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洪太尉性格特点中洪太尉为什么要去老虎山。

    水浒里第一个出场的官员名叫洪信,曾经是个很有名的人物,官拜太尉。太尉是干什么的,从后来出场的高俅可见一瞥,其实是个很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主管军队的一把手。
    按理说应该洪太尉应该是手握重权能办理实事的一个人。可惜这个洪太尉其实什么也不做。尽管身处宋朝最好的时期,确实终日无所事事。当时因为京师一带瘟疫盛行,民不聊生。皇帝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为天使,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临朝,祈禳瘟疫。
洪太尉既然知道天子的意图,自然应该把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切莫做出和百姓利益相违的事情。不想这个洪太尉来到龙虎山下,只是游山看景。对着得道天师居然视而不见,并且独立一人,来看大山。路上遇到吊睛白虎、吊桶雪花大蛇,洪太尉体似筛糠,没有寻到天师,居然对山上“伏魔之殿”产生浓厚的
兴趣。不过此举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洪太尉自认为大权在手,对别人横加指责,怒道:“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扇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扇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见别人还是不理睬自己,太尉更加恼怒:“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疾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众人惧怕太尉权势,只得唤几个火工道人来,先把封皮揭了,将铁槌打开大锁。不想以为太尉的好奇,居然天罡地煞星的天魔一起涌出,搅扰了整个大宋朝天朗气的好日子。
如此,洪太尉理当是大宋朝第一等罪人,不想这家伙时候是如何做的呢?洪太尉看罢黑雾弥漫,浑身冷汗,捉颤不住。急急收拾行李,引了从人,下山回京。真人并道众送官已罢,自回宫内,修整殿宇,竖立石碑,不在话下。再说洪太尉在路上分付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於路无话,星夜回至京师。进得汴梁城,闻人所说,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
    其一,游山玩水,不知疲倦。深受重任的洪太尉来到此处,便不是为黎民百姓着想, 而是一心想着好玩,想着别人对他的阿谀逢迎,因此对别人的不恭敬显得极为不满。
    其二,好奇心太重。听人说此处有座伏魔之殿便产生了兴趣,忘记了别人的嘱托,一心只想好玩,不想由此却让搅乱大宋王朝的天罡地煞星出现。
    其三,出了过错,不是忏悔,而是一味的隐瞒,并且不许他人知道,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
    其四,出了过错,不想向皇帝承认错误,而是一味的装聋作哑。

加载中,请稍候......

}

《水浒传》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主流观点认为,《水浒传》就是一部水泊梁山英雄的故事。前半部分写各路英雄梁山聚义,反抗朝廷。后半部分写梁山招安投降,成为朝廷鹰犬。是一部英雄主义与投降主义相结合的矛盾统一的文学名著。果真是这样吗?绿野老道经过研读,认为,这只是《水浒传》表皮的故事。仅从文本而读,施耐庵的主流也不是写英雄的故事,而是鞭挞以宋江为首的,从造反到投降的发展历程。

然而,宋江的故事仅仅只是文本的线索和脉络,施耐庵先生还在文本的本后隐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揭开这些秘密,才能读到真正的《水浒传》。绿野老道从文本出发,结合《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宋史》等的相关内容,读到了些许《水浒传》的秘密。现不揣愚陋,分享一些读书心得。

“楔子”隐含施耐庵的创作意图

《水浒传》有多种版本,所有版本的篇幅和回数都不尽相同。绿野老道最早读到的版本,是繁体字竖排版的七十一回本。这个本子的开篇是“楔子”,通俗本则大都把这个开篇定为全书的第一回。不管是楔子还是第一回,这一回的回目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是一样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回写的故事,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仙道妖魔。大致情节是,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师忽降瘟疫,群医束手。仁宗皇帝采纳宰相赵哲、文文彦博以及参知政事范仲淹的奏本,派遣太尉洪信前往江西龙虎山,请张天师前来京师设十罗大醮祈禳瘟疫。洪信不敢抗旨,来到龙虎山。但张天师却骑了头青牛,化作一牧童前往东京汴梁。洪信与天师擦肩而过,无奈只得暂住山脚道庵。夜间漫步,走到“伏魔大殿”,强行打开了镇压妖魔的地窖,放出了一群妖魔。

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书不够,神来凑”。大概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引出全书,为梁山泊聚义作神秘的铺垫,勾出读者的兴趣。所以,也是借神怪故事“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以及四大奸臣。批判家则认为,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认识的局限性,是在宣扬封建迷信。

这种唯物主义的解读方式,原也没有大错,世界上哪来的妖魔鬼怪?哪有张天师这般随意变化,又前知五百年后知三百载的活神仙?施耐庵当然知道,所谓妖魔,所谓神仙原本是不存在的。因而,这回书也就不是写神写鬼,而是暗喻历史史实,开宗明义,道明自己写作《水浒传》的真实意图。

但凡隐含重大历史背景,且又涉及到朝政的文学作品,普遍会采用梦境、魔境、神怪等,来隐藏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者观点。而且,越是神魔鬼怪的背后,越是隐藏着重大的历史真实。比如下一个专题所要讲到的《西游记》,整个全篇都是以神魔故事来隐喻社会现象。还有《聊斋志异》,谁又能说蒲松龄先生闲来无事,连篇鬼话而毫无现实意义呢?施耐庵也概莫能外,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头,也就必然隐藏着其深刻的背景。揭开这一背景,大概应该是真正读懂《水浒传》的一大法门。犹如“遇洪而开”,这里,将是“遇您而开”了。

纵观全书,“太尉”这个官职出现的频率很高,开篇是的洪信是殿前太尉,第一回写了个驸马都太尉。宋江赚金铃吊挂中写的是宿景宿太尉,更有一个殿帅府太尉高俅。好像是一个引线,唤醒了洪太尉放走的妖魔,以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肇始,引出了史进。这些人物都是这个楔子给楔出来的。

九纹龙大闹史家庄时,引出了三个梁山人物,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回到楔子,当时洪太尉上山请张天师时,半道上遇到一个大虫一条长虫,也就是一虎一蛇,不就是跳涧虎陈达和白花蛇杨春吗?由一条大虫和一条长虫,又楔出来诸多大虫和长虫,最终聚集在梁山泊。施耐庵确是这样“楔”的,洪太尉放完妖魔后,就引出了七十个回目。

如果把文本从头读起,施耐庵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其行文架构就是这个样子的。乃至于很多读者都认为,原著的“楔子”就是第一回,金圣叹自作聪明一刀斩开,使楔子独立成篇。从而,这一章节与后面的故事不成整体,甚至没有关系了。

这种观点,本文不敢苟同。古人作书,是讲究数理的,要么是整数,要么就是十八、三十六、七十二、一百零八,等等。施耐庵写了七十一回,把第一回列为“楔子”,剩下的刚好七十回整。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而且,洪太尉放完妖魔后,立即引出了全书回目,这种写法完全是为了全书构造的需要。也就是说,水浒传是写被洪太尉放走的妖魔的故事,因为洪太尉的鲁莽之举,才有了如下的故事。这是仅从文本来解读“楔子”这一节。

如果对历史事件进行考证,就会看到,施耐庵这一楔绝对不止楔出这些人物和事件,也绝对不是在跟看官们讲鬼讲神,而是隐含着巨大的历史背景,沉痛述说大宋王朝衰败的历程和大汉民族沦为“外族”治民的原因。

楔子有一首类似于说唱词的回前诗,施耐庵在此点破了这部奇书的读法,是要和世间纷繁的事情对看的。这首回前诗之后,就是楔子的回目,在回目下又是一首七律诗: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江山。

寻常巷陌陈罗绮,几处楼台奏管弦。

人乐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哲学家、术数家邵雍所写,讲的是五代离乱,因为大宋的建立而“一旦云开复见天” ,开篇就对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赞赏有加。而神仙级别的希夷先生陈抟,得知北宋得了天下,兴奋得以手加额,从驴背上跌了下来。施耐庵先生写这些,无非是对赵匡胤得到江山的认同与歌颂。施耐庵说赵匡胤是霹雳大仙降世,也就是说,赵宋上承天命,具有天然的合法性。书中继续说,宋仁宗赵祯是赤脚大仙下凡,与太祖一样,秉承天命。又得到上天派来的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辅佐,也是太平盛世。

这一节,在很多通行本上被删掉了,直接从“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开始,有的在这段文字前面加了一首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为什么会删掉这一段?或许是因为前面的文字太过夸赞一个封建王朝了。

这也说不太通。仅仅是因为对宋太祖和宋仁宗时代的赞美,就要对四大名著下手,似乎没有这样的必要。何况,这段文字在古本中已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也还有一些版本保留着这一大段文字。倘若是认为把大宋两代皇帝美化为天山的神仙,而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删掉了这一大段。那么,似乎“楔子”这一回都得删去了。如此,《水浒传》就读不通了。

老道认为,删掉这一大段文字的原因,恐怕是操刀之人读懂了这一回所隐含的历史真相。因为,只要把这一段文字前后一对照,就能悟到文字背后的一些隐秘了。究竟是何种隐秘呢?

这一大段文字,主要写北宋建朝到宋仁宗时期,天下太平,朝野升平。但是,一切的变糟,都是从宋仁宗嘉佑三年开始的。那年,天下忽然发生瘟疫,朝廷无奈只得遣官员到江西龙虎山去请通天始祖张天师,到京城祈禳瘟疫。

书中写道:“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这句话大有含义,简直就是《水浒传》总领全篇的关键词。

先说说三月三日。这一天是中国诸多民族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也就是说,这一天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诞辰日。现在,有专家提倡,以这一天为“中华民族圣诞节”,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是,在古代,这一天则是“上上巳节”。北宋一朝尊崇道教,故尔,这一天就成了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日。真武大帝全称“北镇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大帝,玄武和真武真君。

施耐庵写如此巨著,绝对不会是顾前不顾后的瞎写。三月三日这个信息,还将在后来的“九天玄女”一节中,给予进一步的描写。“楔子”误走妖魔时,洪太尉看到的刻有蝌蚪文的石碑,与道教最高阶神九天玄女所授的天书,是水泊梁山聚义的总动员令和“替天行道”的总纲领。而宋徽宗号称“道德真君”,因而,梁山泊实际上是按照“道”的旨意聚义、造反和招安的。这边是全书的总纲。

再说嘉佑三年。为什么是这一年变坏了呢?查《宋史·王安石传》和《大宋宣和遗事》,嘉佑三年,王安石调任度支通判,进京上《呈仁宗皇帝言事书》。这部万言书系统提出变法主张,由此揭开了熙宁变法的序幕。

对于这场发生在十一世纪的变法,直到后世才得到肯定的评价,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此前,朝野认为,这场变法所达到的目的是增加了国库收入,却冲击了官僚和土豪的利益,但也伤害了民众的利益,尤其对贫苦农民不是减轻负担而是增加负担。比如“青苗法”,规定每年二、五两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向农民贷款、贷粮,夏秋两季还贷,最高利息达三分。这种贷款是强制性的,利息偏高,在限制豪绅高利贷的同时,变相由政府收取。

此法推行后,正面效应是国家增加了收入,解决了财政的困难,使北宋的财力逐渐达到了空前的充盈,北宋时期的最高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贯(一贯合白银一两)。但百姓却并未因此富裕起来,固有的利益集团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遭遇饥荒,百姓无法还贷,饿殍之事时有发生。形成了“国富民弱”的社会格局。到徽宗宣和年间,民众因不堪重赋,纷纷揭竿而起,几十起民变中,以河朔间宋江和江浙安徽一带的方腊为最大规模的起义。

因而,这场变法,自然遭到了遵从祖法的大臣们的反对,以司马光、苏轼等人组成的旧派,对新法进行了强烈的反击。从此,北宋以王安石为新党领袖,与司马光一派的党派斗争日趋激烈,朝廷及朝野陷入党争泥淖,直至亡国也未得平息。

朝廷党争不仅动摇了统治者核心意志,朝廷的分裂局面,也直接映射到各级行政机构和利益集团,大宋的根基严重受挫。党争演化到最后,便成了徽钦二帝的“帝争”,北宋王朝顷刻坍塌。

施耐庵认为,嘉佑三年之前,北宋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新法实施后,朝党纷争,导致北宋趋弱最终被金国灭掉。参与党争的人等,都是祸乱朝廷、导致大宋衰亡的妖魔。而放走妖魔的,是朝廷,代理人是洪太尉。

考证洪信其人,史上并无此公,是个虚拟的人物。这一回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包括张天师在内都是有史可考的,唯独洪太尉是个虚构的角色。为什么会是这样?

《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嘉佑元年时,深通术数的邵雍听到杜鹃叫,便断言:杜鹃乃南鸟,在北方啼叫,是南气升腾之象,诏示三年内南人将掌朝政主理财权,天下为之乱。《大宋宣和遗事》是叙述历史的话本,固不足为凭,但却反映了当时朝野的状态,大宋国势由此走了下坡路。

在此不多评价王安石变法,而是分析施耐庵写这部书的真实主旨。北宋官阶制度,太尉是一品三公,书中细表洪信乃殿前太尉,位高权重。这是为了照应后文的高俅,专门为洪信定制的官衔。高俅是什么人呢?施耐庵在书中写了四个大奸臣,蔡京、高俅、童贯、杨戬。

这四个奸臣中,实际上是两派。一派是蔡京、童贯是一伙。蔡京在地方任上,以字画投徽宗所好,得童贯暗通款曲而谋得太师高位。蔡京投桃报李,也帮助童贯做到枢密使,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封为郡王的太监。蔡京是大书法家,杭州任上,与苏东坡交往过密,日夜研习书法。苏轼是旧党领袖之一,蔡京起先结交新党蔡确,后又因司马光复辟,归于旧党之列。

高俅则是新党领袖之一,是王安石变法派在徽宗时期的总代言人。所以,在书中是最坏的奸臣。蔡京也坏,但似乎还没坏到高俅的地步。这是因为,蔡京在新法实施时,追随司马光建立了北宋时期比较完善的社会救济机制,多少弥补了新法实施时饥馑之年农民因还不起贷而饿殍的政策失误。高俅是新党,自然也就最坏了,这是施耐庵局限性的历史认知。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施耐庵是写书人,但首先是个读书人,尊重历史是正直的读书人的一个默认守则。像高俅这样靠奇技淫巧和谄媚高坐朝堂者,多为读书人所不齿,高俅之坏,也就顺理成章了。四大奸臣中,唯独高俅在《宋史》上没有传记,其事迹散落在徽宗、李刚,以及《大宋宣和遗事》、《挥尘后录》之间。如此,就给了写书人极大的发挥空间,由“太尉”放走妖魔,这样写的压力会小一些,即便是考证历史,也不会有正史铁证以诟病之。

总结上述分析,这个放走妖魔的洪信,实际上暗指新党领袖王安石。因为熙宁变法而至妖魔纷纷出笼,从而毁坏朝纲,祸害江湖。借用一个在史册上没有传记的太尉来隐射,这是文学作品写作的一个基本手法。

施耐庵对宣和年间的乱象描述,基本参照《大宋宣和遗事》,以及《挥尘后录》等资料,还是比较准确的。但是,把这种乱象的原因直接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却大失公允。这也从历史的侧面,反映了变法革新的艰难,改革家对此付出的代价。

加载中,请稍候......

}

篇一:读《水浒传》有感[2000]

  自来喜欢武林奇闻,江湖快意恩仇。幼时听好汉歌,看水浒,只是懵懵懂懂记得有一班好汉聚在梁山泊,替天行道,除奸去恶。

  除却初中时,白话本有删减版小说读完过,其他并无多大涉及,今番来读原著,颇有感受,以此来写些读后感。只可惜未读通透,只能略发感悟。

  水浒传的楔子,略带神话色彩,说是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大官一时矫情,犯孩子习性,洪信掘了“遇洪而开”的石碑。天理命数放出了三十六天罡,六十二地煞。虽说如此,看似神话,实是作者不满当时朝政,一时讽之。心说“我管不了你,自有治你之处,只是教‘恶人自有恶人磨’。”

  接下来书中就以端王上位,高俅得势,奸佞当道开始说起。以王进、史进、朱武、路达等好汉掀起了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的无边风云。

  本人对花和尚特别钟爱,在此浅谈。他的性格与多位好汉一般,粗鲁随性。却粗中有细,机警善良。凡其所为,尽显义字。

  他和史进为了请李忠喝酒,李忠叫他们等一会儿,他便道:“谁耐烦等你?去便同去。”然后却将看李忠卖膏药的人,一推一交,把众人赶散,使李忠被迫与他们喝酒。这反映了他性格粗鲁、慷慨大方的特点。

  鲁提辖在瓦官寺,面对一群褴褛而自私可厌的老和尚,虽然饥肠如焚,但在听说他们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锅热粥,再不吃它。“拳打”镇关西时,采取不依不饶的态度,“应口”要打,“讨饶”更要打,三拳便将这个地方恶霸置于死地。本来,鲁提辖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无怨无仇,能如此这般,就充分显示了他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爱憎分明、仗义疏财、慷慨大方的性格特点。而这些性格特点的中心皆在一个“义”字。

  鲁智深还具有“救人须救彻”的禀性。救刘太公的独生女儿的不幸婚姻,不仅将周通打跑,而且还说服小霸王永不来强娶才放心;为了救林冲,他不仅沿途暗中细心保护,在野猪林救下林冲性*命后,还亲自送林冲到沧州地界开阔之地后才罢休等。

  当他知道史进失陷华州城时,他不听武松等人的劝阻,急躁地去救史进,并说:“都是你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报知,看洒家去如何!”结果史进没有救出,还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这里也反映了他急躁冒进的性*格特点。

  鲁提辖在救助金家父女,惩治恶霸郑屠时,处处表现了这个性*格特点:当详细了解金家父女的姓名住处及郑屠肉铺的地址后,虽气愤难当,却能权衡利弊,首先解救金家父女,使其脱身,并能考虑到他们缺少盘缠,将银子送给他们;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他们,一反平时的火暴脾气,竟然能“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拳打”郑屠,更显出他的智勇双全:先采用“激将法”,郑屠果然经不住“三激”,被他引到当街上,手执利器,造成持器行凶的口实,然后再当众质问“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使围观的人知道惩治郑屠是伸张正义,待到“拳打”时,本欲狠狠惩治,并非想把郑屠打死,面对这种意外情况,却能随机应变,故意说:“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细腻的笔法,刻画出鲁智深急中生智,胆大心细的性格。

  邀史进、李忠吃酒叙话,当酒保问他:“官人吃甚下饭”时,便不耐烦地说:“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当听见隔壁阁子里有啼哭时,就摔碟子摔碗,并要酒保“你与我唤得他来”问个明白。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他视兄弟间的情分如生命,重视朋友间的义气,当他知道史进陷入华州城后,自己不顾生命危险,只身犯险而遭擒;他虽然仇视朝庭,不满当时的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不想与官场上的贪官污吏,奸臣贼子为伍,但碍于兄弟间的义气,而和梁山泊众英雄接受招安。在后来的战斗中,为了兄弟间的情谊,他出生入死,为救武松,而自己左臂受了重伤。

  他身材高大魁梧,力大无穷,武功超群。他随军破辽、征田虎、打王庆、剿方腊,每次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些都不能使他引以为荣,当他捉住方腊后,宋江向他庆贺,他却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这些都表现了他对当时黑暗的丑陋的官场和社会现实的强烈憎恨之情,显示其不求富贵、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鲁智深的行为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不拘格套,率性而为,没有什么规矩束手束脚。鲁智深无家无小,一无牵挂,闯荡江湖,四海为家,遭遇过各种人物,还做过提辖下级军官,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斗争经验。他心胸阔大,但心明眼亮,把好人和坏人分得十分清楚;他潇洒豪放,但粗中有细,急有中慢,该出手的时候敢出手,该忍耐的时候能忍耐。“禅杖打开不平路,戒刀杀尽不平人”,鲁智深似乎就是专为铲除人间不平事而来到这个世界的,但他并不一味鲁莽行事,而是讲究策略,颇有斗争艺术,也不死拼硬打,该住手的时候就住手。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样的“权诈”,在鲁智深身上只觉其“权”,不觉其“诈”,令人开心解颐。鲁智深身上散发着一种魅力,他冲决一切文化之禁锢而放任身心,虽然做了和尚,清规戒律却于他无用,他“遇酒便吃,遇事便做,遇弱便扶,遇硬便打”,狗肉敢吃,金刚敢打,佛殿后敢拉屎尿,惩治色顽救人女儿。他生活在人间,却不守人间的“规矩”,天性自由,任性而为。

  鲁达,一出场便是“大踏步”地走来。仅这“大踏步”三字,就已预显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个性十足“花和尚”,彰显了这个人物另一个可爱之处,那就是不受礼教所束,按说出了家做了和尚,便应该守清规戒律,好生参禅,可是鲁达他不,他不参禅不说,甚至连清规戒律也不守,做了和尚照旧下山讨酒吃肉,在鲁达看来,大概做和尚和做提辖区别仅仅是一头乌发和几点结疤而已罢。鲁智深尽管喝酒吃肉,不避荤腥,是个不折不扣的破戒和尚,可是,他比那些只知道机械地死守戒律,对世事心如止水,冷漠如铁的和尚们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佛法是出世法,但时时不离世间法,它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对于鲁智深来讲,酒是要喝的,不平事更要管;肉也是要吃的,但不平事比肉更重要。所以,他才会打死郑屠,逃亡他乡,颠沛流离而无怨;才会风雨两千里送林冲方才心安;也才会为杀作恶多端的tan官,身陷囹圄而无畏!金圣叹则说得更加有情感,他说:“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可以说,晚明宗门尚豪杰品格,尚狂纵之行的风气,给鲁智深形象的接受以及内涵的文化化、狂禅化,提供了一个十分现实的说明。


篇二:读《水浒传》有感[2000]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合上《水浒传》一书,听着《好汉歌》,108条梁山好汉的形象又涌现在我眼前:雪中送炭的“及时雨”宋江,胆大如虎的武松,机智聪明的吴用,嫉恶如仇“黑旋风”李逵……他们无一不是被人们大加称赞的英雄,他们的“侠肝义胆”英雄品德被传扬,他们的英雄事迹被人们津津乐道着。只是这些英雄,当真是名副其实吗?

  我认为不是,梁山好汉滥杀无辜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甚至不分老幼良贱地杀。老人和小孩,特别是很小很小的小孩,良是主人,贱就是奴仆丫鬟,他们无辜地被牵连被杀害。比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武松,景阳冈打虎让他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他仗义、爱打抱不平,人们都说他是顶天立地的真好汉,可是武松在血溅鸳鸯楼的时候杀了15个人,其中就包括两个小孩,马夫、丫鬟、仆人各一人。蒋门神设计陷害他犯了官司,他杀蒋门神报仇也就算了,可他还不解气,本来都已经要出门了,又回来把大门关上又杀了两个妇女,最后留下八个血淋淋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正义凛然”地向世人公布其英雄壮举。这些无辜死去的平民何错之有?就这样被武松一刀夺取了宝贵的生命。再者最最有名的当数李逵,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时,“黑旋风”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兵丁、百姓,见人就砍。” 后来就是抓住了坏蛋黄文炳,李逵却自动请缨把黄文炳杀掉,其手段之残忍,以千刀万剐了了他人性命。李逵却还自我感觉良好地大喊: “我杀着开心啊!”一边杀一边烤了人肉吃。他不仅主动杀黄文炳,割来烤着吃,也让大家吃,真让我感到一阵彻骨寒意。所谓的“梁山好汉”的“英雄壮举”更是不止这些,母夜叉孙二娘、菜园子张青夫妻二人,还有催命判官李立,都惨无人道的把死尸开剥了“把做馒头馅”;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自家喝“人心醒酒汤”,把人肉赏给小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洪太尉性格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