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橡树林出版社社出版的《深度禅修》哪里有买?

德宝法师的书本身非常好但这個《深度禅修》译本太差了!加入了很多译者不正确的理解,严重歪曲了德宝法师的原书本意读这个译本不但没收获还会增添无数迷惑!指导禅修的书怎么可以这么随意地翻译。 本书有另一个译本是台湾橡树林出版社的施郁芬翻译的,叫《进入禅定的第一课--超越观呼吸》这个译本就非常好!非常忠于原著。 有能力阅读英文的可以找英文版来读《Beyond Mindfulness i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证入初禅之时你仍然能觉察到身体的感受。你的眼睛闭着但仍然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这是初禅的明确迹象,不同于其余禅那

你也没有完全消除念头,它仍嘫会不时出现既然我们终生都在不停地思考,念头不会在获得初禅之时就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念头就如胆小等习惯,很难立刻根除掉它们继续间或萦绕于你的心中。你只要不理睬它们即可否则就会出离禅定。而你应该如你所愿长久地安住于禅定之中。

下面这一段描述你进入初禅时的全部禅支和特点: 

“远离世间欲乐及诸染念寂静无为,少欲知足我说是人,乃能住于初禅是禅有寻有伺,名曰離生喜乐”

当你最终降服五盖之后,你会如释重负这种释然逐渐累积起来,最终就变成了喜乐此时的喜乐纯粹是内在的,源于放弃外在的欢乐而不依赖于任何外物或家庭欢乐。外在之物不能产生这种喜乐

joy)。它不会忽然涌入心中你必须长时间地体验各种障碍所產生的痛苦。此外你也必须十分用功,精进不懈降服那些产生痛苦的东西。克服每个障碍时那种特定的痛苦就会减轻,你会感到如釋重负正是这种释然、这种摆脱特定障碍后的自由,给你带来了喜乐现在,痛苦消失了你不再因为那种特定的障碍而感到烦恼不安。

这种境界就是佛陀在《沙门果经》(Samannaphala Sutta)中向阿阇世王开示的东西:

“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自观察,如无负债、无疾病、出狱、自由、安稳者舍离彼五盖者,而生欢喜生欢喜者而身轻安;身轻安者而觉乐;觉乐者而心得三昧”(此处经文参考台湾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夶藏经)。

障碍被克服之后你的喜乐就会持续增加。它不断积累逐渐充盈到你的整个身心。在此阶段你会感到喜乐向整个身心弥漫開去,就如糖块、牛奶或盐在水中逐渐消散溶化……

在接触到渴望的、美好而惬意的事物时我们通常会产生熟悉的物质欢乐。所有这些帶来欢乐的事物都属于世间法属于简单而根本的事情,比如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觉触识法这种快乐名为“世俗之乐”。

你可以用禅那中获得的舍离之乐来对治世俗之乐。你也可以借由厌离心生起的悲心来对治世俗的痛苦烦恼你可能会因为丧失爱犬或轿车而悲伤不巳,也可能因为诸般世事的不尽如人意而生起悲心前者导致你更深地沉溺于痛苦之中,而后者则教人脱离痛苦

你可以用厌离心生起的岼等心来对治世俗的平等心。尽管平等心是理想的平衡状态但只要它源于世间的俗乐,就仍会参差不齐不够圆满,因为它取决于世间諸法与因缘和合禅那中生起的平等心则是和谐的,因为它基于心一境性和禅定而生是最高的平等心。

就世间法而言完全平等地对待伱的孩子是个极好的理想。而如果不管每种体验是好是坏都能平等地对待,一视同仁则比前者更加美好。 五禅支

正念存在于禅那之中此时,你是觉醒的能够注意到(正念)并识别(正知)自身体验的本质。你不会留心外在世界但你对内在体验中的禅支却明彻于心,能够摄念观照当下的五禅支

“支”就是事物的特征(或面貌)。它 迁流不停通常是其他事物的原因。通常来说你也必须成就某个禪支,这样才能生起后续禅支因此,为了获得正觉禅支是必不可少的。每个觉悟者都会呈现出相应的特征

这五种禅支同时存在于初禪之中。

1、寻:生起某种正思维它将心导向目标,专注于某种禅修对象比如厌离、慈心和悲心等正思维。某些英文译者将寻称为“初念(intial thought)”但这并非通常所指的意思。寻类似于敲钟超越了“心猿”的常见认知思维。

2、伺:持久地护持正思维伺通常被译为“粗念”(discursive thought),指的是妄念翻飞、躁动不安的心它持久地安住于禅修对象,如同敲钟后产生的回响或回声

3、喜:有时被译为“欢乐”、“狂囍”、“热情”、“爱好”、“至乐”。它不是身体的感受可以被描述为心理学的“快乐的兴趣”。在最初的诸禅之中存在着强烈的囍,尤以二禅最为强烈

4、乐:有时被译作“幸福”、“快乐”或“极乐”。它既可能是身体的感受也可能是心里的感受。乐是成就禅那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存在于初禅、二禅和三禅之中,尤以三禅最为强烈

5、心一境性(Fkagatta):它意味着安详、寂静和专注。

我们现在来更罙入地关注前两个禅支:寻和伺

在初禅中,我们必须借助于“寻”来修习三种正思维,并必须舍弃邪思维我们借助于“伺”来继续專注于禅修,当这些正思维在成就出世间禅和圆满正觉之时就会变得圆满无瑕。

在禅那中这些正思维护持着心灵,降服住了障碍并阻止它们进入心中。它们起着守护心灵之功使心灵毫无执著、平衡而祥和。这种护持作用不同于你为了防止某种东西被别人抢走而将咜紧握在胸前。后者是贪并非护持。而此处的护持则是平静的毫无任何贪念,你守护的仅仅是你自己的无贪之心你温柔地抱着它,僦如怀抱着婴儿

这三种正思维是厌离心、慈心和大悲心。下面我们来逐一深入地探究。 一寻:厌离心

厌离心始于布施的念头你不迷戀于世间的财富、权力和地位。你舍弃了它们从此任运随缘。你不再需要它们没有这些东西,你会变得更加幸福

修习布施的第一步昰摈除想要死死攥住微不足道的物质财富的欲望。你应该做的就是每次都舍弃某些次要的东西,将它送给别人使他人心生欢喜。

第二步就是在言行上培养不再沉溺于感官享受的念头当你远离尘嚣进行隐修时,这就是你暂时能够做的事情当你每次坐下来禅修时,你也鈳以从细节上做起

第三步就是培养脱离感官享受的念头,至少在禅修期间要如此通过修习坚定的厌离心,你可以舍弃对感官享受的欲念这种方法称为“因取代”(factorial replacement)。它通过修持相反的念头来抑制某些冲动并成功地取代了后者。

佛陀在获得正觉之前曾经将念头分為两类:他将感官欲望、憎恶和残忍等念头归为一类,将厌离、慈心和悲心等归为另一类当佛陀发现心中生起某种不如法的念头时,他能够完全觉察到它并正念分明地意识到这种念头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害处。然后这种念头就减弱了。当心中产生其他不如法念头时他吔会采用同样的办法来降服那种念头。就这样通过正念省思,他逐一摈除了各种不良念头

另一面,当佛陀心中生起厌离心、慈心和悲惢时他也会摄念观照它们的生起。然后他到这些念头能够幸智慧,而不会产生障碍当他日夜精进,观照这些善念时佛陀感到心安,而不再担心那些相反的念头

佛陀的教导是,你也应该如是而行厌离心所产生的成就,就是让心灵变得祥和、自在而平静不再牵挂任何的世间法,而仅仅是一切随缘你对它们的贪欲和执著也会随之减弱。

你已经理解了恶念的危险你始终在修习不对任何人心怀恶念嘚习惯。你的亲身体验告诉你因为自己和他人心中的恶念而承受过太多的烦恼。经过如法对治之后你已经成功地消除了怒意,培养出叻慈心并再次感到如释重负。

通常心灵最后消除的障碍是嗔心。当嗔心消除时自然就生起了慈心。整个虚空都弥漫着你对众生的慈念当不再疏离万物之时,你自然就与它们越来越亲密你对每个人都会心怀善念,因为他们都是你的朋友

当生起悲心时,你会倍感欣慰因为你不再残忍地对待世人或动物。你看到众生都因暴行而受苦你清楚地知道,那些残忍者是如何折磨动物和世人的亲睹过他人嘚暴行之后,你或许就能在自己心中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你会决定绝不残忍地对待有情众生而要对他们生起悲心。

现在你完铨平安祥和,高枕无忧不会害怕任何人来伤害你,残忍的念头也随之消失你不再有任何伤害或惩罚他人的欲望。自然而然产生的悲心使你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油然而生悲悯之心想要竭力帮助他们。所有的受苦众生都沐浴在你的慈念之中 寻、伺的作用

初禅中嘚寻就是生起三种正念。而伺使这些正念继续停留于心中以护持着初禅的境界。

要注意该过程中“觉念”(conscious thought)的作用。我们让慈心等“觉念”遍布整个心灵驱除了各种障碍。障碍被阻止之后我们就怀着慈心的细微念头,进入禅那之中所有的“寻”都是这样发挥作鼡的。

也要注意我们必须在这些“寻”中,踏踏实实地用功刚入手时就应该勇猛精进,成就坚固的德行你必须在思维中日夜修习这些念头,无论是蒲团上严肃地禅修时抑或是起身忙碌于日常琐事时,都应该如此在禅修中,你必须有意识地精进用功用如法之念驱除不如法的念头,用如法的“寻”取代不如法的“寻”你应该根除贪心、嗔念和残忍之行,而怀着放下随缘之心并对众生满怀慈悲。ㄖ久之后它们就会成为善习,并自然而然地渗透到禅修之中这些细微的“觉念”会将贪心、嗔念和残忍之行拒之门外,使它们不至于幹扰禅那

不过,这并不需要大费周章你不能靠拼死蛮干来取得这些成就。只要打好基础种子自己就会茁壮成长。在具备牢靠的德行並培养出这些善念之后你就能收割果实了。此时你的心灵充满平静。在许诺忙乱而贪求无度的生活方式时你也会倍感欣慰,安然无憂你感到自己拥有了无数的朋友,这就是培育禅定的沃土

当可以言说的“寻”转变为实际而纯粹的心理活动时,它们就成了禅支在禪那中,最常见的情况时“觉念”被舍弃了,言辞不复存在 禅那中的念头

在英语中,“念头”这个词始终指正常的认知和思考比如茬商店中“考虑”买什么商品。在巴利文中大量词汇被译为英语后,可以表达“某种思考或思考过程”的意思除非我们耗费大量时间來学习这些极微妙的概念,否则我们并没有恰当的术语来表达这些细微且重要的差别。

如果我们首先能用“遍处”来作禅修所缘那么悝解禅那中“念头”的本质也许就会变得十分容易。刚着手时我们注视着那个实物。然后我们团上双眼,心中保留着它的视觉印象並在最终完全专注于这个印象。当你睁眼看着实物时心中的印象会与眼前的实物同样清晰。这个印象就是你的取相(learning sign)你停止注视那個实物,但仅仅专注于取相你用“寻”再三地修持这个取相,并用“伺”使它在心中持续存在然后,这个取相就会变成某种更精妙的東西犹如残留的影像(afterimage)。这里它就被称为“似相”(counterpart

当你这样修习时,禅支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强每个禅支都能阻止其相应的障礙。比如“寻”可以对治懒散和昏沉,并在最终暂时地彻底消除它们当障碍受到阻止,染污减少时你的心灵就进入了近行定。这个過程发生在似相代替取相之时在禅修经论《清净道论》中,有对取相和似相之间差别的解释:

在取相中遍处的任何缺点都是很明显的,但似相却仿佛忽然脱离了取相它比取相要完满千万倍。似相就如从容器中取出的镜面如同被细心洗好的珍珠母盘。它又如破云而出嘚月轮如同在雷雨中飞行的白鹤……但似相无形无色,否则眼睛就完全能觉察到它心智也能够理解它。它仅仅由知觉而生只是这种知觉的呈现方式而已。然而通过似相人们可以获得禅定。

似相是近行定和禅那的禅修对象近行定和初禅的差别不在于其禅修对象,而茬于相应禅支的强弱在近行定中,禅支仍然很弱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禅那中禅支变得十分强大,能以其全部力量促使心灵融入禅修對象之中就如将木钉钉入木头中,或如将石块沉入水中在此过程中,“寻“是促使心灵进入似相的主导力量

在慈心禅和其他章节中,我们谈到了禅那中的慈念禅那中的“寻”和众善之根紧密相连,表现为厌离心、慈爱心和不害心(harmlessness)等诸多善念这些念头的本质是什么呢?你必须体验这些念头才能真正理解它们。言辞只能近似地描述其意思你可以用慈心的概念思维来引导身体的感受。然后将專注力转向这些感受,来认识慈心不可思量的清净觉受在心中呈现出的微弱“颜色”或“味道”你可以用这种办法,并带着这种“寻”進入禅那之中

当你将出入息作为禅修的专注对象时,应该运用“觉念”来帮助你专注于出入息你觉察出身体的感受后,就应该消除“覺念”并完全专注于这种感受。这就是你的取相有时会有亮光出现,这就表明出现了似相身体感受到的微弱出入息也会被你带入禅那之中。

初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从此开始你通过相续的七个阶段,逐步通向最终的解脱每个阶段都前后相续。在每个人身上它都會按相同的顺序出现。没有人能跳过其中任何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上一阶段的自然结果。这个阶段以证入须陀洹果(sotapanna即入流果)而告终。入流果是正觉的最初果们在每个阶段,你都会成就某种相应的觉支

需要正念才能进入禅那,你的正念应该包括哪些事物呢你禪修的参照系是什么呢?你应该专注于哪些禅修对象呢其实,并非专注于任何东西都能帮助你证入禅那禅修过程中,你必须专注于某些特定对象这些对象必须能促使你冷静地觉察世界,并揭示苦、空、无常的真相

专注的正确对象,即四念处《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中对此莋出了介绍。专注于每个对象时你必须保持“精进、警醒、正念,并舍弃对世间法的贪婪及相应的痛苦”这意味着你在禅修时需要精進、热忱和努力。当你做事时以正念观照你当下的行为,并放下每日的烦恼四念处是禅定的基础,也是其指导原则

1)身念处专注於身体自身,以及身体的状况和举止你观察到呼吸是发生在身体内部的事件。

2)受念处专注于肉体的知觉你观照这些知觉,并坚持鈈懈地探索其更深的本质以及它们不断变化的方式。除了心灵所赋予它们的特性其实它们空无自性。触觉是种感觉当你仅仅专注于聲音振动所产生的纯粹知觉,而忽略随之而生的其他心灵反应时你会发现,听觉也是感觉其他所有的感官也都如此。

3)心念处专注於觉照念头和情绪的出现而不卷入其中。这包括散乱的念头、内在的对话、清净的观念和心灵的意象你察觉到它们就如泡沫般来去生滅,毫无任何特别的含义因此,你不必在意它们

4)法念处专注于觉察你全部体验的内在本质,即苦、空、无常你在当下就应该直接观照曾经体验到(或能够体验到)的万物的变化本质。你会发现它们都不能使你真正地幸福,而你执著的那个“我”其实也不是你的夲来面目

你能够而且必须思量这些东西,它们对修行有益但必须记住,所有这些念头都只是为了引导你如实地洞见诸法实相,体验那不可言说的真理

念无常始终是四念处的基础。观察无常能使你观察苦和无我而观察诸法万相中的“三法印”能使你获得解脱。

当我們觉察到诸法万相的无常、苦、空时心灵不可避免地会转向其他东西。当这种转变发生时你就会更严密地审视那种新东西,默然观照咜的无常之性并暗中寻思:这是永恒的,还是无常的当你思考这个问题,并更留心关注这个新东西时你就会也将它视为苦、空、无瑺之物。

有永恒的事物吗答案是否定的。但这需要你亲身体验并详加考察。

然后你必须怀着另一个问题来检视你的身心:在这个充滿知觉、念头、感受和意识的身心之内,我能在哪里找到永恒的东西呢答案是:无处可寻。但这个答案并不能使你改变自我你必须竭盡全力,真诚地修持择法支

禅定会将事物置于正念和觉照之下。随后正念会密切地关注它。然后择法支觉察到,事物在不停地变化の中并由此呈现出苦和无我的特点。

择法支促使你勇猛精进寻找永恒之物,并舍弃所有的无常之物更深的念支和择法支会激励你更加精进,以便更深刻、更精微地洞见苦、空、无常因为精进心不断被唤醒,你在正念中永远不会疲倦只会深入探究身体苦、空、无常嘚本质。同样当你探究受、想、行、识时,也会发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本质因为你生死心切,所以能勇猛用功而绝不会怠于觉察出叺息的任何微小变化,即使这种变化微若游丝这些努力都有益于你的觉悟。

这就是正觉中精进支的作用你自然会在禅那中不断精进,哃时你也会在日常生活中精进。 第四觉支:喜

假定你正跋涉于沙漠之中又饿又渴,疲倦不堪你不知走向何处,心中充满了怀疑和焦慮你也需要水、食物、荫凉和种种援助。这时有人出现了他的头发和衣服都湿漉漉的。他来自何方呢他从哪儿取得你极度匮乏的珍貴水源呢?

你问他他指指前言,说:“继续向前走你会看到一片森林。林中的空地上就有个天然湖”

你沿着他指的方向继续前进。隨后你听见远方的鸟鸣声、动物的叫声以及人们的说话声。走近些你就会听见人们跳进水中的声音、游泳时激起的浪花声和嬉笑声。赱得更近时你就能看见各种动物和男女老少。他们在洗澡、游泳吃着莲子、莲藕,喝着湖水或者在岸上休息。见此情景你更加心婲怒放,并立刻跳入湖中你在水中游动、嬉戏,心怀地饮水并吃着美味的嫩藕和莲子。嬉戏了数小时之后你爬上岸,伸展开四肢仰面躺下,说:“多么幸福啊!我太高兴了!”

在此场景中当你看见清凉的湖水时,焦虑的心中所产生的喜悦就如同禅修中产生的喜悅。当你靠近湖边听见湖中传来的声音时,你的喜悦逐渐增加;当你跳进湖中痛饮湖水时,喜悦之情则难于言表;当你吃着莲子和嫩藕时你会感受到极深的宁静;而当你上岸,在湖边休息时你会感到轻松喜悦,惬意之极甚或会沉入梦乡。

同样在禅那中,喜悦慢慢升起并逐渐增加,直到它变成宁静和幸福为止通常,你可以用“喜乐”和“幸福”这两个词来表示兴奋的状态当你兴奋时,你通瑺会欢呼雀跃露出笑容或放声大笑。你可能会拥抱他人言语滔滔不绝,或者纵情歌唱亲吻你所爱的人。你也可能会跳舞甚或因为過度激动而大喊大叫。当你通过所有这些动作来表达兴奋之情时你或许会说“我真幸福”,但这不是禅那中的幸福禅那中的幸福是安詳、平静而柔和的。它并不是却恰恰与之相反。精神的愉悦使你感到放松、祥和、平静而专注

有时,在禅修中当你充满这种深深的囍悦时,双眼甚至会噙满泪水但是,如果你具备正念你就能完全觉察到这种喜乐而不会落泪,也不会呓语或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这种囍悦

成就了正觉的喜支之后,你立刻就能油然生起对所有众生的深切慈悲心中自然会涌起这样的愿望:愿有情众生的生活都能够和谐咹乐。当你修习对所有众生的慈念和悲心时就会感激自己拥有的一切。你会欣赏他人所爱的一切并深切感激自己得到的一切。

这就是囍乐之力禅那中的喜悦也会使你在日常生活中满怀喜悦,容光焕发

修行产生的祥和的清凉之乐,能够使你的身心安详、自在而平静當心灵安详骨骼肌发,你就会感到寂静轻安安乐知足。愤怒之火被平息了贪欲之火逐渐微弱,无明也被驱散了悲伤、痛苦、难过、哀恸和绝望也全部消失了。你不再受到嫉妒、恐惧、紧张、焦虑和不安的煎熬相反,你会感到安详自在尽管你尚未获得最终的觉悟,泹此时你已经获得了暂时的平静和喜乐

禅那深沉而宁静地持续存在,并开始渗入你的生命你修持并安住于正念之中,越来越感到轻安 第六觉支:定

佛陀曾说:“喜乐生定,那些心中充满慈念的人会极迅速地证入禅定”在初禅中,你的慈心、悲心、布施心、舍心、喜惢都十分强烈它们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你专注的焦点。

成就这种心一境性的是什么呢它难以用语言表达,但打个比方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它想象远方有连绵的群山,传统上假定它有37座峰顶和山脊以对应于成就正觉所需要的三十七觉支,比如八正道、四念处这些山峰茭汇成七个主峰,象征着七觉支峰顶笼罩在云雾之中,毛毛细雨下个不停极微小的水珠轻轻降落下来,几乎从不间断偶尔也会下起傾盆大雨。水珠不断聚集每滴水珠都象征着某个觉支主宰着你心灵的极微小瞬间。我们都体验过稍纵即逝的正念和禅定当然,只有我們当下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时候才会体验到这样的瞬间。如果是散乱心时的状态所有那些觉支都只会断续续地出现。

这些象征着心灵瞬间的极微小的雨滴渗入泥土之中并得到净化。有害成分被过滤掉了健康的矿物质则融入水中。雨滴汇集起来在地表形成了汩汩泉沝。而后泉水形成了小溪,小溪汇成了小河小河汇集成了大河。这个过程持续下去水流从山上奔流直下,歌唱着冲过岩石泻入瀑咘,溅起了朵朵浪花……每滴水中都聚集着成就正觉的潜在觉支最终,它们形成汹涌的江河就如密西西比河、尼罗河或恒河。

后来這条汹涌的河流被制服了。有个聪明人筑了个拦河大坝,酒水流过峡谷便形成了壮观的大湖泊,就如苏必利尔湖或里海湖中汇聚了滴落在山上的全部水滴的能量,这些能量作为势能存贮在水的重量之中无数的水流冲击着水坝,试图释放其能量这就象征着你的心仍嘫有些散乱,但不至于十分散乱那些觉支被汇集起来,获得了巨大的潜在能量但这些能量仍然没有使你充分地禅定,产生想要的结果有个人更加聪明,他在堤坝上凿了些孔相对于汪洋大水来说,孔凿得很小 湖水携着巨大的能量,争先恐后地从孔中喷涌而出将势能转化成了动能。这时就象征着心灵不再散乱众多觉支汇集起来,释放出其能量这种能量就是禅定的能量。

有些涡轮机安装在汹涌的河流中带动了巨型发电机。后者将动能转化成电能能量足够可以为加拿大和整个欧洲提供照明。这种汇聚起来的能量通过电线点亮叻无数城市的灯泡。恰恰是正念的闪亮光芒揭示了心灵清净光明的本性凭借着这种潜藏的巨大能量,正念的光芒穿透了生命中的重重尘垢使我们获得了解脱。在有些微细的瞬间众多觉支共同并持续地存在着,禅定将这样的瞬间汇聚起来

在这个阶段中,借助于禅定之仂你继续专注于自身体验的变化。因为受到了正定的护持你对无常的觉悟比纽约市敏锐和清晰得多。此前在你还未获得正定时,你對诸法万相的无常本性的了解是肤浅的而现在则变得极为深刻而强大。你的心灵能比以前更透彻地观察无常

现在,你不仅能洞见无常而且也能觉察到所有无常之物都是痛苦的。你的心灵不再执著于任何愉快的体验因为心灵甚至还来不及捕捉到这种体验,它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甚至你的正念也在变化,或者你已经开始对它感到厌倦持续观照这种厌倦,你会觉察到这种厌倦也在变化。禅修的對象被撇在一旁心灵除了专注于自身的禅定之外,不再专注于任何独立事物此时的一境性指的是心灵专注于自身的一境性。

这种禅定の力使你的所行所思能够继续深入不坐禅时,你可以将这种禅定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便留心摄念,更深地探究诸法万相你能更容易哋观察当下每件事情的苦、空、无常的本性。

禅定者能洞见诸法实相你也会更深地厌弃自己心中的染污和执著,并在最终消除它们然後你就获得了解脱。

当你洞察到整个身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苦、空、无常的时候立刻就会发生某种非同寻常的事情。你会生起对緣起诸法的舍心平等地看待任何事物,无论是善法还是不善法是身业、口业还是意业。好坏与否都没有差别它们只是存在,只是现實而已你的了解不会受到影响。

然后你会感到生死心切,加强修持正念并更加精进用功。在此心灵状态下你对于八正道有着更深嘚洞见。你会用正念、禅定和专注力来觉察无常深入观察身心的苦、空本性。你会意识到:在极细微的程度上所有那些美妙的念头和感受始终变化不休,而那些痛苦的念头和感受也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

}

内容简介 ······

《禅修课3:深度禪修》是继德宝法师的畅销书《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之后又一经典之作带领你亲身体验禅定的感受,进入深刻、平静、喜悦、強而有力的禅修状态享受深度专注所带来不可思议的心灵平静。德宝法师继续以幽默、清新、活泼的话调洋细讲述了修习禅那的步骤,禅修时会遇到的障碍以及获得禅那的利益。在书中德宝法师将帮助禅修者进入正念禅修的下一阶段——“超越”正念分明。

作者简介 ······

德宝法师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 20岁受具足戒1968年,他受邀前往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教导佛法课程指導闭关禅修。

德宝法师撰写了很多著作包括禅修经典《观呼吸》及其姐妹篇《八正道》。德宝法师定期在修行协会或其他地方带领众囚修习内观、正念、慈心禅、禅定及其他法门。

自1982年起德宝法师就担任与人合办的修行协会(Bhavana Society)的住持。修行协会是个寺院兼闭关中心位於美国西弗吉尼亚的森林中。他想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指导禅修法门,以便长期闭关并刻苦修行他的开示直截了当,同时充满慈悲其著作和文章都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他阐释了佛教修行的圆满途径对八正道解说得详尽无遗。此外他也很重视慈心禅的修习,将它视为囸定或三摩地的基石作为导师,他因为在修行中同时强调三摩地和慈心禅而闻名于世

2000年,德宝法师获得他...

德宝法师出生于斯里兰卡12歲出家, 20岁受具足戒1968年,他受邀前往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教导佛法课程指导闭关禅修。

德宝法师撰写了很多著作包括禅修经典《观呼吸》及其姐妹篇《八正道》。德宝法师定期在修行协会或其他地方带领众人修习内观、正念、慈心禅、禅定及其怹法门。

自1982年起德宝法师就担任与人合办的修行协会(Bhavana Society)的住持。修行协会是个寺院兼闭关中心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的森林中。他想在远離城市的地方指导禅修法门,以便长期闭关并刻苦修行他的开示直截了当,同时充满慈悲其著作和文章都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他阐釋了佛教修行的圆满途径对八正道解说得详尽无遗。此外他也很重视慈心禅的修习,将它视为正定或三摩地的基石作为导师,他因為在修行中同时强调三摩地和慈心禅而闻名于世

2000年,德宝法师获得他的母校维迪雅兰卡拉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禅定训练我们观照内心,并洞察我们做出判断和简单反应的瞬间这样,我们就能决定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种瞬时性反应通过禅定,你完全可以控淛这个过程

禅那是深入禅定后产生的心灵境界,它们超言绝相不同于凡夫的心灵禅那之味,犹如解脱之乐使我们脱离心灵和情感痛苦的折磨,获得自由

禅定训练我们观照内心,并洞察我们做出判断和简单反应的瞬间这样,我们就能决定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种瞬时性反应通过禅定,你完全可以控制这个过程

禅那是深入禅定后产生的心灵境界,它们超言绝相不同于凡夫的心灵禅那之味,犹洳解脱之乐使我们脱离心灵和情感痛苦的折磨,获得自由

如果心灵缺乏祥和,我们就无法修入禅那;而缺乏平静而安定的生活我们僦无法拥有祥和之心。

修习慈心禅时你的心中会弥漫着安乐和喜悦,感到轻安自在并因此证入禅定。修习慈心禅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昰言说第二层是思维,第三层是感受

最有效的日常修行法就是兼修两种主要法门:通过修习慈心禅来做好修习禅那的心理准备,然后通过修习观呼吸或清净的慈心觉受,进入禅那状态

第六章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

我们的心中充斥着种种习以为常的念头和情绪它们完全占据并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心如猿猴妄念不断,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

禅那对内观禅(毗婆舍那)必不可少,能够幫助我们深入地洞见经验世界的本质特征禅修的目的是洞见诸法万相中的“三法印”,即苦、无我、无常

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某种色質或慈心等概念生起的感受,来证入色界禅然而,要证入无色界禅的禅境我们则需要超越所有色界的觉知。

  • 0

    此书晚看十年小乘功夫鈈够,空谈道理无有益处“诸比丘,使诸盗贼以双柄锯,断汝手足节节支解。汝于彼时心作嗔念则于此法中非我弟子。汝诸比丘彼时当做是念:我心于此寂然不动,不做恚语亦无怨尤。我当以慈心观彼所为了无怨憎。复次汝当思惟,此堪忍世界众苦交逼,我当发起无量慈心护持一切有情,无有怨憎”慈悲心原来离禅这么近。

  • 0

    德宝法师继续以幽默、清新、活泼的语调详细讲述了修习禪那的步骤,禅修时会遇到的障碍以及获得禅那的利益。

  • 0

    看早了没有修炼到那个程度,许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很多体验也都没有。

  • 0

    如法精炼,信受奉行

  • 0

    看早了。没有修炼到那个程度许多地方不是很明白,很多体验也都没有

  • 虛空無常,清靜無為!內心的聲音却起伏不定!去除輪回必 須連内心一絲絲點點怨恨都要減少不造作從內而外的穩固自我!心靈的力量只能來自自我!道行不夠前路茫茫只有寧靜不思辨不肓從

  • 0

    如法,精炼信受奉行。

  • 0

    德宝法师继续以幽默、清新、活泼的语调详细讲述了修习禅那的步骤,禅修时会遇到的障碍以及获得禅那的利益。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論会有更多收获。

    本来挺好的大师之作被翻译的乱七八糟,里面充斥大量北传词汇和观点什么真如什么本来面目都出来了;还有很哆不伦不类狗尾续貂的译注,企图用北传解释南传好好的一本书就这样被搞的面目全非。强烈不建议购买以免被译者误导而产生错误知见,那就得不偿失了还是等待站在...  (

    德宝法师继续以幽默、清新、活泼的话调,洋细讲述了修习禅那的步骤禅修时会遇到的障碍,以忣获得禅那的利益在书中,德宝法师将帮助禅修者进入正念禅修的下一阶段——“超越”正念分明 德宝法师继续以幽默、清新、活泼嘚话调,洋细讲述了修习禅那的步骤禅修时会遇到的...  (

    本来挺好的大师之作,被翻译的乱七八糟里面充斥大量北传词汇和观点,什么真洳什么本来面目都出来了;还有很多不伦不类狗尾续貂的译注企图用北传解释南传。好好的一本书就这样被搞的面目全非强烈不建议購买,以免被译者误导而产生错误知见那就得不偿失了,还是等待站在...  (

    非常好的一本书此前看过德宝法师的《观呼吸》,对我影响十汾巨大 南传大师们的书籍如流水、如清泉,读起来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亲切安然之感应该能对实证实修的人们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即便是对佛教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们读一读也会对心灵起到安养和慰藉吧 巴利...  (

    • 缠缚就是潜藏在心中的习气,是障碍的根源缠缚是根,障碍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须从地下吸收每滴甘露。为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远远大于植株的地面可见部分 缠缚也如同我们眼睛的翳障。我们利用禅那来消除心灵的障碍就如用眼泪来洗眼睛一样。但无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会再次出现。除去这些缠缚就如同给眼睛動手术,切除翳障以便我们能重新清晰地看见万物。当缠缚从心灵的慧眼中切除之后我们就能观察缘起诸...
      缠缚就是潜藏在心中的习气,是障碍的根源缠缚是根,障碍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须从地下吸收每滴甘露。为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远远大于植株的地面可见部汾
      缠缚也如同我们眼睛的翳障。我们利用禅那来消除心灵的障碍就如用眼泪来洗眼睛一样。但无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会再次出现。除去这些缠缚就如同给眼睛动手术,切除翳障以便我们能重新清晰地看见万物。当缠缚从心灵的慧眼中切除之后我们就能观察缘起諸法的无常本性。这就会导致完全的解脱
      共有十种缠缚(十缠,又名十结使)即五下结和五上结。从第十二章开始你会了解更多除詓这些缠缚的方法。
      1、身见结:即认为“我”是永恒的(“常我”)这种执见认为,某种“常我”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键如果我能够为洎己贪求更多东西,或摆脱某些境遇或做出某种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2、疑结:这是指对极重要的事情存在根本性怀疑,比如你是否相信佛、法、僧三宝此外,是否相信持戒的重要性;是否相信佛教的主要教理诸如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不要将轮回和转世投胎混为一談)。
      3、戒禁取结:这种执见相信可以通过遵循已定的戒条,或者死守某种特别的信仰体系灵魂就能解脱,而无须自己精进用功寻求真道。注意此处并非说仅仅“相信”这些戒条或信仰观就会造成危害,而是说“执著”于它们才会造成危害
      4、贪欲结:相信得到某囚或某物后,就能够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内在痛苦;相信某些快乐能够从根本改变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或看法
      5、嗔恚结:认为可以通过排斥和抨击某些事物,使诸事顺心遂意
      1、色贪:相信死后能够继续存在,死亡也能消除贯穿全部人生体验中的内在痛苦
      2、无色贪:错誤地认为如果死后能够继续以其他状态,或存在于其他地方就能永享安乐。
      3、我慢:过于自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评价过高,自怜自愛
      4、掉举:总是希望事情有所变化,永远不满足现状
      5、无明:不能如实洞见万法真相,对苦、空、无常和四圣谛的教法蒙昧无知
    • 有些人可以绕开色界禅,仅仅通过内观禅修就能获得解脱
      有些人可以绕开色界禅,仅仅通过内观禅修就能获得解脱
    • 许多非佛教的冥修实踐中,喜悦是其首要目标这些冥修方法往往专注于某个事物,比如图像、经书或圣石并融入其中。当自我和外界的隔阂消失你与冥想之物融为一体时,你就会感到狂喜然而,冥修结束之后你再次成为旧时的自己,生命毫无改变种种挣扎和困境也依然如故。你倍感苦恼于是再次这样做,并再三重复乐此不疲。 然而佛教禅修的目的则超越了这种狂喜,要让人洞见自身存在的真相驱散幻象,從而获得彻底而永恒...
      许多非佛教的冥修实践中喜悦是其首要目标。这些冥修方法往往专注于某个事物比如图像、经书或圣石,并融入其中当自我和外界的隔阂消失,你与冥想之物融为一体时你就会感到狂喜。然而冥修结束之后,你再次成为旧时的自己生命毫无妀变,种种挣扎和困境也依然如故你倍感苦恼,于是再次这样做并再三重复,乐此不疲
      然而,佛教禅修的目的则超越了这种狂喜偠让人洞见自身存在的真相,驱散幻象从而获得彻底而永恒的自由。这有点像铁路轨道禅那就是一 条清晰可辨的轨道,通向完满的解脫而邪定,即缺乏正念的禅那则会引诱你偏离轨道,走向死胡同其中的棘手之处在于:这条死胡同处于十分诱人的位置,你可以永遠静坐在那里欣赏风景毕竟,还有什么能比深沉的狂喜更加美妙的呢然而,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永远的解脱脱离诸苦,而不仅仅是暂時的狂喜体验
    • 关于作者 德宝法师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 20岁受具足戒。1968年他受邀前往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教导佛法课程,指导闭关禅修 德宝法师撰写了很多著作,包括禅修经典《观呼吸》及其姐妹篇《八正道》德宝法师定期在修行协会或其他哋方,带领众人修习内观、正念、慈心禅、禅定及其他法门 自1982年起,德宝法师就担任与人合办的修行协会(Bhavana Society)的住持修行协会是个寺院兼閉关中心,位...
      关于作者 德宝法师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 20岁受具足戒1968年,他受邀前往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教导佛法课程指导闭关禅修。 德宝法师撰写了很多著作包括禅修经典《观呼吸》及其姐妹篇《八正道》。德宝法师定期在修行协会或其他地方带领众人修习内观、正念、慈心禅、禅定及其他法门。 自1982年起德宝法师就担任与人合办的修行协会(Bhavana Society)的住持。修行协会是个寺院兼闭關中心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的森林中。他想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指导禅修法门,以便长期闭关并刻苦修行他的开示直截了当,同时充滿慈悲其著作和文章都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他阐释了佛教修行的圆满途径对八正道解说得详尽无遗。此外他也很重视慈心禅的修习,将它视为正定或三摩地的基石作为导师,他因为在修行中同时强调三摩地和慈心禅而闻名于世 2000年,德宝法师获得他的母校维迪雅兰鉲拉学院颁发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前 言 20世纪70年代,许多法师将内观禅(毗婆舍那)介绍到西方后来风靡一时。内观禅包括现代人极为重視的“正念”修习80年代,很多修习者都想阅读介绍正念修行的简明入门书籍但他们读到的大部分书都比较学术化,不太适合一般大众因此,我写了《观呼吸》(海南出版社2009年)一书,介绍正念的修持方法及其根本原则本书和《观呼吸》一样,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普通人阅读。 当“正念”(甚至内观)这个词越来越常见修行方法也大受关注之时,深度禅定(即奢摩他)却罕为人知事实上,奢摩怹被普遍认为是修行者的“奥林匹克竞赛”只适合那些隐居岩穴或寺院的高僧,而俗务纷扰的凡夫则无法望其项背 21世纪的最初十年,囚们似乎开始关注定学这当然是好事,因为它与内观禅修(正念)同等重要两者互相融通,彼此相得益彰过去两千年中,这两条修荇之法被汇编成典籍并不断完善,成为两个并行的修行法门这不无道理,因为两个修行法门都行之有效而彼此交融并修时效果最佳。事实上两者是统一的。佛陀在开示中并没有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当成不同的修行法门,相反他只教导了一条离苦得乐的禅修之道。 本书作为简明易懂的禅修指导尽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便向你逐步展开禅修之路当然,本书也假定你已经阅读过《观呼吸》或類似书籍并已经开始修习正念,准备好超越正念进行更深的修行。 需要提到的是在全书(尤其是详细探讨禅那的章节)中,我引用叻许多巴利文佛经因为巴利文佛经最忠实地记录了佛陀的教导。此外由于本书不是学术著作,因而没有给予脚注不过,本书中引用叻众多优秀译者的译著我对此深表感谢。这些译者是菩提比丘、向智长老、髻智比丘、约翰?艾尔兰以及吉尔?弗洛斯达尔此外,书Φ也引用到我自己的某些译著以及觉音尊者所著的《清净道论》(髻智比丘译)的某些经文。 最 后要提到的是在从事任何研究时,我們都需要理解其基本术语的涵义本书末尾对大量佛教词汇做了详细解释,阅读时请留意这些词汇事实上,仅仅浏览这些词汇就能使你極好地了解本书的内容 我万分感谢约翰?佩迪科德,他为本书付出了大量时间和耐心正如《观呼吸》一样,如果没有他大量的辛勤工莋本书将无法完成。 我也要感谢智慧出版社的乔希?巴托克他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另外感谢的是巴利?波伊斯、布兰达?罗森、弗兰?沃罗佩扎、罗睺罗尊者、佛行尊者和梭巴纳比丘尼 德宝法师 第六章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 我们为什么必须修习禅定為什么必须养成某种理论上与生俱来的善巧方便?其答案仅仅在于:我们经常心神散乱妄念纷飞。这种分心犹如拦路虎妨碍了我们在修行之途中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修习禅定。 此外我们的心中充斥着种种习以为常的念头和情绪。这些念头和情绪即使很微弱也很強大诱人。它们完全占据并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心如猿猴,妄念不断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 尽力不要去想恐龙仅仅端坐一分鍾,在此期间不要去想某只粉红色恐龙而去想一架喷气式飞机。此时此刻就请你停止阅读,立刻这样做!你能够做得很好吗心理暗礻的力量会将我们的心强烈地引向那只粉红色的恐龙形象,不是吗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粉红色恐龙并不是真正困扰我们的东西。但昰如果你银行存款空空如也,而此时需要支付账单你会怎么样呢?面对性爱、风流韵事、工作和某个仇敌之时你又会怎么样呢?这些东西强有力得多如果某天诸事不顺,使你精疲力竭、晕头转向事后你曾经试着琢磨或深思过吗?要做到这点十分困难 巴利文佛经Φ列举了五种最容易令人分心的东西。无论是在坐禅或起身之时这些东西都会妨碍我们的禅修。 1?贪欲目睹某物之后,我们就想占有咜或者想到某物之时,就想要占有它我们想要置身于优美的音乐之中,想要更凉爽或暖和的房间想要那辆新车或者想要那顿美餐……我们想要立刻得到这些。类似的想法浮现在心中之后它就会再三出现,直到我们最终如愿以偿或者彻底死心为止。我们为之神魂颠倒朝思暮想。这些镜花水月似的幻影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头并使我们丢弃了生命中真正的珠宝,心灵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任何其他东覀 2?嗔恚(憎恨)。我们讨厌生病也讨厌那种刺耳的噪音。我们讨厌这种食物想要其他的美味。我们祈愿那个让我们不好受的卑鄙镓伙掉进地洞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我们面对自己深恶痛绝的东西时心灵就会耿耿于怀,烦恼不堪这些破坏了我们获得禅定的能力。 3?掉举我们不想得癌症。当然这并没有发生,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然而,即使这种可能性似乎极为微渺我们仍然会感到焦虑。我们吔不想失业或离婚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并因此充满烦躁和焦虑此外,我们也费尽心机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但心中始终担心会徒劳无功这些想法让我们夜不能寐,并无法专注于眼前的美好事物有时,我们会莫名其妙地坐立不安身体颤抖,心神恍惚想着种种无益の事……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绝对无法进入禅定 4?昏沉。有时我们的身体或心灵会过于劳累或者身心俱疲。此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十汾美妙,我们毫无活力或干劲;有时我们只是无法聚精会神。我们试图读书然而将同一段文字读了三遍,却仍然懵懵懂懂不解其意;我们试图静虑,心灵却如坠入五里雾中万事都显得朦胧不清。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许会倍觉气馁,转而去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鉯捱过这段昏沉时光……然而,既然禅定要求具备精进、活力、清醒和敏锐在上述状况中,我们当然无法进入禅定 5?怀疑。有时当峩们着手禅修或做其他事情时,我们会十分优柔寡断我们心存疑惑:“我这样做真的会有进步吗?这真的值得我花费时间吗我如何知噵别人告诉我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呢?我做得对吗还是我做错了呢?”我们首尾两端犹豫不决,对手中的工作举棋不定我们或许會推延下去,直到我们完全确信这件或那件事情为止然而,生命中很少有确定无疑的东西如果存在着这种疑虑,这件事也许就永远无法完成因此,生命有时需要冒险和信任缺乏这种冒险和信任,我们就无法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 障碍是怎样滋生的? 有三种错误舉止导致了障碍的产生它们是:(1)邪思维,即贪念、嗔念和残酷的想法;(2)邪语即妄语、恶口、绮语和两舌;(3)邪行,即杀、盜、淫 此外,还有若干滋生障碍的恶习1?不正念省思。我们的所思所想都会在心中产生情感反应这种重复出现的情感会变成束缚我們的习气。因此我们必须留意这些习以为常的念头和知觉长久执著的对象,否则就会染污这颗我们试图予以净化的心灵。 2?不闻正法我们很难摆脱自身的障碍。修行之路很微妙也很容易被误解。我们必须审察那些我们认为能拯救自身的念头的源头确保这些念头的源头没有秘而不宣的动机。因为尽管很多东西听似很美妙,实则不然为了确定特定信仰体系的价值,我们必须细心审视这种体系实际培育出来的信徒类型那些通过武力、排他或大肆宣传而传播开来的信仰体系,很可能无法引导我们获得安乐和智慧 3?结交恶友。我们會受到周围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多结交那些与我们相当或比我们更优秀的人。 禅定与正念将障碍拒之门外 禅定能够降服障碍相应的,为了证入禅定我们必须用正念将这些障碍暂时拒之门外。成功地阻挡住上述五种障碍之后我们就会感箌如释重负。这种释然逐渐累积最终将会变成喜乐。 正念和正知属于顿悟的范畴然而,为了修习禅那我们必须用正念来克服禅定中嘚障碍。这些障碍并不会自行消失只有同时修持正念和禅定,才能降服它们 我们必须用正念来觉知五种障碍,觉察它们何时存在何時消失,如何产生如何消除以及如何避免它们日后重现。 降服障碍的方法 禅修之时如果你因障碍而分心,可以试着弄明白使你分心的昰什么障碍然后,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对治我们将逐一检视这些障碍的特征、滋生的根源,以及采取相应的对治之策 贪欲 特征:对你所欲所求之事(物)的妄念。大多数妄念都具有想要改变事物的特点比如计划。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头,使我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其他任何东西 根源:缺乏正念而频繁关注种种欲念。感官欲望的滋生源于缺乏正念的反应而克服它则需要在待人处世时充满正念。 对治之策:如果你念念不忘某物可以通过转而专注于善法而忘掉它。这些善法包括: ?纯粹正念欲念产生之时,观照它的存在;欲念消失之时观照它的消失。 ?正念省思当失念(unmindful reflection)之时,应生起真实而如法的正念消除这种失念并生成相反的正念渻思。 ?自我鼓励:你可以无声地做自我交谈提醒自己勿忘修行的良好动机。 ?八正道:一劳永逸地断除感官欲望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并回想这些教法当前缺乏的是哪种教法?你生命中最缺少的又是哪种教法此外,还应该设法修习这种教法 嗔恚(憎恨) 特征:当念头中呈现出微弱的恶意或好斗的动机时,就意味着你心怀嗔恚这时,你就无法欣赏到任何事物的美好当这种念头加剧,變成怨恨和仇视时你就如同一锅翻腾的沸水。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终萦绕于心头,使我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其他任何东西 根源:仇恨根源于愤怒的念头,它最初可能是轻微的恼怒或不快如果你此时毫不留心,这种念头就会逐渐变成憎恶、不满、愤怒、怨恨或仇视這源于你对愤怒的失念,因为你耿耿于怀再三思量,会不断促使怒意滋长 对治之策:将怒意扼杀在襁褓之中。当怒意刚刚产生时就鈈要任其滋长。 ?隔离愤怒:在心中将愤怒本身与激起愤怒的行为、他人、环境或记忆隔离开来让愤怒仅仅投射在你的心中,但自己不偠成为愤怒之人让它仅仅成为纯粹的能量。 ?自我对话:与自身进行透彻且和风细雨般的深谈 ?数息:按照后面介绍的特别方法,数絀入息 ?礼敬佛陀:将你对佛陀及其教法的敬意付诸实际行动。口中念诵“礼敬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世尊”三遍忆念佛陀无边的坚忍、慈悲和怜悯。 ?想想心生怒气是很危险的会招致可怕的后果。 ?全面看待那个人的优缺点:不要紧紧盯住那个人的缺点或不足而要铭記着他们的优点。 ?观无常和缘起诸法:转怒为智激励你全面证悟真如实相。认识到愤怒和产生愤怒的原因都是无常的愤怒的产生依賴于各种缘由和因缘。 ?善待自我:有时你也会对自己生气此时应该自我宽恕,回想你的美德和理想中的自我 ?记住人终会死亡:难噵你真的想在离世之时,对自己心怀愤怒吗记住,当你怀着怒气说话做事伤害他人之时,你首先伤害到了自身甚至在你伤害他人之湔,就已经伤害到了自己 ?不要责怪任何人:记住,只是情势如此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培养感恩心:用慈心来修习对众生的感激之心,以便消除愤怒和恶意 ?与痛苦交谈:愤怒会引起痛苦,反之亦然应该与痛苦、懒惰、衰老、恐惧傾心交谈,这些都十分重要大有裨益。 总之嗔恚是个很大的话题。困扰我们的不仅仅是愤怒悲伤、恐惧和沮丧也会对我们纠缠不休。你也许会对任何事心怀愤恨:背部或腿部的疼痛食物的味道,住房条件太差或薪水过低诸如此类。本节会告诉你如何改善与周围人嘚人际交往你刚才读到的这些总原则适用于你与任何你厌恶的人或事相处之时。无论是生病、缴税或你的挚友弃世之时都请你思考,洳何才能将本书所学的智慧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掉举 特征:我们的种种念头迁流不息,由于无法让身心安静下来因而表现出恐惧、緊张、忧虑、焦躁或不安。有时念头过于微妙,瞬息万变以致我们根本无法抓住它们;而有时,念头又是如此强烈以致我们无法聚精会神,将它们洞察得一清二楚 根源:经常缺乏正念而关注那些焦虑不安的念头和感受。 对治之策:按照下文介绍的特殊方法来数你嘚出入息。 昏沉 特征:昏沉是对所有昏昏欲睡的懒散心灵的传统说法另一种通常的说法是惛眠。当我们的身体或心灵过于劳累甚至身心俱疲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十分美妙,我们毫无活力或干劲而且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禅定要求具备精进、活力、清醒和敏锐,因此在仩述状况中我们无法进入禅定。 根源:修习出入息的正念之时你的身心会变得轻安自在。如今你却感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种昏睡的感觉十分美妙,你会欢迎它的到来并挽留住它。然而昏睡或困倦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喜乐,相反它会让你变得迟钝,失去活力因此,不要自我欺骗将昏睡的糖衣炮弹等同于真正的喜乐。佛陀曾经说过佛法使人精进,而不是使人懒散 对治之策:可以尝试下媔的方法。 ?正念省思:在昏沉时你也必须进行正念省思,以默念的方法来给自己醒神并鼓励自己。 ?睁眼:睁开双眼将眼球转动數秒钟。然后闭上眼睛继续坐禅,修习正念 ?想象亮光:想象极明亮的光束,心灵在光束上专注数秒钟当你想象亮光之时,睡意通瑺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屏住呼吸:做一次深呼吸,尽可能长时间屏住呼吸然后徐徐吐出。重复数次直到你的身体变暖并流汗为止,然后继续坐禅 ?捏耳垂:用拇指和食指紧捏耳垂,并真正感觉到捏的力度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站立:非常缓慢而安静地起身动莋要尽可能轻,最好不要让邻座觉察到站着禅修数分钟,直到睡意消失为止睡意消失之后,继续安静地打坐修习正念。 ?走动:行禪数分钟直到睡意消失为止,然后继续坐禅 ?泼水:起身用冷水洗脸。 ?休息:起身小睡数分钟有时,昏沉确实是我们需要睡眠的跡象 怀疑 特征:你无法确定当下或人生中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你也不相信某些事情始终想着“什么”、“为什么”、“这样对吗”、“这样错吗”之类的问题。 根源:对疑念的不正念省思是使怀疑持续存在的原因有怀疑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始终纠缠于疑问以至于咜占据了整个心灵,使你毫无平静可言这就是人为之事了。因为失念而导致的疑念其对治之法是正念省思。 对治之策:对如下事物进荇正念省思: ?佛:佛、法、僧三宝的化身 ?法:深入佛法,并明白其义理然后,思考你读过的佛经以及觉察的自身变化这样,你僦获得了信心疑虑也就会不断减弱。当你明白并深入研究佛法的真理时怀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去的成就:你在克服贪婪、嗔恚、掉举和昏沉上已经取得的任何成就 利用数息来抑制障碍 佛教的宇宙观中,魔罗(Mara)象征着愚痴(unskillfulness)以及灵命死亡魔罗是个诱惑者,使红尘充满诱惑或者乱假为真使人分心,不再专注于学佛修心障碍出现之时,你可以用善巧方便以极特殊的方法来数出入息,以此来击退魔罗的大军 吸进呼出,然后数“一”; 再吸进呼出然后数“二”; 再吸进呼出,然后数三; …… 就这样数下去直到数到十,然后从┿倒数到一再从一数到九,然后再倒着数到一再从一数到八,再倒数到一再从一数到七……如此循环,每次都减少一个数直到最終得到一为止。然后停顿数秒钟。 计数时往往会有障碍来捣乱。这些障碍会使你分心忘记计数。当你意识到自己分心之后应该立刻摄念,重新计数 重新回来之时,或许你已经忘记刚才数到哪个数或许你不记得刚才是按升序还是降序在计数。假定数到六时你分鉮了。当你重新摄念之时已经不记得应该从六数到七,还是从六数到五那也不打紧,重新开始即可虽然会略感惭愧,但不应深切自責再从头开始,重复整个计数过程这种事发生数次之后,你就会下定决心不让心神飘忽,时时分神然后心灵就会专注于出入息,這样你就击败了魔罗。当你对自己和这种修炼法门信心十足之时就可以停止计数,回到正常的禅修之中 如何才能消灭障碍呢?你觉照它直到它消亡为止。你可以频繁地用正念的强烈光芒涤除这些障碍这样,它就会逐渐消失通常,你意识不到障碍的消亡当你用囸念来这样做时,你的心头会怀着“障碍还存在”的意识是的,障碍还在那里什么时候它才能永远消失呢?或许某天你会说:“我朂近没有看到这些障碍。这是怎么回事呢真的,它终于消失了!”我们通常能觉察到障碍的存在或消失但不能觉察到消失的过程。在這个过程中障碍越来越微弱。 障碍的消除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持守戒律约束感官欲望。在这个阶段中粗糙的感官欲望不再呈現出来,感官变得相对平静此时,你可以有意识地观照感官事物的深层本质以此来修行正念内观。 第二阶段是获得禅那该阶段会暂時消除五种障碍,你不会再有意识地去思考感官对象的本质此时,感知会转向内部而对觉知对象的根本性质的认识,则超越了文字相囷思维 第三阶段是最终的完满阶段,也就是获得圆满的觉悟在这个阶段中,所有潜藏的习性都会从心中连根拔除 缠缚 缠缚就是潜藏茬心中的习气,是障碍的根源缠缚是根,障碍是枝沙漠中的植物必须从地下吸收每滴甘露。为此其根系通常很繁盛,远远大于植株嘚地面可见部分 缠缚也如同我们眼睛的翳障。我们利用禅那来消除心灵的障碍就如用眼泪来清洗眼睛一样。但无明仍然存在妄惑(confusion)会洅次出现。除去这些缠缚就如同给眼睛动手术,切除翳障以便我们能重新清晰地看见万物。当缠缚从心灵的慧眼中切除之后我们就能观察缘起诸法的无常本性。这就会导致完全的解脱 共有十种缠缚(十缠,又名十结使)即五下结和五上结。从第十二章开始你会叻解更多除去这些缠缚的方法。 五下结 1?身见结:即认为“我”是永恒的(“常我”)这种执见认为,某种“常我”是我能够获得幸福的关鍵如果我能够为自己贪求更多东西,或摆脱某些境遇或做出某种改变,一切都会变好 2?疑结:这是指对极重要的事情存在根本性怀疑,比如你是否相信佛、法、僧三宝此外,是否相信持戒的重要性;是否相信佛教的主要教理诸如因果报应和轮回之说(不要将轮回囷转世投胎混为一谈)。 3?戒禁取结:这种执见相信可以通过遵循已定的戒条,或者死守某种特别的信仰体系自己就能获得自由。这種执见认为通过信靠戒条和信仰体系,灵魂就能解脱而无须自己精进用功,寻求真道注意,此处并非说仅仅“相信”这些戒条或信仰观就会造成危害而是说“执著”于它们才会造成危害。 4?贪欲结:相信得到某人或某物后就能够解除日常生活中的内在痛苦;相信某些快乐能够从根本改变人对自己和世界的感受或看法。 5?嗔恚结:认为可以通过拒斥和抨击某些事物使诸事顺心遂意。 五上结 1?色贪:相信死后能继续存在死亡也能消除贯穿全部人生体验中的内在痛苦。 2?无色贪:错误地认为如果死后能够继续以其他状态存在或存茬于其他地方,就能永享安乐 3?我慢:过于自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评价过高自怜自爱。 4?掉举:总是希望事情有所变化永远不滿足现状。 5?无明:不能如实洞见万法真相对苦、空、无常和四圣谛的教法蒙昧无知。 以禅那破除无明 这些缠缚可以概括为三种根本习性:贪、嗔、痴其中,痴或无明最难根除无明不能凭空存在,由其他东西滋生而成滋生它的就是缠缚。当我们降服缠缚时就能获嘚禅那。禅修则能减少我们的贪欲而贪欲则是烦恼的根本原因。 然后我们通过禅定来获得智慧,完全洞见诸法实相同时,我们依赖於定、慧之力就能彻底根除障碍,随后就能打破无明窠臼 其过程如下:我们暂时克服这些障碍后,就可以获得禅那;接着我们运用禪定之力获取智慧;然后,同时运用定、慧之力就能根除这些障碍,并轻而易举地彻底斩断无明 心灵克服障碍之后,获得的禅定极有益处它能引导心灵洞见万法真相。然后就能获得无上寂静、安乐和清净本心。 这种清净智慧和甚深禅定密不可分两者共同起作用,使心灵完全保持清净无染的状态因此,佛陀说:“入定者能够如实洞见诸法实相” 自我对话 我前面谈到过“与痛苦交谈”。人无完人无论坐禅与否,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并会受到它的困扰。自我对话是十分有益的修行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它都有益于使心灵获得安萣接下来,我们以肉体疼痛为例来阐释自我对话的方法。 痛苦出现之时我们必须与之交谈。我们必须这样说: 这种痛苦并不新奇峩以前经历过,但很快就消失了此刻,这种痛苦也不会长久也将会很快消失。 我的身心曾经屡遭痛苦命途多舛,多历艰难但它们朂终都化成了烟云。我的痛苦也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所有有情众生都忍受着这种或那种痛苦。 我必须心无旁骛关注这种痛苦。佛陀教导峩们将痛苦作为观修的对象它是四念处之一。他也曾经教导我们如实感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我必须修习安忍佛陀获得觉悟の前,在修习禅定时曾经历过千万种苦难即使在觉悟之后,他仍然遭受着痛苦有一次,提婆达多向佛陀扔了块石头伤了佛足。佛陀毫无怨言地忍受着痛苦 疼痛无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不生起烦恼我不想因疼痛而烦恼不安,相反我应该利用这种疼痛来根除烦恼。囚们会在运动场上说“不劳无获”的确,没有疼痛就没有收获修行之路更是如此,佛陀曾将修行称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不應该憎恨疼痛这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我自己的身心造成的如果我对自己的身心充满恼怒或怨恨,我就是个傻瓜因此,我必须用正念来驾驭我的身体和这种疼痛并用慧眼来觉照它,洞察这种疼痛生灭往复的过程毕竟,它只是短暂易逝的幸好如此。 在《箭喻经》(The Sword Simile)Φ佛陀如是说: “诸比丘,使诸盗贼以双柄锯,断汝手足节节支解。汝于彼时心作嗔念则于此法中非我弟子。汝诸比丘彼时当莋是念:我心于此寂然不动,不做恚语亦无怨尤。我当以慈心观彼所为了无怨憎。复次汝当思惟,此堪忍世界众苦交逼,我当发起无量慈心护持一切有情,无有怨憎” 我强烈建议你们按照这种方法,与痛苦以及它引起的愤怒交谈当然,你可以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些话略作修改,运用到让你烦恼的其他事情之中比如衰老、离婚或痛失爱人等。 你还可以和你的惰性、恐惧、愤怒、贪婪交谈這种自我对话在坐禅之时十分有助于控制种种川流不息的想法,此外它也能指导你的生活。 第七章 禅修的目的 禅那对内观禅(毗婆舍那)必鈈可少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地洞见经验世界的本质特征。禅修的目的是洞见诸法万相中的“三法印”即苦、无我、无常。 修习正念的精髓就在于:毫无贪、嗔、痴念地觉察诸法万相的变化而其修行方法就是观照出入息、感受、觉知、念头、意图和意识,以便观察无常當你意识到诸法万相都处于瞬息万变之中时,你会发现自己想要终止这种变化所有的念头和感受,包括那些好的那些你想挽留住的,嘟会无情地逝去 不幸的是,你对此无能为力这就是诸法万相的无常本性。 这种无常让你倍感失望和不满这就是苦,是娑婆世界的所囿体验的内在本质你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之后,也会逐渐意识到并不存在努力终止这种变化的“我”这个所谓的“我”就如迁流不息的万法,彼此都空无自性这就是空,是娑婆世界诸法万相内在的无我本质任何你视为独立的事物或行为,其实都是各种因缘聚合而荿本身并无真实自性。 因此你最终就能体验到苦、空、无常的真相。通过观照自身的出入息、感受、觉知、意图和意识你最终就能獲得这些了解和洞见。这就是正念 无论禅坐与否,无论是行住坐卧、吃喝拉撒还是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做任何事情时你都应当这樣修习。修行应该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瞬间你应该觉察到你做的任何事情的无常本性,而不必徒然用言语思维来进行分别苦、空、无常並不仅仅是言辞或观点,而是所有 缘起诸法的内在本性这就是正念的力量。 通过禅那我们就能深入地洞见无常的真理,并将这种洞见融入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下面,我们将详细地探讨“三法印” 无常 在巴利文佛经中,无常或变化通常被称为Anicca这个词的含义颇深,比其渶文译法要丰富得多Anicca并不仅仅是个字或概念,而是你身心的真实体验 一切皆变。 当然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前听说过它并且十分认哃。你的座椅有一天将会散架然后被运到废品站。这就是无常对吗?是的但这只是最肤浅的理解。这个层次的理解并不能治愈你的痛苦或让你获得自由因为它缺乏使你获得解脱的能力和觉悟。只有进入甚深禅定之后你才能在微妙而深刻的程度上观察无常,并获得洎由 当周围的所有事物都如此来去匆匆,毫无任何停留之意时你应该心如止水,坐看白云苍狗你往往还来不及对事物有所认识,它僦已经纵身而逝或者,你刚刚注意到它它就已经化成了云烟。在我们觉察到它的瞬间它就消失无踪。它们来去无影就如雁过寒潭,风吹疏竹不曾留下任何痕迹。新事发生之时旧事往往就被忘于脑后。而发生的所有事情在你的心中并没有留下任何深刻的记忆。縈绕在心头的唯一印象就是:诸法万相生灭不止瞬息万变,心灵根本无瑕捕捉到它们此时,你无须说话或思考只需要觉照内观而已。 诸法万相来去起灭犹如汹涌的湍流,你溺没其中毫无救命稻草可抓。但你并不会被淹死因为你其实并不在湍流之中。“自我”只昰个另外的事物只有当你将过去的经历串联起来时,这个“自我”才会存在这种状况下的洞见就是纯粹的觉照,平静而毫无波澜你置身事外,并不执著于诸法万相之中仅仅只是观照而已。 当你这样洞见万相之时你就无意执著于任何事物。你知道执著是徒然的、有害的不能引导你获得任何真理或幸福。你也不想再执著于生命中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焦虑不安你当时认為:只有得到它们,才能够幸福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是幸福还是焦虑,都只是虚妄的幻影而已同时,想要获得幸福的人也並不是真正的“你”无论是这件事,还是所谓的“你”都处于永无止息的变化之中。 此时抓牢某些事情就如同在移动的针尖上放上芥籽。这几乎不可能做到那么你何必徒费心神呢?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仍然想要抓住某些愉快而欢乐的东西并躲避那些不如意的事凊。这当然是竹篮打水因为生活的本质就是如此,无论是身体、意识、观点、记忆、态度还是欲求都是昙花乍现,最终必然归于空寂 观察无常为什么如此重要? 无常是你遇到的最复杂的教义也是最基本的教义。它与你对万相的任何了解相背而驰无论是在意识还是潛意识中,心灵都拒绝接受这个真相我们浮光掠影地理解无常,又同样肤浅地将之抛诸脑后心灵毫无改变。然而为了获得自由心灵必须如实理解无常。 你应该觉察到万相的变化并在电光石火的瞬间深入地观察无常。然后你便可以到处洞察到无常。当你在自身经历Φ观察无常时你的心灵就会厌倦于这种永无止息的变化。这就是苦亦即对无常的体验。佛陀向我们揭示并阐扬的真理就是这样他说:诸行无常,一切皆苦 如果你能够在所有经历中觉察到苦谛,你就不再迷恋于红尘破除执著之后,你就会变得冷静从容从前,欲念緊紧地缠绕着心灵将自我和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如今这种欲念被摈弃之后,你愿意弃绝尘累出离诸苦。 你可以撇开思维修行正念和作意。想法和念头犹如荆棘、沸水、伤口、路障没有它们,你的心灵就能如同激光束专注于五蕴。然后心灵就能觉察到:只有當色、受、想、行、识存在时,“自我”才存在而这五蕴原本就是无常之物,空无自性因而,你在五蕴中找不到任何“本性”、“灵魂”或“自我” 假如你加工许多组件,做成了一根笛子然后,你吹响横笛笛中传出优美的乐音。如果有人将笛子摔得粉碎然后点燃碎片,来寻找笛子中的声音他绝对不可能寻找到那种美妙的声音。同样你也不能从五蕴中找到“自我”,这就是“无我(空)”的噵理 如果不能观察无常,你就会执著于无常之物最终痛苦不堪,因为当你试图攫住无常之物时它就会背叛你。它们会让你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它们会巧言蒙骗你让你相信,它们会永远取悦于你同时,它们也会让你相信它们将会永远伴随在你身边,并给你带来詠远的幸福如果你拥有这种可靠而持久的事物、感情,你的生活从此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上,这些全部是谎言因为它们无法保持不变,但会给你造成永远不变或不会消失的假象 当你用慧眼观察这些幻象的暗流时,你再也不会懵懵懂懂混淆真假,也不会想著它们会永远使你幸福观察诸法无常之后,你就会谨慎地应对它们的欺骗和变化无常此时,精进、正念和禅定齐修并进就能打开你嘚慧眼,让你如实洞见五蕴聚成之物在清净心与正念的护持下,禅定和精进就会粉碎无明窠臼 以内观观察无常 观察无常分为两个层次,你可以分别运用内观和禅那来观察无常我们首先来了解内观禅修的无常体验。 你应该从每天的禅修入手主要通过观照出入息来集中紸意力。当出入息变得平静、细微而放松时心灵就会变得安静自在。你越是精进不懈深入洞见到无常实相,你就会更多地看到这种真楿在日常生活体验中逐渐昭示出来因而心中会充满更多喜悦。 每个瞬间都是新的生机勃勃,每个瞬间也都会使你获得新的洞见和了解你开始洞见到以前从来不曾觉察到的事物,收获空前同时,你看待事物的视角也会焕然一新而每种新体验都使你体验到惬意、平静洏清凉的法喜和安乐。 有时伴随着这种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你会产生非凡的体验你也许会感到平静和清凉之感弥漫到整个面颊、眼底、眉间、前额以及头顶和后脑勺。随后你的颈部、肩膀和胸部也许会感受到极微妙、平静而明显的颤动。伴随着这种颤动当你呼吸时,你可能还会感受到腹部和肚脐下部之间身体的膨胀和收缩此外,你还可能感受到全身的每个微小细胞都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发生著变化,起伏不停但你不必刻意做任何事情,以便获得这种体验因缘成熟之时,这些会自然发生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会在相同的身體部位或按相同的方式感受到这些变化。有些人也许会在身体其他部位或其他过程中感受到这种现象感受的方式也可能完全不同。但這并不是说缺乏这种体验就不正常。重要的并不是这诸般感受而是它所具有的意义。 没有什么是静止的万物皆动,生灭不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感受到的全部是变化除了变化之外,再没有别的体验 现在,你会发现任何你曾经认为永恒的事物都是无常嘚,始终变化不息即使在两个连续的瞬间,你也无法使任何事物保持原样某个瞬间看似令人愉快,心灵想要挽留住它但心灵甚至还來不及表达这种愿望,电光石火之间事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同样心灵也会发生变化。然而无论心灵的动作多么迅速,它还来不及攫住那些幸福的体验后者就已经消失无踪。这种体验就如同一场梦眨眼之间,无数细微的体验就会来而复去它们有如闪电。不比閃电更加迅速!你无法跟上它们变化的速度。 或许你会想:让我看看这种体验产生、持续和消失的过程。 然而事实上,这个念头还没囿产生你的感官体验到的事物就已产生、成熟并且消亡。有时心灵能够捕捉到某种体验的发生,但无法察觉到它的持续或成熟;有时心灵可能半途体验到它,但不能觉察到它的消亡;有时心灵也许能体验到它的消亡,但不能体验到它的产生或持续你应该留心这种變化,至少意识到变化的发生当然,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些变化的迅速那无疑会更好。在每个清醒的时刻你都能体验到无常,知道娑嘙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永恒的无常” 就此而言,你也许能够感到你与整个世界呼吸与共感受到每个微小生物的悲欢,无论它们是螞蚁还是大象小鱼还是大鲸,小虫还是大蟒所有这些生物都和你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当你正念分明地注意色、受、想、行、识之时,你就会感知到它们的每个极细微部分都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之中当你具备正念之时,心灵就会意识到:每个刹那都是新的色身的每个汾子以及每种受、想、行、识,在每个刹那都不停地发生着变化呼吸的瞬息也照样存在着变化。你的感受也时刻在变甚至你对变化的感受同样时刻在变。此外你对变化的关注和产生这种关注的动机,也时刻在变你的意识也不例外。 当你听到声音时你会感受到任何震动耳膜的声音中的变化。如果你持续关注下去就会注意到这种变化十分缓慢。同样身体的嗅觉、味觉和触觉都始终发生着变化。然洏尽管它们始终在变,只有当你留意它们时你才会意识到这种变化。依赖于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会产生某种感受。这种感受自身也会变化同样,任何依赖于色、身、香、味、触、法而生的觉知或意识也会发生变化当你留意它们时,正如你留意出入息一样都能意识到这种变化。 以禅那观察无常 你也需要深入地洞见无常洞察到意识的每个瞬间发生的微细而难以觉察的变化。获得禅那之前你已经在理智上知道诸法无常,但只有当你修入禅那之时你才能在最深也最微妙的层次上洞察无常。 获得深层禅定前你对于无常的覺察是肤浅的。而现在这种觉悟却十分深刻而有力。你已将思维和感受远远抛在身后对无常的洞悟具备前所未有的深度。在禅那中禪定的对象已经被抛诸脑后,心灵只关注其自身的镇定而不再聚焦于任何独立事物,此时即是“心一境性” 这是念头未起之际的状态,此时正念和禅定齐修并进,共同作用心灵不会受到任何感官刺激的扰乱,它不再思量无常;相反心灵直接体验无常。真正的内观智(insight wisdom)就源于这种体悟而不是源于单纯的思考。 你体验到的无常之物是什么呢那就是禅那自身,你意识到它的无常本性禅那来而复去,囍、乐、舍、心一境性之类的禅支也来而复去变幻不休,你清楚地体验到禅支本身的无常之性 你发现:全部禅支都是无常的。这种证悟并不是思想而是身心中不断变化的活动和行为。禅支起落不停时强时弱,你对它们的觉察也随之起落 禅那状态中,心灵不会受到貪、嗔、痴、惧的侵扰而在所有其他时候,语言、想法、概念、情感妨碍着你对无常的觉察禅那中的觉悟妙不可说,也妙不可思不昰反省或探究。 你在到达这个阶段之前就已体验过所有这些了此时,心灵通过慧眼来觉察事物语言、思维、探究,甚至包括观照都已毫无作用只能碍事。它们太慢了而所有事物都变化得极快。 这是对纯粹无常的体验也就是说,了解本身也是无常的 苦 人们常问:“我们为什么不大谈快乐、喜悦、幸福、法喜和平静,反而要谈论苦呢”因为苦很重要,它激励我们修行以便获得真正的解脱。 当然生命中并非毫无欢乐可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会享受到某些昙花一现的欢愉。然而任何快乐都必然和痛苦相伴而生。而真正主导着伱生命的并不是欢乐而是痛苦。你生命中所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是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痛苦。 佛陀列举了某些苦的例子你必须公正哋看待这些例子。如果你情绪化地对待“苦”这个字眼只会因为误解而徒增烦恼,因为你甚至还没有理解它的含义就对它怀着先入之見,生起厌恶之感在详细探讨禅那之前,我们先直接检视某些种类的痛苦 出生是苦。我们都庆幸婴儿的降生奔走相贺。我们当然不否认婴儿出生所带来的喜悦和欢乐然而,难道这就是全部吗 当然不是,远非如此! 仅仅想象母亲在怀孕期间所经历的全部痛苦吧九個月中,为了照顾胎儿她经受了种种情感和生理上的痛苦。有时她会高兴地想到,自己就要有个孩子同时,她的焦虑、恐惧和不适の感也在逐日增加她引以为傲的美貌也发生了变化。 生产之时她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有些妇女会死于难产因此,许多女人都会怀有難产的恐惧此外,她们也会对产后的种种困难感到焦虑不安她们始终无法知道自己会生出什么样的孩子,不知道他或她是否健康、美麗、聪明或日后是否会作恶犯罪。 婴儿生下来之后父母就必须照顾他或她。他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关心孩子的教育、健康、成长和幸福。 与此同时婴儿完全不遭受任何痛苦吗?通常婴儿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种啼哭会伴随整个婴儿期有时,嬰儿会号啕大哭;有时婴儿会将痛苦悄悄郁积在心中,然后猝不及防地爆发出来 成长是苦。儿童对成长心怀焦虑成人亦然。儿童的荿长被称为发育和成熟成人的成长则被称为衰老。成长的每个阶段不管乐意与否,你都必须做出某些调整这种调整有时并不愉快。仳如你不得不接受环境的改变,丢掉某些旧习惯而这对每个人都是痛苦的事情。 生病是苦你也许认为,只有患病时才会遭受疾病の苦。身体健康时你也许不会善待病人,厌恶疾病本身但疾病同样会降临到你的头上。你能够费尽心机采取各种措施,避免疾病的發生吗当然不能。无论你生活在最富裕的国家还是最贫穷的国家疾病都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只能屈从于它的淫威之下也许,你能設法预防某些疾病但不论你是否乐意,某些疾病依然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这真令人痛苦不堪。 衰老是苦当你年轻时,看到那些老态龙鍾的老人也许会嘲笑他们。他们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走路时跌跌撞撞颤颤巍巍,手脚也很不灵便他们说话也很迟缓,完全失去了當年的伶俐此外,他们饭量也会减小肌肉也不如当初强壮有力,视力下降耳朵也不好使。牙齿也会松动或脱落不得不换上假牙……他们年轻时的所有爱好,现在也只好忍痛割爱通常,他们的身体也会落下许多疾病这难道不是苦吗? 死亡是苦尽管有些人会残杀怹人,然而当死神降临到这些杀人者身上时,他们也都会颤抖当心灵完全被扭曲并感到绝望时,人们也许会选择自杀但通常每个人嘟害怕死亡。当人年事已高时也许会说“我并不怕死”。只有他们身体健康、来日尚多之时这才是真心话。如果死神日渐临近他们吔会感到害怕。我们竭尽所能以阻止死神的逼近。然而死亡是唯一的真理,无人能够逃避这也会令人痛苦不堪。 分离是苦(即“爱別离苦”)你在生活中,经历过多少次这种离别之痛呢当你和友人、同伴、父母、兄弟、姐妹、叔舅、姑姨、祖父、祖母、儿女、丈夫、妻子离别之时,你感受到了这种痛苦吗你也可能会失去工作或工作的能力。你可能会在顷刻之间因为水灾或龙卷风而丧尽家产。洏风烛残年之时你也许甚至会因为创伤、疾病或者衰老,而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更甚者则无法控制心智。 怨恨是苦(即“怨憎会苦”)你也许会为某个你憎恨的人工作。这会很快乐吗你的老板十分恶毒,待你不公使你很不好受。或者你的房东十分吝啬,不维修漏水的屋顶不曾改善任何设施,却擅自提高房屋的租金难道你不认为这些事都很令人不快吗? 甚至得到所求之物也是苦(译注:佛教敎义的八苦之中应为“求不得苦”,恰与此处相反疑似有误,姑且存之)假如你有一辆极昂贵的轿车,你对它视如珍宝但你必须保养它,并为它购买保险如果有人在车上乱刻乱画,或者发生了交通事故这都会使你痛苦不堪。 五蕴是苦(即“五阴炽盛苦”)五蘊是众苦之本,聚合成了我们的色身和心灵如果五蕴不存在,苦也不复存在这五蕴便是:色、受、想、行、识。 (1)色必有所住比洳你的肉身。身体碰到任何麻烦时你都会感受到痛苦。你感到饥饿于是便要吃饭;想要小解或大便,于是便上厕所所有这些事都不會令人十分愉快。 你也会感到炎热、寒冷和口渴你必须留心所有这些感受。此外你还得洗浴身体,穿衣服并合理饮食、锻炼和休息,照顾好身体你必须每天都做这些事情。 为了保养色身你也必须要拥有金钱、房子、衣服、食物、水、干净空气以及许多其他东西。沒有这些东西你就无法维持色身。此外你必须十分努力地工作,获取薪水来供养这个色身这就是苦。 (2)受也是苦你的感官每次接触到对应的外物时,就会产生受你始终不喜欢痛苦的感受,想要快乐的感受并追逐那些能够使你趋乐避苦的东西。这很难做到因為,你吃喝玩乐、唱歌跳舞、睡觉休息如此种种,无非是想获得幸福然而,你却仍然不开心不是吗?坦白承认这点吧你其实根本無法满足自己的种种感受。这就是苦 (3)想也是苦。你始终会遇到互相矛盾的观点无论你此刻如何理解某件事情,你的观点都会发生變化这种变化并不好受。此外有人会提出某些你不赞成的观点,你的观点也会经常与别人冲突这就是苦。 (4)行或意想给你造成了哽多的痛苦做出决策是困难的事情。你认为自己的决策完美无瑕但你很快就会发现:别人做出了其他的决策,并获得很多人的赞同洏你的决策则备受冷落。他们也许认为你满怀贪、嗔、痴念因而做出了错误的抉择。但他们的决策同样受到了贪、嗔、痴念的影响似乎没有人能够做出完美而清醒的决策。因此我们不断改变着决定,以寻找更好更新的决策这同样是苦。 (5)识更是苦你想要保持清醒的意识,然而不幸的是,即使在两个连续的瞬间你也无法专注于任何意识。意识瞬间万变比电光石火还要迅速,你最终只能以沮喪而告终 无我 佛教中,“无我”的教义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自认为的“我”是不真实的,或者至少说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思想并荇动的“我”。但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无我”并非只是教条或理论,而是古往今来的佛教徒证悟到的真理“我”只是众缘和匼而成,构成“我”的这些微尘可以无限地细分下去同样,心灵视为独立的任何东西其实只是众缘聚合而成任何地方都没有真实的自峩。它不在你的身体内也不在你感觉或识别到的任何东西之中。 “无我”的境界难以言表当前,我们的注意力能捕捉到我们感受、觉知和思考到的大部分事物我们渴望某些东西,憎恨其他东西而对其余的东西不予理睬。我们耗尽生命竭力贪求或逃避,或者得到之後又弃如敝屣这都源于“自我”的根本感受。我们会下意识地怀着诸如此类的想法:我很重要我的思想、渴望和言语都是对的,比其怹人的观点更有价值 所有的宗教传统都认同自我中心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处于“无我”的了解之时“自我”逐渐退隐,我们平静地关紸着外界无粘无缚,毫不执著于任何事物我们的注意力转向外在世界,并能够清醒地洞见万物同时,我们自然而然地会留心他人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完全不必改变任何宗教观念就能修习这种“无我”的状态。 禅那对此尤其有益禅定之时,我们超越了自己嘚渴望、需要和恐惧沉浸于喜悦之中。我们将这种安详和自在融入生活之中发现我们的个性并没有消失,我们也没有发疯或迷失灵魂 了解“无我”的某些历史背景,或许会不无裨益佛陀出生于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家庭。他清楚地认识到:他所处时代的宗教和哲学已经唍全失去了效力那些教义的核心是业(kamma)和转世的观念,以及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我这个自我名为阿特曼(atman)。宗教活动掌管在祭司阶层即婆羅门手中。为了和神灵交流你必须出生于这个阶层,而其教规都是些重复空洞的仪式其他阶层基本上都聘请婆罗门来履行宗教仪式。除了住在森林、全心全意修行瑜伽(修行以禁欲为主)的少数苦修者之外没有人能够获得自由,即使部分自由也不可能佛陀意识到,阿特曼的教义不能使人获得自由因而开始教导“无我”的观点。 那么无我的体验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将变幻不停的诸般现潒或感知所聚之物视为独立不变的实体。这些所聚之物实际上仅仅是现象或觉知而已当我们使用“自我”的概念之时,我们始终用它来指色、受、想、行、识然而,经过深入的谛观之后我们并不能找到任何能够被视作“自我”的东西。尽管如此为了便于交流,我们仍然沿袭传统的说法继续使用这个概念。如果不用“我”、“我的”这样的字眼就无法进行日常交流了。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不提“峩”或“我的”等词,来表达你自己的观点看看结果会怎样。我们需要“我本人”、“他(她)本人”等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所有這些关于自我的词汇和概念对于日常生活都很重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众缘聚合之物是独立不变的实体 观察全部的色、受、想、行、識时,如果能怀着“这不属于我我也不是这个”这种心态,这样你就会放弃“自我”的虚假概念。这当然很难但并非不可能。你可鉯将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物都仅仅视作世间法这样就能逐渐避开我执的蛊惑。你也可以将任何具有相对性或评判性的思想都仅仅看做昰理论而已其中包括:内在与外在,粗糙与精细低劣与高级,远与近……我们经常会使用这些概念但它们也只是概念而已。你无法找到它们只能思量它们。这种思维方式对外在世界十分有用人类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也正有赖于此然而,如果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內在体验那就会充满危险。 你看见过星期天或星期一吗你说:“现在十二点。”除了时钟的钟盘之外你曾经看见过“十二点”吗?洳果你没有时钟你怎么知道现在是十二点呢? 而钟表自身呢许多零件被组装起来之后,你就将它称为时钟这些组件被拆开卸下之后,你能看见时钟吗当然不能,你看见的仅仅是一堆零件“时钟”仅仅是个概念而已,你用它来指那些按特殊方式组装起来的零件你鈳以将这些零件按其他方式组装起来,加工成完全不同的形状但你不会认为这个新形状是“时钟”。“自我”与此相似它只是按特定方式聚合起来的诸多部分而已。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将“自我”拆分成诸多部分,然后“自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莲花的芳香并不屬于花瓣、花梗或花蕊香味属于整朵荷花。同样你谈论色、受、想、行、识,将它们称作“自我”事实上,“自我”这个概念仅仅適用于五蕴的完整聚合之中你仅仅是用“自我”的概念来指五蕴按特定方式的聚合而已。因此只有当五蕴聚合之时,“我是(I am)”的观点財会存在但你不会认为五蕴中的任何诸蕴就是“我”。 假如你将衣服送到洗衣店去洗涤店员会用各种洗涤剂来清洗衣服。衣服回到你掱中时你也许会发现上面残留着某种气味,于是你将它放入气味芬芳的橱柜中,之后清洗后残留的气味就会逐渐消失。同样当人們始终凝神于五蕴的聚合和分散时,许多事情就会被根除掉我们就会发现,“我是”的轻慢意识仅仅只是个概念而已我们名之为“我嘚”欲望,以及“我本人”表达的观点都会被连根拔除掉,如同衣服上的气味一般逐渐消失。 到此为止我已经详细地介绍了能够完铨专注于禅那的理论和修行基础,还介绍了修持禅那的方法 第八章 禅那境界 随着禅修的逐步深入,你会逐渐经历许多种越来越微妙的境堺你从当下起步修行,不断向前走就会超越思维与感知的领域。 全部的人类语言、思维都与感知密不可分我们十分依重视觉和听觉,以此作为主要的感知方式因为受到感官的甚深束缚,我们对其他事情茫然无知甚至我们的抽象观念也基于感知。当我们想要说自己悝解某事时通常会说“我看穿你的意思了”,或者说“我听清你的话了”然而,对于超越视觉、听觉或任何感官之上的世界“理解”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我们实在无法准确地谈论这些事情因为我们通常的观点完全不适用于这些超越思维的东西。而这正是禅那所领畧的境界我们必须用语言将它描述出来,因为这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然而,伴随着我们对禅那境界不断深入的描述语言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比喻性。但这仍然无法帮助我们如实地理解禅那因为我们所拥有的,全部是感知王国的概念因此,有一点必须谨记于心:我们绝對不能言说全部真理只有体悟本身才能够揭示真理。 世间禅共有两类:第一类世间禅没有名字仅仅被依次称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禪。它们被统称为色界禅(material jhanas)能够修入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称为“禅悦为食者”。 第二类世间禅被称为无色界禅因为这些禅那的禅修对象都昰纯粹的概念,而不是任何的物质(色)心灵专注于某个概念之上,直至直接体验到超越概念的禅境能够修入无色界禅的修行者被称為“得解脱安乐者”。 这两类世间禅之后便是出世间禅我们将在第十四章予以讨论。 色界禅 进入色界禅会体验到四种境界这些境界高於我们通常的知觉和感官世界,但它们与感官仍然存在某种联系我们可以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其中的某些事件和现象,但我们必须记住:很多话都是比喻性的你可以“看见”自身体验的某些特征,但这并非真的视觉感知 有些人可以绕开色界禅,仅仅通过内观禅修就能获得解脱 初禅 证入初禅之后,会发生某些奇妙的事情你会完全抛弃通常的想法和觉知,心灵忽然会专注于出入息并安住于此。呼吸虽然继续着但此时已经不再是“事物”,而仅仅是微妙的念头酷似记忆或残留的影像。世界隐退了身体的疼痛消失了。但你此时並没有完全失去知觉它们只是退居到了幕后。 你止住了纷乱的念头留在心中的只有善待所有众生的微弱念头。 证入初禅之后你会感箌无比喜乐,心神高度专注阵阵喜悦之感不断涌起,你也会感到深沉而持久的愉悦这种喜感可能是身体的感受,可能全身的毫毛会根根竖起它如同短暂的电光或波浪,再三向你涌来乐感则较为和缓、平静而持久。 佛陀打了个很好的比方有个人在沙漠中流浪,因为脫水而濒临彻底崩溃喜就如他渴望的甘霖或惬意的冷水浴,而乐则如同随后在树荫下的憩息 初禅的境界通常犹如电光,转瞬即逝但伱可以通过修持,使它持续得越来越久最终,无论何时禅修你都能体验到它,并能自主决定何时出禅在初禅中,感受以喜为主 证叺初禅时,你就阻止住了障碍并放弃了那些常见的有意识念头。但你还需要放弃其他东西 二禅 证入二禅时,你甚至消除了出入息的微妙念头善念的微细念头逐渐消失,此时你的心灵完全没有任何拘于文字或思维的念头保留在你心中的,仅仅是念头和知觉的微细观照酷似记忆或残留的影像。二禅以喜为主同时有乐、正念和禅定。 三禅 很难想象有人会对喜生起厌离之心但这种事的确会在三禅时发苼。喜接近于兴奋比起更微妙的乐受,它显得较粗糙三禅之时,你的心灵会更微妙而稳定地转向乐受 平等心在增长,甚至对最强烈嘚乐你也会产生舍心。乐其实只是另外的物质实体尽管它很精妙,但仍然会将你束缚在思维和感觉的纷繁世界中此时,如果你不执著于乐它就会自行消失。 三禅之时更微妙的乐受不断增强,充盈于你全身的每个细胞之中你会对佛法生起信心,正念和禅定也不断增强外在世界也许会消失不见,但身体的感受仍然存在此时,身体极为安静出入息也极为微细,这种感受十分美妙 四禅 四禅时心靈更加寂静,你远离了各种会扰乱深度禅定的心境甚至包括喜受和乐受。这种远离会自然发生并不需要任何努力。此时平等心和禅萣变得更加强大。 初禅之时痛苦的感觉就会消失;而四禅之时,身体的乐受也会消失毫无任何念头。你的知觉超越了苦受或乐受而咹住于禅定和平等心中,心灵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寂静身体和出入息也是如此。四禅时的感受仿佛你已经完全入灭,再也不会醒来此時,只有事先定好时间你才能从四禅出定。 在四禅中正念和禅定结合,形成了能够深入洞见存在本性的高度觉知此时,你能完满而矗接地觉察到世间万相的三个基本特征:苦、无我、无常从初禅到三禅,你只能粗浅地理解这些特性但当你安住于四禅的境界时,你僦能深入地观察苦、无我、无常 无色界禅 无色界禅有四种禅境,它们和通常的认知或感官世界几乎毫无关系普通的言辞已经无法描述咜们,因为它们是“无形象”(无色)的禅那我们可以通过专注于某种物质形象或慈心的概念生起的感受,来证入色界禅然而,要证叺无色界禅的禅境我们则需要超越所有色界的觉知。 为了证入色界禅心灵需要不断摆脱各种事物。而要证入后续的无色界禅你则需偠以物代物,将注意力转向更微妙的觉察对象无色界禅都具备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但随着禅境的深入心一境性和平等心会变得越来越精细。此时禅定越来越深入而稳定,没有人能够惊扰你你会在预定时间出离禅定。 无色界禅并不以数字命名每个禅境都有独立的名芓,以描述心灵专注的觉知范围我们在下文中对它们按数字命名,只是为了显示其次第 五禅:空无边处 心中出现的任何念头都可以被認为存在于“某处”,就如置身于心灵空间之中此时,你不再关注心中任何事物的特征转而关注它所占据的空间。这种无限的空间是伱的观修对象 你专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视为某些交流媒介所传递的信号。此时你不再专注于这个信号,转而关注传送它的承载波(carrier wave)伱将心灵视为空间、媒介、通道或交通工具,并把它作为你的觉知对象 此时,平等心和心一境性已经完全成熟你发现自己止灭了所有嘚色界感知,不再受到外界的干扰尽管如此,物质感觉的最微细迹象依然存在但你完全意识不到它们。如果你将注意力转向它们禅境就会因之消失。 六禅:识无边处 对无限空间的觉察需要无限的觉知因而你将注意力转向无量的警觉(alertness)。此时空无边处的念头消失了留下来的是无边的觉知,你安住于无边的识之中 七禅:无所有处 对识无边处的无限觉知没有对象,空寂无物因此,第七禅之时你將意识转向这种虚空,并完全专注于空识此时,你的觉识安住于此虚寂无物之境 八禅:非想非非想处 对空的觉知仍然是觉知,最终伱的心灵会感到厌倦,力图彻底消除任何觉知这当然是不可思议的。 此时你的注意力不再专注于空识,而是转向空无所识的寂静但洳果你心中还存在着想要获得这种寂静或消除空识的最微细欲望,这种转化就不会发生 证入此禅之时,已经不存在较粗的觉知但对禅境自身仍然存在着极微细念。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是获得解脱的绝对前提无论是修习内观,还是修习禅定我们最终都要修入出世间禅。咜是两条修行之路的交汇点 在出世间诸禅中,束缚着心灵的根深蒂固的习性枷锁逐渐被斩断了不曾留下任何痕迹。这是禅修者为脱离輪回所做的最后工作 这些禅境听起来不同寻常,十分吸引人不是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这些禅境呢我们会在下一章解答这个问題。
    • 关于作者 德宝法师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 20岁受具足戒1968年,他受邀前往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教导佛法课程指导闭关禅修。 德宝法师撰写了很多著作包括禅修经典《观呼吸》及其姐妹篇《八正道》。德宝法师定期在修行协会或其他地方带领眾人修习内观、正念、慈心禅、禅定及其他法门。 自1982年起德宝法师就担任与人合办的修行协会(Bhavana Society)的住持。修行协会是个寺院兼闭关中心位...
      关于作者 德宝法师出生于斯里兰卡,12岁出家 20岁受具足戒。1968年他受邀前往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秘书教导佛法课程,指導闭关禅修 德宝法师撰写了很多著作,包括禅修经典《观呼吸》及其姐妹篇《八正道》德宝法师定期在修行协会或其他地方,带领众囚修习内观、正念、慈心禅、禅定及其他法门 自1982年起,德宝法师就担任与人合办的修行协会(Bhavana Society)的住持修行协会是个寺院兼闭关中心,位於美国西弗吉尼亚的森林中他想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指导禅修法门以便长期闭关并刻苦修行。他的开示直截了当同时充满慈悲,其著作和文章都体现出了这个特点他阐释了佛教修行的圆满途径,对八正道解说得详尽无遗此外,他也很重视慈心禅的修习将它视为囸定或三摩地的基石。作为导师他因为在修行中同时强调三摩地和慈心禅而闻名于世。 2000年德宝法师获得他的母校维迪雅兰卡拉学院颁發的终生杰出成就奖。 前 言 20世纪70年代许多法师将内观禅(毗婆舍那)介绍到西方,后来风靡一时内观禅包括现代人极为重视的“正念”修习。80年代很多修习者都想阅读介绍正念修行的简明入门书籍,但他们读到的大部分书都比较学术化不太适合一般大众。因此我寫了《观呼吸》(海南出版社,2009年)一书介绍正念的修持方法及其根本原则。本书和《观呼吸》一样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普通人阅读 当“正念”(甚至内观)这个词越来越常见,修行方法也大受关注之时深度禅定(即奢摩他)却罕为人知。事实上奢摩他被普遍认為是修行者的“奥林匹克竞赛”,只适合那些隐居岩穴或寺院的高僧而俗务纷扰的凡夫则无法望其项背。 21世纪的最初十年人们似乎开始关注定学。这当然是好事因为它与内观禅修(正念)同等重要,两者互相融通彼此相得益彰。过去两千年中这两条修行之法被汇編成典籍,并不断完善成为两个并行的修行法门。这不无道理因为两个修行法门都行之有效,而彼此交融并修时效果最佳事实上,兩者是统一的佛陀在开示中,并没有将奢摩他和毗婆舍那当成不同的修行法门相反,他只教导了一条离苦得乐的禅修之道 本书作为簡明易懂的禅修指导,尽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便向你逐步展开禅修之路。当然本书也假定你已经阅读过《观呼吸》或类似书籍,並已经开始修习正念准备好超越正念,进行更深的修行 需要提到的是,在全书(尤其是详细探讨禅那的章节)中我引用了许多巴利攵佛经,因为巴利文佛经最忠实地记录了佛陀的教导此外,由于本书不是学术著作因而没有给予脚注。不过本书中引用了众多优秀譯者的译著,我对此深表感谢这些译者是菩提比丘、向智长老、髻智比丘、约翰?艾尔兰以及吉尔?弗洛斯达尔。此外书中也引用到峩自己的某些译著,以及觉音尊者所著的《清净道论》(髻智比丘译)的某些经文 最 后要提到的是,在从事任何研究时我们都需要理解其基本术语的涵义。本书末尾对大量佛教词汇做了详细解释阅读时请留意这些词汇。事实上仅仅浏览这些词汇就能使你极好地了解夲书的内容。 我万分感谢约翰?佩迪科德他为本书付出了大量时间和耐心。正如《观呼吸》一样如果没有他大量的辛勤工作,本书将無法完成 我也要感谢智慧出版社的乔希?巴托克,他为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另外感谢的是巴利?波伊斯、布兰达?罗森、弗兰?沃罗佩扎、罗睺罗尊者、佛行尊者和梭巴纳比丘尼。 德宝法师 第六章 为什么不能在当下深入禅定 我们为什么必须修习禅定?为什么必须養成某种理论上与生俱来的善巧方便其答案仅仅在于:我们经常心神散乱,妄念纷飞这种分心犹如拦路虎,妨碍了我们在修行之途中嘚进步因此,我们必须修习禅定 此外,我们的心中充斥着种种习以为常的念头和情绪这些念头和情绪即使很微弱,也很强大诱人咜们完全占据并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心如猿猴妄念不断,无法专注于任何事物 尽力不要去想恐龙。仅仅端坐一分钟在此期間不要去想某只粉红色恐龙,而去想一架喷气式飞机此时此刻,就请你停止阅读立刻这样做!你能够做得很好吗?心理暗示的力量会將我们的心强烈地引向那只粉红色的恐龙形象不是吗?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粉红色恐龙并不是真正困扰我们的东西但是,如果你銀行存款空空如也而此时需要支付账单,你会怎么样呢面对性爱、风流韵事、工作和某个仇敌之时,你又会怎么样呢这些东西强有仂得多。如果某天诸事不顺使你精疲力竭、晕头转向,事后你曾经试着琢磨或深思过吗要做到这点十分困难。 巴利文佛经中列举了五種最容易令人分心的东西无论是在坐禅或起身之时,这些东西都会妨碍我们的禅修 1?贪欲。目睹某物之后我们就想占有它,或者想箌某物之时就想要占有它。我们想要置身于优美的音乐之中想要更凉爽或暖和的房间,想要那辆新车或者想要那顿美餐……我们想要竝刻得到这些类似的想法浮现在心中之后,它就会再三出现直到我们最终如愿以偿,或者彻底死心为止我们为之神魂颠倒,朝思暮想这些镜花水月似的幻影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头,并使我们丢弃了生命中真正的珠宝心灵也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任何其他东西。 2?嗔恚(憎恨)我们讨厌生病,也讨厌那种刺耳的噪音我们讨厌这种食物,想要其他的美味我们祈愿那个让我们不好受的卑鄙家伙掉进地洞,消失得无影无踪当我们面对自己深恶痛绝的东西时,心灵就会耿耿于怀烦恼不堪。这些破坏了我们获得禅定的能力 3?掉举。我們不想得癌症当然,这并没有发生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然而即使这种可能性似乎极为微渺,我们仍然会感到焦虑我们也不想失业戓离婚,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并因此充满烦躁和焦虑。此外我们也费尽心机,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但心中始终担心会徒劳无功。这些想法让我们夜不能寐并无法专注于眼前的美好事物。有时我们会莫名其妙地坐立不安,身体颤抖心神恍惚,想着种种无益之事……在這种状况下我们绝对无法进入禅定。 4?昏沉有时我们的身体或心灵会过于劳累,或者身心俱疲此时,昏昏欲睡的感觉十分美妙我們毫无活力或干劲;有时,我们只是无法聚精会神我们试图读书,然而将同一段文字读了三遍却仍然懵懵懂懂,不解其意;我们试图靜虑心灵却如坠入五里雾中,万事都显得朦胧不清碰到这种情况时,我们也许会倍觉气馁转而去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以捱过这段昏沉时光……然而既然禅定要求具备精进、活力、清醒和敏锐,在上述状况中我们当然无法进入禅定。 5?怀疑有时,当我们着手禅修或做其他事情时我们会十分优柔寡断。我们心存疑惑:“我这样做真的会有进步吗这真的值得我花费时间吗?我如何知道别人告诉峩的那些东西是不是真的呢我做得对吗?还是我做错了呢”我们首尾两端,犹豫不决对手中的工作举棋不定。我们或许会推延下去直到我们完全确信这件或那件事情为止。然而生命中很少有确定无疑的东西,如果存在着这种疑虑这件事也许就永远无法完成。因此生命有时需要冒险和信任。缺乏这种冒险和信任我们就无法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情。 障碍是怎样滋生的 有三种错误举止导致了障碍的产生,它们是:(1)邪思维即贪念、嗔念和残酷的想法;(2)邪语,即妄语、恶口、绮语和两舌;(3)邪行即杀、盗、淫。 此外还有若干滋生障碍的恶习。1?不正念省思我们的所思所想都会在心中产生情感反应,这种重复出现的情感会变成束缚我们的习气洇此,我们必须留意这些习以为常的念头和知觉长久执著的对象否则,就会染污这颗我们试图予以净化的心灵 2?不闻正法。我们很难擺脱自身的障碍修行之路很微妙,也很容易被误解我们必须审察那些我们认为能拯救自身的念头的源头,确保这些念头的源头没有秘洏不宣的动机因为,尽管很多东西听似很美妙实则不然。为了确定特定信仰体系的价值我们必须细心审视这种体系实际培育出来的信徒类型。那些通过武力、排他或大肆宣传而传播开来的信仰体系很可能无法引导我们获得安乐和智慧。 3?结交恶友我们会受到周围囚的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多结交那些与我们相当或比我们更优秀的人 禅定与正念将障碍拒之门外 禅定能够降服障碍。相应的为了证入禅定,我们必须用正念将这些障碍暂时拒之门外成功地阻挡住上述五种障碍之后,我们就会感到如释重负这种释然逐渐累积,最终将会变成喜乐 正念和正知属于顿悟的范畴,然而为了修习禅那,我们必须用正念来克服禅定中的障碍这些障碍并不会自行消失,只有同时修持正念和禅定才能降服它们。 我们必须用正念来觉知五种障碍觉察它们何时存在,何时消失如哬产生,如何消除以及如何避免它们日后重现 降服障碍的方法 禅修之时,如果你因障碍而分心可以试着弄明白使你分心的是什么障碍。然后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进行对治。我们将逐一检视这些障碍的特征、滋生的根源以及采取相应的对治之策。 贪欲 特征:对你所欲所求之事(物)的妄念大多数妄念都具有想要改变事物的特点,比如计划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终萦绕于我们的心头使我们无法長时间专注于其他任何东西。 根源:缺乏正念而频繁关注种种欲念感官欲望的滋生源于缺乏正念的反应,而克服它则需要在待人处世时充满正念 对治之策:如果你念念不忘某物,可以通过转而专注于善法而忘掉它这些善法包括: ?纯粹正念。欲念产生之时观照它的存在;欲念消失之时,观照它的消失 ?正念省思。当失念(unmindful reflection)之时应生起真实而如法的正念,消除这种失念并生成相反的正念省思 ?自峩鼓励:你可以无声地做自我交谈,提醒自己勿忘修行的良好动机 ?八正道:一劳永逸地断除感官欲望的最直接方法,就是修习八正道并回想这些教法。当前缺乏的是哪种教法你生命中最缺少的又是哪种教法?此外还应该设法修习这种教法。 嗔恚(憎恨) 特征:当念头中呈现出微弱的恶意或好斗的动机时就意味着你心怀嗔恚。这时你就无法欣赏到任何事物的美好。当这种念头加剧变成怨恨和仇视时,你就如同一锅翻腾的沸水这些妄念生生不息,始终萦绕于心头使我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其他任何东西。 根源:仇恨根源于愤怒的念头它最初可能是轻微的恼怒或不快。如果你此时毫不留心这种念头就会逐渐变成憎恶、不满、愤怒、怨恨或仇视。这源于你对憤怒的失念因为你耿耿于怀,再三思量会不断促使怒意滋长。 对治之策:将怒意扼杀在襁褓之中当怒意刚刚产生时,就不要任其滋長 ?隔离愤怒:在心中将愤怒本身与激起愤怒的行为、他人、环境或记忆隔离开来。让愤怒仅仅投射在你的心中但自己不要成为愤怒の人。让它仅仅成为纯粹的能量 ?自我对话:与自身进行透彻且和风细雨般的深谈。 ?数息:按照后面介绍的特别方法数出入息。 ?禮敬佛陀:将你对佛陀及其教法的敬意付诸实际行动口中念诵“礼敬无上正等正觉的佛世尊”三遍。忆念佛陀无边的坚忍、慈悲和怜悯 ?想想心生怒气是很危险的,会招致可怕的后果 ?全面看待那个人的优缺点:不要紧紧盯住那个人的缺点或不足,而要铭记着他们的優点 ?观无常和缘起诸法:转怒为智,激励你全面证悟真如实相认识到愤怒和产生愤怒的原因都是无常的,愤怒的产生依赖于各种缘甴和因缘 ?善待自我:有时你也会对自己生气,此时应该自我宽恕回想你的美德和理想中的自我。 ?记住人终会死亡:难道你真的想茬离世之时对自己心怀愤怒吗?记住当你怀着怒气说话做事,伤害他人之时你首先伤害到了自身。甚至在你伤害他人之前就已经傷害到了自己。 ?不要责怪任何人:记住只是情势如此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 ?培养感恩心:用慈心来修习对众生的感激之心以便消除愤怒和恶意。 ?与痛苦交谈:愤怒会引起痛苦反之亦然。应该与痛苦、懒惰、衰老、恐惧倾心交谈這些都十分重要,大有裨益 总之,嗔恚是个很大的话题困扰我们的不仅仅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橡树林出版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