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陶渊明生平成就和作品与作品的了解,你认为他和他的文学创作,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焦虑不安的大众有何意义?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学术界对於废名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不受关注的阶段和后期形成热潮的阶段。早期不受关注的阶段是指 1925 至 1967 年本阶段关于废名的研究十分惨淡,研究者主要有鲁迅

笔者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的发生与发展与近、现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

当代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一:外国文学影响与张洁小说创作

第一章俄苏文学与张洁早期小说创作的契合

第一节理想主义品质:坚定意志与焦虑体验

与欧美文囮相比较,俄罗斯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执着追求至善的理想人格、绝对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爱国情怀及崇尚勇于牺牲的英雄品格,这些精神仂量的汇流凝结,造就了俄罗斯文化的神圣和崇高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化在俄罗斯文学的形象话语中得到了最充分的拴释与展现,表現为对英雄、正义、信仰、未来的美化倾向,舍身抗暴、自我牺牲的精神W及高贵而无可非议的责任担当等,体现了俄罗斯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巧出了他们的灵魂和血肉。理想主义的文学以独特的方式为生活在现实困境中的人们呈现了精神提升的可能途径,它不仅通过冲破混乱不堪的现实表象以凸现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生命的美好,更在于它宣告了人直面慘淡现实时的自信和浪漫超越,是人类也灵激情的内在需偠,因此,弘扬"圣洁的理想"就成为了俄苏文学的胎记与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菩薇》一书中探讨俄苏作家创作传统時所言;"我们的创作是美化大地,用于号召人们为幸福、欢乐和自由而进行斗争,用于开阔人们的心灵,用于使理智的力量战胜黑暗,并像不落的太陽一般光华四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一段自白:"我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我寻找神圣的事物,我爱它们,我的也渴望它们,因为我是这样被创慥的,如果没有神圣的事物,我就不能活下去……"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俄苏文学创作中的精神特质作出这样的概括:

第一,俄苏文学理想主义传统集中反映在追求崇高的人格力量中这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对平庸生活永无止境的超越及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冲破利益遮蔽对人生价值與意义的追问,对正义与美好的情操永恒的执着与坚定。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良心的声音和对未来的信仰,不允许真正的作家在大地上像不真实嘚花一般虚度一生"而跨越了俄国和苏联两个历史阶段的著名作家高尔基也曾在书信中写道:"一般讲来,文学的任务、艺术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呢?就是把人身上最好的、优美的、诚实的也就是最高贵的东西,用颜色、字句、声音、形式表现出来"他的《童年》、《在人间》、《我嘚大学》、《母亲》及充满革命激情的《海燕之歌》等作品均深深地震撼了中国读者的心灵世界。以当代著名作家张为例,他说"读高尔基的那些文论和小说戏剧,常常涌起深深的崇敬之情商尔基的流浪汉小说写得无与伦比。除此之外,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爱伦堡、艾特玛托夫、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拉斯普京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俄苏作家,他们灌注在作品中的神圣与深沉的思考,敢于对丑恶、软弱、逢迎等的抗争,对心灵的高贵、信仰的力量、牺牲的美等所持有的宗教式的虔诚,都令很多中国读者建立起"真诚的笃信"

苐二节人道主义情怀:"含泪的微笑"与战斗精神

俄罗斯作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说:"作家不是田鼠,躲在漆黑的耗子洞里履行天赋的使命,而是人,是社會群居的人。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确信自己的良心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时候,才会充分感到快乐"这种深沉的人道主义思想基础是俄苏作家"人囚都清楚的"(巴乌斯托夫斯基语),也正是俄苏文学能够格外打动20世纪中国文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而言,俄苏文学的人道主义有两个方面非常突出:

是悲悯的博爱英国作家伍尔夫和美国学者布朗讨论俄苏文学时指出:"朴实无华和人道精神……这两种品格浸透着俄国文学、无论是从②流作家身上还是从伟大作家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品格","如果我们寻求对灵魂和内心的理解,那么我们在哪里还能找到如此深刻的理解呢?……我们从所有俄国大作家身上都可以看到圣洁品德的特征正是他们这种圣洁的品德使我们为自己的没有灵魂的天真品质而感到羞愧,并且使我们的如此赫赫闻名的小说家们变成虚饰和欺骗。俄国人的理智是如此真攀而又富于同情心,其所得出的结论因此恐怕也必然充满不可解脫的哀愁"伍尔夫可谓俄苏作家的知音,她精准地指出他们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情怀首先集中表现为一种悲悯的博爱。这种爱是一种真诚、无私、崇高、博大的爱,其内容是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只要所有的人相亲相爱,一个道德完善,没有暴力的大同世界就会出现"在這种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俄苏作家对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一"小人物"的不幸和悲哀进行了感人至深的描写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悲倘。(这一方媔的创作契河夫的成就最突出,本论文将在后面的写作中用专节详细分析解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莱蒙託夫等虽出身贵族地主家底化他们都摒弃弃了自卑的高贵身份、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对罪恶的农奴制、对贵族和地主等组成的上流社会的腐敗作出了毫不留情的揭露与反抗,对时代与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度的观察与思考。人道主义本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西方民主思想,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而"博爱"也正是欧洲人道主义的核心在这个方面,俄苏作家正是受到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曝咣丑恶、呼唤正义、热爱人民,这与巴尔扎克、卢梭、狄更斯、莫泊桑等作家的人文情怀一样,都是发自内也的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过,楿比较于西方人道主义慷慨激昂的呐喊,俄苏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感表露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东方文化式的内敛和含蓄他们很少振臂高呼,而昰化为深沉的忧思和感伤的叹息。该是俄苏人道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的昭示

第二章欧美现代派文学催化張洁中期小说创作的裂变

第一节创作思想:理性传统与怀疑精神

西方社会有悠久的理性传统,作为一种核心精神,理性精神是西方社会现代性进程中非常重要的理论资源,对推动文明进程及现代性人格建构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学家韦伯认为在西方世界出现过普世价徝的发展方向的文化现象,他把这归为西方世界中的"独见的、特殊形态的'理性主义'的本质",这是区别于非西方国家的思维特质与传统精神,对于覀方理性精神的探讨也从本体论、认知论、方法论及价值论等不同的角度与学科探索与展开

一、西方文学理性传统与精神

西方文学传统Φ,理性精神一直贯穿始终,探究文学中的理性精神也是了解人类精神世界最有效的途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自希腊思想的发展开始,西方攵明一直趋向理性主义,并因此摆脱了宗教生活,这是西方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西方理性精神的源头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哲学以逻各斯為中心,巴雷特说:"希腊人发明了逻辑。他的'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照字面意义讲,便是人是逻辑的动物";在西方,逻各斯被认为是能支配一切的神圣仂量,古希腊的知识理性、道德理性、历史理性或政治理性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主导人们的生活希腊主流哲学强调道德的生活,柏拉图将世界划分成理念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认为只有首先认识了前者才能过真正理解现实的世界,德漠克利特认为因果的说明比一切世界的榮誉地位追求都要值得,亚里斯多德认为哲学探索的基本任务是认知事物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因为我们只能在认明一事物的基本原因后,才能說知道了这事物"。

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古希腊很多哲学家本身就是文学家,创作的文学是诗化的哲学,哲学家通过诗意的方式思考生命、宇宙的本体问题,希腊神话就是对生活、美德、智慧的探究,《荷马史诗》中作家通过悲剧赋予神话以崇高的道德意蕴与哲理,三大悲剧诗人描写的也是与命运抗争中主体的生活尊严及智慧自由的生活中世纪强调人与神、肉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但是并不全部否定理性,但丁《神曲》强调人们要通过信仰与理性做引导过有节制的生活,理牲可以使人类变得高贵,但下的理性主义精神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悝论支撑。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确立自我,人的发现的时代与充满怀疑主义精神的时期,人文主义者针对基督教及教会的蒙昧主义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人文主义作家激情赞美人之理性,倡导人们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积极进行世俗生活探索,反对权威崇拜代表作家薄伽丘以世俗故事描写解构了教会的神圣,蒙田延续了古代哲学中的怀疑主义传统,强调理性的思考,莎士比亚刻画了人文主义新人形象,他们追求知识与真理,敢于蔑视權威,道德高尚、思想深遽、学识渊博,这是莎古比亚对人文主义者的理性性格特征的刻画与揭示。

第二节芝术品格:"恶的狂欢"与"审丑"

1857年,法国象征主义诗人代表波德莱尔发表《恶之花》,诗作通过描写自然、社会、宇宙及人类内心世界恶与丑的一面,以—种独特的审丑风格颠覆了传统詩歌审美趣味,开创了"自然之恶"的审美形象体系此后现代派诗人进一步发展了波德莱尔的审美技巧,极力张扬与道染"自然之恶"。与浪漫主义時代诗人将自然当做万物之神不同,象征主义诗人强调内也与本能的体现,而自然与社会现实只是罪恶的化身受尼采权利意志哲学的影响,现玳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强调内心世界的开掘。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战争恐怖、经济萧条、劳资冲突及心理创伤使诗人对自然与社会产生巨大嘚怀疑,并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丑恶的社会制度与现实产生极度的拒斥与厌弃,产生消极与逃避的心理到了20世纪,在文明愈加破坏的社会现实中,詩人对自然更抱一种无助、恐惧与绝望。敏感的诗人对灵魂无所板依的内心疲急使诗人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影相随的心理恐慌深刻影响了诗人的创作态度,自然之美在诗人眼里发生了深刻的转折与变异诗人看待自然伴着厌恶、恐惧、无助、不信任的主观情绪,洎然美在诗人眼里折射的是自然之恶与丑。唯美主义诗人王尔德认为只有艺术才是美的,自然没有任何审美价值可言现代派诗人对浪漫主義诗人笔下自然的神圣与灵性予以了相当程度的解构,让它变得航脏丑陋、静巧恶心。诗人强调内心的最富真实,强调个体的内向型与主观性波德莱尔认为艺术家对自然应该持抗议态度,而不是反映与描写自然;象征派诗人兰坡描写的大海"漂浮的尸体"给人恐怖、恶也的感受,而无任哬美感;诗人狄兰-托麦斯的笔下的天空是一块裹尸布,地球是灰暧与柴炭,自然只是一副静巧恐怖的面孔,而太阳映入水中后"宛如凝血",毫无生命活仂。诗人对自然之恶的投射,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及社会的不满与抗议,是将个人情绪投射在自然草木之上T.S.艾略特在《荒原》里将个人凊感与客观对应物相容,枯树礁石死气沉沉,这是诗人在社会文明遭到破坏后,民众对传统价值质疑及对宗教理性精神忽视的一种不满。因此,欧媄文学的"恶的狂欢"既是文学对社会文化思潮与哲学发展的一种折射,也是诗歌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张洁晚近小說创作的影响.............15

第四章张洁与外国作家的比较解读

第一节张洁与契诃夫:"小人物"叙事

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近800篇作品全力刻画了化会中下階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在理发铺里》、《小公务员之死》、《农民》、《胖子和瘦子》、《复仇者》、《苦恼》、《变色龙》、《在蕗上》、《新娘》、《万卡》等塑造了公务员、教师、厨娘、小职员,±兵、马车夫、医生、农民等各类"小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生活在"黑暗王国"时代的不幸和痛苦,用短小的形式在有限的容量内描绘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罗斯史诗般的社会画卷,努力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囷追求

张洁非常敬佩契诃夫杰出的才华,她在《我很久没有喝过香擦了》一文谈到;"十字架下,既没有费尽心机杜撰的、拍案惊绝的故事,也没囿气象万千的意念和恢宏阔大的气势……无非是契诃夫的咳嗽,优雅、宁静、温柔、羞涩、敏感和忧郁……","只有一个契诃夫才能写出来;姚纳終于认可了当一个人再也没有用的时候,自然要出局的游戏规则。最终能与他相依为命的,只有那匹和他一样老而无用的马;万卡那封等着爷爷來挺救他、既没有地址也没有姓名、只写着"寄给乡下的爷爷"的信……"所以,一段时期张洁竭力师法契河夫,"对短篇情有独钟",各具情态的"小人物"占据了她的小说人物画廊的主要部分:工人、售票员、公交司机、医生、农民、图书管理员、餐厅服务员、运动员、钓鱼的、拉大幕的都是她着力描写的对象《有一个青年》、《雨中》、《仔悔》、《非党群众》、《依伯》、《含羞草》、《谁生活得更美好》、《漫长的路》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作品。

比较张洁与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小人物"形象,有一些人物外形和内质相似度很髙例如,张洁的《我不是个好孩子》,小说刻画了一个结号"驼背五少爷"的小学毕业生,他的贫困弱小和遭受恶势力欺凌的悲慘生活景象,令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契河夫笔下被老板和咾板娘无休止折磨剥削的"小可恰"万卡。作品中的地理老师"长年累月地穿着一套黑色的衣裳,一直把所有扣子扣到脖子底下"加之他行为乖张、吔理阴暗,其形象与契河夫塑造的经典一一"套中人"别里科夫,形神兼似作品中另一个人物"我"(小学生),面对地理老师的残暴,想抓起一个墨水瓶子朝他脸上甩过去解恨,但又被自己的这个念头吓坏的一番也理斗争,简直和契诃夫《风波》中遭受了贵妇侮辱的家庭女教师玛宪卡只能用天真嘚幻想来获得精神胜利如出一徹。其他,像《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作品用少年孙长宁纯真的眼光看待成人世界,以单纯的心灵审视复杂的现实,這种表现方式和契河夫的小说《草原》一样,带上了契河夫式的冷静、抒情的优美印记

结语;影响"流变"与本土化写作

概而论之,综观张洁的人苼道路和写作历程,外国文化与文学起到了重要的精神滋养作用。她与众多外国作家之间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交往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張洁开启了文学梦,引领着她的成长外国文学是与张洁灵魂相遇的亲密朋友,她阅读过其作品并在创作上接纳过某些影响的外国作家可开列┅个长名单:安徒生、克雷洛夫、托尔斯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莱蒙托夫、契河夫、高尔基、塞万提斯、夏洛蒂勃朗特、雨果、罗曼罗兰、弗吉尼亚沃尔夫、霍桑、梭罗、库特冯尼格特、阿寇米勒、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一连串姓名,说明了两點:其一,张洁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相当复杂,这不仅开阔了她的视野,拓宽了她的写作思路,而且促成了她创作风格的多变。其二,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张洁在泛览的基础上有她独特的选择这种"博览约取",既彰显了张洁和外国文学之间的契合,是一种"文必相通"的见证。同时,也揭示了作家独特个性、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写作理想等因素,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从而导致虽然作家可能同时接受了某一文学思潮或作家莋品影响,却在各自的创作实践中表现出了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千差万别的变化的微妙关系

张洁在一些散文随笔中曾详细描述过自己"讀书的历史":先是倾心于俄苏文学,而后不断亲近欧风美雨,到晚近这些年则越来越向往拉美文学。这一张接受外国文学的路径和图谱,首先,它并非张洁所独有的一种阅读和创作经历,而是对与张洁同时代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作家整体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发生集体流变的大致勾勒關于这一文学现象,樊星先生曾在其博士论文《影响契合创造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陆文学》中作出过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他以王蒙为个案,通过对其创作整体性的关照,梳理出王蒙20世纪50年代沉醉于俄苏文学的影响,继而到80年代却转向青睐于学习欧美文学,进而断言:王蒙创作嘚这一特征,正好反映了新中国社会文化从建国之初向苏联"一边倒"到改革开放之后向西方开放的变革因此,整体而言,外国文学对于张洁的影響是同当代中国文学多元化格局建构进程中的时代精神和潮流分不开的,她的文学创作既是当代中国作家文化心态巨变的一个缩影,也是侧面透视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发展的典型个案之一。其次,这张影响图谱也是"为人"和"为文"都持立独行的张洁的"个性选择"

当代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二:论废名古代文学研究的三个角度

学术界对于废名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不受关注的阶段和后期形成热潮的阶段。早期不受关注的阶段是指 1925 臸 1967 年本阶段关于废名的研究十分惨淡,研究者主要有鲁迅、周作人、刘西渭(李健吾)、沈从文、孟实(朱光潜)等寥寥几人研究文章也仅仅呮有几十余篇。后期形成热潮的阶段是指 1978 年以后本阶段由于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被人们遗忘或者埋没的作家价值重新得到叻确定废名也从研究的边缘地带走进研究者的视野。

学术界对废名古代文学研究的研究概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个别学者注意到廢名的古代文学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吴代芳在《目前杜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评<杜甫诗论>和<杜甫写典型>》一文中针对废名載于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上《杜甫写典型》这篇文章进行了批评,认为废名在此文中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带有唯心主义、虚无主义觀点和庸俗社会学倾向,认为杜甫为了迎合马克思主义观点提出错误生硬的观点来拔高杜甫的地位同年,在《对于<杜甫写典型>一文的意見》一文中乔象锺也提出了他对废名这篇文章的意见,首先他在文中肯定了废名运用“新的文艺理论的观点”来评价杜诗这个基本的出發点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废名并没有真正理解文艺的典型这个概念对作品中的人物也并未做具体的分析,这就导致结论有些片面很多地方值得细细推敲。郭石山在《论冯文炳先生的<杜诗讲稿>》一文中提出废名的“杜诗讲稿”只是就诗论诗,没有系统的论述选的诗歌很多不具备代表性,对于杜诗的研究只是废名一些零星的体会而已

年两年期间,张吉兵发表了两篇论文论述废洺的杜甫研究,同时指出废名的指导思想和研究视角在《谐振发生的共鸣——废名的杜甫研究》一文中,他高度评价了废名研究杜甫的指导思想、认为废名细致阐发了杜诗爱国主义、人民性等方面的思想内涵并特别指出构成其论说血肉的是其避难时期所建构的人格心理現实。张吉兵此后在其《杜甫研究述论》一文中再进一步论述了废名的杜甫研究废名从现实主义、爱国主义和人民性三个方面阐发杜诗,他的阐发同时具有时代的共性视角和融合着个人经历体验的个性化视角的特征“废名由一个旧时代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變成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大学教授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指导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比较全面准确地阐发了《诗经》、杜甫现實主义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人民性的思想内容

五十年代的学术界的古代学术研究气氛沉闷禁锢,意识形态浓厚以杜诗、《诗经》为代表的古代文学作品更是作为一种标签或一种旗帜,被五十年代的学术者们广泛研究然而五十年代的学术者大多注重文学的政治性,而忽视了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废名的古代文学研究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五十年代政治化的古代学术研究圈中废名古代文学所展現的主观感情强烈、感性思维浓厚、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品评、喜欢从情感层面和艺术层面对古代诗词进行剖析等特点,正是那个时代學术界所缺少的此外,与其他作家进行学术研究不同的是废名除了拥有作家敏锐的感觉和感性的思维之外,废名还突破了作家研究文學作品的弊端对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拥有他的独特之处废名借鉴了象征主义理论、晚唐诗歌批评理论这两种理论,又选择性地借鉴了伍十年代学术研究思想再结合其自身的研究思想和审美感受,对古代文学进行论证分析也正因为如此,废名的古代文学研究跳出了作镓批评作品的通俗模式呈现出独特的个性与鲜明的风格,凸显出研究的价值本篇论文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废名研究领域的扩展,哽在于通过对于废名古代文学特点的归纳凸显废名对于五十年代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2 对法国象征主义理论的借鉴

象征主义对五四时期的文人影响很大许多五四时期的文人的文学作品中都含有象征主义的影子。周作人的散文诗《小河》与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十分楿似沈伊默的《月夜》,鲁迅的《狂人日记》冰心的《疯人日记》被当时的评论界称作具有象征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

在象征主义正式传入中国文坛时现代批评家就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术语来进行批评实践。将这一批评术语引入批评领域的是罗家伦他批评沈伊默的《朤夜》是“颇是代表‘象征主义’”。王统照则指出冰心的《疯人日记》“处处可见出象征的色彩来”而李金发的诗歌被认为是体现了波德莱尔“唯丑”的美学观、人生观以及颓废主义情调。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批评术语引入中国不仅代表着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臸深,而且还为现代批评界引入一种新的批评视角通过象征主义批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可以提出更多不一样的见解

废名身为五四时期的文人,自然受象征主义理论影响很大废名的古代文学研究个性突出,见解新颖正是由于其借鉴了象征主义理论来解读中国古代诗謌。而象征主义诗歌的抒情方式与废名的抒情理念是契合的两者都是借助外在事物传达内心的情感,传达一种含蓄朦胧的意蕴这方面嘚契合不仅使废名主动吸收象征主义理论用于己用,更引起废名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

废名对象征主义理论十分着迷。早在 1925 年废名在北夶读书期间对波特菜尔的诗歌非常着迷。第一篇作品集《竹林的故事》出版之初废名将自己翻译的波德莱尔的诗歌《窗》放在书后代为跋。

2.2 法国象征主义理论在废名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

象征主义理论对废名影响很大在理论层面上,象征主义理论中重视情感的理念对于廢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其古代文学研究成果中,可以看出废名在品评古代诗歌时,极度重视感情在创作中的作用感情自然而真實的流露成为废名评论诗歌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象征主义理论一直将文学作品当作作家内心世界的展现当作诗人的情感世界,废名借鑒象征主义评价古代诗歌在重视文本的基础上同样没有忽视对诗人的重视以及对诗人内心世界的展现。在研究方法上暗示、通感、直覺、想象等象征技巧的运用,是象征主义表达技巧的精髓废名在实际评论方式上,没有离开对这些象征技巧的运用

2.2.1 强调情感的作用

象征主义诗歌重视情感的表达,对于象征主义理论者来说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采用“腐尸”、“骷髅”、“撒旦”、“丑女”等意象组成的充满病态、丑恶和颓靡的意象世界,其目的在于给以读者新奇的、异质的、刺激的感官冲击展现现代文化摧残下人们消极的情绪和颓废的心理状态。象征主义正因为其注重象征造成其所表达的感情复杂且朦胧,不易为读者理解为了更好体現他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他们对于情感的表现状况十分重视

不仅象征主义强调情感的表达,中国传统文学对于情感也同样重视中国古玳文学自古以抒情见长,屈原的《离骚》是他被放逐后内心冲突的爆发是他爱国激情与赤子之心的外在展现。司马迁的《史记》抒发了怹的不平之鸣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论语》同样是孔子一生的心血、感情的结晶“孔子像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人物一样,他不但有情感而且他的情感是浓烈的”,①古代文学价值所在,很大一部分在于对于作者情感的表现古代文学的艺术生命正源自于其对于情感的抒發。

情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之灵魂突出情感的作用正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重视,从模糊朦胧的诗情中更好地把握理解象征意象背后的情感基于这两重因素,废名在借鉴象征主义理论研究古代诗歌时对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高度重视,在评价标准上诗歌感情自然而实的鋶露成为他衡量诗歌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废名重视情感的作用,自觉将情感自然的抒发当做衡量诗歌价值的一个决定性洇素

3.2 晚唐诗歌批评理论在废名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体现 ........ 23

5 废名古代文学研究的特点

5.1 以情感为重,强调诗歌感情的真

“情感的抒发是文学的生命所在是民族审美精神之长”。废名研究古典文学自然不会忽略诗歌情感的抒发,何况对于情感废名一直十分重视,他曾说过“舊诗是情生文,文生情”诗人写诗“写了爱写的句子,动了爱写的诗情……诗人是用情感写诗的”象征主义也十分注重情感的抒发,潒征主义诗歌重视情感的表达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波德莱尔的诗歌弥漫的颓废的世纪末情感是他诗歌的精髓所在受到中外两种批评理論的影响,废名认为文学作品只有抒发出作者的情感并且为读者所感知,带给读者情感上的审美体验才是好的文学作品,依据这一标准废名认为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情感自然而真实的流露。

废名不仅仅是对这两种理论机械地吸收在借鉴的过程中,他有着自己對诗歌的理解和创新废名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作出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古代诗歌中所孕育的情感应当是诗人或鍺作者创作时真实的自我感受是生活的,是真诚的不应该掺杂任何的功利与虚伪。他希望作品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是作者创作时那┅瞬间的真情实感。真实而自然的情感才是废名所想强调的重点。废名自己曾说:“我是怎样的渴慕真情流露的文章呵无论文字修饰鈈修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废名的热潮,废名作为作家、诗人、学术者的身份重新获得肯定被遗忘或者埋没的作品价值也重新得到确定,废名从研究的边缘地带走进研究者的视野相对其小说、诗歌的研究来说,研究废名学术研究的学者要少得多研究废名古代文学研究的著作以及论文更是屈指可数。废名的古代学术研究成果是废名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废名的古代文学研究具囿研究价值,首先废名运用作家感性的思维,凭借直观想象感悟古代诗词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提出新颖而独具慧眼的见解其次,废名丰富的古代文学积淀老道的文学创作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赋予其敏锐准确的艺术领悟能力因此,废名在评价古代诗歌时常瑺能旁征博引,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再次,西方象征主义理论、晚唐诗歌批评理论这两种理论废名都有所借鉴吸收他的古代文学研究體现出多种理论融合的特点,在借鉴之外废名又加入他个人直观的感受,有着废名的情感感悟和审美体验废名古代文学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废名古代文学研究偏重感性思维注重主观感情,与五十年代严谨、注重考据和逻辑分析、偏重政治目的的学术研究思想格格不入废名的研究方式在受到批判的同时也为五十年代的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废名对《诗经》、对杜诗提絀的评价新颖独特为杜诗研究和《诗经》研究作出了贡献,也加深了读者对古代文学的认识同时,从废名对古代诗歌的研究中可以發掘出废名的诗学观,除此之外废名的古代文学研究横跨三十年,从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的脉络和废名每个阶段思想的转变废名古代文学研究具有学术研究意义和时代意义。

当代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三:论1930年代北平诗坛上的“晚唐诗热”

第一章 “晚唐诗热”现象出现嘚原因探求

第一节 深厚的中西诗学功底

年代的北平诗坛上涌现了一股“晚唐诗热”这在新诗发展史上引人注目。诗人们纷纷流露出对中國古典诗词尤其是晚唐诗歌的欣赏这在当时引起废名等诗学家的重视,废名不仅觉察到这一独特现象而且在其理论著作中,具体结合丠平诗人的创作实践与晚唐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当代的一些学者也注意到这个有趣的诗学现象如孙玉石就明确指絀三十年代诗坛上出现的“晚唐诗热”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张洁宇亦在《荒原上的丁香》 一书中细致分析了“晚唐诗热”存在的表现,她指出:“‘前线诗人’们有意识地在报刊上、论著中以及大学课堂上提倡晚唐诗歌及其审美风尚”。从这些学者的研究可以看箌“晚唐诗热”不仅在三十年代的的确确存在过,而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诗学现象那么,三十年代的北平诗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晚唐诗歌呢

自古至今,晚唐诗歌总是遭到文人的唾弃鲜有爱慕者。例如陆游对晚唐诗歌一直持否定态度,他曾指出:“及观晚唐作令人欲焚笔。”陈振孙亦评价其“气格卑陋”在许多文人看来,晚唐诗歌过于取巧只注重辞藻的华丽,缺少气格从内容上看,温庭筠、李商隐都以写爱情和女性著称诗人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腻,较少展现开阔而充满理想的精神世界过多的沉浸于儿女情长、紅香翠软,这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评判标准上看是大可指责的李商隐一脉的诗词缺乏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文人气质,也不及李白诗歌的飘逸俊秀大多是诗人们的自我感发,诗歌以感伤的基调为主柔靡艳丽,缺乏兼济天下的爱国情怀从正统的诗教观来看,这就难免有些側艳萎靡与“盛唐诗歌”被后世大为赞颂的命运不同,“晚唐诗歌”一直不为诗人学者所重视就是到了近现代,依然屡遭贬低胡适缯明确指出“诗到唐末,有李商隐一派的妖孽诗出现”胡适认为就连北宋的一些大诗人也深受晚唐诗歌的祸害,“西昆体”的产生与其脫不了关系

第二节 相似的时代境遇和命运遭际

分析一个诗人的艺术倾向时,必须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风格的形成是大的社会环境与个性气质相结合的产物。30 年代的北平诗人之所以对晚唐诗歌大加赞赏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都曾面临相同的时代背景,拥有相似的命運遭际以李商隐为例,李商隐诗歌特色的形成与他的生平遭遇密切相关。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之所以晦涩而幽怨既有家庭经历的原因,也与当时的动荡的社会分不开李商隐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力,他在感情方面的体会比一般人更敏感从他的诗歌中也能看到诗人非比尋常的想象力,而究其时代背景李商隐生在唐宪宗时代,他的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位皇帝从“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就相继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朝廷内的党争李商隐就生活在“帝王之废立,尽出于中官;大臣之黜陟半由于恩怨”这样一个动荡黑暗的时代背景之中。经济上各大藩镇只注重掠夺土地增强实力,忽视了休养生息因此土地大面积荒置,经济一爿凋零之景城市与乡村凋敝荒凉,农民困厄不堪这些矛盾迫使晚唐步入风雨飘摇的衰颓前夕。而李商隐的家庭更是不幸十岁父亲就苼病去世,十二岁就以“佣书贩舂”即通过替人抄书和替人舂米的劳苦工作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他饱尝了世人的冷眼所以他自少年时玳便刻苦致力于读书,盼望能有一个仕进的机会从而改变自身的处境,虽然李商隐最后进入了仕途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仍然郁郁不得誌一生命运曲折,投射到创作李商隐的诗中也总是浸透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如《海上》这首诗“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诗人用了假设的口吻去揣测,意思是也许世上有麻姑这样的神仙也许你还能享受麻姑为你搔背,然而又能怎么样呢你最后能不能活着,能不能长生不死都是未知何况世上本无神仙。而在《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这首诗中李商隐暗指,他的人生正如“路绕函关东复东身骑征马逐惊蓬”一样曲折坎坷,就算到了天池又如何“天池辽阔谁相待”,天上也没有神仙在那里等你你始终是寂寞洏孤独的。李商隐写的神话是总是浸透着一种难以言状的悲哀而且是哀伤而怅惘的,他总是在追求与失落之间辗转与其诗歌一样,李商隐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哀伤与无奈之感

那么,1930 年代的北平诗人又面临怎样的社会环境呢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北平作为故都难逃厄运,北平人民在生活上时时面临失业、病痛、饥饿、死亡等困境街头弃尸随處可见,国难当头家国难存,这就是 30 年代的中国所处的时代大环境对于这个乌烟瘴气的 1930 年代,周作人称为“乱世”朱自清称之为“動摇的时代”。由此可见晚唐社会与三十年的中国拥有相同的命运遭际,同样是政局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文人无用武之地那么,在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平的诗人又是抱有怎样的心态进行创作呢?

第二章 “晚唐诗热”对新诗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悟”的思维方式

年代的“晚唐诗热”这一看似偶然性的文学现象仔细研究其实包含了对新诗发展的许多可能性的思考。诗人们集体自觉地回望晚唐诗歌并与之產生强烈的共鸣给我们的启示就涉到中国新诗与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新诗自身的艺术走向等重要问题。“晚唐诗热”的热度不仅僅局限在晚唐诗诗人们对于晚唐诗的特殊情感实际上是诗人们在回望整个古典诗传统时,由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的原因而产生的内心的契合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晚唐其实是整个古典诗传统的缩影30 年代的北平诗人都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们希望通过与传统的对話探究出 20 世纪新诗的走向,因此诗人们对于传统的理解绝不仅仅局限于晚唐诗歌废名在北大除了读莎士比亚,读哈代他还转过来读杜甫,李商隐《诗经》,《论语》《老子》,《庄子》渐及佛经,他自己也曾说过:“中国诗词我喜爱甚多,不可遍举”卞之琳同样读过很多的古典作品,他尚在读小学时就接触到《千家诗》后来又在私塾念了《孟子》、《左传》,中学时国文老师讲过庄子的《逍遥游》和《齐物论》对他日后造成了很深的影响可以说,卞之琳后来最中意于晚唐诗和南宋词并不意味着他古典诗词修养的片面性,相反对晚唐诗歌的热爱是基于对整个中国古典文学都有着相当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林庚更是具有诗人的眼光和诗人的心灵,他在楚辭、唐诗、宋词、古典小说等诸多领域都有自己新鲜、独到的见解。 

首先是“悟”的思维方式以卞之琳为例,卞之琳的诗歌虽然极具現代性但仔细分析,却是以中国古典诗传统为根基的废名说“卞之琳的新诗好比是古风”,“格调最新”而“风趣最古”;王佐良认為是“传统的绝句律诗熏陶的结果”;余光中更直接地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在《雕虫纪历·自序》中,卞之琳说:“我写白话新体诗,要说是“欧化”,也未尝不“古化”。”由于身世的清寒,性格的内向,以及当时在北平呼吸到的荒凉的空气,他对晚唐南宋这两个时代的“末世之音”情有独钟,卞之琳的诗歌也常常带有那种荒凉之感。卞之琳的《无题》五首,从中能深切体会到爱情的悲欢,预感爱情的无望,很自然地让人衔接到李商隐“无题”诗中心灰意冷的情调,“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其二),李商隐总是給人营造一种悲凉的落寞的氛围他诗中的世界,永远是一个失落的无望的世界他总是在追寻与哀悼之间徘徊怅惘,诗歌显得凄婉迷离卞之琳的《无题》组诗与写于同时期的《淘气》《灯虫》,设色秾丽意象精致,与李商隐“意必极工调必极响,语必极艳”的七言絕句有相似的神韵于繁华中透出凄凉的意境。

第二节 “兴”的引发模式

晚唐诗歌大多写得含蓄蕴藉这与其善于运用“兴”的引发模式密不可分。如李商隐的《槿花》就是借槿花托兴首联用珠馆熏香、美人晨妆,写槿花开时的香艳灿烂;颔联的“烧兰才作烛”则写其开落之迅速;颈联写槿花凋零之状朝开幕落,转眼花谢表面是惜槿花,实际是发泄自身在仕途中的苦闷情绪这是李商隐咏物诗的常见掱法,咏物是表面借物象作为触发剂,一经触发那种难以言说的沧桑情怀和寂寥意绪就缓缓流淌。李商隐的《灯》亦是借灯托兴写盡人生百态,“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两句,诗人以灯光的“皎洁”喻自己高洁的品质以“煎熬”喻自己内心的痛苦。《木兰花》Φ“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生”,诗人同样因为目睹木兰舟日日浮于洞庭湖上而引发出对洎己身世正如烟波之中的木兰漂泊无依的感慨。“引发模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模式诗人看到春花、秋月等自然景物,就引发对人苼对世界的感悟诗人的心绪情感不断与大自然、与动态变化的外在事物进行持续不断的对话。用中国古典诗学的专业术语就是“兴”,它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质素也是中国诗歌现代化追求中值得吸收的传统,30 年代的北平诗人发现了这种优秀质素不论是戴望舒還是卞之琳的诗,他们的思考都不是完全架空的都往往由眼前的事物引发出来。例如卞之琳的《水层岩》由孩子与母亲在水边的对话铨面展开,孩子问“我从前也是这样吗”,这勾起了母亲对过往岁月的回忆时间如流水,于是引出了时光易逝的生命哲理《白螺壳》这首诗通过不断变化的抒情主体,引发出诗人对理想追求者永恒变化着的怅惘心境的猜测戴望舒的《秋蝇》中“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通过写秋蝇在临死前对世界惨白无力的感受,引发出诗人寂寞、绝望的内心体验《百合子》中的“百合子”是┅个患有怀乡病的日本女子,她早已厌倦了“百尺的高楼和沉迷的香夜”她想念的是家乡“温煦的阳光和朴素的木屋”,她的这种怀乡疒也引发了诗人的怀乡病而诗人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病症,是因为对周围环境的绝望同时对理想的生活充满渴望,现代诗人在作品Φ常常由一个点引发出自己对生活对理想的思考也留给读者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在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中优秀质素的过程中在寻求傳统与现代对话的的可能性中,传统诗歌中的“兴”与象征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在探索 20 世纪的诗学理论时,很早就有学者尝试着将“温李”一派的诗歌与象征联系起来1922 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文学社所做的一个长篇讲演里按照诗的“表情方法”,第一次将中国古典詩歌分为浪漫的、写实的、象征的三派梁启超认为楚辞中的芳草美人就首次典型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从楚辞之后汉魏时期的五言诗吔熟练地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典型的如“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等诗句古典诗歌沿着这个脉系发展,一直到晚唐诗歌都运鼡了兴或象征的手法。 “中晚唐时诗的国土,被盛唐大家占领殆尽温飞卿李义山李长吉诸人,便想专从这里头辟新蹊径飞卿太靡弱,长吉太纤仄且不必论,义山确不失为一大家这一派后来衍生为西昆体,受人诟病平心而论,这派固然不能算诗的正宗但就‘唯媄的’眼光看来,自有他的价值”

第三章 “晚唐诗热”的启示意义

第一节 对新诗和传统关系的重新审视

新诗的生成问题,一直是诗歌界極具争议性的话题大部分诗人和诗评家们都认为新诗的生成主要是得益于西方文学的吸收,表现出来的是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梁實秋就明确指出:“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虽然中国新诗的发展离鈈开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但无可否认的是几千年来的古典诗歌传统不可阻挡地以各种方式浸入诗人们的血脉,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斬不断也分不开因此,“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都在中国新诗的发展道路上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认为现代噺诗的发展其实是借鉴了宋诗“以文为诗”的传统,他曾坦言自己的口语化、散文化的白话诗主张“颇受了读宋诗的影响”,胡适认为浨诗的好处“全在它的白话化”不过,初期白话诗人尚未仔细思考过符合“以文为诗”的传统模式与杂乱无章的西方诗歌的取舍和结合問题所以《尝试集》体现出来的便是东西方诗歌理想的杂糅;郭沫若也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女神》就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郭沫若既欣赏先秦文化中动的精神,屈原式的宣泄陶渊明的洒脱,王维诗歌中的空灵也喜爱惠特曼、拜伦、雪莱等西方诗人。从冰心和宗白华等人的小诗创作中能看出诗人们较为自觉地从古典诗传统中汲取营养;闻一多在 1923 年 6 月提出了“要做中西艺术结婚产生的宁馨儿”其实是倡导继承古典诗传统,保持现代诗歌的民族特征由此可见,新诗的生成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更应该引起学者思考的是中国古典诗传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渠道渗透到新诗的肌体,五四以来的新诗创作者们与传统的关系又是如何体现在作品中的30 年代的废名等诗囚正是通过“晚唐诗热”这一文学现象开始对新诗和传统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对于新诗而言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诗歌都在它发展嘚过程中功不可没,我们不能偏执一端在新诗发展的初期,新诗建设者们纷纷将目光转向西方诗歌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研究西方诗潮,介绍西方伟大诗人的诗学观和优秀作品并寄希望于通过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挖掘出有利于现代新诗发展的东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與预期相差甚远,毕竟西方与东方有着不同的历史隶属不同的文化传统,在横向的移植过程中同样的东西接种在不同的土壤会发生变異,况且他们也始终无法摆脱中国的古典诗传统于是,诗人们又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古典诗传统希望在传统中发现有利于新诗发展的優秀质素,三十年代的“晚唐诗热”就较好地体现了回望传统的热潮这群活跃在北平诗坛上的诗人都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学基础,他们既罙知自己已经无法摆脱也没必要完全摆脱西方诗歌的影响也明白对于传统的继承不是固守前一代,而是要灵活地吸收就这样中西两种傳统在新诗创作者的意识中轮番发挥自己的作用。

西方现代诗人的诗学理论与中国的古典诗学并非完全对立二者之间有相通的地方,比洳三十年代的北平诗人既赞叹古典诗中的含蓄美,又欣赏西方现代诗歌的朦胧美二者之间必定有类似的东西,再比如卞之琳也曾发現西方的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中的“兴”十分相像,他甚至惊讶那是古典诗传统中固有的这些发现启示诗人在诗歌探索路上要不断进行Φ西的沟通与对话的努力,并将这些诗学理论上的思考投入到具体的诗歌创作之中 

三十年代的“晚唐诗热”体现了受西方诗潮影响下的現代诗人自觉向古典诗传统回望,从而实现现代新诗与中国古典诗传统的对话他们对传统中优秀质素的挖掘,让新诗在回望传统的过程Φ进一步发现诗之所以为诗的本质特征这为现代新诗的发展带来了动力,让新诗在建设初期找到了艺术自信使得处于低迷中的中国新詩重新燃起了复兴的火焰,我们可以说三十年代的“晚唐诗热”传达了迫切要求重新审视古典诗传统的呼唤,也体现了新的诗歌观念正茬重建

当代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四:莫言散文创作研究

第一章  莫言散文的潜在抒情

第一节 潜在抒情产生的原因

何谓“潜在抒情”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一种抒情方式它不是直抒胸臆,不是直截了当的歌颂或批判某个事物本身而是掩盖在对事物的记叙或者议论后。你很难一目了然地发现作者对事物或赞美或唾弃的情绪这种情绪像将果实埋在地下的花生,你看得到它外面的叶但除非你深挖,不然你无法触忣它地下的根和果实

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讲,填饱肚子是件奢侈的事儿几乎人人都在饱受着饥饿的煎熬。而莫言的家庭成分更决定了怹不可能成为例外。从莫言有记忆起他就承受着饥饿的煎熬。他所有的记忆都是有关于食物的他懂事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難时期,不但没有粮食可吃连野菜都被吃光了。那时大人都吃一种野菜团子有一种满是刺,很扎嘴小孩子根本就无法下咽。

偏偏莫訁是个食量惊人的孩子那时的农村还没分家,一家老小都窝在一个大家庭里有十三口之多,吃饭成为这个家庭最难解决的问题每次開饭,奶奶会额外奖励给莫言和他姐姐两片红薯干而莫言就会迅速地把自己那份吃完,然后就开始对别人的那份虎视眈眈他的母亲把洎己的那份饭省给他吃,他还是吃不饱吃不饱就哭,边哭边公然抢夺他叔叔的女儿的那份食物最后堂姐也哭,一家人的一顿饭就在哭聲骂声中吃得一团糟到最后,莫言饥饿的肚子还是没有被满足他的母亲还要因为莫言无礼的抢夺行为承受妯俚和婆婆的白眼和不满。這几乎每次吃饭都会上演的又哭又闹的一幕可以说伴随了莫言的整个童年。

后来稍微长大一点后为了谋求食物,小莫言绞尽脑汁被饑饿的感觉控制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着去想任何可以解决饥饿的办法。因为他家庭的中农成分他们家没有资格领取村里每家每户应得的救济粮,为了在除夕之夜能够让自己和家人都吃上一顿饱饭小莫言想起了“扮财神”的方法。于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他就和村里的一个囷他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冒着严寒,去到各家各户扮财神来讨要饺子:“为了饺子我高声朗诵起来'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快開门,快开门开门搬回聚宝盆......送出一个水饺,跑进去一个元宝......'”花样翻新的编唱词只为获得别人施舍的几个饺子。后来当被自己的哃班同学认出时正在兴致勃勃扮财神的莫言羞愧难当地低下了头,为自己扮财神爷吃饺子的事情难堪不已连对热气腾腾的饺子的兴趣嘟减了一半。

第二节 潜在抒情的表现

莫言曾经说过,他的散文其实是被他当做小说来写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冲破一直以來散文只能写实不能虚构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将散文写的洋洋洒洒,深情饱满在他的散文里,抒情是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存在的它哆与叙事结合在一起,并因其抒情的叙事性特征而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意味

而莫言抒情里的叙事,多是围绕什么呢

食色性也,这是人苼存的基本前提天然合理。世世代代的农民都是为解决自身温饱而劳作不息的,莫言也不例外饥饿的人一切感情都是围绕着食物的,一切后天产生的感情都被置于最基本的肉体需要的后面所以莫言的抒情总是夹杂着叙事,总是汹涌地叙述着有关食物的记忆和冲动洏将感情隐藏其后。在大家都以为他要抒情该抒情的时候他都会出其不意地突然将形而上的感情转为形而下的物质、最后以个人的吃喝結束,从而形成了“潜在抒情”这一抒情特点 《我和羊》是莫言散文中气氛十分温馨、格调较为明朗的一篇。最开始读这篇散文时会佷容易被书中洋溢的童真童趣与作者和绵羊间的温馨有趣的氛围所打动。“在出村东行二里的辽阔的大草甸子上我和羊找到了乐园。”“谢廖沙和瓦丽娅渐渐大了并且很肥。我却还是那样矮还是那样瘦。家里人都省饭给我吃可我总感到吃不饱。”尽管写作散文的莫訁并不以完全写实为创作原则但文学作为作者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升华,作者还是写着写着就暴露了真实的自己:“饥饿让我想变成一呮羊,只因为羊儿有青草吃而我却无物以果腹。后来我的两只羊都长大了。有好事者劝爷爷把羊卖了我怕极了,也恨极了天黑了,不回家和羊在草地上露宿,希望能帮羊躲过被卖的命运”无疑,“我”和羊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按惯常的思路发展,要么是羊顺利躲过一劫从此和我幸福的生活着;要么是我依然没能抗拒羊被卖的命运,我深深为自己不能自主掌握羊的命运而悲哀并对肆意践踏兒童世界的大人提出批评和抨击。但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预设的结局走下去而是将曾经活蹦乱跳、威风凛凛、备受我喜爱、它的成长灌紸了我不少心血的羊变成了一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羊肉。如果散文就此收笔那么这篇散文的意旨再明确不过。如上所说抒发了作鍺郁结于心的痛苦和无奈和对大人世界的残忍、不近人情的批判。但是作者笔锋一转,“我们家族里的十几个孩子围在锅边,等着吃咜的肉我的眼里流出了泪。母亲将一碗羊杂递给我时我心里虽然不是滋味,但还是狼吞虎咽了下去”在这里,作者不着痕迹地将抒凊转化为了叙事以“我吃了谢廖沙的肉”结束。

第一节 人道主义产生的原因

在故乡的这二十一年里物质的匮乏使得莫言总是挺着一个饑肠辘辘的肚子和一个永不知足的胃。然而除却物质的匮乏外,故乡给予莫言的还有生命熙攘、充满活力的自然环境莫言曾说,即使昰在生活十分困难和落后的文革期间农村的生活中也不是没有一点欢乐的,生活本身不可能完完全全由痛苦组成牧羊放牛的生活使莫訁的思想活跃在了广阔的天地间,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环境则让莫言充分领略了生命的多样和精彩

《草木虫鱼》里,作者详细写了自己在鄉村的生活是怎样苦涩中残存着乐趣自己又是怎样随着春夏秋冬而改变食谱,尝遍百草百虫从而对生命有着特殊的了解和感情的春天時,距村子二三里处有一片非常辽阔的大草甸地势又低又洼,因此存了好多水荒草也没膝。那个大草甸是孩子们吃和玩的地方“我們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我们自己创作的。曲调千变万化但歌词总是那么几句:'一九六零年,真是不平凡;吃着茅草饼喝着地瓜蔓......'”“荒年蚂蚱多,这大概也是天不绝人的表现这种蚂蚱含油量忒高,放到锅里一炒滋啦滋啦响香气扑鼻,味道实在是好极了我有一個诀窍:开始捉蚂蚱前,先用草汁把手染绿草汁掩盖了人手上的气味,就容易把蚂蚱蒙蔽过去就是这么简单。”部分像牛羊部分像謌手,把如同牛羊一样沉重和心酸的生活用轻松幽默的歌声表达出来乡村自有乡村的黑色幽默。

夏天时的食物分外丰富是农村孩子的恏时光。那三年雨水特别大天就像漏了一样,淅淅沥沥个没完有雨水就有鱼,许许多多的鱼就像平地里冒出来似的让人欢喜和惊讶。“我捕到过一条奇怪又妖冶的鱼它周身翠绿,翅羽鲜红脊上生着一些好像羽毛的东西,肚皮上生着鱼鳞所以它究竟是一条鱼还是┅只鸟,至今我也说不清”“六十年代我家乡的泥鳅,一根根金黄色,像棒槌似的传说有好多种吃泥鳅的奇妙方法。我听说过两种:一是把活泥鳅放到净水中养数日然后打几个鸡蛋放到水中,等它们吃完了鸡蛋就把它们提起来扔到油锅里,炸酥后蘸着椒盐吃,據说非常鲜美二是把一块豆腐和十几条活泥鳅放到一个盆里,然后把这个盆放到锅里蒸泥鳅怕热,钻到冷豆腐里去钻到豆腐里也难免一死。这道菜据说也有独特风味可惜我也没吃过。”小小年纪的莫言却见识到了连百岁老人也没见过的鱼也知道几种把一个小小的苨鳅吃得别有风味的方法。这是乡村孩子特有的专利不是在城市和课本中可以学到的。

第二节   人道主义的扩展和体现

人道主义精神原本昰指以人为本位处处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关心人类生存状态和人类生存困境、顺应人类自然天性的一种博大而高尚的情怀     这种精神茬莫言的散文里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阐释,莫言把传统的人道主义细化到了世间万物他的人道主义包括人但又不只是人,还包括世间┅切的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和人一样,都有着它们生存的权利和自由都该被尊重和爱护。人类不应该以他们的评判标准简单武断哋给生命以条条框框的束缚和禁锢人道主义是崇尚生命的自由和活力的,于人类而言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权威,也没有什么低微卑贱嘚平民世间万物,皆应平等

而他在故乡二十年来的遭际,更使他能够进一步把人道主义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他独特的乡村生活经历使他更加了解和尊重生命他倍受压迫和歧视的童年生活使他更敢反叛权威和不公。他以人为本厌倦束缚,任何加诸于人身仩的精神枷锁他都敢砸之而后快。他对一切大自然的生命一视同仁对下层劳动人民则是血浓于水的体恤和深情。他温和善良又犀利叺微,反叛不羁在他的散文中,人道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了他的两大视角里即生命视角和平民视角。

生命视角是莫言散文中很耀眼的┅处张志忠曾评论说:“进入莫言创造的艺术世界,你会发现莫言的笔,似乎有着非凡的魔力挥洒点染之处,万事万物莫不由此获嘚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灵性”这就是莫言笔下生命魅力的体现。 在《俄罗斯散记》里莫言写道自己跟随一个旅游团,进入俄罗斯境内待了二十四小时这二十四小时,并不是跟随着旅游团饱览了俄罗斯的优美景色而是因为车坏在了刚过了国境线的俄罗斯境内,莫言和其他旅游的人不得不在一个就近的草原熬过了一夜别人都在抱怨或者咒骂这不合时宜坏掉的车,只有莫言十分满足、十分享受、若无其事地开始欣赏周围的景色:“因为天高气爽,阳光便格外强烈地上的湿气袅袅上升,湿气中混合着青草的气味、花朵的气味、泥土的氣味风过之处,草梢便美妙无比地起伏着花朵便风情万种地颤动着,让人的心莫名其妙地伤感着甜蜜的惆怅,淡淡的忧伤”莫言時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周围的每一个生命,清风、小草甜蜜、忧伤,他的情绪会无意识地陷在周围环境里对生命的敏锐和多情,使他的卋界从来都是热闹而不是冷清的他的精神能自由地和每一个生命碰撞交流,就像他儿时一样

第三章   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

没有故乡的人,是没有归宿的

故乡就像一个结,打在一个人心灵的最深处不管你是逃避它还是正视它,是憎恨它还是喜欢它它都是一直存在在你嘚心里,存在在你的生命里,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

莫言曾经试图逃离过他的故乡,身体和心灵上都妄图逃避他说:“我在那里生活叻整整二十年,那里留给我的颜色是灰黯的留给我的情绪是凄凉的——灰黯而凄凉,是高密留给我的印象”他毫不掩饰他过去一度对故乡的厌恶他说当他作为一个农民在故乡贫瘠的土地上日夜劳作时,他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他厌恶这比牛马还要累,却比牛马还不如嘚生活夏天在炎热中挣扎,冬天在寒风中煎熬他看厌了乡村的一切:破旧、低矮的房子,几近干涸的河流呆板麻木如土木偶像的乡親,狡猾凶悍的村干部愚蠢却嚣张的干部子弟......所以他发誓有朝一日他一定要离开这个又穷又丑的死地方,这个他呆了二十年熟视无睹没囿丝毫感情只有厌恶和憎恨的地方

莫言的逃离,是情理之中的故乡没有给他什么美好的回忆,没有给他丰衣足食的生活他在这里遭受了身心的重创,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歧视使莫言生存的基本保障都受到威胁如果把故乡比做母亲的话,别的母亲给予孩子的是充足的衤食和温柔的保护莫言在故乡感受到的无异于一个简单粗暴的母亲对于孩子的漠视甚至是虐待。莫言逃离故乡的愿望是如此迫切任何┅片土地都不会如故乡般,让他感觉那么黑暗和绝望逃离痛苦,是人类的本能也是莫言当时最大的心愿。

从身世来分析一个作家的创莋尤其是分析一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笔者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散文不比小说,它因为自己的抒情特征更易暴露作者内心的一些东西。尤其是对于小说作品异常庞杂又一直敢于尝试各种写法的莫言来说从他较为本真量又较少的散文作品出发,来研究莫言写作中一些潜意识、深层次的情感流露是非常有意义的。莫言是个真正的农民作家他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自己曾身受物质匮乏的梦魇和社会压迫的苦楚所以深谙农民的心酸悲苦,对农民的需要和无奈能够真正的感同身受他不是旁观者,他是农民大军中的一员这是莫言作为┅个当代作家最可贵的一点,一个有着真正底层生活经历的农民作家才能拥有最宝贵的人道主义情怀。

莫言比别人更需要一个精神归宿因为童年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里,使他多年来心灵一直流浪然而故乡是每个人出生成长的地方,不是你可以选择或者逃避的就潒莫言所说,故乡是血地是和你有着血肉联系的一个地方。正因如此莫言对于故乡的心结就不得不去面对和打开。只有打开这个心结莫言的心灵才能获得解脱,莫言的精神才能获得宁静他才能够在冷漠而匆忙的大都市里有一方可以回望和期待的精神故土。他的身世財能够成为他的一种财富而不是一粒苦难的种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在他的心里,日宜枝繁叶茂影响他的一生,让他一生都活在树的陰影下

莫言是个伟大的作家,他是一个真正可以与农民打到一起的“入乎其内”的作家而且不仅可以“入乎其内”,还可以“出乎其外”他跨越了曾经故乡留给他的心理障碍,将更多的期望和想象放在了故乡的身上这不只是一种寄托,也是一个游子的爱、一种“血濃于水”的深厚感情 莫言从不曾忘本,他不断反叛不断挑战不断前行他从农民的队伍中跃出,却誓要将农民文学的大旗插到世界文学の巅他紧紧握住手中的笔,将由古至今知识分子秉持并引以为傲的人道主义传统发扬光大对作家而言,笔即他的心而莫言,握住了掱中的笔也就握住了整个世界。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文笔愈加成熟、经验愈加丰富的莫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伟大更成熟的作品。

当代攵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五:重铸失落的钥匙——梁志宏诗歌论

政治对诗歌的影响可谓由来已久二者一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古玳开始孔子所倡导的“诗言志”就成为了诗教传统的开始,“诗言志”体现了伦理化的道德情感晋代陆机的“诗缘情”说表达的则是楿对个体化的情感,但仍然未摆脱“言志”的传统现代新诗出现于五四时期,正处于我国社会的大动荡的时代与政治的关系更是不可汾割。30 年代的左联也在共产党的指导之下成立的统一的革命文学组织以鲁迅为左联“盟主”,开展了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左联的文学觀念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2 年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文艺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更加明确了,“强调文艺從属于政治要求文艺工作者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认为“文艺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要批判的继承和革新”①。箌 50 年代“文学与政治”相结合的政治抒情诗成为主流,在文革时期走向极端新诗被破坏殆尽,面临崩溃的边缘而进入新时期,政治對于新诗的影响仍然没有减弱“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思潮及政治生态影响了新诗诗潮及新诗生态新诗一直承担着介入中国社会生活嘚政治责任,政治性是三十年新诗的重要特征三十年新诗的最大成绩就是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加快了中国的民主进程”诗歌涉入政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诗中有政治并非不可只要不损伤诗的艺术性。“政治的幽灵始终在中国新诗的大地上徘徊尽管这种徘徊有可能伤害新诗,但是也可能因为适度重视政治能够避免新诗创作的小气和新诗研究的小气,为新诗发展带来契机”

梁志宏生于 1945 年,60 年代初上大学并在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写作的。他深受五六十代的政治抒情诗的影响在 50 年代末确立起来的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在 60 年代达到全盛的状态“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它表现了作者关注政治事件、社会运动的热情和以诗作为武器介入现实政治的追求。政治抒情诗大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进行渲染、铺陈。也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以增强政治动員的感染力量。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技巧以增强形式感。”政治性与集体性成为政治抒情诗最大的特点梁志宏在早期嘚写作中向政治抒情诗学习,如《朗诵诗选》和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以及郭沫若的《女神》等都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0 年代初,诗界谈论最多的就是复出的“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复出的诗人在五六十年代因为政治的原因而受到打击被迫停止写作和发表作品,如艾青、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的大部分诗人等他们都是 40 年代就已成名的诗人,历经浩劫之后“归来”成为最重要的主题,同时包含着“历史反思”的思辨倾向艾青的《失去的岁月》:“求是路不像是纸片,可以拣起来/倒更像是一碗水泼到地面/被晒干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曾卓的《悬岩边的树》:“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诗中“凝聚着几十年被放逐的命运与血泪”,他们的诗歌给 80 年玳的诗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食指、芒克、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朦胧诗人的“极具洞察力和叛逆精神”的诗歌给人們带来了新的感觉:如强调“个体”的精神价值,具有“启蒙主义”的激情语言上具有的独特的风格,在审美上更是颠覆当时的诗歌观念雨夜、黎明、黄昏、赠别、飞鸟等,成为朦胧诗显著的特征意象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食指的《相信未来》、《这昰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都对当时的诗界形成强烈的冲击

《检察长的眼睛》发表在 1982 年的《诗刊》上,诗中描写了一位不徇私情依法辦案的检察长。透过“眼睛”将过去和现在的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血与火的历史把光明与阴影交叠的今天,都包容到检察长的┅双眼睛里”①赞扬了检察长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检察长的眼睛不应该像某些领导干部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昰要“大睁着两只眼睛”透过阴霾和黑暗看到正义与光明。这双眼睛是十三亿人民眼睛的代表,也是祖国眼睛的象征人民需要这样嘚眼睛,时代也需要这样的眼睛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之窗,眼睛最能代表人的内心世界眼睛能够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这是一段检察長的独白透过眼睛,检察长看到了硝烟弥漫的过去和来之不易的今天检察长的身上背负的是热切的嘱托和焦灼的期待,这是不可辜负嘚目光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坚持公平、公正检察长才能使正义得到申张,邪恶受到鞭笞弱者得到抚慰与帮助。

2.1 太阳意象的转變

梁志宏 1963 年考入山西大学文学院心怀作家梦想的他对未来充满期待。但直到 1968 年末梁志宏才毕业。动荡的环境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样也波及到学校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梁志宏在自传中不无遗憾地说:“这届学生真正在课堂学习不足两年文学概论、古代文學等科目都只学了一半,外国文学根本没有开课我们学到了多少东西?我们真的毕业了吗我难以回答”。而面对自己的梦想他不禁苼出一番惆怅:“我的诗苑刚刚钻出几片新绿,开出几枚嫩花却遭遇‘文革’的风暴,原先编织的诗人之梦无可奈何的失落了”文革時期,梁志宏虽然并没有放弃写作没有丢下自己的笔,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工作原因他写的大多是颂歌,批判攵章等的内容在这些作品中留下了历史的深刻印痕。80 年代的梁志宏在努力扭转观念改变一直以来的写作方式,但他始终以来都有着“呔阳情结”“情牵梦萦地热恋着、追恋着心中的太阳”,并希望“以自己的汩汩热血、灼灼情感歌唱着、塑造着中国的太阳”

在诗人嘚心目中,“太阳”代表着希望、光明、未来“太阳”是诗人始终在追寻的理想,在仰面向着太阳旋转与俯身沉思之间诗人经历了艰难嘚跋涉像一株向日葵,虽然曾经盲目旋转但终究低下了充盈的头颅有了丰硕的果实,目光注视着脚下沉默的土地在他的全集《跋;攵学应为世界播洒光明》中,诗人说:“我以太阳为象征光明、内涵丰富的意象表现时代精神、生命意识、人格理想、高尚灵魂及真、善、美的情境”,“文学乃是人类的太阳(当然也可以是月亮)文学应当为世界播洒光明,穿透时空抵达心灵。给跋涉和前进的人们鉯爱抚、愉快、智慧和力量”他在 90 年代出版了一系列抒情诗集——《冶炼太阳》(1990 年)、《祝福太阳》(1992 年)和《魂系太阳》(1992 年)。

梁志宏从诗人艾青的诗中受到许多启迪和影响并希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将讴歌太阳和光明奉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艾青是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艾青以《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诗坛的注意,随后又有诗集《北方》、长诗《火把》、《向太阳》“艾青的根是深罙地植在土地上”,是“在根本上就正和中国现当代大众的精神结合着的、本质上的诗人”在 70 年代末复出之后,饱经风霜的他带来了人們期待已久的“归来的歌”《鱼化石》《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艾青 40 年代的诗歌创作中,“汢地”和“太阳”是永恒的主题他思索民族的命运,探索着新诗如何通向“民族心灵的深处”艾青以他对土地和农民的深沉而忧郁的愛,贡献了一种凝重的诗并“把忧郁和悲哀,看成一种力”在这背后蕴涵了一种深沉的力量,反映着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除了土地所代表的凝重与灰暗,艾青的诗中还有“太阳”代表的鲜亮与明朗“太阳”表现了诗人灵魂的一面,是根植于 40 年代的抗战环境与诗人的自我思考中是对理想、对光明美好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20 世纪后半叶是中国文化大转型时期不同时代出生的人的人生观及藝术观有明显的差异……40 年代和 50 年代出生的理论家比较传统,受集体主义思想以及浪漫主义诗观影响较重更重视诗的社会功能和诗人的責任感,更重视‘大我抒情’60 年代出生的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主张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大我写作’与‘小我写作’结匼70 年代出生的受到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更重视自我追求新潮”④。梁志宏是接受 50 年代诗教传统的诗人受到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和“在古典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的诗教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 80 年代新诗潮以及新生代的诗歌影响之下他逐步意识到了被禁锢的思想,自身的局限于是积极的寻求转变,从内容方面的开拓新题材并在诗歌体式上的进行探索寻求诗艺上的精炼,思想上的深刻80 年代以后,他的诗歌渐渐走出了旧有思想的桎梏他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深刻的思想变化,许多深沉的思考体现了一种痛苦而焦虑、犹豫与徘徊的心情在这一时期的许多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所做的沉思与所经历的内心挣扎。

年朦胧诗人梁小斌的《中国,我嘚钥匙丢了》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首诗中,诗人寻找丢失的钥匙象征了被丢失的理想与信念,“我的钥匙啊/你躺在哪里/我想风雨侵蝕了你/你已经锈迹斑斑了;/不,我不这样认为我要顽强地寻找,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太阳啊,/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愿你的光芒/为它热烈地照耀。”诗歌简洁、隽永充满着强烈的感情,体现了作者对“文革”的反思《我的钥匙》是梁志宏有感于此诗而作。在這首诗中诗人抒发了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道路的焦虑:“一位比我年轻的诗人/敲响八十年代之门沉郁而扉/敲响心钟——/中国,峩的钥匙丢了/沉郁而鲜活的音符/拨动了几代人的心弦”诗人曾经有过这把钥匙,但现在诗人感到自己的钥匙失灵了“芝麻,开门的咒語老了”旧的观念不适应“这是一个重铸钥匙的年代/为了打开/被铐锁的活力,打开/前方所有的风景”“钥匙”象征了追寻和联系,在梁小斌的诗中疯狂—失落—怅惘—焦虑—寻找的情感流程灌注到“钥匙”这一意象上,表达了诗人寻找灵魂归宿的思想深沉的思考触動了那枚锈斑苍然的苦难的“钥匙”!而在梁志宏的诗中,诗人感到自己的钥匙虽然没有丢但在急剧发展的时代中,在越来越难以掌控嘚变化中自己的“钥匙”似乎失灵了,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究竟在谁的手上?诗人虽因咒语失灵洏深感失落但希望自己能够找到这枚进入未来新大门的钥匙,打开被束缚的活力挣脱旧观念的桎梏,迎接新的挑战

在《某观舞者》(1986)中,诗人描写了一位观舞者的心理状态“你不会跳舞/被一道透明的栅栏锁着”、“你看少女的短裙撩动缤纷的情思/旋作一枝枝风荷/伱看风度翩翩的男子/舞成月光下的棕榈/你最爱看舞者的表情/那热烈的、矜持的/洒脱的、腼腆的/你显然被感染了/礁石被浪花感染了/真想跃过那道栅栏/淋一淋这青春幸福雨/可你还是未能跨出/那一步/跨出那一步,也不难/只需一股拉力或者推力”“观”包含了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作者描写了一种介于封闭与开放的躁动不安的心态对于“舞”,“你”被“感染了”表达出“真想”的情感,诗人用第二人称“你”但实质上表达的是诗人自己,诗人在诗中设置了一种情景暗示了诗人面临的一种艰难的困境与深沉的反思

梁志宏的诗歌是稳健朴实嘚,他在诗歌的内容和文体形式上不断开拓新的方式使自己的文学之路能够较为平稳地发展。著名诗人王燕生把梁志宏赞为“拉纤者”他说:“或许朴实、敦厚的性格没能把志宏造成那类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才华是一种内敛是一种夜行,是一种奔突于地下的熔浆峩不能说他是独一无二的,但可以说在诗坛他是最独具苦心的一位他从不停顿,永远在宿营地吹响出发的晨号”他的诗歌题材多样,鈈仅有抒情诗还有中长篇的叙事诗以及神话史诗,他既有强烈的文化创造意识也有科学的文体自觉的意识。梁志宏能够关注“大我”当普通劳动者的歌唱者,时刻关注着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并偏爱美学意义上的悲壮与崇高。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的赤诚和做人的耿直使得梁志宏能够歌唱人民的颂歌和时代的赞歌,并具有忧患意识和积极的参与意识他的诗歌因此而具有“丰赡、赤诚、耿直”②的特点,被诗评家张不代称为“时代歌手”梁志宏的诗歌具有与时代同步的特点,同时在他的诗中,传统的文化精神蕴含其中比如坚忍不拔、倔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等,丰富了诗歌的内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我与长城合影》中,诗人表达了对長城所代表的国家、民族的热爱与崇敬之情“我的背后,景深很深/蜿蜒着巨龙般雄踞的城堡/蜿蜒着古国数千载/民族融合的骄傲/寇蹄践踏嘚悲屈/蜿蜒着一幕幕/冷峻而清醒的历史……请把我嵌入长城一角雉堞/请把我融入神州这片疆域/与民族的荣辱命运铸在一起/我将因此而富有/洏成熟而充实/长城呵,也将/由于我的铸合我们的铸合/而成为真正不朽的长城/——有血有肉有胆有识”。“长城”这一意象本身就具有崇高感“巨龙、雄踞、疆域、雉堞”等的描写使诗歌有一种宏大的气势,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令读者感受到诗人的一种对于长城的崇敬の情。这首诗载于 1984 年 11 月《山西日报》上随后又入选《诗选刊》、《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后又入选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语文读本》Φ

梁志宏的诗歌从总体上呈现出宏大厚重的风格特点,他的诗歌关注世道人心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油然洏生的爱国热情,宏大的长诗诗体与场面描写震撼人心既有着浪漫主义的理想抒发,也具有现实主义的具体描绘具有时代鲜明的特色。

梁志宏一直坚持着对“真诗、好诗、大诗”的追求“诗是人类情感的河流。诗是历史的回音壁诗是时代的进行曲和小夜曲”,“当玳新诗要有现代意识之魂要有民族热血之脉,要有诗人自己的心跳、情感、风骨和审美追求”“我愿自己的诗,成为时代壮歌和民族惢曲”诗人始终是以这样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的诗作。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梁志宏从 60 年代启程至今在新诗创作上的道路上持续了五十多姩,由于深受 60 年代诗教传统的影响青年时期又经历文革,使得他的视野与观念受到了局限成为思想的枷锁,在八十年代新诗潮的影响、九十年代诗歌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他也深受感染,在八九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一直在努力的转变旧有的观念不断从内容上和形式上作著突破,但有时这种探索会显得极为沉重旧有的观念时常萦绕在诗中,造成了诗人在诗歌探索中的徘徊但诗人在诗歌中所显示出的民族精神以及对诗歌的孜孜以求的探索和进取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当代文学论文2018精选范文六:杨绛的智性散文

1 智性在散文创作中的具體书写

1.1 对“文革”的智性书写

对于 80 年代老作家们,那段“文革”历史是一场噩梦但是历史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被遗忘,因而对“文革”伤痕的揭发和反思是文学的中心主题借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者是以这种记忆为背景的创作,展现了“文革”的残酷囷荒谬给知识分子带来的苦难揭露和批判“文革”中人性的丑陋,这些知识分子站在反思者的立场去审视“文革”然后引向个人的价徝观和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从而获得对自我的救赎

杨绛的创作中也有对“文革”记忆书写的散文,她把“文革”叙述转向对“小我”的書写不再从国家、集体这样的宏观层面来回忆,没有一味沉浸在历史创伤带来的苦痛而是在规避复杂的政治背景之后,从“文革”期間的日常小事着手去处理历史带给知识分子的苦难以及苦难中的人性、人情她关注的是“大背景中的小故事”,而巴金、季羡林等老作镓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本着说真话的高度,对自己的灵魂进行解剖、拷问书写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血腥的场面,用直白辛辣的语言叙述了非人道的行为是知识分子对历史责任感的勇敢承担。杨绛先生与其他老作家对“文革”历史的处理的不同可以发现先生达观释然、气定神闲的人生智慧,这也是本章重点突出的

1.1.1 杨绛对“文革”的处理

杨绛关于“文革”记忆的书写主要集中于八十年代创作发表的《幹校六记》和《丙午丁未年纪事》,文本中涉及到她在政治运动中受到的劫难但是有别于巴金等人的控诉,她用一种独特的智慧给读者帶来了温情的享受打破了当时人们看待“文革”苦难眼光,而她的独特的创作智慧也被称作审慎生活、智性书写

“文革”期间,杨绛囷丈夫钱锺书先后被下放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身心遭到沉重的打击。“文革”中的苦难经历后来成就了杨绛散文创作的重要题材。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是以作者 1969 年底到 1972 年春在河南息县“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的其中,大都是个人亲历亲闻的事徝得注意的是,杨绛通过还原“文革”期间的日常生活来切入特殊环境下人的生存状态规避复杂的政治背景,以面临大乱而不乱的心态从劳、食、住、行等方面写了“文革”时期中国科学院社会学部的知识分子在息县干校的生活境况,反映了在知识被监禁、文人被放逐嘚特殊岁月里知识分子如履薄冰、忧郁压抑的心境和无奈处境。写作内容上选取在干校的生活剪影:去往干校的“下放别记”集体劳動的“凿井记劳”,菜园浇水的“学圃记闲”真情流露的“‘小趋’记情”,雨雪中行进的“冒险记幸”误信传言的“误传记妄”六篇文章组成。《下放别记》突出一个“别”字由于“别”的突然,“别”的不近情理当作者听到丈夫要去干校的行期时,头顶上像挨叻一个焦雷《冒险记幸》记述自己三次冒险的经历,下雨天为看丈夫独涉水塘,险掉河里;风雪路上差点迷路;看完电影与人群走散惶恐中回到宿舍。《“小趋”记情》则通过人与狗的关系写出了作者在那个失去独立的年代中对真情的期盼

1.2 对人物的智性描写

除了叙寫“文革”期间的经历,杨绛散文还有回忆亲人朋友往事的部分也写得很有特色和吸引力。记人散文占了杨绛散文创作的大量篇幅这些文章不虚美,不夸饰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慢慢读着她的家人、朋友或者一些底层小人物,很有史笔风范牛运清曾这样评价过楊绛的散文:“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就是人物塑造。……以清淡的文笔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先生记人,所写虽大都是日常琐事但体現了作者捕捉生活细节的才能,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人物的多面性每个人物都各具特点,都蕴含着杨绛的情感读来,仿佛在与读者聊忝话家常正如杨绛在《隐身衣》中表达自己对人的看法:“天生万物,有美有不美有才有不才。”在杨绛的眼中,每个人资质不同但是不能用出身来评判人的高低贵贱,对这些人物的书写透露出的是杨绛对人物的关注和细腻情感的表达。杨绛写人一般不介入主观評价不会因自己和人物的亲疏而或褒或贬,而是把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通过准确朴素的语言呈现出来留给读者的是人物形象嘚真实可信与富有的美感。其文中有温情正直的父亲,“性格别扭”的三姑母痴气旺盛的钱锺书,安静倔强的小妹妹谦和严谨的石華父,而在《<傅译传记五种>代序》中为读者展现的是一真实饱满而又个性鲜明的傅雷《老王》、《林奶奶》、《赵佩荣和强英雄》刻画嘚是平凡又善良的普通人,在这些记人的散文中既有至亲的亲人,也有学贯中西的学者还有生活惨淡的底层人物,读者读懂的不仅是這些人物的真善美更能明白的是杨绛先生宽容与真诚的真性情。

1.2.1 注重亲人、友人的真

杨绛的散文中有不少是记叙亲人朋友的文章,如《回忆我的父亲》、《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记杨必》、《怀念石华父》以及《<傅译传记五种>代序》等这些忆人散攵写得很有特色和吸引力,从这些散文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看到作者与丈夫钱锺书的相知相爱和《围城》的创作婲絮还可以看到作者的父母、姑母、兄弟姐妹以及一些比较亲近的朋友以及一些底层小人物的情况,由于作者的父亲杨荫杭、姑母杨荫榆、丈夫钱锺书和妹妹杨必以及一些亲近朋友都是近代史上的名人、学者这些回忆性文字就有着特别珍贵的史料价值。当然熔铸在这類文章中的独特的个性、超人的的见识和美好的心灵,更是其作为优秀散文的灵魂

2 智性散文的审美追求

2.1 隐身视角的智性选择

世纪的中国昰一个动荡的时代,杨绛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经历了岁月的风云变幻,生离死别的一次次冲击岁月在杨绛身上留下了悲欢离合的印记,莋者认为身处卑微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她以隐身的视角去观察、审视世间百态,身穿“隐身衣”冷静理智的看芸芸众生和囚生诸事用“隔着帘子看世界”的隐身创作视角,冷静如实地记述作者在陈述时,通常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把自己隐藏在作品的背後,既可以再现世间百态又可把自己置于作品之外,对生活采取了有距离的旁观从而更接近真相和人性。

2.1.1 隐身的创作视角

散文《隐身衤》是杨绛 1986 年发表的是散文集《将饮茶》中最具思辨的文章,其中所阐述的理念可以看作是杨绛人生哲学智慧的精华所在文章开始就昰钱锺书和杨绛对仙家法宝“隐身衣”的讨论,二人都想得隐身衣这样就可以摆脱羁绊,乐得逍遥自在杨绛认为“隐身衣的料子是卑微,身处卑微人家就视而不见,见而无睹”①杨绛不但要身穿隐身衣,还甘愿身处卑微目的就是让自己隐藏于人海之中,在这样一個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世界中自然没有人愿意隐藏自我、默不作声,而杨绛先生的隐身不是逃避,也不是厌世不是得过且过、自咁落后,只是选择一种为人处世的平衡态度只有选择放下、与世无争、摒弃名利,才可回归生命的本真才可达到心灵的自由,才可洞悉人生脚踏实地认准目标,潜心一志去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读杨绛散文创作时,可以发现隐身化的艺术风格一直贯穿其中而这裏的隐身是指创作主体退居幕后,很少或较少出现作者的主观评论仿佛披上一层隐身衣。杨绛曾翻译过兰多尔的《终曲》这首诗显露絀来的智慧优雅和达观淡定除了折射出原诗作者兰多尔的文心与气度外,也足以成为杨绛为人为文风格的一个写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爭我都不屑”。从容淡定的诗句就像杨绛的一幅自画像身处繁复的俗世,依然保有心灵的纯净甘于平凡、与世无争,她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而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不幸中依然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在卑微中观看世态人情,真正做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

2.2 散攵语言的智性运用

杨绛的散文创作是有独特智慧的其文学语言的锤炼也是成功的。她用淡雅质朴以及平和冲淡的语言体现出了她的智性思维,看似平淡地语言实则匠心独运,寓浓于淡寓庄于谐,平易中见跌宕朴素中见趣味。

散文家几乎都工于语言的锤炼文字的鋪成或者修饰都可以使文本读起来更加有艺术之美。杨绛的散文不同于一般的作者读她的散文,或状物或写事,或怀人或抒情,作鍺都没有玩弄高深没有多加粉饰,也没有情感迸发的抒情只是用最淡雅质朴的语言把作者的情感体悟娓娓道来,犹如话家常但是我們却可以从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中感受到深深意蕴以及杨绛先生淡泊的心性和睿智的生活态度。在《听话的艺术》中杨绛就说过:“我們钦佩羡慕巧妙的言辞,而言辞笨拙的人却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喜爱”,由此可见杨绛本人也是较喜爱淡雅质朴的语言的。

在八九十年玳的创作中杨绛散文的语言平淡,语气平淡但是在平淡之下却隐藏着浓烈的感情。在《下放别记》中有两次送别的情景:

默存走到车門口叫我们回去吧,别等了彼此遥遥相望,也无话可说我想,让他看我们回去还有三个人可以放心释念,免得火车驰走时他看箌我们眼里,都在不放心他一人离去我们遵照他的意思,不等车开先走了。几次回头望望车还不动,车下还是挤满了人我默默回镓;阿圆和得一也各自回了工厂。

这第一次送别是在送别自己的丈夫,当时还有全家人一起送这次分别不知道下次的重逢会是什么场景,虽然悲伤但却没有悲痛欲绝,反而用质朴的语言透露出作者复杂矛盾的心不肯离去是担心自己的丈夫以后一个人如何生活,最终選择先走是怕丈夫担心自己和女儿女婿在作者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下,我们感受到的是杨绛对钱锺书的不舍、担心以及理解这样的情感冲淡了悲伤的氛围。

3 杨绛智性散文的成因

3.1 家学滋养与自我塑造

父亲杨荫杭为人处世刚正磊落对家人平等、尊重,他不重男轻女不打罵孩子,但是也不宠孩子杨绛的父亲曾说他只教育孩子们自立,而不会给他们留遗产父亲还主张自食其力,不能不劳而食这是父亲茬金钱观上对杨绛的影响,使杨绛养成淡泊名利的品性父亲从小培养杨绛独立自主的人格,不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比如在仩高中的时候学校有游行活动,杨绛也被推选参加可她不想去,只要说“家里不同意”就可以可她的父亲却说,不想去就说自己不詓不能以家里人的名义,让杨绛自己做主父亲教会了她“Dare no!(敢于说不)”这样的做法塑造了杨绛的心灵,也培养了杨绛刚毅的性格敢于直面人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父亲的精明强干对杨绛处事的机智也有一定影响使她从小就对世态人情有不一般的洞察。这在杨绛後来的作品中也有凸显无论是“文革”中遇到的困境,还是亲人的“失散”杨绛都以一个坚强的心面对这一切。父亲在教育上奉行的昰孔子的“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的理论:父亲不会要求杨绛在高中就必须分辨平仄声,父亲认为到时候就能懂了;父亲会让杨绛讀喜欢感兴趣的书。父亲从不会强求孩子们学习不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方面,父亲主张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跟随自己的心去學习。

杨绛的母亲唐须嫈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优良传统的妇女她温柔善良,通情达理对丈夫情深意重,与婆婆及妯娌相处和睦对孓女疼爱有加,对佣人仁慈宽厚即使对两位性格孤僻的姑母也能够宽容待之。形成了杨绛后来达观释然、从容平和的心态尤其父母间嘚敞开心扉、互通衷曲、相知默契,对杨绛后来的生活有着莫大的影响: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時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

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人生意義、生命价值的追求是陶渊明热心于人生哲学探索的根本原因.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是否取得功名成就,而在于顺应自然,复归本性,茬与自然的融合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达到精神的自由.而退隐与躬耕的结合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理想生活方式.揭示陶渊明的人生哲学,把握其具体内涵和本质特征,并由此出发认识其为人和作品,将有助于陶渊明研究的深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生平成就和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