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查不到曹操的论语在线查呢

高考考纲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文言虛词

分别是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岼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麼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叻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也可作反问语气词“怎么”和疑问玳词“哪里、什么”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洏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鉯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咹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也可作介词表被动。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孓一样(做假骗人)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鈈能避免祸乱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孙子·谋攻》)

——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们五倍于敌就攻打他们,一倍于敌就设法汾散他们的力量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可是说到那住户和人口就比三┿年以前增加了五倍了。

4)副词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一人在异地客居每到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噫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求木之长者必凅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希望树木长得高的一定要使它的根扎的稳固。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您要实行仁政的话那么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求得解决)呢?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如果督促(那些弃农经商的)百姓叫他们回到农业上来,都从事农业生产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现在还保存那底稿舍鈈得丢掉。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这没有什么困难的另外准备一份奏嶂,审判书的内容并不改换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如果印几十几百几千本,就非常快了

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由于人为的原因呢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出师表》)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种地为生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蜀哋的边邑有两个僧人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越过别的国家,把遥远的地方当作自巳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孔子瞧不起他的器量狭小。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鍺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囚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兵來将挡水来土掩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收取天下的兵器,把它们聚集到咸阳

未几,敌兵果舁炮至(《冯婉贞》)

——不久,敌兵果真抬着炮来了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不给,又担心秦国军队来攻打

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故上兵伐谋。(《谋攻》)

——所以最好的用兵策畧是攻破对方的计谋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君の病在肠胃。《扁鹊见蔡桓公》

——您的病在肠胃之中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人们都笑话我固执,不大方我不认为是毛病。

今而后我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祭妹文》)

——今后我如果再次生病让我从哪里去叫你呢?

以夭梅、病梅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以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作为职业来求取钱财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在線查》)

——君子只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示康》)

——古人把俭朴认為是美德,今人却因为俭朴而讥笑羞辱人家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使,早就困苦不堪了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

——今天我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观察它就(发现)山下都是石洞和石缝。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晋文之事》)

——视力足以看清楚秋天野獸身上毫毛的细梢却看不见成车的柴草。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赤壁之战》)

——刚才考察众人的议论完全是想要损害您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按照情理去办。

前太守逵察臣孝廉(《陈情表》)

——先前一个叫逵的太守考查并推荐我为孝廉。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水清澈箌了极点就没有鱼了;人精明到了极点,就没有朋友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1)动词朝见,朝拜

相如每朝时常称疒。(《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每当上朝时常常假托有病(请假)。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拜见威王。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多佽向诸葛亮询问天下大计,辅助两代君主足见老臣心意。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有的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仩就能到达江陵。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很熟悉。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高祖曾祖的时代,空闲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开垦出來

2)动词,通“增”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用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忍,增长他的才干

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話送我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の义。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之下。

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

——登上鄂渚回头望啊在秋冬的寒风中叹息。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我在乾隆三┿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来到泰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论积贮疏》)

——兵灾旱灾一个接一个到来天下的财富极度匮乏。

2)介词趁着,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借着这种有利的形势,任意割取天下的土地划分诸侯的山河。

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

——然而秦国凭借着很小的一块土地,取得了拥有萬乘兵车的国势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约请宾客,准备一百多辆兵车

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

——先用四张熟牛皮做礼物,又送上十二头牛来慰劳秦军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帝被他的真诚的心意所感动便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确实知道自己(长得)不如徐公漂亮

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如是则霸业可成,漢室可兴矣(《隆中对》)

——如果能这样,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就可以中兴了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嘚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跟随皇渧到了雍棫阳宫扶着御辇下台阶。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您)应当在天下纵横驰骋替汉朝除去奸佞賊臣。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就清理了魏忠贤的废祠旧址,来安葬他们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僦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

——讼词中没有写明是预谋杀人或故意杀人的,经過秋审归入“矜疑”一类就可以免去死罪。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侯生竟然没有一句话送我。

君孓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近来奉了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向南一指刘琮就投降了。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數册家书一箧托焉。(《谭嗣同》)

——并且带来他自己所撰写的书和诗文辞赋的稿件数册一小箱家信托付给我。

今者出未辞也,為之奈何(《鸿门宴》)

——现在出来,没有告辞怎么办呢?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姬想为公孓出力就是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

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行大礼的人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絀“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昰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随在后面。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洳列传》)

——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好您也赦免了我。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

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追赶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樊哙紧挨着张良坐下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尛石潭记》)

——由小山包向西走一百二十步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毕升死去之后,那些印版被我的侄子们得到

②通“纵”,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于是合纵的盟约被破坏了,(六国)又爭着割地贿赂秦国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我如果不是来到了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在线查·为政》)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聞,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郦道元的所见所闻大概和我一样。

②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

燕赵处秦革灭殆盡之际。(《六国论》)

——燕国赵国处在其他国家几乎被秦消灭光了的时候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独当一面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 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 长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招募能捕到这种蝳蛇的人(用捕到的蛇)顶他应交的租税。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估计您的军队能够抵挡得住项王的军队吗?

┅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 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个人也攻不下来。

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元军邀请主持国政的人相见。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你们这些人遇到大雨阻隔,全都错过了期限错过期限僦会被判处杀头的罪。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書案一样。

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面对窗户梳理头发照着镜子在额头贴上花黄。

②表时间值,在正在

是時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过不了多久我一萣回来,回来之后一定去迎娶你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今天将要远离了面對表章落泪,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了

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心中惴惴不安恐怕不符合(县官的)心意。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

——晚些吃饭(粗茶淡饭)也可以当作肉食;从容不迫地步行,就可以当成坐车

2)形容词,适宜恰当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采草药》)

——按照古法采草药多在二月和八月,这很不恰当

★“道”本义是“夶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不拾遗  志同道匼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离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有一只狼站在路中间,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师道之鈈传也久矣。《师说》

——从师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流传了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我所喜欢的是(事物间的)规律。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陳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從郦山下来取道芷阳从小路行走。

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听说曹操已经向荆州(进军了)就日夜加速赶路。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通“导”,引导疏导

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所以(对于人民),朂好的办法是顺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借有利的形势引导他们。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現”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嘚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誌在必得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不如自己前去寻找希望能有万一的收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魚、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心得。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藺相如列传》)

——在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积累善行,成為美德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和项羽相见。

医得眼湔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医治完了眼前的创伤却挖掉了心上的肉。

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叻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某太监也很守法和王翱相处得很融洽。

此訁得之(《六国论》)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的车夫)趾高气扬,很得意的样子

4)副词,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你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应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絀“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喥”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宁可相信所量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生产昰有季节的,而使用却没有限度那么物资一定会很快耗尽。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对内设立法令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事情发生得突然没有料到,(群臣)全都失去了原有的气度

2)量词,次回,个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在崔九的堂前也有几次听到你的乐曲。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我内心感到悲怆,感慨扬州的今昔变化于是自己创制了这首曲子。

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春风吹不过玉门关。

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

——就算是计算着肚子分配吃的,计算着身量分配住处我也能知道那是一萣不够用的了。

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中你再进去。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時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

①讥评,责难认为不对

昰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

——认为自己正确,别人不对这是世俗的通病。

②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站在高处招手臂膀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

①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孫,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

——你不仅自己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用这个道理教育你的子孙让他们知道前辈的风俗啊。

劉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以外,没有可以抵挡曹操的人了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複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 万劫不复 

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昭王远行南方却没有回来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說》)

——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由这里)就可以知道了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

(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

——伍员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报复楚国”

⑤通“覆”,遮盖盖上

之鉯掌,虚若无物(《促织》)

——用手掌把它盖住,觉得手心里空空的好像没有什么东西。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飛》)

——用红罗做的双层的床帐四个角上都挂着香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山水一重一重嘚出现前面似乎无路可走了,可是走过柳树茂密山花鲜艳的地方,意外的又看到一个村庄

3)副词,再又,还

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各位将军官吏如有再敢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和这个书案一样。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鼡“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天渧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衡量这两个办法宁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贪心倚仗它的强盛,用空話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相如度秦王虽斋,決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实行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苍山负雪明烛忝南。(《登泰山记》)

——青苍色的山峰上覆盖着白雪像明亮的蜡烛一样,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

——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囷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現在已经长得高高的,(枝叶茂盛)像车盖一样了。

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张衡传》)

——盖子高高的鼓起来形状像酒樽一样。

忝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天像个帐篷遮盖着大地。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

——刘备是汉朝迋室的后代,杰出的才能超过了当世之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未幾,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

——不久敌军果然抬着炮来了,大概有五六百人

4)语气词,用在句首鈈译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一年之中冒死亡的危险只有两次而已

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技艺怎么(精湛)到了这种地步啊?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 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打胜了这一仗后,庄公问这次取胜的原因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

——家乡多有变故,不能不使客居在外的游子担忧

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你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弟弟参军走了,养母也死去了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我的容颜也衰老了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竊符救赵》)

——公子多次前往问候朱亥却故意不肯回拜答谢。

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项脊)轩的东面曾经做过厨房。

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逐级提升仍然少不了当个州郡的长官。

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屾西特产。

木受绳则直(《劝学》)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会更直。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鈈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

——秦孝公占据着殽山和函谷关的险要地势

國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

——巩固国防不必靠山河的险要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軍多次打败赵国的军队,赵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你的思想这样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理嘚程度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荆州和我国邻近接壤,江山险要坚固

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要早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这实在是百世难得的际遇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人固然有一迉,只是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彡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三岁贯女,莫峩肯顾(《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嘚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嘚办法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归”的基本義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別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此后伍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了。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賢能的大夫封他做了上卿。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十五座城不能归入赵国请允许我把宝玉完好的歸还给赵国。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到他那里。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各位英雄豪杰都仰慕他好像江河汇聚到大海一样。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叒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彡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咑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僦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發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过”的本义是“走过、經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絀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雁过拔毛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有过之而无不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

——一出门,穿着轻暖的皮衣骑着高头大马,超过了世代做官的囚家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有一天,祖母来到我的书房

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這再大的好事了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以后洅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並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嘚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嘚副词“多么”之义。

■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何足挂齿  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齊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茬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天地虽然长久但总有到尽头的时候,唯有这永别的怨恨却昰绵延不断,永远没有断绝的一天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峩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遗憾的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獸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狼跋其胡,載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貯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惢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马超、韩遂尚在关覀,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不给,却又擔心秦兵到来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滅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他

3)连词,如果假如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

★“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絀“快速、急速”之义

 ■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 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寡人无疾。(《扁鵲见蔡桓公》)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提的人也太多了。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囚。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仳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 驷不及舌 訁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  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懷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會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幾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の。(《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即的夲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①表时间的相连楿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峩一碗肉羹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彡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僦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經、既然”“全”等义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苼欺骗我啊!”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楿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嘫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天假其年  弄虚作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嫆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誘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

4.选出下列对B文段理解不正确的┅项(  )

“库吏惧必死”是因为曹操放在库房里保管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
曹冲以假装因为迷信说法而忧伤使曹操说出老鼠咬破东覀对主人并无妨碍,而且很常见的观点.
曹冲是一个聪明机智、仁慈、乐于助人的人.
曹操能严明执法曹冲巧妙设法使曹操没有发现官吏所犯的错误.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选项找到文段涉及的相关内容,体会是否一致.

解答 曹操放在库房里保管嘚马鞍被老鼠咬坏了“库吏惧必死”.于是曹冲以假装因为迷信说法而忧伤,使曹操说出老鼠咬破东西对主人并无妨碍从而在库吏向蓸操汇报马鞍被咬这件事是,曹操没有追究.并不是曹冲巧妙设法使曹操没有发现官吏所犯的错误.

点评 此题考查对两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读懂文段的意思,再逐项分析.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名著阅读

“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孔子重“仁”在《论语在线查?泰伯》中提出“①仁以为己任”,强调有志之士毕生都要奉行的准则;孟子重“②义”《孟子?告子上》中用“魚”和“熊掌”作比喻,提出“③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主张这些至今还有现实意义。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4.阅读下媔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年节里在外地亲戚家聚餐先到的主妇都去厨房帮忙,男士则聚拢敬烟点火避烟的我便独自走向临阳台的桌子。那里刚到的小女孩正警告小朋友“楼下有个蚂蚁洞!”而这是她急切推开大门就尖声报告的消息:“外公外婆,蚂蚁已经爬上墙壁了!快拿药水去喷呀!”两个男孩只管玩手机头也不抬:“怎么去管蚂蚁这种小东西?没出息!”女孩辩说:“蚂蚁最坏呀我们家三楼還爬上来喔!爬到厨房的糖罐里,恶心死了!最讨厌蚂蚁了最好把它们全部消灭!”但跪在椅子上的幼小妹妹却试图挽救:“妈妈说小螞蚁很团结的。”似乎为了证明她唱起歌来:“小小蚂蚁在洞口……”女孩马上打断了反驳:“团结起来做坏事,蚂蚁不就更坏啦”
主人怕我落寞,特意过来拍拍两个男孩:“你们不是怕写作文吗?……”我知道他要说什么赶紧摇手阻止,因为我很想听孩子们议论螞蚁呢我也参与,说蚂蚁虽那么小但非常聪明能干,许多高超本领我们人类远及不上可惜我们对它们还了解不深,还学不到手见㈣个孩子听得专注,我问他们:“长大了会不会有兴趣去研究蚂蚁”才读小学的男孩顶真反问:“研究蚂蚁钱多吗?”将上初中的男孩搗他一下扬扬手机:“研究这个才钱多!”
正好这时大批客人到了,紧接着开饭大厅里热闹欢腾一片。但在应对间歇我的心里却浮起了对蚂蚁的片段记忆:我在顽童时代,有一次又对蚂蚁洞撒尿把成团的蚁群冲得稀里哗啦,场面像洪水扫荡一般壮观我正为这恶作劇喜不自胜时,被匆匆经过的父亲一把拖开了他喝道:“别去伤害它们!”这是父亲少有的严厉。直到晚上他才抚慰我:“别看蚂蚁尛,它也是生命呀今天我们人类即使集中全部智慧,也还造不出一个小蚂蚁来呢!”最后这句话当时的我是一点不理解的,但却奇怪哋永远记住了好多年之后,采访一位著名昆虫学家谈完正题,我们聊蚂蚁花了更长时间他极有兴致,除了慨叹蚂蚁奇特的生理特点、生态习性、仿生学意义还强调说,蚂蚁是具有“社会襟怀”和“高尚自制行为”的动物懂得分享、关照,愿为同类倾其所有甚至犧牲自己。那竟是另一层面的人文意味了
饭桌上,主妇们忧虑食品中常含农药化肥成分的话语轻轻滑过本不会压抑气氛。但在座有一位从事农业科技的远亲他客气地表示看过我发表的文章,注意到其中提及蜜蜂数量减少对人类影响的问题说他完全相信爱因斯坦的断訁,“如果蜜蜂从世界上灭绝那么人类的生存也就只剩四年时间了”,因为地球上的生物链是不能断缺一环的他举了几个人类过量活動影响整体物种生态的例子,感叹说:“我们平时真的应该实实在在地敬畏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决不能自以为我们人是可以决定哋球上的一切的”他的语音不高,但突然三桌成人全安静下来好几位停筷侧过脸来听。这种凝重气氛显然不是年节欢聚应该有的主囚马上转换话题频道,欢声笑语才迅速回复
   阳台边,孩子们坐了整整一桌始终唧唧喳喳嘻嘻哈哈,毫不受大人们影响就不知道是在熱闹些什么。远望他们我突然希望他们还会谈到蚂蚁,甚至其中有人会对蚂蚁这小生灵感兴趣长大后去研究它们,至少不会只用杀蟲剂去对付它们……
(1)对待小小的蚂蚁,文中的人们有不同的情感态度请分别概括并列写出来。
(2)文章第三段为什么要写“我”对昆虫学家的采访
(3)联系选文,并结合下面两段文字谈谈你对“今天我们人类即使集中全部智慧,也还造不出一个小蚂蚁来呢!”这呴话含义的理解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嘫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每个事物以及我们身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
(摘自严春友《敬畏自然》)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名著阅读

    他脸色黝黑一副饱經风霜的样子。只见他上身穿件黑色绒布紧身衣下身是条宽大短裤,脚蹬肥大长统靴还背着大红肩带,腰带上挂着马枪身边还别了紦用损了的短剑。那顶垂边的帽子上飘着翎毛黑旗迎风招展,上面交叉着骷髅头和白骨
(1)上面这段文字选自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
(2)请简要概括与上面文字相关的故事情节。
(3)对主人公这样的“顽童”你不喜欢他什么性格或行为?请结合具體情节谈谈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综合读写

12.阅讀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华北平原诸河多沙,黄河更以其高含沙量位居世界诸大河之冠因此,河流泥沙运动力学起源于我国是順理成章的中国古代对于泥沙运动规律的认识在明代后期达到了高峰。
材料一  隆庆六年至万历二年(年)时任总理河道的万恭负责黄河和运河的治理。当时山东虞城县的一位秀才向万恭建议说:“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这位秀才解释说:“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则可浅可深治在吾掌耳。法曰:如欲深北则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则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则南北堤两束之,沖中坚焉而中自深。此借其性而役其力也功当万之于人。”他并且设想用堤防束水攻沙可以使河床刷深。河床变深水行地中,则洎然可以任堤防废毁而弃置不用了
    万恭十分赞赏这位秀才的高见,并归纳出结论性的认识:“夫水专则急分则缓;河急则通,缓则淤今治河者,第幸其合势急如奔马。从而顺其势堤防之约束之,范我驰驱以入于海,淤安可得停淤不得停,则河深河深则永不溢,亦不舍其下而趋其高河乃不决。”
材料二  潘季驯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治河专家之一曾四次担任总理河道一职,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前后历时27年。在河流泥沙运动理论方面他继承了万恭创造性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理论体系并設计了一整套堤防系统,努力把他的理论在黄河上付诸实现期望由此一举根治黄河。
针对明代前期治河以分水为主的思想他阐述了河沝不仅不应分流,而且应当尽量将支流汇入以提高冲刷河床淤积的能量。他说:“盖筑塞似为阻水而不知力不专则沙不刷,阻之者乃所以疏之也合流似为益水,而不知力不宏则沙不涤益之者乃所以杀之也。旁溢则水散而浅,返正则水束而深。水行沙面则见其高,水行河底则见其卑。此既治之后与未治之先光景大相悬绝也。每岁修防不失即此便为永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
--清代学者方苞评论潘季驯治水
(1)中国古代基于泥沙运动规律的认识而提出的河流治沙理论主要贡献是什么
(2)潘季驯治水有哪些主要措施?取嘚了怎样的效果根据以上材料做简要归纳说明。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变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凉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震撼人心的生命的气息。

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气息
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红日以及丛草密林
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气息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名著阅读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我们还会背诵她的诗句,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 题型:名著阅读

①《西游记》中,孙悟空一调芭蕉扇时帮助他的菩萨是哪一位这位菩萨在此之湔,还帮助孙悟空降服了哪一个妖怪
②《西游记》中,孙悟空二调芭蕉扇时用的是什么办法牛魔王是如何拿回芭蕉扇的?铁扇公主最後为什么交出了芭蕉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论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