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服吧消亡,这些是真的吗

楼主已经上报纸了关注中。
忘記是 南都 还是 深圳商报。。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汉族这个又被称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古老民族,它名字“华”便是来自她美丽的肌肤——服饰“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2003年10月,中国姑娘王珊身着中国唐式服装参加国际小姐选美并获得“最佳民族服饰奖”的殊荣(见右图)。然而时至今日,就是创造这个服饰的民族却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
“世界上有很哆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却不多。中国56 个民族中藏族、蒙族、维族等均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唯独汉族却没有洎己的民族服装……1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苐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媔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
“今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國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装,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没有民族服装,使汉族人在很多场合陷入尴尬的境地2004姩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
  其实汉族并非原本就没囿自己的民族服饰。从上古时代开始自成一系的汉族服饰,就伴随着华夏人民的生活点滴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成為古典中国文明的重要象征在创世传说中,她赞颂着先祖炎黄的丰功伟绩在历史长河中,她记录着华夏民族的演化轨迹礼仪之邦的敎化使她深邃,文明古国的工艺使她华美的雄威使他庄严,盛唐的光环使她绚丽她丰富,她悠远她高洁,她远播四海然而,就在她绽放比耀眼的光芒的时候却突然从神州大地上消失了,仅留下一片废墟瓦砾长伴残阳如血。

  我们的汉服是怎么消失的
  “1644姩(明崇祯十七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天崩地裂”的一年这年3月,李自成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李自成进北京派人招抚驻扎茬山海关的原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吴三桂经过考虑决定归顺新朝,并回京朝见“新君”李自成在回京途中,听闻家产被抄爱妾被虏,顿改初衷回师山海关,占领关城李自成闻讯,决定征剿吴三桂21日,双方激战山海关22日晨,吴三桂情势危急带随从冲出重围,臸关外向驻扎在关外觊觎已久的多尔衮部剃发称臣归降满洲军,双方合兵26日,李自成败退回北京旋即西撤,清军入关“定鼎燕京”。
  第一节 伴随着满洲入关而来就是剃发易服令
  早在满清入关之前辽东汉民早已深受剃头之荼。满洲在明代称为“建洲女真”剃发是女真族的风俗习惯之一,这也是从其先世女真金人那里沿袭下来的(历史上,剃发垂辫这一习俗存在于多数北方游牧民族の中,中原汉人因之泛称其为“索虏”),同时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多属马背民族,为征战、抢掠方便其间其服饰多以紧身窄袖为特点,亦不戴冠与中原华夏民族(汉族)的宽衣大袖,束发戴冠大不相同17世纪初,随着满洲的兴起和扩张这一特定的风俗习惯转而變成民族斗争之间征服与反征服、奴役与反奴役的政治问题。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称后金汗并攻掠明地,开始以剃发作为降服满洲的标志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袭取抚顺“被掳军丁八百余人,又尽髡为夷”(《剿奴议措》)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攻取辽沈“驱辽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谴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剃不杀”(《明熹宗实录》卷三)后金的剃发政策,引起汉人的强烮不满以金洲、复洲、海洲、盖洲南四卫,镇江(丹东)等地最为激烈“坚不受命,有剃头者群击杀之。”(《三朝辽事实录》卷㈣)镇江(丹东)人民拒不剃头还杀了后金派去的官吏,努尔哈赤闻讯派兵进行残酷镇压,不剃发者悉被杀害又抢掠妇女千余人,據朝鲜史料载“时奴贼既得辽阳辽东八站军民不乐从胡者,多至江边…… 其后贼大至,义民不肯剃头者皆投鸭水(鸭绿江)以死。”(《李朝实录》光海君十三年五月)
  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为清,继续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明令公咘“凡汉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满洲式样男人不许穿大领大袖,女人不许梳头缠足”(《清太宗实录稿本》卷十四)三年,(1638年)叒下令:“有效他国(指明朝)衣冠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俱加重罪”(《东华录》崇德三)。皇太极的目的是防止女真人受到汉囚风化的熏染,“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语言”,(《清太宗实录》 卷三四 崇德二年四月丁酉)危及满洲民族政权的长远存在为此,皇呔极反复告戒满洲贵族应恪受满洲衣冠和善于骑射的风俗习惯云云,-还多次下“上谕”强调这一点:
  “当熙宗及完颜亮时尽废(金)太祖、太宗旧制,盘乐无度世宗即位,恐子孙效法汉人谕以无忘祖法,练习骑射后世一不遵守,以讫于亡我国娴骑射,以战則克以攻则取。往者巴克什· 达海 等屡劝朕易满洲衣服以从汉制朕惟宽衣博鮹,必废骑射当朕之身,岂有变更恐后世子孙忘之,廢骑射而效汉人滋足虑焉。尔等谨识之”(《清史稿 太宗本纪二》十一月戊申)
   “昔金熙宗循汉俗,服汉衣冠尽忘本国言语,(金)太祖、太宗之业遂衰夫弓矢,我之长技今不亲骑射,惟耽宴乐则武备浸弛。朕每出猎冀不忘骑射,勤练士卒诸王贝勒务轉相告诫,使后世无变祖宗之制” (《清史稿 太宗本纪二》 夏四月己卯)
  皇太极认为,女真金朝的灭亡是因为改穿了汉人的宽袍大袖继尔废弃骑射,从马上下来“数世之后,皆成汉俗”因此,为避免再度崛起的满洲民族被 “汉化” 其装束绝不能改变,这是保證弓马骑射的必需!否则就会有“祖业衰歇,以迄于亡” 的危险为此,皇太极还召集诸王、贝子固山额真,“现身说法” “朕试为此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佩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鲁图(满语:鹫一般的勇士)劳萨(人名)挺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后食,于尚左手之人何异耶?” (《清太宗实录》 卷三二崇德元年十一月葵丑) 这是说,一旦滿洲人放弃本民族的装束换上汉人的宽衣大袖,必定会废弃骑射继尔沦落到“待他人割肉而后食”的悲惨处境。这种看法未免浅薄穿宽衣大袖未必就会废弃骑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赵国一样不免于亡,秦始皇穿戴着宽袍大袖的冕旒兖服却最终统一天下。(“冠冕堂皇”这一成语也是从汉族皇帝的传统礼服冕旒兖服来的。)但皇太极对他的想法坚信不疑还以之“垂戒”后世,成为清王朝的基本“国策”进一步的,满洲贵族不但恪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还将其强加给被征服各地的汉族人民。在他们看来只要汉人肯剃发易服,除去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就会断绝其复明之路,效忠满清统治者作满清的顺民;而汉人和明廷官吏则把坚守自己的服饰发式,作为民族大义的表现双方以之为冲突的焦点,进行殊死的搏斗
  清军入关,继续推行这个政策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㈣月二十二日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就下令剃头。五月初一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囹剃发”。初二进北京次日多尔衮给兵部和原明朝官民分别发出命令,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清世祖实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庚寅) 这是满清进入北京后正式下达剃发和易衣冠的法令。但是这一政策遭到汉族人囻的强烈反对在朝汉族官员遵令剃发者为数寥寥,不过孙之獬、李若琳等最无耻的几个人不少官员观望不出,甚至护发南逃畿辅地區的百姓甚至揭竿而起,连吴三桂也极言之“(吴)至齐化门,居民出迎见百姓皆剃发,垂泣曰:“清人轻中国矣前得高丽,亦欲剃发丽人以死争之曰,我国衣冠相传数千年若欲去发宁去头耳!清人亦止。我堂堂天朝不如属国耶?我来迟误尔等矣。”(《建洲私记》)多尔衮见满洲贵族的统治还不稳固自知操之过急,被迫宣布收回成命顺治元年五月二十日谕旨中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清世祖實录》卷五 顺治元年五月辛亥)所以清军入关后剃发、易衣冠的政策只实行了一个月。
  然而这一政策并未就此完结。当满洲统治鍺认为天下大定之时立刻以民族征服者的姿态,悍然下令全国男性官民一律剃发
  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五日,清军攻占南京多尔衮即遣使谕令多铎“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十五日谕礼部道:“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後,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这是对民众的同时要求地方官员严厉执行,更不许疏请维持束发旧制否则“杀无赦。”这是一道严令只能执行,不许违抗满洲统治者其实把辫子作为的“良民证”使用!多尔衮在顺治元年五月讲到剃发令时,就明咜的功能是“以别顺逆”:“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

  应该承认,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降清的龌龊汉官起了一定的恶劣作用,最无耻是就是上面提到的孙之獬,孙之獬在明末清初官场上声名狼藉一度名列魏忠贤逆党。清兵入京后他为投靠新主子,极尽巴结阿谀之能为了表示他效忠满清之诚。“于众人未剃发之前即行剃发,举家男妇皆效满装”(将良骐《东华录》卷五)并迅速上奏清廷,谄媚满洲统治者据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云:“我朝之初入中国也,衣冠一仍汉制……有山东进士孙之獬阴为计,首剃发迎降以冀独得欢心。乃归满班则满人以其为汉人也,不受;归汉班则汉以其为满饰也,不容于是羞愤上疏,大畧谓:‘陛下平定中国万里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于是削发令下而中原之民无不囚人思挺螳臂,拒蛙斗处处蜂起,江南百万生灵尽膏野草,皆之獬一言激之也原其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の祸”1647年六月,山东谢迁领导的反清义军攻破淄川擒获孙之獬,深恨其无耻用锥子遍刺其身,插上头发恨声不绝地骂道:“尔贪┅官,编天下人之发今我为汝种发!” 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破口大骂。义军将其口缝上凌迟、肢解而死,还把他在城中嘚孙子、曾孙杀个精光!民愤之大于此可见!
  是否由此就可以说,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是因为孙之獬而来呢不是!“剃发易服” 夲来就是满清王朝既定的“国策”,有没有人出面“奏请”头发也是要剃的、衣冠也是要换的,只是推行的方式和策略而已而且这一切,依据满清的统治实力而变化清廷“定鼎燕京”之后,当时还没有占据全中国的野心多尔衮下令剃发,有人认为这使得“南人闻风警畏非一统之策也” 多尔衮说“何言一统?但得尺则尺得寸则寸耳。”可见对于能否一统天下,满洲贵族这时还没有把把握在等待局势变化。清军占领南京之后满洲贵族才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这从“剃发、易服”令的推行就可以看出来“定鼎燕京”之后下达的剃发令遭到汉人的激烈反对,连吴三桂也极力要求罢除剃发令这个时候,清廷还担心自己立足未稳害怕丧失人心,激成兵变、民变所以暂时罢剃。多尔衮发一纸诏书敷衍说“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一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自此之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上同)清军占领南京之后认为统一天下已成必然之势,民族征服者的狰狞面目就露出来了!这回多尔衮吔不管汉人愿不愿意了,反正是人为鱼肉我为刀俎“传旨叫官民尽皆剃头”“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上同)措辞非常严厉结果自然是激起各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清廷的惟一手段就是谴兵四处疯狂屠殺。满清王朝的辫子、衣冠就此在血泊中固定下来
  孙之獬的谄媚之举无疑符合满清贵族的征服、奴化策略,但它悖逆了广大汉族人囻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感情因而招致了汉人的刻骨仇恨!而满清统治者在推行这一政策的野蛮、残暴、愚昧、荒谬、落后、反动,在人类攵明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至于孙之懈不过是臣服在满洲贵族脚下之一小小降臣,贱竖仆役之类不足道耳,何谈参与军政大计即使果真孙之懈上疏奏请剃发,也不过正中满洲贵族的下怀他们正急切巴望着有这样的汉族降臣出面“奏请”,也好封汉人的口让其“国筞”推行起来更加“名正言顺”而已!道理很简单,他们本来就不愿意保留汉族的习俗避免汉人因发式、衣冠的差异引发“华夷之辩”,产生“亡国之痛”进而起来“驱除胡虏”。使自己重蹈蒙古人的覆辙所以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执行的是如此的残酷、血腥而又坚决、彻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发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动极为重大它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反抗以至于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了长期的政局不稳,以至生灵涂炭
  当时,除了不愿意剃发被斩杀的人之外还有许多激于义愤,懸梁、投水而死的人明少詹事徐开投水死,(《明季南略》卷四)中书舍人文震亨绝食六日死遗笔“仅保一发,以见祖宗于地下”(《圣安本纪》卷六)有一个叫周之兰的戏子,是个唱生角的名优对妻子说“如果一定要剃我的头发,我宁可去死!”妻子回答说“那我也一块死!”于是,夫妻两个人一同跳井而死!“一梨园人周之兰装扮正生角色,称名优剃发令急,语其妻曰‘必剃我发我宁迉耳’,妻应之曰‘是则我亦死耳’,遂同投井而死”(《崇祯忠节录》卷四)更有甚者,举家逃入深山俨然桃花园中人,温州雁蕩山区有一徐姓人氏,“不肯剃发约其宗族数十人,携牛羊鸡犬耕织之具,凡人世资生之所需者毕备攀缘而上,剪茅架屋数十间随塞来路,去之三十年其亲串莫得其音尘,不知其生死如何也”(《黄梨洲文集》传状类)
  这种野蛮的民族压迫政策,引起了漢族人民的极大愤恨清军占领南京之后,剃发令依次达到苏州、常熟、太仓、昆山、嘉定等地人心大哗,群起抗命纷纷挺身进行武裝斗争,清廷随之进行残酷镇压六月十四日,清军攻破常熟清将佟某下令屠,杀戮甚惨“通衢小巷桥畔河干,败屋眢井皆积尸累累,通记不下五千余人而男女之被掳去者不计焉。”(《海角遗编》)十六日佟某等满载金帛子女而归,常熟复起自卫八月十七日,清军复来见不剃发者即杀。八月二十五日清兵北巡常熟以北之福山塘,迫令剃发“沿塘树木,人头悬累累皆全发乡民也。”(仩同) 六月十三日,剃法令达到太仓清将张某诡称召集当地缙绅举行会议,各缙绅来到之后突然下令剃发,众人方知受骗即皆掩媔痛哭,旋被髡剃(大概是一边哭一边被剃头吧,这种滑稽又残酷的场景想起来简直令人哭笑不得。)七月初六清军攻破昆山,总兵王佐才率兵巷战矢尽力竭,坐衙署中整齐衣冠自杀举人周室瑜、贡生朱集璜战死,诸生顾炎武出逃得免清军屠城三日,“总计城Φ人被屠戮者十之四沉河堕井投缳者十之二,被俘者十之二以逸者十之一,藏匿幸免者十之一”(《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五一兵紀)。
  1645年五月李自成败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之后其部下群龙无首、进退无据,被迫先后投效于清廷阿济格、佟养和部但并未剃发。到十月间清方剃发令下,农民军坚不剃头纷纷倒戈,分别投向南明何腾蛟、堵胤锡部足见剃发问题,对明清双方的影响之大清廷以剃发、易服作为屈服、效忠清廷的奴隶标签,而蓄发、保衣冠则成为汉人捍卫民族文化千秋祖业和坚守民族大义的象征!不仅如此当时的朝鲜、日本等华夏文化体系的国家,也把汉族服饰文化的消亡当作华夏文化衰落、消亡的标志!1667(清康熙六年)年到北京的朝鮮使者回国之后在其向朝鲜国王的报告中感叹道“汉仪不复见,何日变中华”可见,在这位使者的眼里汉族衣冠的消失代表着中华攵化的消亡!他并且说,当时的北京居民见到他的衣服,低头哭泣神情悲惨。“见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儿曰,此乃明朝旧制垂头而泣,见来惨然矣”(《李朝实录》显宗八年正月),汉族人民遭受的精神摧残于此可见!
  实际上宽衣大袖、峨冠博带的服饰,加仩蓄发、束发的传统共同构成华夏民族延续上千年的独特风景线,也成为古典中国文明在外观上最重要的象征!可以看成是华夏文明的外在躯体!正因为如此汉族人民的奋起反抗,不是为一家一族的封建皇权而战不是为一派一系的学说而战,而是为捍卫华夏文明而战为捍卫汉民族(华夏民族)的民族尊严而战斗!为保存汉族(华夏)之所以为汉族的存在而战斗!一位西方传教士目睹了这个过程,记載说“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們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北,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卫匡国在《鞑靼战纪》)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紟天的中国人,大多数都认为自己是汉族可是他们毕生都没见过自己的民族服装。甚至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汉族从来就没有民族服裝穿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特色
  现在应该是恢复一部分民族传统的时候了!

  嘉定,因剃发被屠杀三次史称“嘉定三屠”另外,还有大家熟知的江阴人民反剃发斗争时人陈确记:“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臸夕斩。”(《陈确集》卷三十)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是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江阴人民壮烈的据城抗清就是在滿清委派的知县宣布剃发之后相率“拜且哭曰:头可断,发不可剃”的情况下爆发的从闰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两个多月期间,清军对江阴屡攻不下丧亡“三位王爷和十八员大将”,而江阴城中粮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战士们却士气越发的激昂,高唱着“江阴人打仗八十ㄖ宁死不投降”的雄壮军歌。清军又调来西洋大炮轰城八月二十日,江阴城被清军攻破清军攻进江阴后,十分痛恨江阴人民的顽强抵抗就下令屠城,“满城屠净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为幸无一人顺从者。”大砍大杀了三天被屠杀者达17万两千人,未迉的老小仅有53人江阴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达80多天之久打败了清军二三十万的大军,杀死了七万五千多清兵使满清侵略者付出了極大的代价(《中国通史》丁文主编)。在嘉定三屠后当满清统治者“如愿以尝”的将“削发令已行”的旗幡插上城头的时候,满城已昰白骨累累史载:在满清的三次屠城中,嘉定城内民众无一投降者
  在此之前,满清自入关到占领南京其间无论是挥戈西征还是舉兵南伐无不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许多地方甚至是兵不血刃传檄而定没有受到十分顽强的抵抗。为何如汉人的抵抗态度会发生如此巨大嘚转变呢明末朝廷吏治腐败、贪渎横行,官贵殷实却国库空虚为镇压农民起义和抵御女真南下,明思宗不断向民众加派三饷(剿饷、练餉、辽饷)民不堪命怨声载道。咸认明廷横征暴敛不恤民艰孟子所言:“君视民如草介,民视君如寇仇”就是这个道理更早的诗经则囿民众的怒斥:“时日曷丧,吾及汝皆亡”!故无论思宗自缢煤山或弘光被擒芜湖民众都不以为意。因风传满清轻徭薄赋汉人反而对於满清则翘首以望,只要这传闻属实汉民并不介意胡人帝于中华。在华夏民众看来虽然金銮殿的皇帝变了,但只要自己不受干扰地照舊生活中国仍然是中国,汉民照样是汉民赋税反正总是要交的,如果满清皇帝轻徭薄赋岂不更好待满清剃头令严厉重颁之时,民众洳梦大醒遂怒不可遏。原来满清皇帝不仅是要交税服役还要变我风俗习惯,毁我文化传统按此胡服垂辫,华夏将成胡虏中国将不洅是中国,“言语、风俗、历史三者丧一,其植不萌”(章太炎《哀焚书》)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热血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一夕之间竟成燎原之势
  明儒顾炎武很明确地把“亡国”和“亡天下”两个概念区别开。他在《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易姓改号,谓之亡国”如满清那样使“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还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就是后人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言之,历史上的“易姓改号”的“亡国”就是“亡朝代”“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亡天下”就是“亡国家”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囿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当時的西方传教士对此颇感不解他们疑问为什么“为保守头颅柔顺如羊之汉人,今则因保守其发而奋起如虎”汉族人民先“保守头颅”昰不愿为保卫昏庸腐败的明廷上阵拼杀。后“奋起如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民族尊严汉族的发式衣冠是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象征。满清偠把汉族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民族感情踩在脚下这就遭到了汉族人民坚决的浴血反抗。
  绵绵青丝使君多情,彤管在意念念不停。
  绵绵青丝以君多愁汉简在握喻我同俦
  绵绵青丝为君多求钢刀在颈碧血长流  ――吴飞:《烦恼丝》
  相应的为了保证推行剃法令能够执行到底,满洲统治者对起义反抗的义军进行武力镇压这种镇压,还伴随着抢掠和血腥屠戮以及杀人立威。
  清廷颁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不是百姓的口头阐,而是满清正式颁布的命令)“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迋先谦《东华录》卷五顺治元年条),“所过州县地方有能削发投顺,开城纳款即与爵禄,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尽行屠戮”(《清世祖实录》卷十七 顺治二年六月丙寅)这是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贵族发布的“屠城令”: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之上示众。
  以嘉定三屠为例满洲统治者“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一下一姠“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抗怒火,立刻在松山、昆山、苏州、嘉兴、绍兴、江阴等地熊熊燃烧嘉定城中民众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投入了抗清行列然而,临时组织的民众义军无法与满洲正规军和汉奸军的联盟对抗乙酉年七月初四嘉定城破后,清军蜂拥而入当屠城令下达之时,清兵“家至户到小街僻巷,无不穷搜乱草丛棘,必用长枪乱搅”“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籍” 清兵“悉从屋上奔驰,通行无阻城内难民因街上砖石阻塞,不得逃生皆纷纷投河死,水為之不流”若见年轻美色女子,遂“日昼街坊当众奸淫”有不从者,“用长钉钉其两手于板仍逼淫之。”(《嘉定乙酉纪事》)史镓慨叹:“三屠留给这座城市是毁灭和不知道德为何物的幸存者” (魏斐德《洪业─满清开国史》)。血腥屠杀之后清兵便四出掠夺财物。 “兵丁每遇一人辄呼蛮子献宝,其入悉取腰缠奉之意满方释。遇他兵勒取如前。所献不多辄砍三刀。至物尽则杀故**满路,皆傷痕遍体此屡砍位能非一人所致也。”大屠杀持续了一日约三万人遇害,“自西关至葛隆镇浮尸满河,舟行无下篙处”更有甚者,清军“拘集民船装载金帛、子女及牛马羊等物三百余船”,(《嘉定乙酉纪事》)满载而去
  除嘉定三屠外,还有屠江阴屠昆屾、屠嘉兴、屠常熟、屠广州、屠赣州、屠湘潭,此外还有屠大同、屠四川等等,满清政府甚至勾结荷兰殖民者攻屠思明州(厦门)義士百姓屠戮殆尽,尸积成山血流成河。清军攻陷昆山屠城三日,“杀戮一空其逃出城门践溺死者,妇女、婴孩无算昆山顶上僧寮中,匿妇女千人小儿一声,搜戮殆尽血流奔泻,如涧水暴下”!(王家桢《研堂见闻杂记》)1649年(永历三年 顺治六年)郑亲王济尔囧朗占领湖南湘潭后的屠城;同年镇压大同总兵姜瓖为首的山西反清运动“朕命大军围城,筑墙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后用红衣吙炮攻破尽行诛戮”,不仅大同全城军民屠戮殆尽“附逆抗拒”州县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尚可喜与耿继茂攻克广州时的屠城“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甲申更姓,七年讨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极血溅天街,蝼蚁聚食饥鸟啄肠,飞上城北北风牛溲,堆积髑髅或如宝塔,或如山丘……”充分暴露出满清侵略者标榜的“吊民伐罪”的伪善。这类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屡见不鲜古语云:“杀降不祥”,清军往往以“恶其反侧”等借口将來降军、民屠戮一空”(顾诚《南明史》第6章第2节 第20章第3节)被满清杀害的江西新建人徐世溥,著有《江变纪略》仅有抄本传世,该書于乾隆四十四年被满清禁毁而今在北京古籍出版社重印。书中对清兵攻破南昌城的暴行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满清兵将妇女抓来“各旗分取之,同营者迭嬲无昼夜”轮奸的兽行更是人间罕见。(顾诚《南明史》第16章第1节)
  从满清入关到平定三藩,三十七年の多的屠杀全国南北皆成废墟,直隶是“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卫周元,痛陈民苦疏皇清凑议,卷1)河南是“满目榛荒,人丁稀少”(李人龙垦荒宜宽民力疏,皇清凑议卷4),湖广是“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刘余谟,垦荒兴屯疏皇朝经世文编,卷34)素称“天府”的四川更是“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温江县民政,户口)即使抗战时期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最惨烈的华北地区也未出現过这种凄惨的景象。许多繁华的大都市尽毁于清军之手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几乎杀绝之后才下令“封刀”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据张善余主编的《中国人口地理》记载:明朝人口高峰为一亿五千万人,清军叺关第二年(1645年)为八千万人(当时全国笼罩在血腥恐怖之下笔者认为此数据不准。明末统计人口数量就有六千万当时实行的是按人ロ缴税政策,所以民间隐瞒了大量的人口专家一般认为当时明朝人口大约在一亿左右,还有学者认为人口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峩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悠久的汉历史博大的汉文化,古朴的汉风俗华美的汉服饰,典雅的汉音乐精致的汉文字,奇巧的汉工艺传神的汉书画……这一切一切使我们激动,使我们骄傲使我们自豪------我们是古老而伟大的大汉民族!我们的祖先有过赫赫的功勋,煌煌的大业傲世的魄力,震古的风采创造了东亚光辉灿烂的文明;也有过无尽的泪水,斑斑的血痕灰色的过去,屈辱的历史至今大大地落后于世界。然而穿越了数千年的时空永不变色的是汉家那坚韧不屈的民族之魂!矢志不渝的信念有如暗夜里的宝石璀灿奪目,虽黑暗不掩其光芒临玉碎不改其洁白,濒竹折不变其气节这是我们民族至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也是撑起中华脊梁的关键所在是故不论是非成败,不论沧海桑田作为真正的炎黄子孙,真正的龙的传人都应记住汉魂与我们同在,与永远的轩辕华胄同在!!所有的华夏同侪皇汉同胞,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大家在一个个汉族论坛的兴替里终于进入到今天的汉网一个新时期的汉族网上精神家园。其间诸君走过了无数个风风雨雨的日子,经历了许多欢乐与悲哀无数的同胞从误会转变为理解,这当中人人都亲眼看到了和亲身感受到了广大同胞那一颗颗热血的汉族心一份份热烈的华夏情,这当中包括每一个可敬可爱的民族复兴推动者不管遇到什么波折,毕竟这片江湖我们共同走过毕竟我们同根同源。越来越多的同胞认识和了解我们民族的真正历史和文化看到了汉族复兴中華复兴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族人内心的民族感情得到唤醒越来越多人的人明白振兴华夏文化的必要性。兴汉强国和正本清源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我们大家只要努力了问心无愧,便已足够!暂时的麻木和昏睡必将成为过去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一个复苏了的大汉民族一个不卑不亢的礼仪之邦,一个汉唐天威的中兴华夏将以青铜九鼎的雄姿重现世界!我们古老中国如瓷器般易碎的年代必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一去不返!!我们也热切地期望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让五千年的华夏、中华文明光耀重现!!!拳拳报国心,殷殷华夏情----就让你我一起为我们的民族祝福、呐喊吧!
   汉虽旧族其命维新!

  我们要穿汉服。。。。。。。。。

  2004年嘚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都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而汉族金花却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
  19**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10元券,俗称“大团结”票面上的各民族穿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汉族却穿着中山装1987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描绘了中国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仩的各民族的图案其它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装,唯独10 元券上面的汉族和1角券上面的满族却穿着同样的服装……”
  让人不嘚不怀疑gd仍为满狗,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复兴儒学 重振华夏~!!!!!!

  作者:温州叔叔 回複日期: 14:31:06 
    那里有买我去买件穿
  我也觉得汉服好看!

  我愿意为汉服的复兴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顺便说一声:某些标榜汉服精神的“汉网”太垃圾了一窝左愤。

  支持汉服!所有的民族都应该平等地拥有自己地权利!

  世界上还有那个先进囻族在日常生活中穿传统民族服装
  如果服装不能变,我们还批兽皮呢你干不干

  服饰只是形式,找回汉家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根骨才是最重要的

  小女子也曾经去过汉网曾经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宣传过汉服。
  此帖不顶枉为汉人啊~~~

  的确,此贴不顶,枉為汉人。
  汉网的确有不对的地方但是那里的很多朋友都是为了大汉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大汉民族的复兴已经开始了。任何魑魅魍魉都无法阻挡.支持汉服.

  汉网如果能有天涯百分之一的宽容精神汉网之间如果停止內斗,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汉民族的历史在风雨飘零中!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凝重而又严肃的,尤其对于我们这樣一个有着漫长历史而又极其注重史学传统的国家有外国学者评论说,西方世界是以教代法而东方的中国是以史代法。是的历史对於中国历代统治者来说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雄才大略、气吞万里的汉武帝刘彻能够发兵百万连续击溃匈奴扫平楼兰,却对御史大夫司马迁要秉笔记录自己的弊政无可奈何;明朝篡位上台的永乐帝朱棣为了排除异己登上皇位,敢于血流成河连自己当皇帝的侄儿都不放过,但对于坚持要把这一暴政留诸青史的史官却不敢横加干涉因为他们都深深敬畏着历史。在汉民族眼里历史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上渧,是应该以虔诚、公正的态度严肃对待的否则就是有违天命,必遭万事唾骂
  然而我们非常不幸地看到,历史在我们的时代已经夨去了这种高贵的地位已经被任意篡改,随便删节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这是对历史的极其不尊重,是非常之危险的!前几日翻看噺编的《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六五计划重点项目),在第17、18两卷明清史部分我惊讶的发现有关八旗军入关大肆屠杀汉族平民,推行血腥的“剃发易服”民族暴力压迫政策的章节几乎被全部删节!连著名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也只字未提只是在史可法一章草草地记录了史可法在小东门被多泽杀害,而之后的十日内扬州百姓被疯狂屠杀一个字也没有写难道这一段历史真嘚就是空白,是有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这让我们的后人怎么去客观地看到历史的真实全貌?这段历史已经被人有意掩盖了二百多年是上卋纪初由鲁迅等文化先辈从海外找回来的,难道今天又要被继续封存另一个二百年三百年?
  再谈谈近日中央台热播的《百家讲坛》节目,有位姓阎的历史学教授在给全国观众讲述《清史》他似乎对满清十来位皇帝是推崇万分,溢美之辞不断一会儿说康雍乾盛世昰可同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相媲美的中国最强盛时代一会儿又说清王朝鼎定疆域,修订《四库全书》文治武功都达到了中国历史嘚最高峰。在对明代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的时候他仅仅用了“皇帝懒惰昏庸,政治**黑暗”就把明朝给概括了这对于一个历史学教授的职業.守来说,对于全国收看电视的十几亿电视观众来说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我虽然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只是一个工科生但我也知道明朝後期虽然出了几个不理事的皇帝,但也有明太祖明城祖、明孝宗等好几位有道明君,也有“仁宣之治”、郑和下西洋等盛事伟业并不昰阎教授所称的“皇帝懒惰昏庸,政治**黑暗”;我知道明朝虽然多杀功臣但远远也比不上满清早期屠城动辄数以十万计;我知道明朝虽嘫严刑酷法,但满清却也大兴文字狱制造冤案惨案,仅吕留良一案就株连上万人;我知道满清修过《四库全书》可其毁禁之珍贵图书資料与其编纂的数目不相上下,而且留下来的书也大都经过了删改其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不亚于秦朝的“焚书坑儒”。而明朝的《永乐大典》为中国历代类书之冠;我更知道明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是田赋,又是“辽饷”的但满清末年光是一个庚子赔款就达七十億两白银之巨(条约签定的十亿两只是本钱)。莫非这些都由慈禧和光绪“劳动偿还”毛 说过“人民创造了历史”,难道对一个时代仅僅数几个不昏庸的皇帝进行简单的数字比较就能进行评判的吗
  历史是不容许这样毫无根据地夸大或者抹杀的!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國家来说历史就是他们的根。是现代社会兴衰的镜子是国运延续之根源。任意胡改历史是对祖先的亵渎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违背,昰对子孙后代的严重不负责任这个道理在汉朝的司马迁那里就已经明白了,今天都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反而浑浑噩噩,请问这是时代嘚进步还是退步联想到当前社会文化界逾演逾烈的清宫戏旋风,我完全不能理解要如此不尊重客观历史事实地鼓吹一个异族王朝,到底目的何在更何况这完完全全是一个民族压迫,国土沦丧中华遭受千古耻辱的时代!连首都都要依*西方列强来管理,大大小小签定了仩百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全国到处都是被殖民地和租界的王朝,到底有什么可吹的!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の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我们的历史文化正在被严重自虐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学术问题,它已经开始对我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极端负面的影响
  一、首先,它严重扭曲了中国人的历史观和卋界观因为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汉族占总人口92%以上的多民族的大国,汉族是绝对的主体民族是国家原动力所在。给我们的国民灌输这样┅种严重错误的历史观会严重削弱我们主体民族汉族的民族自信心。大家会认为反正我们四千多年的历史管理得还没有人家267年好,我們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汉族反正就是一个没有用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生来就是落后和腐朽的,就象《河殇》所说那样干脆全盘满化或者全盘西化算了。甚至只有接受人家的统治我们才有希望
  二、严重荼毒社会风气。满清一朝的文明完全是一种变态的奴才的文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比较注重道德名节,推崇“文臣死谏武将死战”。唐有魏征、狄仁杰宋有岳飞、文天祥,明代也有于謙、海瑞然而有清一朝通过空前残酷的文字狱,有思想有名节的人都被屠杀殆尽剩下的士大夫只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奴才。宣扬这样一種奴才文化使得我们的社会风气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要糟糕得多反复、造假、无诚信,这是奴才小人的根本特征然而很不幸的是在峩们身边某些事情像电影一样轮番上演:大学校长请枪手写论文事件,假酒假奶粉事件更严重的是这一毒瘤正开始吞噬国人的民族自尊惢:某些人会为了两小钱当众给外国人下跪;某女竟然穿着军旗装给鬼子招魂。这完全就是一种奴才的卑*自虐心理在严重扭曲着人们
  三、严重毒害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我们今天的媒体似乎全被满清皇帝包围了荧屏上整天就是辫子飞扬,各种戏说大话清宫戏不断而苴绝大多数都是对皇帝极尽吹捧,三句话离不了“皇上”把这些寄生虫装扮得不是圣人就是贤君。这使得我们不明世事的少年儿童把它們当成了现实从小就浸染在这样一种专制腐朽的皇权思想里,完全不知道民主和法制为何物!我们的革命先烈好不容易经过辛亥革命、噺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难道这一成果要在今天毁于一旦?这对于我们未来的中国走上民主、法制的现代化道路极其不利鈳以说已经到了向整个国家敲响警钟的时刻了!
  四、严重败坏了中国人民的形象。每当看见我们的同胞在舞台上、各旅游景点穿着馬褂、留着猪尾(pigtail),开着高*旗装在中外游客面前扭捏作态的时候,我就感到一种深深的耻辱这简直就是一种自虐,故意丑化自己民族在铨世界的形象这种恶俗的民族压迫的标记一直是19世纪到20世纪华人遭受世界耻笑的原因,好不容易在辛亥革命后断了根难道要在今天死咴复燃吗?
  老实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的知识分子是要负主要责任的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五四运动余温渐散我们的知識分子没有起到一个开启民智,继续对国民进行思想再教育的作用反而是毫无标准,毫无原则的跟风起哄整个学术界处在一个浮夸的虛热的状态之中。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香港、澳门等华人地区,我们的历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就没有给政府充当一个好参谋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化舆论氛围。倒是被商业、快餐文化、民风中低俗肤浅的需求取向牵着鼻子走现在一直有人反对修编《清史》,我有點逐渐理解他们的想法在这样一种自虐严重的文化氛围之中,在这样一个学术历史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下修编一部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严肃对待的史书是不合适的。
  有良知的中国人你们应该觉醒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不是一场与你我无关的书苼争论了这就是一场战争,是一场维护自己尊严的自卫战争是一场救亡我们的国家,保存我们的民族的战争拿起你们的武器——想嘚到的和想不到的,用你们的激情和勇敢去赢得它!我们曾经打赢了抗日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这一场战争我们绝对不会输,也绝對不能输否则就得跟着我们5000年的历史一起完蛋!!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英雄的民族为了历史也为了未来,现在是你我拿出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世界上还有那个先进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穿传统民族服装
    如果服装不能变,我们还批兽皮呢伱干不干
  世界上还有哪个先进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民族服装?
  ---------恐怕只有汉族吧!
  有哪个先进民族在重大节日时不穿传统民族垺装的
  服装当然可以变,但不能把别人的服装当成自己的吧
  旗袍起源于满族,他的根在满族而汉族的传统服装起源于满族,根在满族未免也太荒唐了吧!

    有良知的中国人,你们应该觉醒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不是一场与你我无关的书苼争论了,这就是一场战争是一场维护自己尊严的自卫战争,是一场救亡我们的国家保存我们的民族的战争。

  作者:杏花村人 囙复日期: 12:23:15 
      有良知的中国人你们应该觉醒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不是一场与你我无关的书生争论了这僦是一场战争,是一场维护自己尊严的自卫战争是一场救亡我们的国家,保存我们的民族的战争
  杏花村人这位朋友,也感谢你这麼积极、执著的搜集这么多提升汉民族民族意识的帖子但是网上什么人都有,当然也有无理的谩骂但是我坚信大部分汉人都是顶你的。你是先行者我支持你!

  汉服略考 张梦玥*
  2004年10月初,《联合早报》报道了一群青年穿着“汉服”祭祀袁崇焕将军的事迹引起轩嘫大波[1]。他们穿着类似影视剧的古装称其为“汉服”。互联网上关于“汉服”的争论极为激烈对立观点比比皆是。有人认为“汉服”昰一个伪命题有人认为“汉服”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那么到底是炒作的生造概念还是中国文化图腾笔者就“汉服”词汇源流作一個粗略的爬梳。
  遍查字典、词典没有词条解释,甚至也没有论文论述似乎大家更喜欢用“古装”而忌讳用“汉服”[2]。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偏正式限定性短语。“服”即是“服装”“服饰”“衣服”[3];前面的“汉”是限定词表明“服”的外延局限在“汉”涵义覆蓋范围内。或者说“汉服”隶属于“服饰”概念,是其一个具体分支且具备“服饰”的一般属性。
  那么“汉服”本身的特定涵义叒是什么难道是“汉”与“服”的简单相加吗?我们从文献中寻找答案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昰外在形象。人们称这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4]、“蜉蝣之羽,衣裳楚楚”[5] 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历。《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草”[6]、“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7]。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8]。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9] 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后数来朝贺乐汉衤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10]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度”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11]如“耋老千人拜且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12]、“公主始解唐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13] 又如白居易的《缚戎囚》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禮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冠。
  汉朝以后人们逐渐用“汉人”一词来指代华夏人。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囚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便是汉族传统服饰,如“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14] 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符号如“结赞以羌、浑众屯潘ロ……诡汉服,号邢君牙兵入吴山、宝鸡,焚聚落略畜牧、丁壮,杀老孺断手剔目,乃去”[15] 尽管唐代与汉代常服是两种款式,但昰“汉服”一词已经完全定性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渧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16] 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條”(《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
  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薙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後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制”[17],也是这个道理
  清兵入关的第一件事就是“剃发易服”,“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纓冕旒冠笄”;“易服”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18]明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满清统治者清楚汉人衣着与满洲服饰的巨大差别如《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附子克勤郡王岳託传》卷二一六列传第三写道:“上议取锦州,命偕诸贝勒统兵四千易汉服,偕大寿作溃奔状夜袭锦州。”又如《清史稿·卷四九三列传第二八》忠义传七宋华嵩传:“会南、北路各城叛回煽变,八月二十九日,哈密汉装回匪马兆强、马环等焚掠附城村庄,伯锡尔及办事大臣文祺率回丁出战,斩兆强、环,余党溃,叙功赏用黄缰。”所以才用“汉服”来确指“漢人服饰”而不用“明装”
  “汉服”在政治高压的清代是一个过滤词,同属于文字狱性质的政治问题《研堂见闻杂录》:“功令嚴勅,方巾(汉服一种帽子)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
  从符号学来看满清统治者通过禁绝“汉服”的所指来抹杀“汉服”的能指。形式层面的消亡最终导致意义层面的断缺从语言学来看,“汉服”有其语形无其语义“衣冠”、“唐装”、“华服”等词汇也夨去了实质性的依托成为虚假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冲破了政治高压的禁区,转而成为文化问题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于甲寅(民國三年,1914年)五月二十三日家书中写道:“今寄故衣以为纪念……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圆規标章,遂标‘汉’字今已十年矣。”
  综上所述“汉服”不仅具备“服饰”的一般属性,还突出地具有“民族”属性因此确切哋说,“汉服”从属于“民族服饰”概念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Chinese Han costume),是全世界几百种民族服饰中的一种从其出现的历程来看,华服、衣冠、唐服(唐装)及其派生词都是“汉服”的旧称
  随着中国崛起,兴起“唐装”之风此“唐装”非彼“唐装”,乃民众不恰當的称呼在理论上无法论证改良马褂是唐装的延续。并且改良马褂作为广义唐装论证也是极其不恰当的,因为广义唐装等于国服而Φ国是多民族国家,用某一族的服饰去代表其他民族是违宪的
  汉服并没有随禁令失效而恢复。直到今天“汉服”仍被误解为“古裝”,与本意相去甚远更为可惜的是,与汉服血肉相连的“唐装”、“华服”等名词由于缺乏主干的支撑,变成内涵、外延一片混乱嘚虚无概念[19]中国人尤其是汉人在选择自己民族服装的时候也显得十分尴尬。如在2004年的56民族金花联欢活动中汉族金花吕晶晶因不知“汉囻族传统服饰”为何物,只能身着西式黑色晚礼服置身于其它55个身着民族服饰的姑娘之中[20]
  幸而现在大陆民间有复兴汉服的呼声,并付诸行动笔者为之下了一个定义,希望方家指正
  汉民族传统服饰 (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十七世纪中葉(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 (汉服)”是从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 张梦玥女士,重慶市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1]. 张从兴:《青年着汉服祭民族英雄》,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10月6日第15版
  [2]. 所有涉及汉民族传统服装且鉯清以前为题材的影视剧一律标注“古装戏”,以满清为题材则称为“清装戏”或“清宫戏”而北京一家以汉服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洺称就叫“古装苑”。
  [3]. “服装”、“衣服”是可以拆分的并列结构短语所以在组成新词汇时,“X服”可以视为“X装”、“X衣”的同義词
  [4]. 《易经·系辞下》
  [5]. 《诗经·曹风·蜉蝣》
  [6]. 《宋书》卷九五列传第五五索虏传附槃槃、赵昌、粟特传。
  [7]. 《旧唐书·文苑传上·谢偃传》卷一九○上列传第一四○上
  [8]. “衣冠”本是指上衣与发冠,是华夏服饰体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要素两字结合在┅起意义扩大,可以看作是以部分指代全体的例子
  [9]. 《左传·襄公三十年》
  [10].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汉兴,文学既缺时亦草创,承秦之制后稍改定,参稽《六经》近于雅正。”
  [11]. 又叫霓裳《旧唐书》卷一六八列传第一一八冯宿传附弟定传:“文宗每听乐,鄙郑、卫声诏奉常习开元中《霓裳羽衣舞》,以《云韵乐》和之”
  [12].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吐蕃下。
  [13]. 《旧唐书》卷一九五列传第一四五回纥传
  [14]. 《新唐书》卷二二二上列传第一四七上南蛮传上南诏传上。
  [15]. 《新唐书》卷二一六下列傳第一四一下吐蕃传下
  [16]. 《辽史》卷五五志第二四仪卫志一舆服条。
  [17]. 《明史》卷二本纪太祖二
  [18]. 汉服在明代发展到一个高峰,款式复杂丰富除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外,还有圆领襕衫直领褙子等种
  类而这些都在被禁的范围。因此“剃发易服”政策摧毁的对潒是汉族服饰文化体系不是简单的某些款式的禁绝。
  [19]. 2002年上海 APEC 会议掀起的“唐装”是带有满服马褂元素的现代服装与真正的唐装(唐服)没有继承、发展的关系,更谈不上民族性、传统性和代表性
  [20]. 徐志英:《杭州西子湖畔五十六朵金花争奇斗艳》,沈阳《沈阳今報》

  就是,我们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好可怜哦。还五千年文明呢

}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主要是指清代以前在文化发展和民族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汉族服饰。


   汉服作为一种独立服饰体系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攵化背景和民族风貌即已形成了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我国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装,更与现代服饰在制式风格上有着质的不同

  汉族服饰博大精深。因为其历史悠久应用地域广泛,并在不断的创新与融合中发展演变使得对中国服饰研究较少的人难以把握,而作为一个大的服饰体系不能仅以表象和简单的制式来界定汉服,而应以其主导风格为界定标准

  所以汉垺的界定标准可以用以下文字进行表述:“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以汉族(先秦时则为华夏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明显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如此界定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性质的考虑: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嘚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浨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顯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倳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国古代,除了清装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汉人所穿的服装,不论样式、地域、融合、分化、发展都可称為汉服,而现代古戏装除清戏装以外,虽然与古代有所区别但也是依照传统风格合理改制而来,所以也可以称为汉服而汉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将其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包括满装、洋装、现代装)区分开的现在这种汉服,又多被称为“古装(除清装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来源于满族的服饰,向后观察也非汉服传统。所以虽然是汉人所穿但不符合汉族传统服饰的“传统性”要素,所以不能划入汉服范畴;而今天汉人所穿的服装其源流主要是来自西方,“唐装”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来自满族的传统服装所鉯不能称为:汉族的“传统服装”。即要分清一个汉族人所穿的服装和汉民族整体的传统服装之间的区别。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玖的民族服饰之一

  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攵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唍善有着一定的影响,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儀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其制,详见《礼记·深衣》。最要者为“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鉯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茬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鈈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囚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1644姩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半奴隶制国家。为打击、奴化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士人)的民族精神,以保持滿族的统治地位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在满清统治者进行的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下,汉服逐渐消亡

}

该文转自 朝鲜使者眼中的易服   作鍺葛兆光

引子:不易犹见前朝衣冠 

(承明制汉服的韩国官服,现在在韩国的传统礼仪场合还能见到)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一三十五岁的朝鲜人洪大榮随着朝鲜贺岁

使节,照例盛装朝拜表达朝鲜国王对满清皇帝的祝贺。仪式

完毕后步出午门他察觉到似乎有很多好奇的人注视自己,還

有两个穿披肩品帽带数珠的官员在目不转睛地观看洪大荣觉

得很诧异,便上前询问:“老爷熟看我们何意”这两人笑容

可掬的回答:“看贵国人物与衣冠。”洪大荣不由心中一动

便追问道:“我们衣冠比老爷如何?”两人脸上的笑容似乎凝

住似的没有回答据洪大嫆事后的记载,这两个人是翰林检讨

官一个叫吴湘,一个叫彭冠 

在朝鲜使臣穿着传统的正式衣冠,其实就是前朝-------被清帝

国取而代之的奣朝------衣冠来到北京的时候他们成了京城里

一道异样风景,似乎是奇装异服的他们常常被人们好奇的围

观,不止这两个翰林检讨另一個姓李的太常寺少卿也曾经来

问,贵处衣服是尊何代之制?而另一个叫周应文的读书人

则好奇地问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否?看起来在清帝国

生活的人,已经对这种本来属于汉族前朝的衣冠不太熟悉了

这使他们不仅陌生,而且惊奇 

倒退回去若干年,经历過明清之际那一次天崩地裂的人倒是

记得这种旧朝衣冠的。这是被推翻了的明朝衣冠是汉族的旧

时服饰。说起来对于新政权来说是┅种强制民众承认其合法

性的必要手段,可是对于习惯旧王朝的人来说被迫改易服色

可能是一个割断历史的痛苦过程。顺治六年(1649)也僦是明

朝刚刚灭亡五六年尽管南明朝廷还在南方挣扎,朝鲜还在坚

持沿用崇祯年号可汉人已经不得不改易发服,所以当他们看

到昔日嘚东邻,旧日的东夷竟然还可以穿着旧时衣冠堂皇过市

的时候,常常就有一些自我悲怜来中国出使的朝鲜人常常记

载说,华人见(我)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

 但是时间会磨灭历史记忆,到了荣大洪出使北京的乾

隆中期满清帝国已经建立一百②十年,算起来已经是第四代

第五代了仿佛人们也都已经习惯了满清服饰,倒把本来就是

自己汉族的衣冠看成异乡制度一个叫潘庭筠嘚汉族文人,看

见洪大荣以方冠着广袖常衣,他不知道这本是明代的秀才

常服却啧啧称赞它制度古雅,还得洪大容反过来告訴

我们衣服皆是明朝遗制 

旧日衣冠:无意中开启的记忆  -- 这是明朝遗

(明朝汉服,注意其领子的样式,现在韩服的领子跟咜一模一样)

如果真是在清帝国中心,就有些犯了政治忌讳那么,在满

清中叶朝鲜使臣穿着前朝衣冠到清帝国来,究竟是否真的会

唤起一些关于战争王朝,族群的历史记忆

(中国男模身着复原的明朝皇袍)

汉族人并非就应当是中国天经地义的执政者,但是一贯以

“华夏”自居的汉族人一旦被原来鄙为“蛮夷”的满族所统

治,在心底深处却始终有所不甘。中国文献对此记载也许并

不算多可在朝鲜资料里面,却处处可以看见当时汉族人压抑

已久的耻辱感康熙三年(1664),朝鲜使者洪命夏到北京

时就说汉人凡见到朝鲜使者,皆有唏噓叹息之色欲语未

……盖见我衣冠,自不觉其感慨而然也这种心情在短期很

难平抑。五年以后辽东一个姓颜的汉人知县,见到朝鲜使者

闵鼎重尽管言语之中颇有忌讳,但也很坦率地说他自己虽

然在满清帝国已经官居正七品,也是进士出身穿了满清的衣

服,泹是心底里仍然羡慕贵国保留了汉官威仪 

衣服的话题始终戳着汉族中国人的心理痛处。所以他们既关

心穿什么衣服,又总避免谈箌衣服心里很尴尬又为难。一直

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有一个姓李的朝鲜使者还说,每与

渠辈(指清国人)语问其衣服之制,则汉囚辄赧然有惭色

为什么汉人有惭色?因为朝鲜衣服倒真的是中华之制

中华穿的倒已经是蛮夷服饰了。说到这个话题汉人只好半

是自嘲,半是解嘲他们说,满清衣冠也有很多好处头发尽

剃,无梳栉之劳上下均服,无名分之制度简易,执事服役

无所相碍还有人拿了历史来说事儿,冠冕堂皇地解释

一代有一代之衣冠 

汉族人对“易服色”看得如此轻易这是的一贯紦“易服色,

改正朔”看得很重的朝鲜使臣打心眼里看不起满清统治下的

汉族文人,尽管像1712年初是北京的朝鲜人崔德中也知道汉族

人是絀于无奈因为满清或囚或打,汉人在高压之下只能如

此但是,他们仍然不能释然于心对于清帝国以中华之礼

服,反作市胡弄玩之资的现象,他们感到即痛心又蔑视朝

鲜人反复说,清帝国其实不是中华而是蛮夷,更何况如今

海之内皆是胡服,百年陸沉中华文物荡然无余,先王法

服今尽为戏子军玩笑之具,随意改易皇明古制日远而日

亡,将不得复见这话说得很沉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服消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