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手是什么,长这种毒泡,很痒

手一泡水就会皱皱的怎么回事?

手一泡水就会皱皱的怎么回事?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问题分析: 这种情况由于身体的免疫力低下,血液里的毒素淤积于皮下,皆由外界刺激引起的
意见建议:建议你用中医的疗法,运用有针对性的中药调理是可以治愈的.

手脚泡两三分钟为什么就会发白?

专长:中医科,尤其擅长体寒等疾病

病情分析: 这是正常现象,由于身体内的液体浓度较淡水为高,细胞发胀而变形。
意见建议:建议不必紧张,平时多吃点蔬菜和水果,再补点维生素。祝早日恢复健康

手指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泡水就好

专长:妇产科,尤其擅长擅长于妇科炎症、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疾病

指导意见:这个情况是皮脂腺分泌少导致的,建议不要用肥皂和香皂洗和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擦护肤霜和尿素软膏等试试.。

小孩手脚脱皮 怎么回事

你好朋友,这种情况建议你最好去做个微量元素检查的啊,看是否缺钙导致的现象

我的指甲一泡水就空怎么回事

专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你好,考虑是真菌感染或微量元素缺乏导致的,需要去医院皮肤科检查一下看看。

手老是皱皱的,纹路很明显又多,怎么...

专长: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功能障碍,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意见建议:您好,在手的局部擦些油脂类的护手霜会好一些,另外,多吃点粗粮也会有作用。

妈妈的手热水一泡就痒的厉害怎么

问题分析:您母亲的这种病症表现考虑是皮肤过敏造成的,中医辨证多属于风邪袭表。
意见建议:建议辩证应用祛风固表止痒中药如防风通圣丸配合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片综合治疗。平时注意避风保暖,不要吃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近期保证饮食睡眠有一定的规律性。

社会发展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很多人不能良好调节自我心理,导致.
长期持续这种不良的作息习惯,会给身体造成很大负担,通常晚睡会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也是男性高发病症,一般分为假性和真性两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

海南岛东线(行前碎语)

自从孩子会走路以后,总琢磨着多带他出去走走。由于我比较迷恋自行车出行,孩子的出行也就与自行车密切相关。孩子八个月的时候,曾背着他出门。后来,先后购买了自行车儿童座椅、儿童拖车,并为媳妇儿购置了折叠自行车。从此往后,我们一家子的出行都与自行车牵系在了一起。

2014年,多次独自骑车远行,使我萌生了带着媳妇儿孩子海南岛的念头,希望一家人都能享受这种骑车看风景的快乐。入秋时节,购置了自行车儿童拖车,彻底解决了孩子长途出行的困难,随之我也敲定了2015年骑行海南岛的计划。

带孩子旅行原本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那么带孩子骑车旅行可能就不仅仅是一件辛苦的事,还是一件充满未知困难的事。人或许天生就是一种畏难的动物,因为我们总是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了前进的脚步,有些事情根本没来得及践行,就已被自己否决了。为了使自己跳出这个思想的怪圈,我总会尽力保持更加年轻的心态,少受老成持重思想的影响,在自认为时机成熟时,毫不犹豫地践行自己的想法,至于困难则总会有克服的办法。

海南岛是一个骑行氛围比较浓厚的地方,因此,与骑行相关的服务还是比较完善。许多骑行者都是空手上岛,租赁全套骑行装备完成自己的骑行计划;也有不少骑行者通过飞机或者火车随行托运、携带装备上岛。为了装备的事,我也是纠结了很长时间,租赁、托运、携带、快递,几乎每一种方式都进行了权衡考量。

租赁。如果短时间骑行,这是最省心、合算的方式。但是租来的车会有人车磨合的问题,车辆损坏赔偿的问题等。所以,长时间骑行还是自己带车最省心。

托运。一般都是通过飞机随机行李托运,或者通过火车随车行李托运。如果是一站直达,且没有别的拖累,这是携带自行车装备最优的方案,既省钱、又省心。

携带。铁路新规,不允许携带自行车上车。这对随身携带自行车远行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要想随身携带,就得想法把自行车变成行李。

快递。完善的快递网络,点对点的收发服务,为自行车装备携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解决方案。每台车的单向运费支出基本可以控制在150元以内。和租赁、托运、携带相比,快递是最省心的方式。

因为是带孩子出行,随身行李的携带只能尽量精简,同时,还没有买到直达车票,行李托运的方式也只能放弃。我又不想骑一辆陌生的自行车远行,况且儿童拖车也没有地方可以租赁,租赁方案也只得放弃。最终,提前一周时间,用快递的方式将两辆自行车、一辆儿童拖车发往。

长距离骑行,或者长距离负重骑行,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但是对媳妇儿和孩子来说则是一次全新的挑战。虽说天气暖和的日子里,一家人总会出去骑上十几公里,但是和每天六七十公里,甚至超百公里的计划行程相比,这十几公里的“演习”真有点像“毛毛雨”。虽说对这次骑行海南岛有顾虑,但是“困难则总会有克服的办法”这句活却刻在了心底。自己也考虑过了,最辛苦的骑行过程,也就是既拖着孩子,再拖着媳妇儿。

2015年1月18日,我们仨登上了南行的火车……

1月21日 海口市区 骑行21公里

1月20日,我们仨在逗留一天,当晚登上了开往海口的火车。1月21日清晨,火车停在了徐闻县南端的粤海铁路北港码头,等待上船。

第一次乘坐火车摆渡过海,多少有几分新奇,醒来之后便从铺上下来,坐在窗前等待观看火车上船。栈桥一直远远的延伸入海中,靠近轮渡的部分,则是一段由计算机控制的液压浮动钢梁。栈桥上的四股轨道正好与轮渡上的四股轨道准确对接,列车被分成四段,由火车头逐段推上轮渡火车甲板。火车甲板的上层还有汽车甲板与客舱,整艘轮渡的载运量可以说非常惊人。为了安全及便于管理,火车上的乘客不能下车走动。

从位于徐闻的粤海铁路北港码头到位于海口的南港码头,轮渡航行距离大约12.5海里(约23公里),用时五十分钟左右。乘船的时间很短,但是一上一下却非常费工夫,等火车开进,已是九点多钟,比正点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海口站位于偏僻的西海岸附近,距离市中心大约十几公里的路程,但有多路公交(28路、35路、37路、40路等)可通往市中心。

在家的时候,已通过网络预订了,并确定了所乘公交线路。出海口站也算初踏土地,未能免俗,拍几张纪念照,而后乘车前往酒店。

自行车等快递的行李物品,已提前两天到达海口,收货地址填写了所预定的酒店,但我并未要求送货,而是去提货,这样方便亲自验货签收。快递网点距离酒店大约一公里的路程,步行前往。用不到一小时的工夫,组装好了山地车与孩子的拖车,并将折叠车放入拖车,所有装备连骑带拖一次运回了酒店。

拆车、装车虽说算不上一门复杂的手艺,但是对于经常要带车出门的人来说,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我们不能出门、落地处处依靠车店,使原本轻松的旅行,变得折腾又麻烦。准备几件必备的称手工具,多拆装几次,自然驾轻就熟。

等所有装备及物品都收拾整理妥当,已是正午时分,酒店附近非常冷清,竟然没有一家饭店。只得在小卖店里买了方便面,回酒店泡面权作午餐。余下的半天时间,决定骑车到、等地方转转。一家人全换上了夏天的衣服,唯独孩子还穿着大棉鞋(离开东北家门的时候,瞅了又瞅,看了又看,还是将孩子的鞋落下了),只得坐进车里就将鞋脱下来。

出了酒店,沿着海秀中路向西骑行,在与世贸南路交汇处北拐,前行不远便是秀英炮台。秀英炮台与天津大沽口炮台、上海吴淞炮台、广东虎门炮台同为清代晚期闻名遐尔的海岸炮台,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海防屏障。可惜,如今的炮台早已“沦陷”在林立的高楼中,往日,克虏伯大炮临海的威风,已被车水马龙的喧嚣湮没。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完整的保存在炮台上的克虏伯大炮,唯有厦门胡里山炮台上的一尊280毫米口径的巨炮。在中国沿海各炮台所看到的其余克虏伯大炮,都是复原展示的赝品。为此,我们一家人也只是在炮台门口停留片刻,恰好偶遇河南南阳来的老年骑友问路,于是拿出随身携带的大比例尺地图与他们分享。

离开秀英炮台继续北行,可直达海滨的观海路,沿观海路往东北方向骑行,然后向南拐一个大湾,眼前豁然开朗,世纪大桥与的摩天轮已然眼前。媳妇儿和孩子很是兴奋,在岸边的乱石堤上一个找角度、摆姿势,一个乱蹦跳、撇石头。看孩子穿着小T恤、大棉鞋在那里疯,很是滑稽,心里憋不住想乐。

拐弯之后,沿着观海路往南骑行,在绿园中路左拐过桥,便进入了万绿园。在我的想象中,万绿园的情景应该是一片浓碧,且生机盎然,事实却让我感觉有点像稀树,大片的草地,树木成了点缀。好在的外围有成排的椰树,树下有专门的自行车绿道环绕,非常适合休闲骑行。孩子则看到什么都是新奇的、好玩的,哪怕一个造型别致的垃圾桶都会吸引他。

万绿园的门口有许多卖水果的小摊,其中一个担担子卖菠萝蜜、杨桃的小摊,使我突然想起了长春街头担担子卖沙果、菇娘儿的小贩,心中一动,毫不犹豫地拍了一张照片,回看照片时,发现那交易的一刻依然生动如眼前。

出万绿园,沿着滨海大道往东骑行,在不远处的滨海立交桥旁突然碰到一个烤甘蔗的小摊。以前只在网上看到有人提起过海南的烤甘蔗,这次不期而遇,莫名的有几分兴奋。媳妇儿忙着询价、选甘蔗,我忙着拍照片,孩子则站立旁边投入地看稀奇。也就三五分钟时间,一截(40厘米左右,3元钱)滚烫的甘蔗便出炉了。放嘴里一嚼,满嘴热乎乎的甜蜜,如喝热饮一般,孩子更是嚼得不亦乐乎。

天色渐晚,决定到骑楼老街附近逛逛夜市。正处在下班高峰时段,马路上的电动车如过江之鲫,多而纷乱。拖车骑行不仅困难,而且还增加了不少危险,只得放慢速度,尽量让行,不去抢行,避免发生剐蹭或碰撞。滨海立交桥下复杂的通行方式,最终使我们一家人误上了龙昆北路,于是绕行龙华路,一门心思想再次进入滨海大道,无奈堵车,只得拐入玉河路,穿行八灶街、义兴街,再次进入龙华路。很繁复的一段弯路,却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入夜后海口的热闹、繁华。最终,我们仨总算在龙华路与大同路交汇处的三角广场拐入了解放西路,正式进入夜市。

真是一个接踵摩肩的去处,媳妇儿非常热衷于看大摊小摊上的衣服,我则时刻不忘寻觅哪有引人的小吃。从解放西路,到新华北路,再到大兴西路,一路逛了过去。在骑楼上,竟然没有发现一盏显眼的路灯,方砖铺就的街道上,洒满的全是两侧骑楼里的光亮,与黑黢黢的天空相映,老街的热闹如捂也捂不住的热气一样自由蒸腾着。

在新华北路的北端,碰到一个烤生蚝的小摊,那蒜蓉葱花顶上的一点红辣椒,看上去甚是诱人。十元钱四只,价钱也算合理,于是烤了四只解馋,可惜孩子在车上睡着了,没有吃着。丁点蚝肉下肚,突然觉得真饿了,回头赶紧找可以坐下来吃饭的地方。最终,在大兴西路看到了一家招牌很醒目的云吞店(北方人叫馄饨,四川人叫抄手,广东海南一带则叫云吞),媳妇儿要了两碗面条,非常非常的细,他们称作面线,象征性地要了一碗云吞。可想而知,云吞还算对胃口,那纤细纤细的“面条”让北方人当面条吃,总是有些别扭。把孩子叫醒,非常痛快地吃了一小碗,至少他的思维还没有固化在对面条和面线的挑剔上。

吃完饭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抓紧时间赶路回酒店,途径一个人流密集的路口,再次碰到甘蔗烧烤摊,不觉又是口舌生津,索性再烤一截。

1月22日 海口市区 骑行37.5公里

出发前还在琢磨上哪儿吃顿早餐,没想到出酒店门不到二十米,就有一位老人在支摊卖早点,面包、麻圆、豆浆、鸡蛋、小油条、蛋黄肉粽……品种很丰富,我们一家人花八元钱竟然吃了一顿非常满意的早餐。

骑车已走出了很远,我还在回味那蛋黄肉粽的味道,兴许是第一次吃这么厚道(不仅个头大,而且蛋黄和肉的馅料放的很足)的粽子,真有点“惊着了”。

今天的第一站是,于是骑车先上滨海大道。昨天没有来得及细看,今天在晨光中,忽然发现这是一条非常美丽的景观大道。马路中间的隔离带全是清一色的椰树,大大小小的椰子嵌在树冠下面,这座城市的南国味顿时被烘托了出来。对于我们这样一家初来乍到的北方人来说,当下的视觉体验就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沿着滨海大道径直向西,骑行两公里左右就进入了,公园临海一侧的便是西秀。时间尚早,几百米的海滩只有零星几个人,于是我将自行车也全部搬在了海滩上,一家人脱鞋疯玩了一场。沙子很细,踩上去非常舒服,软软的,像融化了的巧克力偷偷钻进脚丫缝里;海面几乎没有风,浪很小,像舌头舔舐一样轻柔。第一次与大海如此亲近的孩子,拽着妈妈的手,不停地去追逐浪花,那“咯咯”的笑声,纯净得就像水洗过的沙子。

离开西秀海滩,沿着海滨的自行车绿道继续往西,过了观景台,便进入了。与西秀海滩相比,这里的沙滩只是更开阔一些,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比较引人的应该是每晚沙滩边上“印象剧场”的表演。我们一家人只是在沙滩边的椰林里稍作停留,便掉头返程。

途径港口汽车站时,遇到一个水果小摊,有剥了纤维皮壳的椰子装在网兜里出售,十五元一兜(5个),正好也有些口渴,买了一兜当做水来解渴。以前也曾喝过椰子水,可惜早已忘记了什么口感,这次再喝依然是全新体验。只是这椰子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甜,椰肉更是硬得啃不动(后来才知道,这些剥了皮的便宜椰子,都是老椰子),不过用来解渴还是非常不错的。

昨天,只是看了看夜色中的骑楼老街,总觉没有尽兴;今天,决定再到骑楼老街走一遭。这次,沿途没有打岔,顺着滨海大道直抵边的钟楼脚下。这是一座红砖砌筑、白灰勾缝的建筑,只比它旁边的椰子树高出一小截,从远处看,正好露出上面的钟面。追溯历史,始建于1928年,其实,1987年改建时等于重新修建,我们也只能是站在钟楼下,感受、冥想一下民国时期海甸河边船来船往的繁荣,和那被海风吹远的风景。

钟楼脚下有一个卖油炸小饼的地摊,大大小小的油饼摞在油锅上面的架子中,锅里的小饼正“兹兹”地冒着泡,看着真有点撩人胃口。尤其是那绿色的小饼,上面再放一只小虾,看着让人欲罢不能,一元钱两个,味道的确不错。其实做法很简单,只是韭菜伴着面糊,舀在一个相机镜头盖大小的模具里,放上一只小虾,下油锅一炸就成了,只是这造型、配色的方式让人充满了新鲜感。

过了马路就是骑楼老街。熙熙攘攘到处是人,尤其是街口,一排排的电动自行车停得满满的,有专人收费看管(电动车两元,自行车一元),在东北已经很难看到这种景象了。

对于骑楼,我在工具书中没有找到定义它的词条,但是在网络中找到了一句对其描述比较浅显易懂的话:“建筑物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老骑楼多为两到三层,有的已非常老旧,甚至墙皮斑驳脱落,露出了里面的红砖,梁柱上大多还残留着以前的装饰,那种历史感、沧桑感是新建骑楼复制不了的。新华北路太拥挤,我们一家只得在得胜沙路上转了一圈,正好给孩子买双鞋,换下那双一路从东北穿过来的棉鞋。

有不少水果小摊就摆在骑楼门口,这个季节竟然也有红毛丹出售,十二元一斤,虽说心里对价钱犯嘀咕,还是没能忍住诱惑,况且孩子还一个劲地要东西吃。这个红毛丹还是比较新鲜,果肉爽嫩,而且汁水很甜很足,孩子非常喜欢吃。红毛丹的果肉与荔枝很像,因此也被叫做“毛荔枝”。

卖水果的小摊上大多还卖一种形状扁圆,颜色和表皮与栗子非常相似的果实。作为一个北方人的确很难看到这种东西,所以连名都不知道,虽然问了好几个摊主,但是她们的地方口音使我还是有些糊涂。后来在网络上总算找到了相关资料,原来是荸荠。闲时,小摊主会拿一个削皮刀将褐色的表皮打掉,装在方便袋中售卖。雪白雪白的果肉,看上去非常清爽,本打算买一小兜,尝了一个觉得还是养养眼得了。兴许真的是北方人习惯不了这种口味,要不,在北方的水果店或菜市场早该看到它了。

沿着博爱北路向南,边走边看,突然在一个门脸布满杂乱电线的老骑楼下面,露出了一块黑底的金字招牌,是一个茶店。我的车子已经越过了茶店两个门脸,猛然回过神来,这大概就是海南有名的老爸茶馆吧,赶紧掉头回去。门口摆了各式各样的茶点,价格从一元到三元不等,甜味的、咸味的都有。要了两杯红茶,几样点心,一看我们就是外地的食客,不管孩子还是大人,都把喝茶当做了吃饭。扫视一眼,当地人多闲散地在聊天,偶尔端杯喝口茶,一根巴掌长的小油条愣是能吃小半天。

偶然喝杯茶,占用了些时间,抵达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图书上和网络中有不少关于五公祠的介绍内容,不过我还是将祠内简短的碑刻介绍录在这里,权当立此存照。

“五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宋代宰相李钢、赵鼎、大学士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他们先后被贬海南,为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海南人民所怀念;他们的凛然正气和高贵品质,为海南人民所尊崇。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台朱采督建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以崇祀五公。五公祠附设东西两斋及观稼堂、学圃堂,解放后多次维修,它在古建筑历史学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祠外的院子里有五公的石雕像,形象非常生动。院子东侧有一棵杨桃树,结了不少的杨桃,要是没有这五棱形的果实挂在上面,我也没有机会认识它。紧挨着五公祠的东侧便是,是专门用来苏东坡的一座祠堂,穿过祠堂东边的小门就进入了琼园,里面有苏东坡当年指导百姓开凿的泉眼——浮粟泉。从琼园的月亮门出去,正对的是一方小池塘,星星点点的与花苞浮在水面上,池塘对面的椰树倒映在碧绿的池水上,被微风一吹,像画笔晕染过一般,平添几分诗意。身处这样的情境中,媳妇儿和孩子都显得很兴奋,在池塘边留下了不少忘我搞怪的表情。

离开五公祠,抓紧时间直奔文庄路附近,这里汇聚了海口最密集的文化遗存。府城鼓楼、、都位于这一区域。

府城鼓楼隐身于一个非常拥挤的小胡同中,如果不细心寻找,肯定会将它从眼前略过。虽说这是海口最有历史的文化遗存,却破败得让人不忍直视。鼓楼的台基上已长满了杂草,上层建筑看上去更是岌岌可危,斑驳的墙体、裸露的梁柱,到处充斥着颓废的味道。我们一家虽说只是普通的旅行者,但是看到这番场景,心底依然五味杂陈。

“琼台地原称抱珥山,为府城高峰之一,形家曾言,华夏西北大陆日趋南下的阳刚紫气,越海潜通,首先集散于琼台之下,故称福地。”历史上这里曾建有关帝庙、文昌阁、圣母祠等建筑,相继败落。1999年,在遗址上重建了琼台福地纪念馆。所以,这里只能说是一处仿古建筑,历史的味道早已飘散得无影无踪。不过有年轻人在这里拍写真,也算为这组建筑带来点时代气息。

琼台书院位于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内,当年曾是琼州的最高学府,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琼台先生丘濬而建。我们一家抵达时,书院管理人员已准备下班,不过还是同意我们参观。书院不是很大,前后一共两进院落,收拾得干净利落,里院东侧有一棵老树,花开的正盛;西侧则是当时很有名的掌教谢宝的雕像;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奎星楼,便是书院的核心建筑。匆匆的半个小时,也只能是感受一下书院曾经的书卷气息。

离开书院已是日落时分,穿过熙熙攘攘的忠介路,行至附近已是万家灯火。孩子在车上睡了,我俩也有些饿,正好路边小店有清补凉、抱罗粉、粉汤出售,停车吃饭。

清补凉、抱罗粉、粉汤,每样要了一份,全是第一次吃,味道是否地道,我们也不知道。清补凉的配料非常多,里面有西瓜、葡萄干、玉米粒、山楂糕、金丝小枣等。吃起来除了椰奶的香味外,就是这些配料混合在一起的复杂口感,核心味道还是“甜”。可能是太饿,吃的有点着急,只记得抱罗粉是一种非常粗的圆粉条;粉汤里的粉条,则像我们北方的挂面条一样,只是比挂面条筋道了一些。

饭后,又是一段与电动车“斗智斗勇”的复杂夜路,返回酒店已将近九点钟。

1月23日海口市区-林梧村-距木栏头5公里处-林梧村骑行70公里

经过在海口市区两天的休闲骑行,一家人逐渐进入了角色。今天开始,开启长途骑行模式,我们将尽可能贴着海南岛的东海岸骑行,直至。

七点多钟从酒店出发,依然在老人的早餐摊前吃了蛋黄肉粽。沿着在地图上测定的最优线路出城,途经龙昆南路上的第187中心医院时,孩子闹着要东西吃,于是停车小憩。不远处公交站点旁的槟榔小摊吸引了我,摊主正在用一种叶子麻利地包着切成一瓣儿一瓣儿的槟榔。在海口的这两天碰到了不少的槟榔摊,只是没有看到有人现场操作。来海南之前,对槟榔及槟榔的嚼法也略作了一些了解,今天就借机说道说道槟榔。

槟榔和香烟一样,是一种嗜好品,在海南许多香烟摊上大都有包制好的槟榔出售,嚼块儿槟榔就像抽支香烟一样平常。在海口的大街上,不时的就能看到一滩滩橙红的水渍,大都是嚼槟榔时吐出的口水。槟榔果的表皮是绿色的,果肉是白色的,为什么会嚼出红色的汁水,奥妙就在于那片包槟榔的叶子与涂抹在叶面上的石灰。咀嚼时,槟榔、叶子、石灰三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因此嚼槟榔的人个个“血盆大口”。还有一个独特的感受,就是嚼槟榔时会有微醉的感觉(我骑车没敢试)。至于那片叶子,学名叫“荖叶”,在《辞海》中,对“荖”只有简短的一句解释:“草名。闽广人以荖叶裹槟榔切片嚼之。”可见这“荖”也算是为槟榔而生了。

在椰海大道与新大洲大道交汇处拐入223国道(G223),直至灵山镇。223国道(G223)在灵山镇向南拐一个大湾,伸向了琼海市方向,我们则由此继续向东进入201省道(S201)。

从灵山镇到美兰村这七八公里的路程中,不时的会碰到一拨环岛骑友,刚出海口,个个精气神儿十足,骑行节奏都比较快。我们拖家带口,则全是看风景的心境,觉得哪儿好看、哪儿好玩,就在哪儿停。沿途花卉苗木繁育产业又很盛,总有一些引人的东西惹得我们驻足。尤其是一个名为“光头佬果树”的苗圃,满院子的金桔,刚被喷洒浇灌过,桔果与叶片上缀满了晶莹的水珠,被阳光一照,更加水灵,看的人垂涎欲滴。还有一种盆栽的桔子,果实竟如我们盛饭的小碗一般,第一次看到如此巨大的桔果,真有几分惊讶。这些盆栽的苗木,赶在前后这个节点上市,也算适逢其时。

脱离热闹的201省道(S201),从美兰村往北拐,可前往演丰镇与景区。这是一条比较清静的道路,非常适合骑行。海口市美兰区委区政府正在这一带打造“百里百村,绿道绿景”工程(在全区沿东海岸线建设100公里慢行道,对沿途100个文明生态村进行旅游化改造),要是时间宽裕,完全可以骑车走村串巷,自由溜达。途中,不时的会碰到一种类似蒲公英的红色花朵,看上去像红色绒线扎得绒球,非常漂亮,很有质感,顺势停车休息观赏,惹得孩子都忍不住上去闻闻。

过演丰镇,继续往东两公里,就是著名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其实,红树林与“红”没有一点关系,它是指由红树植物,例如:红树、秋茄树、海莲和木榄等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涨潮时,树干被潮水淹没,树冠如朵朵生菜漂浮在水面上;退潮后,树干及错综复杂的根须则裸露在外面。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意义自不必我赘言。作为旅行者,身处红树林所得到的全新体验应该更真实一些。从观赏的角度来讲,红树林并不能像北方秋日的,可以给人带来色彩斑斓的视觉冲击,但是红树型植物独特的繁衍方式,令人大开眼界。

行走在红树林保护区的木栈道上,一直想发现红树植物除了生长在潮起潮落的海水中这一人人皆知的特点外,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树下泥潭中,如竹笋一样密集矗立的东西吸引了我,询问当地人,他们说红树就是从这上面长出来的。我为自己的发现与“不耻下问”很是自得,更是自以为,红树也像枣树之类的树木一样通过分根(我把那竹笋样的东西当做红树分出的根茎)的方式繁育新的树苗。后来,仔细查阅了资料,让我大吃一惊。原来,生长在潮滩上的这些红树竟是胎生植物,大家都知道动物多为胎生,植物也有胎生,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些红树型植物的种子在果实中就已经萌发,长出长5cm-15cm的胚胎,到成熟期胚轴与果实分离自行脱落,插入淤泥中再生长出根及叶,这就是我所看到的如密集的竹笋一样的树下景象。

与看的相比,吃的可能对孩子更具吸引力。在红树林保护区,有不少摊点都在卖鸭蛋,而且咸的(生的)、淡的(熟的)都有。在北方,鸭蛋大都腌咸了吃,很少像鸡蛋一样直接水煮食用(腥味太浓)。这里的鸭蛋却可以直接煮了食用,不仅没有腥味,还非常好吃,主要原因就是,鸭子生活在港湾的海水中,与淡水池塘及圈养的鸭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的蛋自然与众不同(被当地人称为咸水鸭蛋)。五元钱买了三个,一家三口一人一个,可惜谁都没过瘾,于是又买三个,皆大欢喜。

离开东寨港红树林景区,沿着临近港湾附近的一条乡间小路向北骑行,途中多岔路,勤问路可少走弯路。也就五六公里的路程,即可抵达曲口渡口。这是一个非常简陋的渡口,只有通往市铺前港的一条航线,仅两艘36马力的老旧木质机船两地对开。除过行人和自行车等一些人力可搬运的行李物品能上船摆渡外,其他东西则无法随船载运。

在渡口的简易候船室里有两三个当地人聊天等船,码头边上还有三个从武汉过来的大学生骑友等待摆渡。渡船基本是半小时一班,也正是两个码头之间渡船的开行时间。孩子第一次乘船,上船前却在拖车上睡熟了,媳妇儿非常想让孩子体验坐船的感觉,在船行途中忍不住将他摇醒了,没想到招来一通哭闹,幸亏远处的渔船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一场折腾才算偃旗息鼓。

出了铺前码头是一条骑楼老街。与海口的骑楼相比,这里的骑楼可以说未施粉黛、素面朝天,也少了海口骑楼老街上的熙攘嘈杂,历史的气息如无人打搅的尘埃静静地落在梁柱上,就这样从老街上穿过,真有点穿越历史的感觉,思绪更是自由的没有任何牵绊。

除了骑楼,铺前还有一样东西声名在外,那就是糟粕醋(一种小吃)。在没有见到之前,我和媳妇儿对它寄予了极高的期望。经路人指点,在骑楼老街上找到一家专营糟粕醋的小店。门口的小橱窗里陈列了十多种制作好的食材,有蔬菜、海菜、牛杂等。如果没有忌口的食物,可以每样夹一点放在碗里,然后浇上糟粕醋汤(由酒糟发酵制作而成),一碗俗称的糟粕醋就可以上桌了。看似非常简单的一碗小吃,其核心味道全在那糟粕醋汤中,如果喜欢糟粕醋的味道,哪怕一碗面条,浇上糟粕醋汤也将美味无比。可惜,媳妇儿一点也不习惯那些食材混合的味道,最终糟蹋了一碗酸辣开胃的好汤。

离开铺前镇,沿203省道(S203)继续往东,骑行六七公里可抵达隆丰村,由此离开203省道(S203)北拐,即可前往林梧村及木栏头(海南角)。一家人抵达隆丰村已是下午四点半左右,行前准备的资料显示,再往北只有林梧村可,为了一睹海南角(海南岛的最北端),决定继续前行。半小时后,抵达林梧村,犹如一个小镇,街上非常热闹。决定先找旅店,经过多方问询,在一个胡同里找到了村中唯一的旅店。六十元一间,看似不贵,但是看了住宿条件,让人觉得打个五折都不值。如果有更好的选择,谁也不愿意住如此旅店,看来市场垄断,受伤的只能是消费者。

从旅店老板口中得知,林梧村距木栏头也就半个小时的骑行路程,安顿好行李,看看天色还早,一家人便再次出发。骑行大约五公里,站在高处依然没有望见海南角的灯塔,太阳已慢慢移向天边,我心里也有几分焦急,为了安全,决定返程。

回到林梧村,已是华灯初上,码表显示行程七十公里。虽说拖着孩子,但七十公里的路程对我来说也就算一次休闲骑行,可是对于媳妇儿来说,则是人生的一次突破,连她自己都感到惊讶。

晚饭本想吃海南粉,但是走进饭店一问,被告知,海南粉只早晨才有,现在只有白切鸡、猪脚饭、牛腩饭等。为了让我看得更直观,老板带我直接上厨房选菜,我要了牛腩饭,媳妇儿也去看了一遍,出来直摇头,最终泡面一桶。孩子则喝瓶奶,米饭、泡面各吃一点。其实,牛腩做得还真不错,只是那米饭,真的不敢恭维,与东北大米相比,用“难吃”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也只能怪种植条件的巨大差异。海南的稻田,全年无休,一年三季水稻,其稻米品质可想而知。我也一直在想(只是臆测),海南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粉,可能就是因为大米口感太差,于是磨碎了做成各种各样的粉,从而获得更好的口感、更引人的味道。

1月24日 林梧村-木栏头-林梧村-龙楼镇 骑行101公里

由于头一天傍晚没能抵达木栏头,使我对原计划产生了新的想法,如果可能,争取在海南角看一次日出。顾虑主要来自于媳妇儿和孩子,想看日出就得起早摸黑,但是出发前根本没有作骑夜路的计划,因此安全问题最揪心。好在为了应急,携带了便携手电筒,我还是决定试一试,毕竟机会难得。

旅店的床只有床垫和床单,没有褥子,躺在上面很不舒服,虽说是双人床,却是一床“捉襟见肘”的小被,我只得和衣盖件衣服对付睡。早晨四点多钟,我就起床了。招呼媳妇儿起床,她嫌太早,不太情愿,我只得先到街上去看看。正是农历的月初,没有月光,漆黑一片,一时我也有些犹豫。不过街中心逐渐传来了嘈杂的人声、摩托声,走过去一看,早茶店已开门营业。

磨蹭到五点多钟,媳妇儿和孩子也都起来了,心想不管能不能看上日出,先去喝早茶吧,总比躺在这张连把棉絮也不铺的床上舒服。

早茶店人很多,大都是将要下田或出海干活的村民,每人一个大杯,或红茶、或奶茶、或咖啡……再加上新出炉的各式茶点,新的一天就在这非常舒心惬意的早茶中开始了。我们一家也像当地人一样,围着圆桌坐下来,要了奶茶、面包、披萨饼,喝着、吃着,等着天光放亮。媳妇儿却着急起来,催促赶紧出发,要不真就看不到日出了,我反而冷静下来,等逐渐看清了马路白色的影子才动身,心想能不能看到日出就凭运气了,全家安全出行才更重要。此时,旁边一个小商店的老人走了过来,对孩子坐的拖车很感兴趣,听说我们一家要去看日出,还热心的嘱咐一番,并从商店里拿一瓶儿童奶送给了孩子。

沿着昨天傍晚走过的路,一直往北骑了过去,天空如不停兑入水的墨一般,渐渐地变淡。临近木栏湾时,已是天光大亮,总以为看日出的愿望已泡汤了,没想到气喘吁吁地爬上木栏头附近虎威岭的大坡,太阳正好从雾霭中露出半边橘红的脸。当媳妇儿从坡底推车上来时,太阳已跳出了雾霭,非常遗憾,她只看到了日出的一半儿。

在坡顶小憩一会儿,继续往前,下一道坡可直抵木栏头灯塔门口。这里并不对外开放,但在门口有一块石雕的“海南角”地名标志牌,明确地告诉来者——这已是海南岛的最北端。从搜集来的资料可知:“木栏头灯塔塔身为白色圆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72.12米,灯高88.42米,射程25海里,是中国沿海第一高灯塔,在亚洲居第二位。”与这些枯燥的数据相比,我想“木栏头”这个名称的由来更生动一些。

这个地方的海岸是一个像海豚头一样伸入海峡的岬角,岬角处海水流速湍急,被称为世界第二急水门(仅次于英吉利海峡第一急水门),且岬角周边暗礁密布,海况极其复杂,如果没有航标,船只一旦误入,定然有来无回。因此,以前总有老木船遇险,船板被海浪推积岸边腐烂,“木烂头”因此而得名。1954年,政府在木栏头建起两座高二十多米,相距约一公里的前后导标。有了导标,海难事故不再发生。“木烂头”也因此而改为“木栏头”。2005年,位于木栏头的前导标拆除后,在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灯塔。

绝大多数骑友都是到灯塔脚下留影,然后返程。其实,灯塔东侧的巨石海滩及西侧的小海湾,都非常静谧,喜欢安安静静看海的人绝对不要错过。经过跑上跑下的数次寻觅,总算在灯塔东侧的中找到一条小路,直接通往海滩。许多小的、大的、巨大的,浸在水中,陈列在沙滩上,在朝阳的映照下,看上去暖暖的。海面一片澄明,一眼就可以望见海天相接的地方,使人的心境马上变得爽朗起来。看着不停涌上沙滩的浪花,孩子的天性瞬间爆发,虽说还穿着棉裤,但还是要脱鞋去踩水,无奈又是一身小T恤、大棉裤、光脚丫的滑稽打扮。整个海滩就我们一家三口,他们母子二人玩得更是毫无顾忌,爬完了礁石,踩过了浪头,又玩上了对着海水撇石头的“咕咚”游戏。

回到林梧村已是十点多钟,都有点饿了,虽说已错过了早餐时间,我还是惦记着昨天没有吃到嘴的海南粉,一问餐馆老板,今天还真有。也没想太多,直接要了两碗,心底还庆幸总算吃上了。其实,这个时间点的粉已经是剩粉了,看着老板将一坨粉放在微波炉里加热,我就后悔了,可想而知,这成坨的粉又能比成坨的面条好吃到哪去?为了不浪费,我还是吃了。

沿着东南方向的道路离开林梧村,骑行大约四公里,便可抵达东坡村,并再次进入203省道(S203)。此时已是上午点半钟,没有云的遮挡,太阳变得异常毒辣,东坡村口的小商店正好有甘蔗出售,六元钱一整根,还帮着打皮,于是买一根解渴。

虽说临近正午,但为了赶时间,决定继续前行。每个人都涂了防晒霜,这对暴露在外面的肌肤非常重要,虽说它不能避免皮肤被晒黑,却可以防止皮肤被晒伤。沿着203省道(S203)一路向南,过锦山镇,将近下午三点钟抵达抱罗镇。沿途大都是低矮的灌木丛,鲜有高大的乔木,想找一席阴凉都是奢侈的想法,只得期盼头顶飘过的云能多停留一会儿。一路也很少看到大片的庄稼地,但是养殖的鸡、牛、羊却很多,尤其是不时出现的水牛,给车里的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途径抱罗镇,初衷是想吃一碗地道的抱罗粉。在镇上一打听,才知想吃抱罗粉也得早晨,这个时间点只能喝杯老爸茶。既然已身在抱罗镇,虽说没吃到抱罗粉,也就顺势说说抱罗粉。

抱罗粉也是一种米粉,做法与北方的饸饹有点类似,只不过饸饹用的是面团,而抱罗粉用的是米糊,但是最终形态非常相似。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汤和各种配料及佐料的差异。没有具体看到当地粉店如何卖粉,但是搜集来的资料却让我看的口舌生津:“粉店里往往放着一个大锅,锅中熬煮着猪骨或牛骨。汤滚时,不断地把浮沫除净,熬至骨味完全渗出,再调入适量食盐、味精增鲜即成。吃的时候,把早已烫熟冷却的米粉沥干水分,逐一加入炒花生米、炒芝麻仁(碾成碎末)、炒笋丝、炒酸菜、特制牛肉干丝、炒猪肉丝、蒜香熟油、香菜、葱花等。打一勺滚烫靓汤浇过粉面,撒进少量胡椒粉即成。喜欢吃辣的,加一点辣椒则更起味。”

没吃到抱罗粉,只得在超市买了八宝粥、面包、香肠等,出抱罗镇,坐公路边,全家野餐。

沿203省道(S203)继续向南,过公坡镇,一路直奔昌洒镇,计划参观位于昌洒镇西南部的。无奈抵达昌洒镇已是下午五点多钟,最终只得与宋氏祖居擦肩而过,抓紧时间赶往今天的目的地龙楼镇。

作为人文景点,可以说司空见惯,但是“祖居”却不多。通俗点说,这个地方只与名人祖上的生活关系密切,与名人本身只能算是祖籍名分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这个名人太有名,她就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于是当地政府于1985年修复了宋氏祖居。对宋氏家族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可错过。

眼瞅着太阳从西边的草丛中落了下去,暮色渐渐浓了起来、霞光慢慢暗了下去,我们一家依然在路上。媳妇儿在身后不时的问还有多远,我只得回答:“快了!”她实在有些疲惫了,从早晨到现在,骑行已接近一百公里。当龙楼镇漂亮的街灯出现在眼前时,媳妇儿竟然说:“这么漂亮的马路,再骑几公里也没问题。”孩子则安静地坐在车里,看着车外。

一家人都累了,于是找了一家条件不错的酒店住了进去。孩子看到宽敞、干净的大床,急不可耐的让脱鞋、脱衣服,之后便是一顿肆无忌惮的疯玩。一家人也都饿了,安顿好行李,我便出门买饭。街上有不少的大排档,但是既然已进入椰林的核心区域,就得吃点与椰子有关的,三十元买了一个椰子饭,十元买了两个新鲜的青椰(一个当场喝完,让老板挖了椰肉打包)。对椰子憋了好几天的情绪,一下全释放了,顿时觉得今天才算真正亲近了椰子。

椰子饭属于甜食,吃起来不仅像粽子一样软糯,而且还有浓郁的椰香味,可以说是一道原汁原味的海南菜。因原材料地域环境的限制,做工的繁复,最终将这道菜困在了海岛上。虽说也有礼盒装的椰子饭可以携带,但是与现做现吃的椰子饭相比,差的不仅是味道,还有那份沐浴椰风海韵的心境。

虽说不能亲自动手做个椰子饭,但我还是找了椰子饭制作方法的资料,看看或许真能收到“望梅止渴”的效果。“1.糯米淘净,浸泡数小时后滤去水分晾干待用;2.取刚结满白瓤的鲜嫩椰子,剥除外衣及硬壳,取出整只肉瓤,在顶端切开小口留盖,倒出椰子水,将糯米填入椰盅内,同时加入白糖及鲜椰汁,灌入淡鲜奶或沸水,用椰盖封口缚紧,放进盛有清水的锅中加盖,旺火煮沸,然后用慢火煮约3-4小时,糯米熟透胀满后取出;3.待煮熟的糯米椰盅自然冷却后,用刀切成若干块两头尖、中间宽的船形块,装盘即成。”

1月25日 龙楼镇- 骑行52公里

洁净雅致的环境,宽敞舒适的大床,原本该是美梦一场,没想到竟然被蚊子给搅和了。在家的时候,就听人说南方的蚊子如何如何厉害,总以为是矫情,蚊子咬了不就一个小包,挠挠就过去了,至于那么险乎吗。这一宿可算见识了,媳妇儿和我还好一些,孩子却被从头到脚咬了一身包。刚开始只是心疼,觉得涂点牙膏止止痒,过两天就好了,后来发现孩子发烧了,竟然是蚊子叮咬引起的,当然这是后话……

头一天的木栏头日出,在仓促中总觉看得不够过瘾,而且媳妇儿还没看着。于是决定在下的小澳湾再看一次日出(由于铜鼓岭封闭,无法登临,小澳湾便成为看日出的首选之地)。总结昨天的经验,今天六点多钟从酒店出发,沿着宽阔的文铜大道一路向东,无需拐弯,可直接抵达小澳湾海滩。

除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又是一片全家独享的清静海滩。

东边的天空已泛起淡淡的橘色,为了不再错过太阳升起的那一刻,我用三脚架支好了相机,一家人则面朝那片橘色,张望、等待。使人兴奋、激动的时刻总是那么短暂,几乎是眨眼的瞬间,太阳圆润的身影,如被风吹过的火炭一样,将天际的雾霭溶蚀成一圈红晕。海面上疯狂涌动的浪头,更增加了其喷薄而出的气势。仅仅四五分钟,它便迅速升了起来,橘色的光芒映射在礁石间,潮湿的沙滩顿时如鎏了金一样,熠熠生辉。

回看照片时,一家人如剪影般面向朝阳的画面,让我不由地心生遐想。人生复杂的意义,在那一刻被霞光雕刻的多么简洁、清晰。人生无法逃避奔波、劳碌,可我们一定要在奔波的间隙享受温馨、美满,以及充盈着朝气的生活。

海滩边上有一个露天的排挡,摆了好些粗笨的桌凳,看完日出,孩子安静地坐在凳子上,有点打蔫,摸摸额头竟有几分热。平时,孩子很少发烧感冒,这一发热,我和媳妇儿的心马上就悬了起来。决定去完附近的,立刻返回酒店。

石头公园位于海南岛最东端的铜鼓角西南侧,距离我们看日出的小澳湾大约三公里的路程。以往,我们习惯于将阳光、沙滩、大海组合在一起,这里却让人耳目一新,礁石成了这片海滩的主宰。一层叠着一层的浪头,扑在礁石上,一年又一年,如刀砍斧削,又似刻意研磨,终成今日极具观赏意味的各种形态。虽说临近仅有一条砂石小路,但我们一家还是将车骑上了海岸边的大礁石,站在巨石上感受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也深切体味到了自身的渺小。

返回龙楼镇,第一时间买了体温计、退烧药,孩子的确有点低烧。就近找了一个兰州拉面馆吃早饭,顺带给孩子吃药。看孩子食欲不减,我俩心里踏实了不少。通过在药店咨询及回酒店上网查阅资料,才确定孩子发烧与蚊子叮咬导致身体炎症有很大关系。由此我才算彻底明白,南方蚊子的凶恶,不是源自北方人的矫情,而是的确凶恶,不得不防!

考虑到孩子的身体状况,今天决定放慢骑行节奏。

出龙楼镇往西,不到二十公里便是东郊镇。走进海南,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海南岛作为盛名在外的“椰岛”,绝对离不开这个遍地椰树的“椰乡”。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文昌椰子半海南,东郊椰林最风光”,可见要领略椰岛风情,不到椰乡走一走那该有多遗憾。

海南的是全年最少雨的月份,所以这一路又是骄阳相伴,可惜“船迟又遇打头风”,骑行至航天主题公园附近时,孩子拖车的右胎被扎。好在准备充分,十多分钟修补完成。既然提及了“航天”,就多说一句。我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就在附近,只是在公路上无法看到它的身影。

临近东郊镇,道路两边有正在繁育的成片椰树苗,粗一看有点像两三指高的玉米苗,但是裸露的一个个椰壳早已暴露了身份。烈日当头,没有深究其生长的细节,而是迅速进入东郊镇,像获得特赦一样,赶紧向南拐入了椰林。远处、近处、房前、屋后全是椰树,大大小小的椰子一嘟噜一嘟噜的像挂又像嵌一样缀满了枝叶的根部。途经椰林中的“椰林村委会”,有小朋友招手,特意停车拍张照片,不为别的,只为“椰林”也得按下快门。

茂盛的椰林也为当地椰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进入椰林不远,我们就看到一家以椰壳为原料加工佛珠的作坊。由于椰壳厚度的限制,佛珠多小珠,虽说小却依然需要一粒一粒成型、打磨。首先,通过切割将椰壳加工成带眼的圆柱状坯料;然后将坯料夹在一个可以快速旋转的轴上,与坯料正对的则是一个同样可以高速旋转的圆盘状带U型槽的模具,U型槽的上方则有细水管不停地向槽上注水;最后,当坯料与U型槽逐渐接触、磨合,形成水磨效果,也就两三秒钟,一颗圆润的佛珠便成型了。再经过打磨、抛光等后续工序,一颗佛珠才算最终完工。

参观完佛珠作坊,继续深入椰林,路遇小店有椰子出售,停车小憩,买一只椰子解渴。青椰五元一个,金椰七元一个,昨晚已喝过青椰,于是要了一个金椰。从口感上讲,金椰比青椰略甜一些,椰肉则没有更大的区别。通过这两次吃椰肉,我才知道海口剥皮椰子的椰肉为什么啃不动,因为椰子太老,剥了皮壳就是不想让你看到“皱纹”,只有三四个月的嫩椰子肉才能带来果冻一样的口感。

休息的间隙,给孩子测了一下体温,虽说温度没有继续升高,但是也没有退去,再次给冲杯退烧药喝。

离开小店,前行不远即可抵达海滩,海滩旁边的椰林里是一个度假酒店,客房是一排排悬空的小木屋,装饰布置的很有情调。附近的椰树上则有人系了很多吊床,许多人躺在上面假寐,到处弥漫着慵懒的气息。径直奔向椰林外的沙滩眺望,让我非常失望,眼前仅仅像河一样有那么一绺海水,海水的对面则是一个人工岛。面朝大海的宽阔视野,被这一个人造小岛,破坏殆尽。曾经期盼的椰风海韵,在我心底瞬间随风消散。

期望过高难免会有失望。退一步想,即使没有大海,还有椰林在,热带风情依然不减,况且孩子还非常迷恋椰林中的沙子,用自己的塑料挖掘机到处开挖,紧着催促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椰林。

度假酒店附近有一条小街,大都是卖椰雕和贝壳工艺品的小铺,没有购买的打算,只草草逛了一遍。总担心离开这片椰林再没有更好的椰子可喝,于是再要一个。媳妇儿挖椰肉的手法,吃椰肉的表情,更是让我自叹不如。

吃完椰肉,本打算原路返回东郊镇,由跨越海湾前往清澜镇,幸好在街口偶遇两位广东骑友,刚从白头尾码头过来,为我们一家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乘船信息。沿着椰林西侧的一条沙土路向北,骑行不到四公里便可抵达白头尾码头。一艘小木船,被船老板油漆一新,红的、绿的、黄的间隔搭配在一起,非常新鲜。船老大瞅瞅旁边的小木船,不无几分自豪的说:“我这艘船最漂亮了!”于是,我们一家上了这艘漂亮的小木船。人,五元一位,自行车,五元一辆,看我的自行车和拖车连在一起,船老大说:“给你优惠,这算一辆。”

坐在船头远眺清澜大桥,高大的悬索塔直逼眼帘,随着木船的移动,海岸东侧的红树林渐渐被甩在了身后,绕过一溜鱼排,又是满眼拥挤的渔船,小木船慢慢穿过去,码头已然眼前,鼎沸的人声无法阻挡的飘过船头,没想到将近傍晚的渔港码头竟然如此热闹。

由于码头市场非常拥挤,自行车无法顺利进入,只得让媳妇儿在外面看车,我带着孩子进去看各种海鲜活物。虽说在长春的水产市场也可以看到各种海鲜,但是在渔港码头看总觉得更有气氛,甚至还能看到一些新奇的海货。有的摊位甚至把蛏子扎成一捆戳在水里,很有卖相;各种各样的螺,大的、小的、花的,看的人眼花缭乱;巨大的象拔蚌更是惹得孩子一个劲地指划;还有一种看上去像巨型甲壳虫的生物,我至今不知它叫啥名。孩子几乎在每个摊位前都想逗留,只得哄着他不断往前走,再哄着返回来,最后离开码头。

沿着清澜路一路向西骑行,直至与文清大道交汇处,经路人指点找到一家酒店。入住后,赶紧给孩子测体温,依然有点发烧,于是马上给他洗澡、吃药。

既然来到文昌,晚饭的首选便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文昌鸡,挨个问了好几家饭店,不是没有,就是卖没了,只有一个饭店有鸡,却是川菜辣子鸡。此时,媳妇儿后悔该在林梧村要半只白切鸡。无奈,改吃火锅(东山羊肉涮火锅也是海南四大名菜之一),找一圈依然无果。孩子还在发烧,决定不再折腾,最后只在路边的夜宵摊要了海南炒粉与粉汤。

虽说这一天只骑行了短短的五十二公里,但是我的嗓子竟然哑了,突然意识到自己上火了,只得在心底默默期盼:孩子,赶紧退烧吧!
1月26日 清澜镇-博鳌镇 骑行68公里

整整一宿我都没怎么睡踏实,给孩子又是量体温、又是擦酒精,折腾了好几次。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孩子脑门,当那股清凉感袭来,我竟然有点兴奋,孩子退烧了!悬了一天的心总算落地了。

怀着异常轻松的心情离开酒店,在文府路附近的锦山村拐入一条县乡道路,突然意识到竟然忘了吃早饭,真有些高兴过头了。心想,离下一个集镇会文也不是太远,于是继续前行。虽说是一条县乡道路,但是路况很好,而且道路两边全是高大的椰树,车辆也不多,除了像我们一家一样的骑行者外,很少特意过来的游客,即使是旅游团,一般也都去了声名在外的东郊椰林。与东郊椰林相比,远离商业化,使这里充分保留了椰乡最地道的乡野风情,“椰风”更浓郁、更淳朴。

除了吸引人的椰林,沿途还有不少老宅。古朴传统的建筑风格,写满沧桑的山墙,又为这片恬静、悠然的乡野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途径一个名为南海的村子,像集市一样有条小街,正好有老爸茶馆,赶紧停车喝茶、吃茶点。两杯奶茶,几块蛋糕、油条、肉馅面包,非常惬意的一顿上午茶。

离开南海村,继续往南,经冠南村往西便可进入201省道(S201),南拐不足两公里就是会文镇。途径镇子时,一直想发现与两样东西相关的蛛丝马迹,那就是八哥和信封饼,最终一无所获,却看到了许多佛珠作坊,以及一个专业的佛珠交易市场。昨天已在东郊椰林看了佛珠的加工,于是并没有再次关注。但是走进“八哥之乡”,没有看到八哥,多少有些遗憾。至于信封饼,昨天才在清澜的特产店认识了它。总以为今天路过会文,不仅可以看到,而且可以吃到,最终还是失望了。这是一种有历史渊源,外地人却鲜有知晓的特色小吃。为了弥补遗憾,我决定找些资料详细了解一番信封饼。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勤劳的会文人跨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赴南洋讨生活,海峡的隔阂让亲情只能靠一封封家书维系。但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加之战火烧遍神州大地,即便能从书信中获悉家中的情况,也要等上数月。思乡心切的华侨们便将简单的椰香薄饼,制作成信封的形状,以寄托乡愁。后来海南解放,华侨回乡,也将这蕴含浓浓乡情的小吃带回了家乡。”(《海南日报》)

再详细说说制作方法,或许看看也能解馋,如果能在超市买到椰子,砸开挖到椰肉,兴许还能亲自试验一把。
材料:糯米、椰丝、椰浆、花生碎末、芝麻、白糖、鸡蛋等。

方法:1.用老椰子肉磨成椰奶。2.将糯米在水中浸泡8个小时,然后再磨成米浆,这样米浆会更细腻、粘稠。3.在米浆中放入鸡蛋搅匀。4.倒入椰丝、花生碎末、芝麻、白糖、调和油搅拌。5.制作时,将特制的铁饼铛放在柴火架上烧热,浇上糯米汤后压合,两面翻转,均匀烘烤。6.将圆饼四周卷起来再折叠,变成信封的模样。

听说,在会文镇的莲崀村可以吃到正宗的信封饼,而且还可以围观信封饼的制作。

从会文镇往南,碰到不少大大小小的椰壳深加工工厂,有一家椰棕加工厂规模比较大,特意停下来进去参观。院子里的椰壳、椰棕堆得像小山一样,有工人正开着装有摔打设备的拖拉机碾压摔打那些椰棕半成品。制作椰棕的原材料就来自于椰子最外面的那层纤维皮壳,经过这样不停的碾压摔打,使里面的纤维分离出来,最终成为制作床垫等产品的上好原料。

参观完椰棕加工厂,继续骑行十多分钟,进入一个名为烟墩的村子,路边有小超市,停车小憩、补水。非常热情的一家人,正好也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片刻工夫,两个孩子就玩在了一起。超市老板看我家孩子满脸的红包,知道被蚊子叮了,便拿出自家从东南亚带回来的药膏给孩子涂抹,非常管用,仅仅一天,孩子脸上的红包就消退为小红点。虽说是一件小事,却让我铭记在心。

烟墩村南头有一条大道直通冯家湾海滩。海滩之阔超出了我的想象,以前只在青岛市黄岛区的金沙滩看过如此阔远的沙滩。这片沙滩不仅阔,几乎没有人,每天造访的来客,大都是环岛的骑友。岸边还有茅草盖顶的遮阳伞与实木躺椅,看到这场景,一家人都兴奋的跳了起来。此时正逢晌午,决定在躺椅上“发呆”两个小时。

由于沙滩的平缓,退潮后的冯家湾海滩也成了寄居蟹、招潮蟹等沙滩蟹的天堂。它们制造的如高粱米大小的沙球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沙滩,经阳光照射后,既温热,又松软,行走在上面非常舒服。陪着孩子,在长长的海滩上一顿疯跑,累了便回到躺椅上躺一会,与媳妇儿说笑:“这不就是梦寐以求的海滨度假生活!”看着海浪一次次冲上来,又退回去,真想枕着潮音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

带着几分不舍离开了冯家湾海滩,沿着201省道(S201)继续向南,一路如同赶集,到处是环岛的骑友,热闹非凡。抵达长坡镇后,在街口的小商店买截甘蔗解渴。休息一会儿,由此拐入前往潭门镇方向的342县道(X342),沿途有众多的石材加工厂,也有成片的菠萝地。许多地块的菠萝秧,其莲座状叶丛中已长出了很大的菠萝。吃了好多次的菠萝,第一次看到菠萝如何生长,也算长了见识。更让我们一家惊喜的是,途中竟然碰到了一个莲雾园。

第一眼,我们也不知道它是莲雾园,因为树上的果实全被纸袋套了起来。都走过了,又掉头走了回去,真的不想错过一次既长见识,又能体验的机会。询问果园主人,才知是莲雾园,而且正是莲雾成熟的时候,真有点中奖的兴奋。十五元一斤,毫不犹豫买了二斤。果园主人特意把套在果实上的纸袋拿了下来,让我拍照。熟透的莲雾通体鲜红,挂在树上像一串串红色的铃铛,好看又诱人。吃起来略微有点苹果的香味,一种比较清爽的甜味,最大的特点就是水分十足,有点像吸足了水的海绵(果肉本身也是一种海绵质的形态)。可能是这几天甘蔗吃多了,孩子吃莲雾的时候,也像嚼甘蔗一样,汁水嚼干了就把渣吐了出来。

抵达潭门镇已是下午四点钟,心无旁骛,直奔潭门渔港,对这个近几年因南海问题声名鹊起的千年渔港期望太久了。虽说没有看到像早晨那样繁忙的卸货场景,但依然看到了一批正在打包装运的鳗鱼。当我正惊讶于鳗鱼个头的巨大时(以前只在水产市场看过比蛇没大多少的鳗鱼),旁边的渔民却告诉我,这都不算大的,个头大的都得五十多斤。孩子更是围着鱼筐转来转去,不停的闹着要坐船。

因为正是捕捞作业的季节,港口并没有休渔期万樯涌动的场景,偶尔会有五六艘远洋渔船并排停靠在一起,已经很有几分渔港的气势。本想在渔港吃一顿海鲜,但是没有早晨热烈的海货交易氛围,又有些不甘心,只得将计划推向以后将要造访的其他渔港。

由富港街与滨海大道交汇处,向南拐入滨海大道,离开潭门镇前往今天的目的地博鳌镇。临上潭门大桥前,突然发现在道路北侧有一小片整齐的槟榔林,与周边环境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反差,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停车观看。几天来一直想谈谈生长在海南的三个很相似、又有很大差异的树种,这次正好看到了成片的槟榔林,借此将椰树、棕榈树也一起拿出来说说。

来海南之前,可以说只认识椰子树,因为它太有名了,也太好辨认了。抵达海口后,在酒店附近看到一种树干光滑、高大,树冠像鸡毛毽子的树,在海口的两天一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后来,在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和一个出司机聊天,他告诉了我结果。他是这样说的:“树干粗糙,有时会生长弯曲,那就是椰子树;树干光滑、高大,生长的笔直,那就是棕榈树;树干很细,但是笔直,上面还有一圈一圈的白印,那就是槟榔树;不过,三种树的叶子很相似,只是大小不一样。”一路走来,直至今天才看到成片的槟榔林,但是我一眼就认了出来。

过潭门大桥,沿滨海大道一路向南,干净宽敞的自行车道,树影浓碧的绿化带,四处飘逸的清新空气,瞬间让骑行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享受。不觉中就已进入博鳌镇,统一规划后的店铺门面装饰,精心修饰过得花草树木,使小镇处处流露着和谐。在鳌旺街附近,就近找一家酒店入住,安顿好行李便出门吃饭。

傍晚的博鳌小镇,到处是人影,饭店门口摆满了桌子椅子,街口的烧烤摊炉火烧得正旺,水果店的灯火更是格外的光亮……再加上鼎沸的人声,将这个小镇的火热气氛烘托的几近爆棚。

1月27日 博鳌镇-东澳镇 骑行96公里

博鳌虽说是一个小镇,但在国人眼中,它却与海口、三亚齐名,甚至有超越前两者的世界声誉,这也正是“博鳌亚洲论坛”为其带来的靓丽光环。

成立于200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是第一个把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作为一个非官方、非盈利、定期、定址、开放性的国际会议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赢为主旨,立足亚洲,推动亚洲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同时又面向世界,增强亚洲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对话与经济联系。如今,论坛年会每年的底或初,都会在位于万泉河口东屿岛上的论坛永久会址召开。

虽说身在博鳌,但我们一家并不打算花二百多元去看这间“国际会议室”。更愿意在小镇的海滨、街头,感受一番其与众不同的国际化气息。八点钟离开酒店,直奔位于海滨的酒吧街,想看一看图书资料介绍、网络世界疯传的“海的故事”。

早晨来看一间酒吧,虽说无法感受灯红酒绿下的浓烈气氛,却能在一份清静中端详其素面朝天时“海”的丽质。的确与众不同,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与“海”休戚相关,老船木制作的桌椅,嵌着珊瑚礁的墙壁,饱经沧桑的舵轮,装饰了渔网浮球的房檐廊柱……这些与海相关的每个物件都在诉说着海的故事。

连孩子都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一会儿摸摸瓷坛子做得装饰灯,一会儿转转饱经沧桑的老舵轮……完全进入了一个未曾谋面的游乐园。媳妇儿更是恨不得把所有物件都搬走,无奈只能多拍几张留影,唯一的遗憾就是海边的雾气太浓,天空被遮挡的严严实实,拍出来的图片缺少了蓝天的陪衬。

沿着酒吧街往南,还有般若海、曼半餐等一些装饰很有特点的酒吧。拐过南头的街角,是一座,继续往前经沿河街便可回到滨海路。沿着滨海路再往北走,直至与东山街交汇处西拐,即可进入前往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乐城岛(乐会古城)、蔡家宅等地的博文路。一条大约三公里的道路,满眼翠色,街回路转,美的出奇,我和媳妇儿忍不住一遍又一遍赞叹。难怪昨晚在一家东北饭店吃饭时,老板这样对我们说:“我媳妇儿一回东北就长病,来这儿就好。这地方风景好、空气好,人心情就好,这辈子死也得死这儿了,哈哈……”

在博鳌禅寺西门对面,拐入一条县乡小路,由此前往乐城岛。沿途种植有大面积的辣椒、水稻等作物,槟榔树也一下子多了起来,家家房前屋后多有栽植。骑行大约四公里,抵达万泉河北岸的朝阳乡,由此往南过万泉河大桥便进入了乐城岛。这是一个大约三平方公里的河心岛,因是古乐会县城所在地,而被世人所关注。

目前,岛上还有一条古街、一座(原址重建),以及一些遗留的古民居。城隍庙前面有个广场,旁边立了几块儿展板,对乐会古城及古城的文化进行了介绍。紧挨着展板有两间老屋,门口有棵树干笔直树冠像伞一样的树,树冠根部往下的树干上结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瓜状果实,有几个瓜被一块布包了起来。正琢磨找人问问,赶巧,主人从屋里拿出梯子架在树下,摘去布条,两个金黄色的瓜露了出来,主人用剪子挨个剪了下来,原来是木瓜。

从城隍庙广场绕回到古街上,正好有人家办喜事,在村口的槟榔树下搭了两个大灶,炉火烧的正旺,新房门口刚放过鞭炮,纸屑像红色的花瓣一样铺了一地,非常喜气。这种吃席的方式,和北方农村非常相似,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都是大灶大锅,只是有的地方雇厨子做,有的地方则是邻里亲朋亲自上阵。

古街上非常清静,几乎没有人,大概都去吃席了。整条街都由青砖铺地,两边已建了很多新式小楼,零星的老屋夹杂在其间,显得非常落寞,老街或许真要走到名存实亡的境地了。出古街,继续往乐城岛东南方向骑行,依据地图资料显示,岛的东南方有渡口,乘船过河便是留,正好参观蔡家宅。途径大片槟榔林,第一次与槟榔树如此亲近,于是全家钻进林子拍照、摩挲槟榔树。

还没到地图所标示的渡口,路已到了尽头,只得走进附近老屋向当地居民询问。原来渡口已经荒废,没有船摆渡,行前计划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孩子正好渴了,索性小憩,向老屋居民讨水喝,顺带参观了一番老屋,小窗户、大块青砖、滴水回廊,的确古风浓郁。屋主人说,都是祖上留下的,有些年头了。

原路返回朝阳乡,找一家老爸茶馆,喝茶吃点心。再次进入博鳌禅寺附近的219省道(S219)时,已是十一点多,时间关系,只得放弃前往留客村参观蔡家宅的行程。沿219省道(S219)往南,行至博鳌国附近,是一个“人”字形岔路口,往东过培兰大桥可前往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我们一家往西南方向骑行六七百米,东拐进入428县道(X428),前往龙滚镇方向。与219省道(S219)相比,这里路况佳、车辆少,更适合骑行。虽说是正午时分,也没有停留,一个小时后,在龙滚镇南边进入223国道(G223),也自此进入了多坡的丘陵路段。

从昨天到今天,遇到了不少的菠萝地,总想着买一个新鲜菠萝尝尝,于是一路寻觅。期望的事情总是不期而遇,沿223国道(G223)骑行不远,突然看见路边一个彩钢盖顶的大棚下面放着小圆桌,上面摆了七八个菠萝,大喜,赶紧停车询问,原来他们并不是专门卖菠萝,而是批发辣椒。不过,老板依然同意卖我们一个菠萝,五元钱一个大菠萝,还帮削了皮,并特意骑电动车到附近人家帮忙要了一撮盐。只在上面略微撒了点盐,一家人便大快朵颐。现在想来,像游戏一样的一次交易,更像一个没有脚本的温馨故事。

一道菜刚撤盘,另一道菜紧接着上桌了。过山根镇拐一个大弯,便进入了和乐镇,本想着能不能喝一碗和乐蟹粥,却碰到了飘香的和乐粽子。原本一到海南就迷上了粽子,这次哪能放过。六元钱一个,先要一个尝尝,好吃自不必赘言,问题是没有过瘾,于是又要一个,害怕孩子也错过这口美味,硬是将他叫了起来,没想到不领情,一顿叽歪,幸亏店家姑娘的一个棒棒糖,才算息事宁人。如此好吃的粽子,不详细说说真有点良心不安。

和乐粽子为什么好吃,因为有三样地产的原料别处无法比拟,那就是“吃海鲜的黑猪肉”、“喝海水的咸水鸭蛋”和“太阳河边的糯稻米”。

和乐传统粽子所用的黑猪肉,其黑猪多产于和乐小渔村,渔民用不要的小鱼、小虾、海菜和椰子肉喂养,可以说是睡在沙滩上吃着海鲜的农家黑猪,味道鲜美。鸭蛋多为当地传统养殖的麻鸭、红鸭、白鸭所下,这些咸水鸭以滩涂地上的小贝壳、小鱼虾、玉米、稻谷为主食,所下鸭蛋与普通鸭蛋在口感上完全不同(前文曾提到)。水稻则生长在咸淡水交界处,一半是太阳河水,一半是回潮进来的海水,所产糯米略带咸味,营养丰富。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粽子能不好吃吗。

在和乐镇离开223国道(G223),拐入东南方向,即可前往港北渔港。沿途碰到有农民栽植水稻,停车仔细观看,发现同一片水田竟然采用了不同的栽植方法,有人弯腰一撮一撮的插秧,有人却站立田中,三棵两棵的抛秧,像玩飞镖一样,很有意思。

港北是一个小渔港,聚集在港口的多是木壳小渔船,码头出售的也多是一些当日捕捞的小海鲜。码头的小渡口却非常繁忙,仅有一艘像筏子一样的小滚装船,一刻不停地来回摆渡。码头边上有几个小女孩正在卖花,看到孩子的拖车便新奇地围了上了,并很热情地送了孩子两支花。看有人和他玩,孩子非常高兴,对拍照也非常配合。

两个渡口之间的距离有两三百米,是港北地区与盐墩村最近的地方,像乘坐公交一样,连人带车三元钱便摆渡到了对岸。从烟墩村一直到大花角,是一块儿伸入大海的狭长半岛,沿途有六七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能望见西边的小海,要是不赶时间,这一路都非常适合看落日。从港北,再到这里,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几乎每家的房前或屋后都会栽种一到两棵木瓜树,兴许有什么讲究,只是我一直没有弄明白。

行至联丰村附近,有岔路口拐向东南方向,由此可前往大花角。急于赶路,放弃前往,继续沿着432县道(X432)骑行,爬上半岛南边的大长岭,眼前是一条非常陡的坡,下到坡底便是湾海滩。眼瞅着太阳偏向西边的天空,但我还是决定去海滩看看,一条陷脚的沙道,只得费力地推车过去。又是一片清净诱人的沙滩,虽说时间有些紧,一家人还是疯了一会儿。离开沙滩的时候,由于是上坡,沙道更加陷脚难走,只得将拖车分离单独拽上去,孩子却如少爷一样躺在车上傻笑,媳妇儿说:“得录下来,让他长大了看看,要是哪天咱老了,看他能不能这样对咱。”

眼瞅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心里有点纠结,今天到底是去比较近的万宁市区,还是去计划中的东澳镇?直至保定村,通过打听进入正在修建的滨海公路,注定要摸黑进入东澳镇。

海滨公路仅仅修建了砂石路基,宽阔的道路上除了我们一家,没有车,也没有行人,再加上两边有点幽深的松林,以及不远处传来的浪涛声,事后,媳妇儿说这个地方有点瘆人。好在只三四公里的路程,便抵达了太阳河口正在修建的大桥边,向建筑工人问清了前往东澳镇的道路,继续前进。此时,天色已彻底暗了下来,只得依靠手电光谨慎前行。经过大约半小时的骑行,顺利抵达东澳镇。

安顿好行李,独自上街买晚餐,在一个大排档前,看到有鱿鱼仔,就用它炒了一盘蒜苗,又要了一碗海南粉。顺道买了一个椰子,看摊上也有槟榔,便非常想嚼一块儿尝尝味道。摊主看我是外地人,切了一瓣送给我,说:“就这样嚼嚼吧,别包叶子和石灰了。”味道非常涩,没有多少水分,就像一块刚从树上剥下来的树皮,真的有点享受不了。

1月28日 东澳镇-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 骑行44公里

昨天,摸黑赶到东澳镇,使今天的行程变得轻松不少,出发前可以很自在的吃顿早餐。与海口、文昌等地的街镇相比,老爸茶馆突然消失了,代之的则是一个个粉汤店。就近找一家店要了两碗粉汤。其实一路已喝过几次粉汤,大米制作的粉条每个地方差别不大,只是在佐料或汤的配料上有一些细微差别。尤其引人的是,桌上多了一瓶金黄色的辣椒酱,没敢多尝,只夹了一筷头,一股火辣瞬间从舌尖引燃,传遍整个口腔。

来海南之前,根本不知道海南岛竟有如此神品。通过查阅资料,真让我吃了一惊。许多资料中说其辣度居世界之首,也有资料说是世界第二,但是有些国外的辣椒辣度排名资料根本没有提及它。我也没有找到一份权威的学术资料可以证实这些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确非常辣,而且是海南岛独有的辣椒品种,只有文昌、琼海、万宁、等地有。

出东澳镇沿435县道(X435)一路往南,骑行五六公里过风豪大桥便进入神州半岛。岛上到处是在建或已建好的楼盘,而且还有一个球场,虽说有几个海湾,大都变成了楼盘、球场的私家海滩,游客已鲜有涉足。岛上的马路绿化做得还不错,对于骑行来说会带来不错的感受。在半岛的西端有大桥和对岸相连,站在桥上眺望被半岛包裹的海湾,鱼排错落有致的浮在水面上,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根,不时会有渔民驾小舟摆渡其间。

离开神州半岛继续沿海滨向西骑行,前往南燕湾方向则是一段扬尘非常厉害的砂石路。总以为南燕湾该是一片可以亲近的海滩,没想到依然被各式楼盘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好在一路上不时的可以看到大海,使得视野不至于那么逼仄。海湾中的加井岛,如一条大鱼弓着背半浸在水中,苍翠的山脊,灰白的礁石,清晰可辨。

拐过大陆岭,穿过一座小桥,道路瞬间切换为宽阔的柏油路面,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又是一个接一个的楼盘,许多楼房像攀爬台阶一样一直修到了远处的山坡上,著名的石梅湾艾美度假酒店就在马路南侧的海边,看过《非诚勿扰2》的朋友一定能想起这个名字。路边的紫荆花落英缤纷,绿色的草地上缀满了花瓣,真是一幅天成的写真布景,媳妇儿忍不住坐在中间,脸上写满了得意。路中央还特意修了不少街心小岛,栽植了各种绿植,使逛马路真的成了一种看风景的享受。恍如回到了两天前的博鳌小镇,真是一个不输博鳌的地方。

沿着这条景观大道继续前行,遇十字路口,南拐五六百米便是石梅湾海滩。非常长的一片海滩,人却不多,只要有足够的闲散时光,坐着发呆、躺着晒太阳、撅着屁股挖沙子,或者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孩子非常迷恋挖沙子,拿着小锹,走到哪挖到哪,当看到远处的渔船时,又闹着要去坐船,只得抱着他迎着浪头向船的方向走。船肯定是坐不上,很不高兴的哭了一场,最终,回到沙滩边喝瓶儿童奶才算打消了坐船的念头(一路坐了几次船,孩子竟然喜欢上了坐船)。

离开石梅湾海滩,一路往北即可进入前往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的兴梅大道。骑行至高速公路入口北侧六七百米处,路边有一排简易的水果小铺,每家都将香蕉用绳子系了挂在棚顶的铁钩上,远看金灿灿的一片,非常招人。挂在铁钩上的还有一种咖啡色外皮的香蕉,被他们称为咖啡蕉,卖价很高,没有买,买了一串类似芭蕉的小香蕉。事后查阅资料,竟然鲜有关于咖啡蕉的资料,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香蕉,我也是心存疑惑。

穿越海南岛东线高速,过石梅山庄,翻一道山岭,坡底有一个十字路口,往东是海南东南亚风情村,往西则是前往兴隆热带花园的道路。已提前在网上预订了花园,于是直接拐入西边道路,骑行两公里便可抵达花园门口。

没进花园之前,总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地方,人进去了,如乘着扁舟一样飘在花的海洋中。事实上,却让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心理落差,花朵只能算是一种点缀,反而是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我觉得叫做植物园兴许更准确一些,比较尴尬的是,在热带花园成立之前,兴隆已有一座声名在外的热带植物园。不过,花园的兰花还是值得一看,虽说盛开的绝大多数都是盆栽的,但是品类非常丰富,紫的、粉的、黄的、红白相间的、带花纹斑点的……色彩缤纷,比较引人。

花园还有许多兰花属于附生兰,就是附生在乔木等树木的树干上,看上去像树木开花一样,其实附生兰只是一种半寄生植物。它的根须附着在树木枝干上生长,利用雨露、空气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质(腐烂的枯枝残叶或动物排泄物等)为生,自身可进行光合作用,不会掠夺它所附着树木的营养与水分(区别于寄生植物)。花园的许多树木枝干上都被人工绑缚上了附生兰,有的仅仅抽出芽来,真正开花的不是很多。

媳妇儿在树下捡到一朵落地的大红花,非常美的插在自己头上,让我给拍照,孩子看后竟然效仿,不知何时揪了一朵类似满天星的小草花,摁在自己头顶,让我拍照,逗得我俩一顿大笑。

花园很大,但是游客稀少,许多游客都是乘电瓶车来个走马观花,要是时间宽裕,可以仔细识别观赏各种热带植物,既长见识,又放松心情。我们一家参照花园地图不折不扣的转了一大圈,离开时已经三点多钟,原计划还要继续参观兴隆热带植物园,只得改明天了。

回到兴梅大道,继续往北大约2.5公里,便是中国第一家咖啡厂——太阳河咖啡厂,可以免费参观。来这里参观的散客很少,绝大多数都是旅行团,参团旅游的朋友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咖啡厂,更是一个大型的咖啡商店。路过玻璃橱窗后面的设备,会像背台词一样,背一遍这个咖啡厂辉煌的发展历史,然后匆忙将客人领向大型的咖啡产品展厅(商场)。许多咖啡加工设备并没有工作,所以不经人详细介绍根本无法了解每一道工序的工艺流程,参观咖啡厂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一家来一趟,或许仅仅是感受了一番咖啡厂的气氛,没有详细了解咖啡的生产工艺,非常遗憾。只得在门口拍几张咖啡树的图片,权作安慰,可惜上面还没有结咖啡豆。

离开咖啡厂,继续北行大约2.5公里,便进入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的核心街路大道。虽说仅仅是一个县级市的市辖区,却是星级酒店密布,运送游客的大客车如梭。我们一家也提前在网上预订了一间四星级酒店的房(108元),其实与许多经济型酒店差不多(当然不是豪华套房),房间布局简约、干净、利落,许多细节考虑的很到位,唯一的不足是房间里没有网络,只得拿着笔记本到大厅去上网查资料。

安顿好行李,时间尚早,一家人便骑车去街上溜达,顺便吃晚饭。太阳河将兴隆的街区分为两个部分,河东岸是各种各样的温泉度假酒店,聚集的多为游客,因此收拾的干净利落;河西岸则是当地人聚居的地区,店铺林立,223国道(G223)正好穿街而过,因此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虽说住在河东岸的酒店,要想体验品味当地人的生活,还是老街区更有味道,于是出门便直奔河西岸。

河西岸的小巷子中有不少水果店,第一次看到形状像长满肉髻的佛头一样的水果(其实北方大的水果店也有,只是价格不菲,平时很少注意),当地人叫做释迦摩尼果,超市多称为释迦,学名番荔枝。品相好的十五元一斤,品相差的十三元一斤,自己吃,所以品相差点没关系,最主要的是品相差的释迦,多已熟透,捏上去非常软和,吃起来口感更好。剥了皮可以直接食用,果肉乳白色,口感软糯,非常香甜。

逛了一圈,在太阳河大桥的西头,找了一个卖陵水酸粉的小摊,要了两碗。味道不错,很对一家人的胃口,孩子都吃了大半碗,于是又要了一碗。粉很细,类似于龙口粉丝,只不过还是大米制品,属于海南粉的一种。关键味道来源于那稠糊状的卤汁,香、辣、酸,非常开胃。先提前感受一下这陵水酸粉的诱人味道,决定到陵水后再好好品品。

回酒店的途中,碰到不少卖海鲜烧烤的排挡,价格也不贵,决定烤点小海鲜尝尝。一条秋刀鱼、一条比目鱼、一条鲅鱼,再来一瓶地产啤酒(凉啤),真是舒心惬意。

1月29日 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新村镇 骑行62公里

兴隆热带植物园距繁华的市区不远,沿着223国道(G223)南行大约两公里就可抵达。虽说刚过早上八点,但这里已是一片热闹景象,大多旅行团和我们一样,第一站就是这座植物园。与热带花园不同,这里有园区的导游带领参观,并详细介绍各种特色植物,哪怕是一个散客,他们也会专门带领你参观一圈(不额外收费),服务很周到,如果觉得这一圈不够过瘾,自己还可以自由参观。

植物园创建于1957年,隶属于国家农业部,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开发管理。目前,植物园已收集保存有2300多钟独具特色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并已成为一座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热带植物园。

我也不想刻意为植物园做广告,因为我们一家也是买票参观。但是这段介绍中有一个核心信息让人不得不关注,那就是香料饮料研究所,因为这个园中的许多植物与我们平常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胡椒,我们平常做菜作为调味料,在医药中则可作为健胃剂、利尿剂等。植物园里有许多胡椒藤,攀附在荔枝树上,叶根处已结有一串串绿色的果实(成熟后会变成红色)。还有香草兰,被称为“香料之王”,许多高档烟酒、茶叶、香水及化妆品中都有它的影子。植物园有一个专门培育香草兰的大棚,里面是一排排裹着椰棕、椰糠的石柱,香草兰就攀附在上面,通体绿色,叶子的形状有点像竹叶,但是革质,还没到花期,所以只是看了它植株的形态。

除了这些香辛料作物,还有热带饮料作物。诸如咖啡,虽说昨天参观了咖啡厂,但是并没有看到结果实的咖啡树,今天在这里如愿以偿。咖啡树开一簇一簇的白色小花,咖啡果则有点像野酸枣粒,生果是绿色的,熟透了就变成红色,只有去掉了果实的外皮、果肉、内果皮、银皮,才会露出里面的种子,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咖啡豆。咖啡豆再通过烘焙、研磨,才能成为人们桌上提神、消遣的饮品。还有可可,第一次知道可可是初中地理课本中关于可可产地的介绍,直至今天才第一次看到结在树上的可可果,个头比我想象的大很多,梭子形状(也说卵形),表皮有点像熟透的苦瓜,只是没有苦瓜那样的癞疤。里面也像苦瓜籽一样,有20-40粒的种子,也就是可可豆,可以加工成可可脂和可可粉,主要用来制作巧克力、高级滋补饮料、糕点和冰激凌等食品。许多人认为吃巧克力食品会发福,其实真正用可可脂制作的巧克力不会使人发福,只有代可可脂制作的巧克力食品才会使人发福,当然,真正以可可脂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也会很高。

植物园里还有蛋黄果、火龙果、面包果、菠萝蜜等一些热带水果植物,龙船兰、蟹爪兰、火炬姜等诸多热带花卉,以及见血封侯、神秘果等一些珍稀植物。在很短的时间里看这么多从未见过的植物,真有些应接不暇。最有意思的是,植物园会安排所有游客免费品尝他们自己种植生产的六道茶(包括咖啡、奶茶、香兰茶、苦丁茶等),茶厅附近便是特产大厅,要是觉得喝了人家的口短,买点香水、茶叶等犒劳自己旅行的辛苦或作为礼品送朋友也不错。

很开眼的一次参观,虽说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总觉还是遗漏的更多。

离开植物园,沿着223国道(G223)继续南行,途径一个小村子停路边休息,偶然回头,发现公路对面一户人家的房前正好有两棵菠萝蜜树,五六个巨大的菠萝蜜垂挂在树下。虽说在植物园也看到了菠萝蜜,但那个果实只是一个小瓜纽,与眼前这五六个菠萝蜜相比缺少视觉冲击力。抵达南桥镇街里,碰到一个果农用三轮车装了一车斗的菠萝蜜,征得同意,特意停车让我拍了两张照片。

过南桥镇不远,就进入山区路段,这是整个海南岛东部线路中最具挑战的一段路程,因为需要翻越牛岭山脉。在这个路段,来自各地的骑友最为集中,许多骑友在平路骑行的时候往往蹬得飞快,一遇陡坡立即泄气。所以,整个牛岭山脉的北坡,如同散兵线一样,推行的、骑行的一直稀稀拉拉排到山顶。媳妇儿自然加入了推行队伍,我的车连接着拖车,上坡推行更吃力,只得咕嘟半瓶水,一口气骑上山顶。看着许多骑友惊讶的表情,我对自己的体力还是很满意,毕竟已不是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人了。

牛岭又称分界岭,是海南东海岸的重要分水岭。作为脉从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延伸地段,牛岭从地理上成为海南南北地形的分界线,岭北为平原,岭南多山地,这种地理分界也促成了气候上的分界:季风北上与冷空气南下均受到山脉阻隔,山体迎面和背面气候出现显著差异,牛岭因此成为了海南岛东南海岸的屏风。同时,牛岭也是万宁市与陵水县的行政疆界点,也有资料显示,牛岭以北是汉族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以南则是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广泛分布的地区。

翻越牛岭,瞬间进入了圣女果的世界。公路两边到处是架的整整齐齐,成排、成片的圣女果秧,这里正是中国最著名的圣女果产区陵水县光坡镇。运气不错,这个季节正是圣女果采摘的季节,决定到田里找一家买点儿尝尝。走了第一家,告知刚喷洒过农药,不便采摘,但是告诉了价钱,五元一斤,让我们去别家摘点儿;第二家,要十元一斤,估计看我们是外地人,能多要就多要点儿;于是又找了第三家,老板很厚道,看我们还带着孩子,直接将我们带的塑料袋装满了(得有五六斤),只象征性的收了十元钱。我们一家主动要求和老板合影,至少以后翻看照片时,还能清晰地感受那份为人的厚道。

这袋圣女果,个头非常均匀,而且色泽红亮,吃起来不仅甜,水分还足,总以为这么多能吃一阵子,没想到入住酒店收拾行李时,已所剩无几。能种植出如此好吃的圣女果,与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陵水正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上,昼夜温差大,而且土壤含盐度高、阳光充足、水质好,种出的圣女果自然色泽好、口感也好。

过光坡镇,只三四公里便进入陵水县城,跨过椰林大桥,有一个公园,附近有几组关于黎锦的雕塑,形象地介绍了黎锦纺、染、织、绣的传统工艺,还配有简洁的文字介绍,使人可以很快捷的对黎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因为陵水是一个黎族自治县,如此隆重的来介绍黎锦,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沿着椰林南干道继续往前二百多米,就是陵水黎族自治县城乡规划馆,外形建的很有特点(俯瞰像一个海螺形状),对外开放,可以凭有效证件免费领票参观。由于时间关系,只站在马路边拍了几张照片。

进入陵水,还有一样东西让我们一家非常惦记,那就是酸粉,最终在文化路上找到一家酸粉店,像昨天一样,又要了三碗,很熟悉的口感、味道。不过今天我特别留意了其中的配料,里面添加了牛肉干丝、小鱼干,还有一种类似面筋的东西。吃完粉之后,和老板搭讪:“听说酸粉里有一种很名贵的配料叫沙虫,现在还有没有放沙虫的酸粉?”老板回答:“我这里就有,放沙虫的粉要十三元一碗。”一听这话我就来精神了,赶紧到橱窗里去看沙虫长什么样,老板非常热情的让我拿一个尝尝,真有点不好意思,这东西的确太贵了,已经达到六七百元一斤。一是盛情难却,二是机会难得,于是拿一个尝尝,非常鲜,嚼碎之后有一股淡淡的咸甜味。

沙虫,学名方格星虫,形状很像一根肠子,呈长筒形,体长约10-20厘米,且浑身光裸无毛,体壁纵肌成束,每环肌交错排列,形成方块格子状花纹。沙虫虽然没有海参、鱼翅、鲍鱼的名贵,但味道鲜美脆嫩,为海参、鱼翅所不及。生长在沿海滩涂,因为对生长环境的质量十分敏感,一旦污染则不能成活,因而有“环境标志生物”之称。放在陵水酸粉中的则是由沙虫制作的沙虫干。

出陵水县城,沿着223国道(G223)继续向南,骑行十二三公里,抵达今天的目的地新村镇。与新村镇隔海相对的就是南湾半岛,著名的便在半岛的石头岭一侧。海岸两边有缆车相连,参观猴岛非常方便。我们一家抵达时已将近傍晚,参观猴岛的计划只得放弃。但是被半岛包裹的海湾,依然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极大的兴趣,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优良的渔港,同时还孕育了一个特殊的水上居民群体——疍家人。

《辞海》中有“疍民”词条是这样解释的:“古族名。最早见于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和陶璜疏文。南北朝至隋唐时散居在中国西南各郡县,后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以珠江三角洲较多。世代以船为家,以渔业或水上运输业为生。清雍正以后,始有部分移居陆上,改务农业。其后裔已融合为汉族。建国后改称‘水上居民’”。通过这个词条,我们可以读出疍家人的核心特点就是生活在水上。以前的疍家人可能多以船为家,现在的疍家人则多在水上建有养殖鱼类的网箱、鱼排,以及居住的房屋。

位于新村镇这片港湾中的疍家人为什么这么引人关注,主要在于其规模的庞大,整片海湾到处是鱼排,一家紧挨一家,看上去阡陌纵横,非常壮观。码头上专门有人招揽到疍家鱼排吃海鲜的生意,免费接送,每位150元,可以吃一顿很有特色的海鲜自助。一家人花几百元吃顿海鲜,觉得还是有点贵,但是我们又非常想到鱼排上去看看,况且孩子两天前曾为坐船还哭闹一场,于是沿着码头继续寻找,最终在一个比较僻静的码头找到了类似水上公交的摆渡船。船主很热情,一共花费二十元,我们一家连同自行车全部搬上船,在海湾里逛了一大圈,并找了一家鱼排停靠,让我们上去参观。虽说在水上,但是和陆地上一样,他们也烧柈子、养宠物狗,只是平常走路却需要点功夫,网箱与网箱之间纵横相连的大都是两脚宽的木板,平衡能力差的人,行走期间肯定得眼晕。

离开鱼排往回走,看到不时的会有人站立鱼排边上等候,船主便会将船靠上去,他们轻轻一跳就踏上了船舷,一路不停的上人,完完全全的一个水上公交,真是很有疍家人生活气息的一次体验。虽说没有吃上海鲜,但是既坐船,又看鱼排,不仅孩子高兴,我俩也高兴。至于海鲜,我们则期待着明天早晨渔港醒来时的那份鲜活……

1月30日 新村镇-吉阳镇 骑行70公里

起得很早,没有打搅媳妇儿和孩子的美梦,独自背了相机出去了。沿着隐隐约约的马路朝码头走去,离得很远就能看见晃来晃去的灯光,嘈杂的人声更是此起彼伏。

这是一个专门停靠小渔船,销售各种小海鲜的码头(远海或远洋渔船在另一个专门的码头停靠)。许多出海早的渔船已经回港了,大都是搭档,一个从船舱中往出捞刚捕来的海货,另一个则在码头的摊位上挑选、整理货物。刚才从远处看到的灯光,便是他们的头灯散发出来的。微微的晨曦中,这一盏又一盏的灯光在各种各样的海货上晃来晃去,更增加了几分神秘。

许多海货我根本叫不上名来,有些也只认识大类,诸如鱼、虾、蟹、螺,细分到什么鱼、什么虾、什么蟹、什么螺,只知道几个常见的品种。将近两个小时,一直在各种海货间逛来逛去,看看这个、瞅瞅那个,实在忍不住就插空问问忙碌的渔民,有些海货多被渔民冠以地方土名,所以一直都没弄明白到底该叫什么。太陌生的海鲜没敢购买,海胆非常新鲜,十元钱买了六个(很便宜了);挑了几只螃蟹,蟹背上有眼睛一样}

根据你的情况怀疑蚊子咬后,局部会发生炎症反应,对症处理一下就好。夏天到了尽量,避免被蚊虫叮咬,肿胀处可用碘伏消毒后外涂消炎膏。希望我的建议对你有帮助。祝你健康。

最好配合消炎药,可以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