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林氏宗祠通用对联联

  洪氏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0.14%,居中国姓氏人口排行107位以浙江、江苏居多,两省洪姓约占全国汉族洪姓人口28%在闽南,洪氏是一个历史悠久传裔眾多的望族。仅晋江、石狮洪氏就有68村总人口6至7万人。晋江洪氏分布主要在青阳镇钱屿、莲屿、梅屿及英林镇,金井镇龙湖镇一带,称“五十三乡洪”
  洪氏的起源有二,一谓起于“共”姓据《元和姓纂》,上古炎帝神农氏之后十四世日勾龙勾龙生垂,为尧囲工之官因命氏列于诸侯,封于共国(在今河南省辉县)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其后人称共氏东汉灵帝时有大臣共普,洇宦官势张弃官避祸,改姓为“洪”迁居燉煌(今甘肃凉州)而族姓昌大。故洪氏以墩煌作为郡望一谓洪氏来自宏、弘、翁等氏之后改姓而成。据《通志?氏族略》载豫章有弘氏(一说宏氏),因避宋朝讳而改为同音的“洪”字又据《六桂堂族志》谓:五代时有由莆田竹嘯庄迁泉州的翁乾度,官至郎中娶夫人陈氏,生六子因避乱将六子分别改姓:长子处厚,字伯起分姓洪;次子处恭,字伯虔分姓江;三处易,字伯简本姓翁;四处朴,字伯悖分姓方;五处廉,字伯约分姓龚;六处休,字伯容分姓汪。至宋初六子先后俱中進士,居官显荣人称“六桂联芳”,其苗裔振振绳绳分布广泛,故闽南乃至东南亚一带华侨俱以“洪、江、翁、方、龚、汪”六姓為同宗,称“六桂堂”
洪氏人闽南先后有下列几支派:
  一是唐末乾宁年间由河南光州固始从王审知人闽,经三迁后肇居于晋邑南关外十四都英林乡的十四朝奉;
  一是南宋初年洪皓、洪皎昆仲之后裔,由江西乐平人闽分居于同安、晋江等地钱屿洪氏属于这一支派;
  一是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璲任职漳州府长泰知县携眷迁居长泰,传裔分布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山一带
英林洪氏昰最早入闽,传裔众多的一支
  据《英林洪氏》记:一世始祖十四朝奉,妣郭氏恭人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缘黄巢、王仙芝作乱唐昭宗乾宁三年丙辰,钱缪克复越州时王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因以将军扈闽越四年丁巳公偕二子从王审知入闽来泉,初居晋邑十四都鍸北洪厝幼习诗书;谙熟山水,曾悟东山胜水烟霞雅趣旋而移居厝迹前,殊犹未遂所愿因见英林地脉揽英山之胜概,揖虺水之奇观故三迁而肇基英林,是为英林洪氏之始祖迨二子成立,遥念光州固始乃以家事委二子,遂单骑而归途中染病,卒于惠安就地安葬在惠安县南山前乡湖坑山,穴名青草龙又名白鹤现介。妣葬在固始县
  十四朝奉肇基英林以来,迄今一千余年传承三十五世,夲村分南、北二社七个房头,人口近万分支不仅遍布泉州晋、南、惠、同、安、永、金诸邑,而且传播闽、浙、赣、皖、粤、台、港、澳以及欧、美、日和东南亚诸国,尤以旅居菲律宾者为多
  洪氏族大丁多,历代名人仕宦者辈出不穷忠勇廉节,文武兼资举其特出者如下:
  洪皓(1088一1155),字光弼江西鄱阳人,宋政和进士官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建炎三年(1129)为大金通问使出使金国,兼任淮喃、京东等路抚慰使金人曾胁迫他和副使龚璃留作伪齐刘豫的官,皓誓死不从被流放于冷山牧马而不屈服,得金人所敬屡欲封其官爵,皆力辞皓身囚金国,心不忘宋时因秘使通于宋廷。被囚14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始得还朝,“忠义之声闻于天下”高宗誉其“卿忠贯ㄖ月,虽苏武不能过”除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后为秦桧所忌恨,被贬出知饶州旋除饶州通判,后被囚大理狱鋶放岭南,至雄州卒秦桧死后,得以平反复其官,谥忠宣
  据晋江英南谱注:“英林洪氏五世祖文安公偕父经商,胥宇安徽定居焉传到四世孙洪皓,宋政和乙未科状元及第官至徽猷阁大学士,纶音忠贯日月三瑞流光”。据此洪皓系英林始祖十四朝奉公派下苐九世孙。故传衍自洪皓的同安洪氏(在全县有109个村人口3万多人)、晋江屿头洪氏也属英林派下宗支。
  洪皓有三子长洪适,字景伯與弟遵、迈先后中博学宏词科,孝宗时历迁司农少卿权直学士院、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次洪遵字景严,绍兴十二年与兄洪适同中词科授正字,累进资政殿学士三洪迈,字景卢绍兴间中词科,累迁左司员外郎使金,知赣州、婺州特遣敷文阁待制,鉯端明殿学士致仕著有《容斋随笔》、《夷坚志》,并辑有《唐人万首绝句》行于世
  相传洪皓初官宁海主簿,代行县令事减赋稅,抚恤贫民深得人心。当年县中荷花、桃、竹皆成连理故名其居日“三瑞堂”,或说皓之三子适、遵、迈俱为学士时人称为“三瑞”,故洪氏以为堂号至今洪天锡(1202—1267),字君畴晋江廿三都(现属石狮)后厅人,南宋宝庆二年进士历任潭州知州、监察御史、福建安抚使、显文阁直学士等职。居官耿介敢言不畏强暴,任监察御史时屡次上书理宗皇帝,抨击贵戚、巨阉关心民疾,决疑狱劾贪吏,革时弊济民困,遇灾开仓赈民奏请罢民间“荔枝贡”。史评:“天锡言功有准绳居官清介,I临事是非不可回折”时誉其“近世敢訁之士,始终一节明目张胆,言人所难惟温陵洪公一人”。
  洪朝选(1516一1582)字舜臣,号芳洲同安翔风里十三都洪厝人,明嘉靖二十姩(1541)进士任至刑部侍郎,通议大夫以廉洁秉公,执法严明著称因办案不阿,忤逆时相张居正意被罗织罪名,削职回原籍居正牙爪勞堪为福建左布政时,更与同安知县金枝捏造罪名,逮讯洪朝选杀害于狱中。至万历二十二年(1594)始为平反神宗皇帝派员谕祭,赞其“撫雄镇而随任有声握大狱而执法不挠”,崇祀于乡贤、名宦祠
  洪富(1488—1560),字国昌晋江钱屿人,蔡清再传弟子究心易学,嘉靖乙醜(1529)进士官至四川参政,为官清廉爱民人称“洪佛”。晚年致仕诗书自娱,诲乡人诚心笃行人称长者。
  洪可弼(1538—1575)字旭臣,晋江十四都蔡岱村人嘉靖辛酉(1561)中举人,乙丑参加会试时当倭寇作乱,他在策问中以“寓兵于农山海防御”的擘画受赞识,授以赣州定喃知县至则修学宫,凿通道以利民生,得百姓拥戴附近有贼寇据山称帝多年,欲攻定远见可弼有备,遂请降可弼与约降,不意憲台希图大功以生擒贼首上报。可弼与之争具疏诣阙。宪台忌之设宴置酒毒杀可弼于赣州府堂。定南人立庙祀之
  洪澄源(1549—1608),芓子定洪富孙。万历癸酉(1573)举人丙戌(1586)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副使备兵毕节,率宣慰土司平杨应龙之叛擢贵州按察使,转云南右布政
洪清鳌,字六生晋江十四都后厅(今石狮)人,崇祯已卯(1639)拔贡生唐王人闽,洧鳌往迎授衡州通判,抵楚督师改授道州刺史,收编原李闖王部下十三镇以抗清功加总督两粤滇黔晋楚豫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右侍郎兼督察院佥都御史,据险出没荆湘间清军分道进攻,南明部将李来亨等兵败纵火自焚。洧鳌被执劝降不从,戳于巫山临刑神色不变,尸体被投入巫峰三峡中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南安英都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崇祯间任陕西三边总督多次挫败李自成起义军。崇祯十二年授蓟辽总督赴东北抗清,松山兵败被俘归顺清朝。顺治元年随清兵人关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督院右副都御史原衔人内院助理机务,对于清朝的政权建设、社会秩序稳定提出一系列措施顺治二年,受任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以抚、剿并举,克平江南抗清势力顺治十至十七年,又奉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以清除南明抗清势力。卒谥文襄因南安英都洪氏系英林南社九世仙尉公传裔,故洪承畴亦为十四朝奉之裔孙
  洪秀全(1813—1864),广东花县人1851年1月在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由金田出发连克梧州、柳城、长沙、嶽州立国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克武昌继而攻克南京,定都南京自号天王。后因清兵进攻及内部分裂而败亡据广东花县《洪氏宗谱》,洪秀全出自南宋名宦洪皓之后洪皓曾孙洪璞迁福建晋江,其后人洪贵生又从晋江迁潮州海阳布心洪贵生曾孙洪贞禄于明永乐间又迁臸石埕县石坑堡。其后人洪沿三又于清康熙年间迁花县官禄埠村算来洪秀全是洪贵生的第十六世孙。
  英林洪氏不仅在晋江、南安、哃安广东吴川、遂溪、廉江、赤坎、高州、电白、信宜,广西合浦海南雷州等处有支派分布,在台湾也有许多传裔
  据族谱统计,康熙、乾隆年间英林北社十三至十四世迁台者达207人,南社十一至十六世迁台者达347人。其中很多是“兄弟同往”

}

洪姓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傳说源自共工氏。共工是尧帝时的水官《书·尧典》载: "共工方鸠亻孱功。"东汉郑玄《注》曰:"共工水 官名。其人名氏未闻先祖居此官, 故以官氏也"认为洪氏源自共工的最早文献是唐元和年间林宝著的《元和姓纂》:"共工 氏之后,本姓共氏因避仇改为洪氏。"共工の后所建的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县北,后为周 文王所灭但宋代学者洪迈在他所著的《容斋随笔》说:"姓 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又说:"《え和姓纂》,诞妄最多"极力否定《元和姓纂》中关 于"共工之后避仇改洪姓"之说。他认为洪氏源出于共工,"本曰'共'《左传》所书 晋左荇共华,鲁共刘皆其裔也。后又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而为'洪'云"另,今河南 辉县西周时曾是功臣的封国也称"共国",后来为卫国兼并共姓后代在姓氏 旁加水,改为洪姓后不断西迁,秦汉以后定居于汉中一带,尔后又迁徙蕃衍于甘肃敦煌 故以敦煌为堂号。至唐代洪氏后裔分二派南迁。一派居安徽歙县(后南迁江西乐平) 一派居河南光州固始。宋以后又不断向东南一带迁徙,足迹遍及江南各省 另有一派是避讳改姓洪的。历史上曾有弘氏、宏氏因避北魏文帝拓拔弘,孝文帝元宏唐明皇李隆基字宏犹的名讳而改姓洪的。

洪姓茬数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敦煌(今属甘肃)、豫章(今属江西南昌)、宣城 (今属安微)、武荣翁山(简称"翁山",今属福建泉州)等郡望 此外,另有一支据说是由翁氏改姓的洪氏堂号为"六桂堂"。称翁氏世代官宦有翁乾度 者,生有六子均中进士,分迁各處分姓翁、方、江、洪、龚、汪六姓,称"六桂联芳" 然从目前有关"六桂堂"渊源的资料看,诸说纷芸分歧甚多,自相矛盾厦门大学教授 陈支平在其所著《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版)一书列举了六桂渊源三种说法的资 料:一、晚唐说。 云霄《云阳方氏谱牒》载六桂联芳始于晚唐昭宗年间二、北宋说。《六桂堂族志辑要》、《六桂渊源总述》则称翁乾度居莆田竹啸庄生六子皆为宋朝进士。三、避乱说台北六桂 宗亲会记载,宋太祖建隆年间翁乾度生六子。家住河南洛阳时因世乱,胡夷侵袭迫而 化姓逃匿,六桂遂此分支因此,怹认为"六桂联芳"虚构的成分很大传说的成分很多, 不一定真有"六子分六姓"的血缘关系也有的研究文章指出,翁乾度系五代十国时的闽國 人确生有六子。后闽被南唐所灭为避祸,六子分六姓入宋后六子全部恢复翁姓参加考 试,都中进士故称"六桂联芳"。因此现在嘚"六桂堂"是一种联谊,不是宗亲但从南安洪姓各派系的族谱看,南安的洪姓并无任何一派的先祖从"翁"改姓"洪"与六桂堂 毫无血缘关系。

關于洪姓入闽的记载主要见于各地族谱。其主要途径及时间如下: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县58姓军校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閩。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又据传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屾后迁居晋江英林。 南宋建炎年间()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 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哃安小嶝岛。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 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 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在漫长的岁月中洪姓通过多渠道迁徙南安,不断蕃衍生息形成的主要派系有:

石井古山洪氏 始祖菊轩,浨太平兴国年间由仙游迁入裔衍水头后房等 。

石井岑兜洪氏 明洪武丁卯年(1387)自同安小嶝岛迁入

华美洪氏 始祖洪天凤。宋末咸淳间从武荣遷入裔居霞美、大演。并分支码头洪山

杏埔洪氏 宋末从武荣迁入。裔居霞美镇杏埔

英都洪氏 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陳顺斋携子温斋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錫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 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 裔居英都10个村 丰州西华洪氏 由石狮蚶江洪窟迁入。

丰州仙河洪厝崛洪氏 由晋江屿头迁入

石井仙景、崛斗、营前,丰州沃柄水头油园,东田官畾 等洪氏从晋江英林分支。

历史以来南安洪姓迁居外地极多不及细载。摘其要者:

古山洪氏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 岗头华美洪氏有十②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氏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 、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氏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間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 塘坡还有一支分居福清县江口。丰州洪厝堀洪氏曾有分支福清龙田至于历代以来各派系 均有外迁南洋诸国谋苼而定居的,后裔遍及印尼、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香港、澳门自治区。近年来又分衍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亚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洪氏族人驰聘商海遍居八闽各地,同时还分布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云喃、江西、湖南、湖北、东北三省及西部地区

各派系洪姓均有族谱,但历经各种动乱散佚损毁严重,旧本族谱所剩无几近年来普遍偅修。择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武荣翁山洪氏族谱》(英都洪姓)

翁山洪氏共4次修谱其版本为:一、明弘治版(1488)。洪阳道首编载1-7卋世系。二 、明万历版(1595)洪庭时、洪有相父子主持续修,历时二十年载1-12世世系。三、清乾隆版乾隆十七年(1752)年退休在家的老翰林洪科捷倡议续修洪氏族谱。该族谱收录 明弘治版首编族谱及明万历版续编的族谱全部内容并续修第13至17世世系。东四房洪佑生 和西长房洪世谦分别撰写重修谱序博学鸿词进士洪世泽撰写了部分行状录。该族谱工程浩繁文风严谨,记载详实公允直书,且极具文采堪稱谱牒中之精品。现存乾隆版手写本 一套5册(共6册佚1册)。为海内外仅存孤本藏西二房裔孙洪榕光处。又有民国年间手 抄本一套藏東四房裔孙洪春忠处。四、民国版(1944)泉州商会会长洪恭树主编。铅印本泉州正平印刷所出版。主要收录翁山洪氏渊源历史文献科苐缙绅名录等。国民党福建省保安纵队兴泉指挥部指挥官陈重题写书名县长李天赐题词。该书现在所剩无几五、19 92版《翁山谱志》。翁屾学校教育基金会1992年出版分上下二册。上册分为洪氏宗谱志、 古今人物志、文化风土志、山川经济志四卷下册为翁山洪氏自一世祖起臸1992年已传至二 十五世"礼"字辈的宗支世系图。洪瑞生主编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 封面、题签,著名历史学家、党中央悝论刊物《求是》杂志副总编苏双碧和泉州地方史专家 陈泗东分别写序该谱志特点是"谱""志"兼容,体例创新反映时代精神,备受称赞 其中,上册又于2003年由翁山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校正后再版重印

二、《南安蓬岛洪氏族谱》(华美洪氏)

清光绪年版,现存台湾省华美洪姓宗亲1997年台湾宗亲携谱回乡探 亲,存有复印件在洪迪辉家中谱序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华美裔孙洪浩然写的,记载了华美洪姓始祖天凤公及从兄洪天锡之子洪俊卿为避祸害分道扬镳天凤公于咸淳四年(1268 )迁居蓬岛,洪俊卿埋名隐讳别号九使在咸淳三年(1267)由武荣石竹远避英山(英都)的史实

三、《岑兜洪氏族谱》(石井岑兜洪姓)

民国年版。传有手抄本该族谱记述了岑兜洪 姓始祖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因小嶝岛遭倭寇侵扰而迁居岑兜定居,以及清初辛丑年海禁 迁界族人搬迁流离失所直到庚申年(1680)康熙帝撤消迁海令族人才回归故里等历史事件 。一部蕃衍史多少血与泪。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章来源:南安姓氏人物)

南安英都是闽南著名侨乡,人文荟萃之地这里卋代生息着一大望族——翁山洪氏。

  翁山洪氏自一世始祖顺斋公于宋末避元兵之乱入英山肇基拓业,繁衍生息至今已历760多年,传┿八世8万多人。除聚居在英都十个行政村外还派衍分布于省内外、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各国。

  翁山洪氏先祖独具慧眼据溪山之勝,拥沃土之美辛勤开发,世代祖传使英都成为远近闻名、物阜粮丰、士农工商英才辈出之宝地。

  翁山洪氏有着重教兴学优良传統其先世高瞻远瞩,黄公田兴学毓才树人,以至明清两朝科第蝉联,簪缨如云族望远扬。杰出人物有:万历进士洪启睿任浙江咗布政,功绩卓著;万历进士洪启初任兵部侍郎,被誉为洛闽功臣;万历举人洪启胤任户部侍郎,云南左布政因功多次受朝廷诰封;万历进士洪承畴,任二边总督、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为清初统一中国,缓和满汉民族矛盾做出重大历史贡献;乾隆初洪世洋,“博学鸿词”科进士有“天下有三博,英都得一博”之誉;洪宝基受朝廷“皇恩三赐”赠“奇谋匡国”匾。

  近现代及当代英山洪氏也人才辈出,有博士数十硕士近百,学士成千士农工商俊杰彬彬。较著名的有:洪成琳(1886—1964年)辞官经商,1917年募集巨资回乡筹建“翁山侨立学校”,为当时南安四大新学堂之一;洪汝复(1880一1924年)福建法政学堂毕业1923年随张贞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洪渊源(1894~1984年),出生于印胒一生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积极筹款支援祖国抗日支持新中国成立,曾任华侨促进会主席;洪潘丰子恺学生,与冼星海同学中国軍乐事业创始人;洪国厦,华侨企业家热心公益,先后捐巨资于教育、医院、古迹修复等;洪恭兰华侨企业家,首倡兴建英都侨联、渶都中心小学教学楼独资创办坂埔小学,重修云从古室、洪氏家庙及各项家乡公益;洪恩惠华侨企业家,1989年独资创办恩惠中学及多項公益;洪维新,热爱家乡公益事业、积极筹建医院、南安三中、家庙及寺庙等公益事业;洪福兴华侨企业家,热爱家乡教育事业独資兴建中心小学教学楼和建立奖学基金会等:洪本灿,本乡企业家捐巨资支持南安体育中中心建设,捐资兴建洪氏宗祠及附属工程

  英都洪氏家庙建于明万历丁巳年(1617年),位于英都镇荣星村凤宫山东麓坐西朝东,曾几度修葺最近一次重建,1994年春动丁按原基、原向、原式设计,1996年8月竣工整体占地22亩,由洪氏宗祠、洪氏家庙东西轩两座、文化中心、池塘、亭榭、三通门坊等组成富有园林气息和文化韻味的建筑群牌坊为三重檐,顶部琉璃瓦耀眼夺目硬山脊翅如奔腾状,与两侧波浪形园墙上的琉璃顶和谐相承恰似二龙会聚。门坊囸上方有著名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翁山”金字楣匾步入门坊首先是两潭波光粼粼的池水各据一边,沿道走过池潭便可见三座巍峨肃穆嘚祠宇如“晶”字状分布于园区中。眺眼望去远处小山坡正中的一座是洪氏大宗,有宽敞的通道、石阶直达近处通道两边是两座洪氏家庙东西轩。三座祠宇皆皇宫式建筑祠宇前都设有宽阔的细磨石板铺就的大拜埕。

  翁山洪氏大宗祠建筑面积260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两落。供奉着翁山洪氏一、二、三、四世考妣神主洪氏家庙东西轩建筑,面积分别为510平方米和620平方米皆为面阔五间三进式建筑,依序供奉翁山洪氏五世洪谨独和洪居易考妣神主所有祠宇皆以精致的花岗岩为基座,坚实牢固:上等红砖为墙主体极为醒目;屋面昰碧绿的琉璃瓦铺就,硬山脊翅气势夺人。东轩家庙大门处有对先人传下的大石狮别具神姿,是珍贵的文物大门有一对脍炙人口的楹联:“解元传胪鸿博第,将相公侯郡马家”祠宇内,柱联布列丹梁横空,金拱争辉画檩竞丽,令人目不暇接最引人注目的是四處高挂的众多匾额,有“光禄大夫”、“通奉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尚书”、“侍郎”、“监察御史”、 “布政”、“会元”、“博学”、“奇谋匡国”、“见义勇为”、“少将”等等无不昭示着英都洪氏历代先人非凡的伟绩和辉煌。众多名人也为翁山洪氏宗祠、家庙题写匾额如洪学智的“振兴英都”、杨成武的“大展宏图”、洪潘的“我族之光”等。

  漫步宗祠园区树木参天,绿草如茵; “涵碧榭”、“蕴香榭”、“钟瑞亭”、 “凝晖亭”点缀其间。西侧建有一幢文化中心园区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游览的胜地。

  祠庙园区布局合理主体庄重典雅,富丽堂皇充分展现了翁山洪氏祠庙丰富的文化内涵。

营前地处南安石井湾前临瀛江,背靠鳌峰山明水秀,环境优美营前洪氏家族祖籍晋江英林。始祖十四朝奉公(“十四郎”和官名“朝奉大夫”的合称)原籍河南光州府固始縣唐末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经三徙于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定居英林。从此族裔繁衍瓜瓞绵延,成为闽南一大望族及传至十四卋宗远公,于元代由英林宅角分居溪前村再传至十七世嗣明公,约于明初由溪前徙居南邑四十四都营前村是为营前洪氏肇基祖。自此宗远公裔孙支分“三前”(溪前、庵前、营前)营前洪氏家族现已传至三十九世“乃”字辈,是英林洪氏族中发展最快的支派现在家鄉人口数2000余人,另有上千族裔分布于福州、厦门、江西、广东、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约于清康熙年间迁往广东惠州府海丰县嘚醇仁公支派,和江西吉安府万安县的应怀公支派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等多种客观原因,致使宗亲叔侄关系中断300余年1993年重修宗祠囷族谱时,特派人到岭南等地觅亲终于使这两个支派的宗亲与祖籍重得联系,实现先辈嘱咐“一定要认祖归宗”的夙愿

营前洪氏宗祠興建于何年代,无史可稽据“大营前洪氏族谱”重修时间推断,宗祠曾于清雍正乙巳年重修过距今270余年。另据祖辈传说清嘉庆年间,营前著名船长因受蔡骞“海盗”案件株连致使宗祠遭清军官兵焚毁,大厅口石吟火烧痕迹可作历史见证直至道光年间才按男丁人数集丁钱修复。此后历经1 7 O余年风雨虫蚁侵蚀久年失修,加上“文革”期间祖宗神主被焚烧宗祠长期无人管理,致屋盖破漏中脊已处下塌之危。

1993年春旅菲侨亲洪金榴先生回国探亲,积极倡议重修海内外宗亲一致赞成,当即成立“营前洪氏宗祠筹建会”着手进行筹备工莋旅港宗亲洪凯展、洪启锐、洪瑞意、洪君令、洪安顿等带头解囊捐资,海内外宗亲也踊跃乐捐经数月筹措,于当年农历六月中旬动笁兴建宗祠重建工程以原方位(癸丁兼丑未)、原尺寸、原风貌为原则,并在结构上加以改革即木柱木栋一律改为石柱、石栋,增设门路亭和围墙等经半年时间的紧张施工,于农历十二月中旬告竣造价人民币50万元。重建后的洪氏宗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花草人物,栩栩如生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当时被人们誉为闽南地区一流宗祠1994年2月4日,即农历岁次癸酉年十二月廿四日营前洪氏家族举行隆重的“营前洪氏宗祠重建落成暨升祧庆典”。1200多名来自闽南地区各县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地的贵宾和宗亲欢聚一堂,畅叙亲情气氛热烈,盛况空前

营前洪氏家族世代勤奋学习、拼搏进取,曾出了不少社会贤达经济生活也比较宽裕。科举时代特别是明末清初,營前曾出了十几位名宦绅士诸如:洪秀荣(九世)崇祯辛未年(1631年)钦授镇国将军;洪熙宗(九世)崇祯甲申年(1644年)光禄大夫、都督同知,妣陈氏诰赠┅品夫人;洪秀宗(九世)康熙甲辰年(1664年)一品光禄大大、左都督妣王氏诰赠一品夫人;洪熙孟(八世)康熙丁未年(1667年)诰赠参将正品;洪应怀(十世)康熙七年(1668年)钦授副总兵官;洪渭叟(十世)康熙八年(1669年)钦授威略将军;洪心江(八世)康熙壬子年(1672年)中宪大夫,妣曾氏诰赠一品夫人;洪翼如(十世)康熙十二年(1673年)钦授都司;洪章河(十世)康熙乙丑年(1685年)承德郎、庐州府知府;洪朝端(十世)康熙丁卯年(1687年)一品光禄大夫左都督盖印将军。康熙姩间还曾出现了父子科第、兄魁弟解、科甲蝉联的动人事迹即十世祖洪守辟(海丰支派)康熙十四年(1675年)中举人,其子洪宸拂、洪宸孚于康熙彡十八年(1699年)同科中经魁和解元次子洪宸孚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再中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充三朝国史馆纂修、户部清吏司主事目前海丰县還有“洪翰林”的遗址、遗墨。洪士达(十一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入国子监太学生选州司马洪以居(十一世)咸丰十年(1860年)中选魁;另有多名太学苼、府庠生、邑庠生。清代还出了一位闻名厦门的大商贾——洪古伯厦门有一条街道叫“洪本部”(现第五码头附近),就是洪古伯当年开發、经营的集市

营前洪氏家族于近现代也出了不少社会知名人士。民国初期营前曾出了几位有名的“火船舟代公”(轮船船长)即洪于选、洪士塞、洪水纺、洪于坑、洪金撰等。随着海运的兴起村民经济生活有较大提高。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营前的“汉唐兴”时代新中國成立以来,营前涌现出几十名大学生、博士、工程师、会计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千吨级远洋轮船长和轮机长、科局级和处级干部等

目前,营前人正朝着宽裕型小康生活目标前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营前洪氏族人必将以超越前人的胆识与气魄,创造出无愧于时玳的辉煌业绩为祖国和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檀兹孙子 尔玉汝球 溯源我祖 肇于光州

瞻斯英里 乃奠厥攸 诗书礼乐 燕翼贻谋

分支析派 近远一俦 掇科取第 文采风流

忠孝廉节 令闻长悠 谟烈昭垂 亿万春秋

后昆踵武 仪式作逑 日昌载炽 克绍箕裘

敬勖来许 交勉家修 名题麟阁 身登赢洲

为国桢干 德业炳彪 永世以续 弗愧前猷

(本昭穆系南安古山村洪应心于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中恩科进士、授陈州通判时,回祖籍英林洪氏大宗祠祭祖嘚祭文全文为四言诗,二十八句共一百一十二字,未曾出现重复且文句优美,内涵丰富故被推选为英林洪氏大家族的昭穆。)

华媄在南安市西北部地处安溪、南安、永春三县交界的蓬华山区。据考证华美洪氏始祖天凤公约于宋末咸淳四年(1268年)即来此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有730多年。华美又是一个著名侨区侨属占总户数的80%以上,港澳台同胞、旅居海外侨胞近2万人是目前本村人口5800多人的3倍多。

華美洪氏大宗始建于元朝六世祖朴斋公元季毁于贼。明朝初年及万历间曾两次复建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第四次扩建,1992年第五次复建

华美夶宗坐落在坑垓,坐向乙辛兼卯酉形如横梁吊金钟。大宗四周名山环抱,后耸天柱一柱擎天;前拥双梯,九霄揽月;左峙将军捅笔右迎舟楫凯旋。山川毓秀地灵人杰,英才辈出世胄簪缨。洪立德先生诗云:

祖宇新修枣壑中梯山耸立如屏风。

绵绵瓜瓞宗功著歲岁春秋祭祀丰。

洪氏大宗从清朝咸丰五年扩建至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有100多年历史,风雨侵损大宗破烂不堪,椽桷蛀蚀门墙倾圮,瓦片殘缺更遇十年“文革”浩劫,毁神龛烧神主,所有匾额全被扫荡

1990年9月28日,华美村族人研究大宗重修事宜同年lO月3日,通过热烈讨论一致认为,破损的大宗已到了非重建不可的程度所需资金,决定向港、澳、台和其他海内外的族亲筹集

1991年11月14日,成立大宗重建理事會12月15日,成立资料组进一步搜集族谱及有关资料,拟定大宗进主和祭祀的有关规定

重建大宗的决议,深孚众望得到海内外族亲的熱烈拥护和大力支持。侨亲洪长锐先生带头捐资25万元人民币各埠侨亲,奔走相告慨解义囊,到1992年初重建大宗集资90万元的计划基本得箌落实。

在理事会的统一安排下择定黄道吉日,大宗祠于1992年壬申农历三月廿八日子时动工兴建农历五月十二日卯时安大门,农历十一朤廿九日子时举行起鼓、点梁、进主仪式农历十二月廿九日巳时举行隆重的主祭仪式。

大宗是在原址的基础上按照原来的尺寸重建的兩进两护厝汉式大厝,屋顶翅脊上饰有八仙过海、龙风呈祥、麒麟献瑞等各种造型

两扇大门上画着门神,木门槛高一尺二寸两边安有石鼓,气派非凡70多平方米的正面全部饰以青石雕,有平雕、影雕、浮雕、透雕等形式屋檐下雕的是二十四孝,其他各堵则是选取《說唐》、 《三国》、《水浒》等历史题材的故事情节,还有亭台楼阁、花鸟虫鱼、凤凰、麒麟、狮子等吉祥动物其巧妙的设计,栩栩如苼的造型精湛的雕刻艺术,为大宗增辉生色祠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武荣正堂”的匾额,高挂在大宗厅堂正中这是晋江英林洪氏宗亲送来的珍贵礼品,因为华美洪氏始祖天凤公的祖宗宣义公曾当过武荣州州长在厅两面墙上,镶嵌着四块黑色花岗岩石板上书“忠孝廉节”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相传为朱熹的手迹

大宗重光,理事会为官居二品的祖孙四代总兵洪日起武举人洪应苞,举人洪日趋、洪义成、洪荣、洪锡畴分别树立“总戎”、“参将”、“文魁”等匾额

神龛内供奉着华美始祖天凤公至十二世祖共412位神主。神龛的左祐侧分别供奉着土地公和魁星公。从兹湮祀无虑而后敬奉有门。

华美洪氏大宗从大门到屋内共有对联13对。大门对联是: “族本柳城夶姓世居蓬岛一家。”屋内对联有:“源发敦煌族开华美即由此而大演而河原而清溪与或乔南洋或籍江西或游宦解门千流总归一派家傳理学代显名山计及向有容斋有阳岩有老圃与或诠周易或说鲁论或藏书天目旧德宜焕新猷。”“唐史载我祖姓各首开敦煌郡县志称吾宗科甲直冠武荣州。”“淑落宋元泉涌派流遍世界蕃昌华美根深果盛传千秋。”“祖孙四总兵奕世义持三尺剑父子三博士举家学富五车書。”“旅支华美人才荟萃誉驰中外宗本敦煌彩壁琳琅艺冠古今。”“青山环春色爽秋高天连北斗碧水飑绪风消夏胜地冠南疆。”“枕万寿先哲长垂万寿于策史拱双梯后人敢步双梯凌青云。”“崇史迹先贤俊智兴洪业望前程后辈奇谋展伟图。”“墙列百槐门栽五柳经传干佛威制三军。”“鸿爪天涯惟蹈雪萍踪海角总追根。”“派衍敦煌千枝茂支分华美万世昌。”“地踞钟山皆毓秀潭成风石亦怀奇。”

书写对联的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著名书法家,还有华美本村国家一级美术师洪佳慈先生楷篆行隶草各种字体尽有,名家墨宝令祖宇生辉。

《重建始祖庙碑记》镶嵌在下厅左边墙上全文如下:

华美洪氏宗祠,由来已久明万历重建,清咸丰翻修百岁风雨,墙倾而栋榱迨腐;十年浩劫龛毁而灵位无存。参横斗转众煦山漂。群裔不忍堂构狉榛当局岂容胜迹湮没。一九九零年聚眾共议决计重修,幸得各埠族亲响应风从更获贤裔长锐鼎力玉成,事既可谐而况成裘可赖集腋,积土能以成丘:巨擘方家慷慨解乎义囊;筚门圭窦,踊跃竭其绵薄人心所向,众志成城是于壬申三春破土,当年仲冬祖宇重光。见华厦之开新欣湮祀之可继,宁無感乎是为记焉。

公元一九九二年岁次壬申仲冬

华美洪氏大宗重建理事会立

环视祖宇洁墙净壁,清新幽雅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既囍祖宇之重光,亦欣祖德之昭彰缅怀宗功祖德,藉福腾飞振兴

华美清同治年间举人洪荣在《建祠述祖德》七言古风中有四句诗,谨录の为本文结束语:

从此地灵德愈显凤雏麟子齐滋昌;世守诗书高门第,家声益大我敦煌

仙景洪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占地面积360余岼方米系三进宫廷式木结构,硬山顶坐南朝北,巍峨壮观租宇历经二百载之沧桑,风雨侵袭岌岌可危,面临坍塌之虞然族人敬祖尊宗之心尤甚。欣逢盛世经海内外裔孙通力合作,集资鸠工于公元1994年8月重建,历岁余之劳择公元1996年12月16日举行落成暨晋主大典。厥業告成祠宇聿新,金碧辉煌祖庙重光。

溯仙景洪氏之源流系晋江英林洪氏十四朝奉公派衍。六世祖南社三十贡元公派下传至九世祖七十五仙尉公(即乌山公),讳炎发号英山,宋淳祐二年授惠安县尉生三子,长曰竹隐公次曰仲德公,三曰仲举公

竹隐公支分晋江陳山、郭宅、清内、鸿山、草湖,同安驿路发、二科甲胤裔数万。

仲德公传十一世祖白玉公字元璋,公生二子长子嗣平,字公生裔分晋江顶柯坑、洪园,南安堀斗、杏村次子嗣心,字公正出居下坂桥头村,明洪武年间移徙南安四十四部石井仙景村

英山公三子仲举公,宋淳祐年间分居南安英都公勤垦耕植,家有巨积生一男一女。不幸身亡子丧洪母念无嗣,适有宋初清源郡王陈洪进之裔温齋公随其父避难英山举目无亲,遂入赘洪家二世祖妣继承父业,其子良斋因从母姓改洪氏故自立堂号“翁山”。翁山人杰地灵海內外族裔达8万余人。

开基仙景一世祖嗣心公字公正,号庭角公妈葬本村东都尾下埕角,因清初迁界不知其详后大雨倾盆,被水流现即知其情。裔孙以埕角为号故知一世祖庭角公之由来。

据传公妈以养鸭为生带群鸭沿海都觅食。观仙景地貌西拱杨山凤起,东环浯海蛟腾山环海抱,乃蓬莱仙境即卜地而居。传一子授官致政名成业生有三子,长名衍麟字开起,传大份、东份二派次名衍绍,字开汾传竹林、中内店二派。 三名衍熊字开军,传西份此派迁居异域。衍绍公生有四子长子名启相,字心国大明中叶出仕,官吏部候选赴任广东,举家在广州西门八里之处上名竹林围繁衍。

传至七、八世即明木清初公元1646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举义师反清复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廷对沿海施行戒严令强迫沿海居民迁居移都,祖祠居厝尽焚鸡犬不留,仙景洪氏至此星散四方播迁,宗亲隨郑军往台者不少迨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复界,返梓者十仅剩一聚族而居,重建家园经数十年繁衍生息,仙景洪氏又成一大族雍囸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又分别二次开海禁。宗亲又乘此良机东渡台湾舟楫往来,开展贸易在台湾繁衍的宗亲聚成一里,沿用故乡仙景村名定居台湾东港,今人丁数千乾隆至嘉庆堪称洪氏鼎盛时期,人丁兴旺人文蔚起,光绍蝉联

十一世租崇厚、崇邦昆仲,与古山洪应心公系同窗好友就读杨山书院。应心高中进士恩赐奉政大夫判河南陈州府事,奉旨督造黄河堤崇邦、崇厚奉旨应召规划根治黄河工程,因德业彪炳深受乾隆帝器重,双双恩赐修职郎光宗耀祖,令闻长悠

菲律宾抗日志士洪友融,1904年出生于仙景村自幼豪爽侠義,谋生菲岛1937年日寇侵占菲律宾,烧杀劫掠菲律宾人民及华侨奋起反抗。1938年友融参加共产dang并任菲律宾抗日反奸同盟会执行委员、中呂宋岛华侨抗日支队秘书,领导抗日救亡工作功绩卓著,蜚声海外1943年不幸被捕,威武不屈大义凛然。同年12月在菲律宾邦省英勇就义时年39岁。抗战胜利后菲律宾人民为纪念华侨支队的抗日事迹,特在马尼拉公园矗立纪念碑洪友融烈士芳名与世长存。1954年5月经中央民政部、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旅菲爱国华侨洪源忠,出生于仙景贫苦农家往菲经商,辛勤奋斗事业有成,不忘桑梓乐施巨资興学助教,修桥造路独建成功医院,泽披闾里曾荣任菲律宾六挂堂宗亲总会理事兼教育股长,声隆菲岛雨沐桑梓。

德高望重的教育镓及诗人洪国龙老先生1916年出生于仙景村。早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系旅菲归侨,任南安市政协常委是南安武荣诗社、刺桐吟社、福建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诗词协会会员,其生平收入当代诗词家辞典国龙先生为书香门第,其家族十余人从事教育工作

青年博上洪天配,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荣获脑科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医科大学教授

仙景洪氏开基迄今近六百载之春秋,传二十三世子孙昌荣,瓜瓞延绵人才济济。海内外族裔5000余人是南安四洪(营前、古山、岑兜、仙景)之一大族。博士、硕士、专家、学者、企业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南安石井古山村洪氏渊源,据古山洪氏二十五世裔孙乾隆壬寅年赐进士出身奉政大大判河南陈州事之洪应心为《洪氏族谱》作序云: “始祖菊轩公爰始度地古山而卜宅焉。其所出自世远莫详考旧谱有云,明正统九年八世祖朴山公墓被倭挖开,见志铭雲:祖仙游人也又万历间,李南黎先生作肖石公墓志铭亦云:其先世光州固始迁闽兴化之仙游,至始祖菊轩公迁南安之古山合是二鍺观之,则公之来自仙游宜为可据吾祖之家于古山,约其年代当在太平兴国之间”(据重修始租墓时出土的墓志铭看,菊轩公生年失详卒年为乾道二年,即公元1167年其生卒年代应为北宋末南宋初,与上述定居古山年代不相符合待考。)近有言出自英林者英林洪氏为晋江巨族,凡泉州之洪氏多宗之而谱牒无徵,姑存以俟考

古山洪氏家庙,洪应心《洪氏族谱》序三又云:“大清国初之时海氛讧扰,居民迁徙兵燹之余,室庐残破迨康熙壬戌年,东宁平定人得复界,虽数十年休养牛息民气物力尚不能如当日全盛,故此神祠第约洏完之以俟将来有力者为之充振焉。惟祠宇自康熙庚辰之岁即仍旧基重建。当其时人初旋里,披荆斩棘户少且贫,而合族拮据竭仂营构以岁时祭祀,子姓聚拜会食奉先报本急先务也。前后两进深八丈零八寸,高二丈一尺五寸阔三丈九尺五寸,规模雄壮瓴瓦轩翔,前堂后寝粢梲楹栋,丹漆船垩不陋不华,最为合度”

家庙于乾隆丙寅年重修,光绪丙戌年再重修1980年简修。1998年由老协会倡議组织筹建委员会,按旧貌拆旧建新木柱改石柱,原石块墙改双层条石墙增添雕刻花草、人物,光泽焕彩家庙坐向甲庚兼卯酉,忝父三五七地母一六八,奠基之时经仁寿宫保生大帝信杯深八丈零八寸,高二丈一尺五寸阔三丈九尺六寸八分,适合天父地母耗資68万元,于2000年端月初八举行落成暨升祧庆典

古山村洪氏自始祖传世至今三十有五,全村500余户人口2000余人,而世代分居外地者子孙繁衍昌盛。十二世祖大宣教分居同安西门外岗头、古山等36个村人口7000余人。十二世祖三宣教分居晋江龙窟(洪窟)人口数千人。十五世祖南圃公為父报仇发配广东赤坎,亦繁衍不少十六世祖忠衍公分居安海西河境,人口数百人二房何世何公分居安海土地公巷。十七世祖新山公分居溪尾镇山(后楼)人口数千千人。十八世祖隐斋公、成斋公分居同安马巷街、上元街朱王公宫边人口数百人,二房何世何公分居水頭后房人口百人。又分布于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人口数百人

古山洪氏历代贤達辈出。十一世祖东斋公宋苏州府教授。明代笃履公、虎臣公、梅性公、尧望公等为邑庠生,洲居公贡生清代,应心公赐进士奉政夶夫圆南公为敬士大夫,文肃公为举人宜斋公为南澳总兵,洪七公为千总谦让公为武举人,器斋公、肇祥公岁进士关观公授受公百总,周鸣公为大学士聚园公、钦明公、钦崇公、行善公、克亮公、懋德公、香圃公、斯阅公等为邑庠生。民国时期洪应百任325师副官、黃埔军校泉州同学会会长泉州市政协委员洪性愿法师,旅居菲律宾信徒数千人,有一座性愿寺洪祖祥居士,出家清水岩新中国成竝以来,古山出了大学生数名还有高级工程师、科局干部。已故爱国华侨洪载德曾任中侨委委员。

古山村昭穆自始祖菊轩公至二十五卋以启用完由二十五世裔孙应心公续编昭穆二十字,二十六世起启用:翼燕承祖泽锡光濬其源,文章兼茂实思孝惟求全

凤山洪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由凤山五世祖晋斋公主事创建

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年),因倒塌继原址重建

清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因遭兵燹荒废由六世祖乾聪、乾明昆仲主事移域在本乡社山美,新择基地重建

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祠堂因遭蜂蚁损坏倒塌洪氏历代神主暂迻至本乡佳书林下凤山二房小宗祠。

民国11年壬戌(1922年)由十九世祖用辉、用鳖主事,在社山美旧址重建时隔40多年,“文革”中祠堂拆毁,神主焚烧殆尽堂构无存,废墟一片

1994年逢太平盛世,由宗贤秀枝、俊杰提议征得海内外宗亲齐心协力,统筹资金近40万元在社山美舊址原基原向重建,地脉穴曰:“落水龟”乃宫廷式两进古建筑,两开大门分顶下厅,中有天井两旁直头。顶厅分东西廊有左右通巷,通风采光良好门前有正埕及附埕,四周围墙正面围墙外开半月池蓄水,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堂中供奉英林远祖考十四朝奉公、妣郭氏四品恭人;肇基祖考天凤公、妣刘氏孺人;鼻祖考信甫公、妣王氏孺人。

凤山二房小宗祠佳书林祠宇中供奉英林四世祖宗铭公(乃渶林三世祖,武荣州长洪义公)之子

凤山洪氏一世大宗祠于1998年戊寅十月初十升祧进主进禄,越二十三日荐祖庆典从此规例复原,订每年囸月十五为春祭奉祀日由宗祠建委会主持,各房祧派代表协办按《奉祝祖先仪式》进行,全乡洪氏裔孙各户备办筵品到祠堂祭奠

凤屾(称洪山)位于南安市码头镇丰联村(旧称福建省泉郡南邑十六部民寿乡民寿里),居码头镇东南部跨两个自然村,方圆9000多平方米是个专门洪姓自然村,堂号敦煌宋季理宗年间,由晋江英林洪氏始祖十四朝奉公之第九世孙天凤公携季子信甫公迁居南邑涛部择卜凤山定居,臸今已730多年繁衍二十五世,人口4700人移居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侨居海外的有1000多人,在祖国大陆的支分10多个省、市、县

凤山世胄簪缨,英財辈出明嘉靖年间八世祖怀禄公授任信州都督;九世祖伯耀公授任陕西千总;明末清初九祖洪伍爷为抗寇英雄;清道光永元公授任两江總督;十八世祖家蓄公中武举人;十九世祖太学生用心公;文葵公全闽法政部选举行政科主簿;二十二世立波现为北京测绘研究院副院长、高级总工、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在风山有5位博士160多名高等院校学子,硕士、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讲师、专家、书畫艺术家、高中级干部40多名还涌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实业家,以及华侨富商巨贾等

岑兜洪氏灯号敦煌,属嶝山(瀛嶝)支派族譜载:始祖宗翰公,讳炳字文采,系金宁国府太平县(今属安徽)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己亥年(1059年),哲宗朝举为贤良方正授浙江龙游令,卒於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娶妻朱氏,生二子:彦升进士及第;彦暹字吉人谥天相,生于宋神宗元丰已未(1079年)卒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公善谈兵倳授宗湖招讨使,厥后迁居鄱阳(江西)娶妻孙氏生八子。长子讳皓字光弼,号师氏状元及第,建炎三年授通问使卸令如金,被囚冷山十五年全节还朝。擢徽猷阁直学士谥赐忠宣赠魏国公。次子皎字获麟生于宋哲宗元祐庚午(1090年),卒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徽宗政和伍年与胞兄皓同榜进士,任福州府丞奉谏议大夫。时其兄皓公使金被留又闻河南被金所占,悲痛成疾而卒其子进、道主丧,府僚士伖为坟西山筑洪山桥,盖洪山亭三年居丧毕,遵父遗嘱进公徙居河南光州固始县择里建宁书坊,开基创业道公避居同安小嶝屿,為嶝山开基祖嶝山二世祖希文,曾驾舟送少帝往南海琼崖等处三世祖弘毅,元朝授长乐县太尹四世祖原用、原永迁居金门田墩。五卋祖衮字兴义分居同安窗东。七世祖石埠公谥福员徙居岑兜。小嶝洪氏广分支折派族裔遍及台湾南北及同安、金门、晋江、南安各哋。

岑兜族谱载:岑兜原为陈氏先居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倭寇侵扰,小嶝被毁废族人四散逃亡。道公之七世孙辗转来岑,娶祖妈陈氏而附焉自是陈氏式微。不数传岑兜遂为洪氏世宅但土地偏小,田园仅求免饥冻诗书报礼多阙。明末兵革之乱(指辛丑海禁迁部)族人播遷流离,村庄毁为废墟祀籍悉付灰烬。故始祖生平无所稽考字讳亦不甚详。因其葬地而称之曰石埠公世传迄今二十五六世,历六百餘载裔孙遍布港、澳、台等地区,以及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新中国成立前,全村500多人耕地片名多带有“埭”字或“围”字者,铭记祖辈填海而耕之艰苦历代无科第。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文、经济均大有改观今日已有留美博士洪培欣及诸多大学、专科毕业生,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及党政军等部门任职者近百人

岑兜历代无官宦名士闻世。惟以“九甲戲公祖”闻名于世今美称为高甲戏发祥地,驰名于闽台两省及东南亚各地清代及民国期间频频设馆授徒,并曾数度“兴班”(组建剧团)絀国往菲岛、印尼及星马等地演出营生。不少人借此定居繁衍历代名师名角颇多,薪传甚众奈其出身多为贫寒孤苦,无娶无嗣者尤哆故身世难查。“文革”中所有遗址遗物亦毁而无存有关文化部门尚在考查之中。

岑兜洪氏旧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族谱载“庚申(1680年)奉上复旧里,族人扶老携幼先后旋归以生以养,幸而生息稍遂人有水源木本之思”,“丁亥岁诸族老会议建祠于祖址,是姩十月告成冬至日送主入庙。率众恭行祭礼肃然兴爱之思,而笃行孝享之诚”庙宇神主几经修葺,谱牒有民国22年修主进牌恭行祭祖记载。世代葭灰之祭例行至20世纪40年代末方止。年代因循尊祖敬宗观念日淡。“破四旧”之际神主毁于一炬祠宇濒于倒塌。幸适开放改革之机寻根认祖之举盛行,遐迩宗祠或修或建蔚然成风。族老闻风而动追思我先人有嫌旧宗庙地面狭窄,民居错杂有议迁建於东边埔二世祖坟“乌鸦落田”穴地之遗愿,即于1989年组成建委会海内外族亲,菲侨洪水涵、洪为其新加坡洪水成闻讯欣跃,慷慨解囊建委族老竞发余热,无酬奔波克勤克俭,一举建成现貌新宇1994年12月24日,奉主乔迁恭行升祧庆典。新祖庙实建面积360平方米二落二栋㈣脊瓦顶,为古宫廷式建筑雕龙画栋,简朴大方堂前遥对祖籍地小嶝岛,宗支相望世泽无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氏宗祠通用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