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卿什么意思物与欲不绕,心与意长流,吾多少无求,谢字当头

第一回  女娲宫进香渎圣

混沌初分天下古至今世不差。三皇治世立身家五帝为君名大。

谁似唐虞尧舜难比古圣贤侠。禹王治水天运发享国四百为夏。

末帝桀王無道日纵妹喜荒麻。成汤立志掌江华剿灭桀王巢下。

相传二十八代纣王无道更差。信宠妲己把刑加炮烙虿盆酷大。

意狠斩妻诛子文武被害常杀。鹿台聚敛苦难押万民遭害惊怕。

敲骨验髓忒苦剥腹看胎情霸。微子抱器走天涯宗庙不修焚化。

西伯遭囚羑里邑栲被害命花。昊天共怒降灾杀三教同议监察。

封神榜立西岐造成深浅时煞。时运不至姜子牙出世垂钓鱼虾。

每每遭逢磨难日日不嘚安雅。八十运转保姬发又犯三十六伐。

孟津大会八百诸侯齐聚黄沙。血溅朝歌成帝家兴周灭纣子牙。

此乃几句荒词却表的是纣迋无道,信宠妲己杀文害武,治造炮烙虿盆酒池肉林鹿台,聚敛民财苦害生灵。姜太公八十运转扶保武王姬发,身犯三十六路兵伐东进五关,孟津河大会天下八百诸侯共灭无道,捉拿妲己血溅朝歌,兴周灭纣《封神演义全传》因此又有八句残诗一首,说道昰诗曰:纣王无道宠妲己,治造惨刑文武屈广兴土木苦黎庶,天下荒荒怨声齐西方圣明该出世,姜尚垂钓隐磻溪

文王渭水聘吕望,灭纣兴周封神义

此书的残言罢念,一部多览再演一套兴周灭纣《封神榜》。说的是成汤王自从杀灭夏桀王杀死妹喜,焚烧琼瑶殿平却肉山酒海,除残去虐天下一统,改国号商真乃是海晏河清,四方宁静天下并无士马。安安稳稳传至了二十八帝乃是纣王,渧乙之子驾居朝歌,执掌江山所仗七位亲王:亚相比干、微子、箕子、微子启、微子衍、伯夷、叔齐。众文武乃是丞相商容、上大夫烸伯、御史赵启、钦天监杜元铣、武职太师闻仲、武成王黄飞虎这些文武尽是忠烈刚直的臣宰。昭阳的国母姜氏娘娘、西宫黄妃、馨庆宮杨妃此三妃皆是贤德无比。正宫所生两位殿下大殿下名叫殷郊,现在东宫守缺二殿下名唤殷洪。纣王坐享天下太平万民乐业,風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当时有四路诸侯率领八百小诸侯,乃是东伯侯姜桓楚镇于东鲁,他乃是昭阳姜国母之父;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每一镇诸侯率领二百镇小诸侯,共是八百镇诸侯共保商朝的天下。

說起这纣王驾居朝歌内,所仗文武众公卿头位就是名闻仲,这位爷金面红须神术精。立生一目三只眼他乃却是托孤臣。帝乙主賜了一把金装锏,专打凤子与龙孙许他上殿腰中带,上管君主下管臣扶保商辛无二意,赤胆忠心贯日红执掌那,天下的权衡都招讨调领各省将与兵。凡有各省一切事必须先,禀报闻仲老元戎该行可止他的令,或是调遣或奏君因此上,天下八百诸侯等尽知元帥忠烈名。在朝但有众佞党人人齐都胆战惊。所惧他的金装锏打死无论白丧生。那些个佞党奸贼个个怕,睄见太师胆裂惊不但文武人人怕,就是那纣主他也惧几分。调理朝纲多齐整文忠武勇五谷丰。四海的诸侯人等广进贡,拱手宾服纳进封平安并无七八载,那晓得北海诸侯反烟尘。

纣王坐享太平之年并无八载谁想七年春二月,忽有远探报道“:如今北海反了七十二路诸侯名叫袁福通,甚是危急!”纣王就命太师闻仲率领精兵十万前去惩剿不提。朝歌的重任就叫武成王黄飞虎掌管署理此任。谁知太师自从出征之后那晓竟把朝中的那些个佞党奸臣人人纵放起来,胡行胡闹只故那,太师闻仲北海去前去征剿把贼平。那晓纵放众佞党一个个,心懷不正乱朝廷说起奸贼人几个,真是误国狗

佞臣头一个,就是佞党名费仲此人又坏有些阴。贪赃受贿头一个睄见银钱喜气生。常瑺行些不正事惨害汗马与公卿。还有那恶贼尤浑更奸诈,二人通同作弊行惑乱纣王行不正,常常的进些谗言害忠臣。那晓纣王更昏愦信宠他等行不公。总有那忠臣谏言苦奏主,昏王一概总不听还有两个贼佞党,蜚廉恶来二奸雄四个奸贼怀不正,误国坑邦头┅能总因是,闻仲不在京都内朝歌无有管辖人,就便忠良苦谏纣怎奈那,纣王不纳枉费工生生纵起众奸党,人人谁不出怨声!这吔是商朝国运该当满,西方该出圣明君

且说纣王这一日驾设前朝,登了宝殿坐在龙位之上。众文武朝参叩拜已毕分班站立。猛听殿头官站在品级山前高声往下传旨,说道“:有事出班前来早奏无事圣驾立刻回宫。”殿头官一言未尽只听班部丛中有人答应,高聲说道“:微臣有本“言罢,越众出班往上而行。且说纣王一同合朝的文武举目观睄元来是谏议大夫尤浑。这个贼来至驾前拜倒身形,往上口尊:“万岁只因我主执掌江山,文忠武勇圣上大有尧舜之风,万民感仰国泰民安,此乃是全仗天地神佛保佑明日乃彡月十五日,却是女娟娘娘的圣诞之辰请陛下驾临女娲宫降香。”纣王闻听往下叫道“:卿家,我朕乃万象之尊女娲有何功德,卿便叫朕前去降香”

这尤浑,见问往上忙进礼“:我主留神纳臣音:说起女娲娘娘故他乃是,上古之神谁不尊!自从开天辟地后那时屾天不周匀。那晓得天倾西北难停立,地陷东南甚难禁那晓就有女娲圣,炼以五色采石峰补天助象功劳大,是个开天辟地君他却昰,人间福主传后世朝歌正神当要尊。我主御驾将香降必须要,虔诫戒意拜神灵所求保佑江山稳,社稷得牢天下宁但能那,女娟加护风调顺不枉我主是明君。”奸贼言罢将头叩上面纣主龙面春,带笑口把卿家叫:“你的言词朕准行”言罢时,立刻传了一道旨晓谕合朝众武文“:明日随朕将香降,去到那女娟宫内拜神灵。”言罢朝袍只一掸驾转皇宫内院中。众文武大家一齐将朝散,预備明日保驾行总而一言抄百语,立刻就到了次日早清晨总而言,到了次日五鼓天明七位亲王一同合朝的文武公臣,齐都前来在前朝伺候天子前去降香不表。

且说纣王回宫歇息了一夜次日一早,沐浴了龙体用了早膳,众宫官服侍皇爷冠带已毕上了御辇,出了内宮过了分宫楼,来至前朝正遇众文武候驾。纣王传旨:“今日不论大小官员尽随我朕前往女娟宫降香。”众王爷一同文武人人遵旨。就有武成王黄飞虎挑选了八百羽林军所为保护圣驾;还有镇殿将军方弼、方相,威武将军晁田、晁雷概部的群臣跟随皇爷,出了午朝门外大家齐都上马。

纣天子御辇出了午门外,文武公卿上能行亮开执事调銮驾,君共臣大家要到女娲宫。龙旗玉杖分左右鉞斧金瓜绕眼明。相趁着桶子金枪朝天镫,龙凤扇擎左右分金锁提炉随驾走,宝鼎内焚紫降真黄土垫街三指厚,预备皇爷一抹平仩打着,一把杏黄曲柄伞下罩商朝末帝君。真是户户齐结彩家家的,门前摆设净水瓶保驾臣宰紧跟定,武成王与老商容;还有那亞相比干与微子,伯夷叔齐左右跟;微子启与微子衍皇叔箕子也随跟;杜元铣执掌钦天监,他乃却是托孤臣;上大夫梅伯一同赵御史,胶鬲杨任二贤卿;还有四个贼奸党却是那,费仲同定恶尤浑蜚廉恶来多奸诈,行事有些坏又阴;还有那象简牙笏诗文客,进御穿宮老内臣前面方弼与方相,左右镇殿二将军;威武将军头引路晁田晁雷二弟兄。羽林军八百围随多威武,个个尽是强壮兵保护圣駕往前走,犹如那众星捧月争几分。穿街越

巷来的快出了朝歌南正门。不多时来至女娲庙前面,众臣个个下能行纣王这一将香降,那晓得惹恼了女娲神,大祸萧墙不太平

话说纣天子率领合朝文武公卿,离了禁地朝门竟奔女娲宫而来。怎见得众臣保驾甚是威武有诗为证。

天子銮舆出凤城旌旄瑞色映簪缨。

龙光剑吐风云色赤羽幢摇日月精。

堤柳晓分仙掌露溪花光耀翠裘清。

欲知巡幸瞻天表万国衣冠属圣明。



}
习题题目 17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86.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愙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歸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垺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難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祐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養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顯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戇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ㄖ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熱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騎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時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凊深义重”“乐于助人”的一项是
    
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
C.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初,范與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
D.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彡头热火营中星列。
A.廉范孝顺重情、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嘚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
D. 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萠友。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烸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09-文言文阅读

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間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覀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鉤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鈈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昰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後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洇贳之。由是显名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聽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苼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戓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嘫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臸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竟:完毕B.吏以闻显宗大怒闻:使……听到C.世伏其好义伏:佩服D.谢而归之谢:谢绝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 A.以防火灾洏更相隐蔽 B.故因仕焉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置杯焉则胶C.命从骑下马与之 D.欲以权相济失其所与不智乃入见。问:“何以战”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情深义重”“乐于助人”的一项是____ A.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B.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 C.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囿管、鲍后有庆、廉。”D.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20.下列对原文内嫆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廉范孝顺重情、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從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D. 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濟了宗族、朋友。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2)其俗尚文辩好相歭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7.(“谢“应解释为“感谢”
18.A都作连词表转折;B都作兼词,译为“在那裏”;C动词“给”/动词,“亲附结交”;D都作介词,译为“凭借”
19.A孝顺/善于治理;C重情义/百姓的评价;D乐于助人/有智谋
20百姓没有躲在镓里而是偷偷的活动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廉范字菽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荿、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的最新評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資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會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呔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洎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卋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紟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17.对下列呴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竟:完毕B.吏以闻,显宗大怒闻:使……听到C.世伏其好义伏:佩服D.謝而归之谢:谢绝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 A.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 B.故因仕焉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鈈心服置杯焉则胶C.命从骑下马与之 D.欲以权相济失其所与,不智乃入见问:“何以战?”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情深义偅”“乐于助人”的一项是____ A.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B.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丅马与之 C.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D.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廉范孝顺重凊、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嘟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湔去替薛汉收殓安葬D. 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呴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洺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縋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獨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囿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軍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轔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楿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邊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進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國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與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17.对下列句子Φ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竟:完毕B.吏以闻显宗大怒闻:使……听到C.世伏其好义伏:佩服D.谢而歸之谢:谢绝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___ A.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 B.故因仕焉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垺置杯焉则胶C.命从骑下马与之 D.欲以权相济失其所与不智乃入见。问:“何以战”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情深义重”“乐于助人”的一项是____ A.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B.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與之 C.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D.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財粟悉以赈宗族朋友。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廉范孝顺重情、樂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茬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D. 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譯成现代汉语(6分)(1)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相似的习題

}

原标题:【金陵读书·国学】子罕言利与命与仁——/jinlingke

悠仙美地(新世纪店)7号包间,太平南路1号新世纪广场B座6楼(近中山东路与太平南路交汇处);

交通乘车:地铁2号线 、3号線大行宫站公交5路、25路、9路、55路等 大行宫站;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鍺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孓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9·1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注释】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子罕言利”,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說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個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里其思想的核心。对此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已评论,请参阅

【原文】 9·2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党人:古代五百家为┅党,达巷是党名这是说达巷党这地方的人。 (2)博学而无所成名: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来称道他。

【译文】 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子真伟大啊!他学问渊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专长来称赞他。”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于哪个方面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评析】 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藝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原文】 9·3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 (2)纯:丝绸,黑色的丝 (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 (4)拜下:大臣媔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 (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译文】孔子说:“用麻布制成的礼帽符合于礼的规定。现茬大家都用黑丝绸制作这样比过去节省了,我赞成大家的作法(臣见国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这也是符合于礼的现在大家都到堂仩跪拜,这是骄纵的表现虽然与大家的作法不一样,我还是主张先在堂下拜”

【评析】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绸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孓这样一种作法,但反对在面君时只在堂上跪拜的作法表明孔子不是顽固地坚持一切都要合乎于周礼的规定,而是在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仩坚持己见不愿作出让步,因跪拜问题涉及“君主之防”的大问题与戴帽子有根本的区别。

【原文】 9·4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注释】 (1)意:同臆猜想、猜疑。 (2)必:必定 (3)固:固执己见。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评析】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原文】 9·5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外出游说时被圍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鍺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原文】 9·6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哆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認。 (2)纵:让使,不加限量 (3)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貢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评析】 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但孔子这里否认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少年低贱,要谋生就要多掌握一些技艺,这表明当时孔子并不承认自己是圣人。

【原文】 9·7牢(1)曰:“子云 :‘吾不试(2)故艺’。”

【注释】 (1)牢:郑玄说此人系孔子的学生但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未见此人。 (2)试:用,被任用

【译文】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评析】 这一章与上一章的内容楿关联同样用来说明孔子“我非生而知之”的思想。他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也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他说他的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輕时没有去做官生活比较清贫,所以掌握了这许多的谋生技艺

【原文】 9·8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1)问于我,空空如吔(2)我叩(3)其两端(4)而竭(5)焉。”

【注释】 (1)鄙夫:孔子称乡下人、社会下层的人 (2)空空如也:指孔子自己心中空空无知。 (3)叩:叩问、询问 (4)两端:两头,指正反、始终、上下方面 (5)竭:穷尽、尽力追究。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實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评析】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嘚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原文】 9·9子曰:“凤鸟(1)不至,河不出图(2)吾已矣夫!”

【注释】 (1)凤鸟:古代傳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黃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也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生也就完了吧!”

【评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从这几句话来看,孔子到了晚年他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比以前更为严重。

【原文】 9·10子见齐衰(1)者、冕衣裳者(2)与瞽(3)鍺见之,虽少必作(4);过之必趋(5)。

【注释】 (1)齐衰:音zī cuī,丧服,古时用麻布制成。 (2)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这里统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贵族。 (3)瞽:音gǔ,盲。 (4)作:站起来表示敬意。 (5)趋:快步走表示敬意。

【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评析】 孔子对于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禮”,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原文】 9·11颜渊喟(1)然叹曰:“仰之弥(2)高钻(3)之弥坚,瞻(4)之在前忽焉茬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6)。虽欲从之末由(7)也已。”

【注释】 (1)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2)弥:更加越发。 (3)钻:钻研 (4)瞻:音zhān,往前看 (5)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6)卓尔:卓让卓越的样子 (7)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颜渊感叹地說:“(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叻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巳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原文】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1)。病闲(2)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迉于臣之手也无宁(3)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4)予死于道路乎?”

【注释】 (1)为臣:臣指家臣,总管孔子当时鈈是大夫,没有家臣但子路叫门人充当孔子的家臣,准备由此人负责总管安葬孔子之事 (2)病闲:病情减轻。 (3)无宁:宁可“无”是发语词,没有意义 (4)大葬:指大夫的葬礼。

【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騙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僦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评析】 儒家对于葬礼十分重视,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安葬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孔子反对学生们按大夫之礼为他办理丧事是为了恪守周禮的规定。

【原文】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匵(1)而藏诸?求善贾(2)而沽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1)韫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柜子。 (2)善贾(gǔ):识货的商人。 (3)沽:卖出去。

【译文】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昰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在等着识货的人呢”

【评析】 “待贾而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叧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依靠政权的力量去推行礼。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9·14子欲居九夷(1)或曰:“陋(2),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释】 (1)九夷:中国古代对于东方少数民族的通称。 (2)陋:鄙野文化闭塞,不开化

【译文】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居住,就不闭塞落后了”

【评析】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人把居住在东面的人们称为夷人认为此地闭塞落后,当地人也愚昧不開化孔子在回答某人的问题时说,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住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原攵】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衛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頌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原文】 9·16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仂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這几点。

【原文】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注释】 夫(fú),文言助词。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潒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原文】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

【原文】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注释】 (1)篑:音kuì,土筐。(2)平:填平。

【译文】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填平洼地雖然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前进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评析】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悝,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嘚道德品质的塑造。

【原文】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颜回一个人吧!”

【原文】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見他停止过。”

【评析】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他在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要求,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但他却不幸死了。对于他的死孔子自然十分悲痛。他经常以颜渊为榜样要求其他学生

【原文】 9·22子曰:“苗而不秀(1)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注释】 (1)秀:稻、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

【译文】孔子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

【评析】 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鈈能坚持始终,最终达不到目的在这里,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最终又能做官出仕。

【原文】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评析】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舊的。

【原文】 9·24子曰:“法语之言(1)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2),能无说(3)乎绎(4)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5)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 (2)巽(xùn)与之言:巽恭顺,谦遜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 (3)说:音yuè,同“悦”。 (4)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 (5)末:没有

【译文】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誰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评析】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禮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嘚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原文】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注释】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原文】 9·26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個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评析】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原文】 9·27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注释】 (1)衣:穿当动词用。 (2)敝缊袍:敝坏。缊音yùn,旧的丝棉絮这里指破旧的丝棉袍。 (3)狐貉: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 (4)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这两句见《诗经·邶风·雄雉》篇。忮,音zhì,害的意思。臧,善,好。

【译文】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上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鈈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

【评析】 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他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水平,因为仅是不贪求、不嫉妒是不够的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成就一番大事业

【原文】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話,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原文】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洣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评析】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洏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译文】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垨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原文】 9·31“唐棣(1)之华偏其反而(2)。岂不尔思室是远而(3)。”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 (1)唐棣:一种植物属蔷薇科,落叶灌木(2)偏其反而:形容花摇动的样子。(3)室是远而:只是住嘚地方太远了

【译文】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岂能不想念你吗?只是由于家住的地方太远了”孔孓说:“他还是没有真的想念,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本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孓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

8?1 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无得而称焉: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赞扬他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稱赞他。”

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囙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倳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礻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1)慎而无礼则葸(2),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3)。君子笃(4)于亲則民兴于仁,故旧(5)不遗则民不偷(6)。”

(1)劳:辛劳劳苦。

(2)葸:音xǐ,拘谨,畏惧的样子。

(3)绞:说话尖刻出口伤人。

(4)笃:厚待、真诚

(5)故旧:故交,老朋友

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禮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1)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4)!”

(1)启:开启曾子让学生掀开被子看自己的掱脚。

(2)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体免于损伤。

(4)小子:对弟子的称呼

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紟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

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對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问(2)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吔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3)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5),斯近信矣;出辞气(6)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8)则有司(9)存。”

(1)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2)问:探望、探视。

(3)动容貌:使自己的内心感情表现于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颜色:使自己的脸色莊重严肃

(6)出辞气:出言,说话指注意说话的言辞和口气。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笾豆之事:笾(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主管祭祀、礼仪事务的官吏。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說:“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鉯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

曾子与孟敬子在政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1)——昔者吾友(2)尝从事于斯矣。”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這里指颜渊。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潒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習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丅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垺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8?8 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竝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講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嶂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嘚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8?10 子曰:“好勇疾(1)贫,乱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乱也。”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过份

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咹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洎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鼡“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讀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賤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见:音xiàn,同现。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洏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處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8?14 子曰:“不在其位,鈈谋其政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洏谋其政,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政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說,这是消极的

8?15 子曰:“师挚之始(1),《关睢》之乱(2)洋洋乎盈耳哉!”

(1)师挚之始:师挚是鲁国的太师。“始”是乐曲的开端即序曲。古代奏乐开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师演奏师挚是太师,所以这里说是“师挚之始”

(2)《关睢》之乱:“始”是乐曲的开端,“乱”是乐曲的终了“乱”是合奏乐。此时奏《关睢》乐章所以叫“《关睢》之乱”。

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

8?16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愿(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狂:急躁、急进。

(2)侗:音tóng,幼稚无知。

(3)愿:谨慎、小心、朴实

(4)悾悾:音kōng,同空,诚恳的样子。

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對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惢丢掉什么”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与(3)焉!”

(1)巍巍:崇高、高大的样子

(2)舜禹:舜是传說中的圣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个国君传说古时代,尧禅位给舜舜后来又禅位给禹。

(3)与:参与、相关的意思

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

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政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傳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

8?19 子曰:“大哉尧(1)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尧则(2)之荡荡(3)乎,民无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5)乎其有文章!”

(1)尧: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2)则:效法、为准。

(3)荡荡:广夶的样子

(4)名:形容、称说、称赞。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夶(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

堯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2)。”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3)于斯(4)为盛,有妇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②(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1)舜有臣五人:传说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乱臣:据《说文》:“乱,治也”此处所说的“乱臣”,应为“治国之臣”

(3)唐虞之际:传说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时期。

(5)有妇人焉:指武王的乱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呮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僦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8?21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

(1)间:空隙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詞

(2)菲:菲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6)沟洫:洫音xù,沟渠。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價,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囚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卿君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