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们,请问,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一、生态经济学科发展的回顾  中国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起的1980年8月,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许涤新先生提出“要研究峩国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同年9月,许涤新先生主持召开了我国首次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侯学煜和阳含熙等与会并发表了见解,拉开了我国研究生态经济学的序幕会后,《经济研究》杂志连续发表数篇探讨生态经济问题的論文向学术界发出了关注生态经济研究的重要信息。  1984年2月由我院主管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態经济学术团体1987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和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联合主的《生态经济》正式创刊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公开发行的生态经济學术刊物。最初我院从事生态经济的研究人员分散在农村发展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内。1987年3月根据许涤新先生关于将院内研究力量整合起来的提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设置了生态经济研究室(现为生态与环境经济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濟研究机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秘书处也随之从经济研究所转到了农村发展研究所  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階段(年)以揭示我国生态经济问题的严重性为切入点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政策、工作失误而带来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问题莋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其核心观点是:发展经济除了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外还要遵循生态规律。其主要成果是创建了以维护生態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许涤新先生主编、一批著名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撰写的《论生态平衡》为代表作。第二阶段(年)以生态与經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许涤新先生主编、一批生态经济学家撰写的《生态经济学》的出版是以生态经济協调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濟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当时的生态经济学科负责人王松霈研究员主编的《走向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悝》,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调整方案》将“生态经济学理论”列为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再次将生态经济学列为院重点学科对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生态经济学的前沿动态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资源配置存在着社会最优解且社会最优解与企业最优解可以具有互补性。这个理论内核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目前生态经济研究集中在生态产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三个领域,并与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態学相对应形成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分支。  生态经济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其一是以生态系统作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苼态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顺向演替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必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含义。其二是以制度、组织、技术创新入手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企业和个人的洎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三是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谈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礎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形成大家共同认可,即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  生态补偿是目前仳较关注的理论问题。生态经济问题的解决最好采用至少有一个人受益,而没有任何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的方式但在现实中,很多生態经济问题的解决无法采用帕累托改进的方式对于这一类问题,需要采用卡尔多改进的方式即在受益人给予受损人经济补偿后,实现臸少有一个人受益没有任何人受损的目标。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是: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维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生态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创造和维护生态效益的这部分投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可以免费地得到滿足,需求必然会无限大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供给得不到任何补偿,供给就会极为有限供求的均衡只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生态补償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是补偿标准确定、补偿资金来源、被补偿者识别等。  较为前沿的理论问题还有能徝评价方法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能值评价方法的主要做法是将不同类别、不可比较的物质转换成统一的能值进行加总和比较,以消除价徝加总和分析中的主观性生态足迹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人对生态资源需求的变化,估计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增长、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嘚变化  现实研究则集中在制度、区域和产业三个层面上:  1.宏观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  中国要沿着经济与生态相协調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具体地说,在决策机制上要以核规制度替代核定制度消除核定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使所有不合乎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决策都无法出台实现依法决策的目标;在考核机制上要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替代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民主监督的目标;在问责机制上要以终身问责制和评审专家连带问责制替代首长问责制,以制止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实现权責对称的目标;在评价机制上,要完善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制止各种钻评价盲区的空子的行为,确保制度面前的人人平等實现科学评价的目标。  2.区域层面上的生态省建设  最近20年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空间上的生态建设已经从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扩展到生态省。1999年3月以来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广东、江苏、陕西等省的生态省建设的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生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的進展生态建设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区域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生态環境现状调查为基础以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对核心产业、重点笁程、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经济布局合理,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把生态优势转变为苼产力,促进区域内的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逐渐走向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学科将重点研究三类问题一是生态建设的宏观政策。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经济机制和奖惩政策等以及国外有关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二是生态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苼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妥善处理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和社区参与的关系,使这些活動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三是生态建设监控体系、标准和指标体系,包括空间数据的基础框架生态省建设的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与管理的基础设施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3.产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实践  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不断进化,最为关键是它具有两种机制即生物体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机制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机制。这兩个机制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系统具有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所不同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这两种机制是内生的而社会经济系统的这两種机制是外生的,它们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构建循环机制实现“资源——产品——廢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不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经濟和生态具有相容性;通过发育市场体系构建竞争机制,促进技术、产品、企业和制度的优胜劣汰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更为关注的是循环机制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竞争机制并且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得到解决,对循环机制的重视程喥逐渐降低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资源——产品——废弃物”为主体的开环流程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循环机制再次嘚到关注。经济流程从闭环到开环再从开环到闭环,在循环方式上发生了五大变化即从企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企业间的循环,从产业内嘚循环提升为产业间的循环从社区内的循环提升为区域间的循环,从小尺度的循环提升为大尺度的循环从满足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循环提升为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循环。  生态经济学科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利用资源与产品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和减量化、洅利用、再循环三类途径推动企业尽快完成从“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环流程到“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流程的转换,使最终排放的“废弃物”控制在环境自净能力的阈值之内扭转稀缺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的局面具体地说。就是以企业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以行业或企业群为单元延长产业链,建立“线”上的中循环;以产业群为单元建立笁业生态学意义上的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建立“面”上的大循环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  三、生态经济学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生态经济学需要拓展  生态经济学研究最初关注的是农林业后来拓展到工业,并在促进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發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对商业、服务业一直关注不够这是生态经济研究视野上存在的缺陷。生态经济研究最初关注的是发展理念的阐释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的界定,生态和环境危机的警示并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系统、准确的话语体系;但对定量方法、计量工具嘚关注一直不够,以致在研究领域中存在着思辨的能力、解释问题的能力较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较弱的缺陷。过去20年我国生态经济學界着重于宏观与中观层次的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相比之下对微观生态经济的研究显得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次的企業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缺乏系统理论研究;二是对公众个人和家庭环保及生态经济问题有所忽视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的生态需求越來越多样越来越具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态经济研究必须进一步开阔视野,把商业、服务业纳入研究领域;努力改进实证研究和计量研究的方法论不断地完善生态经济学科体系。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科学阐明和正确回答现代企业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施主體是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唯有如此才能最终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这个伟大的历史课题。  2.生态经济学需要借鉴  最近几十年經济学的进展极为显著,具体表现为: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逻辑结构越来越严密,分析方法越来越完美求解工具越来越精巧,资料数據越来越充分解释能力越来越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为探索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学科越来越多了。20年前与生态经济学相近的學科只有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最近十年涌现出的相近学科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绿色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等大大小小的分支学科  作为生态经济学家,应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长的态度,善于取相近学科之精华完善自己对不同于生态经济学使用的假设、概念、方法和工具,要善于兼容并包在此基础上深化探索,广泛借鉴综合创新,使生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完整方法、工具更精致,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愿意接受并使用的人以及可供其他学科借鉴的素材与概念。  3.生态经济学需要发展  我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主要是为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而并非生态经济学研究已经有了多少积累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经济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我們不应满足于现状更不能以为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已经完美无缺了。学科体系建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本土化研究本土问题呮是本土化的形式,本土化的确切含义是指以观察到的经验数据构建理论框架而不是简单地把外文的理论框架转化为中文的理论框架。經验实证是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对现象和数据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弄清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哪些现象才有可能在剖析这些经验現象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从而完成理论的创新。  二是规范化形式上的规范化是指,在对某一问题提出论點之前必须先整理文献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的观点必须注明出处形式上的规范化是使生态经济学研究成为可积累的科学体系的最起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严格遵循理论创新的规范即在基本假设可验证、问题边界清晰,数据资料完整、可靠理论与方法论适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所有逻辑推论都不会被经验事实证伪的理论而不以观点、愿望替代逻辑推论,以比喻代替推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