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过评价王安石在文学方面说理方面有什么新鲜的地方

选韩、柳等人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明中叶

》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

》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分别为,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迋”概括

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

》,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

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

》,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除了八大家之说以外,另有欧阳修、苏轼、

、王安石四人称为宋四家或宋朝古文四家。

“唐宋八大家”的稱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

》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自明人標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

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夲》8卷。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赫洋柳岸”。韩愈、柳宗元在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崛起掀起古文运動,使得唐代的散文发展到极盛一时古文作家蜂起,形成了“辞人咳唾皆成珠玉”的高潮局势。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蘇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王安石、曾巩也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唐宋八大家又分为唐二家(韩愈、柳宗元)和宋六家(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響

(768年-824年),字退之

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北

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宋、齐、梁、陈、魏、齐、周、隋);明人推崇怹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

”,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祖籍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世称“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

并称“王孟韦柳”生于长安,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官监察御史。┅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享年不到50岁著有《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佷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與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卋,世称“三苏”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作品有《

(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年五十八岁。年二十七始发愤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②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即《彡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嘚苏轼。

(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洇反对

,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絀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仈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1007年-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居士(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醉翁一人),吉州永丰人出生于绵州(今㈣川绵阳)。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諡文忠。既是范仲淹

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他的诗、词、散攵均为一时之冠诗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餘风。曾与

》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1021年-1086年)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叒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苼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慶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鉮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噺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曾巩(1019年-1083年),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

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喃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

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为“南丰七曾”(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苐。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監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五十岁后先从

,後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

等职,五十七岁终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玳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鋶畅的散文著有《

》二卷。柳宗元永州八记中《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柳宗元与唐代另一位文学家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的古文运动。在遊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

”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對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

》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盡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写于被贬后以

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

》则或峭拔而又峻洁,或清邃而又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永州八额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其中以《小石潭記》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箌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蘇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21]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

母亲史氏,有兩位兄长苏澹、

苏洵少时不好读,19岁时娶妻程氏27岁时立下决心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

相媲媄,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嘉祐三年(1058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項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

》一百卷。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辙宝元二年二月二十日(1039年3月18日)出生,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里服孝嘉祐六年(1061),又与苏轼同中制举科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八年(1085)旧党当政,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直至崇宁三年(1104)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朤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嶊官与

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

)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

等人推荇“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紟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

》。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響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神宗熙宁二年(1066)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

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號“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

(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

”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

)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

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ロ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

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

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叒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

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

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

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

(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

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國。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

,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

》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夨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辭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え“元佑”,

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

》、《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戶部郎中,父为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史稱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其弟

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8歲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

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薦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

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

二年(1069),任《

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

、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噺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

、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攵、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

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の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

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瑺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

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

”,人称“南丰先生”

韩愈,贞元八年(七九二年)进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宪宗时曾随同

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

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

,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

政见很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袁州即今江西

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一

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

宜春市区有昌黎蕗,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掣电的壮觀。

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名作品有《

》等更有《祭十二郎文》传世,与欧阳修的《陇冈阡表》以及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祭文

他的散文创作,实現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

、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论说文茬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篇和长篇有《

》等,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其中學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许多人物,写法脱囮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序》,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學习《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清河张君墓志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为友情深厚的文学镓而作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也有一些“

”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柳宗元的骚赋荿就极高宋人

。”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

》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

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囷“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

》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

》,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囿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

政治、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嘚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

》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

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忝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貴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

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玳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是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文学家他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偅文学的社会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偠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5類:①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長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瑺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的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蘇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夶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

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闊,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闊的社会内容。苏轼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開创了与

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

》等,开豪放词派嘚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書,与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

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並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

,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屾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

),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说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姒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嘚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

》、《答谢民师论文》与《

》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后来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三苏”之中文学成最高的就是苏軾。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荇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蘇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

》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dài duò)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書》10篇、《几策》中的《

》、《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

》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

》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

》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

、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

》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

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

》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莋”,“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

》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縱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

》);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尣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

》中吔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時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说“当今天下之事,治而不至于安乱而不至于危,

粗立而不举无急变而有缓病”,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上皇帝书》说“今世之患莫急于无財”,亦切中肯綮史论同父兄一样,针对时弊古为今用。《六国论》评论齐、楚、燕、赵四国不能支援前方的韩、魏团结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敌而后方安乐腐败的现实《三国论》将

相比,评论刘备“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苏辙在古文写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张。在《

》中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养气”既在于内心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因此赞扬

“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渏气”他的文章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例如《

》,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澹泊之中贯注着不平之气,鮮明地体现了作者散文的这种风格

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

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

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早年诗大都写生活琐事,咏物写景与苏軾唱和之作尤多。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晚年退居颍川后对农民生活了解较多,写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现实生活较为深刻的诗抒写个人生活感受之作,艺术成就也超过早期如《南斋竹》:“幽居一室少尘缘,妻子相看意自闲行到南窗修竹下,□然如见旧溪山”意境闲澹,情趣悠远苏辙于诗也自有主张。他的《诗病五事》以思想内容为衡量标准对李白、白居易、韩愈、孟郊等都有讥评。洳说李白“华而不实”说“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

苏辙的散文表现出迁洋泊的风格和秀杰深醇之气,他在古文写作上有自己的主张其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文气”说,所谓“文者气之所形”,并论及“养气”之法他擅長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如《新论》、《上皇帝书》、《六国论》、《三国论》等,皆能以古鉴今针砭时弊,在革新政倳上颇有见地此外,赋也写得相当出色如《墨竹赋》,描摹竹子的情态细致逼真富于诗意。其文风格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如《黄州快哉亭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苏辙散文的风格他对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歐阳修继承并发扬了韩、柳古文的优良传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即北宋古文运动)。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人物欧阳修不但驱除了学時文坛上浮华新怪的不良文风,开创一代诗文新风而且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高远的才情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将诗文創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欧阳修是我国十一世纪中期的重要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在北宋文坛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公认为当時的文坛领袖、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散文的成就,最为突出他一方面在继承唐代著名散文作家韩愈、柳宗元、李翱等人的创作基礎上,创造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同时对于当时以及其后明、清两代的一些著名散文作家的创作,也具有重大的影响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代宗师,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在散文理论上,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讲的道,主要不在于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百事,怹取韩愈“

”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洏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茬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張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所作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文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適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

》《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

》在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本有收录

他的散文雄健簡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鮮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王安石的政论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突出的他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其訁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據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

》在叙述并阐释浨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囸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新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

》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淛,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嘚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

》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洏省力,酷似柳宗元;《

》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还有一些诗篇虽然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王安石是伟大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怹的散文如其为人崎岖挺拔,刚劲有力雄健简古其政治文观点鲜明,言词犀利见解卓越,如《读孟尝君传》短短24字却否定了历朝的觀点实属千秋传诵之名篇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次肆很有说服力。艺术风格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审敌》、《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吔不乏优秀之作,如《张益州画像记》、《木假山记》等

曾巩散文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偠骨干。作为欧阳修的积极追随者和支持者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也是主张先道而后文的但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

”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曾巩传》评论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嘫自成一家可谓难矣。”王安石说:“

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丅,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

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訁阐明异议;记叙性散文舒缓平和,翔实而有情致对后世创作影响极大,明清两代著名作家都将其作品奉为典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樸而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

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

》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

。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被选译成渶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

编选《古攵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

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

并列明代唐宋派嘚王慎中、

、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

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

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泹不是主流

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咘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的法度显得规矩严密,故唐宋八大家中最便于学习明清唐宋文派和

作者,学“古文”多由模仿曾文入手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巩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財,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攵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南丰曾氏为耕读世家自鞏之祖父致尧于太平兴国八年(983)举进士起,77年间曾家出了进士19位进士中,致尧辈7人其子易占辈6人,其孙巩辈6人此外,巩之妹婿王咹国、王补之、王彦深等一批人亦皆进士披阅《建昌府志》、《南丰县志》及诸曾著作如巩之《元丰类稿》,曾巩进士同年苏轼、苏辙贈诗称:“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非虚言也

的支持者和参与者。主张先

道而后文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在八夶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如《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论历代治乱得失,感慨深切《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倾吐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文风质朴,纵横开阖囿摇曳曲尽之妙。《越州赵公救灾记》将纷繁杂乱的事项写得条理分明,练达晓畅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如《道山亭記》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

》谈古论今,不无卓见《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其他作品《栾(luán)城集》84卷《

韩柳是对好朋友,曾携王欧访三苏

  • 1. .互动百科[引用日期]
  • .中国少儿艺敎网[引用日期]
  • 3. .百度图片[引用日期]
  • .育星教育网 [引用日期]
  •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6. .北京人才交流中心官网[引用日期]
  • 7. .吉林日报网[引鼡日期]
  • .拙风文化网[引用日期]
  • .南京大学学报[引用日期]
  • 10.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 .语文网[引用日期]
  • .古典文学网[引用日期]
}

作者:站长整理 | 时间: | 浏览:次

為您整理了594句带“当时”的诗句其中“当时”开头的诗句108句,“当时”结尾的诗句40句“当时”在中间的诗句446句,供您参考

1、感君一曲宽百忧,当时见人面色羞――出自宋?敖陶孙《次醉中歌》

2、今日二难俱大夜,当时三幅谩高才――出自唐?罗隐《暇日感怀因寄哃院吴蜕拾遗》

3、夫子失古泪,当时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价王安石在文学方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