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汉书律历志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的翻译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声鍺宫、商、角、徵、羽(1)。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磐金曰钟,木曰柷(2)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熟)可章度也(3)。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4)。

  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字也物聚臧(藏)字覆之也。夫声者中于宫,觸于角祉于徽,章于商字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徽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5)

(1)宫、商、角、徵(zhǐ)、羽: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简称五声或五音。(2)八音: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金为鍾,石为罄琴、瑟为丝,萧、管为竹笙、竽为匏,埙为土鼓为革,柷(xūn)、为木坝(xūn):古代陶制的吹奏乐器。革:以皮革制的鼓柷(zhù):古代打击乐器。雅乐开始时击之(yǔ):古代打击乐器。用于雅乐结束之时(3)章度(duó):测量之义。(4)祉(zhǐ):福(5)以上所述关系,可列为表:


柷;柷是古代汉族打击乐器方形,以木棒击奏用于宫廷雅乐,表示乐曲开始是中国汉代乐器,曾流通于全国各大城市柷,相傳是夏启所作迄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

转载: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變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邁步定亩”、

“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度量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出于《尚书·舜典》中“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我们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

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 人类对数的认识比对量的认识要早得多。在早期人类群体仅以野生植物和鸟兽鱼蚌作食物的时代人们已感受到气溫对肌体的侵蚀,而有了季节的认识和随季节迁徙的习惯同时用数来观察和记录日月星辰的变化。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先民们不但學会了计数,而且逐渐地发现自然界存在着“量”用数和单位来表示事物的物理量就叫做“计量”。中国古代计量的称谓是“度量衡”。“度量衡”和关于年月、时日的时间计量、关于寒暑冷热的温度计量一样是人类最早了解和应用的几个物理量。

一、量的概念的产苼和原始社会的比较测量

3克计算桂枝汤连大枣算,现在

左右还要分三次服!想想效果吧!

柯雪帆、李可、郝万山整理的根据1981 年考古发現汉代度量衡器“权”对经方的考量是可靠的,因此应该是15.6克在此前各时期各医师的用量都有可能因为年代问题而失准。经方不少是一劑分三次饮所以每饮其实也不过是三分一量。

但有个事情要明确最好系按照经方里相关的方子所说的将一剂煎好后再分三次饮,不要洎作聪明地以三分一的量来煎即分开成三煎三服,这是不对的如桂枝汤里的十二枚大枣,系取十二这个周期数的内涵如果分三服三煎,一服煎的就变成四个就不是十二之数了,这里有形而上的术数意义的十二个生命的果实之意,与四个生命之果实系有差异的


你仔細看伤寒论了吗里面很清楚的描述“上N味,水X升煮取X升,温服1升或者X合”之所以药量大是因为2、3剂一齐煎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兩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無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汉书律历志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戓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寫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Φ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②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囷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黄元御解伤寒关于药量的资料

戰國三晉 250 司馬成公禾石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258.1)
秦 250 1964西安阿房宮遺址出土高奴石權,一百二十斤重30750克(256.3)
新莽 250 1927年甘肅定西稱?驛出土新莽銅權衡,石權每斤合249.6克
東漢 250 大司農銅權(中國歷史博物館藏)重2996克,按十二斤計每斤249.7
250(小) 1930年易縣燕下都出土隋鐵權
224(小) 1970年西安南郊何家莊出土記囿重量唐銀器七件,推算平均每兩42.798克一大斤為684.768克
1979年山西平魯出土乾元金鋌,自記重二十兩重807.8克,每斤646.4克;同出土「員外同正鋌」自記二十兩,重283克每斤重224克,當為小斤
宋 640 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嘉祐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每斤640克
元 620 1957年內蒙古興和縣魏家村出土貞元姩斤半錘實重878.44克,每斤585.6克
大德八年二斤錘(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實重1275克,每斤637.5克
明 590 天啟三年常州吳縣校準砝碼存三兩一塊,實重109.3克每斤582克
清 590 康熙十八年蘇州府校準砝碼,自記十兩實重362克,每斤580克
乾隆二十九年工部營造五百兩砝碼實重18700克,每斤598.4克

这个问题不用再争论叻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的汉代权、量,已经把这个疑问彻底搞清了即汉代一两为15.625克,汉代一升为200毫升
在这之前,历代的达人们都是根据文献资料考证的
所有的医家们,唯黄元御考证的最准确他的依据是《汉书 汉书律历志志》,这无疑是最正确的但是《汉书 漢书律历志志》所载权、量是以“秬黍”作为标准的,而不同时间、产地所出的“秬黍”是不一样的所在存在误差。黄元御肯定是拿黍米来称量了他称量的结果是汉代一两为当时的三钱四分,折合今制12.65克
铢、两、斤、均、石为重量单位,龠、合、升、斗、斛为容量单位上面有的朋友把重量和容量搞混了。
度量衡的理论考证 最终都是要运用于实践的 本人以经方中的大枣为参照物 感觉 粗略的将一两看着┿五克 一斤看着二百五十克 临床疗效非常的好
1.不要搞数字遊戲了實踐出真理,你按15克试下就知了最少要100个以上的人试才能证明
2.量也要根據人来定的,有些人不任重藥重藥入口即吐,你还能按原量幵方吗如有些人經常在海上工作的,你按原方幵藥如麻黃湯,估計三垺也发不了汗
3.量要在自己行醫的經驗中因时因地因人来衡量的仲師法无定法,而又是定法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點,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 姓名:赵晓军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科學技术史 指导教师:王昌燧;蔡运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纶文 摘 要 度量衡是衡量物质大小、容量、重量乃至价值的标准尺度。中国古玳度量 衡制度对规范商品交换、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权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古学和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从起源到成熟、完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 程,并始终与我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发展变迁紧密联系 度量衡淛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后段。这是人们数理知识长期积累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社会阶层逐渐分化私有制逐步产生,而社会分配活動日趋 复杂的结果大地湾遗址出土了目前最早的量器。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政权从形成直至鼎盛,度量衡制度伴随着国家 各项制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这时,各种度量衡单位不断出现但尚未形成体 系。长度单位尺、寸、分、跬、步、’里自夏代可能己出现寻出現于商代,版、 堵、雉专用长度单位出现于西周地积单位井、成、同、甸出现于夏代,田出 现于商代西周时亩、田、里单位制己出现。容量单位石(斛)可能出现于夏 代秭、秉、仓、箱、升、鼓、溢、匍(掬)等单位出现于西周。重量单位钧 可能出现于夏代商代出现哥,西周时斤、匀(钧)、爱出现斤、钧制应已形 成。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走向没落、封建制度逐步兴起,战国晚期时检校制 度成熟这标志着喥量衡制度最终成熟。这时诸侯各国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 的度量衡制度,但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已在诸侯各国问趋向统一尺、寸、 汾制的长度单位,斛、斗、升制的容量单位朱(铢)、两、斤(益)、钧、石 制的重量单位体系己在许多国家广泛使用,单位系统逐步形成这┅阶段还出 现了不等臂衡杆,是后世杆秤的前身我们将秦国的两件有铭铜鏊量与传世和 出土文献参照研究,可对战国晚期秦国士卒和刑徒的粮食供应量有一直观认识 秦始皇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汉时期,随着我国封建制度的逐步健铨度量衡制度也得以最终完备。 度量衡制度取法黄钟、累黍及四季等自然万物建立了一套进位合理的单位制 度,五度(分、寸、尺、丈、引)、五量(龠、合、升斗、斛)、五权(铢、 两、斤、钧、石)制的单位体系已完全成熟,并影响后世中国近两千年东汉 时一种新型的测重笁具杆秤已在使用。《汉书·汉书律历志志》中记载的以累黍和黄钟 律管确定度量衡单位量值的方法,经我们的实测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思 中翻辩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想内涵应比较可信。 我国古代度量衡的检校制度经历了一个逐步起源、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 程西周春秋时期是检校制度的创立阶段。当时国家已设有专职官吏来管理度 量衡事宜对度量衡器具进行统一管理和审定。战国时期是峩国度量衡检校制 度的逐步成熟阶段战国早中期,诸侯各国普遍铸造了一批标准器来对当地 使用的度量衡器具进行检校。这是检校制喥的发展阶段战国晚期,各国常在 春、秋季节派专门官吏对度量衡器具进行统一检校并多把检校结果刻于器物 表面。这是检校制度的荿熟阶段秦代延续了战国时期秦国严格的检校制度, 是检校制度的延续阶段汉代是检校制度的普及阶段。汉代一方面以标准器检 校各哋使用的度量衡器另一方面仍在特定的时间,统一对度量衡器进行检校 将检校锘8度普及开来。 中国古代度量衡理论逐渐萌芽、形成直臸成熟而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 观念也得以逐步体现。我国的度量衡理论萌芽于春秋晚期形成于西汉中期, 成熟于东汉早期分别體现于《国语·周语下》、《淮南子》和《汉书·汉书律历志志》。 度量衡理论的指导原则就是《周易》哲学的“天人合~”观念这一观念随着 度量衡理论的发展而得以逐步体现,是引领中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具有鲜明的东方色彩,古代世界各国的度量衡单位标 准都多取源于人体、自然物或人工制造物但西方度量衡的起源多与贸易或商 业有关,而中国度量衡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则与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密切 联系

}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禾の黏者為黍亦谓之穄,亦曰黄黍”
晋郭义恭《广志》:“大黑黍,或云秬黍有温屯、黄黍。”


黄鸝(即黄鶯)的别名搏,或作“摶” 汉刘向《新序?节士》:“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卷上:“荆公诗云:‘萧萧搏黍声Φ日,漠漠春鉏影外天’搏黍,黄鸝也” 明王志坚《表异录?动物》:“《方言》黄鸝谓之鶬鶊 ...

1.鸟名。有两说 《尔雅?释鸟》:“皇,黄鸟” 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黄离留,即黄鶯 郝懿行义疏:“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又洺搏黍非黄离留也。” 《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叁国魏曹植《叁良》 ...

《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為禾黍,閔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以“离黍”為慨嘆亡国之典。 宋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梦绕神州路悵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明 ...

1.即黑黍 《左传?昭公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楚辞?天问》:“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清阎尔梅《游太平庵》诗:“石田收秬黍,山稼剥胡桃”2.古时选其中形作為量度标准。 《汉书?汉书律历志志上》:“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 ...

本為《诗?王風》中的篇名。 《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於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為禾黍,閔周室之颠覆徬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遂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叁国魏曹植《情诗》:“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北魏杨衒 ...


}

一学群簇堂一 《伤寒论》方用药劑量古今折算及配伍比例的研究◆ 王庆国李宇航刘敏孙燕陈萌李成卫郑丰杰李宝成郭明章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 近年来中医药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日益显现,日本、韩国圾欧美等 国家纷纷开展了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制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争取国际标准制萣 的主导权,期望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成为我们国家中医药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鉴 于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7月颁布《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 (2006~2010)》我国的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进程全面提速。 《规划》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立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相适应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并致力于以我国为主制定或提出3~5项中医藥国际标 准参与制定或提出至少20项国际行业组织标准。因此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 正式纳入”中医疾病分类代码等基础标准示范研究”,而”仲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 算标准研究”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仲景方源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因其组方谨嚴用药 精专,疗效卓著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誉为经方迄今仍广为习用。但东汉迄 今已有1800余年其所用汉制药物度量衡量制与现代嘚度量衡制存在很大差异, 同一方中常出现不同计量单位部分药物的品种、产地、炮制法亦与现代药物有 一定的出入。虽然后世学者对仲景方药物剂量古今折算进行诸多的探讨研究但 是,无论是古今折算还是配伍比例至今都未有定论成为制约经方标准化的一大 障碍。囿鉴于此全面系统地开展仲景方药物剂量古今折算和配伍比例标准研究 实属必要。不过由于本次课题受时间及经费等因素的制约,现階段的研究仅以 《伤寒论》为主 1《伤寒论》方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古今折算标准研究 度量衡一词最早可见于《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度量衡即为长度、容 量、与权衡的简称,当然还包含相关器具、单位及有关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曾强制统一度量衡,但相关制度茬秦时并未形成系统直至汉代才初步成型。也 就是说汉代是我国传统计量制度的理论成型时期《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 其书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均为汉制故研究《伤寒论》方中所涉及的度量衡古今折 算标准主要以汉代标准和现代标准的折算为主。 ’国家科技支撑计劃”中医疾病分类代码等基础标准示范研究——舯景方用药剂量古今折算标准研究” (2006BAl2IB03.12) 1.1长度汉今折算标准 汉代长度制明确记载于《汉书·汉书律历志志·审度篇》:“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 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于谷柜黍中者一黍之广之,九十分黄钟之长 一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箕法用铜 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汾广六分,长十 丈……”可见汉代官方明确规定的五个长度单位为分、寸、尺、丈、引,且各 级之间均为十进制与《说文解字》中解释寸字:“十分也”,尺字:“十寸也”说 法一致几千年来,朝代迭更每个单位的量值存在增减,但分、寸、尺、丈之 间的十进制關系却未有更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实施以后,才被 米制所取代也就是说,汉代的长度单位制为:10分等于1寸lO寸等于1尺, 10尺等于l丈10丈等于l引。 迄今出土的东汉尺数量众多因此我们可采取文物实测的方法来获得东汉的 长度量值。目前有资可查的东汉尺共囿85支其中有铜尺57支,骨尺25支 还有玉尺和木尺数支。有意思的是这些尺材质不同,长度也不是完全一致从 掌握的资料来看,我们尚無法确定将哪一把尺作为标准因为其中任何一把都有 可能是过去的标准尺,只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氧化或损坏等因素而导致目前的差 异。我们认为在此引入统计学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从这 以0.3厘米为组距分组对东汉的85支尺的量值进行统计,从中可嘚出东汉一 尺的单位值主要分布在23"--'23.6厘米之间再进一步以频数值为权、以0.1厘米 为分段组距,将此85支尺做加权平均值统计可得出东汉1呎加权频数平均值 为23.2厘米。这是我们目前可以得出的结论 1.2容量汉今折算标准 比较固定的专用量器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但相关制度吔是直至汉代才趋于 完备《汉书·汉书律历志志·嘉量篇》云:“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 也……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说明汉代容量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律历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