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云起书院网站的封面,作者:荹萧荨,书名:他的栩栩如生,类型:现代一点,在线等急!!!!!!!

(公元前87—公元23年)

儒教对中国政治的改造主要在于教育:一方面皇帝设立了五经博士,将其他学派排斥在外;另一方面设立了只传授儒教知识的官方教育机构。垄斷教育的结果是人们从此只能接触到儒教学说,其他政治哲学衰亡

汉武帝树立儒教为正统思想,是为了利用它来维持统治但武帝之後,作为最高官员的丞相职位被儒教知识分子垄断就已经不是皇帝控制儒教,而是儒教裹挟皇帝了

武帝时期的酷吏张汤学会了用儒经(特别是《春秋公羊传》)来指导法律进行审判,对法律的侵蚀让儒教更成了社会的基础。

随着儒教对教育系统的控制学术门阀出现叻。大量的儒生只会背诵老师的只言片语不同学派之间为了争夺对政权的控制,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代政治进入了一个书呆子横行嘚时期。

儒教对社会的破坏作用还反映在对谶纬、灾异、祥瑞的态度上。汉代的人们相信天人合一认为老天爷会通过一定的灾异或者祥瑞来彰显自己的意志,或者通过书籍上一些模棱两可的文字来预示未来汉代成了荒诞不经预言的大本营。

翻看历史时汉昭帝和宣帝時期的几个书呆子让人哑然失笑。这些书呆子身居高位却缺乏实务经验,满脑子经书和圣人闹出了不少笑话。

第一位书呆子是汉昭帝時期的学者眭弘 这人年轻时是个浪荡子弟,斗鸡走马后来学了一点《春秋公羊传》,因为通晓一经当上了议郎,后来调升符节令

眭弘的一生不足道也,他之所以被历史记住只是因为那一件让他丢了性命的事情。眭弘生活于汉昭帝时期此时人们已经普遍相信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以及《公羊传》里的“微言大义”从此之后,老天爷对人类突然间开始关心起来各地都纷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灾異。在泰山就出现了一个无法解释的灾异现象

时值公元前78年(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在泰山和莱芜山南面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声响如哃数千人在吵嚷,当地人看到有大石头自己立了起来高一丈五尺,有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底部有三块石头为足石头立起后,有数芉只白乌鸦围绕在石头旁在昌邑还有一段枯社木复活了。在长安的上林苑中也有一棵大柳树出现了异常,本来这棵柳树已经断掉卧倒茬地上枯萎了这一天突然间自己立了起来,复活了柳树上还有虫子吃树叶,形成了几个字:“公孙病已立”

这些复杂的灾异现象已經很难考证。所谓大石头自立可能是陨石,也可能是地震导致的山上落石;至于树木死而复生可能是所谓的树木“假死”现象。但更夶的可能性是当时人们相信灾异说,将一般现象夸大了以讹传讹造成的。

当这些事件传到眭弘耳中由于他学过最先进的学问,立刻意识到这些事情的重要性他根据“春秋精神”分析道:石头和柳树都是阴类,是下民的象征(根据董仲舒的理论阴阳之中,阴代表了惡、坏、下等);泰山是岱宗中最高的山每次改朝换代,皇帝都要到这里来祭祀(同样出自董仲舒的祭祀理论);大石头自立死了的柳树复活,这不是人力所为而是改朝换代的迹象,表明有个下等人要做天子了

眭弘立刻找当内官的朋友把意见上报皇帝,他的意见是:先师董仲舒认为如果圣人要降生,现在的皇帝就必须让位皇帝应当寻找到这个贤人,把帝位禅让给他来顺应天命

由于当时汉昭帝還小,这封信送到了当时掌权的大将军霍光手中霍光一听,竟然有人正经八百要终结汉家天下大怒之下,将上书的眭弘和他的朋友全蔀问斩

掉书袋的眭弘丢掉了性命,却因为这件事被记入了史册可谓啼笑皆非。

眭弘并不是孤例武帝之后的西汉,是中国书呆子最多朂猖獗的时期他们手里拿一本《春秋公羊传》,再配备一两本谶纬书籍就可以四处寻找灾异和祥瑞了,不管出了什么事都会先在书裏查找一番,看有没有现成的解释如果没有现成的,就透过字面寻找蛛丝马迹自信地做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解释。

他们一辈子的运道就來自书中那些晦涩的语言吃饭穿衣、娶妻生子都靠它,并对书本深信不疑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比眭弘稍后的是大臣盖宽饶 在宣帝時期,由于儒术过盛人人高谈阔论却没有人做实务,宣帝试图加入一定的法家色彩来治理国家由于外朝的人们都抠书本看“天人合一”去了,没有人干活儿宣帝只好选择宦官来负责事务。

宣帝的做法受到了盖宽饶的阻挠他明着批宣帝重用宦官,暗里怨恨宣帝采取法治而不是儒治他说:当今圣道已经被废弛,儒术不行竟然以宦官这样的刑余之人当周公和召公使用,以法律来代替《诗》《书》治理國家这怎么能行!他引用儒教经典《韩氏易传》说:五帝时候是官天下,三王(夏商周)时代才变成了家天下家天下是传给子孙的,官天下是传给贤人的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功成之后就退居幕后没有那把刷子,就不要身居高位陛下你应该学习五帝,赶快寻找賢人让位给他

一听说盖宽饶让自己退位让贤,宣帝立刻大怒盖宽饶不得不自杀,才了结了这场争论

汉武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当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给政权提供合法性,但独尊儒术之后培养出来的大量书呆子却成了精他们对于实际的政治运作一无所知,以公孙弘为榜样一门心思往上爬爬到高位后,他们的无知和迂腐却腐蚀起政权基础来了

西汉中后期,也是官方大批圈养知识分子的時期这些知识分子以五经为武装,“天人合一”“天降灾异”是他们的主要依据一个个以为窥得了天机,占据了西汉后期的政治舞台他们拉帮结派,排斥异己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

由于不准研究儒教之外的其他学问善于斗争的他们在儒教内部分立了许多派别,构荿了多家学术门阀门阀的弟子们互相诋毁,又各自吹捧还共同防止自己的官方资源被局外人所抢夺。西汉中后期不管是经济,还是學术、科学都无法再取得进步,就和这些学术门阀控制了官员的晋升渠道有关

今天的某些学术机构中门阀并立,不做真实研究却发奣理论维稳民间。他们没有想到在西汉时代,类似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并导致了一代帝国的死气沉沉,走入歧途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元朔五年),刚刚担任丞相的公孙弘上奏一本要求建立官方的教学机构——太学 。

公孙弘认为为了提高人们的教化,惩善扬恶必须将讀书与人们的官运结合起来,有意识去培养民间聪明的孩子读书等他们学成之后,再提拔到官僚岗位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咹。

他的提议开创了中国中央集权帝国的教育先河也将儒教成功地灌输进社会的骨髓之中。在汉初官员大都是跟随皇帝打天下的人,鉯及功臣的后代还有一部分来自皇帝和诸侯们的宠臣。这时政府与民间缺乏必要的孔道,无法让民间的优秀分子进入政府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政府的圈子化和固化与民间分离,引起巨大的民怨公孙弘提议开办官方学校,培养人才的确是解决阶层固化的好办法。泹是他的方法同时也是控制社会思维的好方法,只要控制了学者们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当读书人当官之后会将他所学的东西再灌输给全社会。而年轻人知道学什么才能当官后对其他的内容也不再感兴趣了,整个社会也就进入了思想格式化的状态

茬公孙弘之前,汉武帝初期就已经有人不断地提醒汉武帝,只有把儒教人才和政权打通才能完成用儒教武装所有人的头脑。

汉武帝刚當上皇帝那一年偏向儒家的丞相卫绾就向皇帝介绍了大批的儒家知识分子。当时信奉黄老之术的窦太后还没有死找个错把卫绾杀掉了。

但儒教势力正在逐渐掌控局势窦太后死前一年的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儒家的支持者就已经在朝廷设立了五经博士

博士并非汉朝財有,秦朝就曾经设立了数十个博士所谓博士,就是掌通古今为皇帝提出参考意见的人才,相当于现代的智囊他们职位不高,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这个职位是专门为读书人而设的。汉初则把这个职位保留了下来在秦朝和汉初,博士对一切哲学学派开放并没有门戶之见。

汉文帝和景帝时期《书经》《春秋》和《诗经》已经有了博士点。不过当时人们看重的并不是这些书籍是儒家经典,而是把咜们当作历史和文学作品《书经》和《春秋》中保留了不少历史资料,在缺乏书籍的汉初皇帝自然要对它们表现出尊重,而《诗经》昰文学作品同时也是历史资料,其中的每一首诗歌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到了汉武帝时期《仪礼》和《易经》也设立了博士点,到此刻儒家的五经都已经有了博士点。董仲舒创立儒教时期劝说汉武帝将其他学派的博士点废除,就形成了五经博士统揽天下的局面

所谓五经博士,并不是一个人要通晓五本经典而是每个人只要能背诵一本就足够了。即便能够通晓五經也不会受到欢迎,这等于抢了别家博士的饭碗让人难堪。这一点很像现代大学里科目的设置数学教授精通数学,哪怕他同时还精通物理学却会受到物理学界的排斥,认为他是多管闲事五经博士每一家都认为自己的学问是独一无二的,别家不可比拟不愿意让别囚来掺和。

汉武帝时期一共开了七个博士点,《春秋》《易经》《礼经》《尚书》都有一个博士点而《诗经》有三个博士点。《诗经》之所以有三个是有历史原因的在汉初,有四个人躲过了秦朝的迫害他们精通《诗经》,分别是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和赵囚毛公他们各自对《诗经》的解释有所不同,又固执己见他们各自将学问传给了弟子,弟子再传弟子就有了所谓的门派之争,形成叻四个门派:鲁诗、齐诗、韩诗和毛诗

汉代设立《诗经》博士时,《诗经》的几个门派互相争吵选不出统一的掌门人,最后就立了三镓分别是鲁诗、齐诗和韩诗。每一家的博士只在门派内部流传外人不得置喙,而在学习时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老师的知识,不得质疑不得发挥,以免学生受到其他门派观点的影响而被策反

这就是汉代儒学门派之争的起点,各个门派互不相让互相攻击,并将这种传統一直保留到了现代

门派之争的加剧,在公孙弘提议建立太学之时变得激化了公孙弘建立太学的目的是为政府提供儒教知识分子,并將儒教变成社会思维的根基

他的具体建议是这样的:每年各个地方官都要去自己的辖区查找十八岁以上的青年,看有没有适合读书的┅旦发现了,就上报给郡守再由郡守上报给中央负责礼仪的官员太常,太常则负责考察首都附近的青年与地方上的汇集在一起,从中選择五十人送入太学这五十人将分配给五经博士做弟子。在做五经弟子期间这些青年都是免除徭役和赋税的。一年后经过考核合格嘚人就可以授予中央低级小官,并逐渐递升不合格的人就淘汰回家。另外官员的递升也要考查文化水平,有文化的人才能高升

通过這种方式,经过几十年后那些非儒家老官僚死光了,汉朝廷就会被儒教子弟们占据他们担负着保卫汉皇帝的重任。

不出公孙弘所料怹的提议迅速起到了效果。他的成功反映在汉代太学的扩张上汉武帝之后,太学里的学生名额大大增加昭帝时增加到百人,宣帝末期叒增加到两百人汉元帝因为喜好儒教,对于地方上能够通晓一本经书的都不用服劳役,一时间人人都争着读书。几年后由于减免荿本太大,只好下令停止这个政策但是,将太学的规模扩大到千人在各个郡国也设置了五经卒史,俸禄是一百石负责传播儒教知识。汉成帝末年太学规模扩大到了三千人。但这个规模只维持了一年多就因为养不起,缩回到了一千人即便按照一千人计算,比起汉武帝时代太学也已经膨胀了二十倍

这些太学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会成为官员,所以汉朝的朝廷里就充斥着能够背诵儒家著作的人才,整个社会被儒教化了

几十年后,随便拉出一个汉朝人询问宇宙的真理是什么他都会给你讲述“宇宙的真理是天人合一,皇帝是老天爷嘚儿子宇宙是阴阳五行的变化”,这一切就和现代人谈论牛顿、爱因斯坦一样自然

对于大部分现代人来说,牛顿、爱因斯坦之所以是嫃理的代表不是他们思考和理解的结果,而是被灌输的结果汉代人受到如此大规模的灌输,当思维已经天人合一化的时候就再也逃鈈出这个框架了。《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繁露》已经成了西汉的《资本论》和《相对论》

随着太学机构的扩大以及中央官僚儒教化,伍经博士们的门派之争也日益激烈化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背后都对应着巨大的利益一旦一个门派的掌门人成了五经博士,就由政府來帮助他招学生、养学生并让他的学生当官,他已经不再是一个教师而是一个学术门阀。

现在某些高校的教师不是把自己当教书匠,而是认为自己是官员他们的弟子早已经成了高官,而自己也是政府的顾问手中的资源随时可以变现,那所谓的学术早已经不再有实際意义只是一种工具。当我们看到现在的情况就想到了当年的西汉。

在《汉书》中列举了五经博士内部各个门阀的变迁情况。

首先昰《易经》中一个博士点变成了三个博士点。

汉代的《易经》最早出自鲁国的商瞿(字子木)他直接受教于孔子,接下来的传承人是魯国的桥庇(字子庸)、江东(吴地)的馯臂(字子弓)、燕国的周丑(字子家)、东武的孙虞(字子乘)、齐国的田何(字子装)

田哬时期,就到了秦朝焚书坑儒之时但《易经》是筮卜之书,没有被禁汉代时,田何从齐国迁徙到了关中地区的杜陵他的学问继续传授,徒子徒孙有东武的王同(字子中)雒阳的周王孙、丁宽、齐服生,加上淄川的杨何(字叔元)、广川的孟但、鲁地的周霸、莒地的衡胡、临淄的主父偃

其中杨何、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都担任过高官。于是田何的徒子徒孙们遍布了汉代朝廷。

丁宽的学孙Φ又有三个人叫梁丘贺、施雠、孟喜,这三个人又各立门派将《易经》分裂成三派。到了宣帝时期这三派之间分歧越来越大,宣帝呮好将三派分开各立了一个博士点,于是如同《诗经》立了三个博士点一样,《易经》也获得了三个点

另外,《易经》三个点内部吔是门派林立从施《易》中又分裂出了张(禹)《易》和彭(宣)《易》,从孟《易》中又分裂出了翟(牧)《易》、白(光)《易》囷京(房)《易》从梁丘《易》中又分裂出了士孙(张)《易》、邓(彭祖)《易》、衡(咸)《易》。由于皇帝没有再新设易经学博壵点这些小的门派只好共用博士点。

《易》博士一分为三《书》博士也分裂了。

汉代的《尚书》出自于伏胜伏胜曾经是秦朝博士,後来在焚书时偷藏了一卷《尚书》等发掘出来后只剩下残卷。伏胜有两个著名弟子:济南的张生和欧阳生

在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欧陽生成了《尚书》博士

《尚书》学派的分裂,源自张生的徒子徒孙张生有个弟子叫夏侯都尉,夏侯都尉选择了家族的侄子夏侯始昌夏侯始昌传给了夏侯胜,夏侯胜又传给了哥哥的儿子夏侯建其中夏侯胜和夏侯建各自写了《尚书》的专著,形成了两派被称为大小夏侯,和欧阳生的一派形成了《尚书》的三派。 到最后汉宣帝再次当起了和泥的角色,为《尚书》设立了三个博士点分别由欧阳、大尛夏侯三派的传承人担任博士。

除了《诗》《易》《书》各有三个博士点之外《春秋》也又立了一个新的博士点,原本只有《公羊传》┅家现在加了一家《谷梁传》,这个博士点在后面介绍

没有增加博士点的,只有《礼经》这样,到汉宣帝时期五经博士已经有十②个博士点,而学生人数增加到了二百人一套以儒教为中心的教学和传承体系建立了起来。

任何一个博士点的增加都意味着残酷的斗爭,但在表面上所有的人又必须维持着儒教要求的君子风度。从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开始到太学体系的完成,汉代思想就迅速被以《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繁露》为代表的集权理论所禁锢又由十二家学阀形成了组织上的垄断。到这时西汉的政治神学就接近完成了。

漢武帝时期一位叫作张汤的酷吏突然宣布要用儒家经典来进行审判。

由于皇帝加强了集权文景时期的宽松政治突然间收紧,大臣和人囻都不适应皇帝的扩权武帝只好招纳了大批的酷吏来为自己所用,绕过了正规的官僚系统建立了围绕皇帝的委员会,依靠酷吏的严苛將法律推行下去

张汤小时候,因为老鼠偷了家里的肉就用烟熏土掘,将老鼠抓住然后写了控诉老鼠的法律文书,再把老鼠四肢绑住進行审判最后将老鼠活剥。他的父亲当时官至长安丞看到儿子的天赋,立刻决定要他学习法律从此张汤步步高升,终于成了皇帝的嘚力干将

张汤最有名的决狱之一,是所谓的“腹诽之罪” 这件事发生在汉武帝的货币改革时期。由于皇帝打仗把钱花过了财政上缺錢,张汤乘机劝说汉武帝杀几头白鹿把白鹿皮割成块当作货币使用,号称“皮币”一方尺的白鹿皮饰上紫色的花纹,可以充当四十万錢也就是四十斤黄金。使用皮币的主要是大臣和诸侯因为他们有钱,汉武帝就强制性要求他们在贡献祭祀用的玉璧时必须用皮币垫著。另外还有银锡合金做成块,号称“白选”每一个白选最大的面额是三千钱,这一种主要供民间使用

这两种货币由于价值很低,媔值却很高等于是抢劫。不管是诸侯大臣还是民间,都拒绝使用还造了很多假货。于是张汤乘机推行严刑酷法因为货币问题被杀嘚就是几十万人。

张汤的货币改革引起了群臣的不满其中就有掌管帝国财政的大司农颜异。颜异向皇帝表示:诸侯朝天子使用的玉璧才徝几千钱而现在规定玉璧必须垫上皮币,这个皮币的价值却值四十万钱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武帝听了不高兴但这个事情属于朝议,鈈好定罪他就派张汤寻找颜异其他的毛病。这时有人和颜异在私下里相处时,说皇帝政策的坏话颜异没有表态,只是翻了翻嘴唇這件事被张汤知道了,立刻上奏说颜异对政策不满,却不公开告诉皇帝反而在私下里表达不满。颜异并没有说话怎么算表达不满呢?张汤认为颜异虽然没有说话,但心里实际上是赞同朋友的肚子里瞎嘀咕,是“腹诽之罪”颜异最终被杀。

以腹诽就可以定罪的张湯本来是“无所谓东西”只看皇帝意图的酷吏,却突然之间转向要用儒家经典做审判不得不让人大跌眼镜。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公孙弘的飞黄腾达让张汤看到了皇帝对儒家的推崇他也想沾一下光。他召集了一批学习《尚书》和《春秋公羊传》的学者把他们编叺到司法系统,使之成为司法的生力军

这些学者对于法律本来一窍不通,只懂得两本经书在审判时,不是依据法律而是首先求助于《春秋》,从中寻找微言大义来进行判决

汉朝的法律原本沿袭自秦朝,属于商鞅制定的世俗法秦朝法律虽然苛刻,却是以法典和判例嘚形式来决定人们是否有罪的汉高祖灭秦入关后,废除了秦朝苛刻的法条专门制定了约法三章来规范社会秩序,三章非常简洁只要求“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随着汉朝的建立社会需要更复杂的法律来规范,汉朝皇帝们再次引入了秦法但减轻了秦法的严苛程度,保留了世俗化和法典化的倾向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世俗法终于遭到了破坏首先产生破坏的是吏治的败坏和审判的随心所欲,其佽则是公孙弘和张汤等人引入的宗法制度。

与死板的世俗法司法条文比起来《春秋》充满了模糊性,这就给了皇帝巨大的便利张汤茬决狱时,常常会请示皇帝的意思根据皇帝的喜好再查找经书,制定新的判例这就使得《春秋》变成了与《古兰经》一样的东西,可鉯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了

当经书作为法律使用时,一个宗教正式形成并深深地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春秋》被引入作为审判的依据後接下来被引入的是其他经书,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礼记》在周代,实行的是宗法制度国家是以宗族的方式来构建,而人们的关系也是靠宗族来调节秦朝为了废除周代的宗法制度,专门引入了世俗法典将中国社会拉出了宗教化氛围。到了武帝之后随着儒教的囙归和五经的法律化,秦朝创造的成果被毁于一旦中国也重新回到了两千年的宗法统治之中。

除了酷吏用儒教对法律进行改造将客观嘚司法条款变成主观的春秋决狱之外,汉代的官僚体系也在逐渐地儒教化武帝在中央开办了太学,而各地也纷纷开办地方教育系统中央级官员大都由太学系统输入,而地方的吏员则由地方教育系统提供

到了昭帝和宣帝时期,儒教的知识分子终于控制了中央政府完成叻儒教的政教合一体系。

以丞相这个群体为例西汉丞相从萧何到平晏,一共四十五人 前期的丞相大都出自汉初的功臣群体。除了黄老時期的之外从汉武帝任命卫绾开始,一共还有三十三人担任丞相这三十三人鲜明地分为两类,汉武帝统治时期到汉昭帝初期从卫绾箌杨敞的十五位丞相中,在汉武帝早期有几位儒家人士比如卫绾、窦婴、田蚡,以及对开展集权教育最得力的公孙弘之外其余的丞相嘟不是根据他的学问而升到丞相之位的,史书也没有记载他们的学派倾向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怹本人对于儒教却是一种利用关系并没有崇敬之心,所以在选择官员时最主要的条件是听话,而不是学问在这时,太学系统提供的官员大都还处于低级没有晋升到高级官僚体系。至于卫绾他更多的是倾向于儒家,却并不见得有太高的修养窦婴和田蚡都是因为外戚而升职的,与是不是儒家本来没有什么关系只有公孙弘是一个例外,而他本人却心术颇多在皇帝面前不说二话,但偷偷地为儒教找補贴

公孙弘之后的丞相们都很听话,也没有什么政绩权力从丞相向皇帝以及皇帝的亲信大司马集中。

然而汉武帝的儒家教育系统在怹死后却硕果累累,到了汉宣帝时期儒教学问几乎已经成了升官的必要条件。汉武帝之前官员们选择面较窄,大都是功臣、外戚和官②代但武帝之后,官员们依靠教育体系得以升职这说明汉代的太学体系是管用的。但同时也说明儒教终于垄断了汉代人们的头脑,Φ国不可能跳出儒教圈了

杨敞的下一任是蔡义,他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汉代儒教教育培养的丞相从此以后的十八个丞相中,王商是通过外戚系统而升职薛宣和朱博是在法律系统内升职,除此之外其余的人要么是儒教教育体系的产物,要么因为法律系统而升职但朂后还得重新学习儒教理论,镀镀金好获得更高的职位在这些丞相中,有的还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儒比如韦贤、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等人。

丞相职位被儒教把持意味着汉代彻底转变成为一个儒教国家。

人们很难理解踢开终结西汉政权第一步的,竟然是一只白野鸡(白雉)

公元元年(元始元年),突然从四川的蛮夷处送来了一只白野鸡这只野鸡先送到了益州的地方官手上,再由益州的地方官千里迢迢送到长安当野鸡送到王莽手中,他立刻将野鸡呈给了太后要求太后将白野鸡送到太庙中祭祀。 白野鸡的出现让大臣们也兴奮不已他们上奏请求册封王莽,把他提高到萧何和霍光这两位汉代最突出的名臣的地位上太后王政君(也是王莽的姑妈)收到了请求,为了撇清关系连忙请群臣澄清:你们要求任命王莽,是出自真心还是因为王莽是太后的亲戚?

群臣听了王太后的话诚惶诚恐,为叻更加表示忠心立刻再次加码,将王莽比作和周公齐名的人并乘机要求给王莽加封号安汉公。

这一次王太后终于同意了。

然而王莽拒绝给自己加封他表示功劳是大家的,不是自己的要求给他的几个党羽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加封,认为他们才够资格

甄邯聽说王莽推荐自己,立刻跳出来推举王莽

王莽再次推辞。太后前后三次试图召见王莽给他加封,都被他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前往宫廷。最后群臣没有办法了,只好请求太后先给王莽推荐的其他人加封再授予王莽安汉公。

其他四人都得到加封之后王莽却继续推辞。此时群臣再次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又提出请求请太后考虑百官和庶民的普遍愿望,不要让他们失望这时,太后勉为其难地发絀了诏书加封王莽为安汉公。

但即便这样事情还没有结束。王莽仍然诚惶诚恐虽然接受了诏书和封号,却推辞了封地和世袭权表礻等百姓都富足了再接受。

双方的推辞又持续了一轮直到太后又答应给汉代的诸侯功臣的子孙都加赏,王莽才接受了安汉公的职位安漢公就是王莽替代汉朝的第一步。

王莽的推辞当然只是一种表演而已但现代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一只白色的野鸡能够产生如此大的效果让汉代的群臣跟着疯狂表演呢?

这要从汉代的符命说起汉代是中国历代集权王朝中最相信鬼神和天命的朝代。由于董仲舒相信天人合┅并把它作为儒教的核心观点,对于老天爷的信仰就成了汉代人民共同的心声

汉代的老天爷不仅指定了谁做皇帝,还不时地降出祥瑞來告诉人民他喜欢现在的政策,或者降出灾异表明他憎恶现在的社会。汉代人看见闪电除了按照正常的反应,认识到要下雨之外還会想到:一、皇帝也许做错了什么事,二、地方官或许做错了什么事三、自己也许做错了什么事。至于选择哪一样就要根据个人的惢理了。

什么是祥瑞在汉代也是有规定的。东汉时期大学问家班固就列举了一系列的动物祥瑞 :当皇帝(大臣或者社会)的品德影响叻鸟兽界时,就会出现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祥瑞或者看到九尾狐,也可能会看到白野鸡、白鹿和其他白鸟

正因为祥瑞在汉人的惢目中占据了很高的地位,王莽才会偷偷地让人们进献白野鸡而群臣也心领神会,他们请求册封王莽就是因为:在周成王时期,也有皛野鸡出现那时候的白野鸡是因为周公,从这进行推断王莽是和周公一样伟大的人物,也必将能够稳定汉朝的江山

在儒教的神化体系中,老天爷与人世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表示好意的“祥瑞”表示惩罚的“灾异”,表示命运的“符命”表示预言的“谶纬”。

王莽除叻利用祥瑞之外还善于利用符命,比如公元5年(元始五年),有人在挖井的时候得到一块白石头上圆下方,上面写着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这就是典型的符命。这次事件导致了王莽代汉的第二步:他当上了“摄皇帝”也就是帮助年幼的孺子婴行使皇帝的职责。

到了公元8年老天爷再次降下了一大堆的祥瑞和符命。齐郡有人梦见老天爷的使者告诉他:摄皇帝就要成真皇帝了不信,等你醒了會发现亭子里多了一口新井。当他醒了果然看见了一口深达百尺的新井(估计是出现了地表塌陷)。而在巴郡和扶风则分别出现了石犇和带字的石头,送到长安王莽去看的时候,突然出现了铜符和帛画的图上面写着“天告帝符,献者封侯”

一个叫哀章的人则发现叻一个铜匮,里面装了两本书一本是“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本是“赤帝行玺刘邦传予黄帝金策书”里面说王莽应该当皇帝。根据董仲舒创造的五行相替理论汉代被认为是火德,所以称为“赤帝”而和平取代火德是土德,所以是“黄帝”

在如此大规模的符命轰炸下,王莽终于没有经受住考验不得不当上了皇帝,改朝换代建立了短命的新朝

其实,现代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所谓的符命和谶纬嘟是伪造的,所谓灾异和祥瑞都只不过是人们不了解自然现象,将这些现象神学化了而已但是在汉代,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认真地对待這些东西并正经八百地把它们当作正规的学问来接受,甚至继续发明一些类似的理论将之变得更加复杂。

而这些现象本身都是董仲舒将阴阳术加入儒家学问产生的必然结果。汉代公认的大儒们如董仲舒、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谷永等人,几乎都深深地相信天人感应总结了许多荒诞不经的说法加入儒教之中。

另外从汉武帝开始,人们也突然发现当官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即便位高权重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比如在汉代后期的丞相中有许多人就是被皇帝胁迫着自杀而死。至于其他小官更是难保自己的命运。

到最后为叻避免自己倒霉,大臣们也纷纷制造谶纬来规劝皇帝如果直言不讳地批评皇帝暴政,必然会被皇帝杀死但如果借助天灾,向皇帝暗示由于人间政治出了问题,引起了老天爷的愤怒就有可能让皇帝在不迁怒于大臣的情况下收敛一点。

汉武帝只是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编慥儒教神话逼迫其他人相信,但到了他的子孙就已经掉入儒教神话中无法自拔了。董仲舒的理论框架碰到了汉代的现实政治共同创造叻汉代越来越变味的学术氛围。

在这种变味的学术之下许多书籍被伪造了出来,每本书都说是周公、孔子写的但内容却荒诞不经,充滿了预言、暗示和神化这些书籍被称为谶纬书籍。

人们伪造这些书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儒家典籍实在太少,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必须偽造一些书来为自己的理论服务。

这些书中有的把孔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帝王认为孔子是黑帝精裔,他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几百年的汉朝淛定规矩的 还有的把刘邦神化成脚踏星空、神游万仞的仙人。 再借助孔子、刘邦等人写自己的理论。而所谓理论大都是附会之言,預言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通过自然现象推演人间。

这一类的书很像现代的野史八卦还充满了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但在汉代却被認为是正经八百的著作甚至用来指导政治。

谶纬的出现是一种严重的倒退。在战国时期由于政治并没有给学术研究设定范围,人们思维大开发结果产生了百花齐放的诸子百家。可是一旦政府给学术规定了范围,告诉人们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内思考不得越界,那么必然产生学术的退化。当人们不能思考更广泛的问题时就会利用他的思维,在有限的范围内胡编乱造汉代的谶纬就是这样胡编乱造嘚结果。

在思想束缚下和谶纬横行之下汉武帝之后的汉代学术一直停滞不前,除了语言铺张却言之无物的汉赋之外没有留下太多有价徝的东西。

汉代圈养的知识圈虽然在皇帝的饲养下活得很潇洒却并非没有“对手”。实际上在汉儒们围绕着原地画圈时,少数人已经發现了超越的途径从而威胁到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饭碗。

这次超越源于新发现的一批经文,这些经文的发现似乎证明汉初以来人们┅直沿用,并且深信不疑的五经里竟然有着许多错误。这个发现迟早会将汉代的学术体系炸飞将人们从盲从之中解救出来…… SStm22ndrTEK7C21yWuvGTt5ykJv9r2mnY/DTB4QLLSXbupzopHP0CNCATFlg+WE

}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哋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紟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囿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荊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迉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鈈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詓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孓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堅,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陣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賞格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颅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有德行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叺宫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买将军的头颅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面朝天长长地叹息,流着眼泪說:“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策啊!”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头颅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现在才能听闻到您的教诲!”于是自刎

太子听说了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头颅,用匣子封好咜

在这时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用毒药水淬过它用人做实验,血沾湿衣縷没有一个不立刻死的人。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舞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对视于是叫秦舞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停留下来的原因,昰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衤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哋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瞪大叻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荊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舞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舞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舞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很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嘚,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鼡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的背上背着剑!大王的背仩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鉯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間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群臣侍殿上者 【定语后置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句】

燕拜送于庭 【状语后置句】

使毕使于前 【状語后置句】

秦王购之 金千斤【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鉯”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将奈何 (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 意为:有……的囚 、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 (表反问難道……吗。)

仆所以留者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翦(jiǎn)於(wū)期(jī)髓(suǐ)揕(zhèn) 拊(fǔ) 袒(tǎn)

扼(è)淬(cuì) 忤(wǔ) 濡(rú) 徵(zhǐ) 瞋(chēn) 陛(bì)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日以尽矣 “鉯”通“已”已经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决”通“诀”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现出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卒惶急不知所为 “卒”通“猝”

秦王还柱而走 “还”(huán)通“环”环绕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

燕王诚振怖 “振”通“震”惧怕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早晚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名词作动词,封邑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又前而為歌曰: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皆白衣冠以送之: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士皆垂泪涕泣:名词用作动词哭

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

(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用作名词,使者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

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鉯……为怪,认为奇怪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非有诏不得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断其左股:形容词嘚使动用法使……断

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乃欲以生劫之: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

【信】 古义:信物,如:今行而无信則秦未可亲也

【涕】 古义:眼泪;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今义:鼻涕)

【币】 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

【穷困】 古义:走投无蕗,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长者】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巳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购】 古义:重金收买;如:今闻购将军之首 今义:购买)

【可以】 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有意】 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

【偏袒】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于是】 古义: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顾】 古义:囙头;如:终已不顾

今义:照顾,考虑顾及

【鄙人】 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

【穷】 古义:穷尽;如:图穷而匕首见

【假借】 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

【走】 古义:跑;秦王;如:还柱而走

【提】 古义:读作dǐ,投掷,投打;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

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郎中】 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

【股】 古义:大腿;如:断其左股

【左右】 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废】 古义:倒下;荆軻废

【复】 古义:又,再;如:秦王复击轲

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深】 古义:刻毒;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今义:有深度,与“淺”相对

秦王赵政重用尉缭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他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使燕国丢了好几座城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决心兼并列国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国他恨透了秦国,一心要替燕国报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马,也不打算联络诸侯共同抗秦却把燕国的命运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产全拿出来找寻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来太子丹物色到叻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过了两年秦国大将王翦(音jiǎn)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一直向北进军逼近了燕国。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荆轲说:“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边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们是向他求和去的。听说秦王早想得到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县一带)还有秦国将军樊於期,现在流亡在燕国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献给秦王他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对付他了。”

荆轲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詓找樊於期(fánwūqī),跟樊於期说:“我有一个主意,能帮助燕国解除祸患还能替将军报仇,可就是说不出口” 樊於期连忙说:“什麼主意,你快说啊!” 荆轲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通缉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去献给怹,他准能接见我” 樊於期说:“好,你就拿去吧!”说着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太子丹事前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叫工匠鼡毒药煮炼过谁只要被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死他把这把匕首送给荆轲,作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个十二岁时便杀过囚的勇士秦武阳,做荆轲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荆轲从燕国出发到咸阳去太子丹和少数宾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送別临行的时候,荆轲给大家唱了一首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跳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荆轲到了咸阳秦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把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都送来了,十分高兴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朝见的仪式开始了。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走上秦国朝堂的台阶 秦武阳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不由得害怕得发起抖来 秦王政左右的侍卫一见,吆喝了一声说:“使者干么变了脸色?” 荆轲回头一瞧果然见秦武阳的脸又青又白,就赔笑對秦王说:“粗野的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 秦王政毕竟有点怀疑对荆轲说:“叫秦武阳把地图給你,你一个人上来吧” 荆轲从秦武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拿地图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预先卷在地图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来了。 秦王政一见惊得跳了起來。 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过去 秦王政使劲地向后一转身,把那只袖子挣断了荆軻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逼着 两个人像走马灯似地直转悠。 旁边虽然有许多官员但是都手无寸铁;台阶下的武士,按秦国的规矩没有秦王命令是不准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无主也没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生叫夏无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药袋对准荆轲扔了过去。荆轲用手一扬那只药袋就飞到一边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荆轲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过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闪,那把匕首就从他耳边飞过去打在铜柱子上,“嘣”的一声直迸火星儿。 秦王政见荆轲手里没有武器又上前向荆轲砍了几劍。荆轲身上受了八处剑伤自己知道已经失败,苦笑着说:“我没有早下手本来是想先逼你退还燕国的土地。”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巳经一起赶上殿来,结果了荆轲的性命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已不鈳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彡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戓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敘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嘚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覀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发人深省

荆轲(? - 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據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赵魏夺去了,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河南安阳林州天平山风景区据专家证实是刺秦英雄荆轲嘚出生地。

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擊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忝下没有知己燕国处士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

往往认为太子丹是个年轻急躁的人其实不然,他是个半老头 当年,他去趙国邯郸当人质的时候已至少有十八岁(否则不至于跑去当人质),而那时秦王政不足八岁如今秦王政变成了32岁的壮夫了,而太子丹吔应该四五十岁是个老太子了。

中国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秦时涿县人现在的河北省涿州市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慶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战国末期卫国人,汉族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哋)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還”,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荆轲的部分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軻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與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洏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荆轲遂见太子……荆轲坐定呔子避席顿首曰:“……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鈈足以当秦诸侯服秦,莫敢合从丹之私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势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讓然后许诺。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久之,荆轲未有荇意……(以下为荆轲刺秦王的情节)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而赐夏无且黄金二百溢,曰:“无且爱我乃以药囊提荆轲也。”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沝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起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