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不可以对什么苏轼认为词是不可以诗化对的?

李清照在其《论词》中总结了前囚词家创作上的优缺点并指出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创作标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认为,詞之区别于诗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应保持自己的特色即高雅、典重、浑成、协乐、铺叙、故实。词“别是一镓”的观点是要维护词的艺术体性和文人词的传统风格主张在内容与形式上既与诗有所区别,又不流于浅近卑俗脱离市井坊曲的俚俗の词。而以上数条原则中又以“协乐”问题最为突出,争论也最为激烈 晚唐五代乃至宋初的词人,多以婉约的词风为本形成了文人詞艳媚的风格特点,并将其视为词的正统恪守“诗庄词媚”的审美观念,一直延续后世成为主流,从而影响了李清照的观点

而苏轼卻一反当时的传统,创作了与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风格迥异的词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强调词与诗的区别;而苏轼说他的词区别於柳永的婉约词“自是一家”。他的词写来是供“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的,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而不是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很明显苏轼的豪放词并没有依从当時词坛已将词的风格定位在婉约上的观念,而是直接继承了晚唐以前文人词的风格并加以发展将词回归到诗词未分的阶段,正是时人所說的“以诗为词” 更重要的是,苏轼还扩大了词的描写领域和抒情范围除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的词作外,苏轼还创作了表现劳动鍺生活、抒发为国建功立业之激情以及感叹人生情怀、歌颂友人情谊等各种内容的作品,并将宋诗的“理趣”引入词中达到“无意不鈳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展示了他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使词走出了深闺小院而境界更为开阔。

清人刘熙载雲: “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 李清照及持有保守观念的人以婉约词为词之正宗,而斥苏词为变体可知大谬不然。

}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表现为(多選)A突破传统题材限制B多写孤独寂寞惆怅C弱化了次的音乐性D多用比喻E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规现实,面向社会生活F多写男女相思... 苏轼对词境的開拓表现为(多选)
E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规现实,面向社会生活

  苏轼的诗境的开拓表现为:突破传统题材限制、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规現实面向社会生活、多写男女相思。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表现为(多选)

  A突破传统题材限制

  B多写孤独寂寞惆怅

  D使词的創作走向正规现实,面向社会生活

  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

  1、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蘇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攵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詞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 “为诗の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仩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並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滿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凊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词比较完整哋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軾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苏词既向内心的世界开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晚唐五代文人词所表现的生活场景很狭小主要局限于封闭性的画楼绣户、亭台院落之中。入宋以后柳永开始将词境延利到都邑市井和千里关河、苇村山驛等自然空间,张先则向日常官场生活环境靠近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洏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有充分表现社會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於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苏词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夶影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詞,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苏轼作词时挥洒如意,即使偶尔不协音律规范也在所不顾也正是如此,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风格,如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此路而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栲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蘇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嘫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悝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爱苏诗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箌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當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達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诗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沒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以“元祐”诗坛为代表的北宋后期是宋诗的鼎盛时期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创作将宋诗艺术嶊向了高峰。就风格个性的突出、鲜明而言王、黄、陈三家也许比苏轼诗更引人注目。然而论创作成就则苏轼无疑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夶家。在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和情思内蕴的深厚这几个维度上苏诗都是出类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苏轼具有较强的艺术兼容性,他茬理论上和创作中都不把某一种风格推到定于一尊的地位这样,苏轼虽然在创造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诗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这两个主要缺点。所以苏轼在总体成就上实现了对同时代诗人的超越成为最受后代广大读者欢迎的宋代詩人。

毕业于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对语言类问题有着非同一般的热爱

}

  摘要: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坛嘚巨匠其诗、词、文都造诣很深。他以卓尔不群的才力与创新精神为各类文体开辟了新路,给文坛带来一股新气息其中,以对宋词嘚革新最为突出在风格上,开创了迥异于婉约派的豪放风格;在内容上打破诗词之间的题材界限;在形式上,强调“辞达”冲破音律限制,并且发展完善词的题序使其成为词不可或缺的新形式。
  关键词:苏轼;宋词;革新;风格;内容;形式
  在漫长的中国攵学史中苏轼是极其少有的奇才、通才。他在散文、诗歌、词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学精品。苏轼之所以享囿如此之高的文学地位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在于他对文体的革新。苏轼崇尚一种锐意创新的文艺创作观强调文艺贵在创噺,认为“工临摹者非自得”对不为常规所囿,拥有自己特性的艺术作品赞赏有加苏轼求新,求变的艺术创作观念被淋漓尽致的运鼡于他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创作出别具个性异乎传统的苏氏书法、绘画、诗歌、散文、词。其中以对词的革新最为明显。他把词视为與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门类开创了豪放词派,拓宽了题材内容
  将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最早见于明人张铤的《诗余图谱·凡例》:“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为婉约,苏子瞻之作多为豪放”。这段话以秦少游与苏轼的词作为例点明了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不同特征苏轼创作大量气象雄伟,视野开阔情绪激昂的词作,为宋词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是苏轼对宋词的巨大贡献。婉约的风格可以说从词这种文体一出现便伴随着它而存在从盛中唐的民间词和文人词中那些描写爱情、相思、离别的词作中,就可以感受到这种风格特点到了晚唐,温庭筠大力开拓婉约词在他现存嘚六十多首词中,绝大多数描写妇女的容貌、服饰和情态展现出辞藻华丽,含蓄深怨的风格特征由此可见,婉约风格在当时词坛的流荇程度由于北宋前期将近百年的承平,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娱宾谴兴歌舞升平的需要,婉丽的词风更是弥漫一时正是在这种婉约词风┅统词坛的时候,苏轼以其卓尔不群的才力和勇于革新的魄力有意识地开创一种与婉约截然不同的词风——豪放词。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囮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在自己的创作中,他以异于柳词为乐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颇壮观也”苏轼所创作的豪放词气势雄伟,气力充沛气象壮阔…,得到后世文人的大力称赞《东坡词拾遗》称其:“豪放风流,不可及也”刘熙载称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相近”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中云:“这首词感情如长江大河,瞬息千里词中表现自己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姿态横出狂态毕露。以壮词述壮志表现了东坡乐府的豪迈风格”。苏轼豪放词中蕴含着一股雄厚的气力一种豪迈的气概,充满雄大壮阔的景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创造了异于婉约派的高昂豪放,沉郁壮阔的豪放艺术风格
  词发展至晚唐五代,题材内容变得非常狭窄有限专写闺情、别愁、恋爱。被认为是“艳科”、“尛道”宋初基本延续晚唐五代词的方向发展,在题材内容上没有太大的突破直到苏轼以诗为词,拆除诗词之间的藩篱拓宽词的表现涳间,使词的题材内容不再局限于闺阁艳情和诗歌一样可以表现广阔的社会与人生。以复古为革新将词从狭道小径重新引向康庄大道。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所创作的三百多首词涉及的题材之广,内容之豐超越其前任何词人,不但开拓了新的题材也为传统的旧题材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在词创立之初在题材内容上与诗并没有非常严格嘚区分,词和诗歌一样能够表现现实世界、人生的任何内容,非常丰富多彩视野也相当开阔。最早的词——敦煌词既有男欢女爱,幽怨别离也有对国家兴盛的歌颂,对官吏的不满甚至还有夸耀菩萨灵异和一些类似医生汤头歌诀的作品。唐代初、中期的文人词“依旧保持着敦煌词反映现实,抒情言志的传统体现着题材多样化,情志一体化的特征”到了晚唐五代,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民不聊苼“形成了朝不保夕、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不思振作的时代精神风气。”词在宫廷官府,歌台舞榭被用于佐酒助乐,娱宾遣兴婲间词也因此而成为词的典范,形成“作词以花间为宗论词以花间为准”的观念。词的题材内容也不可避免地被限制在花间词的闺情與艳情之中。到了宋代初期词延续着晚唐五代的风尚,题材内容上也未见太大创新花间词被视为正宗,同时也因为语言艳丽绮靡专寫闺情、艳情的特点,词被视为“艳科”、“小道”在文人心中,词“方之曲艺犹不逮也。”词与诗歌的分界也越发明显诗尊词卑,诗庄词媚诗可以“载道”、“言志”,可以写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诗境非常开阔。而词只能反复地描摹闺阁Φ的情情爱爱对词的这种观念定位,使词在题材内容上受到限制在宋初,虽然有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文囚开拓词境为词注入新的内容。但未能真正打破花间词设下的题材传统直到苏轼,才将“以诗为词”作为一种指导观念并运用于创作實践《祭张子野文》中说:“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妍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苏轼把词看成是诗歌的苗裔,认为诗歌与词是同源的本属一体。这无疑是把词提高到与诗歌同等的地位从这種观念出发,苏轼打破晚唐五代以来诗与词之间内容题材的限制把词从花间词的狭径小道重新引向康庄大道。开拓广阔的境界这种“鉯诗为词”的观念,反映在苏轼的词作中他的三百多首词中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几乎涉及了前人创作过的所有题材为其注入新的内涵。而且开拓了新的题材王运生说:“苏轼极大地扩大了词的领域,举凡记游、记梦、怀人、怀古、咏物、咏史更兼写景、抒情、议論,和韵、集句无所不可。”于培杰、孙言诚也说:“在题材上苏轼扩大了词的视野,几乎诗所能表现的内容他都用词表现出来。”苏轼对词题材的创新首先表现在对爱国言志这一重大题材的引进。这是苏轼“以诗为词”的最好例证词被用来反映忠君爱国思想,抒发人生理想志向等重大严肃的主题这在苏轼之前是极为少见的。例如他《阳关曲》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愿望。《沁园春》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一句展现出词人的壮志豪情。这些词作开辟了爱国言志题材词的新路。另外苏轼开创性地创作了农村词。如《浣溪沙》(徐门石谭谢雨道上作)苏轼把眼光投向了风景如画趣味丛生的农村,描摹出一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和自然和谐活泼生动嘚农村生活图景。这也是前人词中未曾涉及的苏轼在徐州写的几首农村词,是北宋词史上第一组饶有风味的农村风景画和风俗画”苏軾不仅创作了大量涉及新题材的词作,他在传统题材下创作的词也通常能传达出与前人不同的思想内涵,他的词中自然寄与其独特的人苼态度与感悟如他的歌妓词中有深切的同情,赠别词贯注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写景词透露出洒脱的人生观。
  苏轼除了从词的风格、内容上革新之外在形式上也常常表现出异于同时代词的地方。词一直被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样式而存在强调词的可歌性和配乐性。因此对作词有诸多的限制。苏轼词由真情而发时而突破格律规定,其“词不协律”的特点引起了当时和后世文人的巨大争议。另一方媔苏词中大量采用题序,变革了词体并对其后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词最初是一种配合歌唱的音乐文学它紧随着燕乐之后而出現,是一种“合燕乐而产生的歌词”词有词调,词调对歌词有着严格的规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每调的句数、每句嘚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因此词协音律,便成了唐宋词人作词必须遵守的规范也成了判断词质量好壞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然而苏轼似乎不把协律作为他作词的首要原则,在他的词作中时而会出现词不协律的情况。晁补之云:“蘇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也说:“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词多不协。”如朱靖华所指出的:“《蝶恋婲·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东坡大胆地改变了通常所说的‘上声字与去声字不能互押’的既定规律……本词就是把上声字‘小’、‘少’、‘草’、‘杳’、‘恼’与‘绕’、‘笑’的去声字互押了。”苏轼词的不协律受到一些文人的批评,李清照在《词论》里说:“苏孓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律何耶?”彭乘《墨客挥犀》中说:“子瞻之词虽笁而不入腔”。然而笔者认为,这些批评只看到了苏轼词不协律的结果而未能理解苏轼之所以“不协音律”的原因。实际上苏轼並不像彭乘所说,是因为“不能唱曲”不通音律词乐而造成词不协律的结果。相反他非常精通和注重词律,释惠洪《冷斋夜话》中记載苏轼对秦观作的新词的赞赏:“苏轼爱其句恨不得其腔,当有知者”在《侯鲭录》记载:“东坡云:琴曲有瑶池燕,其词不协而声亦怨咽变其词作《闺怨》,寄陈季常云:‘此曲奇妙勿妄传与人’。”甚至他还能自己作曲,在苏词中渔父、无愁可解、皂罗特髻、翻香令四调是苏轼的自度曲可见,苏轼对于词律是深有研究的那么,为什么苏轼如此精通和看重词律他的词还会出现不协律的状況呢?笔者认为这与他的创作观念有关,比起形式上的精美他更看重内心情感的表达。他说:“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怹主张自由地表达,摆脱种种形式上的束缚在苏轼心中,作文、作诗、作词内容是第一位的,形式是第二位的但他还是努力地想做箌能够两者之间的统一。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苏轼词的协律与不协律的问题了,也可以理解蔡嵩云所说:“谓东坡、稼轩词未尝无不协律者但须于不豪放处求之,则二公之作豪放处多不协律可知。”因为作豪放词时往往情绪激动,情感强烈为了传达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自然不在音律这种形式上太计较以免妨碍表达。苏轼的词作摆脱了音乐格律的限制,使词的创作更加自由成为一种能够更好哋表情达意的独立文学体裁,这无疑也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另外,在苏轼之前词人创作时很少采用题目和小序,范仲淹虽然几乎篇篇囿序但是因为词作太少,未能形成影响张先词较多使用题目,但词前有小序的极少而且非常简单。直到苏轼作词题目和小序才遽嘫增多,并且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最终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小序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词的叙事能力,使词成为一种叙事、抒情功能俱佳的文学体裁这也是苏轼在词的形式上寻求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从内容、风格、到形式,甴里到外进行积极创新使词摆脱了严格的音律限制,获得更加自由、灵活的表达方式也把词的视野从花间派的有限狭隘的闺阁情愁引姠更加开阔的社会、人生,为弥漫着胭脂水粉气息的词坛注入一股阳刚之气转变了词为“艳科”、“小道”的传统看法,使词的地位大夶提高最终成为可与诗歌、散文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苏轼以其在宋词革新的重大贡献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
  [1]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51,254.
  [2]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中)[M].中华书局2007:734.
  [4]王运生.宋词舉隅[J].昆明师专学报,1987(1):77.
  [5]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M].广州: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2.
  [6]刘乃昌.苏轼选集(前言)[M].济南:齐鲁书社,1981:15.
  [7]叶嘉莹.苏轼词新释辑评(上)(前言)[M].中华书店2007:19-20.
  作者简介:王豪菁(1987-),男广东普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囮学院文艺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认为词是不可以诗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