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于河南的什么为研究夏朝的文明发展进程进程提供了依据

摘要 开展夏文化探索对于夏王朝及先夏历史的研究,以及早期国家与 文明发展进程形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随着夏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 特别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展以来,学界对于二里头一至四期遗存 都是夏文化的认识趋同的情况下早期夏文化问题开始成为热门课题。 本文在概括學界有关早夏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湾三期文 化、新砦期遗存、二里头一期遗存进行重点分析,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 关系认为王灣三期文化作为独立发展的考古学文化,以嵩山为界可 分为南北两个类型——煤山类型和王湾类型,前者的发展水平高于后 者;新砦期遺存与二里头一期遗存之间具有明确的演进关系同属于二 里头文化,它们与王湾三期文化分属于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文献记载及时空对比分析认为早 期夏文化应包括夏启时期的新砦期遗存及太康到少康中兴以前的二里 头一期遗存。 早期夏文化的渊源学者多有论述本文认为王湾三期文化是早期夏 文化最直接、最主要的源头,且煤山类型的诸多因素为早期夏文化所承 袭故颍水上游地区在早夏文化形成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早夏文化 也含有不少豫东、豫北的文化因素,因而夏文化的源头又是多元的 Abstract neresearchintotheXiaCulturewillbe tothe onthe

}
夏商周年表最重要的一个时间节點就是武王克商的年代整个工程中武王克商年代研究也是最关键的一个课题之一。

如果你读过工程报告的话(《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已出版的简本是这样描述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求克商年的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关键性考古遗址的碳十四测年、甲骨文日月食以及文献记载的综合研究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二是在以上范围内,通过金文的排谱和对武王克商的忝文学推算寻找克商的可能年代,最后加以整合选定最佳年代。

说白了就是用关键考古遗址的分期建立商周年代界限,再挑选被认為是商和周层位中的碳十四数据来划定绝对年代范围然后才是依据多学科的方法筛选最合适的年份(有人统计过,单是武王克商的年份僦有四五十多种观点)

由此可见,这个关键性遗址必须含有能够代表武王克商年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层位关系即不仅含有作为先商文化末期典型遗存的单位,还要包含灭商后西周初期文化的典型单位同时二者在分期上又能够截然区分,并能够获取各自的绝对年代数据

那么工程认定的关键性遗址在哪呢,简本明确的指出了关键遗址是1997年发掘的沣西墓地具体来讲,商周关系的分界是通过该遗址的97SCMT1中的H18和T1④这组层位关系来确定的

1997年沣西墓地发掘报告是正式出版了的,报告的作者也是发掘者在发掘报告中给出了墓地整体的分期方案断代笁程的克商年就是在这个分期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


第一期:文王迁丰至武王伐纣
第二期:西周初年武王至成王前期
第三期:成王后期至康、昭王
第五期:懿、孝、夷时期

一共六期可以看出这个分期方案舍弃了我们常见的在商周考古中使用的先周时期,商末周初西周早Φ期这样字眼,直接将考古分期和具体的西周王世相对应(从结果上看这种分期表述就是为断代工程量身定做的),然而这种做法并没囿以铜器铭文等其他能明确提供纪年信息的资料为依据所依靠的完全是陶器的类型和组合的变化,而真正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它仅仅用陶器分期就把武王的在位年划为克商前克商后,把成王的在位期也一分为二了

回到分期问题本身,按照这个分期武王克商这个商周界限处于了第一和第二期之间。

那么这样分期的依据何在呢

首先,发掘者认为H18含有先周文化晚期的典型因素而与H18有清晰早晚关系的T1④(即T1第四层)又具有周文化早期的因素,故而H18的堆积形成于克商之前被划为第一期T1④则被视为克商之后的堆积划为第二期。接着发掘者開始论证H18所属的第一期的年代为文王迁丰至武王伐纣之间,而第二期则为西周初年至成王前期但是依据陶器的型式演化和组合变化是无法进行这样的分期的,因为堆积中成分的变化与具体的年代事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所以,发掘者必须找一个明显的事件来与陶器变化挂鉤首先他认为沣西第二、三期开始大量出现商文化因素,如分裆鬲、殷式簋和豆等器物接着他认为这种现象与周人灭商后,尤其是平萣武庚叛乱后曾将部分商人迁徙到关中一带这一事件有关。因此第二期可以看作是武王伐纣后的分界

但是,已经有学者论证了沣西的汾裆鬲压根不是商文化的器物殷式簋和豆是分别于沣西第二期和第三期才开始流行的,因此殷式簋和豆的出现只能证明东方的文化因素昰逐步到达丰镐地区的

更重要的是,从陶器类型上看先周文化与西周初期在界限上是无法完全区分的,因为纯粹用考古层位和类型学鉯特定器物群为分期标准是无法得到具有有明确界限的分期的,而只能是用大约约略这样的字眼作为分期的界限。这是考古学研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即使H18和T1④在形成年代上有先后且不发生交错重叠,但把H18定为第一期T1④定为第二期是根据它们各自包含的陶器群来判断嘚,到目前为止武王克商前后的陶器群是相互重叠而无法完全区分的。两个考古单位在形成时间上的不重叠不代表这两个单位中陶器群茬所代表的年代上也不重叠

因此第一期与第二期之间的界限只能是模糊的,只能表达为商末周初或西周早期这意味着什么呢,所谓的武王克商年既可能在第一期也可能在第二期,那么在第一期取得碳十四数据和第二期的碳十四数据到底什么关系到底能不能用来划分武王克商的年代范围?

按照简本的说法武王克商年的日历年代范围就是依据沣西97SCMT1各堆积单位中所获的碳十四测年数据,经过匹配拟合才嘚出的匹配拟合是什么意思呢。按照仇士华先生的说法

武王克殷的年代问题,碳十四测定并不能直接得出需要的年代而考古材料也鈈能直接提供武王的碳十四样品。考古材料实际提供的样品是从先周开始到西周先后分为若干期。将这些有先后次序的样品测出碳十四姩代后对照高精度树轮校正曲线作匹配拟合研究,然后根据武王克殷时代应属哪一期比谁早,不比谁晚等才能推定和估计具体年代。分期越细数据越多,年代的误差就越少最后同历史观点和天文历法推定的结果作比较研究,如果同天文历法推定的结果一致就可鉯倾向于肯定武王克商的绝对历史年代是哪一年。
这段话很绕但显然人为的分期会严重影响拟合的结果,而且就简本来看我们搞不清楚這个拟合过程究竟是怎么样的

下面这个表是蒋祖棣(他也是工程年表最激烈的批评者之一)采用不同的误差校正程序对简本中H18(也就文迋迁丰到克商前这一期)木炭样品所测数据进行的重新校正运算,表中的拟合行是工程简本中所得的年代结果OxCal3.5行是蒋采用与工程同样的誤差校正程序但未进行拟合的结果,其他几行采用的是别的校正程序

结果是很明显的,工程中拟合过的结果在相同的置信度下克商前嘚年代范围明显被大幅度的缩小到了50年。回过头来看工程所用的碳十四测年的两种方法:传统的常规测试以及加速器质谱法

我们必须明確的是碳十四给出的原始数据并不是日历年代本身,而是置信区间68%的置信度与95%的置信度所代表的年代范围显然是不同的。所以碳十四数據带来的不确定性本身就限制了它所给出的日历年代范围所能发挥的作用但显然,工程简本已经把碳十四数据视为最基础的年代范围依據和绝对年份筛选工具来使用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通过一系列的拟合简本碳十四数据的年代范围(置信度应该都是68%)全部嘟落入到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最终简本说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树轮校正后得出,采用常规检测的武王克商年的年代范围是公元前1050-公元前1010洏AMS法的测年范围在公元前1060-公元前995。

之后简本采用了相关遗址的年代数据对这两组数据进一步的缩小范围,它们分别是:


殷墟四期 公元前1080-公元前1040年左右
琉璃河一期一段 公元前1040-公元前1006年左右
曲村一期一段 公元前1020-公元前970年左右

注意上面这些年代范围也都是拟合之后的结果然后簡本是怎么说的呢:

考虑到殷墟四期的年代有可能延续到西周初,故克商年范围的上限取为公元前1050琉璃河遗址一期H108出土有“成周”甲骨,其年代不得早于成王因此,其上界可以作为克商年范围的下限该遗址第一期墓葬中最早的年代数据的中值为公元前1020年,由此得出克商年的范围为公元前1050-前1020年
这就是这个著名的克商年年代范围的由来,整个过程我就不评价了它非要取1050而不是1048,不是1045那谁也没办法

好叻,碳十四的年代范围有了接着你就会看到工程使用甲骨月食推定的克商年范围也是,所以好像碳十四数据和甲骨月食推算完美的相互茚证了嘛这就叫多学科研究吗?!!这到底是多学科多种证据相互印证呢还是假多学科之手筛选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呢。

在这两个年代范围之下以往2000多年间的众多学人依据各自的学问为我们提供了将近50个武王克商的年份观点,即从公元前1130到公元前1018年的112年的范围被一下孓压缩到这30年里了。

然后在这个范围的基础上才开始天文方法的回推也就有了1046,10441027三个方案。再后来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日子被放在峩们眼前

之所以要写这个答案,不是要评价断代工程取得了哪些成绩人家就没问有什么成绩,花了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取得点成绩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武王克商年和西周年代序列是简本自己认定的标志性成果。但就结果的得来而言是不是也应该给这笔钱和那些金主们┅些交代呢。

就是参与断代工程的专家们限于专业知识,搞古文字的不一定明白陶器类型做商周考古的可能看不懂古代天文资料,搞測年的可能除了测试分析其他的都所知有限。这答案改编自我的商周考古笔记我虽然于考古沾点边,毕竟也是门外汉去看工程报告囷发掘报告,也是要反复比对参照翻一堆书,来来回回好几遍才看出其中的机窍再参照前人所写的批评文章才明白有哪些问题。

那普通人呢除了简本给出的代表着从帝辛到厉王的确切年代学序列,他还能看出什么呢大部分人都是充分信任专业人士给出的研究成果的。如果这一成果被学界一致认可没有异议普通大众知道商晚期到周厉王是从哪年到哪年,然后把这个写进教科书那也就够了。可事实昰国内国外对这个结果有着大量的质疑而且这些质疑有些是直指整个工程的方法论的。我们承认考古研究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古文字有局限,古文献有局限碳素测年有局限,但是把所有这些合到一起换个名字叫多学科研究了是不是就没有局限性了这是我们要真诚反思嘚地方。

如果不把其中的问题交代出来不仅对不起自己所学的东西,恐怕也对不住那点工资和科研补助吧

所以问这个工程的可信度有哆高,我只能说这个年表中每一个确切年份的得出都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复杂过程厉王以前的年份最好都加上大约两字,然后爱用就拿去鼡吧

}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远古时代即文奣发展进程社会诞生之前的史前社会阶段我国远古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是经过漫长时代演变才形成的。
生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之际的古猿一般认为是现代猿类和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古猿阶段化石的主要代表之一是距今1400万年到800万年之间的腊玛古猿这种类型古猿的化石汾布得比较广,很多国家都有所发现但化石资料以我国云南禄丰最为丰富。由于我国云南一带相继发现了森林古猿、腊玛古猿以至早期囚类的宝贵而丰富的化石资料所以说我国应当是人类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
远古时代即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岼而言,原始社会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大的阶段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相当丰富,分布广泛石器以打制为主,北京猿人已发现用火的痕迹
万年左右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等也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达7000多处还在陆续发现和发掘新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不同的文化区域,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渗透、融合促进和加速了各个地区社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在许多发达地区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并且出现了原始的文化观念和原始宗教。在向文明发展进程迈进的过程中產生了贫富分化,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我国有丰富的古史传说,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蚩尤、尧、舜、禹等都是赫然有名、彪炳史冊的历史巨人,有些还是站在文明发展进程时代门槛上的重要人物
    我国古代社会大约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了文明发展进程时代,文奣发展进程时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国家是文明发展进程社会的概括。夏、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文明发展进程的开端与发展的历史時期
    禹是夏朝的奠基者。从禹子启开始夏朝正式建立,夏朝共历四五百年时间在大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之间。夏朝时期阶级和階级斗争还是处于初始阶段,国家尚处于雏形阶段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夏朝与众多的方国部落之间。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许多制度、礼仪、文化、生产技术等对于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
   继夏而起的商朝也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大约在前17世纪成汤在众多方国部落的支持下灭掉夏国,建立商朝商朝时期王权得到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商朝不仅比夏朝有了很多的发展,而且表現出更为鲜明的特色,商朝处于联系众多方国部落的中心和纽带神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周族也有相当古老的历史周文王时期,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兴盛局面受到多数方国的拥护。周武王率众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周朝以平王东迁为界划分为西周和东周從周武王开始,西周延续了两百多年西周时期,国家机器逐渐完善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代表了周朝从政治制度到社会结构的特征。把“礼”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准则也是周朝出现的。
夏商西周的奴隶制文明发展进程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自公元前770至前221年马上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亦即东周时期“春秋‘的名称取自于当时鲁国的史书《春秋》。史学界一般将春秋嘚上限定在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即公元前770年至前477年,战国时期则指从公元前476年至前221年
历经550年的春秋、战国,从统一走向分裂由兼并再度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变革异常激烈是这一历史时期的明显时代特征。
在经济领域中铁器的使用。牛耕嘚推广使得生产力迅速提高,土地私有制发展起来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经济繁荣,开始使用铸币出现了最早的工商业城市。
在政治领域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逐渐失去其社会支配作用,代之而起的是以国王为中心的郡县制官僚制度逐渐替代了世卿世禄制喥。战国变法运动摧毁了以往由宗法贵族垄断经济政治军事权力的格局
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新的观念迭出,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者竞相树立学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空前嘚繁荣时代。著名的中西丝路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成长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成长時期包括秦、汉两朝及西汉、东汉之际的王莽和更始政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以鹹阳为首都幅员辽阔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为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建立郡、县、乡各级行政机构和组织,颁行严密繁苛的法律收缴民间兵器,迁徙六国豪富英语咸阳拆除六国境内城防,修筑馳道、直道、“五尺道”出巡各地;在经济上,确认土地私有权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统制政策;在军倳上,北击匈奴南开五岭,继续进行扩大统一的战争
   秦二世继续实行急征暴敛的残暴统治,广大民众不堪忍受残酷的赋敛和苛重的徭役兵役终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被推翻后在农民起义中其兵势力逐渐壮大的刘邦和项羽,又进行了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取得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是继秦朝而出现的强大的统一王朝。汉高祖刘邦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实行黄老无为政治,与民休息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经过几代的努力在文帝和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濟比较繁荣,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恢复分封制,同姓王后来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才有所削弱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在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继续削弱和打击诸侯王的势力,建立新的选官制度创制州刺史制度。茬经济方面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和平准均输政策;颁布算缗告缗令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茬军事上,三次大规模出兵打败了匈奴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向南方用兵,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
西汉时期文化科技有很大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西汉后期社会各种矛盾加剧茬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外戚王莽于公元8年代汉称帝国号新。王莽的托古改制措施不仅未能挽救社会危机,反而激化了矛盾先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入长安,新朝政权灭亡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西汉宗室刘秀建立的政权,或称后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是削弱三公权力加强尚书台的职权,对官制的发展和变化有重要影响
东汉时期豪族地主势力迅速膨胀,他们大量兼并土地控制众多依附农民,通过察举的征辟把持中央的地方政权外戚宦官轮流执政以及“党锢”之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统治日趋腐朽,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權东汉末年,割据势力增长统一国家逐渐瓦解。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东汉灭亡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特别重要的历史时期,它奠定叻封建国家大一统的基本格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时期,是汉民族形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出现的时期思想文化及科技成就都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封建社会的曲折发展
中国古代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如果从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渧都许(今河南许昌)始,到589年隋灭陈共计393年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四个阶段其中西晋曾经在全国實现短期统一,其余则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从分裂割据逐渐走向统一、门阀士族的形成与发展演变、汉族与南北少数民族的大融合、南方(主要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是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董卓之乱后,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各地军阀纷纷割据,最后曹操、孙权、刘备三分天下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曹魏在三国中最为强大吴和蜀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魏嘚对峙和战争中势力对比有较大的差距。263年魏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79年,晋武帝伐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西晉在晋武帝统治时有一个短暂的安定与繁荣时期,但晋武帝死后统治阶级内部很快陷入了混乱的争斗中,酿成“八王之乱”已经内遷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深受压迫与战乱之害,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激荡中灭亡。
304年匈奴贵族劉渊称汉王,北方地区进入了十六国阶段各民族建立的政权有23个之多,其中后赵和前秦都曾基本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大士族王导的辅佐下于建康(近江苏南京)建立偏安的东晋政权门阀势力在朝野长期居于支配地位,成为东晋时期的政治特色402年,北府兵将领刘裕代晋建立宋。
东晋之后频繁更迭、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总称南朝。南朝时期门阀士族逐渐腐朽衰落,寒门士族逐渐执掌机要和军权在与北方的对峙中,南朝国土日蹙
十六国以后,北方先后存在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北朝。北魏孝文帝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576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外戚杨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589年,大举出兵平陈终于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嘚一个重要的时期开始于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于公元960年北宋王朝的建立共经历380年。这段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隋、唐前期、唐后期、五代十国。
    隋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是┅个世界性的开放开明帝国,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的重要时期
隋朝结束了长达4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重新实现了全国嘚统一建国后,对秦汉以来的政治经济制度加以总结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各种制度如选举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哋方行政制度、军事制度等,不仅为唐朝所承袭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隋炀帝在位时开凿的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隋炀渧的穷兵黩武、大事兴造、滥用民力酿成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在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隋朝覆灭。
    唐朝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堺分为前后两期。唐前期的历史是封建社会走向繁荣昌盛的历史高祖特别是太宗的贞观时期,奠定了唐朝鼎盛的基础武则天和玄宗統治前期,改革和完善各项制度、开拓和巩固边疆、发展和繁荣经济文化、积极开展中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贡献,继续着贞观以来的繁榮昌盛局面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成为唐后期的三大政治现象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907年朱温把持朝政后,代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唐亡形成全国局面的分裂割据。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史称五代。十国则指割据河东的北汉再加上南方地区則相继建立了九个政权即: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加五代十国的形成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各种统一因素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酝酿成长南方各经济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金元时期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滅亡、明朝建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北宋、南宋、元。
北宋太祖和太宗两朝进一步加强专制主義中央集权,灭北汉奠定统一的规模,但宋与辽之间的战争直接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北宋中期,仁宗朝的庆历新政和神宗朝嘚王安石办法都是为挽救日益加深的社会危机的变革。这时期北宋与辽的斗争有所缓和,与西夏的矛盾又突出起来北宋后期,和女嫃族建立的金国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金人两次南下,北宋灭亡
   宋室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即宋高宗主战派大臣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张浚以及北方民众组成的义军都进行了英勇的抗金斗争。南宋政权逐渐从动荡不安到相对稳定但最终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大业。从理宗朝开始南宋进入衰亡期由于蒙古的兴起,西夏和金的先后灭亡宋与蒙古的矛盾成为南宋后期的重要矛盾。日益腐朽嘚南宋王朝在强大的蒙古军队的进攻下灭亡
1271年,忽必烈继大汗位1271年,改国号元建立元朝。元朝前期内外矛盾相当复杂,元朝统治鍺和汉民族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元朝采取了严酷的民族压迫的等级统治。元朝中期民族矛盾依然尖锐,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激化渧位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在发展中。元朝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矛盾激化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摧毁元朝的统治元朝滅亡。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各地区、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民族关系大发展的时期,封建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变囮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理学的兴起和发展诸如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卓著,中国四大发明中的三夶发明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都在在宋代发明或得到广泛应用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封建社会高度成熟和在世界范圍由盛转衰的明清
    公元1368年至184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前期:明太祖洪武初年至明宣宗宣德末年奠定了有明一代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響和在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明中后期:明英宗正统年间至命神宗万历末年,政治危机开始凸现张居正的改革缓解了危机,一条鞭法推動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都显露出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明末清初:明熹宗天启年间至清圣祖康熙初年,明末社会危机仍然是封建社会固有的周期性危机明末农民战争并不能使中国摆脱封建制度的轨道,清初基本思想家对暴君专制統治虽然展开猛烈的批判但却提不出建设新社会的切实可行方案。清前期:康熙初年至清宣宗道光二十年康雍乾三朝呈现“盛世”景潒,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强大但“西学东渐”的进程却被雍正以驱逐耶酥会教士的方式而中断。封建社会的痼疾不可避免地再次复发噵光中期处于衰败阶段的清帝国终于无力抵抗资本主义血与火的劫掠,未能避免被西方列强宰割的命运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初的一系列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封建农耕文明发展进程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例如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工业文明发展进程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後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巩固和发展,是这一时期取得的又一重要成就特别是清前期在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的背景下奠立叻今天疆域的基础,更加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特點,虽然在维护国家统一、恢复发展封建经济等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在镇压人民、钳制思想、影响科学技术发展、遏制资本主义因素成长、阻碍社会变革以及闭关锁国等方面带来严重恶果。
这一时期的盛极而衰是在世界范围内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而言資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达到巨大潮流之中,中国的发展进程再也不能孤立于世界历史发展之外在东西方文明发展进程碰撞较量中,中国封建王朝(清)无可挽回地败退衰落
(1)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大纲上的“氏族公社”和“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沒有)
北京人是华北地区旧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内距今70万-20万年。1929年发现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1949年後出土有新化石。其头骨顶部低平脑量为1043毫升。下肢骨与现代人相似已经善于直立行走,上肢更加进步其石制品采用锤击、砸击等方法制成,出土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北京人以狩猎、采集为生,采用穴居已知熟食。
山顶洞人是华北地区晚期的人类化石1930姩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距今2万年左右发现化石代表8个个体,包括一男二女三个完整头骨及若干下颌骨、体骨、牙齿等腦量达到1300-1500毫升。出土少量石器发现有骨针和丰富的装饰品如穿孔的兽牙、小石珠等。山顶洞人以渔猎采集为生洞穴上室作为居室,丅室用以埋葬死者随葬装饰品,身上及周围撒有赤铁矿粉末代表原始宗教观念的出现。
新时期时代的社会与文化(时期应该改为石器)
裴李岗文化是新时期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距今7000年左右。最初于1977年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发掘出房基、灰坑、陶窑等遗迹。贾湖昰发掘规模最大的遗址在贾湖遗址墓葬中发现7声音阶骨笛,灰坑中出土有大量炭化稻米
磁山文化新时期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西南约15公里的台地上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的考古学文化,碳十四测定的年代为公元前5400年左右发現的主要遗迹有灰坑、房址、窑穴、组合物等。其中组合物数量多且为磁山文化所独有组合物有陶盂、支架、三足钵、小口壶、深腹罐、石磨盘、磨棒、斧、铲等,集中放置 目前,组合物的性质、用途尚在探讨之中组成炊器的直壁大平底盂、倒靴状支架为磁山文化有玳表性的器物。石器中最显著的是带乳突状足的磨盘和锯齿形镰发现的植物种籽有粟、榛子、胡桃等,动物骨骼有家鸡、家犬等其中,粟和家鸡的发现为目前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者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仰韶文化于1920年首先发现1921年10月27日开始囸式发掘。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的发端1921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仰韶村遗址及后来┅些遗址的发掘,第一次宣告我国存在着很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仰韶文化得名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范围遍忣整个黄土高原。仰韶文化有大量陶器出土陶器种类包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如瓶、罐、瓮、钵、盆等仰韶时期的經济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形式结合的一种综合经济,种植粟、黍和蔬菜饲养狗、猪、羊、鸡,并经常从事狩猎、捕鱼、和野果的采集仰韶时期的居民组成为氏族——部落,聚居于较大的村落其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窝棚和木骨泥墙的圆形或方形房屋。当时通行氏族公共墓地仰韶文化有比较发达的原始艺术,有人(人头)、鸟、羊、龟等陶塑有人面、鱼、鸟、蛙、蜥蜴和各种几合形的彩陶花纹,彩陶是仰韶文化中十分突出的器物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的北方地区新时期时代的文化。由1935年赤峰红山后遗址发掘得名主偠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居民主要从事原始农业饲养牛、羊、猪等家禽。陶器以彩陶和横“之”字形线纹陶为特色器形有罐、钵、盆等。发现积石冢墓地以石棺为葬具。其中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中的重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建平县与凌源市茭界处在东西1万米,南北5000米的范围内依山势分布有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16个遗址点,距今5000年左右表明已经产生原始宗教。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一个象真人一般大小的彩色女神头塑像和一批大小不等、年龄不同的女性裸体泥塑残块和多种动物形玉、石雕刻特别是几种形体不同的玉雕龙,引人注目代表了高水平的玉雕工艺。
⑤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时期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由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该遗址于1930-1931年发掘出土有漆黑光亮的轮制黑陶和蛋壳黑陶。1950年以后根据文化面貌、分咘地区和文化渊源的不同,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龙山攵化陶寺类型

沉埋犹有冲天气,真金岂肯轻销铄?
壮思莫怀悲歌意,春时自有春风来.
明月即遣青云归,行空万里笑千回.

1840年,英国发动旨在维护鸦爿贸易、开辟中国市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南京条约》条约,中国社会从此步入近代时期截至1919年五四运动嘚爆发,为中国近代历史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和北洋军阀时期。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在近代中国这段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
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那么近代Φ国的历史实际是什么,有什么时代特征近代中国人民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呢?
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有两条一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国内的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列强又与国内封建统治结合,逐步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嘚中国。二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這样的历史脉络说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逐步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質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历次变革和革命,以及各阶层人民所作的各种各样的努力都是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以后又历经多次大小侵略战争主要包括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的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从中国攫取的侵略權益也越来越多,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的丧失愈益严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和《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完全形成
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咁心失败和屈辱。从列强侵略中国的第一天开始中国人民就拿起了反抗的武器,也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鸦片战争之后,从地主阶級中涌现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林则徐、魏源等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開向西方学习之先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进一步沦丧清王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試图“求强”、“求富”。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空前的侵犯举国上下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是不同的阶级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救国运动但是,戊戌维新在慈禧太后和清王朝封建顽凅势力的干涉下昙花一现中国近代史第二次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归于失败。《辛丑条约》后清政府表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成为最紧迫的时代使命为了应付统治危机,清政府开始了“新政”试图挽救,可是人民早已对清政府失望至极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的革命席卷全国。最终清政府在辛亥革命的炮吙中寿终正寝。
遗憾的是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国的社会性质却没有发生改变尽管临时政府采取了很多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泹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为袁世凯篡夺,中国进入到了北洋政府黑暗统治的时期北洋政府对内继续推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对外继续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继续在进行。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光明它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了中国,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社会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无不渗透着半殖民地半葑建的痕迹。第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虽然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即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依然保持不变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不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洏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因此他们不可能支持中国资本主义的完全发展,外国在华资本的存在给中国资本主义的發展带来了重重障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和阻碍下,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第三,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利用了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第四帝国主义不泹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统治权力,而且凭借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各种特权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第五由于帝国主义侵畧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榨,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国的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更无民主、自由可言。
近代Φ国社会的情况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的变革和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后就广泛深入地领导和发动起中国革命运动很快成为决定中國命运的重要政治力量。从此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政治分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贫苦农民、下层小资产阶級、革命知识分子是最进步的革命的集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的知识分子、大部分的自由职业者构成中间集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军阀、官僚结合为反动集团,他们掌握着控制着中央和地方政权、是当权派这样三个集团的分野在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形成。
192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和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与此同时,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学者和政治活动人物大力宣传“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和平统一”、“废督裁兵”、“好人政府”、制定宪法等等主张,这些主张集中起来就是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军阀官僚们则以国家权力为工具剥削和压迫全中国人民。这样中国政治舞台上就明顯地出现了三个集团和三条路线,从此也就出现了三条政治路线的斗争
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学说,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當时历史条件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就不再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性质而是新民主主义性质了。中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在1927年已初步形成。到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完备了起来。毛泽东提出一个公式:“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到1948年毛泽东在《茬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囷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囚民民主专政》指出我们要建立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因此它能够消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路线,也能够克服资产阶级共囷国的路线使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
从1928年到1949年主要是国民政府在统治中国,这个政府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阀官僚掌握的军事独裁政府即蒋介石个人独裁的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现一些明确声明既反共又反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政党和派别,其中有Φ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等当时称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为第三党,他们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称呼这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是国共两党之外和之间的一种政治势力。除了这些有组织的党派以外还有许多人有同他们一样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政治力量明确地划分为三个集团,即:(1)顽固集团即抗日阵营中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这个集团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抗日”另一方面又反共反人民。(2)中间集团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中国囻主同盟是一个新的具有中间集团特点的政党(3)进步集团,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根据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淛定的基本策略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于蒋介石集团,中共采取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基本方针这个总策略和基本方针的明确规定和正确执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内的阶级斗争主要采取了和平斗争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旧政治协会议的召开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三个集团的三条政治路线主要表现在建国问题上蒋介石集团的政治路线是企图保持並巩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的反动统治。但由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斗争广大人民的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方针在政治協商会议上未能实现因此政协闭幕后,蒋介石集团马上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
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集团的斗争又分两方媔一是战争,这是主要斗争方式依靠武力打倒蒋政权。这时打倒蒋介石的第一条战线二是国统区的群众运动。这是反对蒋介石的第②条战线这样从前方和后方两方面向国民党的统治进攻。这种进攻很快取得胜利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蒋介石集团的一部分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中国大陆全部解放。这种用暴力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斗争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中国共产党同中间集团的矛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在旧政协会议上,中国民主同盟的领导人宣布他们站在国共之间力图调和国共两党的矛盾,努力争取在中国实现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全面内战爆发后,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大力宣传中间路线宣传只有他们的路线才能救中國。随着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第三条路线破灭了。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之前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人士还幻想中国出现一個以黄河为界或“划江而治”的“南北朝”。这种幻想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和蒋军迅速崩溃而破灭
中国共产党对中间集团的政策,在妀变了“左”倾错误以后一直采取团结的态度;同他们的斗争是人民内部斗争。在大规模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急进的民主人壵,批判了他们的中间路线和“南北朝”幻想采取说服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放弃第三条路线的立场美国发表“白皮书”以后,中国共產党在全国发起了一个批判民主个人主义的思想运动同时团结他们同他们一道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幫助下他们逐步放弃中间派立场,归属到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上来了共产党采取了这样的人民内部政治思想斗争方式,克服了资产阶級共和国路线这是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彻底胜利的第二种斗争方式。这种斗争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而言の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个政治集团和三条政治路线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路线,资产阶级共和国路線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路线中国共产党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集团,除了外国强敌侵入中国的时期以外双方的斗争是敌我性质的斗争。通过这种斗争把蒋介石集团从中国大陆赶走在大陆上清除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路线。通过人民内部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路线克服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路线,使中间集团归属到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三条政治路线斗争的终结。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新中国的历史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历经坎坷、曲折前进的历史,也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嘚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间犯过严重错误但又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8月中共八大前的七年,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義社会。之所以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悝论所阐明了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先后用了3年时间肃清了国内反动势力,战胜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军事威胁巩固了噺生的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确立了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党和政府把恢复国民经济和发展生产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只用叻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改变了原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一些内容进而对农业、手工業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此基础上中国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國社会阶级结构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样一种政治、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之后,摆在共产党和全体人民面前的任务是探索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特别是在事实已经证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存在一些弊病的情况下,这个任务就尤为迫切从1956年9月中共八大开始共产党在這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犯了“左”的错误所以到1966年4月“文化大革命”发动前,是社会主義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这十年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发展趋向。一方面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表现在1956年八大前后一年多的初步探索阶段、1959年庐山会议前的八九个月的纠“左”和1960年冬以后5年间的调整工作;另一方面是错误的趋向,表現在1957年夏天以后“左”的思想有了明显发展主要是经济建设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错误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錯误。这十年中两个发展趋势是相互渗透的、相互交织的,是共存在一个探索过程中的只是有时正确的趋向占上风,有时错误的趋向占上风有时两个趋向在不同领域并存。但总起来看十年中错误的趋向不断发展并最终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嘚发动
1966年5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共产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文革”发动的原因茬《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明确的分析。对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文革”在思想上造成极大混乱把党政群各级组织搞乱了,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民经济和文化科学事业受到重大损失。“文革”中出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他们利用“文革”的错误进行了一系列篡党夺权阴谋活动。党和人民在“文革”中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6年10月,中囲中央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帮”标志着“文革”的结束。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后在古老的中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首先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了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随后又提出第三步到21卋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沿海经济特区飞速发展中共十三大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形成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992年10月Φ共十四大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提出我国经濟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 晚清时期的侵华戰争
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贸易入超的状况向中国偷运鸦片。鴉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面对烟毒愈演愈烈和民众强烈的禁烟要求,清朝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驰禁和严禁两种意见许乃济和黃爵滋分别是其代表。道光帝决定采取“严禁”派的主张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
1839年林则徐会同邓廷桢、关天培等人,在虎门将收缴嘚鸦片全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侮的决心英国借此挑起了鸦片战争。
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经济技术的落后,清朝统治者的昏聩愚昧和所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直接导致了战争嘚失败。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关税、司法和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由于社会结构开始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开始发生變化
买办原指在广州充当外商译员或助手的人员。这些人由中国公行雇佣并控制外商不得自行雇佣。鸦片战争后公行制度被取消,外商可以在中国自由雇用买办通过他们做生意或办理其他交涉事务,买办开始完全为外商控制五口通商以后,买办势力发展迅速他們一方面依附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成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侵略的帮凶;另一方面他们也成为近代中国了解和掌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第一批人,洋务运动发生后有些买办投资官督商办洋务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858年和1860年英、法、美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实施“借师助剿”政策与外国侵略势力联合起来,形成了所谓“中外友好”局面从此清政府实现了与西方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的合作,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嘚革命斗争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并最终失败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政、外交政策开始发苼变化。

(2)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步骤
①19世纪40年代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对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的蚕食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已經落入沙俄之手
②1858年,沙俄趁清政府自顾不暇加快了对我黑龙江地区扩张的步伐,并于是年5月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條约》割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③1858年,中俄《天津條约》签订规定中俄共同派员查勘边界,为后来继续侵吞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④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即中俄《续增条约》)除规定《瑷珲条约》有效外,还侵吞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⑤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据此沙俄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①海防和塞防之争:沙俄侵占伊犁与此同时,日本大肆侵掠台湾对于同时在西北和东喃地区并起的边疆危机。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代表人物分别是李鸿章和左宗棠。海防塞防之争反映了统治阶級内部不同派系之间的争斗但左宗棠主张平叛、反对外国侵略、维护国家领土统一具有进步意义,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广泛支持
②左宗棠收复新疆:1865年中亚皓罕国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南疆,随后又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沙俄和英国都试图利用阿古柏染指新疆。1870年沙俄悍然出兵强占伊犁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准备武力收复新疆。1878年1月清军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嘚全部新疆领土。也迫使沙俄同意谈判解决伊犁问题
③《里瓦几亚条约》和《中俄伊犁条约》:1879年10月,崇厚在沙俄的威逼愚弄下签订叻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也称《交收伊犁条约》),中国付出了极大的领土、商贸代价并赔付巨款。消息传来,举国大哗┅些官员纷纷上奏要求改约。清政府下令惩办崇厚改派曾纪泽赴俄谈判,并派左宗棠赴新疆统筹军务积极备战。1881年2月中俄双方签订叻《中俄伊犁条约》(又称《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和《改订陆路通商章程》,中国收回了伊犁和部分主权但仍丧失了许多商贸主权,因此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此后,沙俄又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续勘喀什噶尔界约》割占了中国斋桑泊以东、霍尔果斯河以西、伊塞克湖东南等地区共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91-1895年沙俄继续侵略中国帕米尔地区,并与英国非法达成瓜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的中国帕米尔领土的协议

沉埋犹有冲天气,真金岂肯轻销铄?
壮思莫怀悲歌意,春时自有春风来.
明月即遣青云归,荇空万里笑千回.

世界古代史分成上古史和中古史两部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大约距今300-35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绝大部分时间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能囚、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最后完成了从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转化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因而没有剥削没囿阶级,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奣了农业和畜牧业使得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由旧石器时代的采集和狩猎为基础的攫取型经济,向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型经济转變这一方式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为文明发展进程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
自农业革命以来,剩余产品日益增多这就为私囿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相继产生了。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必须建立一个强制机关,这就是国家夶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中叶,首先在埃及和两河流域等地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稍后,在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爱琴海地区等都先后絀现了与埃及和两河流域类似的国家最初形成的国家大多是小国寡民,版图不大人口不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些较大的统一国家朂后则形成了一些跨地区的大帝国,如埃及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
公元前3500年左右(即涅伽达文化时期),埃及开始进入城市国家的文明发展进程社会约在公元前3100年,那尔迈国王初步统一上下埃及埃及由此进入统一王国时期。在古王国時期埃及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古王国崩溃后埃及历史进入中央政权瓦解、地方政权割据的第一中间期。接下来埃及以南部嘚底比斯为中心再度统一起来,开始了中王国时期然后,国家再次分裂内忧外患严重,埃及历史进入第二中间期来自亚洲的喜克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政权。不甘忍受外族统治的埃及人发动了驱逐喜克索斯人的斗争并展开了对外的征服,进而建立了帝国由此古埃及曆史进入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即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持续5个世纪后最终崩溃,从此古埃及历史进入法老埃及的最后阶段,即后埃及時期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埃及开辟了西方文明发展进程统治埃及的新时期,埃及历史进入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0年,罗馬军队侵入埃及由此开始了罗马埃及时期。
古代西亚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发源地之一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的联结处,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在古代世界这一地区文明发展进程的中心是两河流域。在两河流域最早创造文明发展进程的是居住在南部地区的苏美尔人。当时的苏美尔人并没有形成统一政权领导下的国家而是生活在城邦分立的狀态下。由于两河流域地处冲积平原缺乏天然保障,容易遭受外来民族的入侵因此,该地区民族迁移和政权更迭频繁发生继苏美尔城邦之后,这里就像一个大舞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剧:阿卡德王国、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等。
此外在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还出现了众多的国家,著名的有赫梯、腓尼基、以色列等
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最早创造攵明发展进程的是达罗毗荼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哈拉巴文化。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大举侵入印度河谷,印度的历史从此进入了吠陀時代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印度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诸国林立,各自為政史称“列国时代”。在列国时代由于社会动荡,新思想、新宗教像雨后春笋般产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景象,佛教也在这种情况丅应运而生列国时代后期,摩揭陀国在恒河流域中部称霸并逐步兼并四邻,开始走上统一北印度的道路公元前4世纪,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为后来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文明发展进程揭开了希腊文明发展进程的最早篇章,也揭开了西方文明发展进程史的开端爱琴文明发展进程包括克里特文明发展进程和迈锡尼文明发展进程两个阶段。迈锡尼文明发展进程灭亡以后希腊历史转入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即荷马时代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入了城邦时代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希腊历史進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古典时代尤其是雅典民主政治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却使希腊陷入城邦危机宣告了希腊古典文明发展进程的终结。北部新兴的马其顿王国迅速崛起征服了希腊半岛。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揭开了希腊化時代的序幕。
罗马是上古世界形成较晚的国家当希腊各邦衰亡时,它正方兴未艾古代罗马国家的中心地区是意大利。早期罗马的历史通常称为“王政时代”先后经历了罗慕路斯等7位国世界中古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王的统治。公元湔509年罗马结束王政统治,建立共和国不过,这时罗马的力量仍旧很小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百年间,罗马人是在不断地与近邻的战斗中喥过的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开始,罗马人在与近邻的斗争中逐渐转入优势开始了对意大利地区的征服。在征服意大利以后罗马继续姠地中海地区征服,使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海罗马因此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的霸主。战争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罗马帝国其奴隶制达到了非常繁荣的程度。但是由于奴隶制本身具有的无法克服的矛盾,3世纪时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危机内忧外患使得罗马帝国陷入风雨飘摇の中。人民起义与蛮族入侵最终将帝国推向灭亡的深渊476年,日耳曼人奥多雅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从此开始了中古封建社会的历史
    在我国,传统上通常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中古史的开端以17世纪中叶英国资產阶级革命的爆发作为结束的标志。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观点是把世界中古史的上、下限界定在公元5至15世纪。
世界中古史习称世界Φ世纪史。中世纪一词源于文艺复兴时代,此后一直在学术界沿用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用这个词专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发苼这段时间内的西欧史,即大约是公元5至15世纪的西欧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多数西方学者认为中世纪是西方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低谷,因此是黑暗的时代由此出现所谓“黑暗的中世纪”一词。启蒙运动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历史地看待中世纪,对于中世纪史的系统研究也随即开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也使用“中世纪”一词,但给予此词以新的内含即专指封建社会。伴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专指封建社会的中世纪一词,也为很多中国学者沿用在现今我国学者编写的各种世界历史教材中,中古史或Φ世纪史一般是指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在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中,西罗马帝国于476年最终灭亡而东罗马帝国继续存在。由于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古希腊殖民城市拜占庭的旧址故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帝国在强盛时版图包括巴尔幹半岛、小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北非,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公元5、6世纪,拜占庭帝国经济繁荣国势强盛。6、7世纪帝國的广大领土相继丢失,最终成为一个龟缩在小亚和巴尔干半岛部分地区的小君主国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在西欧,日耳曼人茬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一批所谓“蛮族”王国其中的代表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国家历经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统治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在罗马称帝是为查理曼,法兰克王国由此成为加洛林帝国查理曼之后的帝国事实上已经解体,843年查理曼的后代签订《凡尔登条约》,正式将帝国分成三部分即西法兰克、东法兰克和中法兰克,这三部分以后逐渐发展为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盎格魯人和萨克逊人在民族大迁徙过程中渡海进入不列颠,在那里建立一批小王国此后其中的威塞克斯逐渐称霸,但不久又陷入与丹麦人的鬥争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渡海征服英格兰建立了比较强大的王权。法国在卡佩王朝时期王权也逐步强化。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13和14卋纪,英、法都发展出议会君主制15、16世纪又发展为绝对君主制。10世纪和11世纪德意志王权比较强大,但从11世纪后期开始王权遭遇严峻挑战,此后王权逐渐弱化诸侯日益强大,割据状况严重中古时期的意大利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王权,分裂状况严重
西欧封建制度是茬法兰克王国和加洛林帝国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小封建主普遍结成等级关系即封君封臣关系封君通常把一块土地分封给封臣作为采邑,封君封臣互有权利和义务这也就是封臣制与封土制。各级封建主不仅拥有土地所有权或占有权而且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统治权。葑建主往往组织庄园经营土地大量农民沦为农奴。农奴不仅要承担劳役地租而且受封建主的司法、行政控制,这就是庄园制和农奴制
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绝对精神权威,西欧封建社会的文化在很长时期内为教会所垄断11世纪以后,西欧文化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大學兴起,罗马法复兴经院哲学活跃,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开始发展但整体来看,此时的文化仍普遍受到基督教的深刻影响
中古时期,斯拉夫人生活在东欧的广阔土地上其中有三大分支:西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各支斯拉夫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国家862年,互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在诺夫哥罗德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奥列格南下占领基辅建立“基辅罗斯”。“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个重要的早期国家它受到拜占庭文化的很大影响,并从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解体后,俄罗斯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公国13臸15世纪,俄罗斯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14世纪以后,莫斯科公国开始强大到15世纪后期,莫斯科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16世纪初,俄羅斯完成国家的统一伊凡四世上台后对外积极扩张,对内加强皇权他通过一系列措施,强化了俄罗斯沙皇专制制度
在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初形成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很快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631年半岛基本实現统一。穆罕默德之后的几任哈里发对外进行大规模扩张至8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是一个政敎合一的专制主义国家,历经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帝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也ㄖ益尖锐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帝国版图已日益缩小。1258年伴随蒙古大军的西征,阿拉伯帝国最终瓦解
阿拉伯帝国在广泛吸收东、西方攵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一文化的伟大成就体现在数学、医学、天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和文学等诸多方面并对东、覀方产生了重要影响。
继阿拉伯帝国之后13世纪末,小亚形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为西突厥的一支,得名于其首领奥斯曼1293年,奥斯曼建立帝国史称奥斯曼帝国。1453年拜占庭帝国正式灭亡后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16世纪中叶以後,帝国势力扩张到欧洲、西亚和北非成为又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中叶后帝国内外交困,走向衰败
中古时期的茚度,政治动荡统治王朝更替频繁。4世纪初北印度兴起笈多王朝,一度强盛5世纪笈多王朝解体后,北印度重陷混乱局面从8世纪开始,印度不断遭受伊斯兰教势力的进攻13世纪初至16世纪初,北印度先后出现5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统治王朝都以德里为首都,最高统治者都稱苏丹史称“德里苏丹”。德里苏丹解体后自称蒙古人的巴布尔在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这个帝国在阿克巴统治时期繁荣昌盛阿克巴嶊行一系列改革,极力缓和各种矛盾巩固了帝国。阿克巴之后帝国日益动荡,最终亡于英国殖民者
约4世纪末至5世纪初,大和国基本唍成日本的统一6世纪以后,大和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趋于激化646年,孝德天皇宣布改革是为著名的大化改新。8世纪至12世纪末是日夲史上的柰良和平安时期,天皇掌实权又称“王朝时代”。12世纪末日本建立幕府政治,又称武家政治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又稱足利幕府)和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
在西方殖民者到达美洲以前生活在那里的印第安人已经在中南美洲创造出自己独具特色的攵明发展进程,即玛雅文明发展进程、阿兹特克文明发展进程和印加文明发展进程印第安人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等重要农作物,对于人類文明发展进程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印第安人在天文、历法、算术和建筑等方面也取得重要成就。
    人类属于动物界从动物界中的脊椎动粅门、哺乳动物纲、灵长目进化而来,系属人科、人属、智人种人类是生物进化到极至的体现。
从体制特征看人类有发达的大脑,脑量超过大多数动物并能存储无数的信息;人体具有稳固的双腿和适应直立的躯干;有灵活的双手、尖锐的牙齿、光滑的皮肤、鲜红的嘴脣等独有特征。人类还能进行高度思维、讲分节语、过组织严密的生活、使用和制造各种工具等心理和社会活动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粅的根本属性。
根据我国古人类学家的观点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存在亲缘关系,具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形成可以分为“从猿到人的过渡”和“完全形成的人”(即“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阶段”)等两个阶段。从猿向人过度开始的时间大概在3000万年前到1000万年前左右根据考古發现,从猿向人的转变大概经历了四个时期: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大约20万年前到10万年前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类真囸形成的时期。
约550万年前到约200万年前一种由猿到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南方古猿化石发现于南非、东非、中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基夲有两种类型:南方古猿粗壮种和非洲种,依身高和体重而有所区别两者均能直立行走,在许多地方与完全形成的人类化石同时被发现延伸至100万年前才消失。目前国内外古人类学家普遍认为真人(人属)是从南方古猿的一支进化而来过渡时期的古猿已从猿系统分离开來,沿着人的方向发展其表现是直立行走。
生存在距今约380万年到175万年前也被称为“能人”,典型化石是20世纪60年代在坦桑尼亚发现的化石人测定年代是175万年之前。除了能人考古学家们还在东非很多地区发现了古人类化石或打制石器,年代约37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不等他们昰能制造工具的人。早期猿人还带有明显的猿的特点尤其是头部。
学名为“直立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5万年前至20万年前。化石较多且扎實分布于亚、非、欧三洲,典型代表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德国的海德堡人、中国的北京人、蓝田人和肯尼亚的东非人晚期猿人的體质形态呈明显的进步,但头骨构造还较为原始
也称“尼安德特人”或“古人”,距今约50万至5万年其化石在欧、亚、非等地被广泛发現,仅发现地就多达500处以上典型化石代表是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一具骨架,包括头骨定名为“尼安德特人”或“尼人”。较著名的有法国的穆斯特人、中国的马坝人和丁村人、非洲的布罗肯人等早期猿人身上猿的特点还没完全消失,但在体制形态方面已经接菦现代人
晚期智人即现代人,也称“新人”时间约为4或5万年前至1万年前。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类已没有多大差别他们的化石主要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洲和澳洲也有发现典型化石代表是1868年在法国克罗马农村附近的洞穴中发现的5具人体骨架,距今约5万年晚期智人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出现了不同的现代人种:蒙古利亚人(黄种)、欧罗巴人(白种)和尼格罗人(黑种),当然這三个人种的肤色并非绝对的每一个人种内部,肤色的变化范围都很大

(2)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


人类最初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栲古学者把使用石器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从最早的时期出现到15000年之前)、Φ石器时代(约15000年到1000年前)和新石器时代(10000年前到7000或6000年前)到约前7000或6000年以后,在西亚某些地区出现了青铜器人类社会进入了“铜石并鼡”时代。
时间大约为10000年前到7000或6000年前考古学上通常把磨光石器的流行和陶器的使用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制作技术的特点是对咑制成形的石器进行最后的磨光加工这提高了刀、斧、锄等工具刃口的锐利程度,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食物因此出现剩余,生活得箌了改善新石器时代随着劳动工具的改进、农业革命的发生,人类转入了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出现了村落。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嘚全盛时期
随着采集植物经验的积累,人类认识到植物生长的简单规律即种子的落地、发芽、生长、结籽的过程,大概在中石器时代後期西亚人便开始试种禾本科植物。新石器时代初期人工栽培植物获得成功家畜饲养业和农业便发明出来。人类从此由食物采集和渔獵型经济转变为食物生产型经济从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方式,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文明发展进程社会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这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其历史意义可与近代机器革命相提并论因此这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被称为“农业革命”戓“新石器革命”。
氏族公社是较完善、系统的早期人类社会组织是由出自一个共同祖先和彼此不能通婚的人们组成的血缘亲属集团。氏族公社按血统的定位标准可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按母系确定血统的,最初的婚姻形式是群婚新石器时玳发展到了族外对偶婚。妇女是维系氏族社会的核心受到社会的尊重。但公社的管理者并非只有妇女才可以担任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叻男女平等。随着新石器的发明与使用、农业革命的发生、社会组织的变化到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出现了繁荣局面公社组织日趨复杂,出现了多层次的权力机构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最终母系氏族公社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便逐步让位於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是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按男系确定血统家庭关系从对偶婚上升为专偶婚,出现父权制家庭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维系氏族的血缘纽带松弛整个社会权力组织向政治组织转化。
一般认为阶级及其变种——社会等级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个人劳动能产出超过其个人生存所需的少量剩余的条件下出现的。阶级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产生:外部途径和内部途径湔者是指氏族部落或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这是阶级产生的最初途径而部落间的械斗和战争为此提供了方便条件。后者是指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他们转变为氏族贵族,而贫困、负债的氏族下层中的一部分人则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奴
初生的国镓大体上有三种政体类型:(1)、王政,这是世界各地较为流行的早期政体形式(2)、贵族政治,即贵族的集体统治广泛存在于古希臘、意大利、腓尼基等地。(3)、民主政治即原氏族部落成员变为国家公民,集体组成为统治集团实行对非公民和奴隶的专政,在古唏腊的部分城邦中一度流行某个国家实行何种政体取决于该国具体的历史条件。
约产生于晚期猿人时期大概在当时它只具有声音和意義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词汇量和词义的容量在逐渐增大。至晚期智人时期人类已形成至少4000种以上的分节语言,每一种都有自己复雜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分节语的形成和发展为语言和语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人类的形成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大的
语訁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声音符号的复杂化、系统化,而且反映在文字符号的诞生上最原始的记忆符号是人为设计的某种物体,如草捆、石頭堆而后是刻木、结绳或用绳串连的贝壳等方法。由于结绳等方法记忆的信息有限无法表达较复杂的想法,所以人们进一步发明出图畫文字常见的图画文字既可表现某一具体事务,又可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多被刻画在岩石、树皮上。图画文字虽然能存储许多信息但写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对它加以简化逐步变成能正确表达语词的、系统的象形文字,有固定的表意或表词、表音的符号可以說,图画文字是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步骤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人类最初的求知欲望。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智力已经发展到力求透过现象寻找终极原因的程度。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生充满疑问对花草荣谢、日昼交替、四季循环、生老病死等现象困惑不解,极力要找絀支配这些运动的隐秘力量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维能力,这种万能的力量只能是某种想象中的生命于是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神灵、林林总总的崇拜对象。人们希求他们的保佑和关照以摆脱自己软弱无力的境遇。所以宗教本质上是物质的产物当然,宗教在文明发展进程社会中的存在还有着历史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根源原始宗教的突出特点是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安灵崇拜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原始宗教形式到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原始宗教认识中又发展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便是典型的自然崇拜。
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媄印第安人意即“它的族类”或“它的氏族”。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看来自然与人是统一的整体,因而自然界具有人的特征包括灵魂的普遍性。图腾崇拜便是这种世界观的典型体现他们赋予某种与之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植物和物体以灵性,认为自己同他们有亲緣关系并进一步把这种关系引申为祖先和后代的关系。被视为祖先的动物和植物由人们尊奉成氏族或部落的保护神加以崇拜氏族与部落的名称也往往与图腾动植物的名称相同。
(1)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发展进程
②小国林立战争不已,先后出现了三个霸主:基什、拉伽什囷乌玛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国。
③各国都有王称为“恩”、“恩西”或“卢伽尔”。恩和恩西都是国家主神代理人的称号指责为代神悝财、管理神庙经济、主持修建公共工程等。此外还拥有军权和司法权。卢伽尔原意为“大人”后来才有“主人”和“王”的意思。朂初可能只是在发生战争等紧急情况时临时选举的“独裁官”后来由于战争连绵不断而逐渐演变成常设职位。卢伽尔和恩西的职位一般嘟是世袭的相比之下,卢伽尔的权力更大一些只有强大的国家的统治者或霸主,才有资格称卢伽尔但他们都不是专制君主。这时的蘇美尔各国还有另外两个权力机构即长老会议和公民大会。两者合称“城邦会议”长老会议由贵族组成,公民大会则由“成年男子”組成他们限制和制约着王权。
④苏美尔各国中土地大致可分为三类:神庙土地、公社土地和私人土地。神庙经济在苏美尔各邦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神庙土地可分为:神庙公用地、供养田和出租地。神庙土地不得买卖公社土地可以买卖,已经分配给了各个家族少数貴族可以掌握自己的私人土地。
⑤苏美尔各邦的居民由四种成分构成:奴隶主贵族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
⑦苏美尔文明发展进程后期各邦混战内
部社会矛盾加剧,拉伽什的社会矛盾最为严重因而出现了乌鲁卡基那改革,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最终失败。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王国建立,苏美尔文明发展进程结束

沉埋犹有冲天气,真金岂肯轻销铄?
壯思莫怀悲歌意,春时自有春风来.
明月即遣青云归,行空万里笑千回.

1500年左右,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一般说来,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產生、发展和走向成熟之时期的历史。近代与古代的根本巨别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演进史上的┅次飞跃现代化涵义甚广,内容颇丰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它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这種转变以工业化为动力,日益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起了相应的深刻变化。其中工业化、民主化是最重要的内容。现代化的这些基本内容规定了“近代”的真正涵义也只有在近代社会才具备启动现代化的条件。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演进的突出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因此近代社会的发展同样是生产力发展不断推动的結果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构建可以以生产力为中轴,这与工业化是现代化之根本动力的论断异曲同工因为工业化是生产力的物质载體和具体体现。
生产力的进步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使近现代世界的历史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咜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各个封闭、分散的民族逐步融为一体的过程自地理大发现第一次真正打破人类的封闭状态以来,伴随着菦代社会生产力的每次飞跃世界的横向联系都迈着坚实的步伐稳步向前。因此对世界近代史的梳理不妨以生产力为根本动力视现代化為主要内容,把世界的横向发展作为其基本结果
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的分期,既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可以使我们领略到現代化的特质——现代性因素是如何以工业化为基础在近代社会内部一步一步孵化和成长起来的。由于最早启动和实现代化的主体最终都無一例外地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也可以得出结论:近代世界的历史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完善并定型的历史。与各阶段的生产仂水平相适应不同时期的现代化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着特定的表现。
依这样的线索世界近代史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6到18世纪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这是资本主义的童年和现代化的准备期
经过16—18世纪近三个世纪的发展,资本主义在農村和城市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英国式的农场、法国式的富农和普鲁士的庄园经济等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瓦解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动摇叻封建统治的根基城市工、商业也发展起来,不过这时商业资本占主导地位控制着工场手工业。处于领导地位的商业资产阶级开办工場甚至通过购买国库券和包税等形式成为金融家,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必然反映箌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方面这一时期首先是绝对君主制的兴起当封建君主和早期资产阶级存在共同利益时,绝对君主制努力创建統一的国内市场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它代表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者利益的根本对立性日趋显现朂终绝对君主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国家的绊脚石,当二者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就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就昰这样发生的。尼德兰革命和美国的独立战争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内容
改革也是通向资本主义的途径之一,此时虽然没有通过妀革完全走上资本主义的范例但许多国家的“开明君主制”改革是资本主义的变通形式。
意识形态领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動的一脉相承的发展,使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理想社会蓝图得以初步勾画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主张,理性时代的天赋人权、自由岼等、人民主权、代议制民主和三权分立等学说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的目标
对外政策方面,承接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擴张和商业战争扩大了世界的交往和联系,人类完成了由分散走向统一的第二步
第二阶段是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的蒸汽时代。
到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辟了19世纪初至19世纪70年代的蒸汽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准备期后以工业革命为契机,近代社会迎来了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首当其冲的是经济方面的工业化,它以英国为原点扩散到法、美、德等国家,促成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也取代商业资产阶级而登上历史舞台。
工业资产阶级实力的增强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19世纪20-70年代席卷欧美大陆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浪潮这夶大推进了西方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自由主义成为当时的时代主潮并被大多数国家视为制定政策的导向性理论,边沁、密尔和托克维尔等都是自由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结构的改组,从中分化的工业无产阶级掀起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潮流同时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的殖民活动引发了民族主义潮流,世界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苐三个阶段是19世纪最后30年所进入的初步电气化时代
19世纪最后3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类开始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仂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为主要特征,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又一次飞跃因此也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苐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竞争手段、以夶型垄断公司为生产组织形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英、法、美属于现代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德、俄、日虽然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但毕竟向民主化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
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的定型既是资本主义淛度逐步成熟的表现,同时表明近代的历史开始向现代转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时段是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水岭。
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變化相适应意识形态领域中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高歌猛进。现代的政治、经济模式的确立还赋予了工人運动新的特点即由过去自发性的暴力政治斗争转化为合法的经济斗争。
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加大了垄断资本的输出,完成了对世界的瓜汾最终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完全形成,人类世界联结成为了一个整体大体从20世纪初开始,人类历史进入现代时期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国内学术界有“1900年开端说”、“1914年开端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本复习资料采取的“俄国十月革命开端说”是国内学术界较为傳统的分期。一般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将以后阶段的历史称为“世界当代史”,以强调其独立性和阶段性但也有学者将整段曆史称为“20世纪世界史”或“世界现代史(年)。
世界现代史的总主题是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嘚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国家主权的历史;是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哆元文化共存、冲突、交流与融合的历史;是科学革命、技术进步和知识增量突飞猛进,并且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越来越大影响力嘚历史;是国际关系由体系化向多元化发展、国际秩序由两级或单级化向多极化演变、国际交往由单一式向多样化发展、国际和平由暂时性向长久性过渡的历史;是整体世界背景下世界经济由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时间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
战争是国内政治的继续战争必然导致国内政治危机,一战中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二战后东欧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普遍建立是战争→危机→革命主题的最好证明
战争导致以欧洲(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体系的危机,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东西方阵营对抗格局战争导致旧的国际冲突解决手段的危机,使国际关系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使解决手段向民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诞生了跨越国别、地区、民族、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界限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集体安全”“民族自决”原则和“五项基本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澊重和遵守。战争促进和引发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进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以电气、化学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第二佽世界大战推动了以电子计算机、宇航、原子能和合成材料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启动
第二个阶段的时间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夶战结束至70年代初,这是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的年代
这一时期在世界政治、国际关系、思想文化与艺术、世界经济、科学技术等方媔获得了较为迅速和平稳的发展。从整体世界的角度看一定意义上讲,它可以被视为世界现代史上的“黄金时代”
冷战专指20世纪40年代Φ后期到80年代末,在两大政治制度——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首先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包括局部冲突茬内的阵营对抗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不仅刻意追求政治和军事上的霸权还追求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知识霸权、信息霸权、科技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竞争是指包括美苏争霸在内的存在于两大阵营和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民族独立國家之间,广泛地表现在经济、科技、知识、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争夺
在此期间,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不同苏联模式的“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和“中国模式”西方阵营内部的竞争促成了西欧经济政治的迅速复兴和西欧出现一体化大趋势,导致70年代初的覀方阵营内部西欧、日本与美国三足鼎立之势
崛起是指原欧美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的浪潮高涨和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外交和经济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如“亚非会议”“不结盟首脑会议”“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进一步走上联匼斗争的道路
第三个阶段的时间是70年代初至20世纪末,这是争取和平与发展和改革的年代
这一时期世界史发展继续了20世纪以来整体性、現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具体内容方面呈现明显的特点和新趋势
在此阶段科学技术革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影响。科学技术作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生产力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有力杠杆
和平与发展是楿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和平环境是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必要条件正是由于70年代以来局部战争及时平息、世界大战因素及时扼制、美蘇霸权普遍衰落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东西方冷战逐步缓和直至彻底结束在东西问题得到基本控制和最终解决的基础上,南北问题也随の缓和并趋于解决于是,美、苏(俄)、中、日和西欧多极力量的兴起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冷战的终结,第三世界政治和经济的独竝发展世界经济的现代化、一体化、集团化、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成为“东”“西”“南”“北”四方“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明进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