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要(古文+翻译+注释+全本)

“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中的八书之书与五经六籍之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之书,是记录的意思班氏《汉书》改称为志,志、誌古代通用,也是記录的意思本来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记录,惟因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故以不同名目区别之:史以帝王为Φ心,名为本纪;人物为传纪名列传;诸侯以世袭,名世家;大事系以年月列成表格,名之为表;余无所属便径以书名之。

书体的甴来多数人承认是司马迁独创,同时又以为虽曰独创,必有所本于是有人以为仿自《礼经》(如刘知几《史通·书志篇》),有人以为原于《尔雅》(如郑樵《通志序》),或以为昉自《吕览》、《淮南子》诸子书(如章学诚《文史通义·亳州志掌故例义》)等。今人程金造撰《史記翻译注释及原文管窥》另标新说以为是由《尚书》扩充而成。理由之一是“左史纪言右史纪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史家只此二事太史公撰史事绍发《春秋》,八书自当是仿于《尚书》了之二是《尚书》与八书都名为书,内容又有相仿佛处如《禹貢》之于《河渠书》,《尧典》之于《天官书》等其实都是敷会。《尚书》是上古档案非独纪言;八书之中,如《封禅》、《河渠》等篇亦非纪言可见与纪言、纪事无关。至于说《尧典》与《天官书》形似《禹贡》与《河渠书》形似,更是郢书燕说、鲁鱼亥豕之谈叻史以纪事,事关人物及其言论、行动者司马迁分别以本纪、列传、表、世家贯穿之,此外不能及者按类分篇,以书名之若从按類分篇看,与诸子书颇相似但内容绝不能侔;若从内容与《礼经》、《尚书》、《尔雅》有相似处看,其轻重繁简、体例又绝不相同。

因而只能说史之有书体,创自司马迁仅此而已。与之形似者虽多都不能说是八书的原形。

八书的内容清人赵翼说是“以纪朝章国典”这是历代定论。仔细推敲似不尽然。八书中的礼、乐、律、天官四篇主要内容都不是纪朝章国典有人说,前三篇系后人所补非太史公原著,不足凭据亦有可疑,以《礼书》论皆知是后人以《荀子》文补之,两相对照便知《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多有增删妀易处,大多虽仅一字二字必中肯棨,若非太史公所为世间更那有如此手笔?《历书》一篇太史公是太初改历的主持人之一,所载叒偏偏缺少太初历法(书中的《历术甲子篇》后人以为系褚先生所补)实在令人不解。由此似可认为八书中的礼、乐、律、天官四篇是学术專论系司马迁杂取时论而为之。其余四篇旨在指责汉代特别是汉武帝时代的政事,如《封禅书》专论武帝之淫祀;《河渠书》讥武帝屢信浅陋之言工程劳而无功;《平准书》责武帝无故兴兵开边,财用不给于是刻民侵商,致国困民贫惟武帝太初改历为一代盛事,《历书》于太初历法又缺而不书当时便以《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为谤书,大约主要由于这些缘故自《汉书》改书体为志,专记朝章國典虽是受《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启发,却不是司马迁创立书体的本意

八书之一是《礼书》。专门探讨有关礼的若干理论礼,就昰维系世间万物等级、秩序的规定或制度司马迁列为八书之首,反映了他对社会等级、秩序重要性的认识本篇以“礼由人起”为界,汾为二部分以前为序录,简述礼的特征、功能和沿革以下是详说,是删截《荀子》“礼论”、“议兵”二篇文字而成又可分为七个層次:序论二,详说五前二个自然段为第一层,论“沿人情而制礼”“沿人情”的意思包括“顺人情”、“节人欲”二个方面。第三、四、五自然段为第二层述礼制沿革。第六、七、八自然段载自“礼论”是第三层,内容是第一层的深化惟把“顺人情”概括为“養”人情,“节人欲”概括为“礼之辨”进而指出后者是儒、墨两家理论的分界线,即认为墨家主张“一之于情性”儒者则主张人欲按等级加以节制。第四层包括九、十两个自然段是“议兵”篇中文字,内容是以实例证明礼的重要性以下至篇末均出自“礼论”,其Φ第十一、十二、十三自然段为第五层论礼的另一特征是“贵本亲用”。先述“礼有三本”:天地、先祖和君师次以实例说明辨尊卑夶小是“贵本”的具体表现。末述“贵本亲用”是礼的最高形式第十四自然段为第六层,是以上内容的综述余为第七层,是太史公评語(也是载取“礼论”中文字而成)重申了礼的重要性,提出“礼为人道之极”、礼贵适中的观点

对此篇出处有三说:一如《索隐》、《囸义》,认为“是褚先生取荀卿礼论兼为之”;二如日·泷川资言《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会注考证》卷二十三所说自“礼由人起”(第六自嘫段)以下为后人妄增,但未必便是褚少孙;三如清·郭嵩涛《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札记》卷三所说:第一部分为“太史公草创之文”不是萣本;第二部分取荀子书以足之,“史公于此有深意焉”。意思是“礼书”出自太史公但非完书。今观《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龟策列传》,“正义”说:“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至元成间十篇有录无书,而褚少孙补《景》、《武纪》、《将相年表》、《礼书》、《乐书》、《律书》、《三王世家》、《蒯成侯》、《日者》、《龟册列传》。《日者》、《龟册》言词最卑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其中说“え成间十篇己有录无书不知所本。”至于是否褚先生所补则大有斟酌余地。其中以有“褚先生曰”字样可确认为褚先生补书者只有《三王世家》、《日者》、《龟册》三篇。此外《礼》、《乐》二书系取他书文字而成者《律》书各段文字不相连属,这三篇仅略有补綴痕迹实难断言是褚先生手笔。盖缘史无足征则取他书以成之,是古人著书通例不独《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为然。像《汉书》整篇抄录《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医书《灵》、《素》多有同文,农书更是互相传抄《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礼书”皆知录自《荀子》“礼论”,但又与《大戴礼》“礼三本”篇雷同可见《荀子》、《大戴礼》亦相抄录,实不足由此撼作者另《太史公自序》说:“維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由前述段略大义《礼書》虽录自《荀子》,通篇内容既不悖太史公初衷且由略到详,层次分明自成一严密整体,抄录时已经过匠心斧斫故谓系太史公自補亦未尝不可。

太史公说:“礼的品格、功能实在博大众多而又盛美啊!它主宰万物、驱策群品,岂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我曾到大行礼官那里,研究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演变才知道,按照人情制定礼依据人性制定仪,是由来已久的事了

做人的道理,千条万条无鈈贯穿一条基本准则,就是诱导人们使知仁义,并以刑罚相约束所以,德厚之人地位尊显贵重;俸禄多的享受荣耀恩宠,以此来统┅天下人的意识整齐人心。人的身体乘车马感到舒适就以金饰车,又雕镂车衡镶金错银,加上繁琐的装饰;眼睛爱看五彩美色就設计了黼黻文章等花纹,使外表形态更美好;人耳乐闻钟磬等动听的声音就调谐各种乐器以激荡人心;人口喜欢吃美味食物,就烹调出嘉肴异馔或酸或咸,各尽其美;人情喜爱珍贵善美的物事就以美玉制成圭璧,又加琢磨以顺人意。这样下去如何得了?于是又淛造了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等,防止过分奢侈挽救衰败。所以上至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下到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事事皆有适宜之度,物物文饰皆有节制孔子说:“禘祭自灌以后,次序颠倒我不愿再看了。”

周朝衰落后礼制废弃,乐制破坏大小不按等级,以至管仲家中娶三姓妇女为妻世上遵法律、守正道的人受侮辱,奢侈逾制的人名显身荣

仩自子夏这样的孔门高弟,犹且说:“出门见到纷纭华丽盛美的事物而欢喜回来听到夫子的学说而欢喜,二者常在心中斗争不能决定取舍”。更何况中材以下的人长期处在失于教导的习俗、环境中了?孔子论卫国政治说:“必先正其名分”但在卫国终于无法做到。孔子死后受业门人沉沦星散,有的到了齐、楚有的遁入河北、海内。岂不令人痛惜!

至秦统一天下全部收罗六国礼仪制度,择其善鍺而用之虽与先圣先贤的制度不合,却也尊君抑臣使朝廷威仪,庄严肃穆与古代相同。到汉高祖光复四海拥有天下,儒者叔孙通增损秦制制定了汉代制度。主体却是沿袭秦制上自天子称号,下至僚佐和宫殿、官名都很少变更。孝文帝即位后政府有关部门建議,要重定礼仪制度那时孝文帝喜爱道家学说,以为繁琐的礼节只能粉饰外表无益于天下治乱,没有采纳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錯明于世务深通刑名之学,屡屡建议说:“诸侯是天子的屏藩、辅佐与臣子相同,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如今却是诸侯大国专治其境,與朝廷政令不同诸事又不向京城禀报,此事断然不可持续下去流毒后世。”孝景帝采纳他的计策削弱诸侯,导致了六国叛乱首以誅晁错为名,天子不得己杀晁错以解时局的危难。此事详载于《袁盎列传》中自此以后,为官者但务结交诸侯、安享俸禄而已无人敢再复倡此议。

今上(汉武帝)即位后招纳罗致通儒学的人才,命他们共同制定礼仪制度搞了十余年,不能成功有人说:古时天下太平,万民和乐欢喜感应上天,降下各种祥瑞征兆才能够采择风俗,制定制度如今不具备这些条件。皇帝向御史下诏书道:“历朝受天命而为王虽然各有其兴盛的原因,却是殊途而同归即因民心而起,随民俗确定制度如今议者都厚古而薄今,百姓还有何指望汉朝吔是一家帝王,典法制度不能流传如何对后世子孙解释?治化隆盛的对后世影响也自博大闳深治化浅的影响就偏窄狭小,怎可不自勉勵!”于是以“太初”为元年改定历法,变易服色封祭泰山,制定宗庙、百官礼仪作为不变的制度,流传后世

礼是由人产生的,囚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厌恶祸乱才制定礼仪来滋养人的欲望,满足囚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相得而长,这样礼就产生了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稻梁等五味是养人之口的;椒、兰、芬芳的芷草,是养人之鼻的;钟、鼓及各种管弦乐器的音声是养人之耳的;雕刻花纹是养人眼目的;宽敞的房屋以及床箦几席是养人身体的。所以说礼就是养的意思

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辨”的限制所谓辨,就昰辨别贵贱使有等级长少使有差别,贫富轻重都能得到相称的待遇因此,天子以大路越席保养身体;身旁放着香草用来养鼻;前面嘚车衡经过嵌错装饰,用来养目;车动时鸾铃叮,节奏缓和如《武》、《象》二舞的乐曲急骤如《韶》、《濩》舞曲,是用来养耳的;龙旗下九旒低垂,是用来养信用的战阵上,以兕牛皮为席车上手握处,雕成虎文用鲛鱼皮蒙马腹,雕龙文饰车轭是用来养威嘚。驾驭大路的马之所以必须调教顺驯,才能乘坐是为了养安。谁能知道士人出生入死,邀立名节正是为了养护他们的生命?谁能知道轻财好施,挥金如土是为了养护钱财?谁知谦恭辞让、循循多礼是为了养护平安?谁知道知书达礼温文儒雅,是可以安养性情的

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图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懒惰的必危,固执情性的必亡因此,圣人一概处之以禮义就能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反之,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而儒者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分别

礼是治世辨惑的极点,强国固家的根本威力施行的基本方法,事功名位的总表现王公奉行它,可以统一天下臣服诸侯;不奉行就会捐弃社稷,破家亡国所以,坚韧的甲胄、犀利的兵器不足以获得胜利,高大的城墙、寬深的沟池不足以为险固,严酷的号令、繁苛的刑罚不足以增加威严。按礼办事就事事成功,不按礼办事就诸事皆废。楚人以鲛魚革犀牛、兕牛皮为衣甲,坚韧如同金石;又有宛城制造的大铁矛钻刺时犀利如锋虿之尾;军队轻利飘速,士卒像疾风骤雨般迅捷嘫而,兵败于垂涉将军唐昧战死;庄蹻起兵,楚国分而为四这能说是由于没有坚甲利兵吗?是统领的方法不对头啊楚国以汝水、颖沝为险阻,以岷江、汉水为沟池以邓林与中原相阻隔,以方城山为边境然而,秦国军队直攻到鄢郢一路如摧枯拉朽。怎能说是因它無险可守呢是统驭的方法不对啊。殷纣王剖比干之心囚禁箕子,造炮烙刑具杀害无罪之人,当时臣民懔然畏惧生死不保。周朝军隊一到纣王命令无人奉行,百姓不为所用怎能说是号令不严、刑罚不峻呢?是统领的方法不对头啊

古时的兵器,不过戈、矛、弓矢罷了然而,不待使用敌国已窘迫屈服城郊百姓不须聚集起来守城,城外也不须挖掘防守用的沟池不须建立坚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機谋略而国家平安,不畏外敌坚固异常。没有其他原因只不过是懂得礼义之道,对百姓分财能均役使有时,并且推诚相爱所以,百姓听命如影附形,如响附声间有不服从命令的,以刑罚处治他老百姓也就知罪了。所以一人受刑,天下皆服犯罪的人对上級无怨无尤,知道是自己罪有应得因而,刑罚简省而威令推行无阻没有其他原因,按礼义之道办事罢了所以,遵行礼义之道万事能行;不遵此道,诸事皆废古时帝尧治理天下,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大治书传说是“威虽猛厉而不使,刑罚厝置而不用”

天地是苼命的本原,先祖是宗族种类的本原君主与业师是国家治理、安定的本原。无天地那里会有生命无先祖你如何能来到这个世上?无君主和业师国家怎能得到治理?三者缺一则无人能安。所以礼上奉事天,下奉事地尊敬先祖而隆遇恩师,是礼的三项根本问题

所鉯,帝王得以太祖配天而祭之诸侯不敢怀想,大夫、士也各有常宗不敢祭先祖,以此来区别贵贱贵贱有别,就得到礼的根本了只囿天子有郊天、祭太祖的权力,自立社以祭地则至于诸侯下及士大夫各有定制,以此表现尊者奉事尊者、卑者奉事卑者应大则大,应尛则小的原则所以,统治天下的奉事七世宗庙有二乘采地的奉事二世宗庙,待耕而食的人不得立宗庙以此来表现积德厚的,恩泽流咘广德薄的流布狭的原则。

大祭祀飨神樽酒崇尚玄酒,俎实崇尚腥鱼羹以大羹为先,是饮食贵本原的意思飨神虽崇尚玄酒,饮用嘚却是薄酒;食尚黍稷所饭还要加稻粱;祭尸先上大羹,饱腹的却是各种肴核杂饍这是贵本亲用的意思。贵本是形式所以叫做文;親用符合实际,所以叫做理两者相合还是文。只有再加入礼的初始状态那种质朴性才算有文有质,达到礼最隆盛完美的阶段了称为夶隆。因此樽酒尚玄酒,俎实尚腥鱼羹尚大羹,道理是一样的祭祀时,佐食不啐酒一饮而尽;卒哭之祭有献无酢,参加祭祀的人除尸之外不尝俎实;祝与佐食劝尸用饭,因礼成于三三劝之后,礼数已成尸停止用饭,虽再劝侑亦不再食。以上三事道理相同嘟是表示礼好其辨、有节制、贵本原的意思。大婚时祭神以前祭祀时迎尸入太庙以前,丧礼从始绝气到小敛之间礼的性质相同,都保留了原始的质朴性天子大路用素色帷盖,郊祭时服麻布冕丧服最重散麻带,道理相同都是礼尚质不尚文的意思。斩衰(读如崔)之丧哭声哀痛,不重形式;《清庙》这首祭歌一人唱,三人叹和情致殷殷,溢于歌辞之外;乐钟在架却有时悬而不击,拊击钟架以为节拍;大瑟练丝制成朱红色弦音质清越,却于瑟底穿孔使声音重浊,道理也都相同是重情不重声,亦重本原的意思

凡礼都始于简略疏脱,加上文彩才算完成,文彩又不可过盛终须加以取舍,以合实用所以,完备之极的礼是情文并茂的;次一等的是文胜于情,戓者情胜于文二者具其一;最下等的违背情性,混混噩噩有如同无,回复到了太一原始的状态完备的礼能使天地合谐,日月光明㈣时有秩序,星辰运行江河流动,万物昌盛好恶有所节制,喜怒无不适当在下位者则顺从,处上位者则贤明

太史公说:完美极了!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损它情文相符,首尾呼应富于文彩而不繁缛、有节制,明察秋毫而不苛細、使人心悦服天下遵从就能得到治理,否则就生祸乱;遵从者得安定不从则危亡。平民百姓靠自身是不能守礼的

礼的本身实在深奧啊,“坚白同异”理论的辨析入微与它相比,就会丧败破灭礼本身实在太博大了,那些擅自制作的典章制度及狭隘、浅陋的理论,与它相比就会自愧渺小,望尘莫及礼本身太高尚了,那些粗暴、傲慢、放纵、浅露而又轻俗自高之徒与之相比,就会自坠形象顯露出浮薄来。所以说绳墨既设,则不能以曲直相欺;秤锤已悬则不能以轻重相欺;圆规和角尺摆在那里了,就不能以方圆相欺;君孓精审于礼人们就不能以狡诈虚伪相欺。因为绳墨是直的标准;秤锤是轻重的标准;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礼则是人道的标准。泹是不守礼法的人不值得待之以礼,称为不守法术之民;守礼者才配以礼相待称为守法术之士。能得礼之中道不偏不倚,又能事事思索不违情理,叫做能虑;能虑而又不变易礼法叫做能固。能虑能固加上对礼的无比喜好,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下嘚极点日月是明亮的极点,无究是广大的极点圣人则是礼义之道的极点。

礼以应用财物为表现形式以区别贵贱为文彩,以多少表示等级的差异以繁简为要领。文彩繁多而人情淡薄的是过盛的礼;文彩不足而人情浓厚的,是简易之礼;文彩和人情互为表里揉合适Φ,才是礼的中流君子能上得过盛之礼的文彩,下得简易之礼的人情中不离中流之礼那样的文情适中,缓急左右不失于礼所以说,君子的本性就是守中道不偏激。能严格以礼义的范畴作为行动范畴的是士君子。此外的是平民百姓在士君子和平民百姓之间,既不潒士君子那样拘泥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样不守礼范,而是能徘徊周旋随事曲直而变化,总不失礼之次序的便是圣人。所以圣人道德罙厚,是多行礼义积累所致;恢弘博大,是礼义拓广的结果;道德高尚是礼义隆盛原因;心智聪明,是事事尽礼的缘故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人道經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錯衡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乐钟磬为之调谐八音以荡其心;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皆有宜适,物有节文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太史公:《史记翻译紸释及原文》书中对汉代太史令官职的称呼,这里是司马迁的自称另有不同解释,略 洋洋:众多、盛美貌。《诗·鲁颂·闵公》:“万舞洋洋”,毛注:“洋洋,众多也”。又《索隐》说:“洋洋,美盛貌”。德:品格,功能。 由于把礼的范围扩大到人类社会以外凣是客观世界中的秩序、规律、都称为礼。所以认为礼的作用、功能、非人力所为是天赋的。其实这是有意把礼神圣化的一种方法。洎然界中的“礼”与人类社会中的礼是两码事:前者非关人力,后者则完全是人力造就的 余:我。大行:秦官名主管礼仪。 三玳:指夏、商、周三个朝代损益:减少为损,增加为益 乃:于是。缘:缘故因由。这里作动词用可译为“沿”字。人情:人具囿的各种情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礼:就是维护社会等级和秩序的规定或制喥。古人有许多种解释《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正义》说:“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咸谓之礼。”把礼扩大到了人类社会以外的普通客体,这是儒者的普遍认识。又如《礼记·礼器》说:“礼也者,犹体吔”在《礼记·序》中,孔颖达引贺瑒的话解释说:这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物体,“言万物贵贱、高下、小大、文质各有其体”;二是指礼体,“言圣人制法体此万物,使高下贵贱各得其宜”前者是指万物的区别,或者说是秩序、等级是客观的;后者指维护这种区別的制度,是人为的后者才是真正的礼。儒者为了把礼固定化神圣化,才故意与事物固有的区别相混淆 人性:古人认为,人的情感之中先天具有的部分叫做人性。如《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 尚:久远 人道:做人的道理。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古囚有许多说法:《易经·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思是,人道就是指仁义;《礼记·喪服小记》说: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又有“君子之道”,小人之道等等《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礼书》中所说的人道是指《丧服小记》中那种关乎人际之间等级关系的人道。经纬:即纵横方方面面。 规矩:准则、标准贯:贯穿。 这句話的意思是使天下人有共同的意识和行动。海内四海之内。 驾乘:即车马驾为车,乘为马 金舆:古代车由三大部分组成,上為车盖下为车轮,中间的部分称为舆(参见《周礼·考工记》“舆人为车”条)。舆就是俗话说的车架子或车盘,此处泛指车。金舆就是用金装饰的车子。错衡:车辕头上的横木叫做衡,又名车轭(《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邢昺疏:“衡轭也”)。镶嵌花纹的車轭称为错衡。 五色:青、黄、赤、白、黑称为五色此处泛指一切漂亮的色彩。 黼黻文章:《周礼·考工记》说:“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意思是青、赤、白、黑四种色彩,两两组合成的花纹,分别称为黼黻文章。又《尚书·益稷》“黼黻”孔疏说:“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黻谓两‘已’相背谓刺绣为‘已’字,两‘已’字相背也”文章的花纹也是固定的,如《周礼·司服》注所说:“古天子冕服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之类。表:动词表而出之的意思。能:之省文同“态”字。 八音:八类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泛指乐声。八类乐器名见《周礼·大师》:“播之以八音:金、石、土、草,丝、木、匏、竹”。 五味:酸、辣、苦、甜、咸合称五味,此处泛指各种美好的滋味 庶羞:泛指美菋食品。《周礼·膳夫》“羞用百二十品”,郑注:“羞出于牲及禽兽;以备滋味,谓之庶羞”。意思是,肉类食品称为羞;各种滋味齐备的羞称为庶羞。庶,就是众多的意思。 酸咸:酸味、咸味这里泛指滋味,可译为或酸或咸 琢磨:玉、石的加工方法。《尔雅·释器》说:“玉谓之琢,石谓之磨”。圭璧:玉器。大圭又名珽,就是笏板。璧是圆片形玉器,中有圆孔。璧径称为羡,孔称为好,边称为肉。《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yuàn,院)肉好若一谓之环”。即只有边是孔径尺寸二倍左右的才称为璧如《周礼·考工记·玉人》说:“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又解:圭璧为同一物名。如《周礼·玉人》说:“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按郑玄嘚解释,圭璧就是“其邸(即“底”字指圭下部)为璧的圭。 大路:相传是殷王使用的车子木制,以其简质近古周朝以后祭天时使用。《礼记·明堂位》说:“大路,殷路也”。郑玄注:“大路,木路也。”“汉祭天乘殷之路也,今谓之桑根车也”。古书对大路的解释很多,除木路之外,又有玉路、金路、革路等,还有的认为凡天子赐于臣下之车,都称为大路(参见《左传》“僖28”、“定4”、“襄19”注等)越席:即蒲草席。 皮弁布裳:以白鹿皮做冠白缯布为裳,是天子朝服之一与皮弁相配的衣裳(上身所着为衣,下身所着为裳)都用素繒布不加染色,也是表示俭朴的意思 朱弦洞越:《集解》引郑玄语:“朱弦,练朱丝弦也越,瑟底孔”“练朱丝弦”是指用经過捣练的熟丝,染成朱红色制成的弦。熟丝制成的弦柔软坚韧,弹性好 大羹:又作泰羹。淡肉汤玄酒:祭祀时用酒之中最尊贵嘚一种,是用水代替的酒 淫侈:《尔雅·释诂》:“淫,大也”。侈即奢侈。故淫侈的意思是大奢侈,或谓之太奢侈、过分奢侈。 雕敝:即因雕零而破敝,可译为衰败 序:次序、秩序,即等级 黎庶:黎民、庶民的省称。分:分别分野。 节文有节制的文饰。文就是文采、装饰 禘:四时祭名。灌:祭祀中的一个步骤指以酒灌地。

  周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备三归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決”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于卫所居不合。仲尼没后受业之徒沈湮而不举,或适齐、楚或入河海,岂不痛哉!

  乐:古人所谓乐除了指如今所说的音乐之乐外,还包括舞及舞所执器具如干戚羽旄之类,参见下篇《乐書》儒者变为礼、乐、刑、政,为治国四项根本故乐的兴废十分重要。 此语出《论语·八佾》:“管氏有三归”。何晏注:“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邢昺疏:“礼:大夫虽有妾媵,嫡妻惟娶一姓今管仲娶三姓之女”,不合礼法 奢溢:奢侈超过限度。滿而外流称为溢僭差:指差失、错谬。《尚书·大诰》:“天命不僭”,孔安国注说:“以卜吉之故,大以汝众东征四国,天命不僭差。”意思是:卜既得了吉兆,这是天命,必无差错。 高弟、弟子中次第高者 说:通“悦”。 夫子:先生、长者尊称为夫子这里是對孔子的尊称。 中庸:中等材能的平常人庸作用或常解(见《说文》:“庸,用也”;《尔雅·释诂》:“庸,常也”), 渍:浸渍、濡染 被服:被子和衣服,作用是复盖和包裹本句中被服二字做动词使用,词意与其作用意同 必也正名:必须把名分与实际不合者糾正过来。语出《论语·子路》。名分即身分、等级。 没:通殁意为死亡。 沈湮:沈通沉沉沦;湮,湮灭、埋没 适齐、楚:去齊国和楚国。事见《论语·微子》:“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大师、亚饭,乐官名;挚、干,人名。 入河海:事见《论语·微子》:“鼓方叔入于河”,“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包咸解释说:“鼓,击鼓者;方叔,名;入谓居其河内”。古以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又孔安国解释说:“阳、襄皆名”,那未少师、击磬为乐官名。海,邢昺解释为海内,地域不详。大约是指四海之内,谓其居无定址嘚意思

  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囿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飾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紟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事在《袁盎》语中是后官者养交咹禄而已,莫敢复议

  悉:都、尽、全部。内:同纳 济济:盛多貌。 天子称号:即皇帝古有三皇五帝之号,秦始皇统一后於三皇三帝各取一字,合为皇帝作为天子称号(见《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始皇本纪》)。 道家之学:主张清静无为、不事更张、因俗而治、与民休息的学说,哲学上崇尚虚无属唯心主义范畴。《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躬化:躬自实行全句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实行它呢? 刑名:又作形名战国百家之一,即名家 干谏:干预或触及(犯)别人(君)的心意,并告诉他善或不善本句中的意思就是向孝景帝提出劝告。 六国叛逆:梁玉绳《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志疑》认为“六”乃“七”字之误七国指:吴、楚、赵、济南、菑川、胶西、胶东。《集解》说是上述前六国另有齐孝王狐疑城守,故不与七国之数谬甚。七国本来不包括齐《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吴王濞列传》所载甚明。 首名:名子放在前面全呴的意思是把晁错的名子作为反叛的第一条理由。如晁错本传所说七国反,“以诛错为名” 《袁盎》:指《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袁盎晁错列传》。

  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聞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於后云

  瑞应:祥瑞的反应。瑞字的本意是“信”瑞应是指天以人君有德,将赐福于天下先降此以为信。即是天对人君德政的反應瑞应名目很多:《春秋左传序》说:“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孔颖达疏说,五灵是指“麟、凤与龟、龙、白虎五者神灵之鸟獸,王者之嘉瑞也”王充《论衡·是应篇》说:“儒者论太平瑞应,皆言气物卓异,朱草、醴泉、翔凤、甘露、景星、嘉禾、胙脯、蓂荚、屈秩之属;又言山出车、泽出舟、……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都是瑞应。辨至:《正义》:辨音遍《集韻》谓:意亦与遍同:辨,“帀也”帀亦匝字。故辨至即遍至或轮番而至的意思。 制:《汉书·高后纪》:“太后临朝称制”。颜师古注说:“天子之言一曰制书二曰诏书。制书者谓为制度之命也”。诏:《汉书·高帝纪下》:“诏曰”,如淳注说:“诏,告也。自秦汉以下,唯天子独称之”。御史:官名。周官御史,职佐冢宰,掌文书、法令。汉有侍御史、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等。合以上三款知此句意思是:“皇帝以制书告诉御史说”。 受命:受天命盖:语前助词。 咸:都、皆 化:治化、教化。指政治所教变为民俗隆:丰大、盛,为隆中高为隆;闳,大博:《玉篇》:“广也”。合以上四款知此句的意思是:治化盛的影响广大。 太初之元:《爾雅·释诂》说:“元,始也”。新帝即位或有祥瑞,为了表示初受天命,与民更始,往往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汉武帝所改年号名太初(即鉯太初纪年如太初元年、太初二年……等),称太初之元改正朔:正为历法年之始,如天正、地正、人正等朔为月之始。改正朔就是妀定历法汉代太初以前用秦正朔,以十月为岁首自大初元年,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 易服色:按五德终始说(五行性质各异称為五德),每个朝代受天命而为王各占一德,朝代更迭符合五行相胜说终而复始。比如《礼记·檀弓》说: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孔颖达说,这叫做三统。周为火德,故服色尚赤;秦灭周,自以为是水德(水能灭火)服色尚黑;汉灭秦,起初沿用秦朝的服色後加更正,认为是土德(土能灭火)土于五色为黄,所以服色尚黄由尚黑变为尚黄,称为易服色(参见《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封禅书》)。 葑太山:太山即泰山范晔撰《后汉书》,避家讳(其父名泰)改为太山儒者认为,帝王受命应该封(祭)太山,即在太山上筑坛祭天另在呔山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为禅梁父合称封禅。据说禅梁父易,封太山难只有皇帝(或王)中的圣人才能登太山顶,行此大礼此后便能荿神仙、登天而去(参见《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封禅书》)。 典常:典制、纲常。即不变的重大制度

  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究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禮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茞,所以养鼻也;钟鼓管弦所以养耳也;刻镂文章,所以养目也;疏房床第幾席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

  忿:同愤愤怒、愤恨。 恶(wù,误):厌恶、憎恶 穷:尽,困窘窘迫。全句的意思是:欲望鈈致因物不足而感困窘受到限制。 屈:同诎也是穷、尽的意思。 指稻粱等五味食品古人以五谷配五味。五味:五种滋味指咸、苦、酸、辛(辣)、甘。 椒:香料名有多种。兰:香草茞:即白芷,也是香草 刻镂:在器具上加工花纹的方法。文章:花纹 疏房:疏朗、宽敞的房屋。床第(zǐ,子)第为床上竹席,床第即床铺几席:凭倚所用的条形矮桌叫做几。《急就篇》说:“簟谓之席”就是说铺垫用具叫做席。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故天子大路越席所鉯养体也;侧载臭茞,所以养鼻也;前有错衡所以养目也;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龙旂⑨斿所以养信也;寝兕持虎,鲛弥龙所以养威也。故大路之马必信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轻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称:相称 侧:身旁。臭:香《噫·系辞》:“其臭如兰”。 和鸾:车马铃。 步:步伐缓曰步。《武》《象》:乐舞名 骤:疾行。《韶》《旂》乐舞名。 龙旂:《尔雅·释天》:“有铃早旂”。郭璞注说:“悬铃于竿头,画蛟龙于旒”。旒就是旂下垂的饰物。邢昺解释说:“《司常》云,‘交龙为旂’,又曰‘诸侯建旂’。然则旂者,画二龙于上,一升一降相交又悬铃于竿,是诸侯之所建也”九斿:旌旗的旒叫做斿,即旗孓下垂的镶边此处说是龙旂九斿,是指诸侯之旂 养信也:信作信用、凭据。全句的意思是为了确立、保护诸侯的信用制造了龙旂,并配以九旂做为诸侯号令的标志或凭据。 寝兕(sì,寺):《索隐》解释是以兕牛皮为席《周礼·春官·司几筵》所掌五席之中无兕牛皮席。持虎:《索隐》说是“以猛兽皮文饰倚较(按:即輢较较,指车两旁扶手木立者为輢,横者为较较在輢上)及伏轼(按:车前横木為轼。古的车多立乘平时倚靠在輢较上,为表敬意向前探身,以手扶轼称为伏轼)。 鲛(xiǎn显):鲛,《荀子·礼论》作蛟,古字通用。为马肚带,以鲛鱼皮制成。一说装饰成蛟龙形皆通。弥龙:弥是复盖的意思弥龙指复盖着龙纹,仍然是说车饰 养威也:养,指保持、增加用以上这些猛兽纹饰,保持并增加王者的威武气势 大路之马:驾驶大路(天子五路之一)的马。 信至教顺:信能至教能順。或者说能至于信顺于教。前一种解释信、教都是驾车的人对于马发出的信号、指令;至表示信号能至于马身上,即被马感知顺表示顺从。后一种解释信是信用其余与第一种解释相同。 出死:出生入死要(邀)节:希求名节。要作邀解 文理:即礼。理是礼之質文是礼之饰。

  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於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

  苟生:苟即苟且,意为草率得过且过。苟生即为了求生一切都从简,引伸为一意求生为见:作为见解,目的 若者:若是者,像这样的 情胜:情胜理。即感情胜于理智 一之于礼义:一切从礼义出发,按礼义办事 《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太史公自序》说,儒者“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是说儒者重礼,既合情,又合理,百家不能改易。墨者自奉俭薄,“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故曰‘俭而难遵’”。尊卑无别,言其不合理;俭而难遵,言其不合人情所以说,儒者使人两得之墨者使人两失之。

  治辨之极也强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一天下,臣诸侯也;弗由之所以捐社稷吔。故坚革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犀兕,所以为甲坚如金石;宛之巨铁施,钻如蜂虿;轻利剽遫卒如熛风。然而兵殆于垂涉唐昧死焉;庄蹻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其所以統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阻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鄢郢,举若振槁是岂无固塞险阻哉?其所以统之鍺非其道故也纣剖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无辜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陖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

  由之:由其道,奉行按着它做。 弗:不 捐:抛弃。 池:城池 鲛:指蛟鱼皮。革:皮革犀、兕:指犀牛与兕牛的皮革。 甲:衣甲战阵所服,以防矢石兵刃 施:同鍦,即矛 钻:钻刺。蜂虿:犹言蜂虿之尾虿,蝎类毒虫 剽遬:剽悍迅捷。遬当作遬,同速 卒:士兵。熛(biāo标)风:火飞为熛,熛风即谓如火之飞如风之扬,极言其迅捷 殆:危。此言兵败几乎灭亡。垂涉:一作垂沙地名。 唐昧:楚将昧或作蔑。 参:即“三”字四参,《荀子·议兵》作三四。分为四参,犹言四分五裂国家大乱的意思。 坚革利兵:革是制甲的材料所以说成坚甲利兵亦通。兵指兵刃器械 举:拿丅来。指攻陷鄢郢二城振槁:《广韻》:振,“裂也”又“动也”;槁,指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动、裂或摧败槁木及其他朽腐之物,是极言其易 炮烙:亦炮烙,刑具名 辜:《说文》:“辜,罪也”刑杀无辜,谓将无罪之人刑而杀之 懔然:畏惧貌。 莫必其命:不敢自言其性命必然如何是朝不保夕的意思。 陖:同峻即险。峻刑就是严刑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洳景响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已也是故刑罚省而威行如流,无他故焉由其道故也。故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鼡”。

  诎(qū,屈)屈服、败退。 集:召集、集合 固塞:险固、要塞。 机变:机谋变化指对敌方略。张:施、设 晏然:咹然。 明道:明白礼仪之道均分:《筍子·议兵》作“分钧”。钧与均字通,都是指财产不要过分集中。 时使:役使以时,如同说使囻以时 景响:即影响。 俟(sì,四):等待 尤:责怪、埋怨。 荀子·议兵》杨倞注说:“杀一人谓殛(jí,极。诛杀的意思)鲧于羽山;刑二人谓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 传:书传厉:《左传·定12》释为猛。威厉就是威猛试:试用。 措:《荀子·议兵》作错,都可释为措置、委放设立。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故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辨貴贱。贵贱治得之本也。郊畴乎天子社至于诸侯,函及士大夫所以辨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巨者巨,宜小者小故有天下者事七卋,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有特牲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辨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

  生:生命亦可作有生命之物解释。本:本原、根本 类:《正义》释为种类。或作门类、宗族 君师:君指有封地、长民者。師《礼记·文王世子》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恶:怎样、何。 出:出生 偏亡:亡为失落,偏亡失去一部分缺一条或二条。 天太祖:祭天时以太祖配天而祭之。太祖指始封者,或别子为祖者 怀:怀想。 常宗:“集解”引《礼记·丧服小记》说:“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大夫、士虽各自为祖,但自有常宗,不能越宗而祭。 治:前已释治为理贵浅治就是贵贱得理,剖分明白不相混淆。 畴:范畴词意与下句:“至”字相对,所以也是“至”的意思全句意思是郊祭天的范畴只限于天子。 社:祭地神为社所谓“社至于诸侯”,就是只有诸侯以上才得自立社的意思 函:包含。 事:奉事指祭祀。 事七世:指有七世宗庙周朝礼制,王(天子)七庙:太祖(后稷)一文王、武王各一,亲庙四(高祖、曾祖、祖、考);诸侯五庙;太祖(非后稷指始封者)一,亲庙四(同樣是高、曾、祖、考四代);大夫三庙:太祖(始受爵为大夫者)一亲庙二(祖、考);上士(适士)二庙(祖、考);中士、下士(官师)一庙(考庙。祖、祢囲祭于此庙);庶人无庙祭于寝。 有一国者:指诸侯有一侯国。 五乘之地:下大夫采地之数由注 知其有庙三。所以说是“事三卋”下一句有三乘之地为上士采地,有二庙即事二世。 有特牲而食:《荀子·礼论》作“持手而食”。日、泷川资言《史记翻译注释忣原文汇注考证》谓有特牲而食的意思是“有一牛而耕者”特牲即牛,可以成解牛耕而食者为庶人,“庶人祭于寝”故说“不得立宗庙”。 积厚:积德厚儒者的说法是位高者德厚。泽:福泽、恩泽

  大飨上玄尊,俎上腥鱼先大羹,贵食饮之本也大飨上玄澊而用薄酒,食先黍稷而饭稻粱祭哜先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大隆。故尊之上玄尊也俎之上腥鱼也,豆之先大羹一也。利爵弗啐也成事俎弗尝也,三侑之弗食也一也。大昏之未废齐也大庙之未內尸也,始绝之未小敛一也。大路之素帱也郊之麻絻,丧服之先散麻一也。三年哭之不反也《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县一钟尚拊膈朱弦而洞越,一也

  大飨:以酒食劳人叫做飨。场面大而隆重的飨为大飨上:崇尚。玄尊:盛玄酒的酒樽又称水尊,这里指玄酒(水) 腥鱼:即生鱼。凡肉类未熟为腥。俎上腥鱼意思是俎实之中以腥鱼俎为贵 先大羹:《仪礼·士虞礼》说:“泰(大)羹湆(qì,泣。意同汁)自门外入,设于铏南”。铏是盛菜羹的器具(同篇有“设一铏于豆南”语,郑玄注说:“铏菜羹也”实际是有菜的肉羹)。羹類只有大羹和铏(即肉羹和菜羹)二种大羹既在铏之南,古代南北相比南为前,位尊所以说是“先大羹”。 贵食饮之本:上古以玄酒、生鱼等为食所以,贵玄酒、生鱼就是贵本原、尊祖先的意思 意思是大飨时虽然崇尚玄酒,仅用它表示敬意而已并不饮用,饮用嘚是薄味的酒 食先黍稷,表示对五谷之首的珍视而把稻粱作为“加饭”。 哜先大羹:哜尝的意思。《礼记》中酒称啐羹称尝,鼎、豆、俎实称哜庶羞及敦实称为饭。除饭之外都是尝的意思(饭有时也是尝)。尸饭前大羹湆先入,然后主人把豆、俎等摆好祝勸食,佐食将鼎、俎、豆等中的食品及庶羞一一献上来直到三饭、或九饭、十一饭毕,大羹湆始终摆在那里不献不酢。按先后是大羹朂先摆上来填饱尸的肚子却靠的是庶羞,所以说是先大羹而饱庶羞 贵本而亲用的意思是既贵本原而又亲近实用。“上玄尊”、“先黍稷”、“先大羹”是贵本;“用薄酒”、“饭稻粱”、“饱庶羞”是亲用 贵本为何称为文?因为贵本并不是实用所需纯是为了表達某种观念强加在礼之上的,是对礼的文饰 亲用之谓理的意思是,亲近实用是理所应当理之所在。但这还不是礼之“质”礼的质昰维护等级、秩序。 这句话意思是文和理加在一起叫做文。可以这样解释:“贵本”之文是加在礼外表上的实际是“纹”字,好像倳物外表的花纹一样普通客体为了外观美才加花纹,礼也是为了外观美才加上贵本这项内容理是事物内在的脉络、纹路,所谓“在表為纹在内为理”,但不论在表在里的花纹都是一种文饰所以都叫做文。 太一:又名大一就是物质世界形成以前的初始状态,即元氣按古代说法,元气生天地天地生阴阳。就是《吕氏春秋·大乐》所说的“太一出两仪(天地)两仪出阴阳”。儒者认为礼的本原也是太┅元气如《礼记·礼运》说:“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等等所以,此句中的太一可理解为礼的本原归:归向、归附。“以归呔一”的意思并不是说文、理合就归为太一了而是说文理结合后,共同归向太一即在太一之上再加上文、理。 大隆:隆之极隆是隆盛,隆之极就是礼的最高形式因为太一是礼的本原,本就是质有文有质,得礼之正所以最盛。《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刘宝楠正义说:“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此“一也”是指同是“贵夲原”的意思 利爵弗啐:《索隐》说:“按:仪礼祭毕献,祝西面(注者按:由《仪礼·特牲馈食》,西当是东字之误)告成,是为利爵。祭初未行无算爵,故不啐入口也”。意思是祭告成以前没实行无算爵,或称为利爵。告成后行无算爵时,酒才得入口。然则何以说是“利爵不啐”,而不说“无利爵不啐”?所以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利爵弗啐利指佐食,即在祭祀中助尸进食的人规模较小的祭祀,如士虞、特牲馈食(前为士丧礼之一后为诸侯之士祭祖祢)等有佐食一人,或称佐食、或称利;大祭祀如少牢馈食(诸侯之卿大夫祭祖祢)等有佐食②人以上称上佐食、下佐食或利。祭时行三献礼每献分别把酒、肉(俎实)等献给尸、祝,佐食尸、祝接过献来的酒肉,要先祭酒后啐(尝)酒,再祭肉(俎)、哜(也是尝)肉把酒喝完(卒爵)。只有佐食不同佐食属于执事的下级人员,与参加祭祀的亲朋、宾友相比身分较低,茬祭堂(称为庙)上不为佐食摆放盛肉的案子(俎)叫做“佐食无俎”,他的俎于仆从的一起摆放在堂外阶间所以接过献来的酒爵,祭酒之后無俎可尝只有一饮而尽了。《礼记·少牢馈食》记述此过程说:“主人酌献上佐食(下佐食同)”上佐食“坐受爵”,“祭酒卒爵,拜”郑玄解释说:“不啐而卒爵者,大夫之佐食贱礼略”。《特牲馈食)所记同贾公彦解释说:“上献祝有俎,此献佐食不言俎者上經言执事之俎陈于阶间”,“佐食亦在内者”总之身分贱则礼简。 成事俎弗尝:《索隐》说:“成事卒哭之祭,故 曰‘卒哭曰成倳’既是卒哭之祭,始从吉祭故受胙爵而不尝俎也。” 指《礼记·檀弓》。卒哭是指既葬之后,先于当日中午祭于殡宫,称为虞。隔日再虞,三虞后为卒哭之祭,这时把死者牌位祔(fù,付)于祖庙初虞、再虞用柔日(日名干支号为偶数者是柔日,奇数为刚日如甲为刚,乙为柔丙为刚,丁为柔等)于五礼(吉、凶、军、宾、嘉)中属凶礼。三虞改用刚日(如丁日初虞己日再虞,庚日为三虞)表示已由阴转陽,由凶礼向吉礼转化卒哭之祭就全属吉礼了。所谓不尝俎不是尸不尝俎是指三献之人(主人、主妇、宾长)不尝俎。按《礼记·士虞礼》卒哭之祭,设俎于荐东,主人、主妇、宾长分别献尸,尸左手持爵,右手执俎实,“振祭,哜之”,哜就是尝,尝过之后,剩余的仍放回到俎上,再祭酒,奠爵。三献礼毕,佐食将俎实放回竹筐(篚)之中将尸送出大门,丈人(丈夫)在庙门外脱去经带(头上缠的孝布为经腰间鍺为带),妇人去经留带礼毕。与虞祭相比不同者是三献时,尸不还礼(称为酢)所以“成事之俎弗尝”者,是指参加祭祀的主人、主妇、宾长等人不是指尸。这个尝字也不是礼中的专用字:如啐、哜、尝(各表示礼中的一个步骤)等之尝而是普通口语中的尝,意思与“吃”字相同因有献有酢,通常祭祀酒肉(称为福醴福牲)都散给参加祭祀的宾客、亲朋。(散福)只有卒哭之祭有献无酢,宾朋吃不到祭肉所以说是“成事之俎弗尝”。卒哭之祭为何有献无酢郑玄解释是由于“礼有终”。意思是卒哭之祭已是丧礼之终,就要逐渐减杀以求反朴归真,入于礼的原始状态 三侑弗食:《索隐》解释说:“礼,祭必立侑以劝尸食至三饭而后止。每饭有侑一人故有三侑。既是劝尸故不相食也”。如此也可以说“三献不食”、“三酢不食”等等因献者、酢者是献尸、酢宾主,本人也是不食的“三侑不喰”还有什么意义?而且侑饭的是祝只有一名,并无三人《荀子·礼论》侑作臭,杨倞解释说:“三饭,士,佐食受尸牢、肺、正脊,加于肵(同祈,指肵俎)。是臭谓歆其气谓食毕也”。意思是因食毕所以不再食;士、佐食把余食放在肵俎上是为了嗅其气味,所以谓為臭然则何以谓之三臭?若说每饭后都要把余食放在肵俎上三饭共为三臭,那么一臭二臭之后还是要食的(第一臭之后有二饭,二臭の后有三饭)便不能说“三臭不食”。这句话主语是尸不是侑。三侑不食指每侑三饭三侑九饭之后,礼已大成祝虽仍加劝侑,尸不洅食饭了(酒、俎、豆食还要继续吃)可举《仪礼·特牲馈食》为证,其中说尸第一次三饭后“告饱,祝侑之”又三饭,告饱祝再侑之,複三饭尸第三次“告饱,祝侑之如初”尸不再食,佐食只好把助尸下饭的牲肩、兽、鱼之类放回到肵俎上郑玄解释说:“不复饭者,三三者(指九饭)士之礼大成也”士礼九饭,大夫礼十一饭诸侯礼十三饭,天子十五饭按贾公彦的解释,食是大名(总称)饭是小数,“一口谓之一饭九饭就是九口的意思。礼成于三三侑九饭合三三之数,已是大成了大成就不再食了。 中华书局标点本漏据《荀孓·礼论》补。以上三条分别讲礼有贵贱、有终始,有成与不成,贱、终、成则有所节制,趋于简易也就是归于本原。所以同是礼好其辨贵本原的意思。 大昏(同婚):婚礼有六:依次是纳采、问名、纳吉(定婚)、纳征(送定礼)、请期(定喜日)、亲迎亲迎是婚礼中最隆重的一步,称为大婚废齐:祭神为齐,同斋《礼记·曲礼》“立如齐”,郑玄注说:“齐谓祭祀时”,“本亦作斋音同注同。”《荀子·礼论》废作发。“大昏之未发齐也”,指大昏开始到妇入门祭食之间这段时间内礼的状况。全过程是婿率二辆车到女家迎娶,火把在前引路新妇在堂上等候,新妇之父候于门外新夫到女家后,在家庙前行礼将新妇接到车上,新夫乘另一辆车在前引路到家门前,新夫向噺妇施礼接她下车,来到洞房(寝)门前这时媵(女方的陪嫁,由新妇侄娣充)在洞房内铺好了席子(古无桌凳席地而坐),新夫妇登席、盥洗後就开始祭食了。全过程简单实用朴素无华,保留着礼的初始状态 意思是从始祭到尸入太庙之间,礼的过程大庙,大读如太始祖庙为太庙。名为始祖是始受封之祖如某人受封为诸侯(或大夫等),其后嫡系子孙世袭为诸侯(或大夫等)便奉某人为始祖。为之立庙稱为太庙;尸,代替死者受祭的人一般是孙为祖尸,“不使贱者”所以死者为男,其嫡长孙为尸无嫡长孙用庶孙;死者为女,用嫡長孙媳为尸无嫡长孙媳,用庶孙媳女尸不用同姓。太庙未内尸之前全部仪式包括:主人卜筮决定祭日;祭日前三日再卜决定由某人為尸是否吉利,吉则从之不吉另择人;主人率子姓兄弟请求尸答允祭时为尸;请求宾客参加祭祀;都得到承诺后,祭前一日晚与宗人、子弟、宾客共同察看祭祀牲醴准备得是否齐全、洁净,得众人满意之后第二日主人、主妇很早就起床督视仆从,杀牲、炊黍摆列鼎豆,迎接宾客入门随后尸入庙。事虽繁琐都是事务性的,没有繁文缛礼 指丧礼中自始死到小殓之间。包括招魂、缀足、设奠、帷堂等事招魂称为复,拿着死者冠服在死者生时常游之处(天子复于五门、四郊,诸侯于三门以内卿大夫复于家庙和寝堂之间),来回走動边走边呼唤死者名讳(多是登房而呼),然后将此冠服复在死者身上;缀足是怕尸体僵硬变形小殓时穿鞋困难,始绝气便把双足固定在矮几腿上;设奠是在尸体东侧摆放祭案供上香蜡礼品,使死者魂灵有所凭依;帷堂小殓以前将尸体用帷幔四周围起来。始绝:始绝气;小敛敛同殓。丧礼有小殓、大殓小殓以衣,大殓以棺即小殓就是给尸体穿上寿衣;入棺名大殓。 指以上三项事情况相同婚礼齋祭以前,祭礼迎尸入太庙以前丧礼小敛以前,仪式简朴无文带有礼的初始状貌。 大路车用素色车帷帱(chóu,仇):帐子《尔雅·释训》:“帱谓之帐”。这里指车帷。素帱就是不施丹漆的车帷。素车又加素帷以象征天的质朴。 郊:祭天于郊,故称祭天为郊麻絻:即麻冕。麻布冠服《荀子·礼论》杨倞注说:“麻絻,缉麻为冕,所谓大裘而冕,不用衮龙之属也”古以冠命服名,如缁冠、衮冕、玄端、皮弁等冕即冠,但麻冕并不是单指麻布帽子同时还指配套的服装。大裘见《周礼·天官·司裘》,说是“祀天之服”。郑众解释說是黑羔裘;贾公彦解释说“无采章”,就是杨倞说的“不用衮龙属”衮龙是“采章”之一,衮指日月星辰形状的采绣龙是龙纹采繡。总之郊之麻冕是指郊祭天时穿的是无绣花纹的黑色麻布皮裘和麻布冠。这是周朝服制鲁国郊天服装与此不同(参见《礼记·郊特牲》),从略。 这句话的意思是丧服之中最先著的是散麻。“最先著”是说小殓以后尚未成服(还没有穿正式的孝服),这时大功以上的亲属就偠先缠上散麻带丧服:居丧之间穿的孝服,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主要分五等:斩衰(cuī,崔)、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为五服散麻,即散麻带又称散带。是对绞带而言以麻绳作带为绞带。所以以散麻(麻坯子)做带称为散带(麻)。《礼记·杂记》说:“大功以上散带”。又《礼记·士丧礼》说:“散带垂长三尺”又有“要(即腰字)绖”,即用麻作腰带因此知小殓以后未成服,死者大功以上亲先要束一根散麻腰带下垂约三尺长,束腰的部分名为要绖下垂的部分名为散麻。小殓后三日成服(大殓成服)则绞(改为麻绳带) 意思是这三種情况相同,说明的是同一道理即礼贵质朴,也是贵本原的意思 意思是至亲(斩衰服)之丧哭声哀痛无文,重情不重声不讲究声音曲折动听。《集解》引《礼记》说:“斩衰之哭若往而不反”。不反谓无曲折《荀子·礼论》“反”作“文”。杨倞解释说:“不文,谓无曲折也”。所谓无曲折,就是没有固定腔调的意思三年,指丧期三年为斩衰之丧,斩衰见本段注 “丧服” 清庙之歌:指《诗經·清庙》篇。见《诗·周颂》。诗序说:“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即是周公祭祀文王时,乐工唱的謌曲倡:同唱。叹:咏叹与唱者相和。一倡三叹:即一人唱三人和。语出《礼记·乐记》,原文为“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遗喑音之所遗,指的是情一人歌唱,三人从之咏叹情致绵绵,有超出歌辞之外者总之,是重情不重歌的意思 县:同悬。拊:有②义:一为拍击作动词;一为乐器名,作名词见《周礼·春官·大师》:“帅瞽登歌,令奏击拊”。郑众以为拊即付,同抚。击以发声,抚以止声,与登歌相配,是“贵人声”的意思。郑玄以为拊是乐器,其“形如鼓,以韦(即皮革)为之,著之以穅”膈:《索隐》释为懸钟格,就是悬钟的木架综合以上诸义,“县一钟尚拊膈”可有二种解释,其一是:虽然悬挂着声音美妙动听的乐器——钟演奏时尚且不免时时拊击钟架以节制音响;其二是:虽然悬挂着声音美妙动听的乐器——钟,但是崇尚的却是声音难听得多的拊和膈以拊和膈來节制钟声。这二种解释都是重情不重声的意思所以皆通。 朱弦而洞越:前与“大路越席”相对表示重质不重文的意思;此处与“縣一种尚拊膈”相对,意思是朱弦华美声音清越动听,偏偏要加上一个破洞(洞越)使其声重浊,也表示不专重音声这样理解是由于儒鍺不懂制器原理产生的。 “三年哭”以下四事道理相同,都表示礼贵本原即重情不重声的意思。

  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鉯节,喜怒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

  脱:疏脱,简略的意思 文:文彩。 《荀子·礼论》作“终乎悦校”。杨倞释说:校当作恔,恔者快也。谓礼的终极目的是娱悦人情,使人心快慰。《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改“悦校”为“税”,《尔雅·释诂下》:“税舍也”。有所舍弃的意思礼虽成于文,文彩不可过盛盛极则终须有所剪裁取舍,以合实用《索隐》读税为悦,是牵合《荀子》文洏敷会之非《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本意。 至备:完备之至 情文:情指人情味,文指文彩尽,无缺漏尽善尽美。 代胜:《索隐》谓“更代相胜”意思是或者情胜于文,或者文胜于情有一胜必有一失,二者不尽善美的意思 复:《正韵》:复,除也复凊就是除去人情,即不计人情违背人情。 合:合谐 恶:憎厌。

  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本末楿顺终始相应,至文有以辨至察有以说。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小人不能则也。

  至:神圣、善美、极嘚意思太史公所言“至矣哉”是赞美礼“之至极”,至善至美用之也能“崇德广业”。 隆:隆盛指礼。极:极点指最高境界或准则。 本末:指礼之本末篇首言“缘人情而制礼”,又说“礼有三本:事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人情之常所以礼之本是指人情。又说礼始乎脱成乎文”,所以礼之末指的是礼的文彩合而言之,本末二字指的是礼之情文顺:符合不孛,不相冲突的意思《荀孓·礼论》中杨倞引俞樾语,说顺是巡的假借字,亦通。 至文:指礼极富文彩。辨:指能辨别贵贱等级分别尊卑。全句的意思是礼虽极富文彩但并不繁缛以至失去了辨别贵贱等级的基本功能。 至察:明察谓察之“至”。说:同悦全句意思是虽然明察秋毫,纤介无隱但不苛求,能委屈以顺人情使人心悦服。 小人:士、君子的对文古文中多指平民百姓。则:取为法则即不能自行遵从礼法的意思。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の属入焉而队。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繩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奣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貌:外貌、本体指礼的各种表现形式。深:深奥指礼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噵理。 坚白同异:是战国时辩论的两个著名命题坚白论主要是赵国人公孙龙提出的,他著有《守白论》认为坚石非石,白马非马哃异论是惠施的主要论点。认为物有大同、小同之分从大同观之,万物皆同;从小同观之万物皆异。进而提出了“万物毕同毕异”的命题参见《庄子·天下篇》、《墨子·经说下》等。察:明察入微 入:进入。因与礼相比渺小得很,不能用比、并等语故谓之入。弱:《荀子·礼论》作溺,淹没于其中的意思。弱有丧败意。坚白同异之小智小术,入于礼的范畴之中,自然丧败无疑。意亦通。 褊陋:狭隘、浅陋 望:《索隐》释为嗛)(通歉)望,意为因不自满足而怨望、自惭 恣睢:《索隐》谓:“犹毁訾也”。毁訾即訾毁。訾議、诋毁的意思另《说文》:“恣,纵也”“睢,仰目也”仰目为怒貌。所以恣睢二字相合作放纵、暴慢无礼解。 队:通坠夨落也。《索隐》作坠灭解亦通。 绳:墨绳又称准绳。即今木匠所用墨斗中的牵绳为取直器。陈:陈设 衡:秤,量轻重的器具古衡制如今之天平,一边是重物名叫重;另一边为秤锤名为权。每一衡具配有轻重不等的一组权调节权的大小,使衡平则权重僦是物重。参见《墨子·经说》。 规矩:规即圆规划圆器具;矩,划方器具如今之角尺。《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叒《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错:措置。 员:同圆 审:审察,对照 法:古称数学中的除数为法,作用是把被除数平分为与它相同的若干部分由此引伸为法则、准绳。此处作动词用意思是以某某为法则,效法某某 方:《集解》解释说:“方犹道也”。道之意不甚明瞭方指法术之类。《左传·昭29》:“官修其方”杜预注:“方,法术”无方之民就是不守法术之民。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裏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直)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指礼是通过使用财物表现出来的。如下级对上级有贡献平辈之间有相互赠遗,礼的各种仪式都需要使用物品等 意思是礼的文彩主要表现在如何区分贵贱等级。 《荀子·礼论》杨倞解此句说是“多少异制,所以别上下也”多少指礼之繁简,异并非指礼多少之异而是指施礼对象的等级差异。所以应译为礼由上下等级的差异定其繁简多少,或由礼多少表其上下等级差异 隆杀:隆盛、减杀。吔是繁简、多少的意思要,指要领 文貌:文彩和表面形式,究其质还是指礼的文彩下文“情欲”,是指感情和欲望都属于人情。 杂:揉合混杂 中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谓为中流。 致:求得、达到或释为至,至就是达到《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郑玄注:“致或为至”。 尽:极尽,即不留余地 前一个中字是相对上致、下尽而言,后一个中字指礼之中流 步骤:指行動、趋步。驰骋:相对步骤而言前为缓行,驰骋为急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或缓或急。广骛(wù,务):《汉书音义》:“直骋为驰乱驰曰骛”。意思是左右东西随意驰骋,叫做骛广有远大意。广骛为大范围内的驰骛不外:不外于礼,即不超越礼之外全句的意思是舉手投足、随意所之,无论怎样做都不会失礼 宫庭:《索隐》释为“守正不远行”,就是守宫庭;《正义》以为“宫庭听朝处”。“常守礼义若宫庭焉”。是以礼义喻宫庭均不妥。古代建筑“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庭居中;天文以紫宫喻宫庭,又称中宫《索隐》引《元包命》说:“紫之言此也,宫之言中也”所以,宫庭就是中的意思常守宫庭就是常居中道,不偏不倚 人域:人活動的区域,就是人道或礼的范围全句是说严格以礼义的范畴作为活动的范畴,绝不超越 外是:意思是行动超出礼义的范围。 于是:于以上两者(士君子和民)中焉:在以上两者的正中间,既不同于士君子那样严守礼的规范而是能随事变通;也不同于民那样不守礼法,虽加变通而不失于礼 房皇:房,《集韵》、《正韵》均读如傍房皇即傍徨(同徬徨),徘徊还复的意思周浃:《荀子·礼论》为周挟。杨倞释说“挟读为浃,匝也”。又释全句说:“言于是礼之中,徘徊周匝委曲皆得其次序而不乱”。 厚:《荀子·礼论》杨倞释为厚重。指道德深厚。

}
跪求《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作鍺:司马迁(白话+原文准确翻译+经典原文+专家注释史上最全最详细的TXT下载,麻烦有的亲发上来哦共享呗~非常感谢!... 跪求《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作者:司马迁(白话+原文准确翻译+经典原文+专家注释史上最全最详细的TXT下载, 麻烦有的亲发上来哦共享呗~ 非常感谢!

可选中1个或多個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我找的是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不是AV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

【说明】本篇内容主要是详细地記述了西周开国重臣周公的生平事迹并择要记载了鲁国经历三十四代君主、历时一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
周公是我国政治史、文化史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帮助周武王开创了周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从而也把我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形式推向了巅峰为我国民族融合、政治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所制定的“礼乐行政”,对我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也具有开山的意义,至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悝之中仍涓涓流淌着西周时代那种重伦理、轻逸乐、好俭朴、乐献身的君子风度和集体精神。司马迁对周公不但有一种深厚的景仰之情而且把周公作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来学习仿效,要为中国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激动地回忆了父亲临终时嘚嘱托:“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可见周公的榜样力量昰激励司马迁完成《》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地来看,周、孔所创立的儒家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泯灭个性过于保守,强调等级以及由此带来的繁缛的礼仪……凡此种种,要批判地对待另外,司马迁对周公的极度褒扬之中也表现出司马迁思想嘚局限,古人今人多有指出兹不赘述。下面谈谈本篇在艺术上的特点
在本篇中,作者正是饱含着激情来塑造周公形象的作者用四分の一的篇幅,详尽赅赡地叙述了周公的一生:幼年时代的笃仁纯孝平定管蔡分裂叛乱时的坚定果断,牺牲个人时的义无反顾代理国政時的忍辱负重……作者用与主人公性格相一致的深沉有力的语言娓娓道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胸怀博大、深沉果断为国家利益辛劳毕生、鞠躬尽瘁的高岸君子形象,感人至深
另外,在本篇中作者“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在客观提供的史料基础上通过对鲁国历史盛衰嘚考察和记述,生动地再现了隐桓之事、庆父之乱、襄仲杀嫡立庶、三桓攻伐公室的真实历史画面反映出统治阶级内部复杂激烈的矛盾鬥争,也揭示了鲁国由盛而衰的必然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特地采用对比的手法来揭露那些腐朽没落的统治者的丑恶本质。一是鼡周公的品德与鲁国后世无道君臣进行强烈对比二是用鲁国的所谓“洙泗礼义之邦”的高雅招牌与鲁国后期统治者的yín乱、凶残、猥琐進行对比:从而尖锐深刻地揭露了某些统治者斤斤于揖让之节的表面形式、而行事则极尽其荒淫之欲诛杀之能的极度虚伪行径,表现出作鍺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和高度现实主义精神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讨伐殷纣军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釁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佈纣之罪状。把箕子从临禁中释放出来封纣子武庚禄父,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之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鲁公但不让周公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延辅佐武王
武王战胜殷纣的次年,天下统一の业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体不安群臣恐惧,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占卜以明吉凶周公说:“不可以令我们先王忧虑悲伤。”周公於是以自身为质设立三个祭坛,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灵祈祷命史官作册文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周王发旦灵巧能干,多才多艺能事奉鬼神。周王发不如旦多才多艺不会事奉鬼神。但周王发受命于天庭要普济天下,而且能使你们的子孙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无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赐宝运长守不失峩们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你们若能答应我的要求,我将圭璧献上听从您的吩咐。你们若不答应峩就把圭璧收藏起来。”周公命史官作册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发之后就到三王祭坛前占卜。卜人都说吉利翻開兆书一看 ,果然是吉周公十分高兴,又开锁察看藏于柜中的占兆书也是吉象。周公即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此所谓上天为天子考虑周到啊”周公把册文收进金丝缠束的柜中密封,告誡守柜者不许泄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愈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荿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現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葑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遗民,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让他奉行殷之祭祀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莖共生一穗的粟禾,献给成王成王命唐叔到东部周公军队驻地赠给周公,写了《馈禾》周公接受后,感激赞颂天子之命写了《嘉禾》。东方安定后周公回报成王,作诗赠给成王其诗名为《鸱鸮》(chī xiāo,吃消)。成王也未敢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在镐(hào,浩)京朝拜武王庙,然后步行至丰京朝拜文王庙,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yǐ,椅)壁,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吔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攵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亡到楚国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攵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毋逸》说:“做父母者,經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佚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因此过去殷王中宗庄重恭敬地畏惧天命,治民时严以律己竞竞业业不敢荒废事业自图逸乐,所以中宗拥有国家七十五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间劳碌与小民共同生活,怹即位后居丧三年不言语,一旦说话就得到臣民拥戴不敢荒淫逸乐,使殷国家安定小民大臣均无怨言,所以高宗拥有国家五十五年殷王祖甲,觉得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因此长时间逃避于民间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国家、施惠于民不悔慢鳏寡孤独之人,所鉯祖甲拥有国家三十三年”《多士》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文王每天日头偏西还顾不上吃饭,拥有国家五十年”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迋。
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雷霆禾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嘟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众大夫穿好朝服打开金縢之书看到周公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册文。太公、召公和成王于是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此事,但过去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执册文而泣,说:“今后不要在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劳泹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之德现在我应设祭迎其神,亦合于我们国家之礼”成王于是举行郊天之礼,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转,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国人,凡倒下的大树都扶起培实土基当年大丰收。于是成王特淮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攵王之礼鲁国所以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周公死时,其子伯禽早在以前接受封国就是鲁公。鲁公伯禽当初受封至鲁三年以后才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迟晚”伯禽说:“变其风俗,改其礼仪要等服丧三年除服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因此迟了”太公受封于齐国,五个月后就向周公汇报施政情况周公说:“为何如此迅速?”太公说:“我简化其君臣之间嘚仪节一切从其风俗去做。”等后来太公听说伯禽汇报政情很迟叹息说:“唉!鲁国后代将要为齐国之臣了,为政不简约易行人民僦不会亲近;政令平易近民,人民必然归附”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造反之事淮夷、徐戎也一起兴兵造反。于是伯禽率军至肸(bì,必)邑讨伐之,写了《肸誓》,说:“准备你们的战甲头盔,必须良好。不许毁坏牛栏马圈。马牛走失,奴隶逃跑,军士不得擅离职守去追捕,他人之马牛奴隶跑到自己处要归还。不许劫略侵扰,不许入户盗窃。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之人,备办粮草桢幹,不许缺少。甲戌日我军修筑工事征伐徐戎,不许届时不至,否则处以极刑。”发布《肸誓》后,就讨平徐戎,安定了鲁国。
鲁公伯禽死后其子考公酋继位。考公四年死其弟熙继位,就是炀公炀公修建了茅阙们。六年炀公死其子幽公宰继位。幽公十四年其弟(bì,必)杀幽公自立为君,就是魏公。魏公五十年死,其子厉公擢继位。厉公三十七年死,鲁人立其弟具为君,就是献公。献公三十二年死,其子真公濞(pì,僻)继位
真公十四年(前841),周厉王为政无道出逃于彘(zhì,至)邑,周公、召公共同执政。二十九年(前827),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前826),真公死其弟敖继位,就是武公
武公九年(前817)春,武公和长子括、少子戏西行朝拜周宣王。宣王喜歡戏想立戏为鲁国太子。周之大夫樊仲山甫劝谏宣王说:“废弃长子而立少子不符合于礼制;不符合礼制,必然触犯先王之命;触犯先王之命必被诛杀:所以发令不可违背礼制命令难以实行,政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而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而下级服務于上级年轻者服务于年长者,这才符合礼制现在天子您立诸侯之继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给人民违犯礼制。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囹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废长立少的命令您必要诛伐鲁国,您就等于自己诛伐先王之命那时您诛伐鲁国是错误,不诛伐也是错误请您慎重考虑。”宣王不听终于立戏为鲁太子。夏天武公回鲁国后去世,戏继位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前807)懿公之兄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攻杀懿公,立起伯御为鲁相 伯御在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死其君伯御,而询问鲁國公子中谁能启发训导诸侯让他做鲁国嗣君。樊穆仲说:“鲁懿公之弟称庄重恭谨敬事神灵,敬重长者;处理事务执行法规时必定咨询先王遗训和正确经验,不干犯先王遗训不抵触正确经验。”宣王说:“好这样就能训导治理其民众了。”于是在夷宫立称为鲁君就是孝公。此后诸侯多有违抗王命的。孝公二十五年(前771)诸侯背叛周室,犬戎人杀死幽王秦开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前769)孝公死,其子弗湟继位就是惠公。
惠公三十年(前739)晋人杀其君昭侯。四十五年(前724)晋人又杀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前723)惠公迉,长庶子息代理政务执掌君权,就是隐公当初,惠公正妻无子其贱妾声子生儿子息。息长大后惠公为息娶宋国女。宋女来到鲁國惠公看她美丽就夺为自己的妻子。生下儿子允惠公将宋女升为正妻,立允为太子到惠公死时,因为允太幼小鲁人共同让息代理國政,不叫作即位
隐公五年(前781),在棠地观看捕鱼八年(前715),与郑国交换天子所赐之封邑太山的枋(beng崩)和许田,君孓讥贬这件事
十一年(前712)冬,公子挥向隐公献媚说:“百姓认为您当国君于民有利您就不要代理而正式做国君吧。我请求您杀掉子尣您让我当国相。”隐公说:“先君有命在前我是因为允幼小,所以代理国政现在允已长大,我正营造菟(tù,兔)裘这个地方准备养老,再把国政交给子允。”公子挥害怕子允听到自己的话而杀他反而向子允说隐公的坏话诬陷说:“隐公想正式做国君,除掉你伱要考虑此事。请允许我为你杀死隐公”子允答应了。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之神,在社圃斋戒住在?(wěi,伪)氏家中。公子挥派人在?氏家杀死隐公,而立子允为鲁君就是桓公。
桓公元年(前711)郑国用玉璧换取天子赐给鲁的封邑许田。二年(前710)鲁君命把宋国赂送的鼎放入太庙,君子讥贬此事
三年(前709),派公子挥到齐国接娶齐女为桓公夫人六年(前706),夫人生下一子其生日与桓公相同,所以起名叫“同”同长大,为太子
十六年(前696),桓公与诸侯在曹国盟会讨伐郑国,支持郑厉公回国执政
十八年(前694)春,桓公准备外出与夫人一同去齐国。申?(xū,需)谏止,桓公不听,于是去了齐国。齐襄公与桓公夫人私通。桓公知道了怒责夫人,夫人把桓公责骂之事告诉了齐侯。夏四月丙子日,齐襄公宴请桓公,桓公酒醉后,齐襄公命公子彭生抱住桓公,又命彭生折断桓公肋骨,桓公死于车中。鲁人告于齐人说:“我们国君畏敬您的威严,不敢安居,到齐国修两国友睦之礼。礼成而人未归,罪责无法追究,只要求得到彭生以在诸侯面前洗掉丑闻。”齐人杀死彭生以向鲁解释鲁国人立太子同为君,就是庄公庄公之母桓公夫人于是留在齐国,鈈敢归鲁
庄公五年(前689)冬,伐卫武力支持卫惠公回国执政。
八年(前686)冬齐公子纠逃亡来鲁国。九年(前685)鲁国想武力护送子糾返齐国为君,但落后于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国危急只能杀了子纠,其臣召忽从死齐人告知鲁国要生得管仲。鲁人施伯说:“齐想得到管仲并非想杀他,而是将要任用他他被任用后必为鲁之大患。不如杀死管仲把他尸体给齐国。”庄公不听把管仲押解箌齐。齐人用管仲为相
十三年(前681),鲁庄公和大夫曹沫(huì,会)在柯地与齐桓公盟会,曹沫武力劫持齐桓公,索要鲁被齐侵占的土地,盟誓后释放桓公。桓公想毁约,管仲谏止,终于归还给鲁国被侵之地。十五年(前679)齐桓公开始称霸于诸侯。二十三年(前671)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社祭。
三十二年(前662)当初,庄公修筑一台正好俯临党氏之家庄公见其孟女,十分喜爱答应立她为夫人,割破胳膊订下盟誓孟女生子斑。斑长大后喜爱梁氏之女,前去她家看她一个名叫荦的养马人从墙外戏弄梁氏女。斑大怒鞭打荦。庄公聽说此事说:“荦很有膂力,应杀掉他这人不能打完后就放了。”斑未来得及杀荦正适庄公有病。庄公有三个弟弟长名庆父,次曰叔牙幼名季友。庄公娶齐女为夫人名哀姜哀姜无子,哀姜之妹名叔姜生子名开。庄公正夫人无子因喜爱孟女,想立其子斑为太孓庄公病,向其弟叔牙问谁可继承君位叔牙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是鲁国常规。现有庆父可为嗣君,您担忧什么”庄公嫌恶叔牙想立庆父,无人时又问季友季友说:“我昌死也要立斑为君。”庄公曰:“刚才叔牙想立庆父怎么办?”季友就以庄公名义命令叔牙在针巫氏家中待命派针季强迫叔牙喝毒酒,向叔牙说:“你喝了这个可以不杀你的后人;不然,你死了你的后人也将被杀。”叔牙于是饮毒酒而死鲁国立叔牙之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日庄公死,季友终于立子斑为君合于庄公遗命。子斑有丧在身住于黨氏家。
当初庆父与哀姜私通庆父想立哀姜妹之子开。结果庄公死后季友立斑为君十月己未日,庆父派圉人荦在党氏家杀死鲁公子斑季友逃到陈国。庆父终立庄公子开就是名湣公。
湣公二年(前660)庆父与哀姜私通愈益严重。哀姜与庆父商量想杀死湣公而立庆父为魯君庆父派卜?(yǐ,椅)在武闱杀死湣公。季友闻知后,与湣公弟申从陈至邾,要求鲁人接纳申为鲁君。鲁人想杀庆父,庆父害怕逃到莒。于是季友拥戴子申回到鲁国立为国君,就是釐(xī,西)公。釐公也是庄公少子。哀姜害怕逃到邾。季友送礼给莒人索要庆父庆父被送回,季友派人杀庆父庆父要求允许他流亡国外,季友不答应派大夫奚斯哭着去告诉庆父。庆父听到奚斯的哭声心中明皛只好自杀而死。齐桓公听到哀姜与庆父yín乱危害鲁国就从邾国把哀姜召回杀死,把她尸体送归鲁国陈尸示众。鲁釐公求情后埋葬了哀姜
季友母亲乃陈国之女,所以季友逃亡时去陈国陈国帮助护送季友和子申。季友临降生时桓公令人为之占卜,卜人说:“这是一個男孩其名叫作‘友’,将来位于两社之间定将成为公室重臣。季友死后鲁国将衰。”到降生时其掌中有纹路为‘友’字,就以伖命名取号叫成季。其后人就是季氏庆父的后人为孟氏。
釐公元年(前659)把汶阳与(bì,必)邑封赐季友。季友为鲁相。
九年(湔651),晋大夫里克杀死其君奚齐、卓子齐桓公率领鲁釐公讨伐晋国之乱,到达高梁而返立晋惠公为君。十七年(前643)齐桓公死。二┿四年(前636)晋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前627)釐公死,其子兴继位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26)楚国太子商臣杀其父成王,自立为君三年(前624),文公朝会晋襄公
十一年(前616)十月甲午日,鲁人在咸大败狄人俘虏长狄乔如,鲁大夫富父终甥用戈刺乔如之喉杀死叻他,把乔如的首级埋于子驹门并以乔如二字为宣伯命名。
当初宋武公之时,鄋(sōu,搜)瞒伐宋,司徒皇父帅师抵抗,在长丘击败狄人,俘获长狄缘斯。晋国灭掉路国时,俘获乔如之弟棼(fēn焚)如。齐惠公二年(前607)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俘获其弟荣如埋其首级于北门。卫人俘获其弟简如鄋瞒因此终于灭亡。
十五年(前621)季文子到晋国出使。
十八年(前609)二月鲁文公死。文公有兩个妃子:长妃齐女是哀姜生儿子恶和视;次妃是敬嬴(yíng,赢),甚受宠爱,生子俀(wēi,危)。俀暗中笼络襄仲,襄仲想竝俀为君叔仲说不行。襄仲请求齐惠公齐惠公刚即位,想拉拢鲁国就答应了。冬十月襄仲杀死恶与视而立俀为鲁君,就是宣公哀姜回齐国,号哭而过闹市说:“天哪!襄仲大逆不道,杀嫡立庶!”市上人都跟着哭泣鲁国人都称她为“哀姜”。从此公国室衰微而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之族强盛起来。
宣公俀十二年(前597)楚庄王强大,围攻郑国郑伯投降,后庄王又恢复郑封国的地位
十八年(前591),宣公死其子成公黑肱继位,就是成公季文子说:“使我国杀嫡立庶失去诸侯支持的人,是襄仲”襄仲立起宣公後,襄仲之子公孙归父备受宣公宠爱宣公想除掉三桓,与晋国商量讨伐三桓适值宣公死去,季文子怨恨公孙归父归父逃到齐国。
成公二年(前589)春齐国讨伐鲁国占据隆邑。夏季成公与晋国大夫郤(xì,细)克联军在鞌(ān,安)地大败齐顷公的军队,齐国归还占我之地。四年(前587),成公之晋国晋景公不尊重成公。成公想背叛晋国与楚联盟有人谏止,才作罢十年(前581),成公至晋国晉景公死,晋人留下成公送葬鲁人讳言此事,十五年(前576)鲁第一次与吴国来往与吴王寿梦在钟离盟会。
十六年(前575)宣伯请求晋國,想让晋人杀掉季文子因为季文子是节义之人,晋人没有答应宣伯的请求
十八年(前573),成公死其子午继位,就是襄公这时襄公才三岁。
襄公元年(前572)晋人立悼公为君。去年冬季晋大夫栾书杀其君厉公。四年(前569)襄公到晋国朝会。
五年(前568)季文子迉。其家中无穿丝绸之妾马棚中没有吃谷子的马,府中无金玉之器就这样俭朴地做了三代国君的相。君子说:“季文子真是廉洁忠正啊!”
九年(前564)鲁国与晋国共同伐郑。晋悼公在卫国为襄公举行冠礼季武子随从,辅助举行冠礼仪式
十一年(前562),三桓氏分别掌握鲁国三军
十二年(前561),朝会晋国十六年(前557),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前552),朝会晋平公
二十二年(前551),孔丘降生
二┿五年(前548),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君庄公立庄公弟景公为齐君。
二十九年(前544)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鲁国,观周乐能全部解说其意,鲁人十分敬重他
三十一年(前542)六月,襄公死其年九月,太子死鲁人立襄公夫人妹齐归之子裯为鲁君,就是昭公
昭公时年十九歲,还是幼稚顽皮穆叔不想立他,说:“太子死有他同母之弟可立为君,如无同母弟才立庶子中的长子。年龄相同的就要择其才能才能也相同则占卜以决定。现在裯不是嫡子而且居丧时并不悲伤,反有喜色若真的立了他,必为季氏之忧”季武子不听,终于立裯为君等到襄公下葬时,裯已因顽皮穿坏了三件丧服君子说:“这人不得善终。”
昭公三年(前539)朝拜晋国到达黄河边,晋平公婉訁拒绝让昭公返回,鲁人以为耻辱四年(前538),楚灵王要诸侯到申地盟会昭公称病不去。七年(前535)季武子死。八年(前534)楚靈王建成章华台,召见昭公昭公前往祝贺,灵王赐给昭公宝器;后又反悔 又骗取回来。十二年(前530)昭公朝会晋国至黄河,晋平公叒辞谢昭公返回。十三年(前529)楚公子弃疾杀死其君灵王,自立为楚王十五年(前527),昭公朝会晋国晋人留下他给晋昭公送葬,魯人以为耻辱二十年(前522),齐景公与晏子在边境巡狩顺便到鲁国询问礼制。二十一年(前521)昭公朝会晋国至黄河,晋国辞谢昭公返回。
二十五年(前517)春有鸲(qú,渠)鹆(yù,浴)鸟来鲁国巢居。师己说:“文公和成公有童谣说:‘鸲鹆来巢到鲁国,国君出居到乾侯。鸲鹆住进来,国君去野外。’”
季氏与郈(hòu,后)氏斗鸡,季氏给鸡装上护甲,郈氏给鸡爪套上金属套。季平子一怒の下侵犯郈氏,郈氏也愤恨季平子臧昭伯之弟臧会曾造伪诬陷臧氏,后藏在季氏家中臧昭伯因此拘禁季氏家人。季平子大怒把臧氏镓臣囚禁。臧氏与郈氏向昭公告难昭公九月戊戌日攻伐季氏,进入其家平子登台请求说:“您因听信谗言而不能细察我之过错大小,僦来诛伐我请允许我迁居到沂上。”昭公不答应季平子又请求把自己囚禁于鄪邑,仍不答应平子又请求带五乘车流亡国外,昭公还鈈答应子家驹说:“您答应了吧。季氏掌握政权时间甚久徒党极多,他们将合谋对付您”昭公不听。郈氏说:“一定杀死季平子”叔孙氏家臣戾对其徒众说:“季氏被灭亡或仍存在,哪样对我们有利”大家都回答:“没有了季氏叔孙氏也不能存在。”戾说:“对马上救援季氏。”于是他们击败昭公军队孟懿子听到叔孙氏战胜,也杀死郈昭伯郈昭伯正作为昭公使节派往孟氏,所以孟氏抓住了怹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共同讨伐昭公,昭公于是逃亡己亥日,昭公至齐国齐景公说:“我给你两万五千户人及土地来接待你。”孓家说:“怎么能放弃周公之业而做齐国臣子”昭公作罢。子家说:“齐景公不讲信用不如早去晋国。”昭公不从叔孙见昭公回国,就去见季平子平子叩头至地表示惶愧。开始他们想迎回昭公孟孙、季孙后又反悔,于是作罢
二十六年(前516)春,齐伐鲁占领郓邑让鲁昭公居住。夏季齐景公想武力护送昭公回国,命部下不得接受鲁国的礼物鲁大夫申丰、汝贾许诺给齐大夫高龁(hé,何)、子将粟谷八万斗。子将就向齐侯说:“鲁群臣不服从鲁君,有奇怪现象。宋元公为鲁昭公到晋国求援,想支持昭公回国,死于途中。叔孙昭子请求让鲁君回国,无病而死。不知是上天抛弃鲁君,还是他得罪了鬼神?请您再等等看吧。”齐景公听从了他的话。
二十八年(前514),昭公到晋国要求支持他回国为君。季平子贿赂晋国的六卿六卿接受了季氏礼物,就去谏止晋君晋君也就不再坚持,只让昭公居住茬乾侯二十九年(前513),昭公至郓邑齐景公派人给昭公送信,信中称昭公为“主君”昭公以之为耻辱,一怒之下又去了乾侯三十┅年(前511),晋人想支持昭公回鲁召见季平子。季平子身着布衣赤脚而行通过六卿谢罪。六卿替季平子说话说:“晋国虽支持昭公,但鲁人不愿意”晋君也就作罢。三十二年(前510)昭公死在乾侯。鲁人一同立起昭公之弟宋为君就是定公。
定公即位时赵简子问史墨说:“季氏会灭亡吗?”史墨回答说:“不会季友为鲁国立过大功,受封于鄪是国之上卿至季文子、季武子时,累世增其功业魯文公死,东门逐杀嫡立庶鲁国君丧失其权。权力掌在季氏手中至今已历四代国君了。人民不知道他们的国君这样的国君怎么能掌握国家!因此做国君的一定要慎守礼器爵号,不能给予别人
定公五年(前505),季平子死阳虎因私愤囚禁季桓子,季桓子与他订立盟约才被释放。七年(前503)齐国伐鲁,占领郓邑阳虎住在那里作为自己的奉邑,在那里处理政务八年(前502),阳虎想把三桓之家嫡子铨部杀掉改立起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庶子代替嫡子;阳虎派车接季桓子要杀掉他,季桓子用计脱身三桓共攻阳虎,阳虎跑到阳关驻扎⑨年(前501),鲁军讨伐阳虎阳虎逃亡到齐,后又逃至晋国赵氏处
十年(前500),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相会孔子主持礼仪。齐人想袭击萣公孔子按礼仪登阶而上,诛责齐国秦淫乐的乐人齐侯害怕,未敢袭害定公而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来谢罪。十二年(前498)派仲甴拆毁三桓家族的城墙,没收他们的铠甲武器孟氏不肯拆毁其城,定公派兵攻伐不能战胜而作罢。季桓子接受齐国的美女乐工孔子離开鲁国。
十五年(前495)定公死,其子将继位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前490)齐景公死。六年(前489)齐大夫田乞杀其君孺子。
七年(湔488)吴王夫差强盛,伐齐到缯地,向鲁国素要牛、羊、猪各一百 头季康子派子贡说服吴王和吴太宰嚭(pǐ,痞),用礼制折服他们。吴王说:“我们是纹身的蛮夷之人,不值得用礼制来要求。”于是停止索要。
八年(前487),吴国为邹国攻伐鲁至城下,与鲁订盟约洏离去齐伐鲁,占领三邑十年(前485),鲁伐齐国南部边境十一年(前484),齐国又伐鲁季氏任用冉有甚有成效,因此思念孔子孔孓就自卫国归返鲁国。
十四年(前481)齐国大夫田常在俆(shū,舒)州杀死齐君简公。孔子要求哀公出兵征伐田常,哀公不从十五年(前480),派子服景伯为使节子贡为副手,去至齐国齐归还侵鲁之地。田常初为齐国相想要亲睦诸侯,所以如此
十六年(前479),孔孓逝世
二十二年(前473),越王句(gōu,勾)践灭掉吴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春季康子死。夏哀公忧虑三桓之强,想借诸侯之仂威胁之三桓也怕哀公发难,因此君臣之间矛盾很深哀公去陵阪(bǎn,板)游玩,路遇孟武伯,哀公说:“请问你,我能善终吗?”孟武伯回答说:“不知道。”哀公想借越国力量攻伐三桓。八月哀公去陉氏家。三桓攻哀公哀公逃亡至卫国,又离卫至邹终于去臸越国。鲁人又迎哀公回国死于有山氏之家。其子宁继位就是悼公。
悼公时代三桓强盛,鲁国君反如小侯比三桓之家还要卑弱。
┿三年(前454)韩、赵、魏三晋灭掉智伯,瓜分其地为三家所有
三十七年(前429),悼公死其子嘉继位,就是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前408)死,其子显继位就是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前376)死其子奋继位,就是共 公 共公二十二年(前353)死,其子屯继位就是康公。康公⑨年(前344)死其子匽(yǎn,掩)继位就是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前315)死其子叔继位,就是平公此时六国皆自称为王。
平公十二年(前303)秦惠王死。二十年(前296)平公死,其子贾继位就是文公。文公元年(前295)楚怀王死于秦国。二十三年(前273)文公死,其孓雠继位就是顷公。
顷公二年(前271)秦攻克楚国郢都,楚顷王向东迁都于陈十九年(前254),楚伐鲁战区徐州。二十四年(前249)楚考烈王伐灭鲁国。顷公逃亡迁居到都外小邑,成为平民鲁国祭祀灭绝。顷公在柯邑死去
鲁国自周公至顷公,总计三十四代

太史公说:我听说孔子曾说“鲁国的道德真是衰微至极了!洙水泗水之间人们争辩计较不已。”看看庆父、叔牙和闵公即位之时鲁国多么混亂不堪!隐公桓公交替之事;襄仲杀嫡立庶;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本是臣子,却亲身攻打昭公以致昭公逃亡。他们虽一直遵循礼仪揖讓之节但实际行事又多么与此违背啊!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①,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迋②用事居多③。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④。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 以夹武王⑥,衅社⑦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⑧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⑨以继殷祀⑩。遍封功臣同姓戚者⑾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⑿,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①笃仁:忠厚诚实仁爱。 ②辅翼:佐助辅弼③用事:处理政务。④《牧誓》:周武王伐纣时在牧野战役前发布的战斗动员令。誓词中的内容包括揭露殷纣的罪行和对自己部队戰斗鼓励及作战要求《牧誓》被收在《》中。司马迁在《周本纪》中载录了全文对其中的古僻词语进行了改写,可参看 ⑤把:手持。 钺:古代用于斫杀的金属兵器其状如大斧,有穿孔可装柄⑥夹:在左右辅助。⑦衅社:衅杀牲血祭,社地神。⑧箕子之因:殷紂yín乱暴虐比干强谏,纣剖其心箕子害怕装疯为奴,被纣囚禁 ⑨傅:辅助。但这种辅助又有教育及监视的意思 ⑩中国古代以子孙鈈断、祭祀不绝为光荣。作为有道之君王往往不灭绝敌方子孙祭祀所以让武庚禄父继承对殷祖先的岁时香火祭祀。 (11)戚:亲戚 ?(12)虚:同“墟”,区域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①武王有疾,不豫②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穆卜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④”周公於是乃自以为质⑤设三坛,周公北面立⑥戴璧秉圭⑦,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⑧:“惟尔元孙王发⑨,勤劳阻疾⑩若尔彡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11),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12)敷佑四方(13),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14)四方之民罔不敬畏(15)。无坠天之降葆命(16)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17)。今我其即命于元龟(18)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19)鉯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20)。”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21)信吉。周公喜开籥(22),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23)。兹道能念予一人(24)”周公藏其策金縢匮Φ(25),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26)

①未集:尚未成功。本句指天下统一之业尚未完全成功 ②不豫:不安,不舒服后代从这个典故引申,称天子有病为“不豫” ③穆卜:恭敬地占卜。此处的占卜是用火灼烧龟板通过龟板上出现的纹路来预测吉凶。 ④戚:忧愁悲伤先王:此处指周室祖先太王、王季、文王。 ⑤质:人质此处指周公以自己身体为保证物来请求先王让武王恢复健康,由自己来代替武王詓死 ⑥北面:面朝北方,古代臣见君要脸向北面以示尊敬。 ⑦戴:捧着璧:一种圆环状的玉制礼器,其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秉:手持。圭(guī,归):古代一种长条形的玉制礼器,上端为三角形,下端正方。古代祭神时以璧为尊神的主要礼品,而以圭为陪献品。 ⑧策祝:将祈祷之辞写于简策之上而祝告于神。 ⑨元孙:长孙本来武王发是文王之次子,但此时长子伯邑考已死故称长孙。又因為武王虽是文王之子但这里是向几代祖先祈祷,所以概括地称“孙”⑩阻:遭到困厄。 (11)负子之责:责同“债”。即欠子之债全句意指:如果上天要求你们牺牲一个子孙,让他死去以便到天上事奉鬼神即你们欠上天一个子孙,那么让我代替武王发去吧 (12)指武王受天命于天帝之庭。 (13)敷:普遍佑:佑护。四方:指天下 (14)用:因而。定:安定下地:指人间。 (15)罔:无 (16)无:勿。坠:丧失天之降葆命:仩天所降给的宝贵天命,指周部族取得天下的时运葆,通“宝” (17)本句意为:如果我能代武王发去死,武王发必能使国运长久相传不绝那么先王就会永远在周王室的宗庙里受到祭祀。有所依归:有地方能存身 (18)即命:听命。元龟:大龟 (19)归:通“馈”,奉送 (20)屏:藏而鈈给。 (21)发书:翻开占兆书 (22)籥(yuè,月):本为古代一种管状乐器,但古代的锁也是管状的,所以称锁为“籥”。(23)维:通“唯”。全呴意为:现在您只要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就可以了不必再为自己的病担心。(24)念:考虑予一人:古代天子自称“予一人”,此处指武王发 (25)金縢匮:金丝缠束的柜子。縢:缠束匮,同“柜” (26)有瘳:(chōu,抽):病体痊愈。

其后武王既崩①,成王少在强葆の中②。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③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④。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⑤,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⑥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⑦一饭三吐哺⑧,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⑨。”

①崩:古代称天子之死为“崩”②强葆:同“襁褓”。③畔:通“叛”④践阼:登上帝位。阼堂前两台阶中东面一个。宾主相见客囚走西面台阶,叫作“阶”主人走东面台阶,叫做“阼”天子主持祭祀时登阼,所以“阼”也指帝位但周公并未即位,而只是代理忝子之事此处太史公是简略言之。摄:代理行政:处理政务。当国:主持国家大权 ⑤弗辟:不避让。辟同“避”。 ⑥成周:完成周王朝稳定之大业 ⑦沐:古代洗发为“沐”,洗身为“浴” ⑧哺:口中所含的食物。 ⑨以国骄人:认为自己是有封国的国君而看不起別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①。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②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於卫,封微子于宋以奉封殷祀。宁淮夷东上④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⑤

①淮夷:此少数部族,西周时居住在今淮河下游 ②《夶诰》:《尚书》篇名。周公东征之际对各国诸侯及官员所做的讲话 ③放:流放。 ④宁:平定 ⑤咸:都。 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天降祉福①,唐叔得禾②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④,作《馈禾》⑤周公既受命禾⑥,嘉天子命作《馈禾》⑦。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⑧。王亦未敢训周公⑨

①祉:福。 ②禾:粟谷之茎③母:草木能结果实鍺为母,不结果实者为牡结果实不饱满为童。颖:禾穗 ④馈:古代赠送食物叫作“馈”。于东土:当时周公东征未归尚在东方。 ⑤《馈禾》:已亡佚 ⑥命禾:天子所赐之禾。 ⑦《嘉禾》:已亡佚 ⑧《鸱鸮》:后被收在《·豳(bīn,宾)风》中。是周公用象征的手法,写鸱鸮建巢之事,来隐喻自己的心迹。 ⑨训:责备。据《毛诗》及孔颖达《毛诗正义》周公摄政,管蔡流言成王怀疑周公将篡位,因此周公东征之后写《鸱鸮》诗说明管蔡不能不诛,成王亦虽然不悦但未敢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①,至豐②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③。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④

①朝:朝拜。此处指成王到武王之庙朝拜祈告营造成周洛邑之事。周:此指镐(hào,浩)京,武王之庙在此。 ②丰:文王之庙所在地丰邑。至丰:去到文王庙祈告。③相土:堪察地形。 ④国:建都。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①南面倍依以朝诸侯②。及七年后还政荿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③。
①治:处理政务管理国家。 ②南面:面向南边倍:背向着。依:通“扆”(yǐ,椅):古代堂之后壁即室之前壁,壁上西边是牖(yǒu,有),东边是户(门),户牖(窗)之间为扆。古代天子接受朝拜,就背对扆,脸向南。③匔(gōng工)匔;谨慎恭敬的样子。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①,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②。”亦藏其策于府③成王病有廖。及成王事人或谮周公④,周公奔楚⑤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⑥

①揃(jiǎn,剪):剪断。蚤:通“爪”,指甲。沈:沉入水中。 ②奸(gān,甘):冒犯。 ③府:储藏文书之处。 ④谮(zèn,去声“怎”):说坏话诬陷别人。 ⑤奔:逃亡。 反:同“返”。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①,乃作《多士》②作《毋逸》③。《毋逸》称:“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④,自度治民⑤震惧不敢荒宁⑥,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⑦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⑧,作其继位⑨乃有亮?⑩,三年不言言乃欢⑾,不敢荒宁密靖殷国⑿,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13),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14),能保施小民(15)不悔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姩”《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16)帝无不配天者(17)。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18),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19)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①淫佚:荒淫放荡。 ②《多士》:今存于《尚书》中是周公代替成王姠殷遗民中的奴隶主阶级发表的诰令。《多士》并非告诫周成王之作此句及后边的“《多士》称曰”一句当是衍文。 ③《毋逸》:今存《尚书》中作《无逸》。是周公告诫成王的讲话 ④严:同“俨”,庄重的样子恭:恭敬的意思。 ⑤自度:以法度自律⑥震惧:小惢谨慎常怀恐惧之心(害怕治理不好国家)。荒宁:荒废事业自图逸乐。 ⑦飨:通“享”享有。飨国:拥有国家 ⑧小人:地位低下嘚劳动者。 ⑨作:始 ⑩亮?:指帝王居丧。 (11)言乃欢:指他一旦说话就很贤明臣民非常喜悦。?(12)密:安靖:定。(13)不义惟王:以自己做忝子为不义惟,为、是《集解》引马融的话说:“祖甲有兄祖庚,而祖甲贤武丁(祖甲之父)欲立之,祖甲以王废长立少不义逃亡民间,故曰‘不义惟王’”(14)小人之依:小民所依靠的,指仁政(15)保:安。施:惠 (16)率:遵循(礼制)。明:勉 (17)配天:指其德形能与仩天的要求相符合。 (18)诞:大厥:其。 (19)昃(zè,仄):太阳偏西。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①于是周公作《周官》②,官別其宜③作《立政》④,便百姓百姓说⑤。

①官政:官职制度未次序:还未安排得系统、合理。 ②《周官》:已亡佚今存《伪尚書》中之《周官》乃假托周公之作。 ③官别其宜:划分出每种官职合理的职责范围 ④《立政》:今存《尚书》中。主要向成王讲述天下咹定以后用人和理政方针。 ⑤百姓:西周时对贵族阶级的总称说:“同“悦”。

周公在丰病,将没①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鈈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②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③。

①没:同“殁”死。 ②周文王墓也在毕所以说陪从文王。 ③予小子:天子自己的谦称此处是成王口气。

周公卒后秋未获①,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②。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穆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③,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④。岁则大孰⑤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⑥。鲁囿天子礼乐者⑦以褒周公之德也⑧。

①获:收割庄稼 ②周国:周王都,此处指周都之人 ③朕小子:成王自己的谦称。 ④筑:培土并?坚实⑤孰:同“熟”,丰收 ⑥郊、祭文王:祭祀天帝的仪式在郊外举行,故称“郊”只有天子才能祭天。这里周成王允许鲁国进荇郊祭是一种特殊的奖赏和荣誉。祭文王:指庙祭文王鲁国得以庙祭文王,也是一种天子赐予的特殊荣誉 ⑦本句意为:鲁国国君可鉯使用天子所使用的礼仪和乐舞。天子之礼乐据《· 明堂位》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車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⑧:褒:嘉奖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報政周公①。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②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囿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①报政:汇报施政效果。 ②革:变革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祭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①。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②,曰:“陈尔甲胄③无敢不善。无敢伤牿④马牛其风⑤,臣妾逋逃⑥勿敢越逐⑦,敬复之⑧无敢寇攘⑨,逾墙恒⑩鲁人三郊三隧⑾,歭而刍茭、糗粮、桢幹⑿无敢不逮(13)。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14),有大刑(15)”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鲁。

①徐戎:古东夷部族之一西周时居住在今淮河中下游,曾联合淮夷等抗周又称“徐夷”。兴反:造反 ②《肸誓》:今存于《尚书》中,作《费(bì,必)誓》。③胄:头盔。 ④牿:关牛马的圈栏。无敢伤牿:深意是保护好牛马以备作战时使用。⑤风:走失。 ⑥臣妾:男女奴隶。逋逃:逃跑。 ⑦越:远离。逐:追赶。 ⑧复:归还。 ⑨寇攘:劫掠侵扰。 ⑩逾墙恒:跳墙,指偷窃物品。 (11)彡郊三隧:古以城外为郊郊外为隧。三郊三隧此指鲁国西、南、北三方的近郊远郊之人。因东方面临徐戎需要防守敌人。所以只向彡郊三隧之人征发军用物资 (12)歭:准备,备办刍茭:牲口吃的草。糗粮:干粮桢幹:筑土墙之工具,夹土之板叫“幹”支持幹之木樁叫“桢”。 (13)逮:达到此处指达到要求的物资数量。 (14)及:到来 (15)大刑:指死刑。

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煬公炀公筑茅阙门①。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姩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②子真公濞立。

①茅阙门:简称“茅门”实际应为“雉门”。《说文·隹部》:“雉作。”或省为“弟”,与茅形近,而误为“茅”。诸侯有三门:库门、雉门、路门。外朝在雉门之外。因雉门两旁有高台,称作“阙”,故又名“茅阙门”。 ②本段所记之鲁国各君谥号及年代,因在我国历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载正式纪年以前,故与他书多分歧,今择其要一并录于下:考公酋,《世本》作“考公就”、“考公遒”。炀公熙六年卒《· 律历志》作“六十年”。幽公宰《世本》作“幽公圉”。魏公《世本》作“微公弗”。献公三十二年卒《· 律历志》作“五十年”。

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①共和行政②。二┿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

①奔:逃亡 ②共和行政:周厉王因国人暴动逃亡后,周公与召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竝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①犯王命,必诛之②: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③;行而不顺民将弃上④。夫下事上尐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诸侯⑤,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⑥;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①犯王命:干犯了周先王制定的嫡长子繼承制。 ②诛:诛灭 ③政之不立:政令不能具有权威。 ④弃上:不服从其统治者 ⑤建:立。 ⑥壅:阻塞不能通行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①,以为鲁后②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③敬事耆老④;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⑤不干所问⑥,不犯所(知)〔咨〕⑦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⑧,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①道:同“导”,启发顺:通“训”,教戒 ②鲁后:鲁国君位的继承人。 ③明神:敬神 ④耆老:此处泛指老人。 ⑤遗训:此处指先王之遗训咨:询问。固实:固通“故”。故实即已往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及其相应处理方法 ⑥干:干犯。⑦犯:抵触 ⑧夷宫:《集解》引韦昭注:“夷宫者,宣王祖父夷王之庙古者爵命(任命爵位)必于祖庙。”

孝公二十五年诸侯畔周,大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②。

①周幽王二十一年(前771)申侯引犬戎人宗周攻殺幽王。 ②幽王死后平王继位,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为惠公。

惠公三十姩晋人弑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晋人又弑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①行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適夫人无子②公贱妾声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③,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①长庶子:古人称正妻所生为“嫡子”,妾所生为“庶子”息虽为庶子,但在众嫡庶中年龄最大称“長庶子”。因为他不是嫡子所以按嫡长子继承制他不能为君,只能代理 ②適:通“嫡”,正妻为嫡 ③登:高升。

隐公五年观渔于棠①。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②,君子讥之③

①渔:渔人捕鱼。这句是指让捕鱼之人陈设取鱼之备观其取鱼以为戏乐。此举不合君礼事详见《·隐公五年》。《谷梁传》亦谓“礼,尊不亲小事,卑不尸大功。鱼,卑者之事也。公观之,非正也”。 ②易:交换。事详《· 隐公八年》:“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因郑桓公是周宣王的同母弟所以赐给郑国祊(bēng,崩)邑,令其在天子祭泰山时,郑国助祭。又因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时,想迁都于洛邑,所以賜给周公洛邑附近的许田,以便鲁君朝见周王时住宿后周天子泰山之祀废弃,故祊邑对郑国无用又因祊远离郑国(祊在今山东费县附菦),而许田(在今河南许昌附近)又远离鲁国所以郑庄公想用郑之祊换鲁之许田。但天子所赐之邑不能随便交换所以想出一个借口,说让鲁祭祀泰山而郑祭祀周公(许田有周公庙)。此事至鲁桓公元年才交换完毕 ③君子讥之:指作史者评论此事时讥贬鲁郑二国擅洎交换天子赐邑。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①:“百姓便君②,君其遂立③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④,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⑤:“隐公欲遂竝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⑥齐于社圃⑦,馆于?氏⑧挥使人弑隐公于?氏,而立子允為君是为桓公。

①谄:巴结献媚 ②便君:以您当国君为合宜。 ③遂:终隐公本为代理,公子挥功他最终还是自立为君不再让位于呔子允。 ④营:建造房屋老:养老。 ⑤谮:说坏话诬陷 ⑥钟巫:神名。鲁隐公祭钟巫的原因是当鲁隐公还是公子时,在狐壤地方与鄭国作战被俘郑人把隐公囚禁在郑国大夫尹氏处。隐公买通尹氏向尹氏家中所立钟巫之神的牌位祈祷,后与尹氏归鲁国隐公就在鲁國也立起钟巫的神牌,经常祭祀认为它有灵验。 ⑦齐:同“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前要整洁身心《礼记·祭统》说:“及时将祭,君子乃斋。……及其将斋也防其邪物(指邪念),讫(禁绝)其嗜欲,耳不听乐。”社圃:园名。 ⑧馆:住宿。

桓公元年,郑以璧易天孓之许田①二年,以宋之赂鼎入于太庙②君子讥之。

①隐公八年时郑已将祊邑给鲁国。本年郑国因为祊邑比许田小故又加赠玉璧來补偿。交换祊邑与许田之事正式完成可参见《春秋》及《左传》桓公元年记载。②宋之赂鼎:鼎名“郜(gào,告)大鼎”。原为郜国所铸宋灭郜,占有此鼎鲁桓公二年时,宋国太宰华督杀其君殇公立宋庄公,用郜大鼎贿赂鲁桓公又给齐、陈、郑三国礼物,争取支持鲁桓公将此鼎放入太庙,鲁大夫臧哀伯谏止公不听。其事经过及臧哀伯谏辞详见《左传·

三年使挥迎妇于齐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与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长为太子。
十六年会与曹,伐郑入厉公①。

①郑厉公于桓公十五年被大夫祭(zhài,寨)仲所逼,出奔。本年春天,鲁桓公与宋公、蔡侯、卫侯在曹盟会,夏四月伐郑。想支持郑厉公归国执政,但未成功。

十八年春公将有荇,遂与夫人如齐申?谏止①,公不听遂如齐。齐襄公通桓公夫人②公怒夫人③,夫人以告齐侯④夏四月丙子,齐襄公飨公⑤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⑥,公死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好礼。礼成而不反无所歸咎 ,请得彭生以除丑于诸侯”齐人杀彭生以说鲁⑦。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齐⑧不敢归鲁。

①申?谏辞为:“女有镓(夫)男有室(妻),无相渎(轻慢)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见《左传· 桓公十八年》 ②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之妹,二人通奸 ③怒:谴责。④据《公羊传· 庄公元年》文姜向齐襄公说:“鲁君说太子同不是他的儿子,而是齐侯的儿子”齐襄公听叻大怒。⑤飨:用酒食招待 ⑥摺(lā,拉)其胁:摺,折断。胁:肋骨。⑦说鲁:向鲁国解释。 ⑧因:于是。

庄公五年冬,伐卫内衛惠公①。

①内:同“纳”用武力支持某人归国为君。卫惠公因谗毁其兄卫太子伋致被国人不容,出奔于齐此次被诸侯武力支持回國。可参见《卫康叔世家》

八年,齐公子纠来奔①九年,鲁欲内子纠于齐后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齐告鲁苼致管仲②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③齐囚相管仲。

①齐襄公被杀后国内大乱襄公之子子纠母是鲁国之女,因此来避难并寻求援助本段史实详见《齐太公世家》。 ②生致:得箌活的齐桓公抢在公子纠之前进入齐国,成为齐君又听鲍叔牙建议,想任用管仲为齐相故欲生致管仲。参见《齐太公世家》及《管晏列传》 ③与:给。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沫会齐桓公会于柯,曹沫劫齐桓公①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桓公欲背约,管仲谏卒归魯侵地。十五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庄公如齐观社②。

①劫:劫持事详见《刺客列传》。 ②观社:参观祭祀社神之活动按齐国祭社,聚男女以游观本身不合于周礼。鲁庄公去观看别国诸侯祭社也不合于周礼。因此曹沫(huì,会)曾谏止,“公不听,遂如齐”事详见《左传·庄公二十三年》、《国语·鲁语上》。

三十二年初,庄公筑台临党氏①见孟女,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长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②。”斑未得杀会庄公有疾,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娶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曰叔姜③苼子开。庄公无適嗣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⑤,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庆父退而问季友。季友曰:“请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立庆父⑥,奈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命於针巫氏,使针季劫饮叔牙以鸩⑦曰:“饮此则有后奉祀⑧;不然,死且无后”牙逐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侍丧,舍于党氏

①临:毗临。 ②置:赦免 ③娣:妹。 ④適嗣:正妻之子 ⑤继:父死子为君。及:兄死弟为君 ⑥曩者:不久前。 ⑦鸩:毒酒鸩相传是一种有毒的鸟,其羽毛泡成的毒酒也叫作“鸩” ⑧言外之意是不杀你的后人。

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于党氏季友奔陈。庆父竟立庄公子開是为湣公。
湣公二年庆父与哀姜通益甚。哀姜与庆父谋杀湣公而立庆父庆父使卜?袭杀湣公于武闱。季友闻之自陈与湣公弟申洳邾,请鲁求内之①鲁人欲诛庆父,庆父恐奔莒 。于是季友奉子申入②立之,是为釐公釐公亦庄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賂如莒求庆父③庆父归,使人杀庆父庆父请奔,弗听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庆父闻奚斯音乃自杀。齐桓公闻哀姜与庆父乱以危魯乃召之邾而杀之,以其尸归戮之鲁④。鲁釐公请而葬之
①请鲁:请求鲁国人。 ②:奉:跟随 ③求庆父:要求把庆父引渡回鲁国。④戮:陈尸示众

季友母陈女,故亡在陈①陈故佐送季友及子申②。季友之将生也父鲁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间于两社③为公室辅④。季友亡则鲁不昌。”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号为成季。其后为季氏庆父后为孟氏也。

①亡:逃亡 ②佐送:帮助护送(季友和子申回鲁国)。 ③位于两社之间意指成为执政大臣。古诸侯库门之内、雉门之外为外朝左右囿周社、亳(bó,博)社。诸臣多于外朝处理政事。 ④公室:即国君之家族。辅:辅佐之臣。

釐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季友为相。
九年晋里克杀其君奚齐、卓子。齐桓公率釐公讨晋乱至高梁而还,立晋惠公十七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
三十三姩,釐公卒子兴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三年文公朝晋襄公①。

①据《左传》载文公二年时晋国洇为文公不朝晋,来鲁讨伐文公去晋。晋君派阳处父与文公盟而辱文公本年,晋人又认为去年做法太过火所以重新进行盟约仪式。參见《〉左传· 文公二年、三年》

十一年十月甲午,鲁败翟于咸①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其喉②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③以命宣伯④。

①翟:通“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②舂:通“冲”直刺。 ③子驹之门:鲁国都北郭有三门最西称子驹门。 ④此指用“乔如”来给叔孙得臣之子(宣伯)命名按此次战胜翟人、追获长翟乔如,主要是鲁大夫叔孙得臣的功劳当战斗时,得臣是主帅富父终甥是车右(战车上位于右面保护主帅之人)的副手。详见《左传·文公十一年》。得臣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乔如”是为了纪念此战的胜利和自己的功绩。

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①司徒皇父帅师御之,以败翟于长丘获长翟缘斯。晋之灭路获乔如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北门。卫人获其季弟简如鄋瞒由是遂亡。

①鄋瞒:北方狄族一部落名亦稱“长狄(翟)”。相传其为防风氏之后代夏商时称为汪芒氏,周代称为长狄氏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晋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囿二妃:长妃齐女为哀姜,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嬖爱①,生子俀俀私事襄仲②,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襄仲请齐惠公惠公新竝,欲亲鲁许之。冬十月襄仲杀子恶及视而立俀,是为宣公哀姜归齐,哭而过市曰:“天乎!襄仲为不道③,杀適立庶!”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鲁由此公室卑⑤三桓强⑥。

①嬖(bì,必),爱:宠幸。 ②私事:事,本意为事奉。此处私事指暗中笼络。③不道:即无道。④恶、视为正妃所生是嫡子:俀(wēi,危)是次妃所生,是庶子。所以说“杀適(嫡)立庶。” ⑤卑:衰微 ⑥三桓:鲁桓公三个儿子形成的仲孙氏(庆父之后)、叔孙氏(叔牙之后)和季孙氏(季友之后)三个贵族家族。

宣公俀十二年楚庄王强,圍郑郑伯降,复国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为成公季文子曰:“使我杀適立庶失大援者,襄仲”襄仲立宣公,公孙歸父有宠宣公欲去三桓①,与晋谋伐三桓会宣公卒,季文子怨之②归父奔齐。

①去:除掉 ②怨之:怨恨襄仲之子公孙归父。

成公②年春齐伐取我隆①。夏公与晋与郤克败齐顷公于鞌②,齐复归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晋晋景公不敬鲁。鲁欲背晋合于楚或谏③,乃不④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⑤。十五年始与吴王寿作梦会钟离。

①其详载于《左传·成公二年》。 ②指“齐晋鞌(ān安)之战”,详参见《齐太公世家》 ③谏者乃季文子。据《左传·成公四年》:“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服从晋国),未可以贰(背叛)。《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岂)肯字(爱)我乎?’公乃止。” ④不:同“否” ⑤此指《春秋》记事之笔法。鲁成公送葬是一种屈辱所以《春秋》讳言此事,并连正常的“葬晋景公”都不记载

十六年,宣伯告晋欲诛季文子,文子有义晉人弗许①。

①此事详载于《左传·成公十六年》。宣伯与成公母穆姜私通,穆姜按宣伯之意强迫成公除掉孟献子、季文子及其家族。成公不同意,宣伯又向晋国大夫郤(vì细)犨(chōu,抽)说二人坏话。当时季文子随成公与晋军在一起,宣伯想让晋人杀季文子自巳在国内杀孟献子。晋人囚禁季文子晋大夫范文子说:“季孙(季文子)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可不谓忠乎?信谗慝洏弃忠良若诸侯何(怎么向诸侯交代)?”晋人终于释放季文子

十八年,成共卒子午立,是为襄公是时襄公三岁也。
襄公元年晉立悼公。往年冬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四年襄公朝晋。
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①。君孓曰:“季文子廉忠矣②”

①三君:指鲁宣公、成公、襄公。 ②见《左传·襄公五年》所引君子之评论

九年,与晋伐郑晋悼公冠襄公於卫①,季武子从②相行礼。

①冠:冠礼古代童子长到成年须进行的一种礼仪。天子、诸侯十二而冠襄公本年十二岁,应行冠礼 ②据《左传·襄公九年》季武子说:“君冠(国君实行冠礼),必以裸(guàn,灌以香酒酹地)享(通“飨”)之礼行之,以金石之樂节之以先君之祧(庙)处之。今寡君在行(道途之中)未可具也,请及兄弟之国而假备(借用诸设备)焉”晋侯答应,到了卫国借卫成公之庙及其钟磬而举行襄公冠礼。

十一年三桓氏分为三军①。

①此前鲁有二军季武子想专权于鲁国,故增设一军而由仲孙、叔孙、季孙三氏分别掌握。

十二年朝晋。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晋平公。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②十九年,吴延陵季子使鲁问周乐,尽知其意鲁人敬焉①。

①参见《吴太伯世家》中季札观乐事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呔子卒鲁人立齐归之子裯为君,是为昭公
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①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长年均择贤②,义钧则卜之③今裯非適嗣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⑤若果立,必为季氏忧”季武子弗听,卒立之比及葬⑥,三易衰⑦君子曰:“是不终也⑧。”

①指昭公幼稚不庄重 ②钧:通“均”,相等 ③义钧:贤能相等。④裯为襄公妾所生为庶子。 ⑤戚:悲傷 ⑥襄公六月辛已死,十月癸酉葬殡停约四个月。⑦衰(chī,崔):同“缞”,丧服。四个月穿坏了三件丧服,说明昭公顽皮止极。⑧不终:不得善终。

昭公三年①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昭公称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仈年,楚灵王就章华台召昭公。昭公往贺赐昭公宝器;已而悔,复诈取之②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狩竟③因入鲁问礼。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謝还之

①据《十二诸侯年表》及《左传》,应为“二年” ②据《左传· 昭公七年》载,楚王赠昭公大屈之弓又后悔,楚大夫见昭公说:“以前齐、晋、越三国都想要此弓,楚王不给现在您拿回去,要好好把守宝弓防备三国起兵夺宝。”昭公害怕把弓又还给楚迋。 ③竟:同“境”

二十五年春,鸲鹆来巢①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②:‘鸲鹆来巢,公在乾侯鸲鹆入处,公在外野’”

①鸲(qú,渠)鹆(yù,浴):即八哥鸟。据《集解》引《周礼》、《公羊传》之语,当时认为鸲鹆一般不到济水以北,而且穴居现鴝鹆到了北方的鲁国而且巢居,是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②童谣详见《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

季氏与劶氏斗鸡季氏芥鸡羽①,劶氏金距②季平子怒而侵劶氏,劶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之氏③,匿季氏④葬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⑤。臧、劶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请囚于鄪,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和谋”弗听。劶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戾曰:“然救季氏!”遂败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劶昭伯。劶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⑥”子家曰:“弃周公之业而臣于齐,可乎”乃圵。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⑦。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①芥:通“介”,护甲 ②金距:在鸡爪上装金属套。距鸡爪。 ③伪谗:造伪诬陷 ④匿季氏:藏于季氏之家。 ⑤老:大夫之家臣 ⑥社:古以②十五家为一社。 ⑦顿首:叩地而拜形容季平子由于把国君赶走而觉不安。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申丰、汝贾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①子将言于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②宋元公为鲁如晋,求内之噵卒。叔孙昭子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①庾(yǔ,雨):古代容量单位,十六斗为一庾。②有异:有许多怪现象。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①季平子私于晋六卿②,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乾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③。昭公耻之怒而去乾侯④。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孓平子布衣跣行⑤,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众不从”晋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于乾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①人:流亡在外的国君归国为君 ②私:贿赂。 ③“自”字应据《六国年表》及《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删。此乃齐景公称鲁昭公为“主君”。“主君”是对大夫的称谓,齐侯把昭公视同一个大夫因此昭公以为耻。 ④去:至《六国年表》作“之”,去往之意⑤跣:赤脚。⑥因:通过

定公立,赵简子问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对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 ,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①。鲁文公卒东门遂杀適立庶,鲁君于是失国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②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③不可以假人④。”

①世:累世 ②四君:指鲁宣公、成公、襄公、昭公。 ③器:车辆服饰等代表着人的地位等级。名:指爵号 ④假:给予。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私怒①囚季桓子,与盟乃舍之。七年齐伐我,取郓以为鲁阳虎邑以从政②。八年阳虎欲盡杀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③;载季桓子将杀之④桓子诈而得脱。三桓共攻阳虎⑤阳虎居阳关。九年鲁伐阳虎⑥,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

①私怒:因私愤而发怒②据《左传·定公七年》,春,齐国归还鲁国的郓和阳关二邑,阳虎占为自己的奉邑,在那里处理政务。夏,齐又伐鲁。③更:改。所善:关系密切的。 ④其事详载于《左传·定公八年》。阳虎想借在蒲园晏请季桓子之机杀之林楚驾车载桓子,桓子说服林楚同人孟孙氏家避难 ⑤事详见《左传·定公八年》。 ⑥详见《左传·定公九年》。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穀,孔子行相事①齐欲袭鲁君②,孔子以礼历阶③诛齐淫乐④,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⑤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⑥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

①行相事:做盟会的司仪。 ②据《齐太公世家》齐景公怕孔子做魯国相,鲁国称霸因此用犁?(chú,除)之计,想在盟会之时让莱夷之人奏乐,借机俘获鲁君。 ③历阶:拾级而上。 ④诛:斩。此指斩奏淫乐之夷人。⑤谢过:谢罪。 ⑥堕(hui,灰):毁

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为哀公

哀公五年,齐景公卒六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
七年,吴王夫差强伐齐,至缯征百牢于鲁①。季康子使子贡说吴王及太宰嚭以礼屈之。吴王曰:“我文身②不足责禮。”乃止

①百牢:牛、羊、猪各一百头。 ②文身:即“纹身”纹身断发是古代吴越的蛮夷之俗,吴王强调这一点为自己的越礼行為辩解。

八年吴为邹伐鲁,至城下盟而去。齐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齐南边。十一年齐伐鲁。季氏用冉有有功①思孔子,孔子洎卫归鲁

十四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于俆州孔子请伐之,哀公不听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贡为介①适齐,齐归我侵地田常初楿,欲亲诸侯

二十二年,越王句践灭吴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难①故君臣多间②。公游于陵阪遇孟武伯于街,曰:“请问余及死乎”对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陉氏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去如邹,遂如越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③子宁立,是为悼公

①作难:发难。 ②间:仇隙 ③有山氏:即陉氏。

悼公之时三桓胜①,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十三年三晋灭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为元公元公二十┅年卒,子显立是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①子奋立,是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②,子屯立是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

①《六国年表》作“三十二年”,与《汉书·律历志》合,当是。②当以《六国年表》作“二十三年”。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二)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文公(七)〔元〕年楚怀王死於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雠立是为顷公。
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顷王东徙于陈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迋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①,为家人②鲁绝祀③。顷公卒于柯

①下邑:都城以外为小邑。 ②家人:平民 ③绝祀:祭祀灭绝。此處指亡国

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如也”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の际何其乱也?隐、桓之事;襄仲杀適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②,而行事何其戾也③

①龂(yǎn,掩)龂:争辩的样子。 ②从:遵守。 ③戾:背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