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老改造对老人日常生活小妙招有多大影响?

一、儿子不养老该怎么办  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了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如果子女对父母进行肉体摧残或精神折磨则构成虐待。如果子女对父母拒绝履行赡养义务的就构成遗弃。虐待和遗弃行为是法律禁止,如果情况恶劣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涉老民事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2016年以来,民间借贷纠纷出现井喷式增长,这一特点在涉老民事案件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朝阳法院提醒老年人要看好自己的大额财产,警惕高息、高回报陷阱。

  2016年涉老民间借贷案井喷增长

  《涉老民事案件审判白皮书》显示, 2012年至2015年,朝阳法院受理的涉老民间借贷案件分别为236件、306件、295件、660件,而2016年,这一数据骤然上升至4403件,同比增长5.7倍,占比达到当年涉老合同案件的68%,一跃成为涉老合同案件的主要类型。

  今年,随着金融监管的加强,涉老民间借贷案件首次出现了下降,今年前11个月朝阳法院共受理此类案件1267件。

  根据法院调研,民间借贷纠纷井喷式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P2P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2013年至2016年朝阳法院受理的涉老民间借贷案件占同期民间借贷纠纷受理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6.9%、15.1%、14.7%、44.6%。2016年较2013年增长了13.4倍。可见,老年人群体参与民间借贷投资并涉诉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层次的群体。

  朝阳法院副院长龙云斌介绍,近年来,P2P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年人因闲置资金较多,替代性投资渠道有限,成为该领域的重要投资人群。然而,P2P平台在为民间资本的保值增值提供新出路的同时,也为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发财致富的“商机”。高回报的承诺以及送油送锅、免费旅游、媒体广告等营销手段,吸引了大批老年人陷入“骗局”。

  老年人易成为非法集资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老年人大多存有积蓄,并容易受短期利益的诱惑,很容易成为非法集资活动的目标。从事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嫌疑人通常以编造虚假项目、进行虚假宣传、承诺高额回报等方式吸引款项,这些公司往往租用高档写字楼,迷惑投资人使其认为公司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并通过召开联谊会、发放礼品、组织免费旅游参观等方式获取投资人的信任。

  2012年初,郑某计划成立投资公司用于吸收社会资金投资项目。为了规避法律风险,郑某向刘某说明意图,承诺高额回报,由刘某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并出面注册成立公司。郑某担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系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公司经营决策、人事任免和财务收支。

  中盛恒通投资公司成立后,主要活动是以高息为诱饵,在社会上进行非法集资。为了骗取投资人的信任,他们对外宣传公司拥有露天煤矿、沿海航运、酒店等产业;公司养殖毛驴后提取驴精液卖给制药厂制造治癌药“精苓消瘤口服液”,用驴皮制阿胶收益巨大等。

  实际上,该公司既没有煤矿、海运、仓储中心等产业,也没有与任何厂家签订驴精液、驴皮的销售合同。所谓的抗癌药“精苓消瘤口服液”没有取得国家的生产许可。

  2013年4月15日,66岁的赵老先生听信了忽悠与中盛恒通投资公司签订《借款协议》,约定中盛恒通投资公司为开发扩大旗下养驴场建设规模,向赵先生借款1万元;借款期限12个月,前11个月每月支付赵先生200元,最后一月中盛恒通投资公司一次性归还本金1万元等。赵老先生如约支付了1万元,但随后发现中盛恒通投资公司关门,投资款无法取出。

  2015年8月11日,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决书,认定郑某、刘某等人成立中盛恒通投资公司的行为已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2016年5月,赵老先生将中盛恒通投资公司诉至朝阳法院,要求该公司偿还借款本金并支付违约金和利息。

  朝阳法院审理认为,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最终朝阳法院裁定驳回了赵老先生的起诉。

  切忌将全部储蓄用于投资

  关于投资理财,朝阳法院温榆河法庭法官李瑶瑶提示老年人,高收益必然意味着高风险,建议老年人不要轻信口头宣传,警惕高息、高回报陷阱,认真考察经营资质、投资项目真实性,理性投资。另外应留好养老钱,合理控制投资比例,切忌将全部储蓄用于投资,同时杜绝将大量资金投资单一项目,保证投资渠道的丰富性以降低投资风险。

  为提高老年人权益保障水平,朝阳法院建议房屋权属登记机关、民政部门、公证机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办理涉及老年人的房产和大额资金处置业务时,尽量要求老年人本人到场,明确告知业务内容、法律后果,充分提示交易风险,确保在老年人知情、自愿的情况下办理。

  法院同时建议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强对P2P网络借贷、私募基金等领域的金融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加大处罚力度,净化投融资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同时针对老年人群体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结合老年人的财产类型、抗风险能力,开发适合老年人投资的金融理财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

}

建设老年宜居社区,能不能嵌入更多便民服务设施?养老机构及其床位数量不够满足全市老人需求,还能不能增加?对于拥有483万60岁以上户籍老人、80万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上海来说,这些都是养老服务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今天(9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情况的报告,探讨还能为上海的养老服务做些什么。

咨询养老政策,可找“养老顾问”

社区里有了养老顾问,能介绍养老政策,链接养老资源,提供养老建议,听起来是不是很赞?今天,周到君从市民政局得到消息,上海今年试点推出了“养老顾问”制度,打通了养老服务供需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04个街镇设立了养老顾问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街镇顾问点,设立在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内,由现有工作人员以及街镇养老工作管理人员担任养老顾问。另一种是居村顾问点,设立在居村委会办公接待场所内,由居村委会成员担任养老顾问。还有一种是专业机构顾问点,设立在社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内,由机构管理或服务人员担任养老顾问。这些“养老顾问”的出现,给市民带来了方便。老人和家属可以向他们咨询养老政策,通过他们联系养老资源,请他们提供养老建议、定制养老方案。

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满足就近养老需求

为了让老年人在家里住得安心,生活方便,上海正在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推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改造。但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总体推进得还不够。尤其是老公房加装电梯问题,虽然人大代表和市民群众已经反复呼吁,但进展还比较缓慢。

因此,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今后在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各类综合性、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助餐点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造好养老服务圈,更好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就近养老需求。要加快社区和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建设,大力突破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瓶颈问题,为老年人生活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

鼓励中心城区老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

出于健康状况、照护需要等多方面原因,有一部分老人不打算在家里养老,而是选择住进养老院。为了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全市养老院正在按每年新增约6000张床位的速度扩容。检查报告指出,截至2017年,全市共建成养老机构703 家、床位14万张,床位数占户籍老年人口数的2.9%。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十三五”规划设定的16万张床位的目标。同时,本市还将进一步优化床位结构,从主要关注失能老年人向关注失能、失智老年人并重。

检查中也发现,虽然市民对养老院床位的需求量很大,但部分养老院却存在床位闲置现象,特别是一些郊区农村的养老院,床位使用率偏低。根据现行《养老机构条例》,中心城区政府应当制定引导、鼓励辖区户籍老年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的补贴措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周到君从今天的会议上了解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海将制定和落实鼓励中心城区户籍老年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的补贴措施,用好城乡各类养老资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常生活小妙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