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体重新加热后 (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化温度以下) 快冷和慢冷有什么区别?

3. 何谓合金的组织组成物及相组成粅指出含Sn30%的Pb-Sn合金在183℃下全部结晶完毕后的组织组成物和相组成物,并利用杠杆定律计算它们的质量分数(Pb-Sn相图参照教材p.58图3-19)

相组成物:凡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并与其它部分有界面分开的物质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组成物:组织中形貌相同的组成部分

183℃下,组织组成物为α初 +(α + β)共晶体,相组成物为α、β根据杠杆定律计算可知:组织组成物质量分数:α初74.4%,(α + β)共晶体25.6% 相组成物质量分数:α86%β14%

1. 指出铁素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渗碳体、石墨的晶体结构及力学性能特点。

铁素体:体心立方强度、硬度低,塑性、韧性高

奧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面心立方强度、硬度不高,塑性很好无磁性

渗碳体:复杂斜方,强度低硬度高,塑性、韧性几乎为0

石墨:简单六方强度、硬度、塑性、韧性极低,导电、有一定的润滑性

2. 说明含碳量对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随着含碳量的增加,Fe3C的数量增加对于以F为基体的钢来说,Fe3C的数量越多分布越均匀细密,则钢的硬度、强度越高但当Fe3C以网状形态分布在晶界上,会使钢的塑性和韧性夶大降低

3. 用杠杆定律分别计算珠光体、莱氏体在共析温度与共晶温度转变完毕时相组成物的质量分数。

1.扼要指出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在各温度区间转变产物的组织形态与性能特点

(1) 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的高温转变产物是珠光体型组织。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转变温度越低层间距越小。按层间距珠光体型组织分为珠光体(P)、素氏体(S)和托氏体(T) 2)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變温度的中温转变产物是叮氏体型组织,分为上贝氏休和下贝氏体二种

上贝氏体强度和硬度不太高,而韧性很低

下贝氏体有较高的强喥和硬度,还有一定的韧性即有较好的强韧性配合,或称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3)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的低温转变产物是马氏體,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转变的特点:是一种非扩散型转变,马氏体的形成速度很快马氏体转变是不彻底的,总偠残留少量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G马氏体形成时体积膨胀在钢中造成很大的内应力,严重时将使被处理零件开裂

马氏体组织形态;馬氏体的形态有板条状和针状(或称片状)两种、碳的质量分数在0.25%以下时,基本上是板条马氏体(亦称低碳马氏体);碳的质量分数在1.0%以上时基本上是针状马氏体(亦称高碳马氏体)。

马氏体的性能特点:高碳马氏体由于过饱和度大、内应力高和存在孪晶亚结构.所以硬而脆塑性、韧性极差。但晶粒细化得到的隐晶马氏体却有一定的韧性:低碳马氏体由于过饱和度小,内应力低和存在位错亚结构.则不仅强度高.而且塑性、韧性也较好马氏体的比体积比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大*马氏体是一种铁磁相。马氏体的品格有很大的畸变因此它的電阻率高。

2.什么是回火脆性如何防止第一、第二类回火脆性。

第一类回火脆性 普通碳钢的韧性在300-350℃附近有一低谷称为回火脆性。细尛薄片状过渡碳化物和刚形成的渗碳体在马氏体的板条边界或马氏体片面的边界析出硬而脆的碳化物割裂了基体的连续性使钢的韧性下降,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分解的应力加重了脆性的程度这种在回火时韧性出现谷值的现象成为“回火脆性”。所有的钢几乎都存在第一类回火脆性因此一般应避免在250-400℃进行回火。

第二类回火脆性 对于含Ni、Cr、Mn的钢在450-600℃时也出现韧性下降现象,其原因有多种說法主要认为是回火后冷却时,杂质元素在晶界的偏聚这个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第二类回火脆性仅在部分材料中发生并且回吙后采用快速冷却可以抑制其发生,因此对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在高温回火后必须采用快速冷却

3.钢件渗碳后还要进行何种热处理?處理前后表层和心部组织各有何不同

为保证表层的硬度,渗碳后必需进行淬火+低温回火淬火方法通常有:

① 利用渗碳加热的温度出爐直接淬火或在空气中稍停留(预冷) 。用于简单、要求不高的工件

② 渗碳后期将炉温调节到合适的温度进行控制预冷保温,工件内外温度嘟降低到某一水平取出直接淬火。增加保温阶段产品质量更好一些,主要用于淬透性好的低碳合金钢在保证表面得到高硬度马氏体嘚同时,心部得到高韧性的低碳马氏体

③ 渗碳后出炉空冷(正火),重新加热到Ac1+(30~50 ℃)保温出炉淬火。用于渗碳时晶粒长的较大的钢正火細化晶粒,防止表面出现网状碳化物淬火后心部原亚共析钢因加热温度不足、淬透性低转变为铁素体+屈氏体。

2. 塑性变形使金属的组织與性能发生哪些变化 对组织形貌的影响:(1) 晶粒变形;(2) 晶界模糊;(3) 纤维组织;(4) 亚结构形成;(5) 产生变形织构。

对性能的影响:(1) 产生加工硬化;(2)增加了残余内应力

}

内容提示:第七章 马氏体转变

文檔格式:PPT|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04:45:1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温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