂。这时候,着小碎花裙子的婴音老师笑吟吟地站起身来,来到老先生边上,逐字逐句地翻译给我们听。婴音老师说,他说得很好的,不翻译出来太可惜了。这也成为温暖年会的亮色花絮之一。

也是在年会上,得遇婴音老师的新书——繁星春水冰心奖大奖系列之《少年川川的故乡》。拿回家的时候,我家那位四年级的小学生,催促我:“妈妈,妈妈,你快点读。读完了,给我读!”之前,他读了好几遍婴音老师的《天天都有麻烦事》,一遍遍读,一遍遍乐。他小小的内心已然升腾起美好的阅读体验。这使我看到作家与读者之间那一种妙不可言的呼应,是作家的作品点亮了读者的心,读者的痴迷又激发了作家的创造。而小读者那般纯真无邪,更需得大作家的书写柔曼而轻盈,温婉而清新。儿童文学作品更像是母乳与母爱,或者说有着同等非凡的意义,是孩子断奶之后的精神食粮,汩汩而甜蜜。

即至翻开《少年川川的故乡》,这样的气息便是扑面而来的了。“下雪了。校园里漫天飞舞着白蝴蝶,蝴蝶们很淘气,一飞下来就不知躲到哪儿去不见了,后面的只好下来寻找。”“这里原本绿茸茸的草都枯黄了,挂着霜的红叶在冷风中摇摇摆摆,不时飞下一两片到湖中去。月光洒在湖水上面,满湖都是闪闪发光的碎银,湖水显得清冷。”(《罗老师的月亮》)“在水中,她看到几条小鱼,游进一朵桃红色的云中去。在云的旁边,有一个扎小辫的人影,流动的水把人影拉长了。”“月亮升起来了,又圆又大,银光满地,一丛丛的竹影随着山风轻轻摇曳。还没到秋天,金铃子已经像铃铛那样好听地叫了。纺织娘一个劲地催着它的同伴,织——织——草丛中、竹林里的流萤,飞舞得像蓝色的小精灵,闪闪烁烁,此起彼落。”(《葱灯》)“玉潭水碧清碧清,从一个小小的缺口流下,冲击着石墩子,发出叮咚声。四周有密匝匝的树林,一种雾似的水汽弥漫在林子中,看上去很像一首朦胧诗。”《聪明爸爸》“要过小溪了,碧绿的丝绸般的光滑的溪水,厚厚实实的石墩子立在水中,我们就像青蛙般跳过去。”“晚霞把溪水染得绚丽无比,溪水又把晚霞洗得光彩夺目。”(《我不明白……》)“树叶上的露珠,滚着滚着,‘啪’地滴在我们的头发上,我们顶了一头的小珍珠。”(《我是女孩》)像这样诗意叮咚又童趣俏皮的句子我都当宝贝似的用铅笔淡淡地圈点起来了。轮到我们家小学生读的时候,来亮一亮他的眼睛,润一润他的心灵。这样的语言与孩子清亮的眸子、长长的睫毛、柔嫩的肌肤,有多么般配!

在婴音老师的小说里,不止是这样的小诗意,她甚至是相当的罗曼蒂克,带着哲学的思考和心理学的深刻含义。在《罗老师的月亮》中,清丽而纯真的金贞子分明是爱上了帅气又开明的罗老师。嗯,这样的“罗老师”我也爱过的。为什么不呢?罗老师像一轮月亮,盛开着少年们最初的梦想,也抚慰了他们内心浩瀚无边的莫名的荒凉。在《葱灯》里,一位名叫陈牛奶的乡村少年,他竟懂得把萤火虫放进粗且长的葱管里做葱灯,亮闪闪的葱灯,映红了乡村的一个个夜晚。在《我是女孩》中,青春期少女揽镜自照,为互有好感的男女同学传递纸条,扑闪扑闪地流眼泪,睡不着。这些这些,我都有过啊。点点滴滴都是昨天而已。婴音老师便是要为少男少女代言的了,那么真实不欺又善解人意。尤其在《变色口红》中,那样自由到不羁,美到不可方物的“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就像电影演员宋佳那样的”主人公,她涂着变色口红,抽着女烟,她穿着黑色绸旗袍,她是要与人探讨存在主义,探讨萨特的。“追问”“洞察”“主观性”“我喜欢自由”这样的字眼躲藏在小说中,给作品添上了浪漫主义的气息或者说某种贵族气。这当然与婴音老师一出生就浸染于文学世家、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还有《我是女孩》中,那一位陪伴着女儿成长,在女儿青春期的微妙而动荡的心理过程之中始终耐心聆听并温和地解析的聪慧的母亲,也一定有着同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婴音老师的母亲的影子。

婴音老师笔下的孩子都不是什么乖孩子,他们调皮又淘气,还常常惹是生非。他们出点子,想办法,用孩子的智慧打败了那位全知全能不把孩子放眼里的“聪明爸爸”。(《聪明爸爸》)还有那位“不可救药分子”“不安分的孩子”“疯疯癫癫的丫头”搅乱了姐姐的约会,多么令姐姐难堪啊。但她心里想的是:姐姐谈两个男朋友是为了不想在一棵树上吊死。难道姐姐想在两棵树上试试能不能吊死?(《变色口红》)更别提那位想要给初来乍到的小菊老师一点颜色看看的捣蛋鬼陈牛奶了。(《葱灯》)但他们又是多么活泼可爱啊。面对罗老师的离去,他们哭了。(《罗老师的月亮》)偏偏这么恶作剧的陈牛奶,他会做葱灯。他每天做一盏葱灯挂在小菊老师的窗前。(《葱灯》)这是一群活生生的,让你的心柔起来软下来的孩子。他们多么真实,一个个都是独一个,这一个。我想,读到这些片段的我家那位喜欢把奶声奶气解释为“奶奶生气”,把奇葩解释为“其他人都趴下”的小学生,一定又是要看得笑出声来,引起共鸣的了。

在轻松愉悦的同时,让我看得渐渐重起来的是作品中所包含着的温情的触摸与人文的关照。《葱灯》让我想起冰心的《小桔灯》,同样的光亮,同样的温暖。“用教育来帮助山村扶贫”的师范毕业生小菊,她扎着22岁的小辫子,泛着理想主义的神圣光辉。她有“笑”病,但凡碰到一点好玩的事情,就会抑制不住地笑个不停。她的乐观和坚强使得她悦纳了山村孩子的捣蛋,山村教学的艰难。她像一管葱灯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

而《少年川川的故乡》更把温情的目光投向了城市打工者的孩子身上。他们远离故土,是城市的边缘人群。他们生来没有故乡,但时时想念故乡。但他们并不自卑也不怯懦,至少少年川川是阳光的,骄傲的。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加入学校足球队,他和同学们不卑不亢地相处。早熟懂事的他有着与生俱来的乡愁。他从来没有见过故乡,但他深深懂得“一个人怎么可以没有故乡?没有故乡就是没有根、没有魂灵啊”。他从三舅的嘴里听到故乡,从与小牙的视频聊天里看见故乡,从课堂上鲁迅的《故乡》中明白小牙就是他的“闰土”,在汪峰的《北京,北京》的歌声中体会到漂泊感和沧桑味。外来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艰难、困苦,打工者子弟的坚强、可爱、乐于助人,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少年梁清川,他时时在自己小小的精神世界里望着故乡,望着归乡的路。而我们是否想到应该腾出一些空间来安放他们的故乡,那也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故乡。

一盏闪烁的葱灯里面映照出来的其实是微弱的光芒,但那里面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敞亮的故乡。这也让我想起这一次儿童文学年会的主题——“新常态下的浙江儿童文学”。新常态是什么意思呢?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一如既往。常态是永恒的,而我们的挑战是要从旧的经典中翻出新的篇章。从这个角度来看,婴音老师的作品又是新颖而时尚的。

就像乡愁是个旧主题,而别一样的时代有别一样的乡愁。就像此时的我,捧着书看的间歇之中,在这个我们共同的美丽的他乡的阳台上,我眯着眼望向了几十米之外的钱塘江。我不禁也想起了只是在少年时期跟我有关的地理上并不遥远而心理上却渐渐陌生的故乡。一幅幅画面跳脱出来,闪烁了有一些时候。我听见自己说:多好啊,原来我也曾少年,原来我也有故乡。

}

【精品】冯至杜甫传48.doc

简介:本文档为《【精品】冯至杜甫传48doc》,可适用于项目管理领域,主题内容包含【精品】冯至杜甫传冯至:杜甫传目录、少儿时代、壮游足迹、困居长安、身陷贼中、西窜与北征、贬斥华州、洛阳之行、秦州同谷成都、草堂岁月、避乱与回归、流寓符等。

【精品】冯至杜甫传冯至:杜甫传目录、少儿时代、壮游足迹、困居长安、身陷贼中、西窜与北征、贬斥华州、洛阳之行、秦州同谷成都、草堂岁月、避乱与回归、流寓夔州、飘泊荆楚及病故、结束语少儿时代公元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像每个新生儿一样,光赤而稚嫩的身子偎依在母亲怀中,贪婪地吸吮着乳汁他的父母,亲戚以及前来祝贺的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幼儿,将会成为照耀中国诗坛的一颗万古璀璨的巨星他就是杜甫杜氏家族世代奉儒守官先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名将,著名学者,封当阳县侯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任魏兴太守,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那样显赫,但家境仍是富裕的,这为杜甫的成长,读书和漫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杜甫的母亲是清河大族崔家的女儿,在杜甫尚未记事时便死去了继母卢氏过门后,杜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姑母为人贤德,对幼小的杜甫关怀备至,胜过亲子有一次,两个孩子同时患病,她为了保住杜甫的性命,忍痛舍弃了儿子此事是杜甫稍大以后从仆人口中听到的,对他的触动很深天宝元年()姑母逝世,他以无限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撰写墓志,称其为"有唐义姑""义姑",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齐军问其故,答曰:"弃子而行义"齐军感慨道:"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此事与杜甫二姑所为十分相像,故以"义姑"称之杜甫后来的同情弱小,怜悯民瘼的思想形成,与姑母的身教有一定的关系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无可挽救地泯灭于记忆的长河里使杜甫到晚年仍然记忆犹新的,是他岁时在偃城(今属河南)见到的公孙大娘舞"剑器"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剑器"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杜甫晚年回忆当时公孙大娘的舞姿,说她忽而自空而落,光彩夺目,如同后羿射落的九个太阳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腾,如同一群天帝驾着蛟龙飞翔她上场时神情端庄,如同雷霆初止,天地一片肃穆她收舞时英姿卓立,如同江海停止翻腾,凝聚着清冷的光辉这说明,幼年的杜甫就馨之感油然而生进得家门,赶忙晾晒书籍,查看林木院子里那四棵小松树已长到一人来高(《四松》),五棵桃树枝叶茂盛遮住了小径(《题桃树》),水边的栏杆却摇摇欲坠(《水槛》),小船已破漏,埋进泥里(《破船》)杜甫稍事整理,便静下心来把耳闻徐知道作乱的暴行记入《草堂》诗内:"??请陈初乱时,反覆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此诗记录徐知道兵乱甚详大将严武一走,徐知道等群小便歃盟起事于成都,他们纠集西部的夷蛮之兵,卡断了剑门关其后,徐知道为部将李忠厚所杀李忠厚在城中笑杀人滥刑无辜,还将死者的妾和马抓来供他们娱乐种种人间惨事,被杜甫一一录下这类作品填补了史书空白,不愧"诗史"之称去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郭子仪用疑兵之计,吓退蕃兵十二月,代宗由陕州回京吐蕃虽退,却仍占据西山松,维,保三州,国事远未宁静春天,杜甫登楼远眺,感怀边患,作《登楼》诗,诗曰: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北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鲜花簇拥着高楼,景色很美,却使作者见而伤心为什么因为"万方多难",国事维艰花草尚有春来日,国事依然严冬时,两相对照,作者心理失去平衡颔联写景,景中有情,"锦江"句写江水携带着浓浓的春色自天际而来,两岸原野草绿花红,此句承接首句的"花"字来写,明写美景而暗写伤怀,试想,几簇楼前鲜花已使作者伤心,何况这无边无际的春色!所以此句写的是作者铺天盖地的忧思,并非在赞美山河壮丽对句亦然,写玉垒山的浮云变幻不定,自古至今不能平息,也不是在赞美山的雄伟,而是借浮云的变幻喻指吐蕃对唐王朝的时战时和,"浮云"喻指政治风云二句均为借景抒怀,表达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关注颈联写登楼所思,严正告诫吐蕃,唐王朝的基业是永恒的,休存侥幸之念尾联则紧承此意,以历史和现实说明之,"可怜后主还祠庙",是说就连愚昧可怜的后主刘禅还一直享有祠庙,受人祭奠,足以说明人民对汉族帝业的尊仰,何况我大唐顺乎民意,人心归向,区区吐蕃异族你们是难以动摇如此江山的《梁甫吟》(梁父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喜唱的一支歌,借以表达他的雄才大略,杜甫使用此典,是说时当日暮,自己聊吟此曲,也有一番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可见,杜甫虽对时局十分焦虑,但兴国之念十分坚定严武对杜甫的报国之心是了解的,希望他能投身仕途,结束草堂野老生活便于这年六月,向朝廷上表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并任节度使署中参谋,朝廷准奏杜甫来严武幕府供职,协同操练军队,力图收复松,维,保三州七月,严武准备率军西征,杜甫作《东西两川说》一文交给严武,文中论及收复三州的军略问题严武举兵西进,于九月击败吐蕃七万兵马,攻克狗当城(四川理番县东南),盐川城(甘肃漳县西北),收复了失地,挫败了吐蕃的凶焰,西蜀局势得以稳定在幕府供职期间,杜甫作《忆昔二首》第一首是回忆安史之乱发生后,肃宗即位以来混乱的政局,重点批判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和皇后张良娣李张二人相勾结,操纵权柄,打击忠良,败坏了朝纲,而肃宗则言听计从,唯恐不得他们的欢心对此,杜甫作了辛辣的讽刺:"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结果是战乱多年不能平息"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今上"是指代宗,这个代宗也同他老子相差无几,他宠信宦官程元振,听信程的谗言,夺了郭子仪的兵权,让郭留居长安,致使军心涣散,御敌不力,岐雍内地成了防敌的边界,吐蕃攻入长安,百官随着代宗赤脚而逃:"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笔笔记实,毫不手软谁说老杜是"愚忠"呢他的"忠君"是绝对与"爱国"相联系的,对于误国的君王,他客气过吗,第二首是回忆玄宗的开元盛世,以无限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当年民富国强的盛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诗人为这种盛世局面的丧失而痛心疾首:"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回忆当年,意在复兴,所以诗末仍以"周宣中兴望我皇",杜甫对祖国的前途从来没有失望这段生活虽较安定,但思乡忆故之情每每萦绕心头,《宿府》一诗即为夜宿严武幕府时所叙的这种心曲:"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中天月色虽好,但不忍去看,因为月光最撩人思乡情绪而眼下兵乱连绵,亲朋音断,关塞萧条,归路艰难,有家难回是令人伤痛的,回想在战乱中已忍受了年困苦的生活,今日供职幕府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末句流露出幕府生活的失意,原因是受幕府中青年同僚的嫉妒,杜甫觉得没必要和他们周旋在次年辞职后所作《莫相疑行》中披露了这种心事:"晚将末契托年少,当面输心背面笑寄语悠悠世上儿,不争好恶莫相疑"为了离开幕府,他几次写诗给严武,表达归居草堂的心愿当时著名画家曹霸也流落到了成都曹霸是魏武帝曹操的后代,初学书法,自恨不能超过王羲之,遂改攻绘画,一举成名开元年间曾在南薰殿画太宗功臣像,又为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写生,博得天子的赞誉其后因罪贬为庶人如今为战乱所迫,飘泊民间,为了讨口饭吃,不得已为世俗之辈画像,遭到俗眼的轻视杜甫作《丹青引》,为曹霸立传,诗中充满今昔之慨诗末写道:"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更由曹霸的境遇而说到千古名人的共同困境,当然也包括作者在内继王维,李白,房琯之后,这一年,杜甫的患难朋友郑虔,苏源明也去世了消息传来,他悲痛欲绝,写诗《哭郑司户苏少监》:"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又自诉处境可悲:"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似对亡友倾诉衷肠第二年(永泰元年,)正月,严武终于答应杜甫的辞职请求杜甫回到草堂,心情稍舒展,着手修整草堂环境,和孩子们一起剪伐杂竹,锄芟野草,颇有兴致有《除草》一诗,最见性格一天早晨,杜甫在林中散步,忽见道旁滋生出嫰草,这种草的叶上有刺,能螫人"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于是招呼孩子们出来锄草,杜甫拿着锄头走在前面,把所见的耗草一一锄掉,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想到水中还有一块小洲,又坐上船前去讨伐待到毒草锄尽,方觉藩篱开阔,松竹清幽诗末云:"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仇!"由锄草想到锄奸,锄奸亦须及时,亦须务尽,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的性格特征这年四月,严武突然病逝(时年仅),杜甫惊痛,写诗哭悼,为蜀地失此将才而伤心不已,在杜甫心目中,严武是威慑西山吐蕃的得力大将,"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是他此前对严武镇蜀的定评严武既逝,蜀地失依,杜甫的生活也没了靠山(高适已于前年调回京都,今年正月病逝,杜甫有诗哭悼),他只好买舟东下,行前,作《去蜀》诗:"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他告别了辛苦经营的草堂,像只白鸥沿江飘泊流寓夔州永泰元年()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草堂,乘船沿岷江南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抵戎州(今四川宜宾),船入长江,改向东行,至渝州(今四川重庆),停留数日后,继续东行至忠州(今四川忠县)在忠州停留数日,因衣食无着,遂继续沿江东行日行夜宿,皆在舟中江波浩渺,宇宙茫茫,常令诗人生发身世孤微之叹,《旅夜书怀》一诗典型地表达了这种感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此诗句句都在写自身孤微首联交待夜宿环境,而以"细草""微风""危樯""独舟"一连串的细微之物,作为孤微之身的正面衬托颔联突开阔景,写"平野阔","大江流"论杜诗者每只停留在对此壮景的赞叹上,而未能深知作者的用意,其实,作者是以宏阔的宇宙景观作为自身孤微的反衬,通过天地之大与孤舟之小所构成的强烈反差,突现出作者的孤寂微贱的身世他不是在欣赏壮阔的夜景啊,他是在叹息自身的微贱啊!至于把这两句解作老杜展示自己的阔大胸襟,更是不着边际颈联则是对孤微身世的正面书写,"名岂文章著"愤世之情勃然而出:一个人的文章好又有什么用它不能使人成名的作者的感慨自有其因,在他生活的年中,社会上有几本诗选问世,却连一首杜诗都没选,作者在文坛上竟是寂寞无闻的官职呢,却又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了朝廷,不得已而弃官,说"官应老病休"是门面话而已既然文坛无名,仕途坎坷,作者的孤寂和微贱之感就是很自然的了尾联则是以天地间一只沙鸥自喻,形象地写出孤微的身世杜甫心情沉郁,加上一路风湿,多年不愈的肺病加剧了,船到云安(今四川云阳)时,只好停下,寄居在云安县令严某的水阁这时已进九月,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等异族起兵反叛朝廷闰九月,汉州刺史崔旰攻打西川节度使,逃奔简州,为普州刺史韩澄所杀,邛州牙将柏茂林,泸州杨子琳等起兵讨伐崔旰,一时间蜀中战乱四起杜甫在云安听到这些消息,忧心如焚,在文士郑贲给他举办的宴会上悲痛地吟道:"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又曾作《三绝句》,其一记蜀中战乱:"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肯更留妻子"群盗,指作乱的地方军阀,他们比虎狼还狠毒,屠刀所及连被害者的妻子儿女都不放过这两次地方军阀杀刺史事件,史书上没有记载,此诗可补史书之缺,惜未注明凶手为谁其二写难民的遭遇:"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此当是杜甫所遇难民的哭诉:回想当时为避关中之乱,家结队奔向蜀地,途中遭难,唯留他一人走出骆谷(在陕西县西南),而当初离家时曾忍痛抛弃两个女儿,到如今亦不知其生死如何,只有遥望秦地烟云痛哭而已此类惨痛之事,他人或亦闻之,却不曾动情落笔其三写官军杀掠奸淫,肆虐百姓:"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马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羌,指吐蕃,党项人浑,吐谷浑皆蛮昧残暴之徒官军纵暴,与羌浑同,此类揭露,史书难作,而杜甫有之从永泰元年()九月到大历元年()春末,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身体稍愈,便又启程沿江东下,鸥踪帆影,飘至夔州(今四川奉节)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换了四个住处初到时借住西阁西阁位于半山腰,南临长江,地势很高,可以看到江上渔舟和来往的客船夔州风俗,饮水是用竹筒从山高处引来泉水进入居宅,竹筒相连,蟠绕山间,有的竟长好几百丈为解决饮水问题,杜甫派仆人阿段去山中寻找水源阿段是夔州本地人,干这种活很顺当,经过数日努力,终于在一天夜里把竹筒接入厨房西阁中有了滴水的声音,杜甫很高兴,作诗记道:"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一天,由于山石崩落,砸坏了引水的竹筒,仆人信行上山修理,直到天黑才回来,往返走了里路,累得面色发赤,杜甫连忙把供自己食用的浮瓜和裂饼拿出来,慰其劳苦(《信行远修水筒》)杜甫还在院里养了一些乌鸡,相传乌鸡卵可以治疗风疾杜甫治病心切,一下子孵出来只小鸡,满院子乱叫乱跑,制止不住,应该有个鸡窝才好,就让大儿子宗文去搭,地址选在东墙根的空地上(《催宗文树鸡栅》)又在庭院里开出小畦,播种莴苣,以解决吃菜问题岂知过了天,也没发出芽来,倒是那些不堪食用的野苋长得十分茂盛,把门前道路都塞满了杜甫叹息之余,联想到人间之事每每如此,那些政治上的小人往往容易得势,而正人君子却难以出头,(《种莴苣》)蔬菜长不出来,就让孩子们到山野去摘苍耳,苍耳又称卷耳,可以食用,也可以治疗风疾为了避免山间瘴热的侵害,一大早就驱赶他们走了,这样到中午前就可回来把采回的卷耳用水洗净,再用热水一焯,半生不熟,即可充蔬食用杜甫吃着卷耳,想到人间的不平,叹息道:"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米乞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与他早年所作《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意同,而感情更为激烈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初到夔州的几个月中生活是艰苦的这年秋末冬初,柏茂琳任夔州都督柏茂琳对杜甫生活很关心,曾分月俸给他维持生计第二年春天,杜甫曾一度迁居赤甲赤甲山在夔州东面,山色暗红,犹如赤甲,山间居住着不少人家住不多时,柏茂琳就为他选择了城东一块平旷闲静的地方,那里叫做瀼西,有亩柑林,是公田杜甫遂迁居到那里,租了一所房子,这就是"瀼西草堂"亩柑林是柏茂琳赠送的,杜甫对它进行精心的管理,《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写道:"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描写草堂耕耘生活,及垂老飘泊身世,颇为生动杜甫除了率领孩子,仆人种植蔬菜,管理果林,还在东屯买了一部分公田耕种,以解决口粮之需他雇用了几个仆人,除前面提到的阿段,信行,还有伯夷,辛秀,阿稽,他们主要是负责培植果林和蔬菜,东屯的田地则交给行官张望管理杜甫曾督理伯夷,辛秀,信行等入山谷伐木,用木栅把草堂围起来,以防虎狼(《课伐木》)又提醒张望及时给东屯的稻田补水,盼望能获丰收,则旅居口粮就有了保障,自家的粮仓装到够吃为止,其余的分给人民:"终然添旅食,作苦期壮观遗穗及众多,我仓戒滋蔓"(《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秋天稻子成熟了,杜甫派张望去料理收获之事,又派阿稽,阿段前往协助叮嘱他们,把收获的稻米分出一些给穷苦的邻里,不要都运回来:"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他说,把稻米分给邻里,并非贪得个好名声,而是为了救济乱世中的百姓挨过饿的杜甫深知无粮的滋味,他的"穷年忧黎元"的一贯思想,必然会使他行此济民之道为便于管理水稻收获,杜甫又迁到东屯居住这时,忠州司法参军吴郎来夔州寻觅居住之所,杜甫与他有姻娅关系,遂将瀼西草堂借给他杜甫从此寓居东屯,直到第二年(大历三年,)正月离开夔州以上将杜甫在夔州的寓所变更及生活概况作了初步梳理杜甫寓居夔州时间虽不到两年,但由于生活比较稳定,创作上取得了巨大丰收,共写诗歌多首,约占全部诗作的,其中有一部分作品为描写夔州一带奇险的山峡和咏怀古迹,如《白帝城最高楼》,《夔州歌十绝句》,《八阵图》,《古柏行》,《咏怀古迹五首》等但其主旋律仍是忧国忧民的悲歌初到夔州,便发现这里的人民异常贫苦,尤其是妇女们,承担着砍柴,背盐等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由于战乱,男子多被征丁,她们到年老仍旧不能出嫁杜甫把这一人间惨象写入《负薪行》: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土风坐男使女立,男当门户女出入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诗人用同情的笔墨描写了她们的痛苦生活和艰辛的劳动为了交纳租税,她们不得不去山上砍柴,又背到市场去卖,"筋力登危"四个字表现力颇强,看来"市门"的地势很高,道路很险,她们需要付出全部的筋力"死生射利"四个字催人泪下,她们为了获取些小利,背着沉重的盐袋在生死线上挣扎就这样一辈子困在偏僻的山脚,与汗水相伴,以泪水洗面诗末二句,是作者为她们的辩护之辞,以王昭君为例,说明她们的粗丑并非地域的关系,实在是由于繁重劳动的折磨"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口"(《写怀二首》)杜甫身多疾病,常常入山采药,得以了解农民的苦情一次,他转到北崦,见到一处村庄,却空无一人原来,百姓受不了盗贼和官府的掠夺,纷纷逃离了遂作《东屯北崦》以记其事: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诛求,是指官府对百姓的残酷剥削。异俗指夔州附近的少数民族百姓。空村、落日、西风、冷露有力地刻画出农村荒废的现实和作者的悲哀。回望远山军阀正在相互攻伐黄尘滚滚不知何日能静。杜甫始终坚持“邦以民为本”(《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的观点,反对残酷盘剥人民。他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诛求”下的苦难民生。如: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米乞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驱竖子摘苍耳》)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虎牙行》)凄恻念诛求薄敛近休明。乃知正人意不苟飞长缨。(《同元使君舂陵行》)以上四首均为在夔州时作可见反对“诛求”是作者的一贯动念。杜甫在瀼西草堂居住时草堂前有几棵枣树秋天枣熟常有西邻的一个穷苦孤独的寡妇老婆来打枣。杜甫可怜她的身世从未加以阻止看到她打枣时那恐惧的样子反倒对她表示了亲近。后来杜甫搬家到东屯居住把西草堂借给了姓吴的亲戚事情办妥忽然想起了这桩事便特意写诗呈给吴郎委婉地劝他应对老妇人有所同情。这首《又呈吴郎》写得十分感人: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面对民不聊生的种种现实杜甫多次发出呼吁:“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寄柏学士林居》)“高议排金门”就是向皇帝进献良策,好让黎民百姓有间房子住。“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线~”(《昼梦》)在深忧民瘼的同时杜甫对国家的动乱时局也给予密切的关注“相看多使者一一问函关。”(《入宅三首》其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冬至》)函关、三秦均指京都长安可见他时时在关心国家的命运。这个时期创作的《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是其忧国伤时的代表作。《诸将五首》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朝廷武官们不如人意的表现提出批评。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边患仍十分严重杜甫的目的在于激励他们克尽职守为稳定国家的政局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一首写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攻入长安焚烧挖掘陵寝的事提醒诸将莫忘此奇耻大辱并告诫他们宜加倍警戒勿使悲剧重演边患未除“将军且莫破愁颜~”第二首讽刺诸将在安史叛军面前的怯弱无能丢尽脸面地向回纥求援。“胡来不觉潼关隘”措辞辛辣令人啼笑皆非。潼关自古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然而在诸将眼里胡兵一来潼关也无险可凭了。其仓皇之状可令人想见。第三首指出战乱虽平而国内尚未统一河北藩镇自行其事诸将虽多相位高衔却不知屯田务农致使军粮匮乏危机严重。第四首写南方朝贡断绝南诏王背叛唐朝而与吐蕃勾结诸将虽有高职在身却不思安抚其地报效国家作者提醒他们:无论南方北方都是大唐的领地欲作忠良之将则应全力辅佐圣朝。第五首缅怀严武的镇蜀之功慨叹镇蜀后继乏人提醒朝廷宜选得力将军充任剑南两川节度使以确保蜀地稳定:“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当时蜀中地方军阀正在凭险作乱搞得民不聊生杜甫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秋兴八首》表达的是作者面对夔州萧条的秋景而引动的故国之思。自乾元二年(,,,)弃官离开华州一路飘泊至今已过了个年头国家的状况依旧不见好转自己也因艰难苦恨而卧病山峡不能为国出力。忆昔抚今痛感连连遂以顿挫凄厉的笔触谱出这组悲歌。其一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前四句就眼前所见江峡的萧森阴晦景象写来而将国家丧乱、自身飘零的感受蕴寓其中像中有像容量极大。颈联正面介入自身苦况“丛菊两开他日泪”是说望见丛菊而频洒思乡之泪“两”字并非确数,是泛称其多。“他日泪”是指以往历年每当菊开之时而洒下的思乡泪水。往年一洒今年频流见出乡思情苦。为何如此情苦,下句写出原因“孤舟一系故园心”是因自己多病不得出峡故园之心被孤舟紧系于夔州城下了。这里的“故园”从整组诗的内容来看是指长安。杜甫祖籍长安杜陵又常以“杜陵野老”之称。尾联写白帝(即夔州)城暮色砧声响成一片家家户户都在赶制寒衣。寒衣为游子而做故砧声最动客子之情所以尾联两句仍在写作者的思归之心和心绪的缭乱。这一首的主题是感国家之丧乱恨归京之不成。其二云: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首诗无论从时间和内容上都是前首的延续,京华遥远不可望及但因其在北斗的下方,故依北斗而遥望之。作者思京之情状历历可想。三峡多猿啼声凄厉易动人愁故前代有民谣道:“猿鸣三声泪沾裳”。作者听猿而落泪也是因为思念京华怅不能归故下句有当年未逞归愿之叹“奉使虚随八月槎”借典故写身世。《博物志》载:近世有人居海渚者,每年八月乘浮槎(木筏)以至天河。又《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令张骞穷黄河之源张骞乘槎经月至天河。这里以张骞比严武以天河比朝廷。杜甫在严武幕府供职时曾打算随严武还朝不料严武病死成都还朝之愿落空。“虚随”二字感慨颇深。颈联写自己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却因病伏枕而未能去画省(即尚书省)值班至今困在胡笳呜咽的山城里深感不安。尾联通过写月亮的移动写出自己伫望之久思念之切。一片报国之情跃然纸上。其三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前四句写坐看夔州山水景色日日如旧毫无新景可赏字句间透露出无聊的心绪。这种心绪的产生正是由于心怀大志而落拓孤城。作者回忆一生行迹颇多坎坷。想那汉朝的匡衡因为直言进谏而获得功名而自己却因直谏而遭到贬斥想那汉代的刘向因为宣讲五经而得到皇帝器重自己家素业儒精于此道怎奈心志不在讲经而在安邦治国上。弄到今日一事无成的地步实在愧对此生。尾联由自己的贫贱而想到同学们的得志对他们的自顾享乐、不问民生的行径提出批评。此诗虽写个人的升沉荣辱但显然包含着对朝政和世俗的批判。其四云: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把长安比为弈棋形象地写出安史之乱以来敌我双方的反复争斗以及唐朝君与君、臣与臣之间的权力角逐这自然会使渴望和平与安宁的诗人感到莫大的伤悲。斗争的结果是产生了一批新贵和混乱不堪的朝政:宦官拜相、为帅、混迹儒林武将待诏集贤院搞得文不文、武不武法度隳弛冠弁杂糅。安史平息之后边患却丝毫不减北面的回纥与西面的吐蕃乘唐朝国力衰微大举进兵。面对国家的危难杜甫深感自己回天无力只能以愁眼盼顾正如江峡深秋潜伏水下的寂寞的鱼龙同时对故国的往日兴盛景象进行了深情的追忆。从第五首到第八首均为对美好往事的思忆这些事均为作者所亲历而每层思旧又都结合以抚今造成浓重的今昔之感。第五首忆盛都早朝与今日沧江岁晚相对比第六首忆曲江盛事与今日瞿唐风烟相对比第七首忆昆明池的壮景与今日“江湖满地一渔翁”的衰颓相对比,第八首忆陂畅游,与今日“白头吟望苦低垂”相对比。作者忆往日之幸正是忆国家之幸叹今日之衰正是叹国家之衰。作者的个人苦乐与国家的盛衰是同步运行的他的今昔之感也就是对国家命运的慨叹。杜甫对国势的叹息声中还有一声颇为深长的那就是《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作者在《序》中说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在夔州别驾元持家里看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舞姿颇壮问她的师从回答说是公孙大娘。一石激起千层浪杜甫不禁回忆起开元五年自己儿时曾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至今年过去了公孙大娘想已不在人世“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诗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诗题虽是“观公孙大娘弟子舞”笔墨却重点放在公孙大娘的舞姿描绘上不但正面描写其跃起、落地的健美和开场、收场的神态而且以观者的感受作为侧面烘托而对于弟子之舞反以“妙舞此曲神扬扬”一笔带过而且仅是“绛唇珠袖两寂寞”之后的“余姿”偶存。作者如此使用笔墨显然是把剑器舞的盛与衰作为国家盛衰的象征来看待的对公孙大娘的健美舞蹈的描绘是作者为开元盛世作出的一个艺术缩影而写其弟子的凄“映寒日”的“余姿”则是对“风尘澒洞昏王室”的社会现实的艺术概括。作者的“感时抚事”正是感慨“五十年间”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巨大变化。对开元盛世的深情眷顾对当今王室衰微的无限伤惋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者感念王室的衰微也就是感念国家的衰微在封建社会王室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是无法分开的,他感叹玄宗的“梨园弟子散如烟”他感伤“金粟堆南(玄宗陵墓)木已拱”就是在痛悼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大历二年(,,,)深秋之际写的七律《登高》,被人视为名震千古的悲歌诗中通过登高纵目感怀的形象把国事、家事、百姓事、个人事诸多的“艰难苦恨”融注于广漠的萧索的江峡秋景之中造成深邃而悲壮的意境。诗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可视为作者晚年生活、思想、情感、心境、诗艺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通篇四联皆为对仗工整而自然沉着而凌厉表现了高超的语言功力。明代胡应麟称它为“古今七律第一”是当之无愧的。杜甫在夔州时还创作了一些忆旧题材的诗篇内容有关于国家的、个人的和亡友的可谓全面可以看出是作者有意系统的创作。体会作者的心意可能是感到身老多病前景不长。趁夔州生活比较安定及时把一生所历形诸文字以期对后辈有个交待。这部分作品是研究杜甫及其他诸人、研究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王朝所历厄运的绝好材料许多方面弥补了史书的不足值得珍视。这些作品包括《夔府书怀四十韵》、《往在》、《遣怀》、《昔游》、《壮游》及《八哀诗》。飘泊荆楚及病故大历三年(,,,)正月杜甫收到弟弟杜观从江陵(今湖北江陵)寄来的书信说已在当阳县(今湖北当阳)找好了住处催他出峡遂决定中旬启程。去年冬朔方节度使路嗣恭大破吐蕃入侵军于灵武城下吐蕃军败退。杜甫临行前得此喜讯作《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为此事而欢呼道:“今春喜气满乾坤南北东西拱至尊。”同时又想到唐代开国以来与吐蕃世代通好直到玄宗时代天子好大喜功派哥舒翰击吐蕃造成了民族间的对立这个责任是应由己方承担的诗中写道:“赞普(吐蕃王)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字面上批评的是哥舒翰实际批评的是玄宗。哥舒翰是迎合了玄宗的心意而去从事杀伐的。对于哥舒翰这个人物杜甫曾在困居长安期间投诗给他(《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盛夸其武功。仇兆鳌批评杜甫此诗“未免谀词”。这种指责是不对的,杜甫写那首诗是在天宝十三载(,,,)而此诗作于大历三年(,,,)中间相隔了年。当时杜甫对哥舒翰杀伐吐蕃的认识未必清楚杀伐吐蕃所引起的民族间敌对的后果是由十几年后吐蕃进攻长安而得到证实的。人的认识随生活阅历而提高要求老杜一下子就能把所有的问题看透是不现实的。相反我们倒能从他不改前作之失中看出他尊重创作历程的良好品德。这是后代某些精于打扮自己的人无法理解的。正月中旬杜甫一家在白帝城下登船穿越三峡向江陵进发。曾于舟中作诗总览国家大局展望前途认为伊尹、吕望那样的贤相将不可再得而韩信、彭越那样的猛将将难以约束(“伊吕终难降韩彭不易呼。”)其结果将是黎民苦不堪言藩镇之间将为争权而相互攻伐(“回首黎元病争权将帅诛。”)。三月初抵达江陵暂居从弟杜位宅中杜位是李林甫女婿因受岳父牵连曾被流放南方此时任江陵行军司马。当初杜甫把家属安置在当阳县家人频频来信告知生活困乏杜甫不得不前去探望。动荡的生活使他产生归京的念头作《江汉》诗写怀:“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片云、孤月写出流荡天涯的生活和寂寞的心情。落日、秋风乃虚实相对说年虽老而报国的壮心犹在秋风送爽病也快好了。这两句是写归京参政的心思。末尾以识途老马自况说自己尚有智慧可为国用。杜甫对国家的政局是明察的十几年的动乱给了他许多宝贵的治国经验自比为识途老马也是中肯之辞。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赴京。在江陵留滞日久深感此处人情淡薄,遂乘船南下抵达公安(今湖北公安),遇到旧人顾戒奢。此人在玄宗时曾为太子文学翰林待诏以八分(汉隶的别称)书法为当时所重如今亦流落江湖惨淡谋生,杜甫得知他将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吉州(今江西吉安)等地去谋求出路遂作诗回忆往昔交谊感叹今日困境并希望他日后能为苍生病苦而挂怀(《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在公安滞留几个月,深感世态炎凉有《久客》诗记其旅况:“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连小吏也对他白眼相待遂决定离开公安前往岳阳。冬末的一天拂晓杜甫携家上船伴着一如既往的“邻鸡”之鸣和“野哭”之声(《晓发公安》)沿江而下,一路行进,入目所见皆为萧索的冬景和凋敝的民生“舟中无日不沙尘岸上空村尽豺虎。”(《发刘郎浦》)又在《蚕谷行》诗中沉痛慨叹:“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天下万城城城皆兵概括了后半生漂泊生活之所见熔甲为犁寸田得耕道出了苦难人民的愿望。这年年底船到岳阳。岳阳城西门门楼即为名播天下的岳阳楼登楼可望洞庭壮景曾有不少骚人墨客来此登临赋诗。杜甫舍舟登楼本想一舒望眼稍释郁怀却不料被眼前浩渺动荡的洞庭湖水触动了家国之忧、身世之慨写出了千古绝唱《登岳阳楼》。诗云: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颔联写景落笔惊人湖水之大竟把吴楚二地分裂为东、南两个方位洪涛鼓荡使人觉得整个天地日日夜夜都在随之而沉浮。然而作者并非以写景为终极目的而是将身世、时局的感受寄寓其中。写湖水的广阔寄寓着身世孤微的感叹与颈联内容相照应写湖水的动荡寄寓着时局动乱的感受与尾联内容相吻合。二句所写的景观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物既具洞庭之形又具作者之神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作家的特定心境下的产儿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在此诗诞生的前后作者又写出另一名篇《岁晏行》诗中哀叹楚地人民在苛税下的悲惨遭遇思想性十分深刻。诗云:岁云暮兮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去年米贵缺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潇湘洞庭风急雪猛渔民网冻莫徭(少数民族名)人靠射雁以谋残生百姓家徒四壁织布机上连根线都没有为了缴纳赋税只得卖儿卖女。与此相反那些达官贵人却是酒足肉饱而且允许不法富商铸造假钱以蒙骗民众。诗人愤怒地说何必用铅锡造假干脆用泥巴铸钱不是更省成本吗,“万国城头吹画角”指出战乱乃是民生凋敝的原因。“此曲哀怨何时终,”此曲指这首《岁晏行》杜甫一生为民悲歌已是心疲力竭他切盼早一天能见到黎民康乐从而结束这类辛酸哀怨的歌声遗憾的是他未能如愿悲歌一直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历四年(,,,)正月杜甫离开岳阳乘船经由洞庭入湘水上溯两岸蛇虎出没,环境险恶“苍苍众色晚熊挂玄蛇吼。黄罴在树巅,正为群虎守。”(《上水遣怀》)又将沿途所遇民生悲惨之事写入《遣遇》:“石间采蕨女鬻市输官曹。丈夫死百役暮返空村号。闻见事略同刻剥及锥刀。”这个女子在水石间采蕨(野菜名,可食用和药用),卖了钱去缴纳赋税她的丈夫已在频繁的征役中死去。作者由此回顾一路上的见闻情况差不多都一样:官吏剥削百姓已到了连一锥一刀都要拿走的地步。三月船抵潭州(今数日继续溯湘水南行。此行欲往衡州(今湖南衡阳)投奔少年旧交今任衡州刺史韦之晋。行船途中见农村荒芜民房空虚农民忍受不了赋税的压迫都已远逃他方不禁痛声疾呼:“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宿花石戍》)此时作者已是风烛残年“右臂偏枯半耳聋”(《清明二首》)了,却仍然关心苦难的人民。杜甫抵达衡州时才知韦之晋已在三月间改任潭州刺史遂掉船而回在潭州与韦之晋相遇。不料四月间韦之晋即病死。杜甫生活无依曾向崔涣、卢十四两侍御求援。与此同时他在给途经潭州前往道州任刺史的裴虬赠诗中仍叮嘱其到任后“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于国事民情未能忘怀。其后又在给裴虬的答诗中叮嘱道:“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近呈苏涣侍御》)此时他已感到心力交瘁,只好把平生之志托付给好友。从这首诗中我们还了解到他在潭州时以舟为家为了糊口有时在渔市上摆个药摊卖些草药之类朋交已零落无几所以对裴虬的来信问候十分感激。然而他并未向命运低头:“齿落未是无心人舌存耻作穷途哭~”第二年(大历五年,,,)春天仍居潭州。此时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音乐家李龟年也流落到潭州。杜甫早年在长安时曾与他相识几次在岐王李范、殿中监崔涤的宅中听过他的演唱如今异地相逢彼此天涯沦落不禁涌动起强烈的今昔盛衰之感作《江南逢李龟年》以记怀诗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年四月的一天夜里潭州城内人声喧乱火光冲天湖南兵马使杀死潭州刺史崔憬据城作乱。杜甫再次过上逃难的生活他“中夜混黎氓脱身亦奔窜。”(《舟中遣怀》)驾着小船仓皇离开潭州上溯湘水南往衡州一路上兵荒马乱“销魂避飞镝,累足穿豺狼,隐忍枳棘刺,迁延胝胼疮。”(《入衡州》)到了衡州得到刺史阳济的款待。喘息之后又作《逃难》诗总结一生的逃难生活:“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又在《白马》一诗中感叹这次兵乱给人民造成的灭顶之灾:“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杜甫在自身危难之际从未忘记把目光投向苦难的人民。在衡州寓居数日收到舅氏崔伟(时任郴州录事参军)寄来的邀请信遂溯耒水前往郴州。船至耒阳(今湖南耒阳)县境的方田驿遇江水暴涨不得行进停泊五天断粮绝食。耒阳县令聂某得知消息派人送信问候并赠给食物。杜甫在身家性命垂危之际得此关照十分感激作诗答谢盛赞聂令的慷慨急难之心。因水势不退南行不成遂掉转船头返回衡州。此时臧之乱已平杜甫欲由汉水北归便离开衡阳沿湘水北上至潭州欲下洞庭行前作《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诗中说:“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是向湖南亲友请求北归的资助。但是未能如愿。终因贫病交集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他的最后一首诗是在船上伏枕写成的这首长达韵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奉呈湖南亲友》回顾了早年在朝作左拾遗时因救房琯而触怒肃宗这一生活史上的大事以此为起点追述了获罪贬官以及长期飘泊的苦难历程接着叙述进入湖南以后的困苦生活:“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一张乌皮几经磨破用绳子重重捆住以为用短窄的衣服上缀满了补丁而病情总不见好转吃药也不见效幼女不幸夭亡埋在异乡的路旁。惨淡陈述字字可泣。但是诗人于生命垂危之际仍然没有忘怀国家的灾难和民生的凄惨诗末言道:“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公孙指公孙述东汉初年曾割据四川侯景梁朝叛将。这里均用以代指各地作乱的军阀。中原指洛阳北斗指长安。二句感叹东西二京仍处于兵戈的深阻之中。诗人痛苦地长叹:“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不久即怀着对国家的深重忧虑和未能见到太平景象的遗恨长辞人世。时为代宗大历五年(,,,)冬。杜甫死后家人无力将他的灵柩运回故乡只得停放在岳阳。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将灵柩迁葬于偃师西北的首阳山下。诗人回归故乡的愿望死后才得以实现。结束语中唐诗人元稹受杜嗣业之托曾为杜甫写作墓志铭说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此论曾于后代引起一场“李杜优劣”之争。有人扬杜抑李有人扬李抑杜也有人主张李杜二人不宜分优劣。笔者以为诚如有人所言李杜二人所持创作方法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故不宜分出高下但若论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若论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感情之深挚、对友谊的执著与珍视、对弱小之同情以及宁苦己以利人的思想境界等诸多方面杜甫则是当之无愧的诗坛第一人。而这些宝贵的思想、感情和品德无疑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这是杜甫为什么能够赢得后代如此众多的追随者和崇拜者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作为中国中世纪诗人的唯一代表进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的重要原因。杜甫继承的是儒家思想传统同时对儒家思想又有所批判。这种继承与批判的结果是把个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更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则无论个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则不管有无官职总是在为国家的政局而思虑不已。儒家认为“上智下愚”轻视劳动人民杜甫则乐于同他们交往对于他们的真诚率直给予热情的歌颂对于仆人也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儒家蔑视妇女认为“女子难养”杜甫则对战乱中的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给予深切的同情并为她们辩护。儒家的“华夷之辩”表现了十足的民族狭隘性杜甫则主张民族间和睦相处不以杀伐相抗珍视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些宝贵的思想观念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代乃至对当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也必将照耀于中华民族的未来。杜诗的思想是博大而精深的。杜甫生活在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都达到尖锐的程度这在客观上给他提供了诗歌创作的典型生活素材加上他的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他的密切观察社会现实的机会和日趋清醒的头脑加上他个人对儒家入世思想和“仁政”“民本”思想的执著以及百折不回的倔强性格。这些主客观条件使他创作出一部思想恢宏的“诗史”。杜诗思想之伟大首先表现在贯穿于全部诗篇的高度的人民性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是全部杜诗的一条思想红线。把人民的痛苦作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并且投入了自己血泪沉深的情感这在中国诗史上是罕见的。以唐代诗坛而论有的人也写出了一些反映民瘼的作品惜其感情深度不够也有人确实写出了不少悲愤的悯人之作惜其未能坚持始终一旦政治上遭受挫折便去“独善其身”了。而杜甫从天宝十载(,,,)创作《兵车行》开始直到大历五年(,,,)的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年间始终把诗思引向苦难的人民他以饱含泪水的笔墨描写了人民群众遭受的兵役之苦描写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农村的荒废、农民的逃亡描写了秦蜀路上流民的大批死亡描写了楚地百姓家徒四壁、卖儿卖女。穿过历史的烟云我们至今犹能见到骊山脚下寒冬路旁那饿死者的惨白的尸骨听到白帝城外荒村野谷那被剥削得一无所有的哀哀寡妇的哭声。诚然杜甫有一部分诗作表现的是个人的不幸遭遇但他能够由个人的不幸而想到人民的不幸把个人的不幸放在社会人生的大不幸中加以表现。也休说杜甫仅以空文悯人贫穷的他能拿出多少财物给人呢,他种有草药“药许邻人劚(zhú)”(《正月三月归溪上有作》)他有棵枣树“堂前打枣任西邻”(《又呈吴郎》)他在夔州东屯种了水稻还要分一些稻米给穷苦的农民“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岂要仁里誉,感此乱世忙~”(《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稻》)这些微薄之赠当然不足以济民之困但对杜甫来说亦足以表明他的爱民之心。唯其有此爱民之心方能创作出忧民之作。那些对杜甫说三道四的高明的大师们未必都肯拿出这些东西给别人~关心人民疾苦这绝非仅具道德上的意义从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上看民生安定乃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杜甫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对民生凋敝的现实发出感叹并大声疾呼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有永恒的指导意义。杜诗思想之伟大还表现在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诚上。如果说热爱祖国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思想品质那么一部杜诗则是这种思想品质的集中表现。杜甫对国家的命运是无比关心的国家时局的每一次变动、军事上的每一次行动及后果都在他的诗中留下了印记他的笔简直就是一架地震记录仪日夜不停地摆动着忠实的毫尖。大到安史之乱、吐蕃陷京小至陈陶、青坂之役地方军阀作乱无不反映于诗中一些作品还能弥补史书之缺漏。杜甫反映时局并非被动地记录他常常在诗中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固守潼关、增防芦子关、限制回纥兵力、对朝政的改革措施等等无不表现他对国事的深思苦虑。他对国运的艰难每每发出回肠荡气的叹息:“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谒先主庙》)在封建社会里王室、天子代表着国家尤其是时当民族战争的特殊年代朝廷的存亡更是意味着国家民族的存亡。所以杜甫的爱国又常常与“忠君”联在一起。他切盼“北极朝廷终不改”他忧叹“风尘澒洞昏王室”实质上就是爱国之情的表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杜甫不能抛开朝廷去谋求国家的兴旺他只能通过匡辅君王的方式去解脱民族的苦难。他的“忠君”是从爱国出发的所以当他看到君王的所为有悖于国家民族的利益时便写诗批评、讽刺。他批评过唐玄宗的开边政策:“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塞》)“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并用“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诗句指斥开边战争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他批评过玄宗的奢侈腐化生活“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咏怀五百字》)“朝野欢娱后乾坤震荡中。”(《赠贺兰钅舌》),指出正是由于玄宗君臣的腐化堕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对于昏无能的肃宗,他也给予了不少的讽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秦州杂诗》)这是讽刺肃宗不纳忠谏自以为是。“关中小儿坏纪纲张后不乐上为忙。”(《忆昔二首》)这是讽刺肃宗宠信宦官李辅国,害怕皇后张良娣听任他们相互勾结打击忠臣败坏朝纲。对于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剥夺郭子仪兵权致使吐蕃攻入长安君臣落荒而逃长安百姓陷入灭顶之灾这一败国行径,他也给予辛辣的讽刺:“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忆昔二首》)“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释闷》)这些批评和讽刺皆对君主失道误国而发足以看出杜甫“忠君”思想的实质。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的群小对于那些不修边备总吃败仗而习以为常的将军对于那些削刻百姓骨肉的地方官吏、恃险作乱的地方军阀杜甫总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投之以讽刺、规劝或讨伐。反之对于那些在战乱中为国捐躯的英雄义士在政治斗争中为邪恶势力所残害的国士杜甫从未忘记作诗深情悼念为国失良材而老泪纵横。杜甫这种伟大的爱国思想曾经感染了一代代后来者这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和促进其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杜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使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笔触客观严谨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极富生活气息。风格以沉郁顿挫独步于诗坛具有鲜明的抒情性格。叙事诗善于选材寓主观于客观是其最大特色。精于细节描写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抒情诗则善于解剖内心世界寄情于景创造出深邃感人的意境。而语言之精炼“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与实践更为后人所折服。他所开创的“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的命题方法彻底结束了前人用旧题写新事的文不对题的局面为后来白居易等人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石。杜甫对各种诗歌体式都是擅长的尤其是律诗一直被后人奉为创作上的典范。他无愧于“集大成”的诗人的美誉无愧于“诗圣”的定评。正如元缜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所论:杜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诗虽因其对现实的深刻批评而冷落于当时但是到了中唐终于被人们认识了它的价值中唐诗人张籍曾把杜诗一卷烧成灰末掺入饭中吃下目的是“使我肺腑常清新”用杜诗的精神营养自己。当时的韩愈和白居易都积极推扬杜诗。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更替杜诗获得了越来越深的认识和越来越高的评价。自宋代起杜诗注本渐趋增多而以清人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比较著名的注本有郭知达《九家集注》、金鸾刻的《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胡震亨的《杜诗通》、黄生的《杜诗说》、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杨伦的《杜诗镜铨》钱谦益的《杜诗笺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等。当代研究杜诗者亦具规模杜诗选注本几曾出现又有四川文史研究馆编写的《杜甫年谱》、冯至的《杜甫传》刘开扬的《杜甫》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焮的《杜甫评传》等相继问世。陈贻)焮先生的巨著资料翔实见解颇新每能给人以启发。杜甫简介杜甫(公元)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岁开始学诗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个时期。读书、漫游时期(公元,):杜甫从小学诗二十四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但没能考取。他在这一时期里漫游了齐、赵、梁、宋。游齐、赵时曾先后和高适(《别董大》的作者)、李白等人打猎取乐、登高怀古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困守长安时期(公元,):杜甫多岁时曾到长安求官但因为当时的皇帝身边有几个奸臣所以杜甫的一些见解没能被皇帝采用他也因此开始了挨饿受冻的困顿、屈辱的生活甚至为解决衣食问题而去卖药。这种现象直到他岁时才有所改善(此时他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十年的困苦生活的磨练使杜甫接近了人民看到了政治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流亡时期(公元,):《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卜居西南时期(公元,):杜甫在成都得到了亲友的资助建了一座草堂(后称“杜甫草堂”)定居。在这里他被一个叫严武的人推荐做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他也因此又被称为“杜工部”)。这一时期杜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相对减少抒情诗成为他创作的主要内容比如我们学过的《江畔独步寻花》、《望岳》等。同时诗作数量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漂泊时期(公元,):年老时的杜甫领着家人离开四川准备回老家。但因为年老穷困沿途漂流最终没能如愿病逝于湘(今湖南)水舟中。在杜甫生活的近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成的语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传冯至每章概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