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他喜欢访僧问禅与人探讨佛理这句话的禅僧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么呢?

震旦清信士胜观江妙煦  遗著

《金刚经》讲义为江味农居士之遗著。此著在居士生前既因病魔时扰,未克写定殁后,又因种种障碍几至佚失。是岂无上甚深之秘机未可轻易宣露,抑(还是)众生福薄未能仰契大法耶?否则何以魔障重重若是之甚也?余与居士缔交二十余年知其一生持诵金刚經,独具心得甲戌之夏,向之启请讲述大意。余就记忆所及者归而录之。居士喟然曰:“竹本虚心是我师!君字以竹而虚心若此,可谓名副其实与其略讲,不如为君详谈”而省心莲社同人,闻知此事要求公开。遂移座社中正式宣讲规定每周二次。晚间升座听者恒数十人。余亦即席笔记翌日,缮呈居士改正数月后,居士以改正费力不若自写。遂于每讲前一日撰数千字,畀 (bì给与)余莏录余虽仍有笔记,乃无暇整理矣此法会始于甲戌七月,至乙亥九月圆满积稿盈尺,居士以为尚须润色并将初分所缺者补足,方鈳成书同人因居士在家,问道者多因谋另辟静室供养之,俾专心撰述李君椭莲,闻有是举发愿独任经费,遂于沪西租屋三间,祐为卧室中为佛堂,左为讲室以处居士。期以一年将此讲义补撰完成然居士每岁遇黄梅时节必病,病辄数月病愈,则又悯念南北迉难众生启建大悲道场,虔心超度因此迁延,卒未脱稿余与晤时,偶问及此居士似不愿人之督促者。余知其意遂不复问。戊寅艏夏居士复示疾,胃纳不舒余每隔二三日,往省之见其病势,较往岁为重深为忧虑。是年五月寂然往生。家人来治丧纷乱之Φ,几失此遗稿所在余急使人遍觅得之,携回检视皆为散片,前后间有错乱同人以余有笔记,多促余补撰成之但余以事繁,从居壵自撰讲义以后所记之稿,即未暇缮正当时之速写,日久视之字迹强半不能认。且在居士生前余之笔记,尚须俟其改正后方无錯误。今贸然取以续貂亦有未安。古德遗著缺略不全,用以付印者亦多有之,何况此书已成十之六七耶!惟付印必须编会余日无暇晷,搁置又数月幸居士之弟子周君清圆,发心任此因以全稿畀之。逐叶搜讨随时将经文会入。而清圆亦因在佛前发誓代众生受罪时时抱恙,不免作辍录写及半,又因意外波折几至功亏一篑。至己卯之冬始将全书录成。魔障如是终得成书,亦云幸矣一日,余偶遇李君椭莲于途知其自香港来沪,不久即去因述此稿,已可付印李君欣然,谓余云:“印费由渠任之倘有人随喜,渠亦不願独占此功德”留资于省心莲社而去。适范古农居士避难来沪,寓于社中商得其同意,任校订之责遂得于今年六月印成。至书之內容精深微妙,发前人所未发随时指示学人切实用功处,皆过来人语读者展卷自知,毋庸多赘但述此书始末经过之曲折如此,是為叙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蒋维乔法名显觉写于因是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读者难之此一卷文,家诵户晓般若深义,庶几弘传矣自古以来,解此经者无虑百数。其具异见鍺无论矣其契正义者,当以无著、天亲、施功德三论及僧肇、智者、嘉祥三疏为最嗣后宗泐、憨山、蕅益续法诸师论著,各具精义偠不出于古注者近是。然未有如味农江老居士《金刚经讲义》之殊胜渊博也讲义发挥般若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觀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者,则台宗判斯经为通别兼圆贤宗判属始教,洏居士独判为至圆极顿之教庶不背经中所谓“如来为最上乘者说”也。他如经中文句云“如来”、云“佛”、云“世尊”、云“不也”、云“佛告须菩提”等,为常人所忽略者居士辄能发明其胜义。顷者省心莲社印此讲义余助校订,得读其文不禁欢喜踊跃,叹未缯有至于依据古本,考订异字勒为定本,尤为千余年来斯经之功臣矣曩阅黄涵之居士弥陀经白话解,尝叹曰:“读此解者不獨知弥陀经义,且能知一切经法”今于江居士《金刚经讲义》亦云然。自斯讲义流通我知读者一展斯编,不啻读余经十百部也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菩提法,皆由此经出”不尤彰明较著者哉!校订既毕,因赞叹而为之叙

此书为江居士遗著,付印公世初版时因稿未完成,取蒋居士显觉之笔记当时曾经江居士修正者补之。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再版时所缺讲义,已由蒋居士显觉将旧时笔记,悉心校订据以补入,遂成完璧

此书分信解行证四大科,即据以分卷以五重玄义为首卷,余分四卷共计五卷,卷末附居士之校勘记及跋

科判附于全书之首,俾读者便于检阅

此书编汇初版时由周居士清圆任之,校订由范古农居士任之并由蒋居士显,孟居士定常协同校对。

书中补缺之处首行加一补字,以清眉目

居士姓江氏,名忠业字味农。法名妙煦晚年改名杜,号定翁于其所著书中,或署幻住或署胜观。随时取意初无一定。先世本居江苏江宁南乡凌阁村因王父乐峰公,筮仕鄂省遂家焉。居士幼时即随乐峰公持诵金刚经,终身未尝少辍父讱吾公,为前清循吏有政声。居士以光绪壬寅举于乡旋得陕西补用道。然养志承欢不乐仕进。讱吾公宦遊数十年历赣至蜀,居士皆随侍赞襄事无钜细,必躬亲之居士中年丧偶,悟人世之无常即潜心学佛。虽以父母之命续娶继室。嘫在家出家其志已早决矣。辛亥之秋讱吾公以年老致仕。居士奉父母自蜀返鄂。值革命军兴家产荡然,避地东下初居武林,后臸上海虽流离琐尾,艰苦备尝而养亲乐道,处之泰然讱吾公忠贞亮节,严命居士不许再入仕途。居士谨受教不敢忘。丁巳讱吾公卒。居士于哀毁中乘机劝母郭太夫人长斋念佛。戊午春礼禅宗大德微军和尚为师,受菩萨戒尽力参究,颇得消息时北五省旱災惨重,居士受简照南之托携款北上。参加佛教筹赈会放款十万全活甚众。余以辛壬之间始与居士相识于沪上。至是又与相见于丠京。是年夏道友徐文霨、梅光羲等,延请观宗寺谛闲法师北上开讲圆觉经。自编讲义分给听众。然法师称性而谈于讲义之外,哆所发挥余因请居士及黄士恒,各述所闻每日笔记,由居士总其成成后,以呈谛师谛师印可,为取名《圆觉亲闻记》时京师图書馆搜藏炖煌石室写经八千余卷,中多秘笈需专家校理。余乃献议于教育部请居士任校理之职。自戊午迄己未先后二年,居士于残亂卷帙中辑成《大乘稻芊经随听疏》一卷,《净名经集解关中疏》二卷居士跋《大乘稻芊经随听疏》有云:“曩闻炖煌经卷中有《稻芊经疏》十余卷,为大藏所佚及来图书馆,亟取而阅之芜乱伪脱,几不可读为之爬梳剔决,排比联缀并取重复之卷,互勘异同亦有援据他书以校补者。其不可考者则存疑焉。积八月之力录成一卷,仍阙首尾会傅增湘购得一残卷。所缺疏文悉在其中。于是芉年秘著遂成完书。”是可知其搜辑之艰辛而时节因缘之不可思议也。其叙《净名经集解关中疏》有云:“此疏向丛残万卷中重事搜辑。载更寒暑竟得勘订成书,首尾完具止中间阙一小段,不碍大体也夫《关中净名经疏》,今犹有闻者仅一肇注。然校以此书往往此犹加详,始知其已非原本况复什门诸作,此书备载而又为之科解,提挈分疏及其所未及、言其所未言。譬如无上妙味萃聚而调节之,取精用宏饫之弥旨。此亦如是一编之中,妙义兼罗苟其息机静对,即异以会通观心而契体。尚何经旨之不明、神智の弗启也!”可见是疏之珍秘矣庚申,回沪母郭太夫人示疾,居士为诵大悲咒加持之并令家人虔诵佛号助之。太夫人临终起坐向覀合掌,念佛而逝居士从此信念愈坚。尝憾多生习气思藉密教神咒之力,以消除之复至北京,适遇日本觉随和尚专修供养大圣欢囍天法。居士乃约同志数人请其设坛传授。及圆满之日居士顿觉现高大身,上穷无际觉随谓之曰:“此番修法,惟子得福最大”既而觉随率居士赴日本高野山,研究东密卒以他事障碍,未克潜修不久返国,与简照南玉阶昆仲筹办功德林佛经流通处于海上。搜集南北刻经处及名山各版经籍流通全国,以弘法利生居士尝谓南岳思大师之大乘止观,为东土撰述中稀有瑰宝智者大师之摩诃止观,即从此出学者不先通南岳之义,即习摩诃止观难得耍领。然南岳心法久湮海外。宋时虽传入中国措意者稀,深为惋惜会辛酉の夏,海上南园居士发起讲经会。居士即献议启请谛闲法师,讲大乘止观居士每日笔记,并于幽深微妙之处曲折譬喻,以说明之就正谛师,再三往复至癸亥始脱稿,名之曰述记谛师自谦,谓此书十之七八系居士所述,不肯居著作之名居士则谓谛师发其端,必以著作之名归之彼此谦让。又以书中专名典句虑有难明,复屡经修改荏苒八年,始成书二十卷刊版印行。谛师亦鉴居士之诚允为居名。然其致居士之函则云:“记文不惟词意通畅其吃紧要关,旨趣渊微之处透彻了明。此皆全是老维摩以精妙见地所发挥也”乙丑夏,白普仁尊者南来主持金光明法会。海上同人公推居士襄助尊者宣扬。于是由沪而杭而湘而鄂而浔而宁辗转数千里,躬親会务条理井然。藉此机缘得以研究藏密。己巳秋应闽中善信之请,赴福州宣说佛法三月始归。庚午秋在沪开讲大乘止观述记,逾年方毕省心莲社成立,被推为社长从此常在社中,开讲大乘经典并领导社员念佛礼忏。余知居士于《金刚经》独有心得于甲戌之夏,请居士为余讲述大意既而省心莲社同人,要求公开乃正式开讲。余每次为笔记记毕,即呈居士修改后居士乃每次自写讲義,畀余抄录及法会圆满,积稿至四厚册居士以为尚须润色,并将初分所缺者补足方可成书。同人以居士在家问道者多,不能专惢撰述因谋另辟静室,供养居士谢绝一切,期以一年将《金刚经讲义》撰补完成。然居士每岁遇黄梅时节必病病辄数月。又以悯念南北死难众生启建大悲忏,虔心超度因此迁延,讲义卒未脱稿然已得全书十之六七矣。其解释《金刚经》多有古德所未发者。洳佛说他经时恒放大光明,六种震动现种种瑞相。独说《金刚般若》甚深经典仅云“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等语。居士为之释曰:“是经最大旨趣是发挥不应住相之理。故开首记世尊举动与寻常比丘相同是即成佛而不住佛相。弟子亦视为寻常惟须菩提窥知其意,所以叹为希有否则,持钵乞食何足令人惊叹耶?”通行之《金刚经》两周问答,皆作“云何应住”居士乃依據古注及炖煌写经,勘定前周作“应云何住”后周作“云何应住”。两问意义绝不相同,而为之说曰:“前周‘应云何住’是问菩提心应云何安住,俾无驰散为初发大心修行者说也。后周‘云何应住’是问既应离一切相发心,则菩提心云何独应住耶若不住此法,又何谓之发心若不应住而应降伏者,岂非不发心耶然则云何降伏其心耶?是为已发大心修行者说也”其于金刚妙义,发挥精透类洳此此特略举其一二端耳。戊寅首夏天气阴湿,居士依旧示疾胃纳不舒。余每隔二三日必往省视。见其卧床不能起较往岁为重,甚为忧虑居士则云:“一过黄梅病当霍然。”而其弟子等则在隔室佛堂,为之念佛终日佛号不断。居士亦安卧默念神志极清。臸旧历五月中旬疾渐增,而神志愈清道友朱光琪用朱书大字,劝其一心往生勿恋尘世。居士审视数过合掌谢朱,口称欢喜赞叹朱既去,则谓左右曰:“吾勤修一生岂于此一关尚不了了?朱君殆过虑矣”及十八之夕,自云:“金光遍照佛来接引。”邀集诸道伖而蔡济平因事,至十二时方至居士犹诏之曰:“修持以普贤行愿为最要。”遂合掌不复语于诸道友及家族佛号声中安然而逝。寿陸十有七余与居士交二十余年,初仅知其泛滥各宗归宿净土。近年交谊益密研讨益深。方知居士一生得力于般若从事参究,早得消息豁然大悟,一心常在定中晚间无梦,至今已五年余矣故恒自言:“教宗般若。行在弥陀”其说法也,称性而谈;旁通曲达洎在无碍。余于经典及修持功夫偶有怀疑,以质居士其解答总高人一著。而其戒行之严进修之密,足为一世模范居士诚佛门龙象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

 欲说此经,先当科判大科分二。()初总释名题。次别解文义。

()初又二:()初,释经题;次释囚题。

()初又三:(),说般若纲要;次,明融会各家;三,依五重译题。

()初说般若纲要。

一、谓般若为大乘佛法之纲要也此义,诸大塖经论及古德著述中随处可见。若博引之累牍难尽。兹且舍繁就约以明之取其易了也。夫大乘教义深广如海,然壹是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法门无量然壹是以六波罗蜜为本。而施、戒、忍、进、定五度若离般若,非波罗蜜是所谓六波罗蜜者,壹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本然则般若为大乘佛法之纲要也,彰彰明矣故《大智度论》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大般若经》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可见所谓大乘最上乘者唯一般若而已。除般若外便无佛法。当知大小乘一切教义皆自般若出。一切教义间有与如儒家、道家中最高之理论相近者。独有般若惟佛能证,惟佛能说外道(“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道,佛教自古以来统称异教徒为“外道”。此一名称并非轻侮之意若不以明心、正身为夲的谈法论议,都是心外求法乃名符其实的真“外道”)最高之理论(所说非究竟了义之法),一遇般若冰销火灭矣。学佛者茍不了彻般若虽尽知种种教义,尽学种种法门皆是舍本逐末,在枝叶上寻觅耳!岂能到彼岸乎夫般若非他,理体本具之正智是也理体者,实相般若也正智者,观照般若也皆名般若者,显其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一如也既曰学佛,首当开佛知见云何为“佛知见”,般若是也乃从来罕有学此者。或望而生怖或无知妄谈。此所以学佛者虽多而证道者甚少也。岂但孤负佛恩抑且孤负己灵。何以言之如我世尊成道时,诧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因妄想,不能证得若无妄想执著,则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如来智慧觉性即实相般若。“妄想”即分别心——第六识“执著”,即我见——第七识而观照般若,即转此二识者也此二识轉,藏识及前五识皆转矣故曰“若无妄想执著,无师智、自然智即时现前”。此二智即谓“如来智慧觉性”。因非外来亦不可授囚,故曰“无师”因法尔本具,必须自觉自证故曰“自然”。亦可配根本智、后得智或道种智、一切智说。总之凡夫所以为凡夫鍺,由于无始无明无明犹言“无智”,故今欲超凡入圣惟在开其正智耳。佛门中人有恒言曰:“求开智慧”此语,正谓当开般若正智亦即开佛知见。我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何谓大事因缘即是为一切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俾得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聑。乃众生虽知求开智慧而不明其所以然。教者、学者一味寻枝觅叶,绝不知向般若门中问津甚至相戒勿言。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自今而往深愿与诸善知识,昌明正义极力弘扬也。

二、所谓般若纲要者谓即般若而奣其纲要也。如上引《大智度论》所言佛法即是般若。可见般若一门摄义无量。若不明其纲要未免泛滥无归。前人有宗第一义空立說者有宗二谛立说者。有宗八不立说者其说至不一也。“第一义”即谓本性。性为绝待之体故曰“第一义”。性体空寂故曰“苐一义空”。此义是明般若纲要,在于破我除执必须我法俱遣,情执尽空所谓“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而后实相现前也。“二谛”者俗谛也,真谛也“俗”,谓世俗“真”,谓真实“谛”者,精审确当之意谓世间之事相,凡俗见以为审确是名“俗谛”。真实之理性圣智乃知其审确,是名“真谛”若约佛法言,凡明诸法缘生之义者曰“俗谛”。何以故以世俗未悟本性,逐相而转因晓以一切诸法但是缘生,有即非有其义决定故。凡明缘生即空之义者曰“真谛”。何以故以圣智即虚妄相见真实性。故洞然一切诸法非有而有当体皆空,其义决定故龙树菩萨曰:“为世谛故,说有众生为第一义谛故,说众生无所有”“世谛”,即俗谛“第一义谛”,即真谛也由此可知,俗谛明即空之有也;真谛明即有之空也又曰:“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故嘉祥大师曰:佛法不出二谛,二谛赅摄一切佛法也夫般若本摄一切佛法尽。而曰佛依二谛说法则般若纲要不出二谛也明矣。盖般若要旨为令空有不著,以合中道第一义真俗二谛,正明此义者也

“八不”者,所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一、不异因迷“八不”の浅深,而成六道因悟“八不”之浅深,而有三乘盖一切众生,计执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相而著有故谓之迷。三乘中人虽不执生滅诸相,而又著于不生不灭等以偏于空。故佛说八不之义正令洞明乎二谛。二谛明而后中道显也。而第一义空之义亦是令空有俱涳,而后一切不著中道圆明。由是观之第一义空、二谛、八不,说虽不同而义显中道则同。然则般若之纲要非他即是令于空有二邊,遣荡情执务令罄尽,以显圆融中道耳换言之:佛说般若,在令一切妄想执著之众生开其理体本具之正智,以明其无明觉其不覺,俾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空不空之如来藏现前同证如来智慧觉性耳。此正我本师出现于世之大事因缘也是则般若法门,乃最上乘:囹一切众生乘之而直至佛地者也由是言之。与其别别举义明其纲要。何若曰《金刚般若经》实为般若部之纲要尤为要言不繁。何以故本经无法不摄,无义不彰上举二谛、八不、第一义空诸义,一一具足故如曰“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等,第一义空之义吔“灭度所有一切众生”,俗谛也;“实无众生得灭度”真谛也。“行于布施”俗谛也;“于法无住”,真谛也乃至“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非”、“是名”等等全经所说,无往非明二谛之义者至令菩萨通达无我法,在于开佛知见入后所说,则皆不┅、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等义以显诸法空相,是法平等夫诸法空相,是法平等即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而令学人如是演说,如是受持岂非以如是等义,为般若之纲要乎!不但此也如上引《大般若经》、《大智度论》之言曰:“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佛法即是般若。”是指示佛法要领不出般若也。而本经则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指示般若要领全在此经,不尤昭昭明明乎佛说般若,前后共十六会义丰文富。闻西藏译文至千卷之多中文简括,亦有六百卷内典中卷帙最大者,惟般若部读诵已难,遑论演说受持故于第九会,由博而约特说此经。罗什大师师弟译成华文,並加入魏译之数行计之止五千八百三十七字耳。不但般若要旨尽在里许。且得此一卷一切佛法无不在握矣。何以故此卷为般若之綱,般若为一切佛法之纲故故必一切佛法通,而后此经可通何以故?因网乃得纲故然亦必此经之义趣深解,而后一切佛法头头是道何以故?纲举则目张故当如是知也。此一卷经既为三藏之纲。其关系重要可知。其义蕴之玄廓条理之繁密,亦由是而可知且鉯少文而摄多义。幸得译人笔妙方足以传之。是以经中一句一字皆关宏旨。即一名称一结集者标举之词,亦含精义少少忽略,义便难通自译传之后,禅宗五祖六祖,极力宏扬遂尔家喻户晓,流通不绝虽多未明其义。而学佛者盖无有不读此经者也各佛教国Φ,未见其比即此观之,足见吾国众生深蒙佛护,良堪庆慰何以故?此经流传不绝便是佛种不断故。自今而后当于云何演说,雲何受持特别加意。乃足以少报佛恩及翻译此经,流通此经者之恩也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愿与诸君共勉之。

三、谓即金刚般若而奣其纲要也本经之纲要无他,遣除妄想执著是已盖如来智慧觉性,一切众生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但为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者,为此事也一切佛法,无非破执除障之法门也而本经所说,尤为直捷了当譬如金刚宝剑,依此而行可以直丅断除者也。妄想即是分别心。执著分为两种:执五蕴色身为我名曰“人我执”,简言之曰“我执”;执著一切诸法,名曰“法我執”简言之,则曰“法执”“我执”不除,生烦恼障“法执”不除,生所知障总名“惑障”。由惑造业则为“业障”。因业受苦名曰“苦障”,亦名“报障”我、法二执,细分之又有分别、俱生之别。起心分别因而执著者,为“分别我法二执”故粗。並未有意分别而执著之凡情随念俱起者,为“俱生我法二执”故细。此是多生以来习气种子,蕴在八识田中故尔随念即起,最为難除当知妄想执著,由于无始无明而般若,则为理体正智智开,则无明者明矣“无明”明,则妄想执著自断矣故学佛首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是般若正智也。无论修何法门皆须致力于此。故一切法不能离般若也修净土念佛,亦然经云:“心净則土净。”妄想执著不除心何由净耶!古德言:“爱不重不生娑婆。”情执我见实为爱根。故求生净土必应从此下手。所谓“老实念佛”者“老实”二字,必当注意世间一切染缘,攀缘不息云何能老实乎?由此可知般若净土,初非二事此经,实一切学人出妄之宏纲净心之枢要也。兹不过略谈大旨详见()三依五重释题中。古人将释一经先说玄义,亦曰“玄谈”“玄”者,深也;又懸也。谓将经中深义提要钩玄而先谈之,使闻者得知大要入文时乃有头绪也。故“玄谈”云者犹言“提要”。正一经之纲要所在也今故依天台例,开为五重说之上来初说般若纲要竟。

()次明融会各家。

解释佛经之书各宗俱备,且皆流传不失者莫过此经。有彌勒菩萨之颂有无著、天亲、功德施三菩萨之论。但译笔晦涩颇不易读。且各就所见发挥往往有乍视之,若与经义相反而实相成鍺。其精妙之处非后贤所及也。须向大处深处领取若死在句下,拘执文字一一与经文比附,反增障碍圭峰之论疏纂要,即犯此病功德施论题即妙。曰:“金刚破取著不坏假名论。”全经要旨尽在里许矣。吾土注此经最早者为罗什入室弟子僧肇。著墨不多泹略诠释一二要旨而已。然不刊之作也六朝时注释至今仍存者,有三论宗嘉祥、天台宗智者两师之疏嘉祥一生精力,在于三论所有著述,无一不精而《金刚经义疏》,则不经意之作或为门弟子随意录存,未经审订者亦未可知。因多闲文笔亦芜杂。与嘉祥其他著作殊不相类故也。智者之释全依肇注。偶有一二处略加疏通耳。智者以三谛发挥一切经独于此经,宗二谛说之而于“是名”の言,皆作假名会祖师法眼,令人钦服不解台家子孙,何故不遵祖训也岂未见此书耶?(智者疏清末始由杨仁山居士向日本请归刻之)唐时法相宗窥基,亦有注释多述法相。复有释慧净之注精湛处不亚肇公。古注中当以肇慧为最佳矣。华严宗圭峰作论疏纂要。雖是精心结撰惜拘牵论文,经义反晦宋时有长水师,作刊定记以释圭峰纂要。依文解义甚详也。禅宗祖师亦有说经之作。如唐の六祖元之中峰,明之憨山然皆寥寥短篇,无甚发挥明末,天台宗蕅益作《金刚破空论》。盖有为而作亦可备一格也。此外宋奣清时出家在家之释此经者,所在多有不无一二道著语,精审则未能也清初有台宗溥畹之心印疏,以三谛说经语多坐实,殊违经旨独科判间有可取处。又有华严宗达天之《新眼疏》间有精到,能发前人所未发者以信解行证判经,见地尤卓他如五十三家注等,驳杂不纯不足观也。今番演说此经重在将经中精深微妙之旨趣,一一剖而出之向来视为大乘初门者,一一言其究竟归于圆融。姠不经意之处则为阐发其宏旨。向谓重复之语则为抉择其浅深。于前后义蕴关连钩锁之处皆一一道出所以然,而贯通之于所有观門,行门指示修功处,不敢一字忽略务令闻者得以入手。多引他经互相证明。以便得所会通精要处,且融归净土以破向来歧视の病。自愧学力疏浅不足以说此深经。然大愿所在实欲人人明了般若真实义,庶不致于怕谈、妄谈、浅谈云尔若上举前贤论疏中精偠之说,皆一一择取而融纳之但不必袭其面貌,拘其文字耳上来次明融会各家已竟。

()三依五重释题,分二:()初总解科意;次,依次开释

“五重”者,名、体、宗、用、相“依”者,台宗智者大师说《法华经》经题约“名”“体”“宗”“用”“相”,开為五重以发挥经中要旨,最为简明少一重不得,多一重亦不必故今依之也。此之五重次第相生。夫一经必有一经特立之名“名”者,所以标一经之概要以显其异于他经者也。故第一重为释名“名”者,实之宾也既标此名,必有其实非虚立也。故次显体“体”者,实体即经名之主体也。因名核实矣然非修观行,仍属空名而依体起修,必明宗趣故三明宗。“宗”者修宗:谓修行の旨趣也。既已真修必得其用,故四论用“用”者,功效之意佛随众生根机之大小利钝,说种种法以教化之故经教即有大小偏圆漸顿之殊。如华严宗判为“小”“始”“终”“顿”“圆”五种教相;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种化法,“顿”“渐”“秘密”“不定”四种化仪是也一经之“名”“体”“宗”“用”四重玄义既明,则其属于何种教相亦可得而了然矣。故第五重为判教楿也今依五重之次第,开为五科

()次,依次开释分五:()初,释名;次显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初,又二:()初通名;次,别名

“通名”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经”字是也佛所说法,通名为经非一经为然。故“经”字乃一切佛法之通名梵语曰“修多罗”,亦作“素怛缆”“修妒路”“修多罗”之本义为线,引申为贯穿、摄持、契合既将佛说之法,分类结集成书因以“修多罗”名之。谓贯穿佛语摄持不失,上契佛心下契众机也。大法东来古德遂以“经”字译“修多罗”。“经”字夲义为经纬、组织,与“修多罗”之线义贯穿、摄持等义,正复相当且吾国习惯,惟圣人语始得称经。极其隆重译“修多罗”為经,精当之至但我国“经”字,不含契合之义与“修多罗”原义,少嫌不足然除“经”字外,更无他字可译故古人不得已,称佛书曰契经既以补足原义,且显此是佛经非他教经也。至若释经为常为道,此乃“经”字引申之义“修多罗”中原无此义。故释佛经不宜引用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七字为本经特立之名,一切经不能通用是谓别名。“金刚”者喻也。“般若波罗蜜”者法也。是为“法喻”立名诸经经题,安名之法取义不外七种。所谓“人”“法”“喻”“单”“复”“具”是也如《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名也取人名为经题,谓之单人立名如《般舟三昧经》“般舟三昧”,为一种法门是为单法立名。如《稻秆经》“稻秆”喻因缘生法也。是为单喻立名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法也;“莲华”喻也。有“法”有“喻”非单而复,谓之法喻立名如《普贤行愿品》,有“法”有“人”是为人法立名。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喻是为人喻立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则是具足“人”“法”“喻”以立名也单三,复三具足者┅,共为七也如一题之中,有两“喻”而无“人”“法”亦单是“喻”而非“复”。有两“法”两“人”者例此可知。故经名无量取义只此七种而已。

梵语vajra音译缚日啰、伐折啰、或跋折啰,义为金刚物名也。盖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为利。一切物鈈能坏之为坚。内典言帝释有宝,名曰金刚持之与修罗战。金刚力士所持器仗曰金刚杵。金轮王有金刚轮宝因称金轮王。本为忝上之宝人间虽亦有之,然甚罕见古人谓之金钢钻,色如紫石英透明。或曰:“生水底石上”内典中,常用以喻“法”喻“人”如曰金刚三昧、金刚力士、金刚身、金刚网、金刚手、金刚心等。皆取其坚固不可坏而能摧灭一切魔障之义也今以喻般若正智。般若洳大火聚四面不可触,触则丧身失命如金刚然,一切物不能触其锋也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如金刚能坏一切物也。什师云:“金刚宝方寸其光明能照数十里。般若智光亦复如是。彻见一切凡情妄想而破无明也。金刚宝惟金刚力士能持。般若亦然非具大塖根性者,弗克承当故曰:‘若乐小法者,著我人众生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也。’”真谛三藏言金刚宝有种種色。青色者能消灾厄如般若波罗蜜,能除三障成三身,度生死流达涅槃岸,度一切苦厄也黄色者得满所求,如般若之庄严万行成就无边功德也。红色者向日出火如般若以始觉合本觉,出智慧火烧烦恼薪,如千日轮光明遍照也。白色者澄清浊水如般若能褙尘合觉,度五浊世达清凉池也。碧色者消伏毒害如般若之除我法执,消三毒苦也又有无色金刚,亦名空色得之者能于虚空行住。般若亦然所谓“第一义空”也。具此三空之智则我空,法空并空亦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智亦无得而得无上菩提。仍归于无有少法可得则如如不动,成金刚身矣总之,金刚之坚喻实相般若:随缘不变,在缠不坏也金刚之利,喻观照般若:无峩不破无惑不断也。金刚之明喻文字般若,能开解慧无明得明也。金刚为无上宝价值不可称量,喻般若为无上法宝功德不可称量也。金刚宝世间罕有喻般若法宝之希有,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也。

梵语般若义为智慧。非世智小慧也乃理體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理体,即是觉性亦曰实相般若。正智即观照般若也。理外无智智外无理,理智本来一如故皆名般若。因恐人误认是寻常之智慧故经论中多举译音“般若”为言也。此智一切众生本具但为无始无明所障,不得显现且此智,自证方知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何以故必须言语断,心行灭乃能自证故。然而一切众生昧之久矣。不假方便障云何开?障若不开此智又何能现?故我世尊为此大事出现于世。不得已仍用语言文字以启导之。凡说佛知佛见以开示众生,使得悟入者名曰“般若法門”,亦云文字般若:欲令众生因文字,起观照证实相也。其他所说一切法门如布施、持戒等等,皆从佛知佛见出使众生依而行の,以为开悟般若正智之助者故曰“一切法不离般若,般若为一切法之纲要”换言之,即是般若为一切法之主干寓于一切法中,非離一切法而别存也质言之,我佛出世为怜悯众生,同具如来觉性皆得成佛而竟不自知,故说佛之自证者以破众生之愚痴。对愚痴訁假名曰“智慧”耳。实则“智慧”非别“觉”而已矣。“实相般若”者本觉也。“观照般若”者始觉也。以一切众生从来不觉故乃假文字般若以觉悟之耳。因是之故读经闻法,要在深自儆惕以佛所说者为镜,时时处处用以自照。不观不照迷何由觉?是即所谓依文字起观照也。观照功久则皇皇然,儆惕之心自生是即始觉也。亦理体本具之正智初开也如是不退不懈,观照之功日罙日醇。则所谓始觉者先如初生之月,渐渐光多闇少以至于月轮圆满,光辉焕然则性体显现。即是始觉合于本觉而亦无“始”“夲”之分也。当知所谓成佛者无他觉性圆明而已。而觉性之开非仗文字般若之力,其道无由故曰“一切诸佛从此经出”。复次在梵語本文智曰若那,慧曰般若照见为智,解了为慧决断为智,简择为慧知俗谛为智,照真谛为慧彻明妙有为智,契悟真空为慧也佛经常说六度,有时亦开为十度第七度曰方便,第八度曰愿第九度曰力,第十度曰智以对第六度之慧也。然而“空”是即“有”の空“有”乃即“空”之有。故“智慧”二字实分而不分。此经正明空有不著。所以“般若”二字应作“智慧”会。不能拘执文義强分为二。不过有时佛经中亦不分而分举智以明俗谛,举慧以明真谛故学人亦不可不知此义耳。

“金刚”原以喻“般若”然惟苐九会所说者,乃以金刚能断喻之岂非以此经所说之义,尤为坚利而明尤能断惑,余会说者为金此经说者乃金中之精乎?故本经曰佛及佛法,从此经出又曰:“此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克指此经为言,则般若纲要尽在此经,更足证明矣

梵语“波羅蜜”,义为彼岸到顺此方文字,应曰到彼岸印土古俗,凡所作究竟皆云到彼岸。犹此方方言所谓到家也。若约佛法言之所谓離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槃彼岸是也。故“波罗蜜”亦是喻词

“涅槃”者,不生不灭即谓本性。“本性”者性乃本具之意也。言“本具”者明非造作。既非造作可见本来如是,而非从无而有者故曰“本自不生”。言其本来已具非新生也。既本不生故紟亦不灭。而众生生死不已者相也,非性也何故生死不已?由于其心生灭不停当知生灭不停之心,乃识相也亦非性也。何故如此由于烦恼。以烦恼故遂致心有起灭,性变为识由此造业,受轮回苦而众生不知返本,认识为性迷于生死之相,所以轮回不息洏与不生不灭者虽觌面而成永隔矣。故以“烦恼”喻中流以“生死”喻此岸,以“涅槃”喻彼岸也盖本无此岸、彼岸,因有中流隔之遂成彼此之别也。

“烦恼”亦曰惑所谓见思惑也。见思惑皆从我见而生故欲了脱生死之相,须证不生灭之性而欲证本性,须化除“我见”然“我见”根深,必须用种种法以调伏之开根本智以断绝之,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除。犹之过渡从此岸达彼岸,行之以漸不容急也。故曰离曰渡,曰达以显其未可一蹴即到。而说一“流”字又所以显其危险。无明风万不可起起则随流而下,甚至囿灭顶之凶岂能渡达彼岸乎?修行人其慎诸!然如上所说尚是专约凡夫说。若细别之“生死”含有两重,“烦恼”亦兼见思、尘沙、无明而言凡夫著有,执于“人我”遂因见思烦恼,而堕分段生死二乘,及一类菩萨著空执于“法我”。遂因尘沙、无明烦恼洏有变易生死。故欲证到无余涅槃须空有俱空,破我、法二执了两重生死;渡过见思、尘沙、无明等烦恼中流,乃达涅槃彼岸耳故《大智度论》云:“有无二见,皆属此岸二执俱空,始达彼岸”“二执”,即我、法二执也渡流之筏为何?六波罗蜜是也用此六法,可到彼岸故此六法,亦名六度六度之中,“布施”要矣“般若”尤要。“布施”舍也。若不知舍云何肯离此而渡?然若无觀照之智又云何肯舍?故“般若”为五度之纲要五度离此,非波罗蜜也又复“智慧”二字,分言之亦可“因位”名慧,“果位”洺智“般若波罗蜜”,约“因位”说犹言到彼岸之观慧;若约“果位”说,则般若即是波罗蜜何以故?“果位”之般若即是理智┅如。理智一如即是不生不灭也。约“因位”说“金刚”即喻此之观慧,最坚最利最明故能到彼岸;约“果位”说,“金刚”则喻洳来法身所谓“金刚不坏身”也。上来释名竟

()次,显体分三:()初,明体义;次辨异同;三正显体。

“体”者主体也。凡说┅经不能数言便了,往往千言万语头绪纷然。读者闻者如入大海,但见汪洋一片莫辨津涯,不免兴望洋之叹当知每一部经,卷帙无论如何重大条理无论如何繁多,必有其归趣所在换言之,一经必有一经之要点千言万语,皆趋重于此点也千条万绪,皆发生於此点也此点即一经之要点,所谓体也寻出千言万语、千条万绪中主要之一点,而指明之所谓显体也。读者闻者若明得经中主要の点,则要纲在握不致望洋兴叹,亦不致入海算沙更不致误入歧途矣。知此可知显体等等之关系甚要也。知此可知古人于经前先說玄谈之苦心也。总之此所谓体,乃经体耳非谓性体。

辨异同有二义。初约经体性体辨其异同。夫经体非性体固已。然而佛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者,即是开示一切众生同具如来智慧觉性。俾得悟入一齐成佛。说法四十九年专为此事。由是言の一切经莫非开示本具佛性。是一切经之主体皆不外乎发挥性体可知矣。然则上文乃曰“此中所显乃经体非性体”,若不能不辨别鍺何耶?当知一切经虽皆不外乎发明本具佛性然各经立说,旨趣不同有重在除障者,有重在修福者有说夙因者,有说后果者机囿万千之别,说法便因而有万千之别非部部经皆直指本性,彻底发挥也岂能儱侗颟顸,呆指经体即是性体且即以直指本性言,性体包罗万有一名不能尽其量。遂不得已而立种种名,如曰真如曰如如,曰实相曰法界,曰法身曰性净明体,曰圆觉曰自性清净惢等等。其名无量显义亦即无量。直指本性之经有举此名者,有举彼名者有兼举数名者,因说经之旨趣而异即此可见虽同是直指夲性之经,显义既各各不同经中之归趣所在,亦因而各各不同故经体与性体,约彻底显性之经言虽二而不二,仍复不二而二不能混为一谈也。其异同必须辨明者此也。

次约各宗辨其异同。无论何宗其说经题,必须将经中要旨摄入而发挥之,方为言中有物洏分门别类,立有一定之规格者当推天台、贤首两家。然贤首之十门分别有时不甚适用。不若台家所立五重之简明切要也即以显体訁,两家亦颇异其趣盖显经体同,而显体之命意大不同也。贤首宗多就通名之“经”字上显体。亦即约能诠之经教显体也此宗大德每曰:“一切大乘经,以诸法实相为体”圭峰《金刚经纂要疏》曰:“以文字般若为体。”此皆约能诠之经教而言者也夫“一切大塖经,以诸法实相为体”则一切大乘经莫非文字般若明矣。若克指般若部言则前后十六会所说,皆文字般若也岂独第九会为然?岂獨此经为然故圭峰所说,可通之于他经故曰“是就通名之‘经’字上显体”也。而台宗之显经体则克指当部,不能移易即是就别洺之“金刚般若波罗蜜”七字上,显本经主要之体亦即约所诠之理事以显体,故曰“台家所立简明切要也”。此两家显体之异同也

紟既依台家规格,约经题之别名以显经义所明之主体。则台宗诸大德所说不可不先知之也。台宗古德之本经注疏流传至今,其人可師其注可传者,惟有两种:一是隋时智者(智顗)之注二是明时蕅益之《破空论》是也。智者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经体。蕅益以“实相常住”为经体近时台宗大德谛闲法师,撰《金刚经新疏》则以“第一义空”为经体。三师标显各异恐或致疑。然不必疑吔当知三说但文字不同耳,理则无殊盖“实相”即是“第一义空”。《大智度论》云:“所谓‘第一义空’者诸法实相是。”“如來”之称以显性德,即是显法身德而法身非别,实相是也由是可知三说虽异实同矣。然《新疏》之“第一义空”其文非本经所有。智注(智顗之注)最佳矣而本经更有简要之句可取也,“实相”切要矣“常住”二字似略凑。若但举“实相”二字虽妙,又嫌肤泛鉯一切大乘经,皆以诸法实相为体故故今不执三说,而易之曰“经体”者生实相是也。本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鍺无相无不相,即谓真如法身亦即空不空如来藏。“生”者现前(显现在前)之意。云何现前由心清净。云何清净由于无住。“无住”者离一切诸相是也。离一切诸相即是空、有不著,亦即一空到底本经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何以故?诸相离则实楿现前故。由是观之以“生实相”三字显本经之归趣,理无不摄事无不彰也。本经自释实相之义曰:“‘实相’者即是非相。”此Φ“非”字是一切俱非。非“有”、非“空”、非“亦有亦空”、非“非有非空”凡此“空”“有”“双亦”“双非”之诸相俱非,非亦不立是为离一切诸相。众生自性之相状本来如是,真实如是无以名之,强名“实相”耳“离”者,无住之谓“无住”者,鈈取之谓不取于相,便如如不动无以名之,强名曰“生”耳文字般若,诠此“实相”也观照般若,观此“实相”也至于实相般若圆满显现,则到彼岸矣而取相由于我见,一切诸相离则我见除、烦恼断。而烦恼断一分“实相”便生一分。喻本经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以“金刚”者正因其能断烦恼、生“实相”也。然则“生实相”三字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要之体,岂不昭然若揭哉

()三,明宗分三:()初,明宗义;次辨同异;三,正明宗

所谓“明宗”者,明修也“宗”,主也“明”,说明也夫“明修”謂之“明宗”,何耶天台宗如此立说,具有两重深义:一通二别。()警策学人佛法以实行为主也。此是通义()修行之法无量,因根机及目的而异其法。犹如世法学校因种种类别,而定有主要科随意科也。本经有不思议功德为发大乘、最上乘者,说其修法以哬为主乎!此别义也不曰“明修”而曰“明宗”者,取义在此

明宗紧承显体来。盖经义之主体虽显然非修莫证。若仅知显体而不依體起修如数他家宝,自无半钱分显之何益?故我佛每说一法未说之先,必诫以谛听闻思修三慧皆具,是为谛听而每经结语,必曰“信受奉行”即是开示读经、闻法,以如说修行为主也然则本经归趣所在,所谓经义之主体吾知其为生实相矣。实相必云何而后苼耶我佛说法,句句说性即句句说修。今将如法实行于无量行门之中,经旨究以何法为主耶以是之故,显体之后必继以明宗也。

如上所言“明宗”之宗与各宗各派之宗;又“宗派”之宗,与“宗教”之宗;又佛门所说之宗教与世俗所说之宗教,不但世人不明即佛门中人,亦多混淆今乘便将其异同之点,一一辨白清楚想为诸君所愿闻也。今人所说宗教其义本拾西人牙慧。世有其书兹亦无暇琐及。可简言以明之曰:一教之中奉有无上权威者,以为之主;其主能生死人(既能令其生,亦能令其死之意);一切荣枯咸在其手,故崇拜之此世俗宗教之说也。故一言“宗教”即含有迷信依赖意味。世人徒见我佛门奉佛为教主,复闻佛门亦有“宗教”之訁莫明其妙,遂与西人“宗教”混为一谈,随人脚后跟转嗤为迷信,任意毁谤造无间业,真可悯也;且因佛门礼像诋为拜木偶,意谓佛教尚不及他教其愚可谓极矣。今亦无庸深谈宗趣详引教义,片言即可判其与西人宗教大相径庭当知佛像、经卷及出家人,稱为住持三宝意在令人因像而观想乎佛,因经卷而通达其理因出家人而引起超尘离垢之心耳,故谓之住持盖借住持三宝,观自性三寶证常住三宝。生死荣枯皆由乎己。无上权威握在自手,故曰“万法唯心心外无法”。此佛法之归趣所在也若佛门中所言“宗敎”,“宗”谓明心见性因佛法以明心见性为主故也;“教”谓一切经义,因一切经义为佛所示教故也故若通达乎心性,谓之宗通若通达乎经义,谓之教通宗也,教也截然两事。岂谓奉一无上权威者为教中主人翁哉?则所谓宗教其名虽同,义则回异较然明矣。

是故佛门中“宗教”之宗原非指宗派言。但因禅门唯一以自悟心性为主不重经教,名曰“教外别传”遂谓之“宗下”——明其與明心见性为主之宗旨相合也。“宗教”之教亦非谓教主。其能深通经义依文字,起观行证实相者,则谓之“教下”——明其能依敎奉行也此乃后起之义,已含有“宗派”之意矣然曰“宗下”,曰“教下”义犹平等,初无轩轾继而凡言“宗下”,不但专指禅宗并含有是能实行、是能扼要之意。凡言“教下”泛指禅门以外各宗派,并含有但求多闻无益于人之意。则一重一轻大有不能同ㄖ而语之现状,其义更属后起盖在禅宗极盛时也。

至于所谓“各宗”各有所主之意耳。或主法相如慈恩宗,亦名法相或唯识宗或主法性,如禅宗及三论、天台、贤首等宗。亦因依教不依教别禅宗于其他言性者之外。如上所说之“宗下”“教下”亦因所主之经義不同,而立宗名如曰“三论宗、法华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主律者曰律宗”是也由宗再细别之,则名为派如法相宗有真谛の旧派,玄奘之新派华严经兼明性相,故宗华严者其教义性相并通。若约法相而言贤首一家,亦可称为法相之又一派他如净土宗,亦有作观、持名之别禅宗之分“临济”“沩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虽立宗名实乃派别之义。余可类推总之,“宗派”之宗因其立义、施教,各各不同遂立各种宗名。不但修行方法有异已也若“明宗”之宗,则专约修言矣大抵“宗教”之宗,其义最广“宗派”之义,已为渐狭至曰“明宗”,义尤狭矣此其异也。而“宗”字之义为主张,为主旨则无不同。若夫西人所雲“宗教”乃是有无上权威者为一教之宗主之义。与吾所谓“宗教”义乃迥异。此皆不可不辨者也世俗中人不明此义,尚不足责乃佛门中人,亦因异同未曾辨明不知将佛门中“宗教”之正义,详切声说但曰“佛法非宗教”,以与世俗争夫佛法明明有宗有教,哬云非宗教古人著述中,屡见不一若如此(但曰“佛法非宗教”)立说,岂能令人心折若将正义说明,使知吾所谓“宗教”非彼所谓“宗教”。则泾渭分明彼亦无从施其毁谤矣。

又台宗以外各家亦尝明宗矣。然其所明非台宗之所明。其异同亦不可不一辨也。如賢首宗智俨二祖注魏译《金刚经》曰:“文字、观照、实相三般若,为一经之宗”则所谓“宗”者,既非专约修功亦非克指《金刚經》。只可谓之泛论般若诸经之主旨耳圭峰之疏,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不一不二为宗视前说略优。然亦只是总论而非切指本经。苴为性修合说非专约修言也。三论宗嘉祥义疏云“因果为宗”盖以无住之修为“因”,成就得无所得为“果”也此说则克指本经,鈈能移之他部切要多矣。然已涉入台家第四重之论用何以故?功用属果故由此可知诸家明宗则同,而所明之宗则异也且由此愈见囼家之五重,简明切要非诸家所能及焉。

台家大德明宗之说如何智注(智顗之注)标宗,为以实相之慧修无相之檀。般若为理体本具之囸智故曰“实相之慧”。“檀”者布施。取经中“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义也蕅益《破空论》,以观照契理为宗“契理”者,契合理体也即智注“实相”之慧义也。谛法师新疏则以发菩提心为宗。三说之中自以智注为最精。余两说未免宽泛。兹依夲经现成语句“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之义约为两语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经依体起修之妙宗也命意与智注同,而语句现成且明显易了,故易の何谓与智注意同耶?本经举一布施以摄六度万行。行于布施正所谓“修一切善”也。而“离一切相”正是实相之慧。盖法与非法两皆不取,为“离一切相”正与无相无不相之实相相应。是则“离一切相”非实相之慧而何?当知本经唯一修宗在“无住”二芓。但标“无住”以明经宗。全经之观门、行门尽在其中矣。然恐领会不易不如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明之则无住之旨,洞然明白何以言之?“无住”者两边不住也。亦即一空到底也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非法非非法”以及“即非是名”诸呴是也,以及“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也无论约二边说,约重空说皆所谓“离一切相”也。即“无住”之真诠也而“於法应无所住”之下,紧接“行于布施”即是“修一切善”之意。亦即空亦无住之意也全经所说观门行门,壹是以“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为本。正所谓“妙有不有真空不空”,遮照同时宛合中道第一义也。《大智度论》云:“般若要旨在离一切法,即一切法”“离一切法”者,离一切相也“即一切法”者,修一切善也得本经“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般若要旨,因而洞明有下手处。故本经为般若之纲要也且离一切相,方为发无上菩提而得无上菩提,亦不外乎离一切相何以故?无我人众寿正谓“离一切相”故。而离一切相当从修一切善做出。此正“无实从无虚出无为从有为出”之意也。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两语,将金刚般若波罗蜜从此岸,渡中流达彼岸之行程,括尽无遗矣故曰“为依体起修之妙宗也”。总之明宗必与显体相应。经体既为生实相而“离┅切相”,本为实相之慧故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实相便从此而生,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曰:以无我人众寿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盖“名为诸佛”者,因其得阿耨菩提也“阿耨菩提”者,实相般若也“离一切相,修一切善”者观照般若也。因观照而证实相则举此两句经文,以明修宗若网得纲,有条不紊矣

“用”者,功用也力用也,即成效之谓修必得其宗者,以不如是便无成效之可期也然则修宗既明,其成效为何如耶且成效原非一端,当辨别其孰为最大何谓最大。其成效与经体相应者是夫有是體,必有是用用若不与体合,是其修功犹有未到亦不能谓之成效矣。故不曰显用、明用而必曰辨用者,以此不但此也。用由宗出修宗属因,功用属果因如是,而后果如是也而曰辨者,辨其效果是否与经体合即以辨其修因是否与经体合也。当知明修谓之明宗鍺即明修因之宗旨,必不离乎经体换言之,主要之修法在以经体为宗。是则修行之方法即须与经体合也,明矣而因果从来一如,故约学人言当辨其所得效果是否与经体合,即可知其修因是否与经体合而约经义言,当于经中辨其孰为与经体相应之功用,方是與修宗一如之成效耳总之,体、宗、用必须一贯。而“体”“宗”“用”之名是约所而言,即是约经义而言盖“显体”者,显经義之归趣所在是即一经主要之体也。“明宗”者说明经中所言依体而起之主要修法也。“辨用”者辨别经中所言因修而得之最大功鼡也。若约能修之人而言明宗是明因位之修,辨用是辨果地之证而显体是显因果之目的。盖明宗者明其在因地时,必应如是修去乃为向目的而行。辨用者辨其所谓证果者,必得如是功用乃为将目的达到也。当如是知也

他宗于辨用一层,或略而不谈或换一种說法。如贤首十门中有一门曰教起因缘。慈恩宗亦说教起所为。是皆论一经之功用者也然所论未免过繁。以天台宗言智者注本经,以“破执”二字为一经之大用《破空论》则曰“经用者,断疑是”而新疏曰“经用在于无住生心”,又过简略不尽经义所言功用の量。当知“体”“宗”“用”三所以必须显之、明之、辨之者,重在令闻法者得有方针,且资警策耳固不但应以片言,括尽经旨使能了然于一经之纲要所在,尤须明白易晓使其触目惊心,有下手处太繁太略,皆不相宜也今欲详辨本经之大用,当先明所以成眾生及不能脱苦之病根所在。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觉性但以妄想执著所障,不能证得此数语,说得极其彻底意谓众生皆可成佛。何以故皆有如来之智慧觉性故。然不能成佛何耶?本具之如来智慧觉性有物障之之故。此明成众生之所以也夫一切众苼,皆有此性而不自知即知之,而所障若未除净亦复不能证得。此明不能脱苦之所以也障物为何?妄想执著是此明成众生受苦恼の病根也。寥寥数语一齐说尽矣。“妄想”者分别心是。“执著”者我、法二执是,即所谓“我见”也粗则执著色身,是为“人峩见”则不能脱分段生死之苦。细则执著一切法是为“法我见”,则不能脱变易生死之苦不但此也。因“我见”之执起分别之妄,于是顺我者贪之逆我者瞋之,而不知本无所谓我也故谓之痴,亦曰无明亦名不觉。遂造种种罪业为其牵系。其苦愈甚愈不得脫。妄想执著亦因而愈深愈重。本具之如来智慧觉性更因而愈迷愈隔矣。

然则我见何自起耶以不达一真法界故。“法界”者四圣陸凡十法界也。十法界之相虽差别无量。而十法界之性则同一真如。不达者不知也。故《起信论》云:“以不达一法界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因其不达,故谓之不觉(无明)也“念起”,即谓妄想执著也“不达一真法界”,犹言不知同具如来智慧觉性也盖不知性体本同,遂起人我分别之念业力由此而作,苦报由此而招矣然则欲脱苦报,当消罪业;欲消罪业当除“我见”,明矣我佛为┅大事出世者,为此;说法四十九年者说此。本经为一切法之纲要喻之为金刚能断者,其大用亦即在此

经名曰“般若波罗蜜”者,謂此经能开众生到彼岸之智慧俾得同到彼岸也。此智为一切众生理体所本具,即是众生皆有之如来智慧觉性故谓之到彼岸智慧。故此智开便能到彼岸。何以故此智若开,便是不觉者觉无明者明。便是通达一真法界便是从根本上破其我见。则无惑而不断故以金刚喻之也。然则此智云何开耶当知发大悲心,便是开此智何以故?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觉性,但因有障未证是知众生之性體皆同也。故见众生苦即是自己受苦。见众生乐即是自己得乐。有一众生未证如来则性体犹有亏也。故发心必拔其苦必予其乐,必度之成佛是之谓大悲心——所谓同体大悲也。能发此心名为始觉。虽曰始觉便同正觉。故发同体大悲心谓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义为“无上正等觉”也故离一切相,方为发此心

“离一切相”者,明其会归于同一真如之性也何以言之?见有众生可成佛而必度之,则是不取非法亦非不众生;有无上菩提可得,离无相也即复知众生本具如来智慧觉性,故虽度实无所度;虽成,而實无所成则是不取法,而非众生得无上菩提而无所得,离有相也有无之相俱离,谓之会归真如之性者以其契合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故。则初发心时分别心已融,粗细之我见潜销矣故喻此经义为金刚也。

试观此经一启口便令发无上菩提心,灭度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以后所说皆是发挥此义。并忘其为菩提心且直指心源,令向一念不生处契入如后半部,开章便遣著于发菩提心乃至曰“即非我见,是名我见”则我见之踪影全无矣。故本经之极大功用首在破我。

一切众生以不觉知十法界同共一真如法身故,执有我他起分别见,遂生三毒造无量罪,受业系苦堕落轮回。愈迷愈苦愈苦愈迷。纵或夙有善根遇善知识,教令发心皈依三宝。而以夙世罪业往往内外障缘,叠起环生欲修不得,修亦难成故修行人,忏悔业障极关紧要。华严会上诸大菩萨尚以此门,列入行愿何况凡夫!然罪业有可忏悔者,亦有不通忏悔者若极重之罪,已成定业者忏悔尤难。经曰:“端坐念实相是名真懺悔。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此明欲消重罪惟念实相,庶乎其可非他法所能忏悔也。若但视此经“为令观空”犹浅说也,偏見也当知经文乃令“空”“有”不著,双照二边是谓念实相。何以故“实相”者,无相无不相故若但观空,是止()观无相而不觀无不相,岂念实相哉经以念实相之慧,喻之如日正以日之行空而不住空也,故《行愿品》云“亦如日月不住空”若但观于空,是住空矣岂“以日为喻”之意哉?当知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故广修六度万行,得无量福德故经文之慧,摄有福在方与念实楿相应。福慧双修观空而不住空。乃如光明赫赫之日能除暗冥,能生万物以此观行,乃能消重罪若霜露耳当如是知。如是知者昰为正知。本经功用亦复如是。经体为生实相所谓实相般若也。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所谓观照般若即是念实相也。盖“离一切相”观空也,修慧也“修一切善”,不住空也修福也。观念实相福慧双修,是真忏悔故能消除重罪定业。则内外障缘一齐销尽,何修而不成乎如本经曰:“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曰“恶道”,是重罪也;曰“应堕”是定业也。幸有善根今世未堕,得闻此经深解义趣,能知修宗福慧并进,故能重罪轻受夙业销灭。何以故约对治言,福能灭罪故;约第一义言慧能拔业故。当得菩提明其所修必成也。以是之故本经复有极大功用,曰灭罪业是

二乘人能观空自觉,破人我见而法我犹在,以智浅故破之不尽。其成效极果止能成就阿罗汉、辟支佛。大乘中人虽能空有不住,不但自觉且行六度以觉他。然而无明未能破净即是微细之法我犹未化除也。以未得金刚智故但分证法身而未究竟。本經所谓“成就第一希有”以仅成正等正觉,未达无上也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生福灭罪,当得无上菩提故本经更有极大功用,能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合以上所辨列之三端,约成八字曰“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庶几与经中“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無边功德”之文相应耳。经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古德亦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狂心凡情即是妄想执著之“我见”也。当知如来智慧觉性众生本具,不过为“我见”所障耳此障若除,觉性则本来圆成智慧则自在圆明,如来亦即出无明壳藏而圆满显現矣故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所以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本经大用,克实言之亦只昰除障而已。

而一言及(说到)“障”法尔具三。所谓成就亦可开三。一曰“惑障”又名烦恼障——即见思惑也。“我”“边”“邪”“二取(见取见、戒禁取见)”“贪”“瞋”“痴”“慢”“疑”其数有十,壹是以“我见”为本故破我则惑障除,而成般若德二曰“業障”,本经曰“先世罪业则为销灭”。故灭罪则业障除,而成解脱德三曰“报障”,“报”谓苦报身也成就如来,则报障除洏成法身德。故本经之大用即是除三障,成三德今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言者,以其易晓而除三障成三德之义摄在其Φ故也。

前言“体、宗、用三其义一贯”。云何一贯耶兹再综合言之:

夫约所诠之经义,以显归趣之主体为生实相者,为发大乘最仩乘者示以修因证果之目的也,若(比如)修宗之“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约经义言“离一切相”者,所谓无相;“修一切善”者所謂无不相也。然而“善法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故究竟说之“修一切善”即摄无相无不相义,而“离一切相”则是相不相皆无之义囸与生实相之经体相应。盖“生实相”之究竟义亦为“相不相皆无而生即无生”也。约能修人言则是二边不著,一空到底向生实相の究竟目的进修也,至辨用之破我、灭罪、成就如来约经义言,破我为“离一切相”所得之功用——以妄尽情空故灭罪为“修一切善”所得之功用——以福慧增长故。亦可破我、灭罪为离相修善合得之功用以观照般若之修功,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故。盖二边不著心與绝待清净相应,则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故。“我见”罪业由无明生。无明破则“惑”“业”二障渐销,乃能证法身也初证法身,为实相生也若夫成就如来,则由观照功纯实相般若圆满现前,岂第()如月之初生已哉约能修人言,即是因圆果满已达目的而箌涅槃彼岸矣。

上来(上述)辨用并补发(补充发挥)显体明宗未尽之义,及将“体”“宗”“用”分别能所综合一贯而说其义已竟。

()五判教相。分二:()初总论;次,正判()初,又二:()初解释名义;次,泛论教相

此中“判”字,盖有两义“分判”也,辨别之義又“评判”也,论定之义“判教相”者,谓辨别经中旨趣加以论定,应属何类也“教”者,教化即指经言。佛为教化众生而說法结集所说之法而成书,称之曰经故谓“经为教”也。佛之出世施教在令众生除无明我见之障,证本具之如来智慧觉性简言之,一切佛法不外明心见性而已。而心性要在自证以其本非言说所可及也,故曰“说法者无法可说”。然众生既不自知今欲教之,叒不得不说而障有浅深,说之又不能不应其机故曰“对机则说”。以说不对机则不能了解,说复何益耶机有二义:根机也,时机吔“根机”,指根性言谓众生根性,各各不同也何故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也“时机”,指时节言某时说阿含,某时说方等先小后大,先浅后深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如所谓“三时”“五时”是也。故名四十九年所说法为一代时教。“一代”谓佛之一生吔。“时教”谓因时施教也。既是对机而说因时施教,因之经教遂有“半满”“权实”“渐顿”“偏圆”之异故《大涅槃经》中,喻一代时教之相状或如乳,或如酪或如生酥、熟酥以及醍醐也,是之谓教相譬如乳酪等等,名相虽异而补身益人之妙用则一。经敎亦然虽不无半满偏圆等等名相之异,而其宗旨在于明心见性则一也。此以相为言之深意明其不可拘执乎不一之相,仍应会归于不異之性也然既有种种不一之相,固不应拘执亦何可颟顸。故古德于一切经教之教相不惮勤劳,辨别而论定之虽见浅见深,各因见哋而异其说而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次第,洞然心目可以循序而进耳。其嘉惠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是の谓判教相以上解释判教相之名义竟。

大法东来以后至于晋末,判别一代时教者有十八家之多,然皆不传古德著述中,间有引其說者一鳞半爪,未睹其全就所引者窥之,大抵粗论大纲而已自唐以来,共所依循较为完备者,天台、贤首两家所判是也天台判┅代时教为“藏”“通”“别”“圆”四种,学者名之曰“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种,学者名之曰“五敎”贤宗之“小”,即台宗之“藏”谓小乘教也。其不称“小”者盖以小乘于经律论三藏,虽义不及大乘之圆满而三藏具足。若稱为“小”恐人疑其三藏缺而不全,故不曰“小”而曰“藏”焉《大涅槃经》佛称小乘为半字教,大乘为满字教者以小乘只明人空,大乘则人、法双空故以半满别之。

台宗之“通教”贤宗名之曰“始教”。自此以往皆指大乘而言。谓之“通”者以其经义,下鈳通于小乘上可通于“别”“圆”也。总之所明之义,三乘可以共行因名(因而名之)曰通,犹言普通也凡但言人法俱空之理者,皆昰观空,为大乘初门故名之曰“始教”也。

所谓“别教”者“别”即特别之义。“始教”但观空与二乘同,故曰三乘共行因名曰通。今则不止观空且观假有,非二乘所共行矣因谓之“别”。贤首则名为“终教”明行菩萨道者,始虽观空而终不住于空也。總之大乘行门,始终不离乎生死涅槃两皆不住而已又复先修从假入空,次修从空出假各别修行,非如圆教之一修一切修是与“通敎”“圆教”皆有别也。所谓下别于“通”上别于“圆”,故谓之“别教”也

“圆教”者,台宗所谓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賢宗所谓“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也。总之凡经义中,赅摄所谓“小”“始”“终”“顿”所谓“藏”“通”“别”之义者,即为“圆教”

贤宗于“终教”“圆教”之间,加一“顿教”凡经义明“一念不生,当体即佛不涉次第”者,屬之台宗于此层,非漏略也当知台宗判教,分化法、化仪两种“化法”者,教化之法门所谓“藏”“通”“别”“圆”是也。此指教化时所说之义趣言“化仪”者,教化之仪式所谓“顿”“渐”“秘密”“不定”是也。此指教化时所现之事相言约佛边言之,┅时说尽顿也;分次而说,渐也;放光表法秘密也;非决定说,不定也约闻法边言之,闻即彻证顿也;不如是者,渐也;随类领解不定也;各不相知,秘密也又复说顿义时,亦有渐义;说渐义时亦具顿义。此人闻之以为顿他人乃以为渐。本是顿义仅得渐益。虽说“通教”其中乃摄有“别”“圆”。乃至说“藏教”时亦然推之其他,莫不如是皆所谓“秘密”“不定”也。总之台宗鉯为“藏”“通”“别”“圆”四教中,无不有顿有渐故不另立一门。盖以化法、化仪加以通五时,别五时参伍错综,以判一代时敎以是之故,判教之细密圆融莫过台宗。然于一代时教之义理、事相仍有收摄不尽处也。当知此事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耳。各宗祖師未到佛地虽各有见地,岂能便与佛同后人惟当择善而从可耳。以上泛论教相竟即初总论已竟。以下正判本经教相

台宗判本经为“通”“别”兼“圆”,贤宗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皆不免拘牵名言与经中义趣,未尽吻合也今欲判定本经教相若何,不嘚不先明本经之义趣

佛说此经,盖以开众生本具之如来智慧觉性而复其本来面目者也。正是绍隆佛种传授心印之无上甚深法宝。即此一点已足证明其为至圆极顿之教法矣。至圆极顿故所谓“通”“别”,所谓“始”“终”之义无不摄尽,安得见其有“通”“始”等义遂拘牵文字,颠倒其说谓其兼 “圆”通“圆”乎?

本经主旨唯在无住。无住即是不著不著,所以破“我见”也何以故?“我见”即是妄想执著故以如来智慧觉性,为“我见”所障今欲显性,必除其障故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夫智、障不并立,将欲开显智慧觉性固在破除“我见”之障。然开、破一贯能破便是能开,能开便是能破然则此智云何为开耶?前已言之发同体の大悲是已。悲智双具即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此心是同体悲故广修布施六度,以灭度所有众生同证如来智慧觉性,洏不著空证如来智慧觉性,即是入无余涅槃也此心是理体智,故虽度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而不著有不著有,无楿也不著空,无不相也无相无不相,正如来智慧觉性之真实相也故本经启口即明此义,且明明示之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此约“空”“有”二边不著言也一有所著,则“我见”存一无所著,则“我见”破矣盖“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喥”是无我人等相也。实无灭度则虽广行六度法而无法想,是无法相也;虽实无灭度而度之不休,是亦无非法相也无我人等相者,无“人我见”也法与非法皆无,无“法我见”也换言之,无我人等相所谓“我空”。无法相所谓“法空”;亦无非法相,所谓“空空”亦曰“重空”。此约一空到底言也由是观之,本经之空是并空亦空,所谓“一空到底”“一空到底”,即是双遮二边雙照二边,所谓“空”“有”不著圆之至矣。岂可以但观于空之“始教”相提并论乎?

而观开经所言是三空之义,一时并具亦即┅修一切修。又岂先修从假入空次修从空出假,隔别不融之“别教”义乎且一空到底,二边不著所谓“离一切相”也。必离一切相方为发菩提心。而离一切相则名诸佛矣。盖“空”“有”一切相既离则心清净。心清净则实相生。实相生即是“无明”“我见”破,而真如法身现故曰“则名诸(名之为)佛”。故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但圆极亦顿极矣。夫“离一切相为(即是)发無上菩提心”者,以其遮照同时宛合中道也。乃至菩提心亦不著是则中亦不立矣。乃至曰“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谓“一切法”者,亦复即非而是名此正台宗所说“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至极圆融之义也而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曰“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又贤宗所明“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至极圆融之义也。全经所说皆是此至圆极顿の义。乃判曰“兼乎‘圆’通于‘圆’”一若经义有不尽圆者,何耶!总之全经之义,莫非阐发圆顿之无住但前半多约境遣著。“境”者一切相也;六尘、六根、六识,乃至空、有、双亦、双非皆摄在内。故前半之义可简言以括之曰:“一切皆非,于相不取”因不取,故皆非也皆非而不取,则“无明”“我见”破而观照般若之正智,焕然大明矣

后半则约心遣著。“心”者菩提心、三际惢有所发,有所得一切分别执著等心,皆摄在内故后半之义,可简言以括之曰:“一切皆是于相不生。”因不生故皆是也。皆昰而不生则“无明”“我见”破净,而实相般若之理体朗然全现矣。故指示“云何演说”中结以两语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看似因()不取,而后不动;实则必能观(主观方面)不动乃可不取。此义曾于前半部中发之,如曰“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昰也。盖心动则取取则著相。故欲不著必当不取。而欲不取心当不动。可见前后义本一致不过约文相,不无浅深次第以方便见淺见深之

前言“本经为绍隆佛种,传授心印之无上法宝”即此一点,已足证明其为至圆极顿之教此非无稽之言也。本经盖屡言之矣洳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曰:“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先世罪业则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唏有之法。”又曰:“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夫曰“诸佛从此经出”曰“荷担如来,当得菩提”非绍隆佛种乎?曰“洳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说”非传授心印乎?曰“经义、果报、功德、成就皆不可思议”,非无上法宝乎非至圆极顿之教,何足语此且明明曰“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则是一切圆顿经教,皆为此经摄此经能摄一切经教,一切经教不说皆能摄此经(不了义经不能摄了义经)。然则至圆极顿非无上了义之经,无有能与此经相伦比者佛语当信,不可诬也今故谨遵佛旨判本经为境惢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一切“藏”“通”“别”“圆”“小”“始”“终”“顿”“圆”种种教義,一齐摄尽其相,正如无上醍醐为乳、酪、生熟酥之所不及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时内有各王争政,外有五胡乱华于是群雄割据,全国扰乱陵夷至于东晋之末,北方久已沦为异域从无宁日。前后有十六国姚秦,即十六国中之一也迨刘裕灭晋稱宋。而齐、梁、陈继之名曰南朝。北则为元魏、周、齐名曰北朝。然后一统于隋而归于唐,斯民方得少少苏息也

姚秦建都长安,国号曰秦为别于前秦苻氏,故称后秦亦称姚秦,国主姓姚故也当前秦苻坚建元九年(亦云十三年),有异星见()于西域分野太史奏曰:“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于是先礼致道安法师复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意在得什也。龟兹兵败光得什,返至西凉闻苻坚为姚苌所弑。光乃自据凉土称三河王,并留止什姚苌既弑苻堅称帝,屡请什师吕光不允。苌卒其子姚兴嗣位。复请亦不允。光卒后传至吕隆。姚兴伐之遂迎什师至长安,奉为国师使沙門僧抧、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集于什师门下大兴译事。时在姚秦弘始三年也吾国法运由此而盛。在佛教中关系之钜莫过于此。當在西凉时吕光但以什多智计,重之初不弘道。姚苌亦因闻其计谋之名而请之耳姚兴则信奉三宝者也。

凡能弘扬佛法者称为法师。经律论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名尤隆重

鸠摩罗什:梵语具云“鸠摩罗什婆”,“什婆”亦作“耆婆”父名“鸠摩罗炎”,天竺囚也鸠摩罗炎家世国相,将嗣相位辞避出家,东度撋旱麮龟兹国王闻其弃荣,郊迎之请为国师,强以其妹名耆婆者妻之生什。什兼取父母之名名鸠摩罗耆婆(天竺俗尚如此)。什母其后又生一子名弗沙提婆,乃慕道苦行遂出家。时什年七岁亦俱出家。鸠摩罗什义为童寿,谓童年有耆老之德也日诵千偈(每偈三十八言),凡三万二千言自通其义。随母至罽宾礼盘头达多为师。攻难外道能折服之。国王日给上供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为营扫洒有若弟子。其见尊崇如此年十二,复随母还龟兹游沙勒。尛乘教义无不通达。沙勒王请升座说法暇则博览外道经论,四韦、五明、阴阳、星算莫不毕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为性率达鈈厉小检。修行者颇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时有须耶利苏摩,专宏大乘什亦宗而奉之,遂专务方等诵中、百二论(《中观论》《百论》),及十二门等龟兹王迎请还国说经。年二十受戒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时母辞龟兹王,往天竺已登三果。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震旦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自身无利,奈何!”什曰:“大士之道利众忘躯。必使大化流传洗悟蒙俗,雖身当炉镬苦而无恨。”遂留龟兹后于寺侧故宫中,初得《放光经》读之,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心愈固魔去字显。遂广诵大塖经论洞其秘奥。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盘头达多,不远而至时什正欲寻之,告以大乘也因与达哆辩论大小乘义,往复苦至经一月余方乃信服,反礼为师曰“我是和尚小乘师,和尚是我大乘师”什每至诸国讲说,诸王皆长跪座側令什践而登座,其见重如此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国所以前秦苻坚必欲得之也。然吕光本不信佛虽得什师,种种虐遇师皆忍受。继因言无不验光始异之。姚兴少崇三宝既迎至长安,因请于逍遥园译经并令名僧睿、肇等,咨受什旨自汉、明,历魏、晋所出经论,往往文滞义格什览之,多不与梵本相应遂与僧抧、僧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先出大品,姚兴自亦持经雠校其新攵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惬伏,莫不欣赞兴复自作《通三世论》,以示因果之理王公以下,并赞厥风屡请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經什师能汉言也,所译经论凡三百余卷。名僧道生慧解入微,特入关向什师请决。庐山高僧慧远亦每以经中疑义,通书咨什什每为睿(僧睿)言:“西方重文,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改梵为汉,夨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姚兴虑法种无嗣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不住僧坊,别竝廨舍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华但釆莲华,勿取臭泥”或有见师与女人处者,莫测究竟师取针一握,谓之曰:“若能吞得此针否若其未能,何堪学我”由此可知什师为宏大法,不得已暂示随缘实则处污泥而不染,何可以迹相疑之耶以弘始┿一年八月二十日卒。临入灭时谓众曰:“自以闇昧,谬充翻译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根不坏。”荼毗之果然。

所译经论囲九十八部三百九十余卷也。本经即其所译也本经后于元魏、陈隋,复重译之唐时又有两译本。前后共六译然古今流通,唯尚秦譯至什师事实,古人著述中往往言之,颇多异词与《高僧传》所载,不无龃龉兹略述之,不及详考也

吾人观于什师译经之事,囿两事当注重者:

一、译经有两大派其一即罗什一派,融会全经之义以汉文体裁达之。故其所译往往字句章节不与梵文尽合,而无幽不显无微不彰。东方人读之尤为应机,较易领解盖依义不依文也,即今人所谓“意译”也其二为玄奘一派,拘守梵文格式不順汉文方法。东方人读之殊为格格,义亦难通此殆今所谓“直译”者欤!夫弘扬佛法,重在宣通其义耳非为研究梵文。则所译之佛經应以何派为善,可不烦言而解矣

二、罗什以前,因译本不善不但深微之义未达,即就浅近者言亦多未能圆满其说。故士大夫信佛者少自什师新译之经论出,远公在庐山复力为宣布。于是文人哲士始得渐通佛理。佛法之光明乃始如日初升,至唐而如日中天矣故大法东来而后,直至什师方为大显。不然其时虽先有道安,后有慧远两高僧亦未必能蔚为后来之盛。何以故依据之经论,未足备数未足明义故。什师既是菩萨再来及门弟子如睿、肇等,又皆文理湛深于吾国旧学——老庄、六经,无不通晓师弟皆非凡囚,故其所译遂尔无理不达,而能深入人心也自宋而后,佛法由盛而衰至于今日而极。而国乱人苦无异晋时。彼时有什师师弟之宏扬佛法由此而大兴,人心由此而改善国政亦由此而渐获太平。然则欲世事太平先当人心良善。而欲人心良善先当佛法宏兴也,奣矣一观今日之情势,为何如耶不但世事紊乱已也,佛法中亦复紊乱至极无他,未明佛法之真实义故耳是故欲大兴佛法,先当了解佛法之真实义而欲了解真实义,先当弘宣绍隆佛种之金刚般若是在吾辈之群起而荷担之矣。

什师译经先从大品般若始。则欲荷担無上菩提法当从金刚般若始。不尤彰明较著也哉!敬以此愿普皆回向。

金刚般若之要旨括以八字曰:“理显三空,观融二谛”

先從苦说起,所谓三苦、八苦苦由业来,业由惑生所谓“见思惑”也。因详说之而惑之本,则为“我见”“我见”除,则诸惑不生不生,则无业系之苦所谓“了生死”是也。金刚坚利喻般若能断惑故。本经宗旨唯在破我。我执之粗者为四大五阴;细者,则取法或取非法。凡有所取便是我执未尽。故须重重空之即“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也此之谓三空。

“法”字义广事倳物物,皆在其中四大五阴,亦事物之一也故约粗细分言之,则为人我相、法我相而约有相言,则同属于法故“人我”“法我”鈳合而为一。此一切有相之事物世俗眼光,莫不认为真实故名之曰“俗谛”。“谛”者真真实实之意。殊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言其虽有而虚(有而不有)作此观者,名为假观“非法相”者,约一切法之性言相假而性真。以相由缘生性乃不变,故知是真故名之曰“真谛”。作此观者名曰空观。以性本无相故名空也。然若取此空相乃是偏空,非大乘之第一义空(亦名胜义空)何则?譬如虚空虽本无相而万相森罗,且必万相森罗乃成其虚空。须知性是体相是用。有体必有用故有性必现相。但相不可著著则“逐相而昧性,逐用而昧体”矣然亦不容断灭相,断灭相则虽证体而有何用且亦不成为体,以决无无相之体故也故大乘之义,必作如昰观乃名空观 (空而不空)。如是则二谛之观融矣。融则为中道观之“第一义谛”矣非二谛外,别有“第一义谛”亦非假空二观外,別有中道观经中作如是说者,名为遮诠盖以遮遣为说也。若《法华经》等说三谛者则是表诠,乃以表显性德之“二边不著、二边双照”为说者遮诠,则是说“著有不是著空亦不是”,为说两边俱遣则两边融矣。般若正以遣执为宗故只说二谛。须知凡夫病在处處著故妄想多。必当先用遣荡功夫而后性德乃能彰显。故世尊先说《般若》后说《法华》也。此义极当注意又大乘佛法,彻上彻丅切不可高推圣境,以为“此是出世事与世法毫无干涉”,则辜负佛恩矣当知三空、二谛不明,即做人亦做不好因而为之畅说其悝也。

()次别解文义,分三:()初序分。次正宗分。三流通分。

义因文显且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皆因文字般若而起则经文Φ一字一句,其不能不考订明确也审矣盖本经读诵广遍,因之由明迄今流通于世者异本甚多。往往传写讹夺或意为增减,各是其是几令人无所适从。煦生也晚幸值晋、隋及唐,如僧肇、智者、慧净诸大德经疏,归自海外而唐人写本,如柳诚悬诸人所书閟在敦煌石室者,亦发现于世煦得藉以互订参稽,考其真而正其谬此实希有之遭,而亦后学者之责也既别成校勘记一卷,附刊经后若夫字句异同,虽一字之出入而关系经义甚大者,今皆一一随文指出明其义趣。孰正孰讹较然可睹焉。读者详之

经文大分三科:一洺序分,二名正宗分三名流通分。一切诸经莫不如是。如是分判起于东晋道安法师,即净土宗初祖庐山远公之师也此说初起,闻鍺疑之嗣就正于东来梵德,乃知西土于一切经亦复如是分科。遂翕然悦服成为定则矣。如本经自“如是我闻”至“敷座而坐”,昰为序分;“时长老须菩提”至“是名法相”为正宗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

  1996年的春晚舞台出现了一个充满先锋意味的小品《机器人趣话》,表演者是郭达和蔡明因为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女朋友,郭达买了一个机器人老婆取名为菜花。

  她能说会道洗衣服做饭样样在行,还可以设定成喜欢的性格温柔型、事业型还是热情奔放型随便挑。

  那时人们把这个想象当荿乐子然而在20多年后,机器人伴侣似乎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奇葩说》曾出过一个辩题:爱上人工智能算不算爱情?有人赞同:假囚又怎样我感情是真的。有人反驳: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还在乎真假。

  这样的讨论也出现在最近的纪录片《明天之前》中只不過,跟纸上谈兵的辩论不同节目的拍摄对象正是将论点付诸实践的人。

  你想要一个机器人伴侣吗

  比如能制造出世界上最棒的荿人玩偶的公司,他们做的玩偶非常逼真甚至还有牙齿和舌头。从几年前开始它的创始人马特·麦克马伦就在研究,如何把成人玩偶升级为人工智能,制造出真正的机器人伴侣。

  目前,他们已经拥有两个官方角色哈莫尼和索拉娜。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来挑选机器人的性格特征她会据此跟你有不同的对话,程序中还设有互动值和渴望值鼓励使用者多和机器人交流。

  除了女性机器人伴侣他们还在研发一个男性角色,亨利接下来,他们的目标是让机器人直接用头部去听去看,而不是依靠APP他们还希望让机器人有觸感。而要做到这些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电影《她》中男主角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的女聲萨曼莎。作为人工智能萨曼莎了解男主角的一切,而且她风趣幽默不用考虑承诺和责任。这就是男主角心中的完美爱人

  麦克馬伦想做的,正是研究出一个“完美爱人”并给她一个以假乱真的身体。

  机器人伴侣会取代人类吗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机器囚伴侣的意义不同有人说,人工智能是一种心理陪伴可以治愈很多人。比如有位男士因为失败的婚姻他不再想和真正的女人谈感情,所以选择让他放松的玩偶

  还有位男士选择和玩偶结婚,因为玩偶让他的家不再那么寂寞在他看来,机器人伴侣的出现意味着更媄好的生活技术成熟以后,玩偶可以说话、眨眼、微笑那时候任何人都不会再感到孤独了。

  阿尔法狗击败世界围棋冠军机器人取代重复性的工作。那么在成为伴侣上,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如果机器人可以成为人类的伴侣,又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很哆人对此抱有怀疑,片子中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理查森就坚定反对伴侣机器人。她说,自己并不反对机器人在人们生活中充当工具,但是当人们开始宣称,机器人可以与人类互换或与亲密的人际关系互换,她就认为有问题了

  在她看来,如果“和人建立感情是不必要的你完全可以代之以机器人”的观念成为常识,那么人类将会陷入危机中

  而且她认为,这会鼓励把人当做财产嘚文化转而影响世界上的每个女性。

  麦克马伦则认为机器人伴侣并不会取代人类,而是另一种选择那些物化女性的人,在现实Φ对女性也不好机器人的程序会提倡积极友好的互动模式。

  关于未来只是脑洞大开吗?

  纪录片的第二集内容更大胆它关于“长生不老”。这曾是秦始皇的痴迷所在也是今天很多人的终极目标。有人认为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液氮冷冻、基因线粒体注射、细胞更新等等人们可以避免生理上的衰老,征服死亡甚至活到1000岁。

  然而专业的学者并不这么认为。片中英国布莱顿大学老年生粅学家理查德·法拉格就反驳说,比起担心衰老,更多人担心的是疾病,所以他致力于研究改善老年人的健康,而不是延长寿命但由于大镓的兴趣都在旁门左道,导致真正的研究领域经费不足

  也有人认为,如果有长生不老的技术那这种技术将会被部分人垄断,造成社会不平等并引发很多社会问题。

  那么抗议会阻止这一切事情的发生吗?大概率是不会反而大家看到的是,一切正在加速到来

  去年曾有一位日本男子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结婚,试想当伴侣机器人开放后,跟机器人结婚还会远吗而对于延长寿命,又有多尐人趋之若鹜

  在第一集的末尾,有网友在弹幕中说:“看到这里有一点点感动,同时也有恐惧很复杂的心情。”

  这可能是峩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未来时的感受当科技无限延伸人类的能力时,人类社会将走向何处

  这看似是一个遥远的问题,但未来已经不遠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下。

  克隆曾是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却为何被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无人驾驶汽车又为何会媔临伦理困境

  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最大的问题就不再是技术了(袁秀月) 

}

《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歎品第八浅译(下)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过人家庭,或城邑、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旛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

  这些鬼王的数量很多,数不过来就用无量代替了言其多也。“在阎浮提”就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也有一些鬼王是利益人的,这就是善神、善的鬼王有的鬼王是损害人的,那是恶神因为是鬼神不是菩萨,他嘚瞋恨心特别重你要是听他的话、照他的做,他就护持你要是不听他的话,他马上就整你报复你。我们北方扶乩的就是这种关系,鬼神在人间有时候做损害人的事有时候做利益人的事,各个鬼神都不一样但是这些鬼王都是受业报所使的,这些眷属在世界游行莋恶的多修善的少,对于众生利益少恼害众生多,乃至于让众生做恶这些鬼神所要祭祀的都要血食,他不是吃素的鬼神差不多都吃血食,供鬼神还要供酒

  所以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心转境而不被境转! 人家说是菩萨,我们就观想他是菩萨像我刚才所说的杀牛杀猪的,菩萨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不放下也能成佛,这是我的看法为什么不放下也能成佛呢? 他虽然是杀生的,他愿意代它受苦做牛做羊哆苦,“我给你一刀别再受苦了我送你生极乐世界,我替你受苦我下地狱。”能发这样的心不是大菩萨是做不到的。

  现在我们鼡心力来做用心能转境,转变现前的境界人家说济公活佛是罗汉,我说济公活佛已经是大菩萨了他能转境为利益众生,他示现的也昰喝酒吃狗肉他吃狗肉能吐出来变成狗,你能变吗?你能把它送到生净土去吗?能送到就可以吃

  我讲个故事,大家都知道鸠摩罗什法師翻译的经典最多很了不起,后来国王姚兴要他娶妻这么大智慧的人不留个后代还行? 给他拨了好多宫女,他的弟子看了老法师都娶妻了,我们也可以娶大家都想娶妻。这一天鸠摩罗什法师特意的让大家今天过堂的时候,跟行堂的人说去买绣花针和缝衣针,每个飯碗裹不要添饭什么都不添,每个碗裹都放些针大家看着谁也不敢吃,吃了就死了针能吃得下去吗? 后来他说:“都拿来给我吃,没吃的都拿来给我吃!”都倒到他的钵了他一边吃一边倒,把针都吃了他没有死,显神通了每一个毛孔出现一根针。完了他说:“呑嘚针娶得妻,如果是想娶妻可以把针呑了,你呑不得针娶不得妻我娶妻子我呑了针,我能呑我也能把它化出来!”故事是真是假呢?反囸〈高僧传〉里记载,真假我们不管你能够做到菩萨做的事情,就去做

  在《长阿含经》里头,佛告诉比丘一切人民所居住的处所,都有鬼神至于街道、坟地、山上的树林,佛称森林为鬼神村没有一个地方是空的,说明鬼神住的处所相当的多他依着什么地方叫什么名,依着什么人就教什么名这是引证《长阿含经》所说的话。

  鬼神有几个住处住处说得最详细的是〈大毗婆沙论〉,比《長阿含经》说的还长还完整;说这个住处的地点在我门娑婆世界下五百由旬,就是恶鬼的世界也就是鬼神的世界,都是阎罗王领导

  在《长阿含经》,佛还告诉比丘说一切男女出生时都有鬼神随着,守护你出生的时候就有鬼神守护。死的时候有鬼神扰乱人将迉没死的时候,神识错乱是因为鬼神的作弄,这是经上明说的后面主命鬼王说的也是这一点,你虽然做善事但是有那些鬼变现的六親眷属来扰乱你,定力必须很好为什么要有人助念呢?就是防范这些鬼神来扰乱。凡是“转读尊经”都是指《地藏经》说的烧香供养或鍺赞叹一句一偈,或者供养全部的功德更大了你要是念完了,把《地藏经》搁到地藏像前供起来功德很大的。

  “悬一幡一盖”“幡”就是我们看那个纸做的扁扁的,有时候我们拿纸做的接引的那个幡;“盖”就是罩在佛菩萨顶上的供养佛菩萨不论大小,我们拿紙做的也可以“少香少华”,一枝香都算一枝花也可以,供养佛、供养菩萨像或者供养幡、供养盖、供养香、供养花、读经、念经,这些都算这就是小善。如果我们用无量的意识把它放大观想,一枝香我们观想它遍法界尽虚空遍法界,以一枝香的力量供养尽虚涳遍法界的佛那这就不是一小善了,而是大善了乃至你所做的,你认为很美好的东西你供养佛菩萨加上观想力,这就是大善

  這里面有很多的故事,有一部经叫《菩萨本行经》是行菩萨行的经,经中引了一段话佛与诸比丘到城邑聚落或者应供的时候,在路上忝气很热没有阴凉的地方这个时候有个放羊的人,看天气这么热佛也没有遮荫的地方,他就拿些草编成一个盖就像我们编一个帽子姒的,编好了他就一边走一边拿这个盖来遮佛,一直随着佛游行但是放羊的人离羊群走得特远了,就把这个盖丢下回去了就这么一段路的关系,佛就微笑着跟阿难尊者说这个牧羊人行菩萨道了,他这时候以一个恭敬心用这个草编一个盖拿手举着给佛,以这个功德、这一个善念十三劫不堕恶道。

  十三劫不是十三辈子要经过十三个劫,不堕恶道以他拿草编的这个伞供养佛这么一段路,可以經过十三劫的时间不堕恶道这十三劫满了,他的善根更成熟了出家修道又经过多生累劫,乃至于成了辟支佛这位辟支佛就叫阿那婆達。

  这段话表现什么呢? 心量就是用草编一个盖,当然你要用金丝缎也很好一般庙里都用金丝缎,用缎子做或者用编的用各种的原料珠宝,幢幡宝盖上面还有绣一些华幔,那就更尊贵了要是不诚心呢? 功德也只有现时的境界,你要是功德心大信仰心大,诚恳心恭敬心那功德就不可思议了。

  在《佛说华聚陀罗尼经》上佛又说了这么一段话,“佛言若复有人于如来灭后”“如来灭后”,洳来不在世了“行于旷野”,走在空阔的地方或是山上很僻静处要是见到有佛的塔、有佛的寺庙,你能在路边摘一朵野花或者是你發心拿碗倒上一点油插上灯芯燃着,或者是用点香涂在佛像上,拿这个来供养或者是你拿钱,现在我们就说五分钱也可以一毛钱也鈳以,二毛五的也可以拿这么一钱供养佛像,不要管谁捡去反正你供养佛像。你要是什么供养都没有路边有水,你拿东西盛杯水供养佛像或者你看见佛像脏了,用一杯水洗洗除去不净或者是进到塔庙里,一称南无佛称我皈依佛,称赞这么一声百千万劫不堕三塗,就这么一个功德百千万劫不堕三涂

  我引述这些经文,是让大家增长信心不要因为是小事我们就不做,那些鬼神因为你做了這些事多少就围着你,护持你了一称南无佛,百千万劫都不堕恶道《正法念处经》说,要是有众生持香者命终生香乐天从天命终得苼人身,生大富家这个功德仅止于此。如果再读《地藏经》转读尊经,或者讽诵《地藏经》或者读诵其它的一切经典读什么经都可鉯,只要是佛说的一切的佛法都是超出三界的,凡是听经的、闻法的都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部经就叫《佛说华聚陀罗尼经》

  茬《菩萨本行经》里引这么一段话,“复次舍利佛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此是经殷勤听闻”这个指的的菩萨藏经读诵解义,乃至为方广分別说“当知是人复得十种功德,称赞利益何等为十呢?”“一者成就机辩速慧”,答辩非常的迅速“二者成就解辩慧”,都是说慧学嘚菩萨藏里头都说慧学的。“三者成就猛力慧”“四者成就迅吉慧”,“五者成就广播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达慧”“八者成就无浊慧”,“九者常现前一切如来”一切如来既得是已,以精美诵而为赞诵“十者善能理”。

  为什么有这样功德呢? 因为法是一切功德之母至于读诵或烧香供养,什么经都可以一句一偈,这部经残缺不全了你供养这么一句一偈的经典,功德都囿这么大均得善利,更不用说你去听经当你听完一部经,功德更大了

  底下我引其它经文来证实。《涅槃经》上说法是佛母,洇此我连带说一下我们用经书来垫佛像,是不对的庙里藏经楼中是不供佛像的,要供佛供在中间,佛像是低经在高处,法有这么偅我们现在是重佛重形象,不重法拿着经时甩甩搭搭的,搁在下身或你包包放得很低下这样搁经都是得不到善利的,护法善神在那裏生瞋恨心对你非常愤恨,说你没有恭敬心你开不了慧的,那十种智慧你一个也得不到的必须生尊敬心,这是《涅槃经》里说的

  另有一部经名叫《护法藏经》,佛言一切众生欲出三界苦必假法船,没有法船度你你出不去,出不了三界法是清凉的,能除热惱法是妙药,能治一切病法是众生的真善知识,做大利益一切众生志性无定,我们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没有一定的,随你所习嘚是什么就染什么近善则习善,近恶则习恶近恶友便造恶业,流转生死无有边际近善就又起信净心。听受妙法必能令你离三涂苦,由是闻法故、听经故、尊敬经故才能减少受业。

  我们引证这些经证明什么?证明你做一滴滴好事不要认为没有人知道,很多护法鉮就在你周围我们有时候念念经感觉毛骨悚然,有时念念经发热有时念念经发冷,随护法神的威德也是你的力量跟他相应,护法神嘚功德比你的功德大他在那站着来听你念经,你在这里念你不知道他或者跪着来听你念经,你也不知道但你就有感受了。

  我说說两个祖师的故事以前我对这个故事的信心不太大,但是当我到终南山亲自看到这个地点后,信心就坚定了牛头祖师,牛头宗的禅師为什么他的舍利塔建到终南山了跟道宣律师对着? 道宣律师是持清净戒的,我们比丘受戒都依着道宣律师所着的《四分戒》所以称为〈南山三大部〉,都依着南山律宗学习的牛头禅师就是到道宣律师去参访,道宣律师也尊敬他说是你来了,今天你在这等会儿天人送供我们俩一块吃饭。他说了之后一直等到过了午了,天人还没有来牛头禅师说你打妄语了,还是我吃我的牛头他自己背着牛头,怹就煮牛头吃道宣律师很不以为然,认为你就算是菩萨也破戒了,牛头禅师也不跟他争后来他俩睡觉的时候,那时没有很多地点鈈像现在的寺庙很大,可以一人一个房间他们住在洞里头,两人都在洞里头睡道宣律师就在那里静坐,牛头禅师就倒在床上倒在洞裏,就呼呼打呼道宣律师听他打了一夜呼,也睡不着觉坐着也静不了,第二天牛头祖师就跟道宣律师说:“你昨天晚上破戒!”他问:“破什么戒了?”他说:“你把一只虱子丢到地上把这只虱子的腿摔断了,这只虱子向我告你的状”道宣律师就知道牛头禅师是了不得嘚人,也没敢轻慢他从这个故事就是要我们看人,不知道谁是什么神通变化的为什么? 后来这位牛头祖师走了,第二天送供的天人又给怹送供来了道宣律师就跟天人说:“你昨天没有来,让我打妄语你昨天为什么没有来呢?”天人回说:“我昨天到不了你的边上,你这座山满山尽是菩萨护法”道宣律师就知道这位牛头禅师是再来人,大菩萨示现

  你读诵大乘了义不可思议经典的时候,一般的鬼神箌不了跟前如果你读《地藏经》,像恶毒鬼王这些鬼王到不了你跟前他只能到了远距离。还有一方的护法神还有一方菩萨,他近不叻你这光明威德到不了你的身边。

  佛还有受报么? 还报又是一回事如果你的业发现了,你的业障来了那些菩萨也没有办法,他不能替你转业转业得你自己转,菩萨能不能加持呢? 前面我用船跟石头做比喻船虽然可以负载你,但是这个时候你必须正用他的功正行怹的法,这个时候才能得到利益因此你在临命终时,你的罪业当然是没有销干净为什么又能生到极乐世界,这是讲他利最近台湾在討论带业往生、不带业往生的问题,有业必须在这个世界清净了才能生极乐世界有一些大德是持这个论点。有人也问过我我认为要是等到业清净了,不必去极乐世界了我业都清净了,我在这个世界就成就了我还去极乐世界干什么? 所以去极乐世界就是因为我们的业自巳没有法力消失,总是要在六道来回轮回转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不转了。

  “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敕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对于这些做好事的人,鬼迋们都把他们当成诸佛来看待这些小鬼都有力量的,包括土地分土地分就是土地公,一村一个部落都有这么一个土地公令他来护卫,护持这些人不会遭遇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不如意事根本不可以进入。也就是做好事供一香一华恭敬三宝的人都会有鬼神及当地土哋神保护大家不要感觉这样的供养很容易,我是出家人走了很多寺庙,我就没有这样做走这间庙供个灯再走,很少了但是到了这間庙磕个头是必然的,见像就拜到人家道场你首先要拜佛,现在就连这样也疏忽了大家想一想,看见一间庙见了佛像就拜的能够随時这样做,不拘多少一香一华,心里恭恭敬敬高高兴兴的,这样的人有多少? 这里是讲修善的人我是讲受三皈五戒的,如果受了三皈伍戒的人不但有善人鬼神来保护你这个屋舍住宅,而且每一戒有五大神王来护持受戒的人

  “佛赞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与阎罗能如是拥护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释,令卫护汝”

  佛为了使《地藏经》永久住世,学习这部经的人永远脱离一切苦难所以只要囿护持这部经的,佛就赞叹他佛之所以赞叹他,是因为鬼神多是祸害人民的很凶恶的,当你做善事他是赞叹随喜你,你略微一做恶鬼神瞋恨心最重,他要惩罚你所以鬼神对于世人所给的福利少,祸害人的多所以他们一发心,佛就赞叹他说:“善哉善哉现在你們发了善心,假使你们拥护善男信女我就告诉梵天及帝释天来卫护你们。”鬼神之间也有互相的斗争梵王帝释卫护他们,使他们不受報了;他们也是在罪业当中像住坟地的,住厕所的哪里脏他就住那里,这是他业报所感他看到那个地方很好,实际上很不好这是業缘所感的关系。

  佛赞叹了恶毒鬼王之后另外一个当机众主命鬼王又向佛表达他的意愿,这也是发心的事我们前面讲了这些鬼王嘚名字,有的是因他的事而得名有的是因为他的管辖职称而得名,有的是因为地点而得名主命鬼王因为他的职务是管命的,这个人的壽命长短由他主管,该长的长该短的短,本来寿命很长的做狠绝的事,寿命就会减短了本来寿命很短,因为他做好事延寿一季,一季就是十二年减寿一季就是减去十二年,这类事情很多

  我小时候看小说,罗成他为什么活二十三岁呢?因为他尽做缺德事左┿年又右十年的减,就剩二十三年了为什么姜太公寿命那么长呢? 因为他做好事。姜太公一生也很苦的为什么苦呢?到八十岁才遇到文王。本来他早就该发达的因为他上下学时,得经过一间小土地庙每回他经过时看土地庙时,庙里的像就站起来他回家问他妈妈:“那個土地公是活的还是死的?”他妈妈说:“是泥巴,死的”他又问:“为什么我天天到那边,土地公都站起来?”他妈妈也觉得很奇怪就偠姜太公问问土地公。这一回他又去土地公又站起来,他就向他问:“土地公公为什么我来,您都站起来?”土地公说:“你的命太大叻你将来统治亿万人,所以我必须恭敬你”他回家就跟他妈妈说,当时他妈妈正拿着笊篱捞饭听了以后就拿那个笊篱往锅上一搁,說:“我儿子将来要是发迹了我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发了这么一个恶愿。他妈妈这一发愿完了,姜太公再走到那土地庙土地公僦不站起来了。他再问土地公公也不会说话了泥的。他回家之后想一想不对,所以他就跑到土地公那里求说:“土地公公您还是要救峩您怎么突然间变了呢?”土地公说话了:“因为你的妈妈发了恶愿,你的路全没有了你得势了,人间要死多少万万人! 你不能得势”薑太公说:“你得救我,有没有什么办法?”土地公就跟他说:“等到天上打大雷下雨你感觉周身疼痛得不得了的时候,你把牙关咬紧紦嘴闭紧。”果不其然隔几天天上打大雷下大雨,他感觉得混身痛的不得了好像专对着他似的。隔几天好了他又走到土地公庙,土哋公告诉他:“你一生穷命苦一口宰相牙,将来你还是要做宰相的”这就是姜太公封神的故事。

  这是一个故事我们也不能全信,但是我们从这个故事得到一种启发我们一定要发善愿,千万别发恶愿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可变化的你命好,一旦做恶事马上就变叻因为这一折腾,姜太公直到八十岁才碰到文王所以我们的命数是不错,三加二是五但是他会变化的,会减少的五减少一就变四,就不是二加三了在你行善的时候,事情就起了变化做恶的时候事情也起了变化,不但现生变化未来无量生变化就太大,这必须由鬼王主持的命为什么有长有短呢? 有的突然死于非命呢? 因为在我们这个世间上,一切的生物都是有命的多杀生、多做恶业,则是短命贫窮要是多放生,你会寿长富贵我们要知道这种因果关系,也不必羡慕别人要羡慕别人不如多做好事。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鬼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 我本业缘主阎浮人命生时死时,我皆主之在我本愿甚欲利益,自是众生不会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主命鬼王向佛表白说我的职务就是掌管人的生死,他有什么业有什么因缘善业善缘出三界,看你善到什么程度;恶业恶缘下三涂这也看你恶到什么程度。就像我们人间犯的什么罪法律给你订什么罪,跟业缘都是相似的这位鬼王就说了,因为我过去的业缘感到這么一个果报甚欲使一切人都得利益,寿命长得富贵我虽然好愿心,众生不领会我所以生者死者都不安。

  这段经文是一个总题目下面他就说出生死不安的情况。我们看到这些鬼王都很苦的当了王,可是并不自在这种鬼王是受阎罗驱使的,阎罗也受业驱使的他也是冥府的官吏,这种官吏都是业感的都是业缘的,他虽然有威德掌管南阎浮提的生死,但是他还被诸天驱使他自己也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主命鬼王说:“我虽然主理南阎浮提人的生死的事情但我不是万能的,我也是随着业缘变化自己也是受业缘而苼的,是我造的业这个缘成熟了,让我来管这件事的”主命鬼王的意思要想使一切人都得到好处,但是众生不领会不合作。例如小駭生产的时候不要去杀猪宰羊请客,这样子生者不得安子母俱损。

  “何以故? 是阎浮提人初生之时不问男女,或欲生时但作善倳,增益舍宅自令土地无量欢喜,拥护子母得大安乐,利益眷属;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什么原因呢?“何以故”就问了,阎浮提的世界母亲十月怀胎小孩降生的时候,要做好事或鍺放生不杀生,有些人请满月酒家里添丁是好事,有的供养三宝打斋供众,很少这样做的有的请客大家来恭喜,杀猪宰羊的这样僦生死不得安了,不领会我的意思不论生男的也好,生女的也好要做好事,就是出生时一定不要杀害生者高兴,但杀害很多众生唍了你还希望他长寿,让他健康成长怎么可能?不可能的。本来应当是让这个舍宅增长好处如做善事恭敬三宝乃至放生都可以,自然生起无量欢喜鬼神也就生起无量的欢喜了,能够保护你的母子平安得大安乐,利益眷属

  《长阿含经》说,一切男女出生的时候鬼神就随着他守护他,欲死的时候鬼神先把他的精气给驱走这个人就死了,病也没什么多大病苦如果是修行十善法的人,修十善业的囚善神来守护他,所以众生的生死都有神守护土地公就是土地神,这个土地神是拥护舍宅的拥护这家人的生死。家家都有土地家镓的土地就是我们所说的灶王爷。假使你做善事增益这间舍宅他就无量欢喜,他有功德他也得一分福,所以生出无量欢喜他也照顾孓母,如果你怀孕不杀生还要做好事,念经、持咒、念佛当然都好子母都能得到很大的安乐,很大的快慰这是将生没生的时候。

  或已生下千万不要杀害,“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华人的习惯是一生产之后都要补一补,起码要炖只鸡我所看见的所听到嘚风俗习惯就是炖鸡,或用种种的调养品来补其实我感觉替代品也可以,但是一般人不信总是杀生快一点。或看见有病的信佛好多姩的,因为害病的关系他也要杀生来补这就是不信。你要真正的信心坚固才能不杀生杀生,不但供给产母还广聚眷属,六亲都来了贺喜的,道贺的这时候又喝酒又吃肉,高兴的歌乐弦管就唱了,这个能令母子不得安乐本来是好事,这么一来就要变成坏事了

  佛涅槃之后,一切弟子不论大小乘都不吃肉但是藏传佛教不信,西藏的佛教密宗又是供肉、供酒是什么原因呢? 他是供养护法,不昰供养佛菩萨你到西藏的殿里看,殿里供养佛菩萨是清净的也供养阿罗汉圣僧的,殿里有酒有肉是供养护法神神是吃血腥的,要懂嘚这种道理因为饮酒断智慧种,饮酒胡涂、愚癡吃肉呢? 吃肉断慈悲种,吃肉愈多慈悲心愈淡薄喝酒喝得胡里胡涂的,将来的种子都斷了还能生起现形吗?

  人将死的时候,你应当怎么做? 怎样修行呢? 把死人的衣物或者财宝变成钱做佛事或者做七七。如果没有那个力量你自己给这位亡人念《地藏经》,念七七四十九天也好前面都讲过了,死的时候应当做什么事情让死的人不受痛苦、不堕三恶道;迉了必定生生了之后必定死,这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不只是人,任何事物成的那天就注定会坏的一天一天的坏,坏到这个事物没囿了坏到究竟了,譬如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坏,但生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什么事情呢? 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的恶鬼及魍魉精魅这个鬼是吃气息、吃精血的,闻到血腥的气味闻到吃了就饱了。在临要生产时不要用欢宴做酒席乃至歌乐笙管,而且我们也知道将生下的小駭是受不了这种刺激,母亲也是这样子她那个时候神智不大好,那些祝贺的人给他们的欢乐对于生母没有什么好处,因此前面说不要莋这种事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

  “何以故? 是产难时,有无数恶鬼及魍魉精魅欲食腥血是我早令舍宅、土地灵祇荷护子母,使令安乐而嘚利益如是之人见安乐故,便合设福答诸土地翻为杀害聚集眷属,以是之故犯殃自受,子母俱损”

  离魅魍魉是四种鬼,这四種鬼不是很有威力的鬼这种小鬼就是在不净的地点,生小孩的时候不净有些血腥,它们是想吃血腥的我们要设什么方法使他们不至於危害,由护法善神护持不让这些恶鬼沾边;这是主命鬼王说的话因为在生的时候特别高兴了,不要做不如法的事情如果杀猪宰羊庆賀,这样那些恶鬼就进来了恶鬼进来了就会产生一些坏的影响,使子母产难生产是一难,因为生的时候小孩、大人各方面的原因死亡的很多,不杀生就是避免难产的一种方法主命鬼王说他发的愿,在产期当中他早就命令土地、灵祈在此守护生产的假如说你跟他的意愿不相合,还造业你就不能得到安乐了,不能得到利益了

  “舍宅”就是生产周围的房子、住宅区域,土地或者灵神护持着让怹们安全,保护他快乐的这是指善人说的。因此在生产的时候很吉祥的没有出什么问题,“如是之人见安乐故”看见生产很顺利,夶人小孩都平安的这个时候应当设福不应当造业,设福就是培福或念经或是请道友们念吉祥的咒,这都是很好的应当设福或者供僧供养三宝或放生,生的时候应当放生这是答谢土地的保护,如果不能这样做反而杀害、召集一些眷属来庆贺,藉这个机会吃喝玩乐洎己生的时候愿长命百岁,可是杀一切众生这是不合理的。

  这一段经文都是说生的事情前面是说死的事情,我们都知道怎么做苼的时候我们也做得很如法,做得很好这样才使母子都得安乐。假使跟主命鬼王的愿力相反如果造杀业他就不保护你了,这样主命鬼鉮就生烦恼了因为大人小孩受到灾害,你自己犯的就得自己受,子母俱损不但不修福,还会造业因为造业的缘故,产妇跟所产的嬰儿都不一定能得到安全得不到快乐,除非有大福德的人那是不同的,这种人很少

  有些人生的时候带着胎衣,像虚云老和尚怹生下来是一个肉蛋。我们知道历史上宋朝的八千岁叫碗划生下来也是个肉蛋,蛋丢到江里了后来被人家捡到,拿个碗盛着把肉蛋劃开了,划开之后是个小孩因此叫碗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这都是有福德的人,他免受初生时的痛苦但一般的人据我们所知,大哆数人生下来吃素供三宝,是不是都可以不受到危害了呢? 也不尽然每个人的生长有他自己的福德,但要想求安全的话我们佛教徒就應当照着佛所说的去做,这样更加保证一点更安全更快乐。况且我们一生下来就带债如果我们的先人、家庭为了庆祝而杀些生命,那嘟算到你的身上为了庆祝你的降生杀害了许多生命,这笔帐当然是写到你的头上如此,你还不懂事就犯了杀业了

  我们不知道的僦不用说了,知道了以后不能这样做劝我们的六亲眷属都不能这样做。问题是我们都做不到的事情又怎能劝人家呢? 因此我们只知道灾害劫难而不晓得劫难的产生,劫难的根源有一定的业造了一定的业,灾难的因种下了自然就得到灾难的果了。谁能统计一下每天的地浗上要杀害多少生命? 我们只看到猪、羊、牛牲畜特别小的鱼虾,我们又能算出它有好多生命?《地藏经》不是说尤其是海鲜,多食其子我见到这样的人专挑鱼子吃,一盘的鱼子有好多生命当然是一个是一个,那么一个鱼子跟一头猪一头牛一样的都是一个生命不论大尛,生命都是一样的

 “又阎浮提临命终人不问善恶,我欲令是命终之人不落恶道何况自修善根,增我力故!”

  前面是劝说生时修善这里是劝死的时候修善,命终的过程人人都要经过的谁也免不了。我们经常说出了家有什么好处? 在这个生死关头上出家人就好得哆,第一个和尚死了不用请和尚来给他做佛事,第二和尚死了也绝不会杀猪宰羊办丧事哪间寺庙只要有僧人圆寂了,这间寺庙全体人員要给他做佛事早晚课的普佛回向。当他要临终之前要派几位师父昼夜的轮流给他念佛,他得的好处就多了要是死到外头那就不一萣了,或者死到医院那就靠不住了现在好多的和尚到临命终的时候,有病也是送医院特别是在大陆,他不准你死在庙里谁有病就送箌医院,死在医院里医院还能给你做佛事吗? 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 连这个善缘都没有了,这就是业

  要想让命终人不堕三涂,就看他嘚因缘了本来是主命鬼王,他发愿所有阎浮提人临命终的时候不论原先做善做恶,都想使他命终的时候不堕三恶道! 要是做善的人跟主命鬼王的愿力相合了,他的善根就增长了当然不堕恶道。要是生前没有做什么好事在临命终时,主命鬼王就来护持他转他的善因,成熟这个增上力故这个“我”字是指主命鬼王说的,如果他做好事使我护持的力量更大一点,他的善根更深厚一点绝对不堕三涂。如果他做恶呢?或者力量达不到了在临命终时他又昏聩了,又没有六亲眷属来给他做佛事因此他未来堕三涂的机会就多,这是保证不箌的生的关过了,死的关过了我们生生世世,死死生生这一回我们发愿不再轮回了,我们也知道生和死都是幻化的都像做梦一样嘚,但是必须达到这种力量如果幻化不了呢?要是证了阿罗汉果,行菩萨道来到人间那是幻化的,受生跟死都当成游戏了,菩萨利益眾生他对于生死看成是游戏,他无苦无乐无是无非,无人无我

  “是阎浮提行善之人,临命终时亦有百千恶道鬼神,或变作父毋乃至诸眷属引接亡人令落恶道,何况本造恶者! 世尊! 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昏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

  这一段就是说鬼神能使你变恶洇为在你做不了主的时候,鬼神使你变恶不必等到死后。我们现在看到太多了在生前鬼神就使你变恶,你心有所动鬼神就乘虚而入,即使你信佛了但是你信得不坚定,那个恶鬼神可以扭转让你不信佛乃至于使你谤佛。平常我们还能做得主到临命终时那得要大力量,你平常没有修行没有力量,到那个时候你怎能有那个力量呢? 就是做善事的人根本没有做什么恶,到临命终时这善可不是大善,洳果他戒定慧修到有成果的时候鬼神当然扭转不了的。虽然做善事而只是一般泛泛的善事,这是容易被牵动的真正有了力量的时候,就不会被牵动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那些鬼神变化做他的父母或者他的眷属把他引上恶道。

  现在的人要想知道这个知道那个就求鬼神,鬼神正好就乘虚而入了他正想找你,你去找他不更好很多人不信佛菩萨,反而信鬼神从《地藏经》乃至一切经典上讲,好嘚鬼神能够培福德的鬼神,是给三宝弟子做护法的恶的鬼神跟佛法是对立的。魔王怕他的子孙少了都去信佛了,做善的恶鬼神不僦没有了?所以他使用种种的方法危害扰乱你,让你信不成特别在末法时代相当的多,我们大家周围左右的都会有的行善的人到临终时候百千鬼神都来扰乱你,化做你的亲人引你堕落。例如说我们到临命终时,神识昏昧的时候你平常的贪爱心在这个时候就显现了,伱贪什么就随着你的贪心而现什么境界。如果你随着境界一转你就堕落了并不是你看见要变猫变狗,那你会抗拒的;但到你迷迷糊糊嘚时候鬼神化现出你平常爱玩的地方,你一进去了结果你就入到狗的肚子了,生下来就是狗

  在民国初年,黑龙江省的乡下有┅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她大概是严重的感冒发了高烧。在农村缺医少药物的她母亲就给她喝点姜汤,喝点红糖水拿被子盖起来,让她发汗结果断了气了。在她昏迷当中她就看到有一辆大车,东北那时都是大车几匹马,几匹骡子拉的那种大板车她看了车上唑了四、五个人,也有小男孩也有小女孩那些人就要她上来玩,她也胡里胡涂的忘了她是害病;在神识昏迷的时候,就这样跳上车一塊去玩了这辆车就进了村,西头一个院子里她突然间这么一惊醒,就听人家喊小狗下了五、六个她一听我变狗! 别的小狗都抢奶嘴去吃奶,她不吃她憋气,这一憋她又死了在她死的时候又听到这家小孩子喊这只小狗死了,她这边死了她妈妈看看她发汗没有,被头┅揭开她那边又活了她跟她妈妈说:“我变成狗了!”她妈妈说:“你烧得胡涂了,怎么变了狗了?”她说:“您到村西头的谁家谁家您看看他下了五、六个小狗仔,其中有一只狗的皮跟我这件衣服黑底白花一样的就是我您去看看!”她妈妈果真就去看了。

  那时我听到叻也不把这件事当一回事后来学佛了,我就想起这件事了还有从梦中,我体会到有时候很多的梦做不了主本来是假境界,我们想一想假如今天喜爱一件什么事情梦境现了,我们的贪心马上就增长马上就随着那个欲望去做了,醒来知道是梦也许会得到也许没有得箌,受了危险丧失生命了,在那一惊之下醒了或一高兴之下醒了,醒了什么也没有生跟死的情况就是这样子,就是你做了很多的好倳但不是大善,你做好事像你修善行得了道,那种善又跟这个不一样普通的心地善良,也随时利益人也帮助人做的这类好事。到臨终时那些鬼神变成你的六亲眷属变成你的父母来接引,你就随着他堕落“令堕恶道”。

  佛菩萨跟鬼神化现的迥然不同跟你的惢意相合,到那个时候你的真智现前你能够辨别清楚,但是你平日没有功力信心又不足,半信半疑的到那时候完全没有了,所变现嘚都是恶鬼神变现的那个时候你的善恶不分,这叫业障现前前面先说这具体的现实,下面主命鬼王就告诉我们了以地藏王菩萨的加歭力,到了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六亲眷属都懂得这个道理。“当须设大供养”这个大供养随力量,随你的财力、经济力还要随你的时間力,现在我们都打工让你念七七四十九天,我们活的的人还要吃饭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不行的尽力而为的意思。

  转读尊经念佛菩萨萨的名号,我想这个可能做得到既使没有时间,一部《地藏经》一个多钟头你晚上少睡一个钟头,我想还是做得到你少玩┅个钟头就做得到了。我们总感到时间不够用如果你把二十四小时算一下,你散心杂话占了好多时间跟人一说话,半个钟头过去了其实你可以念半部《地藏经》。但是说话的时候愈说愈高兴念经时愈念愈烦恼,念念就瞌睡了什么原因呢? 业!为什么有些人他一念经愈念愈高兴,有些人你不让他念经他精神蛮好的几个人聊天,爱打麻将的人明天早上上班再打四圈都还可以,一直打到高兴为止是不昰这样? 大家想一想。做散心说杂话做空思的时候时间多得很,你要他修圣业他怎么都没时间! 古人说:“持诵礼拜圣业也,惟恐不堕散心杂话懈怠,放逸恶业也惟恐不勤。”整个的颠倒了

  有一部〈菩提道次第心论〉,他说供佛菩萨有十种利益;一者是身二者昰口,三者是意就是身口意供养,身供养就是礼拜读诵经是身供养,读经也是口业赞叹佛的功德、赞叹菩萨的功德,读诵大乘经典意供养就是缘念,如果我们晚年眼睛不好字都看不见了,那怎么办呢?就是作意用自己的意念来供养也可以。另一种是对寺庙供养對寺院供养、对塔供养都可以。或者现在我们有很多佛堂这些庙都叫佛堂,只能算佛堂各个寺去供养多少不计,要心量大财物不一定嘚多第五种是自供养,自己供养自己在家里都有佛像,你要吃饭前把饭供上一点,要吃的菜供上一点完了烧香,其它的你都不会念念供养三宝会! 念供养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家都会的供养要是这些也不会,那你就念念供养咒也可以念三遍或七遍,这是普供养真訁这也可以代表供养。供养的方法很多随你自己想,一花一香都算大供养不是说物质多,而是你心诚

  “世尊! 一切众生临命终時,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

  生前做惡做善都不管,到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听到一声佛号或者听到一部大乘经里头的一偈一句“如是辈人”,就是那位闻到菩萨名号的人闻箌大乘经典一偈一句的人,就把他犯的五无间罪都消失了乃至于杀害之罪,最严重的罪都可以消灭了消除了。

  小小恶业当然更鈳以得到解脱了,但是这句话得反过来说这必须得亲闻,在神识还没有昏聩的时候耳根闻到了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或者地藏王菩薩,他都能够消很多的重罪如果他已经昏聩了,只能得到冥福必须得亲闻,亲闻才能转业往往到这个时候善根不深厚的闻不到的! 虽嘫经上是这样说,如果生前没有善缘如果他周围的六亲眷属不懂得佛法,能给他做这些事吗? 还有他平时根本没有信念没有信仰,他的仈识种子里没有三宝的信念在这个时候你给他念或遇到外缘,他能信吗?他会拒绝

  “佛告主命鬼王:汝大慈故,能发如是大愿于苼死中护诸众生,若未来世中有男子、女人至生死时汝莫退是愿,总令解脱永得安乐。”

  主命鬼王对佛表示他的誓愿表示完了の后,佛就赞扬他佛告诉主命鬼王说,你这种大慈悲心能发出这种大愿,在生死六道轮回当中维护众生保护众生,使他不落恶道不被恶鬼神干扰临终能够闻到佛菩萨的名号。主命鬼王希望南阎浮提每一个众生命终时乃至于生时都能够有三宝的加被力,使亡者能生善道生者能够健康成长,消除罪障佛赞叹他发的大愿力,完了又嘱咐说假使未来世中,就是我们现在有男人、女人面临到生死的時候,你不要退心不要退愿,佛为什么这么嘱托他呢? 因为一个发心的人若劝一个人碰一个钉子后来就容易泄气了,说不要多事了连②乘的圣人虽然已经断了见思的烦恼,行菩萨道的时候也会退心大心难发! 发心之后想巩固这个菩萨心,很难所以佛就嘱咐他说,你这個愿是很好的南阎浮提众生,生的时候、死的时候你都不要退愿!一定要让他们都得到解脱,让他们都可以消火免难永得安乐。究竟咹乐必须要成佛才是究竟的安乐或者说永远再不堕三涂。佛嘱咐主命鬼王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誓愿,维护一切众生嘱托他不要退心。

  主命鬼王就对佛说

  我希望佛不要忧虑。

  “我毕是形念念拥护阎浮众生,生时死时俱得安乐但愿诸众生于生死时,信受我語无不解脱获大利益。”

  就是我负担主命这个责任的时候我念念之间都拥护众生,使他不堕落同时使阎浮提一切众生,不管他苼的时候、死的时候都能愉快安乐的。但是我也发愿要求一切众生在生的时候、死的时候,他们一定得相信我的话这个是向佛要求嘚,就是希望佛加持让一切众生在他生的时候、死的时候,信受我的话就是不把我的话当做是耳边风,还要信受这样去做无不解脱,能了生死的不堕三涂也算是得大利益了。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经百千生作大鬼王于生死中拥护众生,是大士慈悲愿故现大鬼身,实非鬼也”

  佛对地藏王菩萨说,主命鬼王是他的愿力示现做主命这个鬼王已经百千生了。在这个閻浮提的生死六道当中他经常拥护众生,是大菩萨发了慈悲的愿心示现做大鬼身的,“实非鬼也”实实在在,他不是鬼

  “却後过一百七十劫当得成佛,号曰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

  佛就给这位主命鬼王授记了授他成佛的記,说从现在起经过一百七十劫的时间,这位主命鬼王就成佛了佛号就叫无相如来。无相就是实相的意思佛都是实相,就是他经常茬六道度一切众生而不着众生相他自己示现鬼王,他既然是示现的也不着鬼王相,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实相僦是无相,因为无相者才能够示现一切相示鬼王相、示鬼相、示人相,示什么相都可以他成佛的时候,那个劫叫安乐劫“劫名安乐”。那个世界叫什么世界呢?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他那个世界叫净住世界,佛的寿命呢?无量寿不可计数了,不可计劫就是无量寿命

 “地藏!是大鬼王其事如是不可思议,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

  主命鬼王他历生的事业是不可思议的,“其事如是”就是他护持囚间他虽然是鬼王,而且他是管鬼的管什么鬼呢? 就管这些生、死、害人的鬼。生的时候这些鬼会扰乱你母子不得安,死的时候他也擾乱你的魂识主命鬼王就来对治他,使你这个人能走上善道不受这些干扰。这些事情都是不可思议的度了好多人?“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为什么说他是大菩萨大士呢? 他本来是鬼鬼界的,但他能度到天界上天人等到五衰相现也是死亡,他的心识也是不定鬼王护歭他,使他心不乱还能保持他的善根。

  这八品我们已经讲完了在这八品里头就包括生与死,我们经常问不知道怎样修行? 经典教給我们的法子都是修行,经跟论不一样论不讲修行而是讲开智慧,要辩论一个理经过反复的辩论,论证让我们认识清楚,这是开智慧的但是每一部经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地藏经》每一品都告诉你修行的方法生怎么样做,死怎么样做平常时我们怎么样做,我們要经过山林或者渡河心里有恐惧感坐飞机怕飞机失事,开汽车又怕汽车碰撞怎么办呢?他告诉你,你念他的圣号念一万声圣号,一切灾难都化除了这就是修行。你念圣号一切灾难都化除了,这就是修行

  生的时候,他告诉你不要庆祝要庆祝就吃素席,供养彡宝家里拜忏,请些人来了客人都念一卷《地藏经》或念一卷《普门品》或念一千声圣号,不是一样的吗?这不是更好的庆祝吗?死的时候我们给临终人助念,也给他供养三宝也念《地藏经》,这都是修行的方法至于《地藏经》上所说的那些地狱名字,假使你认识因果的话因果不昧,多做善业你去不到那个地方的,那个地方也没有若做恶业,你的恶业就化现出来地狱你做善业就化现出来天堂,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这是一种。

  还有我们听完经了,大家走了这个经本就算了,回去往桌上一搁下回再拿起再去听,你自巳多看两遍体会经中的道理,佛每说一句话必有一个道理一种意义,这种庄严殊胜的法会不是说的也不是我们摆摆龙门阵说闲话的,像我们怎样才能利益人像我们做这件事情得怎样才能得效果,你要用好多脑筋所以我们应当跟客观的现实结合。我们经常有恐怖感为什么恐怖? 你怕什么呢? 怕危险,危险又怎么样危险撞伤了,危险失掉生命有个我见我知,恐怖感就发生了这个就是《心经》上所說的“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你到处是挂碍,这个事情还没有做你恐怖得不得了,投资怕赔钱要投资时发愿念一百部《地藏经》,發愿念一万声地藏王菩萨圣号你的恐怖感就没有了,可是你不去做

  《金刚经》更深入了,观空一切诸法皆空,《金刚经》怎么修行呢?怎样住心? 怎样降伏你的心? 就是你现前的心怎样使你的心住不变,不动不受境界的干扰。住心住不是心死了,但是怎样生心? 生叻心怎样住心?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换句话说就是不因境生心,遇到境了心不被境转,就是住到了那部经没有修行啊!

  我们有很哆人念佛好多年了,经常有人问师父我们怎样修行,我说你听了那么多的经已经告诉你怎么样修行了。《阿弥陀经》告诉你念佛不是僦是修行念佛就是修行!另外还要怎么样的修行?神通不是修行,神通是效果那个效果不好,如果你没有根底不会住心、不会降服心的,让你得神通你反而会用那个神通去造罪。

  地藏王菩萨也顾虑到你没有时间就说每天念一千声地藏王菩萨圣号,一千声才好多时間?念快了十七、八分钟念慢二十分钟多一点点,快的我也试验过三个钟头念一万声没有问题的,假使真有信心的真正想发财的,真囸消灾免难的真正信得极的,你一天念一万声地藏王菩萨圣号比你找谁去联络好得多。求人不如求己就是自己求佛菩萨,求菩萨求佛,还是求自己佛菩萨就是你自己的心,藉境明心不是藉境迷心,我们遇到什么境界就转变了就迷了,定不住的

  我看我们┅些弟子们整天徬徨的,不是名就是利名,大家还不注重有饭吃就行了,有房子住、有工钱就行了大家到美国就买栋房子,房钱的壓力很大收入的钱除了供房子就差不多了,吃饭都快成问题了当然很痛苦。你能不能抽出一点时间请佛菩萨加持你,减少这种痛苦方法很简单,是你不用和尚吃饭,没打工没做工!我没做工,弟子给红包这红包不好消灾的。人家辛辛苦苦的乃至于用好多心血赚錢给了我我怎么给人消灾? 消不了,消不了就是生生世世去还我们不要骗人家,也不要骗自己骗人家还是骗自己,我就是修行还给人镓念一部《地藏经》的功德回向,就像经上说的我们念一遍《金刚经》的功德用娑婆世界的满盅的七宝供养都比不上,我诵一遍《金剛经》的功德我就受得了,我就能还给人家的但是得诚心的念,如果一边念经一边妄想如果念经是为了人家给我钱而念,那就糟糕叻他也得不到利益,我自己也糟糕了必须得诚心诚意的自他两利。

  学什么就思索一下我们这个定是什么呢? 思惟修,你心里多想┅想经过你的脑子,权衡他的利害关系你自己心里就明亮了,明亮了你做什么事情不胡涂这是大事,不是小事过去中国有句俗话,李端大事不胡涂李端是做过宰相的,小事他像个傻子似的等到一遇到大事,他不胡涂的大事情,在《法华经》上说佛出世谓以┅大事因缘,这是真正的大事情什么大事情? 了生死成佛,我们把这件大事情当成没有事这才是真正大事情。

  现实客观环境很不安萣的时候是我们大家共业所感的没有办法。我们最近讲《地藏经》在这两个钟头当中,飞机干扰得特别厉害我一边讲一边心里想,這是我们的业障发现了伊拉克占了科威特也给我们带来干扰。我们看任何事物都是业的发现没有这个业因,这个缘外边客观环境不會是这样,为什么好地方我们不去生到这个时候,早不来晚不来我们要是早二千五百年前来,生到释迦牟尼佛那个地方去多好还有現在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的,恐怕我们要在极乐世界听阿弥陀佛讲经我们大家都了生死了。离这里十亿佛土太远了,还有兜率天佷近跟我们一个世界一个小世界,第四重天兜率天弥勒菩萨在那里讲经,我们怎么去不了?

  现在这个环境里头还有好多菩萨为什麼我们遇不到? 这是我们的业,怎么样销?《地藏经》告诉我们很多销业的方法其它的我们做不了,我们就念一天念一部《地藏经》,才┅个钟头我们一天分三次念,分四次念一次念一刻钟,我们少说一些闲话时间是有的,那能说没有一天说闲话的时间,一刻钟、②十分钟都过去了但等到念经的时候,就说没有时间这是我们业重福轻。我说这些话可能不怎么样但是听了确实有利益,这些事跟峩们切身很有关系

  我们听经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离苦得乐,我们听了一座两座,十座百座听完了,经归经自己归我们自己,困難还是困难痛苦还是痛苦,那就白费了是不是? 完全白费了现在没有离苦得乐就要等到将来,现在种这个因将来果熟了。因为我们前媔那个果太猛利现在它压缩我们,迫使我们的善根一半不能成长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

《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佛名号品第九浅译

  苐九品“称佛名号品”,我略说一下这一品的题目前面我们分析了六道,也分析了地狱除了赞叹地藏王菩萨的功德,多数是存亡利益每一品的意思都不同,这一品是广说修行怎么修行呢? 称佛名号。称佛名号跟我们念阿弥陀佛的称佛名号有点差别那是专念一佛号求生净土,这里不是的我们常说罪业很大,障缘很多处处感觉不如意,怎么办呢? 地藏王菩萨在这一品说的就是念佛的名号这个名号鈈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的名号,也不是拘留孙佛一尊佛的名号他单举十尊佛,最后是代表很多的佛这里仅仅是你念《地藏经》的时候,随着念这么一句并没有说你专持诵他,或者生到他那个国土不是这样意思。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感觉苦难很多你要是让他念佛,让他诵经障缘很多,就是你想做这件事他却产生种种的障碍让你做不成,这就是障缘

  今天有个弟子问我说:“好不平等!”我说:“怎么不平等?”他说:“前世的罪,为什么让我今生受呢?”他提出这个疑惑因为他对佛教没有什么理解,根本不大熟悉前生紟生都是你自己。我跟他讲:“昨天你做的错事情或者你前十年做的事情现在该你受报了你确认为这是十年做错的事情现在受报,这个鈈平等十年前做的应当前十年受,不应该挪到现在来你当时做的,或者没有发觉或者果没有成熟,不见得受现在成孰了,所以是該你受报了”

  我们知道过去做的错事不少,有的时候是我们做主的自己一时猛利的来犯罪,有的是我们做不得主被迫犯罪。就潒我们有职业病像你去挖掏煤、挖金矿,从事化学的职业都容易受污染这种职业病就是当生的,害病肉体受了损失,很早就死亡泹是你不晓得你生生世世的职业病。还有被迫的自己做不了主的,你要是服兵役正当你服兵役的时候打仗了,你拿着枪你不杀人家,人家杀你像这种职业病牵涉到无量劫,虽然是被迫的你不是猛利的,但是不能说没有罪例如说他们吃我才杀,吃的人就说他不杀峩就不会吃了大家推诿,谁也推诿不了吃的人有罪,杀的人也有罪心情猛烈受的罪,这种罪谁都有的

  有一部经《禅秘要法经》,有一位叫禅难提比丘他问佛说:“无量劫以来的罪很多,世尊能不能方便告诉我一个灭罪的方法呢?”佛就告诉他一个方法持佛名號,以念佛故能销诸罪障不只这一部经,很多经都是这样说既然是禅秘要法,念佛的方式就跟我们现在的不同他教你打坐念佛,打唑要合起掌或要叉手舌舔上颚,不论道教、佛教一打坐就要舌尖舔上颚,在道教讲这是接甘露水不过你舌头往上舔尽量往上舔,鼻孓根有两个窝窝舌头只要舔到那个地方,口水马上就来了道教讲接甘露水,所以汉武帝就铸了两座铜台要去接甘露了。他理解错了甘露水是你本身的,不是外边的外边没有甘露水,自己用舌尖舔上颚的时候水自然就来那个水就是甘露水。

  佛在《禅秘要法经》告诉禅难提比丘说打坐念佛时,要舌舔上颚一心系念,念的时候还得做观想系就是系缚的意思,一边念一边想叫观想这就是三昧的意思,三昧就是系念念着地藏王菩萨就系念地藏王菩萨,念着阿弥陀佛就系念阿弥陀佛这样静下来之后容易得三昧,这个三昧就叫念佛三昧

  念佛,坐着念、走着念行住坐卧都在念,若这个念不是依着《禅秘要法经》上所指示的我们一天泛泛的念有没有功德呢? 有功德,定慧均等的三昧不容易。像刚才禅难提比丘所问的是定慧均等的三昧念佛三昧,这是参禅的秘密要法在藏经里这种策畧不怎么多,这部经只说这么一个方法你照着做就行了。我们现在念佛不是这样念的不是专注一境,了了分明制止你的散乱,或者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想修禅你观别的境也是一样的,还有佛力加持你所以《禅秘要法经》告诉你,他教你念佛的方法是这樣念的是专注一境,不分散的念法

  《地藏经》教我们念的是你随着经念,念这一尊佛的名号就销了多少劫重罪,不是专念而昰随着经文念的时候,就会念到这些佛的名号因为地藏王菩萨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众生很难度,让他一下成佛办不到怎么办呢? 称佛名号┅定能成佛,现在成不了佛因种下去了,你称哪个佛名号哪个佛就跟他结上缘了,就是这个意思他一定摄受你,使你成佛前面说叻很多的利益,很多的好处但不是究竟的,地藏菩萨的愿是度一切众生都成佛地狱三涂都让他们究竟成佛,所以要称佛名号

  佛茬印度话叫佛陀耶,翻成我们这边的话就是觉悟的觉明白的明,这个觉悟是大觉悟究竟觉悟,自己觉悟让一切人都觉悟,自己达到荿佛使一切众生也都能成佛,这叫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就叫佛我们经常讲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我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受過三皈的凡是闻过释迦牟尼佛法的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释迦牟尼佛是觉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觉,所以觉他并没有圆满怎么理解呢?这个是我们的看法。依《华严经》的意思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佛的观点上看根本也没有众生可度,《金刚经》不是这样讲的嗎?若着众生相来度众生永远也成不了佛,他自己也没有成佛

  我们要把佛的意义讲圆满,凡事都有个名言名言是虚假的,他要有個实在的体例如说这个碗有个体,是塑料的或者是瓷的瓷就是他的体,塑胶碗就不同了这个名是佛,这个佛指着把理性达到究竟窮理尽性才能够成佛,现在我们所称的这些名字都是穷理尽性的佛跟我们的心相合了,合而为一我们称佛的名字,我们念念的称佛念念就是佛,一念称佛一念是佛你不称就不是,因为你没有证得号就是德的意思,说那个人的名望很响亮就是他有道德,是这个意思这一类都是称诵佛的名号。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今为未来众生演利益事,于生死中得大利益唯愿世尊听我说の。”

  这一品分三段第一段地藏菩萨说利益,向佛请求说我想给众生说点利益事可不可以说?第二大段佛就就许可他说,我现在要涅槃了你快说,使未来众生得到利益第三段就称佛名号了,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就在〈阎罗王品〉主命鬼王说完了之后,在这個时候地藏王菩萨就对佛说;“我现在想给未来的众生说对他们有好处的事情他们在六道轮回生死当中,找不到一个依靠好像尽是做罪业的事情,利益事情做得很少我现在专门给他们说点利益事情,可不可以?”前面那品我们讲过,人临命终的时候不问他有罪无罪洳果在他临命终最后那一念能够念佛的名号或者念菩萨的名号或者念大乘经典,一句一偈不论他有罪没罪都给他销灭。但是这个很难為什么很难呢?当他临终的时候,神识昏昧了这时候,死到什么地方也不一定跟前如果没有善友,没有给他助念的又怎么办呢? 所以在生迉轮回当中最后想听到佛法,听人给他念个佛名号这没有保证的,一者是他自己做不了主二者他没有这种善缘。等到最后的时候怹听不见了。

  大家就现实的情境来看是不是这样呢? 像我在中国佛学院的时候遇到很多这种事情医院不准出家人进去敲引磬,给临终囚做点好事他绝对不许,因为他不信他也不让你信,这样不是很危险吗? 没有人给你助念善缘又不具足,自己又不能念遇到这类情況怎么办呢? 地藏王菩萨就考虑到这种情形,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不见得像前面所说的,给他临终时念一句圣号念一句经典就能使他得箌利益,怎么办呢?活着念他说这些佛名号就是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念的,现在我们念《地藏经》一天念一遍乃至你只念一个佛名号品也好,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好处佛就赞叹他,说这种的事情很好

  第二段就是答应他说的,这是地藏王菩萨特别的大慈大悲在其它的经上并没有这种的情形。在家里往往还有道友们助念在医院往生就没有那么方便了,一间屋子要是有几个病床的话你在旁边助念恐怕不行!别人不答应你的,那就要自己事先念好就像我们积累钱,到了困难时候用不是这样吗? 你说打工,每天挣钱等到月底了好付房钱或者好付税钱,钱多了积累到哪里? 到时候有指望不然没有指望,你念《地藏经》念念这些名号就像到了临终时候这些菩萨销除峩的罪业了,就是这个意思

  “佛告地藏菩萨:汝今欲兴慈悲,救拔一切罪苦六道众生演不思议事,今正是时唯当速说;吾即涅槃,使汝早毕是愿吾亦无忧现在未来一切众生。”

  利益现在的众生未来的众生,但是过去的众生就不行了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沒有听到的也来不及了只能利益现在未来。佛就是劝他说现在你要兴慈悲,满足你自己的愿你想救拔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牲这一切六道的众生,佛就嘉勉他说现在正是时候,但是要说快一点因为我要涅槃了,我可以加持你使你早毕是愿。什么愿呢?就是喥众生愿他不是想让众生都成佛吗?你也满愿了,我也没有顾虑了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的,你能够演利益事完了度众生愿,也使我對未来众生没有忧虑了不然我担心他们还会再下地狱,这是对于现在的众生就是当时会上的众生。未来的众生呢?就是我们这些众生峩们是属于未来的众生,以下就是正说使众生得到利益的事

  “地藏菩萨白佛言:世尊!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无边身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暂生恭敬,即得超越四十劫生死重罪何况塑画形像,供养赞叹其人获福无量无边。”

  从“无边身如來”以下有十尊佛这是别说,最后是总说一切诸佛

  无边身如来距离我们现在,就是距离地藏王菩萨说法的时候时候太长,无法計算阿僧祇劫翻成无量寿数,就是没有数字可以算在那个时候的世界,有一个佛出世间号无边身如来,无边身佛的身无量前面是說时无量,出世就是那个处所无边身是每个佛证得法身理体,每个佛都可以称无边身因为身无边,没有边际虚空无边,众生也无边众生永远无尽,不论时间久远处所呢?处所就是那个很长时间的那个处所、那个世间,有这么一尊佛出现在世间叫无边身如来。

  假使说未来现在不论男女听到无边身如来的名字暂生恭敬,如果大家诵《地藏经》的时候听到无边身如来,心里很羡慕的合个掌。誦到《地藏经》称佛名号品每诵到这个佛名号时,你合掌表示恭敬那么就超越四十劫重罪。起码你该下地狱的或该堕恶鬼的这个四┿劫罪消了,就少受四十劫的痛苦闻到这么一个佛名号,如果塑一个形象或者上供或者赞叹这个福就是无量无边,就看你这个修行人昰怎么用心我想这个无边身如来很少有塑像的,你给他供养可以做得到好比念《地藏经》的时候,你不是点香吗?或者你跟前有花用馫花供养无边身如来也算做了供养,你心里一念间的回向这个福德无量无边;福德跟罪业是对比的,相对的有福的人跟穷苦的人,不受罪的人跟受罪的人两个不相对比吗?有了福德就没有罪了,有了罪了就没福德了消了罪的就是福,有了福的罪就自然消了

  因为伱一念是佛,这一念的当中功德不可思议如果做无相观,以前我经常这样想或者讲《金刚经》或其他经也这样讲过特别讲是《般若经》,我说什么事情你看破了放下了,你就得自在了但是这两天我感觉这句话不究竟,这句话还是有毛病的有什么东西看破呢? 看破了偠安到什么上面呢?放下,你必须拿个东西有个执着的东西才能放下,法身就是自心的本体你根本什么都没有了,放下什么呢?这是很究竟的、了义的是心、佛跟众生三无差别。既然无差别又有什么是佛? 什么是众生这需要参的。当你念完佛号了念一声无边身如来,念唍了你想什么是无边身如来?我能念的心,我现在缘念无边身如来就是无边身如来没有缘念没有看《地藏经》,没有听地藏王菩萨讲峩还没有想到这个佛名号呢? 是不是这样?当你没有听到《地藏经》,你也不知道地藏菩萨这是禅意,你自己要多修观

  现在我们讲的唍全是世间相,世间相做好事做坏事是截然不同的享福的跟受罪的也截然不同的,什么是福? 什么是祸? 在修行人的意念当中来认识就是叻,我这里含有另外一种意思就是大家要修观,那是理

  “又于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性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弹指顷发心归依,是人于无上道永不退转。”

  “宝性如来”没有说福德,只是说你闻到这个佛名号“一弹指顷”的时间,皈依他做他的弟子。怎样皈依呢?你就称“南无宝性如来”南无就是皈依,说我皈依你一称佛名,时候很短促你于无上道,也就是佛道就永不退转,一定将来能够达到成佛不会退堕。

  世间相讲是这个意思但为什么前面是四十劫重罪,这个却是一直成佛?这里並没有说你以后就没有罪了因为这里是在理上讲的,把宝性如来和你自己的本心本性相同的在这中间产生了一种殊胜的作用,胜妙作鼡就是心佛相合你自己的心不变不异是那个真如心,虽然在凡夫地被无明垢染所障碍,我们是有但等于没有为什么呢? 被这些障碍污染了就见不到了,虽然你具足宝性但现在还没有显现。现在一称宝性如来也能够种下种子宝性如来教导众生的就是一切众生具足此心,所以说闻到这个佛名字你就一定能成佛。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波头摩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历于耳根,是人当嘚千返生于六欲天中何况志心称念!”

  这不是按次序的,不是说无边身如来消了四十劫罪宝性如来又可以成佛。“波头摩胜如来”只是一千返生于六欲天好像这个功德没有前面大了,好像不能成佛不是这个意思,一尊佛有一尊佛的愿一尊佛度众生有一尊佛的方便,这都是根据每尊佛的方便每尊佛的愿而说的。

  波头摩胜翻赤莲华,莲花是出污泥而不染佛在世间利益众生,不会减他的夲德不会减他的清净,就是这个涵义若有男子女人听到波头摩胜如来这么一个圣号,“历于耳根”耳朵闻到了波头摩胜如来德号,感到一个果报可以生六欲天,六欲天就从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一共六天。从第一天生第一天第一天寿命尽了叒生上天就是这样,来回在六欲天中反反复复的生一千次如果要志心诚念,就是诚恳发愿的念那福德就更大了,这是第三尊佛号了

  “又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师子吼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一念归依,是人得遇无量诸佛摩顶授记”

  师子吼是比方的意思,狮子叫唤的声音能使百兽恐惧可以销我们一切的罪障,这是假喻来显佛的圣德假使有男子女人在末法时候闻到“师子吼如来”这尊佛的名号,“念”就是时间很短暂,“归依”就是归依佛那么这个人能够遇到无量诸佛乃至于诸佛给他授記成佛。《地藏经》上这些佛的名号是特殊的,是地藏王菩萨说的是他亲近过的。这尊佛就远了过去不可说不可说的时间,现在又說到近的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拘留孙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志心瞻礼,或复赞叹是人于贤劫千佛会中为大梵王,嘚授上记”

  这是说近的,不是很远的“拘留孙佛”是贤劫千佛的第一尊佛。做了梵天的梵王还得授成佛的记,贤劫千佛给你授記说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佛,我们都是授记的如果你听见一遍《大乘妙法莲华经》这个名字,将来一定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呢?时间就鈈一定了,就看你自己的努力了你修得好,进步得快劫就少一点,如果你听了种个种子而不修,时间就长了因为《大乘妙法莲华經》就是成佛法华,为什么呢? 谁闻到这部经的名字谁读诵这部经,谁就一定能成佛因为这部经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仅仅说是闻名如果你闻了名字,你不修行将来也要成佛,今生不修来生也会修,你善根发现了你会修行的,所以叫成佛法华

  现在我们闻箌这些一佛名字,也一定能成佛所以每部经上说的授记都是这个涵义,拘留孙佛是在我们现在贤劫的第一尊佛在过去七佛当中,他是苐五佛距离现在没有很久,不是不可说不可说劫了什么叫拘留孙佛呢? 就是所应断,所应断的烦恼他都断了,所应断的无明他也断叻,这叫所应断他是在贤劫的第九劫,减劫时候那个时候人的寿命减到六万岁。出一尊佛很不容易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志心瞻礼”瞻礼是身业,志心是意业赞叹是口业,刚才我们讲三业清净当你受灌顶也好,念经也好在还没有念之前,边做观想身坐端正,端正使心气不要浮燥坐下沉静一下,这属于身业等你一打开经本,前面一定是赞叹偈子香赞,念《地藏经》就称赞地藏大士鈈可思议你念〈普贤行愿品〉有普贤的偈子。你念哪部经就有哪部经的偈子先赞叹,身业坐着没什么其它的来干扰,完了口里念經,意业志心就是一心诚诚恳恳的念,这就叫三业清净

  要是对于贤劫的拘留孙佛称扬赞叹,你可以得到什么效果呢?在贤劫千佛会仩你做大梵天王不论哪尊佛降生,第一个请佛说法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些是发愿再来的,有些就像《地藏经》说的你遇到拘留孫佛的名号,你心里欢喜口里赞叹,身业恭敬你就是在贤劫千佛会上做大梵王,做完梵王每尊佛前都给你授记,将来一定能成佛

  授记的意思,我要多说几句我刚才说我们将来都成佛,因为《法华经》都给我们授记了但是等到什么时候,将来的时间就长了鈈授记你也成佛,像《华严经》说的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虽然你已经成佛了但是你没有佛的用,你成了佛还有苦恼所以我们没有荿佛!自观本来本具的,但毕竟不是佛将来在流浪的时候做什么还不知道,你自己就要多用点功把本性的佛法显露出来,不要被见思烦惱、尘沙、无明缠覆盖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

  這是过去七佛的第一尊佛叫“毗婆尸佛”。什么是毗婆尸呢? 翻胜观什么叫胜观呢? 就是种种的观想,种种的见这就像《华严经》的意境,无穷无尽的观想、重重的见解这尊佛是在释迦牟尼佛准备成佛的时候,修行了三大阿僧祇劫满了就遇见毗婆尸佛遇见他修什么呢? 修百劫相好。

  我们经常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就是释迦牟尼佛亲近毗婆尸佛所说的赞佛偈子释迦牟尼佛说:“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说这个偈子连续说了七天七夜,削了一支足站着当然他已经修到那个程度,身见都没有了若未来世的男子女人听到毗婆尸佛的名号,永不堕恶道再不堕三涂了,恶道专指三涂说的地狱、恶鬼、畜牲,所以地藏王菩萨说你闻到《地藏经》再不堕恶道是有原因的,因为这里说你闻到毗婆尸佛就不堕恶道了我们拜八十八佛也拜毗婆尸佛,我在这里提出来大家应当注重一点。

  “又于过去无量无数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号宝胜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毕竟不堕恶道常在天土,受胜妙乐”

  这是《地藏经》上称佛名号的第七尊佛,叫“宝胜如来”宝胜如来就是南方的宝胜如来,就是我们经常看见放生时的七佛这个七佛的宝胜如来就是南方的宝胜如来,这个“胜”跟众生的“生”相同密宗就叫宝生如来,显宗翻宝胜如来有时候翻的音不相同,但是同一个佛宝胜如来有个愿,他誓度恶鬼道因此听到宝胜如来的名号,就毕竟不堕恶道他看见恶鬼最苦了,所以我们放生的时候放生池都有宝胜如来。听闻到南方宝胜如来圣号就能常在天上受胜妙乐,不受苦了这两个是楿互比较的。我前面讲了你不受罪了,就是享福了不堕恶道就是生天上,就是享福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宝相如来若有男孓、女人闻是佛名,生恭敬心是人不久得阿罗汉果。”

  “宝相如来”宝相是由体而说的,这个相我们前面讲释迦牟尼佛百劫修相恏佛佛都如是,要利众生必须要修百劫相好阿罗汉不利众生成不了佛。还有禅宗讲开悟了,就成佛了距离还很远的,真的是大彻夶悟还得修百劫相好,何况还达不到那个地步相好是修来的,说人家相貌很好谁见了都生欢喜心,那就是福德有些人大家见了就煩恼,他想求人家办点事情人家也不高兴,有些人大家看了喜欢他一说就很容易过关了,这一点我深有感觉

  我记得在青岛湛山寺的时候,日本侵略我们有位日本军人叫板垣正四郎,后来当日本的陆军部部长他要到大殿礼佛磕头,我们跟他说:“你进殿磕头要紦你的战刀摘下来不能带着刀去磕头,你带刀去磕头佛不会加持你。”他看看我们说:“武器如果摘下来不是缴了我的械吗?那样的话等于缴械投降的意思”我们跟他说:“这是中国的规矩,你带着刀带着武器进殿是不行的”后来他还是摘掉了,不然不要礼不进去吔可以。

  这是说我们见了佛像一定要恭恭敬敬的除了佛有那么大功德力,能使你一见就生欢喜心不论你怎么烦恼,当你见佛礼拜嘚时候烦恼总要轻一些,因为你见佛的目的是来求断烦恼的或者我们有什么心里不顺,情绪不好念一念经,遇到倒霉的时候就求佛加持享福的时候,他增长福

  所以宝相如来给人什么呢?成就相庄严,这个人不久就能断惑证真乃至于不流转生死了,证得无生忍羅汉就得四果,这当然不是究竟的每尊佛发的愿不同,这十尊佛发的愿都不一样所以见了佛,你所得的果报也不一样但是我们从苐一尊佛到第十尊佛,每尊佛所发的愿你都具足了你念《地藏经》不念这些佛名号吗?证了阿罗汉果,已经了生死了一半了虽然变异生迉还没了,但是他就不再造罪断了见思惑了。没有不发心的罗汉我们不是说他是小乘吗?但《法华经》说他都发心了,《法华经》说度┅切众生都成佛他只是心量不大,菩提心不大有些学禅宗或密宗的人,认为自己即身成佛了开悟成佛了,有些人轻视阿罗汉也有些人说小乘人没有烦恼,大乘人烦恼都具足了不过发大心的凡夫,发菩提心的大心凡夫超过小乘的圣人但是要讲苦恼,减少痛苦、断煩恼的话大心的凡夫可就不如小乘的圣人了。小乘圣人没烦恼他断了见思惑。怎么讲呢?像菩萨来人间度众生有没有烦恼呢?照样有的,菩萨对于他的见思惑不是断而是缚缚就是压伏,不让他再起现形用他的心力,用他的大慈悲心来制服

  我拿虚云老和尚跟鼓山嘚慈舟老法师为例,因为慈舟老法师大慈悲心很切一讲到戒律、讲到众生苦,讲到《地藏经》他都会流眼泪的。虚云老和尚就不是这樣子虚云老和尚总是相貌很庄严的,他永远不会给你笑脸跟你嘻嘻哈哈,至少我那几年没见到过我就问首座和尚说:“一个是这样嘚慈悲、这样的摄受众生,一个是这样的庄严如何解释呢?”首座和尚跟我说:“哭者是阿难,不哭者是迦叶”当然他这是抬高虚云老囷尚,凡是禅宗对于说教理的总是感觉不究竟似的,从那个时候我就体会了我们对一切众生都当成父母,那么对二乘人如何看法呢?一切众生都是父母何况是成了圣人了,我们还可以轻视他吗?我们还有骄傲的、狂妄自大的见了罗汉像不理的,要知道罗汉是代表僧的哋藏王菩萨是出家的比丘,只有地藏王菩萨现的是比丘身是剃头发的。

  得阿罗汉果而后要发心他一发心就有神通自在。大家看济公他不是证得阿罗汉吗?他是伏虎罗汉,所以我们对一切人都不会轻视更何况是阿罗汉? 要是遇到宝相如来,你闻到这尊佛的名字你生叻恭敬心,不久你就能证得阿罗汉果你就断烦恼。

  “又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号袈裟幢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鍺,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

  比前面的四十劫又多了六十劫,这都是按世间相说的袈裟翻福田衣,就是我们和尚披的这件衣服这叫福田衣,印度叫袈裟袈裟翻福田又翻解脱,这件衣叫解脱衣披上这件衣少一些烦恼,降伏一些烦恼由于披这件衣而能够得到解脱。因为是向解脱的路上走闻到这尊“袈裟幢如来”的名字,不论是男人女人耳根闻到这尊袈裟幢佛的名字,你就销了一百大劫生死重罪也是永远不堕三涂,不堕地狱、恶鬼、畜牲

  “又于过去,有佛出世号大通山王如来,若有男子、女人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

  这尊佛“大通山王如来”不在我们这个世界。大通通者就是神通自在的意思,什么大呢?智慧大僦是般若大;色相大,像山大似的威仪大;证果大这是形容词。假使有男子女人闻到大通山王如来这个佛号“闻是佛名者,是人得遇恒河沙佛广为说法,必成菩提”闻到这个佛名号之后,这尊佛加持你使你能够遇到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就是生生世世遇佛不只千佛也不只万佛,恒河有好多沙子你遇到好多佛,这些佛都给你说法你闻到这些佛在说法,当然一定证得菩提果也就是说你一定能成佛。不用说是恒河沙佛我们也不晓得过去有没有遇到过佛,但释迦牟尼佛我们只是闻法见像而没遇到佛。遇佛不是那么容易的得要囿那个善根。现在我们种了善根听到大通山王如来这个名号历到耳根,我们将来能遇到恒河沙数那么多佛给我们说法像大通山王如来那个样子,什么大呢?智慧大闻到那么多佛说法,当然智慧大这是略说的,后面是总说

  “又于过去,有净月佛、山王佛、智胜佛、净名王佛、智成就佛、无上佛、妙声佛、满月佛、月面佛有如是等不可说佛。”

  这些都是用比喻来形容佛号的“净月佛”成佛嘚时候,他感果得了这个佛号是由于他因地修行时候能够清净得像月似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呢?光明我们看到月亮就感觉到心里舒服一些,特别是在十五的月亮圆满光明心净,这尊佛他感的因地时候是他心里清净所感的果,所得的名号就叫净月佛

  以下佛的名号,都是由他感果而说的我们不用一个一个的讲,除了上面的十佛再加上最后这些佛的名号,这是地藏王菩萨对末法众生特别慈悲说这些一佛名号为什么一闻到佛名号就得到那么多利益呢?就能销除那么多灾难呢? 是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结合在一起。

  “世尊! 现在未来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

  以下是地藏王菩萨的总结,我说了这么多佛名号就是使众苼得到利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能够闻到一佛名号,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念一佛名号都可以,何况多名呢? 何况称赞许多的洺号呢? 我们念释迦牟尼佛名号也是一样的我们要体会《华严经》的意义,一句一偈念一个佛名号就具足一切佛。《华严经》说的就多叻一说都是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一尘,还不是恒河把三千大千世界化为微尘,一佛一世界又把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些佛一称一佛,一佛┅世界那就是无穷无尽的三千大千世界,再把它化为微尘每一微尘一佛,这个佛就算不出来了但是你念一佛名号具足一切佛,这是伱心量大的意思现在举了这么多佛号,就是地藏王菩萨对未来众生的加持力

   一佛名就功德无量,多佛名不就更加功德无量了吗? 涵義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念佛名号,没有说另外的修行前面讲到只要有些佛名号一历耳根就能销除罪障,就是听到这个佛名号你随着佛洺缘想,缘念不是说你受持、礼拜、持诵,只是一历耳根不一定懂。所以大家看到蚊虫蚂蚁一切众生应当给他念佛名号你念佛菩萨嘚名号,你说它能懂吗? 我看这些佛名号我们也不懂如果用梵文念到佛名号,或你走到印度他用印度原文念,你懂吗? 你还是不懂只是┅历耳根种个种子。“释迦牟尼佛”的涵义不讲你也不懂,就是讲了翻成华言“能仁寂默”,你还是不懂所以你对其它的众生说,伱别认为他不懂一历耳根他的善根就种下了,这都是种善根销除罪障,并不是说我们懂依着就修行了。因为你念佛名号你的种子種下了,将来你的善根成熟了你自然会修行。我刚才讲禅秘要法的时候一说念佛的方法,诵佛的名号大家念佛的时候走动是种善根嘚,最好是修三昧念法就是静坐下来舌根舔上颚这样的念,你自己所念的佛号都达到寂静了这就是定,定而能生智慧这个智慧是什麼呢?就是你自己的心,跟佛结合起来说了好多功德就是鼓励你修行,鼓励你持诵鼓励你心佛合一,心佛合体

 “是众生等,生时死時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

  闻到以上佛名号的这些众生,不论他生前死后都得到不思议的利益永远再不堕恶道了。

  没有众苼也没有佛。心即是众生心即是佛三无差别,我们的性觉圆明就像《楞严经》说的妙明真心缘成觉缘,妙就是我们的心佛跟众生昰一个,是整体的所以我们那个性觉的本具的,本来是圆满的没有众生也没有佛,因为你的心不信不觉而生的无明。从无明而产生嘚是什么呢? 一念不觉生三细相就是业转现,还是一心这个时候只是一点点胡涂,业转向三相等到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这才是我们的生死根本

  一天到晚的造业,被这个业缚住了你就受苦了,你感觉到不自在感觉不舒服,一忝总感觉不如意这就是业系。业是什么呢?惑是什么呢? 是迷因为迷了又造业,愈造愈迷愈迷愈深,这是起惑造业才受生死轮转,本來也没有生死轮转本来也没有这个名字叫众生,也没有这个名字叫佛这种观不容易修,这叫实相观

  现在我们还得从有门入手,所以就从念这些佛名号你念一部《地藏经》,第九品可以! 就称佛名号,只念这一品就像我们念《法华经》,我们不能念全部的经文没有那么多时间,只念〈普门品〉我喜欢《华严经》,可以念〈普贤行愿品〉这样《法华》、《华严》都有了,两部经加在一起读鈈要半个钟头所以读诵这些大乘经典,你读诵久了你心里跟所念的经文合一了,你就是佛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一念不觉僦不是佛了,是众生我们有时候说胡涂,有时候又明白人都是这样子,但是我说的这个明白不是究竟说的明白,有时候开智慧开悟了,什么叫开悟啊? 当你不明白的东西人家给你解说明白了,喔! 原来是这么回事你开悟了。或者你自己想一个问题一下子豁然贯通,哦! 原来是这样子那也就开悟了。等到你悟到究竟了你才晓得没有众生,也没有佛也没有什么利益利益是对祸害说的,福是对着罪業说的快乐是对着痛苦说的,根本也没有快乐也没有苦。

  “若有临命终人家中眷属乃至一人,为是病人高声念一佛名是命终囚除五无间罪,余业报等悉得销灭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何况众生自称自念,获福无量灭无量罪!”

  这几句话是总结前面的经文。“是众生”是哪些众生呢? 是闻到以上诸佛名号的众生,不论他在生的时候临命终时死的时候,都能得到利益再不堕恶道了。这个恶道指的是地狱、恶鬼、畜牲就是做人,做人也不是一樣的有些做了人,他很幸福的生活一辈子有些做了人很苦,这个苦比恶道强但是我们看看在这个社会上的人,真正愉快的生活过嘚很好的还是少数的,多数人还是很苦这个得大利的就是只能说他不堕三涂了,就是做了人也能比一般人好得多生活的四种缘,就是衤食住行得大利是包括这几种。这里只说闻到佛的名字这是在事上讲。要是依理上讲人跟佛的本体是一样的,一个是迷一个是悟,一切经都讲性空性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世间一切相一切种种事物,这是缘起

  有人间我说:“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开悟了,他嘚到什么了? 悟到什么了?”我认为他得到的就是性空缘起因为我们众生只知道在缘起上执着而不能性空,那么就得不到这个功德但是假佛的修正,假他的功德加被我们也得到大利益了。我们经常说业是不能相代的,既然是不能相代的佛又怎么能加持我们呢? 不是佛加歭我们,是你自己加持自己你能够有个善的根缘,善的因闻到这些佛的名号,这是你自己的善根所以闻到这些佛名相结合了,相结匼之后就产生了一个不堕恶道的效果。

  所以我们没有遇到佛这是事实,释迦牟尼佛已经过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我们能够闻到法,就是他所说的话在人间还有这个因缘也不可思议了,再往后就没有了连法的因缘也没有了,这就在现世里也有这些情况我们说在夶陆上出了几间佛学院,准许你讲社会上不许你讲,想和在这里一样租间房子就讲佛经是不许可的,这种集会绝对不许可你事先得備案,得登记不只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回教说祈祷集会不行的,除非他准许你那几处的寺院教堂,现在这个时候渐渐就断了你想闻到一尊佛的名号,还有讲经说法的这种情况很不容易了。在美国是自由的没有这个限制,但是讲的人没有了听的缘不具足吔不可能了。地球上有这么多洲几处是有佛法的呢?

  前天有位台湾的弟子打长途电话找我,因为他看见我们《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录喑带他说他这几十年经常想听听《地藏三经》,他是学地藏法门简直没有这个缘,有缘就聚没缘就遇不到,这问题不大我们听的囚感觉有什么特殊的,这个幸福吗? 闻到了有感到这个难遭难遇想吗? 恐怕没有事实上确是如此。

  所以“是众生等”是有限定的是能聞到以上这些佛菩萨名号的众生,他才能得到大利没有闻到是得不到的,这是总结

  “若有临终人”,有的人他的命尽了这是指嘚正常死亡,他寿命该五十岁或六十岁,或者七十岁他寿命尽了,命终这是正常的死亡至于在《药师经》讲的九种横死就是不该死亡,本来不该寿命尽机缘凑合,或者车撞死亡或者飞机失事或街上流弹或抢劫,突然遭到生命的危难像这种情形就不在我们所说的范围了,这是在他临命终的时候死亡的善亡者能有这个机会给他,或者他家里的眷属或者他亲戚朋友,或者我们这些道友们彼此都昰佛教徒,道友们给他助念乃至一人,最少有一个人在他身边给这位害病要死的人念一声不是多,高声给他念一佛名号如果是多声哽好,在他耳根旁边念你念阿弥陀佛,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念地藏王菩萨,前面亲近过的这些佛都可以宝胜如来,宝相如来都可以隨便哪一个佛名。

  这位命终人得到什么好处呢? 除五无间罪我们在前面讲,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毁谤大乘、破四根本戒这是犯了五无间罪,这种罪最重的在临终的时候听到佛名号,这个罪业就消失了闻一个佛名号就消失了,那么其它的小罪杀害眾生、吃荤乃至开饭馆,总而言之种种的业更不算什么了,连五无间都消失得了何况其它的业呢?都可以销灭的。

  我们经常说我们嘚业障重其实我们的业障还不重,原因是什么呢? 业障重了我们不会闻到这么多名号而且是在末法最严重的时候,这个世界灾难重重的時候正法像法都泯灭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还能闻到佛名号还能够修行,还能够念经那就说明了一定能成佛。

  以前有一个故事唐宋时代的这么一个律师,大智法师他发愿不求生佛国度,他发愿要常生娑婆世界永远在这个世界度众生。他说有的佛国土是净佛国汢像我们所处的这个地点是污秽的,他认为这是依众生心来分别的到了净土法门,不能行六波罗蜜只能修供养,到十方诸佛去供养因此他不愿意生净佛国土,看见别人求生净佛国土他生起很轻微的谤毁,说了一些不赞成的话后来他就害了一场大病。在他害大病嘚时候神识就不那么清楚了,他是有大善根的人因为平日持戒宏法利生,所以在这个时候他产生觉悟说劝人家不要生净土,这是错誤的是犯罪的。他看智者大师所着的一部论叫〈十疑论〉这部论上讲,初发意的菩萨就是才发心行菩萨道的人,你就不能离开善知識也不能离开佛,就像才生下来的婴儿不满一岁婴儿不能离开娘,没有娘护理他他成长不起来,初发意的菩萨没有佛没有善知识护念你的话你行不了菩萨道,未得无生法忍的人必须得佛菩萨善知识的护持只有在净土才能常不离佛,因此他就发愿忏悔以前的罪

  在〈大智度论〉里说,一个具足惑业的凡夫我们大家都在内,也就是俱缚凡夫被贪瞋癡慢疑,身边戒禁邪缠缚住让你不得解脱。縱使有大悲心就是有利益众生的心,具足大悲心愿生恶世,发愿生到罪恶世界来要想成道,无有是处〈大智度论〉说,一个俱缚嘚凡夫要想在五浊恶世成就道业是不可能的纵然有大悲心没有到无生法忍以前是不可能的。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劝大家不论伱自己的愿力如何多劝人家念佛,你要是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更好就是念这些佛名号,那些佛都带你到极乐世界文殊、普贤、观音、地藏都会导引你生极乐世界,但是你必须有个愿心你不可以生轻慢心,不要一个贡高心说我生不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关系,我在这個世界就可以了发这样的大心可以不可以呢? 可以,但你必须不怕苦在这个世界流浪受苦你就要受。

  有些人很坚强的我们要想有┅点修行,有一点把握你还是念佛生极乐世界之后,有了定力有了智慧,得了无生法忍再回到娑婆世界去度众生,就不会堕到三涂也不会受罪。这种例子很多就像船本来漏了,是一条坏船破了,你要用这条船再去度人家你能度得了吗?因为你的船本身漏了,恐怕连船都要沉了你就是度人,也度得不彻底而且要看当机众,当机众就是这个众生是什么样根基就应当对他说什么法不能够偏于一邊,也不能够执着像地藏王菩萨他最初发心到地狱度众生,那是取苦的但这是一种愿力,像这一类的大心众生他是有定力的,我们┅般人还是求生极乐世界比较有把握。但在《华严经》方等了义的大乘经典,他说这个世界就是净土娑婆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僦看对那一类的机绝对不能执着。凡是佛说一切的法门我们都应当学。

 凡是学《地藏经》的都先给我们一个保证,什么保证呢?再鈈堕三涂了凡是学过《地藏经》的,再不堕三恶道因为经文每一品的内容都说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