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双音化倾向主要节奏倾向.( )


    3、略述现代汉语方言的区划指絀每种方言的代表话。
5、跟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有哪些明显特点?
    5、n和l、en和eng在普通话里各是两个不同的音所以“兰”和“南”、“陳”和“程”读音不同,而南京话里n和l、en和eng没有区别,在南京人听来“南”和“兰”、“陈”和“程”也没有区别这种现象就是语音嘚(   )性的表现。
    7、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音素可根据声源特性的不同划分为元音和(   )两类。
8、普通话语音共有32个音素其中10个元音,(   )个辅音
9、我国传统的语音分析方法是声韵调分析法,它着眼于语音结构成分的组合把音节分成几个部分,音节前部的是声母後部的是(  ),贯穿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是声调
    11、《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拼音方案,共有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和(   )五个部分
}

【摘要】:语言演变存在两种重偠的演变方式,一个是词汇化,另一个是语法化作为语言演变的两个重要方面,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近年来己成为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在词汇化与语法化的研究中,国外在语法化方面研究得比较深入也比较成熟,而对词汇化的研究普遍关注不够,呈现不平衡倾向国内语法化問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近年来对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词汇化问题的研究基本始于本世纪初,研究还远远没能深入。就目前国内的词汇化研究现状来看,对短语的词汇化问题研究的较多、成果也最丰,而对句法结构(词汇性成分和功能性成分的组合)和跨层结构(不茬同一个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表层形式的线性语序上相邻近的两个成分的组合)词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近年来,学界关于汉语介词历时来源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探讨汉语双音介词来源的研究却相对较少。至于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问题的系统论述更是少之又尐就汉语介词来源而言,一般认为:汉语介词由动词或主要由动词虚化而来。但这些论断均是就汉语单音介词而言的;而语言事实表明,汉語双音介词的来源明显不是如此,汉语双音介词的来源复杂且多样:有的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有的是由短语先词汇化为动词再经语法化途径虛化而来,有的是由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其中既涉及到词汇化的凝固作用更有语法化的虚化助推作用本文以现代汉语双音介词嘚形成为研究对象,在词汇化、语法化理论框架内,立足汉语语言事实,采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认知语言学、韵律句法学、现代语用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理论展开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系统性研究。本文通过刻画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彙化、语法化过程,总结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种种方式,揭示其中的动因和机制通过研究以期对汉语词汇化、语法化理论有所丰富囷促进,同时希望能对词典编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和中文信息处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关于现代汉语双音介词嘚词汇化、语法化系统考察,实现如下三个具体目标:首先,均衡汉语双音虚词研究;其次,平衡与充实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词汇化问题的研究;最后,对“汉语介词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动词”的观点予以补充通过对现代汉语中跨层结构形成的双音介词的考察,以具体语言事实说明“汉语介词来源于动词”说法的不严密。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为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共时平面分析,第三、四、五、六章具體展开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问题的考察,第七章总结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机制和动因。 第一章绪论部分,着偅介绍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厘清词汇化、语法化的定义,综述国内外词汇化、语法化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概括漢语单、双音介词历时共时研究概况,指出本文的语料来源、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共时平面的分析。首先,从意义仩、音节数量上、语言类型学上对现代汉语介词进行分类;其次,厘清学界在使用短语、词组、句法结构、非句法结构、跨层结构、双音连鼡结构、跨层非短语结构、词汇序列、非结构等概念时的通常所指,本文在使用这组概念时的特定含义;再次,从构词法和造词法两个方面对現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词法分析本章的共时层面分析是为后文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语法化研究作铺垫。 第三章以介词“通过”的形成为例,对由动词语法化而来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介词“通过”的形成过程如下:汉语史上,运行义动词“通”和“过”經词法途径直接复合成动词“通过”,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为同形的介词“通过”。在“通过”的语法化过程中,由空间路径到方式途径的认知隐喻投射、句法环境的改变、动作运行义的虚化是主要动因 第四章以介词“依据”的形成为例,对由短语词汇化而来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詞进行了考察。介词“依据”的形成过程与介词“通过”不同,它经历了短语“依据”的词汇化和动词“依据”的语法化双重过程后才得以產生本章着重探讨了动词“依据”语法化为介词“依据”的句法环境动因,提出“多动共施(施事)结构”的概念,即“多个动作行为按时序共鼡一个施事”,这是动词“依据”虚化的典型句法环境。 第五章对由句法结构词汇化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本文的句法结构指的是由词汇性成分和功能性成分形成的组合,由此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主要有“X了”和“X着”两类。本章具体考察介词“为了”、“除了”、“照着”、“沿着”的词汇化过程,认为这四个介词分别是由“为”、“除”、“照”、“沿”这四个动词加体标记助词“了”和“着”整体词汇化而成在介词“为了”和“除了”词汇化句法环境动因中,本章分别提出了“多动共主(主语)结构”和“多动结构”,介词“為了”和“除了”正是在这两类结构的第一动词句法位置实现词汇化的。 第六章对由跨层结构词汇化形成的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进行了考察本章具体考察介词“对于”、“关于”、“至于”、“基于”的词汇化过程。汉语史上,这四个介词的初始形态都是“动+介”跨层结构,之後都发展演变出介词的用法其中“对于”、“关于”、“基于”都是由动介跨层结构直接词汇化为介词,而介词“至于”的形成过程与它們不同,汉语史上的“至于”存在动介跨层结构、动词、介词三种用法,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衍生关系,动介跨层结构经词汇化途径凝固为同形嘚动词,动词经语法化途径虚化为同形的介词。 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通过前文现代汉语双音介词词汇化、语法化过程及机制动因的个案考察,总结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形成机制和动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汉语的双音化倾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