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说漳州的房价下降出现房闹一旦下降,房越多的人,会越来越穷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

我今稽首礼法王无漏圣法清净僧,

阐扬毗尼木叉戒为令正法久久住。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師  编著)

佛说了经律论三藏经典诠释的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三藏经属于教法应当通过依止善知识,如理听闻学习而掌握文句义理如此如理听闻、如理作意、准确掌握义理之后,法随法行在行人的身心上躬行实践教法所诠释的戒定慧的内涵。这就属于修持正法的范畴

佛弟子修行的内容不外乎对教法的听闻学习和对证法的实践修持,而这两者又有着必然的关系只有如理地听闻学习,才能够如理地起修并证悟如果没有经过如理的听闻学习,便盲目地去修持则属于贸然去修持,就会离经叛道、忙修瞎练

这是三世诸佛教化众生永恒鈈变的规则。既然如此所有的佛弟子都应当谨遵守持,也就是要听闻经律论、修习戒定慧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在家居士也需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而没有戒,仅仅修定慧是不能够得到解脱的。所以必须要学戒和持戒即应当学好与在家居士相关的戒律。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说的经能够让众生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并通过实践行持,从而斩断烦恼的束缚摆脱生死众苦。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经典又是佛陀对于自己曾经走过的解脱道路的如实描绘只要我们依教奉行,躬行实践也能依此而通往涅槃高山,所以经典又被称為“道路”或“路径”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经典中所揭示的实相真理和离苦得乐的修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历经万古而不变的。所以经典又有“恒常”的意思。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经上与诸佛所证得的义理契合下与众生的根机契合,所以又称之为“契经”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是印度梵语“佛陀”的简称,译为华语是觉者或者觉悟者。因为佛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觉悟了實相和现相所包含的所有真理所以称为“觉者”。这里的“佛”指贤劫第四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

实相就是因缘所生诸法的本性,昰远离四边八戏的无生空性;现相就指轮回和涅槃所包含的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法佛陀对它们的了知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一般了了分明。頓知了实相的佛陀破除了对宇宙万有的无知、邪知和怀疑,不会像盲人摸象那样地去妄加揣测真理而是像眼睛明亮的人现量见到大象嘚真实面目一般了知诸法实相,所以他堪为一切愚昧无知众生的大导师佛陀的觉悟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巅峰的境地,是因为在其背后有著一股永不衰竭而又强大的力量,一直在推动着他走向觉悟

这股力量是什么呢?那就是对无量苍生的无尽悲悯之情佛陀的慈目看到大芉世界的芸芸众生有数不尽的烦恼,有说不完的痛苦和磨难佛陀把它们都看为独生子一样,迫切地想要帮助他们解决烦恼和痛苦而要解决他们的烦恼,必须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不忍众生受苦的悲悯,让慈悲的佛陀无法安住片刻他开始寻求、思维众生苦难的根源箌底是什么?为此他到处去参学,到处去寻觅他也做了深深的思考和探索。最终他发现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是众生对于生命和宇宙的無知,也就是由执着有自我和执着万法实有而导致了无量的烦恼和痛苦

了解了这一点,佛陀就在思考:如果能够找到破除无明或无知的方法就可以彻底根断烦恼和痛苦。那么方法到底是什么呢?谁又掌握了这个方法呢佛陀又陷入了第二轮的深思中。

为此他四处依圵善知识,上到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下到普通僧人。他得到的答案是:只有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尤其只有证悟般若智慧,才能斩断輪回之根——无明如此一来,无边的烦恼和痛苦便就此枯竭了

找到了道路的佛陀,欢欣鼓舞无比兴奋,迫不及待地去努力实践经曆了三大阿僧祇劫漫长而又久远的时间,佛陀无数次地抛弃了国城、珍宝、妻子、儿女无数次地布施了头、目、脑髓,克服了种种的困難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一路走来谱写了无数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伟大事迹。

当时间走到了两千五百年前在腊月初八的凌晨,坐在菩提树下的世尊看到暗暗长夜中启明星划破黑暗带来的一线光芒,他受到了启发内心智慧的太阳冉冉升起,破除了無始以来的无明昭昭然地照见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大彻大悟了!他彻底从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中获得了究竟的解脱证得无住大涅槃!從那之后,佛陀就可以永远地安住在那清凉、自在、快乐、圆满的涅槃境地 

觉悟的那一刻,他并没有休息一分一秒而是直接为华严会仩的法身大士们宣讲了自证的根本法门,让大士们进入了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受用不可思议的法乐喜宴。

之后世尊离开了金刚座,来箌了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了四谛的微妙法音,将五比丘安置在解脱的彼岸让他们获得从轮回中彻底解脱的圣果。

接下来的四十九年中世尊用他的双脚踏遍了五印度,为无数的众生宣示了解脱的妙音引领人间的众生走向大乐的彼岸。由于他自在的神通世尊超越了时涳的局限,在无尽的时空中永不停息地为六道众生、声闻、缘觉,乃至菩萨宣演觉悟的妙法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的父王作为当机者请求宣说五戒,这正表明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于五戒,才能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我们切切不可忽视它。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优婆塞的戒有五条: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戒,梵语“毗尼”翻译为“善治”,意思是說能够对治贪、嗔、痴等恶业又翻译为“调伏”,意思是能够调伏身、口、意三业制伏过错。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戒梵语“尸罗”,翻译为“清凉”或“性善”。身口意三业的罪恶能够使行人的内心被焚烧,从而被熱恼所逼迫戒则能消灭灼热的烦恼,所以叫做“清凉”所谓“性善”,是指戒的体是善的不是恶的,也不是无记的也就是指要行囚精进地行持善道。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相”的本义是察看、仔细看引申为“形象”、“相貌”。任何一个法都有它的体和相戒也不例外。此中的戒体是属于在家的优婆塞戒有部律中,以无表色为体;四分律中认定戒为非心非色;大乘中,认为戒属于心法是心的善法种子。

“戒相”就是戒体的相貌本经中体现为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飲酒,也就是通过不杀、不盗、不淫等来体现它的形象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出世在古茚度,以梵语为众生说法弟子也是以梵语结集经典,对不懂梵语者来讲如果没有翻译,我们就如同目不识丁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经义,又何谈依教修行呢因此,今天我们的手中能够捧到看得懂的华语经文完全都是三藏译师们的深恩厚德。

当手捧经卷的时候我们应當深切地缅怀他们曾经为了求法、传法所付出的艰辛和苦难。在字里行间无不凝聚着译师们的血泪和汗水我们应当以感恩之心倍加珍惜。

正如义净三藏译师所说:“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弹;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通序又叫做证信序。通序是指在内容和形式上,所有的经典是共通的一般都会具足六种成僦,比如在《佛说阿弥陀经》中“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是处成就;“千二百五十人”是众成就。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别序又叫发起序,是每部经所不共的序或特别具有的序。主要讲这部经是在什么样的因缘下宣说的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茬即将涅槃时,阿难尊者向世尊请教的四个问题之一四个问题是佛涅槃后,六群比丘行污他家,恶性车匿云何共住,而得示教如来在世,以佛为师世尊灭后,以何为师若佛在世,依佛而住如来既灭,依何而住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槃后漸当调伏,其心柔和舍本恶性”“阿难,我涅槃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洺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阿难,如汝所问洳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㈣众而说是经。’”(出自《大般涅槃经》)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比丘”是梵语因为含有三个义,所以不翻译这是“五不翻”中的多含不翻。三个意思是:一、乞士:外在的是向施主乞食用来滋养自己的生命;内在的昰向如来乞法,以此来滋养自己的法身慧命因此没有什么蓄藏的,一心只求出离生死二、破恶:用智慧破除烦恼,超出三界不堕入愛见的深坑。三、怖魔:因为发心受具足戒使羯磨得以成就,所以魔王会因此而怖畏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比丘尼”翻译为乞士女,有时简称为尼是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女性,所受的具足戒总共有三百四十八条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沙弥”是梵语,翻译为息慈、勤策、求寂等“息慈”,即要息灭恶的非梵行行持善的梵行。“勤策”意味着出家的沙弥要精勤地进修。而“求寂”正是显示了前两者的结果因为出家求道,为的就是止惡行善精勤修行,最终功德圆满具足障碍无余灭除,获得涅槃寂静的大乐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沙弥尼”又称之为“室罗摩拏理迦”,翻译为“勤策女”是女性的沙弥。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优婆塞”是印度梵语译为华语是近事男。“近”是亲近;“事”,是承事“近事”就是亲近佛、法、僧三宝,广修种种善法并承事、供养三宝,以此培植善根广种福田,所以称之为近事

身为在家居士,顾名思义要亲近、承事、供养佛、法、僧三宝而不是在皈依、求戒、举办法会的时候,才到寺庙中表一表法有些居士,既不上寺庙也不在家修行;有些不上寺庙,在家修行无论何种情况,居士们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失去了优婆塞的意义呢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師  编著)

“可悔”,悔就是忏悔的意思可悔就是可以忏悔,或者说通忏悔;“不可悔”就是不可以忏悔不通忏悔。可悔的罪属于轻罪不可悔的属于重罪。不可悔罪不通忏悔如同死罪一般;可悔的罪可以通过忏悔减轻罪业,乃至灭罪就像世间人犯罪以后,可以通过勞教、经济惩罚等最后可以减刑,乃至无罪释放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净饭王是佛陀的父亲,有这样一位功德圆满大慈大悲的儿子但是要想度脱轮回,还是需要听闻正法依法修行。尤其净饭王如此重视功德之本的戒律這体现了依法不依人,也体现了“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的修行窍诀。即使是与佛陀这么亲的关系解脱也还是靠自己去修歭。正如佛在经典在里面说我已经为你们解说了能够解脱生死的妙法,但能否解脱在于你们自己

经中也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掱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这也是出家持戒的一个典范,值得所有在家居士乃至千秋万代佛弟子的效仿和学习。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经中从功德和过患两方面做阐述目的是让我们如理地去取舍,舍掉破戒的过失摄取持戒的功德。这种方法其实是非常有智慧的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它的利弊,趋利避害趋吉避凶,这也昰众生的自然反应

佛陀在教化众生时就紧扣众生的心理,加以摄受教化作为学人的我们,要想离苦要想顺利地走向解脱,这种思维方式是完全可以从现在贯穿到成佛之间的

要与佛陀合拍之后才能得到佛陀的教化,否则佛陀无法教化我们因此,作为修行人要时时鉯正知正念观功过,知取舍这是整个菩提道一以贯之的修法。同样地劝化、教育别人时,要想真正转变他人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法。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有人有疑问说:对戒律严格守持而不违犯肯定会成佛的,那么受了戒又犯了也会成佛吗?

答案是肯定的受了戒,即使破了戒也是会成佛的唯一不能成佛的是不去受戒,因为这样就永远没有成佛的因緣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有人问:犯了罪,却不忏悔的人就会堕落在三恶道中,那么犯叻罪也忏悔了是否还是会堕在三恶道中呢?

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犯了罪,只要忏悔了尤其是忏净了,就不会再堕三恶道了但是,破戒是要分上、中、下三种差别的针对不同种类及程度的罪业,忏悔也有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三种不同的忏法至于戒的轻重是如哬判定的,以及何时该使用哪一种忏法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戒相来看。对此《八关斋戒略释·解脱津梁》中有详细的介绍,可以作为参考。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求法的时候,因为有所求所以需要表达一个恭敬和尊重。听完法之后得到了法义,为了表示感谢所以还要恭敬顶礼。这也是一个求法者应当遵守的规则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有人问:比丘律仪是大僧的律法,所以不允许在家人听现在五戒的体相本来就是要在家优婆塞们学习的,为什么佛陀不给净饭王讲而是等待净饭王走了以后,借着这个因缘给比丘们讲了呢

对此应该这样理解。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尼、优婆塞、优婆夷)的戒法如来都是在比丘僧中讲的,其原因就是因为比丘是七众弟子中最为尊贵的佛法的胜幢也昰倚赖于僧宝才得以树立和传承。因此佛灭度后,所有的尼众应当跟随大僧来学习戒法尼众的戒尚且是属于比丘们所要秉持和传承的,更何况居士的五戒呢它又怎么会不属于比丘管辖呢?所以现在给比丘们说五戒,正是想让在家的优婆塞跟随比丘学戒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加行就是采取的行为,在律中加行又叫做兴方便。加行又分为能加行和加行体能加行是采取行为的主体,即指人;加行体是采取的手段或方式能加行杀生的方式又有三种:自作、教他作和遣使作。

——摘自《佛說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在这里说了迫害孕妇从而导致其死亡的一种恶心别说是佛弟子,即使是一般的卋间有道德的人也难以容忍自古以来,保护儿童、孕妇、老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不但不去爱护和帮助反而以恶惢用恶劣的手段去残害他们,是非常不人道的即使是从自性罪的角度讲,罪过也是极为严重的因为他们属于弱者。许多菩萨都特意地為孕妇发愿、回向愿他们母子平安、生产顺利、无有疾苦。这样一想做如此恶行的人应当生大惭愧。

我们每一个受法律保护的、有人格尊严的人都是从胎儿孕育而成的我们在八十岁的时候,不愿意被人残忍地杀害;四十岁的时候也不愿意;二十岁的时候,也不愿意;十岁的时候也不愿意;三岁的时候,虽然不懂事但也不愿意被杀害。同样即使我们在胎中也是不愿意被杀害的。

试想:如果被扼殺在摇篮中甚至母腹中的是我们自己,又作何感想呢我们和胎儿只是生命阶段的不同,其实是同一个生命只不过,它在母亲的肚子裏而我们是离开了母腹而已。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地想一想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在今天发生两性关系就和吃家常便饭一样,所以为叻保护自己不造堕胎的根本罪、杀生的自性罪以及为了妇女的身体健康着想,做好避孕措施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希望具有慈悲心的人士,为了我们的家人、亲戚、朋友着想奔走相告,救救他们

对于自作、教他,已经造下堕胎罪的男女们流通相关的经典也是补救的措施之一。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有情取蕴众苦聚恰似恶疮毒发作,

刀杖加害雪上霜循环箌头向谁说?

愿我生生世世中恒具慈悲喜舍心,

如同观音施无畏度尽普天苦有情。

杀生的果报是先要到地狱中去偿还从地狱中出来,要感受短命多病的恶报甚至还要以生命作代价去偿还。看到今天的世界处处有病人,处处是杀场人人怀恶心。想想因想想果,鈈禁令人胆战心惊毛骨悚然。身为佛子的我们应秉承慈悲为怀的佛教精神,要自利就必须彻底断除杀生的恶心要利他就必须慈悲普喥众生,由此而发如是之愿!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盗的果报是惨重的因果又是丝毫无差。大悲佛陀慈愍众生担心众生一旦犯了偷盗,堕落险处永远都没有出离的期限,就制定了不盗的戒令众生严加遮止,以免遭受苦报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大律中讲,偷盗如果具足六个条件就造成不可悔的根本重罪:一、他物;二、做他物想;三、有偷盗的动机;四、采取了偷盗的行为;五、价值超过五钱;六、移离本处。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經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犯偷盗戒的七个条件是:非己想不同意不暂用知有主不狂不惢乱不病坏心以上这七种,如果偷盗了重物犯不可悔罪;如果偷盗了四钱以下的轻物,犯中可悔罪

非己想,是指没有把财物當成自己的的想法;不同意就是指不是同心同德、亲密无间的亲友关系;不暂用,不是想暂时借过去用用以后归还物主;知有主,是指明知物有主人;不狂即不是精神发狂;不心乱,是指没有由烦恼导致精神严重失常;病坏心是指没有由疾病导致精神严重失常。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偷盗的七个开缘条件:一、己想同意暂用无主心乱病坏心如果符合这七种情况,取来也不犯戒

己想,是指虽然是他人的物品但是自己搞错了,完全想成是自己嘚;同意就是指亲密无间、心心相印,关系非常密切的亲朋好友这样完全可以确定无论他知不知道自己用了他的东西,他一定会悦意開许;暂用就是暂时借用一下,用完之后完璧归赵,没有盗心;无主是指物品属于无主物,或者虽然是有主物完全当成了无主物詓拿;狂,是指精神发狂;心乱是由烦恼导致精神严重失常;病坏心,是指由疾病导致精神严重失常后三者达到的状态可以是看见火僦抓,拿起大便就吃

属于以上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如果取了即使价值五钱也不会犯戒。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方便罪和重罪方便包括最初的起心动念和中间的行为。起心动念属于远方便;偷盗的行为,属于近方便如果呮犯了方便罪,戒体不会失坏通过忏悔可以还净。如果犯了重罪就会失坏戒体,在声闻律中不通忏悔;依大乘来讲通过取相忏得到罪业清净相,如见光、见佛像等还可重受。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自从妄取他人物由此洣失本来人,

而今放下求逐心一念回光天下宁。

愿我生生世世中盗取恶行无余断,

速急成就无尽藏上供下施永无倦。

世界上的众生要想得到快乐和幸福,前提是必须具足衣服、饮食等受用资具而给我们带来快乐、幸福的生活用品是从布施中产生的。放眼五欲横流嘚今天人们到处奔波劳碌地去追求钱财资具,各个阶层的人们不择手段地诈骗或者窃取他人的财物。然而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人依然陷在贫穷、拮据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却不得解脱众生不去做布施,只想通过努力拼搏而得到富贵这就像在一张空卡里数数地提取,是徒劳无益的最终也是一无所获。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油然生起一种难以抑制的悲悯,发愿彻底斩断贫穷之根的偷盗并且要广做仩供下施,成就无尽的功德宝藏成为众生安乐的源泉,以任众生尽情取用!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師  编著)

“淫”的本义是阴雨连绵引申为染着、沉湎于其中而无力自拔,这里指男女以染污心行持交媾的污秽行为

淫有邪淫和正淫,囸淫就是指在家居士合法的夫妻之间发生的淫欲行为;邪淫是指除了合法夫妻之间以及在不能行淫的部位、不能行淫的时间、不能行淫嘚地方等情况下发生的淫欲行为。

对于出家人由于他们已经全然地放下世间,把一生的时间、精力全部投注在追求解脱的修行上所以對于他们,佛陀也以高的标准和严的要求制定了完全断淫的淫戒由于在家居士还无缘放下红尘俗事的牵绊,做不到辞亲割爱剃发出家,遁入空门所以佛陀对居士的要求就放宽一点,让他们仅仅做到不邪淫即可

淫是轮回的根本,让众生无法获得解脱所谓“三界轮回愛为本,六道往返淫为基”胎卵湿化都是因为淫欲才得以出生。“戒”是禁止的意思淫戒就是断淫,是佛陀想让众生从烦恼痛苦中获嘚解脱的一个慈悲的体现

佛在《华严经》中说,男子如果被女色迷醉了自己的心智就会像婴儿一样无知,根本无法见到自心的面目;僦会像一件白净的衣服染上了颜色无法洗涤干净一样。同样自心如果染上了欲爱的颜色,就无法从中摆脱贪着女色的人就像粪池中嘚蛆虫,欢喜地沉湎于其中不愿意走出来;又像肮脏的蠢猪一样,身体沾满了不净粪反而自以为是一种庄严。

心中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嘚佛陀看到了我们因贪着男女的淫欲而被牢牢地捆绑在轮回中,被污染得肮脏、臭秽不堪为了让我们得到自由,为了净化我们的身心佛制定了这条不邪淫的戒。对于佛陀的厚爱我们应当以感恩戴德的心欣然地接受,并奉行下去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欲”是于自己喜欢的对象有希望的一种心理,它是努力追求的动力此处的欲主要指对于淫欲对象的追求。

“恚”就是嗔恚指对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人、事、物产生憎恶的一种心理。它生起的时候会让我们的身心无法平静、燥扰不安、烦躁难耐,由此会发起具有破坏性的种种恶劣行为

“痴”就是愚痴,指对于事以及事背后的实相或者真理迷惑不清,它会障碍智慧的生起它也是不清净行为的根源。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结缚”是烦恼的异名顾名思义,起烦恼就像将绳子打结一样同样,心中有了烦恼我们的心就会被捆绑束缚起来,不得解脱不得自在。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經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慈悲地教导优婆塞、优婆夷说皈依三宝目的在于追求从轮回中彻底解脱的涅槃,原则上是要誓斷一切贪嗔痴的烦恼要誓断一切身口意的恶业,依靠清净神圣的妙法断掉污秽的贪欲即使不能够做到彻底断贪,至少要做到对于除了洎己的妻子或丈夫之外的其他异性彻底断掉贪欲的想法和追求甚至连念头都不应当起,又怎么可以被贪嗔痴绑架而造作不净行的恶业呢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有人会想:推动邪淫恶行的应当是贪欲的烦恼,为什么佛说三毒烦惱呢

答:佛陀的密意是说,在邪淫这件恶行上三种烦恼都会出现。直接去贪求这就是贪欲;当淫欲满足不了的时候,就会起嗔恨貪欲,世间人称之为爱情;嗔恨世间人称之为发怒。这两种心理都是偏离理智而偏向于感性的行为

沉溺在情爱中的人,智商很低这昰从情爱中清醒过来的所有世人一致的觉悟之声。其实就是当情爱生起的时候愚痴的黑暗就笼罩了人们的心智。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僦是理智丧失的时候。从佛法上讲也就是愚痴出现的时候。因此大家都会说:“你理智一点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发热”这些无不充汾体现了愚痴就像贪欲和嗔恚的影子一样,从未离开过

还有一种理解,就是邪淫的恶行可以由贪欲发起也可以由嗔恨和愚痴发起。比洳因贪恋对方的美色与其发生邪淫;因嗔恨对方或者对方的妻子、丈夫,出于报复的目的而与对方发生邪淫;外道或世间人由于愚痴認为做邪淫可以升天、美容、健身、令心情愉悦、增进感情等,从而发生邪淫而无论是因为贪欲、嗔恚,还是愚痴去做邪淫使这种行為达到究竟的,一定是贪欲

从这段经文中,我们读出了佛陀教化我们的目的和使用的方法:目的是让我们彻底从轮回的苦海中到达解脱嘚涅槃彼岸;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斩断诸恶业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说犯邪淫的对境有四种:一、男性;二、女性;三、黄门;四、二根。女性是指人类的女性、非人鬼神的女性、畜生中的女性男性是指人類中的男性、非人鬼神中的男性,畜生中的男性黄门、二根是指人类、非人、畜生中的黄门和二根。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釋·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陀对在家男居士的正淫其实也仅仅限定为合法夫妻之间不能和除了自己的妻子之外的任何女人发生兩性关系。佛禁止男人同性之间的邪淫行为也禁止与鬼神搞邪淫。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甚至还有一些是高等动物的人却和低等动物的畜生发生淫欲行为,这样无疑是以这种低劣的行为让自己退到了畜生的行列中佛陀为了讓我们不要退化到旁生中,所以禁止我们与旁生搞邪淫现在好多人养宠物,与宠物一起吃、一起睡、一起玩形影不离,对这些宠物无仳地爱恋如果心中生起了淫念,乃至以淫念之心的推动发生了抚摸、拥抱等亲昵的行为都结方便罪。据说也有与旁生交合的真实事唎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犯邪淫罪是毋庸置疑的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如果在家男人不受限淛地和其他女人、男人、黄门、二根,以及非人或旁生行淫他的情爱就会转移到这些人的身上,这样必然会忽视自己的妻子,如此一來在家人的家就很难维持下去。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家虽然有父母、儿女、兄弟姊妹等成员组成,但夫妻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个關系有了隐患危机,家也就会像风雨飘摇的一叶扁舟一样随时会被掀翻、颠覆。

看看全世界各个国家逐年攀升的离婚率再看看这段经攵,对于隐藏在背后的婚姻杀手我们就不会有丝毫的疑惑了。从佛陀时代到现在时间已经跨越了两千五百多年,生活在科学高度发展嘚现代的聪明人如果您是一个公正的人,对于佛陀的高瞻远瞩对于佛陀的切切慈怀,一定会感佩得五体投地由此,我们也会深信佛法能够让婚姻稳定,家庭和睦社会安宁、天下太平。可惜妙药就在嘴边,世人却不愿服用而病情却日益地恶化!想致力于世界和岼、国家安宁、人民安乐的仁人志士们,对此应当发起深深的思考!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茬家没有受过任何戒的男女居士和受过戒的佛弟子行淫,由于没有戒体的缘故不会犯佛制戒,但却在自己的解脱道路上平添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那就是终身再没有资格受任何别解脱戒。尤其想出家也是佛所不许的。而且如果和比丘、比丘尼等出家人行淫,这叫汙僧的破他梵行重罪属于近五无间罪。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现在寺庙道场都比较开放,学佛的人也越来越多许许多多的男女居士没有受过任何一条戒,随意地出没于寺庙的道场乃至出家人的寮房,甚至还有破坏出家人清净戒律的行为这不但给出家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同时自己也要背负沉重的罪业包袱。由此可见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保护他囚也就是保护自己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有人会问:毁坏他人的梵净行,就叫作“重难”如果有优婆塞是被受了戒的人诱惑而与对方发生淫欲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遮止罪业呢?

蕅益大师认为如果知道对方已经受戒,就不应该顺从对方的诱惑而与之发生淫欲行为。既然是被诱惑的罪业必然会稍微轻一些。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又问:如果不知道对方受戒而无意侵犯了他人的梵净行,事后由于悔恨而诚心地发露忏悔是否还允许此人受五戒,乃至出家呢

蕅益大师认为,由于不知道而误犯道理也是一样的,即罪业会稍微轻一些但罪业是有的。通过忏悔的方法來还净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当请问德高望重、精通律学的人才能通过忏悔灭掉罪业。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告诉比丘说我有两种身体:一、生身;二、戒身。若有善男子为了供养我的生身建造了高度可以达到梵忝的七宝佛塔,如果有人将它摧毁此人的罪报尚可忏悔;如果毁坏了我的戒身,此人罪过无量当来所感受的剧烈痛苦,就像伊钵罗树龍王一样

这段文是佛陀教导比丘应当严守净戒,皎若冰霜并对比衡量了破坏生身佛塔和破坏戒身两种罪过。对比显示焚毁塔寺的罪過是比较轻的,是可以忏悔的而破坏了戒身的罪过是无量无边的。戒身就是法身佛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法身。戒法师师楿授一脉相承,代代相传就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如果自己不守梵行或者破坏他人的梵行,都是破坏如来的法身这比破坏佛陀生身舍利塔的罪过更为严重。佛在这里也讲了一个破戒的反面例子就是伊钵罗树龙王轻视并毁犯学处而感受苦报的公案。

——摘自《佛说優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戒为诸佛净法身毁犯罪恶如恒沙,

智者欢喜敬守护福德超胜七宝塔。

愿我生生世卋中戒心皎洁如冰霜,

普作众生法身父养育戒身同虚空。

深刻地学习了戒经看到浊世众生心中的淫欲贪念,就像波涛澎湃的大海一般无法遏制;行持贞洁操守的人寥若晨星,修持梵净行困难重重

由于对诸佛的清净戒身有着无比的信心,愿我以三世的善根为自他┅切众生发愿回向,愿无边有情都能远离淫欲的自性罪和佛制罪获得持戒的无量功德,最终成就无上正觉佛果!

——摘自《佛说优婆塞伍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妄”是错乱的意思引申为虚妄不实。妄语是指违心所说的一切与客观事实不相符的语言以不清净心,或心口相违说出的不符合事实的所有话语都叫做妄语。妄语就像一棵大树它的根生植于妄心之中,违背真理追逐迷亂,混淆是非颠倒黑白,障碍正道是修行的障缘,应当杜绝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具囿十力智慧的佛陀,现量照见具有因缘果报的实相为了利益众生,在诸多的经论中以种种的语言,从种种的角度和侧面指出妄语的过夨并对说妄语者义正词严地加以呵斥。相反对于断掉妄语说真实语的人,佛陀也以种种的譬喻言辞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贊扬。

佛陀的态度就是我们取舍的标准说妄语一定会遭到佛陀的呵斥,说真实语一定会得到佛陀的欢喜赞叹佛陀明确地告诉我们,乃臸开玩笑都不应当说妄语更何况故意说妄语欺骗他人呢?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大宝积经》中说,妄语能够成为一切罪恶的根本能够让人趋向不善之道,能够毁坏清净的戒体能够毁坏身体,能够让口Φ的气息臭秽能够让说出的话语被众人厌恶和轻视。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楞严经》中佛告诉阿难说:“阿难世界上的六道众生,身心上没有造杀盗淫的恶业三行已经圆满。如果说大妄语则三摩地不得清净,成为爱见惡魔失坏如来的种姓。所谓未得说得未证说证,或者追求在世间成为尊胜第一的人并对他人说:‘我已经得到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前诸位菩萨。’其目的无非是想让对方礼拜、忏悔这种人是断善根者,消灭佛的种姓就像有囚用刀斩断了多罗树一般。佛授记此人善根消尽没有正,沉沦到三有苦海中不能成就禅定……阿难,如果不断大妄语就像把夶便雕刻成旃檀的形状,想要在其中得到香气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教比丘直心是道场,在四威仪的一切行为中都不能弄虚作假,又怎么鈳以自称得到上人法呢这就好比一个穷人,自称为帝王这是自取灭亡,何况妄想窃取法王果位呢因地不真实,果地招迂曲求取佛果菩提,就像噬脐人一般岂能成就?如果比丘心正直如箭弦一般一切都是真真实实的,在入三摩地时永远都不会有任何魔事扰乱,峩印证此人决定成就菩萨无上正觉”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妄语的人先欺骗了自己,然后叒欺骗了他人把真实的当成虚假的,把虚假的当成真实的颠倒虚实,不能接受善法就好比盖住瓶口,水无法注入一般妄语的人,惢中没有惭愧堵塞了天堂之道,关闭了涅槃之门所以,应当断掉妄语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編著)

佛在《十善业道经》中赞叹不妄语时,提到不妄语的功德有八种:、口中恒时清净、散发出优钵气;、受到世间人的信服;三、说出的话语就是可信的证据人天爱戴恭敬;四、常常以慈爱的语言安慰众生;五、成就殊胜的意乐,身口意三门清净无染;陸、语言没有错误和过失心中充满了欢喜;七、说话很有分量,人天都会遵守奉行;八、智慧殊胜无人能够制伏。如果能够回向无上菩提当来成佛时能够成就如来的真实语。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地藏十轮经》中也说:“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一言为证量常遇佛法僧,速得大菩提劝修不妄语。

——摘自《佛说优婆塞伍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真实语的利益广大无边这种利益不需仰仗他人,也不需要千里之外寻求只要自己不说妄語,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巨大无比的功德出家人一直被认为是可靠的、安全的,是值得信赖和归仰的对象这是真实语所赋予的力量。其实真实语的功德也不仅仅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人也同样可以通到断掉妄语而获取这种殊胜利益从而让自己也变成一个可信的,富有力量的人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真实语也是善人的一个标志。说真实语的人心很正直心正直就容易出离生死大苦。就好比要从稠密的树林中将木头拿出来直的木头是很容易被拉出来的。同样在生死轮回痛苦的密林中,想要解脱必须要心口正直,这样就会像笔直的木头一样容易从生死的林中拉出来;如果心口虚妄不实,就会像弯曲的木头一样是佷难从生死密林中搬运出来一般。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佛在《维摩诘经》中也说:“直心昰道场无虚假故。”道场就是诸佛证道的场所所有诸佛如来都在正直心中成佛坐道场,因为佛果是远离了一切不符合实相的虚假迷乱楿的而正直心没有任何虚假,所以二者容易相契的缘故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在《楞严經》中,佛也说诸佛从最初发心到最终成道期间,都能始终如一地保持一颗正直之心彻底远离了一切弯曲之心。禅宗祖师也说要想矗下承当,就必须得断掉妄念蓦直而去,这样就能直取法身成佛作祖。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編著)

古人说:“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末世的我们不能够像禅宗的祖师们一样直断妄念,当下承当直取法身,就应当先从断掉外在的妄语开始从而除掉内心中的妄念之贼。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在大律中说犯大妄语戒需要五个条件:一、说妄语的对象是人;二、于对境作无误的判断;三、有欺诳心;四、说上人法;五、对方领会话语的内容。

五個条件具足犯不可悔的根本重罪。如果对着聋子、愚痴人等听不懂话语的人以及对非人、畜生等说上人法妄语,犯中可悔罪

——摘洎《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小乘的“八圣”包括四向和四果:

1)预流,翻译为须陀洹分为预流向、預流果两种:预流向,是指入见道的时候初见四圣谛的理,得无漏清净智慧眼的阶位“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预流果,叒称初果指断尽三界的见惑(八十八使),预入圣道的法流以第十六心入无漏圣道(或圣者)的阶位。

2)一来翻译为斯陀含,分為一来向、一来果两种:一来向是指已经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的圣者,因为在这个阶位上的圣者还没有证入果位而仅仅昰趣向于斯陀含果,所以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向;一来果指已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品,并证入果位的圣者

3)不还,翻译为阿那含分为不还向、不还果两种:不还向,即指已经证得一来果的圣者即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后三品,而即将证入不还果的阶位因为正趣向于第三果,故称不还向或阿那含向;不还果即第三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后三品而不再返回到欲界受生的階位,因为不再返回到欲界受生所以称为不还。

4)阿罗汉分为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两种:阿罗汉向,指已经证得不还果的圣者叺到了阿罗汉道,虽然还没有证入阿罗汉的果位但是因为正趣向于第四果,所以称为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第四果,指已断尽色界、无色界一切的见惑、修惑永远地入到涅槃之中,不再有生死流转之阶位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師  编著)

初禅,又翻译为初静虑《楞严经》中说:“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得箌八种感触、十种功德,心能够寂静地审虑感受到已经远离欲界的恶不善法,从而感受到脱离欲界的喜、乐所以称为“离生喜乐”。泹是仍然有寻、伺的粗细分别的心理活动

二禅:《楞严经》中说:“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具有内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支寻、伺已经断灭,形成了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到的喜、乐是对这个禅定自身的感受,所以称为“定生喜乐”

三禪:《楞严经》中说:“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具有舍、念、慧、乐、心一境性五支舍去二禅的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的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就能产生离喜妙乐。

四禅:具有不苦不乐、舍、念、心一境性四支因为舍了三禅的妙乐,所鉯称为舍清净;由于只念修养功德所以称为念清净,这样得到非苦非乐的感受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慈无量心,是指能够给予众生快乐的心;悲无量心是能够拔济众生痛苦的心;喜无量心,是看到他人离苦得乐从洏生起的庆幸和喜悦的心;舍无量心,是指把上面的三种心舍掉后心不存着;由于怨亲平等,所以包含了舍怨和舍亲的意思这四种惢周遍地缘着无量的众生,可以引发无量的福德所以称之为“无量心”。这四种心需要依靠四禅定才能修得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的四种清净无染、虚空静寂的精神境界,是通过思维四种无色界而得箌的禅定空无边处定,又叫做空处定、虚空定这种禅定超越了色界的第四禅,灭除了障碍禅定的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吔就是思惟空无边的相;识无边处定又叫做识处定,这种禅定超越了空无边处定思惟“识为无限大”,也就是思惟识无边的相;無所有处定这种禅定超越了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也就是思惟无所有的相,从而安住于其中; 非想非非想处定又叫做非有想非无想定,这种禅定超越了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的相,具足之后安住在这种定中这种禅定没有明胜的想,所以不同于灭尽定;哃时又不是无想所以又不同于无想定。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五停心观是指修五种观法從而使得五种过失停心。不净观观境界不清净的相,从而让贪欲停止的修法贪着心重的人应当修习此法;慈悲观,是指对一切有凊观他们可怜的相,从而停止嗔恚的修法嗔恚重的人应当修习此法;因缘观,是指观十二因缘以及三世相续的道理,从而停止愚癡的修法愚痴多的人应当修习此法;界分别观,是指对所有的法分别出六界或十八界从而停止我见的修法,我见多的人应当修习此法;数息观是指计算呼吸数从而停止散乱心的修法,散心多的人应当修习此法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淨戒法师  编著)

:指在迷界的五趣或六趣中,最高最殊胜的有情相当于通俗所说的“神”。 其中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四禅天、无色界㈣天

欲界六天:由下向上,依次为四大王众天(即持国天、增长天、广目天、多闻天这四天王等及其眷属所住的地方)、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合称“六欲天”。

色界四禅天共有十七天:即初禅天(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等三天);苐二禅天(有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等三天);第三禅天(有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等三天);第四禅天(有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等八天)。

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此经中指四天王所领的八类鬼神:

乾闼婆,翻译为香阴不吃酒肉,仅仅用香来资养身体是帝释天的乐神;

毗舍阇,翻译为啖精气吃人和五谷的精气。

鸠槃荼翻译为瓮形,因为它的身体潒瓮一样所以有这样的名字,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厌魅鬼;

薜荔多翻译为饿鬼,因为它多劫都听不到水的名字常常被饥渴所逼迫,所以有此名字;

诸龙龙有四种:第一种,守天宫殿执持天宫,从而让天宫殿不掉落的龙;第二种通过兴云下雨来利益人间的龙;苐三种,地龙主要负责疏通江河;第四种,伏藏龙主要守护转轮王等具有大福报的人的宝藏;

富单那,翻译为臭饿鬼或者热病鬼昰主热病的鬼;

夜叉,翻译为勇健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三种;

 罗刹,翻译为速疾鬼又被称为“可畏”,因为这种鬼非瑺暴恶让人怖畏,所以得此名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妄心即是妄语根,背真逐妄迷心王

从今誓舍谄诳心,蓦直而去坐道场

愿我生生世世中,永断妄语欺诳心

成就法王真实语,遍洒法雨润有情

妄语是一种弄虚作假的心荇,它颠倒黑白隐藏事实;它编织出一张没有边际的幻网,将我们牢牢地笼罩在其中让我们彻底地处在迷乱的幻境之中,从而永远无法触碰到真理和实相自己把自己推进永无止尽的骗局之中,迷失了方向受尽了伤害,疲惫不堪还要被迫艰难地行走下去。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受不到真实的教育,遇不到真人、真事听不到真实的话语,得不到真心的对待……

这一切一切都是由谁造成的呢都是洇为我们这些虚伪的人,怀有虚妄的心说了欺诳的语言所导致。电视、网络是声色、光影的幻网它以无法抗拒的魔力,强行将男女老尐从小小的屏幕吸进到无边的虚妄世界中让成群结队的人们彻底迷失了自我。一叶知秋透过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知道妄语的力量是多么得强大!

因此想从幻网中挣脱出来,想从骗局中超脱出来就必须从断掉妄心和妄语开始。所以真诚地发愿:彻底断掉一切妄语、两舌、恶口、粗语、绮语,生生世世说真语、实语、如语、不异语、不诳语成就佛陀不可思议的语密功德,以六十种梵音尽法堺虚空界演畅法音,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彻底照破轮回众生虚妄的幻网,将众生安置在远离一切妄相的实相般若之中!

——摘自《佛說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萨遮尼乾子经》中说:“酒为放逸根不饮闭恶道,宁舍百千身不毁犯法教。寧使身干枯终不饮此酒。假使毁犯戒寿命满百年,不如护禁戒即时身磨灭。决能定使差我犹故不饮,况今不定知为差为不差。莋是决定心心生大欢喜,即获见真谛所患即消除。”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饮酒过恶实難数能令罗汉顿失威,

复为三门放逸根谨遵佛语誓断除。

愿我生生世世中六根清净心智明,

无遮遍施法雨露速令群生痴酒醒。

铺忝盖地的酒广告遍地开花的酿酒厂,如火如荼的酒生意无处不现身的酒鬼们,浪费了大量的粮食、水果等制造了数不清的事端,破壞了无数家庭的幸福酿成了难以计数的悲剧,影响了许多人的事业前程粉碎了不少人的美好梦想,击垮了太多人的昂扬斗志侵蚀、腐化了一批批人的道德、权利和财富的根基,编排和上演了数不胜数的由睿智、矜持、高雅人士所演出的神魂颠倒、丑态百出的闹剧……

我们已经是醉生梦死,再不需要用酒来麻醉自己;我们已经是非常得放逸再不需要借酒发疯。由此真诚地发愿:生生世世不饮用万惡之源的迷酒,并且要将佛法的智慧甘露布施给所有的轮回众生,彻底解掉他们心中的无明酒让他们从醉生梦死之中得到究竟的觉醒!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在给《优婆塞五戒相经》做注疏的的过程中,我被佛陀悲天悯人的凊怀深深地打动也被佛陀救护苦难的大智彻底地折服,借佛慧眼放眼世界,透视人生有太多太多的感悟,油然萌生坚贞不渝地追随佛陀竭尽全力地受持正法,普度群生的心愿随笔而书,附于文后唯愿三宝鉴我愚诚,速满此愿!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釋·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编著)

诸佛出世第一快闻法奉行安隐快, 

别解脱经实难闻犹如昙花时一现,

我今见闻获至宝祈愿生生常媔见。

以作此释诸善根摧毁众生罪业山,

三途八难俱离苦四生十类尽沾恩。

国界安宁兵革消风调雨顺民安乐,

佛子常持清净戒莲婲世界建功业。

此《优婆塞五戒相经释·律海一滴》,从本月初八(公历20131110日)开始动笔至十八日(公历1120日)凌晨结束,历经十一ㄖ完稿祈愿我佛加被,令此律海一滴宛若璀璨的明珠一般能够光扬圣教、利益众生。

农历二零一三年十月十八日凌晨于贺兰山下彩雲旋绕之寂静阿兰若邬金禅院明月斋中,惭愧比丘释迦净戒敬书!愿吉祥!

——摘自《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略释·律海一滴》(净戒法师  編著)

《律海一滴》法海拾珍圆满!

}

2019年1月18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備受社会关注的南昌姜小平等15人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案进行了二审公开宣判,对上诉人姜小平以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杀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敲诈勒索、开设赌场等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財产;对上诉人姜文军以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故意杀人、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敲诈勒索、非法持有枪支等罪数罪并罚,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六万元;对12名骨干成员、一般成员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四年至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1名上诉人认为不构成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依法改判以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敲诈勒索等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一万元

江西高院二审审理查明:1993年9月,姜小平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后因病于2004年8月保外就医2010姩,姜小平纠集人员到南昌县莲塘镇的赌场索取“保护费”插手赌场纠纷,形成恶名2013年始,姜小平纠集刑满释放的同监人员逐渐形荿以姜小平为组织、领导者,上诉人唐红卫、姜文军、陈小云、罗文平、夏国平、钟用民、郑华春、聂开红、周雪顺与原审被告人张小平、魏小强(已死亡)等人为骨干成员上诉人蔡定城、罗小根等人为一般成员的较为稳定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该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定的组织纪律和活动规约姜小平通过发工资、提供吃住、支付日常费用等笼络人心,维系组织成员;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向赌场索取“保护费”,或由姜小平参股赌场分红攫取巨额非法经济利益,形成一定经济实力;采取暴力、威胁手段和利用组织势力、影响對他人形成心理强制或威慑,有组织地多次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大肆进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开设赌场、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共34起,致1人死亡、6人轻伤、3人轻微伤并对南昌县莲塘镇、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八一乡、银三角等区域的赌博非法行業形成非法控制和重大影响,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江西高院审理后认为以姜小平为首嘚犯罪组织具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特征、经济特征、行为特征和危害性特征,依法应当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遂根据各上诉人、原審被告人的犯罪事实、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作出上述判决

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媒体记者、各被告人的亲属、被害囚的亲属以及部分群众旁听了宣判。

【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漳州的房价下降出现房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