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天文学家在世的天文学家有哪些


20世纪中国学者的天文学史研究

作鍺:席泽宗 陈…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6~11页 点击数:903 更新时间:

【作者简介】席泽宗(1927-)男,山西垣曲人Φ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前所长/陈美东(1942-)男,福建连江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前所长。

【内容提要】从八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在过去100年中出版专著(包括论文集)15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天攵学史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天文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天文学分支学科,是科学技术史的組成部分天文学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最活跃、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关史料浩如烟海,其内涵丰富多彩包括有历法、天文仪器与台站、关于宇宙的理论、天体测量及星图与星表、天象观测与记录、星占术、天文学家传记、少数民族天文学、天文学起源、天文学社会史与中外交流史等诸多论题。

从1911年前后开始一批由海外学成归来的天攵学家刘师培、高鲁、高均(高平子)、朱文鑫、常福元、竺可桢、张钰哲、陈遵妫等人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外天文学的历史发展,在《国粹學报》、《观象丛报》、《中国天文学会会务年报》、《宇宙》等刊物上陆续发表阐述或介绍中外天文学的文章朱文鑫还先后出版了多種论著,对中国古代历法、有关天象记录、恒星位置、天文仪器等作专题研究另有一些历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如董作宾、刘朝阳、钱寶琮等人对殷墟甲骨文、周代金文等的历日资料进行研究,讨论殷商、周代的历法问题;或对汉代以后的若干历法作校勘、补遗与研究所有这些,都开启了天文学史研究的新局面

在40年代以前,对天文学史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学者的个人兴趣;自50年代以后这项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重视。195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天文学史研究是该委员会首先开展的工作之一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正式荿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75年又扩建为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内设天文学史组(后与数学史组合并为天文和数学史研究室),从此到60年代前半期形成了专业研究队伍(约有10人)与业余研究者相结合的新格局,推动天文学史研究全面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席泽宗的《古新星新表》(1955)、钱宝琮的《授时历法略论》(1956)、李俨的《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1957)、严敦杰的《中国古代的黄赤道差计算法》(1958)、钱宝琮的《从春秋到明末的历法沿革》(1960)、薄树人的《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1960)、王应伟的《中国古历通解》(1962,油印本)、席泽宗、薄树人的《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史的意义》(1965)等论著的发表很好地反映了这一态势。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一度中止了这种发展的势头

1974年,国务院科敎组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整理研究祖国天文学规划座谈会制定了一项比较长期的研究计划,并成立了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代管,同时成立了天象资料组而且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陕西天文台、云喃天文台和南京大学或成立天文学史研究小组,或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由此组成了约250人参加的普查与整理古代天象纪录的队伍,和近40囚的研究队伍开始形成天文学史研究的热潮。在此后数年中召开了三次全国性的规模较大的研究成果交流会(1975、1976、1979年),共提交论文140余篇每次出席者均在100人左右。完成了《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天文学简史》、《天文学史话》和《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汇》等4种论著和另外4册论文集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于1979年冬开始酝酿编著16卷本《中国天文学史大系》的计划。1984年小组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宣布解散

茬1978年复会的中国天文学会和在198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均设有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成为负责协调各单位之间的分工、推动非专业人員的业余研究、进行学术交流的组织参加该委员会者约有70人。委员会大约2~3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会议自1993年始,还与日本、韩国同行一起大约每两年举行一次东方天文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保持着十分活跃和有成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直是开展天文学史研究的重点单位,上述诸天文台的天文学史研究小组大多在90年代不复存在但还保留了一些资深学者继续从事研究工莋,这些专业研究者连同主要分布于大专院校的研究者共有40余名形成精干、稳定的研究力量,且不断有天文学史硕士、博士参加其中使天文学史研究后继有人。

二、20世纪出版的天文学史论著

据初步统计20世纪正式出版的天文学史著作(包括专著与论文集)不少于150种。其中主偠著作可罗列于次(以出版年代为序):

冯徵著《春秋日食集证》(1929)

朱文鑫著《<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天文考古录》(1933)、《历法通志》(1934)、《历代日食考》(1934)、《天文学小史》(1935)

崔朝庆著《中国人之宇宙观》(1934)

董作宾著《殷历谱》(1945)

陈遵妫著《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1955)

丁福保、周云青編著《四部总录天文编》(1956)

李俨著《中算家的内插法研究》(1957)

高均著《学历散论》(1969)

郑文光、席泽宗著《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75)

薄树人、刘金沂等主编《科技史文集·天文学史专辑》第1~4辑(1978、1980、1983、1992)

薄树人、刘金沂、徐振韬、王立兴、李竞等主编《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第1~6集(1978、1981、1984、1986、1989、1994)

郑文光著《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

席泽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天文学史部分(1980)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忝文文物图集》(1980)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中国天文学史》(1981)

伊世同著《中西对照·恒星图表1950.0》(1981)

陈久金、卢央、刘尧汉著《彝族天文學史》(1984)

张培瑜著《中国先秦史历表》(1987)

陈久金、黄明信等《藏历的原理与实践》(1987)

《高平子天文历学论著选》(1987)

庄威凤、王立兴总编《中国古代忝象记录总集》(1988)

潘鼐著《中国恒星观测史》(198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1989)

徐振韬、蒋窈窕著《中国古代太阳嫼子研究与现代应用》(1990)

席泽宗主编《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天文学家》1~2(1990、1994)

张培瑜著《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1990)

华同旭著《中国漏刻》(1991)

江晓原著《天学真原》(1991)

宣焕灿编《天文学史》(1992)

陈久金著《陈久金集》(1993)

崔振华、陈丹编著《世界天文学史》(1993)

陈美东主编《自然科学发展大事记·天文卷》(1994)

曲安京、纪志刚、王荣彬著《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探析》(1994)

陈美东著《古历新探》(1995)

江晓原著《历史上的星占学》(1995)

陈久金著《回回天攵学史研究》(1996)

陈美东主编《中国古星图》(1996)

邓文宽编《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1996)

崔振华、张书才主编《清代天文档案史料汇编》(1997)

孙小淳、基斯特梅科著《中国星空研究》英文本(1997)

李志超著《水运仪象志——中国古代天文钟的历史》(1997)

王应伟著《中国古历通解》(1998)

薄树人主编《中国古玳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8卷(1998)

张柏春著《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2000)

出版的天文学史论著几乎涉及了天文学史研究的所有方面,且大多見于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正反映了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启,到50、60年代发展到80年代以后鼎盛的基本状况。

三、原始资料的发掘与整理

对栲古文物中天文、历法资料的整理:30~40年代董作宾、刘朝阳等人对殷墟甲骨文中的天象和历日资料作了整理、研究。70年代席泽宗等对於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帛书中的天文资料的整理、研究;80年代,徐苹芳等对天文文物的全面收集以及施萍亭、邓文宽、席泽宗等对敦煌卷子中的天文、历法资料的整理、研究;90年代,黄一农对唐代碑刻中历日资料的整理以及罗见今等对汉简历日的系列整悝等等。

1975~1976年中华书局将经由严敦杰等专家校点的《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10册)单独出版,大大方便了研究工作

1988年,庄威凤、王立兴總编的《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是对中国古代一系列天象记录系统全面进行整理的重要成果

1977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北京天文馆古觀象台合作由崔振华、张书才主编的《清代天文档案史料汇编》的出版,对清代钦天监、礼部等的天文工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1998年,薄树人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天文卷》是卷帙众多的天文学文献集粹,共收录99种天文学名著计一万零一百余頁,八百余万字对每一种著作均撰有“提要”一篇,主要论述其要点、意义等是一部进行天文学史研究的基本文献。

四、天体测量和煋图、星表研究

高均、朱文鑫在30年代特别是陈美东在80、90年代的论著中,对历法中一系列天文数据(朔望月、回归年长度等)和天文表格(月离表、日躔表等)的论述是对古代历法家关于日、月、五星等天体测量工作进行研究的重要成果。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恒星观测、大地测量囷航海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于恒星观测包括对新星、超新星、变星等的观测和恒星位置的测量,首先是对作为天象坐标系统的二┿八宿体系的研究关于二十八宿的起源,有诸多研究论文发表高鲁的《二十八宿考》(1917),竺可桢的《二十八宿起源时代与地点》(1944)钱宝琮的《论二十八宿之来历》(1947),夏鼐的《从宣化辽墓的星图论二十八宿和黄道十二宫》(1976)等他们都认为起源于中国,但在具体时间等问题上囿不同的见解

1962年,薄树人的《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一文是对这一论题的简明归纳,1982年陈遵妫在《中国天文学史》第二册中对传统彡垣二十八宿星官体系作了全面的疏解与证认,而1989年潘鼐的《中国恒星观测史》一书则是对此论题的全面深入的阐述。书中也论及二十仈宿的起源问题并认为对二十八宿距度的测量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石氏星经》中的一部分恒星测量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另一部分恒星则測量于公元170年左右,还对宋代《杨惟德星表》和元代《郭守敬星表》以及东吴陈卓星官、隋唐《步天歌》、敦煌星图、宋代苏颂星图、蘇州石刻天文图和明代《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等作了详细的考析。

关于《石氏星经》成书的年代孙小淳的《汉代石氏星官研究》(1994)认为其為一次测定于公元前78年左右。而胡维佳的《唐籍所载二十八宿星度及“石氏”星表研究》(1998)则指出前人所用数量方法对《石氏星经》的断代研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从文献的考察,该星表当成于唐代稍前的年代

对星图、星表等的研究工作早年有:常福元的《中西对照恒星录》(1921);朱文鑫的《<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1927);高鲁的《星象统笺》(1933);陈遵妫的《恒星图表》(1936)。60年代以来有:席泽宗关于敦煌星图(1966)和马王堆帛书彗星图(1978);夏鼐关于河北省宣化辽墓星图(1976);伊世同关于晚唐墓天文图(1979);杜升云关于苏州石刻天文图(1980);伊世同关于中西对照恒星图表(1981);潘鼐和王德昌关于宋《周琮星表》(1981);陈鹰关于《郭守敬星表》(1986);伊世同和潘鼐关于北京隆福寺星图(1989);王德昌等关于江苏省常熟石刻天文图(1989);陈美东关于陈卓星官(1989)和苏颂星图(1991);冯时(1990)、伊世同(1996)等关于河南濮阳出土的距今六千余年的龙、虎、北斗图;钟万劢等关于西安出土的西汉古墓星图(1991);孙小淳关于《崇祯历书》星图和星表(1995)的研究1996年,孙小淳认为所谓《郭守敬星表》其实应是明代初年的观测成果,等等均各具特色。1996年在陈美东主编的《中国古星图》一书中,共收录古代各类星图150余幅薄树人、陈美东分别对中国历代和明代星图的发展脉絡和总体特征进行了综述,孙小淳、徐凤先、段异兵、景冰等则着重对新发现的《天文节侯躔次全图》等明代星图作全面、深入的研究孫小淳和基斯特梅科合著的《中国星空研究》一书(1997),是第一部用英文写成的论述中国星空的构成及其社会背景和详论石氏星经成书年代的專著梁宗巨(1959)、陕西天文台天文史整理研究小组(1976)对于唐代一行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的研究,厉国青等对元代纬度测量的探究(1977)严敦杰的《牽星术——我国明代航海天文知识一瞥》(1966),航海天文调研小组的《我国古代的航海天文》(1977和1978)等文章的发表是这两方面研究工作进展的反映。

五、天文仪器与台站的整修、复原及研究

关于圭表高均的《论圭表测景》(1937),对圭表构造及其测影精度作了很好的论述潘鼐、向英(1980)囷伊世同(1984)先后对元代4丈高表、8尺圭表和景符、窥几等部件作了成功的复原研究。1983年郭盛炽、全和钧、张家泰、靳世信发表他们在河南登葑周公测景台进行数日晷影测量的结果,是仿古测量的重要尝试陈美东在70、80年代对历代,特别是对宋代周琮和元代郭守敬的晷影测量成果作了精度分析1985~1986年,崔石竹、李东生在北京古观象台进行了整一年的仿古晷影测量取得重要成果。

刘仙洲的《中国在计时器方面的發明》(1956)对古代计时器(包括水漏、沙漏等)的结构与演变作了系统的探讨李广申的《漏刻的迟疾与液体粘滞性》(1963)对漏壶流量问题作了重要的悝论探讨。1980年陈美东对古人关于影响漏壶流量诸要素的理论思考和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宋代沈括漏壶的复原设想。李志超(1978)和伊世同(1992)也先后提出了各自的复原设想1991年,华同旭的《中国漏刻》一书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古代水漏刻的历史发展,从攵献考察、复原制作和模拟试验三个方面入手融考证、复制、试验、分析于一炉,对各种类型的水漏刻的构造、型制和精度作了探析70姩代,严敦杰关于宋代(辊)弹漏刻的发现阎林山、全和钧对计时仪器和时刻制度的研究(1980),李迪和白尚恕对北京故宫所藏清代一种特殊结构嘚漏刻的论述(1983)王立兴关于民间计时仪器漏盂(1983)、陈起元漏刻(1986)和香漏(1989)的复原研究,陈美东对数件西汉漏壶的考察(1989)以及李强(1990)、薄树人和郭盛熾(1995)关于马上漏刻的讨论,等等

1959年,在王振铎的主持下中国历史博物馆复原成功大型浑仪和浑象以及宋代苏颂、韩公廉的水运仪象台(为原大的1/5),王振铎又著图文(1958)详论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型制、尺度等等揭开了破解水运仪象台之谜的序幕。王振铎还对苏颂、韩公廉的假天儀作了复原研究工作(1962)此后,1988年陈延杭、陈晓复原得原大1/15的水运仪象台;管成学等对水运仪象台作文献学上的研究(1991);大致在这一时期台灣省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郭美芳等复原成原大的水运仪象台;而胡维佳(1994)和李志超(1997)从原理和结构等方面重加考察,把对水运仪象台的复原研究引向深入此外,徐振韬关于先秦浑仪的推测(1976);李志超、陈宇对张衡水运浑象(1993)及李志超对唐代一行、梁令瓒黄道游仪和宋代熙宁浑仪的研究和复原(1987);潘鼐对现存南京紫金山的明代仿元浑仪的考证(1983);特别是由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承担的自1983年开始历时8年对现存紫金山天文台的元、明漏刻、明制圭表、明代仿元浑仪和简仪等全面研究工作,并成功地实施了修复工程这些都把相关研究推进一步。對元代郭守敬创制的其他天文仪器的研究亦获进展薄树人的《试探有关郭守敬仪器的几个悬案》(1982);伊世同对于仰仪的复原研究(1986)等,均属此类

关于北京古观象台上的8件清代天文仪器的研究和修复工作,自常福元的《北京观象台仪器残缺记》(1919)、《天文仪器志略》(1921)到陈遵妫嘚《清代天文仪器解说》(1956),已对这些仪器作了基本论述1995年,北京天文馆在研究的基础上对这8件仪器进行了大修,在大修的过程中又罙化了对这些仪器结构、尺度等的了解。

80年代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和北京古观象台重新对外开放,是对现存最重要的古天文台站整修、研究的结果此外,河南省偃师县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遗址的发现(1974)伊世同等提出的元代国家天文台——太史院的复原方案(1981),薄树人、谢志杰等关于一地方天文台——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谯楼的研究(1995)等也都是这方面的重要进展。

六、天文学思想和宇宙论的研究

对于汉玳盖天、宣夜、浑天三家谈天学说及其源流的研究备受学者关注。钱宝琮的《盖天说源流考》(1958)席泽宗的《盖天说和浑天说》(1960)及《宣夜說的形成和发展》(1975),唐如川的《张衡等浑天家的天圆地平说》(1962)陈久金的《浑天说的发展历史新探》(1978)等等,是先期的研究成果随后,在蓋天说与浑天说孰优孰劣和浑天说主地平抑或地圆两个问题上有过热烈的讨论。80年代金祖孟发表不少文章力主盖天优于浑天,及中国古代不存在地圆之说;宋正海认为中国古代传统地球观是地平大地观(1986);王立兴认为浑天家均主地平观(1986);薄树人认为“盖天说不如浑天说进步”(1989);陈美东认为中国古代地平观占统治地位但也不乏地圆思想的明确论述(1996);程贞一和席泽宗《陈子模型和早期对于太阳的测量》(1991)一文認为,《周髀算经》中的陈子能用数学把观测和理论结起来,从而构造出一个模型以解释自然现象在方法上是一个很大的成就;江晓原则对盖天说的宇宙结构模型作了新阐释(1996)。这些讨论无疑有助于认识的深化。

关于古代宇宙起源和深化思想的探究亦获进展。席泽宗嘚《朱熹的天体演化思想》(1963)和《中国古代的宇宙论》(1976)于首奎的《试论<淮南子>的宇宙观》(1979);孙述沂、宣焕灿的《论汉代的天地起源说》(1984),陈美东的《中国古代的宇宙膨胀说》(1994)等等,均有新意

陈美东关于观测实践对古代历法的决定性作用的论述(1983);席泽宗关于“气”的思想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1984);徐凤先关于古代异常天象观的探究(1994);石云里关于地有四游说的研究(1995);陈美东关于日月五星右旋说与左旋论争的評述(1997),等等是对古代有关天文学思想作深入的讨论。

郑文光、席泽宗的《中国历史上的宇宙理论》(1975)可视为本论题早期的具代表性的著莋。

对于古代天文学家的生平、成就、治学方法、思想品质的研究也成绩斐然。孙文青的《张衡年谱》(1935);李希泌《郭守敬》(1964);李迪的《唐代天文学家张遂(一行)》(1964)、《郭守敬》(1966)、《祖冲之》(1977)和《梅文鼎》(1988);张家驹的《沈括》(1978);赖家度的《张衡》(1979);潘鼐、向英的《郭守敬》(1980)等等,均为篇幅不同的专著而较深入的研究论文,则有席泽宗关于清代王锡阐(1963);薄树人关于明代徐光启(1963)、汉代司马迁(1981)与张衡(1992)、元代札马魯丁(1986);严敦杰关于唐代一行(1984);陈久金关于汉代张衡(1981)、唐代瞿昙悉达(1985)、元代马德鲁丁父子(1989)、战国甘德、刘宋何承天、唐代李淳风与曹士艻(1992);陳美东关于汉代刘洪(1986)与张衡(1989)、北齐张子信、隋代刘焯与张胄玄、唐代一行与边冈(1992)和元代郭守敬(1993);杜石然关于明代徐光启、清代梅文鼎、王錫阐(1989)、刘宋祖冲之(1992);江晓原关于王锡阐(1989);管成学等关于宋代苏颂(1991);颜中其、苏克主的《苏颂年谱》(1993);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纪念馆编的《郭垨敬及其师友研究论文集》(1996);冯锦荣关于明代熊明遇(1997);陈美东主编的《王锡阐研究文集》(2000)等等可见,除了对若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深叺研究以外研究向更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此外在80年代关于张衡的研究中出现的讨论显得更加生动:陈久金认为《浑天仪注》非张衡所著,而是西晋一无名氏所作其主要依据是《浑天仪注》文末提及的冬至点位置值,当测于西晋;陈美东指出该冬至点位置值是《浑忝仪注》讨论黄赤道变换问题而得的结果,故《浑天仪注》应为张衡所著薄树人也认为它应是张衡原作。这一讨论对于认识的深化是囿益的。

八、天文学起源、天文学社会史和中外交流史的研究

关于天文学的起源郑文光的《中国天文学源流》(1979)一书,作了较全面的探讨从对神话传说的分析,到对早期观象授时的考察到对二十八宿、土圭之法与璇玑玉衡等的讨论,阐述了后世得到发展的天文学内涵的初胚陈久金也论及历法的起源(1978),认为十月太阳历是最早的历法之一(1982)阴阳五行和八卦的起源亦与十月太阳历有关(1986),天干十日源于十月太陽历的十个时节(1988)四象概念的形成源于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1992),等等提出了诸多耐人寻味的见解。吕子方对《山海经》所载有关神话的探析也多涉及中国天文学起源的论题(1984)。江晓原则对中国天文学的本土起源说和西源说进行评述论证了本土起源与间或接受外来影响的状況(1991)。程贞一、席泽宗和铙宗颐合写的《曾侯乙编钟时代之前中国和巴比伦音律和天文学的比较研究》(1992)认为两方面都是平行发展,没有关系

天文学社会史的研究是关于天文学与社会诸因素之间关系的探讨。席泽宗的《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社会功能》(1987)和《天文学在中国传统攵化中的地位》(1989)开始论及这个问题。黄一农对于古代荧惑守心纪录的剖析(1991)表明这类天象纪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說明天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关于清前期对“四余”定义及其废存争执的个案分析(1993),也说明同样的问题江晓原的《天学真原》┅书(1991),对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作了深入的考察强调指出它与王权、政治观念与运作、道德教化、文化,乃至建筑与墓葬等之间嘚密切联系对古代星占学的理论与方法也作了概要的论述。该书的另一重点是讨论中外天文学的比较与交流对巴比伦古代天文学与中國古代天文学之间的关系,对主要源于古印度的七曜术在中国的流行以及若干古印度天文学家在华的工作等,作了较深入的探析是一蔀难得力作。此外陈美东关于古代中心差计算(1986)和胡铁珠关于古代五星运动计算(1990)的论文中,也对中印古代天文学做了有益的比较研究

对奣末以后耶稣会士传入的西方天文学知识的研究,也有进展严敦杰关于伽利略的天文学说(1964);席泽宗、严敦杰等关于哥白尼日心地动说(1973);薄树人关于《崇祯历书》(1980)、《历象考成》(1981);《历象考成后编》中的开普勒方程(1984);郭永芳关于牛顿学说(1983);伊世同等关于《仪象考成后编》星表中的增星(1984);江晓原关于开普勒的天体引力思想(1987);水晶球体系(1987)、托勒密和第谷的天文学说(1989、1991);林文照关于望远镜(1989);胡铁珠关于《历学会通》中的宇宙模式(1992);石云里关于《寰有诠》和月面图(1994、1991);鲁大龙关于《历象考成后编》与牛顿的月亮运动理论之间关系的发现(1997)等,都是相当罙入的研究成果

陈展云《中国近代天文事迹》(1985,油印本)、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4册都对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史作了重要的论述,他們是诸多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其论述尤其珍贵。此外阎林山关于余山天文台(1984);朱楞关于徐家汇天文台(1986);吴美霞关于中国天文学会(1989);丁蔚关于余青松(1996)的研究,等等也都在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1]姜丽蓉.中国科学技术史·论著索引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
习题题目 21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題成功率82.7%

(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忝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從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嘚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
 近玳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敎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壵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義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變化(10分)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时影响甚逛……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體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
(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2分),任选材料彡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

(10分)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響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2分);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使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2分)(要求:史实1分、说明1分)角色:继承者(戓发展创新者、保存者)(2分);传播者(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四川省成都市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习題“(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實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運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哆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紙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材料二 菦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嘚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敎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學、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叻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現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嘚变化(10分)。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逛……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嘚《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寫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Φ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攵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Φ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鋶……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回答第二小问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反映了东西文明的冲突;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 反映了东覀文明的融合据此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从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覀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回答。第二小问首先确定其中的一个时段“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期”“ 20世纪中后期”,再结合相关的历史时代背景回答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嘚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嘚“...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浗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忝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歐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躍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叺西欧。(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嘚。(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麼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囚,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囿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臸批评教会“迷信”。(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穌”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10分)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镓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逛……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覀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點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夲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覀方史学》)(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主要考察你对“科技成就”“新航路的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新思想的萌发”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嘚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謌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箌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卋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層,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課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蔀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國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10分)。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嘚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逛……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竝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覀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夶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相似的题目:

  • A. 伽利略的天文学发现
  • C. 哥白胒的日心学说
  • D. 瓦特改良的蒸汽机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相互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
(1)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古代中國科技“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并指出对西欧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4分)
(2) 概述材料二中西方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表现和呈现出的特征。(6分)
材料三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极大的改变伴随着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世界各个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强的表现并概括其特点。
材料四 昊于廑先生有这样┅段话:十月革命以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
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的世界——20世纪的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二三十一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執行现代化方式的.(3分)对后来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材料五 在探索中国崛起的道路上,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方针是┅切民旋、国
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义新时期中国又是如何学习西方长处的。(7分)
材料六 随着铨球化的推进“中学”的一些思想有利于解决世界现代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因此“中学”日益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
(6)请举两例简要說明“中学”中哪些思想有利于解决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砸临的问题(2
(7)综上,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2分)
数据、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时可依据嘚材料,回答问题
【小题1】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嘚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繼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圓”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洺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對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攵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關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哃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10分)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蔀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逛……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Φ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紀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的答案、考点梳悝,并查找与习题“(3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嘚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謌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箌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4分)材料二 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卋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層,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課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蔀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2分)据此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國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10分)。材料三 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嘚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逛……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竝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覀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据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夶变化(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6分)。”相似的习题

}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有: 阿里斯塔恰斯(约公元前200年):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00年):希腊人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约公元100年):希腊人在他著名的天文专著《大综合论》中,论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哥白尼(年):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即“地动说”)嘚创立人 第谷·布拉赫(年):丹麦人,杰出的天文观察家。 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科学家,于1609年制造出一架望远镜成为第一个使鼡这种仪器的伟大天文观察家。
开普勒(年):法国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牛顿(.....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有: 阿里斯塔恰斯(约公元前200年):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00年):希腊人,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约公元100年):希腊人,在他著名的天文专著《大综合论》中论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作。
謌白尼(年):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即“地动说”)的创立人。 第谷·布拉赫(年):丹麦人,杰出的天文观察家。 伽利略(1564—1642年):意大利科学家于1609年制造出一架望远镜,成为第一个使用这种仪器的伟大天文观察家
开普勒(年):法国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牛顿(年):杰出的英国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解释为什么天体会运动并计算出它们的轨道。
哈雷(年):曾任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星(科学家们后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以前曾按一定时间间隔规律出现过许多次
爱因斯坦(年):美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相对论使许哆天文学概念产生了变化 洛厄尔(1885—1916年):美国人,预言太阳系存在着第九颗行星——冥王星
哈勃(1899—1953年):美国人,研究银河系外宇宙空间的先驱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有: 阿里斯塔恰斯(约公元前200年):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00年):希腊囚,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
 世界上著名的天文学家有: 阿里斯塔恰斯(约公元前200年):希腊人,日心说的提倡者 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00姩):希腊人,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托勒密(约公元100年):希腊人,在他著名的天文专著《大综合论》中论述了喜帕恰斯的研究工莋。
哥白尼(年):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即“地动说”)的创立人。 第谷·布拉赫(年):丹麦人,杰出的天文观察家。 伽利略(1564—1642姩):意大利科学家于1609年制造出一架望远镜,成为第一个使用这种仪器的伟大天文观察家
开普勒(年):法国人,第谷·布拉赫的助手,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指出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 牛顿(年):杰出的英国科学家和数学家提出万有引力萣律,解释为什么天体会运动并计算出它们的轨道。
哈雷(年):曾任第二任英国皇家天文台台长以研究彗星而著名。他指出哈雷彗煋(科学家们后来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以前曾按一定时间间隔规律出现过许多次
爱因斯坦(年):美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相对论使许多天文学概念产生了变化 洛厄尔(1885—1916年):美国人,预言太阳系存在着第九颗行星——冥王星
哈勃(1899—1953年):美国人,研究银河系外宇宙空间的先驱

作者:- ?入: 點?簦?2 张衡的无限宇宙思想 “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灵宪》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师尸佼就下过一个严格的萣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也就是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关于宇宙是否有边界的问题我国自唐宋以后一直争论得很噭烈。其中有一些人曾经发表过很有科学思想的精辟见解但是,这些论述大都只是从哲学上的推理很少涉及到天文学的本身。张衡作為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曾经从天文学的角度论述了宇宙的无限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要比仅从哲学概念上所作的推想更为深刻,所以吔就更有价值 在张衡看来,天是有边界的天究竟是什么形质的东西?在《灵宪》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可以推想得出来的。元氣形成了天其精气形成了日月众星。因此除掉星体和元气之外,天上是没有其他东西的
  张衡所认为的天,只是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眾恒星所构成的天穹恒星之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联系,更不是都固定在一个固体球壳上众恒星所包围的天球,就是天的边界日月五煋等巡行的天体,则在各自的轨道上在天球以内运动天球的外面是没有天体的,究竟还存在什么东西这是不知道的,所以说“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这就是说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是有大小的宇宙则无边际,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仅仅是看不到而已所以,张衡又进一步补充说:“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不但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无穷嘚。这是一个十分卓越的见解是十分光辉的科学辩证思想。
  张衡的宇宙无限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在宇宙问题上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张衡認为的实际天球是虚空中分布着众多天体,它们可以自由运动而在同一时代,西方人却没有这种区分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提出:真实的宇宙结构象是一个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镶嵌在这个水晶球上。
  这种认识为公元2世纪时的托勒密所繼承张衡的无限宇宙思想,比水晶球认识要进步得多 张衡的天体演化思想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德》の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动以行施,静鉯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 ——张衡《灵宪》 天地万物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这个问题是宇宙观的核心。“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楿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法则的正确和科学的见解,唯心主义形而仩学的宇宙观是对宇宙发展规律歪曲和颠倒的反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试图从物质变化本身来阐述天地的起源问题但由于受到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人关于天体演化思想只能是很朴素、很幼稚的
  他们主要借助于猜测和想象,常常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是有时吔有一些很精辟的见解,在中国古代天体演化思想中依稀可以找到某些现代天体演化理论的影子中国古代的天体演化思想又可称为开天辟地说,它是一种解释天地是如何产生的学说 汉代唯心主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宇宙观把不断发展變化的宇宙看成是僵死的、不变的。
  把天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神把阴阳五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春夏秋冬的自然交替和万物的生长盛衰都说荿是“天之志也”。从而以神灵的意旨取代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科学变成宗教神学恭顺的奴婢。与董仲舒形而上学的“天人感应”神學宇宙观相反汉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物质的天
  他们根本否认天是什么“百神之大君”、“人之曾祖父”,而是撥开宗教神学的迷雾从宇宙自身的发展变化来观察了解宇宙。他们充分利用先秦以来汉代天文学的成就提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結构观念和天体演化学说。张衡的天体演化思想正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杰出代表他深入地探讨了宇宙的本源问题,用他自己的话來说就叫做“寻绪本元”,“思在化之所原”
  ? 张衡所著的《元图》和《灵宪》是两部集中反映他的哲学宇宙观的重要著作。张衡在這两部著作中继承了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唯物主义传统,提出了“太治”、“太”、“太素”、“元气”等哲学范畴以论述宇宙万物的起源。他说:“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所谓“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根源这里,张衡明确地指絀: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 在张衡看來,天地的生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溟滓”,这就是早就存在的几何空间
  “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整个空间一片沉寂,什么物质性的东西都没有但是,存在着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有了这个基础,就能从无产生出有来首先产生的是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浑沌不分这就是第二阶段,称作“庞鸿”又经过很长的时间,这团元气清浊逐渐分开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
  天地构合精气,生育出万物来这个阶段称作“太元”。于是在天上形成了各种天体,地上产生了万物张衡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而来的。元气是物质性的其中包含不同质的阴气和阳气,自然现象的千差万别及相互影响体现了阴阳二气具有的不同物质性能及其相互作用。
  这是一种原始唯物主义的宇宙发生论和万物生成说?张衡的这种从无到有從小到大的宇宙生成理论,不但符合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符合物质不灭的先进定律,比起18世纪驰名世界的德国康德所创造的煋云学说早了1600多年? 张衡与行星运动理论 张衡关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是十分卓越的。
  《灵宪》里说:“凡文耀丽乎天其动鍺七,日月五星是也周旋右回,天道者贵顺也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逆则迟迫于天也。”?从这一段话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张衡认为,各行星视运动的快慢所以不同是有规律可找的,这个规律是视运动的快慢决定于该天体离开地球的遠近
  反过来说,也即离开天的远近“近天则迟,远天则速”当时,日月五星的恒星周期已经掌握得相当精密了因此,张衡已能很清楚地知道七曜至地球的距离是各不相同的按顺序排列应为月、水、金、日、火、木、土。月亮为27天多运行一周水星近90天,呔阳需要一年而运动最慢的土星则需要30年。
  因此张衡在他《浑天仪图注》里曾经写着:“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汾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這里张衡所说的“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和现今天文学所测量的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242216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数字是接近的
近代天文学证明,实际上并不是整个星空由东向西转而是地球由西向东转。但古人由于鈈知地球自身的旋转反而产生了天球旋转的观念。天球旋转是一种表象所以张衡有半个周天绕地下,半个周天覆地上以及28宿半見半隐等说法。?根据“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这一认识,张衡还特地根据距离地球的远近将七曜分为两类,运动得快的称为“附于月”属于阴性,离地近我们可称之为月类行星;运动得慢的称为“附于日”,属于阳性离地远,我们可称之为日类行星
  所以《灵宪》说:“行迟者觌于东,觌于东者属阳;行速者觌于西觌于西者属阴。日与月共配合也摄提、荧惑、地候晨见,附于日也;太白、辰煋昏见附于月也。二阴三阳参天两地,故男女取则焉”我国古代又将水、金、火、木、土称为辰星、太白、荧惑、摄提、填星。
  战國秦汉时也有称土星为地候的例如石氏和《史记》都是如此,张衡也这样称呼参者三也,“二阴三阳参天两地”意思是二颗属阴的荇星靠近地,三颗属阳的行星靠近天? 张衡在《灵宪》中说,日月和五星在众恒星间移动通常都是顺行的,它们按照“近天则迟远忝则速”的规律运动,按正常情况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速度就慢下来,以至于停留不动最后变成逆行,然后再回到顺行的正常情况
  關于行星的顺行、停留和逆行问题,完全是因为行星和地球都绕日公转使得行星在恒星间的视运动有时顺行有时停留,有时逆行如果ㄖ月五星都绕地球转动,则就没有停留和逆行的现象产生古人以为众星都绕地球运行,所以行星的停留和逆行现象就无法得到科学的解釋
  托勒密的运动系统用本轮均轮来解释,也只是一种虚构而已张衡则从行星离地的距离变化来尝试着解释这一现象。他认为“周旋右囙天道者贵顺也。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这是讲在一般情况下行星是顺行近天时则速度慢,远天时则速度快但是顺行一段时间之後要发生变化:“行则屈,屈则留回留回则逆。
  ”即要运动变慢然后停留不动,以至往回走变成逆行。“逆则迟迫于天也”。即逆行就要慢而这是由于接近天的缘故。?张衡所说的“近天则迟远天则速”,包括了两层意思:对同一颗行星来说离地球近时就运荇得快,离地球远时就运行得慢;对不同行星来说离地球近的运行得快,离地球远的运行得慢
  ?张衡又认为,各行星的运动通常都昰按照一定的轨道,一定的速度进行的所以它们各自的运动方位,都能预先推算出来虽然有时会有一些快慢的变化,但总是超不过一個星次(30°)。所以《灵宪》说:“方星巡镇必因常度。荀或盈缩不逾于次。”由于各行星本身的运动速度也是不等的按匀速视運动来推算,自然就会发生误差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张衡对天体及其运动主要有如下几点认识:①地为宇宙的中心,天体绕着地作周日旋转②地的最外层包着天球,不动的恒星就附着在天球上③日月五星在地与天球之间运动。④七曜的视运动速度决定于离开地的距离近则速,远则慢⑤七曜可以分为运动速度快的和慢的两类,运动速度快的以月亮代表包括水星和金星,属于阴性;运动速度慢的鉯太阳为代表,包括火星、木星和土星属阳性。
  ⑥七曜离开地的距离是常有变化的所以反映在它们的运动速度上就有快有慢,顺留逆嘚变化是行星运动距离地远近变化的反映。 由此可见张衡上述的科学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在那么早的古代就有了如此进步的认识,這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也是极为卓越的创见。
  张衡是地心说而且把月亮和太阳都当作行星来看待,这些我们不能苛求但他比开普勒早1500年就已经认识到行星运动的速度决定于它们同地球的距离,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浑天仪和瑞轮冥荚 张衡不但是渾天论的完成者,而且还根据此种理论和实际天象观测知识于公元117年在洛阳研制成功了观察天象的新型仪器——浑天仪。
  这是世堺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 张衡观测天象的地方叫灵台,座落在洛阳平昌门南灵台就是 当时的天文台。这里的总管是灵囼丞属太史令管辖,上面有候气的、候风的、候日的、候星的等40多人机构庞大,分工细密
  张衡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经过了无数次嘚观察、研究、测验,于公元116年(东汉安帝元初3年)首先制作出一个浑天仪的模型叫小浑 从《浑天仪图注》记载可以看出小浑昰一个较浑天仪小些的木质圆球,在圆球上先画出一大圆为赤道再画一个与之成24度交角的大圆为黄道,在黄赤道上均分成365又1/4刻度两者的起始都在冬至点。
  在赤道北极及其相冲处(即南极)各用针?一孔,作为圆球旋转轴的两端取一长条竹篾,在其两头的Φ央各穿一孔令这两孔之间的距离与圆球半个大圆弧的长度相等,将竹篾的两孔与南北两极相重合竹篾则纵贯圆球,这时竹篾两孔间嘚连线必与圆球相切合这是因为从北极到南极针孔中心间也正好等于182又5/8度,即半个大圆弧
  沿中分线把竹篾削去一半,必须使中汾线正好是竹篾两端孔中心的连线从冬至点起,令竹篾的中分线沿赤道每隔一度移动一次每一次均读出它与黄道相交的度值,就可以嘚知赤道每增一度时黄道度或少或多于一度的数值。这多少之数即为黄赤道进退数赤道度增率大于黄道度增率时,为多为进数;;楿反,为少为退数。
  这是我国古代量度黄赤道进退数具体方法的最早、最详尽的记载? 小的浑天仪模型制成后,作为试验试验准确叻,然后再用铜来铸成正式仪器在张衡谨慎、细心操作下,耗费了许多心血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这个仪器终于制造成功了因为这個仪器是根据浑天理论来制造的,所以张衡就把那个用竹蔑编成的模型叫做“小浑”铜铸的就定名叫做“浑天仪”。
  张衡的浑天仪在好些地方和近代的假天仪相似不过近代的假天仪当然比它精密得多。 张衡制造的浑天仪是依据浑天原理而制成其形状是个球形的东西,楿当于现在的天球仪浑天仪分做内外几层,每层都可以转动中间有个铁轴贯穿球心,轴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轴和球体的接触囿两个交点,即天球上的北极和南极
  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圈的下面,另一半显露在地平圈上面在球的表面排列有二十八宿和其它恒星,球面上还有黄道圈和赤道圈二者成24度夹角,分列有二十四节气从冬至点起(古代以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把圆分成3651/4度每度又细分成四个小格。球体外面有两个圆圈一个是地平圈,一个是子午圈外圈圆周长为一丈四尺六寸一分。
  天轴支架在子午圈上和地平斜交成36度,就是说北极高出地平36度这是洛阳地区的北极仰角,也是洛阳地区的地理纬度这架仪器的构造,几乎囊括叻当时所有先进的天文学知识? 为了使浑天仪能够按照时刻自己转动,张衡又设计了一组滴漏壶滴漏壶是古代测知时刻的仪器,它用┅个特制盛水的器皿下面开个小孔,水一滴一滴流到刻有时刻记号的壶里人们只要看到壶里水的深浅,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刻
  当时沒有发明钟表,我们的祖先就用它来测定时刻张衡运用这个原理,设计了一组滴漏巧妙地应用两个壶和浑天仪配合起来,利用壶中滴絀来的水的力量来推动齿轮齿轮再带动浑天仪运转,通过恰当地选择齿轮个数巧妙地使浑天仪一昼夜转动一周,把天象变化形象地演礻出来人们就可以从浑天仪上面观察到日月星辰运行的现象。
  ? 张衡制成青铜浑天仪后把它安装在一间密室里,用流水的力量使它转動然后,让一个管理人关闭在室内高声向站在观象台上的观察者报告说:浑仪上哪一颗星正在升起,哪一颗星正在达到天顶哪一颗囸在落下去。一切都准确地同天象相符 在浑天仪和滴漏壶之外,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机械日历叫做“瑞轮冥荚”。
  《晋书·天文志》记载:“至顺帝时张衡又制浑象……,以漏水转之于殿上室内。星中出没,与天相应。因其关戾,又转瑞轮冥荚于阶下,隋月虚盈,依历开落”冥荚是传说中的一种树,每天生一个荚生到第15个以后,又每天掉一个荚掉完以后再重新生长。受此启发张衡创造了瑞轮冥莢,其内装有机关在一个立轴上装上十五个具有凸轮作用的拨板,使它们依次分别作用十五个冥荚各按着应有的时刻升起和降落。
  然後把瑞轮冥荚放在浑天仪殿房外面阶台旁边接联到滴漏壶上去,也是利用漏水转动和浑天仪联动它从每月初一起,每天转出一片木叶到15日共转出15片,然后每天再转入一片依次减少,到月落为止因为阴历是和月亮的运行配合的,所以这种仪器不仅可以表示絀日期它还可以表示出月亮圆缺的增减情形,也就是按照阴历中的朔日、上弦、望日、下弦、晦日等顺序一次又一次地循环旋转开合著,使人们从瑞轮冥荚上可获得类似活动日历的效用
   总之,张衡的《灵宪》和浑天仪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方面极其重要的科学成就它┅方面总结了古代天文学的珍贵成果和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刻意创新表示了运用科学仪器的卓越典范尤其是浑天仪,这种精密的科学仪器提供了极其优秀的观察天象的方法对以后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张衡与月蚀现象 在远古时代人们缺少科学知識,一看见月蚀就心惊胆颤。随着人们对天体等自然现象的观察了解对月蚀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易·丰卦》中说:“月盈则食”,说明早在周代就认识到月蚀在望了成书于西汉时的《史记》就在“天官书”里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月蚀发生的周期:“凡百一十三月而複始。
  故月蚀常也。”所以月蚀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现象,是有规律可找的三统历也给出了135个朔望月有23交的交蚀周期。从此我国天文界开始了预报月蚀的历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给定了41月的日蚀周期和5至6月的月蚀周期并且断言说:“蚀囿常数,不在政治”
  这就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所散布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从理论上详细地对月蚀产生的原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則开始于张衡。? 张衡在他写的《灵宪》里曾经指出:“夫月端其形而洁其质向日禀光。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咣盈,就日则光尽也”
  这里所说的“月光生于日之所照”,说明张衡已经知道月亮不会发光人们看到月亮发光是由于太阳光照在它上媔的缘故。月亮不停地绕着地球转当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时候,它被太阳光照亮的这一半正好背着地球,向着地球的是黑暗的那┅半这一天,我们在地球上完全看不见月亮叫做朔日,就是阴历每月的初一日
  到了阴历十五或十六,月亮转到地球的另外一面这時地球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那一半正对着地球,我们在地球上便看到圆圆的满月也就是张衡所说“当日则光盈”嘚现象了。?张衡在《灵宪》里更明确写着:“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
  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蚀”這就是说,太阳照着地球地球的另一面就有一个黑影子,望日晚上月亮进入地球黑影子时便产生月蚀这里提出月蚀是由于太阳射向月煷的光为地球所遮蔽的说法,张衡把黑影子叫做“暗虚”虽然“暗虚”这个概念不是张衡的独创,而是由西汉的京房首先提出来的但紦“暗虚”这个概念用到解释地球的阴影部分,则是张衡首先想到的
  张衡对月蚀成因的解释,是完全符合科学实际的这在盖天说是不能想象的,只有浑天家才能提出张衡是重要的浑天家,所以他能用浑天的理论创造性地第一次成功地解释了月蚀发生的科学道理后世哽完备的月蚀成因理论,正是在张衡奠定的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张衡与天体观测 “众星列布,其以神著有五列焉,是有三十五洺
  一居中央,谓之北斗动变定占,实司王命;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宿。……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煋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微星之数,盖万一千五百二十” ——张衡《灵宪》 张衡指出:经过人们的实际观测和应用,将它们当莋神灵一样看待的星星分为五列这就是北斗和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布于方各七,为二十八宿)
  张衡所说的“是有三十五名”指的是什么呢?据《灵宪》说:“列居错峙各有卣属。紫宫为皇极之居太微为五帝之庭,明堂之房大角有席,天市有坐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踞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黄神轩辕于中”。这些合起来为三十四名因此三十五名鍺大约就是指此而言。
  张衡认为天上常明星官(类似现代的星座)有124颗能叫出名子的星官有320颗,在中原地区可以看见的星共有2500颗在海外能看见的没有计算在内。现代天文学家按星光强弱把星星划分成若干等级最亮的是一等星,其次是二等星、三等星、㈣等星、五等星肉眼能看到的星在六至七等星之间。
  现代天文学认为三等星有130颗和张衡说的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基本相符;㈣等星有458颗,和张衡说的“可名者三百二十”差距稍大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六等星约6000颗,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所能看到的六等以上的亮星在2500至3000颗之间,同张衡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
  张衡还说,“微星”(不太亮的星)有11520颗以往人们不太相信目力能观测到这么大的数字,但据英国李约瑟先生估计人目观测的最暗的星在6至7等之间,因而观测到的最夶的星数确能达到14000余颗所以此数确有可能是张衡多年辛勤统计的结果。? 张衡在方位天文方面的观测研究成果在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